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洪蘭:配合生理時鐘 學習成效最佳

2012年02月09日
公開
47

(轉載) 洪蘭:配合生理時鐘 學習成效最佳 台灣立報作者: 張舒涵 | 台灣立報 – 2012年2月3日 上午10:58 相關內容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大人對孩子的態度會決定他的命運!」中央大學認知心理研究所所長洪蘭以科學角度說明,孩子的學習效果都有跡可循,神經、海馬迴都會因外在因素而改變,「一句負面的話造成的影響力,需要4句正面的話才能抵銷。」洪蘭認為,沒有什麼絕對的「天才」,把孩子放對地方,讓他把能力發揮出來,就可能變「天才」。 台北市公私立高國中小校長會議以台北市推動「把每個孩子帶上來」的理念,邀請洪蘭演講「大腦與學習」,從科學角度來談教育。 「大腦有可塑性,沒有不可教的孩子。」洪蘭記得,過去有位母親帶著孩子去求醫,醫生診斷結果發現孩子罹患重度自閉,醫護人員告知這名母親這孩子恐怕一輩子無法叫媽媽;然而,母親鍥而不捨,每天餵孩子吃飯時叫他張口發出「阿」聲時,順道加上一個「媽」音,幾年過去了,這名自閉症孩子終於喊了「媽」,從此開始會講話。 洪蘭點出,許多孩子花很多時間念書,但沒有與生理時鐘配合,學習效果不佳。黃昏時刻,人體神經接受度較弱,此這時讀書效果不明顯;最好等孩子吃過晚餐,小睡片刻,神經接受度逐漸回升,學習功效較佳。運動對學習也會加分,因為運動會刺激腦部分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對記憶有助益。很多人誤以為,孩子睡覺時,可以邊放錄音教學來學習;其實此時腦波無法接收外界訊息,睡覺時應該安靜,「一次專心做一件事就對了!」 「作夢有去蕪存菁和溫故知新的效果。」洪蘭解釋,科學家實驗發現,作夢時,老鼠的腦波波紋和清醒走迷宮時相近。很多學才藝或技術的人,練習時可能鋼琴彈不好或網球打不好,一覺醒來,會發現有明顯進步,是因為做夢能將資訊分門別類。 另外,洪蘭也提到升學主義下後段學生的學習效果,其實受到大人控制。洪蘭的孩子曾讀過後段班,當時她發現,教室燈光昏暗會影響學生視力和學習品質,請校長協助,校長卻回說,學生又不讀書,那麼多燈要幹嘛?顯示大人的態度影響了孩子的發展。 洪蘭強調:「這世界因孩子而不一樣,而孩子因妳而不一樣,這就是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中央大學認知心理研究所長洪蘭指出,很多人誤以為,讓孩子聽聲音入眠可達到學習或潛移默化的成效,其實睡著時腦波無法接受到外界的訊息,她建議,一次只專心做一件事情就好。(圖文�黃士航)

天天準時上學不遲到

2012年01月01日
公開
50

(轉載) 天天準時上學不遲到 2011-08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作者: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負責心理師) 美好的清晨時光卻像戰場:孩子賴床不起來;好不容易起了床,又拖拖拉拉、還不吃早餐;終於可以出門了,偏偏又忘東忘西……如何讓孩子天天準時、從容上學去? 現在幾點鐘?快起床,還睡,上學快遲到了,你知不知道?」「叫你早點睡不睡,現在賴床還發什麼脾氣?動作快!遲到了,你就知道。」「你還拖拖拉拉,不就刷個牙,到底要刷到什麼時候?」媽媽持續嘮叨、催促著。 「你幹嘛,我的巧克力吐司不要烤啦!又乾又難吃,誰吃得下!」吃個早餐得三催四請、動作慢吞吞的哥哥,咬了一兩口吐司,一臉不耐的說:「不吃了,我飽了。」隨後將剩下三分之二的吐司留在餐盤上,臭著臉往房間找衣服去。 媽媽苦口婆心的交代:「上午天氣有點涼,帶件外套,免得著涼。」但哥哥充耳不聞,索性把外套丟在沙發上,繼續在衣櫃裡挑三撿四,不時嘟囔著:「煩死了,到底要穿什麼?」 上班快遲到的爸爸轉著手上的車鑰匙、在門口踱步,嘴邊不時抱怨:「叫你昨晚把書包整理好不整理,現在才跟我說找不到聯絡簿。如果讓我今天上班遲到,晚上回來你就知道!」「還在玩什麼遊戲王卡,你爸爸在門口等你,上學快遲到了,還在東摸西摸,你真的搞不清楚狀況耶!」媽媽拉高音調對著慢半拍的哥哥大聲叫嚷。 對於有孩子必須要上學的家庭來說,如此「急拖拉催促」的戲碼總是不時上演,讓父母頭痛傷腦筋、孩子煩躁壞心情。為了迎接開學,喚來每天愉快的早晨時光,我分享以下七種行動方案,讓孩子順利的與你說聲早安、與床鋪道聲再見,準時出門上學去。 狀況一 早上起床叫不醒 晨光好序曲。喚醒孩子的起床方式,你是讓他睡到自然醒?還是有著屬於自己風格的叫醒方式?在晨光序曲中,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讓他自然及愉悅的起床。無論是透過視覺,例如,拉開窗簾讓陽光滲透進來;或將房間內的光源逐一打開,讓房間整個亮起來。 或許你傾向用聽覺的方式,例如,轉開音響或調至音樂網,讓美妙的音樂旋律流瀉出來,無論是蟲鳴鳥叫的自然情境聲或貝多芬交響曲都行。你也許選擇機械式的鬧鐘鈴聲,像部隊般讓孩子在激昂聲響中起床;或者將電視轉至孩子熟悉的節目頻道。當然,也可能是你的叫醒聲、呼喚聲。 你可能習慣用接觸的觸覺方式來喚醒孩子,例如,輕輕搖晃他、擁抱他、扶坐起來、給予一個輕輕的吻,或用毛巾沾著溫水擦拭他沉睡的臉龐等。動個腦筋,只要任何你想像得到的都行。 狀況二 有下床氣 睡眠有循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睡眠循環,包括淺眠與深眠間不斷反覆的過程。要預防孩子下床氣,請避免選在孩子熟睡、深眠的階段叫醒他。在這階段,被喚起的孩子通常容易感到頭昏腦脹、頭重腳輕。半夢半醒間,也因此容易伴隨著暴躁、易怒的負向情緒,即俗稱的起床氣、下床氣。 為降低孩子出現下床氣的頻率,試著抓出屬於孩子的睡眠循環。有些人的循環週期是每次一•五小時,有些則是每次兩小時。這部分因人而異,但你可以仔細觀察估算,或試著回想孩子以前順利起床的成功經驗。 將睡眠循環週期乘以倍數(例如乘以四、五或六),如果每次週期是一•五小時,乘以六等於九小時;如果是每次兩小時,乘以四等於八小時。接著倒算回孩子應該睡覺的時間,例如,當孩子需要在早上六點半起床,往前估算需在幾點睡覺?以上述兩種週期為例,若為一•五小時,應在晚上九點半或十一點開始睡覺;若為兩小時,要在晚上十點半開始睡覺。讓起床時間剛好接近一個睡眠循環的結束,最為適合。 狀況三 故意慢慢刷牙洗臉 行為付代價。當每天一早,你的孩子對於該做的基本盥洗,無論刷牙、洗臉、梳頭,都故意慢慢的來、慢慢的做。這時,你必須先思考,為什麼他敢如此優哉游哉、不疾不徐? 我們很容易警告孩子:「再不走,上學遲到了,後果你要自行負責。」但有時,你是否為了不想讓孩子上學遲到,總會想方設法,如同快遞一般,使命必達,在鐘響前的那一剎那讓他準時到達學校。如此,孩子對遲到這件事當然不會在意,因為依慣例,你一定有辦法讓他不遲到。 必要時,是應該讓孩子去經驗一下遲到的代價,承擔行為的後果。建議你,可事先與班級導師溝通,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情況下,當他上學遲到了,剝奪他應該有的權利,例如遲到十分鐘,因此剝奪他第一節下課出去玩的權利、取消下一節電腦課自由上網的時間,而老師對他的笑容在這節課也會少一點;或者是給予孩子所不喜歡的任務,例如下課要求他整理教室裡的讀書角。當然,別忘了這些「剝奪」必須是他所在意的。孩子故意慢慢來,是可以改善、控制的,前提是你要讓他付出代價。 狀況四 挑剔早餐,愛吃不吃 不能沒有你。讓孩子的責任加碼,試著在學校的早晨時間安排非他不可的情境。建議你,可與導師協調,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給予任務,讓他的優勢能力被放大、被看見。例如,安排他擔任早上校門口的糾察隊、朝會的司儀,或擔任教室開門開窗手,讓責任感來充當他的生理鬧鐘,以及加速動作的活力泉源。至於早餐,如果孩子在餐桌前總是慢條斯理、愛吃不吃,或許可在導師允許下,讓他帶早餐到班上,在早自習或下課時間食用。 狀況五 穿衣服挑三揀四 自發的魅力。建議你在前一晚,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依照隔天的規定準備,如制服、便服或運動服;挑好後,整齊的擺放在床頭或明早容易拿取的地方。請記得,不要在時間急迫的上學前與孩子為了挑選衣服起爭執。畢竟,有時當下最急的還是父母自己。 或許也可讓孩子參與他感興趣的早自習社團活動,無論是足球隊、籃球社或國樂社,讓自發性的動機促使他帶齊該帶的衣服、趕走瞌睡蟲、加裝動力馬達,準時上學。 狀況六 出門前才想到拿東西 書包整理術。千萬別讓書包變成調理包,什麼東西都裝進去。請記得,書包一定要在前一晚就整理;隔天上學前不要再動書包,直接背著上學,避免把書包裡的東西拿出來檢查後,又忘記放回去。 睡前,讓孩子定時在限定範圍內整理書包。千萬別讓他在家裡隨處整理書包,以免隨處放、隨處丟。根據聯絡簿來整理書包,需要裝什麼、帶什麼。確定不需要帶去學校的書和物品,直接統一收在固定的書架或置物櫃中。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做固定的事,讓整理書包變成自動化,一種充分發揮效率的良好習慣。 狀況七 臨出門還要玩玩具 走位相互換。這樣的畫面常會出現:爸媽站在門口,焦急的等待著後面慢吞吞的孩子。建議你,出門前,讓孩子走在前,你在後,試著將親子走位前後互換。如果臨出門前,孩子仍在把玩玩具,建議你運用非語言的方式,以手從後往前,順著他的後背或肩膀輕輕往門口推移,不需要言語嘮叨或責罵。當然,平時請在前一晚將孩子容易把玩的玩具歸定位,儘量避免讓它們出現在往門口的動線上。 父母可運用以上七大行動方案,協助孩子準時起床、從容上學,讓晨光親子時間不再怒氣沖天。 小提醒─7對策,讓孩子準時出門上學 1 晨光好序曲,喚醒起床很藝術。 2 睡眠有循環,淺眠深眠分清楚。 3 行為付代價,後果要自行承擔。 養出健康好小孩 26期 養出健康好小孩 購買 訂閱 4 不能沒有你,早晨起床負責任。 5 自發的魅力,興趣活動具動機。 6 書包整理術,前晚固定打包好。 7 走位相互換,他前你後開步走。

【親職教育】 如何才能不生氣 ─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2011年11月30日
公開
50

【親職教育】 如何才能不生氣 ─ 代替處罰的十種方法 孩子雖然有時像小天使般可愛,有時卻又頑劣固執得像個小惡魔,教爸媽頭疼不已。當孩子實在是太過份時,再怎麼理智的爸媽,也很難不被激怒。這裡提供幾個小祕訣,幫助爸爸媽媽以和平的方式圓滿解決問題。 讓孩子有選擇的機會 避免老是以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這樣那樣,讓孩子有機會作選擇,覺得自己意見被尊重,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問他「你想先刷牙還是先洗澡?」本來兩者都不想做的孩子,可能就會勉強選擇一種。 尋求其他解決之道 當孩子想做一件會引起麻煩的事時,不要直接告訴他不可以,而是提議另一種能夠讓他做那件事的方式。例如,如果孩子想要在廚房蓋積木城堡,建議他到客廳去玩,因為在那裡可以蓋更大更豪華的城堡。 聽孩子說內心的感覺 氣極了的爸媽,往往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試著冷靜下來,問問孩子的感覺,或許你會發現孩子其實也是情有可原。例如孩子欺負弟妹,可能只是因為害怕弟妹搶走爸媽的愛,所以想引起爸媽注意而已。 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外,爸媽也要在實際情境中教孩子道理,孩子才會愈來愈懂事。例如,孩子搶弟妹的玩具,問他「如果你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你會不會不高興?」,讓他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別人。 讓孩子嚐到自己行為造成的苦頭 在無大礙的前提下,讓孩子自己體會自食惡果的滋味。例如,孩子堅持繼續玩不吃飯,屢勸不聽後,就別勉強他;當他自己餓了要求吃飯,告訴他「你說不吃的,我們就全都吃完了啊!」先讓他餓一陣子,再拿東西給他吃。有了這樣的經驗,他就會知道準時用餐的必要。 以有趣的方式轉換衝突情境 爸媽如能發揮幽默感,不但能讓自己不生氣,也能化解孩子的反抗態度。例如孩子不肯刷牙時,爸媽可以說:「我們來試試一種好玩的方法,我刷你的牙齒,你刷我的牙齒好不好?」 協商雙方都能接受的辦法 有時和孩子談條件、彼此各退一步也是不錯的方法。例如,天色已晚,孩子還不願意離開遊樂場,可以和孩子協議再玩三次溜滑梯就回家。 稍作讓步 爸媽稍作讓步,通常可以立即解決問題,不過這種方式只能偶爾為之。例如,孩子吵著想睡覺,不願意刷牙,爸媽可以說:「好吧!既然今天你這麼累,就不要刷牙好了,可是只有今天喔!」 暫時離開,直到自己平靜為止 極度忿怒的爸媽,可能無法理智處理問題,此時最好先離開一下,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做點其他事,例如打電話給朋友、聽音樂等,暫時不想孩子的事。等自己平靜以後,再來解決問題,和孩子好好談談。 修正自己的期望 有時換個角度想,孩子年紀小,好動、固執、健忘、沒耐性、自我中心、異想天開,其實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不要太苛求,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本文選自:信誼奇蜜育兒gogo

【親職教育】如何誘導愛買玩具的孩子?

