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創意如何產生

2008年02月01日
創意如何產生    文/王燦槐

在當前變動的時代裡,我們必須致力於自我再創新──就像人類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或是再來從工廠走進白領階級高塔時的改變一樣。我們必須用有意義的方法開始行動,並增加價值。

前言

  政府的公共服務體制以追求人民的福祉為目標,企業界也是為了力求成長,致力於提供新鮮有趣的服務給客戶,並為員工提供機會。在當前變動頻仍的環境裡,無論是政府、企業或我們個人都必須具有足夠的創意去迎接變動環境下的挑戰,持續保持個人最佳的生涯續航能力。

一、創意的重要性

  台灣明基電通設計生產的17吋液晶顯示器,不但贏得美國IDEA AWA R D銅獎榮耀,更登上美國商業週刊當期封面,被譽為「最熱門設計」作品,可見台灣創意不但可以在腳踏的這片土地上發光發亮,更足以在全球大鳴大放(註一)。創意的能力在今天已經被認為是必需品,而非奢侈品。過去徵詢大公司的執行長( C E O )是看學歷、經歷或是認真苦幹的態度。但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創造力,如何能將公司起死回生的遠景與計畫。Bruce Tulgan在《贏得人才戰爭》( Winning The Talent Wars )一書中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最好的人才- -具知識、技巧、創新、經驗、企業家精神、創造力、勇於冒險的超級人才,將持續供不應求。」(註二)。而創意的重要性分個人和社會兩方面。個人層面的創意(可以稱為小c)能幫忙解決生活與工作上的難題,因創意而活得更有生活品質與快樂。影響社會層面的創造力(又可稱為大C),才有新發明、創造新的工作機會、以及保持社會的競爭力。

二、創意教育的功能性

  很多人以為創意是每個人都有的,是天生的,學也學不會。但這許多研究報告都顯示創意是可以教導啟發的,創意雖然有遺傳的成分,但是環境的教育和啟發是更重要的因子。

  創意展現國家生命力,更直接關係著國家競爭力。一個國家需要人民的創造力帶來改變與進步,人民同樣仰賴國家建立完整的產業輔導與保護政策,才能將屬於台灣的創意,整合行銷到全世界(註三)。創意台灣,全球布局的口號已在政策上被定位。為了增強我國學生創造力的表現,提升國際競爭力,教育部在民國9 1年公佈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對於各級學校都有創造力教育的指導原則。相對於心智成熟的大學生,我們能夠用什麼方法來激勵他們的創造力,培育出未來可用的人才,成為大學教育的新重點和挑戰。國立中央大學在創造力的培育上也嘗試新的方式,其中以2 0 0 3年成立跨學院的「創意學程」為起點。在「創造力的理論與技巧」課程當中,介紹一些關鍵性的創造力技巧給同學。以下是從這樣實驗性的課程中,擷取出來的重要心得。

創意是什麼

  創意和創造力在中文是兩個不同的詞,但卻常常翻譯成英文的creativity一字。創新的英文則較固定用innovation一字。有學者刻意將創意與創造力作一個區分:「創造力」是產生創造行為的能力表現,「創意」是將創造具體化的手段。創意是創造力的必要條件,但創意的出現並不保證創造力的產生。(註四)。

  對於教育者而言,創意和創造力的區分並不大,因為我們希望將個人的潛力發揮最大,當然希望產生創造最大的效果和能力。因此,創意和創造力成為可以相通的名詞。目前的研究甚至將創造力從五種觀點:歷程、人格特質、產品、環境/壓力和多向度去定義,而近年的趨勢是用產品的觀點來看創意或創造力,即:是一種產生兼具新穎(novel)和恰當(appropriate)產品的能力(註五)。但創造力在一般人的心中,仍存有
一些迷思,以下將說明其背後的原因。

  一、為何創造力的概念存有很多迷思?

