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出走N

日期

#Tag

揮別惱人的暈車暈船

2010年11月15日
公開
28

揮別惱人的暈車暈船 出門旅遊,非得與「暈」為伍嗎?真的又暈了,該怎麼辦呢? 文.林貞岑 康健雜誌 21期 從小,她就是個連坐公車都會暈車的女生。媽媽常為了她和車上的乘客發生開窗、不開 窗的爭執。她一直步行上學,直到高中結束。考上大學的那年夏天,她花了3個月的時 間搭公車「先做練習」。 然而,第一天練習坐車,她就吐得天翻地覆,倒在同學家裡……。 * * * 對於藥物學瞭若指掌的和信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談到自己慘痛的暈車經驗,仍心有 餘悸。 乘坐船、飛機等交通工具,以及高速旋轉的遊樂器材,都會因移動而造成程度不一的噁 心、眩暈、嘔吐等不舒服感,一般統稱為動暈症(Motion Sickness)。 統計顯示,每10人中,約有9人曾經有過暈車、暈船的現象。研究發現,孩童產生暈車 的機率為58%;太空人在太空航行中產生動暈症的比例也超過一半,就連飛機駕駛員也 有約3成的人會產生暈機的現象。 這樣普遍存在而讓大多數人困擾的問題,為什麼會產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 了解動暈症的原因 ▲視覺與內耳平衡中樞產生的訊息不協調 其實,動暈症所產生的噁心、反胃症狀,並非胃部本身問題,而是來自身體平衡系統的 失調所致 為保持平衡,身體各式感覺器官,必須不斷收集外界的訊息,送至內耳,並由內耳加以 組織,傳達到大腦發號司令。 當內耳接收的訊息與眼睛接收到的有出入時,便發生動暈症。 比如坐在汽車後座時,你可能只看到眼前固定的景象,如座椅或書本,因為椅子和文字 是不動的,視覺回報到腦中的訊息是你在靜止狀態。但是內耳接收到的訊息卻是車子在 移動。 兩種不同的訊息在腦中產生混淆,腦部焦慮的情緒便經由神經細胞傳遞到胃,產生一些 不愉快的症狀像是噁心,胃悶脹或想嘔吐的感覺;另外,也有人會以頭暈、頭痛,或是 冷漠、憂鬱等,來表現動暈症的發生。 視覺,主宰了大部份動暈症的發生,然而科技的進步,卻使動暈症的發生頻率愈來愈 高。 有時不一定要移動,只要視覺接觸到過度刺激,像立體電影等,也會產生動暈症。 日本就曾發生孩童觀看卡通片卻發生噁心、嘔吐的事件。探究原因出在影片的劇烈光影 晃動,使得身體產生類似動暈症的反應。 研究報告甚至發現,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分子的快速活動時,也會產生動暈症。 另外,一些逼真的模擬飛機駕駛訓練,也會造成40∼70%駕駛員產生動暈症。 ▲ 頻率與動暈有關 震動頻率,也是造成動暈症的原因之一。像是快速旋轉的遊樂器材,飛機經過亂流或是 路況不穩的地方,震動頻率升高,都會導致動暈症發生。 其中,垂直頻率晃動的船,最容易造成動暈症。研究發現,幾乎百分之百坐過船的人都 曾有暈船的經驗。 有趣的是,幾千年前的人類,便已體會了相同的困擾。古代的「船舶」,英文名為 naus,正是來自於「噁心」的英文名nausea中,船與噁心嘔吐,幾乎已成等號。 但是,若震動的頻率過高,動暈症現象反而會消失。研究發現,騎駱駝(垂直震動,且 振幅較大)比騎馬容易產生動暈症;坐船比滑翔翼更易產生動暈症。究竟原因為何,至 今不明。 ▲ 性別、年齡與動暈症 一般而言,動暈症的發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研究顯示,兩歲以下的孩童較不易發 生動暈症,但10歲的孩童發生動暈症的機率最高,約佔5∼10%。 此外,本身有偏頭痛的孩童,「約有半數以上會發生動暈症,」台北馬偕醫院耳鼻喉科 醫師林鴻清表示。 其他像是女性發生動暈症的機會比男性高;年輕人發生的機會大於年長者;此外,像是 空調、口服避孕藥、生理期、懷孕或是焦慮,也會增加動暈症的發生。 氣味、食物等也是動暈症的誘發因素。 「有時公車太擠,車上的汗味、食物等各種味道交雜在一起,讓人很不舒服,」從小飽 受暈車之苦的陳昭姿主任心有戚戚焉地說。 另外,新近研究也發現,像是乳製品、蛋白質或是鈉含量高的食物像是肉、糖等,特別 容易引起動暈的發生。 所以霍華茲醫師在他的書《帶孩子健康出遊》(Your Child"s Health Abroad)中建 議,在出發前或旅遊中,可以選擇容易消化、簡單的輕食,例如果醬三明治或少量的義 大利麵等,可以有效避免動暈症的發生。 至於為何這些因素較易引發動暈症的產生,科學家仍未找到答案。 遠離動暈有妙方 擺脫惱人的動暈症,其實並不難。首先,在視覺上去做調整,儘量維持視覺與聽覺雙向 訊息的平衡。 方法是將視覺固定在地平線及遠方,比如坐船時凝神注視遠方的島嶼,可以感覺自己慢 慢在移動,這是為什麼駕駛或前座的人較不會暈車的原因。 閉上眼睛休息,關閉視覺的傳導刺激,也是避免動暈的方法。 