facebook pixel code

Vivi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壞孩子是教出來的

2011年02月20日
公開

要讓孩子學會掌控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易怒、暴躁、難以溝通,全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樣板。 有人問我對現今教育的看法。我的想法是,教育應該是要教孩子成為一個圓滿的人,並非只教智育。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任何知識都可搜尋得到,唯有人品、健康與情緒的管控,需要大力培養和維持。由於三個孩子都是好奇寶寶,小時候我便塞給他們中英文版的百科全書,小腦袋瓜裡所有的問題,讓他們自己在書中找尋答案。 孩子的情緒控管能力,是我認為在教育中需要加強的一環。懂得管理情緒的人,將來不論是在職場或是婚姻上,都比較不容易擦槍走火。看看現在荒腔走板的社會新聞,情緒失控的媽媽帶稚子燒炭自殺、孩子要不到錢就砍傷老爸、男子不滿女友要求分手就潑硫酸讓女友毀容……社會版面上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新聞,其實都和情緒控管能力有關。尤其是整天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如果再遇上一個不體諒太太辛苦的老公,不抓狂才怪! 在教養的過程裡,我也曾有被孩子惹惱到抓狂的時候,但每次情緒到臨界點時,我總是會讓自己深吸一口氣、微笑,把即將排山倒海而來的壞情緒壓下。這時候真的得看個人的修養了!因為我深深明白,影響孩子個性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的情緒。父母如果是易怒、暴力、挑剔的,孩子就會叛逆、難以控制。所以,要培養孩子的情緒管控能力,首先要從自己做起,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亂發脾氣、動不動破口大罵,孩子只會依樣畫葫蘆,變成一個EQ不夠高的孩子。 可惜,很多父母無法即時領悟這個道理。因此,我認為大學教育應該開辦教育學生情緒管理能力的課程,教他們先愛自己,讓自己可以獨當一面。先豐富自己,才有能力豐富別人。我也提供幾個管控情緒的經驗法則,供大家參考: 一、學會話出口前,先在腦中、口裡反芻一下。 二、孩子的情緒風暴來臨前,先和孩子談談,引導他把壞情緒宣洩出來。 三、少用責罵、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避免衝動說出:「給我閉嘴」這類情緒用語。蘇聯教育思想家馬可連柯說過:「心平氣和、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指導,才是教育應有的外部表現,而不是專橫、憤怒、叫喊和懇求。」不尊重的溝通方式,只會讓親子關係愈來愈對立,也只會造就孩子用情緒解決問題。 四、父母要培養清淨的力量。父母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對孩子其實有深遠的影響力。以禪的角度來看,父母若在身心靈的修養上有清淨的起心動念,自然也能傳遞給孩子正向的能量。 五、用幽默化解尷尬。當親子關係緊張時,不妨幽默一下,所有的不快都能瞬間化解。 六、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有自信的孩子,在面對他人的惡意攻擊時仍能沉穩以對,而且也會比較有抗壓性。 要讓孩子學會掌控情緒,父母一定要先懂得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易怒、暴躁、難以溝通,全都是自己教出來的,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最佳學習樣板。所以,要讓孩子聽話,自己也要有耐心聽孩子說話,不要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 更廣義的來看,情緒管理和抗壓性有絕妙的相對性。情緒控管不好的孩子,脾氣自然不好;脾氣不好的孩子一碰到壓力,當然就無法抵擋,遍體鱗傷。因此,親子之間一起建立紓壓的管道,也是提升EQ的好方法。例如:一起打球、慢跑、騎腳踏車,或是一起畫畫、看電影、吃頓大餐等等。附帶收獲是孩子絕對不會「宅」! 就我所知,美國有些中小學會偶爾在課程中加入冥想的練習。老師讓孩子坐下,閉上眼睛、意念集中,靜坐二十分鐘。這幾年,我自己從靜坐中得到很大的好處。而最近的實驗證實,靜坐冥想有助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我的一位上師,三十多歲的詠給.明就仁波切(《世上最快樂的人》作者)自小有恐慌症,經過長年修行靜坐之後,竟然被哈佛大學腦神經部門,測得有史以來人類最高的快樂腦波指數。至於強化注意力的集中、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更是不在話下。

李嘉誠給年青商人的98條忠告

2011年02月20日
公開

李嘉誠給年青商人的98條忠告 1. 我17歲就開始做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了。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 2. 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註目。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社會也回報他們以崇高榮譽和巨額財富。 3.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商業細胞的商人,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4.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準備然後才去做。一向以來,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臺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問我自己,如5分鐘後宣布有臺風,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5.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 6. 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7.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8. 擴張中不忘謹慎,謹慎中不忘擴張。……我講求的是在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 9.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最重要的是要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行為。 10.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11. 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淡泊明誌,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

瑞士小孩為什麼不尖叫??

