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草莓璇ㄉ媽

《管教孩子的技巧》

2005年02月14日
◎命令孩子如何做不如反問孩子該如何做★多湖輝親子館


一般以為,教育是父母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而不必管孩子的心情或意見。的確,教導孩子禮節或用餐時的規則,無論孩子是否願意,均需強迫學習。如進餐前的洗手習慣,就需先強迫孩子洗手,至於為什麼要洗手,則等孩子長大,了解衛生知識時,才告訴孩子原因。

但這種強迫教育,等孩子的年齡到某一程度以上便不太管用了。這程度大約是上幼稚園時,因這年紀的孩子自我已開始萌芽,雖然不了解父母的話,也不會聽從。所以與孩子接觸時間多的母親不免會嘮叨不停,若是孩子不聽從,將會更嘮叨。其實,這種做法並不聰明。原因是,指示太詳細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喪失幹勁。

關於這點,懷特與彼得這兩位學者,曾進行小團體的領導研究,結果非常有趣。他們把小團體的領導分為專制、放任及民主三種類型,研究因領導方式不同,團體成員有何改變。根據研究,專制型領導的團體,團體成員易失去幹勁。這表示專制型的人,無論做任何事,只指示細節卻不宣布最終目標,以專制方法領導全體,結果引起成員不滿。

相反地,民主型的領導下,每位成員均積極表現。民主型的領導一定明確告訴成員最後目標,各角色分擔或工作分配等,全部都由成員自行決定,而團體中的人動作十分協調,效率比專制型領導的團體更高。

任何人做事時,如果對方命令太詳細,必然會感到拘束無比。在美國,藍領階級的工作便是如此,每一細節都規定清楚,只要照規定做,大致上不會出錯。相反地,過去的日本較少發生這種情形,這點或許是支持過去日本經濟的力量。

由於每位員工均靠自己的頭腦工作,連改良機械工作也有成果,大眾都為提高工作效率而努力。這點是明白規定細節的美國所難以想像的。

凡是需活用頭腦的工作,均需相當的努力,孩子也不例外。

因此,與其命令孩子做事,不如反問孩子該怎樣做,可促使孩子思考。雖然結果可能不符合父母要求,卻能培養孩子主動處理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