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Vivio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分享:好父母應有的八種餐桌態度

2011年05月15日
公開

1、認識到脂肪只是飲食中的一部分   父母不要讓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應該將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在飲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種,比如水果、蔬菜、全麥谷物類食品,如果你增加了食物的品種,無形中孩子自然而然會減少脂肪的攝入。   健康的飲食並不僅僅是指你吃什麼,還包括怎樣吃,其中一些態度和行為應該成為每一餐的組成部分。 2、和孩子一起認真享受每一餐   餐桌上如果一直過分關注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就會使食物聽上去像毒葯。   食物應該是一種令你感到滿足並得到享受的美味東西,健康的飲食意味著品嘗和享受各種各樣富有營養的食物,這比總是想著哪些食物對人有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來享受   父母精心挑選和準備食物,並規定一些就餐的規矩,孩子安靜地坐在餐桌前吃飯可以學到就餐的禮儀並得到美味佳肴帶來的享受。   如果允許孩子吃飯時東奔西跑,他們往往會選那些比較容易吃的食物,就無法學會品嘗一些富有營養但吃起來較為復雜的食物。   如果父母本人不能坐下來陪孩子一起吃飯,最起碼要請家中的老人,或是保姆陪孩子一起吃飯。  4、在餐桌上不要勸誘、禁止和賄賂   在每頓飯之前,你永遠無法預測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   當孩子處於快速生長階段,或是剛剛經曆了激烈的體育運動之后,他們會尋找類似牛排、奶油之類的高熱量食物,而當孩子感覺不太餓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那些高能量的食物上。   因此,父母最好在每一頓飯中準備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為自己挑選合適的食品,並決定吃多少。 5、不斷地提供新的食物   孩子對新的從未吃過的食物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在第一次看到這些食物的時候他們一般不願去嘗試。   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們出現在餐桌上,大人們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嘗,即使沒有人強迫他們嘗試,總有一天孩子會自己提出要求嘗嘗這些從未吃過的東西。   但是如果父母只準備孩子已經接受的食物,就使他們失去了品嘗並喜歡不同種類食物的機會。 6、為孩子做個榜樣   作為父母,如果你自己不拿個蘋果或是柑橘嚼嚼,而光是命令孩子“去吃點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會照你說的去做的。   為了讓孩子吃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樹立一個榜樣。 7、永遠不要說“永不”   有些父母認為某些不能過量吃的食物應該永遠受到禁止。   這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喜歡巧克力,要讓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僅僅關注餐桌   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僅僅擔心脂肪,更多的關注應該不要讓孩子抽煙,以及預防孩子出現其他一些意外。

文章分享:好父母應有的八種餐桌態度

2011年05月15日
公開

1、認識到脂肪只是飲食中的一部分   父母不要讓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脂肪上,應該將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樣在飲食中增加不同的品種,比如水果、蔬菜、全麥谷物類食品,如果你增加了食物的品種,無形中孩子自然而然會減少脂肪的攝入。   健康的飲食並不僅僅是指你吃什麼,還包括怎樣吃,其中一些態度和行為應該成為每一餐的組成部分。 2、和孩子一起認真享受每一餐   餐桌上如果一直過分關注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就會使食物聽上去像毒葯。   食物應該是一種令你感到滿足並得到享受的美味東西,健康的飲食意味著品嘗和享受各種各樣富有營養的食物,這比總是想著哪些食物對人有害,是不能吃的重要得多。 3、坐下來享受   父母精心挑選和準備食物,並規定一些就餐的規矩,孩子安靜地坐在餐桌前吃飯可以學到就餐的禮儀並得到美味佳肴帶來的享受。   如果允許孩子吃飯時東奔西跑,他們往往會選那些比較容易吃的食物,就無法學會品嘗一些富有營養但吃起來較為復雜的食物。   如果父母本人不能坐下來陪孩子一起吃飯,最起碼要請家中的老人,或是保姆陪孩子一起吃飯。  4、在餐桌上不要勸誘、禁止和賄賂   在每頓飯之前,你永遠無法預測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能量。   當孩子處於快速生長階段,或是剛剛經曆了激烈的體育運動之后,他們會尋找類似牛排、奶油之類的高熱量食物,而當孩子感覺不太餓的時候,他們的注意力就不會集中在那些高能量的食物上。   因此,父母最好在每一頓飯中準備卡路里含量不同的食物,有些高有些中等有些低,相信孩子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為自己挑選合適的食品,並決定吃多少。 5、不斷地提供新的食物   孩子對新的從未吃過的食物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在第一次看到這些食物的時候他們一般不願去嘗試。   但是如果一直看到它們出現在餐桌上,大人們也在津津有味地品嘗,即使沒有人強迫他們嘗試,總有一天孩子會自己提出要求嘗嘗這些從未吃過的東西。   但是如果父母只準備孩子已經接受的食物,就使他們失去了品嘗並喜歡不同種類食物的機會。 6、為孩子做個榜樣   作為父母,如果你自己不拿個蘋果或是柑橘嚼嚼,而光是命令孩子“去吃點蔬菜和水果”,孩子是不會照你說的去做的。   為了讓孩子吃這些健康的食品,父母首先要樹立一個榜樣。 7、永遠不要說“永不”   有些父母認為某些不能過量吃的食物應該永遠受到禁止。   這是不對的。   如果孩子喜歡巧克力,要讓他吃,但不必每天都吃。 8、不僅僅關注餐桌   如果希望孩子生活得健康,不要僅僅擔心脂肪,更多的關注應該不要讓孩子抽煙,以及預防孩子出現其他一些意外。

文章分享: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禮貌

2011年05月14日
公開

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禮貌 2007 / 4 / 29 (2 歲 11 個月) 講究禮貌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可缺少的規範。人與人之間互相觀察和了解,一般都是從禮儀開始的。一個舉止優雅、彬彬有禮的人,更容易交到朋友、找到工作。正如一位哲人所說,那些明智的和有禮貌的人們,他們特別謙虛謹慎,從不裝腔作勢、裝模作樣、夸夸其談、招搖過市。他們正是通過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言語來證實自己的內在品性。 一個有教養的孩子必須有良好的文明禮儀,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歡迎,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被眾人接納的程度高”。文明禮儀要從小培養,形成良好習慣。 有些家長認為,現代社會是個自由的社會,懂不懂文明禮儀沒關係,只要學習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長則認為,小孩子天真無邪,長大了就會懂得文明禮儀的。其實,這都是誤解。一方面,孩子的文明禮儀需要從小培養,否則就會形成坏習慣,一旦形成坏習慣,再改就很難;另一方面,越是懂禮儀的孩子,越能獲得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因為他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歡迎。可見,文明禮貌始終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那麼,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呢? 建議:為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良好的行為舉止是對孩子最生動、最有效的教育。父母應該利用家里來客的有利時機提醒孩子,並給孩子做出榜樣。 7歲的明明在接待家里的客人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聰明的媽媽沒有當場在外人面前指責孩子,因為她知道批評和指責往往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和不服心理,而且這種做法本身也是不禮貌的。但是,這位媽媽並沒有忘記這件事,在客人離去后,媽媽把孩子叫到身邊,溫和地對他說:“明明,媽媽發現你對劉叔叔講話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這是不對的。當叔叔送禮物給你的時候,你應該說‘謝謝叔叔’,你說是不是?”明明有所醒悟地說:“哦,我忘記了,對不起,媽媽,我下次會注意的。”這樣,媽媽通過在事后提醒教育孩子,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在處理相同的事情上,另一位媽媽的做法有所不同,但是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媽媽發現4歲的孩子在接受他人禮物時沒有運用禮貌用語,就微笑地對孩子說:“貝貝,你好像忘記說什麼了?”4歲的貝貝顯然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說什麼,這時,媽媽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禮物給貝貝,我代貝貝謝謝您!”4歲的貝貝聽了媽媽的話,意識到自己沒有表示禮貌,於是奶聲奶氣地說:“貝貝也謝謝阿姨!” 同樣是提醒孩子講禮貌,兩位媽媽都沒有當場批評指責孩子,而是運用禮貌的方法來提醒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了運用禮貌的好處。可見,父母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使用文明的語言,在家庭中不要講粗話、臟話,家人之間多使用禮貌用語,說話要和氣。這樣,才能通過自己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凈化孩子的語言環境。 孩子不文明的語言一般都來源於周圍的環境,要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要凈化孩子周圍的語言環境。 有一個上小學的男孩,滿口臟話,經常欺負女生,甚至對女老師也很不恭。班主任老師聯系了孩子的媽媽,沒想到他的媽媽卻對老師哭訴這孩子如何對她無禮。班主任老師於是苦口婆心地教育這個孩子要講禮貌,但收效甚微。有一天,班主任到孩子的家里去家訪。開門迎接老師的是孩子的父親,班主任老師便隨口問了聲孩子的母親在哪里,孩子的父親則輕蔑地說:“還癱在床上呢,死豬婆!”班主任老師馬上就明白了孩子不講禮貌的根本原因! 父親如此當著孩子的面侮辱自己的妻子,而且不顧有外人在場,孩子怎麼可能講禮貌呢?班主任老師非常憤怒,當著孩子,批評了他的父親,這位父親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后來學會了尊重妻子,不講粗話。這個孩子也越來越禮貌了。 當父母發現孩子說臟話時,要找出孩子說臟話的“根源”,盡量讓孩子遠離或少接触那種不良的環境。比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限制孩子與經常說臟話的同學來往;也可以和教師取得聯系,借助老師的力量促進其他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還可以和孩子同學的父母取得聯系,一起幫助孩子養成文明禮貌的習慣。 建議: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強調注重個人禮儀的重要性,父母應該注意從以下幾方面來培養孩子注重個人禮儀。 儀容儀表 教育孩子保持儀容儀表的整潔,要把臉、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凈凈;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飯后漱口,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保證身體沒有異味;衣著要干凈、整潔、合體。 行為舉止 目標就是“站如松,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主要從站、坐、行以及神態、動作方面提出要求。優美的站立姿態給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覺;身體直立、挺胸收腹、腳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無精打採、聳肩、塌腰,千萬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擺動,步速適中,防止八字腳、搖搖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表情神態 教育孩子表現出對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與人交往要面帶自然微笑,千萬不要出現隨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摳腳等不良習慣動作。 言談措辭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要求孩子做到態度誠懇、親切,使用文明語言,簡潔得體,既不能沉默寡言,也不能?嗦重復。 父母向孩子強調文明禮貌的常識時,不要用教訓、命令的口吻,而是要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明白,人與人之間若出現互相擠撞,不要惡言惡語,要抱理解、寬容態度;要求孩子做到行為文明,如,和人見面時主動打招呼、和別人說話時專心、愛護公共環境、遵守交通規則等。 建議:要求孩子禮貌待客。 每個家庭都會有客人來。父母要試著讓孩子學會以主人身份招待客人,注重禮貌待客。 在這方面,我國近代著名的畫家、文學家豐子愷先生的做法非常值得一提。 豐子愷先生有個兒子叫豐陳寶。豐陳寶小時候特別怕生人,在客人面前顯得不太禮貌。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到上海為開明書店趕一項編輯工作,把十三四歲的小陳寶也帶了去,想讓小陳寶幫著抄抄寫寫。有一天,來了一個小陳寶不認識的客人,這位客人同豐子愷先生談了好長時間,小陳寶一直沒有與客人去打招呼。客人與豐子愷先生談完后,就過來與小陳寶打招呼、告別。這下小陳寶可愣住了,他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 豐子愷先生送走客人后,語重心長地對小陳寶說:“客人向你打招呼告別,你怎麼可以不理睬人家呢?”后來,豐子愷先生一直非常注重小陳寶的禮貌教育。他告訴小陳寶,客人來了,應該為客人端茶、盛飯,而且一定要用雙手捧上,這樣表示恭敬。他還風趣地打比方說:“如果用一只手端茶送飯,就好像皇上對臣子賞賜,更像是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 豐子愷先生還教育小陳寶說:“客人送你什麼東西的時候,你一定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小陳寶的心中,后來,小陳寶果然成為一個彬彬有禮的孩子。 禮貌待客的禮節有: 迎客 迎接客人進屋的時候,主動幫助客人放衣物,請客人在合適的位置落座;主動送上客人想喝的飲料;遞接物品要用雙手。 交談 教育孩子主動、大方地與客人交談,不要拘謹,讓客人感到像在自己家里一樣。 送客 教育孩子,在客人要走時應禮貌挽留,說“您再坐一會”、“再喝杯茶吧”等;要送客人一段距離后說“再見”、“有空常來”。 做客 做客的時候要讓孩子保持整潔,以表示對主人的尊重;不能粗聲粗氣,要談吐文雅;不經主人允許,不可隨意動用主人家里的東西;告別時,要說感謝的話,如“今天飯菜真好吃”、“玩得很愉快!” 父母要注意的是,在孩子沒有講禮貌的時候,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現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在孩子沒有禮貌的時候總會強迫孩子講禮貌,比如有客人來家里,孩子躲在房間里不出來,不與人打招呼,家長非得把孩子拉出來跟客人問好,結果,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事實上,父母這種強迫的行為本身就是不禮貌的。孩子不願意與人打招呼必然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從小就很害羞;孩子認為客人是父母的客人,與自己沒關係;或者他正在做作業,一時忘記了打招呼……這時候,父母需要的是引導孩子去跟客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實在不想打招呼,父母不應該強迫孩子,應該在事后告訴孩子:“與人打招呼是最基本的禮貌,你去別人家里時也希望受到別人的熱情歡迎呀!”這樣,讓孩子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想,他的禮貌舉止才會發自內心。 建議:尊重你的孩子。 文明禮貌看起來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表現,實際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內心修養。有自尊的孩子會尊重自己,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在說話時往往會顧及到他人的感受。因此,父母在生活中要做到尊重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說過,“野蠻產生野蠻,仁愛產生仁愛,這就是真理。你對待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一個培養他們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說,以應有的尊重對待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尊重。 德國有個家庭,母親包莉讓孩子幫助做什麼事時總是對孩子說:“請你幫我……好嗎?”,“請你……好嗎?”從來不會說一些生硬的句子,或者用強硬的命令語氣讓孩子去做事。孩子做完了某件事,母親總會說聲“謝謝”。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父母總會和孩子商量一下。例如,父子一塊看電視時,如果父親想換一個電視節目,總是先對孩子說:“杰克,我們換個頻道看看好嗎?”過聖誕節時,父親給孩子買了一個高爾夫球台作為禮物。有一次,父親想與一個朋友一起玩一下,父親就問孩子:“杰克,能不能把高爾夫球台借給我玩一下?”這位父親認為,既然已經是送給孩子的禮物,它就是孩子的物品。不管是誰要使用這個物品,必須和孩子商量。父母的這些教育方法,使孩子們都養成了彬彬有禮的習慣。 由此可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同時,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間的尊重,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良好的影響。 建議:教育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有些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並不是說孩子是自私的,而是幼小的孩子還不知道怎樣去關注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 有一次,豐子愷先生在飯館里請一位朋友吃飯。他把自己的幾個十來歲的孩子都帶了去。剛吃完飯,就有孩子對豐子愷先生提出要先回家。豐子愷先生馬上悄悄地制止了孩子。事后在家里,豐子愷先生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你們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的不敬。”孩子們聽了豐子愷先生的話,都覺得父親說得有道理。在以后的請客吃飯中,孩子們個個爭當好客的主人。 可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例如:教育孩子上學時主動向老師同學問好,遇到熟人要熱情打招呼,請人幫助時要用禮貌用語,等等。 同時,要有意識地向孩子介紹親朋好友的性格、優點,鼓勵孩子學習他人的優點,並且父母要教育孩子謙虛謹慎,不驕傲自滿,正確看待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不以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讓孩子明白“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

