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蕾媽咪

小孩大人樣--談幼兒的模仿行為

2005年11月20日
「模仿」是孩子學習及適應社會重要的技能,隨著孩子日漸成長,開始觀察周遭的人們,好奇的探索事務,就會產生模仿他人行為的興趣,此時,教師、父母或長輩所扮演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了。


1.模仿的對象──大人楷模
 為什麼爸媽或老師很容易就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呢?因為爸媽或老師在孩子的眼中通常是一個有能力、受人尊敬、具有權威而又吸引人的榜樣,因此常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他們的模仿人物也可能來自真實或虛構的英雄人物,或是比較具有影響力的朋友和同學等。


2.為什麼愛模仿?──觀察學習
 孩子不一定經由嘗試錯誤來學習,只要透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及行為產生的結果一樣可以學習。例如:孩子可以經過觀察學到許多新的的辭彙、句子、動作技巧、情緒表現與態度。

 孩子在扮家家酒或是扮演遊戲的情境中,經常會模仿大人的行為。例如:常看見爸媽爭吵的孩子,便會利用玩偶模仿爸媽爭吵的情境。孩子模仿的目的是在了解大人的世界,並同時表達自己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孩子看到其他孩子以攻擊性的行為,例如:打、敲、捶、踩等,對付手中的玩具或班上的同學,當這些攻擊性的行為並沒有受到適當的懲罰時,那麼日後這些孩子也會跟著模仿,而出現較多攻擊性的行為。


3.模仿大能力──社會化歷程
 「模仿」是幫助孩子從自然人到適應社會的重要社會化工具。孩子在一歲前依靠觸碰,或嘴巴的咀嚼來認識世界,孩子開始探索事物的功能與目的,並產生模仿的興趣。

 兩歲以前的孩子,學習與模仿內容傾向「情緒性的表達」,例如:揮手說再見、擁抱、親親,或用點頭、搖頭來回答問題,以建立與他人互動的方式。兩歲以上的孩子則傾向模仿「工具性的行為」,例如:掃地、煮飯、開門、擦口紅等動作。孩子模仿的動作,通常是周圍親近者的特徵性行為,他們藉著模仿,學習使用各種用具,以及表達對被模仿者的愛戀。

 同時,兩歲以上的孩子具有「延緩模仿」的能力。他們將日常發生的事件,或對人物的觀察存在記憶中,沒有馬上模仿。但這並不表示他們沒有學習,有朝一日,他們會將記憶中所見過的行為表現出來。所以,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多提供各式學習的刺激與環境,將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4.教養策略──鼓勵勝於糾正
 由於孩子還不能分辨行為的好壞,因此大人的態度和反應,常是影響孩子模仿興致的關鍵。當他模仿的動作,會吸引大人驚訝的表情或笑聲時,他就愈有興趣模仿;當他模仿的動作不受鼓勵,自然而然就削減了模仿的興趣。您可以參考下列的方法引導孩子:

時常稱讚孩子,讓他去模仿好的行為
 時常稱讚孩子讓他去模仿好的行為,孩子自然就容易依照大人的要求,表現某一特定的期望行為。因此,不僅爸媽宜注意平時示範合宜的行為,同時也要注意給予孩子各種好的榜樣,例如:歷史人物、傳奇人物等。

善用孩子模仿的興趣,來引導他學習
 在孩子玩遊戲時,請他模仿你示範的動作,像是摸摸鼻子、拍拍手等;爸媽煮飯時,可以給他塑膠湯匙或筷子,讓他在一旁學習擺放,學習煮飯;當他想湊熱鬧幫忙擦桌子時,不要因為他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而拒絕他,多給他嘗試的機會,也許需要爸媽多一點耐心和用心,但是可以幫助孩子成長,並增添全家成員互動的生活樂趣呢!


《摘自巧連智月刊快樂版 2005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