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AA的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朱校長演講筆記(轉貼小小呆呆的媽)

2005年03月27日
公開
4

原文轉貼小小呆呆的媽 時間:94年3月27日 地點:台中市文化中心 主講: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 朱校長說... ---創造性,思考性的東西不要教;技術性,工具的使用要教的越仔細越好... ---提供小孩認識真相的機會: 了解事情的真相→思考→較不易被外界干擾,激怒 →習慣去思考的人,可以當自己的主人,活得更自在... ---1.不批評,不判斷,只提供事情的真相→讓孩子自己判斷 2.事後絕對不說:〝誰較妳當初不聽我的話....〞 3.讓小孩知道:〝無論成功或失敗,我都會協助你....〞 ---盡量用問句,除了一句:〝你說的是真的嗎?〞→這句永遠不要說 ------------------------------------------------------------------------------------- 朱朱語錄... ---不批評別人,接納別人→也是協助別人接納自己 ---看著他來,看著他聽.... ---別期待別人先來疼妳....(先起身去疼別人吧!) ---所有的痛苦都是起源於希望自己快樂; 所有的快樂都是起源於希望別人快樂 ------------------------------------------------------------------------------------- 朱朱妙招... ---我猜你有委屈,說說看? ---需要我幫忙嗎? ---我需要幫忙... ---這是我的看法,你說說看有沒有不周的地方... ---妳幫我看看.... ---我猜.... ---我試著說說看... ------------------------------------------------------------------------------------- 朱朱解答.....兄妹之爭..... 1.每天讚美一句(尤其對主要常惹事的那位小孩) 2.讓小孩個別挑選一盞自己喜歡的燈→輪流亮燈→每天分別陪小孩做一件他想做的事...(可計時) 3.每天睡前幫小孩按摩 ------------------------------------------------------------------------------------- 朱朱推薦... 遠流:分心不是我的錯 ------------------------------------------------------------------------------------- 回家要做的事(至少一週)... 1.不要說命令句 2.每天五分鐘,不以自己為中心→以先生為中心 3.回家與先生商量:若今天是最後一天,我們還想做什麼? 順便做做... 1.每天讚美一句 2.每天陪小孩做一件她要做的事 3.每天睡前幫小孩按摩

吳敏蘭的跨文化雙語世界

2005年01月16日
公開
3

轉貼自 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 吳敏蘭的跨文化雙語世界 ◎採訪�編輯群 ◎撰文�周穎君 ▲親切誠懇、純真優雅,是吳老師給人的第一印象。(攝影�周穎君)   初見吳敏蘭老師(Catherine)的人,從她純真可人的臉孔、恬適優雅的舉手投足之間,很難將她與身兼「數職」的身份聯想在一起──凱斯英語學校及凱斯、建國跨文化雙語幼稚園教務長、凱斯英語教學研究中心執行長兼講師、國小英語教師培訓講師、小小天地雜誌專欄作家、凱斯書店經營者,還有,賢妻良母的角色等。她的生活已經很接近「日理萬機」,但,你似乎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操勞疲累的影子。也許你也會像最近一則面膜廣告一樣,想問忙碌的女主角:「忙?皮膚還這麼好!」不過,可愛的吳老師大概會告訴你: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是保持年輕的不二法門!   能在吳老師百忙中獲得專訪機會,實為難得的經驗。我們相約在一個週三的下午,在台北承德路「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的精緻可愛圖書室中進行訪談。