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Mindy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分享--放手的藝術

2005年04月18日
公開
3

放手的藝術 放手,是讓孩子獨立的獨立的先決條件。父母的角色好比一具弓,孩子是鞘上的箭,藉著弓送向遠方—他到的地方,任誰都追不上。 在這青少年甚至孩童成長壓力越來越大的時代,報章雜誌中,莘莘學子不勝課業壓力而跳樓尋短的新聞常常可見,令人驚痛,但一般大眾很少想過的是,這些導致戕害孩子的因素,真的只是教育制度及大環境的壓力嗎?更深入去加以探討,我們發現,其實制度、大環境的壓力只是外緣影響,核心是更基本也更深層的家庭親子因素。 實質上,家庭教育才是影響一個人一生信念、性格、行為的關鍵。待孩子長大,做父母的放開手,孩子將會開展什麼樣一生?會帶著怎樣的影響走出去?放手的藝術來自於健全的教導;在放手之前,學習稱職父母的新眼光,無疑是親子成長的契機所在。 基礎態度 基本關注點 對待孩子,最基本、最重要卻也最被一般人疏忽的關注點是,父母本身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只是言語教導,不只是物質給予,而是發自內心更基礎也更深遠的態度。 這也就是所謂原生家庭的影響。根據許多的心理學臨床研究,一個孩子性格上出現異常狀況,這通常導源自家庭問題,而直接反映出來;花時間相處之後往往我們會發現,不是孩子有問題,而是背後的成長家庭有問題:言語的論斷、情緒的傷害、觀念的扭曲……你肯定你的孩子嗎?對孩子你表現出什麼樣的關注?是以成績或表現來決定其價值,還是無條件的接納? 做為孩子的權柄性角色,父母對孩子的關注,足以決定其一生。大部分的父母都自然深愛自己的孩子,落差在於表達方式。許多人只把付出落實在物質供應,以為讓孩子吃穿溫飽,再花更多時間去賺錢、供應更多,就代表完整的照顧,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當孩子放學回家,遞上一杯果汁,敞開貼心的擁抱,勝過關心功課,或花錢讓他們上才藝班。 其實孩子內心的需要常常是單純的陪伴、愛的貼近,健康快樂地成長,並帶著這份愛活出一生的光熱。 以屬神的眼光看孩子 ●孩子是神所賜的產業,父母是受託在世上的看護者;照神的美意來教養,親子之間是彼此蒙福的關係。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給的賞賜。」(詩篇一百廿七篇3節 在基本態度上,最重要的是從神來的正確眼光。在陪伴過程中,要讓孩子感受到的是「了解」,而不是「壓力」。在眼光和態度上,孩子帶給你的是快樂安慰還是痛苦愁煩?你擺上的是怎樣的眼光態度?把孩子當作產業還是負累?你真的打從心底把孩子當作神賜與的產業來珍視嗎? 身兼教師和作家的美恩(Hughes Mearns)在其著述中說:「雖然沒有幾個孩子是天才,但是我發現每個孩子都有和別人不一樣的天份。」其主張父母應該透過愛的眼光和觀察,發掘出孩子的個別性天賦。在神眼中,你是獨一無二的,無人能及,無可取代;在你眼中,你的孩子也是這樣寶貴而獨特嗎?調整出屬神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無條件接納,也發掘、了解和珍視孩子的獨特性,陪伴他們健康而有自信地成長,親子之間必能彼此蒙福。 教導核心 成長過程的抉擇 父母在孩子在成長的歲月裡,有許多機會讓孩子學習作決定,而不只是設立規定;不只要告訴青少年孩子該作什麼樣的決定,也用以身作則的方式來教導,自己先了解聖經的原則,了解神的屬性,明白什麼是出於祂的,而承襲下去。在溝通上,在生活態度、價值取向上,以身作則地培養孩子組織能力,建構健全的思考模式,使之能夠隨時作出正確的決定,保護自己,能自我節制及獨立行事。 在申命記三十章19節,神透過摩西,語重心長地說:「我今日呼天喚地向你作見證;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一切律例典章,神詳盡向祂的兒女說明,為使他們選擇生命,並且得地土為業。天父深愛祂的兒女,不也如同我們對孩子的感情嗎?神是一切生命、典章的源頭,我們能做的是引導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以神的原則、道路去選擇、得著上好的福分。 