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阿紫紫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好文轉貼:家有中等生

2008年08月29日
公開
11

來源:e-mail 家有中等生(大陸好文章少見沒有煙火氣的這篇寫得真好 ) 家有中等生 女兒的同學都管她叫"二十三號"。她的班?媮`共有五十個人,而每每考試,女兒都排名二十三。久而久之,便有了這個雅號,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中等生。 我們覺得這外號刺耳,女兒卻欣然接受。 老公發愁地說,一碰到公司活動,或者老同學聚會,別人都對自家的"小超人"讚不絕口,他卻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僅成績出類拔萃,而且特長多多。唯有我們家的"二十三號女生",沒有一樣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娛樂節目?堥漕エ~藝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兩眼放光。 後來,看到一則九歲孩子上大學的報導,他很受傷地問女兒:孩子,你怎麼就不是個神童呢? 女兒說,因為你不是神父啊。老公無言以對,我不禁笑出聲來。 中秋節,親友相聚,坐滿了一個寬大的包廂。眾人的話題,也漸漸轉向各家的小兒女。趁著酒興,要孩子們說說將來要做什麼。鋼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們毫不怯場,連那個四歲半的女孩,也會說將來要做央視的主持人,贏得一陣讚歎。 十二歲的女兒,正為身邊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剝蝦,盛湯揩嘴,忙得不亦樂乎。人們忽然想起,只剩她沒說了。在眾人的催促下,她認真地回答:"長大了,我的第一志願是,當幼稚園老師,領著孩子們唱歌跳舞,做遊戲。" 眾人禮貌地表示贊許,緊接著追問她的第二志願。她大大方方地說:"我想做媽媽,穿著印叮噹貓的圍裙,在廚房?堸絞萺\,然後,給我的孩子講故事,領著他在陽臺上看星星。" 親友愕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老公的神情,極為尷尬。 回家後,他歎著氣說,你還真打算讓女兒將來當個幼稚園老師?咱們難道真的眼睜睜地看著她當中等生? 其實,我們也動過很多腦筋。為提高她的學習成績,請家教,報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資料。 孩子也蠻懂事,漫畫書不看了,剪紙班退出了,週末的懶覺放棄了。像一隻疲憊的小鳥,她從一個班趕到另一個班,卷子,練習冊,一遝遝地做。 可到底是個孩子,身體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輸著液體,在病床上,她還堅持寫作業,最後引發了肺炎。病好後,孩子的臉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試的成績,仍然是讓我們哭笑不得的二十三名。 後來,我們也曾試過增加營養、物質激勵等等,幾次三番地折騰下來,女兒的小臉越來越蒼白。而且,一說要考試,她就開始厭食,失眠,冒虛汗,再接著,考出了令我們瞠目結舌的三十三名。 我和老公,悄無聲息地放棄了轟轟烈烈的揠苗助長活動。恢復了她正常的作息時間,還給她畫漫畫的權利,允許她繼續訂《兒童幽默》之類的書報,家中安穩了很久。 我們對女兒,是心疼的,可面對她的成績,又有說不出的困惑。 週末,一群同事結伴郊遊。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帶著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語盈盈,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兒沒什麼看家本領,只是開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時跑到後面,照看著那些食物。把傾斜的飯盒擺好,松了的瓶蓋擰緊,流出的菜汁擦淨。 忙忙碌碌,像個細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兩個小男孩,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同時夾住盤子?堛漱@塊糯米餅,誰也不肯放手,更不願平分。豐盛的美食,源源不斷地擺上來,他們看都不看。大人們又笑又歎,連勸帶哄,可怎麼都不管用。最後,還是女兒,用擲硬幣的方法,輕鬆地打破了這個僵局。 回來的路上,堵車,一些孩子焦躁起來。女兒的笑話一個接一個,全車人都被逗樂了。她手底下也沒閑著,用裝食品的彩色紙盒,剪出許多小動物,引得這群孩子讚歎不已。至下車,每個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紙。聽到孩子們連連道謝,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試後,我接到了女兒班主任的電話。首先得知,女兒的成績,仍是中等。不過,他說,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訴我,他從教三十年了,第一次遇見這種事。 語文試卷上有一道附加題:你最欣賞班?堛滬?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女兒之外,全班同學,竟然都寫上了女兒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不愛生氣,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班主任還說,很多同學建議,由她來擔任班長。他感歎道:你這個女兒,雖說成績一般,可為人,實在很優秀啊。 我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正在織圍巾的女兒,歪著頭想了想,認真地告訴我說,老師曾講過一句格言:當英雄路過的時候,總要有人坐在路邊鼓掌。 她輕輕地說:"媽媽,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著她。她安靜地織著絨線,淡粉的線,在竹針上纏纏繞繞,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陰,在她手?堙A吐出星星點點的花蕾。我心?堙A竟是驀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這個不想成為英雄的女孩打動了。 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堛漸迨Z人。 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一個善良的普通人。 長大成人後,她一定會成為:賢淑的妻子,溫柔的母親,甚至,熱心的同事,和善的鄰居。 在那些漫長的歲月裡她都能安然地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作為父母,還想為孩子祈求怎樣更好的未來呢?

