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教父母為你回答尷尬問題

2008年04月09日
(轉貼) 教父母為你回答尷尬問題

成年子女未婚、不孕、離婚、失業,會讓年長父母擔心不已。

如何紓解他們的憂慮?如何面對親友過度的詢問?


文.吳若女

2005/06 康健雜誌 79期


「漢生大三那年由家裏搬了出去,他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為他父親贊成一切獨立自主的行為,而我也不是個守舊的母親,我一直努力著使自己跟得上時代,希望自己仍是個心智活躍的女人……

正因為這樣,所有認識漢生的人也都不相信我是他母親,這雖然是很好的恭維,可是逐年的我發覺到,我和漢生間的母子關係也愈來愈趨於稀疏冷淡了。」

這是蕭颯的小說《我兒漢生》中的開場白,幾句話點出年長父母和子女間的相處困境,當孩子漸漸長大時,父母何時該尊重孩子,何時該幫助或開導他們,在這中間有很多矛盾與掙扎。

有時,是成年子女的處境或決定,讓父母感到失落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像是小說末了,漢生父母正和朋友在家裏吃飯,一臉鬍鬚渣且長髮未理的漢生突然從外頭回來。父母朋友熱切地招呼:「現在做什麼啊?」

「開計程車!」漢生像是故意和誰賭氣般的宣佈。

大家還是繼續著笑談;可是我總覺得笑聲沒有剛才自然了。

很多人看了心有所感,跟蕭颯反應:「你寫出了我們心裏的漢生。」不僅如此,還能清楚指出文中幾個情節。

孩子的成長與人生發展,深深牽動著父母最細微的神經與情緒。

遲遲未婚、不婚、已婚卻未懷孕生子、不想生、外遇、離婚或失業,再再都會讓父母憂心焦慮,甚至不知如何面對外在的詢問。親友的關切,只會加深他們的憂愁,甚至帶來更多的不快。

已成熟懂事的子女,該如何為父母紓解這份憂愁?如何化解父母對外的尷尬,如果這些事已對他們造成困擾?

讓父母放心的秘訣
所有的過來人都說,紓解父母心中抑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們覺得放心。

「要先問自己,經濟是否獨立?是否有負債或入不敷出的現象讓父母擔心?」甚為孝親的作家吳若權說。

如果,自己有穩定的收入與良好的財務規劃,當父母憂慮你的不婚或不生孩子時,可以這樣回答讓父母很放心:「我有錢可以養活我自己,不需找一張長期飯票依賴別人。」或是說:「我沒小孩,但我已做好保險和財務規劃,可以請看護,或是住進現在愈做愈好的養老村。」

通常,經濟能獨立的孩子,即使碰到困難或是做了父母不喜歡的決定,老人家頂多唸兩句,不會在他們心中造成嚴重的困擾,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有處理事情的能力。最怕的是生活亂糟糟的孩子,說什麼也沒辦法讓人放心。

除了經濟獨立,吳若權也提醒,要讓父母充分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讓他們覺得你有先顧慮到父母的感受才做決定,而且不管怎麼樣,都不會不把他們當一回事。

有了前兩者的基礎,才有可能和父母進行理性的對話與溝通。

在溝通過程中,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謝文宜也特別提醒:「一定要先傾聽父母心裏想說的話。」當父母碰到孩子未婚、不孕或離婚、外遇的人生困境時,心裏一定也很痛苦,想幫助孩子,說出心中的想法,但陷於困境的孩子往往不想聽,當然也就不可能聽到父母心裏的話。

「不過,好好聽他們講10分鐘,他們就不會講30分鐘,」很會和長輩溝通的謝文宜笑著說。因為大多數老人家覺得你聽進去了,就不會再嘮叨。

在傾聽的過程中,也要表現出對他們的同理。比如說,可以在他們抱怨一個段落後說一句:「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為了我的事讓你們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當父母的情緒被當事的孩子了解同理後,他們才有能力面對外在的尷尬與壓力。也才能平心靜氣聽孩子的規劃或想法,一起和他們面對人生中的困境或無奈。