另外要認知到,聖經上說孩子是神賜與的「產業」,這是一份從神來的恩典、福分,而不是世人眼中的「財產」。和我們被神褓抱一樣,神是孩子生命的來源、是創造與雕塑的最大窯匠;我們都是養育者,被委以教育、裝備他們的責任,陪伴他們走成長的路,把他們的手交在神的手裡,一生攙扶。 生命的責任 每個人從生命誕生的那刻起,都已經具備了神創造人所賦予的自由意志,因此,在正確的教導、愛的關懷之外,也當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並且讓他們學習承擔決定帶來的後果,甚至給他們嘗試失敗的機會,因為,就像我們自己一樣,經歷失敗和痛苦,比成功和快樂更能塑造生命。「親愛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的試鏈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各書一章2-4節)神看顧下的試煉和受苦,都能使孩子們地品格變得更堅強。 ●讓孩子學習以及承擔,生命成長健壯,多結果子。 因此,我們可以對孩子適當放手,並且放心,明白孩子是交在神的手中;在神的恩典中成長,沒有什麼不能彌補。「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翰壹書一章9節)清楚表明神的恩典。另外要注意,其中「承認」這個字彙在希臘原文中很有意思,意指同意神的看法—無論自己做的是對是錯,都同意神對現實的看法;責任一辭,指有能力回應現實,也就是一種回應現實的能力。此即孩子須要學會的,面對生命的責任。 眼看孩子蹣跚學步,不時還跌跌撞撞,我們不禁疼在心裡。適當扶持的同時,也要適當地放手,不用過度擔心孩子作錯決定。凱文.雷門博士(Kevin Leman)提出過「孩子對父母的十誡」,有一段這樣寫:「跟我自己有關的事情,請給我自己作決定的自由。容許我失敗,因為這樣我才可以從錯誤中學習,我才可以為以後生命必經的重大決定作好準備。」 學習放手 放手的必然性 就像放風箏一般,越放越長,越飛越高,手裡也就不自覺抓得越緊;經歷孩子成長的喜悅後,又希望孩子永遠留在我們的身邊。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三章1-2節)撫育和教養之後,要面臨的就是「拔出所栽種」:放手的關卡了。這是為人父母的最後課程,是必須也是必然—從孩子一離開母腹,放手就一步步開始發生著。從起初,剪斷臍帶的那刻起,原本身體相連的孩子便正式離開了母腹,成為獨立的個體。 有一天,小孩長大成人了,展開屬於自己的道路,生命將親自去經營、去體驗,沒有人能代替。對做父母的而言,放手是必須的,是須要學習的,是門藝術,也是份祝福—伴隨孩子無人取代的生命經歷,這份祝福也無以取代。 聖經的應許 孩子的獨立時刻,遲早會來到。在這之前固然不能缺乏教化,然而關心到事事操煩、樣樣管制的地步,也會造成往後難以突破的個性樊籠,並相當程度地影響到孩子的獨立性格。父母的責任不只是提供一個遮風避雨的家、食物、金錢、教育,還須要預備孩子面對自己的人生。孩子展開獨立的人生,需要擁有對自己負責的心態和能力,盡義務、守承諾,盡忠職守,擁有良好而真誠的人際關係,和人建立源遠流長的友誼,獨立而受扶持,付出而又得著。 親子之間也是一種朋友的關係。耶穌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在主裡連結親情中最美的部分,在主的保守下放手之後,孩子也將成為自己終生的朋友,彼此給予最美的祝福。 ●親子之間,擁有一代代愛的傳襲。 檢視自己,難以放手的原因是什麼呢?除了情感上的不捨,通常是因為不放心。然而,回歸聖經,箴言二十二章6節:「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這是一個命令,也是何等寶貴、令人欣慰的應許!儘管放了手,孩子離開身邊去經營自己的人生,不再被圈在自己的看顧下,然而,出於愛的教導卻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即使到老也不偏離。 你希望孩子到老也不偏離的是什麼呢?你希望能把什麼價值觀傳給兒女?承襲自父母的傳統性格與信念中,你希望將哪一部分流傳到下一代?到你年老,以感恩的心,將你父母傳給你的態度、恩賜和傳統傳給你的孩子,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然後再傳給下一代,愛的傳承永不止息

