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Blue-field

《我在伊朗長大 》

2007年05月25日
轉貼:我在伊朗長大
http://www.wretch.cc/blog/ucs309250&article_id=2494765
《我在伊朗長大》漫畫集是旅居法國的伊朗女作家瑪嘉·莎塔碧的代表作。甫一出版,作品便在國際間引起極大反響,畢竟,由伊朗人繪製的漫畫不多,尤其是由女性漫畫家執筆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我在伊朗長大》的備受注目也就變得理所當然了。

瑪嘉·莎塔碧,1969年出生於伊朗雷什特。瑪嘉是伊朗豪門世家的獨生女兒,祖父曾經是眾多王子之一。
瑪嘉的父母較一般伊朗成人開明得多,瑪嘉因此得以在德黑蘭的法語公立學校學習,因此培養出了批判的思想和獨立的性格。之後,瑪嘉去了奧地利維也納,後又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學習插圖藝術。她寫過幾本兒童讀物,創作的插圖發表在世界各地的報紙雜誌上。

《我在伊朗長大》系列還有一個統一的名稱“Persepolis”,即波斯波利斯古城。此城是伊朗最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築群遺址,是波斯帝國的都城之一,歷時150多年才建成。雖然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洗禮,古城依然流露著波斯帝國的強盛餘暉,伊朗人一直引以為傲。1971年,伊朗政府甚至在這裏舉行了波斯帝國建國2500周年的慶祝大典。瑪嘉以此作為漫畫集的名稱,顯然是為自己的國家感到自豪。

《我在伊朗長大》漫畫集一共包括《面紗》、《安息日》、《流落奧地利》和《回家》4本,相當於一套作者瑪嘉的自傳式小說。故事背景為1979年後的伊朗。

《面紗》開篇就提到,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接著從1980年開始,上學“戴面紗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漫畫描繪了在紛亂變動的社會中,瑪嘉這個小女孩看到的世界:流亡的朋友、戀愛中的女仆,還有她小時候喜歡的作者和道聽途說的黑色政治。 瑪嘉的父母擁有開放的民主思想,他們經常把女兒留在家裏,冒險外出參加各種運動。她的母親甚至在一次示威活動中被外國記者拍下照片,刊登在歐洲各大媒體上。在父母思想的熏陶下,瑪嘉進入青春期後,不斷反抗著社會的種種束縛。因為學校校長不允許瑪嘉戴首飾上學,瑪嘉和校長髮生衝突,一時氣憤把對方推倒,結果被開除學籍。轉到另一所學校後,瑪嘉又因為政治問題與老師吵架。

在《安息日》的末篇裏,父母考慮到女兒的個性和安全,決定把她送往奧地利的法語學校。 瑪嘉在維也納由修女開設的宿舍中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涯。孤獨的瑪嘉開始學著融入學校的生活,“為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甚至不惜將自己打扮成和其他人一樣的小流氓。寂寞的瑪嘉,在愛情中失去了伊朗女性最寶貴的童貞,卻遭遇了背叛。經過一段失意渾噩的日子後,瑪嘉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流落奧地利》中的有些章節過於瑣碎,只圍繞著個人感覺而發出嘆息,作者似乎在傳達一種感受:比起伊朗的生活,西方國家的日子就是這樣乏味。

瑪嘉終於回到了祖國伊朗,在《回家》裏,瑪嘉常常這樣想:“在伊朗,我是個西方人;在西方,我是個伊朗人。”離開祖國的4年,使瑪嘉與家鄉變得十分疏離。瑪嘉結了婚,又離了婚,終於在24歲那年再度離家,遠赴法國修讀插圖藝術,自此長居巴黎。

瑪嘉憑藉簡單的線條與黑白的對比,加深了人們對伊朗歷史、政治與文化的認識。書裏雖然沒有代表鮮血的橘紅色和沉鬱的湛藍色,畫面卻仍然有種沉重的感覺。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為數不多的連環圖畫交代出如蛛網般牽連的歷史情境並不容易,但作者在書中卻能僅用黑白兩色與版畫式的人物構圖,就搭建出具有時間空間感的舞臺,使讀者看到瑪嘉如何由伊朗遷居到法國,由一個憤世的小女孩,長大成為一個立志要用文字與漫畫的形式,繪出自己的家族史與伊朗歷史的藝術家。

這套漫畫自2001年出版以來,被翻譯為十多種語言,在不少國家極為暢銷。原因很好理解,因為它的罕有,因為我們沒有別的類似作品作為參照物。據筆者住在德黑蘭的朋友介紹,伊朗國內並沒有出版這套書,伊朗媒體甚至沒有關於這套書的評論。

《我在伊朗長大》講述了一個伊朗女孩親身經歷的一段動蕩歷史,但是,一個接受西方教育的伊朗女孩講述的個人經歷,會是事實的全部嗎?很顯然,任何記憶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質,任何講求客觀的自傳也會得出主觀的作品,我們不能奢望僅從一套自傳式的漫畫中得知伊朗的真實情況和深厚文化。但這套漫畫書或多或少打開了一扇了解伊朗的窗戶。

若從整個中東泛伊斯蘭教的脈絡來看,伊朗是一個 相當特別的國家。大部分住在伊朗的居民是波斯人,通行波斯語,而其歷史傳統更世界文明史上獨特而淵遠留長的一支。在二十世紀的舞台上,伊朗的國風曾經一度開放,雖是君主憲政的專制政體,國家也在此時完成現代化(西化)理想。主流信仰伊斯蘭教還未被基本教義派教徒所掌握,直到作者瑪嘉.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所經歷的1979年伊朗革命之後改朝換代,西方的價值觀被鎮壓。這是小小瑪嘉的童年。長大後的瑪嘉把千百個疑問與擔心畫在紙上。瑪嘉的畫風以黑白為主調,故事簡潔而動人。

而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還是問著小小瑪嘉的問題,為什麼女孩子不准上學?為什麼女生一定要帶頭紗?這是一個遙遠而古老文化在二十世紀經歷巨變的故事,也是小小瑪嘉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