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管教的危機 -bbh分享

2010年03月02日
公開
51

bbh分享的[學齡期]文章 管教的危機 何琦瑜、李宜蓁 父母怕孩子生氣,老師怕父母嗆聲,媒體和網路把孩子養成需索無度、缺乏責任感的「被寵溺兒童症候群」…。 管教,已經成為當代父母的頭號焦慮。零體罰時代來臨,面對新環境、新挑戰,父母和教師如何排除種種阻礙,教養出好人格的下一代? 一端是管教過當 小六女學生因為偷錢、逃家等偏差行為,被媽媽「懲罰」:剃了光頭去參加畢業典禮,引起全校師生譁然。 讀小學二年級的男孩,半夜被爸爸趕出家門,原因是考試沒考滿分。媽媽告上法庭,判爸爸喪失監護權。 經常輔導兒虐個案的家扶中心曾指出,管教失當的家長,往往不是不愛孩子,而是看到孩子發生問題火氣就來了,著急得「不知道該怎麼去愛?」 另一端卻又是驕寵縱溺 一位國小老師反映,小學生遲到的情形愈來愈嚴重,而且每次小孩遲到,都是家長來道歉,還要幫孩子找藉口圓謊。她曾聽過一位「累犯」最離譜的藉口是:車子被鎖在車庫裡,沒辦法出門…。 長年擔任業餘圍棋比賽評審、長青兒童棋院執行長單家平觀察,圍棋比賽時,許多家長故意降報棋力,甚至容忍小孩作弊,只為了怕小孩輸棋,影響孩子的「信心」。 經常處理問題孩童的台大心理衛生中心主任高淑芬觀察指出,溺愛型的父母的確愈來愈多。許多家長只在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打人罵人,都說「沒關係啦,我打電話給老師處理就好了。」鬧到警察局的話,就說「好啦好啦,你們要多少錢,我很忙,等一下還有事……。」發生問題,只想到替孩子「擺平」,沒有想到要「教導」。 這些看似極端的例子其實並不「獨特」,管教的危機,已經成為這個世代父母普遍的焦慮。 二○○一年,美國《時代》雜誌以封面故事「權力的掙扎:究竟誰掌權?」報導溺愛世代父母造成的青少年問題。《時代》雜誌調查發現,八成民眾認為現今的孩子比十到十五年前受寵;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認,他們的孩子的確被「寵壞了」。 二○○五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瑪姬.瑪曼(Maggie Mamen)甚至出書定義「被寵溺兒童症候群」(The Pampered Child Syndrome)。書中指出,凡事以孩子為中心、有求必應的「寵父母」,已經造就了認為自己應該享有與成人平起平坐的權利,卻永遠沒準備好要接受義務與責任的下一代。 瑪姬形容,寵父母願意滿足孩子所有的願望,擔心拒絕孩子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他們避免為孩子設界限,少談責任、道德與價值,深怕造成孩子的不快樂或壓力。 「被寵溺兒童」的共同特徵包含: .他們已經有了所有的東西,仍需索無度,還要更多。 .他們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樣的權利,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接受長大該有的責任。 .他們被高度保護與關愛,卻仍然不快樂、焦慮、憤怒。 .愈來愈多這樣的孩子,被診斷為情緒障礙、行為障礙,或是其他精神病學上的失調。 時代的困難,父母的焦慮 在台灣,「寵父母」或許還不能稱為社會的主流,但走訪學校和家庭,卻普遍感受到教育現場對「管教失能」的焦慮。 在學校現場,二○○六年底零體罰入法,要求學校教師不得體罰,否則將觸犯刑法。等同宣告台灣自此進入一個新的「零體罰時代」。但不打不罵該如何管教?教師過往唯一仰賴的管教工具被撤走,新的輔導管教知能又尚未建立,加上媒體大肆報導管教失當的案例,造成輿論喧譁,面對日益多元複雜的學生問題,老師顯得動輒得咎,乾脆躲到安全的堡壘:放棄管教。 「我現在只能盡力,不能用力,管不動就隨緣囉,」一位資深教師語帶諷喻,無奈的說。 東新國中校長涂志宏表示,當前管教最大的問題,就是家長和教師態度的不一致。涂志宏舉例,適當的處罰,讓孩子可以清楚知道界限,幫助孩子「不踩線」。但現在的問題是,家長和老師對於什麼是「適當的處罰」,認定不同。家長還會找民代來修理老師、介入教學。家長用「嗆聲」的方式對待學校、要求老師,就像買東西不喜歡可以退一樣,學生看在眼裡,也會依樣畫葫蘆的對待老師。 根據《親子天下》網站的調查,家長認為管教小孩最大的困難,也在於共同教養者(父母、教師、公婆等)價值觀不一致,教養不同調。成人價值觀與管教態度的不一致,讓小孩有機會見縫插針,使得管教更為困難。 「管學生不是管一個人,而是背後的一群人,包括家長和整個社會的價值,」板橋國中校長薛春光指出,當前管教的困境,不只是針對孩子,而是社會漸漸失去是與非的共識,「當孩子做錯了事,大家可不可以一起說『你做錯了』,而非各持己見,互不相讓。」 台北市教育大學幼教系主任幸曼玲舉例,幼稚園最重要的第一課就是管理自己的東西,學校日的時候,老師請小朋友自己收東西,經常有家長看孩子太慢,就忍不住幫小孩做。「孩子會欺負家長,因為他知道有些事在學校不能做,但是爸媽是可以欺負的。所以父母的不忍,其實會讓管教規則的建立更加困難,」幸曼玲提醒。 家長的困境 如果只是武斷的責備,說一切的錯都是父母未盡職責,恐怕並不公允。 這一代的父母,生於權威時代,多數沒有在愛、尊重與傾聽的教養環境中長大,不想重蹈自己童年的痛苦,也渴望跟下一代建立更親密、平等的親子關係。因而愈來愈多家長,放棄用過往權威、體罰的方式管教小孩。他們比以往的父母更認真吸收教養知識,懂得同理孩子的需求。只不過,孩子畢竟不如教養書的案例上那樣容易「馴服」。「我也不想打他,但是他怎麼說就是不聽話,非得要我拿出家法才有效,到底該怎麼辦?」一位家有六歲小孩的職業婦女焦慮的說。 今日的父母比以往更難為。近半數的雙薪家庭,代表著教養時間的困窘與精力的分散。父母疲累時,很難兼顧教養的創意與品質。 中正大學心理系助教陳怡群舉例,有些經濟富裕的父母太忙,不願意在小孩身上付出時間。「常常父母帶了一個小惡魔來,希望我們幫他『修理好』,還他一個小天使,」陳怡群提醒,「其實管教是要花很多時間的。」 大環境改變,家族與社區崩解,最常與孩子為伴的不是左鄰右舍或堂兄表姊,而是網路與電視。 大量暴露的電視和媒體訊息,品質低落,價值觀混淆。洪蘭教授曾在文章中感嘆,小學生竟然沒有同理心的嘲笑交不出營養午餐費的同學。許多家長和老師在網站上回應,電視上充滿了任意罵人的談話性節目,與嘲諷失敗者的綜藝節目。而我們的孩子,就在這樣的電視價值中被「養大」。多次調查也顯示:「電視與媒體的不良示範」是當代父母和教師施行品格教育最大的阻礙。 有兩個孩子的台大醫師高淑芬也呼應,現在的環境有太多「外力干擾」,包括媒體、網路、同儕團體等,父母失去以前完全獨大、可以掌控的局面。「以前的父母只要顧三餐就好,現在十八般武藝都要會。」高淑芬說。 光是數算現代小孩會使用的科技,就讓父母頭疼:ipod、手機、電腦遊戲,網路交友……,孩子駕馭新科技的能力遠勝於父母。也因此,《時代》雜誌報導歸結,科技對父母與教師權威的削弱「貢獻良多」。因為「從來沒有一個世代,可以有這麼多通道,接觸這麼多資訊,同時擁有傳遞分享的能力,與扭曲資訊的能力……,當十四歲的孩子能扭曲股市,十九歲的孩子能威脅音樂產業,這代表我們面對了一個巨大的、權力轉移的世代。」 面對如此激烈的環境變化,這一世代的父母,卻多數在還未裝備齊全,或甚至是還沒有警覺的狀況下,就上了「戰場」,如同拿著木棍打一場核子戰爭。 「說這個社會已經很懂得『疼』小孩,恐怕還有一段距離。」在兒虐事件頻傳的四月,接受採訪的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觀察,家長的焦慮,其實顯現的是這個社會進步過程中的「掙扎軌跡」。「在愛與管教的過程中,父母心中沒有主張,他無法控制局面,而是『被控制』。過去的父母,只知道打罵小孩,因而很篤定;但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馮喬蘭認為,所謂溺愛的來源,就是因為父母心中沒有定見,時而緊、時而鬆,讓孩子無法在其中了解或學到「道理」。 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所有關心孩子品格與價值觀發展的父母和教師,都需要重新學習新的態度,與新的方法。 不能只有愛,沒有教導 愛是一切關係的源頭,但僅僅有愛是不足夠的。只有愛而沒有教導,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與獨立性,產生被寵壞的下一代。 《正向教養這樣教》一書作者約翰.葛瑞博士強調,給予孩子自由和權利的前提,是父母必須具有制衡的力量,以掌控孩子,並激發孩子的合作意願。「就像一個人想開快車,必須先確定煞車設備是否完善。若沒有規範孩子的行為技巧,就別給孩子過多的自由。」約翰.葛瑞說。 但缺乏關懷與愛的嚴厲管教,也不會發生效果。沒有同理心的威嚇與指責,嚴厲的打罵教育、缺乏讚賞與正向的引導,在現今的環境下,只會造就更加反叛的孩子。 帶著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幫助孩子得以從他律發展到自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主張。 愛的管教,兩大迷思 在進行愛的管教時,專家建議,父母必須先破除兩個重要的迷思: 迷思一: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 許多現代父母都想不計代價的,成為孩子的朋友。他們擔心孩子生氣、不高興,破壞了親子之間的關係。 教書有三十多年經驗的政大實小老師黃寶慧觀察,現在的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少,很怕把關係弄僵,怕孩子討厭他們,只想當「朋友」,不想當「父母」。例如小孩在學校做錯事或表現不好,家長會一直解釋原因。「同理」完孩子之後,卻沒有「改變」孩子的行為。「小孩犯錯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打電話告訴家長。因為只要打過電話道歉或告知就沒事,不需要改變或處罰了。」黃寶慧說。 在優先順序上,父母要學會「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培養二十一世紀父母》一書作者、教養專家黛柏拉.海芙勒(Debra W. Haffner)強調,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幫助他學習面對人生的挑戰和義務。能理解行為界限的孩子,能自我調節並尊重界限。 迷思二:孩子的表現,不是父母的成就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表現,當成是自己的成就。不論是成績、才藝、乖巧、禮貌……,孩子的成就,才是父母生命的意義。因此造就了親子間沉重的負擔,往往也讓管教更複雜、流於情緒化。 例如,年紀小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大吵大鬧,父母擔心面子掛不住,於是衍生更多怨懟和不必要的責備,反而讓管教失焦。 高淑芬也觀察到,許多青少年都有同樣的心聲:「我考得好就是爸媽的兒子,考不好就不是。」 笛飛兒EQ教育機構就經常接受「高期待」的父母,帶來「高焦慮」的子女。曾有一個孩子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完美,但是因為數學總是粗心,「只」能考九十五分,被認真的媽媽憂心忡忡的帶來輔導。笛飛兒建議,父母設定目標時,不妨先問問孩子想要什麼、期待什麼,讓孩子能夠對自己有所期待,進而跟孩子討論若要達成此期待,得先做什麼樣的事?讓孩子的動力源於滿足自己,而非滿足父母。「與其給孩子終點,不如給孩子起點,讓孩子擁有前進的動機。」笛飛兒建議。 愛的管教,三個前提 專家同時也建議,愛的管教,從三個前提認識開始: 前提一:傳統價值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學習的歷程 多元複雜的社會樣貌,常讓父母混淆,以為過往的價值再也不適用了。其實基本的價值觀,諸如誠實、同理心、正義感、謙遜虛心、禮貌尊重等,乃至於看似八股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這些文化裡的「終極價值」並沒有、也不應該改變。道德、信仰與價值,仍然是引領一個孩子終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指導綱領」,值得父母殷殷叮囑,時刻看管。 專研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師大教授李琪明強調,隨著時代改變的,不是價值本身,而是傳遞價值的歷程。 過往威權時代的品格教育,父母對子女的教導,就是毋庸置疑的對或錯,不必問為什麼,「反正照我說的做就對了」。 但是民主多元時代的品格與價值教育,不是要培養一個「乖順聽話」的孩子,而是在複雜的環境裡,仍有獨立思考的判斷能力;即使沒有一個發號施令的「權威者」,仍有內在不被影響的價值主張。這需要透過多面向、多元開放的討論歷程、啟發同理心與感動,幫助他們建構出「自己的」價值框架,而不是拿東西直接套在他們身上。 從小開始,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討論家裡的規範,參與制定學校的班級公約。「參與討論」讓孩子把「聽別人的」的無奈,轉變成「我覺得這樣很好」的積極。 前提二:讓孩子接受「責任」,而不只是「責備」 孩子從小就可以開始學會做選擇,並且學會為自己選擇的後果「負責任」。很小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放手讓他做一些小小的決定和選擇,例如要吃蘋果還是橘子。最常見的是,孩子丟三落四,忘了帶課本上學,父母除了叮嚀提醒外,也要「放手」讓孩子遭遇粗心的「後果」。 孩子行為表現不恰當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感受到挫折,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從小讓孩子學會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刺激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讓孩子培養「我能」的勝任感。例如,兄妹為了搶東西吵架爭執,與其叫他們「不要吵」或責備處罰,不如問他們「覺得應該怎麼處理」。 另外,專家提醒,為了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和良心,孩子犯錯覺得不舒服時,不要試圖立刻消除他的罪惡感,因為罪惡感是學習判斷對與錯的基本。 前提三:孩子需要溫暖,同時也需要控制 研究顯示,教養孩童的歷程中,同時需要父母的溫暖與控制。研究將父母的管教風格,依照溫暖與控制的程度分成四種類型:高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權威型」,低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權威型」,高度溫暖與低度控制的「縱容型」,以及低度溫暖、低度控制的「忽略型」。 從四種類型的名稱,就可以一窺其優劣。研究也證實,高度溫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權威型父母,對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回應,同時也會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對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對於孩子的學校表現、家務參與、人際行為、品行發展等,都有清楚及明確的期待及規則。研究顯示,高度溫暖也高度控制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正向的學業成就、責任感,以及正向社會人際關係的孩子。 愛的管教,簡單的四個字,卻有著極繁複的內涵。或許正如暢銷書作家、知名部落客蔡穎卿在她的書裡所寫:「相信『愛』不只是噓寒問暖,『愛』也不光是甜蜜的鼓勵和雙臂中的寵溺。『愛』有時還必須懷著擔憂,講兩三句別人不願意講的難聽話,但在『愛』裡,就是沒有疑慮。」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2010年02月17日
公開
42

