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 祐寶貝媽咪 $

當下採取行動,讓差異不演變成毛病

2006年10月11日
許多父母低估了自己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力。根據個人經驗,我發現只要給予父母適當的指導與常識,再沒有人比父母更能正面影響他們的孩子。孩子一有問題,父母總是第一個注意到的;和孩子的相處時間,父母比任何專家們要來的多;父母比任何人都還了解自己孩子的情緒反應。

結果成功與否,父母掌握了絕大部分的關鍵要素。家中有小學生的父母經常會問我,現在才想到對孩子產生影響是否已經太遲,我的回答總是:永遠不嫌遲。雖然許多研究結果證實,某些情緒問題如能及早治療會得到較快、較正面的結果,但在小學階段進行治療還是有奏效的可能,只是療程會比較困難,時間也會比較久。

你可以在孩子尚年幼時,採取以下三種方式協助孩子:採行學習策略、繞道而行,以及尋找新洞。

學習策略

所謂學習策略指的是擬定出一套能矯正或減輕學習問題的計畫。比方說,當年我發現兒子有記憶力方面的問題,所以每當我要他做某件事時,我會儘量不讓任何視覺或噪音影響他的聽覺,造成干預。無論我要他做什麼事──好比說要他把玩具收起來、準備到幼稚園上學等其他諸如此類的事──我都會採行相同的學習策略。我知道,在我給他任何指令的時候,我得先降低視覺與聽覺的干擾程度。

只要找出問題根源,當孩子進入幼稚園就學時,就能夠將他們在吵雜的教室裡無法集中注意力的情況降至最低。及早針對差異對症下藥,趁差異演變成棘手問題之前進行矯正;即使無法預防它的發生,仍然能將傷害減至最低程度。

繞道而行

先前我曾提到學習是一種以神經學為基準的東西,是屬於孩子個體的一部分。這並不是說有學習差異的孩子就不能出人頭地,我們可以提供孩子們特別的教育方法,有點類似公路的繞道行駛概念──得繞路而行,多花點時間方能抵達我們想要到的地方,然而終究還是能夠到達目的地。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有學習差異的孩子還是能夠透過其他管道或方式達到終點,或許在效率上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甚至更加出色。

◎有四種策略能幫助進行學習:

1.使用具體且視覺性強的物品。
2.製造機會讓他主動參與,而不是一味地告訴他該怎麼做。
3.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具趣味性。
4.採用重複作法,但避免刻板無聊。

這種作法既不困難,也不呆板。事實上,大部分孩子的反應會比傳統教學法更來得積極熱烈。儘早採取繞道而行的變通教學法,能及早防止或減低孩子將來上幼稚園時可能遭遇的各種問題。

尋找新洞

如果所有問題都能透過繞道而行的變通教學法就能奏效該有多好。很不幸的是,對某些具學習差異的孩子而言,學習過程之折騰痛苦,不是達成目標便能平衡過來的。

有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為孩子選擇各種不同目的地。與其硬將圓柱塞入方型洞裡,不如協助孩子尋找新的洞口。了解孩子對什麼事物特別感興趣,對哪些事情或活動特別熱中,然後以這些事物為照明燈,協助孩子找出他們最有機會成功的活動或事項。

當孩子對某事提不起勁時,或許你會誤認為他心生厭倦或不願意嘗試新事物。事實上,他們很可能只是因為不懂得如何進行手上的事情,或這件事本身特質並不適合孩子的個性。比較粗枝大葉的孩子可能會對需要細心進行的一百片拼圖遊戲感到無聊至極,即使能拼出最喜歡的卡通人物,他也無法享受箇中樂趣,此類活動便和孩子的能力與心智運作不相契合,比較理想的活動應該是說故事,或片數不多的拼圖遊戲。

一旦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你便會懂得選擇既可以增強孩子優點,同時也能改善弱點的學習活動。只要及早開始行動,很多問題障礙便能迎刃而解或被降至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