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K.M.O.M

[轉貼]更有彈性的思考

2014年02月27日
更有彈性的思考 作者 洪仲清心理治療師

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我常幫助容易焦慮,甚至產生憂鬱的孩子們,所以看到本書的作者背景,我十分高興。謙斯基博士,是認知行為治療與焦慮疾患的專家,她本身也是一位媽媽。作為實務工作者,我很喜歡看學養與經驗皆豐厚的其他實務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工作心得,因為最能夠實用,她在兒童與青少年焦慮疾患的治療方面,也出過其他幾本專書。

光是翻看前言,我已經難掩興奮,作者的巧妙譬喻常讓我感到莞爾,譯者的通暢翻譯,應當會讓台灣讀者感到親切。我花了幾天假期,一字一句讀完,不斷對照我幫助的孩子們的狀況,一方面因為心理工作的不容易而感嘆,二方面為我自己找到好的導師而高興。

作者的思考脈絡,我暗自揣度,除了認知行為學派(以貝克認知療法為主)外,也融合了敘事治療、正向心理學,偶爾借用佛學的智慧,以及近來非常流行的「正念」—意近不加批判,去覺察與接納所有出現在當下此刻的認知與情緒,達到與之疏遠的效果。此種理論整合的方式,我個人認為,對於要能跟負面思考和諧相處,相當適當。

負面思考人人有,它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只有相對少數人,會用負面思考將自己逼入絕境。不過,即便如此,負面思考所引發的程度不等的負面影響,每個大小與小孩,都該學習覺察與管理它。要能幫助陷入負面思考而無法自拔的孩子,作者的意見是,家長得要參與治療過程,才會看見孩子的改變,以及孩子的需求。

尤其講到能在關鍵時刻適時引導孩子,在孩子身邊的家長,其地位難以被取代。家長自己用什麼樣的思考面對問題,孩子看在眼裡,可以增強孩子讓思考更有彈性的決心,也可能強化孩子負面思考的傾向。

我總覺得,心理治療如果沒有回到日常生活的細節與行動裡,那會像浮在天上的白雲,縱然暫時炫目美麗,但陰晴不定,效果轉瞬即逝。作者強調應當讓孩子從小做家事,以建立責任感,讓孩子有獲得成就感的機會,最好是要依據孩子的強項分配工作。

然後,學習遵守紀律,也別忘增加正面經驗,像是親子間的遊戲約會、跟家人朋友的旅行…等。教導孩子懂得感恩,營造每個人都重要的家庭氣氛,鼓勵孩子進行不用電子產品就能玩的遊戲,培養活動與運動的習慣…等,良好與平衡的生活,是幫助孩子的基礎。

以上關於親職教養的種種,雖然作者安排在書末,但是這些是美好生活的基礎,對每個人都重要,對被負面思考困擾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

作者在本書提到幫助孩子跟負面思考和諧相處的核心方法,圍繞在四個步驟:同理孩子的感受、重新標籤與特定化、最佳化、付諸行動。

能同理孩子的感受,讓我們跟孩子站在一起,而非站在對面。以孩子的角度看清楚他的情緒,然後幫助他給負面思考一個標籤,進行外化的動作,讓我們能更客觀地,評估想法對我們的影響力,以及其真實性。

我喜歡問一起工作的當事人:「怎麼想,對你最有幫助?」套用作者的講法,我們要選出對孩子最有利、損害最少、最正確的詮釋,讓孩子的思考可以朝新方向運轉。在這個部分,是最有創意的階段,我們設法依著書中的建議,讓孩子過於執著的負面思考,有更多其他的可能。

最後,就是化為行動了。我們是自己的老闆,即使負面思考不見得也不太可能消失,但是我們有權力選擇對我們最有利的想法去執行。

若依此內功心法,是否就真能減少負面思考的影響?

作者引用了賽利格曼博士的快樂公式,

快樂=天生個性+環境+自主控制

自主控制的部分,占了百分之四十,儘管悲觀者會聚焦在低於百分之五十的數字,但「客觀」來說,我們能努力的部分依然相當可觀。

雖然本書有些專業名詞的論述,但整體其實還算可親易懂。這不僅僅是家有負面思考強烈的孩子,必備的書籍,應當也是關心孩子心理健康的家長,想關心的知識。我們別忘記,在思考幫助孩子的過程中,常始於我們自身的成長,所以本書亦可視為自我成長的重要書籍,真心推薦給您!

.

每天存一點好情緒,陪孩子練習不悲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