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倩媽~Cecili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拒絕暖冬效應,讓小寶貝遠離蘋果臉

2007年01月29日
公開

BabyDJ媽咪育兒報 拒絕暖冬效應,讓小寶貝遠離蘋果臉 今年冬季有沒有覺得特別的溫暖呢?當然除了寒流的來襲,增添些許的「冬意」之外,其餘的日子,可是一點也不「冬天」!但是媽咪、爸比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寶寶的肌膚卻因為這個溫暖的「冬天」,小臉蛋兒變得紅通通的,不過,這可不是可愛的蘋果臉,而是寶寶的肌膚所發出的警訊! 小臉蛋兒紅通通―肌膚的警訊 今年冬季的平均溫差比去年更為顯著,而因冷鋒造成的低溫乾冷,加上聖嬰現象引起的暖冬乾燥,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可是容易引發寶寶肌膚的各種狀況,身為寶寶守護者的媽咪與爸比,可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暖冬對肌膚的威脅 ◆威脅一:暖冬中的溫暖乾燥空氣,容易使嬰兒的皮膚水分蒸發加速,造成乾燥、脫皮。 ◆威脅二:溫差變化是造成嬰兒皮膚發紅、浮腫、熱痛、乾裂、搔癢與繼發性發炎變化的重要因素。 ◆威脅三:乾冷空氣造成嬰兒皮膚皮脂分泌減少、乾燥、脫皮,造成搔癢與溼疹發炎變化。 冬季溼疹的惡化 當環境中的溼度急速的下降,人體表面的肌膚來不及調適,就很容易產生典型的冬季溼疹;再加上今年不穩定的暖冬氣候,很多父母都是在寶寶的溼疹已經嚴重惡化才請醫生診治!建議家長,與其在嬰兒肌膚受傷害後才被動地接受治療,不如積極地以適當的保護措施,預防問題肌膚的發生! 適當的肌膚保護措施 根據長庚醫院兒科資深主任周怡宏醫師表示,嬰幼兒的肌膚厚度只有成人的1/3,加上角質層薄,水分極易流失造成乾燥,因此,冬天之際,寶寶的肌膚會比成人更脆弱且容易乾燥,更需要細心的照護。 選擇合適的護膚品 周怡宏醫師表示,選擇天然成分且保溼功效佳的護膚品,並加強護膚品的使用,將是今年冬天幫助寶寶對抗惡劣不穩氣候的最佳祕訣。 舉例來說,以大豆油、棉花籽油或者蘆薈等天然成分製成的護膚品,其高效保溼能力可以徹底滋潤寶寶脆弱、薄嫩的肌膚;而添加維生素E以及礦物質的產品,經研究證實對於保水、維持肌膚健康也有非常好的效果;若護膚品中含有橄欖葉萃取精華成分,則能夠舒緩疼痛、抗菌、抗發炎,更能幫助寶寶舒緩因暖冬所帶來的肌膚不適現象。 選擇最佳塗抹時機 建議家長應從日常生活中,就要隨時幫嬰兒做好肌膚保護,不要等寶寶的肌膚發生問題,才苦惱要如何治療。例如:當寶寶洗完澡後,應在浴室拭乾身體,就馬上擦上護膚品,才能達到最佳的鎖水效果。外出時,也要隨身攜帶小罐裝的滋潤乳液,隨時幫寶寶舒緩肌膚乾燥的現象。 但是冬天保溼,一天一次可是不夠的,即使在室內,也會因室內溫度、溼度的不同,造成肌膚的水分流失,所以媽咪、爸比不要忘了隨時依寶寶的肌膚狀況,適時地補充護膚品。 叮嚀 再次叮嚀媽咪、爸比,除了小心注意護膚品的成分選擇,更要加強護膚品的使用,才能有效舒緩寶寶冬季肌膚問題,防止寶寶的肌膚因暖冬現象而惡化喔! (本文之數據及研究資料由嬌生獨家提供)

