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阿紫紫

八種方法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利社會行為、攻擊

2008年08月13日
轉自http://www.s26mama.com.tw/report/240.html
八種方法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利社會行為、攻擊
撰文�採訪�陳雯琪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唯有透過互助合作,種族才得以存活。黃倩儀認為,寶寶從出生∼六個月,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黃倩儀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囉!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罵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黃倩儀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