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格格的媽麻

接待禮儀(謝謝維榮媽咪的分享)

2008年11月08日

弟子規: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長輩到你家要找你的父母,要怎樣做?現在的孩子說:「爸,有人找你!」或者有人來找老師,他說:「老師,隔壁班老師找你。」父母、老師被你呼來喚去,這樣很失禮,這也是沒有人教導而造成的。譬如有人來找主管,要說:「您先請坐,我去找老闆,再回來跟您報告。」要先去問老闆要不要接待。很多人會這樣說:「老闆在那裡開會,你自己過去。」結果會議開到一半,人走進來了,要接待也不是,不接待也不是,造成困窘的局面。假如今天你要提拔一個人,一定是提拔處處辦事都讓你放心的人;一個常常失禮的人,你敢不敢用?接待之禮很重要!
當有人來找長官或父母時,一定要先請客人喝杯水,再趕快去請他們。「人不在,己即到」,假如他們不在,要請教對方有什麼事,趕快把事情問清楚,然後告訴對方:「我一定會轉告我父母與您聯繫」,這才把事情做圓滿。這些做事能力與禮儀特別重要,一定要在生活點滴當中指導孩子。
我們教小孩禮儀,從進門開始,教他們敲門要緩和地敲三聲,不能敲得太急促,以免屋裡的人被你帶動得很緊張。如果他正在忙其他的事情,一時不能來開門,心裡會更急躁。當接待客人時,開門後要先鞠躬問好:「阿姨好,叔叔好。」再幫客人拿拖鞋,拖鞋要放在讓客人一進門直接可以穿上的地方,每個禮儀都含有替人著想的本質。客人進門之後,孩子要說:「阿姨,您請坐。」就引導阿姨坐下。不能說:「阿姨,你自己去那裡坐。」坐好之後,馬上去倒水,然後說:「阿姨,請喝水。」這就是接待之禮。假如您的孩子這樣去接待長者,他們一定會覺得這個孩子很有家教。在接待的過程中,就訓練一個孩子處理事情,不但要有恭敬心,而且要有始有終。有時我們交代學生去找某個人,結果一去無回,後來找他來問:「你找的怎麼樣?」他說:「沒找到。」沒找到也要回來報告,要有始有終,對一件事情要負責到底。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這一句教誨,我們延伸成接待的禮儀。禮是人與人之間很優美的距離。當我們不懂禮時,給人家的印象不好,人與人之間就容易產生誤解、磨擦。所以,接待客人要訓練,才能清楚發生哪些情況,應該如何應對。訓練可以短時間內達到效果,而更重要的是要教育,讓人在做這些事情時,是從內心生歡喜,所謂「誠於中,形於外」。
有一位母親,她接待客人的時候會切一盤水果。有一天她不在家,家裡來了客人,等她回來後,看到桌上已有一盤水果。而她的孩子還是小學生,這就是上行下效,孩子無形當中都在學習。
在公司裡也應該落實這一條教誨。譬如同事的朋友來訪,剛好你遇上,你不能說「他在那裡」,這樣就顯得有點失禮。你可以說「你請坐」,為他倒一杯水,「我去幫你找他」。這位客人就會感覺到這個公司的氣氛很好,會給人家留下非常好的印象。等你的同事來了,看你還幫他的朋友倒水,他的內心也很高興。
在政府單位,接待就顯得更為重要,不然這是丟政府、國家的臉。有個政府主管打電話到其它部門,一個年輕的研究生接的,態度不大好。主管說:「我找某某某。」他說:「不在!」主管問:「去哪裡了?」他回答:「不知道!」就把電話掛了。結果這位主管很生氣,開始調查到底是誰接的電話。最後這個研究生的命運如何?被解雇了。之後整個單位接起電話都說:「您好,請問找哪位?」風氣大變!當然除了怕丟飯碗之外,更重要的,還是要生起對人的尊敬。
除了接待人的禮儀之外,還有講電話的禮儀也很重要,我們要教導孩子接電話。接起電話來,一定要問候長者或對方:「喂,您好,我是某某某,請問您找哪一位?」假如長輩說:「請問你父親在嗎?」假如父親在,馬上說:「您先請稍等,我去請我父親。」假如父親不在,就請問對方:「對不起,我父親現在不在,請問您是哪一位?有什麼重要的事,您交代我,父親回來我再通知他;如果您現在有急事,也可以打我父親的手機跟他聯繫。」孩子做事、辦事的能力,就從接電話中,從生活的細節中,慢慢提升。
假如你的孩子往後想得到主管、企業家的賞識,禮儀這一課不能疏忽。有位朋友說,主管常常喜歡找他,為什麼?他知道什麼時候該倒茶,倒得又很自然;什麼時候該幫忙夾菜,因為從小做習慣了。接待客人,要讓人家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就會一團和氣;只要和氣,事情就能辦得順利成功\。所以,接待禮儀要學,而這個學習有賴於家長跟老師在生活當中處處提醒,要有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