2011年11月26日
公開
43

【親職教育】如何誘導愛買玩具的孩子? 如何誘導愛買玩具的孩子? 孩子在商店中吵鬧的行為約在兩歲左右就有可能出現,堅持的程度又隨個性而有所不同。對於比較小的孩子,轉移注意力是最好的方法。知道他對什麼有興趣,並且這樣東西不在你的預算計劃之內,便不要帶他到那貨架附近,就算不慎經過也最好設法擋住他的視線,倘若就是那麼不巧讓孩子看到了死纏活賴,也最好以其他有趣的東西或食物吸引他。年紀較小的孩子興趣廣泛而且注意力短暫,與其在當場說理或糾纏,不如引誘他離開現場。隨著孩子認知和語言的發展,可以告訴孩子東西該買或不該買的理由:「東西太貴了媽媽沒有錢買」、「同樣的東西已經有好幾個了」、「等爸爸出國時再帶回來」等等,都是可能的理由。讓孩子清楚的感覺到出門購物是有「約束」的,而自己的慾望也不是隨時隨地可以滿足。孩子會漸漸學習認同您的理由,同時培養出延遲其需求的能力。當您的孩子問:「媽媽不是沒錢買玩具嗎,為什麼會有錢自己買新衣服?」或自動自發的說:「等過聖誕節才能買是不是?」時,您會驚訝他的學習能力之強。   讓孩子學習延遲自己需求的同時,也要給孩子適度的期待和滿足。在年節或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即給予鼓勵,或偶爾買回孩子期待已久的東西讓孩子有個意外的驚喜。當孩子哭鬧時,請您千萬不要輕易屈服,但也謹記不要對自己所開出的支票黃牛。   萬一真的遇到孩子哭鬧不休,最好是一言不發帶他到安靜的角落或帶離商店,因為此時不論是謾罵或說理,對孩子都是一種回饋,或成了討價還價的最好機會。此外,在孩子體力不足或年齡太小時,最好避免長時間的購物活動,因為孩子太疲累時也易因情緒不佳而哭鬧。 本篇文章出自親子&理財專區

【親職教育】我討厭你!五、六歲孩子的攻擊行為

2011年11月22日
公開
45

【親職教育】我討厭你!五、六歲孩子的攻擊行為 我討厭你!五、六歲孩子的攻擊行為 前兩天是嘉琪五歲的生日,奶奶送了她全套的「茶具組」,今天嘉琪特地請了對門和她一塊兒上幼兒園的小莉到家裡喝「下午茶」。「我當客人,你要先問我喝什麼茶?」嘉琪一邊搬出玩具一邊說。「我才是『客人』,你要先問我。」小莉也想當「客人」。「不行﹗這是我奶奶送的,你要聽我的。」「不讓我當客人,我就不和你玩了。」「不玩就不玩,你回去好了,討厭鬼﹗」嘉琪一臉的不高興。「你才是小氣鬼,以後也不讓你來我家玩了﹗」小莉氣呼呼的掉頭就往門口走。 拳腳與惡言齊飛 五、六歲的孩子一塊兒玩時,經常會出現爭吵的情況。一般的情形是,男孩子會出現肢體上的衝突,而女孩子則較常「動口」--說些不客氣的話或互相嘲諷。 兒童心理學家指出,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侵略或攻擊性是很平常的,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雖然知道打人,或以推、拉同伴來發洩自己的憤怒或不滿是不對的,卻不知道如何「好好說」來宣洩情緒,所以當他們動「手」或動「口」的時候,通常都顯得粗暴無理或用盡諷弄的字眼。 引導孩子有話好說 這個時候,孩子便需要你的引導,幫助他們學習控制自己衝動的攻擊行為。 一、讓孩子自己尋找解決方法 當孩子們發生爭論時,父母先別急著當「法官」。讓孩子們一一說出當時的情況,並確定他們彼此瞭解且同意對方的說法,然後要求孩子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在過程中,父母可以幫助執行某些規則,如不可打斷別人的話、大聲吼叫或打人等,不過盡量少介入。經由這樣的過程,漸漸的,即使沒有你的協助,孩子們也能解決彼此的問題。 二、示範正確的行為 父母如果待人恭敬有禮,有衝突時採取的是溫和而理性的解決方法,而不是只發洩自己的怒氣,這樣對孩子將有很正面的示範作用。父母的「身」教和「言」教,是一樣重要的。 三、嚴慎對待口語的傷害 惡毒的言語有時比肢體的傷害更具攻擊性,卻常被人們忽略。引導孩子體會某些字眼加諸在身上的感受,例如︰「你是個醜八怪」、「我討厭你」,孩子可以學習不對人惡言相向。 四、允許規範內的適度攻擊遊戲 在幼兒園或孩子的遊戲場合裡,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們互相「捉對廝殺」,甚至分成幾「國」,拿著「紙捲」刀、「手」槍等互相「砍殺」。許多父母擔心孩子經常和友伴「殺來殺去」,個性會因此變得暴戾;但許多心理學家卻認為,這類遊戲可以讓孩子發洩攻擊衝動,同時體會「被害人」的感受,是很好的宣洩情緒和精力的方法。許多孩子也都喜歡這類刺激、有趣的遊戲。 當然,還有些事是必須注意的︰遊戲必須是孩子自願且樂意參與的,且所有具傷害性的行為須被禁止,不論是惡意的嘲笑或粗暴的抓、打他人。而父母如果有機會成為孩子的「戰友」,更可以趁機讓孩子瞭解哪些行為是被允許的,哪些舉止言語是不該出現的。 何時尋求專業的協助 透過這些引導與遊戲,孩子可找到表達與發洩自己情緒的方式,且不會傷害別人,對孩子社會技巧的成熟與人際關係的擴展都有所幫助。 不過,如果孩子仍然經常出現攻擊行為,對父母或其他人做出傷害的舉動長達半年或更久,這時,也許你需要更專業的協助。帶孩子去找精神科或兒童身心發展的專科醫師,以獲得正確有效的幫助。 本篇文章出自育兒GOGO

【親職教育】上小學前必備的生活能力

2011年11月21日
公開
46

【親職教育】上小學前必備的生活能力   再過不久,小一新鮮人就要進入小學就讀,從此踏入正式的學程了,換句話說孩子必須具備更多新的能力,以適應團體生活的要求。小學與幼稚園有許多地方不相同,比如要穿制服、要寫作業、上課時間還不能亂跑……這麼多新規矩小新鮮人有辦法學會嗎?家長們又可以做什麼預備工作,來幫助孩子適應新環境,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呢? 學會過馬路   如果孩子以後將走路上、下學,那麼便可以從教孩子認識每天上學的路線開始。除了提醒孩子行的安全之外,此時也是訓練孩子自己過馬路的好時機呢。爸媽在選擇練習上下學的路徑時,應將安全考量擺在第一位,勿帶孩子走暗巷或偏僻的捷徑。訓練孩子過馬路時,父母可以先示範在十字路口該如何停、聽、看,然後牽著孩子的手走一遍,最後再讓孩子自己判斷情況,若正確,便讓孩子牽著手過馬路;若判斷錯誤,家長除糾正外,還必須把理由說清楚。   提醒家長,在教導孩子辨識交通號誌時,只告訴他紅燈行、綠燈亮是不夠的。事實上,當號誌剛轉換時,反方向車道還不時會有車子衝出來,這是兒童上學最須注意的地方。不過,其實家長也不必過於擔心孩子過馬路的問題,因為每天上、下學的時段,在重要的十字路口,都會有導護老師和愛心家長來協助孩子們過馬路的。因此,教導孩子聽從導護老師和愛心家長的指揮,也是教孩子學會過馬路的重要訣竅之一。 做好「自己的事」   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是小一新鮮人要面對的挑戰之一,對小學生而言,重要的自理能力包括:自己穿衣服、收拾書包、整理書桌及文具等。父母常會對孩子說:「自己穿衣服!」、「把你的書桌整理乾淨!」但對孩子來說,大人這些籠統的口令,孩子往往僅能模糊的接收,而無法確實瞭解。以收拾書包為例,父母不妨先教孩子如何將書、文具分類,或示範給孩子看,讓孩子能有所遵循,進而養成好習慣。   此外,能不能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也是孩子要學會的。因此剛開學時,家長可以幫孩子將教科書或文具貼上標籤,避免孩子丟三落四的。責任感的養成,其實就在這些每日瑣事中,像是準時上學、完成功課、記得帶作業等,父母應讓孩子覺得那些都是自己份內的工作,既使沒有媽媽鬧鐘的耳提面命,孩子也能自我要求。 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與困難   小學新鮮人另一項很重要的自理能力是:會上廁所。家長可能覺得孩子的大小便訓練早已完成了,沒什麼好擔心的,然而事實上小學老師們卻經常遇到出現如廁問題的小朋友。家長可能很納悶,為什麼孩子在學校會憋尿甚至尿褲子呢?   仔細深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發現原來是因為學校的廁所大多是蹲式的,或是擔心廁所不潔,孩子用慣了家裡乾淨的的坐式馬桶,到了學校還需要從新學習蹲式馬桶的使用,或克服怕髒的心理障礙。因此,父母不妨在開學前後,和孩子一起試用學校廁所,並避免對學校廁所有太多負向的評論。   有些孩子則是不敢表達或說不清楚自己的需求與困難,而造成尿褲子的問題。小學一堂課40分鐘,有些孩子因為下課玩瘋了,忘了去上廁所,到上課時才感覺到尿意,已經憋不住了。因此在開學前,父母便須告知孩子,若急著想上廁所,應告訴老師,並教導孩子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狀況。此外上課時間,廁所人比較少,最好也請同學陪孩子一起去。若父母能提早發覺這些生活上的差異,先做好心理準備和及早訓練,便可以減少孩子適應不良的問題呢。 能夠「坐得住」   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同樣困擾許多家有小一新鮮人的父母。由於上小學後,孩子每節課必須安靜坐上40分鐘,因此在開學前,家長可運用一些方法加長孩子的專注力。例如:給孩子一些有趣的讀物,像是自然、人文、生態或歷史漫畫書,均是不錯的素材。在進行時,爸媽可以陪孩子讀故事書20分鐘,再做親子對話遊戲20分鐘,或一起在電腦前看光碟、玩電腦遊戲、做趣味的科學實驗、拼圖遊戲等,都是提升專注力的好方法。孩子的學習需要大人的關心,如果家長能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全程參與,相信都有助孩子專注力的延長。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規律的作息,也可讓孩子每天精神飽足、注意力容易集中。上小學後的生活作息和幼稚園時大不相同,例如到校的時間較早、放學回家後還有家庭作業要完成等,家長可以從現在就開始慢慢調整孩子的作息。由於各校的時間表都不大相同,因此父母可以先瞭解學校規定的到校時間,再倒推出孩子每天應該起床和入睡的時間,並從現在就開始調整全家人的睡眠時間表。   充足的睡眠和營養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因此除了要求孩子早睡早起之外,每天早上為孩子準備好營養早餐也是很重要的。家長需要依照起床梳洗、早餐所需的時間,來規劃每天的時間表,否則,當時間安排過於匆促時,必定會成為親子間起衝突的引爆點。   最後要提醒父母,孩子要上小學了,家長也需要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與心態,以身作則,並配合學校的教學,陪孩子一塊兒學習與成長。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親職教育】弄髒衣服,盡情玩吧!

2011年11月17日
公開
44

【親職教育】弄髒衣服,盡情玩吧!                    作者/洪蘭 朋友的公司要在宜蘭不老部落舉辦自強活動,他知道我喜歡吃那裡的煙燻苦花魚,便邀我一起去。 那天細雨濛濛,雨中的青山分外美麗。我愉快的欣賞一路的美景,但到達寒溪派出所的接駁站時(山路太陡,一般車開不上去,須接駁),我就知道不妙了。因為一對盛裝的夫婦及兩個穿蓬紗裙、白褲襪的女孩從同行的賓士車下來,這身打扮去赴喜宴很恰當,但在荒郊野外就顯得突兀。果然,一路上母親不停的斥責孩子「不要踩水」、「不要弄髒衣服」、「不要摸、不要碰」,不但孩子苦著一張臉,連大人也變得很緊張,不自覺的檢討自己有無「犯規」。 反觀另一家庭,孩子都穿著短褲、球鞋,戴棒球帽(這樣就不必打傘),在山裡竄來竄去,玩得不亦樂乎。那兩個女孩羨慕的看著他們在泥中打滾。我想起電影《真善美》中,家庭老師瑪莉亞用窗簾布替男爵的小孩縫製了遊戲衣,帶他們到處去玩。遊戲時,若要擔心衣服會弄髒,就玩不盡興了。 一般來說,中國人不講究場合和打扮,常有人穿著睡衣就上街買油條,也有人大白天穿著綴滿亮片的衣服來上班。打扮也是禮貌的一種。很多人不管什麼場合都穿金戴銀、珠寶滿身,父母很可以藉機教育孩子:有內涵、有自信的人不需刻意裝飾外表;只有本身缺乏價值的人,才要靠珠寶來為自己添值。 孩子在出生時,他一生所需要的神經細胞都有了;出生後主要在發展神經的連接,綿密的連接就像一個知識網,可幫助孩子快速吸取新的訊息。研究已發現,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是經驗,孩子需要各式各樣的經驗去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面世界的刺激。遊戲正是孩子學習最快的一種方法,因為大人想都想不到的新奇玩法,會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做出前所未有的連接;且在遊戲時,大腦會分泌一種稱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神經營養素,可以幫助神經生長,使神經分叉更多。 幾乎全世界的小孩都喜歡雨天,他們都喜歡雨水打在身上的冰涼感覺,也喜歡踩水時水花濺起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學習。全世界的孩子也都喜歡在床上跳,因為這個彈性是他以前所不曾有過的經驗,像這種好奇心是父母禁止不了的。我的美國鄰居就說:「與其每天盯著孩子不准跳,不如買一個彈跳圈,架在後院,讓他們跳個夠。」 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和學習的原動力,父母不要剝奪他體驗大自然的機會。若你覺得玩水會弄髒衣服或彈跳會跳壞沙發,請替孩子換件好洗的普通衣服,或像我鄰居一樣,替孩子找個可以安心、開心的去體驗各種新經驗的環境。 遊戲是成長過程重要的一部分,天下沒有什麼比童年更珍貴了,請不要為了一件衣服剝奪他做小孩的樂趣。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26期<養出健康好小孩>)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2011年11月09日
公開
27