文章分享:父母與孩子的面子和裡子

2011年05月13日
公開

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呢?聽話,懂事,人見人愛。為了達到這個效果,我們常常會對孩子說:「要乖!」「要表現好!」當孩子在別人面前為我們做足面子、讓我們覺得臉上有光的時候,我們會對孩子寵愛有加,大加獎勵!當孩子讓我們在人前面子盡失的時候,我們又難免氣急敗壞,對孩子大呼小叫。無形中,當我們在對孩子進行道德教育時,「面子」成了主要考慮的因素。 想到道德這個詞會聯想到什麼?從我們自己的成長經歷中,這樣的形象會不由自主地冒出來:一個迂腐的老先生,一個過分嚴厲的警察,或者一個滔滔不絕說教的輔導員。 今天,對於我們的孩子,道德這個詞應當代表這樣一種形象:一個自信、獨立、有文明舉止、自尊也尊重他人的現代人。 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需要我們放下對「面子」的過度關心,更多地關心面子後面的裡子。於是,同一個家長,可以在親戚家裡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場合卻帶著孩子加塞兒、或者在「禁止入內」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 沒有裡子的面子是空的,孩子不可能真正學到什麼。對於一個沒有形成適當的道德感的孩子,當長大以後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種種誘惑時,很難有定力守護好自己。當我們在為孩子的智商大加投資,為孩子的情商有所關注的時候,也該開始想想,到底要給孩子什麼樣的道德教育。 ★「表現好」? ☉面子:孩子有社會稱許的表現 ☉裡子:對孩子的期望符合孩子的年齡發展階段 典型情境:你的女兒兩歲。好友貝貝媽帶著貝貝來訪,貝貝看中了你女兒最心愛的娃娃要玩,你女兒不給,你命令女兒把娃娃交給貝貝,女兒只得照做。貝貝走後,你的女兒大哭一場,說再也不和貝貝玩兒了。 孩子不「摳門」,能和小朋友分享,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有面子。但希望兩歲的孩子就懂得分享,而且是分享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這個要求就超出孩子的年齡了。即使我們自己,就一定能把最心愛的鑽石耳釘借給朋友分享一晚嗎? 研究表明,18∼19個月的幼兒就開始希望自己所做符合成人的期望,做得好的時候會期待得到成人好的反應。成人的合理期望會讓孩子不斷進步。但對孩子的期望需要符合孩子的 年齡,期望過低,會讓孩子遲遲不能學會本應學會的行為;但期望過高,會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對成人的「標準」產生懷疑。 比如對於這個分享的事情,既然分享本來就應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就可以讓孩子自己決定拿出哪些玩具和小朋友分享,這樣既尊重孩子對自己玩具的所有權,又向孩子傳達了「媽媽期望你能分享」這個信息。孩子達到這個期望不那麼痛苦,又在和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感到了樂趣,就會對於「分享」產生良好的感覺,逐漸把分享變成自己的行為方式。 ★實用策略 妥善安排情境 通過對情境的安排和控制,避免孩子因自己的衝動而產生不好的後果。比如,如果確定孩子無法和別人分享某些玩具,可以在小朋友到來之前收起來,免得引起麻煩。 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支援 當你提出的要求符合孩子年齡時,要給孩子足夠的支援,幫助孩子達到期望。比如,在孩子有點不情願地和小朋友分享的時候,給孩子很多鼓勵,讓她為自己的決定感到愉快。 ★「聽話」? ☉面子:孩子聽從成人的指示 ☉裡子:孩子有內在的行為準則 典型情境:孩子在遊樂場上遲遲不走,你催了一次又一次,只見小朋友越來越少,你對孩子說:「別的小朋友都回去了,你也該走了吧!」終於把孩子拖走了。 當我們用「別的小朋友都如何,所以你也 要如何」這個句式來向孩子提要求時,潛台詞就是,我們對你的標準是相對於別的小孩的。於是孩子可以很容易地反駁:「你看東東還沒有走,我也可以不走!」相似的,幼兒園老師也習慣說:「你看小班的小朋友都能如何如何,我們中班就更要如何如何。」孩子就可以說:「你看大班小朋友還在打人,我中班的打人又怎麼了?」 我們對孩子的語言模式裡隱含著我們的假設和判斷。當我們一貫以相對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時,不僅會陷入自相矛盾,和別人比較也會成為孩子關注的焦點。 相反,如果我們對「什麼事情該怎麼辦」有一種相對穩定的做法,孩子就會更容易將這種做法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長大之後做事也不會輕易受其他人影響,能夠更有主見。 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對某一種情境下孩子應該如何行事有明確的標準,並且一貫地執行。比如,每次到遊樂場,要離開的時候都提前5分鐘給孩子「預警」,到提前1分鐘的時候再警告一次,到了時間說走就走。孩子就會形成根據時間控制自己行動的習慣。 不同照看者對孩子遵照同一標準 當不同成人採用不同方式時,孩子就會感到很混亂。對於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比如睡前不吃甜食,不能打人,不能罵人,成人的態度越一致,孩子會越容易遵守。 ★「懂事」? ☉面子:孩子很講道理,不輕易發脾氣 ☉裡子:孩子有一個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 典型情境:你4歲的兒子和鄰居家的浩浩一起玩遊戲,兩個孩子有不同的玩法,你的兒子說:「你那樣就不對,我這樣就對!你一定得按我說的玩!」,兩個孩子你一拳我一腿地打了起來,你把兒子拉到一邊,厲聲呵斥了一頓。 在現代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尊重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原則。尊重包含很多含義,在有不同意見時能夠傾聽、理解他人的觀點,甚至想方設法達到妥協,就是尊重的內涵之一。 研究表明,那些道德發展較好的孩子,往往來自有平等、民主氣氛的家庭,母親往往比較有靈活性,更多使用討論的方式和孩子溝通,而不是命令式,在教育孩子時往往帶著積極、愉快的情感。 一個自尊並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要先得到過成人的尊重。如果我們不給予孩子這種尊重,對孩子很粗暴,孩子也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就應該按照我說的去做,難以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當孩子自己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給孩子一個好的榜樣。比如幫助孩子找到一種自己和小朋友都能接受的遊戲方式,讓孩子感覺到每個人的意見都受到了尊重。 ★實用策略: 容許孩子表達不同的意見 孩子的意見在成人看來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否定、嘲笑他們的見解太容易了。好的父母應克制自己讓他們閉嘴的衝動,耐心傾聽孩子的話,甚至從中找出好的地方加以肯定和鼓勵。 即使不能實現孩子的想法,也表示 你理解他 尊重孩子不等於凡事都聽孩子的,但要求孩子服從的同時,需要讓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 ★「有規矩」? ☉面子:孩子做出好的、能夠得到獎勵的行為 ☉裡子:孩子有內在的秩序感 典型情境:路上又堵車了。你從左邊換到右邊,從右邊換到左邊,還是開不動,於是把車從緊急停車道上開了過去。後面5歲的女兒問你:「為什麼我們走這邊?」你說:「這兒沒警察,也沒有攝像頭,沒關係的。」 內在的秩序感是現代人的特點。比如在發達國家的一些小路口常能看見這樣的景象:路口沒有警察,可能只有個STOP標誌,但四個方向來的車可以依次通過,並不會造成擁堵。 對孩子的行為我們會給予獎懲,但是獎懲本身只能讓孩子知道趨利避害。孩子們更多會通過觀察成人的行為來學習。當我們在沒人監督時候違規,孩子就學到:只要不被抓住,做什麼都可以。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要決定自己該如何行為的時候,需要想一下,我們期望孩子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中?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成為一個連排隊都不會的人,生活在一個大家擠來擠去的混亂的環境,還是成為一個文明程度更高的人,生活在一個更加現代化的環境? ★實用策略: 當孩子做得好時可以獎勵孩子,但是不以獎勵作為有好行為的交換條件 「給爺爺奶奶唱個歌,就給你糖吃!」,這種所謂獎勵其實更接近行賄或收買。 不以懲罰作為家長自己出氣的方式 懲罰是讓孩子接受自己行為的後果, 比如因為沒有收拾玩具,玩具會被沒收24小時。雖然是懲罰,但家長的態度應該是平靜的、講道理的。 教給孩子自我控制的技巧 比如轉移注意力、尋找替代滿足物,通過想像好的結果以及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克制衝動、延緩滿足、抵禦誘惑。 一般說來,道德水平更高的孩子會不那麼自私,會有更多利他的行為。研究發現,利他的孩子往往更活躍,社會化更好,更有能力,更有主見,更有同情心,能夠在團體中承擔不同的角色,在道德思維水平上也更高。有一個這樣的孩子,真的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有諷刺意義的是,過於看中面子而不重裡子,我們反而不會有這種收穫。 爸爸視點:面子和裡子,本來就是不一樣的。就像你的一件皮大衣,外面是皮的,裡面是毛的,雖然面子和裡子不一樣,穿起來很舒服。但是如果你把皮大衣翻過來穿,外面是毛的,裡面是皮的,不論是給外人看起來,還是自己穿起來,都很彆扭。 比如員工對老闆要客客氣氣,是面子對面子,大家都高興;員工之間說說老闆壞話,是裡子對裡子,雖然表裡有些區別,也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小孩子是最表裡如一的。他骨子裡不喜歡你,他就會做出各種讓你不喜歡的事情,用裡子做面子,你也就會覺得很沒面子,道理就是這麼簡單。當你覺得沒有面子,就會去教育小孩子要把面子拿出來,慢慢地小孩子也就學會了區分面子和裡子。道德教育往往是用成人的面子面對小孩子的面子,所以效果也就是如此了。只有當成人能夠表裡如一,並且用自己的裡子面對小孩子的裡子的時候,小孩子也才能夠表裡如一。只可惜成人並不喜歡兩面都是皮的皮大衣,或者兩面都是毛的毛大衣。 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面子和裡子是否一樣,而在於是否把面子和裡子都放在了合適的地方。這一點大人都會,可是小孩卻還沒有學會。 來源:《時尚健康》

文章分享:當寶寶不願開口叫人

2011年05月12日
公開

父母的顧慮 我的兒子兩歲五個月,在外面遇到熟人時從不喊人,雖然我每次都主動跟別人打招呼,可兒子根本不被我影響。我也教育了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改。有時候,我就說:「既然你不喊人,那我們就走了。你跟別人說再見吧!」嘿!真怪,他馬上就說「再見」,比我讓他喊人要利索得多。沒辦法,我只得退讓:「你不喊人,就對別人點點頭吧!」他照做了,我就誇他:「你是個好寶寶,你真棒!」   兒子大多時間是由阿姨來帶,而阿姨也是個很少和別人打招呼的人,我想這也是造成他不喊人的一個原因。每次兒子不喊人,我就非常尷尬,覺得在同事和親朋好友面前很沒面子。我想別人會覺得我的兒子很沒教養,會認為我這個做媽媽的沒教育好寶寶。每當看到和他同齡的寶寶大大方方的,我就覺得自己的兒子沒出息,這讓我感到很自責,很有挫敗感。我丈夫性格內向,平時很少和人說話,我就擔心兒子將來也像他這樣。 這樣對他的成長有沒有影響?對他的心理發育有沒有影響? 孩子的心理         寶寶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逐漸學會約定俗成的人際交往模式,成人在此過程中可以給寶寶樹立良好的榜樣。寶寶在此階段所出現的人際交往的問題與寶寶有沒有出息是絲毫沒有關係的。   寶寶不願意叫人的現象出現時間並不一致,因人而異,往往在寶寶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一般為2歲左右。2-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此時的兒童變得特別喜歡說,詞彙量迅速增加,基本理解常用的簡單句型,並能用簡單的復合句來表達意願。2歲後期會用「我」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願望,開始把自己從客體中區分出來,而言語的發展促進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一項針對1000多戶的家庭調查顯示,2-4歲的幼兒中,80.2%已有相當強的自我主張意識,越來越多不到2歲的孩子已經有了逆反情緒,這個年齡比前幾年提早了近一年。當寶寶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初具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爸爸媽媽一如既往地頻繁要求叫人,寶寶心裡的小情緒自然會抬頭。 媽媽的朋友寶寶還沒有認識呢 ,怎麼就要叫他們了呀!   小孩子多少都會有些怕生,如果家裡一下子來了一群客人,面對這麼多陌生的臉,寶寶往往都會失去原有的活潑,變得有些呆。要寶寶叫人,更要有一個熟悉接受的過程,而如果有的叔叔阿姨面相不善,寶寶避之唯恐不及,叫人?等等再說哦。 我喜歡這個阿姨的卷頭髮,但是現在還不想叫她。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注意力跟大人想的不一定一致,孩子往往會注意一些被大人忽視的細節。當寶寶專注於阿姨的頭髮之類,很容易會忽略爸爸媽媽叫人的要求,可不,他正在一門心思想自己的小心事呢。 昨天叫了好幾個奶奶,今天怎麼又來個奶奶啊?   小寶寶覺得有些煩,每次都是按爸爸媽媽一次又一次重複的指令,稱呼各位親戚朋友,難免會覺得千篇一律,沒有意思,懶得理睬了呢。 做啥老讓寶寶叫人?我就是不叫!   2-3歲的小孩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漸形成,開始有了屬於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悄然告別了「惟命是從」的年代,自己拿主意來決定該幹什麼,寶寶們自己做決定,不要那麼聽話地叫人啦。 「開口」不難 錯誤的做法   如前分析,有時寶寶不肯開口,只不過是有些小情緒。首先,父母完全不必過於擔心;其次,為了自己的面子問題而勉強孩子也不是妥善的舉措。   當寶寶不願意開口叫人,父母不要——表現得過於急切,甚至威逼利誘,這樣更容易激發寶寶的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往往會這樣說:「叫了阿姨才有巧克力吃」「寶寶越來越不乖,都不肯叫人,媽媽不喜歡你了」,諸如此類的說法都會給孩子一種逼迫他的感覺,往往適得其反,寶寶通常會用一聲不吭作為反應。   你可以淡然處之,當寶寶拒絕叫人,父母不再繼續糾纏,把話題轉移,這時候,放輕鬆的寶寶反而有可能會想要表現一下,自動自覺地重新開金口;如果有其他小孩同時在場,而這個孩子很樂意叫人,就適當地利用一下這個條件。表揚大方叫人的孩子,利用寶寶好勝爭寵、愛模仿的心理打開金口。 讓孩子慢慢來   父母不必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家長,給自己增加這方面的壓力。相信寶寶在您及時、合理地引導下會逐漸改善不愛叫人的習慣。給您如下幾點建議: 帶寶寶外出時遇到熟人,您就堅持跟別人打招呼,給寶寶樹立良好的示範作用。 只要您堅持,寶寶就會朝著您希望的方向進步。寶寶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社會化過程,決非一朝一夕,他需要反覆模仿成人的行為。 有意識地培養寶寶的社交意識。遇到同事和親朋好友時,您都要很正式地把寶寶介紹給他們,同時也把對方介紹給您的寶寶。 告訴寶寶,社交性問好的形式有很多,友好地注目、點頭、微笑、握手、寒暄等等,表揚寶寶良好的社交行為要具體。如:「你會跟別人點頭了,我真為你高興。點頭也是向別人問好的一種方式,以後你長大了,還會學會其他的方式。」 父母對培養寶寶的社交行為要加以重視。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需要相互之間密切的合作,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社交能力就不可能和別人有融洽的溝通,更別談合作了。寶寶的社交能力直接影響到他其他方面能力的發揮,不注重培養寶寶的社交能力,這無形中也限制了寶寶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掘。

分享 :為什麼妳要道歉?

2011年04月18日
公開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 「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 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我實在搞不懂!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 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 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幹!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 「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 「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ㄟ人!」 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他…流鼻血了…」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那時候老師呢?!」 「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 「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立即轉頭告訴老師:「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半餉,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我不知道!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換作是你,不嚴重嗎…?!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對他們說:「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 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 「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 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 「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 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結果,我直接拒絕,說:「不!!!」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 「為什麼?!」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我認真的說。 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 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 後來回到大姐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 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 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分享 :為什麼妳要道歉?

2011年04月18日
公開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 「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 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我實在搞不懂!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 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 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幹!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 「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 「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ㄟ人!」 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他…流鼻血了…」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那時候老師呢?!」 「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 「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立即轉頭告訴老師:「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半餉,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我不知道!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換作是你,不嚴重嗎…?!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對他們說:「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 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 「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 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 「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 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結果,我直接拒絕,說:「不!!!」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 「為什麼?!」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我認真的說。 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 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 後來回到大姐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 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 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10大快樂食物 活化孩子的腦細胞

2011年03月27日
公開

當孩子從幼稚園邁入小學,爸爸媽媽開心記錄寶貝迎向人生新階段!然而,當書包變重了、考試變多了、課業變難了,孩子臉上的笑容似乎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看在爸媽的眼裡覺得好心疼,恨不得自己能幫孩子念書、幫孩子考試,減輕孩子的壓力。 其實,抒解壓力,不只是「精神」層面,也可以從「飲食」著手。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就曾在接受《健康兩點靈》雜誌訪問時指出,有些食物可以吃出快樂、幫助減壓,因為這些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吃下去以後,的確能夠讓人精神振奮、神經鬆弛、釋放壓力、心情放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詹雅涵,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進一步針對兒童如何吃出快樂,推薦了10大類食物,將蔬果類依顏色分類,讓爸媽在挑選健康食物時更好記;其他如奶類、海鮮類、豆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缺一不可;也呼籲爸媽別忘了提醒小朋友多喝水,活化腦細胞,快樂自然跟著來。 1.奶類 主要食物:牛奶、起司、奶酪、優格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2份(240㏄為1份,480㏄為2份) 奶類富含色胺酸、鈣質及維生素B群,能增加血清素分泌,緩解情緒,所以當人睡不好時,喝杯牛奶,心情會舒暢,較好入眠。如果平常多吃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小魚乾等,心情會愉快。提醒爸媽,不要給小朋友挑選調味乳,因為調味乳額外添加精緻糖,容易讓小朋友疲倦。 2.海鮮類 主要食物:深海魚、蝦、蟹、蚌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份(約女性三根指頭大小) 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包括了EPA、DHA,其中EPA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而帶殼的蝦、蟹或蚌,含有豐富的鋅、硒等礦物質,也是很好的快樂食物! 3.蛋豆肉類 主要食物:蛋、豆腐、雞、豬、羊、牛肉之瘦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2∼3份(蛋1顆為1份,半盒豆腐為1份,女性三根指頭大小的瘦肉為1份) 這類食物含有豐富蛋白質,色胺酸含量多,可促進血清素生成,解除腦海中的憂慮,快樂指數相對提升;此外,鈣、鎂及維生素B的成分也高,可改善因壓力引起的肌肉緊繃。不過,提醒爸爸媽媽,要幫孩子挑瘦肉為佳,因為肥肉脂肪多,多吃會讓血中膽固醇上升。 4.全穀類 主要食物:燕麥、糙米、胚芽、十榖米、紅豆、綠豆、地瓜、南瓜、山藥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碗以上 全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群、鎂、錳,其中,碳水化合物含多醣素,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安定。建議爸媽,早餐不妨給小朋友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或全麥麵包,讓血糖會慢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一早就有好心情。也提醒爸媽,白米飯不屬於全穀類唷! 5.堅果類 主要食物:核桃、開心果、杏仁、花生、瓜子、芝麻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份(手抓一把為1份) 堅果類食物含有維生素E、鎂、錳、銅、磷……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增加血清素分泌;不過,給小朋友吃堅果類時「天然耶尚好」!不要為了好吃或變化口味,就給他們海苔、蜜汁、抹茶等口味,建議以原味為主,且盡量每天吃不同的堅果類。 6.白色蔬果 主要食物:香蕉、竹筍、牛蒡、白蘿蔔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香蕉是白色水果?因為香蕉的食用部位是「果肉」,果皮雖是黃色,但果肉是白色的,因此被歸類在白色水果。香蕉的「色胺酸」含量豐富,色胺酸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具有安撫神經作用,又容易入口,很適合小朋友吃。其他像是竹筍、牛蒡,則是纖維豐富,可以減緩緊張所引起的腸胃道不適。 7.綠色蔬果 主要食物:青江菜、油菜、奇異果、美濃瓜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綠色蔬果富含維生素B群,葉酸多,是安定神經很重要的元素,當小朋友的葉酸攝取不足,容易引起焦慮、健忘等症狀。況且,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鈣、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較不緊張、心情舒暢。一般而言,生食效果較佳,若煮成熟食,小朋友每餐也要吃半碗以上。 8.橙黃色蔬果 主要食物:柑橘、鳳梨、黃椒、紅蘿蔔、木瓜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人壓力大時會分泌腎上腺素,而維生素C是製造腎上腺素的成分之一,故需求量上升,尤其緊張時會冒汗、水分流失增加,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柑橘、柳丁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且,柑橘、木瓜等橙黃色蔬果,富含維生素A、C,具有抗氧化作用,對小朋友的健康有益。 9.紅紫色蔬果 主要食物:草莓、蔓越莓、櫻桃、紅椒、紅西瓜、藍莓、茄子、葡萄、海帶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紅紫色蔬果含植物性化學物質,可抗發炎、抗氧化,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質都很豐富,小朋友吃了會開心!若小朋友不敢吃生菜沙拉,可加葡萄乾增加香氣。提醒爸媽,五種顏色的蔬果可各挑一份給小朋友吃,才能達到天天共五份五色蔬果,為小朋友的健康加分。 10.水 主要食物:水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000∼2000㏄ 水可以活化腦細胞,因此,人體缺水時,會容易疲倦、甚至覺得頭痛。冬季天冷,小孩較少外出運動,比較不易覺得渴,相對較常忘記喝水,爸爸媽媽要幫孩子準備水壺,提醒孩子下課時補充水分。 番外篇 .吃巧克力會覺得開心,是真的嗎? 功克力有植物化學物質,抗氧化作用高,加上滋味甜甜的,深受小朋友喜愛,適度吃顆巧克力可以反射大腦神經,產生愉悅的感覺,心情變好,念起書來也覺得開心。但營養師詹雅涵提醒爸媽,給小朋友吃巧克力時要盡可能選「黑巧克力」,但怕孩子覺得濃度太高會苦,起碼也要50%以上。另一要點是「原味最好」,牛奶巧克力加了糖,或含咖啡因,反而會讓小朋友焦慮躁動。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40公克以下