一起走過人生困境
父母也要學會寬心,別把自己的焦慮或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

中區老人諮商服務中心老朋友專線的繆慧敏督導建議年長的父母:「真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要『關心』但不要『操心』。」

從這句老掉牙的諺語所延伸出來的意義就是,年輕人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父母得學著去尊重他們的決定,比如說不婚或不生小孩。

如果是碰到孩子失業、工作上的困境,也要放手讓他們自己面對,讓他們經歷這必要的社會化過程。

而孩子長大了,父母自己的生命主軸也要有所轉換,以前都是以兒女為生活重心,兒女的事就是家裏最重要的事,但是當孩子長大離巢了,就要改以自己的夫妻關係為經營重點。

這樣,才能比較平心靜氣的面對兒女的事情,而不會讓外人一問,就覺得尷尬難堪,「尷尬這個字就是左右為難,無法同時兼顧,」繆慧敏還去翻了字典,做更清楚的解釋,當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卻又是自己不能接受,且沒辦法跟外人坦然說出時,就是尷尬。

「如果能接受孩子這些困境都是短暫、暫時的,」繆慧敏建議父母也可以這樣回答旁人的詢問與好奇,也就不會那麼尷尬了。

「但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對不同的人生困境,才是長期且重要的事,」她強調。

所以,如果是碰到以下幾種狀況,有哪些方法能夠共同度過,化解由外而來的尷尬?

還沒結婚或決定不婚
一個曾為感情受盡折磨,最後和男友分手,至今尚未結婚的陳小姐在事件過後,曾和媽媽有過深入的表白與剖析,最後她告訴曾為她憂心的媽媽:「如果不是合適的對象或成熟的伴侶,寧可不要嫁,免得為婚姻吃盡苦頭。」

此後,陳媽媽也是這樣告訴身旁的人:「不好的人不要嫁,要好的才嫁啊。」陳小姐無意中聽到媽媽這麼說,覺得很窩心,因為母女倆都能坦然面對此事,不再有壓力或覺得尷尬。

繆慧敏指出:「你怎麼回答別人,會決定別人怎麼看待這件事,接著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如果母親總是憂心忡忡地說:「唉,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愁。」那麼身旁的人也一定跟著急,想幫女兒介紹對象,如果女兒不領情,會帶來更大的磨擦與挫折。

其實,也可以搬出學者專家來幫忙,舉出「某某研究說,不好的婚姻會讓人更不快樂。」「某某專家分析,不結婚的女性更有自信,更能實現自我。」用這些說詞,讓身旁的三姑六婆明白,現代社會對女性有不同的價值定位,毋需自陷於傳統的觀念,也讓遲遲未婚或不婚的孩子們有一條生路。

結了婚,卻生不出小孩或不想生
面對孩子的不孕,謝文宜建議父母公婆來個軟性訴求,告訴別人:「兒子和媳婦(或女兒和女婿)都很努力了,但現在就是這個樣子,就不要再問,給他們壓力了。」讓那些三姑六婆知難而退。此外,訴說打排卵針有多辛苦,激起關心者的同理心,也很有效。

但如果是決定不生,兒女最好很誠懇但堅定地和父母溝通,委婉地問父母:「你希望我快樂嗎?」當然,全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小孩幸福快樂,接著再說:「我選擇不生小孩,對我就是比較快樂的事,讓我有多一點時間能做自己的事。」或者是「現在社會環境真的很不好,我不想多生一個小孩來這個世界受苦。」把心裏真實的顧慮告訴父母。

當然,這些真實的想法,也可讓父母告訴關心的人,請他們也尊重你的決定。

不過,在和父母溝通不考慮生育時,也得做到讓他們放心。告訴他們你已經有財務規劃、保險、養老金和朋友,絕對不會老來淒涼。如果父母因為這件事和你生氣絕裂,謝文宜建議,一定要耐心等候,在這冷戰過程中常給父母寫卡片,打電話問候,父母的態度總會慢慢軟化,接受孩子的決定。

