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佑元媽

轉貼: 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

2005年10月15日
氣質的九個向度
所謂的氣質(temperament)是指「每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外刺激的反應方式,後天環境可修飾這行為」。為人父母應該學習接受孩子的氣質特性,並找出因應這些氣質的方法。


(1) 活動量

活動量是指孩子在一天的時間中,動作的快慢與活動量的多寡。我們可在不同的時期、不同時間、不同場合觀察孩子的活動量。如果不清楚如何觀察孩子的活動量,下列提供觀察點:

.洗澡:靜靜的玩水?把水潑的到處都是?
.穿衣:安靜的讓人穿衣服?動來動去?
.吃飯:一直在吃,動作很慢?離開座位,到處亂跑?
.做事:慢吞吞?草草結束?換來換去?
.外出:安安靜靜?跑來跑去?
.睡覺:睡得平穩?翻來翻去?維持同一姿勢?
.遊戲:安靜的玩?在戶外跑來跑去?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一)活動量

觀察孩子的氣質愈早愈好,因材施教也愈早愈好。體諒並了解孩子的氣質特徵,當他在人際關係上、學習上遭遇困難時,他最需要的是你的了解與協助。如果孩子的行為會為你帶來困擾的話,不要莫可奈何,以下有一些策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考使用。


活動量
□活動量高的孩子

活動量高的孩子常動來動去,靜不下來,爸媽應儘量避免讓他喝可樂或吃糖果之類的東西,因為這些飲料或食物會讓他更興奮,更靜不下來。針對這類型的幼兒,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應有顆包容的心:爸媽應有顆包容的心,了解孩子在家裡跑來跑去,或不肯好好坐著吃飯等現象,並非他故意搗蛋,乃因其天生氣質所使然。

2. 注意孩子的安全:這些孩子不是跑來跑去,就是東跳西跳的,如不小心或大人不在旁邊時,可能就會有一些小意外發生,例如可能趁大人不注意時爬到高處,然後說:「媽媽,你看!」接著就往下跳,讓一旁的你捏了一把冷汗。有個媽媽也做了這樣的分享:「我的孩子喜歡在家裡跳來跳去,有次竟然撞到桌腳,縫了七針,真是把我嚇壞了。現在家裡頭只要有尖角的地方,我都會用軟棉墊把它包起來,以防意外再度發生。」

3. 發洩過度精力:無論在家或在學校,每天都應該有適當的場所讓他盡興地活動,一次以20至30分鐘為限,例如爸媽可帶他到住家附近的公園跑一跑,跳一跳,或購置室內彈簧墊或腳踏車,讓孩子消耗旺盛的精力,以免有焦躁不安的現象出現。

4. 安排規律的生活:孩子在睡前不宜安排太興奮的活動,以免影響睡眠。此外,爸媽對他的活動應能適當的接納與約束,避免過分的嘮叨或放任。

5. 陪同孩子做靜態活動:根據研究顯示,青少年的犯罪與活動量之間有關聯性存在,換句話說,到了青少年時期,活動量大較活動量小的孩子更有犯罪的可能性。為了防範未然,除了讓他發洩過度的精力外,也應該培養他做一些靜態性的活動,如畫畫、拼圖、堆積木等,讓他養成靜下心來的習慣。

6. 讓孩子當小幫手:爸媽可向老師建議,如果上課時孩子有坐不住的情況,希望老師能讓他起來擦擦黑板、發發本子或者是跑跑腿,讓他活動一下,這樣對他的學習效果會有幫助。


□活動量低的孩子

活動量低的孩子不喜歡運動或戶外活動,尤其是住在都市的孩子,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室內打電動、看卡通或看書,使得他們在小學階段就已經帶上眼鏡,所以父母需特別留意這些活動量較小的幼兒。

1. 鼓勵嘗試動態活動:大人或許會認為他們比較好帶,因為比較不需要你陪他們或擔心他的安危,但我們深知,兒童階段是他們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爸媽應鼓勵他多運動,否則會影響肌肉發展,造成所謂的「近視兒童」。