2010年10月29日
公開

好文分享 ~~~~~~~~~~~~~~~~~~~~~~~~~~~~` 前一陣子,去瑞士玩了兩個星期,頭幾天,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但想也想不出來就竟是哪裡不對。後來終於發現瑞士跟台灣最大的不同: 就是瑞士的小孩完全不尖叫… 在台灣,到處都可以聽到小孩的尖叫聲,鄰居的小孩、大賣場裡的小孩、百貨公司裡的小孩、路上的小孩、捷運裡的小孩,無處不尖叫。我非常怕吵,聽見小孩的尖 叫聲,真的讓我神經都快斷掉。但常常看到旁邊疲倦不堪的父母,我也不忍心在內心苛責:「究竟是怎麼教小孩的…」只能默默的想:「小孩可能就是天生會尖叫的 動物吧…」 但這個想法,在瑞士完全被打破。瑞士小孩不但不尖叫,個個還乖得很。無論是小到還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一直到國小年紀的小孩,各個乖巧有禮,即使亂跑也不 會脫離父母的視線。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似乎比養狗還簡單。 後來在瑞士各地旅遊,我特別觀察瑞士父母究竟有什麼秘方,每天可以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台灣的父母看起來都無力打理自己還兼精神萎靡),小孩又不吵不 鬧,規矩守禮。而且,也很少在路上看到保母,多是父母自己帶著小孩。我只能說,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後來我發現,瑞士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就是「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跟台灣人完全相反,台灣大人的生活只剩圍著小孩 團團轉,婚前的活動,幾乎全部放棄。 但瑞士人可不是這樣做的,大人的活動不會因為小孩停止。而且,絕對不是開玩笑。由於瑞士盛行健行爬山,我在火車上看到一對父母背著登山重裝備,帶著四個小 孩,最小的大概三歲,大的不超過十歲。這在台灣,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台灣父母不可能帶三歲的小孩登山健行的) 然後在維威(就是EVIAN礦泉水的來源地附近),我看到更扯的事。大人都在玩帆船,小孩在幹嘛呢?(看來都只有十歲上下)也在玩帆船啊,不過換成小型的 帆船而已(旁邊有救生員)。 瑞士的大人要做什麼事,小孩就得去幹嘛。大人在山路上騎越野腳踏車,對不起,只要是脫離嬰兒車的小孩,照樣得騎。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 己活動這件事。 甚至夫妻用餐也是,要是台灣,夫妻雙方在餐桌上一定只關心小孩,小孩變成大人唯一的焦點。但在瑞士,可沒這回事。我在蘇黎士看到一對夫婦,兩人帶著兩個小 孩,一個能走,一個還躺在嬰兒車裡。夫妻兩人談笑調情(是真的在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更不會將餐桌焦點從夫妻互動變成只看小孩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受 傷這種無聊事情。 可是,瑞士的小孩看起來比台灣小孩情緒穩定,看起來也比較幸福,個個都像小天使。 而且,在瑞士,大人非常尊重小孩,我沒看過有任何大人去逗小孩,例如摸頭捏臉等等把小孩當寵物玩的行為。(但我回程在華航班機上就看到空姐這樣對待乘客的 小孩,小孩的父母也認為這很正常,完全不管小孩是否情願。) 相對的,在比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非常神經質跟焦躁。後來想想,我覺得很多台灣的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放棄婚前自己喜愛的活動,不登山、不到高級餐 廳用餐、不騎腳踏車;然後生活只剩小孩,賺錢為了給小孩上補習班,生活內容只剩接送小孩,話題也只有小孩。但這樣的行為卻養成經常尖叫躁動的小孩,以及疲 倦不堪的父母。 後來,我想台灣小孩的尖叫是有原因的,他們可能藉由不斷的尖叫,想告訴父母,大人太多的注意力,讓他們喘不過氣吧… PS.可能有人說台灣高級餐廳不歡迎小孩,當然沒辦法帶小孩上高級餐廳。但請大家想想,如果餐廳沒有經常碰到尖叫的小孩,怎麼會不歡迎小孩呢? ~~~~~~~~~~~~~~~~~~~~~~~~~~~~~~~`` 認真想想,還真的呢~是不是時候該改變一下了呢?

瑞士小孩為什麼不尖叫??