整個採訪過程中,不論何種問題,吳老師都能侃侃而談,且毫無保留地將教育理念與創業過程和我們分享,從她的談話內容中,令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教育家精神與學養。(以下內容皆以吳老師的英文名字Catherine稱之。) 奇特的求學成長背景   Catherine是「六年級前段班」的,但她比時下一般六年級生更努力認真。身為外交官的女兒,生活應算無憂,但從大學時代開始,她就選擇向獨立生活挑戰、自力更生。她多方嘗試不同的工作類型,例如接英文家教,也當過補習班老師,同時在中國廣播公司主持短波的英文節目「自由中國之聲(Voice of Free China)」,她笑著說:「當時我還一度考慮要往戲劇界發展呢,總之我很想多元化地去嘗試。」   畢業之後,Catherine留在學校當了兩年助教,也一邊從事編輯工作,「最後發現『教書』是我最喜歡的一份工作,因為我很喜歡跟孩子們互動,他們帶給我的無形回饋是我在工作上很大的成就感。」「從事教育工作不可能收入豐厚,但是,它卻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一份工作。」Catherine篤定地說。   「其實,會從事跨文化雙語教育工作,和我的求學成長過程有很大的關係。」Catherine表示,她還沒出生時任職外交官的父親就帶著全家旅居多國,她在紐西蘭出生,兩歲回台灣,三歲在泰國的美國幼稚園讀了三年,六歲又遷到韓國就讀華僑小學,講山東國語、學韓文。小學畢業後,回到台灣就讀國中及師大附中,附中開放的學習風氣讓她覺得海闊天空,但才過一年,又得跟著父親搬到遙遠的瑞典,在那兒讀了三年學制的英國高中,必修四種語言,當時她選擇的是英文、瑞典文、法文,還有中文。Catherine形容:「當時適應得很慘,因為除了中文,所有要學習的語言對我而言都是新的,連英文都要從頭開始學。」   雖然有機會旅居多國,但她也透露其中甘苦:「幾乎每三年就換一個語言、換一個學習環境,朋友圈全部從零開始,好不容易交到一個朋友了,卻要跟他說再見,因為我們又要到另外一個地方了。這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孩子,是很大的衝擊。幸好,我有兩個姊姊互相支持,以及一位很偉大的媽媽,陪伴著我們三個孩子一路學習。」「雖然身處異地,父母仍逼我們從小要學中文,並規定在家要講國語,這是為了讓我們回國後仍可銜接、用中文溝通。對於這點,我們一直很感恩。」從她的話語中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們一家人相依為命的情感凝聚力。   終於,唸完高中後,Catherine得以回到台灣來,因為父親在她高中畢業時被調到南太平洋的斐濟,所以她選擇回來與姐姐一同在台灣唸大學。   「就這樣,我的求學過程一直在轉換語言、轉換學制。由於自己有這些的經歷,我對雙語、甚至多語的學習環境很有興趣,也希望可以再多了解一些。」Catherine說。因此從台大外文系畢業之後,她申請到哈佛大學唸教育研究所。她描述在哈佛做研究時,遇到許多很優秀、很有理想的人,是非常棒的學習經驗。   「在哈佛畢業前,老師問大家畢業後要做什麼。我們人各有志,有的要去大學教書、繼續追求博士學位,有的要回到學校繼續當校長,有的要從事出版……;問到我的時候,我說:『I wish I had my own kindergarten.』,在畢業之際同學送給我一張大海報,讓我感動不已,海報上面寫著:『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意思是說,以後該知道的、該學會的,很多人生的大道理,其實我們在幼稚園都學會了。譬如我們要學會手牽手一起過馬路,要照顧對方;吃完餅乾、牛奶以後要一起躺下來午睡,因為休息是很重要的……。生活的常規、人格的養成,都可以在幼稚園階段被塑造……。我那時候看到那張海報,便決定以後一定把它放在我的幼稚園裡。後來,當我們成立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時,我把這張海報放大輸出貼在辦公室整面牆上,然後用數位相機拍照E-mail跟老同學說:I did it!」 