婚姻出了問題,離婚或外遇
一位曾陪伴女兒走過離婚之路的媽媽說:「當時我也很痛苦,女兒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外說」,但是她下定決心要女兒勇敢面對,當有人問起時,她就很明快地說:「大女兒離婚了,搞不懂這些年輕人,但他們還是好朋友,沒在一起就是了。」當她明白說出實情時,別人反而不好多問,識趣地維持禮貌。

慢慢地,女兒也能夠面對了。女兒回憶,如果那時候她和母親同時在場,她甚至會主動跳出來說:「是我不好,我離婚了,但現在大家都是好朋友。」用這種方式來化解母親的尷尬。

離婚在現今社會愈來愈普遍,台灣的結離婚對數比,現在是每2.08對就有1對離婚,也可以用這節節升高的社會現象來化解尷尬,也算是一種資訊教育。

但如果碰到外遇緋聞,的確是比較尷尬,因為這還牽涉到名譽的問題,也和父母的個性反應有關。

其實關於緋聞外遇,專家們都建議,如果能不讓父母知道是比較好的,否則很容易給父母極大的憂傷或痛苦,不管是哪一方外遇。

但如果不幸傳到父母耳裏了,就得跟父母坦誠,自己的婚姻是出了狀況,但正在解決中,請父母寬心。如果遇到旁人問起,則請父母保持沉默,真的不用對外人解釋太多,如果真要回答,就說:「他們可能有些狀況,但他們正在處理中,謝謝你們的關心。」因為那真的是孩子所碰到的問題,不該由父母來承擔。

如果真的都離婚了,比較想得開的父母也許還可以用幽默的方式面對:「是我女婿沒福氣,我女兒還可以找到更好的。」而別說:「是我女兒不好,連先生都留不住。」那會給自己的女兒帶來二度傷害。記得,你怎麼回答別人,決定別人怎麼看這件事,不同回答會有不同效果。

失業,沒有收入
至於失業沒工作,可換個方法讓父母寬心。

吳若權表示,引導父母朝正向思考很重要。比如說,原本一個月拿兩萬元回家,此時可和父母商量:「這陣子比較特殊,我先給你三千塊,過一陣子再說。」接著再強調,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可陪他們,一起上街購物或爬山運動。

如果父母還是很憂慮,可試著問他們:「你是希望我多賺一點錢,還是多陪陪你們?」坦白說,年邁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多陪他們,而不是賺錢賺到沒個人影,深知父母情緒與期望的吳若權解釋。

那麼父母也可以理直氣壯的對外說:「我孩子這陣子在家休息,陪我時間增加了,我很高興。」

但如果是碰到非幫點忙不可的父母,就得讓他們有參與感,謝文宜建議。先聽他們說出心中的憂慮和關心,也許父母真能提供更好的建議,一家人一起面對這個困境,走過了,家人的感情會更親密。

像這類型的父母,也許就能大方的和朋友說:「我孩子這陣子在找不同的工作,你們有沒有什麼好機會?」運用人脈,化危機為轉機,找到更好的工作。

如果是愛面子、自尊心比較強的父母,則可以和他們溝通後,請他們這麼說:「我孩子最近有不同的生涯規劃,想從本來的領域轉到某個領域……」,或是「本來那個工作不符合他的興趣啦,現在想做什麼……」,這樣既可以保全他們的面子,又能夠讓他們大方對外說。

至於孩子所從事的行業,如果不容易啟齒,對外人說明白,甚至有點尷尬,像是得工作到深夜,或是不定時不穩定,「就跟別人說是服務業吧,」繆慧敏建議,只要信得過孩子,確定孩子的工作是好的,這些話術都很容易說。

以上許多方法,都是為了讓愛我們的年長父母能寬心自在,但如果父母還是十分在意外人的話語,無法釋懷,「不妨這樣請父母分辨吧:說這話的人,是出自真心,還只是多嘴好奇?如果不是真心關心我們,根本就不要在意,」吳若權最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