10大快樂食物 活化孩子的腦細胞

2011年03月27日
公開

當孩子從幼稚園邁入小學,爸爸媽媽開心記錄寶貝迎向人生新階段!然而,當書包變重了、考試變多了、課業變難了,孩子臉上的笑容似乎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減少,看在爸媽的眼裡覺得好心疼,恨不得自己能幫孩子念書、幫孩子考試,減輕孩子的壓力。 其實,抒解壓力,不只是「精神」層面,也可以從「飲食」著手。台北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就曾在接受《健康兩點靈》雜誌訪問時指出,有些食物可以吃出快樂、幫助減壓,因為這些食物能影響神經傳導、增加血清素分泌,吃下去以後,的確能夠讓人精神振奮、神經鬆弛、釋放壓力、心情放鬆。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營養師詹雅涵,在接受本刊專訪時,進一步針對兒童如何吃出快樂,推薦了10大類食物,將蔬果類依顏色分類,讓爸媽在挑選健康食物時更好記;其他如奶類、海鮮類、豆蛋肉類、全穀類、堅果類缺一不可;也呼籲爸媽別忘了提醒小朋友多喝水,活化腦細胞,快樂自然跟著來。 1.奶類 主要食物:牛奶、起司、奶酪、優格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2份(240㏄為1份,480㏄為2份) 奶類富含色胺酸、鈣質及維生素B群,能增加血清素分泌,緩解情緒,所以當人睡不好時,喝杯牛奶,心情會舒暢,較好入眠。如果平常多吃乳製品,例如牛奶、起司、小魚乾等,心情會愉快。提醒爸媽,不要給小朋友挑選調味乳,因為調味乳額外添加精緻糖,容易讓小朋友疲倦。 2.海鮮類 主要食物:深海魚、蝦、蟹、蚌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份(約女性三根指頭大小) 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脂肪較柔軟,使細胞彈性好,包括了EPA、DHA,其中EPA對改善憂鬱症有效,因其對神經系統有助益,影響腦神經傳導,可以增加血清素分泌。而帶殼的蝦、蟹或蚌,含有豐富的鋅、硒等礦物質,也是很好的快樂食物! 3.蛋豆肉類 主要食物:蛋、豆腐、雞、豬、羊、牛肉之瘦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2∼3份(蛋1顆為1份,半盒豆腐為1份,女性三根指頭大小的瘦肉為1份) 這類食物含有豐富蛋白質,色胺酸含量多,可促進血清素生成,解除腦海中的憂慮,快樂指數相對提升;此外,鈣、鎂及維生素B的成分也高,可改善因壓力引起的肌肉緊繃。不過,提醒爸爸媽媽,要幫孩子挑瘦肉為佳,因為肥肉脂肪多,多吃會讓血中膽固醇上升。 4.全穀類 主要食物:燕麥、糙米、胚芽、十榖米、紅豆、綠豆、地瓜、南瓜、山藥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碗以上 全穀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群、鎂、錳,其中,碳水化合物含多醣素,可以幫助血清素增加,使血糖、胰島素趨於穩定,讓情緒得以安定。建議爸媽,早餐不妨給小朋友吃燕麥片、五穀雜糧麵包或全麥麵包,讓血糖會慢慢上升、血清濃度增加,一早就有好心情。也提醒爸媽,白米飯不屬於全穀類唷! 5.堅果類 主要食物:核桃、開心果、杏仁、花生、瓜子、芝麻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份(手抓一把為1份) 堅果類食物含有維生素E、鎂、錳、銅、磷……具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管細胞更為柔軟,對神經傳導有助益,增加血清素分泌;不過,給小朋友吃堅果類時「天然耶尚好」!不要為了好吃或變化口味,就給他們海苔、蜜汁、抹茶等口味,建議以原味為主,且盡量每天吃不同的堅果類。 6.白色蔬果 主要食物:香蕉、竹筍、牛蒡、白蘿蔔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香蕉是白色水果?因為香蕉的食用部位是「果肉」,果皮雖是黃色,但果肉是白色的,因此被歸類在白色水果。香蕉的「色胺酸」含量豐富,色胺酸是營養素、神經傳導的重要物質,能促進血清素的合成分泌,緩解情緒,讓人不易緊張,具有安撫神經作用,又容易入口,很適合小朋友吃。其他像是竹筍、牛蒡,則是纖維豐富,可以減緩緊張所引起的腸胃道不適。 7.綠色蔬果 主要食物:青江菜、油菜、奇異果、美濃瓜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綠色蔬果富含維生素B群,葉酸多,是安定神經很重要的元素,當小朋友的葉酸攝取不足,容易引起焦慮、健忘等症狀。況且,綠色蔬菜還含有很多鈣、鎂,可以讓人神經鬆弛,較不緊張、心情舒暢。一般而言,生食效果較佳,若煮成熟食,小朋友每餐也要吃半碗以上。 8.橙黃色蔬果 主要食物:柑橘、鳳梨、黃椒、紅蘿蔔、木瓜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人壓力大時會分泌腎上腺素,而維生素C是製造腎上腺素的成分之一,故需求量上升,尤其緊張時會冒汗、水分流失增加,平時多吃含維生素C、水分高的水果,如柑橘、柳丁等,可以緩解緊張的情緒。而且,柑橘、木瓜等橙黃色蔬果,富含維生素A、C,具有抗氧化作用,對小朋友的健康有益。 9.紅紫色蔬果 主要食物:草莓、蔓越莓、櫻桃、紅椒、紅西瓜、藍莓、茄子、葡萄、海帶等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蔬菜3份(生菜100g為1份,熟食1/2∼2/3碗為1份)�水果2份(女性拳頭大小為1份) 紅紫色蔬果含植物性化學物質,可抗發炎、抗氧化,維生素B群、維生素C、鈣質都很豐富,小朋友吃了會開心!若小朋友不敢吃生菜沙拉,可加葡萄乾增加香氣。提醒爸媽,五種顏色的蔬果可各挑一份給小朋友吃,才能達到天天共五份五色蔬果,為小朋友的健康加分。 10.水 主要食物:水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1000∼2000㏄ 水可以活化腦細胞,因此,人體缺水時,會容易疲倦、甚至覺得頭痛。冬季天冷,小孩較少外出運動,比較不易覺得渴,相對較常忘記喝水,爸爸媽媽要幫孩子準備水壺,提醒孩子下課時補充水分。 番外篇 .吃巧克力會覺得開心,是真的嗎? 功克力有植物化學物質,抗氧化作用高,加上滋味甜甜的,深受小朋友喜愛,適度吃顆巧克力可以反射大腦神經,產生愉悅的感覺,心情變好,念起書來也覺得開心。但營養師詹雅涵提醒爸媽,給小朋友吃巧克力時要盡可能選「黑巧克力」,但怕孩子覺得濃度太高會苦,起碼也要50%以上。另一要點是「原味最好」,牛奶巧克力加了糖,或含咖啡因,反而會讓小朋友焦慮躁動。 ★小學生每日食用量:40公克以下

如何養育不哭鬧的小孩(分享在美國養孩子的媽媽經驗)

2011年03月19日
公開

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家庭醫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 絕招一 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 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 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了。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 如何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 (這一則有朋友說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請家長們小心注意嬰兒的安全,若有懷疑不要隨便跟隨嘗試) 趴著睡養美女 個人經驗,孩子趴著睡覺比仰著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 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老二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 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著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 拒絕抗生素! 感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鍊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著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藥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週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們說,有一點症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 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著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髒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孩子每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著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寶寶洗澡儘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儘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 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 GU醫生用筆劃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的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不准穿衣服只穿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乳頭,如何保護乳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膠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資料證明,我有奶。 絕招九 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著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放心吧,你抱著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著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放心吧,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誤會) 絕招十 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藥,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 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開尿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 你會拍嗝嗎? 姿勢一,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勢二: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著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喂飽足了,拍完嗝繼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 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 別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再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等於培養她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注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 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陸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社區的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 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髒,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我的孩子。 絕招十七 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國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

如何養育不哭鬧的小孩(分享在美國養孩子的媽媽經驗)

2011年03月19日
公開

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家庭醫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 絕招一 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 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 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了。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 如何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 (這一則有朋友說會增加嬰兒窒息的風險,請家長們小心注意嬰兒的安全,若有懷疑不要隨便跟隨嘗試) 趴著睡養美女 個人經驗,孩子趴著睡覺比仰著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 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老二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 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著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 拒絕抗生素! 感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鍊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著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藥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週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們說,有一點症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 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著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髒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孩子每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著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寶寶洗澡儘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儘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 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 GU醫生用筆劃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的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不准穿衣服只穿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乳頭,如何保護乳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膠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資料證明,我有奶。 絕招九 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著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放心吧,你抱著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著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放心吧,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誤會) 絕招十 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藥,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 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開尿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 你會拍嗝嗎? 姿勢一,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勢二: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著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喂飽足了,拍完嗝繼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 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 別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再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等於培養她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注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 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陸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社區的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 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髒,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我的孩子。 絕招十七 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國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

10大幼兒意外完全預防(下)

2011年03月18日
公開

6.誤食 食道、骨腸受損 在寶寶出生後第六個月開始進入口腔期,此時是以口腔認識環境的階段。拿在手裡的東西,無一不放進嘴裡,而隨手可得的小物品,如:電池、鈕釦、玩具的小零件,甚至乾燥劑、樟腦丸、藥物等同時也要注意玩具的材質,太過鮮豔的玩具也要避免讓寶寶咬、含等。 而誤食的事件常見的病例是:每年端午節包粽子時,常有幼兒誤喝製做鹼粽的鹼水,造成食道嚴重灼傷。游惠敏醫師提醒家長,此類危險品應小心收納,若要放在冰箱中保存,不應使用飲料的保特瓶裝罐,以免幼兒誤當成是飲料,打開之後馬上一飲而盡,釀成嚴重後果。 若幼兒發生誤食事件會造成呼吸道阻塞,或是氣管與食道哽噎,若胡亂催吐或用手去挖寶寶的喉嚨,反而容易讓阻塞更為嚴重。應想辦法誘使幼兒咳嗽,使用哈姆立克法,以瞬間的壓力協助幼兒將堵塞呼吸道的異物排出。一般來說,約誤食80%∼90%無危險性的異物皆可自行排泄出來,其餘10%∼20%則需藉由內視鏡協助取出。 游惠敏醫師提醒家長,若幼兒誤飲強酸強鹼等具有強烈腐蝕性的化學物質時,不應催吐,以免二次傷害,造成食道腐蝕或胃穿孔。照護者需給予寶寶大量的水或牛奶,並立即送醫。同時也要把寶寶誤食物品的外包裝一起帶到醫院,讓醫師可以直接分析誤食物品的成份,以調整急救用藥的劑量。否則在醫師查詢誤食物品的成份時,急救的黃金時間也一分一秒流逝。 當幼兒誤食除臭劑、殺蟲劑時也不應催吐,否則容易因嘔吐逆流而造成吸入性肺炎。誤食樟腦丸則要以活性碳來沖淡,減少腸胃道的吸收。常見幼兒誤食的圓盤電池,雖然很體積小但卻具有腐蝕性,應盡快取出。若誤食水銀、指甲油、去光水、去漬油,應餵食大量開水或牛奶並立即送醫急救。 誤食強酸 牛奶可救命 用當幼兒誤食腐蝕性的化學物質時,可讓幼兒喝牛奶,幫助沖淡誤食的異物,還能保護胃壁。 1、可沖淡異物具有緩衝的效果。 2、牛奶中部份的蛋白質能與藥物結合,並附著在胃壁以保護胃壁的黏膜組織。 3、使用牛奶的效果較水好,因為水只能沖淡誤食物品,卻沒有保護的作用。 7.行車安全 就靠安全座椅 國人對於車輛在行進間,四歲以下寶寶需使用安全座椅的規範,普遍落實得不夠徹底。多數爸媽認為,寶寶在自己的懷抱中是最安全、舒適的,但殊不知,當交通意外發生時,很有可能讓寶寶的頭部撞上儀表板或擋風玻璃,甚至飛出窗外,或者讓寶寶變成妳的安全氣囊,導致嚴重骨折和頭部傷害。使用安全座椅,除了保障寶寶的安全之外,還能減少暈車的情形發生,一舉多得。 選購安全座椅時,應認明合格標章,家長最好能夠帶著寶寶一同前往試坐,因為安全座椅的是給寶寶使用的,以寶寶感覺舒適、習慣為主,以免家長選購不適合寶寶的安全座椅造成浪費。當寶寶逐漸長大,應依據寶寶的年齡、身高、體重,重新選購合適的安全座椅,游惠敏醫師表示,因為即使是超過一公分或一公斤,對於乘坐不合標準的安全座椅的寶寶來說一點都不安全。 同時,家長在選購安全座椅時應詢問清楚正確的使用方式,最好能在購買前實際演練一次,以確定家長可以自行將安全座椅牢固的設置在車上。因不當的使用方式可能比沒使用的效果還差。再者,若安全座椅曾因車禍而受到撞擊則應馬上更換,也許外形看不出來有嚴重的損壞,但安全座椅的內部結構卻會因撞擊之後而有所改變,使得保護的效果大打折扣。 安全座椅使用法規 妳知道嗎?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三項授權本部會商內政部等有關機關就幼童之範圍、安置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訂定宣導辦法之規定。 一、年齡在一歲以下或體重未達十公斤的嬰兒,應該放置在車輛後座之嬰兒用座椅或臥床。 二、年齡在一歲至四歲以下,且體重在十至十八公斤之間的幼童,應該坐在車輛後座之兒童用座椅,每一安全椅以乘坐一位幼童為限。 三、年齡在四歲至十二歲以下,或體重在十八至三十六公斤之間的兒童,應該坐在車輛後座並妥適使用安全帶,保障兒童乘車安全。 而安全座椅最好的安裝位置是在駕駛座的右後方與中間。 常見到媽咪開車帶寶寶出門,把寶寶留在車上,然後下車買東西後馬上回來,此種情形應徹底避免。若寶寶較大可能會爬到駕駛座,模仿媽媽開車的樣子而引發危險。而倒車時需提高警覺,最好請另一個人幫忙指揮,並注意車子後方是否有兒童追逐、嬉戲。 8.割傷 當心破傷風 待寶寶手部肌肉發育完善較有力氣時,家長可以帶著寶寶一起認識刀具、剪刀等銳利的危險物品,並告知寶寶要在有大人的陪同下才能使用。一方面,家長也應把此類物品收好或放在寶寶拿不到地方,以免寶寶拿來把玩。雖然有適合寶寶用的安全剪刀,但仍需由家長指導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以減少傷害發生。 給寶寶使用的餐具和生活用品也避免是玻璃、瓷器等易碎物,以免寶寶沒拿好、摔破之後割傷手或扎傷腳。若寶寶不小心被利器割傷了,家長應沈著應變,用乾淨的紗布按住傷口並將患處抬高。止血後,一方面以優碘消毒傷口,一方面給寶寶安撫和鼓勵。但若利器已生繡或傷口有汙染,應由醫師診治後,視情況給予破傷風注射。 9.夾傷 馬上冰敷 在幼兒意外事件中,夾傷也不在少數,特別是被鐵捲門夾傷更是屢見不鮮,或被車門夾到手指也時有所聞。其他像是被折疊餐桌椅、嬰兒推車、嬰兒床板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游惠敏醫師提到,尤其是百貨公司的旋轉門、停車場的的電捲門、住家的電梯門、餐廳的電動門,家長應提醒幼兒別在此處玩耍,以免被卡住、夾住等意外發生。若發生夾傷事件,寶寶有瘀血現象可先冰敷,但有流血、骨折的情形則要立即送醫急救,才不會延誤診治。 10.動物抓、咬傷  原來有豢養寵物的家庭,在寶寶出生後不見得會把寵物送走,在心愛寵物和嬌弱寶寶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雖然大部份的寄生蟲有宿主專一性,離開原本的宿主後無法在人類的身上存活,但游惠敏醫師表示,幼兒抵抗力較弱,仍需注意寵物的毛髮引起寶寶呼吸道和皮膚過敏的可能性,也要避免寵物吃過、咬過的東西,寶寶又拿起來吃。 同時,需注意的是,寵物雖然被馴化了但仍有追逐獵物的習性,應建立幼兒避免在寵物前奔跑的觀念。也不要讓寶寶和寵物單獨相處,再者,當寵物出現不友善的反應時,應該幼兒盡速遠離。另外,同餐中、正在休息或剛生產完的寵物,也要防止幼兒太過近距離的接觸。 游惠敏醫師表示,防範幼兒意外,應從寶寶還小就開始建立危機意識、遠離危險區域和小心使用危險物品的觀念,而居家空間維護、建立照護者正確的觀念、設置完善的保護措施,更是防治幼兒發生意外的根本。愛護寶寶,守護生命,給他安全的成長環境,就從家裡做起。

10大幼兒意外完全預防(下)

2011年03月18日
公開

6.誤食 食道、骨腸受損 在寶寶出生後第六個月開始進入口腔期,此時是以口腔認識環境的階段。拿在手裡的東西,無一不放進嘴裡,而隨手可得的小物品,如:電池、鈕釦、玩具的小零件,甚至乾燥劑、樟腦丸、藥物等同時也要注意玩具的材質,太過鮮豔的玩具也要避免讓寶寶咬、含等。 而誤食的事件常見的病例是:每年端午節包粽子時,常有幼兒誤喝製做鹼粽的鹼水,造成食道嚴重灼傷。游惠敏醫師提醒家長,此類危險品應小心收納,若要放在冰箱中保存,不應使用飲料的保特瓶裝罐,以免幼兒誤當成是飲料,打開之後馬上一飲而盡,釀成嚴重後果。 若幼兒發生誤食事件會造成呼吸道阻塞,或是氣管與食道哽噎,若胡亂催吐或用手去挖寶寶的喉嚨,反而容易讓阻塞更為嚴重。應想辦法誘使幼兒咳嗽,使用哈姆立克法,以瞬間的壓力協助幼兒將堵塞呼吸道的異物排出。一般來說,約誤食80%∼90%無危險性的異物皆可自行排泄出來,其餘10%∼20%則需藉由內視鏡協助取出。 游惠敏醫師提醒家長,若幼兒誤飲強酸強鹼等具有強烈腐蝕性的化學物質時,不應催吐,以免二次傷害,造成食道腐蝕或胃穿孔。照護者需給予寶寶大量的水或牛奶,並立即送醫。同時也要把寶寶誤食物品的外包裝一起帶到醫院,讓醫師可以直接分析誤食物品的成份,以調整急救用藥的劑量。否則在醫師查詢誤食物品的成份時,急救的黃金時間也一分一秒流逝。 當幼兒誤食除臭劑、殺蟲劑時也不應催吐,否則容易因嘔吐逆流而造成吸入性肺炎。誤食樟腦丸則要以活性碳來沖淡,減少腸胃道的吸收。常見幼兒誤食的圓盤電池,雖然很體積小但卻具有腐蝕性,應盡快取出。若誤食水銀、指甲油、去光水、去漬油,應餵食大量開水或牛奶並立即送醫急救。 誤食強酸 牛奶可救命 用當幼兒誤食腐蝕性的化學物質時,可讓幼兒喝牛奶,幫助沖淡誤食的異物,還能保護胃壁。 1、可沖淡異物具有緩衝的效果。 2、牛奶中部份的蛋白質能與藥物結合,並附著在胃壁以保護胃壁的黏膜組織。 3、使用牛奶的效果較水好,因為水只能沖淡誤食物品,卻沒有保護的作用。 7.行車安全 就靠安全座椅 國人對於車輛在行進間,四歲以下寶寶需使用安全座椅的規範,普遍落實得不夠徹底。多數爸媽認為,寶寶在自己的懷抱中是最安全、舒適的,但殊不知,當交通意外發生時,很有可能讓寶寶的頭部撞上儀表板或擋風玻璃,甚至飛出窗外,或者讓寶寶變成妳的安全氣囊,導致嚴重骨折和頭部傷害。使用安全座椅,除了保障寶寶的安全之外,還能減少暈車的情形發生,一舉多得。 選購安全座椅時,應認明合格標章,家長最好能夠帶著寶寶一同前往試坐,因為安全座椅的是給寶寶使用的,以寶寶感覺舒適、習慣為主,以免家長選購不適合寶寶的安全座椅造成浪費。當寶寶逐漸長大,應依據寶寶的年齡、身高、體重,重新選購合適的安全座椅,游惠敏醫師表示,因為即使是超過一公分或一公斤,對於乘坐不合標準的安全座椅的寶寶來說一點都不安全。 同時,家長在選購安全座椅時應詢問清楚正確的使用方式,最好能在購買前實際演練一次,以確定家長可以自行將安全座椅牢固的設置在車上。因不當的使用方式可能比沒使用的效果還差。再者,若安全座椅曾因車禍而受到撞擊則應馬上更換,也許外形看不出來有嚴重的損壞,但安全座椅的內部結構卻會因撞擊之後而有所改變,使得保護的效果大打折扣。 安全座椅使用法規 妳知道嗎? 根據「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三項授權本部會商內政部等有關機關就幼童之範圍、安置方式及其他應遵行事項訂定宣導辦法之規定。 一、年齡在一歲以下或體重未達十公斤的嬰兒,應該放置在車輛後座之嬰兒用座椅或臥床。 二、年齡在一歲至四歲以下,且體重在十至十八公斤之間的幼童,應該坐在車輛後座之兒童用座椅,每一安全椅以乘坐一位幼童為限。 三、年齡在四歲至十二歲以下,或體重在十八至三十六公斤之間的兒童,應該坐在車輛後座並妥適使用安全帶,保障兒童乘車安全。 而安全座椅最好的安裝位置是在駕駛座的右後方與中間。 常見到媽咪開車帶寶寶出門,把寶寶留在車上,然後下車買東西後馬上回來,此種情形應徹底避免。若寶寶較大可能會爬到駕駛座,模仿媽媽開車的樣子而引發危險。而倒車時需提高警覺,最好請另一個人幫忙指揮,並注意車子後方是否有兒童追逐、嬉戲。 8.割傷 當心破傷風 待寶寶手部肌肉發育完善較有力氣時,家長可以帶著寶寶一起認識刀具、剪刀等銳利的危險物品,並告知寶寶要在有大人的陪同下才能使用。一方面,家長也應把此類物品收好或放在寶寶拿不到地方,以免寶寶拿來把玩。雖然有適合寶寶用的安全剪刀,但仍需由家長指導使用方式和注意事項,以減少傷害發生。 給寶寶使用的餐具和生活用品也避免是玻璃、瓷器等易碎物,以免寶寶沒拿好、摔破之後割傷手或扎傷腳。若寶寶不小心被利器割傷了,家長應沈著應變,用乾淨的紗布按住傷口並將患處抬高。止血後,一方面以優碘消毒傷口,一方面給寶寶安撫和鼓勵。但若利器已生繡或傷口有汙染,應由醫師診治後,視情況給予破傷風注射。 9.夾傷 馬上冰敷 在幼兒意外事件中,夾傷也不在少數,特別是被鐵捲門夾傷更是屢見不鮮,或被車門夾到手指也時有所聞。其他像是被折疊餐桌椅、嬰兒推車、嬰兒床板的事件更是層出不窮。游惠敏醫師提到,尤其是百貨公司的旋轉門、停車場的的電捲門、住家的電梯門、餐廳的電動門,家長應提醒幼兒別在此處玩耍,以免被卡住、夾住等意外發生。若發生夾傷事件,寶寶有瘀血現象可先冰敷,但有流血、骨折的情形則要立即送醫急救,才不會延誤診治。 10.動物抓、咬傷  原來有豢養寵物的家庭,在寶寶出生後不見得會把寵物送走,在心愛寵物和嬌弱寶寶之間,如何取得平衡?雖然大部份的寄生蟲有宿主專一性,離開原本的宿主後無法在人類的身上存活,但游惠敏醫師表示,幼兒抵抗力較弱,仍需注意寵物的毛髮引起寶寶呼吸道和皮膚過敏的可能性,也要避免寵物吃過、咬過的東西,寶寶又拿起來吃。 同時,需注意的是,寵物雖然被馴化了但仍有追逐獵物的習性,應建立幼兒避免在寵物前奔跑的觀念。也不要讓寶寶和寵物單獨相處,再者,當寵物出現不友善的反應時,應該幼兒盡速遠離。另外,同餐中、正在休息或剛生產完的寵物,也要防止幼兒太過近距離的接觸。 游惠敏醫師表示,防範幼兒意外,應從寶寶還小就開始建立危機意識、遠離危險區域和小心使用危險物品的觀念,而居家空間維護、建立照護者正確的觀念、設置完善的保護措施,更是防治幼兒發生意外的根本。愛護寶寶,守護生命,給他安全的成長環境,就從家裡做起。

