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布乖媽

消失的記憶

2012年12月20日
失智症

摘自精神醫學部曾懷萱醫師演講簡報

一、失智症是什麼?

醫學上的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

主要是以記憶力為主,加上其他認知功能的障礙包括定向力、判斷力、計算力、抽象思考力、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障礙。
此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及工作能力。

二、有多少人患有失智症?

失智症主要發生於老年人。目前全世界已有2430萬失智症患者,每年以460萬人的速度增加,平均不到7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

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亦日漸增加。在台灣,每天社區中增加14位失智老 人。台灣在1991-2007這十五年中,年齡大於65歲者,從130萬增加至235萬人,佔總人口的比例也首次超過10%。不管國內外研究皆顯示,大於65歲老人患有失智症患者大約有5%,就台灣現有人口估計,患有失智症者已達14萬人;估計二十年後失智症患者總數將倍增至28萬人!

三、失智症和正常老化有什麼不同?

正常老化:「健忘」- 記憶速度和記憶容量可能較差,記憶能力也不如年輕時,但判斷力和日常生活的功能大抵仍能維持

失智症:「退化」- 不但記憶速度和容量明顯變差,嚴重程度和廣度都較高,日常生活功能也大受影響;甚至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但卻連已經問過了都想不起來。

四、失智症早期有哪些徵兆?

1.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或地點的觀念。5.判斷力變差, 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明顯改變。9.個性改變10.活動及開創力喪失。

五、失智症有哪幾種?

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屬於這類型,其中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1906年由德國Alzheimer醫師發現,因此以此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的特性,是以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以記憶功能為主;大腦會緩慢而逐步退化,退化的歷程是不能回復的。其腦部神經受到破壞,過世後解剖可發現腦部有異常老年斑和神經纖維糾結。

2.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其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性格改變,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兩者都有逐步退化的現象。

3.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

血管性失智症:為腦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 呈階梯狀退化,在東方人發生比例甚高。常見臨床特徵:情緒及人格變化、尿失禁、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 、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其他原因引起之失智症:如腦瘤、腦炎、AIDS、外傷、酒癮、正常腦壓水腦、Vit.B12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大部份是可以治療的病因。

六、誰罹患失智症的機會比較大?

阿茲海默症:年齡(年紀愈大機會愈多)、唐氏症、女性、具家族史、具APOE4基因(2-4倍)、教育程度低、頭部創傷(拳擊手)、家族性早發型失智症。

血管性失智症:有高血壓、心臟病者。

七、失智症會遺傳嗎?

大部份失智症患者都屬於偶發病例,只有約5~10%具有遺傳性,這些病患大多較早發病,惡化速度較快,容易出現幻覺或妄想的精神症狀。

目前已知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有APP, PS1, PS2等,這方面問題可以請教您的醫師。

八、失智症的病程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發病年齡介於40至90歲間,最常見於65歲以後。通常家人很難說出發病正確時間,患者功能逐漸退化,整個病程約八至十年,但也有到十五年之久的個案。血管性失智症則依其腦血管病變而定,一般呈階梯式退化的現象。

九、失智症常見的精神症狀

妄想:懷疑或相信有人偷了他的物品或進入家中行竊;相信配偶有外遇、懷疑配偶是壞人偽裝。

幻覺:看到不存在的人或動物、聽到一些不存在的聲音或談話。

情緒變化:憂鬱 – 心情低落、食欲減低、體重下降。焦慮 – 因為找不到東西、對環境感到陌生而感到煩躁焦慮。

行為問題:躁動不安、攻擊行為;遊走現象;飲食習慣改變

十、失智症的治療和預防

(一)治療原則

阿茲海默症:防止或減少神經纖維糾纏及類澱粉瘢等病理變化之成型,有藥物助於延緩病程加重

其他退化性失智症則暫時仍無有效控制藥物或方法。

血管性失智症:針對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之治療及抗血栓治療。

其他:找出可逆性病因,針對病因治療。

(二)認知功能藥物治療

目前衛生署已核可的有:

膽鹼酶抑制劑,主要是針對輕中度失智個案,有愛憶欣(Aricept)、憶思能 (Exelon)、利憶靈(Reminyl)。

NMDA受體拮抗劑,有憶必佳(Ebixa)及威智(Witgen)。

合乎規定者,健保可以給付。

(三)行為及情緒症狀治療:90%以上的失智患者,在病理中會出現行為或情緒問題。適度使用抗鬱劑、情緒安定劑、及抗精神藥物可改善症狀。

(四)失智症之非藥物治療:

除藥物治療之外,藉由環境的調整、活動的安排、溝通方式的改變、懷舊、亮光、按摩、音樂、寵物等照顧方法,也能改善失智患者行為情緒症狀。

十一、失智症能夠預防嗎?

雖然目前並無任何一種藥物可以完全治癒或阻止失智症的惡化,但只要能延緩發病5年,就有機會將失智症的人口減半,而減輕社會負擔及失智症照護醫療支出。

民眾應積極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甚至預防失智症的發生。

(一)增加大腦保護因子

多動腦: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降低罹患失智症之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儲存腦本: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

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

採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多蔬果、不飽和脂肪酸、深海魚類)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

多社會參與: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認知功能退步速度也比較快。

(二)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

三高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中年人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肥胖:中年時期肥胖者(BMI> 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

頭部外傷:嚴重頭部外傷是阿茲海默症危險因子之一,腦部曾經受到重創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4倍以上。

抽菸 :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而戒煙可降低風險。持續抽菸的人每年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

憂鬱: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

十二、失智症的照護原則

把焦點放在長者的能力與長處。

疾病奪去失智者的部份能力,但他還保有許多能力,請把焦點放在他會的事務上,儘量讓失智者做他會的工作或活動。

以鼓勵取代責罵、以指導取代質疑。

給長者也給自己一些空間!

