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翔哥侑弟~媽

文章:家有過動兒!爸媽變身4種海生物

2015年01月06日
家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該怎麼辦?有些家長四處找偏方,有的人「用打的」,有的人則是貼身保護,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將家長常見的作法區分為寄居蟹、章魚、鯊魚和海馬等4大類型,提醒ADHD不是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生理疾病,若延誤或不當治療,很有可能導致ADHD症狀複雜化,讓孩子錯失發揮實際潛力的機會。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好發於兒童,臨床發現家長基於愛孩子的心理,出現各種不同管教方式。

類型1�逃避等待的「寄居蟹家長」

ADHD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精神失調疾病,患者常有注意力渙散或集中困難、活動量過多、自制力弱的現象。許多家長在孩子被確診為ADHD後,會化身為「寄居蟹家長」,認為孩子只是好動,長大會自動變好,有不少家長甚至不再尋求醫療協助。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張學岺醫師表示,ADHD孩子長大後確實有可能會好,但卻不能忽略孩子在成長時因症狀而導致的挫折和難以適應。研究已證實治療的益處,尤其社交能力、自尊心、學業等均比未接受治療者表現更好。

類型2�追隨偏方的「章魚家長」

「章魚家長」則會嘗試各種方法,聽到ADHD是腦部疾病,家長會採取「補腦」行動,例如給孩子吃銀杏、人蔘或綜合維他命。張學岺醫師指出,已有研究逐一驗證每種飲食療法,除了魚油目前已有初步的證據能幫助改善不專心之外,其他方式均無法證實可協助治療ADHD。

類型4�貼身照護的「海馬家長」

還有些家長因害怕ADHD孩子在外闖禍或受欺負,而採取貼身照護孩子。不過,醫師提醒,家長若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無法獨立,過去就曾有1名ADHD男童,只要在校一遇到挫折,媽媽就讓孩子轉學,以致孩子在小學三年級前就轉了7所小學,無法跟同學建立友誼,也讓孩子養成遇到挫折就逃避的習慣。

ADHD共治黃金期:小學三年級之前

ADHD不是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生理疾病。無論是哪一種方法,當持續嘗試2周至1個月內,孩子無任何改善的徵兆時,就應該考慮諮詢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尋求第二意見。

張學岺醫師表示,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透過腦部影像學的方式,證實ADHD孩子的大腦成熟所需的時間較長,比一般孩子慢,尤其以負責專注力、計畫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大腦前額葉皮質的部分發展較慢;而藥物的角色就是在補充這段期間孩子不足的神經傳導物質。

目前ADHD的治療方式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成效較好,且有共識黃金治療期為小學三年級前;由於此時症狀還侷限於單純的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及時協助孩子,也能避免衍生許多如學習障礙、社交技巧、對立反抗等狀況。

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醫師也表示,因每個ADHD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在治療期間,會呈現出不一樣的問題,例如學習困難或合併人際關係障礙,治療應量身設計。此外,也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治療前後的不同,並將他們的意見與需求納入治療,從孩子的觀點出發,同時建立親子溝通的橋樑,讓彼此更有勇氣共同面對AD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