認識幼兒情緒障礙(下)

2011年03月16日
公開

孩子的情緒正常嗎? 針對性格及行為異常,教育部於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時,將其區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一)人際關係問題: 無法與同儕或教師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經常與同學打架、發生口角、攻擊老師、濫發脾氣、不與同學來往、任意指責或批評同學等。 (二)行為規範問題: 通稱為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即在正常的環境下,出現不適當的行或情緒反應。如經常無故遲到、缺席、逃學、說謊、偷竊、易怒、出現破壞行為、考試作弊、不守規定或傷害別人等。 (三)憂鬱情緒問題: 通稱情緒困擾問題或不合群,即經常有不快樂或沮喪的情緒。如:經常對活動不感興趣、會傷害自己、愁眉苦臉不高興、悲觀、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情緒低潮或畏縮等。 (四)焦慮情緒問題: 通稱精神官能症,即因過度焦慮導致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恐懼反應或強迫性行為。如:經常緊張、亂動、易因焦慮引起生理反應(嘔吐、頭昏)、常因其他事件而坐立不安影響其教室內的活動、不斷重覆同一動作(如:洗手、梳頭、拉衣服)、情緒激動、動作過度誇張、富戲劇性或恐懼反應(如:懼黑、懼水、懼動物、懼人多處)等。 (五)偏畸習癖: 或稱之為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有關。如:輕常吸吮拇指、咬指甲、作異性打扮、煙癮或過份偏食等。 凡具有上述特徵之一且已造成嚴重影響者,均列入疑似身心障礙「性格及行為異常」類。但在學齡前的幼兒部分,以下3種問題發生機會較高: 焦慮 焦慮是較常見的幼兒情緒障礙之一,表現為憂慮、緊張、失望和不安。少數孩子的焦慮反應在程度上較為強烈,會出現沉默寡言,遇事過分緊張,甚至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胸痛、食欲不振、頻尿、便秘等身體化症狀。此外,當強烈的焦慮反應出現時,幼兒往往會設法去擺脫和躲避,進而產生異常行為。 在包過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強迫症等各種焦慮性疾患中,分離焦慮最常發生於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為孩子與其親人離別時出現過份焦慮驚恐、耽心親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而要求待在家裏,不願去上學。如果送他們去上學,孩子就抱怨頭痛、腹痛等,檢查卻無異常。 •分離焦慮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千萬別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摸摸出門,這只會讓他們倍感不安,家長應該在離家前清楚告知孩子自己要去的地方,給寶寶一個安全的承諾;出門後,抽空打電話回家讓孩子聽聽自己的聲音,並告知自己的位置,亦有助培養安全感。 恐懼 恐懼是幼兒期另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即孩子對日常生活一般客觀事務或處境產生過度的恐懼,並可表現在許多方面:具體如怕動物、怕火、怕水、怕高、怕血、怕陌生人,抽象概念如怕死、怕被誘拐等。當這些持續強烈的恐怖情緒反應,超過了實際情形所存在的危險程度,經過父母解釋仍無法消退,明顯干擾正常生活,甚至伴隨臉色蒼白、心悸、出汗、尿頻、瞳孔散大等症狀時,家長便應盡速求助小兒心理專家。 •恐懼怎麼辦?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切勿責備、嘲笑,應仔細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協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害怕和擔憂是正常的反應。 亂發脾氣 亂發脾氣是幼兒情緒問題中發生率較高的障礙之一。這類幼兒在個人要求或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便會出現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用頭撞牆等發洩不快情緒的過火行為。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亂發脾氣可視作幼兒獨立意識增長的信號。 •亂發脾氣怎麼辦? 首先,家長應以身作則,別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以減緩對幼兒的影響。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應先緩和孩子情緒,告訴孩子:「你生氣沒辦法讓我解決問題,等你不氣了再來跟我說,我們再處理」。此外,爸爸媽媽們切勿嚴格壓抑,比方說以體罰恐嚇,更不可變相處罰,比方說把孩子關進房間等。有些幼兒在發脾氣時會亂摔東西,這時候父母可以好好跟他說,讓孩子知道自己將東西(玩具)摔壞後,爸媽將不會再買東西(玩具)給他。 情緒障礙停看聽 父母Must do 1.為孩子「讀」出情緒 幼兒因認知能力尚在發展初期,不太能了解或覺察自己情緒,通常會用行為表現, 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們應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適時為孩子「讀」出情緒。比方說孩子打不開黏土的罐子,感到生氣,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黏土罐打不開,我好生氣。」透過父母協助、替孩子消化情緒,能讓幼兒覺得自己被了解、被涵容,進而學習到每種情緒都有個名字。 2.父母情緒保持平穩 許多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情緒並沒有被充分照顧,自然無法細膩地去察覺孩子情緒的的起伏變化。黃郁心醫師建議,家長應從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盡量保持情緒的穩定。此外,長期生活在失和家庭中的幼兒較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會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乖,傾向自我壓抑,久而久之便出現憂鬱、恐懼的徵狀。黃郁心醫師提醒,除了媒體呼籲關注的家庭暴力外,保母虐待的問題在孩子情緒發展的過程中,也可能引發乘車拍打玻璃、黏著媽媽甚至虐待動物等極端的情緒反應,家長應特別留意。 3.行為約制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父母可透過行為約制的方式尋求改善,透過鑑別增強法, 在他有好表現時給予鼓(獎)勵,有(不至於太干擾的)壞行為時,先採取忽略態度,仍無改善再要求幼兒待在沒有玩具、比較無聊的區域以示懲罰。黃郁心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作壞事後又打又罵,反而會讓他們誤以為自己的壞行為得到了注意,適得其反。 何謂鑑別增強法?鑑別增強法是行為治療的一種。若孩子針對一件事有兩種動作,而其中一種動作是好的,當孩子做出這個動作時,成人應給予鼓勵,讓他有所區別。

認識幼兒情緒障礙(下)

2011年03月16日
公開

孩子的情緒正常嗎? 針對性格及行為異常,教育部於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時,將其區分為下列五種類型: (一)人際關係問題: 無法與同儕或教師建立或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如:經常與同學打架、發生口角、攻擊老師、濫發脾氣、不與同學來往、任意指責或批評同學等。 (二)行為規範問題: 通稱為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即在正常的環境下,出現不適當的行或情緒反應。如經常無故遲到、缺席、逃學、說謊、偷竊、易怒、出現破壞行為、考試作弊、不守規定或傷害別人等。 (三)憂鬱情緒問題: 通稱情緒困擾問題或不合群,即經常有不快樂或沮喪的情緒。如:經常對活動不感興趣、會傷害自己、愁眉苦臉不高興、悲觀、對自己的事漠不關心、情緒低潮或畏縮等。 (四)焦慮情緒問題: 通稱精神官能症,即因過度焦慮導致明顯的身體不適應症狀、恐懼反應或強迫性行為。如:經常緊張、亂動、易因焦慮引起生理反應(嘔吐、頭昏)、常因其他事件而坐立不安影響其教室內的活動、不斷重覆同一動作(如:洗手、梳頭、拉衣服)、情緒激動、動作過度誇張、富戲劇性或恐懼反應(如:懼黑、懼水、懼動物、懼人多處)等。 (五)偏畸習癖: 或稱之為不良習慣,多與性格發展有關。如:輕常吸吮拇指、咬指甲、作異性打扮、煙癮或過份偏食等。 凡具有上述特徵之一且已造成嚴重影響者,均列入疑似身心障礙「性格及行為異常」類。但在學齡前的幼兒部分,以下3種問題發生機會較高: 焦慮 焦慮是較常見的幼兒情緒障礙之一,表現為憂慮、緊張、失望和不安。少數孩子的焦慮反應在程度上較為強烈,會出現沉默寡言,遇事過分緊張,甚至心悸、呼吸困難或呼吸加速、出汗、手抖、肌肉緊繃、噁心、拉肚子、頭痛、頭暈、昏倒,胸悶、胸痛、食欲不振、頻尿、便秘等身體化症狀。此外,當強烈的焦慮反應出現時,幼兒往往會設法去擺脫和躲避,進而產生異常行為。 在包過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強迫症等各種焦慮性疾患中,分離焦慮最常發生於學齡前兒童,主要表現為孩子與其親人離別時出現過份焦慮驚恐、耽心親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們一去不復返,而要求待在家裏,不願去上學。如果送他們去上學,孩子就抱怨頭痛、腹痛等,檢查卻無異常。 •分離焦慮怎麼辦? 當孩子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千萬別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摸摸出門,這只會讓他們倍感不安,家長應該在離家前清楚告知孩子自己要去的地方,給寶寶一個安全的承諾;出門後,抽空打電話回家讓孩子聽聽自己的聲音,並告知自己的位置,亦有助培養安全感。 恐懼 恐懼是幼兒期另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即孩子對日常生活一般客觀事務或處境產生過度的恐懼,並可表現在許多方面:具體如怕動物、怕火、怕水、怕高、怕血、怕陌生人,抽象概念如怕死、怕被誘拐等。當這些持續強烈的恐怖情緒反應,超過了實際情形所存在的危險程度,經過父母解釋仍無法消退,明顯干擾正常生活,甚至伴隨臉色蒼白、心悸、出汗、尿頻、瞳孔散大等症狀時,家長便應盡速求助小兒心理專家。 •恐懼怎麼辦? 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切勿責備、嘲笑,應仔細傾聽,並尊重孩子的感受,協助他們瞭解自己的情緒、接受害怕和擔憂是正常的反應。 亂發脾氣 亂發脾氣是幼兒情緒問題中發生率較高的障礙之一。這類幼兒在個人要求或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便會出現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用頭撞牆等發洩不快情緒的過火行為。特別是在孩子二三歲剛開始具有獨立性、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時,亂發脾氣可視作幼兒獨立意識增長的信號。 •亂發脾氣怎麼辦? 首先,家長應以身作則,別在孩子面前大發雷霆,以減緩對幼兒的影響。當孩子亂發脾氣時,父母應先緩和孩子情緒,告訴孩子:「你生氣沒辦法讓我解決問題,等你不氣了再來跟我說,我們再處理」。此外,爸爸媽媽們切勿嚴格壓抑,比方說以體罰恐嚇,更不可變相處罰,比方說把孩子關進房間等。有些幼兒在發脾氣時會亂摔東西,這時候父母可以好好跟他說,讓孩子知道自己將東西(玩具)摔壞後,爸媽將不會再買東西(玩具)給他。 情緒障礙停看聽 父母Must do 1.為孩子「讀」出情緒 幼兒因認知能力尚在發展初期,不太能了解或覺察自己情緒,通常會用行為表現, 黃郁心醫師建議,父母們應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適時為孩子「讀」出情緒。比方說孩子打不開黏土的罐子,感到生氣,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告訴寶寶:「黏土罐打不開,我好生氣。」透過父母協助、替孩子消化情緒,能讓幼兒覺得自己被了解、被涵容,進而學習到每種情緒都有個名字。 2.父母情緒保持平穩 許多父母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情緒並沒有被充分照顧,自然無法細膩地去察覺孩子情緒的的起伏變化。黃郁心醫師建議,家長應從了解自己的情緒開始,盡量保持情緒的穩定。此外,長期生活在失和家庭中的幼兒較容易產生不安全感,會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不乖,傾向自我壓抑,久而久之便出現憂鬱、恐懼的徵狀。黃郁心醫師提醒,除了媒體呼籲關注的家庭暴力外,保母虐待的問題在孩子情緒發展的過程中,也可能引發乘車拍打玻璃、黏著媽媽甚至虐待動物等極端的情緒反應,家長應特別留意。 3.行為約制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時,父母可透過行為約制的方式尋求改善,透過鑑別增強法, 在他有好表現時給予鼓(獎)勵,有(不至於太干擾的)壞行為時,先採取忽略態度,仍無改善再要求幼兒待在沒有玩具、比較無聊的區域以示懲罰。黃郁心醫師表示,大多數的父母在孩子作壞事後又打又罵,反而會讓他們誤以為自己的壞行為得到了注意,適得其反。 何謂鑑別增強法?鑑別增強法是行為治療的一種。若孩子針對一件事有兩種動作,而其中一種動作是好的,當孩子做出這個動作時,成人應給予鼓勵,讓他有所區別。

父母必知的九大氣質(下)

2011年03月14日
公開

情緒本質 happy or sad? 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是屬於正向的(友善、快樂、笑臉)或負向的(即不友善、不快樂、臭臉)。若寶寶還小,無法用言語表達心理的感受但已經能分辦喜、怒的情緒時,爸媽可以提供笑臉貼紙或哭臉貼紙給寶寶使用,並製作表格,以一天二至三次使用貼紙的方式紀錄寶寶的心情起伏。或直接用相機拍下孩子各種不同的表情,包括開心、生氣、緊張、期待、悶悶不樂等,列印出來之後讓孩子自己選擇今天的心情後再剪下,貼在日記本上。因為是寶寶自己的表情,所以更能夠詮釋當下的心情。若寶寶再長大一點,家長也可以準備一本空白的小冊子,讓寶寶以畫畫的方式表達心情,像日記一般記下心情筆記。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處事態度樂觀,笑臉常開,帶給身邊的人愉悅的氣息,但家長應避免忽略孩子真正的心情,不能因為孩子總是笑嘻嘻的就少了陪伴和交流、分享。再者,孩子遇到的困難,家長也需陪伴、共同面對,以免孩子遇上無法或無力處置的問題時而大感挫敗,以致情緒低落無法回復。當然,笑口常開的孩子比較受歡迎,接觸的對象也較多,家長應提醒並指導孩子建立危機意識,以防在父母無法陪同時,受到侵犯或傷害。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常出現負向表情,有時會造成別人誤解為難相處、臭臉王,故要常提醒孩子笑,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微笑的習慣。 感覺的表現 也就是敏感度。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常表現於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上。除了生理上的感覺之外,還有察言觀色的能力,教育學家稱之為「社會覺」。 *敏感度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對周遭事物相當敏感,有些時候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太緊張,父母應多與分享他的感覺。若是社會覺較強的孩子,可以很靈敏的察覺到父母的情緒轉變,當父母臉色凝重時就會安份的做乖寶寶,以免變成出氣筒而受到波及。有一說法是「視覺型小孩」,指的就是孩子對於形體、色彩、畫面比較敏銳,但對於抽象的文字或邏輯可能就比較遲鈍。 *敏感度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神經很大條或像沒有神經似的,而有「神經跟水管一樣粗」的說法。這樣的寶寶不會看臉色,非把別人惹毛了或受到處罰時才有所驚覺。有於敏感度較低的孩子,家長應加強其各項感覺反應訓練,雖然與智力高低無關,但能提昇其未來學習能力。 堅持度 固執or妥協? 指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時,因外來的阻礙或困難時仍繼續維持原來的活動或放棄的程度為何。 *堅持度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在學習上碰到挫折不易放棄也相對固執,硬是要靠自己把事情做完,但也容易養成事物做好但不要求完美的習性。雖然做事堅持到底很重要,但應判斷其合理性,若不合理的,如:。 *堅持度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小時候隨和好帶不固執,但面對挫折時卻容易妥協喊卡,處事態度上也會往容易、困難度低的方向前進。父母應協助寶寶遇到困境時與其規劃分段並提供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鼓勵是寶寶碰到問題時最大的支柱。 反應強度 強烈或平淡 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者,其喜怒哀樂及需求很容易被覺察;反應弱者則常不被注意及知覺其需求而忽略,甚至連當下的情緒都不為人知。一樣米養百樣人,受到同等的刺激時,不同的孩子,反應可能差了十萬八千里。若是把反應強度表現在肢體動作、語言或情緒上,有的孩子對爸母又親又抱,但有孩子看起來卻很冷漠。並不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有壞這麼明顯,而且孩子在表達的形式上,強度有所不同罷了。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有些孩子在生氣時會拳打腳踢、撞牆或傷害自己以引起注意,而父母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孩子才會改變亂發脾氣的習慣。同時家長也不應隨孩子的情緒起舞,跟著孩子的心情起起伏伏,應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較少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當下的心情非常激揚或低落也不易察覺。所以家長需幫助孩子養成表達情緒的能力,開心的事應該與人分享,若有不舒服的事或感到壓力、不適,更要協助表達出來。 注意力分散度 專心v.s.分心 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擾而受到影響,如:聲音、光線、人、事、物等,所改變或中斷他原本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常常因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中而不回應,而有視而不見的說法。專注能力太高的孩子,因太過專注而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做他想做的,看他想看的,以致於對外在的事物反應不敏銳。如果是這樣,則要提醒孩子多留意周遭發生的事物。 *易分心的孩子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學習上則很容易分神,聲音有人講話就轉頭去找聲音的來源。父母應降低分心之刺激物,如:吃飯的空間應只有餐桌、餐具和食物;學習的空間不應出現玩具或電視,盡量在學習上多提供一對一的教學或分段的學習。 這九大氣質的交互影響、作用,呈現出每個孩子的特質,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當父母了解、觀察、評估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即可為孩子量身定作最適合的教育方式,也是「因材施教」的方針。但天生的氣質並無好壞之分,只是在於生理特徵和智力個別差異之分,或程度上的不同,也會因所遇的人事物不同而有不同性質或強度的反應。而了解孩子的氣質,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順著孩子的氣質發揮,家長更需要提供協助、輔導、耐心與鼓勵,這是父母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事。

父母必知的九大氣質(下)