0至7歲孩子應該學好的規矩 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零體罰的時代,父母常常覺得孩子愈來愈難搞,如何讓孩子學會規矩,是所有父母面臨的大挑戰。德國育兒專家認為,孩子從0歲開始就有能力學好規矩... 父母眼中的「問題小孩」是:嚎啕大哭數小時的小寶寶,會咬人和打人的幼兒,吃飯習慣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稚園小孩,會肚子痛的小學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認為:「我們想像中的小孩不是這樣!」 但父母可曾思考過,對自己孩子的發展到底有什麼想法?父母的願望與孩子實際學到的規矩有時候天差地遠。任何年齡的孩子,從小寶寶到學齡兒童都有這種情形。0至7歲,不同年齡的孩子該學到哪些規矩? 德國育兒寶典《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作者安妮特.卡斯特尚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嬰兒:一歲前 其實孩子在嬰兒時期就已經能夠學習規矩,或者更適當的講法是:關連性。 新生兒不知道什麼是對或錯,什麼令人喜愛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寶寶已經有能力記住父母對他的行為所產生的反應。他能從中推論並決定自己接下來的行為。他的方法還很有限,儘管如此卻非常有效:一個燦爛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氣。激烈的哭泣會引起我們擔心、同情、憤怒或無助。我們幾乎總是迫切希望哭泣能盡快停止。 以下的「規矩」,是寶寶在第一年裡應該可以學好的,而且特別是從第六個月起會決定他的世界觀的規矩。 •「媽媽決定何時供應我飲食以及供應的內容。我可以決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當我吃飽、心滿意足又心情很好時,媽媽特別愛跟我玩而且玩得很盡興。」 •「當我哭鬧時,會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如果我繼續哭鬧,爸媽就少注意我。」 •「爸媽一天當中會好好陪我玩好幾回。但是當他們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時,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歡。」 •「家裡幾乎所有東西都准許我去探索。但有幾樣東西絕對不准碰。」 您的孩子學到的是這類的關連性嗎?如果是,那麼他同時也學到:「從爸媽那兒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爸媽會注意我的需求。不過有時候他們就是比較清楚什麼對我有好處。」 幼兒:兩歲和三歲 在這段緊湊的發育期裡,每個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擴展視野。這個年紀的孩子無法理解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他能反覆記住父母一再重複出現的反應,並且從中得出結論。至於是哪些結論則根據他所認識的規矩而定。 以下的規矩可讓這年齡的孩子學習到自我負責的態度: •「如果我從別的孩子手中搶走東西,媽媽會從我這兒把東西拿走並且還給他。」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鬧,媽媽立刻走出房間。」 •「我現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大』在褲子裡。」 •「共用早餐時大家都坐在桌邊。吃完時,可以站起來,但是不准手裡拿著食物亂跑。」 幼稚園:四到六歲 幾乎所有小孩三歲時上幼稚園。這是一段新生活的開始。您懷著哪些幻想和願望陪伴孩子呢?在這個階段,不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和你原來的想像有點出入,父母都必須先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雖是如此,家長對這年齡的孩子並非毫無影響力。 以下是4至6歲孩子可以學好的規矩─ •「即使我衣服還沒穿好:媽媽還是準時送我去幼稚園。」 •「如果我哭鬧得令媽媽很煩,她就走出去。」 •「我的玩具必須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稚園裡還會額外學到其他類似的規矩: •「所有孩子都乖乖坐好上廁所(大號)。」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盤子收走並且洗乾淨。」 小學:七歲起 你可以夢想孩子是個「理想」的小學生。但是不能按照需求來塑造或教育他。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毫不費力地學會閱讀。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辦得到,而當他最後辦到時,就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例如學游泳或安靜坐好就是類似的例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強項。重要的是發掘和培養。但每個孩子也都有他的界限。這一點父母必須接受。 當要求過度偏離孩子的能力時,壓力已經在前面等著你和孩子。 小學生可以建立的規矩─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學就會遲到。」 •「媽媽協助我作功課。當我開始胡鬧時,她就走出房間。」 •「當某些電視節目不適合我看時,電視就會關掉。」 孩子在小學階段在學校還有會許多其他的規矩。這裡舉幾個例子: •「準時到校。」 •「按照規定完成功課。」 •「上課時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發言要舉手。」 (本文摘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小檔案: 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 Kast-Zhan) 心理學碩士及行為治療師,提供父母諮商及問題兒童輔導,治療經驗甚豐。在少子化的德國,作者育有三個孩子,她從自身與多年的看診經驗中,歸納了深入淺出的教養指南,寫出《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並與小兒科醫師哈特穆.摩根洛特合著《每個孩子都能好好睡覺》、《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本本暢銷,堪稱德國的育兒聖經。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2010年02月11日
公開
29