溺愛戰爭

2006年10月15日
公開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劉承賢、賀先蕙 調查顯示,僅相差一個世代,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就增加5倍,讓下一代不虞匱乏,剝奪孩子面對問題的機會,不是愛他,而是害他! 孩子們正遭受「溺愛病毒」的攻擊!他們擁有的物質比上一代多5倍,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然而,他們卻不滿足,還出現負向行為。愛孩子容易,用對的方式去愛,卻很難…… 有一種病毒, 正在全球各個角落肆虐,對著孩子們發動攻擊。如果你是個非常疼愛孩子的父母,小心了! 這個病毒的感染源不在空氣中,被感染也不會發燒、嘔吐,但日子一久,孩子可能出現七大負面人格特徵: 驕傲、憤怒、妒嫉、懶散、暴食厭食、陷溺、貪婪,從而影響一輩子的競爭力。 現象:千禧之子常見被溺愛兒童症候群 這個病毒帶來的症狀,名叫「被溺愛兒童症候群」(Pampered Child Syndrome),感染源只附著在父母身上,在一九八○年以後出生的孩子們,發病率尤高。 這已成為二○○○年以來全球兒童教育界最憂心的現象。 卡拉(Carla Wagner),十七歲,美國佛羅里達州學生。 這一天,她用美國運通金卡消費了一杯龍舌蘭,酒後,她駕著Audi A4揚長而去,撞到了一位女學生。 當法院打算以酒醉駕車以及傷害的罪名起訴她時,她的父母問法官:「那麼,卡拉今年夏天是不是還可以像往年一樣到巴黎度過夏天?」 這是二○○一年八月,美國《時代》雜誌封面故事「Power Struggle, who's in chargehere?」裡的真實案例,該主題係探討美國小孩被溺愛及父母企圖扭轉這個風氣的情況。 二○○五年十月,英國《泰晤士報》也刊出一篇專文:「如何終結被溺愛兒童症候群?」(How to end spoilt brat syndrome?),文中提到一個案例: 「她,只有十三歲,已經有了第一次性經驗,用違禁藥品,自殺過一次,每次離家出走都要好幾天才回去。」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少女成長於暴力家庭,事實不然,她的父母受良好的高等教育,總是細心呵護,給她一切她所要的,讓她成為家中的「老大」! 這個女孩,正遭受「被溺愛兒童症候群」的侵襲! 調查:三分之二父母承認孩子被寵壞 不止英、美國,這股病毒也入侵了台灣。 阿文,基隆某國中三年級學生。 國小時,他很聰明,父母極度寵愛。一次他欺負同學,老師請父母來學校。 他的父親,從BMW座車下來,就怒氣沖沖直奔找導師,母親則穿著水藍色碎鑽小禮服,隨後跟來。 父親劈頭說:「我的兒子,我很了解!」 母親再說:「我家阿文很乖,一定是有人激怒他,才會欺負人。」 阿文就這樣一直被護著進入國中。 國一時,阿文的學習狀況有了變化。數學老師發現他連簡單的運算都不會,請父母來校了解狀況。 導師說:「也許他要去檢定一下智力……」話還沒完,阿文父親拍桌:「你腦袋才有問題!」 升上國二,父母這時才意識事態越來越嚴重。父母決定帶他去鑑定。 鑑定結果出爐,醫生說:「阿文是抗拒學習,而且懶惰,造成智力退化。」 夫妻倆回想著過去一味稱讚阿文的結果,竟讓兒子變成這樣,兩人愣在原地,久久不能言語。 過去,人們總高唱「給孩子的愛永遠不嫌多」。 但如今,過多的愛、不當的愛,卻讓孩子們失去競爭力,甚至產生負向性格。 以下六個數據,分別來自二○○一年哈佛大學的研究、二○○一年CNN及《時代》雜誌聯合進行的民調 二○○二年美國非營利公共意見研究團體Public Agenda的調查: 一、八○%的人,都認為今天的孩子比十年或十五年前被寵壞了。 二、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自己的孩子被寵壞了。 三、七五%的人認為,現在小孩比以前做更少的家事。 四、只有九%的成人認為,他們在公共場所看到的孩子「對成人有所尊重」。 五、三分之一以上的老師,因為「無法忍受」學生的行為,認真的考慮離開教職,或他們知道有人因此離職。 六、也是最驚人的數據,一九八四年時,孩童可以影響父母達五百億美元的消費。到了二○○一年,這個數字達到三千億美元。 更進一步推論,父母給孩子的物質享受,比上一個世代整整成長了五倍!(編按:這段期間兒童人口數僅成長一五%) 這些數據共同指出一個現象:孩子對父母的控制權越來越大,但其被寵壞的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五倍的愛,五倍的物質,孩子消化得了嗎? 病源:嬰兒潮後期出生的父母易溺愛子女 兒童心理學先驅、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金德倫(Dan Kindlon),以美國九所學校逾千戶家庭為樣本,研究四至十九歲兒童行為與父母教養方式後,提出一份報告。 該報告指出,嬰兒潮後期陸續誕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九年)的父母,很容易變成溺愛的父母,他將其稱為「溺愛世代」。 原因有三:一、他們在物質上比上一代富裕;二、孩子生得少;三、他們揚棄權威的教養方式。 在溺愛世代的家庭,美國的平均孩子數目已從四個變為兩個;台灣每個家庭孩子數則僅一.一八人,他們的孩子享受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愛。 而這一代的父母,過去都被權威方式管教,因此他們質疑權威,如今他們選擇與兒女做朋友、採取寬鬆的教養方式。 這群溺愛世代生下的孩子們(一九八○年以後出生),被稱為「千禧之子」(Millennials),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代」,因為他們擁有最豐富的資源。 根據統計:這群孩子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房間裡有個人電腦、三成兒童及五成青少年房間裡有電話。 他們讓父母或爺爺奶奶帶著到全世界旅行,而且以前屬於大 人的活動──出外用餐,現在變成全家人的事;有九○%的父親會進產房看孩子誕生。 隨著家庭的收入越多,他們到倫敦聽大笨鐘鐘聲、到巴黎塞納河乘船、到威尼 斯聖馬可廣場餵鴿子的機會就越高。 癥結:民主與溺愛,一線之隔 千禧之子,是歷史上得到父母最高注意力的兒童,然而,越多的愛,越多的物質,卻出現越來越嚴重的副作用。 根據教育理論,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類型(見右圖,民主、權威、溺愛、忽視,此分類係根據父母付出的「溫暖、支持」,與「指導、要求」程度而有所區別。 其中,「民主型」父母,是最佳管教方式,他們既給孩子充分的「溫暖、支持」,又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孩子因而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尊重,同時發展出高度的自我接納與個人控制。 但一不小心,「民主型」可能就會變成「溺愛型」父母,兩者常常只是一線之隔。 輔大兒童與家庭學所副教授陳富美指出,若只是一味給予「溫暖、支持」, 卻未給予「適當的指導、要求」,賦予過度的自由,將變成溺愛型父母,孩子無法制止本身負向、不合理的行為,自我接納能力也低。 而溺愛型父母又可再分為兩類:放任,或過度保護。 前者沒有為孩子設定規則,接受孩子所有的欲望和行為。 後者則主動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沒有提供孩子嘗試錯誤的機會。 台北現場:怕廁所不乾淨,菲傭陪伴上學 鏡頭轉到台北的大安社區。八歲的Angela(化名),頭髮整齊的程度如同一把利劍削過。 她的父母常常出國,收入屬中上程度,但因她是獨生女,從小備受寵愛。 平常她的打扮都是配套好的,花色蘇格蘭裙,肯定搭配相稱的素色上衣,襪子樣式絕不會搶走上衣的風采,腳踩的是ELLE童鞋,連包包款式、該斜背、側背,都有講究。 她的人生被父母安排得十分完善,連上廁所這件事也不例外。 她就讀仁愛國小一年級時,每週二中午,菲傭為她送便當。 只見菲傭迅速的跑進教室、放下便當,牽著小Angela的手,兩人很快來到廁所前。 菲傭一間 間敲開廁所的門,「太暗、地上有水、馬桶上有黃漬」的都被淘汰。 如廁完後,菲傭迅速的幫她整理衣服,接著把她拖到洗手台,用肥皂搓了兩分鐘之久。 小 Angela的媽媽要求她,學校廁所不夠乾淨,若想上大號,盡量忍住不要在學校上,免得「處理不好」。 但一年下來,她還是決定將女兒轉到廁所更乾淨的康橋國小。 逢年過節的時候,Angela的媽媽一定認真打點,從接車的阿姨、司機、到外籍課程老師、導師等十幾人,都送上高檔禮品。 因為這些錢可保證她的女兒坐上校車最好的座位,一旦在校有任何異常,老師總是第一時間回報、聯絡簿的老師留言也總比別人多得多。 房間有人掃、上廁所有人伺候、出門有人接送,Angela能做什麼呢? 常常,她讓自己變成一座雕像,不發一語。 她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完全被剝奪了。 大陸現場:兒子打媽媽巴掌說「雞腿是我的!」 不只台北,在上海的地鐵車站裡,有很多「地鐵父母」。上海的地鐵有三層,最底層是搭車處。 這天,一位爸爸在車站外買早點,他拿著手機,氣急敗壞對著另一頭的太太說: 「叫你先去排隊買票啊!上什麼廁所?萬一兒子來不及怎麼辦?」 說著邊掏錢、邊罵、邊揮手叫兒子先去月台等。 原來,上海父母為了讓寶貝兒女省時間,夫妻兩人分工合作,一人買早點,一人買票,好讓孩子不用浪費時間,多個十分鐘看書。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也曾說過一個小故事。 他第一次回老家祭祖時,包了一輛計程車。當天,郭台銘趕夜車,從山西南部夜渡黃河。 晚上十點多,月光瀉了一地,司機跟郭台銘坐在黃河邊聊天,聊啊聊啊,司機先生竟哭出來了。 原來,這司機每天賺了錢,只吃兩個饅頭、兩根蔥,但為了孩子,他一定會買根雞腿回去給兒子吃。 有一次,他生病了,妻子把兒子的雞腿給他吃,兒子竟然打妻子一巴掌說:「這雞腿是我的,為什麼要給爸爸吃?」 郭台銘感嘆:小孩一直以為雞腿是他的,連他爸爸生病了,也不讓步。 這種小孩沒有感恩心,只曉得占有,不曉得失去的滋味。 美國現場:餐廳拒收失控的小孩進門 放任的溺愛型父母也很多。在紐約長島,有間名為「船塢」的餐廳,門口就曾掛了牌子寫著: 「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 餐廳 的規定則是:「No checks, no credit cards, no cell phones, take screaming childrenoutside. (不收支票、不收信用卡、不能在裡面打行動電話,把會尖叫的小孩帶出去)」。 另一個主角Dorothy(化名),則出現在台北市中心的快樂瑪莉安美語幼稚園。 六歲的Dorothy活在母親對她百依百順的羽翼下,在學校,只要別人不合她的意,她就用尖叫、大吼抗議,母親對她束手無策。 每天,她帶著家裡的高級糖果,從私家轎車下車,略仰著頭慢慢走進學校,她袋裡的糖「叮咚叮咚」碰撞發響。 「各位同學,我今天帶來的是摩洛哥可可巧克力糖。」接著,她將糖一顆顆放在同學掌心上,「你,哼!沒有!」只見她跟一個男孩說。 因為昨天這位小男生拉了她的辮子,今天必須接受懲罰。 Dorothy在學校,就像「蜂后」一般,懂得利用物質發號施令。 高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分析, 孩子在社會互動中,最需要的就是「妥協、分享、互動」三種特質, 被溺愛的孩子,容易喪失學習這些特質和演練的機會,就容易自我中心。 幼稚園,是社會情境的第一關,被溺愛的孩子因為不具上述三種特質,容易與同儕出現爭執,隨著時間長大,在人際交往上就會產生挫折感。 這個挫折感緊接著會帶來焦慮、憂鬱、拒學,然後產生更多的情緒問題,甚至出現自殺、攻擊性的行為。 此外,被放任的孩子,由於將「獲得東西」視為理所當然,通病就是「等不得」,當「無法獲得」的情境出現,就容易出現犯罪行為。 忠告:「易開罐的愛」只會害了孩子 然而,溺愛的問題不在於愛多、愛少,而在於「怎麼愛」。 愛的方法正確,孩子的行為加乘;愛的方法不正確,錯誤的行為也更嚴重。 這樣的狀況你應該不陌生,或者,你應該見過: 全家吃飯時,父母因為愛孩子,總是主動幫孩子夾菜,將最好的菜留給孩子,等到孩子吃不下,父母才吃下剩餘的菜。 久而久之,孩子理所當然以為,「我本來就該吃最好吃的菜」。 有一天,當他看到愛吃的食物,問也不問,一口氣全盤吃光,不管其他人是否取用時,你才發現,原來你的愛給錯了方式! 周文君分析,成功的愛,孩子不僅感受到父母的用心,還會回頭反問母親要不要吃一口,而不是全部吃完。 這樣的愛,就沒有多餘的問題。 美國權威心理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羅伯.寇爾斯(Robert Coles)曾對富家子弟進行研究, 他指出這些孩子的問題:「儘管擁有財富及特權,可是他們依然不快樂、不滿足。所有的錢財、玩具、旅遊,全都不請自來。 他們已擁有許多,還想更多,得到後卻沒有很大的滿足感,只是生出更多的欲望。在這表象之下,充滿著糾結不去的無用感。」 同樣的,因為不虞匱乏,千禧之子也失去努力的動機、生命的熱忱。 也如同美國心理學教授索羅門.史奇莫(Solomon Schimmel)形容希臘諸神,後來為何變成易怒的一群: 「正因為他們要什麼有什麼,有任何願望可以馬上實現,就變得不再有希望。 希望,是建立在有未實 現的理想、有需要花費力氣才能滿足的需要上。由於不需要希望而失去希望,神也會變得煩躁。」 愛孩子,就別讓你的愛,變成「易開罐的愛」:廉價、易開、隨取隨有。收回你的一隻手吧!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2006年10月15日
公開

原文引自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停、收、等、慢 培養孩子11大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作者:李盈穎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七彩的飛翔──泡泡

2006年08月12日
公開

幾乎每個人的童年,都離不開五彩繽紛的泡泡。小小的孩子們,嘟起了小小的嘴,用力的「呼!」一吹,吹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美麗泡泡,也同時吹出了小小的夢想。 小倩很喜歡完泡泡機,所以有自製泡泡水的動機,在網路找尋資料尋求結果如下: (一)泡泡水的濃度高,泡泡就較小,因為沙拉脫會破壞水的表面張力,因此泡泡就較小了。又因為表面拉力大,所以需要更大的力氣來吹。而濃度高的泡泡水,吹出泡泡的存活時間大致上來說會較短。(實驗是用日星牌的沙拉脫加水混合成溶液,最佳濃度為2份沙拉脫加10份水的泡泡水平均時間較久。但是不穩定,因此以1:10的泡泡水為佳。) (二)在延長泡泡的壽命方面,經由實驗顯示,在泡泡水中加定量的糖最好,加定量的膠水則次之,加油或鹽完全沒效果。而加糖和膠水有效應該是因為可增加泡泡的面張力;加油沒效果應該是因為水和油不互溶;加鹽沒效果應該是因為泡泡水有脂肪酸鈉的成分,加鹽會立刻形成不易溶於水的鹽類,所以沒效果。(另外網路上有人建議甘油,大家試試吧。) (三)若泡泡水加入不同顏色的色素,則吹出的顏色也不相同。我們總共準備了粉紅色、黃色兩種色素,吹出了略偏粉紅色、黃色的泡泡,由此可知色素可以影響泡泡的顏色,但是要是泡泡的外層較厚,顏色就比較深,泡泡外層較薄則反之。 Cecilia建議: 大家可自己嘗試使用家裡的洗碗精和洗衣精調製適合比例的泡泡水,依情況加溶質或色素,吹出更好更持久的泡泡。 參考資料:七彩的飛翔──泡泡,英明國中 陳薈安、曹盈華、羅妍婷、吳容因

