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蕾媽咪

喚起孩子的自主能力

2005年03月25日
如果父母有留心的話,小朋友一歲半之後的發展十分快速,往往之前不會做的事,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忽然會說有意義的話了、會跑的很穩了、甚至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了,知道要與不要的分別,知道好與不好的不同,這些進步令父母雀躍,但除此之外,我們必須更要留心孩子往後的發展,因為,這代表著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想法、他的喜好、他的情緒,所以不能再期望孩子會給什麼吃什麼,給什麼玩什麼。


杯子托兒所所長董鳳酈即認為,父母在這時更要與孩子互相交流,或許他表達的不好,但必須引導出正確的訊息,而不是胡亂搪塞他原本不要的東西,如果你自以為是的覺得他是要這個,久而久之他會變成要任何東西時都隨便指一下,期望你一定會拿給他,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方法及遊戲,來引導出孩子的自我思考能力。

引導孩子說出要什麼

經過研究,一歲半至一歲八個月的孩子腦部發展突飛猛進,約為成年人的60%~80%,一旦孩子發現他說的話大人會聽,並且有適時的回應時,會感到有趣而興起繼續說下去的念頭。因為這時期的孩子對任何新鮮的事都感到好奇,一切的東西都似懂非懂,舉凡任何沒吃過、沒看過的東西,他都想嘗試一下,所以父母更要陪在旁邊,尤其是比較不會表達的孩子,他指一樣東西時,父母可以問說:「寶寶說出你要什麼?」漸漸的他就會說出要什麼東西,而不再只是隨手一指了。

但董鳳酈也不鼓勵父母一直不停的在孩子旁邊說話,說久了會成為習慣,這時你的言語就只是一種聲音,不具有任何意義,當你真的要詢問孩子的意見時,他反而沒反應,因為他會以為你只是向往常一樣發出「聲音」罷了。所以董鳳酈認為父母說話時,應該要與孩子面對面,讓孩子正確的看到你在說話,然後學習發音、嘴型等,而不是在旁邊一直說。

董鳳酈還提出,現在小孩發展遲緩的現象愈來愈多,有些是父母太過緊張,但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父母不注意,沒有正視到孩子的需求,讓他們被忽略而退縮起來,以前的環境刺激太多,孩子不容易有類似的問題,但現在社會人情淡薄,就連住家隔壁的鄰居都有可能十年都沒交談過﹔所以既然外界的刺激不夠,就需要靠父母製造刺激,引導孩子說出正確的感覺,如果孩子說話時用詞錯誤,也不要急著糾正他,只需要說出正確的詞,幾次之後他自然會說出正確的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