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親子溝通 12件絕對不能做的事

2008年04月21日
親子溝通 12件絕對不能做的事
【天下394期 】
文�黃惠如
「今天的功課做完沒?你應該開始寫了吧?」「你這種成績將來怎麼能找到工作哦!」「你怎麼懶成這樣?」「你怎麼可以這樣和我講話?」
  這些話是不是不可思議的熟悉?當時,你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回答些什麼,但不幸的、一如以往,孩子冷著一張臉,彷彿沒有聽到任何一個字。

  《孩子與青少年的不講話療法》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瑪莎.史翠斯(Martha B. Straus)表示:「最好是你什麼都不用說,但如果你想要他回答,你應該鼓勵青少年說。」

  台灣的父母更是講太多。

  長期關注於青少年諮商的心理諮商師黃心怡觀察,常常在半小時的溝通裡,至少25分鐘都是父母在講自己認為重要的事,其實「青少年的鼻子很靈的,他一看到你的表情就已經知道你要講什麼,」黃心怡說,但青少年一點都不想聽,就用「放空」敷衍,把你的話當空氣。

  而且常常好意種出惡果。

  例如你只是擔心她今天怎麼比較晚回家,女兒回家已經很累便回嘴:「妳很煩,又沒有怎樣,」兩人說話開始愈來愈大聲,最後媽媽脫口說出:「這是我的房子,妳必須遵守我的規定,不然妳出去,」在氣頭上的女兒把書包一摔說:「好呀,出去就出去,」便離家了。

  那句氣話絕對不是母親想要看到的結果。

  很多父母犯的錯誤是,以為青少年能像成年人一樣溝通的又快又清楚,事實上青少年需要一點時間消化自己的情緒,才能講清楚、說明白。

  如何當一個好的傾聽者?史翠斯博士有以下有用的建議,你「今晚」就可以試試看。

  父母該做的12件事

  青少年在晚上比較愛講話,是因為他們的生理時鐘比成年人延後。

  並肩坐著取代面對面。當青少年不覺得你在盯著他們時,比較容易打開心房。

  在活動空檔和他們談談。青少年喜歡在打球、坐在車上(你在開車)、吃東西時,分享他的感覺。

  讓他們發洩。訓練自己傾聽他們情緒性的字眼,常常他們會說:「我很煩」、「我很困擾」等。

  問特定問題,但以正面的態度。你可以問:「你的老師怎麼說你這次的成績?」

  在其他時間回應你的想法,因為青少年需要時間去發洩情緒、整理思緒,通常不會一次表達。

  談大範圍的話題,如電視節目、運動、音樂、美食,甚至政治。但話題內容應該正面,有助於了解彼此。

  用言語讚許他們的想法,如「好主意!」、「哇,你今天做了好多事」,如果他需要建議,做好準備,不要只給一個答案。

  青少年的溝通方法本來就和你不一樣。用開放式問句鼓勵他們談他們的世界,如「王小華怎麼說?」、「你那時候怎麼想?」

  永記在心裡:青少年敏感、易感、容易受傷害。耍幽默常遭致反效果,讓他們覺得你認為他們的事沒什麼大不了。

  青少年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的行為。你可以問:「做那件事讓你覺得怎樣?」或「那件事對你有什麼幫助?」

  接受某些不可能改變的事實,時間會讓一切過去,或改變一切。

  父母不該做的12件事

  和青少年在早上講話,尤其是當他還在想今天其他的活動或是還沒睡醒。

  直視他的眼睛。

  等他們不會分心的時間,才和他們約時間談重要的事。

  禁止青少年咆哮、摔門、哭泣,或說「等你平靜下來,我們再繼續談」。

  問一般的問題,如「你今天學校怎麼樣?」

  當你認為青少年已經講完了,就開始講你的想法。

  話題集中在瑣事。

  給他們不需要的建議。

  假設你知道他們會說什麼,因為你曾經也是青少年。

  當他在講困擾他很久的事時,開他玩笑。

  在他們某些行為後,問「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對某些事情一而再、再而三說清楚自己的看法。

  黃桂冠|別讓叛逆猴子抓傷你的臉

  北投國小資優班老師黃桂冠的小兒子就讀小六,正在開始想要獨立的階段,雖然黃桂冠也在學校任職,但兒子一下課「咻」一下就不見。黃桂冠知道兒子補習前,會先去速食店,希望在短短的時間裡陪陪他,便到速食店找他。