學會跟世界接軌

2006年07月28日
公開

學會跟世界接軌 【廖玉蕙】 為了陪阿嬤打發無聊的時間,全家人破例開始學習打麻將。 不愧是國粹,學問不小。大夥兒慢慢琢磨,日益精進牌藝。人入初老年,才和麻將建立關係,先天上便吃了虧。在詭詐的人世裡虛與委蛇久了,總覺得每張牌後面都潛藏不可測的陰謀。因為步步為營、思慮再三,和阿嬤年老緩慢的動作,竟不謀而合地搭上了節奏。爸爸、媽媽和小女兒,三人都屬新手,阿嬤則是老化後的混亂,四人上桌,一圈麻將打到地老天荒,從陽光亮晃晃直到夜幕四垂。偶有一旁觀戰者,簡直急到腦門充血、兩眼翻白。 因為純屬陪老太太消遣,唯恐老人家過分緊張反而傷神,事先言明僅以花花綠綠的籌碼論輸贏,不涉及金錢往來。饒是這般,因為事關顏面,四人還是全力以赴,毫不含糊。只是,畢竟有的太年輕,有的又已有了年紀,興奮衝動者有之,老眼昏花者也有之。亂喊「碰」的、少拿牌的、吃錯牌的,錯看條子、筒子的……因為採寬鬆認定,一局下來,手忙腳亂地一再重頭來過。忘記碰的、漏吃的,儘管已經過了一輪,還容許還原現場、重新出牌;進行到半途,忽然發現少了張牌,就算牌局已接近尾聲,仍寬厚地允許再抓補一張……總之,狀況雖然頻頻,精采不減,四人依然玩得不亦樂乎。牌桌上的墊紙邊上寫滿了每場廝殺後的戰績:「阿嬤美國西裝──大輸600元」、「爸爸小贏30元」、「妹妹反敗為勝10元」、「媽媽潰不成軍」…… 一日,下班的兒子,臨危受命,替代必須出門的妹妹上桌。才坐下來不到五分鐘,已經不耐煩地催促了不下五十次的「快一點」,攪得桌上其他三人神經緊繃,亂成一團。兒子丟牌的聲音,響脆俐落,有著年輕幹練的質地,似乎是箇中老手,可全家人卻都想不起曾經有過甚麼樣的環境造就了他的熟練。更糟糕的是,無意間,被他發現輸贏居然不計代價,他大表不滿: 「打麻將不算錢?這未免太扯了!一點刺激也沒有,難怪你們亂搞一通,一點遊戲規則都不懂!」 他強烈主張必須提高輸贏的代價,才能激發人類潛在的鬥志。每台只有二十元?「連小朋友都不屑!」於是,他以內行人的高姿態,為我們重新訂定規則: 「輸贏要拉大距離,而且要真槍實彈,不能虛晃一招,否則大夥兒都胡作非為,私相授受,明明都相公了還可以補牌!像話嗎!有人這樣亂來嗎?簡直是一場鬧劇!」 他義正辭嚴,講得我們羞愧萬分,只好從善如流。他將底價提高到一百元、每台為五十元,他拿話激阿嬤: 「就這樣,不能再低了!……阿嬤!玩真的沒問題吧?你應該不是那麼輸不起的人吧?」 開玩笑!想你阿嬤當年也曾意氣風發,豈是猥瑣之輩!阿嬤一句:「驚啥!」立時將局面推入緊張刺激、萬劫不復境地。 然而,混亂依舊,起手再回的狀況不少。媽媽已然丟出的牌,想想不妥,想再趁勢取回,「不行!」一聲嚴厲的斥喝追上,怯生生的手只好抽回;兒子自己一時不察,胡亂喊了聲「碰!」,立刻掏出一台的罰款,自我處罰;阿嬤抓了牌,放進牌列中,整了整牌,這才發現根本已經自摸,「阿嬤,這樣不算!犯規哦。」聲音雖然溫柔,態度卻相當堅定;爸爸把牌翻下、喜孜孜喊胡後,才發現搞錯了,訕訕然將牌重新砌起,「詐胡!這局從此不准胡了。」……分明自摸,高興之下,手上抓到的牌碰到其他的牌,「不算!犯規。」自摸的麻將擺得靠進外頭池子,「也不能胡,這是慣例。」給阿嬤過水後還沒轉一輪,立刻喊胡,「不行!婦人之仁必須付出代價。」哇!酷吏復甦啊?不過消閒罷了,搞得這樣緊張兮兮的,眾人不服!提出申訴。 「沒得申訴!這是規矩。要玩牌,就得照規矩來,才能和世界接軌。」 跟世界接軌幹甚麼?就是玩玩嘛!我們又不去參加奧運比賽?急驚風似的!可是,兒子鐵面無私,嚴格執行。一回,媽媽不放心地數了數牌數,赫然發現居然少了一張,難怪怎麼兜都兜不攏!於是,駭笑著想從後方再行追補。 「開玩笑!牌是這樣玩的?願賭服輸,現在,你光守著別放砲就好,趁早打消求勝的念頭。」 媽媽不甘心,趁其不備,從尾端抓了支牌,兒子手腳極俐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扣住媽媽的手腕,硬生生從媽媽手中挖出那張牌。媽媽半撒嬌半動之以情: 「我是你媽欸!你就通融一下吧!人家忘了補嘛!」 「不行!打麻將怎麼能通融?有一就有二,此風不可長!一開始就要嚴格把關,立下好的制度,將來若是出去跟別人玩,才不會被人恥笑,賭徒是不管父子母女親情的,眾生平等。」 「我才不會出去跟別人玩!不過陪你阿嬤殺時間而已,打牌還要立甚麼制度!又不是立法院。……啊!這算甚麼消閒,根本是玩命,會心臟病發的。不管!把牌還我!」 兒子不理,逕自催促大夥兒加快速度: 「速度太慢了!這樣沒辦法跟世界接軌。」 「接軌個頭啦!這麼嚴苛跟共產黨有甚麼兩樣?」 兒子依然不理,緊緊看住媽媽蠢蠢欲動的手。媽媽生氣了,兩人在牌桌上搶牌,相持不下。媽媽氣憤地說: 「我養你二十幾年,就讓我補一張會怎樣?養兒還沒防老哪,先就要氣死老媽呀!」 阿嬤看不下去了,轉頭訓斥她的女兒: 「汝哪會這尼番!阮孫不是給汝講過了,要學會跟世界接鬼啦!……是講……把鬼接落來是要作啥?……啊?七月時快要到了,安捏敢好?」 【2006/07/26 聯合報】 @ http://udn.com

陪孩子認識平實世界

2006年05月10日
公開

陪孩子平實認識世界 ◎盧玲穎  有一部只有八分鐘的紀錄片。紀錄的是一位越南移民小孩在加拿大的一天生活。  這位眼睛大大的小女孩,綁著馬尾,蹦蹦跳跳地,一早到學校去上學。拍攝者問同學最喜歡什麼課?「數學!」、「體育!」、「社會!」、「音樂!」……同學們此起彼落地說著,但大眼睛女孩眨眨眼,不知道怎麼回答。  下課了,大眼睛女孩去到了越南語學校,台上老師念一句,台下小孩讀一句,不會讀的,得重寫、或罰站。那齊聲朗讀的教室與排排坐戰戰兢兢的孩子,與前個畫面截然不同。  而後,孩子回到家,立刻開始寫作業,並在導演的請求下,讀出她在家必須遵守的規則:「回到家要先寫作業、如果沒有先寫作業要被處罰……對大人要有禮貌……否則會被處罰……」  拍攝者問小女孩,長大想作什麼?小女孩還是眨眨眼,說,「不知道,沒有想過耶!」然後露出緬靦的微笑。這時畫面轉換到她學校的同學,「要當消防員」、「當舞蹈家」、「當工程師」……聲音再度此起彼落。  短短的片子,給人極大的震撼。無論拍攝者是不是帶著有文化偏見的眼光來捕捉小女孩的生活,但那個乖順的、不知道未來的孩子的形象,強烈地打到了觀者的心裡。 一代傳一代的矛盾  那個強烈的印象,反映了我們受教育的過程。  爸爸媽媽們一定記憶猶新,我們中學時的生活總是在滿滿的考試中度過,有空喘息想想自己的未來時,往往已經入了職場。  再問現在的孩子,他們對未來或仍有想像,但整個社會追求「競爭力」的思維,又總是讓孩子在與人競爭中長大。  其實爸爸媽媽們都清楚,人要能夠快樂、能夠生活得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重要的。不過爸爸媽媽們都會隱隱擔心,如果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在社會上無法穩定的生活,又該如何是好?  因此,在每次孩子的考試、每次孩子選擇方向的時候,我們免不了提醒孩子—成績會影響他的升學、升學會影響他的職業;也免不了跟孩子說,將來當醫生當律師可以賺大錢,或是,當公務人員最有保障,考個高普考、修個教育學程不怕吃虧,在某些關鍵時刻,「強力遊說」孩子選取某些志願,也是常有的情況。  孩子其實是困惑的,就如當時的我們一樣。一是忙都忙翻了,世界又充滿競爭,哪有機會探索自己?另外,大人的擔心的確很有道理,大人給的建議也都中肯,但是,世界這麼大,各行各業明明那麼多,怎麼被大人肯定的志願那麼少? 提供平實且開放的教育  真正的問題,在於整個教育環境提供給孩子過少的資訊。以及在提供資訊時,缺乏平實反應、以及讓孩子去思索判斷的機會。  我們認為,如果父母能夠與孩子一起探索志願,不僅可以增進孩子對世界的認識,還能與孩子交換更多心裡的想法與感情。 以下提供幾個建議,予您參考。 一、給孩子多點時間空間胡思亂想  當要「擘畫」一件事情時,總是需要時間思考與反覆思量。父母們無論要培養孩子的什麼能力,留時間與空間給孩子「胡思亂想」,或者讓孩子從「無聊裡自己找事情做」,都是重要的。當孩子有了「反覆思量」的時間後,通常他們會冒出各種疑問,進而自己探索與拓展。 二、建立平實的認識觀  在目前的九年一貫課程裡面,已經有「生涯發展」這個學習項目,也已有許多學校,安排了不同職業的家長到學校裡為孩子介紹各行各樣。這是個好的開始。然而,協助孩子擁有一個「平實的認識觀」,是父母可以再加點力的地方。例如,讓孩子有機會探問各種行業的甘與苦,包括從事這個行業有趣的地方、以及困難的地方,遇到挫折時又都如何解決等等,讓孩子可以更全面地瞭解這個行業、以及人的生活。  在這同時,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在談話時儘量去除刻板印象,例如我們容易認為醫生就是很風光體面卻忽略了其辛苦的一面,或容易很單方面地提到公教人員工作穩定又輕鬆,卻忽略了其專業的面向。去除刻板印象,孩子才有機會擁有寬廣的空間去認識不同的職業、與不同的生涯選擇。  如果孩子提到一些父母並不清楚的行業,也請不要草率地以刻板印象給予孩子回應。我們本來就不可能真的瞭解各行各業的生活,在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探索,例如請教從事相關行業的朋友。甚至,現在有許多國外的電影、漫畫、或自傳體的書籍,都深入地描繪了各種生涯選擇的甘苦,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並討論其中內容、或進一步探索書中內容與真實的差距。 三、給意見不是給判斷  當然,父母親可以就自己對不同行業的認識,提出說明、想法、或自己的擔心。這樣深入的對話往往發生在孩子上高中分組或選擇大學的時候。但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我們提出想法時,儘量避免以「外界的評價」來為孩子製造壓力。反倒應該以平實而具體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但非直接判斷或下結論。例如父母最擔心的薪資問題、工作危險程度、工作時數等等,都可以深入地談。這樣,我們不僅僅是給了孩子多元的意見,也給了孩子自行判斷的空間。  對孩子來說,自行吸取資訊而判斷,其實是個比照著父母既定方向走更難的功課,而從小有機會自行就不同資訊判斷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能為自己負責,也更有抓取重要建議、與就建議判斷的能力。 四、具體的讚美孩子  對孩子來說,肯定永遠是不嫌多的。這需要父母擦亮眼睛,就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各種展現,給予懇切與貼近真實的讚美。如此,孩子自然能夠發展出欣賞自己的眼光,對於自己的未來,也會更有嘗試與挑戰的勇氣。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這樣形容自我實現的人,「無一例外的,他們都是專心致志地獻身於一項身外的事業的人,他們做這件事也喜愛這件事,因此,工作與歡樂的分歧在他們身上已消失不見……」  陪孩子探索,讓孩子有機會自我實現,將是作父母最大的喜悅。