三步驟、四處方,扭轉孩子的壞脾氣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要如何提高孩子EQ?三個步驟、四帖處方,可以提供父母參考。 advertisment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三個步驟 培養情緒能力,愈早開始愈好,且要注重方法和技巧。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時,父母可採取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出現情緒反應,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傾聽的技巧,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知道你願意理解他的感受,就會慢慢將心情沉澱下來。 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感覺,是一個人對周遭事物的主觀感受,因此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能量,一旦湧現了,絕不會憑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洪儷瑜指出,國人因文化的關係,並不接納負向的情緒。在孩子出現負面的情緒時,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這樣」,或是輕忽壓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個實際練習面對和處理負向情緒的機會,或是體會孩子在處理這種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例如:當我覺得害怕、緊張、擔心、嫉妒時,我覺得如何?我可以怎麼辦? 如此一來,孩子表面上可能沒事,但內心那股「氣」依然存在,「情緒垃圾」愈積愈多,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同理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更不是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步驟2:協助孩子覺察、表達情緒,並釐清原因 接下來,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協助孩子覺察、認清自己的情緒,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回應孩子的感受,可以讓孩子明瞭自己的感覺。 之後,繼續用開放性的提問方式,例如:「今天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釐清情緒背後的原因。只有找到情緒反應的真正原因,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步驟3:引導孩子調整認知,思考解決方案 等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四個處方箋 處方箋1 身心覺察,換個想法更好 情緒管理的基礎是自我覺察。最早提出「EQ」概念的耶魯大學教授彼得•沙洛維建議父母,要多和孩子談感受,讓孩子和他的「感覺」在一起,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哪一種情緒的感受最深刻?」幫孩子把潛藏的感覺引發出來。情緒就像畫家手中的繽紛顏料,唯有自由的經驗各種情緒,才知道如何運用它、調整它。 孩子的情緒反應,特別容易牽動生理的變化,例如:害羞時容易臉紅、緊張時心跳會加速、害怕時會發抖等等。平時多和孩子練習身體放鬆技巧,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靜坐等,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緒覺察力,穩定情緒波動。 青少年心理諮商專家蔡秀玲在《情緒管理》提出「每日情緒紀錄表」的做法。父母可陪孩子記錄每日的情緒變化,找出他常有的情緒反應、伴隨的想法及行為,讓孩子了解情緒、想法及行為三者之間的關係,再嘗試換個想法。 例如,孩子和好朋友吵架(事件),覺得既生氣又難過(情緒反應),因為他認為兩人一定不會和好,而他自己再也交不到好朋友(想法),於是跟爸媽說他明天不想去上學(行為)。其實,導致情緒的主因,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自己的「想法」。引導孩子換個角度思考,在想法中少用「一定」、「必須」等字眼,就能降低情緒的強度和影響。 處方箋2 愛與肯定,累積快樂存摺 「正向心理學」之父馬汀•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指出,童年積存的正向情緒,是孩子未來遭遇挫折時可吃的老本。正向情緒可拓展孩子的認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反的,負面情緒會削弱孩子的忍受度。正向的情緒經驗存得愈多,孩子就愈有勇氣面對困境,消除負向情緒。 塞利格曼強調,建構孩子的正向情緒並不是教孩子盲目的樂觀,或者否認、避免負面情緒。充足的安全感、肯定孩子的自我、溫暖熱情的家庭氣氛、無條件的愛但有條件的獎勵,以及許多好事件,都能為孩子架設一張「情緒安全網」。 處方箋3 親子共讀,豐富情緒語彙 研究發現,能夠表達自我感受的孩子,比較不會把情緒反應在行為上,也比較不容易把情緒轉成生理反應。 新罕布夏大學教授約翰.梅耶建議,藉由親子共讀,讓孩子累積豐富多元的「情緒語彙」。情緒語彙幫助孩子標示不同情緒狀態,學習用適切的「字╲語言」描述自己確切的感受。 故事是現實世界的縮影,孩子從故事中辨識不同情緒,了解人們如何處理憤怒、恐懼、快樂及憂傷等不同情緒。藉由讀後討論和角色扮演,父母引導孩子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事情的始末,了解書中人物在哪些情境下、做哪些事,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情緒反應,學習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 情緒語彙也分不同的強度和層次。例如:孩子說他很「害怕」時,你是否分辨得出他是不安(輕度)、掛心(中下程度)、焦慮(中度)、苦惱(中上程度),還是驚恐(強度)呢?先協助孩子分辨他的情緒落在「情緒座標圖」的哪個點,才能根據程度不同,選擇適當的調節之道。 處方箋4 身教重於一切 良好的典範勝過千言萬語。在處理孩子情緒之前,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洪儷瑜感慨指出,很多父母在處理情緒時經常言行不一,自己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孩子一樣,但對於孩子的問題卻一副道德勸說,而導致孩子對於父母的管教失去信心。 孩子透過觀察、模仿,不斷吸收父母因應情緒的風格,在孩子面前適當表現你的情緒益顯重要。 偶爾和孩子分享自己如何從錯誤中學習的往事,也有助於拉近親子之間的距離。 當你坦誠的說「媽媽明天要上台報告,覺得很緊張」時,孩子學會「有情緒是人之常情」;當你遇到挫折,對自己說「沒關係,只要我冷靜下來想清楚,一定有辦法克服」,孩子了解到「自我對話的重要性」;當孩子手中的氣球不慎飄走了,你高興大喊:「你看,氣球媽媽在呼喚它了,趕快和氣球說再見!」原本悲傷的孩子就會發現「轉換情緒帶來的驚奇」。 最後,要提醒家長的是,「EQ教育不是特效藥,而是漢方藥」,孩子的改變需要時間。培養情緒力是一個持續進行的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漸入佳境。只要父母投入時間和耐心,運用技巧和練習,就能調好孩子的情緒體質,讓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有所選擇,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轉載)生活數學,親子一起玩

2009年10月29日
公開
33

(轉載) 生活數學,親子一起玩 文�張月鶯 前信誼課程發展中心主編,本文改寫自《學前教育》 上小班的樂樂放學後總是開心地唸唱著新學的手指謠:「1根棍子輕輕打,2雙筷子裡外扒,3人小組愛說話,4個小兵不害怕,5個朋友力氣大。」 4歲的小風最近迷上101高樓,每天吃過晚上小班的樂樂放學後總是開心地唸唱著新學的手指謠給爸媽聽:「1根棍子輕輕打,2雙筷子裡外扒,3人小組愛說話,4個小兵不害怕,5個朋友力氣大。」 5歲的小瑜喜歡和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媽媽常請小瑜幫忙:「小瑜,幫媽媽拿2顆蘋果……幫媽媽拿最下面那一層架子上的醬油1瓶……」最後,小瑜還幫忙付錢。 您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也常發生上述的情形呢?您的孩子正在自然地萌發對數學的感知呢! 讓孩子自然地萌發對數學的感知 孩子上了幼兒園,別急著每天放學後考驗他數學能力增進多少。想要培養孩子未來的數學能力,得先讓孩子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喜歡數學! 當樂樂邊唸唱兒歌,邊用手指頭比出1、2、3、 4、5的數量時,他已慢慢連結了唱數與數量的關係;當小風用積木搭建各種造型時,他正思考積木形狀與造型特徵的關係,並透過堆疊操作,體驗空間位置的概念;當小瑜依從媽媽的指示,找到正確的位置、拿好正確的數量,便是在理解數學的語言(2顆蘋果、最下面那一層)、經驗空間位置和數數的概念,而幫忙付錢時,也正嘗試認識貨幣和計算。對孩子來說,如此自然的體驗數概念,一點也沒有學習負擔,還能慢慢體會數概念在生活中的作用。 幼兒學習,強調生活數學 生活數學到底是什麼呢?顧名思義,生活數學=生活+數學,也就是「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就幼兒數學來說,更是強調以生活題材來建立孩子的數概念,並能讓孩子將數概念運用在生活中。 因為在幼兒時期,孩子智能處在未分化的狀態,如果將數概念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直接講解給孩子聽,孩子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應將數概念融入生活之中,從具象的事物來應證抽象的數概念,孩子才能真正的感受到每種概念的意義,也才能用之於生活。 累積數學能力,而非數學知識 許多大人常覺得奇怪,孩子會唱數或認出數字,為何數數老是有問題?其實孩子會唱數或認出數字,並不一定代表孩子懂得數字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可能不會對應到數量,不知道數字「3」是「3個」,而「5個比3個多」等。 數學並不只是計算,還包括數、量、圖形與空間、邏輯與關係四大領域,著重操作、探索、和思考的過程,以培養解決問題、分析、邏輯推理、溝通的思考力,也就是所謂的數學能力。當孩子能將數學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才真正成為一種推理、分析、連結、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升能力,得先讓孩子喜歡學 孩子是透過遊戲的方式來學習,因為孩子都喜愛玩遊戲,快樂的學習是最有效率的學習,如果希望提升孩子的數學能力,就要讓孩子喜歡數學。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千萬不要強迫孩子做過多的練習,以為能贏在起跑點上,卻可能扼殺了孩子欲萌發的興趣。 當孩子在玩數學遊戲或益智玩具時,應該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讓他自由的探索,多嘗試各種可能的玩法,不要以主觀的意見糾正孩子怎麼玩,或急著想直接給答案,要有耐心和信心去等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會洩氣、不想玩了,應多給予關懷、鼓勵與支持,讓他知道您了解他的感受、相信他的能力,當他需要的時候,會幫助他,但不會幫他做,並鼓勵他再試一下。 和孩子FUN輕鬆玩數學 既然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請和孩子一起輕輕鬆鬆,尋找數學的蹤跡。 ※用餐時間 •吃飯前,請孩子幫忙擺放碗筷,再和孩子確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1個碗、1雙筷子、一個杯子? •生日吃蛋糕時,可以請孩子幫忙分蛋糕給每一個人,先數一數有幾個人?想一想要怎麼切,每塊蛋糕才會一樣大? •給孩子糖果時,請孩子先數一數總共有幾顆糖果?有幾個人?想想看要怎麼分才公平?一顆一顆分,還是兩顆兩顆分?最後每個人分到的糖果一樣多嗎? •製作餅乾小點心時,讓孩子當小幫手,簡單的告訴孩子食譜中的步驟,讓孩子漸漸了解先後順序。 ※遊戲時間 •幫孩子量身高時,讓孩子互相比一比,看誰比較高或誰最高?也可以和孩子比較手掌或腳丫,看看誰最大?誰最小? •玩益智玩具時,從旁問一些問題讓孩子思考,比如孩子用樂高或積木組合好了造型,可以問問做的是什麼?長長的尾巴是用什麼形狀的積木拼組的?有幾個方形積木?紅色的積木有幾個?還可以怎麼組合?。 •盤面遊戲通常是包含多概念的益智玩具,還可以全家人一起玩,比如大富翁遊戲,可請孩子數一數骰子的點數有幾點?要向前向後走幾步?買房子要給多少錢?下一個輪到誰玩? •收拾玩具時,可以和孩子一起依玩具的種類來分類放置,如:車子、玩偶等,再慢慢增加分類的條件,如:兩個輪子的車子有哪些? ※外出時間 •帶孩子散步時,看看樹上有什麼?樹下有什麼?說說自己家住在幾樓?在哪裡?左右鄰居各在哪裡?隔壁大樓有幾層樓高? •到公園玩時,請孩子比較形狀、顏色等特徵,辨識哪些落葉是同一種?;玩沙時,用不同大小的容器裝沙,想一想哪個容器裝的比較多?不一樣的容器要怎麼來比較? •帶孩子去商店、超級市場買東西,說說東西在櫃子的第幾層?左邊還是右邊?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買一個10元以下的東西,付錢時,如果錢數不大,也可以請孩子幫忙拿出正確的錢數喔!