  因為創造力是一個被忽略的研究議題,美國研究智力的大師Guilford (1950)率先提出這個現象,1950年之前,只有0.2%的研究文章放在創造力,1975-1994年之間,0.5%的研究文章放在創造力,只有兩份期刊刊登有關創造力的研究:1967年成立的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和1988年成立的The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而創造力在心理學研究中被忽略的六大原因是:
(一)被定位成神秘的過程、(二)實用主義的方向、(三)離開心理學主流、(四)定義與標準問題未解決、(五)認為是普通的認知歷程而已、(六)只從單一的角度研究創意,無法涵蓋它的全貌。因此,目前對創造力有七方面的研究方向。

  二、從七個角度來定義創造力: (註六)

(一)神秘主義的角度(mysticalapproaches ):有創意的人是神秘的生物,是從上天得到靈感的人,創造是一個屬靈的歷程。
(二)實用主義的角度(pragmatic approaches):發明很多的創意技巧,如:De Bono發明水平式思考(lateral thinking)、Osborn發明腦力激盪法 (technique of brainstorming)、Adams發明( false beliefs ),Von Oech 以四種角色來思考問題(roles of explorer, artist, judge, warrior)激發不同的想法,增加創造力。
(三)心理分析的角度(psychodynamicapproaches):佛洛伊德認為藝術家的創造是因為意識界的現實和潛意識的衝動( c onscious reality and unconscious drives)之間的緊張,他們用大眾能接受方式去表達他們潛意識的願望。
( 四)心理計量的角度(psychometric approaches ): Guilford (1950)建議用紙筆測驗研究普通人,還有托浪斯創造思考測驗,測量流暢力(Fluency)、變通力(flexibility ) 、原創力 (originality)和精進力(elaboration)。
(五)認知的角度(cognitive approaches):研究創造力的心理歷程,用電腦模擬創造思考,他們發現創造有兩個階段:發想階段(a generative phase)和探索階段(an exploratory phase)。他們認為創造力是一個普通的認知過程但卻產生非凡的
產品(ordinary cognitive processes yielding extraordinaryproducts)。
(六)社會人格的角度(social - personality approaches):認為創造的人格傾向有著獨立的判斷力、自信、喜歡複雜、喜歡美感、冒險、自我實現、大膽、勇敢、自由、自發、有內在動機、需要次序感、需要成就感。創造力不只需要動機,它還能創造學習的動機,它也需要社會環境的配合、文化的多元性、模仿的榜樣和資源的提供。
(七)匯合的角度( confluence approaches):Amabile認為有創造力的條件有三個,即是內在動機、領域相關的知識技能和創造相關的技巧。Sternberg & Lubart認為創意的人使用投資理論(investment theory),他們買低賣找沒有人重視
的概念或產品將它研發或經營成為大家看重的理念或產品時,就離開這個議題而投入另一個還沒有人重視的領域)。而六個產生創意的顯著而相關的條件是:智力、知識、思考模式、個性、動機和環境。
  三、對創意的迷思:人們對創意最容易有的迷思或誤解如下:(註七)

(一)有創意的人會突然靈光一現,想到絕妙的點子,然後去執行(需要多年在一個領域上的努力與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二)有創意的人想到的一定都是好點子(大部分是不適用的點子,但需要判斷哪些點子值得繼續下去)。
(三)有創意的人會想出全新的點子(有些創意是借用其他領域的點子加以改造)。
(四)有創意的人無視於傳統,他們的靈感會從潛意識中完整的迸出來(需要多年的時間學習一個專業的傳統)。
個人的創意如何產生

  Wallas在1926年The Arts of Thoughts 這本書中,將創造的歷程分為四個步驟:準備期、醞釀期、頓悟期和評估期。準備期是蒐集相關資訊,醞釀期是分析及處理訊息,頓悟期是創造性產品的產生,評估期則是創造性產品的應用和評估
(註八)。。