大量閱讀,到底讀了什麼?讀後卻無法寫作,又是為什麼?

2006年04月30日
公開

摘自英語教育月刊 大量閱讀,到底讀了什麼?讀後卻無法寫作,又是為什麼? 作者:南台科技大學 吳歆女榮老師 最近很多家長來問筆者,他們的孩子都就讀雙語班,幾年下來英文閱讀和寫作能力反而不如普通班的孩子。他們想知道為什麼? 其實,筆者也不了解,於是請他們把問題再說明清楚,或者把孩子帶來讓筆者看看,才能把真正的問題找出來。後來,筆者安排時間一一和那些孩子們談話,請他們當場閱讀一本書,並寫下書的大意和感想,甚至是書評。結果,很讓我吃驚的是,他們都是資質很好的小朋友,兩位是四年級,一位是五年級,在閱讀文章時速度都是奇快無比,寫作的內容卻平淡無奇,看不到運用片語或引用名言佳句,口語式的英文隨處可見,還有,不知道要分段,文法錯誤等等。 指出這些文章裡犯的錯,並不是我的目的,而是從這些錯去找到一些值得思考與探討的線索。所以,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反思目前英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為了有條理地說明,以下則列出筆者與家長、學生們談話之後,反思的幾個問題與重點: 大量閱讀,讀後卻無法寫作,是為什麼? 這是家長常問我的問題:「我的孩子大量閱讀,但讀後卻無法寫作,是為什麼?」我的回答是反問:「大量閱讀,到底讀了什麼?」真的從文章裡讀出了什麼,不可能寫出不好文章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寫出不好文章,根本在閱讀的教學出了問題。 如果大量閱讀的過程是走馬看花,略讀而不精讀,或者沒有在佳句的部分多讀幾次,這種閱讀根本對一個讀者的作用不大。再者,閱讀後沒有反饋(feedback)的機會(例如,要求學生閱讀後談談自己的看法,寫下自己的感想心得,或小組討論所讀的文章等,都是很好的反饋),學生也無法明白自己的缺點而求進步。 此外,缺乏想像力也是無法整合讀寫的敗筆。文章中上下文會提供線索讓讀者去推理,可惜,很多學生根本不推理,不肯想。當筆者問他為什麼時,他們常常說不知道來搪塞,或者推說書中沒有交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提醒許多家長,不是只求閱讀的量,還要注意閱讀的質。看完一本書,如果只知道書中的大意,那是最基本的要求罷了。最好能再深入的去想,這些書中的人物與情節,是否與讀者本身的經驗有關,並比較其相同與差異之處。依讀者反應理論(Reader Response Theory)來看,這種思考方式與感想的表達並無一定的答案。 觀察能力與生活經驗,是寫作的基礎。 雙語班的家長多少有一點優越感,當我給他們的孩子看比較簡單的書,再要求他們的孩子寫心得時,多半會有直接的反應給我:「老師,我覺得這本書會不會太簡單了,沒什麼單字,要不要換一本……。」 事實上,這些都是多慮,有些書很長,要學生寫心得時,他們知道去翻書來抄,對於測寫作能力而言根本沒什麼意義。這些年,筆者多半會找一些簡單的故事,即使是學生都看過的版本,也不忌諱用來當作測驗學生閱讀後心得寫作的考題。這些學生中,有不少瞧不起看過的書,覺得簡單,寫出來的句子顯得短,或者沒什麼內容可言。例如:It is boring. It is interesting.就這些句子,當作心得來寫,提不出具體的說明。有人表明看過這本書了,卻在重複讀之後,沒有不一樣的心得。筆者很納悶,因為從理論上和實務上來看,讀者讀一本書的感覺,會隨著閱讀的次數增加而有不同的感受。這些學生在讀書時,無法以新的觀點去看事物,當然無法領略閱讀的樂趣。加上生活經驗不豐富,或者不用心過生活,當然每一件事對他們而言都不重要,事 不關己的態度,讀出不書的味道來,更何況要寫作。 閱讀和寫作都需要指導 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都是需要指導才能發展得好。當然,有人是自然養成,但大多數的人還是要有人引導,或經由分享討論來成長。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讀很多書就會寫作,其實,這是很大的迷思。也有家長認為,他的孩子要學寫作就可以,不必學閱讀。這也不正確,因為寫作是思考的呈現,所以,寫作課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進行思緒的整理,不是在埋首寫作,而整理思緒的過程,閱讀文章討論文章的過程更不能省略。寫出來的作品,還要經過修改,不厭其改,一直到認為是好文章為止。這些都不是一個人閉門造車能得到的,所以說閱讀和寫作的能力都是需要指導才能發展得好。 精讀與背單字、優美句型,能提高寫作的水準 家長也問我:「為什麼我的孩子老是用那些簡單的字來寫文章?」這就要問那些孩子有沒有精讀與背單字、優美句型的習慣了。老實說,只有這樣做才能提高寫作的水準。不過,家長告訴我那些外師都告訴孩子不要背單字,多看就會了。我告訴家長,美國的孩子也背單字,沒有人不背的,雙語班的孩子不是美國人,怎能不背單字?單字是最基本的要求,難怪老是寫一些簡單的字詞,當然,這麼寫是很安全的,外師習慣給孩子們評語:Good! Good job!之後就看不出有什麼可建議的,這也是家長們起疑心的部分。 精讀,把一本書,一篇文章好好的念上幾回,仔細分析內容中最重要的情節,最優美的句型,最好能依樣造句,確實把這些句型的用法記熟,才能在適當的時機運用得上。這種道理很簡單,國語文也是這樣學習得來,說起來並無特殊的訣竅。 http://ejee.ncu.edu.tw/articles.asp?period=23&flag=23

簡體字與繁體字

2006年04月12日
公開

簡體字與繁體字 最近,有兩則關於中文字的新聞。其中一則是說,聯合國決定,從2008年起,將全面廢除繁體中文字,以後只採簡體中文字為聯合國的官方文字之一。另一則新聞則是來自於教育部,下個月即將登場的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考生如果在作文考試時用簡體字,將一律視為錯別字扣分。 為了第一則新聞,我特別上了聯合國全球資訊網瞧瞧。我發現,聯合國網站上所使用的文字共有六種,分別是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以及簡體中文。事實上,聯合國使用簡體中文字的歷史已經相當久,早在1971年中共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並成為安全理事會成員之一後,聯合國官方文字中所使用的中文字,就已經改成簡體中文。 由此可以看出,外傳2008年起,聯合國將全面廢除繁體中文字,根本是毫無所本的傳聞。因為,就聯合國所使用的官方文字來說,簡體中文字既然已經使用了35年,除非發生重大事故,否則應該還是會繼續使用下去,繁體中文字並不在考慮的範圍之內。再者,以聯合國的職能,它並沒有任何權限去廢止任何一個國家是否能夠繼續使用任何一種文字。因此,除非台灣不打算再使用繁體中文字了,如果我們堅持要用,誰能禁止呢? 談到此,就要繼續討論第二則新聞了。 我們該不該繼續使用繁體中文字?或者說,國中生在基測作文時,寫了簡體字,就被視為錯別字而扣分,有沒有道理? 主張繼續使用簡體字的朋友,所持的理由大多都是:繁體字是固有的中華文化之一,不能輕言廢止。這樣的理由不能說錯,但不免讓人覺得過於保守。 要知道,文化本來就是與時俱進,懂得現代中文的人,不見得看得懂文言文。就算看得懂,也不見得能夠閱讀當時的甲骨文或大篆、小篆。不過,絕對沒有人會因為看不懂古文字,而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受到了斷絕。 同樣的,現今年輕人在電腦上所使用的火星文,其文字簡化的程度,與簡體字相較,似乎又更進一步。但如果連基測中都已經出現了「Orz」的字眼,又何必對簡體字大驚小怪呢? 文字,是一種符號。作為一種溝通工具,文字的用處不就在讓書寫者與閱讀者都能夠順利互換訊息和意念嗎?如果大家都已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簡體字,又何必它視為洪水猛獸呢?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fld/archive/2006/04/11/51928.html

進銀行不如賣雞排?