讓寶貝看電視 不如多陪他玩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快點學會說話或認字,很早就讓小寶貝接觸媒體教學,雖然立意良善,但恐怕是弊多於利,與其依賴DVD,不如多陪孩子玩還比較實在。 專家指出,電視播放的影片雖活潑有趣,但聲光影像的變化太複雜與快速,幼童若頻繁觀賞會造成腦力過度負擔,且在大腦的預期作用下,導致對真實世界興趣缺缺,做事變得容易分心,往後在學校的課業表現會更差。 另外,兩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兒科與青少年醫學檔案」的論文警告,孩子越年幼開始看電視及看越久的電視,其懂得的生字、說的話或發音的量會越少,就算有開口,講出來的語句普遍很短或架構鬆散。而臨床上也發現,常看電視的孩子易仿效影片中誇張的對話方式或腔調,反而不利社交發展。 文獻確認,溝通互動是激發大腦語言學習的關鍵,特別是嬰幼兒正值語言發展的黃金期,更需從和大人的對話中,透過模仿習得言語的表達與應用。 只要增加親子互動機會,多給予小傢伙們愛撫、擁抱與陪伴遊戲,常說故事、唱歌給他們聽,在刺激足夠的環境下,相信其認知、語言的發展應都能頂呱呱。 幫助不同年齡孩子增進語文能力 0至2歲: 1.為他做任何事時,不厭其煩地和其講話,說明正進行的活動與接觸的事物為何。 2.儘量以短句或簡單語彙敘述,並帶入引導、示範的手勢、動作。 3.告知目標物或當下動作的名稱時,速度宜放慢,並故意重複與加重語氣。 4.模仿孩子的表情以及聲音,給予主動的表現正向回饋。 5.選擇有鮮豔圖片,甚至能發出聲音或味道的童書,介紹裡頭的內容給孩子,鼓勵孩子在裡頭找出特定物品。 2至4歲: 1.在會話中,逐漸擴充孩子的語彙量、句子長度與複雜度。例如:「那是一棟房子,那是一棟有煙囪的房子。」「這是我的鼻子,鼻子可以聞花香味。」 2.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明白背後的感受與肇因。例如:「弟弟在哭哭喔!是不是不能出去玩很難過?」 3.給予簡易指令,並帶領去完成。例如:「拿杯子給媽媽」、「把門關上」。 4.對孩子的發問或分享積極回應,儘量維持其有興趣的主題,延長彼此對話。 5.教導唱兒歌或背誦有意思的童詩,從中練習各種不同句型。 4到6歲: 1.共同從事活動,如購物、打掃時,多詢問其意見或感受,適時灌輸空間、算數、對比、分類等概念,應用在表達的語句中。 2.透過提醒、暗示,協助孩子能掌握對話時等待、輪替、持續、中斷等原則。 3.玩猜謎遊戲。提供功能、屬性等線索,請孩子說出事物名稱,並嘗試描述。 4.玩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假裝是特定人物或動物,討論可能的想法或作為。 5.多念繪本給孩子聽,每到一段落,鼓勵猜測接下來的情節,結束時詢問其看法,例如主角為何如此做,並試著看圖重述故事。 文章轉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267936

【親職教育】好動還是過動

2011年11月07日
公開
49

【親職教育】好動還是過動 作者 亞東醫院復健科廖皇閔職能治療師 許多帶孩子來評估的家長,都會反應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擔心是否有過動的情況。這些孩子的年齡從8個月-18歲都有。嬰兒期孩子靜不下來,爬來爬去的,父母親都抓不住,就擔心未來會不會是過動兒,幼稚園階段,字不會寫或寫的亂七八糟的,也會覺得是注意力不夠,不夠專心,開始擔心上小學怎麼辦?中小學階段,成績考的不理想或是上課不專心,也會懷疑是不是注意力不佳所造成的。做父母親的似乎總有擔心不完的事情。 對於真正的過動兒(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資訊,家長們可以從書籍、網路或是醫療院所得到了解及幫助。不過有更多的孩子,都還不到被診斷為過動兒的程度,但是,孩子的行為的確讓家長或是老師們傷腦筋。或是每個專業人員對於孩子的行為解釋說法都不同時,更會讓父母親們不知所措。搞不清楚孩子到底是好動還是過動呢? 對於讓父母親傷腦筋的過動行為,建議可以從三個角度去分析︰環境、活動要求以及孩子本身。 針對於孩子的環境部份,孩子有過動、不專心的行為,是不是環境的刺激或干擾因素太多了?常見的情況是,家長們都說孩子在寫功課時,很不專心,要寫很久,邊寫邊玩…等。再仔細的了解後,才發現當孩子在家寫功課時,旁邊的大人正在看電視或是有其他小朋友在玩。或是,孩子在寫功課的桌面,有太多會分心的東西或玩具。而有些孩子只有在家比較好動,在外面或學校則表現的比較乖或比較穩定,這或許就是家長的管教方式或是孩子壓力的問題。另外,嬰兒如果玩具一次給太多,也會讓嬰兒玩玩具的專注力不足。有一些則是被貼上過動的標籤,如果父母親常常在孩子面前說他是過動的話,孩子就容易表現出過動的舉動或是會將所有的過錯都歸咎於自己是過動所造成。因此,試著減少環境的刺激物,也許可以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再來,是要檢視活動的要求,也就是孩子在從事什麼事情時,會特別的不專心?如果要寫的作業比較難,而孩子又不會請求協助時,就容易會不專心。或是,要學習的事務較無趣時,也會比較不專心。因此,家長必須要適時的提供協助或選擇適當的活動。 最後,是孩子本身的特質,有些孩子的氣質就是比較活潑,他們做事情是有目的、有順序,會用大腦去思考的。而真正過動的孩子則是,常常不經過思考就先做再說、很衝動、常常搞砸事情。另外,學習能力較不足或是智商較高的孩子,也常常被認為注意力不足,學習能力較不足的孩子,常常聽不懂老師所教的東西,自然的上課就容易分心;相反的,智商較高的孩子,常常覺得老師教的東西都會了,無法滿足他,也會表現出比較不專心的樣子。另外,孩子的年齡也是要考慮的,三歲以下的孩子,發展尚未成熟,因此,要他們像學生一樣,乖乖坐著學習是比較不可能的。這階段的孩子,就是要去探索環境,會表現出比較好動的樣子,這也是父母親要了解的。 並非每一個讓父母親很頭痛的孩子就都是過動兒,有些則是其他問題所延伸出來的過動或不專心表現。也許是我們的教育方式不對或環境需要做調整改變的。這些是需要父母親仔細的去分析觀察的,千萬不要輕易讓孩子貼上過動的標籤。 文章發表於媽咪寶貝雜誌專欄中

【親職教育】從握筆到寫字step by step

2011年11月05日
公開
42

【親職教育】從握筆到寫字step by step 有別於過去父母總是儘早讓孩子提筆寫字,現在爸媽教養知識豐沛,反而擔心寶貝太早握筆,而傷害了還沒成熟的小肌肉。其實只要不限制寶貝字體大小或者握筆的正確度,讓寶貝像畫畫一樣快樂地寫字,也是OK的。 從塗鴉到握筆 寶寶1歲以後隨著小肌肉的發展,開始有握東西的能力,他們喜歡學爸媽拿著筆寫字,但通常只能像拿湯匙一樣,用整個掌心握住筆,並沒有很多力道。 慢慢地,他們開始能在紙上畫出線條,甚至是一個又一個螺旋構成的圓,約2歲半到3歲之間,寶貝的塗鴉開始出現形狀,甚至畫出只有頭和四肢的蝌蚪人。 5歲左右,寶貝的觀察能力更細緻,小肌肉的力道和靈活度大幅增加,有些孩子仿照大人主動嘗試使用3指握筆法,雖然姿勢不一定標準,但如果爸媽要求寶貝模仿寫幾個簡單的字,已經難不倒他們了。 生活自理,為寫字做準備 太早讓寶貝寫字,的確會因為虎口肌力和穩定度不夠,而造成寶貝的手部負擔;寶貝可能不自主地連無名指、小指甚至手腕都一併用上,卻寫得又慢、手又容易累,不小心還把紙寫破了。一般建議4∼6歲學習寫字比較恰當。 不過小肌肉的靈活度和肌力,與平日的練習息息相關;不是每個孩子到了3歲就一定適合提筆,同樣地也不能限制3歲以前的孩子絕對不能握筆塗鴉。 要怎樣才能讓寶貝的手部肌肉為寫字做好準備呢?其實生活中處處隱含修練秘笈,只要日常起居能讓寶貝多動手生活自理,自然能為寫字做好充分的準備。 譬如吃麵包的時候,讓寶貝自己捏成小塊,吃飯的時候自己餵,並學習使用筷子夾菜;吃飽飯請寶貝幫忙收拾,並使用牙線和小牙刷刷牙;洗澡完後自行穿上衣服褲子,打開、擠出並蓋上乳液……等,都能默默培育寶貝的書寫能力。就算寶貝動作慢、做得不盡理想,也應該鼓勵他自己來,因為練習得愈多,動作自然快,肌肉也愈強健靈活,還能同時增強視動協調能力呢! 6個tips 從握筆到寫字真easy 法寶1:塗鴉好開心,紙筆準備好 3歲左右,寶貝開始模仿爸媽用手指握筆。趁著這股熱忱,好好地跟寶貝一起塗鴉畫畫。給一張大大的紙,或者一本他專屬的畫冊和無毒的粗色筆或蠟筆,供他盡情揮毫,使寶貝日漸對紙筆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情感,日後學寫字也能當作畫圖般地開心。 法寶2:欣賞寶貝作品,看到趣味 即使爸媽完全看得霧灑灑,但只要問:「你在畫什麼呀?」寶貝就會開心地將他的得意之作介紹一番。儘管寶貝畫的跟實物相差十萬八千里,也不用費心糾正,畢竟寶貝能以他的方式將眼睛看到的、腦海想的具體畫出來,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給他一些鼓勵,試著從他的角度去理解、欣賞,說不定會看出另一番趣味。 法寶3:聽故事,認得幾個字 寫字之前通常會先認字,2歲以後,當寶寶比較能夠靜下心來聽故事,就可以一邊比著字一邊念,讀久了,寶寶自然認得幾個常用字。在家無聊,爸媽可以拉著寶貝的手一起仿寫日曆或書本上的大字;平日坐公車、逛街時,沿途海報若出現寶貝認識的大字,也可以一人一手伸出食指共同在空中寫字,練習筆畫順序。 法寶4:描畫虛線+填色遊戲 學習寫字之前,爸媽可以給寶貝一些紙筆練習,譬如在紙上描畫一些虛線,讓寶貝用實線連起來,或者在寶貝任意塗鴉的圓圈裡填上顏色,先是粗虛線和大面積,慢慢地再縮小線條筆畫和著色面積,慢慢提高寶貝的手部穩定度。等寶貝做得不錯,就可以開使用虛線寫些簡單的符號或字,讓寶貝進入書寫世界。 法寶5:提筆寫字,要用適合的筆 通常建議4歲以後再握筆寫字,滿5歲以後更恰當。爸媽帶寶貝去選幾支他喜歡的,而且適合的筆。一般而言,直徑0.8公分左右的三角筆較為好握。雖然筆頭裝飾可愛圖樣的比較吸引人,但卻會增加寶貝手部負擔,最好等寶貝長大再買。 法寶6:字體空間配置,優先學習 像畫圖一樣,剛開始先讓寶貝自由發揮,以掌握字體空間配置、學習筆順為優先,而不必將字體侷限在方格裡,規定他要寫多大,等學會後再慢慢地縮小字體。練習時,從筆畫簡單而寶貝又認識的字開始,如果沒有那麼多簡單的字,則以寶貝熟悉的字為優先。寫對了,多給寶寶鼓勵,寫錯了稍加提醒就好,不要為了求正確性或者美觀,而壞了寶貝學習的樂趣。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月刊

【親職教育】孩子為什麼愛動手動腳?

2011年09月28日
公開
47

【親職教育】孩子為什麼愛動手動腳? 你不給我,我就推你! 孩子的攻擊行為有不同方式與原因 以一般的認知而言,攻擊行為是指對他人施以暴力,造成對方身體或財物的損傷;但由廣義來看,攻擊行為還泛指會造成他人身體或心理傷害的各種行為,因此,除了打人、推人、踢人、咬人、拉頭髮等肢體動作以外,言語上的叫罵、恐嚇、嘲笑等,也都算是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還可分為下列幾類: .依攻擊的性質分 敵意性攻擊:針對特定對象,目的是讓對方受到身體或心理上的傷害,是一種懷有敵意的攻擊行為。例如:小平對睿睿生氣,所以攻擊睿睿。 工具性攻擊:並非故意傷害被攻擊者,只是以攻擊為手段,目的是想得到利益。例如:因為想得到對方手上的東西而攻擊對方。 .依攻擊的方式分 直接攻擊:對欲攻擊的對象直接施以身體或言語上的傷害。例如:小平認為睿睿搶了他的玩具,所以直接推打睿睿。 替代性攻擊:不直接攻擊對方,而攻擊其他人或破壞物品。例如:因為被媽媽責罵,而以摔東西或欺負動物來發洩怒氣。 攻擊行為隨性別與年齡而有差異 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隨著性別、年齡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都認為男生比女生容易有攻擊行為;而2~4歲主要是身體的攻擊,之後就會漸漸轉變成較多的言語攻擊。 .男生動手,女生動口 許多研究指出攻擊行為是有性別差異的,男生的攻擊傾向和反應強度比女生要高,而且這樣的差異早從大約2歲時就已顯現。另外,攻擊的形式也有男女之分,男生較多身體攻擊,女生則較多言語攻擊。這些差異除了有先天的因素外,應該和女生表現出攻擊行為,會比男生受到更多的社會壓力有關。 .你不給我,我就推你! 2歲以前的幼兒,由於認知能力較有限,而且和他人的互動較少,所以雖然可能會有搶東西的行為,但並沒有攻擊的想法。2歲以後,與他人的互動漸增,但卻仍很「自我中心」,不會考慮到他人,對事情的反應很直接,如果想要某樣東西,可能就用搶的。這時期是以「工具性攻擊」為主,也就是目的在獲取好處,而不是故意傷害他人。4、5歲以後的孩子,因為已經愈來愈了解行為的意義,也對行為與結果的關係有自己的解讀,所以是以「敵意性攻擊」為主,也就是刻意想要讓對方難過或受到傷害。 .動口多了,動手就少了 3、4歲是孩子攻擊行為的高峰期,因為年幼的孩子在面對衝突的情境時,反應都比較直接,也較不懂得與他人溝通協調。而隨著心智與口語能力的增長,孩子漸漸發展出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原因,並且也有較好的表達能力,可以用口語來解決問題,所以隨著年齡漸長,攻擊行為就會愈來愈少。 雖然攻擊行為可能只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現象,爸媽不必太擔心;不過,有些孩子的攻擊行為是長期持續,甚至愈來愈嚴重,因此,爸媽仍應注意孩子的行為狀況。 當下處理孩子的攻擊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除非是想故意引起大人注意,並沒有造成傷害的疑慮,否則爸媽應該立即制止,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爸媽可先將孩子帶離現場,給他適當的空間,讓情緒得以緩和。然後再試著和孩子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及孩子的想法,糾正孩子對他人行為的錯誤歸因,打開孩子的心結。 爸媽可視情況給予適當的處罰,剝奪孩子某些權益,例如:取消出去玩的權利,或是減少看卡通的時間等。處罰可以有很多種方式,原則是要清楚明確,讓孩子容易遵循,而且爸媽要確實執行,也要避免出爾反爾或彼此的教養態度不一致。 在平常生活中示範正確態度 無論是過度縱容或高壓的教養態度,都可能養成高攻擊性的孩子。爸媽如果對孩子太過溺愛,造成孩子的任性及自我中心,當孩子在外受挫時,就容易因無法接受挫折而產生攻擊行為。而如果爸媽是採取權威式的教養,甚至不時施以體罰,更會讓孩子學習到用暴力的手段來解決問題。所以適當的教養方式是相當重要的。 .良好的言行示範 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極大,如果爸媽本身相當情緒化,容易發脾氣,或是經常吵架,使用粗暴的語言,孩子都會耳濡目染,變成傾向用同樣的方式與人互動。所以爸媽應盡可能維持溫暖的家庭氣氛,大家都能用理性、體諒的態度互相對待。另外,影音媒體的暴力污染也可能是孩子出現攻擊行為的原因,爸媽也必須注意孩子接收的內容是否恰當。 .教導孩子與人相處的技巧 年幼的孩子出現攻擊行為,往往是因為社交技巧不足,無法用適當的方式處理與他人的衝突,所以爸媽應該多教導孩子尊重別人、遵守規則、分享、輪流、等待、溝通等人際互動準則,讓孩子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提供發洩體力和紓解情緒的管道 讓孩子有適度的體能活動,發洩過剩的體力,或是用繪畫或勞作等方式來宣洩情緒,也是減少孩子攻擊行為的方法。另外,爸媽還可以教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的技巧,例如,覺得生氣時,先把頭轉開,把手放到口袋裡,然後做幾次深呼吸等等,讓孩子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當孩子出現攻擊行為時,立即的處理當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爸媽平時就要做出好榜樣,用適當的態度及言語與孩子及他人互動,讓孩子真正體會,並不是「動作大」或「聲音大」就能解決問題,其實「以理服人」比「以力服人」更能夠獲得他人真心的尊重。 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為什麼你要道歉??? 有小孩必看~