美國最好的老師,如何跟學生說--灰姑娘故事

2009年08月27日
公開
11

朋友轉寄的mail 覺得有正面教學意義~ ************************************ 這不可能是一個普通美國老師! 美國最好的老師,如何跟學生說--灰姑娘故事 上課鈴響了,孩子們跑進教室,這節課老師要講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師先請一個孩子上臺給同學講一講這個故事。 孩子很快講完了,老師對他表示了感謝,然後開始向全班提問。 老師:你們喜歡故事裏面的哪一個?不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學生:喜歡辛黛瑞拉(灰姑娘),還有王子, 不喜歡她的後媽和後媽帶來的姐姐。    辛黛瑞拉善良、可愛、漂亮。後媽和姐姐對辛黛瑞拉不好。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 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什麼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髒髒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千萬不要突然邋裏邋遢地出現在別人面前, 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女孩子們,你們更要注意, 將來你們長大和男孩子約會,要是你不注意, 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難看的樣子, 他們可能就嚇昏了( 老師做昏倒狀,全班大笑)。 好,下一個問題: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後媽, 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學生:(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 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後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麼? 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 我希望自己的女兒成為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後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 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 你們明白了嗎? 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 孩子們,下一個問題:辛黛瑞拉的後媽不讓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甚至把門鎖起來,她為什麼能夠去, 而且成為舞會上最美麗的姑娘呢? 學生:因為有仙女幫助她,給她漂亮的衣服,還有把南瓜變成馬車, 把狗和老鼠變成僕人。 老師:對,你們說得很好! 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沒有得到仙女的幫助, 她是不可能去參加舞會的,是不是? 學生:是的! 老師:如果狗、老鼠都不願意幫助她,她可能在最後的時刻成功地跑回家嗎? 學生:不會,那樣她就可以成功地嚇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師:雖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幫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幫助還不夠。 所以,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我們都是需要朋友的。 我們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們需要他們, 我也希望你們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後媽不願意她參加舞會, 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 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參加舞會,就是她的後媽沒有阻止, 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是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後媽不愛她, 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 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 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後媽,你們要怎麼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一個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 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 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 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 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後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後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 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天哪,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 所以,出錯不是什麼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 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 ************ 真棒的老師!應該是全美最好的! 此為美國一所普通小學的一堂閱讀課! 。 我們是幾歲的時候才想到這些層面? (不知道,老教)

親密的危機

2009年08月19日
公開
8

親密的危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863 期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 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 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 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 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 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 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 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 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 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 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 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 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 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 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 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 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 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 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 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 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 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 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 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 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 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 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 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 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 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 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 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 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 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 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 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 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 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 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 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 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 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 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 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 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 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 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 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 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 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 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 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 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 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 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 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 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 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 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 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 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 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 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 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 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 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 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 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 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 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 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 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 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 「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 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 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 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 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 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 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 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吒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 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 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 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 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 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親密的危機

2009年08月19日
公開
12

親密的危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863 期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 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 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 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 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 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 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 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 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 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 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 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 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 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 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 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 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 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 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 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 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 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 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 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 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 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 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 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 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 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 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 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 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 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 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 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 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 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 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 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 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 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 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 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 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 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 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 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 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 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 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 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 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 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 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 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 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 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 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 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 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 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 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 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 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 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 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 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 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 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 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 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 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 「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 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 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 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 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 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 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 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吒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 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 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 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 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 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親密的危機

2009年08月19日
公開
37

親密的危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863 期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 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 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 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 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 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 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 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 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 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 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 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 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 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 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 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 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 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 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 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 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 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 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 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 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 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 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 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 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 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 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 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 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 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 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 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 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 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 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 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 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 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 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 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 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 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 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 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 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 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 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 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 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 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 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 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 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 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 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 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 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 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 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 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 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 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 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 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 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 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 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 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 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 「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 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 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 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 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 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 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 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吒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 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 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 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 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 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親密的危機

2009年08月19日
公開
40

親密的危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863 期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 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 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 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 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 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 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 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 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 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 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 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 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 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 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 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 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 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 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 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 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 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 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 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 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 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 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 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 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 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 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 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 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 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 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 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 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 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 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 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 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 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 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 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 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 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 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 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 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 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 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 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 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 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 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 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 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 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 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 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 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 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 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 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 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 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 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 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 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 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 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 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 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 「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 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 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 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 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 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 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 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吒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 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 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 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 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 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陪孩子玩小秘訣

2009年08月06日
公開
665

陪孩子玩小秘訣 【和孩子一起玩】 玩,是每一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最自然的活動。但是,這裡所說的玩,與一般成人所認為的玩卻不太一樣,成人往往將玩與工作劃分開來,但對幼兒而言,玩的相反不是工作,而是「不玩」,是「無所事事」。因此,玩可以說是幼兒與周遭環境的人和事物的互動。 玩也是幼兒主動自發的去尋求歡樂經驗的行為,本身即是目的,而不是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從兒童發展來說,幼兒需要透過感官認識世界,需要透過具體的操作和反覆的練習來建構抽象的觀念。因此,玩也就成了幼兒最好、最自然的學習方式,因為玩的當中會主動地全心投入,且不斷地與玩伴產生互動,而使幼兒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 父母是幼兒最親密的人,也是最瞭解幼兒成長狀況和需求的人。父母和幼兒一起玩往往最能帶給幼兒信心和喜悅,也最能提供適當的幫助和引導,而玩具是幼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玩伴。許多關心孩子的父母,雖然希望能給孩子周全的玩具和豐富的遊戲經驗,但卻又經常有不知如何陪孩子玩的困擾,其實,如果家長也能抱持著玩的想法和心情,就容易多了!調整一下自己的觀念,再加上一些方法,您就足以輕鬆地陪孩子一起玩了! ★如何陪孩子玩? ◎ 在遊戲中,父母不需要「教」孩子,而是提供快樂的經驗,請捨棄動不動就想教孩子的念頭。 ◎ 在孩子努力嘗試的過程中,支持他、引導他。 ◎ 孩子對於喜歡的事物,都會反覆去做,父母要掌握孩子的興趣與注意力,鼓勵而不指揮,參與但不干預。 ◎ 為孩子添購玩具後,先瞭解這件玩具的基本功能及玩法;把玩具交給孩子玩之後,觀察孩子玩哪些花樣,一面玩一面變化。 ◎ 把握機會,養成在生活中尋找玩具素材的習慣,如湯匙、紙箱,都是可以玩的材料。 ◎ 讓自己也帶著童心和孩子玩,自然可以玩出另一種趣味。 ★如何為幼兒選擇玩具? ◎ 選擇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的玩具: 一個真正「好玩」的玩具,需要幼兒主動參與,而不是旁觀。 ◎ 選擇適合幼兒現階段發展的玩具: 挑選難易適中、有挑戰性,而不致使幼兒有太大挫折感的玩具,並顧及幼兒認知、語文、科學、大動作、操作、社會性扮演…各方面發展。 ◎ 選擇安全、衛生的玩具: 若是會發出聲音的玩具,聲音不可太尖銳刺耳,若是樂器,最好音階要準,以免誤導幼兒。 ◎ 選擇耐久及合乎經濟的玩具: 考慮經得起玩、品質和價格是否相等、玩具髒了能不能清洗、零件損毀容不容易更換等因素。 ◎ 選擇彈性較大、創造性較高的玩具: 多項功能的玩具或有多項配件可以自由搭配組合的玩具,往往更能吸引幼兒。 ◎ 選擇適合在家玩、便於儲放的玩具: 家裡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幼兒玩?有沒有足夠大的儲藏空間也是考慮因素。

孩子有禮貌要教了才會

2009年08月05日
公開
35

孩子有禮貌要教了才會 文�李永怡 資深親職叢書編輯暨文字工作者 媽媽送姿穎去幼稚園,在電梯裡碰到隔壁的吳太太,媽媽熱絡的跟吳太太打招呼,然後跟姿穎說:「要叫人啊!說吳媽媽早。」姿穎抓著媽媽的洋裝,用眼角瞄了一下吳媽媽,一個字也發不出來,此時電梯門開了,姿穎即時獲得解救,一蹦一跳的跑出了電梯。 3∼6歲的孩子在社交上已經不是生手,在幼兒園裡總是會有一兩個好朋友,會遵守教室裡的規則,也會跟著大孩子玩團體遊戲。 兒童發展理論 在家裡你也會覺得孩子好像已經脫離小貝比的時期,他們對大人做的事感興趣,除了模仿你的一舉一動之外,還會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時甚至會簡單的發表自己的感想。偶爾爸媽的朋友來訪,他們也會跟大人說一兩句話,或是問一些問題;好像已經有「小大人」的架勢,也應該懂得一點應對進退的禮貌了。 在禮貌方面,5歲是「孺子可教」的年齡。但父母要了解,禮貌屬於一種「社會約定俗成的規範」,不教不會、教了才會。它不像身體動作發展會隨著成長自然漸趨成熟,也不像其他事,孩子會基於好奇心和需要在嘗試錯誤中學習。5歲的孩子無法體會到禮貌的必要性,「禮貌」是在幼兒園或家中,經由大人日復一日親身示範學習來的。 教孩子有禮貌3妙方 在家中常說請、謝謝、對不起 「家」是幼兒學習的第一個場所,家人之間彼此雖然親近、不用計較小節,但基本的禮貌不但可以減少磨擦,還讓人覺得貼心。跟孩子一起做家事或一起玩時,隨時把「請、謝謝」掛在嘴上。例如:「請你把抹布拿過來。」「請把拼圖收起來。」「謝謝你幫我擺碗筷。」等等。 在家中不小心碰撞到孩子、或是有些時候冤枉了孩子,父母也要主動說對不起。如此,孩子自然會了解什麼時候應該說「請、謝謝、對不起」,並逐漸養成習慣。家人原本就有的一些好習慣,也可以繼續延續下去,例如:姿穎的爸爸以前早上起來,習慣向自己的爸媽道早安,現在他也要求女兒姿穎這麼做。 在幼兒園中學習合宜互動 許多家人能夠包容、了解的事,到了外面「別人」卻不見得會包容,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出了家門,「禮貌」更重要。幼兒園是幼兒接觸的第一個團體,一班20∼30個小朋友,想要運作順利、相處融洽,除了遵守規則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禮貌。除了言語要有禮貌外,肢體動作也要有禮貌。所以,在幼稚園中,老師除了以身作則,還會把禮貌列入教學目標之中。 許多老師的經驗是,如果家長能配合教學,在家裡用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那麼教起來是事半功倍。但是如果家人本身就不重視禮貌,那麼教學效果便會打折扣。孩子把家人不好的習慣或暴力語言帶進教室,甚至會造成老師的困擾。 從扮演遊戲中學習 禮貌,往往是要讓人先「聽」到,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禮貌,光是禮貌在心裡,別人是不會看到的。比較外向大方的孩子,經過教導後比較能夠「表現」出應有的禮貌,羞怯的孩子就比較吃虧。 羞怯或不愛說話的孩子,需要比較多的準備,可以在教室裡或家裡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演練遇到親友時應有的應對,讓爸爸扮演「在路上遇到的朋友」,在家裡演一場戲,下次碰到這種狀況時,孩子就比較知道自己該說什麼。 聰明爸媽聰明教 姿穎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女孩姿穎跑出了電梯後就真的解脫了嗎?姿穎媽媽可能會: 1.用手敲著姿穎的腦袋說:「死囡仔,就會讓我丟臉,叫人有那麼難嗎?」 2.跟姿穎說:「吳媽媽常常照顧你,記得看到她要打招呼喔!今晚回家我們來練習遇到人要怎樣打招呼好不好?」 3.心裡想:「真難教,這種事長大就會了,不管她了!」 聰明的爸媽既不會當場讓小孩難堪,也不會就此放棄。沒有人生來就有「禮貌」的天份,所以需要教導是必然的,而且從開始教到嫻熟的過程中,還需要一段等待的時間。如果是你是姿穎的媽媽,你會怎麼做呢?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2009年06月29日
公開
16