2011年03月14日
公開

情緒本質 happy or sad? 指孩子一天中表露於外的情緒,是屬於正向的(友善、快樂、笑臉)或負向的(即不友善、不快樂、臭臉)。若寶寶還小,無法用言語表達心理的感受但已經能分辦喜、怒的情緒時,爸媽可以提供笑臉貼紙或哭臉貼紙給寶寶使用,並製作表格,以一天二至三次使用貼紙的方式紀錄寶寶的心情起伏。或直接用相機拍下孩子各種不同的表情,包括開心、生氣、緊張、期待、悶悶不樂等,列印出來之後讓孩子自己選擇今天的心情後再剪下,貼在日記本上。因為是寶寶自己的表情,所以更能夠詮釋當下的心情。若寶寶再長大一點,家長也可以準備一本空白的小冊子,讓寶寶以畫畫的方式表達心情,像日記一般記下心情筆記。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情緒本質好的孩子,處事態度樂觀,笑臉常開,帶給身邊的人愉悅的氣息,但家長應避免忽略孩子真正的心情,不能因為孩子總是笑嘻嘻的就少了陪伴和交流、分享。再者,孩子遇到的困難,家長也需陪伴、共同面對,以免孩子遇上無法或無力處置的問題時而大感挫敗,以致情緒低落無法回復。當然,笑口常開的孩子比較受歡迎,接觸的對象也較多,家長應提醒並指導孩子建立危機意識,以防在父母無法陪同時,受到侵犯或傷害。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情緒本質不好的孩子,常出現負向表情,有時會造成別人誤解為難相處、臭臉王,故要常提醒孩子笑,幫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微笑的習慣。 感覺的表現 也就是敏感度。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常表現於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上。除了生理上的感覺之外,還有察言觀色的能力,教育學家稱之為「社會覺」。 *敏感度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對周遭事物相當敏感,有些時候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太緊張,父母應多與分享他的感覺。若是社會覺較強的孩子,可以很靈敏的察覺到父母的情緒轉變,當父母臉色凝重時就會安份的做乖寶寶,以免變成出氣筒而受到波及。有一說法是「視覺型小孩」,指的就是孩子對於形體、色彩、畫面比較敏銳,但對於抽象的文字或邏輯可能就比較遲鈍。 *敏感度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神經很大條或像沒有神經似的,而有「神經跟水管一樣粗」的說法。這樣的寶寶不會看臉色,非把別人惹毛了或受到處罰時才有所驚覺。有於敏感度較低的孩子,家長應加強其各項感覺反應訓練,雖然與智力高低無關,但能提昇其未來學習能力。 堅持度 固執or妥協? 指孩子正在做某件事時,因外來的阻礙或困難時仍繼續維持原來的活動或放棄的程度為何。 *堅持度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在學習上碰到挫折不易放棄也相對固執,硬是要靠自己把事情做完,但也容易養成事物做好但不要求完美的習性。雖然做事堅持到底很重要,但應判斷其合理性,若不合理的,如:。 *堅持度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小時候隨和好帶不固執,但面對挫折時卻容易妥協喊卡,處事態度上也會往容易、困難度低的方向前進。父母應協助寶寶遇到困境時與其規劃分段並提供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鼓勵是寶寶碰到問題時最大的支柱。 反應強度 強烈或平淡 孩子對內在、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者,其喜怒哀樂及需求很容易被覺察;反應弱者則常不被注意及知覺其需求而忽略,甚至連當下的情緒都不為人知。一樣米養百樣人,受到同等的刺激時,不同的孩子,反應可能差了十萬八千里。若是把反應強度表現在肢體動作、語言或情緒上,有的孩子對爸母又親又抱,但有孩子看起來卻很冷漠。並不是孩子對父母的感情有壞這麼明顯,而且孩子在表達的形式上,強度有所不同罷了。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有些孩子在生氣時會拳打腳踢、撞牆或傷害自己以引起注意,而父母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孩子才會改變亂發脾氣的習慣。同時家長也不應隨孩子的情緒起舞,跟著孩子的心情起起伏伏,應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較少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當下的心情非常激揚或低落也不易察覺。所以家長需幫助孩子養成表達情緒的能力,開心的事應該與人分享,若有不舒服的事或感到壓力、不適,更要協助表達出來。 注意力分散度 專心v.s.分心 孩子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擾而受到影響,如:聲音、光線、人、事、物等,所改變或中斷他原本正在進行的活動。 *專注能力強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常常因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中而不回應,而有視而不見的說法。專注能力太高的孩子,因太過專注而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做他想做的,看他想看的,以致於對外在的事物反應不敏銳。如果是這樣,則要提醒孩子多留意周遭發生的事物。 *易分心的孩子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學習上則很容易分神,聲音有人講話就轉頭去找聲音的來源。父母應降低分心之刺激物,如:吃飯的空間應只有餐桌、餐具和食物;學習的空間不應出現玩具或電視,盡量在學習上多提供一對一的教學或分段的學習。 這九大氣質的交互影響、作用,呈現出每個孩子的特質,所以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當父母了解、觀察、評估孩子的天生氣質後,即可為孩子量身定作最適合的教育方式,也是「因材施教」的方針。但天生的氣質並無好壞之分,只是在於生理特徵和智力個別差異之分,或程度上的不同,也會因所遇的人事物不同而有不同性質或強度的反應。而了解孩子的氣質,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順著孩子的氣質發揮,家長更需要提供協助、輔導、耐心與鼓勵,這是父母可以做到,也應該做到的事。

父母必知的九大氣質(上)

2011年03月13日
公開

每一個孩子來自不的家庭,就算是在同一個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不全然相同。孩子不是經過機器壓模製造出來的東西,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一模一樣。雖然氣質是天生的,但仍然會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如何了解孩子的氣質,才能順著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父母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是關鍵,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才能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導正,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完整的發展。氣質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對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無所謂有什麼好、壞之分,而是在教養上是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模式。目前國內外均將寶寶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 活動量 精力旺盛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當中,幼兒表現出來的所有動作之頻率和速度,也等於是個體消耗在動作上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來動去,喜歡跑跳,精力充沛,坐不住,所需睡眠時間較少,即使睡著了也翻來覆去,在床上進行翻涼。而活動量小的幼兒就喜歡靜態的活動,對於戶外活動較不感興趣,即便出了門也喜歡靜靜的看風景,同時所需睡眠時間較長。 *活動量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整天動個不停,睡眠時間也較短,精力充沛,好像體力永遠用不完似的,但相對的也較無危機意識,家長應更加注意遊戲時的意外發生。但可以規劃每天固定的時間運動,約20至30分鐘,讓精力得以發洩。也需轉換活動方式,在動態活動之後配合靜態活動進行,幫助孩子培養靜下來的習慣。還要培養規律性,因為好動的孩子相對來說也比較難控制。但家長需包容活動量高的孩子並不是故意坐不住的,以鼓勵代替指責,如果孩子能乖乖靜下來吃飯,家長應把握機會加以讚揚。也應避免提供可樂、蛋糕等甜食,這會讓孩子更加興奮。 *活動量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並不是說活動量低的孩子就等於好帶,雖然靜靜的不會失控般跑跳,也較不需擔心安全疑慮,但活動量太低的幼兒容易造成動力低弱,處世態度也較為消極,很可能只喜歡貼在電腦前以致近視。對於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應多鼓勵進行動態的活動。最好建立固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在家長的陪同下,動能和親子關係都能同步升級。 規律性 輕鬆帶 規律性是指幼兒的活動在時間上有如鬧鐘般的準確,諸如:吃飯、睡覺、起床,不只時間固定,量也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時間到就自己吃飯睡覺,像行軍般按表操課,凡事依計劃進行。規律性高的孩子對父母來說容易管教,只需協助孩子把時間規劃好,孩子就會自動自發地完成,所以時間上和活動上的安排需多費心。但若是在排定時間上臨時有變動,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讓其有心理準備,才不致於影響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不按牌理出牌,毫無章法可言,家長總是猜不透他的下一步是什麼。應養成規律的坐息,該吃飯就吃,該睡覺就睡,家長的規範和鼓勵有助培養定時定量的做事準則和生活上的規律。若幼子能依照時間完成排定的事項,就家長就要給予鼓勵。 趨避性 初體驗的反應 初次面對新事物時,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為趨避性。如:剛到一個沒去過的地方、嘗試沒吃過的食物、看到陌生人、第一次體驗的事物,孩子反應是接受或是退縮,也能說明孩子是外向或內向的個性。 *外向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對來說較大方且不怕生又容易接近,但家長需注意的是,應加強教導孩子如何分辨危險,建立危機意識,必要時也應給孩子適當的限制,如:不要和不認識的人單獨接觸,也不能隨便給別人住家的電話和地址;若到戶外,也應事先提醒孩子要遠離危險區域,只能在家長的視線範圍內玩耍,超過的話容易發生危險,且告知孩子如果爸媽看不到他在哪裡會很擔心。 *內向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常見的是,在電梯裡、路上遇到認識的人,孩子都不主動打招呼,如果對方主動 接觸,孩子會跑到爸媽身後躲起來。如遇此情形,家長應避免責罵,同時更需要耐著性子鼓勵孩子要有禮貌的回應,並且提高孩子跟不熟識者的接觸機會,只要孩子要表現,都要給予讚賞。 適應性 快慢由你決定 孩子經過趨避反應之後接下來的適應情形。能接受新事物刺激的孩子不見得適應性就高,反而有適應性問題者反而較多;相對的,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卻很好。 *適應力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無論什麼樣的環境對他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也容易接收,父母需協助過濾孩子接觸的事物,如:日常生活所及的居住環境、鄰居、電視節目、幼兒書籍也要加強把關,以免孩子不分好壞、全部接受。 *適應力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適應力低的孩子,家長更要付出耐心來等待,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誇獎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當孩子熟悉的環境有所變動時,也應提前告之孩子,如:轉學,讓他有心理準備的時間,再給予足夠的時間練習、認識新的環境就會慢慢改善。

父母必知的九大氣質(上)

2011年03月13日
公開

每一個孩子來自不的家庭,就算是在同一個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不全然相同。孩子不是經過機器壓模製造出來的東西,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一模一樣。雖然氣質是天生的,但仍然會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如何了解孩子的氣質,才能順著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父母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是關鍵,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才能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導正,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完整的發展。氣質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對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無所謂有什麼好、壞之分,而是在教養上是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模式。目前國內外均將寶寶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 活動量 精力旺盛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當中,幼兒表現出來的所有動作之頻率和速度,也等於是個體消耗在動作上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來動去,喜歡跑跳,精力充沛,坐不住,所需睡眠時間較少,即使睡著了也翻來覆去,在床上進行翻涼。而活動量小的幼兒就喜歡靜態的活動,對於戶外活動較不感興趣,即便出了門也喜歡靜靜的看風景,同時所需睡眠時間較長。 *活動量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整天動個不停,睡眠時間也較短,精力充沛,好像體力永遠用不完似的,但相對的也較無危機意識,家長應更加注意遊戲時的意外發生。但可以規劃每天固定的時間運動,約20至30分鐘,讓精力得以發洩。也需轉換活動方式,在動態活動之後配合靜態活動進行,幫助孩子培養靜下來的習慣。還要培養規律性,因為好動的孩子相對來說也比較難控制。但家長需包容活動量高的孩子並不是故意坐不住的,以鼓勵代替指責,如果孩子能乖乖靜下來吃飯,家長應把握機會加以讚揚。也應避免提供可樂、蛋糕等甜食,這會讓孩子更加興奮。 *活動量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並不是說活動量低的孩子就等於好帶,雖然靜靜的不會失控般跑跳,也較不需擔心安全疑慮,但活動量太低的幼兒容易造成動力低弱,處世態度也較為消極,很可能只喜歡貼在電腦前以致近視。對於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應多鼓勵進行動態的活動。最好建立固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在家長的陪同下,動能和親子關係都能同步升級。 規律性 輕鬆帶 規律性是指幼兒的活動在時間上有如鬧鐘般的準確,諸如:吃飯、睡覺、起床,不只時間固定,量也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時間到就自己吃飯睡覺,像行軍般按表操課,凡事依計劃進行。規律性高的孩子對父母來說容易管教,只需協助孩子把時間規劃好,孩子就會自動自發地完成,所以時間上和活動上的安排需多費心。但若是在排定時間上臨時有變動,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讓其有心理準備,才不致於影響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不按牌理出牌,毫無章法可言,家長總是猜不透他的下一步是什麼。應養成規律的坐息,該吃飯就吃,該睡覺就睡,家長的規範和鼓勵有助培養定時定量的做事準則和生活上的規律。若幼子能依照時間完成排定的事項,就家長就要給予鼓勵。 趨避性 初體驗的反應 初次面對新事物時,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為趨避性。如:剛到一個沒去過的地方、嘗試沒吃過的食物、看到陌生人、第一次體驗的事物,孩子反應是接受或是退縮,也能說明孩子是外向或內向的個性。 *外向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對來說較大方且不怕生又容易接近,但家長需注意的是,應加強教導孩子如何分辨危險,建立危機意識,必要時也應給孩子適當的限制,如:不要和不認識的人單獨接觸,也不能隨便給別人住家的電話和地址;若到戶外,也應事先提醒孩子要遠離危險區域,只能在家長的視線範圍內玩耍,超過的話容易發生危險,且告知孩子如果爸媽看不到他在哪裡會很擔心。 *內向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常見的是,在電梯裡、路上遇到認識的人,孩子都不主動打招呼,如果對方主動 接觸,孩子會跑到爸媽身後躲起來。如遇此情形,家長應避免責罵,同時更需要耐著性子鼓勵孩子要有禮貌的回應,並且提高孩子跟不熟識者的接觸機會,只要孩子要表現,都要給予讚賞。 適應性 快慢由你決定 孩子經過趨避反應之後接下來的適應情形。能接受新事物刺激的孩子不見得適應性就高,反而有適應性問題者反而較多;相對的,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卻很好。 *適應力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無論什麼樣的環境對他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也容易接收,父母需協助過濾孩子接觸的事物,如:日常生活所及的居住環境、鄰居、電視節目、幼兒書籍也要加強把關,以免孩子不分好壞、全部接受。 *適應力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適應力低的孩子,家長更要付出耐心來等待,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誇獎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當孩子熟悉的環境有所變動時,也應提前告之孩子,如:轉學,讓他有心理準備的時間,再給予足夠的時間練習、認識新的環境就會慢慢改善。

吳靜吉:蟑螂一句話都沒說……

2011年03月12日
公開

李太太讓女兒從幼稚園就開始上英文課。有一天女兒從補習班回來,蹦蹦跳跳、很興奮的說:「媽,好噁心喔,吃午餐的時候我看到蟑螂。」媽媽馬上問:「蟑螂怎麼說?」女兒回答:「蟑螂一句話都沒說!」李太太問蟑螂怎麼說,當然是問蟑螂的英文怎麼說;而女兒的理解是蟑螂有沒有對她說什麼話。這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可反映出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與「反應」。媽媽嚴格要求孩子隨時隨地學好英文,也扮演老師的角色隨時隨地教導;孩子會興奮的報告大小事情,很可能覺得媽媽的反應是因愛而督導他。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的新書《虎媽戰歌》,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引起東西方─尤其是美國式和中國式─教養方式的熱烈辯論。父母關心的是如何找到最適當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學者專家則在研究東西方不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2010年8月上任的韓國教育部長說:「在韓國,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是兒童教育專家。」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中寫她教養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也以專家筆調論述東西方、或更具體的中國和美國的不同教養方式,加上媒體渲染,才會引起強烈論戰。 兒童心理學家主要是從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反應兩個向度,界定出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 一、開明權威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並會監督子女的行為;但同時也會以開明接納的方式面對子女表現。雙方的互動溝通良好,孩子也可參與決策和討論。 二、寬鬆放任型:父母不會特別要求子女如何表現,也比較沒有掌控的意圖;但會以溫暖開明的方式誘導和反應子女的表現。是以子女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三、專制權威型:對子女要求嚴格、限制很多,時時都想掌控;常拒絕子女的要求,對子女表現也比較吝於給予溫暖的回應。是典型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四、忽視冷漠型:父母有點讓孩子自生自滅,很少提出要求;對子女的表現,不管好壞都很少反應,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忽視又冷漠。 根據政大教授王鐘和以小學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兒童最滿意的管教方式是開明權威,最不滿意的是忽視冷漠;在開明權威教養下的子女,學業成績較好、自尊較高、偏差行為也比較少。 多數旅美華裔母親的管教方式比較接近開明權威的類型,雖然要求嚴格、掌控緊密;但他們的反應通常會讓子女認為:母親是因愛而嚴加管教。《虎媽戰歌》中所謂的東西教養方式不同,以及後來的辯論,似乎都在強化專制權威和寬鬆放任兩種類型的差異。 辯論歸辯論、爭執歸爭執,不論東方或西方,開明權威並重視孩子的性向和興趣,還是比較適當的教養方式。

吳靜吉:蟑螂一句話都沒說……

2011年03月12日
公開

李太太讓女兒從幼稚園就開始上英文課。有一天女兒從補習班回來,蹦蹦跳跳、很興奮的說:「媽,好噁心喔,吃午餐的時候我看到蟑螂。」媽媽馬上問:「蟑螂怎麼說?」女兒回答:「蟑螂一句話都沒說!」李太太問蟑螂怎麼說,當然是問蟑螂的英文怎麼說;而女兒的理解是蟑螂有沒有對她說什麼話。這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可反映出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與「反應」。媽媽嚴格要求孩子隨時隨地學好英文,也扮演老師的角色隨時隨地教導;孩子會興奮的報告大小事情,很可能覺得媽媽的反應是因愛而督導他。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的新書《虎媽戰歌》,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引起東西方─尤其是美國式和中國式─教養方式的熱烈辯論。父母關心的是如何找到最適當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學者專家則在研究東西方不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2010年8月上任的韓國教育部長說:「在韓國,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是兒童教育專家。」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中寫她教養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也以專家筆調論述東西方、或更具體的中國和美國的不同教養方式,加上媒體渲染,才會引起強烈論戰。 兒童心理學家主要是從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反應兩個向度,界定出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 一、開明權威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並會監督子女的行為;但同時也會以開明接納的方式面對子女表現。雙方的互動溝通良好,孩子也可參與決策和討論。 二、寬鬆放任型:父母不會特別要求子女如何表現,也比較沒有掌控的意圖;但會以溫暖開明的方式誘導和反應子女的表現。是以子女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三、專制權威型:對子女要求嚴格、限制很多,時時都想掌控;常拒絕子女的要求,對子女表現也比較吝於給予溫暖的回應。是典型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四、忽視冷漠型:父母有點讓孩子自生自滅,很少提出要求;對子女的表現,不管好壞都很少反應,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忽視又冷漠。 根據政大教授王鐘和以小學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兒童最滿意的管教方式是開明權威,最不滿意的是忽視冷漠;在開明權威教養下的子女,學業成績較好、自尊較高、偏差行為也比較少。 多數旅美華裔母親的管教方式比較接近開明權威的類型,雖然要求嚴格、掌控緊密;但他們的反應通常會讓子女認為:母親是因愛而嚴加管教。《虎媽戰歌》中所謂的東西教養方式不同,以及後來的辯論,似乎都在強化專制權威和寬鬆放任兩種類型的差異。 辯論歸辯論、爭執歸爭執,不論東方或西方,開明權威並重視孩子的性向和興趣,還是比較適當的教養方式。

教孩子不要嚇孩子!6大錯誤管教法 你也犯了嗎?