另外,不要讓視覺跟著周遭景物移動,像是看飛馳而過的車子,因為快速的影像,容易 造成視覺的刺激,引發動暈症。 奧運滑雪選手在進行彎道滑雪時,便將視覺固定在遠方的點上,用以減少產生暈眩的感 覺。 座位的選擇,以窗邊、前座、飛機的機翼部份和船中間的位置,都是比較平穩不易產生 動暈症的地方。 利用頸圈或小枕頭固定頭部,減少頭部的轉動,也有助於陷入動暈的困擾。 如何吃暈車藥 特別容易產生動暈症的人,可以考量行程的長短及目的,選擇適當的動暈用藥。 市面上的動暈藥物多以抗組織胺成分(一般用來治療鼻塞、過敏的藥物成分)為主,副 作用是容易昏昏欲睡,但長途飛行時,正好幫助入眠。 如果是參加會議或研討會,可以選擇抗組織胺類藥物中,較不會引起嗜睡副作用的,如 Phenidamine,或是美國新上市的動暈藥Cetirzine。 需要駕駛或控制方向的人,交感神經作用劑加上抗乙醯膽鹼類動暈藥物,如麻黃素等, 可以加強另外一套平衡系統,維持高度警覺性,陳昭姿主任建議。 另外,超過一天以上長途旅遊,可維持72小時的耳後貼片Scopolamine是不錯的選擇。 美國總統柯林頓在大選期間,必須趕飛機連著數日做跨州演講時,用的正是這類抗暈貼 片。 但是貼片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如流汗)影響,而降低藥物作用;又加上在台灣城市與城 市間距離很短,因此貼片劑型使用不普遍,市面上也較少見。 至於哪一種藥物抗動暈的效果最好,自稱「暈車高手」的陳昭姿主任表示,一般動暈藥 的療效都不錯,通常會覺得藥物沒有效果,是因為服藥者忽略藥物作用的時間。 她進一步解釋,動暈藥物可分為短效及長效兩種,短效可維持約4∼6小時,長效型則可 維持12∼24小時。若是超過10小時的長途飛行,如果使用短效藥物,則可在服用後4∼5 小時後再服用一顆,以維持藥物濃度。 此外,動暈藥物因為短期單次使用,較不容易產生副作用,大部份也都是屬於孕婦的安 全用藥範圍,安全性高。 但仍要避免飲酒和其他類似作用的藥物(如感冒藥中的抗組織胺)共服,以免加強副作 用。博登藥局藥師施正雄常常提醒消費者到藥局買動暈藥時,最好告知藥師自己正在服 用的藥物類型。 此外,最好的服藥時機,是乘坐交通工具前的一小時。因為藥物在人體內,約需半小時 至一小時的時間才能產生作用。貼片須在出發前一天晚上貼好,次日方能發揮效果。 中醫對抗動暈 相較西醫的用藥,中醫對於動暈症的解決方式更為多樣。以中醫的說法,動暈症的產生 是因為「胃氣上逆」的關係。「相當於西醫說的自律神經失調,」長庚醫院中醫部醫師 陳建霖說,像脾胃氣虛(睡眠不足、體力差或是手腳冰冷)的人,發生動暈症的機率就 很高,因此在旅遊前需要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動暈發生的機率就會減少。 中藥在動暈症的處方,也是針對「胃氣上逆」的現象做調節,比方使用橘皮竹茹湯等藥 方,雖然沒有西藥思睡的副作用,但是,中藥藥粉形式就不若西藥錠劑服用時來得方 便。 然而,針灸、指壓穴道,可以立即減緩噁心嘔吐症狀的優勢,也非西藥可比擬。 陳建霖醫師表示,經常按壓安定神經作用的內關穴、合谷穴及調整腸胃蠕動的足三里等 穴道(如圖),在預防及治療動暈的發生,有不錯的療效。 至於老祖母的偏方,將具有芳香成分、類似薄荷等的貼布貼在肚臍上,以中醫的說法來 看,也是有理可循。 因為肚臍本身就是一個穴位(神闕),具有調整腸胃蠕動的功能,中醫常用來治療腹 瀉、腸胃不適等症狀。此外,利用生薑搗碎,敷貼在肚臍上,也可以達到預防動暈症的 效果,陳建霖指出。 薑根裡的生薑醇和薑烯酚成分,可以緩和胃蠕動的頻率,具有止吐效果。而且不影響血 壓心跳等中樞神經系統,是一種有效、無副作用的天然動暈藥,國防醫學院航太醫學中 心最近研究腦波發現。 陳建霖醫師有個個人旅遊秘方:隨身攜帶一瓶磨碎的生薑汁(連渣),一感到頭暈不 適,就含一些薑汁及渣在口中,減緩動暈症的發生。 不怕動暈,快樂出遊 其實,動暈症解除的效果因人而異,大部份的人可以慢慢適應,有些人卻注定與動暈症 為伍。 旅遊經驗豐富的台北市自助旅行協會總幹事林子瑋,儘管帶團出國經驗已有10年,卻也 是一個出名的暈船專家。 「我一坐船就吐,不管什麼方法都沒用,」林子瑋坦承。雖然是「藥石罔效,逢船必 暈」,他卻認為容易暈船的人心裡若有準備,反而不害怕,「下船過了10分鐘就好,」 他說。 林子瑋到澳洲大堡礁坐遊艇出海時,全團只有他一個亞洲人,不會說英文,不會游泳, 而且一上船就吐。當時全團的老外忙著遞溫水、讓他吃小餅乾,提供各式小偏方,一路 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一坐船,我的團員都會照顧我,」林子瑋開朗地認為暈船的缺 點,反而使他在旅途中結識了更多的好朋友。 不因害怕動暈而自限人生經驗的心態,正是快樂出遊的秘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