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芭樂媽媽

贏在起跑點!寶寶第一年的飲食指南

2004年12月28日
文•執行╱吳佩儒
採訪諮詢╱馬偕醫院營養室營養師丁敏玉•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營養師麥素英
從寶寶哇哇落地開始,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為人父母的心,而如何讓寶寶健康成長,更是備受父母關注的問題。根據研究發現,嬰幼兒時期的營養會影響一生,為了奠定日後的健康基礎,父母應該認真為寶寶規劃第一年的飲食。

寶寶的成長只有一次,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更是成長的重要關鍵,這時身體的各個部位的生長速度相當快,此時若能適時地補充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不僅可以打造出寶寶健康的體質,同時也讓寶寶日後的行為發展更為健全。

寶寶剛出生時,由於蒸發作用、大小便等,會造成身體水分的流失,以致體重會略微減輕;等到大約10天後,體重就會開始明顯增加。

0∼1歲是成長的關鍵

在正常情況下,0∼六個月是寶寶身高、體重增加最快速的時期,平均每個月會增加身高2.5公分,體重一公斤左右;過了六個月後,寶寶成長速度就會減緩,平均每天體重的增加約15公克,身高到了滿周歲通常是出生時的1.5倍。

在一歲寶寶所需的飲食中,各種營養素裡以蛋白質、脂肪、醣類,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熱量來源,能讓寶寶長得又高又壯。這個時期寶寶的發育,以腦部、骨骼、神經系統、組織器官為主,為了讓寶寶能夠頭好壯壯身體棒,營養的補充極為重要,配合這個時期的營養補充主要以蛋白質,礦物質如鈣質、鐵質等營養素最重要,這些都是造血、骨骼發展最需要的基本要素。

此外,食物中含有的維生素,也是維持寶寶正常代謝和生理功能需的有機化合物。

維生素的種類很多,按其溶解性將其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有維生素B群,包括B1、B2、B6、B12、維生素C、菸鹼酸、葉酸、泛酸、膽鹼等。

不過醫生強調,各種營養素必須互相配合,才能有效地被人體吸收利,例如,鈣質是建構骨骼、牙齒的重要元素,而鈣質的吸收又受到脂肪吸收的影響。因此,如果只重視某種單一營養素的補充,沒有均衡攝取完整的營養,就無法徹底發揮營養素的效用,進而就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

而食物的準備上,由於母奶中所含的營養,足以提供0∼6個月寶寶的生長需求;等6個月之後,母奶已經無法提供寶寶生長所需的完整營養,此時就必須添加副食品加以補充。一般寶寶在4∼6個月大時便可漸進地添加副食品,剛開始以五穀根莖類的食物為主;到了7個月以上,可再給一些肉類食物;10個月左右則可以加入一些乾飯。

寶寶吃多少才算飽?

每個寶寶的體質不同,對飲食的需求量也不同,因此,寶寶的飲食量應該達到多少才算標準?其實都只是一個建議值,必須視個人差異而定。一般來說,只要寶寶的體重有持續成長,且落在生長曲線圖的正常範圍內,就表示寶寶攝取到了足夠的飲食量。

1~3個月大的寶寶,母奶或配方奶是他們唯一的食物來源。不過對於喝母奶的寶寶來說,對喝母奶的寶寶來說,計算喝奶量有執行上的困難。如果要判斷寶寶是否有吃飽,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他的生長曲線著手。(見表:寶寶趕上進度,成長速度)

媽媽也可以從自己乳房的變化來判斷,如果餵完奶之後乳房仍有脹奶的現象,很叮能是寶寶根本沒有吸吮奶水,必須特別注意。此外,寶寶喝完奶後,如果沒辦法安穩睡覺,一直不斷哭鬧,也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吃飽的關係。

至於喝配方奶的寶寶,父母應為寶寶慎選奶粉品牌,「衛生署檢驗合格」是最基本的要求。至於每天的飲食建議量,三個月以前每公斤體重約需120~150c.c.的奶量,四至六個月維持原來的奶量外,可為寶寶增加米糊、麥糊或果汁等副食品。