2011年03月11日
公開

Don’t do it 你要當孩子的可怕虎姑婆嗎? 各位爸媽,管教孩子時,您是如何與他們溝通的?或者,您根本不想和孩子溝通,因為您私心認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也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不變的真理,所以「小孩理當聽從父母的,比較不會犯錯。」為什麼現代父母還有這種心態,難道這樣的教養法,到了2011年的今日,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根據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暨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指出,父母最常用來管教孩子的錯誤方法包括了命令、恐嚇、訓斥、教誨、責備和建議等六種,當父母的會這麼習以為常,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原因: 1. 傳統學習,不覺得這麼做不好:「小時候父母這樣對我,我的學業和工作都表現不錯,所以我現在當然也就這樣教孩子」。不過,隨著時代進步,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心胸開放、創意十足的人才,「命令」等教養方法可能不合時宜,無法培養孩子的民主性格。 2. 缺乏新知,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即使相信上述六種方法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但如果不瞭解正確有效的教養該如何做,就會無所適從;或者沒掌握好民主教養的原則,造成孩子沒大沒小、無法無天,就會認為那是無效的。 3. 背後心態,重視威權與短效:孩子無論身體、智力或生活經驗等都不如父母,因此父母很容易產生上對下的威權心態,而以恐嚇、建議等方法來教小孩。此外,威權的管教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通常當下很有用,而民主的教養方式卻需要父母花費較多力氣,等候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不耐等待的父母就自然會選擇威權的管教法。 不只影響親子關係 更影響人格發展 雖然負面的管教法當下有用,不過您可知道,長期處於這種教養下的孩子,不僅懼怕父母的威嚴,日後人格發展也可能受到不良影響。楊俐容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缺點: 1. 親子關係惡化:強調掌控、沒有彈性的教養,孩子容易感到不被父母理解、需求也不受重視,長期下來,親子間就容易疏離、親密感也淡薄。 2. 引發抗拒反擊:每個孩子都有其個性,若孩子比較有自我主張,可能會抗拒父母的教養,甚至以叛逆的行為來反擊。 3. 缺乏創意:長期受到一條鞭教育,更可能讓孩子在目前訴求創新、有想法的時代中,顯得不知變通和僵化。 4. 自信低落:受到民主教養的孩子,親子關係溫暖,安全感和自信都較高。反之,在威權教養下長大的孩子,即使表現不錯,內在仍然容易有挫敗、罪惡的感受,不僅退縮、不信任他人,自信和自尊也比較低落,經常怕自己做錯決定。 這些恐怖話語 你也常對孩子說嗎? 基本上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如果天生個性較為順服,是有可能習慣於父母這樣的管教;但如果碰上孩子個性叛逆,就可能會產生反抗意識,甚至表現出陽奉陰違的態度,在爸媽面前做一套,在外面做另一套,所以爸媽們,是否該適時的修正自己的教養態度呢?以下各自提出常見的錯誤語句,如果您看了下面的語句,驚覺自己也時常這麼對孩子說,那麼你就應該聽聽楊俐容老師的建議囉! ◎命令 錯誤語句:你現在馬上就給我… 修正方式:要符合不同的狀況,明確告訴孩子規範,同時加上堅定的行動。例如:孩子不想收玩具,那麼家長不應吼罵,而是明確告知「收玩具時間到了」,並走過去確實盯著他收玩具,或帶著他一起收。 ◎恐嚇: 錯誤語句:你敢怎樣…我就怎樣… 修正方式:用不指責、不批判的語氣教導孩子,並堅定執行後果。例如:孩子忘記把便當盒帶回家,家長可以說:「便當盒隔天才帶回來,那麼你就得自己洗囉!」 ◎訓斥: 錯誤語句:這有什麼好…(難過、抱怨等)的 修正方式:用同理心面對孩子的情緒和過錯,並提供選擇的機會。例如:孩子抱怨洗廁所這項家務分配,家長只要說:「你沒想到洗廁所這麼不舒服,不過,這是我們討論後的決定,如果你不喜歡的話,下次可以提出來討論,或者設法和別人交換工作。」用開放的態度來研討孩子的困擾,而非一昧指責。 ◎教誨: 錯誤語句:你(不)應該… 修正方式:例如孩子嘲笑他人的弱點或者缺陷,家長可以用「你可以拿自己的事情開玩笑,但絕對不能拿別人的缺陷或難過的事情來開玩笑,那麼做會讓別人很難過」來取代「你不應該嘲笑別人」等教條式的說法。 ◎責備: 錯誤語句:你太…(粗心、小氣等)了 修正方式:事實上多數的孩子犯錯時,自己也會感到很懊惱,一旦責備孩子,就會激發孩子的防衛,讓親子雙方陷入激辯,例如父母指責孩子「你就是粗心大意」,孩子可能辯說「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已經檢查好幾遍了」等,而爸媽聽到這樣的話可能更生氣,導致僵持不下。父母如果能站在同理心的角度說:「一不小心寫錯分數就沒了,你一定也覺得好可惜,我們一起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下次就可以改進。」以指出改善方向來代替責備,孩子才有機會學習解決問題。 ◎建議: 錯誤語句:你要是…就(不)會… 修正方式:孩子向父母傾訴在學校被某個同學欺負,多數的父母會直接提供建議,告訴孩子「不要理他就好了」,或者「你去告訴老師嘛!」。事實上,父母不是孩子,也許無法體會孩子的處境,直接提供建議未必可行,也阻礙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應協助引導解決問題,和孩子討論「我們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或者提問「這麼做,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引導孩子從中長出自主和智慧。 既有慈愛又有威嚴 當個好爸媽 這時很多父母開始懷疑,剃除上面六種錯誤的教養法,那麼正確的教養法又是什麼?準則在哪?我又該如何做起呢?楊俐容老師認為,要成功教養孩子,真的不需要恐嚇、打罵等做法,而是要恩威並濟,也就是給予孩子溫暖的慈愛,但嚴格要求合理的規範。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父母若只依照自己的想法來批判、責罵孩子,那麼對親子關係,還有孩子本身的感受,以及未來人格養成都會造成很大的殺傷力。楊老師提出了5項正確教養的大方向供大家參考,雖然速度慢,但長遠看來,不僅親子互動更和諧、關係更親密,日後孩子也會成為樂觀、進取、自信的孩子喔! 1. 以同理心表達瞭解:也就是要體貼小孩的感受,留點時間給孩子傾訴,父母也就能理解孩子當下為何會這麼做。 2. 明確指出行為的後果:具體的指出孩子不當行為的後果,而非一味的訓斥,孩子才能瞭解為何父母要這樣管教。 3. 堅定執行合理的規範:一旦與孩子討論過,確認要遵守的規範後,就必須堅定執行,確實行動,而不是一邊罵孩子,一邊順著他的意行事。 4. 善用轉移等輔助技巧:若孩子還小,家長可試著轉移他當下的注意焦點和情緒,並一樣以同理心來安撫他的感受,或將孩子帶離現場。 5. 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孩子大一點時,父母要能陪伴孩子面對問題,一同協商,研擬可行的解決方案。

教孩子不要嚇孩子!6大錯誤管教法 你也犯了嗎?

2011年03月11日
公開

Don’t do it 你要當孩子的可怕虎姑婆嗎? 各位爸媽,管教孩子時,您是如何與他們溝通的?或者,您根本不想和孩子溝通,因為您私心認為「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也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不變的真理,所以「小孩理當聽從父母的,比較不會犯錯。」為什麼現代父母還有這種心態,難道這樣的教養法,到了2011年的今日,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根據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副理事長暨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指出,父母最常用來管教孩子的錯誤方法包括了命令、恐嚇、訓斥、教誨、責備和建議等六種,當父母的會這麼習以為常,主要來自於以下幾個原因: 1. 傳統學習,不覺得這麼做不好:「小時候父母這樣對我,我的學業和工作都表現不錯,所以我現在當然也就這樣教孩子」。不過,隨著時代進步,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心胸開放、創意十足的人才,「命令」等教養方法可能不合時宜,無法培養孩子的民主性格。 2. 缺乏新知,不知道怎麼做才好:即使相信上述六種方法不是最好的教養方法,但如果不瞭解正確有效的教養該如何做,就會無所適從;或者沒掌握好民主教養的原則,造成孩子沒大沒小、無法無天,就會認為那是無效的。 3. 背後心態,重視威權與短效:孩子無論身體、智力或生活經驗等都不如父母,因此父母很容易產生上對下的威權心態,而以恐嚇、建議等方法來教小孩。此外,威權的管教法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通常當下很有用,而民主的教養方式卻需要父母花費較多力氣,等候較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不耐等待的父母就自然會選擇威權的管教法。 不只影響親子關係 更影響人格發展 雖然負面的管教法當下有用,不過您可知道,長期處於這種教養下的孩子,不僅懼怕父母的威嚴,日後人格發展也可能受到不良影響。楊俐容老師提出了以下幾個缺點: 1. 親子關係惡化:強調掌控、沒有彈性的教養,孩子容易感到不被父母理解、需求也不受重視,長期下來,親子間就容易疏離、親密感也淡薄。 2. 引發抗拒反擊:每個孩子都有其個性,若孩子比較有自我主張,可能會抗拒父母的教養,甚至以叛逆的行為來反擊。 3. 缺乏創意:長期受到一條鞭教育,更可能讓孩子在目前訴求創新、有想法的時代中,顯得不知變通和僵化。 4. 自信低落:受到民主教養的孩子,親子關係溫暖,安全感和自信都較高。反之,在威權教養下長大的孩子,即使表現不錯,內在仍然容易有挫敗、罪惡的感受,不僅退縮、不信任他人,自信和自尊也比較低落,經常怕自己做錯決定。 這些恐怖話語 你也常對孩子說嗎? 基本上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如果天生個性較為順服,是有可能習慣於父母這樣的管教;但如果碰上孩子個性叛逆,就可能會產生反抗意識,甚至表現出陽奉陰違的態度,在爸媽面前做一套,在外面做另一套,所以爸媽們,是否該適時的修正自己的教養態度呢?以下各自提出常見的錯誤語句,如果您看了下面的語句,驚覺自己也時常這麼對孩子說,那麼你就應該聽聽楊俐容老師的建議囉! ◎命令 錯誤語句:你現在馬上就給我… 修正方式:要符合不同的狀況,明確告訴孩子規範,同時加上堅定的行動。例如:孩子不想收玩具,那麼家長不應吼罵,而是明確告知「收玩具時間到了」,並走過去確實盯著他收玩具,或帶著他一起收。 ◎恐嚇: 錯誤語句:你敢怎樣…我就怎樣… 修正方式:用不指責、不批判的語氣教導孩子,並堅定執行後果。例如:孩子忘記把便當盒帶回家,家長可以說:「便當盒隔天才帶回來,那麼你就得自己洗囉!」 ◎訓斥: 錯誤語句:這有什麼好…(難過、抱怨等)的 修正方式:用同理心面對孩子的情緒和過錯,並提供選擇的機會。例如:孩子抱怨洗廁所這項家務分配,家長只要說:「你沒想到洗廁所這麼不舒服,不過,這是我們討論後的決定,如果你不喜歡的話,下次可以提出來討論,或者設法和別人交換工作。」用開放的態度來研討孩子的困擾,而非一昧指責。 ◎教誨: 錯誤語句:你(不)應該… 修正方式:例如孩子嘲笑他人的弱點或者缺陷,家長可以用「你可以拿自己的事情開玩笑,但絕對不能拿別人的缺陷或難過的事情來開玩笑,那麼做會讓別人很難過」來取代「你不應該嘲笑別人」等教條式的說法。 ◎責備: 錯誤語句:你太…(粗心、小氣等)了 修正方式:事實上多數的孩子犯錯時,自己也會感到很懊惱,一旦責備孩子,就會激發孩子的防衛,讓親子雙方陷入激辯,例如父母指責孩子「你就是粗心大意」,孩子可能辯說「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已經檢查好幾遍了」等,而爸媽聽到這樣的話可能更生氣,導致僵持不下。父母如果能站在同理心的角度說:「一不小心寫錯分數就沒了,你一定也覺得好可惜,我們一起來看看問題出在哪裡,下次就可以改進。」以指出改善方向來代替責備,孩子才有機會學習解決問題。 ◎建議: 錯誤語句:你要是…就(不)會… 修正方式:孩子向父母傾訴在學校被某個同學欺負,多數的父母會直接提供建議,告訴孩子「不要理他就好了」,或者「你去告訴老師嘛!」。事實上,父母不是孩子,也許無法體會孩子的處境,直接提供建議未必可行,也阻礙了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應協助引導解決問題,和孩子討論「我們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決」,或者提問「這麼做,你覺得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引導孩子從中長出自主和智慧。 既有慈愛又有威嚴 當個好爸媽 這時很多父母開始懷疑,剃除上面六種錯誤的教養法,那麼正確的教養法又是什麼?準則在哪?我又該如何做起呢?楊俐容老師認為,要成功教養孩子,真的不需要恐嚇、打罵等做法,而是要恩威並濟,也就是給予孩子溫暖的慈愛,但嚴格要求合理的規範。孩子有自己的需求、感受和想法,父母若只依照自己的想法來批判、責罵孩子,那麼對親子關係,還有孩子本身的感受,以及未來人格養成都會造成很大的殺傷力。楊老師提出了5項正確教養的大方向供大家參考,雖然速度慢,但長遠看來,不僅親子互動更和諧、關係更親密,日後孩子也會成為樂觀、進取、自信的孩子喔! 1. 以同理心表達瞭解:也就是要體貼小孩的感受,留點時間給孩子傾訴,父母也就能理解孩子當下為何會這麼做。 2. 明確指出行為的後果:具體的指出孩子不當行為的後果,而非一味的訓斥,孩子才能瞭解為何父母要這樣管教。 3. 堅定執行合理的規範:一旦與孩子討論過,確認要遵守的規範後,就必須堅定執行,確實行動,而不是一邊罵孩子,一邊順著他的意行事。 4. 善用轉移等輔助技巧:若孩子還小,家長可試著轉移他當下的注意焦點和情緒,並一樣以同理心來安撫他的感受,或將孩子帶離現場。 5. 引導孩子思考解決方案:孩子大一點時,父母要能陪伴孩子面對問題,一同協商,研擬可行的解決方案。

小兒八大疾病 居家照護法(下)

2011年03月10日
公開

症狀7∼發疹 發疹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 引起發疹的原因有時不單單只是皮膚方面的疾病,須依照發疹的色澤、狀態,什麼時候發診,是否伴隨著發燒、發癢,以及除了發疹之外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等等來評斷真正的發診原因。陳永綺醫師表示,發疹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兩種: 非感染性:以一般的皮膚病為主,像是痱子(汗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等等。 感染性:飛沫傳染、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像是水痘、德國麻疹、玫瑰疹等等。 寶寶發疹的居家護理法 如果寶寶有發疹、發癢、伴隨發燒的狀況,陳永綺醫師提出以下的簡單居家護理法: 記錄體溫,確認是否有發燒伴隨出疹狀況。 脫光衣服全身檢查,確認目前發疹的狀況和部位,就醫時可和醫師詳盡說明。 夏天的話冰敷,冬天則冷敷,有效減緩發癢症狀。 擦上涼性的止癢藥膏。 按時服用醫師處方止癢藥。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陳永綺醫師也特別針對感染性以及非感染性引起的發診狀況做出說明,區別兩者之間不同的處理方法。 感染性 玫瑰疹 玫瑰疹會讓皮膚長出像玫瑰色澤般的疹子,前期主要症狀是發高燒,接著會開始發疹,但並不會感到癢,在治療上採取的是支持性療法,適度的給予退燒藥。 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症狀會有感到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3天至一個禮拜。 麻疹 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經由飛沫傳染,感染後約10天會發高燒、結膜炎、咳嗽、鼻炎。一般而言,疹子會先出現在臉頰和耳後,接著擴散到四肢及全身,嚴重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甚至死亡。 水痘 水痘在發病時會出現疹子,通常經由空氣或直接接觸病源而感染。在水痘長出前1~2天,可能會有發燒、咳嗽、流鼻涕、倦怠等症狀。居家護理方面,須在水痘處仔細擦上藥膏,不要抓破傷口,並可適當冰敷舒緩癢感,以避免留下疤痕。 以上皆為感染性出疹疾病,主要治療方法為疾病發生後,需要控制感染原因,這期間可能會發燒,需要按時吃藥與居家或住院照護,以防止嚴重併發症發生以及防止病菌散布。 非感染性 汗疹 寶寶的汗腺功能發育未健全,也因此時常覺得過熱,大量流汗後,在脖子、腋下等身體皺摺處與頭部、軀幹等處,可能出現一顆顆的凸起小紅疹,並感到癢。此時要幫寶寶換上棉質吸汗衣物,不要穿過多,做好清潔工作。 尿布疹 尿布疹通常發生在尿布覆蓋處,屁屁因為與尿布長時間摩擦,以及排泄物刺激等多種因素影響而產生。此時最好勤換尿布,保持通風,可擦上少量氧化鋅做隔離。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皮膚症狀表現包括搔癢、乾燥、紅斑、丘疹及脫屑,特別是秋冬因為空氣乾燥更為嚴重,且時常反覆發作。應加強皮膚的保濕工作,擦上一些乳液,還有避免抓破皮膚造成感染。 以上皆為非感染性出疹疾病,主要改善方法是避免接觸以及適當的擦藥,並做好清潔保養工作。 症狀8∼腹痛 具體釐清寶寶的腹痛症狀 有時候腹痛的感覺小孩無法具體說明,而且肚子痛聽起來似乎又有一點抽象,因此評斷腹痛之前,媽咪可協助釐清一些症狀,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肚子痛,喊肚子痛的時候小孩的姿勢如何,按肚子哪個部位特別喊痛,這個疼痛是持續性的或是間歇性,以及肚子痛前吃了哪些食物,有沒有血便或腹瀉等等,都有助於真正了解寶寶目前腹痛的嚴重度和狀況。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以下針對不同腹痛的可能病症,陳永綺醫師提出居家照護方法。 腸絞痛 腸絞痛最常發生在寶寶在出生到3~4個月之間,在夜間常見,引起的詳細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有關,而且會以尖叫的哭聲表達。此時媽咪可先將寶寶抱起貼近胸口,讓他聽到平穩的心跳聲,輕輕左右搖擺,接著按摩肚皮,若仍無法停止哭鬧,可直接抱離那個環境,讓寶寶轉移注意力。如果還是無法解除寶寶哭鬧,就必須送醫檢查。 盲腸炎 腸子裡的闌尾化膿、發炎,不過嬰幼兒因為腹腔中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有盲腸炎也時常被忽略,因此若有逐漸增強的腹痛都需留意。 腸胃炎 秋冬之際,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腸胃炎也逐漸增多,症狀主要會有嚴重嘔吐、發燒及腹瀉、腹痛。或者是因食物遭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也會有嚴重的腹痛、腹瀉症狀,此時應協助控制飲食,以支持性治療為主,無須使用強力止瀉藥物,可適時補充電解質液,以避免脫水。 四種常見的症狀居家照護法: 除了以上的八大症狀,還有一些在生活中常見,但卻也特別惱人的狀況,以下特別列出四種症狀,由陳永綺醫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媽咪輕鬆解決小兒問題! 1流鼻水 可以採用溫敷鼻子的方式改善,出門記得幫寶寶戴上口罩,避免吸入冷空氣,還能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如果屬於過敏性鼻炎的寶寶,則務必減少生活中的過敏源,像是使用除濕劑減少塵螨,並定期打掃家中環境。 2鼻塞 由於寶寶的顏面骨頭、鼻竇未發育完全,鼻孔也比較小,鼻道比較短,因此容易出現鼻塞狀況,如果屬於非感冒型的鼻塞,可使用細棉花棒沾一點生理食鹽水,直接黏取出鼻屎;若屬感冒型的鼻塞,則需使用吸鼻器輔助。 3頻尿 正常而言5歲之前的小孩難免會有夜尿,不過若懷疑有尿道感染問題,則須前往醫院驗尿,若有感染問題,最好讓小孩養成多喝水習慣,並提醒小孩不要憋尿,做好局部清潔的工作。其他則可能為心理因素造成的頻尿,可與專業醫師討論。 4眼屎多 寶寶因為本身免疫力較差,又常會用手揉眼睛,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導致眼屎過多,最好時常幫寶寶做清潔動作。其他則有可能為「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出生時就有單眼流眼淚和膿狀分泌物,務必請醫師詳盡檢察,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小兒八大疾病 居家照護法(下)