不打也不罵,6招教出自律小孩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現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罵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愛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與老師必須要有的基本知能。專家提供愛的管教6法,不用打也不必罵,協助父母教出自動自發、守規矩的小孩... -------------------------------------------------------------------------------- 工具一:「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二: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三:積極的暫停 傳統的關禁閉,懲罰意味濃厚。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不是懲罰,而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暫停時間和年齡相關,以一歲一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四: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五: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工具六: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講座_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2009年06月20日
公開
8

2009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演講 -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6/20台北中和場 行前通知 親愛的爸爸媽媽您好! 從今年三月開講以來,朱朱已在北、中、南等地與許多爸爸媽媽們分享最動人的教養故事與觀點,場場都得到熱烈的迴響,朱朱提供了很多新的觀點給大家,而現場的爸爸媽媽們也提出了生活中曾遇到的教養問題,都得到了很多的解答與收穫,而這星期六我們即將在中和相見,這也是朱校長今年在台北地區的最後一場演講,如果您錯過了前幾次的場次,千萬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期望您來參與後讓您的活得更快樂更有力氣,讓親愛的小寶貝們可以成為一個快樂、會思考的孩子。 提醒您6月20日 星期六 下午二點~四點,在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寶環國際會議廳會議廳(台北縣中和市中安街85號B1)將舉行朱台翔校長的巡迴演講,歡迎您再邀請更多的朋友一同來參與!也請您盡量早到20~25分鐘,以便完成報到手續及入座。 場地位置及交通說明: *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路線圖 *捷運:搭乘南勢角線永安市場站下車 *公車: 中和路站牌 欣欣客運 809 捷運永安市場站 綠2 捷運永安市場站 橘2 捷運永安市場站 中興巴士 214 直達車 捷運永安市場站 福和客運 板橋-基隆線 捷運永安市場站 臺北縣轄市區公車 57 捷運永安市場站 永和市民接駁公車 太平洋百貨---捷運永安站 捷運永安站 永貞路站牌 中興巴士 227 永安市場站 臺北客運 275 永安市場站 大都會 5 永安市場站 中興巴士 304(重慶線) 304(承德線) 永安市場站 臺北客運 臺北-三峽 永安市場站 福和客運 1副 永安市場站 中安街站牌 大都會 5 中安街站 敬祝 闔家平安 財團法人人本教育基金會 推廣中心 黎敏秋敬上 Tel:02-2367-0151*129 Mail:[email protected] ------- 您好! 我們現場會有扥育區的設置 也會有工作人員在那 所以如果小朋友的年齡不要太小(兩歲一下) 基本上都是很歡迎您帶小朋友一起來參與! 謝謝您! -------------------------------------------------------------------------------- Sent: Tuesday, June 16, 2009 3:57 PM To: [email protected] Subject: FW: 2009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演講 6/20中和場 歡迎您的參與!! 您好,冒昧的請問可以帶小朋友入場嗎? 謝謝! *****************************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2009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迴演講 森林小學,一個不強迫孩子唸書,但又讓孩子喜歡學習、樂於思考的地方,如何讓孩子擁有這樣能力呢? 朱朱校長要將森小二十年來累積的經驗,化成一篇篇動人的故事,細細說給您聽。 敬邀爸媽、老師一起來參與這場探討「思考」與「學習」的盛會, 讓您的孩子成為『熱愛思考的人』! ************* 台北縣 場 6月20日(週六)pm02:00~04:00 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寶環國際會議廳 (台北縣中和市中安街85號B2)

從爭吵引導是非觀(轉載)

2009年06月11日
公開
34

從爭吵引導是非觀 文�艾廷軒 塊頭大的小寶,向來很少被欺負,今天回家卻掛彩了!在幼兒園溜滑梯時,有個小朋友插隊,小寶罵了他,兩個人當場扭打起來。哭著回家的小寶,生氣地問媽媽:「明明就是他不對,為什麼我卻被打?」 小朋友相處,吵架甚至相互推打在所難免,但掛了彩總是惹爸媽心疼,就算打贏,萬一把別的小朋友打傷,也會影響人際關係。可是如果錯不在他怎麼辦?當寶貝是對的,但嚐到苦果的卻是他,要怎麼開導他?甚至,當這情況發生在親友相聚場合,可能連大人都會遲疑:如何插手才不會傷了彼此和氣? 孩子價值觀始於父母的反應 發展學家Piaget認為,10歲以前的孩子處於「道德他律」期,無法主動判斷對錯,他們的是非價值觀,來自大人的灌輸;道德發展權威Kohlberg也強調,學齡前孩子,對於好壞、是非的判斷,完全依賴大人的反應或事情後果來決定。 當寶貝跟人家打架,爸媽劈頭便問:「有沒有打贏?」孩子可能誤以為打贏才是對的。所以爸媽除了教導孩子正確的觀念,也要隨著年紀增長,慢慢用些兩難的開放性問題讓寶貝學著思考,譬如「有個窮人,全家都沒有東西吃,他的小孩肚子很餓很餓,最後他只好去便利商店偷東西。你覺得他這樣做對嗎?如果你是警察,你會怎麼做?」 簡單邏輯 引爆衝突 3∼6歲的孩子只有一對一的邏輯簡單概念。他們只知道「插隊就是不對」,但不會去想:那個小朋友也許只是想從隊伍之間穿過,或者隊伍有點鬆散,他並不知道後面也有人等著溜滑梯,才直接插入隊伍;但是孩子很容易理直氣壯地質問對方,甚至動手動腳,而對方也未必能在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動機行為解釋清楚,就容易以爭吵甚至打架收場。 其實大人也常這樣,生氣吵架時往往各執己見,一味希望對方聽自己解釋,卻聽不進對方的理由。路見不平固然好,但請爸媽教導孩子用說的,平靜的說一句「你插隊了喔」或者「老師說不可以插隊」,可能會引起所有排隊者的共鳴,插隊的人在同儕壓力下,就只能乖乖排隊,或者改玩別的了。 一起玩 建立遊戲規則 將兩個不到3歲的幼兒放在一起,他們通常會各玩各的,即使模仿對方咬玩具或者傳遞小球,都還屬於「平行遊戲」,他們並沒有「一起玩」的默契。 比起爸媽比任何人都瞭解自己的行動和語言,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就要學習和友伴輪流、分享、共同建立遊戲規則,如何與同伴相處便成為上學後的重要課題。每個孩子習慣的互動模式不同,這廂在打招呼,那廂卻覺得挨揍,加上說話技巧樸拙,偶爾擦槍走火,就讓孩子去解決,但爭執不下便需要大人居中協調。 ◎多讓孩子和同伴相處 社交技巧需要學習,尤其學齡前的孩子無法抽象思考,經驗是他們最好的導師。好處是,孩子不但可以從中學習,爸媽也可以觀察到寶貝的社交問題,比較容易針對問題教導。 -------------------------------------------------------------------------------- ◎先觀察,不得已再介入 當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時,請爸媽不要急著介入。因為面對未來的世界,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去面對,如果沒有立即危險,爸媽可以先觀察孩子如何應對:他的方法好嗎?他的技巧進步了嗎?面對困境,他是否發展出更多招數了呢?事後再告訴寶貝的進步、他有多棒,他會對自己產生更多信心。 -------------------------------------------------------------------------------- ◎要說也要練 有時爸媽很困擾:自己明明已經很兇了,怎麼孩子卻依然故我?那是因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做爸媽實在沒法偷懶,教導孩子任何事,一定要身體力行才會見效;制止孩子打架也是,一定要走過去小心將孩子拉開。好處是,爸媽不僅能維持輕聲細語,又能達到制止的目的,而更棒的是,孩子不會學到對別人大聲斥喝。 -------------------------------------------------------------------------------- ◎對事不對人 走進孩子之間扮演中間人,請記得對事不對人,更別因為對方孩子動作粗魯,就連帶否定其他優點。抱持這種態度,即使寶貝和親友的孩子產生衝突時,也不會傷到大人感情。 -------------------------------------------------------------------------------- ◎教孩子自我覺察 孩子身在其中,可能看不到自己的問題。當其他孩子發生衝突時,爸媽可以讓寶貝當觀察者:「雖然那個小朋友打贏了,可是你看,其他人不敢跟他玩了。」或者「那個小朋友雖然被欺負,可是他知道要跑、手會舉起來擋,還懂得找大人保護自己。」 -------------------------------------------------------------------------------- ◎建立正確是非觀 當孩子心情平復後,一定要讓他知道是非對錯,譬如:「勸誡別人不要插隊,這樣做很棒、很有正義感,但是你打他也有不對。」或者「你站出來指正他很勇敢,他打你是因為惱羞成怒,不代表你理虧。」最好不要教寶貝打回來,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屆時可能傷得更重。教他用語言先發制人,而這年紀的孩子,聽到「老師說…」通常滿管用的。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雜誌

不要做"剪蛹的人"

2009年06月08日
公開
42

不要做"剪蛹的人" !!!!!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 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 也不會…成長。 曾經有一種說法: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 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 他就停下來觀察它。 過了幾個小時, 他見到裡面的蝴蝶 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 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 也沒有辦法出來。 這個人於是決定幫它一把, 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 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 它的身體肥腫, 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 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 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 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 在地上爬著走。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 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 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 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 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 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 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在教養孩子時, 要小心喔,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51

(轉載) 感謝toro學校candy老師分享 記得以前有看過類似的文章 看了內容...其實很多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 真的有使用過吔~ 當然..也知道醬不好 不過~那時情緒上來 做父母的很難克制 現在知道了 日後會忍一點囉! 寶貝..對不起~ *******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41

(轉載) 感謝toro學校candy老師分享 記得以前有看過類似的文章 看了內容...其實很多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 真的有使用過吔~ 當然..也知道醬不好 不過~那時情緒上來 做父母的很難克制 現在知道了 日後會忍一點囉! 寶貝..對不起~ *******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46

(轉載) 感謝toro學校candy老師分享 記得以前有看過類似的文章 看了內容...其實很多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 真的有使用過吔~ 當然..也知道醬不好 不過~那時情緒上來 做父母的很難克制 現在知道了 日後會忍一點囉! 寶貝..對不起~ *******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2009年06月01日
公開
46

(轉載) 感謝toro學校candy老師分享 記得以前有看過類似的文章 看了內容...其實很多項..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 真的有使用過吔~ 當然..也知道醬不好 不過~那時情緒上來 做父母的很難克制 現在知道了 日後會忍一點囉! 寶貝..對不起~ ******* 孩子鬧情緒,父母絕不能做的八件事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父母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已成了現代父母的必修課。 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一、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二、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三、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四、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地扭曲了孩子的自我概念。 五、流於說教:「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當孩子傷心、難過、生氣的時候,情緒已經主導了全部意識,根本不是灌輸規則與訓誡說教的好時機。 六、迴力球效應:「你再鬧啊!乾脆把我氣死好了!」在孩子鬧脾氣時,無法保持冷靜,反而回以憤怒,形成「你來我往」的惡性循環,最後「發脾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想法也將深刻在孩子的心上。 七、阻斷話語:「怎麼垂頭喪氣的?振作一點!」對孩子的情緒視而不見或輕描淡寫,不但阻斷了親子溝通,也讓孩子相信情緒是不受歡迎的,進而築起一道心牆,變成一個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都顯得麻木的人。 八、歸咎他人:「跌倒了不痛!都是地板害的!」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為了安撫孩子情緒而歸咎外界環境的做法,會讓孩子無法對自己負責,失去從錯誤中反省學習的機會,容易養成遇到挫折「只會怪別人」的惡習。

訓練大小便,男女有別!