2. 鼓勵親子體能活動:爸媽除了要注意孩子動作方面的發展外,必要時也應由父母帶他做體能活動,這樣不僅可增進孩子的體能,也可促進親子之間的情感。目前市面上有關這方面的教材不少,都可參考之。

3. 固定體能課或戶外活動時間:無論活動量大或小的孩子,每天應給予戶外活動的機會,以活絡筋骨。當然,老師應特別留意活動量小的孩子是否會主動活動,否則可請小朋友或老師主動帶著他運動。



(2)規律性
規律性
規律性是指孩子反覆性的生理機能,什麼時間肚子餓、什麼時候睡覺或者什麼時候醒來,都非常準時,這項特質在嬰兒期最為明顯,也最會影響爸媽的生活作息。如果不清楚如何觀察孩子的規律性,下列提供觀察點:

.吃飯:什麼時候吃?吃什麼?吃多少?
.睡眠:固定醒來時間?固定就寢時間?
.大便習慣:固定在某個時間?
.精力:何時精力最充沛?
.東西:置放在固定的地方?隨便亂放?
.功課:固定時間寫功課?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二)規律性


□規律性高的孩子

按部就班的他,一切都像有個時鐘在旁邊似的,一分一秒要做什麼事,他都有計畫地在進行著。爸媽對於這類型的小孩,可參考下列方法。

1. 訂時間表:在嬰幼兒期,爸媽就應該訂出一個時間表,例如幾點幫孩子洗澡,幾點吃飯,幾點睡覺等,應將孩子的作息時間排出來。

2. 提前通知:如果約定的時間有任何變動,需事先告知,例如週末全家人預計到動物園去玩,但爸媽因有急事必須延期時,就必須提前告知:「女兒呀,這週末我們本來要帶你到動物園去的,可是因為外公突然生病住院,我們必須到醫院去,下禮拜我們再到動物園去好不好?」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規律性低的孩子

毫無章法的他,常不按牌理出牌,令人摸不著他何時需要什麼,需要多少,因此常令爸媽手足無措。爸媽可參考下列方法。

1. 配合生活作息:爸媽應設定孩子吃飯及睡覺的時間,即使孩子肚子還不餓,一到用餐時間,還是要跟大家一起吃飯,配合家裡的生活作息。爸媽可說:「我們知道你現在肚子還不餓,可是我們希望你陪著我們吃飯,即使不想吃,多少也要吃一點。」

2. 按時做完該做的事:如下課回家,訂時間,讓孩子將功課做完,或固定時間洗澡、吃飯或就寢,如果他做得不錯,可給他適當的獎勵。



(3)適應性

適應性是指孩子在趨避反應之後一段時間的適應情況。例如孩子雖然害羞內向,不過他的適應能力很好的話,孩子還是很快就能接受陌生的人、事、物及情境;但是,如果適應能力較差的話,則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他的行為才能為他人所接受。下列提供觀察點:

.大人:需一陣子才能接受新保姆?馬上接納新保姆?
.小朋友:花很多時間接納新朋友?立刻就接受他們?
.地方:需一會兒才能適應?很快進入新情境?
.食物:要一段時間才會吃?一會兒就吃?
.衣服:放一段時間才穿上?馬上穿上?
.生活常規改變:遲遲無法適應?一下就適應?
.計畫改變:生氣?無所謂?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三)適應性


□適應高的孩子

對於任何好或壞的人事物,孩子馬上就能照單全收,因此身為父母者,應該幫他仔細把關,避免一些危險的事情發生。尤其這些孩子到了青少年階段,父母應該特別留意孩子周遭的朋友或大眾傳播媒體,注意是否受其影響,而有不適切的言語或行為出現。