八種方法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利社會行為、攻擊

2008年08月13日
公開
10

轉自http://www.s26mama.com.tw/report/240.html 八種方法教寶寶成為人際高手-利社會行為、攻擊 撰文�採訪�陳雯琪諮詢�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倩儀 難搞行為Five:利社會 你知道嗎?人類的天性中就含有利社會行為!從出生開始,人類就不斷的發展利社會行為,唯有透過互助合作,種族才得以存活。黃倩儀認為,寶寶從出生∼六個月,就開始展現此項行為的特質,例如心情好時對大人微笑;情緒不佳時則哭鬧;此外,寶寶也會主動參加社會遊戲,喜歡和媽媽玩躲貓貓等。待成長至六∼十二個月,寶寶開始會在遊戲中扮演主動的角色,並開始與他人分享的行為,也會對熟悉的人表現自己的情感。 再大些到了一∼二歲左右,小孩開始會服從大人簡單的要求,對遊戲的規則有初淺的認識,並開始會安慰人,主動幫忙媽媽。二∼三歲的幼兒的反應則更加明顯了,孩子會知道應該要幫助人,也願意表達樂於助人的意願。想知道嬰幼兒的利社會行為表現還有哪些?現在就告訴你! 1.同情和憐憫: 到醫院的育嬰室走一趟,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其中一個寶寶哭了,其他的寶寶也會哇哇哇的哭起來,這就是寶寶的伴哭現象,但這只是一種聽覺刺激反應,不是真的有所反應。 大約要到十八個月左右,寶寶才能約略體會其他人的感受,並安慰人,如見到家人因傷心而哭泣,小寶寶搖搖晃晃的走去給對方一個擁抱。不過,並不是每個寶寶見到別人哀傷時,都會有相同的反應,其中仍存有個別的差異性,舉例來說,有些寶寶會因知道,別人傷心的情緒可能會影響自己,因而反而會伸手打在哭的人,以期能解除自己不愉快的感覺。 幼兒時期的寶寶,對他人的悲傷已經能採取有效的行動,例如,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傷心而哭泣,寶寶可能會走過去拍拍他,或想些好玩的點子,企圖安慰他、幫助他渡過傷心的時刻。 破解法: 怎麼培養寶寶的同情心?媽咪是關鍵!黃倩儀指出,當嬰幼兒出現傷害他人的行為時,若媽媽以懲罰的方式來處理,則寶寶可能會較缺少同情心喔!相反的,如果媽媽以說理的方式代替處罰,勸導孩子給予受害者幫助,那麼孩子會較有同情心。所以當下回小朋友有不當的行為時,先別急著處罰,試著用溫和說理的方式來處理吧! 2.分享與合作 如果以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就太小看他們囉!當不會說話的嬰兒試圖用手指東西與你溝通時,就是分享的開始;而當他開始會和你躲貓貓時,就是合作行為的開始。很奇妙吧!幼兒時期的分享,則需視孩子的經驗不同,而有所差別。舉例來說,如果其他的寶寶曾和他分享玩具,那麼日後他也會和其他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反之則不會。此時,寶寶也會藉由與同儕玩耍的機會,來學習合作的行為。 破解法: 不要將孩子整日關在家裡,多帶他出去和其他小孩玩吧!只要能提供適當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與他人相處,孩子就能學到如何與人分享與合作。 難搞行為Six:攻擊 嬰兒時期的攻擊行為多不具敵意,例如當寶寶動手搶別人手上的物品時,注意力多在物品上,而非人的身上,其目的只是在奪取物品,而不是真的想傷害人,所以時常會出現打人或力道稍重的情形。長大些,到了幼兒期,雖然較少有攻擊身體的情形,但敵意卻增加不少,寶寶會開始有嘲笑他人的行為,特別是三∼五歲時,經常會為了搶玩具,而有意圖的傷害同伴。 破解法: 寶寶經常動手打人,或是喜愛用不雅的話語辱罵同伴,怎麼辦?其實幼兒的攻擊行為會隨著年齡增長、社會互動增多、自我控制增強而獲改善,所以不用太過緊張。不過,如果你對寶寶的行為感到難以控制時,不要隨便扔一個玩具讓寶寶宣洩,否則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認為,生氣時打人是被允許的唷!試試看黃倩儀老師的方法吧!或許可以減少孩子的攻擊行為! 1. 不相容反應技術: 如果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只是為了吸引長輩注意,該不該制止呢?阻止了,怕孩子變本加厲;不理會,又怕孩子以為打人是被許可的行為,究竟該如何是好?此時不妨採取不相容反應技術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出現,否則不應加以干涉,另一方面,則對與人分享的幼兒加以獎勵。 2. 使用暫停法: 用暫停法來對付寶寶的攻擊性行為也十分有效喔!執行起來也不太困難,媽咪可以試看看。下回當寶寶出現攻擊行為時,就立即中止他的活動,請他到一旁靜坐,同時不可開口說話,旁人也不能與他交談,約維持5分鐘左右,即可收到不錯的成效。但要注意,不宜將幼兒關在密閉或黑暗的空間內,以免產生反效果。 3. 打造不具攻擊性的環境: 這個方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小孩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事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千萬不可漏掉,即不要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記住了嗎?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