2010年10月29日
公開

好文分享 ~~~~~~~~~~~~~~~~~~~~~~~~~~~~` 前一陣子,去瑞士玩了兩個星期,頭幾天,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但想也想不出來就竟是哪裡不對。後來終於發現瑞士跟台灣最大的不同: 就是瑞士的小孩完全不尖叫… 在台灣,到處都可以聽到小孩的尖叫聲,鄰居的小孩、大賣場裡的小孩、百貨公司裡的小孩、路上的小孩、捷運裡的小孩,無處不尖叫。我非常怕吵,聽見小孩的尖 叫聲,真的讓我神經都快斷掉。但常常看到旁邊疲倦不堪的父母,我也不忍心在內心苛責:「究竟是怎麼教小孩的…」只能默默的想:「小孩可能就是天生會尖叫的 動物吧…」 但這個想法,在瑞士完全被打破。瑞士小孩不但不尖叫,個個還乖得很。無論是小到還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一直到國小年紀的小孩,各個乖巧有禮,即使亂跑也不 會脫離父母的視線。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似乎比養狗還簡單。 後來在瑞士各地旅遊,我特別觀察瑞士父母究竟有什麼秘方,每天可以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台灣的父母看起來都無力打理自己還兼精神萎靡),小孩又不吵不 鬧,規矩守禮。而且,也很少在路上看到保母,多是父母自己帶著小孩。我只能說,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後來我發現,瑞士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就是「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跟台灣人完全相反,台灣大人的生活只剩圍著小孩 團團轉,婚前的活動,幾乎全部放棄。 但瑞士人可不是這樣做的,大人的活動不會因為小孩停止。而且,絕對不是開玩笑。由於瑞士盛行健行爬山,我在火車上看到一對父母背著登山重裝備,帶著四個小 孩,最小的大概三歲,大的不超過十歲。這在台灣,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台灣父母不可能帶三歲的小孩登山健行的) 然後在維威(就是EVIAN礦泉水的來源地附近),我看到更扯的事。大人都在玩帆船,小孩在幹嘛呢?(看來都只有十歲上下)也在玩帆船啊,不過換成小型的 帆船而已(旁邊有救生員)。 瑞士的大人要做什麼事,小孩就得去幹嘛。大人在山路上騎越野腳踏車,對不起,只要是脫離嬰兒車的小孩,照樣得騎。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 己活動這件事。 甚至夫妻用餐也是,要是台灣,夫妻雙方在餐桌上一定只關心小孩,小孩變成大人唯一的焦點。但在瑞士,可沒這回事。我在蘇黎士看到一對夫婦,兩人帶著兩個小 孩,一個能走,一個還躺在嬰兒車裡。夫妻兩人談笑調情(是真的在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更不會將餐桌焦點從夫妻互動變成只看小孩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受 傷這種無聊事情。 可是,瑞士的小孩看起來比台灣小孩情緒穩定,看起來也比較幸福,個個都像小天使。 而且,在瑞士,大人非常尊重小孩,我沒看過有任何大人去逗小孩,例如摸頭捏臉等等把小孩當寵物玩的行為。(但我回程在華航班機上就看到空姐這樣對待乘客的 小孩,小孩的父母也認為這很正常,完全不管小孩是否情願。) 相對的,在比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非常神經質跟焦躁。後來想想,我覺得很多台灣的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放棄婚前自己喜愛的活動,不登山、不到高級餐 廳用餐、不騎腳踏車;然後生活只剩小孩,賺錢為了給小孩上補習班,生活內容只剩接送小孩,話題也只有小孩。但這樣的行為卻養成經常尖叫躁動的小孩,以及疲 倦不堪的父母。 後來,我想台灣小孩的尖叫是有原因的,他們可能藉由不斷的尖叫,想告訴父母,大人太多的注意力,讓他們喘不過氣吧… PS.可能有人說台灣高級餐廳不歡迎小孩,當然沒辦法帶小孩上高級餐廳。但請大家想想,如果餐廳沒有經常碰到尖叫的小孩,怎麼會不歡迎小孩呢? ~~~~~~~~~~~~~~~~~~~~~~~~~~~~~~~`` 認真想想,還真的呢~是不是時候該改變一下了呢?