□適應低的孩子

假如孩子是低趨進性,但有不錯的適應能力,多少還是能彌補退縮所帶來的一些損失;不過,如果他適應能力又不好時,孩子在學習上就會比其他小朋友辛苦。爸媽可考慮下列做法。

1. 了解孩子的特質:爸媽應了解孩子對新環境或新事物的適應期要比其他小朋友來得長,所以不要拿別的小孩與自己的孩子相比。

2. 環境有大變動時,提早準備:如搬家這件事,孩子要接受新的生活環境、鄰居、學校等,必須比別人花更多的時間及精神來適應,也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所以當環境有大變動時,父母應該事前安排機會,讓他熟悉未來要生活的情境。

3. 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環境:例如剛進入幼稚園,有些孩子一兩天就能適應,但有些孩子卻過了好幾天,甚至幾個星期都還不能適應新的環境,所以應給他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變動。

4. 有充分時間及機會複習功課:孩子因適應問題可能在功課上差人一截,大人應鼓勵他在家預習及複習功課,不要因功課落後而不喜歡上學。


(4)趨進性
趨進性是指孩子對於陌生人、一個新的地方、從未接觸過的事、吃一種沒吃過的食物等,其反應如何?馬上接受,還是拒絕?大方外向的孩子,他幾乎可以接受任何事物,但害羞內向的孩子,對新的經驗會有退縮拒絕的傾向。下列提供觀察點:

.陌生的大人:接近?觀望?躲得遠遠的?
.陌生的小孩:一下就熟得很?害羞退縮?
.陌生的地方:接受?拒絕?
.新場景:接受或不喜歡傢俱變換位置?
.新的食物:接受?拒絕?
.新的衣服:喜歡?排斥?
.新的玩具:喜歡?拒絕?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三)趨進性


大方外向的孩子

趨進性高的孩子,小時候不怕陌生人,誰抱他都好。記得曾有電視台對這個主題深感興趣,於是他們就去找在路邊玩耍的小朋友,一旁有隱藏式攝影機在拍攝,叔叔就問她說:「小妹妹,你知不知道附近的良昌書局在哪裡,叔叔想要到那裡去。」小妹妹說:「你往前走,然後左轉就到了!」不一會兒,叔叔又回來問:「小妹妹,我還是找不到,你要不要帶我去?」小妹妹回答:「好啊!」像這類孩子大方的表現,有時也會帶來危險,爸媽應注意下列事項。

1.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例如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要靠近危險的地方等,譬如:「弟弟,媽媽知道你體力很好,喜歡東跑跑、西看看,不過,在學校或公園有工地在施工時,就不要過去!」

2.給予適當的限制:尤其出門前要先叮嚀,例如:「我很高興你一下子就跟別人打成一片,不過,你不要隨便告訴不認識的人我們家住在哪裡,也不要隨便跟別人去任何地方。」像這樣給予有效的限制。


害羞內向的孩子

害羞內向的孩子對於第一次所接觸的人、事、物等,常常會有退縮的傾向,這類孩子在家是活潑的,但出外或在陌生人面前就會害羞退縮,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應有顆諒解的心:這些比較內向的孩子,當家中有客人來訪時,他們可能會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或爸媽外出找朋友時,就會躲在父母後面,不好意思面對他們。遇到這種情況,大人應該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認識你的朋友,不要責罵孩子不懂禮貌,要了解害羞內向是天生的,他們有時也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2.給予機會接觸不同的環境:爸媽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儘量帶他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提早讓他們熟悉新事物,才不至於每件事都是新經驗。

3.採取逐步漸進的方式:在入學後,對於新的學習環境、新的老師、新的同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特別是幼稚園到小學一年級的這個階段,無論是在課程內容、教學內容、上課時間和情境佈置等,都有很大的不同。爸媽可嘗試下列的做法:

.第一步:可以帶孩子到學校附近的街道走走。

.第二步:幾天後,再帶孩子從學校門口經過,並且說:「那邊有好多的小朋友。」讓孩子多看看這個學校。

.第三步:幾天後,又經過學校,爸媽可問孩子要不要進去看看。如果孩子還是覺得怕怕的,爸媽也不需要強求孩子一定要進去,否則可能會帶來反效果,讓孩子對學校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感。