  但兒子一看到黃桂冠就衝著說:「妳幹嘛這麼早來!」黃桂冠很委屈,覺得自己被厭煩,「不敢」和兒子坐同桌,說「沒什麼,我只是來看書」,隨便找張桌子坐下來,靜靜看書。

  不久,小兒子便走過來,「媽媽,對不起啦,我只是不想讓你這樣子為我跑來跑去。」

  黃桂冠回答:「謝謝你的窩心,但你表達方式如果可以改變一下,我會覺得更好一點。」

  全天下的父母沒有不曾被青少年兒女惹火的,而大部份父母的反應,卻有殺傷力,「叛逆」與「代溝」字眼層出不窮。雖然很多父母討厭自己反應的方式,但就不知道如何停止。

  要當情緒焚化爐

  曾經兼任「張老師」的黃桂冠說,和青少年兒女相處很奧妙,表面上很平等,卻要站得比他高。當孩子鬧情緒時,便是其中之一。

當孩子有情緒時,彷彿就像把一隻猴子往你臉上丟,父母要做的不是把猴子又丟回孩子的臉上,而是先消減自己情緒,將「情緒猴子」裝進籠子裡,別讓猴子愈抓傷愈多。

  但如果我們不能分辨那是一隻猴子,只會互相丟猴子,互相傷害。直到猴子愈養愈大,最後難聽的話都說得出口。

  反擊不會讓孩子產生自覺,只會讓孩子再用情緒反擊父母。

  例如黃桂冠的女兒晚自習回家已經9點多,梳洗後已經超過10點,她希望女兒該睡覺了,但女兒說還是想要上網看一下youtube的影片。

  黃桂冠說:「我覺得妳應該早點睡,不然明天上課精神會不好,」孩子僵在那不離開,黃桂冠走過去,抱抱她、在她臉上啄一下:「媽媽有時候還是滿囉嗦的,媽媽先去睡了,」留孩子和電腦在一起,不久,孩子就關機去睡覺。

  黃桂冠當時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孩子會情緒不好,是因為被命令,如果自己真的盯著孩子關機,就會吵起來,大家都帶著憤怒結束一天,孩子也學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另外,青少年有時候鬧情緒,其實是想藉由發洩,表達些什麼,希望能和你「情感連線」。

  黃桂冠的女兒就讀國中,曾經哭著說不知道讀書是為了什麼?難道只是為了考上高中?這個年紀怎會被關進這個籠子裡?

  黃桂冠並沒有叫她不要哭,反而抱著她說:「我知道你現在很辛苦,這段時間我也經歷過,」黃桂冠做的只是安慰,並沒有指責她偷懶或說教。

  雖然許多人都讚嘆黃桂冠情緒EQ真高,黃桂冠說「自己仍不斷在犯錯」,但允許自己犯錯,因為不可能一帆風順學會無缺點的教養方式,但督促自己不再用慣性方式表達情緒,孩子會反映出你的努力。

  盧蘇偉|甜言蜜語,經營家裡的笑臉

  聽起來或許有點肉麻,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常把這幾句話掛在嘴邊。他常對唸國三的兒子說:「謝謝你今天照顧媽媽」或「謝謝你把自己照顧得那麼好」,也常對太太說:「謝謝你為我們家做那麼多努力」。

  他認為家庭應該是一個有能量的地方,每個人在家裡都應該被接納,出門打拚時,帶著家中滿滿的正面能量出門。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只要家裡一個人情緒不好,帶著負面能量,全家都受影響。

  但害羞的東方人會不會很難說出口?他說:「經營,指的是要刻意去做,」建議每個人,可以從打招呼做起,如「你回來了,今天過得還好嗎?」在乎孩子的感受,孩子也漸漸在乎你的感受。

  不僅言語如此,行動上也在細微之處給予家人支持。盧家習慣留一雙擺好的拖鞋或一杯水在玄關,給最後回家的人。兒子若在做功課,爸爸也會去拍拍他的肩膀;看他的成績單時,爸爸會說:「謝謝你這麼努力,」他刻意讓孩子在「必須做」的事情上與被賞識、被喜歡連結。

  但盧蘇偉認為,愈到國中,愈要把手放開。他愈常用「徵詢」的方式對小孩,例如「有沒有榮幸邀請你一起到書店?」

  即使不同意孩子某些想法與做法,他並不會阻止,反而透過對話,引導孩子思考:「你獨特的想法是你期待的嗎?」當要表達自己的意見時,也會先強調:「爸爸主觀的想法,不代表要成為你的想法。」

  盧蘇偉也用身教示範給這位家中未來的大人看。他讓孩子知道他每個月會寄生活費給丈母娘,讓孩子知道「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感謝長輩。」

  聽來如此客氣的親子對話,卻產生黏踢踢的感情。

  某日,盧蘇偉和他的國中生兒子手牽手一起去打球,遇見他的同班同學,盧蘇偉覺得盧蘇士畢竟大了,有點不好意思想放開他的手,沒想到,盧蘇士一把將牽著的手舉起來秀給同學看。

  盧蘇偉講起這個小故事時,甜蜜地紅了臉。

  ◎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