2009年04月30日
公開
50

訓練大小便,男女有別! 如果妳發現,鄰居的女寶寶已經會自己在小便桶大小便,妳的同年齡男寶寶卻還是怎麼樣也不肯,一定是越教越生氣也越擔心吧!別慌別慌!這是很自然的。專家研究指出,這是因為訓練寶寶大小便的「訓練師」通常是媽媽和保母阿姨,而這個年齡的寶寶,大部分的行為習慣,都必須靠觀察模仿而學得。如果此時他身邊的主要照顧者都是女性成人,便很難說服他自己坐在馬桶上大小便。所以,家中如果有爸爸或是其他兄長可以作為寶寶的訓練及模仿對象,會有加分的效果唷!訓練寶寶大小便,男生女生本就會遇到的問題有些不同。雖然訓練女寶寶或許會比男寶寶容易;但是當遇見自己的小女孩硬是要學爸爸、哥哥「站著尿」!這又該怎麼辦? 訓練大小便—男寶寶篇 如果妳發現,鄰居的女寶寶已經會自己在小便桶大小便,妳的同年齡男寶寶卻還是怎麼樣也不肯,一定是越教越生氣也越擔心吧! 別慌別慌!這是很自然的過程。一般正常的寶寶,學習自己大小便、不用尿布的年齡,本就從十八到二十四個月大不等,甚至有些孩子的心理上還沒有準備好,到三、四歲都還會拒絕、焦慮、好說歹說就是不願意。 大多數的男孩都比較晚 專家研究指出,這和訓練寶寶大小便的「訓練師」通常是媽媽和保母阿姨有關。因為這個年齡的寶寶,大部分的行為習慣,都必須靠觀察模仿而學得。如果此時他身邊的主要照顧者都是女性成人,便很難說服他自己坐在馬桶上大小便。 當然,家中還是有爸爸或是其他兄長可以作為寶寶的訓練及模仿對象,如果妳還是覺得男寶寶學習站著小便比較困難,這可能和寶寶的生理發育有直接關係。因為就一位小嬰孩肢體發育的過程來看,都是先學坐,才能學會控制自己腿部肌肉站直或行走,這需要靠較多的平衡協調與肌肉控制的能力。因此,學會坐著大小便對寶寶而言,是容易上手的也較為愉快,等到他真的手腳能夠控制自如,讓自己用最適當舒服的姿勢站著尿尿,也才不會有過多挫折感。 「亂尿」也無妨!    一開始,即使是男寶寶,建議你還是先讓他坐在自己的便桶上,自由、沒有時間限制地解決大小便。只要你家的小小男孩知道,大小便都是在這個馬桶洞中,他會有一段時間開始喜歡玩「站著尿尿,而且亂尿」的遊戲。這無可厚非。因為寶寶本就好奇心最旺盛,他也會享受自己有一項新能力的感覺,不過需要爸媽多一點耐心清理就是。等到孩子漸漸習慣而且比較能夠專心,便可以引導他練習「射準一點」。最好能夠讓男寶寶有男性的模仿對象指導,偶爾可以玩些遊戲,例如在馬桶中放一個他最討厭的敵人,然後對準它射進去…等等遊戲。在玩中學,通常是很有效率的方法唷! 訓練大小便—女寶寶篇 恭喜妳,因為,教女寶寶自己大小便比訓練男寶寶輕鬆多了!    訓練寶寶大小便,男生女生會遇到的問題有些不同。雖然訓練女寶寶或許會比男寶寶容易;但是當男寶寶學不會站著尿尿時,卻會遇見自己的小女孩硬是要學爸爸、哥哥「站著尿」! 她一直學哥哥—站著尿尿!    孩子的觀察敏銳度、以及他們的模仿和嘗試精神,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因此,當她看見爸爸、哥哥都是站著尿尿,甚至在幼兒園或是保母家,看見其他男生小朋友也是站著尿尿,她一定會充滿好奇,也想要自己試試。別阻止她吧!就讓孩子自己發現站著尿尿是怎麼一回事! 當然,這需要媽媽的耐心了。幾次下來,小妹妹就會自己發現,站著尿尿會把自己弄得很狼狽,此時,妳可以適時的告訴她,媽媽都是坐著的,這樣既不會弄髒自己的衣褲和腳,而且坐著其實更加輕鬆愉快呢。 記得告訴她,便便完,衛生紙要從前面往後面擦唷!    訓練女寶寶確實比男寶寶容易。不過,請您一定記得告訴孩子上完廁所,用衛生紙擦屁屁的時候,一定要從前面向後擦。因為肛門有許多細菌源,往前擦容易使敏感的陰道和尿道受到感染,非小心不可。膀胱感染,大多數人在一般情形下並不多見,卻常常發生在女孩訓練大小便的時間過程中。如果妳的女孩突然顯得頻尿、或是並不想上廁所但褲子卻經常濕濕的,甚至大小便時會刺痛、腹痛,就要趕緊聯絡她的醫師看診囉。 別穿太過複雜的褲子    許多爸媽喜歡將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但對想上廁所的寶寶來說,實在有些困難複雜。因為一開始練習或是玩遊戲時,孩子通常會憋到不能憋時才告訴你;如果又恰好穿太過複雜的衣褲,一緊張起來,不但寶寶難控制,也會增加他許多挫折感。總之,訓練寶寶大小便,需要寶寶生理、心智等等各方面的成熟,爸媽急不得唷!

