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我是爸爸的跟屁蟲

2008年10月10日

陳姝伶 博士 著

最近,只要先生一進家門,兒子就爸爸長,爸爸的,跟前跟後,我們笑稱他是爸爸的跟屁蟲,他則高高興興的把跟屁蟲變成唱歌,唱得不亦樂乎。女兒也不甘落後,每天爸爸回家就衝上去,又抱有親的“welcome home 嚷個不停。看先生和兒女打成一片,與多年前初為人父束手無措的樣子,真有天壤之別。幾年來,我們全家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父子、父女之間感情融洽,想必我們用的一些方法還算得當,在此就把這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首先談談媽媽在父子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曾在一篇文章中讀到有關爸爸的描寫:「爸爸就像冰箱裏的電燈,門一關,什麼也看不見,不知道他在裏頭作什麼?」爸爸每天早出晚歸,在孩子心目中或許就是如此神祕莫測吧!那麼對爸爸的印象是打哪兒來的呢?對幼兒而言,一開始,「媽媽口中的爸爸」,其影響力遠比爸爸與孩子直接互動來得大。譬如:「爸爸上班好辛苦。爸爸賺錢,才可以買菜、買玩具」,爸爸成了救星,有爸爸才有得吃,有的玩;「再不聽話,等爸爸回來修理你」,爸爸成了凶神惡煞;「玩具壞了,沒關係,爸爸回來請爸爸修」,爸爸成了妙手回春的高手;「哼!公司公司,公司最重要,乾脆不要回家」,爸爸成了不愛家的罪人。如果媽媽常常對爸爸讚美、感激,孩子就會喜歡、尊敬爸爸,也樂於親近爸爸;如果媽媽常常抱怨、發牢騷 (尤其當孩子的面或電話中與朋友訴苦),孩子就會討厭爸爸,對爸爸疏遠。因為幼兒階段是一個“相信聽”的時期,做媽媽的每一句話都要慎重,免的孩子對爸爸產生不必要的壞印象。

除了慎言之外,以下還有幾點供媽媽們參考,來協助建立良好的父子關係:

ㄧ、不要告孩子的狀。

先生下班回來,如果要報告孩子一天的生活情形,那麼就多多稱讚你的孩子吧!因為先生工作一天,回到家,如果聽到的都是孩子進步的情形、乖巧的一面,想必滿心歡喜,忘了一天的辛勞,對孩子只有疼惜,沒有不滿,如此心情才可以與孩子共度一個甜蜜的晚上。若孩子真有不當行為(自己的觀察或保姆或老師的告知),就等孩子不在場或睡覺時再討論,共商對策。千萬不要讓先生當處罰孩子的惡人,因為等爸爸回到家,孩子早已忘了自己做的錯事,爸爸回家後所做的處罰,不但達不到管教效果,反而傷了父子之間的和氣。

二、協助先生了解孩子。

孩子喜歡玩哪些玩具,喜歡做哪些事情,喜歡怎麼玩等等,都應該讓先生知道。這一點對先生特別重要。有些先生不是不願意陪孩子玩,而是不知道怎麼和孩子玩。如果拖著一身疲憊陪孩子玩,卻討不到孩子的歡心,這種挫折會讓做爸爸的,失去陪孩子玩的耐性和動機。所以,媽媽可以設計一些孩子喜歡的活動,讓先生陪孩子玩,時間久了,父子或父女之間有的默契,就會有屬於他們自己的遊戲。

三、協助孩子了解爸爸。

爸爸把角色融入於遊戲當中。如扮家家酒時,可以讓孩子假裝是爸爸;孩子畫畫,請他畫一張給爸爸;一起讀以爸爸為主角的圖書等等,讓孩子不會因為爸爸不在身邊而忘了爸爸的存在,也可以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爸爸。我自己的做法是幫孩子買玩具和書本時,都對孩子說是爸爸請媽媽買給他們的,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即使沒有陪在身邊,仍然很關愛他們。等孩子長大些,偶而也可以和爸爸「午餐約會」一下,看看爸爸上班的地方。可能的話,參觀一下爸爸的辦公室,孩子對爸爸的認識會更具體,有更多的想像空間。(註:我的兒子三歲時,拜訪爸爸的辦公室後,念念不忘爸爸桌上的電腦。提到爸爸上班,就說爸爸可以玩電腦。「辛苦」兩字已不能用來形容爸爸的工作,我笑稱此乃弄巧成拙,所以要不要試此方法,請大家自己斟酌。)

四、不要干涉先生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一個家庭裏不要有爸爸始終扮演黑臉或白臉的情形。媽媽與子女的關係和爸爸與子女的關係是獨立存在的兩種親子關係。當孩子與爸爸相處,發生不愉快時,做媽媽的應盡量迴避,不要介入,(除非是爸爸對孩子做可能造成傷害的體罰),讓父子兩人自己把問題解決。若孩子哭著找你,就保持中立,不要說出任何批評的話。將孩子安撫以後,鼓勵孩子去向爸爸說出心裏的感受。若是爸爸誤會孩子或處罰錯誤,也應私下溝通,由爸爸自己出面去道歉善後。(這原則同樣適用於爸爸,不要干涉太太和孩子之間的衝突)。