分享--全家一起讀書的時間

2005年04月14日
公開
5

你是不是固定某個鐘點,沒有電視、沒有電話、沒有家事,留給自己和孩子讀書、說話的時間?你會不會固定某個下午,沒有應酬、沒有公事、沒有雜務,帶著自己和孩子一同漫遊在書中? 睡前床邊故事 影片中,最窩心的鏡頭,莫過於夜裡熄燈前,爸媽坐在孩子床邊,共同遇見那個熟悉主角,然後互親臉頰、互道晚安。你的小寶寶,有沒有這樣的幸福?孩子玩樂一整天,睡前,最容易安靜下來,進入爸媽口中緩緩敘述的天方夜譚。尤其,溫暖貼心、甚至是孩子自己可以倒背如流的晚安小故事,最讓他感到放心,還能安撫一天中興奮、緊張、充滿刺激的各種情緒。 這個共讀片刻,對鎮日面對新事物、新面孔的小小孩來說,是可以全然放心、沒有任何顧慮的。爸媽不會因為其他人、其他事而將自己拋下;而是守著自己入眠、趕走所有嚇人的黑夜怪物。 即使是大一點的孩子,會自己看書了,閱讀,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課。每天若能固定撥出二、三十分鐘,將家裡某個角落打點得平和、溫暖,輕輕的音樂、柔柔的光線;無須正襟危坐,也不必規定讀些什麼,就是安安靜靜地,看書、或是說故事分享。親子可以共同進入一個故事,也可以各自尋覓所好;就像每天固定的卡通時段,只要能夠透過這個機會,引領孩子進入另一個充滿色彩的世界,享受充分的自在、專注,他自然就會每天期待、甚至主動 為大家佈置這小角落,提醒你,時間到了! 時間不必太長 說故事給小小孩聽時,盡量別再找太過冒險、驚嚇、或是太多想像、甚至會讓小孩害怕的情節。如果他今天心情不好、想要略過今天的閱讀活動 ,就不要勉強。如果孩子總是要求你說同樣的故事,既然他百 聽不厭,那就再說一回吧。那天爸媽孩子精神體力都不錯,穿插新鮮的話題;或是偶爾帶著孩子上書店挑選最新作品,相信孩子都會十分樂意。 提醒爸媽,時間不必太長!別抱怨孩子不夠專心、總是聽不完一整篇故事。畢竟孩子的專注能力還是有限,眼睛、體力也不能太過負荷,一旦超過極限,彼此的不耐反而容易成為閱讀樂趣的殺手。當大孩子沉浸在書中世界時,也不要任意地打斷他,更別急著在故事結局出現、放下書時,立即問他「書上說什麼?」因為,這個過程就是要讓全家人都輕輕鬆鬆的,自由交談、幻想。利用這段共處,讓自己的繁瑣沉澱、也讓孩子放鬆馳騁。 請爸媽別偷懶,記得自己和孩子間的這個小約定!只要你也認為這是重要的,願意全心全意保留這段專屬你、孩子與故事的交流,全家人一起閱讀的美好經驗就是另一種幸福。 文/王乃善 學前教育主編 取自 學前教育月刊)

分享--全家一起讀書的地方

2005年04月14日
公開
1

在家裡,有沒有一個角落,是專門給「故事精靈」的?讓孩子愛書之前,先讓孩子愛上說故事的氣氛,以及一家人一起讀書的環境,那是支持他繼續尋找閱讀趣味的重要經驗。而這個小角落,需要爸媽的慧心,好好構思、營造。 騰出一個擺書的空間 在家中,找一個可以擺書的地方。記得,這些書必須要安置在孩子容易看見、並且伸手可得的地方;無論是一層櫃子、一紙箱子,只要配合孩子的高度和伸展範圍,就可以是孩子的藏書中心。客廳、書房、臥室、甚至是餐廳廚房,也都可以加以安排。盡量讓孩子能夠輕鬆自在地翻閱這些大大小小的作品,他還能因為自己突然發現「哦,有新書呢!」「咦,這是什麼?」而感到興奮。 營造溫暖的氣氛 這個具體的「純書」空間,是開放的、乾淨的、新鮮的。它容易讓孩子進入,卻也和家裡其他活動 場所有些區隔。光線足夠,但不要太過強烈。舒適的靠墊、小桌椅、加上和書中人物相呼應的可愛玩偶,都是這個故事小角落的關鍵元素。偶爾換換這裡擺設、桌布的顏色、氣味,也是維持孩子新鮮感的方式。 讓這個角落,有孩子自己的感覺。他可以決定放那些書、怎麼排列;他可以選擇今晚讀那一本書、坐在那兒。如果孩子能夠「今天亮這本的封 面」、「明天擺那本在上面」如此隨意地安排書的位置、轉換書櫃的味道風格,相信這個角落,將會吸引他、使他沉醉、有空就來坐坐的。 提供閱讀活動百寶箱 另外,再準備一本小小的手記、彩色鉛筆、色紙白紙