.第四步:如果孩子願意進學校,可帶孩子玩玩戶外遊樂設備,如果老師在,爸媽可與之打招呼並閒聊一下。

.第五步:隔天再去學校時,如果有小孩在玩,讓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第六步:這時候爸媽約可帶孩子上學,如此一來,他就不會在門口大哭或者不願進學校去了。


(5)情緒本質
情緒本質是指孩子在一天中,行為表現愉快或不愉快,友善或不友善程度的比例。孩子每天都會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出現,如何了解孩子是否具有較佳的情緒本質呢?我們必須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及時間觀察孩子的情緒反應。下列提供觀察點:

.穿換衣服:高高興興?抱怨連連?
.洗澡或洗頭:喜歡?不喜歡?
.吃東西:喜悅?憂愁?
.睡醒及睡覺:愉快?拗嘟嘟?
.見到陌生人:快樂?生氣或不舒服?
.自己一個人玩:玩得很高興?很無聊且悶悶不樂?
.與其他小朋友玩:玩得很開心?玩得不快樂?
.生病:一直抱怨?稍稍抱怨一下?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五)情緒本質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這些孩子往往一生起氣來就拳打腳踢,甚至傷害自己,他的喜怒哀樂非常明顯的表現於外,別人很快就知道他生氣或者快樂,對於這些孩子,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爸媽不可因為他情緒反應激烈而妥協,才可避免孩子亂發脾氣。

2. 他強,我不強:當孩子在發脾氣時,大人不要受他影響,跟著生氣,否則可能會看到大人與小孩怒火相向,誰也不讓誰的畫面,導致親子關係惡化。這時你所能採取的只能是「他氣,我不氣;他強,我不強」。

3. 防止他傷害自己的身體:孩子情緒反應過度,有時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搥牆或跺腳,除了應給予適當的處理外,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他傷害到自己。

4. 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經常用自己的肢體來表達內在的情緒及感受,為防止有任何身體上的傷害,爸媽應提早訓練他們用語言或畫畫來表達其內在的情緒。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對於一個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而言,他的喜怒哀樂很難被察覺,種種需求也不易被注意到,其幼小心靈常會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落寞感。所以當孩子在一旁嚶嚶啜泣時,爸媽必須察覺到他的難過,並且走到他身旁,輕輕地摟著他,問他:「弟弟,發生什麼事啦,讓你覺得這麼難過?你要不要說說看!」

對於情緒表達比較弱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嘗試從她的繪畫中看到她的內心世界。有一次,我到幼稚園做校園輔導,學校老師告訴我:「王老師,我們有個媽媽說,她家五歲大的女兒最近一個月都在說『往生』這兩個字,能不能請你幫我們了解這個孩子?」之後,我就去找這個孩子聊天,閒聊中,她說:「往生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爸爸開車開好久……然後好多人……」孩子的回答不甚清楚。

後來,我和該班老師討論了一下,並且請她有空多和孩子聊聊「往生」這件事,聊完後,拿一張畫紙,讓孩子畫畫。過一段時間後,老師拿了一疊畫紙給我,畫中有爸媽兩人;連續幾張畫之後,在11月23日有一張四個人的圖畫,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說:「這是奶奶躺在棺材裡,媽媽在旁邊哭,另外兩人是爸爸和台北的奶奶。」如圖7-2所示。據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畫完奶奶躺在棺材的這張畫之後,因為接下來是12月,孩子就開始畫和『結婚』有關的畫了!」

藉由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往生」這件事一直影響孩子近一個月來的思緒,不過,只要讓她畫出來,或將情緒表達出來,這件事就不再影響她了。所以對於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應儘量鼓勵他說出心中不舒服的事,也可以多準備一些紙張,讓他畫出自己的心情故事。


(6)注意力分散度�容易轉移注意力
注意力分散度是指孩子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如聲音、光線、人、事或物所干擾,而改變他正在進行的活動。下列提供觀察點:

