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太陽邪靈Ryan跟Cherlin妹妹的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6招對付秩序感強烈的寶寶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2

6招對付秩序感強烈的寶寶 專家 / 曹靜(幼稚園教師) 許多爸媽都知道,當寶寶一歲多時,會進入秩序感的敏感期。三、四歲時,更可能常常發生不能容忍自己認定的秩序被破壞而有無理取鬧的行為。此時你該怎麼做? 什麼是秩序感? 秩序感是寶寶對於生活起居習慣或物品擺放空間等順序的適應性。這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自然本質,他希望一切的一切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樣子有規律地進行,不喜歡原有的秩序突然被打亂。 從一歲半起,寶寶的語言、行為、表達能力都比原來要進步很多,再加上正好到了強烈要求自我的反抗期,所以每次反應出來的行為就特別強烈。 例如有的爸媽表示,寶寶每天早晨起來都會注意大人疊被子的順序,如果哪天發現與平時不一樣,他就會發脾氣;或是穿鞋子的時候,要是一向先左後右,哪天先右後左為他穿鞋,寶寶也會抗議。 這種時候,爸媽多半認為寶寶是無理取鬧乾脆不理他,或是當他是反抗期盡力包容,其實這都是不對的方式。前者無視於寶寶的存在,後者又太消極地姑息,都沒有真正理解寶寶的目的,雖然最後可能是迫於爸媽的權威或是因為遷就而使寶寶平息了怒氣,但以後同樣的事情還會發生。 到底該怎麼辦呢?下面提供應付寶寶秩序感與反抗期的六招法則: 法則1:理解寶寶的發展 寶寶從出生幾個月後就有秩序感,他甚至會因為堅持秩序達到執拗的地步。一旦寶寶構建起良好的秩序感並維護它,他就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等再大一些的時候他還會知道自己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地方可以做些什麼事情。這就似乎意味著,因為遵守了內在的秩序,他的生活才有目標,寶寶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成長、探索未知世界上。 所以,爸媽要認識到維護寶寶的秩序感,從長遠來看這是件大好事,不應該採用逃避、敷衍的手段,要真心去理解寶寶的意圖,尊重他的想法。 法則2:收拾一個擺放有規則的家 很多爸媽問:「為什麼幼稚園裡這麼多玩具,這麼多小朋友,還能收拾乾淨,我在家天天追在寶寶屁股後面也來不及整理啊。」其實,家裡房子也許並不是很大,但爸媽還是應該盡可能把它收拾得乾淨、整潔,每件物品都有固定擺放的地方,不要輕易去改變它。 有時候你可以讓寶寶也參與整理房間的活動,並問他:「這個東西應該放在哪裡啊?」「這個是從哪裡跑出來的呀?」這樣一來,寶寶既會為自己知道如此多的事情而驕傲,另一方面也會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後就不會亂放東西。 法則3:維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有規律的作息時間不但對寶寶的身心發展有好處,而且還有利於秩序感的培養。例如每天早上按時起床,讓寶寶自己洗漱後吃早餐,再按時上幼稚園;下午放學後回家,可以先在社區與同伴玩一會兒,然後上樓洗澡、吃點心、看書等。這樣有規律的生活會讓寶寶從小就養成井井有條的生活習慣。 現在有的家長一到假日就睡懶覺,還抱怨寶寶這麼早起床打擾了自己,這種五天早起、兩天晚睡的生活,寶寶本來就很難適應。 法則4:讓寶寶自己建立合理的秩序 對於某些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例如穿衣服的流程、洗澡時的步驟、碗筷擺放的順序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不妨讓寶寶自己來建立一個他認為合理的秩序,並且讓大家遵守。這對成人而言是件非常小的事情,可是對寶寶卻有極大的榮譽感,並且覺得自己已經作為一個家庭的正式成員而被尊重,有助於其對自身個體的認識。 法則5:記住三天內曾做過的事情 其實寶寶因為秩序感受擾而引起的反抗往往是成人所造成的。例如前面所提到疊被子的順序、穿鞋子的步驟,這些在成人眼中是不經意的小事,也許根本就沒有注意自己與平時有什麼不一樣,可是寶寶卻發現了,並為此大吵大鬧,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大人應該先想一下自己是不是這幾天在某件事上又讓寶寶有什麼改變。雖然,記住自己三天內在寶寶面前做過的事情是件很難的,卻也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事情。 法則6:事後好好溝通 有些爸媽說:「我已經盡可能地注意細節,但寶寶經常會在時間緊急的時候跟我反抗,這時候真氣人!」是呀,曾有一位媽媽急著去上班,寶寶卻因為再見的親吻沒有達到固定的方式,而在教室門口嘰嘰叫著要求重新來過,最後往往是媽媽以河東獅吼來了結。遇到這種無可奈何的情況,爸媽一定要做好善後工作哦,別以為事情過去就算了。 等回家寶寶不哭也不鬧的時候,爸媽應該跟寶寶好好談一下,讓他漸漸認識什麼情況下可以按「規則」來辦事,什麼情況下是例外,必須打破固定規則。多談幾次,寶寶就會慢慢懂事,在破例的時候也不會大聲抗議了。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2006年11月28日
公開
1