跨文化教學 給孩子世界觀   Catherine經歷過不同的學習心情,所以一直很希望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是很快樂的,同時,她也不斷思考:「在台灣的學習環境下,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才能讓孩子有多些機會看看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型態?」這也是她會極力推廣跨文化教學的初衷。   在合力與先生將歷史悠久的建國幼稚園轉型為「建國跨文化雙語幼稚園」並成功運作四年後,Catherine與教學團隊於2003年7月創立「台北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將成功的教學模式更加發揚推廣。Catherine舉例說明他們如何將「世界觀」融入幼稚園的學程中:   「我們在主題面融入各種文化,比如交通工具主題裡,介紹世界各地孩子上學的方式;在食物主題,我們介紹給小班孩子世界各地有哪些水果,在中班則介紹喜愛的食物如披薩、壽司等等分別是從哪些國家來的。此外每一學年都會舉辦全校性的跨文化週,例如加拿大週時,小朋友合力製作加國的大圖騰柱,並有加拿大籍老師請故鄉家人寄來大楓葉與明信片讓孩子親自接觸。日本週時,老師在水池放乾冰製造冒煙效果,讓孩子在水池泡溫泉,此外還請了東吳大學日文系老師表演茶道,孩子們以跪姿體驗日本茶道文化。而韓國週時,一位韓裔美籍的老師則是將她的韓國傳統服裝、結婚禮服都帶來了……。經過不同的文化活動,孩子們能深刻體會到各國食衣住行文化的差異。」   別小看這些親身體驗的影響力喔,Catherine表示,在跨文化週的幾個月後,孩子們脫口說出的日文的早安、德文的再見、韓文的問好……等,都再再讓老師對孩子們的記性驚訝不已。「語言跟文化是不可分的,營造各種文化環境的體驗,讓孩子們快樂學語言,這是我們一直希望的。」   「除了跨文化週,我們也經常跟歐洲學校辦活動,例如教到『新年』主題時,我們讓孩子跟英國學校孩子做『買賣年貨』的角色扮演。老師先帶園內孩子去迪化街買了很多年貨,買回來後將瓜子、蓮子糖等不同的東西各包成一包,教孩子「數」的概念,並練習買賣的角色扮演。當英國學校的孩子到達後,老師分給他們假銅板,他們到了攤位會問『老闆』:"How much is it?"我們小孩就回答:"Ten dollars."或其他金額。過程中這些孩子也會自行做一些交流,例如看到英國學校的孩子舔瓜子上的醬油,孩子們就去跟他們說"No no no! Like this."然後教他們如何嗑瓜子。」   「我們也曾經帶園內孩子去德國學校。由於對方也是幼稚園年齡,英文也不是母語,所以大家都比手畫腳地很好玩。出發之前我提醒孩子要有禮貌地打招呼說:"Hi! My name is ______."後來孩子跑來問我:『好奇怪喔,他們怎麼不會講英文啊?我講英文他們都聽不懂耶!』我說:『對啊,因為他們是德國人。』孩子本以為只要是外國臉孔,就應該要講英文,所以那一次對他們來說,又是另一種不同的文化體驗。他們了解『說英文』其實沒有那麼可怕,英文只是用來溝通而已。」 營造全語言環境   Catherine主張採用全語文方式教學,因為孩子的學習應該是「learning language as a whole」,也就是當學到一個單字時,應該學到它的整個概念,並用不同學習方式去吸收這個字的意思。   「舉例來說,坊間幾乎每一個教材都教「A、//、apple」,並用閃示卡或蘋果教具來玩遊戲,可是除了這樣的呈現方式之外,教學中是不是可以再給孩子不同的語言概念的學習體驗?」Catherine進一步說道:「如以多元智能的概念來觀察孩子,有的孩子數學很好,我們可以拿apples讓他數;有的很有美術細胞,我們讓他拿切了一半的蘋果去印水果拓印;有的孩子用唱歌方式才記得起來,我們就教他唱Apples and Banana,歌詞中apple和banana中的「a」可以一起代換成a、e、i、o、u五種母音,喜歡唱歌的孩子唱完後印象很深刻;有的孩子很喜歡故事,他聽覺方面的語言能力很好,所以老師可以說一個"How to Make an Apple Pie"的故事。或者帶他實際做一個apple pie……。」此外,她也補充道:「我們學校的全語言課程並不侷限在英語教學,中文教學也是同樣用全語言的精神來進行的。」   Catherine表示,雖然台灣的九年一貫政策是嘗試朝向全語言方向去做,可是針對英文的語言學習,台灣的小學因為課堂時間畢竟是有限的,老師一堂課上完還要趕去上別的課,各科安排也無法彈性調動,因此較難進行所謂的全語言學程。此外,如要將國外全語言學校的情境教室如法炮製到台灣一般的小學,也的確不是很容易,因為國外的情境教室通常是很大的開放空間,有各式各樣的情境角落,同時老師也有很多彈性時間可以進行多項活動。