2011年03月10日
公開

症狀7∼發疹 發疹可分為感染性與非感染性 引起發疹的原因有時不單單只是皮膚方面的疾病,須依照發疹的色澤、狀態,什麼時候發診,是否伴隨著發燒、發癢,以及除了發疹之外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等等來評斷真正的發診原因。陳永綺醫師表示,發疹的原因可分為以下兩種: 非感染性:以一般的皮膚病為主,像是痱子(汗疹)、異位性皮膚炎、尿布疹等等。 感染性:飛沫傳染、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像是水痘、德國麻疹、玫瑰疹等等。 寶寶發疹的居家護理法 如果寶寶有發疹、發癢、伴隨發燒的狀況,陳永綺醫師提出以下的簡單居家護理法: 記錄體溫,確認是否有發燒伴隨出疹狀況。 脫光衣服全身檢查,確認目前發疹的狀況和部位,就醫時可和醫師詳盡說明。 夏天的話冰敷,冬天則冷敷,有效減緩發癢症狀。 擦上涼性的止癢藥膏。 按時服用醫師處方止癢藥。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陳永綺醫師也特別針對感染性以及非感染性引起的發診狀況做出說明,區別兩者之間不同的處理方法。 感染性 玫瑰疹 玫瑰疹會讓皮膚長出像玫瑰色澤般的疹子,前期主要症狀是發高燒,接著會開始發疹,但並不會感到癢,在治療上採取的是支持性療法,適度的給予退燒藥。 德國麻疹 德國麻疹是一種經飛沫傳染的病毒性疾病,症狀會有感到微熱、鼻咽炎、耳後淋巴結腫大,疹子約維持3天至一個禮拜。 麻疹 麻疹是一種急性、高傳染性的病毒性疾病,經由飛沫傳染,感染後約10天會發高燒、結膜炎、咳嗽、鼻炎。一般而言,疹子會先出現在臉頰和耳後,接著擴散到四肢及全身,嚴重會併發中耳炎、肺炎或腦炎,甚至死亡。 水痘 水痘在發病時會出現疹子,通常經由空氣或直接接觸病源而感染。在水痘長出前1~2天,可能會有發燒、咳嗽、流鼻涕、倦怠等症狀。居家護理方面,須在水痘處仔細擦上藥膏,不要抓破傷口,並可適當冰敷舒緩癢感,以避免留下疤痕。 以上皆為感染性出疹疾病,主要治療方法為疾病發生後,需要控制感染原因,這期間可能會發燒,需要按時吃藥與居家或住院照護,以防止嚴重併發症發生以及防止病菌散布。 非感染性 汗疹 寶寶的汗腺功能發育未健全,也因此時常覺得過熱,大量流汗後,在脖子、腋下等身體皺摺處與頭部、軀幹等處,可能出現一顆顆的凸起小紅疹,並感到癢。此時要幫寶寶換上棉質吸汗衣物,不要穿過多,做好清潔工作。 尿布疹 尿布疹通常發生在尿布覆蓋處,屁屁因為與尿布長時間摩擦,以及排泄物刺激等多種因素影響而產生。此時最好勤換尿布,保持通風,可擦上少量氧化鋅做隔離。 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典型皮膚症狀表現包括搔癢、乾燥、紅斑、丘疹及脫屑,特別是秋冬因為空氣乾燥更為嚴重,且時常反覆發作。應加強皮膚的保濕工作,擦上一些乳液,還有避免抓破皮膚造成感染。 以上皆為非感染性出疹疾病,主要改善方法是避免接觸以及適當的擦藥,並做好清潔保養工作。 症狀8∼腹痛 具體釐清寶寶的腹痛症狀 有時候腹痛的感覺小孩無法具體說明,而且肚子痛聽起來似乎又有一點抽象,因此評斷腹痛之前,媽咪可協助釐清一些症狀,像是什麼時候開始感覺肚子痛,喊肚子痛的時候小孩的姿勢如何,按肚子哪個部位特別喊痛,這個疼痛是持續性的或是間歇性,以及肚子痛前吃了哪些食物,有沒有血便或腹瀉等等,都有助於真正了解寶寶目前腹痛的嚴重度和狀況。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以下針對不同腹痛的可能病症,陳永綺醫師提出居家照護方法。 腸絞痛 腸絞痛最常發生在寶寶在出生到3~4個月之間,在夜間常見,引起的詳細原因不明,一般認為與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尚未成熟有關,而且會以尖叫的哭聲表達。此時媽咪可先將寶寶抱起貼近胸口,讓他聽到平穩的心跳聲,輕輕左右搖擺,接著按摩肚皮,若仍無法停止哭鬧,可直接抱離那個環境,讓寶寶轉移注意力。如果還是無法解除寶寶哭鬧,就必須送醫檢查。 盲腸炎 腸子裡的闌尾化膿、發炎,不過嬰幼兒因為腹腔中器官尚未發育成熟,有盲腸炎也時常被忽略,因此若有逐漸增強的腹痛都需留意。 腸胃炎 秋冬之際,輪狀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腸胃炎也逐漸增多,症狀主要會有嚴重嘔吐、發燒及腹瀉、腹痛。或者是因食物遭細菌感染引起的腸胃炎也會有嚴重的腹痛、腹瀉症狀,此時應協助控制飲食,以支持性治療為主,無須使用強力止瀉藥物,可適時補充電解質液,以避免脫水。 四種常見的症狀居家照護法: 除了以上的八大症狀,還有一些在生活中常見,但卻也特別惱人的狀況,以下特別列出四種症狀,由陳永綺醫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讓媽咪輕鬆解決小兒問題! 1流鼻水 可以採用溫敷鼻子的方式改善,出門記得幫寶寶戴上口罩,避免吸入冷空氣,還能減少病毒感染的機會。如果屬於過敏性鼻炎的寶寶,則務必減少生活中的過敏源,像是使用除濕劑減少塵螨,並定期打掃家中環境。 2鼻塞 由於寶寶的顏面骨頭、鼻竇未發育完全,鼻孔也比較小,鼻道比較短,因此容易出現鼻塞狀況,如果屬於非感冒型的鼻塞,可使用細棉花棒沾一點生理食鹽水,直接黏取出鼻屎;若屬感冒型的鼻塞,則需使用吸鼻器輔助。 3頻尿 正常而言5歲之前的小孩難免會有夜尿,不過若懷疑有尿道感染問題,則須前往醫院驗尿,若有感染問題,最好讓小孩養成多喝水習慣,並提醒小孩不要憋尿,做好局部清潔的工作。其他則可能為心理因素造成的頻尿,可與專業醫師討論。 4眼屎多 寶寶因為本身免疫力較差,又常會用手揉眼睛,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導致眼屎過多,最好時常幫寶寶做清潔動作。其他則有可能為「先天性鼻淚管阻塞」,出生時就有單眼流眼淚和膿狀分泌物,務必請醫師詳盡檢察,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小兒八大疾病 居家照護法(中)

2011年03月09日
公開

症狀3∼嘔吐 觀察嘔吐物是否異常 引起嘔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需確認是否因疾病問題而嘔吐,則需檢查發燒、腹瀉、嘔吐的頻率,以及活動力表現。沈仲敏醫師指出,如果嘔吐物中有膽汁,則有可能與腸胃道阻塞相關,因此嘔吐物的顏色異常,也可懷疑為其他疾病。此外,媽咪在帶小孩就診前,可針對以下的問題做觀察,像是嘔吐的次數、顏色、味道,是否合併發燒、腹瀉,在嘔吐之前吃過什麼東西,還有生活環境周圍是否有人也有相似症狀,有助於兒科醫師針對症狀治療。 寶寶嘔吐的居家護理法 改善嘔吐首要須從飲食方面下手,接著留意寶寶嘔吐時的狀況,沈仲敏醫師針對嘔吐提出以下簡單的居家護理法。 飲食 1勿進食,4~6個小時內不要喝水,也不要吃東西,若超過6個小時空腹仍繼續吐,應盡速去醫院打點滴補充葡萄糖,以避免脫水。 2若嘔吐狀況有減緩,則可吃些蘇打餅乾、鮮奶、吐司等等。 處理方式 1嘔吐的時候將頭側一邊,如此可避免讓嘔吐物堵住氣道,順勢讓嘔吐物排出。 2如果寶寶未滿一歲,怕嘔吐引起呼吸障礙,可將寶寶抱起於臂彎,穩住頭部和脖子,身體往下傾斜,並用手掌拍打肩胛之間。 症狀4∼腹瀉 定義腹瀉需對照平時排便狀況 腹瀉問題讓媽咪非常頭疼,特別是喝全母奶的寶寶,因為母奶好吸收,所以可能一天5~6次便便,或者一個禮拜上1次都有可能,與寶寶本身的腸胃道體質有關。不過對於寶寶腹瀉的定義,必需與他平常的便便狀況做比較,如果突然增加次數,或者形狀從糊變水,則可能為腹瀉。而沈仲敏醫師也特別提醒,媽咪需留意大便的狀況,如果大便中有血絲、黏液,伴隨劇烈的腹痛,務必立即就醫。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輪狀病毒 經由口糞接觸傳染,好發於冬季,沈仲敏醫師表示輪狀病毒主要侵襲5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腹瀉的狀況會特別嚴重,有時一天甚至可拉高達10~20次,主要為水瀉,且酸味較重。須留意的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可能導致嚴重脫水甚至死亡。 而得到輪狀病毒的小孩通常會接受控制症狀與疾病併發症的支持性治療。此外,預防勝於治療,寶寶八個月大前最好完成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若症狀輕微,可使用一些止吐藥,且注意不應馬上給寶寶喝水,最好空腹約4~6小時,再重新補充口服電解質液。 急性腸胃炎 若是經由吃進不潔食物感染,潛伏期大約12~24小時,因此若要追究感染根源,前1~2餐的食物都有可能。感染沙門氏桿菌會產生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血便之情形,且糞便味道特別腥臭,感染後可能侵犯腦膜炎,並產生發炎現象,三個月以下的寶寶若有毒性症狀,像是白血球數量過高,則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情況不嚴重,也是採支持性的治療即可。治療細菌性腸胃炎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有些媽咪會要求醫師開立止瀉藥,認為立即減緩寶寶的腹瀉症狀才是好方法,事實上對於止瀉不要太積極,因為腹瀉的過程可幫助壞細菌排出腸道。 幫助寶寶順利服藥的方法 在餵藥之前,媽咪應先建立正確觀念,餵藥要找到正確方法,而非強迫寶寶服下藥物,否則會引起反效果,日後更抗拒吃藥。沈仲敏醫師表示,藥水因為有甜味因此大部分的小孩較能接受,而藥粉可用手指沾一點點餵,讓他像吸奶嘴一樣,而藥丸因為不好吞下也最好磨成粉。在使用塞劑方面,可先將寶寶的肛門塗一點凡士林,捏住3~5分鐘再放開,可讓過程更順利。 症狀5∼便秘 飲食習慣不佳是便祕的主因 通常1天三次或者3天一次大便都算正常,但是任何時間便便時出現很硬呈現顆粒狀,解便困難,都可視為便秘症狀。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排除疾病因素後,引起便秘的主因大多與寶寶的飲食習慣不佳有關,不過因為母奶好吸收,所以有些喝母奶的寶寶,也有可能一個禮拜都不大便,但若便便過硬,甚至造成肛裂,則是屬於不正常的狀況。因此當寶寶出現便秘,甚至有腹痛、食慾降低的情形,那麼媽咪務必協助解除便秘危機。 寶寶便秘的居家護理法 改善便秘首先須從飲食習慣方面下手,由於寶寶的食物大多由爸媽準備,所以第一步必須先改變食物內容,還有增加好的生活習慣,陳永綺醫師針對便秘提出以下的居家護理法。 增加蔬果類和水分,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話,可選擇富含水分的食物,還有蔬菜水果中的纖維質豐富,也必須多攝取。 運動:多帶寶寶走動,增加活動量也可促進腸胃蠕動。 按摩肚臍:如果寶寶有腹脹狀況,用手輕輕順時針在肚臍週邊按摩,幫助腸胃蠕動。 溫敷:可用毛毯蓋著舒緩腹痛狀況。 刺激肛門:如果寶寶有肛裂狀況,媽咪可用些許凡士林擦在肛門口,潤滑刺激。 不過陳永綺醫師特別提醒,不建議爸媽在家自行幫寶寶使用浣腸,如果劑量使用不當可能造成腸破,且有些腸道阻塞的寶寶也不能用,所以即使便秘狀況嚴重仍須請教醫師再使用。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先天性巨結腸症 先天性巨結腸症是指大腸的肌肉層缺乏副交感神經節,以致無法調節大腸進行正常的排便活動,陳永綺醫師指出,這類的胎兒出生就有胎便遲緩現象,且大便一直累積的狀況下,真正能排出的大便不多,且排便會感到不舒服。這類的寶寶屬於先天性的疾病,因此必須以手術方式解決。 甲狀腺機能低下 主要是因為甲狀腺製造不出足夠的荷爾蒙,腸胃蠕動速度慢,因此有便秘的現象,必須接受專業治療。 症狀6∼痙攣 引起痙攣的疾病非單一 許多人提到痙攣第一個想到的是癲癇,而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興奮、感冒、勞累都是引起癲癇的誘發因子,癲癇發作會有兩眼上吊、抽搐、意識不清、口吐白沫等表現。不過事實上除了癲癇以外,還有許多疾病與痙攣相關,陳永綺醫師指出,熱痙攣最常見,不過熱痙攣為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較常出現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的幼兒,男孩比女孩多,通常發生在發燒39度以上。 寶寶癲癇的居家護理法 當小孩發生痙攣時,爸咪務必要冷靜處理,協助減緩痙攣症狀,接著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了解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痙攣。而癲癇是一種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的慢性腦疾病,其特徵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引起反覆發作。若癲癇發作時,陳永綺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是維護氣道暢通,放鬆衣服,維持安全姿勢(右側躺在軟墊上,保護頸部),不要讓他嗆到,以免造成呼吸困難腦缺氧。有些人會認為癲癇發作需塞東西到嘴裡避免咬傷舌頭,事實上這並非正確做法,反而會造成牙齦受傷,只要讓他側躺順勢將血流出,其實大部分的癲癇並不會咬舌頭。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陳永綺醫師指出,與痙攣相關的疾病則可分為兩種,一種與損害腦部有關,另一種則無關。 損害腦部 嬰兒點頭痙攣 大多發生於6個月~1歲的寶寶。症狀為密集式的反覆點頭,最常發生的時機為剛起床時,並會合併同手腳的伸展與軀幹的彎曲。這樣病症的寶寶多半有腦部病變,因此在行為、語言、智能發展方面都較差。 腦炎 腦炎多為病毒感染引起,會有發燒、昏睡、痙攣等現象,若小孩伴隨有嚴重哭鬧、精神狀況不佳,則須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 非損害腦部 發燒性熱痙攣 發燒性熱痙攣是在沒有腦部病變的情況下,感染感冒或發燒,因而引起高燒熱痙攣。陳永綺醫師指出,這類的熱痙攣不會有後遺症,短的話幾秒鐘的時間就會結束,不會持續發作。處理方式一樣須維持呼吸道暢通,但此時若高燒39℃以上不退,可使用肛門塞劑退燒。不過須留意如果痙攣的狀況超過15分鐘,且呈現無法呼吸,臉色發紫狀態,則須立即送醫。

小兒八大疾病 居家照護法(中)

2011年03月09日
公開

症狀3∼嘔吐 觀察嘔吐物是否異常 引起嘔吐的原因有很多,如果需確認是否因疾病問題而嘔吐,則需檢查發燒、腹瀉、嘔吐的頻率,以及活動力表現。沈仲敏醫師指出,如果嘔吐物中有膽汁,則有可能與腸胃道阻塞相關,因此嘔吐物的顏色異常,也可懷疑為其他疾病。此外,媽咪在帶小孩就診前,可針對以下的問題做觀察,像是嘔吐的次數、顏色、味道,是否合併發燒、腹瀉,在嘔吐之前吃過什麼東西,還有生活環境周圍是否有人也有相似症狀,有助於兒科醫師針對症狀治療。 寶寶嘔吐的居家護理法 改善嘔吐首要須從飲食方面下手,接著留意寶寶嘔吐時的狀況,沈仲敏醫師針對嘔吐提出以下簡單的居家護理法。 飲食 1勿進食,4~6個小時內不要喝水,也不要吃東西,若超過6個小時空腹仍繼續吐,應盡速去醫院打點滴補充葡萄糖,以避免脫水。 2若嘔吐狀況有減緩,則可吃些蘇打餅乾、鮮奶、吐司等等。 處理方式 1嘔吐的時候將頭側一邊,如此可避免讓嘔吐物堵住氣道,順勢讓嘔吐物排出。 2如果寶寶未滿一歲,怕嘔吐引起呼吸障礙,可將寶寶抱起於臂彎,穩住頭部和脖子,身體往下傾斜,並用手掌拍打肩胛之間。 症狀4∼腹瀉 定義腹瀉需對照平時排便狀況 腹瀉問題讓媽咪非常頭疼,特別是喝全母奶的寶寶,因為母奶好吸收,所以可能一天5~6次便便,或者一個禮拜上1次都有可能,與寶寶本身的腸胃道體質有關。不過對於寶寶腹瀉的定義,必需與他平常的便便狀況做比較,如果突然增加次數,或者形狀從糊變水,則可能為腹瀉。而沈仲敏醫師也特別提醒,媽咪需留意大便的狀況,如果大便中有血絲、黏液,伴隨劇烈的腹痛,務必立即就醫。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輪狀病毒 經由口糞接觸傳染,好發於冬季,沈仲敏醫師表示輪狀病毒主要侵襲5歲以下的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腹瀉的狀況會特別嚴重,有時一天甚至可拉高達10~20次,主要為水瀉,且酸味較重。須留意的是,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可能導致嚴重脫水甚至死亡。 而得到輪狀病毒的小孩通常會接受控制症狀與疾病併發症的支持性治療。此外,預防勝於治療,寶寶八個月大前最好完成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若症狀輕微,可使用一些止吐藥,且注意不應馬上給寶寶喝水,最好空腹約4~6小時,再重新補充口服電解質液。 急性腸胃炎 若是經由吃進不潔食物感染,潛伏期大約12~24小時,因此若要追究感染根源,前1~2餐的食物都有可能。感染沙門氏桿菌會產生嘔吐、噁心、腹痛、腹瀉、血便之情形,且糞便味道特別腥臭,感染後可能侵犯腦膜炎,並產生發炎現象,三個月以下的寶寶若有毒性症狀,像是白血球數量過高,則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情況不嚴重,也是採支持性的治療即可。治療細菌性腸胃炎不一定要使用抗生素,有些媽咪會要求醫師開立止瀉藥,認為立即減緩寶寶的腹瀉症狀才是好方法,事實上對於止瀉不要太積極,因為腹瀉的過程可幫助壞細菌排出腸道。 幫助寶寶順利服藥的方法 在餵藥之前,媽咪應先建立正確觀念,餵藥要找到正確方法,而非強迫寶寶服下藥物,否則會引起反效果,日後更抗拒吃藥。沈仲敏醫師表示,藥水因為有甜味因此大部分的小孩較能接受,而藥粉可用手指沾一點點餵,讓他像吸奶嘴一樣,而藥丸因為不好吞下也最好磨成粉。在使用塞劑方面,可先將寶寶的肛門塗一點凡士林,捏住3~5分鐘再放開,可讓過程更順利。 症狀5∼便秘 飲食習慣不佳是便祕的主因 通常1天三次或者3天一次大便都算正常,但是任何時間便便時出現很硬呈現顆粒狀,解便困難,都可視為便秘症狀。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書田泌尿科眼科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排除疾病因素後,引起便秘的主因大多與寶寶的飲食習慣不佳有關,不過因為母奶好吸收,所以有些喝母奶的寶寶,也有可能一個禮拜都不大便,但若便便過硬,甚至造成肛裂,則是屬於不正常的狀況。因此當寶寶出現便秘,甚至有腹痛、食慾降低的情形,那麼媽咪務必協助解除便秘危機。 寶寶便秘的居家護理法 改善便秘首先須從飲食習慣方面下手,由於寶寶的食物大多由爸媽準備,所以第一步必須先改變食物內容,還有增加好的生活習慣,陳永綺醫師針對便秘提出以下的居家護理法。 增加蔬果類和水分,如果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話,可選擇富含水分的食物,還有蔬菜水果中的纖維質豐富,也必須多攝取。 運動:多帶寶寶走動,增加活動量也可促進腸胃蠕動。 按摩肚臍:如果寶寶有腹脹狀況,用手輕輕順時針在肚臍週邊按摩,幫助腸胃蠕動。 溫敷:可用毛毯蓋著舒緩腹痛狀況。 刺激肛門:如果寶寶有肛裂狀況,媽咪可用些許凡士林擦在肛門口,潤滑刺激。 不過陳永綺醫師特別提醒,不建議爸媽在家自行幫寶寶使用浣腸,如果劑量使用不當可能造成腸破,且有些腸道阻塞的寶寶也不能用,所以即使便秘狀況嚴重仍須請教醫師再使用。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先天性巨結腸症 先天性巨結腸症是指大腸的肌肉層缺乏副交感神經節,以致無法調節大腸進行正常的排便活動,陳永綺醫師指出,這類的胎兒出生就有胎便遲緩現象,且大便一直累積的狀況下,真正能排出的大便不多,且排便會感到不舒服。這類的寶寶屬於先天性的疾病,因此必須以手術方式解決。 甲狀腺機能低下 主要是因為甲狀腺製造不出足夠的荷爾蒙,腸胃蠕動速度慢,因此有便秘的現象,必須接受專業治療。 症狀6∼痙攣 引起痙攣的疾病非單一 許多人提到痙攣第一個想到的是癲癇,而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興奮、感冒、勞累都是引起癲癇的誘發因子,癲癇發作會有兩眼上吊、抽搐、意識不清、口吐白沫等表現。不過事實上除了癲癇以外,還有許多疾病與痙攣相關,陳永綺醫師指出,熱痙攣最常見,不過熱痙攣為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較常出現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的幼兒,男孩比女孩多,通常發生在發燒39度以上。 寶寶癲癇的居家護理法 當小孩發生痙攣時,爸咪務必要冷靜處理,協助減緩痙攣症狀,接著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了解是否有其他疾病造成痙攣。而癲癇是一種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的慢性腦疾病,其特徵為腦細胞不正常放電引起反覆發作。若癲癇發作時,陳永綺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是維護氣道暢通,放鬆衣服,維持安全姿勢(右側躺在軟墊上,保護頸部),不要讓他嗆到,以免造成呼吸困難腦缺氧。有些人會認為癲癇發作需塞東西到嘴裡避免咬傷舌頭,事實上這並非正確做法,反而會造成牙齦受傷,只要讓他側躺順勢將血流出,其實大部分的癲癇並不會咬舌頭。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陳永綺醫師指出,與痙攣相關的疾病則可分為兩種,一種與損害腦部有關,另一種則無關。 損害腦部 嬰兒點頭痙攣 大多發生於6個月~1歲的寶寶。症狀為密集式的反覆點頭,最常發生的時機為剛起床時,並會合併同手腳的伸展與軀幹的彎曲。這樣病症的寶寶多半有腦部病變,因此在行為、語言、智能發展方面都較差。 腦炎 腦炎多為病毒感染引起,會有發燒、昏睡、痙攣等現象,若小孩伴隨有嚴重哭鬧、精神狀況不佳,則須前往醫院進一步檢查, 非損害腦部 發燒性熱痙攣 發燒性熱痙攣是在沒有腦部病變的情況下,感染感冒或發燒,因而引起高燒熱痙攣。陳永綺醫師指出,這類的熱痙攣不會有後遺症,短的話幾秒鐘的時間就會結束,不會持續發作。處理方式一樣須維持呼吸道暢通,但此時若高燒39℃以上不退,可使用肛門塞劑退燒。不過須留意如果痙攣的狀況超過15分鐘,且呈現無法呼吸,臉色發紫狀態,則須立即送醫。