你家孩子讓人抓狂? 大年除夕全家團聚,但長孫怎麼也不肯叫阿公, 殷殷盼孫的阿公動了氣:「如果今天不是過年,我要你們現在就出去。」 結果,只待了一晚,年輕的爸爸媽媽就帶著小孩倉皇離去。 在捷運車上,兩個小孩跑來跑去,一下子撞到人,一下子捲著柱子跳鋼管舞,媽媽怎麼喊都沒用。 被撞到好幾次的林小姐說:「真想ㄅㄚ下去,這麼討人厭的小孩。」 喜宴桌上,新郎新娘過來敬酒,5歲老二竟脫口而出:「媽媽,新娘好醜。」 當下,新娘的臉沉下,所有人都很尷尬。 「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礎,不禮貌不文明的行為, 既不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也將嚴重危害孩子的品性,」英國教育家斯賓賽說。 在生活中受歡迎的人,往往是那些有禮貌有教養的人,他們也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與人際關係。 以下就父母常碰到的幾種狀況或困擾,提出建議,幫助孩子學習對外禮儀。 ◆ 孩子看到人不叫該怎麼辦? 見到人問候,的確是最基本的禮貌,但似懂非懂的小孩卻不是每次都樂意這麼做, 因此常讓一旁的大人著急,如果是碰到殷殷期盼的爺爺奶奶,恐怕就更糟。 親職教育專家董媛卿建議父母放輕鬆,因為小孩沒和長輩住在一起,感情不夠,叫不出來很正常。 但有方法可循,養成小孩見人打招呼的習慣。 首先,在見面前,一定要先告訴孩子「待會兒會見到什麼人」、「要如何稱呼」,以及「該說什麼」, 讓他們有心理準備,甚至可先練習一下。 見了面,要留時間給小孩叫人,而不是大人忙著說話, 突然間,發現小孩還沒打招呼,就急著催小孩,結果愈催愈糟。 一旁的大人該做的是鼓勵,鼓勵他們把先前練習過的說出來, 如果真是害羞,一時怯場,讓小孩點點頭,笑一下也可以。 回家後,則要大大讚賞小孩今天所做的事。 例如,「你今天叫爺爺奶奶,叫得很大聲很好。」甚至,可買點小禮物送他們。 其實小孩們都很精,當他發現嘴甜可讓大家都開心,又可得到獎賞時,他會很樂意去做這件事。 ◆ 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不休怎麼辦? 沒幾個父母能忍受孩子在大庭廣眾紅著臉大聲尖叫或哭鬧, 甚至賴在地上不走,如果又有旁人的眼光,就更難堪了。 美國幼兒教育專家夏畢羅博士在《完全教養手冊》一書中解釋, 這代表孩子知道他可以在公共場所贏得你的注意或妥協。 立刻給孩子想要的東西或賄賂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更大的代價; 而立即的打罵,也只有短暫的效果,並不能教會小孩在公共場所應有的禮儀。 但還是有幾個方法可幫助小孩學會自我控制。 事先預防還是最主要的關鍵。 外出前先告訴孩子,這趟外出的目的是什麼,讓他們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出門前,也要先跟孩子說好規則,確定他們都明白,並問他們是否能遵守。 到了外頭,這些規則一定會被打破,但大人要耐心地提醒與糾正,直到小孩遵守。 但大人也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例如,小孩在超市不斷奔跑吵鬧,屢勸無效時, 可問他:「你是要安靜下來,還是要離開?」 如果還是不從,就在冷靜不生氣的狀況下,帶他們回家,千萬不要捨不得選好的物品。 讓孩子清楚明白,除非在公共場所表現得宜,否則不能再出門。 