2011年09月11日
公開
53

為什麼你要道歉??? 有小孩必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篇網路文章? -------------------------------------------------------------------- 為什麼你要道歉??? 有小孩必看~ 陳忠華寫於 2011年8月30日 23:05 小孩吵架,最應該要教育的幾乎都是大人…. 「小外甥在學校闖禍了!」接到爸爸的電話。 「什麼事啊?!」我問。 「聽說把小朋友打到流鼻血啦!」 爸爸有些緊張,他要我立即前往學校了解情況並處理。我一直很疼小外甥,他個性很憨厚,為何會出手打人呢?我實在搞不懂!於是立即放下手邊工作,逕往學校去…… 進導師辦公室時,映入眼簾的是:我的大姊一直彎腰卑恭的向對方家長道歉…但是對方家長似乎完全不領情,脾氣火得像什麼似的…對方家長還一直說要找警察來,一定要把小外甥關起來…!!! 看看站在一旁的小外甥,他的臉色鐵青,一肚子火氣,我知道他從小的脾氣就是拗,但是從來不和人惡搞的!他今天動手打人,我相信一定有他的原因… 我一進去導師室,什麼話都懶得說,直接抱起了小外甥,說:『不要怕!舅舅來了!你什麼話都可以說!』 這時小外甥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 『打人就不對了!說什麼說!還有臉哭?!』對方家長劈頭就這樣堵我! 我火氣也來了,決定嚇對方一下,開口就操台語開罵:『幹!你是三小!沒看見恁倍在教厝裡的小孩講實話喔?!』 『你不滿的話,去傳人過來!』『恁倍最看不起不懂事理就說:打人就不對ㄟ人!』 對方先是愣住了!頓時聲音變得一片寧靜…(看來,社會上多數還真的欺負善良的人…!) 打破沉寂,直接問老師發生事情的原委!沒想到老師也說不出所以然(這時候我的火氣真的來了),於是我讓小外甥告訴大家為何他要打人! 同時我要求被打的小朋友一起站在老師面前,要他們當面對質! 『美術課,我在做我的勞作啊!』 『他很沒禮貌,過來借我的東西都不說一下!』 『但是我不想要借他啊!』 『他每次向人家借東西都不還,也不會珍惜…!』 『今天他拿了我的萬能糊就跑!我就衝過去要拿回來!』 『但是他都不還我,我也搶不回來!』 『他突然把我的萬能糊往窗外丟,別的同學幫我撿起來!』 『他還用很難聽的話一直罵我…』 『我叫他不要再亂罵,他就對我比中指,還向我吐口水…』指著自己的鞋子。 『所以我生氣就一拳打過去…』 『他…流鼻血了…』 小外甥低著頭,很後悔的表情。 ………………… 當小外甥敘述過程的同時,我一直盯著這個小朋友和家長,並不斷確認對方的反應,其實我完全相信小外甥不會亂說… 我回頭問挨打的小朋友:『那時候老師呢?!』 「上廁所…」他小聲的說。 『他講的有沒有不對的呢…?!』我接「我有跟他借啊!」他反駁。 『借個萬能糊也沒什麼啊…!』對方家長從旁幫腔。 『但是他有答應要借你嗎?!』我不讓他閃躲,他回答不上來…。 『小氣!借我們不就好了嗎…?!』對方家長這時理直氣壯的說。 我狠狠的瞪了對方家長一眼,這下真的是秀才遇到兵了… 知道不來些突然的手腕可能沒完沒了,立即轉頭告訴老師:「既然家長這麼喜歡請警察來,還是請你撥電話請東門派出所的員警先生來一趟好了!」這句話一出來,全部的人都愣住了!(包括對方家長) 接著我緩緩的說:『今天我們的小孩的確打人,犯了錯,實在傷害了同學!』 『我們願意就法律層面完全負責,包括醫療賠償!』 『但沒經過別人的同意,私下拿就是偷,公開強取就是搶!』 『畢竟起因是對方強奪我們的物品,我們絕對不會放過!』 『搶奪他人財物屬於公訴罪,屬於非告訴乃論,一經提告就無法撤銷!』 『未來提告的話,那個部分請他們自己負責!我就此先聲明!』 知道自己語氣說得很緩,但是絕對有很強的殺傷力! 老師當然不願意打這通電話,立即出來緩頰… 但是我態度非常堅持,我說:『既然你們讓我出來處理,對方家長也只認為是我們家的小孩很小氣,似乎所有的錯都是我們造成的!我們何必再多有爭執呢?!』 『讓這件事直接交給司法公正單位處理,對大家不是另一種學習嗎?!』 頓時對方家長突然像洩了氣的皮球,不能再多說什麼…! 趁著氣勢正強,我直接補了一句:『還是不要麻煩警察先生來這兒好了,我們一起前往警察局,好嗎?!』 我直接走向對方家長面前,正式的邀約… 半餉,對方家長看著我說:『有這麼嚴重嗎?!』 情勢演變讓我覺得對我方有利,但必須忍著些,我皺著眉頭說:『我不知道!』 『因為是你們的態度讓我覺得很嚴重啊!!!』 『要找警察來,是你們先提出來的!』 『一定要關我們家的小孩,也是你們堅持的!』 『換作是你,不嚴重嗎…?!』 『只是我覺得來龍去脈既然我們都清楚了,我也認為必須採取行動啊!』 『我不袒護自己的小孩,他有錯,就該承擔受罰!』 『但起因是你們的小孩搶奪,我也必須讓我的小孩知道我行事公正!』 『是非對錯我們何必再浪費彼此的時間,私下在這兒討論個沒完沒了呢?!』 『讓法官和執法單位來教育我們的小孩,難道不好嗎?!』 …………………空氣又凝結了起來………… 對方的媽媽突然問我:『你要告我們什麼?』 『搶劫或搶奪吧?!我再問一下律師會好一些!』我故意說嚴重些。 我看見他們已經在計算如果我這樣一告的話,他們會很麻煩… 頓時決定來個火上加油的手腕,把胸前的錄音機(當時只有小型錄音機)拿出來,對他們說:『從我進這個門,我們所有對話我都錄下音,需要時可提供法官參考!』 我知道這個動作是很具有挑戰性的,通常的人一旦面對麥克風或者錄音、錄影時,都會收斂許多… 我看他們立即壓低聲音討論起來,然後對我很防備… 趁著對方陷入抉擇與討論之際,我看著小外甥說:『你覺得你自己有錯嗎?!』 他點點頭。 『你覺得你應該怎麼辦呢?!』我問他。 『道歉……!!!』他小聲的說。 『但是不是做錯事情,靠著道歉都可以解決啊!你知道嗎?!』我補充。 大姊在一旁著急,但是我請她把事情交給我,不要再表示任何意見… 『你們討論結果如何呢?!我們可以一起去警察局了嗎?!』 我再次邀約對方家長 『有其他方式解決嗎?!』這時對方爸爸口氣委婉許多。 『你說呢?!我想聽聽你的意見!!!』我回答。 『你們的小孩向我們道歉!這件事就算了!』 他似乎認為這是解決的方式,而且說得有些勉強…。在一旁的老師似乎認為這很合理,還猛然點頭… 結果,我直接拒絕,說:『不!!!』這個拒絕一出現,大家又都愣住了… 『為什麼?!』對方家長認為我很無禮拒絕他們的善意。 我清了清喉嚨,說:『該道歉的不應該只有我們家的小孩!』 『起因是誰呢?!你認為你們的小孩沒有錯嗎?!』 『請不要告訴我:被打和流血的人已經夠可憐了,所以可以免責!』 『那麼你認為該如何?!』對方家長問。 我知道他是壓抑著火氣,也知道他有些小來頭… 『你們的小孩也必須道歉!』 我認真的說。我看見他鐵綠著臉的表情實在很好玩,於是補充一句:『還要正式寫和解書,請老師當第三公證人!』 此話一出,相信大家都會認為我不通情理,其實這是為了避免未來產生麻煩。 事情的結局就是如我的要求: 一、這2個小孩彼此道歉,互相寫一份道歉卡給對方。 二、雙方家長簽立和解書,老師當公證人。 三、此間醫療費用憑收據由我方支付。(其實也不需要看醫生,所以免付) ***************************************** 後來回到大姐家時,我問她:『為什麼妳要道歉…?!』她說:『對方家長很兇,對方小孩也流鼻血…!』後來我們聊很多,我略作整理如下:(僅供大家參考) 一、『闖禍』有時是一種無價的學習! 1. 不要讓小孩子因此退縮了! 2. 即使在外頭打架,先問清楚原因!(不要急著揍小孩,這也是一種教育!) 3. 有時候我還會告訴自己的小孩:『打得好!』『我也一樣會忍不住去K他!』 4. 但是事後等小孩心平氣和之後再引導:如果重來一次,有其他方式嗎?! 5. 不論如何,當家長的心情必須很平緩! 二、即使小孩真的犯錯了,家長不必急著去道歉: 1. 又不是家長犯錯,所以請家長不必『強出頭』吧! 2. 要道歉的是小孩子,所以小孩必須在過程中了解『錯在哪』! 3. 如果家長一直搶著道歉,就等於幫小孩子到處在「擦屁股」!會養成小孩倚賴! 4.『不積極作為』其實就是一種『作為』,但是家長必須耐住火候! 5. 引導小孩子從單一事件,了解到「如果再有近似的情況,該怎麼辦!?」 6. 讓小孩子自己知進退,這才是教育!(壓抑不是唯一或者最棒的管教方式) 三、家長必須多為自己打氣與加油: 1. 全家人的『健康』必須排在第一位! 2.『成績』必須排在『品格』的後面!(太多家長排錯了!) 3. 多找機會和小朋友聊天!(543的亂哈啦也很好!) 4. 不要讓自己當『一輩子』的家長!當小孩25歲之後,該當朋友比較好! 5. 不要把小孩子的問題『放大』!但要將他們的好『放大』! 6. 常常給自己加油一番! 7.『家』是最好的一個一個倚靠!向著家人要能夠敞開! 8. 好朋友之間也常常一起互相鼓舞!

弄髒衣服,盡情玩吧!

2011年08月12日
公開
41

2011-08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作者:洪蘭 (轉載) 弄髒衣服,盡情玩吧! 研究已發現,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是經驗,孩子需要各式各樣的經驗去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面世界的刺激。遊戲正是孩子學習最快的一種方法,因為大人想都想不到的新奇玩法,會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做出前所未有的連接…… 朋友的公司要在宜蘭不老部落舉辦自強活動,他知道我喜歡吃那裡的煙燻苦花魚,便邀我一起去。 那天細雨濛濛,雨中的青山分外美麗。我愉快的欣賞一路的美景,但到達寒溪派出所的接駁站時(山路太陡,一般車開不上去,須接駁),我就知道不妙了。因為一對盛裝的夫婦及兩個穿蓬紗裙、白褲襪的女孩從同行的賓士車下來,這身打扮去赴喜宴很恰當,但在荒郊野外就顯得突兀。果然,一路上母親不停的斥責孩子「不要踩水」、「不要弄髒衣服」、「不要摸、不要碰」,不但孩子苦著一張臉,連大人也變得很緊張,不自覺的檢討自己有無「犯規」。 反觀另一家庭,孩子都穿著短褲、球鞋,戴棒球帽(這樣就不必打傘),在山裡竄來竄去,玩得不亦樂乎。那兩個女孩羨慕的看著他們在泥中打滾。我想起電影《真善美》中,家庭老師瑪莉亞用窗簾布替男爵的小孩縫製了遊戲衣,帶他們到處去玩。遊戲時,若要擔心衣服會弄髒,就玩不盡興了。 一般來說,中國人不講究場合和打扮,常有人穿著睡衣就上街買油條,也有人大白天穿著綴滿亮片的衣服來上班。打扮也是禮貌的一種。很多人不管什麼場合都穿金戴銀、珠寶滿身,父母很可以藉機教育孩子:有內涵、有自信的人不需刻意裝飾外表;只有本身缺乏價值的人,才要靠珠寶來為自己添值。 孩子在出生時,他一生所需要的神經細胞都有了;出生後主要在發展神經的連接,綿密的連接就像一個知識網,可幫助孩子快速吸取新的訊息。研究已發現,促使神經連接最好的方式是經驗,孩子需要各式各樣的經驗去幫助他分辨和歸類外面世界的刺激。遊戲正是孩子學習最快的一種方法,因為大人想都想不到的新奇玩法,會刺激他的大腦神經做出前所未有的連接;且在遊戲時,大腦會分泌一種稱為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神經營養素,可以幫助神經生長,使神經分叉更多。 幾乎全世界的小孩都喜歡雨天,他們都喜歡雨水打在身上的冰涼感覺,也喜歡踩水時水花濺起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學習。全世界的孩子也都喜歡在床上跳,因為這個彈性是他以前所不曾有過的經驗,像這種好奇心是父母禁止不了的。我的美國鄰居就說:「與其每天盯著孩子不准跳,不如買一個彈跳圈,架在後院,讓他們跳個夠。」 養出健康好小孩 26期 養出健康好小孩 購買 訂閱 孩子的好奇心是創造力和學習的原動力,父母不要剝奪他體驗大自然的機會。若你覺得玩水會弄髒衣服或彈跳會跳壞沙發,請替孩子換件好洗的普通衣服,或像我鄰居一樣,替孩子找個可以安心、開心的去體驗各種新經驗的環境。 遊戲是成長過程重要的一部分,天下沒有什麼比童年更珍貴了,請不要為了一件衣服剝奪他做小孩的樂趣。