十三、失智症的日常生活作息表

每天安排身體活動時間。

把吃飯、解便、洗澡、刷牙等都當做一個重要活動來安排。

活動之間要有休息時間。

活動時間要斟酌長輩的耐受度,在他煩躁之前停下來。

規律之中允許有彈性,依長輩每天不同狀態來調整。

進食問題:疾病中期:吃完還要再吃、拒食、吃不該吃的東西。疾病晚期:含在口中不吞、嗆到。

處理:

正餐吃七八分飽即可,注意足夠水份、營養及纖維攝取。

規律化,同時間同位置同方式,簡單的菜色及餐具。

注意口腔的清潔,刷牙時依步驟示範。

順勢轉彎,「好!您想吃什麼,我弄給您吃(順勢)………布袋戲在演了(轉彎)…」

晚期避免糯米等粘性強不易咀嚼的食物,在病人清醒時餵食;必要時使用鼻胃管灌食或採經皮內視鏡胃造口手術。

排泄問題:解便在褲子、在不該解便的地方排泄、玩排泄物、長時間便秘等。

可能原因:不知廁所在哪裡、不知應到廁所解便、不知要脫褲子、不知如何表達需要、對排泄物好奇、藥物影響……。

處理

定時上廁所、辨認尿意訊號 (如拉扯褲子)、記錄排便情形。

用鮮明圖片標示廁所位置。

選擇易穿脫的褲子。

弄髒衣服環境時,不責罵、羞辱病人,因為長輩不是故意的。

調整飲食、晚間限制暍水量。

穿衣問題:穿錯衣服、不合氣候場合、無法穿整齊、拒絕更衣、不知如何扣鈕扣拉拉鍊。

處理

衣服簡單化:鬆緊帶、粘貼式、方便穿脫、少鈕扣。

予簡單的選擇:二選一。

按穿衣順序排好,讓長輩自己穿。

注意天氣改變,協助增減衣物。

長輩喜歡穿的衣服,多準備幾套。

睡眠常見問題:白天睡晚上活動,影響家人睡眠。

可能原因:老人睡眠形態的正常改變、生理時鐘的障礙、白天睡眠過多活動過少、呼吸中止症候群等。

處理

做睡眠活動日記。

逐漸增加白天活動量,形成規律作息。

晴天曬曬太陽,以調整生理時鐘。

建立睡覺的儀式。

晚餐後少喝含咖啡因之飲料,限制喝水量。

必要時請醫師開幫助睡眠的藥物。

安全問題:

預防走失:申請預防走失手鍊、衣服上繡姓名電話、加裝複雜的鎖、門上加裝風鈴、準備近照以利找尋、至大醫院看診時兩位家人陪同。

預防跌倒:地板防滑、樓梯走道明亮、顏色對比鮮明、家具固定、尖銳角包起來、有扶手、門檻打平、走道上不堆積東西。

預防誤食藥物及過期食物:服藥由照顧者協助、平時藥物上鎖、定期清除過期食物。

預防火災:關掉瓦斯總開關、瓦斯爐加蓋、必要時廚房上鎖。

如何和失智者溝通?

失智症對語言的可能影響:
無法找到正確用語,而使用替代詞句。
流暢但無意義的言語。
無法理解你所說的話,或只理解一部份。
讀寫能力逐漸退化。
無法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感受。
失去社交技巧,所以可能打斷他人言談、對他人言談充耳不聞。

此外,失智者也可能因為視覺、聽覺功能的退化以及環境因素,以致於產生溝通不良問題。

失智者居家環境

熟悉的環境:在失智者愈熟悉的地方,其獨立功能愈高。改變環境時,失智者的生活功能明顯下降,且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

支持性的環境:了解失智者認知功能的障礙,並經由環境細心安排支持其功能的執行。貼心的安排能幫助失智者維持生活功能,同時提昇自尊及生活品質。

安全的環境:安全、無障礙的環境讓失智者覺得比較安全,同時比較願意自由移動。

適度刺激的環境:失智者自發性較低,需要在環境中提供適度刺激,以增加其活動度及生活參與度。

量身訂作的環境:依據失智者的過去背景、認知及身體功能的改變,適時將環境作一些調整,將有助於降低照顧壓力及意外的發生。

照顧者的挑戰

對疾病不了解
對醫療系統不熟悉
對社會資源不了解
家人對疾病治療、照顧方式看法不一
照顧責任和財產的分擔不均
對工作、家庭及婚姻生活的衝擊
角色間衝突和反轉
自己與失智父母的情緒反應
體力和心力的耗損
社會壓力及經濟壓力

照顧者的準備

了解疾病及照顧知識
參加家屬支持團體
了解相關社會福利、洽詢相關社區照顧資源
了解自己承擔的意願
尋找支持來源及情緒抒發管道
了解父母的期待、設定合理的照顧目標
安排喘息時間、與親人協商照顧責任的分擔
鍜鍊體力

照顧者的調適

規律生活和喘息、每日適度運動
注意危險徵兆
換個角度思考
接納自己以及父母的情緒反應
和相同經驗的照顧者分享交流經驗
盡可能維持原有社交活動及嗜好
需要時請他人協助、充分運用社會福利資源
豐富照顧歷程、欣賞歷程中的學習與收穫

失智患者之社會福利

身心障礙手冊申請
重大傷病卡申請
外籍監護工申請
愛心手鍊
指紋捺印
喘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