但是,儘管台灣環境有上述諸多限制,Catherine與她的教學團隊越是要努力地突破這樣的不可能。現在,當你走進他們的學校時,你會驚嘆:他們做到了! 全美語好?雙語好?   「孩子必須建立自己的母語能力,並認同自己的文化。」Catherine堅信。   「堅持是很重要的。我之所以還能夠回台灣就業,是因我母親一直堅持要我學中文,讓我後來有一條路可以選擇回台灣。我父親同事的小孩有很多沒有辦法回來台灣,因為語言不通。他們可能會聽、說中文,可是像文盲一樣不會讀也不會寫,例如回到台灣進了一家麵店,招牌明明已經寫了有賣什麼,但他們還是只能問老闆:有沒有什麼可以吃,在台灣的生活讓他們相當挫折,也因為語言的落差,讓他們無法完全認同我們的文化。」Catherine感慨地說。   「我在哈佛做研究時,曾參與麻州的雙語學校研究計畫,讓我很驚訝的是他們有各式各樣的雙語學校,如Chinese English、Korean English、Spanish English……等,而且他們致力將金錢、人力投入在雙語的學習環境。他們希望能培育雙語人才,讓這些孩子不但保有自己的文化、又能學新的語言,未來這些人具備了融入各個語言文化的優勢,也會更有競爭力。」「像瑞典也是,我在瑞典唸高中時有中文可以學習,是因為瑞典政府堅持提供所有移民各自的母語教學,希望這些移民不要忘記原有的文化,保有自己的文化背景,讓瑞典更有競爭力。例如一個中國移民若同時學會瑞典文和中文,他未來留在瑞典就能夠以雙語能力提供瑞典社會更多貢獻。」   「我回到台灣後,卻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當大家都在推廣雙語的時候,台灣的全美語幼稚園卻一家一家地開。於是我做了一年的研究計劃,到全美語幼稚園當觀察研究員。在這一年當中,我發現了很多的問題: 英文/外籍老師無法兼顧幼稚教育的全部。全美語幼稚園的環境裡,多為英文老師或外籍老師,除了教英文,通常他們無法兼顧到幼稚教育的許多環節,例如孩子的情緒處理問題、常規的建立、數的概念、音樂的培養……等,這些課程要讓英文老師或外籍老師來教,確實很為難他們。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慶等,讓外籍老師來介紹是相當辛苦且危險的。 孩子語言認同問題。教室裡英文老師不斷提醒小朋友:No Chinese,而且獎罰分明,孩子如果不小心講中文,不是貼紙被拔掉一個,就是會給一個哭哭臉貼紙,再不然就是No play time。一天,有一個小朋友的東西被另一人拿走了,他著急地說『那是我的』,拿人東西的小朋友就跟老師說"Teacher, Tom is bad. Tom speaks Chinese.",老師還沒去了解發生什麼事,一聽到Tom說中文,就說"Oh Tom, no play time."。這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況,因為Tom的情緒根本沒有被處理。孩子在幼稚園的年紀,還搞不清楚他講的是國語、英文還是台語,只要能最快表達他想說的,脫口就講出來了,可是這位英文老師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問題。當然,並不是說No Chinese Policy一定不好,如果是用在夏令營、補習班或是小學的英語月活動,這是逼孩子開口的方式之一,但若用在三年學制的幼稚園,孩子在講中文就會被處罰的環境中學習,他就會覺得英文是比較高階的語言,而中文是比較低階的語言,講英文比較了不起。 孩子的人種認同問題。在很多全美語幼稚園,中文老師就像是外籍老師的助教。你會發現外籍老師講話比較大聲。例如小朋友吐了,外師使個眼色,中師就要去收拾;小朋友想上廁所,中師要帶他去;吃飯、睡覺都是中師在陪他們……。小朋友可以明顯感受到外籍老師與中文老師social status的不同,或者明顯知道中文老師並沒有在帶課、外籍老師講話比較大聲等,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外師與中師的關係就像爸媽在家裡吆喝菲傭一樣,他們可以感受到什麼是語言、膚色、人種的優越感。 孩子進入小學的適應問題。有些從全美語幼稚園畢業的孩子,進了小學後無法適應。當別人在唱「三輪車、跑得快」時,他對於"Mary Had a Little Lamb"這首歌反而比較熟悉;當所有課程都是用中文進行時,上課的語言對他們來說很吃力。