(轉載) 千萬不要再教錯~~~城門城門囉~

2011年08月03日
公開
28

在網路上看到一位幼教人員在blog po了這篇文章 覺得還不錯!! 千萬不要再教錯~~~城門城門囉~ 「真相大白」後,笑到自己肚子痛到不行 看到新聞報導才知道.那你教對教錯呢? 自己唸一次對還是錯(________________自己回答) 城門城門-________ 三十六__________ 騎_____________ 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 從前從前,蕃薯小孩看著聽著跟著芋頭小孩在院子唱家鄉童謠,覺得好聽,學了下來,久了…以訛傳訛! 肯定是!但還是上網深入調查真相.... 發現: 安徽人是這樣唱的:『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繞一遭(問你吃桔子吃香蕉。)』 南京人是這樣唱的:『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 傳著傳著,台灣仔於是這樣唱:『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城門vs雞蛋糕… 呵呵呵… 當初台灣人還真是沒頭沒腦,難怪差芋頭一截,也難怪說台語要罰錢…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那些芋頭小孩的口音真是ㄊㄋㄋㄉ重啊 害蕃薯小孩把「幾丈高」翻譯成「雞蛋糕」 「大馬」譯成「白馬」 讓我一錯...錯了幾十年... 你錯了多久咧? ---- http://tw.myblog.yahoo.com/haha-haha/article?mid=1551&prev=1741&next=1533&l=f&fid=9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2011年07月31日
公開
45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 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 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 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 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 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 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 所以,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 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 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 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 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 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 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 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 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 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 然而記憶無法長久, 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 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 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 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 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 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 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 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 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 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 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 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 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爬山、溯溪的好朋友。 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 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 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 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 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 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 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 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 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 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 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 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 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 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 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 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 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 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 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 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 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 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 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 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 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 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 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 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 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 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 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 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 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 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 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 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 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 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 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 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 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 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 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 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 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 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 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成功需要時間, 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分享Facebook Plurk

[轉貼] 如何養育不哭鬧的小孩

2011年07月29日
公開
49

[轉貼] 如何養育不哭鬧的小孩 (分享在美國養孩子的媽媽經驗) Chief Happiness Officer 寫於 2011年3月11日 9:12 我在美國生了兩個孩子,生育前後都有培訓班,家庭醫生每次洗腦讓我受益匪淺,我的兩個寶寶在嬰兒時期乖巧得好像家裡沒有小嬰兒,我甚至疑心她們會不會哭?如今外婆常拿這句傻話笑我。回國後看到朋友或鄰居們被小祖宗折磨得精疲力竭,想著將媽媽經寫下來,或許可以幫到被小祖宗弄得手忙腳亂、身心疲憊的年輕爸爸媽媽。再次感謝南加州著名的兒科醫生JANE GU,這幾年在她的指導下學到很多一輩子都受益的育兒寶典。 絕招一 如何讓小寶寶不哭 愛哭的BABY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BABY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JANE GU醫生反復告誡我: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這樣一來,再小的孩子都能明白,不哭的時候才有得抱,這招極靈。放下愛哭的孩子開始訓練,看著時鐘,不要抱讓她哭,準備等10分鐘再抱。第一次可以設定5分鐘,以後一次比一次時間拉長,我的妞妞第一次就沒有熬到5分鐘,大約3分半的時候就停了,我已經心疼得肝腸寸斷自己都快哭了,一定要忍住了。讓孩子知道哭聲是叫不來媽媽的。訓練“不哭的孩子”要排除4個哭的其他原因:尿了、病了、餓了,困了。上帝保佑,我家兩個孩子都不會無理由哭,偶爾哭一下當作運動也是極少數,妞妞和妙妙100%是快樂的寶寶,躺在床上都咯咯笑出聲的孩子。 絕招二 如何讓剛出生的小寶寶一覺睡到天亮 美國醫生再三批評我:你不是好媽媽,隔壁的孩子一睡到天亮,隔壁的媽媽是好媽媽,你不是!每次去看家庭醫生我都挨批評,原因是我晚上要餵奶1-2次,抱怨養孩子很累很辛苦。醫生告訴我一個觀念:人類晚上不需要進食!我傻乎乎問,為什麼呢?醫生沒辦法,只好大聲說:因為我們是人類!我印象極深,妞爸早就笑彎腰了。很顯然,我擔心BABY晚上會餓根本是多餘的,10-12小時的連續睡眠,對孩子來說比吃奶重要100倍!我們被老大妞妞折磨很慘,晚上吃一頓奶的壞習慣一直延續到快2歲。養老二的時候按照醫生說的,徹底讓我和老公解脫出來,從剛出生到一個禮拜我家妙妙被訓練距離5個小時才吃奶,2個禮拜之後,孩子就能睡天亮了。晚上不需要吃奶!!!(三個感嘆號是請媽媽們切記的意思) 絕招三 如何讓寶寶自己靜靜入睡,不要搖晃 醫生說,一個快樂的BABY會睡在床上唱歌的(不是真唱,是嬰兒咿咿呀呀)!嬰兒的大部分時光都需要在床上度過,這裡請爸爸媽媽們記住,床是不會動的!所以,抱起嬰兒的時候不要搖晃,不要來回走動,更不要這樣哄孩子睡覺,輕輕放在床上讓他自己睡就好。再說一次,床是不會動的。爸爸媽媽你們沒有權利剝奪孩子躺在床上享受快樂的權利。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興奮的家長不要用力和孩子“瘋鬧”,孩子的大腦在嬰兒時期還是膠狀的果凍狀態,很容易受傷。 絕招四 趴著睡養美女 個人經驗,孩子趴著睡覺比仰著睡得安穩,才出生的孩子心臟朝下,幾乎不會一驚一驚的狀態,模仿子宮被包裹的狀態。另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改變亞洲人的大餅臉,5天之內的嬰兒需要1個小時幫忙翻臉,5天之後,我家妞就會自己左右轉向自如了。妞是標準的小臉,和生出來的時候大方臉好像變了一個孩子,呵呵,得意。老二妙妙的臉沒有刻意這樣做,那時候妞妞需要人照顧,沒有精力1個小時翻頭的精力了,很可惜。這個機會只有在出生到3個月之內有效,大了就沒用了。 絕招五 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 爸爸媽媽穿2件,寶寶絕不能穿2件半,只能比你穿的少,不能比你穿的多。我家兩個孩子都十分強壯,冷熱其實很好控制,偶爾看到兒童醫院發燒的孩子被花被子棉襖裹著一層一層的,可憐啊,孩子不會說話,都是家長害的。 絕招六 拒絕抗生素! 感冒發燒是孩子成長的過程,是增強抵抗力的過程。我家寶寶發燒了最常用的就是用冰敷,用有拉鍊的保鮮袋裝冰塊,用乾淨毛巾裹了冰敷在全身,30分鐘一定退燒。燒厲害了配點美林或泰諾。如果是著涼了感冒沒有發燒,就讓孩子吊著鼻涕沒有事,幾天就好。不要相信任何藥能治療感冒。到目前為止,除了去年的手足口被醫院騙進去那一次之外,我家2個孩子從來沒有掛過鹽水和注射過抗生素。在美國,是那種要死的病才注射抗生素的,在中國注射室的景觀,嚇壞了妞妞的爸爸,那個景象讓人發毛他說。一排一排的吊針,打手打頭打腳的小孩子們在媽媽爸爸爺爺奶奶的陪護下掛鹽水。集中營莫過如此,很恐怖。花錢不說,更可怕的是體內的細菌大戰存留的各種毒越來越多,週期性的需要掛鹽水來壓下去,常常聽到媽媽們說,有一點症狀馬上掛水壓下去,十分得意。我為她們的無知十分惋惜。我的孩子越來越健壯,從不生病,病了也幾天自己好,基本不治療。鄰居的孩子半夜跑醫院,累的人仰馬翻樂此不疲,從這點看我是好媽媽。 絕招七 天天洗澡,用清水,少用沐浴露 我的2個寶寶健康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天天洗澡,天天洗澡是必要的。記得我生完孩子出來,準備聽我媽媽的教誨躺著不動,打算熬到第二天才洗澡,護士驚訝地拉我起來洗澡“不管你什麼傳統,把汗水和細菌都洗掉才會健康”。我被誤會成個髒媽媽被拖去洗澡,當然要說明的是我生兩個都是順產。產婦如此,何況小孩子?孩子每天運動量大,臭汗奶腥味便便尿尿什麼味道都有,一定要洗澡,不能隔天才洗。這也是健康不生病的重要原因,他們不會著涼的,抵抗力比成人強十倍。醫生交代:寶寶洗澡儘量用清水,再名牌的嬰兒產品都不如清水好,不要用任何沐浴露、洗髮水,清水最最好!醫生說儘量不用,一定要用的話一個星期用一次沐浴露就好,我家是三天用一次(我覺得一周太長了,心理作用)。 絕招八 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 能吃到2歲半是天下最幸福的寶寶。JANE GU醫生說,沒有奶不夠吃的媽媽,只有不想餵奶的媽媽,孩子的食量多大,媽媽的奶就有多少,生雙胞胎的媽媽的奶同樣夠兩個孩子吃。這一點我很失敗,儘管GU醫生用筆劃了一個圓圈,她告訴我,你的孩子吃多少,你就能生產多少,你覺得奶不夠,加奶粉進去,奶就會真的不夠,最後就沒了,事實證明我後來真的越來越少直到沒了。孩子不會說話,她吃飽沒有很難知道,媽媽覺得奶少了就放棄母奶,就補奶粉,其實是告訴自己的身體,我只能生產這麼多了。要相信自己能當頭稱職的奶牛。如果再生一個,一定要證明一下。生完小孩第三天就去醫院參加“餵奶班”,幾個媽媽帶嬰兒圍成一圈,有黑媽媽白媽媽和亞洲媽媽,餵奶課用的是那種很舒服的沙發,腳下有墊腳的專用凳子。醫生們將孩子脫光,包括尿布,然後稱BABY的重量精確到小數點後面2位數。然後讓我們抱孩子餵奶,不准穿衣服只穿尿布。醫生一對一教媽媽們如何讓孩子一口就咬准乳頭,如何保護乳頭,一次一次訓練,期間有別的媽媽來用免費提供的吸奶機下奶,用塑膠袋裝回家。我剛開始的害羞和尷尬慢慢沒有了,呵呵,我在家完全不知道妞妞吃了多少,這下好了,一堂課下來,馬上稱孩子份量,我妞妞吃了不少,好像是那天的第二名,前後資料證明,我有奶。 絕招九 寶寶吃奶睡著怎麼辦? BABY被媽媽抱著舒服又安全,沒吃飽就睡著了,醒了又吃兩口,折磨媽媽,寶寶也吃不飽睡不好,害人害己。訓練班裡學到最有用的一招,如何弄醒孩子讓他們專心吃奶,就是脫衣服!脫得就剩尿布,醫生告訴我,放心吧,你抱著她有媽媽的體溫,這體溫能保證嬰兒不會著涼,溫度剛剛好,BABY有一點涼意,他們會用心進餐(她說的真是進餐,呵呵)。放心吧,這些看起來弱不禁風的小東西,從媽媽母體帶出來的抵抗力比成人強10倍,餵奶的產婦也不容易病,這就是繁殖的力量。(當然室內的溫度是有一定溫暖的,國內無空調寒冷地區的人不要對照模仿誤會) 絕招十 母奶是最好的“抗生素” 妞妞大概10來天的時候,一隻眼睛發炎化膿了,我和妞爸嚇得抱到醫院,還是急診,兒科的男醫生問,你餵奶還是奶粉,我說母奶。他說擠點出來放進孩子眼睛,BABY就會好。What? 我排隊等急診老半天就這麼打發我回家了。於是如法炮製,母奶當藥,幾天後妞妞果然見好,是否母奶的原因還是不清不楚,美國醫生忽悠得或許有點道理吧。總之母奶是好東西。 絕招十一 你會換尿布嗎? 廢話,養孩子的誰不會換尿布呢?不一定哦。你是否有被孩子噴到尿或臭便便的時候呢?一天洗5次床單是我的最高記錄。換尿布的時候,每次來的新阿姨都要重新教一遍,竅門就是把乾淨尿布放在臭尿布下面,再打開尿布,擦乾淨抽出來,這樣即使孩子正好那時候又便又尿,你的床單保住了。習慣這麼做以後,永遠沒有意外發生。 絕招十二 你會拍嗝嗎? 姿勢一,趴在肩膀上輕拍孩子後背,這種是傳統姿勢,很多時候不太容易拍出來嗝。 姿勢二:讓孩子側坐在腿上,左手托著孩子的脖子,撐起下巴,右手拍後背,這樣效率極高,通常十幾下就拍出嗝了。臨睡的最後一頓奶,一定要喂飽足了,拍完嗝繼續喂,我家妙妙2禮拜就睡整晚就是用這招,拍完嗝還可以再喂2-3次,直到她真的不吃了,小嘴巴往外推奶瓶的狀態,妙妙就能睡到天亮。 絕招十三 早點吃五穀雜糧 4個月吃米粉再大點跟大人一起吃東西,孩子長大不太會偏食,早點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對孩子有好處。6顆牙的時候,JANE GU醫生說,她已經可以用這幾顆牙齒吃很多東西了,什麼都可以喂,沒有不能吃的。 絕招十四 別破壞寶寶的專注力 再小的寶寶玩玩具或看電視或看圖畫書的時候,請家裡的阿姨或者任何人都別打斷她們。即使是吃飯的時間到了,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就等於培養她們長大了能注意力集中做任何事情。我家妞妞專注力很好,她喜歡的事,比如拼圖,一個下午幾個鐘頭不抬頭,沒有人叫她,除了尿尿之外。最怕那種大呼小叫逗孩子的長輩們,自以為聰明,邊看電視邊問問題。閉嘴,請安靜。給孩子一個專注的環境吧。 絕招十五 慢慢走路,小聲說話 身體力行很重要,大人怎樣的孩子都會學。難得遇到上海一位陸老師,教孩子慢慢走路,輕聲說話,人家聽得到就好了,別那麼大聲。回了家鄉,社區的幼稚園老師教孩子們扯起嗓門唱歌,我在一旁看,心想完了,培養了半天的小淑女被漢派文化同化了,哈哈,如今的妞妞熱乾麵一樣的個性十足,整個兒一辣妹。大環境很厲害,幾乎沒有不被同化的可能。 絕招十六 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鼓勵寶寶試試看,摸摸看 中國父母禮節有餘,膽子太小。“別動,危險,站起來地上髒,別摸,會刺到。。。。不許這樣,不許那樣”美國父母最常說的卻是“Try it! ”試試看,摸摸看。鼓勵寶寶,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孩子用他們的小手嘗試和認識世界。大不了衣服弄髒,地上滾來滾去的寶寶時光很短,飯粒菜湯翻了一地,大不了掃一下他們會早學會吃飯甚至用筷子,玩水大不了感冒,玩沙子大不了進鞋子難受難清潔。總之有很多阻礙孩子快樂的條條框框,促使我們的小天使們越來越快地變成成人,變成聽話和懂事的孩子。快樂第一重要,衣服髒了不重要,只要沒有生命危險,不要阻止我的孩子。 絕招十七 也是最重要的一招,一天只能批評兩次! 父母也不可以隨便批評寶寶,一天只能批評兩次,兩次用完了就等明天的配額吧。美國老師這麼慎重交代的。於是,寶寶外婆說:“你的孩子一天10次都不夠,2次的話我10分鐘就用完了,這太難了。我大笑。在嬰兒的時期,批評有用嗎?拉個便便也被阿姨批評“寶寶又幹壞事了”我會反問阿姨,你有哪天不拉屎嗎? ---------------------------------------------------------- ---------------------------------------------------------- 我是覺得尤其"絕招五-寶寶的抵抗力比你強十倍",因為常看到很多小baby超可憐的,不管大熱天的還是全身長袖或包緊緊...我看了都難過~我們家2小子我不會這麼弄..都熱成那樣了,包那麼多反而流一身汗,一吹風就中寒才慘咧@@