直到從尿布畢業為止~不要慌,要多加稱讚,有耐心的等待

2010年10月28日
公開

不是「把尿布拿開」,而是「自己離開尿布」 人們經常說「拿掉尿布」,但其實尿布不應該是由爸爸媽媽「拿掉」的。嬰兒從跟周圍的人的溝通中,理解到「要在廁所尿尿或是大便」,隨著成長而能夠脫離尿布。就像自己從媽媽的乳房畢業是一樣的道理。爸爸跟媽媽只是對孩子「離開尿布」做一些幫助而已。 儘管如此,看到周圍的小孩子都陸續停止了包尿布,家長還是會感到強大的壓力。育兒書上也寫著「兩歲時就離開了尿布」,或是「經由一週的訓練離開了尿布」,看到這些,家長難免會感到焦慮。不過,何時能夠停止包尿布,每個小孩都不一樣,並不是早點脫離尿布就比較優秀,很晚才拿掉尿布就比較笨拙。重要的是要配合孩子的成長,「不要慌張」「給予稱讚」「耐心等候」。 ◎不要慌張 以前的人大概在小孩子出生之後大約九個月大時,就會開始不包尿布的訓練。當然,小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大人就是自己估算著該尿尿的時間到了,然後把尿布拿掉,讓小孩坐到馬桶上,「噓──」。不過這樣過早的訓練方式,很容易讓小孩子有尿床的情形,並不是件好事,所以後來普遍都會再延後一段時間再訓練。 最近漸漸形成主流的想法是,最好在小孩子長到大概能夠按照大人說的話行動以後開始訓練,即使在孩子兩歲以後才開始也不遲。照著這種做法,真正能夠脫掉尿布,有很多是三到四歲的小孩。 ◎給予稱讚 上廁所後,不要忘了稱讚小孩「做得很好呢」,跟小孩一起開心一下吧。看見媽媽開心的樣子,小孩子就會想下次要再上廁所。 嬰兒們都很愛穿尿布,所以要讓他們脫離尿布,與其說「不行穿尿布」,不如讓他們感覺「在廁所尿尿是件舒服、快樂的事」。反之,當小孩不小心大出來或是尿出來時,也不用生氣或沮喪,媽媽可以用「很不舒服喔」「好難受啊」這樣的語言代替孩子把孩子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 ◎耐心等候 就算問小朋友「要尿尿嗎?」小孩也不會回答,這是因為小孩子還不能理解什麼是排尿的感覺,於是一直專心的玩耍,自然的就尿在褲子上。這是因為雖然長大了,但不成熟的部份還留存下來,所以才會尿在褲子上吧。「不想要坐在馬桶上」,是因為孩子討厭被令命坐在馬桶上,而「只有穿尿布才會大便」,是因為穿著尿布會有安心感。 雖說如此,但這樣的事情一直持續下去,媽媽也會變的很不安,還是忍不住會變得暴躁易怒。雖然明知那樣是不可以的,但還是會在小孩子面前表現出沮喪的樣子,反覆催促孩子「要不要上廁所?」,或是「你又尿出來了!」這樣的斥責…… 在可以脫離尿布之前,就是這樣反覆的一進一退。生病的時候,也會有一切都回到原點的時候。如果孩子不願意,就不要勉強逼孩子前進,要有耐心的守候。 ×催促孩子或罵孩子 ○知道情況會「一進一退」,而耐心等待 可以自己上廁所之前的「5個階段」 要讓小孩坐上馬桶跟兒童馬桶座,是要循序漸進的,家長需要在每個階段給予相應的輔助。 1.讓小朋友知道要在馬桶上便便及尿尿 換尿布時,跟小孩說「便便出來了耶」,或者在上廁所的時候告訴孩子「尿尿要尿在這裡哦」。 2.試著讓小朋友使用廁所以及兒童馬桶座墊 3.平常在各個時段,問小朋友要不要上廁所 早上起床的時候、吃完飯以後、或者是外出之前,媽媽自己試著問小朋友「去尿尿好不好」。如果小朋友不想去的話,也不要勉強。 4.等待小孩自己會說要去「尿尿」 在孩子學會一點忍耐後,就等到孩子看上去想尿尿時(蠢蠢欲動等)再問他。 問孩子「想尿尿嗎?」,如果他回答「嗯,想尿」,就表示小孩子可以把想尿尿的感覺用言語表達出來了。尿完之後,可以跟小孩子說「下次想要尿尿時,要告訴媽媽哦」。小孩子喜歡模仿大人,所以在大人要去廁所時,也可以試著跟小孩說,我「要去尿尿囉」。 自己能夠說出要「尿尿」的話,孩子很快就可以脫離尿布了。 5.重點是媽媽不能著急 如果感受到壓力的話,就先將訓練暫停。 有人主張「不讓小孩覺得濕了是很難受的事情的話,就無法讓他停止穿尿布。」可是,在身體還不能適應之前,突然讓小孩子穿起一般的內褲,要收拾善後的媽媽就會很辛苦。如果媽媽的那種樣子讓小孩子看到的話,小孩子也會感受到挫折。所以,可以首先讓孩子穿著尿布進行訓練,等覺得「差不多可以了」,再讓他穿上一般的內褲。 與尿床「和平相處」是重要的事情 就算小孩白天已經可以不用穿尿布,但晚上就不太行得通。為何會有尿床的問題呢?那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體內產生的尿液跟儲存尿液的膀胱大小沒有平衡的關係。夜晚睡覺時產生的尿液量過多,或是膀胱太小,尿床就發生了。 當然「體內儲存了大量的尿液時,就算是半夜也會自動醒過來」的話,就不會有尿床的問題。可是,正因為有「儲存了大量的尿液卻沒有醒過來,直接尿在了棉被裡」的情況,所以會發生令人頭疼的尿床問題。 家長馬上就連想到「是因為有壓力嗎」、「養育方式錯誤嗎」,但這種想法是不必要的。而且這也不是訓練就可以改善的問題。尿床問題會隨孩子長大而改善。「不要叫醒孩子」、「不要心急」、「不要生氣」,是重要的事。 ◎不要叫醒孩子 孩子半夜起來的話,睡覺時所分泌的抗利尿荷爾蒙會受到影響,有時會因此延遲尿床問題的解決。 ◎不要心急 家長由於著急而過多的嘮叨,會消減孩子想要改正尿床毛病的積極心。大人焦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本人的意願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生氣 尿床並不是孩子自己願意的事。就算是批評也好、生氣也好,也治不好,還會帶給小孩子精神壓力。小孩會想「我是個壞孩子吧」,從而喪失自我肯定。晚上少喝點水,床上鋪上防水墊,帶著「暫時就跟尿床這件事和平相處吧」的心情來做一些準備。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2010年09月30日
公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 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白,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 情的重要性呢?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 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愛哭,你看妹妹都好勇敢。」五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你怎麼光看電視不運動?你弟弟是籃球校隊呢!」十二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 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 呢。 最近才聽到一位事業有成但未婚的好提起,她的媽媽竟然跟她說:『女孩子事 業做得這麼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學姊姊生三個孩子。』我聽了只有無言以對, 還能說什麼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 這樣的話,一代一代傳下去…… 我常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 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 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你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想拿手足來激勵孩子,這些話 透露出來的意味根本無關乎榜樣,而只是父母當下的批評、貶低、毀損,甚至 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 ,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 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 手。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2010年09月30日
公開

