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K.K.M.O.M

葉丙成:台灣教育正把孩子訓練成搜尋引擎

2014年09月29日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4/article/1537
蒙提霍爾悖論(Monty Hall Problem):假設你正在參加一個遊戲節目,你被要求在三個盒子中選擇打開一個。其中一個裡面有禮物;其餘兩個裡面什麼都沒有。你選擇了一個盒子(假設是一號盒)後,主持人開啟了另一個空空如也的盒子(假設是三號盒)。接著,主持人問你:「想換成二號盒嗎?」你覺得換個選擇,你的機率會比較高嗎?

假設這是你面對的考試題目,你的下一步是什麼?不諱言,我們都會想之前有沒有做過一樣題目,答案是什麼?老師的解題講義上用的是哪一套方法?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在uknowiknow.com的大師講座上說出他的觀察,「原來我們的教育把孩子訓練成了搜尋引擎」。

補習、考試、建立Data Base

葉丙成說,臺灣的孩子從踏進國小那刻起,迎接他的是長達12年的補習、考試,接著算遍出版社的參考教材以累積題庫。而孩子們上考場時,就比誰的Data Base(資料庫)大,讓葉丙成直呼,「靠邏輯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到哪去了?」

而從小習慣「要答案」的學習模式,意味著學生不願意嘗試「找不到答案」或「很難找到答案」的問題。葉丙成開玩笑說,以前愛迪生試了一千種燈心材質才成功,「台灣學生大概試五次就會覺得命題錯誤。」

而旅美經驗,更讓葉丙成看見一個個「小谷歌」即將面臨的大危機。

小時考試拿第一 長大做研究被打趴

葉丙成說,在美國的台灣人考試一把罩,因為腦子裡的題庫讓解題輕而易舉;而「傻傻的」美國人看到任何題目都當第一次做,埋頭苦算。但「兩方輸贏」在做研究時,被徹底扭轉。

「做研究時,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這問題有沒有人做過?』」此時,未曾面對未知議題、怕失敗的台灣學生,立刻被善於一步步解題、思考切點五花八門的外國人打趴。葉丙成講出了台灣研究能量與外國差距的原因之一,但更嚴重的還在後頭。

充斥著未知的問題的當代社會

葉丙成觀察,2000年市值近2500億美元的Nokia,2013年以73億美元被微軟吃掉;而2010年被高通打趴的手機晶片廠聯發科,2014年從低谷竄出,股價節節創新高,「現在每三到五年世界就換新了。」

人口老化、能源革命……此時的問題,都是過去人類不曾遇過的問題,若台灣教育教出的孩子,不敢嘗試新問題、不願學習新事物,葉丙成說重話,「這種人註定被淘汰。」

重視思考歷程的教學方式

《親子天下》曾調查國中生學習力,八成教師認為學生學習動機不足、六成學生放學後不想主動求知。但現況之下,葉丙成提供了一個解:若翻轉遊戲規則,把答案導向的教學轉為重視「過程導向」鍛鍊學生思考能力,台灣學生的潛能就得以被激發。

葉丙成以台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主辦的「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訓練孩子發掘問題、以行動解題;例如南郭國小五年級學生,看見許多戲水溺斃的新聞,決定自行與學校附近的游泳池業者洽談,兩年後順利籌辦游泳課程造福全校學生。

「只要給學生時間,他們是能做出東西的。」葉丙成強調,若要搶到時代先機,必須看到沒人提出的需求、解答沒人解過的問題;而要培養這份能力, 或許就是別再輕易給出「標準答案」,給時間、給空間,慢慢地想,之後或許才能快一步解決沒人解決的問題。

(編按:閱讀完這篇,其實還有一件事,那就是MIT告訴我的事:學習,要沒有目的)

更多關於「親子互動的課與介紹」。本文轉載自 好學網uknowiknow,歡迎加入FACEBOOK (若你喜歡此文章,請點讚給作者鼓勵,也歡迎分享。)

(本文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 See more at: http://blog.cw.com.tw/blog/profile/224/article/1537#sthash.QtCYtY4S.69QxHFuY.dpu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