下次出門前,可再和小孩談一次,是否了解這些規則,能不能遵守; 如果不能,就把小孩托給其他朋友,大家按需要輪流外出購物,這樣也能讓小孩學會自我控制的重要。 還有一些小技巧。 例如,別在吃飯前或午睡時間帶小孩出門,因為那會讓他們更興奮,難以控制, 等小孩吃飽睡足了,大人也比較輕鬆。 還有,行程別排得太緊,過度刺激小孩,年幼的孩子逛一個購物中心就累了,千萬別再去別的地方。 ◆ 如何帶孩子去餐廳吃頓好飯? 帶孩子出去吃飯或聚餐,也得做「預防」工作。 出去前,先跟小孩說明狀況,像是到餐廳不能大聲喧嘩,會坐在高腳椅上, 爸爸媽媽會為他帶個百寶袋,裏面有他喜歡的東西,像是畫筆、畫紙、圖畫書、相本或小玩具。 等餐時,可先為小孩準備小點心,或帶他們四處走走, 縮短坐在高腳椅上的時間,看看餐廳週圍的擺設或環境,讓孩子有點樂趣。 用餐時,別一口氣就把孩子餵飽,而是和大人進食的速度差不多,否則小孩一飽就精力充沛,很難再坐得住。 在這過程中,還可從百寶袋裏撈出好玩的東西吸引小孩。 像是拿出有很多圖片的繪本,讓小孩一頁一頁的翻, 繪本比其他玩具更適合帶到餐廳,因為它不容易掉落一地。 也可拿出家裏的相本,小孩喜歡看自己的照片,邊看還可以邊問他: 「這是在哪裡拍的?」「那天做了什麼事?」 董媛卿幽默地說,相簿不該放在櫃子裏餵蚊子,而是該常常拿出來看, 外出用餐就是最好的機會,讓小孩回憶,沉浸在愉快的情緒中。 如果餐點餐盤都收走了,還可以拿出畫紙和畫筆給小孩塗鴉,但大人要欣賞讚美,讓他想畫下去。 ◆ 帶孩子去客應注意什麼事? 凱思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園長王永弘建議,父母可在家裏和小孩玩扮家家酒的遊戲, 透過不同角色的扮演,讓小孩會學一對一的情境與對話: •主人門開了,要先問好。 •主人請了,才能進去。到裏面不能像在自己家裏,到處亂跑或隨便翻東西。 •主人招待餐點時,要說謝謝。 •大人在談話時,小孩不能打斷或插話。 •如果主人家中也有小孩,則可帶些玩具,和小主人一起分享。 •離去時,一定要對主人表示感謝之意,也要提醒小孩,不能私自帶走別人的玩具或物品。 有時讓小孩也當當小主人,讓他們明白當主人的辛苦, 也讓他們看到不同客人的好壞,久了自然會明白該如何當個好客人。 同時,也能在過程中學到分享的精神與樂趣。 ◆ 大人講話,小孩一直插嘴怎麼辦? 全美知名的心理諮詢專家理察.卡爾森博士曾在《別為小事抓狂指南──父母篇》的書中建議父母, 如果碰到這種情況,要先心平氣和的告訴小孩:「打斷別人的談話是沒有禮貌的行為」。 但也要謹守原則,千萬別在孩子插嘴時回應他們的要求, 否則他們會不斷重覆這可得逞的行為,儘管你已說了上百遍的:「這是不禮貌的。」 但在你的談話告一段落後,要主動問孩子:「親愛的,你想做什麼,我現在可以來幫你。」 讓小孩明白,這時候才能聽他說話,滿足他的需要。 另一個好方法是與孩發展一套默契。 比如說,當你與人交談時,他可以跑來捏你的手,表示他有需要, 而你也可以輕輕回捏一下,表示你知道了,會儘快來處理他, 在這安靜的默契中,教他學會尊重大人的談話。 ◆ 如何教會小孩說、「請」、「謝謝」、「對不起」? 所有的幼兒教育專家都認為,要小孩養成這個好習慣,父母得以身做則。 像小孩如果常聽到爸爸媽媽用「請」字與人溝通,自然而然會明白它該怎麼使用。 日本兒童生活研究所所長石井哲夫在《如何培育第一個孩子》一書中提醒父母, 如果希望小孩有個良好的說話習慣,就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說「請」、「謝謝」、「對不起」, 因為這都是保持人際關係的良好基礎。