這件事,現代父母,沒人不懂;簡單明瞭,不需要解釋。只要有「同理心」的 人都應該知道,萬萬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白,不做這件事對手足感 情的重要性呢?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氣急敗壞不做,無可奈何不做,無計可 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經超過十歲了,我一次也沒做過。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姊姊都自己上廁所。」三歲時…… 「不要這麼愛哭,你看妹妹都好勇敢。」五歲時…… 「不要這麼膽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覺。」七歲時…… 「你的字怎麼像鬼畫符,你哥哥參加書法比賽得獎耶!」八歲時…… 「你為什麼不好好讀書?看姊姊成績多好!」十歲時…… 「你怎麼光看電視不運動?你弟弟是籃球校隊呢!」十二歲時…… 還需要我繼續說下去嗎?這些其實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後面如果再加上「羞 羞臉」「愛哭鬼」「長不大」「真丟臉」「沒出息」……是不是聽來也很耳熟 呢。 最近才聽到一位事業有成但未婚的好提起,她的媽媽竟然跟她說:『女孩子事 業做得這麼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學姊姊生三個孩子。』我聽了只有無言以對, 還能說什麼呢。 這些拿手足之間做比較的話,我們可能從小聽到大,雖然厭惡卻又無可奈何。 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擺脫不了宿命的糾纏,不自覺地再從嘴巴裡冒出 這樣的話,一代一代傳下去…… 我常常有這樣的想法: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是會遺傳的。今天如果我會用這 種方式對待我的孩子,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曾經被以同樣的方式對待過呢 。 但是,這不是做父母可以拿來搪塞的藉口。 擺脫不良宿命循環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要很有自覺地起來「對抗自己」。明知 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就不要以「我也是這樣長大的」當成因循苟且的藉口。 如果你說:「用手足做榜樣,有何不可?」 可是我說:榜樣,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嚮往。父母想拿手足來激勵孩子,這些話 透露出來的意味根本無關乎榜樣,而只是父母當下的批評、貶低、毀損,甚至 只是出氣。 如果只是單純的批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如果我們只保留這種句型的前半段 ,將後面比較性的字眼拿掉,雖然我也不是很贊成,但至少破壞手足感情的殺 傷力就不見了。這種拿手足當比較的批評,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潛在兇 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