媽媽在父子關係的建立過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我們一定要能善為應用。至於爸爸這個關鍵人物,如何來拿捏親子關係,做一個好爸爸,以下也有幾個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把握重質不重量的原則。

不管是傳統農業社會或現代工業社會,幾乎所有的爸爸們都是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能陪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如何做可以稱得上是「重質」的互動?就是當你陪著孩子時,你是全心全意地面對他;而不是一邊眼盯著電視或報紙或電腦,一邊“嗯”,“好”,“對”的敷衍一旁的孩子。因為這種打馬虎眼的情形,往往會讓孩子覺得在爸爸的心目中,自己是次要的。日子一久,孩子就不想親近你了。試想,誰願意親近一個不重視自己的人呢?也有爸爸們反應:““我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看看電視或報紙,放鬆一下自己,都不可以嗎?”在這裏,並不是說爸爸們不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只是建議爸爸們每天花點時間“專心”地陪孩子說說話或讀一本書或排排積木、拼圖。也許,只是短短的十分鐘,孩子卻可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懷和重視。

二、把握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原則。

在爸爸陪孩子(尤其孩子上小學以後)玩的時候,有時出現的情形是做爸爸的,因為能陪孩子的時間不多,一旦 撥出空來,就希望把這段時間做最有效率的應用。想在這個時候教孩子一些東西,偏偏孩子在這當兒對那主題興趣缺缺,兩人常常因而不歡而散。到底這原則裏“重過程”是什麼意思?那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裏,父子或父女可以高高興興的互動,培養彼此之間的默契,而不在乎孩子是不是學得一個數字概念或幾生字。做爸爸的應尊重孩子是遊戲中的主人,把自己想像成是拜訪孩子認知世界的客人。作客時,若能“客隨主便”,自然賓主融洽;若是“喧賓奪主”,自然賓主反目,久了就被列為拒絕往來戶。但是仍有些父母不放心:難道都不能教孩子任何東西嗎?當然可以!只是,要懂得把握孩子的興趣和適當的時候。(請參考拙作:孩子喜歡什麼,就教他什麼;和把握孩子靈光一現的剎,那兩篇文章。)

三、把握讚美、鼓勵而不批評的原則。

傳統文化中,父親除了賺錢養家,還兼管訓孩子的責任。所謂“嚴父慈母”,使得爸爸的角色是權威的、嚴肅的。對幼兒而言,就會產生一種又敬又怕的感覺。敬愛爸爸是因為孩子可以察覺爸爸是家中重要的人,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怕呢?倒也不是真的害怕,而是那種想親近爸爸又不好意思的羞怯。這種把爸爸當作是“親密陌生人”的羞怯心裏,讓孩子很在意爸爸怎麼評價他。會擔心自己不夠好,討不到爸爸的歡心。所以,往往爸爸對孩子的一句話,對孩子就會產生很大的作用。(這就是媽媽們常常說:很不公平!爸爸講一句,比我講十句還有效,的主要原因)。如果爸爸常以指責、批評的方式教導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爸爸不喜歡自己,不但對自己信心全失;對爸爸也是敬而遠之,怕犯更多錯,讓爸爸失望。若能以讚美、鼓勵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可以發展出正向的自我形象,樂意於接近爸爸。所以不要低估自己的影響力,你的一句稱讚的話語,不但拉近的父子或父女之間的距離,也可以讓孩子信心十足地去面對外面的挑戰。

四、把握愛而不溺愛的原則。

這原則想要提醒爸爸們的是不要因為陪孩子的時間少而產生補償心理。有些爸爸的補償心理表現在不斷買玩具給孩子。只是這種物質的滿足和喜悅往往很短暫,對親子關係的建立,並沒有太大的幫忙;遠不及坐下來好好講兩、三個故事給孩子聽。

另一種的補償心理結果是爸爸對孩子“不當行為”的容忍度非常高,事事遷就。這種情形,除了有時會造成夫妻管教子女時的矛盾、不一致外,就孩子的成長也會有很大負面的影響。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關愛,而不是溺愛。被完全的接納和包容當然重要,但孩子同時也需要學習行為的界限在那裏。也就是說,我們要教孩子,那些行為可以做,那些行為不可以做;那些事情應該做,那些事情不應該做,而不是一味地遷就順從,這樣才能算是真正的在愛我們的孩子。

五、破除完美形象的傳統觀念。

傳統權威角色的定義下,有時會讓有些父親想在孩子心目中保留一個完美的印象,這是不必要的想法。不要怕孩子知道我們做父母的只不過是個凡夫俗子。我們應該讓孩子了解我們有許多優點,但同時也有一些缺點;我們知道許多事情,但仍有很多未知;我們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有時也會犯錯。全天下沒有人是完美的,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優點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所以,當回答不出孩子的問題時,不要怕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無知,簡單回答“我不知道,一起來找答案吧!”;對孩子處罰錯了,也不要怕承認自己的錯誤,告訴孩子“對不起,爸爸誤會你的。”不要擔心孩子會因而不尊重你,或有損父親的權威形象。你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勇於面對自己,接受自己的好榜樣,你一定可以贏得孩子的愛和尊敬的。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親子關係和其它東西一樣,少有不勞而獲的;多半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每一個孩子一生中就只有這麼一個童年,讓我們一起珍惜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