阿爸大採購-賺了$800

2006年11月24日
公開
3

採購怎麼會賺錢呢 就是凌晨12點去BestBuy排隊等5點開門買便宜的電視 媽咪跟兩個小蘿蔔頭呢 當然在家睡大頭覺 以前在AZ排幾個小時還好 在紐約實在是很冷 阿爸全副武裝穿的暖暖的 但還是不夠 有的人帶椅子毯子還有搭帳篷的 這樣就不冷了吧 去沒多久阿爸打來報告說 前面大概排了快200人 42吋Panasonic的Plasma TV $999 每家店只有5台(希望渺茫) 32吋的westinghouse西屋LCD TV$499 每家店只有15台(也是應該排不到) 排在阿爸前面的還是從紐澤西洲開一個多小時的車來的 因為他說在那裡10多就排了很多人 他想買300多塊的手提電腦一定沒望就開來這裡了 到了4點多店員先拿voucher來發 看你要買什麼先拿 到時等開門時拿voucher去買就可以了 便宜的手提電腦早就被前面的人拿走了 阿爸運氣很好 32吋的LCD TV倒數第二張voucher竟然被他拿到是19號 所以店裡應該有20台 到快開門時已經排到mall裏 排了很長的隊伍 有些人想插隊 就被大家噓 他們就藉口說要去old navy(在BestBuy旁邊) 結果等開門時秩序很亂 阿爸說那些要去old navy的人一個也沒進去 在裡面沒多久就看到他們了 阿爸一進到裡面就衝到TV那區去問42吋的電視還有嗎 工作人員說一定要有voucher才能買 講完時阿爸就看到另一個工作人員 拿了一個之前在外面發voucher的folder 就問他那個是電視的voucher嗎 結果一打開 真的就是42吋的電視 就這樣阿爸買到了兩台想要的電視 還買了一台portible DVD 省了$800 花了1500+tax 真是辛苦阿爸了 從12點出門到6點多才回來 為了買新家的東西 謝謝阿爸 真高興到時有新的電視可以看了

文章分享~放心放手讓孩子勇於承擔

2006年11月16日
公開
1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要鼓勵孩子從做中學習,父母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否則日後孩子養成一出錯就逃避或寧死不承認的心態,反而容易鑄成不可挽回的大錯。 最近又在報上看到有小朋友去溪邊玩水,一年級的弟弟不慎落水,四年級的哥哥怕被父母罵,不敢告訴家人,偷偷把弟弟留下的衣服掩埋起來,還懂得插一個湯匙作記號,等到家人發現去打撈已回天乏術,令人扼腕嘆息。記得不久以前,也發生過一件女童為了救另一個同學而落水,想不到其他三個人也是害怕挨罵,竟然不去求救反而跑回家去蒙頭大睡,失去了救人的先機。 知錯能改 經驗最寶貴 看到這種新聞一再發生,我們大人應該好好檢討一下,為什麼孩子犯錯不敢跟大人講?為什麼我們的觀念裡,不犯錯的才是好孩子?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知錯能改的就是好孩子。我們不准許孩子犯錯,一犯錯就是重懲,使得孩子學會蒙蔽欺騙,以求眼前過關,不管後果如何,這種孩子長大後無法成為國家的棟樑,因為遇事畏縮,讓錯誤變大,是一個無用之人,難道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無用之人嗎? 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 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孩子有事敢來找你求救。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就不會變壞,因為他事事都告訴你,你自然就能防患於未然。 我們要教孩子不能有僥倖的心理,事情發生了,就勇敢的面對它,是自己的錯,就去付代價,不是自己的錯,釐清責任。人生有許多突發狀況,既然發生了就要有勇氣去面對它,有智慧去處理它,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遇事不逃避,當然,要養成這個態度,大人不可以動輒打罵,讓孩子心生恐懼而不說。 我曾在餐廳看過一個5、6歲的小女孩,一不小心打破了碗,立刻從椅子上下來想收拾,但手驚恐地一直抖,拾不起碎片,我看了非常不忍。人有失常,馬有失蹄,孔子都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為什麼這麼苛責孩子,不准他們犯錯呢?那天更離譜的是,她的母親沒有生氣打罵小孩,因為打破的是餐廳的碗,她不心疼。 父母放手 別過度呵護 中國的父母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我們常看到孩子在學步時,父母跟在後面亦步亦趨,生怕孩子摔著;反觀美國的父母很少這樣小心翼翼,美國孩子可能多摔了幾次跤,但是他們對自己身體感覺的掌握比我們孩子好,這也是鄉下孩子沒人教就自己學會了騎腳踏車,而城裡父母扶著車跟在孩子後面跑了許久,孩子還學不會的原因。如果不曾摔過,肌肉關節怎麼知道該怎麼調整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呢?這種知覺叫「體動感知覺」。 嘗試錯誤 從做中學習 我們大人都很知道從做中學習很有用,因為透過實做才會知道出手的輕重,光靠眼睛是不夠的,同時手做所帶來的動感知覺也是記憶的一種,將來回憶多一條可提取的線索。既然鼓勵孩子要多做,從做中學習,就要有接納犯錯的胸襟,不要讓孩子養成一出錯就是大難臨頭,寧死不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的心態。 孔子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請父母鼓勵孩子多做多學,也請父母先問理由再決定懲罰,一定要教孩子犯錯不可怕,死不認錯才可怕。連續看到二則選擇逃避釀成大禍的新聞很是憂心,父母親必須要在孩子小的時候教好他品德及做人做事的態度,讓他成為一個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