.身體疼痛:易受安撫而轉移?持續注意身體疼痛?
.活動或遊戲:專注於活動?易受外界影響?
.上課:專心上課?易受外在事物干擾,心不在焉?
.聽故事:融入故事情境?東張西望?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六)注意力分散度


□專心的孩子

在嬰幼兒階段,爸媽對這種特質的孩子較為煩心,因為他一哭起來就很難安撫,無法讓他安靜下來;不過等他大一點,專心則有利於他的學習。可是這種孩子有時會因為太過投入,因而忽略周遭重要的訊息。

1. 應了解孩子:大人應知道孩子不是不肯回應,只是他太投注在工作上,對環境的變化容易不知不覺,沒有聽到你在叫他。

2. 提醒他注意訊息:他容易忽視周遭很重要的資訊,爸媽有時必須提醒他注意一下,如:「弟弟,待會兒外公外婆要來家裡,趕快把玩具收一收,幫我一起切水果準備招待外公外婆。」



□容易分心的孩子

容易分心的孩子,在聽老師講故事時,如果有人從教室外經過,他的注意力會立即從教師飛到外面那個人身上,所以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爸媽可做如下處理:

1. 學習環境要簡單,降低分心之刺激物:由於孩子容易被外在無關的事物所干擾,所以環境上不要有太多使他容易分心的事物。例如在家做功課時,爸媽應儘可能拿開會分散他注意力的東西,如玩具、故事書等,並且儘量減少外界的聲音,如電視機的聲音或說話聲。

2. 做一對一的活動:爸媽可與孩子做一對一的遊戲或陪他看書,隨時抓住他的注意力,以訓練他的專注。

3. 分段學習:由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非常短,所以有些學習可以分成幾個小段落,每次的學習時間不宜太長,儘可能依他能專注的量來決定時間。

4. 工作完成後要讚美:如果孩子很專心地做完一件事,爸媽可適時地說:「你做得很好!」或摟摟他的肩膀,以示鼓勵。


(7)堅持度
堅持度是指孩子正在做或想做某件事時,如果遭到困難或挫折時,仍繼續維持原活動的傾向或就此放棄活動。堅持度低是否就容易分心呢?事實上並非如此。例如孩子可能容易分心,但堅持度卻比較高,所以遇到令他分心的事時,他還是可以馬上回到他原先正在進行的工作。下列提供觀察點:

.學習新事物:遇到困難仍會持續?碰到挫折就放棄?
.工作:會持續將工作做完?即使未做完也無所謂?
.看書:專注而不需催促?看不到幾分鐘就不看了?
.玩遊戲:即使中斷也會記得完成?玩一下就不想玩?
.看電視:專心看某一節目?看一下下就轉台?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七)堅持度


□堅持度高的孩子

擁有這樣特質的孩子,做起事來是「不做完不死心」,「不到黃河心不死」,在學習上是非常好的特質,任由爸媽叫他們休息或睡覺,他們都不願意停下來;不過,一玩起來也是沒玩沒了,不知道要休息。針對這類型的孩子,爸媽可考慮下列的方法。

1. 事先給予預警:晚上已近十點了,媽媽說:「弟弟,該睡覺了!」弟弟則回答:「不要,我還沒畫完,我現在不要睡覺!」但媽媽怕太晚睡會影響他隔天早上起床的時間,自然希望他趕快睡覺。遇到這種情形時,孩子應該配合家庭的生活作息,媽媽可以在睡前約20分鐘提醒孩子:「弟弟,待會兒短針指到9的時候,我們要準備睡覺囉,東西趕快收一收!」事先告知待會兒要準備就寢,孩子心理有準備,才不會有抗拒的情緒,而產生親子間的摩擦。

2. 不要過度追求完美:我們有時要提醒孩子不要事事追求完美,也不要抓住一件事不放,應把精力放在其他更有趣的事情上。

3. 判斷其要求合理嗎:如果孩子堅持做某件事,爸媽必須先考慮其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先嘗試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解釋原因,倘若無效,則仍應溫和的堅持到底,切記勿先動怒,事後再簡潔地向孩子說明原因。

