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幸福の媽♡

教養,需要看清時間滯延

2005年08月10日
《教養,需要看清時間滯延》 文/周美婷(惜福文教基金會)

我很喜歡、也珍惜與「妹妹」相處的時間,對我而言,伴著她成長是無比美妙的過程,不過和多數媽媽都一樣,偶而還是會覺得有點累,也會不由自主的發點脾氣。

我很期待自己的心是夠清明的,但卻還是常受腦袋反射動作的影響,有些時候總會不明就理的誤會「妹妹」。「妹妹」已到了很喜歡自己動手的年齡,其實我倒也樂見其成,盡量讓她自己能做的就自己做,只是孩子手腳的發展卻沒有父母期待中的成熟,像是吃飯,常常不是打翻了東、就是弄倒了西,有時一餐飯下來,桌上像是打了一場仗似的,做媽媽的總覺得比自己餵她吃還要累。

那天一家三口去吃飯,「妹妹」在旁邊默不哼聲的自己吃著,突然踫的一聲,把茶杯彈得老遠,我也嚇了一跳,原來是她想把衛生筷扳開,卻搞得亂七八糟,當場我「自以為是」的按耐著性子,慢慢的告訴她:「妹妹,你已經夠大了喲!小心一點好不好!」「妹妹」看起來有點難過,麥先生輕聲的對她說:「妹妹,你還小,力氣不夠,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呀!」才剛說完,我彷彿當頭棒喝,我一直以為自己在面對「妹妹」時,總是夠開明而頭腦清楚的,卻不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心存著「妹妹」已經大了、應該懂了、應該會做了的錯覺,其實她不過是個三歲的孩子,在這件事情上,麥先生反而看得比我清楚,的確妹妹還小,力氣也不夠,到底我心裡存在著什麼樣的標準在要求孩子呢?竟然連我自己都沒有查覺。

我想很多父母,尤其是媽媽,就像我一樣,在每天與孩子的互動中,很容易因為個人的情緒因素,而陷入一個陷阱不自覺,那就是內心認知的孩子行為能力總是比實際來得高,因為內心有這一層不自覺的標準,當孩子展現出來的能力不如預期的時候,很容易的,父母的責罰行動反而為孩子的學習帶來更大的干擾。

實際的狀況是,父母的責罰行動造成孩子學習上的壓力,使得孩子或許短時間能力變好(或許不),卻為孩子未來的學習造成副作用,例如對自己沒信心、做事緊張、反叛行為……等。

每一個孩子在剛生下來的一刻,各項感官及運動神經的發展尚未健全,透過接下來每日的運動、學習、反覆的練習,大多數的孩子都能在一定的學習時間後讓各項發展趨於健全。瑪麗亞•蒙特梭利博士曾經說過:「蒙特梭利教育並無特別之處,有的只是對孩子的觀察而已。」只要父母有耐心、仔細的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再輔以適當的協助,孩子將能依著其生命韻律成長。

這讓我想到彼得•聖吉博士所寫的《第五項修練》一書中冬天洗澡開熱水的例子,原本熱水會在水龍頭打開一定時間後傳送到出水口,卻因為我們耐不住性子,一下子開大、一下子開小,而造成水溫忽冷忽熱。

如果把孩子的成長學習比喻成開熱水,我們做父母的就像是那隻轉動水龍頭的手,有些父母清楚知道熱水要來需要時間(時間滯延),因此在轉開水龍頭之後,就開始學習耐心等待;但有些父母卻總是耐不住性子,就怕熱水一直不來,因而不斷的動手去轉動水龍頭,而孩子的心也就像水溫一樣--忽高又忽低了。

我記得廿多歲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阻力最小之路》,作者弗利慈在書中描述了他自己學音樂的過程:「當我在波士頓音樂學院就讀時,豎笛家波托是我的老師之一。他指定的第一次作業,對我而言,似乎難了一點。經過一星期的辛勤練習後,我仍無法演奏自如。當我前往上他的第二堂課時,心中期望波托先生會再給我一個星期的時間。但他二話不說,又指定我下一個練習科目,這次比上星期的那個還要困難。我花了一個星期演練新的科目,但到了上第三堂課時,我仍然手忙腳亂。後來三個禮拜,每一次的指定作業愈來愈難,沒有一個在經過一個禮拜的練習後,能演奏自如的。到了第六堂課時,波托先生突然回過頭來,要我再度演奏第一次的演練科目,但我卻能將它詮譯得相當成功。」我不了解弗利茲的老師是不是在一開始就知道他是個可造之材,但我知道他用了非常多的耐心去等待學生成長,因為他清楚知道,孩子的學習是需要時間的。

http://www.buddhanet.idv.tw/chi2/see.asp?oneid=3621&passed=&upd=27&sq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