2005年10月26日
公開
3

進銀行不如賣雞排? 「去銀行和賣雞排…你會選哪個?」這是最近台大椰林風情BBS版上的熱門討論話題。一位大學資管系畢業的學生,家裡經營鹽酥雞生意;他最近考上了銀行資訊人員,卻因不知到底該去銀行上班還是回家幫忙賣炸雞而苦惱不已,因而上BBS 版求助。 10幾20年前,他得到的答案大概會一面倒地傾向「去銀行」──開玩笑,有銀行的金飯碗可捧,又能坐辦公桌吹冷氣,何必要去路邊賺這種辛苦錢?但現在,70%的網友卻建議這位迷惘的年輕人「賣雞排」。 一位網友建議他選擇賣雞排的原因如下:「你在銀行混得再好,能賺多少錢?你要奉獻多少時間給銀行?…賣雞排,一切可以自己作主,再不濟,收入也比上班好。」 還有人以過來人的身分喟嘆:「只要你是上班族,你就是公司的資產,一切聽命於公司規定;除非你看破這一點,遞出辭呈,才能贖回真正的自由身。」另一位回答得更直接:「賣雞排!這是我一生的夢想。」 台灣一直是個「職業有貴賤」的社會,白領與黑手之間,始終存在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但隨著祟尚自主與自由的 X與 Y 世代逐漸成年、步入社會,各行各業間的高低界線逐漸模糊;加上近年來經濟不景氣,微利時代來臨,年輕人的工作觀,已產生微妙的轉變。 一間位於台北精華區的麵包店,年營業額上億;一位國中畢業的鞋店老闆,三個月可賺500萬元;一家生意興隆的滷味攤,一個月收入300萬…。而一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月可能只能領個三、五萬薪水,難怪這麼多人有「寧賣雞排」之嘆。 引發幾十篇迴響的「銀行與雞排」討論串,不過是冰山一角而已,背後隱含著的是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新新人類對工作的要求,一是「能賺錢」,二是「自主性高、不用看老闆臉色」,三是「夢想與興趣」。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學校不是職業訓練所,重點是從學習知識中得到思考事物的方法…書讀得多不一定就要做大官或追求什麼社會地位;重要的是個人視野和生活的能力會更好。」

體罰有用嗎?/洪蘭

2005年09月19日
公開
8

體罰有用嗎?/洪蘭 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每個人都反對體罰,但是很多會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材」等古人的話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打」的確比「教」快,從動物實驗中,我們看到懲罰是個最快見效的方法,動物都有一個本能,凡是可能威脅生命的學習都是一次就學會,這在心理學上叫「一次學習」(one-trial learning),例如狼的本性要吃羊,但是如果在羊的內臟抹上鋰鹽,使狼吃了羊後劇烈嘔吐,以後這隻狼便不敢去吃羊。但是要達到這種「一次經驗以後永遠不敢」,這個體罰要非常嚴厲,嚴厲到有性命之憂,使演化出來的求生本能出現,這個行為才永遠不會發生,好像毒老鼠的餌,如果第一次未成功,便可以丟棄,老鼠再也不會回來吃它了。但是我們一般體罰並沒有打到這個程度,反而打久了把孩子的自尊心打掉了,孩子變皮了,「隨你打,反正我就是這個樣」,當一個孩子沒有自尊自愛時,這個孩子也就變得不可教了,一般常見的體罰其實是人格的羞辱,自尊心的踐踏。對人而言,這種羞辱和踐踏有時比生命的威脅還更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常有孩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無理的懲罰後會選擇以自殺來洗刷這個羞辱。  打的教育的確比愛的教育效果來得快,但是它的後遺症卻是五年、十年,甚至一輩子都洗刷不掉的。我們看到鄭姓商人被歹徒綁架四十天,當警察衝進去救他時,他縮在牆角,不敢相信來的是好人,連被抬出來了還擔心外面仍有壞人,還會被抓回來,這個心靈的殘害是多麼的深刻,只是很少人會把孩子因功課不好被體罰與這種傷害聯想在一起。其實在本質上兩者是很相似的,都是無辜被罰,無能為力又無可奈何。我有同學在離開學校四十年後,仍然作被體罰的惡夢,也有同學仍然記得國文老師所罵的話。這位同學說她寧可被打,因為打完皮肉之傷癒合後無痕跡,但烙在心靈的恥辱跟著她一輩子,所謂「利刀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懲罰的後效我曾在動物身上看過一次,印象深刻,永生難忘。 我初進加大心理所時,要修動物心理學的課,學長一再警告不可超越猴子籠外面的白線,當時並不以為意(現在知道一定要把後果的嚴重性明白的解釋給孩子聽,告誡才會有效)。直到有一天,一位女老師前去餵猴子,這位女老師剛出道時,野心勃勃,她要在最短時間拿到永久教書權(tenure)要升為副教授,因此她需要快速的出版論文。因為動物實驗是要花時間耐心的教導猴子學習實驗作業的,她等不及,她就用電擊法,猴子一做錯就用電擊,而且用強電,使猴子痛徹心扉,從此不敢再錯。她這樣果然每年都有論文出版,很快的升上了副教授,拿到了永久教書權。達到目的後,她便改用愛的教育,不再用電擊,改用食物獎勵方式來教動物。我們做動物實驗的人都知道必須討好動物,動物才會有好的表現。就像做病人實驗時,我們也必須先跟病人套好交情,使他願意為你的實驗盡心。因此早上去學校第一件事便是先去動物籠子餵自己的動物。這位女教授手上拿著一顆桃核去餵猴子,看見一隻母猴快速的從籠子後面衝到前面來,她就很高興,心想連動物都知道誰是主人,就把手伸出去,讓猴子來拿這顆核桃,想不到猴子抓不穩,核桃掉到地上了,這位女老師因為沒有戒心、一時不察,就彎下腰替猴子去撿這顆核桃,想不到猴子一把扯住她的頭髮連頭皮都扯下來,在那一剎那,她記起來這隻猴子是她當年嚴厲電過的猴子,中國人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想不到動物也會,看得我們心驚肉跳,搶救不及。不合理體罰的後果這麼嚴重,我們怎麼可以這樣去對待沒有自衛能力的孩子? 法律上說「人生而平等」,但是在生物界,人是生而不平等的,有人天資聰穎,一教就會,不教也可無師自通;有人生而愚魯,要耳提面命,不厭其煩的教才會懂。如果我們承認孩子有天資上的不同,我們用「少一分打一下」的標準要求他,就非常的不合理,我們是用一個他無法控制的因素去強迫他到達某個水準,當他做不到時,我們就去懲罰他、羞辱他,這真是非常的不公平,我們不應將孩子去跟別的孩子比,因為每個人的天資不同,蘋果如何能跟橘子比。他應該跟自己比,只要他今天比昨天強,有進步,我們就應該鼓勵他,稱讚他。鼓勵的效果可能比較慢,但是後勁比較強,這個孩子以後出了社會對自己會有信心,他人生的道路走的會比較快樂。 在所有體罰中,連坐法最不公平,我們都知道連坐法非常有效,因為它是用團體的力量去制約一個行為的出現,但是它非常不公平,因為連坐法要求孩子為別人的行為負責,而我們教導孩子的是他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連坐法會使孩子因不平而生怨,一個二歲的孩子如果做錯了事,我們罰他,他都可以接受,因為他會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但是即使二歲,也都不能接受別人冤枉他。被冤枉的感覺如果能使一個十二歲的學生上吊以明志,我們大人在使用連坐時能不慎乎? 教育是潛移默化,常常不能立竿見影,如果我們能將眼光放遠一點,我們就會發現打的效果只是目前有效,但是後遺症可能害了孩子一輩子,成績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只要孩子有用心學,不必一定要求考一百分,當孩子畢業進入社會後,他的成績單不再重要,但是他的人品、道德、價值觀卻會決定他的一生,如果父母可以看遠一點,有個樂觀健康正直的孩子才是上天給你的福報,功課只要想念就會趕得上來,何必為了分數打壞了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2004-06-06/民生報/CS4版/少年兒童】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2005年08月15日
公開