分享--疼愛、溺愛一線間

2005年04月11日
公開
5

疼愛、溺愛一線間 專家認為「疼愛的心人皆有之,只是疼愛要有建設性。」常言「愛之適足以害之」,父母常常不察自己是溺愛寶寶,因為 ”疼愛”、”溺愛” 常是在一線間,因此在這兒逐步剖析溺愛的真相。曾經聽過一位朋友描述她的嫂嫂不讓寶寶出去玩,怕受到風寒、怕玩髒了、怕跟野寶寶沾染壞習慣(她當別人的寶寶就是野寶寶)… ,結果,這位溫室裡的花朵,去年一年仍感染二次腸病毒,索性並無大礙,只是這位媽媽對寶寶更是呵護倍至,彷彿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 。 類似的故事很多,我們常會覺得有些人弱不禁風、有些人大小姐脾氣、有些人我行我素、有些人自我照顧低能 … ,探究原因,就是父母太寵,「愛之適足以害之」,專業的說法是「寶寶養育不恰當」。對!要讓寶寶有挺首昂然的人生,就當給予適當的 “愛”、 適當的 “育”。「但是,有些媽媽並不自覺那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台北婦幼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歐陽瑞琳這麼說。所以,我們只好逐步剖析溺愛寶寶的真相。 五個溺愛寶寶的想法 如果媽媽在照顧小孩時,常在腦中出現這樣的想法,那麼您可能有「溺愛」寶寶傾向。 ●想法一: 原諒他還小 --「小孩就是這樣,長大就好了」。 常見例子--小寶寶破壞東西,不吃飯,作息不正常,一昧原諒,以為長大自然就會好。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不懂得愛惜東西,舉止沒有規矩。 ●想法二: 捨不得的想法 --「心肝寶貝,媽媽疼疼,捨不得喔」。 常見例子--怕寶寶餓肚子,追著寶寶餵飯吃,或讓小寶寶吃零食。 寵愛結果--造成小寶寶餐桌禮儀不佳,飲食習慣不佳,或變成小胖子。 ●想法三: 過度保護--「寶寶多脆弱啊,媽媽要給您最好的保護」。 常見例子--不讓寶寶出去玩,怕感染感冒、腸病毒、怕被野狗咬 … 。 寵愛結果--小寶寶缺乏陽光,抵抗力差 … 。 ●想法四: 放任--「婆婆會說話,還是不要管好了」。 常見例子--三代同堂,祖父母比較寵小孩,小孩有靠山,父母很難管教。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予取予求,行為舉止沒有自制力。 ●想法五: 補償心態--「媽媽忙,沒有時間陪寶寶,但是媽媽買好多玩具、糖果」。 常見例子--沒有時間陪寶寶,以為物質就可以彌補,寶寶要什麼給什麼。 寵愛結果--長大後以物質彌補心靈的空虛。 專家的話: 上述五種心態,也許情境不同,如補償心態,可能是因為父母從小缺乏什麼,便加倍補償給寶寶,雖然家長的心情總有其背景,但上述的五種管教效果總是不理想。 被寵壞的小孩在這裡 或許媽咪仍覺得自己只是疼愛寶寶,但是,歐陽瑞琳醫師指出「疼愛寶寶是當然的,只是疼愛必須有建設性。」例如,有些媽媽主張與寶寶做朋友,都用 “曉以大義” 的方式 “溝通” ,小朋友該睡覺了,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解釋因為要早起,因為要上課,因為要唸書,因為要成為有用的人,因為 … ,結果半小時仍未就寢,「沒有建設性」的結果是「花的時間多」、「效果差」、「媽媽自己覺得很累」...,而都只是因為媽媽捨不得用果斷的方式告訴小朋友「規定就是這樣」。 這兒告訴媽媽們被寵壞的小孩在哪兒?被寵壞寶寶的特徵有那些? ●現象一: 當媽媽覺得管教困難時。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上述原因,媽媽的話對寶寶沒有權威性了?或是 … ●現象二: 聽到老師抱怨寶寶不聽話。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在家就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性?或是 … ●現象三: 幼稚園同學告狀寶寶會欺負人。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脾氣驕縱了些?或是 … ●現象四: 小朋友不跟他玩。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太自我為中心,所以不能合群相處?或是 … ●現象五: 學習進度不理想。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照顧寶寶太過,反而沒有激發小朋友學習的動力?或是 … ●現象六: 其他小動作,如緊張就拉肚子,不敢獨處,睡眠困難 … 等。