包括對於母語、中華文化的認識,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問題。   因此,凱斯建國教學團隊堅持雙語教學,例如在端午節主題教學時,上午的課程安排外師上製作龍舟的英語課,下午則請中師用中文介紹端午節的由來;中師和外師地位平等,讓孩子了解尊重各種文化的重要。所有的問題都考量到了,才能讓孩子安心且自然地學習。」Catherine說。   Catherine曾在很多講座中提醒家長:「挑幼稚園時要先想清楚希望給孩子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假如妳是個全職的媽媽,平常已帶孩子去學樂器、上正音班、作文班等,並讓孩子進行體能、感覺統合的活動,在家也做了大量母語閱讀,只有英文是妳教不來的,那麼全美語幼稚園可能是很好的選擇。如果不是,那就得三思,因為除了給孩子全美語環境,妳還必須彌補孩子其它在幼稚教育中很重要的東西。」 Catherine的叮嚀   英文是個很重要的語言,有機會給孩子一個語言環境,就是幫他多開了一扇窗;早點給他語言的工具,他可以早點去發掘這個世界。但Catherine也語重心長地說:「我們不期望每個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安排下,英文能力可達到什麼目標,因為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與速度都不同,我們只希望他們在學語文的過程中是愉快沒有壓力的,畢竟未來學英文的路還很漫長,還有不同的學習課題要面對。現階段只要不排斥學英文,喜歡這個語言就夠了。我遇到過很多例子,孩子在家長安排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覺得壓力很大、很排斥,如有這種情況,就非常可惜了。家長應該注意到幫孩子選的這個學校或者讓他參加的課程,是不是真的能符合孩子學習的方式。」   Catherine再次強調:「快樂的學習對孩子是最重要的,因為孩子未來的小學、國中、高中甚至到大學階段,都持續有語言的課程,讓孩子喜歡學習、愛上學習才最重要。」「其實孩子年紀越大,認知架構與邏輯觀念越成熟,學語言一定學得更快,如何保持學習的興趣,還有英文學程的完整規劃才是重要的課題。」   關於家長要如何陪伴幼兒學語文,Catherine建議親子共讀,「從小我的母親常唸故事給我們聽,因此我很喜歡說故事的感覺。在我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給她故事書讓她隨便翻,翻到哪兒,我就唸到那兒,有時她翻幾頁又換別本了,我就再唸她翻的地方給她聽,讓她習慣語文。多翻幾次後,她就會慢慢了解書中語言的意思了。不要怕幼兒會把書弄壞,因為書就是要買來看的,把它擺得漂漂亮亮,孩子卻沒有看,反而是一種損失。」   「此外,在家裡也可以製造一些認識語言的機會。例如在家具貼上中英文名稱,像『bed床』、『mirror鏡子』、『refrigerator冰箱』等等,只要孩子一使用到這些家具,就可以利用機會教孩子認字。」Catherine說這也是她正在嘗試的方法。 難忘的訪談經驗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我們還談到了園內老師的選聘,以及她與先生帶領整個團隊從凱斯資源學習館、建國跨文化雙語幼稚園、凱斯英語學校一直到台北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的創業過程,謙虛的Catherine總是一再地說,一切都歸功於團隊的支持,她不居功的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   不知不覺,我們已聊了三個多小時,天色已暗,提醒我們訪談該結束了。離開前,Catherine帶我們參觀幼稚園。在凱斯跨文化雙語幼稚園裡,我們沒有看到商業氣息,只看到一群有抱負、有理想的教育團隊用愛所打造的幼兒學習天堂。 延伸閱讀 ◎瑪德琳的媽媽專欄http://www.catstw.com.tw/madeline.asp 還有這個要看 我的英文故事班--吳敏蘭老師 http://www.catsschool.com.tw/sub3_shareing.asp?this_id={4E4055BE-8FA7-4971-A2CD-4C1C40492EEB}

不要輸在起跑點?(小孩子要多早開始學英文?)