12個月大嬰兒—各項發展遊戲 -------------------------------------------------------------------------------- 快週歲了,大部分的寶寶都能獨立站立,有些已會扶著東西移步前進。學會走路的孩子會四處走動,個人的發展差異逐漸加大,隨著活動範圍的擴大,真實的智能也開始萌芽。 研究報告指出,給寶寶活動的空間越廣,刺激腦部的機會越多,發揮作用的能力就越佳,到了3-4歲的智能就越好。所以不要讓寶寶在雜亂的空間,或玩具太多的房間內活動,會妨礙他的積極探索,影響智能發展。 週歲的寶寶,有的雖說已會「學走」了,但是手腳尚不靈活,一定要不斷的重複練習,不要限制任何寶寶可練習走路的機會,讓他自己走,不要老是牽著寶寶的手走,在搖搖晃晃及愛的掌聲中,他學會如何平衡及有獨立成長的機會。但要注意周圍環境的安全,注意家具是否有尖銳的角及邊緣,收好危險物品等,讓寶寶在寬敞ˋ安全的空間中成長。 一、推紙箱前進 有些寶寶快週歲了還不太會走路,除特殊情形外,家長不必過分擔憂,可透過有趣的遊戲活動,幫助努力嘗試要站起來的寶寶開始走路。 方法:找一個和寶寶站起來時,可用手撐在上面同高的空紙箱,重量不宜過重。讓寶寶在乾淨的地板上推著紙箱練習走路,媽媽從旁鼓勵、引導他。當寶寶發現他可以自己推著東西前進時,通常會雀躍不已,孩子都很喜歡這個充滿樂趣的遊戲。 二、貼五官 父母可透過這個遊戲讓寶寶認識自己的五官外形,從認識自我開始,再認識動、植物等其他事物。 方法: 1.在厚紙板上畫一個人的頭形及臉形,最好也畫上頭髮,臉部空白留做貼五官用。用紙片製作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等,用來黏貼。 2.首先,家長指著自己的五官讓寶寶辨認,接著教他用手指出媽媽的鼻子、嘴巴…..等。也可拿出鏡子讓他看,告訴他這是寶寶的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 3.父母示範貼圖,有時可故意貼錯,讓孩子指出糾正過來。 4.讓孩子自己貼五官,只要貼對位置就好,不要求貼的比例正確。 三、裝手電筒 手的功能發展能促進大腦的發育,透過寶寶觀察大人拆裝手電筒的過程,讓寶寶自己動手裝手電筒,可培養寶寶的觀察力、專注力及訓練手部操作的靈活度。 方法:家長把手電筒從拆開、放上電池、套上燈泡,栓上蓋子、然後按上開關使燈泡亮起來,每一個步驟慢慢地、仔細地做給寶寶看,寶寶在旁觀看也會學大人的樣子去拆裝,家長從旁可看看寶寶能做到哪一步,寶寶能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不要勉強他。此時也要告訴他,要愛惜物品,不要將手電筒亂扔、亂敲,否則會弄壞燈泡,燈泡就不會亮了。 四、分享好東西 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增強,漸漸懂得想佔有或得到一件東西了。教寶寶與他人共同欣賞物品,凡事不能只從自我為出發點,從小培養他與人共享的情懷。當他體會大人願意與他分享事物時,漸漸地他也可能拿出自己的玩具,要與大家分享。 方法:家長在平日應經常和寶寶一同分享生活中的點滴,將身邊美好的事物不論大小,都與寶寶分享。例如:你在摺棉被時,和他一起欣賞被單可愛的圖案:澆花時,和他一起看看美麗的花朵,耐心教他觀察葉子的紋路;出外郊遊時,跟他一起欣賞天上的白雲……等。你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愛,建立他對他人的信任,長大後也較會替他人著想。@、

激動時,吐不出象牙來~吳淡如~

2005年08月10日
公開

心靈成長 激動時,吐不出象牙來 記得那是一個飄雨的黃昏,我搭朋友的便車回家,車子左轉滑過十字路口時,有一輛冒冒失失的車子竟從安全島對面車道急速大轉彎,想擠進我們這個車道來。 這當然是嚴重的交通違規,最危險的是,他竟然還轉得那麼快。若不是朋友緊急煞車,他一定會撞上我們。 我的朋友很生氣。不知道為什麼,在開車的時候,再怎麼好脾氣的人都很可能罵出三字經來。我的朋友大概也想這麼做,但因有淑女(我)在鄰座,所以他只是迅速按下車窗,瞪著那個冒失鬼,看那人要怎樣。 「對不起,喂,對不起!」 那人自知理虧,馬上道歉,但在兩聲像在罵人的「對不起」後,他立即又加了一句:「我有說對不起哦,我已經說了哦!」 此話不說還好,一聽,我的朋友更加氣惱。他把車堵在那人前頭,下了車。 那人不敢下車,坐在駕駛座前彷彿在大聲咆哮:「我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怎樣?」 這是我看過的效果最差的道歉方法。每一聲「對不起」都像長了拳頭似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也常目睹或耳聞「少說少錯,多說多錯」的類似事件。 以良好態度送出去的單純道歉,常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但若在情緒激動時,以防衛性的態度說出任何話,常是火上加油,明明企圖滅火,卻把燃料當成水潑出去。 男女朋友吵架,一個得了理暫時還不肯饒人,一個卻想趕快息事寧人,兩人情緒都激動,想把道理講清楚,常變成大翻舊帳,不然就是被「我都說對不起了,你想怎樣?」搞得不歡而散。 情緒激動時,防衛心和攻擊性都很強,我們常變成一個銳不可擋的「機械戰警」,千方百計護衛自己,這個時候並不適合做什麼溝通;被指責的人,尤其需要冷靜,眼光放遠一點,先估量一下:此時是為自己爭辯好呢,還是虛心候教好呢?這關係到你的「危機處理」能力。 一個虛心的鞠躬禮,往往勝過排山倒海的答辯狀。也許對方錯怪你了,待那人情緒平穩後,相信會自知理虧,並佩服你的「有容乃大」。 我也曾聽過一個因為防衛心太強、只急於卸過、而闖下大禍的例子。 有一名大餐廳的服務生因為客人在甜點中吃到了碎玻璃,割傷了嘴,在客人大發雷霆時,他陪著客人一起激動,堅稱:「這個甜點又不是我們做的,是從外面叫進來的,我們也沒辦法,你要罵,我給你他們的電話,你去罵他們好了!」當場吵了起來。 此事後來鬧大了,上了法院,該飯店賠了一大筆錢,那個服務生的下場,自然也不會太好。 每一次聽到陌生人大聲吵架(路上車子擦撞、隔壁夫妻婆媳失和),我總會遠遠地豎耳傾聽,從沒發現誰說過一句真正有道理的話。大家比大聲,能吵出什麼好結果來呢?吵贏也等於輸,為什麼要白費力氣?

青少年打分數 台灣父母

2005年07月20日
公開

中時晚報    04/焦點話題           2005/06/28 青少年打分數 台灣父母 低分最多 亞洲8國中 最關心孩子的功課 3成孩子感到父母的愛有條件 討論問題易怒嘮叨 【李月華�台北報導】   你是一個好爸爸或好媽媽嗎?根據一份新出爐的調查,在亞洲8個國家�地區中,新加坡、香港和台灣等以華人為主的社會,爸爸媽媽們以平均C+的成績勉強過關,整體表現欠佳。而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父母獲得了最多的「低分」。   最新一期《讀者文摘》在台灣、香港、新加坡、泰國、南韓、馬來西亞、菲律賓及印尼,邀請3212名14到18歲青少年給父母打分數,以了解當前父母親在青少年眼中的形象,親子間互相的期望,以及親子關係的親密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父母整體得分為B,是最高分。   此次調查中,受訪青少年就父母在管教、溝通、表達關懷及追上潮流等35個項目上的表現加以評分。A代表很好,B為不錯,C屬一般, D是水準以下,F即不及格。   在調查中,亞洲各地少年都抱怨父母過於重視學校成績,而台灣父母對子女學業尤其緊張。桃園縣一位國三15歲女生甚至說:「媽媽給我的感覺是,要成績好才愛我。」也因為如此,台灣父母在關心子女功課方面,是全亞洲8地中得分最高的;大部分子女都說,父母在鼓勵他們追求最佳表現方面給了很大的壓力。   父母要求過高,也會影響子女的自我形象。約有半數台灣孩子認為,自己不能令父母感到自豪,父母也不能接受自己現狀。約3成的青少年認為,父母的愛不是無條件的。當被問到是否喜歡父母時,台灣青少年只有6成5說喜歡媽媽,喜歡爸爸的則不足6成,得分是亞洲各區中最低。   台灣父母在大部分題目中的得分都低於平均分數,與子女溝通及聆聽方面尤其令人失望。不少子女認為,父母在討論問題時過於嘮叨或容易發怒,亦拒絕聽他們說話。   不過,台灣父母在教導子女方面做得不錯,6成5子女均認為父母能教他們如何處理問題,比整體的平均得分還要高。此外,大部分表示父母能教他們辨別是非,能提供一個快樂安全的家,並且是努力工作的人。《讀者文摘》因此強調,父母得分低,並不一定是做得不夠,可能是對子女的期望與要求太高的關係。   雖然父母望子成龍,但在台灣少年眼中,爸媽管教並不算嚴格。若以10分為最嚴格,台灣父母得5.8分,是不嚴格的第2名(第1名是南韓)。至於問及父母是否夠酷時,台灣少年給的評分也非常低。另一方面,台灣父母表現比想像中保守,能為子女清楚解說性知識的只有約四分之一。

《洪蘭專欄》委曲求全 徒留心中怨

2005年07月14日
公開

中國時報    E1/家庭男女           2005/07/13 《洪蘭專欄》委曲求全徒留心中怨   老人家的話能聽則聽,   不能聽的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   不然一覺醒來,要取悅的人已走了,   自己卻虛度了一生……   在路上碰到一位同學,她叫住我,我卻認不得她。她以前總是笑咪咪的,常有建中男生把抑慕她的信摺成飛機射進校園來,害她被叫到訓導處去罰站,我們都叫她跟陌生人講話不可以笑,免得人家以為你有意。想不到這麼一個快樂的孩子結婚後竟是這樣眉頭深鎖,令我想到李清照的「只恐輕舟蚱蜢,載不動許多愁。」   她很不快樂的原因是沒有辦法做自己。表面上她是眾人羨慕的對象,公婆有錢,先生體貼,一雙兒女乖巧懂事,但是處在新舊交替的中國社會,她的思想開放了,現實社會卻要求她做以前的媳婦:她的婆婆不准她出去做事,說「台大畢業的有什麼了不起,我們家不缺這份薪水。」為了做好媳婦,她委曲求全,犧牲自己的結果是全家不快樂,她不了解媽媽是一個家的靈魂,只有她快樂,先生孩子才會快樂。   她沒上班,沒有經濟權,連買包衛生紙都得向婆婆開口,她的女兒常把阿嬤給她的零用錢偷塞給她用。她也不能再吃從小習慣的江浙菜,因為婆婆定每日的菜單。飲食雖是小事,它卻是維繫童年的一個線索,多少海外的學人千里迢迢回來尋找小時候的大餅。結了婚就得跟過去一刀兩斷的想法使她心中非常難過,看到過去功課不及她的同學一個個都做到主管,走出快樂自信來,她更加不快樂,後來索性不參加同學會了。   人生最痛苦的事不是外在的匱乏,而是心靈的空虛。老人家的話能夠聽的聽,不能聽的要有勇氣走自己的路,不然一覺醒來,要取悅的人已走了,自己虛度了一生,剩下的悔恨侵蝕著心靈,最後走入憂鬱症的黑暗深淵。   壓力來自自己的觀念,觀念正確,別人再施壓,照樣無法上身,若是自己覺得需要去取悅別人,那麼,軟土深掘,以後就沒完沒了。孔子也不贊成不合理的孝順,他曾說「小杖則受,大杖則逃。」不逃則害父母犯傷害罪,陷父母於不義。婆媳相處也是同理,小事情可以順從公婆的意,大事情,如自己的事業、婚姻的幸福、孩子管教方式要自己拿定主意,一開始婆媳開係可能會緊張,但是堅持下去,這關係反而會改善,有敬才有愛,媳婦要先贏得婆婆的尊敬,委曲求全是一時的順從,心中累積的哀怨最後會賠掉自己的健康和幸福,不可不慎。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2005年06月27日
公開

