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挖喜逼路

您不可不知 輪狀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

2007年09月06日
您不可不知 輪狀病毒對嬰幼兒的威脅

冬季又到囉!家長需慎防“冬季腹瀉”找上寶寶!造成冬季腹瀉的主要原因是輪狀病毒感染,遭感染的嬰幼兒常會出現嚴重腹瀉,並導致脫水,造成家長照顧上的困擾。因此,若想預防疾病上身,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消毒環境,將病毒阻絕於外,才能滴水不漏地保障寶寶的健康。

什麼是輪狀病毒?簡單來說,輪狀病毒指的一種在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像一個輪子的病毒。

每年在台灣造成嬰幼兒急性腸胃炎的禍首,主要是輪狀病毒感染,輪狀病毒主要可以分為7種血清群,由A群到G群,其中A、B與C三群可感染人類。而一般造成嬰幼兒腸胃炎的輪狀病毒主要是A群,偶而會有B群或C群的零散感染。

   輪狀病毒 台灣三歲前的幼童已有6∼7成感染率

輪狀病毒的感染遍佈全世界,但在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環境衛生較不佳或是人口較稠密的區域,諸如:東南亞、南亞(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中南美洲與非洲等地,嬰幼兒期(小於2歲)大部份(超過九成)就已遭受輪狀病毒的侵襲。

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醫師表示,輪狀病毒同時也是造成上述未開發落後國家嬰幼兒嚴重水瀉、脫水,甚至死亡的疾病之一。據統計,輪狀病毒在這些落後的開發中地區,每年約造成50萬名嬰幼兒死亡。那麼輪狀病毒在台灣也具有同樣大的殺傷力嗎?陳伯彥醫師解釋,通常在台灣、日本、韓國及歐美等衛生條件較佳的已開發國家,輪狀病毒很少造成嬰幼兒的死亡,但它卻常是5歲以下幼童,因急性腸炎而住院的最主要病原體。

輪狀病毒在台灣的流行情況如何呢?依據台灣2001∼2003年四個醫學中心的統計資料顯示,6∼7成的台灣幼童在3歲前就已感染過輪狀病毒腸胃炎;5歲前則有8成的兒童感染過。值得注意的是,因急性腸胃炎(腹瀉)而住院的5歲以下幼童中,有4成是由輪狀病毒感染所造成的;而歐美的情況也許與台灣大致相同。

中國大陸的情況又是如何呢?依據2002∼2003年大陸統計的資料顯示,有高達9成以上的幼兒,在2歲前就曾遭受過輪狀病毒的侵襲。由以上的資料顯示,在衛生習慣與環境較好的地區,嬰幼兒感染輪狀病毒的時程會稍微延後,嚴重程度也會降低。

   輪狀病毒vs.嬰幼兒急性胃腸炎

輪狀病毒與小兒腸胃炎有什麼關連性呢?在大部分的國家或地區,它都是造成6個月大∼5歲的幼童,病毒性腹瀉最常見的原因。

陳伯彥醫師分析,造成迅速感染的原因通常為:來自母親抗體的保護力減少、與外界頻繁接觸及涉及公共場所。

1. 以台灣而論,當嬰幼兒4∼5個月大後,來自母親抗體的保護力減少、嬰兒本身的免疫功能還在成長中,尚未成熟,此時抵抗力弱,較易遭受感染。

2. 研究証明,母乳含有保護性的物質(抗體與酵素蛋白等),所以改用配方奶後,嬰幼兒感染傳染病的機會增加。

3. 輪狀病毒在腸胃道可重覆感染,嬰幼兒的初次感染,症狀通常明顯而且較嚴重。

4. 嬰幼兒在6個月大以後,與外界頻繁接觸,且在地上探索時間長,感染的機率就會提高,尤其是6個月大∼2歲時,更是感染的高峰期。

5. 由於輪狀病毒的傳染性極高,所以在兒童聚集處,像是托兒所、幼稚園及兒童醫院最常爆發流行。

   嬰幼兒潛在的殺手──輪狀病毒感染

輪狀病毒是嬰兒及幼童常見的季節性腹瀉,常被稱為“冬季腹瀉”,在歐美、加拿大等溫帶國家,較常發生在秋、冬兩季,以往在台灣也是如此,但近年來因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改變,及生活型態的變化(如:嬰幼兒照護中心與幼稚園、大型購物中心增多等),使得台灣一年四季都有病例發生。

陳伯彥醫師說明,輪狀病毒雖然不是非常嚴重的疾病,但因輪狀病毒常侵犯3歲以下的嬰幼兒,並可能會使嬰幼兒因腸胃炎引發的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而導致腸阻塞、抽慉、昏迷甚至死亡,破壞力不容小覷。

通常輪狀病毒胃腸炎的潛伏期約2∼7天,發病開始時會突然輕微發燒及嘔吐,但發燒及嘔吐通常不會持續很久,待2∼4天後即會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當嘔吐減少時,便會開始有嚴重的水瀉狀況,且大便通常會呈稀水樣且帶有很重的酸臭味,約維持5∼7天後逐漸恢復。但若合併嚴重的嘔吐及腹瀉,極易引起嬰兒脫水、酸中毒、電解質不平衡或抽筋等,易引發死亡併發症。