六至九個月以上的寶寶,每公斤體重的需奶量最多到120c.c.就夠了,由於這時寶寶已經習慣吃副食品,只要不是完全不喝奶,不需要太過擔心。而在副食品的食量上,建議將澱粉類的食物增加到兩碗;稀釋果汁可調整為果泥;另外還可以準備肉泥、肝泥來餵食。

副食品補營養 也練咀嚼

十至十二個月的寶寶因為活動力增強,飲食需求量必須增加,相對地,奶量的需求大約為500c.c.,甚至一歲以上的建議喝奶量,也都應該維持在500c.c.∼700c.c.。至於副食品的部分,寶寶此時已經開始長牙齒,建議給予一些軟的乾飯、小塊狀的食物,藉以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澱粉類、果泥、蔬菜及肉泥的量都可以酌量增加。

寶寶4∼6個月大左右,腸胃道功能已經愈來愈成熟,能漸進地接受天然的食材,此時為寶寶添加副食品,主要是希望能提供寶寶生所需的均衡飲食。隨著月齡增加,母奶或配方奶已經慢慢無法因應寶寶的生長需求,尤其是鐵質、蛋白質、維生素等,必須藉由添加副食品來補充不足的營養。

此外,副食品主要是天然食材,寶寶從喝液體的奶水,到進入半固體的蔬果泥,直到固態的食物的過程,可以訓練寶寶的吞嚥和咀嚼的能力。這種漸進式的添加副食品,其實也為斷奶做準備。此處所提到的斷奶,其實指的是斷奶瓶,也就是逐漸從奶瓶轉換成用杯子、湯匙、筷子來餵食。

一歲以下的寶寶每天幾乎都是少量多餐,為了更完整地掌控其飲食量,建議父母不妨養成每天做飲食記錄(次數、食量、時間、食物總類、特殊反應)的習慣,以便於判斷或分析寶寶的飲食狀況。

小時候胖不是胖?

如果寶寶出現體重過重的情形,必須從飲食開始調整,將體重控制在正常範圍內,千萬不要有「小時候胖不是胖」的錯誤觀念,導致無法適時控制體重,造成日後肥胖的問題。若家中有過胖寶寶,父母應該先從減少不必要的點心著手,至於在飲食內容的選擇上,也應該是減少攝取高熱量的食物,而非減少均衡飲食(例如:米飯、牛奶、蔬菜水果、瘦肉)。

相反地,當寶寶有體重過輕的問題,父母應該漸進地增加飲食量,如果寶寶真的都有正常飲食,體重卻還是沒有照比例增加,就必須立刻向醫師諮詢。

寶寶進食也講氣氛

寶寶在接觸副食品以前,都只用吸吮的方式喝奶,所以當父母用湯匙餵食副食品,一開始寶寶會感到不習慣而產生排斥,不停地將食物往外吐,這是因為舌頭及嘴巴的肌肉協調能力尚未發展完成,但此時父母更應該提供練習的機會,必須很有耐心地餵食,讓寶寶慢慢適應。

建議父母不妨在寶寶肚子餓的時候先餵副食品,增加寶寶進食的意願,千萬不要先餵奶再餵副食品,否則寶寶進食的意願會更低。

營造愉悅的進食環境,不但有助於提升寶寶的食慾,還能促進消化吸收,尤其隨著寶寶的月齡不斷增加,環境及情緒的影響力也就更明顯,如果無法擁有愉快的進食過程,會造成寶寶的壓力,間接導致厭食或偏食的情形。

此外,寶寶在奶類主食以外,第一次接觸副食品時,其實並沒有任何主觀的好惡,此時父母必須特別注意自身的飲食習慣,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飲食偏好,在無形中養成寶寶的不良飲食習慣。有些大人本身就有偏食習慣,很容易會用自身的標準去準備食材,如果一來就可能造成寶寶較少接觸某些食物,進而產生偏食的問題。

副食品雖然是一般食材烹煮,是寶寶開始和大人吃相同的食物,但烹調原則應以講求清淡、原味為重點。所以大人在烹調時必須拋開自身的口味喜好,才不會添加過多的調味料,影響寶寶在口味上的喜好。

為了讓寶寶在成長過程中穩健地向前邁進,父母應該從小把關,妥善規劃寶寶第一年的飲食內容,透過營養的均衡攝取,為日後的健康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