侯文詠:帶孩子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 侯文詠的孩子,有一次考試考壞了,那次是全班都考差了,同學都很擔心,不知道該如 何向父母大人們交代。 這時,侯文詠的孩子說:「我爸一定會說,我很高興你今天失敗了。」 同學疑惑的問:「怎麼會這樣?」 侯文詠的孩子回答:「我爸就是怪ㄎㄚ啊!」 我想,當時侯文詠的孩子在回答這句話時,嘴角和眉梢一定都是上揚的。 其實,著名作家和麻醉科副教授侯文詠說,他對孩子並不是沒有期待,並不是不會焦慮 或不會生氣。 只是,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表現良好、受到讚賞。 因此,考試沒考好時,孩子一定已經很難過了,這時,做父母的除了安慰他之外,實在 不需要再做什麼。 不過,侯文詠也不是一開始就能這麼看得開、放得下。 他記得,第一次發現孩子說謊時,又焦急又生氣。 但他的母親只是淡淡的告訴他:「你小時候也騙過人哪!」 於是,他想起自己一路長大,父母教養他的情景。 他們從不張牙舞爪,嚴聲厲色。他們只是一直站在他身後,支持他、信任他。 有一次,孩子學校校車停開。 侯文詠想,從學校走到家裡不過十幾分鐘,自己還用車接送他來去多次,他應該認得 路,於是要孩子放學後自己走路回家。沒想到,一個多鐘頭過去了,孩子還沒到家。 侯文詠急忙出門尋找,發現他走錯路了。 侯文詠這才恍然大悟:「平時你帶他走的路都不算,他從沒有真正會過!」 於是,侯文詠開車載孩子回到學校,讓孩子帶領自己,走一遍他認為正確的路線。 每到一個岔路,侯文詠就請孩子談談他決定直走或左右轉的原因。 最後,侯文詠再帶他走一遍自己覺得最近的路線。 在這段旅程中,沒有打罵嘲諷,只有窩心的分享和探險的樂趣。 侯文詠也清楚記得,他曾經為了培養兩個孩子的閱讀興趣,以及增長他們的知識,要求 他們看歷史書。 沒想到,孩子反而不喜歡看書了。 侯文詠發現情形不對,及時放手,讓孩子選擇自己愛看的書,包括漫畫。 結果,現在就讀國二的大兒子從《哈利波特》開始,已經會自動去找文字的書籍來閱 讀。 五年級的二兒子為了看《向達倫大冒險》,連英文版也願意一邊查字典一邊看。 點點滴滴的累積,讓侯文詠深刻體會到,人的成長沒有捷徑。任何技能或行為規範的學 習都必須經過不斷的摸索和重複的練習。 在這過程中,打罵、命令或要求,或許看起來有效,但都是表面、騙人的。 「熱情才是帶領孩子前進最好的力量。」 侯文詠說:「孩子天生就好奇、有熱情。父母根本不必急著站在前面指路,反而應該跟 在後面觀察,看到孩子熱情湧現,及時提供機會和幫助就可以了!」 「東西的成熟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必須耐心陪伴、等待。 帶孩子絕對不能講效率,要用『沒有效率的方式』,孩子才能紮實的長大!」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05年04月27日
公開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歲月轉瞬即過,父母親要把握機會讓孩子留下美好的童年回憶 ●游乾桂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做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做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所不同。 許多現有的科學知識在八年內已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一九○四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嘛?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愛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若有個黑點,我們通常只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分。 孩子若有百分之八十五的優點,百分之十五的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以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患,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二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以最少的力量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他才會演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變出這麼好吃的東西?女兒就會愈做愈起勁。 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得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要教他好好再想一想。 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兩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兩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好好閱讀這兩本書,不單是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得一手好手風琴,某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三十歲的時候才念醫科,三十八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他在三十八歲才開始畫畫,六十六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兩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反而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持久;有人提早上大學,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十二歲上哈佛大學、十六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以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一味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裡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屹立不搖,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藏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剪,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希望。就如同「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意思。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一、每天忙得像豬,每天做牛做馬(動物)。 二、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能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師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患,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這種騙術,如果他們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年間總共出了八百六十八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做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一點七五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祕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 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五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五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五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需要五千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 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得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那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不會表現出來。 我會帶孩子一起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就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是故意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有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得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 I,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 幸福小語 真正的感恩,是感受到宏恩並注入心裡,發出真誠的感念。(證嚴法師) 幸福共和國 母親的信念 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 ●陳文英 有一個女孩,沒考上大學,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學教書。由於講不清數學題,不到一週被學生轟下台。母親為她擦了擦眼淚,安慰說,滿肚子的東西,有人倒得出來,有人倒不出來,沒必要為這個傷心,也許有更適合你的事情等著你去做。後來,她又隨本村的夥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闆轟了回來,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時候,手腳太慢了,品質也過不了關。母親對女兒說,手腳總是有快有慢,別人已經幹了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書,怎麼快得了? 女兒先後當過紡織工,幹過市場管理員,做過會計,但無一例外,都半途而廢。然而每次女兒沮喪回來時,母親總安慰她,從沒有抱怨。 三十歲時,女兒憑著一點語言天賦,做了聾啞學校的輔導員。後來,她又開辦了一家殘障學校,再後來,她在許多城市開辦了殘障人用品連鎖店,她已經是一個擁有幾千萬資產的老闆了。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兒湊到已經年邁的母親面前,她想得到一個一直以來想知道的答案。那就是前些年她連連失敗,自己都覺得前途渺茫的時候,是什麼原因讓母親對她那麼有信心呢?母親的回答樸素而簡單,她說,一塊地,不適合種麥子,可以試試種豆子;豆子也長不好的話,可以種瓜果;瓜果也不濟的話,撒上一些蕎麥種子一定能開花,因為一塊地,總有一粒種子適合它,也終會有屬於它的一片收成。 聽完母親的話,女兒落淚了,她明白了,實際上,母親恆久而不絕的信念和愛,就是一粒堅韌的種子;她的奇蹟,就是這粒種子執著而生長出的奇蹟

恐懼生命~吳淡如~

2005年03月31日
公開

恐懼生命 一個平凡的上班族麥克英泰爾,三十七歲那年下了一個瘋狂的決定,放棄他薪水優渥的記者工作,把身上僅有的三塊多美元捐給街角的流浪漢,只帶了乾淨的內衣褲,決定由陽光明媚的加州,靠搭便車與陌生人的仁慈,橫越美國。 他的目的地是美國東岸北卡羅萊納州的「恐怖角」(Cape Fear)。 只是他精神快崩潰時做的一個倉卒決定,某個午後他「忽然」哭了,因為他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人通知我今天死期到了,我會後悔嗎?答案竟是那麼的肯定。雖然他有好工作、美麗的同居女友、親友和樂,他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下過什麼賭注,平順的人生從沒有高峰或谷底。 他為了自己懦弱的上半生而哭。 一念之間,他選擇北卡羅萊納的恐怖角做為最終目的,藉以象徵他征服生命中所有恐懼的決心。 他檢討自己,很誠實的為他的「恐懼」開出一張清單:打從小時候他就怕保母、怕郵差、怕鳥、怕貓(我想如果他活在台灣,一定怕蟑螂)、怕蛇、怕蝙蝠、怕黑暗、怕大海、怕飛、怕城市、怕荒野、怕熱鬧又怕孤獨、怕失敗又怕成功、怕精神崩潰……他無所不怕,卻似乎「英勇」地當了記者。 這個懦弱的三十七歲男人上路前竟還接到老奶奶的紙條:「你一定會在路上被人強暴。」但他成功了,四千多哩路,七十八頓餐,仰賴八十二個陌生人的仁慈。 沒有接受過任何金錢的饋贈,在雷雨交加中睡在潮溼的睡袋裡,也有幾個像公路分屍案殺手或搶匪的傢伙使他心驚膽戰、在遊民之家靠打工換取住宿、住過幾個破碎家庭、碰到不少患有精神疾病的好心人,他終於來到恐怖角,接到女友寄給他的提款卡(他看見那個包裹時恨不得跳上櫃台擁抱郵局職員)。他不是為了證明金錢無用,只是用這種正常人會覺得「無聊」的艱辛旅程來使自己面對所有恐懼。 恐怖角到了,但恐怖角並不恐怖,原來「恐怖角」這個名稱,是由一位十六世紀的探險家取的,本來叫「Cape Faire」,被訛寫為「Cape Fear」,只是一個失誤。 麥克英泰爾終於明白:「這名字的不當,就像我自己的恐懼一樣。我現在明白自己一直害怕做錯事,我最大的恥辱不是恐懼死亡,而是恐懼生命。」 花了六個星期的時間,到了一個和自己想像無關的地方,他得到了什麼? 得到的不是目的,而是過程。雖然苦、雖然絕不會想要再來一次,但在回憶中是甜美的信心之旅,彷如人生。 也許我們會發現,努力了半天到達的目的地,只是一個「失誤」。 但只要那是我們自己願意走的路,就不算白走。 看完了麥克的書《不帶錢去旅行》(The Kindness of Stranger),在我恐懼著未知、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力完成一件想做的事,一趟想去的旅程時,我總是想起他的故事。 「怕什麼,去經歷再說。」我對自己說:「這總比叫我在路上搭便車容易吧!」