11個小提醒,暑假出遊不受傷

2011年07月27日
公開
43

(轉載) 11個小提醒,暑假出遊不受傷 作者:李岳霞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孩子玩太瘋其實很容易發生意外;安全玩水,最好讓孩子八歲前就學會游泳;二手安全座椅其實並不安全……。戲沙、玩水、遊樂園……,暑假孩子出遊的機會多,意外風險相對增高,專家提供11個小提醒,讓孩子玩的開心又安全…… 暑假到了,孩子在戶外活動的時間變長,但有時候大人不見得能隨時看著孩子,為了讓孩子暑假期間能安全玩耍,降低意外機率,美國《親職》雜誌提供以下建議: 1. 學會游泳,孩子滿四歲就可以上游泳課,建議讓孩子在八歲前學會游泳。 2. 在小小孩及膝的水深玩水。學步兒平衡感還不夠好,很容易跌倒,父母要時時保持警覺。別讓孩子在泳池淺水處或不確定水深處玩跳水。 3. 確認泳池的排水孔附有堅固的外蓋或濾水罩,以避免強大的吸力造成孩子意外。 4. 玩適合其年齡的遊戲器材。適合六歲小孩玩的單槓,不見得適合三歲小孩玩。原則上,孩子年紀愈小,選擇愈低矮的遊戲器材較安全。 5. 穿鞋活動。夏天氣溫高,不論是地面或滑梯等遊戲器材都可能被曬得很燙;父母可先用手測試溫度,再讓孩子使用遊戲器材。 6. 不要玩到精疲力盡。當孩子玩累時,注意力及敏捷度都會下降,容易發生意外。跟孩子說:「再玩五分鐘就要走囉!」只會讓孩子在最後幾分鐘裡玩得更瘋狂。觀察孩子的狀況,看孩子體力下降時,牽著他的手,帶他離開。 7. 戴安全帽騎車或玩有輪器材,可使腦部受傷的機率降低88%,從很小就開始建立戴安全帽的習慣,孩子大了較不會反抗。 8. 讓專家來操控煙火,就連看似安全的仙女棒燃燒時的中心溫度可達攝氏538度,不適宜在小孩周遭玩。觀賞煙火時也要很小心,25%的兒童煙火事故都發生在旁觀的兒童身上。 9. 一上車就繫安全帶,不管車程有多短。對一個沒有繫安全帶的兒童來說,時速30公里的車禍撞到儀表板的力量,和從三樓墜落的力量一樣大。 10. 勿購買二手兒童安全汽車座椅,以防不慎買到曾出過車禍或廠商發布回收的瑕疵品。 11. 不要把孩子單獨留在車內。熄火後,車內溫度升高的速度很快,很容易引起心臟病或窒息。有時父母會不小心遺忘在後座熟睡的孩子,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可在上車前,將包包或隨身必備物品放到後座,如此再匆忙都會注意到孩子。

8個生活小提案,暑期學習不滑落

2011年07月24日
公開
46

(轉載) 8個生活小提案,暑期學習不滑落 作者:李岳霞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預防孩子開學功課落後,只能補習、上安親班嗎?和孩子一起逛街購物、看球賽、閱讀、寫明信片給朋友……看似平凡的生活瑣事,其實就能帶給孩子所需的心智刺激。專家提出8個平易近人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中實踐所學,過個開心又充實的暑假。 一放暑假,孩子除了玩耍和休息,什麼「正事」也不想做。這時候猛看電視或拚命玩電玩,爸媽通常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得的長假,的確是孩子放鬆,與父母同樂、培養感情的好時光。 不 過,專家也指出,若孩子整個假期多是處於「放空」或「電玩/上網馬拉松」的模式,少有心智活動的刺激,就會出現學習流失(learning loss)或暑期滑落(summer slide)的現象,逐漸忘卻上學期學的知識。開學後,老師往往得花上一個月以上的時間進行複習或補救教學,孩子才跟得上新的學習進度。 如何避免孩子暑期滑落呢?美國《親職》雜誌提出8個實用又容易執行的方法,幫助親子共度一個放鬆又充實的假期: 1. 去大賣場購物:出門前,先請孩子幫忙列好採買清單(練習寫字);採買時,讓孩子去架上尋找商品(練習閱讀):結帳時,若帳單是690元,給孩子1000元的鈔票,問會找多少錢(練習算術)? 2. 逛動物園、看展覽:聆聽孩子的感想,和他討論展覽的內容,一起上網找更多資料,都能學到很多知識。 3. 一起做飯:廚房是幫助孩子練習算術的好所在:3/8杯麵粉乍聽之下好像比1/2杯麵粉多,但實際上卻比較少;也可以練習測量,如1000毫升等於1公升;做菜的每道手續也能讓孩子練習按步驟操作。 4. 來趟學習之旅:不論是環島或參訪名勝古蹟,安排一、兩個徒步導覽,親子一邊看一邊聽關於周遭景物的故事,印象會更深刻。出發前,教孩子看地圖,讓孩子幫忙規劃路線,嘗試算出最便捷的路徑。 5. 培養小小體育迷:和孩子一起看體育競賽時,順帶教孩子算棒球打擊率與製造得分率等;或算算賽車手每場比賽一共要跑幾圈;或組線上虛擬球隊,促進更多有趣實用的估算與分析經驗。 6. 讀幾本好書:很多書店(實體或網路)和出版社都會推出暑期閱讀書單與獎勵閱讀活動,可以鼓勵孩子參加;或讓孩子從書單中選擇自己有興趣的書籍閱讀。即便是純就樂趣閱讀,對孩子在字彙與閱讀理解上都有幫助。 7. 寫寫貼貼:幫孩子準備一本日記本或剪貼簿,讓孩子收藏代表性的出遊照片或票根,鼓勵孩子寫好玩的「圖說」來記錄回憶。出外旅行時,也可以挑選有趣的明信片,讓孩子寫幾句話寄給他的好朋友,都能練習寫作。 8. 大玩桌戲:Uno 可以加強孩子「大於」和「小於」的概念;下象棋、圍棋、西洋棋等都是很好的心智活動。研究發現,很會玩西洋棋的小學生,其數學與閱讀分數都高於平均分數許多。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 個心

2011年06月18日
公開
50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看完, 不禁紅了眼眶! 道理是懂, 做起來........好個"難"字啊 ~ ~ ~ 挺受用的安慰父母守則 ~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頭好痛,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 現在是中午十二點半,還沒吃飯,肚子好餓,我在等老二起床一塊吃。 妻子說他們凌晨三點多看完DVD才睡,餓了就先吃吧。但我還是想等。 老二在台北讀書難得回來,更難得一塊吃頓飯,何況今天帶女朋友和同學一塊回 來。迷迷糊糊躺了一會,起來已經下午兩點了。在臥房顛倒個半天不知道穿什麼好?是 休閒一點還是家居一點? 好不容易穿好下樓,看到妻子已經在廚房忙著,我過去問她:「我這樣穿好看 嗎?」她頭也沒抬回我:「在家怎麼穿也行。」 我回到客廳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我還在等,等著他們起床。 突然聽到樓上衝馬桶的聲音,起來了。我衝到廚房告訴妻子:「起來了。」 妻子回我:「正好,再炒兩個菜就好了,你準備桌子吧!」我忙不迭動起來。。。。 不一會,幾個人下樓來了。孩子們很客氣地跟我們打招呼,妻子解開圍裙走出來, 笑著招呼:「吃飯吧!」氣氛凝住了幾秒鐘。這時,老二回答:「我們不吃了,今天同 學聚會,我們要趕快走,快遲到了。」 妻子仍然想留住他們:「我早上才去市場買的菜,還現殺了一條魚,做你最愛吃的 豆瓣魚,吃了再走吧!」似乎仍然留不住他們,老二回說:「你們吃吧。」 趁著同學們穿鞋子的空檔,妻子小聲告訴老二:「我和老爸一直在等你起床一塊吃 飯,我們都還沒吃呢!」老二皺個眉頭,回過臉告訴妻子:「你們幹嘛等呢?餓了就先 吃嘛!你們這樣等我,我會有壓力啊!」說著就在同學一片謝謝與再見聲中出門了。留 下我和妻子站在門口。 我碰到妻子的手 ……涼涼的。 我知道,我可以很嚴肅地告知孩子,這是不懂事,甚至更誇大這是不孝順,然後再 給他一些教誨,告訴他以後如何安排時間,計畫順序,生活規律 ……,把一些教條的 東西塞給他。我相信他會接受,但我相信他以後會減少回家的時間。就算回來,他也會 告知朋友們:「在我爸媽面前一定要如何如何……否則會如何如何……。」那時候,我 再也等不到我的孩子了,等到的只是一個虛偽的人。 我也知道,這不是一個現象,其實,這是一個「過程」,孩子和父母都在學習的一 個過程。孩子學習如何過他自己的生活,父母學習如何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這 過程有點苦,但每個人都會經過。 想起一句老前輩的話: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 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孩 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太侵入,孩子就會逃避。 我回頭告訴妻子:「我們自己吃吧!」 到了餐桌前,我茫茫然停下來問妻子:「我這樣穿好看嗎?」 -------------------------------------------------------------------------- 給年長者的忠告 ~十誡... 聰明年長者幸福十誡 "Ten taboos to happiness” for the intelligent aged persons 一、不要再替成年子女操心,才不會碎碎唸。 Don’t be concerned about adult children any more,otherwise, cannot stop the annoying chatters. 二、不要再將成年子女當成未成年來「監護」,以免顧人怨。 Don’t regard the adult children as of under age and serve as a guardian for them, so to avoid incurring complaints. 三、不必事事都「非知道不可」,尊重已成年子女的隱私權、自主權。 No necessary to know everything, pay respect to the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decision-making of adult children. 四、不要再以兒、孫為生活重心,尋找自己的園地,才不致天天望穿秋水。 Don’t regard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s a center of life, look for personal social circles, so to avoid trapping yourself in the dilemma of anxious expectation and disappointment daily. 五、不要逢人就訴苦,寧可寫作、畫畫、練功、唱歌,以藝術、創作昇華情緒。 Raise a habit of writing, painting, exercising, singing to sublime your mood by arts and creation rather than complain to people coming across. 六、不要凡事抱怨,多欣賞、感謝別人為取悅你所做的努力。 More admiration, less complaints and appreciate what other people have done for pleasing you. 七、不要因孫輩和子女媳婿爭執衝突,這樣只會惡性循環,害了你的孫輩。 Don’t involve in the dispute between grandchildren and adult children, this act just causes adverse effects in a bad circle and hurt your grandchildren. 八、不要因病痛而唉唉叫,有病要治病,領了藥要服藥,治不好的要忍耐。 Don't cry over sickness, just go to see a doctor and take the necessary medical pills as prescribed, and be patient if failed to cure. 九、不要疑心病太重,要感激還願意留在你身邊的人,免得最後連他也走了! Don’t be skeptical to others too much, be grateful to the person who left around you, otherwise, he will go away from you too eventually. 十、要多多親近神,有堅定的信仰,對未來抱著開心、樂觀的態度。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often, be stick to belief and take pleasant, optimistic attitudes toward the future. 如果以上十點,每一點是十分,祝福各位聰明的老人,都能幸福一百分。 If each item of these ten taboos above counts a score of ten, wish you all so intelligent to get a lucky one hundred. 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 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 都作人的榜樣。 < 提摩太前書 4 : 12 >