4. 與孩子比堅持度:如果孩子有無理的要求,例如他非常想買某樣家中已有類似的玩具時,爸媽不同意,他可能因此就坐在地上哭,這時大人應有自己的堅持,不可輕忽妥協。因為只要退讓一次,下次遇到同樣情形時,孩子就會使用同樣的方法要脅你,因為「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無論如何,面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時,一定不能讓步。


□堅持度低的孩子

這種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很好帶,很隨和,遇到事情不會跟你僵在那兒,不過,等他大一點,會玩牌或下棋時,如果眼見大勢已去,就可能會用手將撲克牌或象棋弄混,然後說:「我不要玩了!」一旁的你可能被他這個舉動氣個半死,明明快要贏了,卻碰到有人輸不起,開始「毀牌、毀棋」,令人沒辦法玩下去。這種特質慢慢會影響到他在學校的課業,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應有顆理解的心:爸媽應了解孩子的特質,明白他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放棄,常無法完成繁雜的工作,也不太可能嘗試去解決一個難題,在學習效果上往往不如預期的好。

2. 分段學習:爸媽可以協助孩子將學校的功課分成幾個小部分,然後再分段完成。例如讓他一次只寫三行或讀一小段,然後短暫休息一下,再繼續未完成的功課,這樣就能逐次寫完或預習完他的課業。

3. 給予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這類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就容易放棄,爸媽應提供解決困難的經驗,例如他只會20片的凱蒂貓拼圖,那麼你就可試著給他25片的拼圖,超越他原先的認知程度。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在一旁的你可以鼓勵他:「弟弟,加油!你可以拼出凱蒂貓來。」有幾次解決困難的成功經驗後,往後在遇到挫折時,他會依以前的經驗來排除困難。

4. 多鼓勵孩子:讓孩子多試一下,必要時幫一點忙,當其達到目標時,給予讚美。例如孩子若能在某一次活動中,從頭到尾不中斷地完成一件工作,雖然作品不盡理想,爸媽也應適時的稱讚或給予貼紙、鉛筆或巧克力等獎勵。


(8)敏感度(反應閾)
敏感度是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各年齡層的孩子,從他們五官的知覺上,都能判斷其敏感度的情形。下列提供觀察點:

.味覺:馬上知道換了不同口味的麵包?
.嗅覺:馬上聞到尿濕的味道?
.觸覺:敏於衣服或床單所造成的不舒服?
.視覺:敏於人或物外觀上的改變?
.聽覺:敏於聲音的變化?
.社交敏感:感受到別人的感覺,隨別人哭笑而哭笑?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八)敏感度

□敏感度高的孩子

具有這種特質的孩子,對於周遭環境的改變非常敏感,常被人認為「神經線太細」或「雞蛋裡挑骨頭」,爸媽應知道下列事:

1. 和他說說敏感度:「媽媽剪頭髮,你馬上就知道」、「床單起毛球,讓你睡起來怪怪的,我會幫你換條新的」、「對客廳燈光的改變,你真的比姊姊有感覺」,和他談談,對他是有幫助的。

2. 睡前避免激烈活動:在睡覺前,最好不要和他玩競爭性的遊戲或看容易興奮或恐怖的節目,以免睡覺前還想來想去,影響他的睡眠。

3. 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如果孩子說好熱,並不表示他覺得不舒服或需要脫外套,可能只是感受到房間溫度的變化而脫口說出這句話罷了。


□敏感度低的孩子

這種孩子對內外刺激都不敏感,不過並非他們不知道那些刺激或改變,只要刺激強一點,他們還是可以感受得到。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適時提醒:「天氣好熱,你要不要脫掉一件衣服」、「天氣變冷,我想穿衣服,要不要我順便幫你拿外套」、「有沒有聽到有人在叫你」,提醒孩子注意周遭環境的變化。