   清淡飲食 對付輪狀病毒

在台灣受輪狀病毒感染後,通常很少有嚴重的併發症或後遺症,但常會因為腸胃炎引發脫水或是電解質不平衡,所以在照顧時,要特別注意電解質、水份與營養的補充。陳伯彥醫師建議,一般在感染輪狀病毒後,會給予清淡的飲食來減輕症狀,如:適當補充電解質液及補充流失的水份,以免因為一時的大意而導致抽搐或休克,留下嚴重的後遺症!而針對症狀的嚴重程度,陳伯彥也提供不同的照護方式供家長參考:
*輕微症狀:若症狀不嚴重,且寶寶平時即喝母乳,那麼則可以繼續餵哺母乳,加上適當補充口服電解質液餵食。 至於大一點的幼童,則可以餵食澱粉類食品,如:稀飯、土司、饅頭等,但應避免餵食過多的甜食、乳製品。

*嚴重症狀:如果症狀顯得嚴重,或合併脫水症狀時(食慾差、嘔吐、發燒、嘴唇乾、小便顏色深或少等),應儘速就醫治療,如:給予靜脈點滴注射補充水份與電解質等。此外,空腹時間不宜過久,因此,建議應於症狀漸緩時給予餵食。如:嬰幼兒可以繼續餵食母乳或不含乳糖的配方奶;至於大一些6個月以上的幼兒,則可先給予米湯試食,之後才餵哺奶水。

雖然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輪狀病毒的藥物;但如果症狀厲害,可給予適量的止吐藥及緩瀉劑等適當的症狀治療。

   輪狀病毒疫苗 有效預防感染

想要預防輪狀病毒,就要掌握它的傳染途徑,從根本防範!輪狀病毒在嬰幼兒中最常見的傳染方式為糞──口途徑傳染,因此,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阻撓病毒散播最有效的方式。

一般當幼兒經由嘴巴將病毒吃進肚子裡後,1∼3天後就會開始出現症狀。病毒在腸胃道繁殖,並經由糞便中排出大量的病毒,此時藉由小手的觸摸,就會將病毒沾染在玩具或桌椅表面上,並再傳染其他的小朋友。

陳伯彥醫師也特別提醒,感染輪狀病毒腸胃炎的病童,糞便中排出的輪狀病毒可持續約10天至2周之久,少數情況(尤其是有免疫功能障礙的病患,持續或斷斷續續排毒的時程會更久);所以如果家裡有其他兒童,在有傳染性的期間內都要小心被感染。他也建議在預防上,應首重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如此才能有效地杜絕感染。
* 正確洗手:平時一定要勤洗手,尤其是家長在幫寶寶換尿布之後,一定要記得正確洗手;並將更換後的尿布包起來再丟棄。
* 消毒環境:其次,使用含有70%的酒精或漂白水消毒環境,也是避免輪狀病毒散播的好法子。

   輪狀病毒疫苗 渴望近年上市

除了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外,使用活性輪狀病毒疫苗,將可有效減輕病程,大幅降低幼童住院及靜脈注射的機率,以及胃腸炎就醫的次數,也是節省醫療成本的有效方式。蘭州輪狀病毒疫苗已於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市使用,成效仍有待後續的評估追蹤。而默克(Merck & Co.)及葛蘭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簡稱GSK)兩家大藥廠的輪狀病毒疫苗,也正著手於上市前的臨床評估與研究。

默克研發的產品所用的是牛的重組型弱毒性輪狀病毒,其疫苗涵蓋多價不同型的輪狀病毒,於嬰兒 2、4與6個月大時服用,共需口服3劑。至於葛蘭素史克的疫苗,屬人減毒型的單價輪狀病毒疫苗,口服時程為2個月大及4個月大,共2劑。

不過,仍然有多家研究中心及大型藥廠(包括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衛生機構──NIH等)對輪狀病毒疫苗有濃厚性趣,並積極研發中。陳伯彥醫師也指出,部分國家地區(如南亞地區的印度、巴勒斯坦與孟加拉等),常出現新生兒感染嚴重輪狀病毒腸胃炎的病例,導致嚴重併發症或死亡的案例,因此,目前有澳洲及印度等國著手研發新生兒輪狀病毒的疫苗。

但在此也要提醒家長,輪狀病毒屬活性疫苗,因而小朋友若抵抗力不佳,則建議不要服用,若有發育不良、免疫力功能障礙的幼兒也不建議使用。陳伯彥提醒,雖然輪狀病毒在國內的致死率相當低,但是小寶寶一生病住院醫療花費與父母請假照顧的社會成本,實在難以估計,因而建議可以以疫苗來作為寶寶健康的第一防線。(但是目前正進行審慎的評估中。)

目前也有學者著手研究製備口服的輪狀病毒抗體(包括歐洲、日本與臺灣等地),以提供短期治療與預防的效果。

諮詢�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兒童感染科主任 陳伯彥醫師

(轉載自2005年10月號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