讓小孩快速入睡的小魔法

2005年02月01日
公開

  晚上一家三口看完龍貓,轉台剛好看到生活魔法家,是個很讚的節目,但老是記不住播出時間,所以沒有固定收看,但看到時一定會從頭看到完。   看到一個要讓幼稚園小朋友在午睡時間乖乖入睡的方法,實在是讓我嚇了一大跳,而且躍躍欲試的開心的不得了,想想如果有方法可以縮短小朋友上床到睡著的時間,那該有多好啊?如果原本要一個小時(可能要抱要唱歌要說故事要滾來滾去....),變成十分鐘的話???   那我就有一個小時的自己的時間了啊!!   材料:洋蔥切段(不是切丁哦)大約五六條,放在小盤子上   方法:把盤子放在離睡覺地點五十公分內,可以聞到味道為主   結果:就等著小孩睡著吧!!哇哈哈   PS//也可以用茶包袋裝兩絲放在小袋子裡再放置接近他的位置   我的過程如下:我先洗臉敷臉,然後去切洋蔥,再端著洋蔥絲跟叮咚一起去房間,他還問我可以吃嗎?我說不行,這是要用來聞香香的,接著把盤子放在他床頭附近,房裡有開冷氣但房間沒有關,接著便請他躺下跟我一起聞香香味道,然後要他在腦子裡回想剛剛龍貓的劇情。   他一開始講了一些劇情,我提醒他用想的就好。後來我自己也想睡,就撐著頭閉上眼睛休息,瞇著眼睛偷看他,然後三分鐘左右他出現雙眼皮(想睡覺的徵兆),五分鐘他開始瞇著眼睛(大概跟我一樣覺得眼睛想休息),接下來他就是眼睛瞇著然後小小的一直動(像掙扎嗎,哈哈),最後就是.......睡著了!!!   哇哈哈,我臉上的面膜還沒完全乾呢,看看手錶差不多十分鐘耶。我就跑出去跟在客廳的老公比手勢說ya!!他說:真的假的!這麼神奇?   然後我去洗臉,可是聽到老公進房把叮咚吵醒的小聲音,可是他雖然醒了卻沒有起床耶,還是躺在床上一臉悠閒(不像以前要睡覺都像猴子亂跳),所以我再陪他一次,這回也是十分鐘再度入睡,而且很安靜的睡著,不會滾來滾去或要求這要求那的,只有用兩隻手一直抱著我的頭跟他的頭連在一起睡,我照例等他十分鐘睡著我就輕手輕腳的閃人了。   原理是洋蔥的味道能讓人的腦波平穩安靜,就很容易入睡,我覺得對我來講有雙重好處,因為除了希望他能好好的快速入睡,也希望自己能夠如此,不要老是躺下後想一堆有的沒的很難睡著,我想失眠的人也可以試看看哦!!   這是第一次試驗,我很滿意啦!   大家有試的話,可以來報告一下結果,洋蔥這個東西在我們家算是常備品,因為我會拿來做很多料理,又可以放滿久的,很好用,所以材料對我來說算是很方便的,推薦哄小孩入睡很辛苦的媽媽們一定要試試看哦!!

爸媽的備忘錄

2005年01月04日
公開
8

  美國幼稚園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對小一或小二的孩子也還是適用的呦!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的。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記於下,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 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它。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再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21 -別忘了沒有那許多的了解和愛,我是不能成長茁壯的,但是,我並不需對你說出這點,對不? 有時候,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而已, 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經歷」它的成長過程。

你也可以當天才

2004年12月31日
公開

  你也可以當天才 ~~吳淡如~~ 一個人必定曾經因為自己的人生方向應該何去何從而困惑過。 少年不困惑的人,到了中年才困惑的大有人在,但都還來得及。 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是在臨終之前才困惑,天啊!我這一輩子都在做什麼啊? 我遇過很多快中年期的人,在一次婚姻挫敗,或長時間從事可以勝任但無法樂在其中的工作後,有感而發地說:「我這一輩子都是為別人而活,唉!」 曾有一位因丈夫外遇而在五十歲時失去了婚姻的女人,對我說:「我從現在開始,要為自己活,對自己負責了。妳知道嗎?我從小就是一個超級乖的小孩,爸媽說怎樣就怎樣,我考上了普通高中,但我爸爸叫我念商科,我就念商科;哥哥說他的朋友不錯,我就嫁給他的朋友;嫁過去之後,先生說要怎樣,我就怎樣,我到了一切皆空之後才發現:我怎麼這麼傻!」我倒覺得,她到五十歲體悟到「任何人只能給你人生建議,不能對你的人生負責」,還不嫌遲。 很多人的一生好像都是由不了解他們的人所做主,然後,到了「無以為繼」的時候,才來怪父母為他選擇了這個工作,教他某種讓他吃虧的傳統觀念,使他的一生如此亂糟糟。沒錯,你的親人確實是「多管閒事」了一點兒,但你老早已經長大了。 你活得快不快樂,只有你自己負責;你老早可以調整被扭曲的人生方向,只是你仍然閉起眼睛,不肯自己接手人生的方向盤。 不知道有多少次,有朋友對我說:「真好,妳是個作家呢!我從前也想當作家,小時候都是作文比賽冠軍,只可惜我爸媽一直告訴我,寫作會沒飯吃。」 言下之意,都是爸媽「害」他不能達到理想囉。 我總是忍俊不笑。其實我很想告訴他們,從前我爸媽也一直告訴我,寫作不能當飯吃的,會落魄潦倒一輩子。而我從小就會拿「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的古有明訓來安慰自己。他們現在應該很高興,我沒有哭哭啼啼地要他們養。 沒有一個白手起家的成功企業家會怪父母從小沒有給他們好的指示,或好環境。 問題的癥結根本是你自己。至少過了十八歲之後,你就該「成年」了。 「天才,是放對地方的人才」,我從一本娛樂雜誌上看到這句話,覺得它真有道理。很多人談到天才,總喜歡提到愛迪生,他「似乎」說過,天才是一分靈感加上九十九分努力。這個「格言」來自曾有個叫作拿破崙.希爾的作家造訪這個天才,問這位實驗了一萬次才發明電燈的科學家:「如果你第一萬次的實驗還是失敗了,你會怎麼辦?」 愛迪生回答:「那我就不會在這裡和你瞎扯,我會在實驗室裡去做第一萬零一次的實驗。」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努力,再努力嗎? 不只如此。我們得注意到,愛迪生做一萬次的實驗,用的可不都是同一種物質,他是最後把「鎢」放對了地方,我們才有電燈;如果是錯誤的東西,放一千萬次也沒用。 試想,如果歷史上的名人把自己放錯位置,他們的人生一定一敗塗地。愛因斯坦還好沒去做生意(猶太人是最愛做生意的囉),還好邱吉爾做了首相,不是在前線送死的小炮兵……他們把自己放對了位置(雖然,我覺得希特勒還是應該一本初衷當個畫家就好了)。 天才,是把「自己」放對地方的「人才」。記住,是「自己」放的,還有,你也必須先讓自己夠格稱得上人才。

一句話一輩子

2004年12月30日
公開
7

  一句話一輩子 前些天,在一個名為《財富人生》的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當節目漸近尾聲時,按照慣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后一個問題 請問:你認為事業成功的最關鍵品質是什么? 沉思片刻之后,他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車站几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檢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憑著自己的聰明勁,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概率── 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后,他便經常逃票上車。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不及的── 這些公司都是先對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后,卻又都是婉言相拒。真是莫名其妙。 最后,他寫了一封措辭懇切的電子郵件,發送給了其中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經理,煩請他告知不予錄用的理由。當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對方的回覆── 陳先生,我們十分賞識您的才華,但我們調閱了您的信用記錄后,非常遺憾地發現,您有三次乘車逃票記載。我們認為此事至少証明了兩點: 1.你不尊重規則。 2.您不值得信任。鑒于能上能下原因,敝公司不敢冒昧地錄用您,請見諒。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還是對方在回信中最后摘錄的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但丁) 第二天,他就啟程回國了。 故事講完了,電視中出現一片沉寂。 主持人困惑地問:這能說明你的成功之道嗎? “能!因為故事中的年輕人就是曾經的我,”他坦誠而高聲地說: “我能夠走到今天這一步,只是因為我一起將昨天的‘絆腳石’當成今天的‘墊腳石’而已。” 現場頓時掌聲如潮。 人生總是復雜,道理卻相對簡單﹔更多的時候,一句話一輩子。 此篇文章感謝水水媽提供

文章分享--煮麵條

2004年10月05日
公開
2

【煮麵條】 你喜歡吃麵條嗎? 你知道怎樣才能煮出香Q柔韌的涼麵麵條? 有一個小小的秘訣:當麵條在滾水裡煮開之後, 迅速地把麵條撈起,放入冷水中, 這樣就能使麵條的彈性緊致了,很像是麵條的 三溫暖,是不是? 而有的時候,你也滿像是一把麵條喔。 太得意的時候,你需要的與其是別人的讚美, 不如是一盆當頭澆下的冷水,這樣的你,才不致於在過度的得意裡忘形, 一如好吃的麵條從來不會在滾水裡滾到爛熟一樣。 【煮咖啡】 每天起床以後,你總要灌下一杯又苦又濃的咖啡; 只有你的喉嚨醒來,你的腦子才會醒來。 與喝咖啡的道理相同: 常常需要經歷某些痛苦,你才能認真把事情想清楚;只有心灼傷過,你才會學習堅強與沉默。 所以,就把痛苦與悲傷當成上等的咖啡粉, 把思考當成滾燙的熱水,煮成一壺又苦又濃的咖啡吧。 喝了它,讓它幫助你清醒。 慢慢地喝,當心別燙了嘴。 懂得人生是怎麼一回事的你,一定也懂得怎麼煮出一壺醒腦的咖啡。 【熱茶】 那杯茶閒置太久,已經冷了。 冷茶沒了香味,卻多了一股鐵鏽般的澀味, 你是不愛喝的,因為喝下去沒有樂 趣。 同樣的,當一顆心被閒置太久,也會逐漸變得冰冷。 冰泠的心很難再加溫,就算千方百計送進微波爐去調整溫度, 這顆冷過復熱的心, 也不再是從前那一顆了。 一段已經冷卻的關係可以挽回嗎? 不,沒有什麼能挽回的,你只能重新開始。 即使是面對同一個人,也是用一種新的態度去建立新的關係。 過去心已不可得。 就像倒掉那杯冷茶,再泡一杯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