「2500名現代新手爸媽 育兒知識調查」結果出爐

2009年03月27日
公開
57

「2500名現代新手爸媽 育兒知識調查」結果出爐 現代父母育兒知識及格嗎? 諮詢/書田診所小兒科 潘俊伸醫師 現代父母對育兒的知識了解多少?那些資訊最欠缺?那些觀念有待修正?一項由台北縣衛生局、BabyHome寶貝家庭親子網共同合作所進行的“育兒知識大調查”結果發現,現代父母對於寶寶的照顧、各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及預防接種等各方面育兒知識仍有些許不足,潘俊伸醫師建議,除了政府相關單位的宣導之外,家長可藉由專業醫師、育兒相關書籍、雜誌等管道,獲得充分且正確的常識,對寶寶的照顧和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 爸爸、媽媽對寶寶的發展了解多少? 這項“育兒知識大調查”是在今年2月26日至3月10日,期間針對20~45歲的家長所進行的問卷調查,其中受訪對象以媽媽居多,佔了92.86%,家庭型式以小家庭佔最多,而教育程度多為大學、大專程度,有效樣本共2500份。 肺炎鏈球菌疫苗,家長最期望納常規免費接種 從「幼兒疾病預防類」問卷內容發現,家長對腸病毒的預防,都有正確的了解,但是對於肺炎鏈球菌的認知還有些不足,在肺炎鏈球菌感染好發季節選項中,57.60%認為在春冬季,29.08%認為全年都有,潘俊伸醫師表示,嚴格來講,肺炎鏈球菌感染案例四季都有,不過因冬、春季包括流感等病毒比較常見容易併發細菌性續發感染,使得肺炎鏈球菌案例也明顯增加,所以春冬季案例明顯偏多。 肺炎鏈球菌是造成孩童重症的頭號殺手,感染後容易引發中耳炎、鼻竇炎,嚴重甚至會造成肺炎、腦膜炎等併發症,國內感染肺炎鏈球菌死亡率達到9.6%,幾乎每十位病童會有一位因此死亡,較美國的2%高出許多,可能在於疫苗接種率偏低所致,在「育兒資訊管道」項目中,在『現有幼兒自費疫苗種類繁多,最希望哪一項疫苗能列入常規免費接種? 』,五合一疫苗為12.68%、六合一疫苗為21.12%、輪狀病毒疫苗為18.80%、肺炎鏈球菌疫苗47.40%,肺炎鏈球菌疫苗是家長希望能納入常規免費接種,除了因為肺炎鏈球菌對幼兒的威脅之外,完成四劑的疫苗接種,需自費一萬多元,目前本島只有設籍北縣年滿2歲未滿5歲幼童可『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在不景氣的現在,對家長無疑是一項重大負擔。 因此,除了期望衛生單位能加強相關衛教宣導之外,更希望政府能多編列預算,以提升疫苗接種率,給下一代健康更多的保障,而醫師也要盡可能提供家長相關資訊和必要諮詢。 在「幼兒發展」方面,十個問題當中,最多家長答錯的是「寶寶幾個月起俯臥時能抬頭至九十度?」,只有46.52%受訪者答對,其次是「寶寶幾個月可以扶著物體維持站立?」,有64.08%受訪者答對。 書田診所小兒科潘俊伸醫師表示,家長在照顧寶寶的過程中,最好對孩子各階段應有的發展,有正確的認知,一旦出現異常,才能及時診治,尤其一歲以前的行為發展、肢體協調等,更要特別注意。例如寶寶出生後大約四、五個月就會開始翻身,如果出現二至三個月的落差還算正常,但是萬一超過半年就要有所警覺,最好尋求小兒科醫師協助,進行神經學檢查;又如語言方面,通常九個月至一歲左右,會開始發出簡單的單字(如爸爸、媽媽),如果一歲半仍未有任何進展,可能要懷疑是否有聽力方面或腦部發展上的問題。 重視一歲前的兒童健檢 從幼兒發展這項問卷中,有八成以上家長對大部分問題的回答都是正確的,潘俊伸醫師表示,有些題目牽涉較專業部分,一般民眾不見得很清楚,不過類似的資訊,其實在兒童健康手冊中已有完整的說明,建議家長們在翻閱手冊時,能仔細閱讀,以掌握寶寶成長狀況。 潘俊伸醫師也特別提醒家長們要重視寶寶一歲前的健康檢查,在四次健檢中,醫師可篩檢出寶寶嚴重的問題,以便能做及早診治。 此外,還有一些家長很容易疏忽或犯錯的育兒事項,例如常把小孩感冒誤認為是著涼所導致;不了解孩子發燒是疾病的過程,而只一味急於用藥退燒;發燒時穿更多、包更緊,幫助緩解感冒病情…,即便知識水準較高的父母,同樣可能會有上述錯誤的想法。建議家長多利用三個管道得到充分且正確的資訊:(1)多閱讀醫師撰寫的相關育兒書籍。(2)詢問醫師,包括住家附近的小兒科醫師,都是最佳諮詢對象。(3)利用每次帶孩子打預防針或健康檢查時,將問題先記下來,再詢問醫師或護理人員。 注意網路資訊的正確性 另外要特別小心的是網路資訊,網路是現代人最方便取得資訊的管道,但因缺乏專業把關,反而容易因錯誤的訊息,而為育兒過程中帶來負面影響,例如臨床中曾聽家長提到將房間日光燈開著,可治療寶寶的黃疸;用熱毛巾包住寶寶腳跟可達到退燒效果…,這些都是來自網路的荒謬訊息,家長最好能經由醫師判定再進行,否則反而會造成疾病的延誤或傷害。 BabyHome寶貝親子網除了有熱心媽媽們在討論區的經驗解惑外,在新知大耳朵中,還有針對藥學、小兒科、婦產科、牙科、皮膚科、精神科、美學整型、保險、房事…由各領域的名人駐站,免費給與專業性的回覆。 母乳常識有待加強 在「幼兒保育」問卷中,有幾項是父母必須加強的,我們發現高達六成以上家長不清楚母乳可在室溫下保存多久,母乳因含有豐富抗體,可在室溫下存放三小時,不像一般牛奶在室溫中一小時就開始滋生細菌。 此外,有36.8%受訪者認為寶寶四個月就可以添加副食品,只有62.16%的受訪者正確回答應該在出生六個月再開始吃副食品,到底太早或太晚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生長和健康分別有什麼影響?潘俊伸醫師指出,如果沒有家族過敏史,四個月後開始添加副食品倒是沒什麼問題,不過寶寶若屬於過敏體質,最保險還是在六個月後開始添加,而且海鮮、蛋白、鮮奶等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必須在一歲後開始給予,以免引發過敏疾病;至於太晚吃副食品也不好,因為太晚訓練咀嚼和吞嚥,寶寶一方面容易過度依賴牛奶,另一方面因吞嚥能力受到影響,很容易造成偏食。 此外,添加副食品的過程也很重要,每次只能添加一種食物,觀察2~3天看是否有出疹子、腹瀉或嘔吐情況,沒問題時再繼續,若出現不良反應,先停1~2個月再試,而不是從此排斥這項食物。 訓練寶寶上廁所,什麼階段最適當? 在問到寶寶多大可以訓練自己上廁所時,有50.32%受訪家長認為一歲半最適當,但也有34.56%認為兩歲再開始訓練,15.12%則認為一歲就要訓練,潘俊伸醫師表示,一歲半到兩歲之間開始訓練其實都可以,只是整個訓練過程不能太強求、太心急,因為此階段在心理學中是屬於肛門期,家長給予太大壓力,可能影響孩子未來人格發展,嚴重時將來可能會有攻擊或暴力傾向,尤其孩子尿床時,家長不能過度給予苛責,通常男生在六歲前,女生在五歲前尿床都屬正常,家長不必過度緊急。 而事實上即使未加以訓練,時間一到,孩子自然會自己如廁,只是如果讓孩子一直習慣尿布,可能導致孩子排尿控制能力受到影響,有些孩子到上國小甚至國中都還有尿床現象,就是這個因素造成,所以學習自己如廁,最晚不應超過三歲以。而家長若急著想更早在一歲開始訓練也可以,只是不要有跟其他孩子比較的心態,以免造成孩子的壓力,由於女孩發展比男孩早,所以建議女孩可稍為早一點訓練。 多從醫師、書籍、育兒雜誌獲得相關資訊 在資訊取得部分,大部分家長覺得“人際關係發展”以及“疾病照顧”兩項的資訊最為欠缺,潘俊伸醫師表示,寶寶的人際關係發展從三歲就要開始注意,如果覺得孩子和家人或朋友互動不是很好,或有任何疑問,最直接就是請教兒科醫師,醫師會視需要轉介至早療評估中心做進一步檢查,而許多相關書籍也可供家長參考。無論人際關係發展或疾病照顧等各種知識,其實都可以從醫師、書籍、育兒雜誌等各管道獲得,只要父母多花些心思,相關知識的取得應該不是問題。 整體而言,現代父母在育兒方面相當用心,但是有些知識仍嫌不足,建議家長們多利用各種正規途徑,可獲得需要的育兒資訊,讓父母們在照顧寶寶過程中更能得心應手。

"需要的"爸爸買,"想要的"自己付。

2009年03月12日
公開
42

同事寄的mail 與大家分享轉載文章~~ 好好省思ㄧ下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小孩的需求, 沒小孩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看看囉~ ----------------------------------------------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荳子每次經過那家冰淇淋專賣店時 都帶著渴望的眼神告訴我 她好想進去吃他一客 !! 我和她爸一看~~~ 每一份才兩小球的冰淇淋都要兩三百塊 !! 她爸說 公司同事有在團購這個牌子 一小盒也要五六百塊 我們算算 一客的冰淇淋的價錢 可以讓我們全家飽餐一頓 我們不是小器 兩三百我們有 只是 我們該怎麼告訴荳子 我們該把錢花在更實際的用途上呢 ?? 這篇文章已把重點抓出來 ~~ > > > > "需要"爸爸買,"想要"自己付" >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x10,25x100以及25x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 >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 >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 >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 >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 >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 >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 >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 >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 > 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 除此之外,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 > 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 >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婚禮之奢華富麗 ,讓人好生羨慕,長輩跟我們炫耀,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 > 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 我們發覺,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需要的"爸爸買,"想要的"自己付。

2009年03月12日
公開
11

同事寄的mail 與大家分享轉載文章~~ 好好省思ㄧ下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小孩的需求, 沒小孩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看看囉~ ----------------------------------------------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荳子每次經過那家冰淇淋專賣店時 都帶著渴望的眼神告訴我 她好想進去吃他一客 !! 我和她爸一看~~~ 每一份才兩小球的冰淇淋都要兩三百塊 !! 她爸說 公司同事有在團購這個牌子 一小盒也要五六百塊 我們算算 一客的冰淇淋的價錢 可以讓我們全家飽餐一頓 我們不是小器 兩三百我們有 只是 我們該怎麼告訴荳子 我們該把錢花在更實際的用途上呢 ?? 這篇文章已把重點抓出來 ~~ > > > > "需要"爸爸買,"想要"自己付" >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x10,25x100以及25x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 >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 >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 >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 >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 >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 >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 >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 >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 > 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 除此之外,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 > 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 >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婚禮之奢華富麗 ,讓人好生羨慕,長輩跟我們炫耀,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 > 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 我們發覺,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需要的"爸爸買,"想要的"自己付。

2009年03月12日
公開
13

同事寄的mail 與大家分享轉載文章~~ 好好省思ㄧ下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小孩的需求, 沒小孩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看看囉~ ----------------------------------------------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荳子每次經過那家冰淇淋專賣店時 都帶著渴望的眼神告訴我 她好想進去吃他一客 !! 我和她爸一看~~~ 每一份才兩小球的冰淇淋都要兩三百塊 !! 她爸說 公司同事有在團購這個牌子 一小盒也要五六百塊 我們算算 一客的冰淇淋的價錢 可以讓我們全家飽餐一頓 我們不是小器 兩三百我們有 只是 我們該怎麼告訴荳子 我們該把錢花在更實際的用途上呢 ?? 這篇文章已把重點抓出來 ~~ > > > > "需要"爸爸買,"想要"自己付" >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x10,25x100以及25x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 >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 >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 >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 >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 >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 >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 >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 >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 > 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 除此之外,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 > 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 >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婚禮之奢華富麗 ,讓人好生羨慕,長輩跟我們炫耀,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 > 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 我們發覺,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需要的"爸爸買,"想要的"自己付。

2009年03月12日
公開
11

同事寄的mail 與大家分享轉載文章~~ 好好省思ㄧ下自己是如何對待自己小孩的需求, 沒小孩的朋友們也可以參考看看囉~ ----------------------------------------------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荳子每次經過那家冰淇淋專賣店時 都帶著渴望的眼神告訴我 她好想進去吃他一客 !! 我和她爸一看~~~ 每一份才兩小球的冰淇淋都要兩三百塊 !! 她爸說 公司同事有在團購這個牌子 一小盒也要五六百塊 我們算算 一客的冰淇淋的價錢 可以讓我們全家飽餐一頓 我們不是小器 兩三百我們有 只是 我們該怎麼告訴荳子 我們該把錢花在更實際的用途上呢 ?? 這篇文章已把重點抓出來 ~~ > > > > "需要"爸爸買,"想要"自己付" > (游乾桂╱作家) 經濟嚴冬,我最想教孩子需要與想要的差別,那叫價值觀。 女兒訕訕的提出要求:「鞋子壞了,要買一雙!」 我定睛望一望鞋底,的確磨損了一個大洞,應該更換了。 我問明喜歡的品牌與價錢,撥了一通電話打探,開體育用品店的朋友並未進貨這款鞋子,但保證調得到貨,言明七折,他說專賣店不打折的。 我趕緊把成果向女兒報告,她卻回我:「已經約好球球的,今天就要去買。」 我算一算差價,高達一千元,就差三天,有必要花這一千元嗎?我臉色微慍表達我的感受。 事實上,這幾年來工作賺錢的確不易,我早有盤算讓孩子早點明白,家中的錢是怎麼來的? 兩個方向是我的收入來源,一是演講,二是寫作,大約都是薄酬,難以致富。 尤其是出版的書,以一本定價250元計算,初版版稅是25元,我以簡單的算術讓她明白,25x10,25x100以及25x1000的答案,分別是250元、2500元、25000元。 我反問他,多嗎?說畢,我把一綑四十本的書綁好,放在她的手上讓她拎拎,並且告訴她,版稅正好一千元,如果當天想去買鞋,請順便帶去賣,得了一千元差額就可以購買了。 > 我走進書房,繼續未完成的稿子,十分鐘後她走了進來,告訴我決定:「爸爸你幫我買好嗎?」 > 也許她了解我的比喻了,我摸摸她的頭,希望真懂。 > > 想要與需要,是我想提醒她的生活哲學,需要是一種必要,比方說,茶米油鹽醬醋茶,不吃會餓,不喝會渴,與健康有關的全算在列;想要的則是欲望了,沒有必要卻硬要,比方說,已經有了五雙鞋子,但是一經流行,再買一雙,其餘幾雙束之高閣,這就形同浪費。 > > 我提醒兒女,「需要的」我付錢,「想要的」自己付,因為我非有錢之人。 > > 能賺到錢是福分,必須珍惜,浪費就形同沒有賺錢。 > > 我還說,錢只是媒介,有了它之後,應該通往幸福,否則就是賺到紙,賺到數字,外加忙碌、疲倦、壓力與心煩,即使如此還是滿足不了欲望的。 > > 人的一生,需要真的不多,但想要的老是太多。 > > 當時小三不盡理解我的想法的她,漸漸長大,就讀大學之後便明白了。 > > 前幾天,我收到她的生日卡片,叮嚀我要注意健康,快樂一點,別太忙了,不用拚命賺錢,因為她會省吃儉用,設身處地替人著想了。 > > 看來她已經會了數學,知道收入減去消費,得到(正數)的人,才能活得亮彩,否則庸庸 > 碌碌,汲汲營營,最後淪為工作的奴隸。 > 除此之外,我在想,為什麼現在卡奴那麼多,是不是跟現在父母供給小孩太過充足 > 以至於,小孩已經習慣得到"超過自己所能賺取"的享受,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了呢 ?? > 一位長輩的小孩最近結婚了,婚禮之奢華富麗 ,讓人好生羨慕,長輩跟我們炫耀,光小孩的結婚鑽戒要價150萬, > 因為他們一定要是蒂芬妮的!! 可是 我們發覺,他的小孩根本沒出去工作過,不曾出去賺過一分錢回來……. > 到現在還不確定自己該靠什麼維生,他可知道這150萬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賺得回來 ?? > 萬一他的父母離開他了,他該去哪裡找到這種不勞而獲的機會呢 ?? 靠信用卡?? > 我們給孩子"太富足"的生活 有時,不見得對他們有好處……