2004年11月19日
公開
4

坊間的兒童美語補習班在招攬生意時,都會打出「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之類的口號,彷彿在恐嚇最捨得花錢在小孩身上的台灣父母:如果你不盡早讓你的小孩補英文,他就會「前途無亮」,一輩子毀在你手裡!難怪經濟再不景氣、百業再蕭條,兒童美語補習班、雙語/全美語幼稚園、甚至針對嬰幼兒及媽媽的「英語親子園」仍欣欣向榮、大行其道。 可是,兒童美語在台灣興盛了十多年,這些從3歲就開始學美語的小朋友,到底日後是不是都如補習班所說的,成為美語小天才?而那些當年被父母抓去南陽街英語補習班補得天昏地暗的國小、國中生,現在是不是個個英文呱呱叫? 其實,從這些學生在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英文的表現來看,似乎並沒有任何特出之處、有時甚至令人失望。 舉例來說,近年來相較於其他國家,台灣學生的托福(TOEFL)成績一年不如一年。根據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92年的統計,台灣學生的托福平均成績全球排名倒數第18!在亞洲排名倒數第6,在亞洲經濟強國中只贏過日本,不但輸給大陸、南韓,還輸給巴基斯坦、尼泊爾、越南等國家! 學英文,到底是不是「小時了了、大必佳?」 台大語言所張顯達教授曾表示,孩子幼稚園時學英文,進入小學後若不繼續學英文,英文程度將停會留在原點。時報週刊也曾報導實例,一對美商公司的夫婦因工作將兒子帶到美國生活三年多,孩子的英語因此呱呱叫,沒想到孩子回台灣才半年,英文竟然忘光光! 的確,我認識的幾位小學老師也告訴我,許多小孩從雙語或全美語幼稚園畢業後,通常有段「英語空窗期」,須等到國小五年級、三年級、甚至國中才上英語,而且學校正規的英文課時間短,這些小孩子之前學的英文等於白學,父母所花的錢付諸流水。 而且根據國內、外的研究也顯示,小朋友很小便學英文,與他日後的英文在成績或英文能力並沒有直接的關連! 再者,台灣所謂的雙語幼稚園,絕大多數只是聘請會講美語、不懂兒童學習理論的教師帶領學童成天唱唱跳跳、玩遊戲。這些活動對於孩童全面美語能力的提升並沒有多大的幫助。如果孩童本身的智能還在剛發展的階段,認知架構發展很有限,在這個階段學美語,充其量只是將孩子教育成一隻隻學話的鸚鵡。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在美語補習班很久的小朋友,會說出發音極漂亮、乍聽之下很不錯的簡單句子,但如果要稍微深入與之交談,他們就會完全無法應對。同樣的,這些小朋友平時欠缺讀、寫英文的機會,一旦進入中學,面對除了「會話式英文」(conversational English)以外的國中「課業英文」(academic English)、便會出現成績一下子倒退許多的情形。 所以說,幼兒學習英文是「學得快、忘得也快」,強迫記憶只會讓孩子失去學好母語的機會。有些從「全美語幼稚園」出來的小朋友進入小學後,反而因為中文表達能力差,而被同學取笑,這點是父母要注意的。 我的建議是,如果家長們真的不放心小孩子會輸在起跑點,那麼最好是「花錢買心安」,但是一旦讓孩子學英語,就要不間斷的讓他學下去,免得造成「學習斷層」,甚至「語言倒退」。 至於沒錢或決定不讓小孩子上美語補習班的父母也別著急,小三或小五學英文一樣來得及,只要有好的老師及好的教學法,孩子的英文一樣不輸「雙語」或「全美語」的小朋友! 作者:「黃玟君笑談教育」 來源網頁 http://mail.ntust.edu.tw/~wjhuang/OW1-education1-1-6.htm 這ㄦ有更多好文章 可看ㄛ... http://mail.ntust.edu.tw/~wjhuang/conten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