小兒八大疾病 居家照護法(上)

2011年03月08日
公開

症狀1∼發燒 發燒 防衛性的正常生理反應 通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腋溫超過37.5℃,而肛溫或耳溫38℃以上。人的下視丘有一體溫調節中樞系統,可以控制體溫,不過寶寶的腦部下視丘未發育完全,因此特別容易受到週遭環境影響而改變體溫。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仲敏指出,如果寶寶所處的空間比較悶,或特別躁動,燒到38℃以上有可能是假性發燒。不過事實上,發燒是人體的一種防衛機制,引起的原因與感染有關,當人體感染病毒時,消滅病毒過程中會引發一連串的身體免疫反應,當它執行增加白血球數量,將不好的細菌殺光外,再者就是會有發燒反應。沈仲敏醫師表示,大多的發燒都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由於寶寶的抵抗力較不好,比較容易反覆感染。而感染引起發燒的主因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原因1:病毒感染 佔多數發燒的原因,燒得度數雖然高,不過沒發燒時活動力還不錯,在此爸媽也需了解,一般的發燒感冒大多屬於「病毒性感染」,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原則上以症狀治療為主。 原因2:細菌感染 佔較少數原因,主要特徵為發燒狀況一天比一天嚴重,且寶寶的活動力和精神不佳,細菌感染會使得病情較為複雜,需要詳細評估。 原因3:外在因素 有時早晚體溫不一,或者因為穿太多衣服感到悶熱,甚至激烈的大哭或遊戲後,以及室內外溫差過大,都有可能導致體溫升高的假性發燒症狀。此時媽咪可 15~2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或者幫寶寶少穿幾件衣服,確認是否為真發燒。沈仲敏醫師提醒,若寶寶為真正發燒,常會有明顯的食慾不佳、活動力變差、咳嗽、流鼻水、異常哭鬧、腹瀉等症狀,此時就應盡速就醫囉! 寶寶發燒的居家護理法 至於量體溫的正確方法,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量肛溫會較為準確,每次測量都固定一個地方,如果寶寶突然發燒,首先必須保持環境通風,盡量幫助寶寶排汗,多補充水分,定時量體溫,沈仲敏醫師也特別針對寶寶的發燒居家護理法,提出以下正確的方法: 38℃以上 1保暖,穿上衣服多蓋被子。 2保持空氣流通,盡量讓空氣對流。 3排汗,有助於下降體溫。 4洗溫水澡,可稍微調節體溫。 5喝水,務必多補充水分。 6退燒貼,目前坊間很多類似的退燒貼片,對於38℃左右的發燒會有效果,但對高燒的效果有限。 高燒38.5℃以上 1散熱,此時不要給寶寶穿過多的衣物。 2降溫,用溫水以類似撫摸的方式擦拭全身。 3服藥,此時應吃醫師處方開出的退燒藥。 高燒39℃以上 1冰枕,應特別留意3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適用,因為他無法轉動頭部,有可能因此凍傷,若不確定是因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發燒狀況也不一定適用。 2散熱,減少衣物覆蓋。 3退燒,此時可使用塞劑。 沈仲敏醫師特別提醒,應留意發燒合併出現異常的熱痙攣(抽筋、抽搐)現象,應盡速送醫。不過有時家長並無法自行評估目前發燒的主因,若是腦膜炎,主要症狀有嗜睡、嘔吐、昏迷,則不管發燒到幾度都需送醫。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沈仲敏醫師針對發燒相關病症成因,提出以下解釋以及居家護理法。 扁桃腺炎:主要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出膿,多是因鏈球菌、腺病毒或EB病毒感染導致。此時的飲食應以清淡溫和為主。 中耳炎:主要是因細菌侵犯中耳,因為耳咽管的角度比較平,細菌特別容易進入,外表看不出來,需由醫師檢查或做耳鏡檢查,有時會有化膿、積水、充血症狀。需按時服用抗生素,也就是用來治療「細菌性感染」的藥物。 腸病毒:會發燒1~2天,且咽喉潰瘍。此時可吃一點冰的飲料來減緩疼痛,再者可使用咽喉止痛劑(噴劑)。整個病程約5~7天會好,不過這中間需留意寶寶的活動力,是否有抽搐,若有此情況需就醫。 尿道感染:單純發燒,不會伴隨其他症狀,須做尿液檢查,使用抗生素,並讓寶寶多喝水。 肺炎:症狀有發高燒、咳嗽、呼吸急促,和感冒很相似,常引起的病源為病毒或是肺炎鏈球菌。若寶寶的痰特別多的話必須協助拍痰,頭朝下屁股朝上,手掌拱起成圓碗狀輕拍背部,並盡量在喝奶前拍以避免吐奶。 小叮嚀:關於使用護理器具的正確知識 沈仲敏醫師特別針對常用的居家護理器具提出說明如下: 1體溫計:主要有耳溫槍(使用最多),電子體溫計、肛門體溫計,無論使用哪種都需特別注意器具有無故障,還有使用水銀肛門體溫計是較不符合現代時宜,因為有水銀較不環保。 2投藥器:若無投藥器也可使用針筒,最重要的是遵從醫師指示用藥劑量。 3吸鼻器:有分為手動和電動,如果狀況嚴重可考慮使用電動型效果較佳。 症狀2∼咳嗽 刺激物進入呼吸道引起咳嗽 基本上咳嗽的機轉是因為痰液或其他刺激物刺激了呼吸道上皮,引起強烈的氣管反應,要將異物排出體外,所以咳嗽也不一定是因為感冒引起。但若咳嗽症狀嚴重,放任久咳不止的話,沈仲敏醫師表示,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氣管炎、肺炎、過敏,因此媽咪可藉由一些簡單的居家護理法改善咳嗽。 寶寶咳嗽的居家護理法 沈仲敏醫師則提出簡單的居家護理保養法,咳嗽問題可大可小,雖然許多感冒最後延宕的病症多為咳嗽,但仍不可因此坐視不理,以免拖久變大病。 飲食 1可喝一些蜂蜜水,減少喉嚨刺激,不過一歲以下的寶寶禁止吃蜂蜜。 2可喝一些橘子汁,若有輕度感冒有稍許幫助,若嚴重則不適用。 3多喝溫開水,避免痰變濃,幫助灰塵等小粒子排出。 4餵食方法採取少量多餐,且溫度、味道適中。 5魚蝦、海鮮及冰冷油炸的食物最好避免。 生活 1少接觸乾冷的空氣,可使用加濕器維持空氣濕度。 2協助拍痰,手掌拱起成圓碗狀輕拍撫摸。 3保持空氣清新,千萬不要讓寶寶吸入二手煙。 藥物-若嚴重需使用氣管擴張劑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沈仲敏醫師針對咳嗽相關病症成因,提出以下解釋以及居家護理法。 支氣管炎:因支氣管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會有呼吸急促、活動力差、痰多、流鼻水,無法好好躺著睡覺的症狀,嚴重會有呼吸嚴重困難,應去醫院做徹底的x光檢查。 哮吼: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在聲帶下方區域造成水腫,咳嗽聲音像小狗叫一樣。此時應避免讓孩子哭叫,否則腫脹程度會更明顯,若呼吸急促需立即去醫院。 過敏:因為呼吸道過敏,伴隨咳嗽引起的呼吸困難,主要是因為塵螨、刺激性味道飄散入呼吸道,因此應保持居家空氣清新,維持濕度,並按時服用減少氣道過敏症狀藥物。

小兒八大疾病 居家照護法(上)

2011年03月08日
公開

症狀1∼發燒 發燒 防衛性的正常生理反應 通常定義小兒發燒是指腋溫超過37.5℃,而肛溫或耳溫38℃以上。人的下視丘有一體溫調節中樞系統,可以控制體溫,不過寶寶的腦部下視丘未發育完全,因此特別容易受到週遭環境影響而改變體溫。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仲敏指出,如果寶寶所處的空間比較悶,或特別躁動,燒到38℃以上有可能是假性發燒。不過事實上,發燒是人體的一種防衛機制,引起的原因與感染有關,當人體感染病毒時,消滅病毒過程中會引發一連串的身體免疫反應,當它執行增加白血球數量,將不好的細菌殺光外,再者就是會有發燒反應。沈仲敏醫師表示,大多的發燒都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由於寶寶的抵抗力較不好,比較容易反覆感染。而感染引起發燒的主因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原因1:病毒感染 佔多數發燒的原因,燒得度數雖然高,不過沒發燒時活動力還不錯,在此爸媽也需了解,一般的發燒感冒大多屬於「病毒性感染」,因此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原則上以症狀治療為主。 原因2:細菌感染 佔較少數原因,主要特徵為發燒狀況一天比一天嚴重,且寶寶的活動力和精神不佳,細菌感染會使得病情較為複雜,需要詳細評估。 原因3:外在因素 有時早晚體溫不一,或者因為穿太多衣服感到悶熱,甚至激烈的大哭或遊戲後,以及室內外溫差過大,都有可能導致體溫升高的假性發燒症狀。此時媽咪可 15~20分鐘測量一次體溫,或者幫寶寶少穿幾件衣服,確認是否為真發燒。沈仲敏醫師提醒,若寶寶為真正發燒,常會有明顯的食慾不佳、活動力變差、咳嗽、流鼻水、異常哭鬧、腹瀉等症狀,此時就應盡速就醫囉! 寶寶發燒的居家護理法 至於量體溫的正確方法,對於年紀較小的寶寶量肛溫會較為準確,每次測量都固定一個地方,如果寶寶突然發燒,首先必須保持環境通風,盡量幫助寶寶排汗,多補充水分,定時量體溫,沈仲敏醫師也特別針對寶寶的發燒居家護理法,提出以下正確的方法: 38℃以上 1保暖,穿上衣服多蓋被子。 2保持空氣流通,盡量讓空氣對流。 3排汗,有助於下降體溫。 4洗溫水澡,可稍微調節體溫。 5喝水,務必多補充水分。 6退燒貼,目前坊間很多類似的退燒貼片,對於38℃左右的發燒會有效果,但對高燒的效果有限。 高燒38.5℃以上 1散熱,此時不要給寶寶穿過多的衣物。 2降溫,用溫水以類似撫摸的方式擦拭全身。 3服藥,此時應吃醫師處方開出的退燒藥。 高燒39℃以上 1冰枕,應特別留意3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適用,因為他無法轉動頭部,有可能因此凍傷,若不確定是因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發燒狀況也不一定適用。 2散熱,減少衣物覆蓋。 3退燒,此時可使用塞劑。 沈仲敏醫師特別提醒,應留意發燒合併出現異常的熱痙攣(抽筋、抽搐)現象,應盡速送醫。不過有時家長並無法自行評估目前發燒的主因,若是腦膜炎,主要症狀有嗜睡、嘔吐、昏迷,則不管發燒到幾度都需送醫。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沈仲敏醫師針對發燒相關病症成因,提出以下解釋以及居家護理法。 扁桃腺炎:主要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出膿,多是因鏈球菌、腺病毒或EB病毒感染導致。此時的飲食應以清淡溫和為主。 中耳炎:主要是因細菌侵犯中耳,因為耳咽管的角度比較平,細菌特別容易進入,外表看不出來,需由醫師檢查或做耳鏡檢查,有時會有化膿、積水、充血症狀。需按時服用抗生素,也就是用來治療「細菌性感染」的藥物。 腸病毒:會發燒1~2天,且咽喉潰瘍。此時可吃一點冰的飲料來減緩疼痛,再者可使用咽喉止痛劑(噴劑)。整個病程約5~7天會好,不過這中間需留意寶寶的活動力,是否有抽搐,若有此情況需就醫。 尿道感染:單純發燒,不會伴隨其他症狀,須做尿液檢查,使用抗生素,並讓寶寶多喝水。 肺炎:症狀有發高燒、咳嗽、呼吸急促,和感冒很相似,常引起的病源為病毒或是肺炎鏈球菌。若寶寶的痰特別多的話必須協助拍痰,頭朝下屁股朝上,手掌拱起成圓碗狀輕拍背部,並盡量在喝奶前拍以避免吐奶。 小叮嚀:關於使用護理器具的正確知識 沈仲敏醫師特別針對常用的居家護理器具提出說明如下: 1體溫計:主要有耳溫槍(使用最多),電子體溫計、肛門體溫計,無論使用哪種都需特別注意器具有無故障,還有使用水銀肛門體溫計是較不符合現代時宜,因為有水銀較不環保。 2投藥器:若無投藥器也可使用針筒,最重要的是遵從醫師指示用藥劑量。 3吸鼻器:有分為手動和電動,如果狀況嚴重可考慮使用電動型效果較佳。 症狀2∼咳嗽 刺激物進入呼吸道引起咳嗽 基本上咳嗽的機轉是因為痰液或其他刺激物刺激了呼吸道上皮,引起強烈的氣管反應,要將異物排出體外,所以咳嗽也不一定是因為感冒引起。但若咳嗽症狀嚴重,放任久咳不止的話,沈仲敏醫師表示,有可能造成嚴重的氣管炎、肺炎、過敏,因此媽咪可藉由一些簡單的居家護理法改善咳嗽。 寶寶咳嗽的居家護理法 沈仲敏醫師則提出簡單的居家護理保養法,咳嗽問題可大可小,雖然許多感冒最後延宕的病症多為咳嗽,但仍不可因此坐視不理,以免拖久變大病。 飲食 1可喝一些蜂蜜水,減少喉嚨刺激,不過一歲以下的寶寶禁止吃蜂蜜。 2可喝一些橘子汁,若有輕度感冒有稍許幫助,若嚴重則不適用。 3多喝溫開水,避免痰變濃,幫助灰塵等小粒子排出。 4餵食方法採取少量多餐,且溫度、味道適中。 5魚蝦、海鮮及冰冷油炸的食物最好避免。 生活 1少接觸乾冷的空氣,可使用加濕器維持空氣濕度。 2協助拍痰,手掌拱起成圓碗狀輕拍撫摸。 3保持空氣清新,千萬不要讓寶寶吸入二手煙。 藥物-若嚴重需使用氣管擴張劑 媽咪不可不知的病症延伸資訊: 沈仲敏醫師針對咳嗽相關病症成因,提出以下解釋以及居家護理法。 支氣管炎:因支氣管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會有呼吸急促、活動力差、痰多、流鼻水,無法好好躺著睡覺的症狀,嚴重會有呼吸嚴重困難,應去醫院做徹底的x光檢查。 哮吼: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在聲帶下方區域造成水腫,咳嗽聲音像小狗叫一樣。此時應避免讓孩子哭叫,否則腫脹程度會更明顯,若呼吸急促需立即去醫院。 過敏:因為呼吸道過敏,伴隨咳嗽引起的呼吸困難,主要是因為塵螨、刺激性味道飄散入呼吸道,因此應保持居家空氣清新,維持濕度,並按時服用減少氣道過敏症狀藥物。

李嘉誠給年青商人的98條忠告

2011年02月20日
公開

李嘉誠給年青商人的98條忠告 1. 我17歲就開始做做批發的推銷員,就更加體會到掙錢的不容易、生活的艱辛了。人家做8個小時,我就做16個小時。 2. 我們的社會中沒有大學文憑、白手起家而終成大業的人不計其數,其中的優秀企業家群體更是引人註目。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為社會作貢獻,社會也回報他們以崇高榮譽和巨額財富。 3. 精明的商家可以將商業意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件事中去,甚至是一舉手一投足。充滿商業細胞的商人,賺錢可以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4. 我凡事必有充分的準備然後才去做。一向以來,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臺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問我自己,如5分鐘後宣布有臺風,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亦要保持這種心理準備。 5. 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板常常會無所作為。 6. 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 7. 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8. 擴張中不忘謹慎,謹慎中不忘擴張。……我講求的是在穩健與進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對風浪一定要捱得住。 9. 好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好,壞的時候不要看得太壞。最重要的是要有遠見,殺雞取卵的方式是短視的行為。 10. 不必再有絲毫猶豫,競爭既搏命,更是鬥智鬥勇。倘若連這點勇氣都沒有,談何在商場立腳,超越置地? 11. 對人誠懇,做事負責,“多結善緣”,自然多得人的幫助。淡泊明誌,隨遇而安,不作非分之想,心境安泰,必少許多失意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