2006年01月04日
公開
1

等待的投資 ( 童年) 中國時報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美國南加州大心理學的講座教授雷恩博士日前在榮總做了一場「腦與暴力行」的演講,因為他是世界上唯一掃描過四十一名殺人犯大腦的人,所以會場擠得滿滿的。雷恩教授發現殺人犯的腦果然不一樣, 預謀形態的罪犯腦袋跟我們正常人差不多,但是 臨時起意衝動型的前腦就非常的不活化。 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報告了一個他在非洲模里西斯做的兒童健康計畫的成果,他們給一百名三到五歲的孩子「豐富」的生長環境如額外的營養,像牛奶、魚肝油等,每天二個半小時額外的運動及額外的活動如說故事給孩子聽、戶外教學,帶去參觀爸爸工作的工廠、磨坊、烘焙坊等。 等到這些孩子長到十一歲時,追蹤他們注意力的生理反應如膚電反應及腦波(EEG),發現都比在一般家庭中成長的一百名對照組孩子好很多,到他們十七歲及二十三歲時再做這兩組孩子比對,發現在反社會行為上有大不同。 童年期這二年的特別照顧,發生了影響,他認為差別在於大腦的發展,尤其是 海馬迴、胼胝體 及額葉的眼眶皮質 的部分,因為現在已知這些地方跟暴力行為有關 。 他的演講跟我過去的想法一樣,看到了數據,也更令我憂心,因為前一天我正好從新竹尖石鄉的部落小學演講回來,我看到了原住民教育的盲點,如果雷恩教授是對的,我們現在不改善,以後會付出社會成本。 這些孩子散居深山之中,上學往返費時,所以大部分孩子住校,有的學校住宿孩子高達90%,而且有的是從幼稚園就住校,看到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搓洗自己的衣服,很是不捨。 部落小學的老師流動率很高,有的學校高達百分之八十,教了一年便想請調回平地,因為後山部落皆無公車,除非自己有車,不然困在山區,無法下山。所有老師都很年輕,幾乎沒有老師超過三十歲,沒有結婚的老師有時不知怎樣去帶孩子,尤其不是自己的孩子。 最嚴重的是隔代教養,年輕人都在平地討生活,孩子由祖父母帶。看到幼稚園就住校的孩子真是令人心酸,一個還要媽媽抱抱的孩子,孤獨地坐在台階上望著夕陽,那個落寞的神情讓我腳步沈重,登不上要離去的車。 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用在監獄上,雷恩教授的研究指出大腦發展與暴力行為及反社會行為的關係。 童年期只要二年的額外照顧就可以避免以後很多的社會成本。 台灣不是沒有錢,但是沒有用對地方,我們從公投的那四億元或是支援馬其頓的三億美金就可以看出。 教育是百年大計不能要求立竿見影馬上見效,它是潛移默化,教化心靈的過程。教育也不是蓋學校、買設備,它最重要的是人,是人的那顆熱忱的心。 對「人」我有信心,因為這一次我們一起上山的有數位麗林國小很有經驗的老師,她們放棄休假上山做義工,也有義工媽媽跟我們上去講故事、教勞作,甚至有義工媽媽為了準備教材做到手指起繭。我沒有信心的是政府,因為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