15種開啟孩子的智慧與勇氣

2011年06月17日
公開
44

【轉貼】15種開啟孩子的智慧與勇氣 雖然今天比較冗長一點,但,請耐心看完喔∼加油!! 1. 一句話就能改變孩子的自我評價: 被喻為20世紀『最佳經理人』的美國奇異公司前總裁傑克、威爾契,童年的時候曾因為話說得不夠流利,無法把腦子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導致喪失自信甚至到了無法與同學交往的地步,而他的母親卻對他說『你是因為腦筋轉得太快,以至於舌頭跟不上動腦的速度,何不把它看成是你的優點呢?』沒想到,捷克因為母親的這番話,讓他一夕之間改變想法、走出陰霾。 2. 要孩子懂得對他人讓步: 『小家庭、少子化』是全世界開發國家的社會趨勢,因此家中的獨生子女比例也相對增加,但也形成很多孩子不知如何禮讓他人,與他人相處。 3. 讓孩子勇於接受失敗: 讓孩子學走路不是問題,如何讓孩子跌倒後能馬上爬起來才是重點。 4. 讓孩子體會做事的樂趣: 沒做過事的人,無法體會做事的甘苦與樂趣,更不懂得體諒別人的立場。西方國家比較主張及早讓孩子學習自立門戶,即便是從小在家,便以幫忙做家事來換取零用錢,讓孩子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越是疼愛的孩子就越是要讓他吃苦,從做事中親身體驗真實,許多偉人也都是過去流下了汗水,才了解人生的甘美。 5. 即使是家人也要分清你我: 日本人和猶太人的家庭,從小就教導孩子們即使是家人也要分清你我,有自己專用的筷子用品,不和家人混用,如果要使用兄弟姊妹的東西,也一定要經過許可才行。這很見外嗎?對於一家人也要講究所謂的『所有權』,這在情感上難以理解,但這卻是讓孩子從小養成『尊重他人』的觀念。等將來孩子進入社會,對於他人的物品也不會擅自取用,甚至也較懂得愛惜公共物品,成為有公德心的人。 6. 與孩子一起擔任義工: 西方社會把只會為子女兒活的婦女稱為『MRS人』(即Mrs.的戲稱),不是以自己的姓名,而是以一個男人的妻子或孩子的母親自居,當然不是指家庭主婦不好,而是指只會在家做家事、帶孩子的主婦不妥。因為在西方,即使是所謂的家庭主婦,她們也不會只做家事,而會抽空外出擔任義工做社會公益,甚至於和孩子們一起做。在美國婦女於懷孕時期,便有義務接受課程開始做義工,她們相信這不但是回饋社會,也是給胎兒良好的胎教影響,希望孩子在胎內就“養成”無私奉獻的精神。東方人的胎教,很少著重在『社會性格』的養成上,也許這就是東方社會比較利己主義的原因吧。 7.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 『塔木德經』裡頭有個小故事,有兩個兄弟搶著要吃剩下的派,於是拿著刀要切取分兩半的哥哥,心想著要把大塊的切給自己,然而這時母親卻說『誰切派都無所謂,重要的是切的人要讓別人先選擇,懂嗎?』,母親只需再一旁提示處理事情的原則就好,其他就讓孩子自行領會。 8. 責備孩子時,大人立場要一致: 孩子做事被責罵時,家中大人的立場是如何?爸爸在處罰孩子,媽媽則在一旁說情,而爺爺奶奶乾脆把孩子帶開......?如果常有這樣的局面,會讓孩子的是非意識受到動搖,夫妻之間也會生勃谿。當然更重要的是,孩子受到父母彼此態度不一的影響,將來也容易產生僥倖的心理。因此,平常就該保持賞罰分明的態度,不要輕易改變獎懲的原則,預先讓孩子了解做錯哪些事將受到哪些處罰,而且要將處罰原因反省一遍。當然重要的不在於那些“處罰條例”,而是“執法”的父母態度要一致,並且貫徹執行。 9.請改變『成功』的定義: 如果請問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成功』的部分是什麼,您會如何回答?『希望他有好的工作與職位』也就是所謂謀生能力吧!但如果再問西方的父母們同樣的問題,他們會回答『希望他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雖然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貧窮,但在他學會追求財富之前,必須正確的告訴他成功不是一己私利的成就那種狹隘的範圍,而是追求大我的奉獻精神。 10. 體罰之前,請說明理由: 如果孩子一直不聽勸告時,你會怎麼做?『小明你給我過來!』然後不由分說的把手揮下去......。還是說『因為你一直不聽媽媽的勸告,所以媽媽決定要懲罰你,現在你轉過身去,我要打屁股了!』如此這般的給孩子預警?西方國家的父母大部分都是持後者的態度表現來處罰孩子,因為孩子即使做錯事,他也一樣有人權、有自己的思考,若不當的處置方式,將造成孩子難以抹滅的傷害,而且你想糾正孩子的不當之處,也完全無法收效。 11. 讓孩子從七歲起就開始練習洗碗: 外國的父母們通常再孩子已能通曉一般的繪畫時,即開始要求孩子做些簡單的家事;雖然我們媽媽可能會說:『碗筷你放著就好,媽媽來洗,你去做功課吧!』也許我們的母親都比較願意為孩子做“犧牲奉獻”,但是這有可能讓孩子反而變成自私的只管自己的事,將來等他長大想要求他幫個忙,都會被推拖拒絕。要孩子做家事,不是讓他以為這是在“幫”媽媽的忙,而是以他身為家庭的一份子“做份內所該做的事”來要求的。尤其現在職業婦女居多,家事已不該被規範成“女人的天職”,家庭也像社會的縮影般,凡事都該分工合作,至於做母親的本身也要當自己只是家庭的一份子,尊重讓孩子學做家事的權利,而不要自己全部攬在身上。通過家事訓練的孩子,通常也比較會自動自發整理自己的事,在餐桌上也懂得惜物,不隨便剩留菜餚。 12. 當個說實話的父母: 每位做父母的大概都有“哄騙”孩子吃藥或打針、拔牙的經驗,為了讓孩子乖乖就範,通常會告訴孩子:『乖,這藥一點也不苦唷!』或者『打針不會痛的,一下就好了』等等的話。然而,藥哪有不苦的,打針哪裡會不痛的?當孩子以為如你所說的去吃藥打針,但身體的感覺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時,下一次他可能不打算再相信你了。其實,是人都不喜歡被騙的感覺,就算是孩子也應該不要對他們說所謂的“善意的謊言”。要讓他們學習『面對現實』才是正確的做法,例如吃藥時可以這麼說:『藥雖然苦,但如果媽媽是你,我就會忍耐吃下去,讓病趕快好起來,就可以出去玩了』之類的正面引導,等孩子決定吃了藥,還要鼓勵他『真是不簡單,這麼苦的藥也勇敢的吃下去了』,來增加他的榮譽心。 13. 讓孩子去旅行: 80年代世界各國流行讓十幾歲的孩子背起包包去旅行,隨著社會治安的敗壞,不得已父母們開始以保護孩子安全為前提,讓孩子學獨立為其次的心態了。這樣真的是很可惜的!旅行不但可以讓一個人變得更成熟、視野更寬闊,更能為自己負責。 14. 孩子跌倒時以平常心看待: 很多育兒專家都說,寶寶會應付跌倒比會走路來的重要,這的確是真的。有些幼兒走的快、走的穩,通常也比較怕跌倒,就算跌倒了也能馬上爬起來,這除了是本身個性使然,父母的態度也很重要。當孩子不小心跌倒,通常第一個反應都是希望尋求外人的扶持,如果父母很大驚小怪的圍上去,又是抱、又是拍的安慰,那麼孩子就會把跌倒看成是『天大的委屈』,也會心生顧忌,生怕又跌倒,,只要父母反應平常,孩子也會以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挫折。 15. 讓孩子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找個機會攤開世界地圖給孩子看看吧!雖然每個大陸的地圖表現都不同,也都以自己為中心來描繪,。雖然這證明了要先認識自己,再了解別人,但卻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世界的幅員如此遼闊,海洋甚至比陸地寬廣,地球也不是宇宙中的唯一星球,要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上,不只有他和他所認識的人而已,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存在於不同的角落,因此,身為一個地球人,想法不能太狹隘,必須懷有無限包容的胸襟。有了這份認知,孩子才不會輕易的驕傲、隨意的自滿,看待自己也能更謙沖為懷,更懂得去欣賞別人的優點。

作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2011年06月15日
公開
32

主題:作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作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 請注意 孩子包括男生 作家事的孩子 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你會不會怕孩子長大後找不到工作?? 或者根本不想工作.. 也不會工作... 那麼就別一手包辦所有的家事.. 放手..放手..讓孩子參與..有參與才有學習,才有成長 ... 要期中考了, 孩子一樣得 拖地 清理.. 做好份內的家事比考試重要...真的...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孩子做家事不僅可以養成勤勞的習慣, 更可以學到許多能力,獲得自信心與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筆者的女兒國一參加學校舉辦的露營活動, 晚上打電話回家,既興奮又驚訝的說: 「爸,我不知道我們同學都不會煎蛋,現在大家都在排隊等我煎蛋給他們吃呢!」 假如一個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媽媽告訴他:「小寶,垃圾車來了, 請你幫忙把垃圾袋綁好,然後拿去垃圾車好嗎?」 當小朋友接到這樣的請求後,他就要開始思考, 垃圾袋要怎麼綁,才不至於沿路掉垃圾; 綁好之後要開始分析、判斷、選擇並且做決定, 要經由哪一條路徑拿去垃圾車。 分析的結果,甲路線的張家有一條狗很凶, 乙路線比較近但是路燈太暗,丙路線比較遠. 但是路燈較亮。 判斷的結果,丙路線比較安全, 他要選擇安全的路徑,所以決定走丙路線。 當小朋友把垃圾拿到定點後,垃圾車還沒到, 他是要放著就走,還是要遵守垃圾不落地的規定,等垃圾車來了再將垃圾丟上去。 這就是他表現責任感的時候。 不要小看一件小小的家事, 它可以培養孩子分析、判斷、選擇、 做決定以及負責任的能力與態度,大人不可不察。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韋朗特曾經追蹤研究 一組青少年達數十年, 發現這些孩子在童年時期參與家務工作做得較多的人, 比做得較少的人,成年後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較好的 表現,獲得高薪工作機會的可能性高四倍, 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此外,前者也比較樂觀而有充實感,後者犯罪的可能性則比前者高。 鄭石岩教授也表示,臺灣社會因為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工業科技的不斷提升, 造成社會變遷加速。 我們想要下一代有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就必須提早訓練,而最好的訓練方式, 就是指導孩子做家事。 因此,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 捨不得讓他們做家事,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貼心寶貝學會照顧別人

2011年05月08日
公開
49

五月是媽咪們的好日子,當孩子漸漸長大,雖然還是會調皮、愛搗蛋,但總會表現出貼心的一面。只要爸媽在生活裡加上一些引導,提供潛移默化的機會教育,孩子不僅會善體人意,他照顧人的表現,更會讓你感動極了。寶貝的貼心表現將是媽媽們最好的母親節禮物!奇蜜在此祝福全天下的媽媽:「母親節快樂!」。 -- --- ---- ------- 貼心寶貝學會照顧別人 日本作家中井俊已在《我的孩子真體貼》書中提到:「沒有體貼的心,生命就沒有價值;體貼,是愛的表現。」學習體貼、照顧、同理,對於大人來說,都不見得是件容易的事,更何況是處於以自我為中心階段的幼兒。 雖然喜歡幫助別人、照顧別人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在學習照顧別人之前,要先具備照顧自己、懂得尊重和同理的能力。在3歲之前,幼兒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從自己出發,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然而,3歲之後,孩子動作發展、語言認知發展越來越成熟的時候,他們開始瞭解個體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再經由觀察成人之間的互動,學習所謂的人情世故,逐漸產生各種社會性的行為(如:何時該說請、謝謝、對不起等)。 孩子社會化受個性和環境影響 爸媽先了解影響幼兒社會化行為的因素,再利用機會教育和孩子互動,孩子的貼心表現就會更具體,不僅能對爸媽體貼(例如:主動關心媽咪開不開心、做家事累不累、幫媽咪搥搥背),也能用好的行為對待友伴(像前言中的小全一樣主動幫忙年幼的小朋友)。 .個性不同,表達體貼有差別: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孩子漸漸懂事、語言和認知發展臻於成熟,喜歡探索周邊的人事物,與周遭互動也增加。但因為幼兒本身的個性和天生氣質的不同,對於他人行為的解釋和自己行為的反應,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個性害羞的孩子,比較不擅長與人互動、想幫忙卻表達不出來;個性外向的孩子,易於表現自己、容易受歡迎、會給人比較熱心的印象。 .家庭和樂,寶貝友善又貼心:孩子所處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父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最重要的模仿對象。夫妻之間、婆媳之間是否能和顏悅色的溝通、相互體諒,都反應在家庭的氛圍裡,即使是剛出生的嬰兒都可以感受到的。一般而言,在家庭氣氛較為和樂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培養友善、同理、合作、體貼的行為;反之,若孩子長期感受不到溫暖的時候,較容易發展出冷漠或敵意的負向行為。 .學校互動,向師長同儕看齊:現代雙薪家庭居多,保母、老師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常常超過父母和孩子互動的時間。若保母或老師注重身教,能用溝通討論代替命令、以自由民主的方式教導,幼兒自然能從中建立自信、學會尊重與同理。而在學習環境中與同儕互動,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能發展出關懷、友愛、合作等情操。 爸媽投入心力,孩子潛移默化 讓孩子學會照顧別人、體貼父母,基本上是屬於品格教育中的一環;而影響品格教育的關鍵是「人」和「時間」。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很多因素是我們可以掌握和調整的;再給予孩子時間實踐與內化,培養貼心寶貝、絕非難事!以下提供幾點建議給爸爸媽媽當作參考。 .爸媽相互體貼、彼此欣賞:每對夫妻都有自己獨有的互動模式,不論是爸爸在孩子的面前稱讚媽媽煮的菜好香、媽媽在孩子面前誇獎先生好棒、平時共同分擔家事等等,讓孩子感受到你們彼此間的疼惜和貼心。雖然只是幾句稱讚的話、一起做家事、關心的眼神,但是對孩子來說,他會有榮譽和自豪的感覺,因為他的爸媽能夠相互欣賞!孩子會愈來愈愛家、了解自己的價值、建立自信;再透過模仿,孩子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進而學習欣賞他人的優點、體貼他人。 .體貼別人,從照顧好自己開始:千萬不要幫孩子做太多事,要給他機會學習自理。例如,以前你會幫孩子扣衣服上所有的釦子,現在已經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扣釦子。當孩子可以自己穿脫衣鞋、用餐,媽媽可以適時地告訴他:「你真的好棒!變成可以照顧自己的小哥哥(姊姊),不用媽媽擔心、你真是媽咪的貼心寶貝!」孩子會了解,當他學著照顧自己之後,媽媽就不用擔心,這樣的表現就是貼心。 .主動參與家事,表現最具體:主動幫忙整理環境、愛護環境,是孩子必須學習的功課。「做家事」會讓孩子認知到自己是家庭裡重要的成員之一,保持環境整潔、能夠收拾玩具、隨手把椅子放好,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維持家中便利舒適的空間,這正是體貼他人的具體表現。爸媽可以為寶寶準備小抹布、小掃把、小圍裙、水桶等器具,讓做家事像是遊戲一樣,變得更有趣,孩子會更投入。 .親子共讀,學習傾聽和同理:爸媽培養與孩子共讀的習慣。為孩子唸故事書,除了認識新的詞彙、欣賞語言之美,還可以讓孩子學習傾聽。一邊閱讀故事、一邊討論內容,就建立了共同的話題,藉由討論書中人物的行為,孩子開始了解如何同理他人處境,像是《受傷的天使》(信誼)中,可以學習如何接納與愛人,這樣生活化的故事,孩子最容易投射自己的情緒。當幼兒開始傾聽他人的想法、同理他人的處境,才能夠知道對方的需要,進而幫助別人、照顧別人。 爸爸媽媽不要忘了孩子是有能力愛人、照顧人的,在日常生活中,請多多讓孩子有機會表現他們的體貼,當他幫爸爸媽媽服務,甜言蜜語地抱著爸爸媽媽說「我愛你」時,一定要熱情地回他一個擁抱,謝謝他為你做的任何小事,他的貼心會因你的鼓舞而更長長久久。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轉載) 用身體感官,去拜訪春天