從生活經驗建立時間概念

2009年02月12日
公開
8

從生活經驗建立時間概念 對孩子而言,時間概念是相當抽象的,需要持續不斷地透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件來練習,才會慢慢成熟,並逐漸奠定起時間管理的能力。 「媽媽,我跟你說喔,我今天好晚就起床了……」瑋珊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 「啊?好晚就起床了?」一時沒意會過來,媽媽有點愣住了。 轉個彎想一想,「你是說,早上起來的時候,天空還黑黑的是不是?」 「對啊!那個時候還很晚耶……」 原來,天還沒亮就起床,就是瑋珊說的「好晚就起床了」! 這種「聽起來怪怪的話」,在你的生活中或許不時會遇到,也可能明明就是上星期發生的事情,孩子還興高采烈地說「昨天我們去動物園的時候……」,你也許會納悶,孩子的記性有這麼差嗎? 早上晚上、昨天今天、這星期下星期、以前現在、剛才等一下,這些對成人都是最基本不過的名詞,也是語言中的必要元素,但是,這些關於「時間」的概念,對孩子來說,其實都是非常抽象的。 就如同孩子先學會數123,但不一定了解「1個、2個、3個」這些數量的意義,時間概念也是一樣,孩子可能從人際互動中模仿到不少關於時間的語彙,但未必清楚了解它的意思。也因此,很多孩子將已經過去的都叫昨天,只要睡覺醒來都叫明天。 從具體生活作息認識時間 幼兒階段,對時間的感覺是需與具體的生活事件作連結的,像下午放學後去公園玩,晚上吃完飯後看電視等等。這時,孩子對時刻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即使會用一些時刻的語彙,也大多是習慣性的應用,例如,孩子說「我6點吃晚餐」,並不是真的知道6點的意義,可能只是因為媽媽都會這樣說。 小學低年級的階段,因為生活作息會與時刻產生密切的關聯,孩子開始知道幾點該起床、幾點要到學校、幾點放學等等,加上在學校也會學習認識時鐘,所以對時刻的概念漸漸清楚,也能簡單報讀時鐘上的時間(整點及半點)。 喜歡的事,覺得時間過好快 至於對「期間」概念,幼稚園階段雖然約略感覺事件與事件之間經過的時間長短,但由於對時間單位還不了解,而且還會受到生理及心理因素的影響,例如:肚子比較餓的時候,就覺得午餐和點心時間隔得特別久;或者,因為很喜歡去公園玩,就覺得今天下午過得特別快……。這樣的情況在成人身上也常發生,但不同的是,成人知道這期間經過的時間量是一樣的,只是感覺不同而已。 開始認識及運用時間語詞 6歲多的孩子,就能夠使用基本的時間單位來描述事情,對1秒鐘、1分鐘、1小時的時間量已有初步的概念,知道1分鐘有60秒、1小時有60分鐘;他們也開始對月、日、星期有所認識與感覺。 在「順序」的概念方面,在幼稚園階段對事件的先後順序已有初步瞭解,雖然或許還無法完整描述一段時間內從頭到尾所經過的事件,但對「以前、以後」的概念都能夠掌握。上小學以後,孩子更能靈活使用「之前」「之後」「先…」「然後」、甚至是「幾點的時候」等詞語來表達事件的順序。 至於在「週期」的概念上,幼稚園階段雖知道有些事件會重覆發生,但較無法清楚理解中間的間隔,或明確預測下次發生的時間;到了小學低年級,孩子對於每日、每週的例行事件就較能掌握,知道每天什麼時刻會做什麼事、每個星期幾上什麼課等。不過,理解愈長的時間週期,困難度會愈高,所以每月、每季、每年的概念,就需要更多時間才能確實瞭解與應用。 關於「連續性」的概念,幼稚園階段的孩子約略知道時間是連續的,但觀念並不清楚;小學以後,因為會看時鐘,瞭解時間是不會因為睡覺或其他事情而停止的。 善用方法,學習「時間」更輕鬆 有時孩子吵著要看已經錯過了的卡通,或者臨出門前卻堅持一定要先完成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爸媽可能常為了這些小事搞得快要抓狂;不過,了解孩子的時間概念發展進程後,就比較能理解和體諒孩子的行為了。你可以配合孩子認知發展的程度,來加強孩子對時間的感覺。 具體的表達方式: 對於「時刻」和「期間」概念還不清楚的孩子,要下達與時間有關的指令,最好的方式就是用具體的事件或指標來輔助。孩子雖然不知道「4點才能吃點心」、「9點以前一定要上床」到底是指什麼時候,但爸媽如果說「午覺醒來就能吃點心」、「聽完晚安故事就要上床睡覺」,較容易理解。 時間工具幫助大: 選擇一個鐘面簡潔、數字清楚的時鐘來教孩子認識時間。在陳述事件的時候,帶著孩子觀察,例如:「短針指到6的時候可以看卡通」、「我們在長針指到10的時候就要出門囉」。此外,還可以讓孩子觀察分針、秒針、時針的轉動快慢,慢慢理解時、分、秒的關係。為了培養「週期」的概念,請為孩子準備一份專屬的月曆,讓他每天在月曆上作記號,例如:過一天就畫掉一天、在格子裡畫笑臉或哭臉記錄心情、倒數距離生日還有幾天等。另外,讓孩子練習做計畫,用簡單的文字或圖案代表要做的事情,例如:在每個星期二畫一本書,代表是去圖書館的日子。 時間管理,從小開始 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對時刻的理解、對時間量的感覺,都有助於孩子控制行為及規畫生活的能力,這些都是時間管理的基礎。爸媽盡量讓孩子擁有規律的作息,自己也必須作好榜樣,讓孩子學習從容面對生活事件。此外,可讓在固定的時間參與固定的家事,並善用時鐘、月曆等輔助工具作為提示,練習規畫事情的執行順序,例如:計畫星期天要做哪幾件事,順序是什麼。當孩子再大一點,還要學習區別事情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例如:在某個情境下,給孩子幾個選擇,讓他想想哪一個必須先做,並且和他討論這樣做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影響是什麼。透過這樣的歷程,逐步建立起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本文摘自《學前教育》2008.7月號,文/劉伊蕙)

(轉載)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09年01月16日
公開
21

(轉載)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轉眼又過了一年,年尾尤其寒冷,很多爸媽因為景氣不好而失業,卻仍需堅忍的為孩子撐起保護傘。當爸媽咬緊牙關度寒冬的同時,孩子懂得體會爸媽的辛苦嗎? 以前,窮人家的孩子可能比較懂得惜福感恩,但現在可不一定。關鍵在於爸媽的觀念。爸媽認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或者覺得自己做還比較好比較快,甚至認為孩子「只要給我把書念好」,於是養成了大人忙生計、做家事,小孩看電 視、打電動、為爸媽讀書;當小孩越來越閒散而缺乏責任感時,就容易成為不懂真心付出,只顧自己、做表面工夫、目無尊長的孩子了。面對週遭,如果對萬物沒有任何感動,這樣的孩子不但無法欣賞別人的付出,自己也不懂得付出。 爸媽如果擔心孩子的心靈變得冷漠孤寂,怕他未來的人生難以美好。那該怎麼辦才好? 從小事情播種,抓緊日常體驗 社會環境的改變,讓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所以爸媽別放過日常生活裡可以讓孩子體驗的機會。以做家事為例,強調的是「參與」,不要只顧著理財教育,讓做家事和換取零用錢劃上等號。孩子從小開始學習收拾碗筷 、倒垃圾,長大則換燈泡、修東西,這些都是自己可以動手做的事,也是表現對家的關心、照顧家庭的具體實踐感恩行動。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進行感恩教育,可依據孩子的年齡和發展特性來引導。 ? 學什麼? 1. 學會關愛分享:愛護玩具、動植物;分享玩具、食物和自己的快樂 ;能關心身邊的人,進而關心周遭的世界。 2.掌握生活禮儀:有禮貌地說話、學會做客禮節;能尊敬長輩、打招 呼;會感謝別人的幫忙。 3.培養責任感、獨立和自理能力:有紀律、能獨立解決問題;能體會長輩的辛勞、珍惜別人為我們所做的勞動與付出。 ? 怎麼引導? 學齡前的孩子: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 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起 ,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上小學的孩子: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 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感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千萬不要讓孩子成為無動於衷的人,天地之大,值得感恩的人與事,數說不盡, 感恩不只是表面上的禮貌,學會把謝謝掛在嘴上而已。如何打心底體會及欣賞別人所做的事、一個舉動、一個善念 ,表達內心的真誠,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的養分。 (本文摘自2008.01月《學前教育》雜誌,文�黃美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