  但蒐集資料和分析及處理資料常常合併進行,因此可以用另一種簡化的方式來看創意產生的過程,主要有三個階段:一是專注階段、二是思想放空階段、三是頓悟的產生與處理階段。

一、如何專注的方法

  對欲解決的問題進行大量的閱讀,使用邏輯性思考,應用專業知識,運用意識層面的思考,水平式的思考,遙遠的聯想,跨領域的角度,同時進行不同的計畫互相聯想,和不同領域的人腦力激盪。專注的用盡手邊可以用的方法後,還是沒有突破的想法,這時需要進入第二個階段。

二、思想放空的方法

  放鬆自己,進入潛意識的思考,做其他不相關的事情,沉澱自己,如:

(一)洗澡、睡覺、戶外活動:在創意研究的領域發現在3B (浴室、床鋪、巴士)的情境,容易放鬆自己。變換環境時,可以啟動腦中不同的領域。
(二)默想、禪修、祈禱:將自己進入潛意識的思維,讓腦部的活動進入阿法波,使得腦部進入潛意識中自由連結不同的意念,產生隨意或無意識的聯結。經過這個階段,可能有很多點子浮現,就進入創意的第三個階段。
(三)頓悟念頭的產生與處理:放鬆之後,腦中會出現很多意念,這時的要訣是評估,要無情的剔除爛點子,此時又回到第一階段,運用批判性的思考,留下好的點子繼續追蹤與研究它的用處。
  以上三個歷程,並不神秘,但是會如此運用的人,則稱為具有創造性的思考能力與技巧。這些方法是可以學的,所以也可以教,使個人更純熟的運用這個原則,發展出自己的創造習慣。

  個人創意思考力的開拓,其實是很辛苦的事情。如果不是內心真正喜愛的課題(Subjects),要與之不斷的精煉、纏鬥,若以之為外加的任務指派,或只是為外在的鼓勵或獎賞,必深以為苦,也不能持久。反之,如果是自己內心真正的興趣,工作像遊戲(雖然是Serious Play),才能有精采奪目的創意出現(註九)。

結論

  在創意的世界中,過程要敢於冒險,也要有可能犯下許多嘗試錯誤的心理準備,儘可能地讓虛無飄渺的點子,邁向階段性的實際形塑。努力的工作,經常休息,長期的堅持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會願意辛勤的投入工作,培養一個同儕網絡,排出時間進行天馬行空的討論。

  最後,創造力不是一種天賦,創意需要各種的努力,竭盡各種的意識層面的思考和努力,還需要學會休息和運用潛意識的力量,也需要藉助他人的思考和刺激,以及環境的刺激才能有解決問題的新想法出現。然後,這些新想法還需要獲得他人的認可,特別是專業社群的接受。

  因此,創意需要4 P ( personality, process,product and place/press),性格態度、創造過程、和新穎且適切又被社會認可的產品,還有適當的環境或壓力。創意的困難在於它需要我們既廣且深的投入和能力,還要環境的配合,內在的強烈動機與持續力的綜合體。

  創意並非遙不可及,但它不僅需要努力,也許還需要有一點幸運的成分。因此,最後創意只留給那些少數專注而認真到天也感動的人!



(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創意發展研究室召集人教授)

(資料來源:公訓報導126期)


--------------------------------------------------------------------------------

註解

註一:陳總統盛讚台灣設計師贏得前三名。2004年11月29日,經濟日報/b12版/設計博覽會特輯。
註二:人才戰一場要求敬意的戰爭。2004年11月28日,經濟日報/C3版/創新經營。
註三:同註一。
註四:『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葉玉珠著,心理出版社,2006, 頁12。
註五:「創造力概念面面觀及其典範」,創造力I:理論,頁2。
註六:同上,頁5-15。
註七:「創意頭腦的秘訣」,美國時代雜誌中文解讀版2006年3月,頁83。
註八:同註五,頁31。
註九:《剖析思考》學習「思考模式」非學習知識。2005年4月24日,工商時報14/我的大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