2011年03月29日
公開
43

(轉載) 用身體感官,去拜訪春天 學齡前的幼兒從出生後,就不斷藉著視覺、味覺、嗅覺、觸覺和聽覺等感官的交互作用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並因著這些互動的經驗,一步步建立對世界的觀感。3月是屬於花兒的季節,也正是引導孩子運用「五感」去感受變化、培養觀察力的最佳時機。如果你沒機會帶著小小孩趕上阿里山上緋紅、粉嫩的「櫻花雨」,沒時間上陽明山竹子湖欣賞白色海芋齊放的美景,或是驅車到苗栗通霄的山壑間聞聞淡雅的柚子花香……,只要稍微留意,居家附近的社區公園,或是紅磚道旁的小花圃,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你和孩子的「春天遊樂園」。親愛的爸媽,快接受邀請,引領孩子走入花花世界去拜訪春天,一起用身體感官發現這個美麗新世界吧! 看一看,春天的顏色! ● 想要更靠近春天嗎?建議你陪著孩子蹲下身來,用貼近花兒的角度,將更容易欣賞到多變的顏色、形狀和姿態。有的花,像支彩色的小喇叭;有的花,五束白色的花瓣圍著橘色的花蕊,像顆小星星,讓人充滿快樂的聯想! ● 小一點的孩子會需要爸媽較多的引導,你可以對孩子說:「哇!這裡的花有兩種顏色耶,一種是紅色,一種是黃色……」再追問孩子比較喜歡哪一種顏色? ● 如果帶著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主動請他找找,花兒有哪些地方不同、哪些相同?或請他說說這些花,各屬於哪些顏色?和孩子邊玩邊找,邊看邊分享! 聞一聞,春天的氣味! ● 春天的空氣中混和著各種草香和花香,特別令人心曠神怡!但是花兒都有味道嗎?讓孩子靠近花兒聞一聞,會發現有的花兒帶著淡淡清香;有的花兒香氛濃郁或是帶點甜味;有的花不僅沒有香氣,甚至帶有「獨特」的氣味;有的花則完全沒有味道,全憑「姿色」吸引孩子的目光呢。 ● 當孩子試著用鼻子「認識」這些花朵時,你可以幫忙孩子整理他的感覺經驗,問問他:「這朵花有味道嗎?是香香的?還是臭臭的呢?小朵的比較香,還是旁邊那朵大大朵的花比較香呢?」透過你的語言引導與孩子對話, 孩子會不斷反覆的「品味」與「比較」這些花兒,用他們的嗅覺記錄下對花兒的感覺,和屬於春天的氣味。 摸一摸,不同的觸感! ● 當你帶孩子賞花時,也會有機會觀察到含苞待放的花朵。這時,爸媽不僅可讓孩子從外觀上去比較盛開的花朵和未開的小蓓蕾的差異。你也可以讓孩子「溫柔地」碰觸較結實的花苞,比較看看和又軟又薄的大花瓣有什麼不同;告訴孩子,小小的花苞寶寶也是從土裡不斷吸取營養,才能慢慢長大,開出漂亮的花朵呢。 ● 有些植物在花朵本身、葉子上、莖上、或果實上,還會有些特別的「裝備」,比如花莖上帶刺的玫瑰,或是果實長著鉤刺的大花咸豐草(鬼針草),它都是很適合一邊解說,一邊讓孩子體驗的有趣植物。你可以讓孩子摸摸玫瑰刺刺、尖尖的感覺,或讓孩子刻意靠近大花咸豐草,體驗倒鉤的果實沾附在衣服或褲子上,再一一拔下來的樂趣。 找一找,這是哪家的花兒? 看看腳下、找找花圃邊,有些整朵的落花,雖然離開了枝頭,但依舊完整嬌豔;有些花葉散落成一片一片,卻另有一種美感,還可用來當作親子遊戲的素材呢! ● 你可以和孩子說:「不小心掉在地上的花瓣找不到家了,我們把它揀起來,幫忙找一找,一起送它們回家吧!」而當你和孩子送「迷路」的花瓣回家時,剛學會的感官賞花技巧,正可以幫上忙! ● 先請孩子從地上揀起各種不同的花瓣,讓孩子看看花瓣的顏色、形狀、聞聞它的味道、或摸摸它的質感;再比對一下樹上花朵的色彩、形狀、氣味,還有摸起來的感覺,問問孩子:「哪片花瓣和樹上的最像呢?」多試幾次,孩子就能慢慢找到方法,忙著在花叢間來回穿梭,當起快樂的「小義工」。 排一排,這是我的花草創意畫! 想一想,地上還有好多飄落的花瓣跟樹葉,還能做些什麼呢?不如用它們來排出一些圖案吧! 快把剛剛蒐集在心的花瓣,在地上排看看,試試拼出一朵花兒來。一片、兩片、三片,花瓣排排坐,圍成一個小圈圈,像不像一朵在地上跟你微笑的大花兒呢?如果再接上枯莖和落葉,創意十足的手工拼畫就大功告成了!爸爸媽媽可別忘了,用相機把孩子的創意小品帶回家喔! 賞花小叮嚀 ● 孩子的皮膚比成人柔嫩,記得在欣賞像玫瑰、咸豐草這些帶刺的花種時,要提醒孩子當心,不要太用力緊握,避免被扎傷了。 ● 爸媽帶孩子外出賞花時,記得多注意一旁的花卉告示牌,除了可幫助孩子了解各種花卉的特色,台北市公園處在今年元月份,也完成64種列管的常見有毒植物告示牌,以醒目的紅色標示出來,可避免孩子誤觸或把玩。 ● 美麗的花是來自大自然的禮物,帶著孩子賞花時,請記得提醒孩子不要把花摘回家,才能留給大家一起共同欣賞「美」的機會。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親職教育】用4種活動啟發孩子的語文智能

2011年03月19日
公開
42

【親職教育】用4種活動啟發孩子的語文智能 語文智能的發展有階段性,大抵言之,是由聆聽、說話,進步到識字、閱讀與寫作。對4-6歲階段的幼兒而言,因為識字有限,最適合著力的點應是包括聆聽、說話與識字能力的培養。 活動1:講故事 「為孩子朗讀」是親子之間最常見、也最溫馨的說故事形式。不必刻意,運用聲音的韻味來表現,以聲音將圖畫書中的文字化為幸福的音符,可以幫助孩子養成聆聽的習慣,也可以幫助他瞭解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又因為文字和我們平常說話不一樣,孩子因此有機會接觸比較複雜的語言結構。在公園裡,我們可能會指著樹上的鳥告訴孩子這是「鳥」或「小鳥」,而書上的文字可能是「有一隻鳥站在高高的樹上」。親子共讀圖畫書的過程中,藉由親子互動和具象的圖畫,反覆的累積孩子對語音、語意、語法、語用的掌握,為孩子奠下注意聆聽、表達、閱讀和寫作的基礎。 活動2:演故事 幼兒精力充沛,聽故事不夠過癮,也可以故事為劇本,自導自演一番。幼兒的想像力豐富,紙箱可以當家,幾根草可以當菜,一個人可以當好幾個人用,就可以演出許多故事。這樣的表演活動提供幼兒機會,自然而然的以自己的話語說出故事中的對白,描述故事的情節,是一種高級的語文活動,表示幼兒已經脫離鸚鵡學舌的階段,能夠用自己的話語表達意思,與他人溝通。 活動3:玩故事 「玩」是幼兒生活的重心,若與故事連結,則有相乘的效果。「老師說」這個遊戲,就很可以與故事中所提到的一些動作結合。當幼兒由故事中學到一些動詞,例如:灰姑娘「一邊跪著擦地板,一邊唱歌」、白雪公主「吃了毒蘋果,昏倒了」、小鹿班比「高興得跳起來」等,都可以取代「起立、坐下、摸頭」等傳統的老師說指令,小孩有新鮮感,玩得特別高興。先請幼兒當學生,跟著你的指令做動作;熟練後,親子角色互換,讓幼兒當老師,喊口令指揮你的動作。這樣,幼兒無形中就學會如何演出(與說出)這些句子以及這些句子的意思。 活動4:文字接龍 當孩子的詞彙逐漸增多後,可以開始玩文字接龍。文字接龍簡單易玩,不需任何設備,最適合在交通的路途中用來排遣光陰。接龍可以由造詞開始,遊戲規則很簡單:大家輪流依據前一個人所造之詞的最後一個字為開頭,造一個新詞,例如:爸爸說「天空」,媽媽說「空氣」,幼兒說「氣球」,爸爸又說「球場」……造不出新詞的人就遭到淘汰,誰能堅持到最後就是第一名。大家需要事先決定是否可用同音字(例如:「氣球」可接「求救」。若允許使用同音字,可降低遊戲難度),並規定不能造結尾是「子、了」等難以接續的詞。 前面介紹的句子拉長法觀念,也可運用在文字接龍遊戲中。大家先都說一個字,第二回合要用該字造成一個詞,第三回合要用那個詞造成一個句子,第四及以後的回合要再拉長那個句子。大家可先說好通過幾個回合就算過關。例如:「玩」變成「好玩」,變成「這個遊戲很好玩」,再變成「這個遊戲很好玩。我還要再玩一遍。」 本篇文章引用自育兒GOGO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2011年03月13日
公開
45

(轉載)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玩遊戲輸了時,孩子在想什麼? 難道孩子不知道遊戲輸了並不丟臉、輸了還胡鬧才會讓人側目嗎?其實,孩子的反應很直接,他們對得失沒有想得太多,對人際互動的分際也沒有太深的理解,就只是覺得輸了不開心而已。相較於不時處於與他人比較或競爭環境的成人,孩子因為社會經驗有限,在面對挫折時,調適與處理的成熟度不足,就容易有失態的表現。許多爸媽面臨這種狀況,為了想盡快解決窘境,常會直接指責孩子的不是,但已經因為失敗而心情低落的孩子,可能會更覺得受挫、難堪,甚至產生無法收拾的行為。 孩子為什麼這麼在乎輸贏? 受挫折的感覺當然不好,但爸媽總會問「有那麼嚴重嗎?」,孩子自己或許除了「不高興」之外,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其實,這其中隱含了下列許多微妙的心理因素,包括: ●對輸贏意義的理解太過簡化:孩子容易單純的以結果來評判事情,內心覺得「贏了就是比較棒的」、「輸了就表示我不好」。 ●好勝心:「我就是很想贏啊!贏的感覺比較好」。 ●希望被讚賞及重視:「如果我贏了,爸爸媽媽會說我好棒」、「我贏的話,別人都會覺得我是最好的」。 ●無法壓抑的失落感:「我輸了,心裡好難過、好不舒服」。 ●對自己感到失望:「我一定很差勁,才會輸」、「我輸了,我是個糟糕的小孩」。 ●覺得沒面子:「我輸了,在大家面前好丟臉」。 面對挫敗,孩子表現各不同 即使年齡相仿,每個孩子面對失敗情境的表現是不同的,有些孩子會很激烈,令人無法招架;有些孩子,雖然表情失望,卻能沈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沒事了。這除了是個性氣質不同以外,也和孩子的挫折忍受力有關。 挫折忍受力是遭遇挫折情境時能夠承受壓力和打擊,而堅持下去的一種內在能力。會讓孩子產生挫折的不光只是遊戲競賽時的失敗,另外像被爸媽或老師責罵、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兄弟姊妹或同學、或是被同儕排斥等,都可能是孩子覺得挫敗的來源。 如何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遊戲輸了是小事,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學會「輸得起」,甚至比學會「如何去贏」更重要。輸得起,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自己其實也很懊惱,只是控制不了情緒。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 ●讓孩子明白「享受過程」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孩子會在意輸贏,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或許爸媽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例如,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爸媽應該強調的是,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是否有進步、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對此加以讚揚。 ●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並面對下一次的挑戰 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有時你贏,有時我贏,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爸媽可以告訴孩子,他人勝利時,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而是自己還有挑戰的空間,同時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看看自己是不是比上一回更進步。 ●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示範自己的態度 當孩子遭遇挫敗時,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爸媽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 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面對及解決困難。例如,燒焦了一鍋菜,別氣急敗壞,不妨與孩子分享:「好可惜喔!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不過沒關係,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 時常面對輸贏,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 從好的角度來看,孩子在乎輸贏、好勝心強,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但是除了有「想要贏」的積極心態,也同時要有「輸得起」的胸襟勇氣。爸媽平日和孩子玩遊戲時,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應該讓孩子體會「有輸有贏」本來就是常態,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能從小帶領孩子樂觀、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本篇文章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蟑螂一句話都沒說……

2011年03月09日
公開
45

蟑螂一句話都沒說…… 作者:吳靜吉  出處:親子天下21期 這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可反映出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與「反應」。媽媽嚴格要求孩子隨時隨地學好英文,也扮演老師的角色隨時隨地教導;孩子會興奮的報告大小事情,很可能覺得媽媽的反應是因愛而督導他。 李太太讓女兒從幼稚園就開始上英文課。有一天女兒從補習班回來,蹦蹦跳跳、很興奮的說:「媽,好噁心喔,吃午餐的時候我看到蟑螂。」媽媽馬上問:「蟑螂怎麼說?」女兒回答:「蟑螂一句話都沒說!」李太太問蟑螂怎麼說,當然是問蟑螂的英文怎麼說;而女兒的理解是蟑螂有沒有對她說什麼話。這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可反映出媽媽對孩子的「要求」與「反應」。媽媽嚴格要求孩子隨時隨地學好英文,也扮演老師的角色隨時隨地教導;孩子會興奮的報告大小事情,很可能覺得媽媽的反應是因愛而督導他。 最近美國耶魯大學法律系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的新書《虎媽戰歌》,在美國和中國大陸引起東西方─尤其是美國式和中國式─教養方式的熱烈辯論。父母關心的是如何找到最適當的方式,教養自己的孩子;學者專家則在研究東西方不同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 2010年8月上任的韓國教育部長說:「在韓國,每個父母都認為自己是兒童教育專家。」蔡美兒在《虎媽戰歌》中寫她教養兩個女兒的心路歷程,也以專家筆調論述東西方、或更具體的中國和美國的不同教養方式,加上媒體渲染,才會引起強烈論戰。 兒童心理學家主要是從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和反應兩個向度,界定出四種不同的教養方式。 一、開明權威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嚴格,並會監督子女的行為;但同時也會以開明接納的方式面對子女表現。雙方的互動溝通良好,孩子也可參與決策和討論。 二、寬鬆放任型:父母不會特別要求子女如何表現,也比較沒有掌控的意圖;但會以溫暖開明的方式誘導和反應子女的表現。是以子女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三、專制權威型:對子女要求嚴格、限制很多,時時都想掌控;常拒絕子女的要求,對子女表現也比較吝於給予溫暖的回應。是典型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方式。 四、忽視冷漠型:父母有點讓孩子自生自滅,很少提出要求;對子女的表現,不管好壞都很少反應,讓孩子覺得父母對他們忽視又冷漠。 根據政大教授王鐘和以小學生為對象所做的研究,兒童最滿意的管教方式是開明權威,最不滿意的是忽視冷漠;在開明權威教養下的子女,學業成績較好、自尊較高、偏差行為也比較少。 多數旅美華裔母親的管教方式比較接近開明權威的類型,雖然要求嚴格、掌控緊密;但他們的反應通常會讓子女認為:母親是因愛而嚴加管教。《虎媽戰歌》中所謂的東西教養方式不同,以及後來的辯論,似乎都在強化專制權威和寬鬆放任兩種類型的差異。 辯論歸辯論、爭執歸爭執,不論東方或西方,開明權威並重視孩子的性向和興趣,還是比較適當的教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