2. 刺激改變的訓練:例如聽覺方面,爸媽可錄下周遭環境的聲音,如車聲、馬桶聲、噴嚏聲、喝水聲、開門聲、刷牙聲等等,從小聲漸至大聲,讓孩子聽聽看,然後讓他猜那是什麼聲音,以訓練他的聽覺能力。


(9)反應強度
反應強度是指孩子對內在和外在刺激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度較激烈的孩子,他的喜、怒、哀、樂以及需求等,比較容易被人察覺出來,反應強度較弱的孩子,因為他所傳達的訊息太弱了,常引不起他人的注意,所以當他生氣或不舒服時,別人也比較不會知覺到他的需求,因而忽略了他的需要。如何觀察孩子的反應強度,下列提供觀察點:

.食物:很喜歡或強烈抗拒?溫和表達喜不喜歡?
.肚子餓:強烈煩躁不安?平和的表達出來?
.身體疼痛或不舒服:哭得大聲並持久?哭一下下?
.遇到困難:把東西摔在地上並大聲哭鬧?小聲抱怨?
.穿衣:大聲說不喜歡穿?小聲說不喜歡穿?
.與人相處:反應興奮?反應溫和?
.情緒的表達:很興奮?毫無表情?


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五)反應強度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這些孩子往往一生起氣來就拳打腳踢,甚至傷害自己,他的喜怒哀樂非常明顯的表現於外,別人很快就知道他生氣或者快樂,對於這些孩子,爸媽可參考下列做法。

1. 應有一致的教養態度:爸媽不可因為他情緒反應激烈而妥協,才可避免孩子亂發脾氣。

2. 他強,我不強:當孩子在發脾氣時,大人不要受他影響,跟著生氣,否則可能會看到大人與小孩怒火相向,誰也不讓誰的畫面,導致親子關係惡化。這時你所能採取的只能是「他氣,我不氣;他強,我不強」。

3. 防止他傷害自己的身體:孩子情緒反應過度,有時會傷害自己的身體,如搥牆或跺腳,除了應給予適當的處理外,另一方面也要避免他傷害到自己。

4. 訓練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孩子經常用自己的肢體來表達內在的情緒及感受,為防止有任何身體上的傷害,爸媽應提早訓練他們用語言或畫畫來表達其內在的情緒。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對於一個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而言,他的喜怒哀樂很難被察覺,種種需求也不易被注意到,其幼小心靈常會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落寞感。所以當孩子在一旁嚶嚶啜泣時,爸媽必須察覺到他的難過,並且走到他身旁,輕輕地摟著他,問他:「弟弟,發生什麼事啦,讓你覺得這麼難過?你要不要說說看!」

對於情緒表達比較弱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嘗試從她的繪畫中看到她的內心世界。有一次,我到幼稚園做校園輔導,學校老師告訴我:「王老師,我們有個媽媽說,她家五歲大的女兒最近一個月都在說『往生』這兩個字,能不能請你幫我們了解這個孩子?」之後,我就去找這個孩子聊天,閒聊中,她說:「往生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爸爸開車開好久……然後好多人……」孩子的回答不甚清楚。

後來,我和該班老師討論了一下,並且請她有空多和孩子聊聊「往生」這件事,聊完後,拿一張畫紙,讓孩子畫畫。過一段時間後,老師拿了一疊畫紙給我,畫中有爸媽兩人;連續幾張畫之後,在11月23日有一張四個人的圖畫,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說:「這是奶奶躺在棺材裡,媽媽在旁邊哭,另外兩人是爸爸和台北的奶奶。」如圖7-2所示。據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畫完奶奶躺在棺材的這張畫之後,因為接下來是12月,孩子就開始畫和『結婚』有關的畫了!」

藉由這件事,我們可以知道「往生」這件事一直影響孩子近一個月來的思緒,不過,只要讓她畫出來,或將情緒表達出來,這件事就不再影響她了。所以對於情緒反應較弱的孩子,應儘量鼓勵他說出心中不舒服的事,也可以多準備一些紙張,讓他畫出自己的心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