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Blue-field

二十四德 孩子一生的品格計劃

2009年05月24日
二十四德 孩子一生的品格計劃

作者:何家齊
在編寫這本書時,我採用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品德觀,將品德分為二十四項:正直、堅毅、勇敢、熱忱;寬恕、謙讓、謹慎、自律;原創力、求新、批判性思考、勤學、睿智;公民精神、公正、領導;愛與被愛、仁慈、博愛;感性、感恩、樂觀、童心、敬天畏神。塞利格曼是前任的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心理學家之一,他所推動的「正向心理學」運動,強調人類心靈中的正面力量,以及正面力量對良好生活的助益。

《真實的快樂》和《特質優勢與品德:手冊及分類》兩書均為塞利格曼教授所著,書中詳述了他的「品德觀」,而這也是我在寫這本書時最重要的參考資料。關於塞利格曼教授的理念,在本書「進一步閱讀與觀賞」部分有比較深入的說明。

我深信「感動」的力量,也相信真實的感動能促成認知和行為上的持久改變。於是,我依著塞利格曼所標舉的二十四項德目,分別找出一位「標竿人物」,並且敘述這位人物的情操與作為,希望讓年輕讀者在這些真人真事上尋得真實的感動,我自己在蒐集資料和寫作過程中,便不斷受到這些人物的感染與啟發。

我上網下載了盧•蓋瑞告別演說的原音,聽見他那迴盪在洋基球場的聲音說著:「直到今天為止,我仍然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我不禁忖度蓋瑞人格中有著什麼力量,讓他如此堅毅又如此充滿感激。

我重新看《甘地傳》和電影《甘地》,再一次領受甘地遺留給世人的教育,我的感受一如愛因斯坦對甘地的評價:「未來的人們恐怕很難相信,竟有這樣一個血肉之軀,曾經來到世上走了一遭。」為了認識蕭爾兄妹,我讀了《白玫瑰一九四三》,也看了電影《帝國毀滅Ⅱ大審判》,我絲毫無法想像他們如何能夠這樣正直無畏,也永遠不可能了解為什麼他們只因良心不安,就願意放棄安全的生活、獻出寶貴的生命。

我也去了國家檔案管理局,那兒的文件使我更加了解許強醫師從被捕到犧牲的經過,在許醫師的所謂「自白書」裡,我識得了一個勇敢、愛國、堅強的青年,也隱約窺見那一整個被消音的世代。

若從二十四位人物的行誼中提煉出共有的特質,我覺得那會是「犧牲」與「實踐」,正如史懷哲所說:「大凡實踐有價值的事物,無一不需自我犧牲。」看看林肯、杜南、蘭大衛,誰沒有刻苦犧牲?看看倫琴、厄文、崑濱伯,誰不是奮力實踐?

本書目的不是要我們的子弟不計代價的犧牲與實踐,而是期望他們有朝一日遭遇困境時,在恐懼、疑惑或哀愁的當下,想起這些人和這些故事,從而得到一點激勵、一點釐清或一點安慰。我好生希望孩子們在遭逢打擊時想起蘇軾;在遇見不義時想起鮑爾;在失去希望時想起法蘭柯;在缺乏動力時想起高耀潔;在面對誘惑時想起孫運璿;在怨天尤人時想起布雷爾;在憤恨難平時想起伊瑪裘莉;在渾沌矇眛時想起瑞秋卡森。

或許期待我們子弟成為書中的標竿人物是不實際的,畢竟那是我們自己也達不到的標準,因此我們應期望他們在實踐自己的人生時,無論在順境或逆境,都要做出那「比較好」的決定。很多時候,「比較好」就已經是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