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呵護太過,導致小孩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太差,或許 … 專家的話:要提醒媽媽的是,上述題目是參考用的,因為影響小朋友的因素很多,也可能是因為某件事,如父親派到外地工作,小朋友突然沒法子跟疼他的爹地天天見面,都可能讓小寶寶不合群或反抗,只是媽媽「瞭解原因」的動作,一定要做。 寵壞的小孩長大 “什麼款” 歐陽瑞琳醫師表示「小朋友養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一方面小朋友個性天生不同,一樣的寵愛,所導致的結果不盡相同,一方面小朋友成長環境都不同,也許某個家長很寵的寶寶,碰到一位良師,小朋友又跟老師特別投緣,導正個性的可能性也是很大。」但究竟溺愛的寶寶,長大以後可能是什麼模樣兒,建議媽咪們參考看看,好讓寶貝未來有健康可愛的人生。 ●模樣一: 沒辦法應付挫折。 原因--得到如溫室般的照顧,當然不能像小草一樣抵擋風吹雨打。 ●模樣二: 脾氣大有暴力傾向。 原因—孩提時大家都遷就他,為所欲為,長大仍以為可以如此處事。 ●模樣三: 人緣不好。 原因--小時候眾星拱月,不會替別人設想,長大以後同儕又不見得要拱月,人緣因此不好。 ●模樣四: 不服從團體規定。 原因--從小就自己定遊戲規則,長大以後不能習慣別人的遊戲規則。 ●模樣五: 沒有責任感。 原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有人幫忙寫,天塌下來有人頂,很難培養責任感。 ●模樣六: 自制力差。 原因—寶寶時沒有人糾正某些錯誤的行為,長大後就更難自覺不當言行。 ●模樣七: 人生不豐富。 原因--保護太過,缺乏冒險的精神或勇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已規劃好一條既定的人生大道。 ●模樣八: 世界太小。 原因--太多事都認為理所當然,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差,沒有擴大的胸襟去接受不同的觀點及世界。 ●模樣九: 體弱多病。 原因--照顧太過,缺乏抵抗力,所以往往都市的小孩,抵抗力比鄉下小孩差。 專家的話:我們建議媽咪們,不管有多疼寶寶,都必須掌握幾項原則,一定要培養寶寶某些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是非觀念、責任感、道德觀念、人際關係、羞恥心、喜歡自己、注意別人的感受 … 等。 其他常見不恰當管教 專家認為「疼愛」與「溺愛」很難有明顯界線,疼惜寶寶的心情人皆有之,有些父母很清楚寶寶需要管教,在小時候就得養成良好的規矩,但是卻又覺得蠻難管的,很可能正是以下幾種常見不恰當管教,家長們不妨參考看看。 ◆情況一: 帶小朋友去超級市場,小朋友跑來跑去 … 您會說 □ a.「不要跑」 □ b.「不要給我跑」 □ c.「請你用走的」 解說:c 答案最明確,直接了當的告訴寶寶用走的,答案 b 則不恰當,因為「給我」兩個字,讓小孩誤會是為了媽媽才這樣做,而不是因為要遵守規矩。 ◆情況二: 您在廚房做飯,小朋友一直看電視 … 您會 □ a. 走過去關掉電視 □ b. 一邊煮一邊叫「關電視」 □ c. 花幾分鐘與小朋友溝通先做好功課 解說:a 的作法,小朋友會有點驚愕。 b是最無效的方式,會養成小朋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情況三: 睡覺前小朋友的書包 … 您會 □ a. 幫小朋友整理好 □ b. 盯著小朋友整理 □ c. 小朋友自己會整理 解說:最好狀況是小朋友有很好「生活就序」習慣,睡前自己就會整理書包,a 的狀況,小朋友會無法養成責任感,生活顯得零亂。 ◆情況四: 小朋友考了100分 … 您會 □ a. 「好棒,您有檢察一遍,對不對。」 □ b. 「考了100分,真能幹。」 □ c. 「媽媽請您去吃麥當勞,獎勵一下。」 解說:如果寶寶很粗心,a 是誘導寶寶細心的一種方法。b的讚美只強調結果,可藉其為誘導機會鼓勵寶寶建立好習慣,如預習、自動、檢查等好習慣。c會誤導小寶寶為物質而努力,而不會自動自發。 ◆情況五:當小孩只顧著玩,不做功課時 … 您會 □ a. 「您老是惹我生氣,講都沒有用,為什麼不做功課 … 」 □ b. 「來做功課了,告訴媽媽今天的功課有那些 … 」 □ c. 「做完功課,媽媽就請您去吃麥當勞。」 解說:a的口令太長又有炒作情緒的字眼,寶寶會覺得囉嗦,另一方面會削減長輩的權威性。c做功課是應該的,不能用條件交換。 專家的話:常見不恰當的管教還有身教不良示範,導致小孩有樣學樣;或只在寶寶犯錯的時候才注意關心,平常沒出錯就不予理會;或只注重訓練,如上安親班、才藝課,卻忽視了親子關係 …。不恰當的管教如同溺愛,對寶寶是沒建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