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正確洗手5步驟-對抗腸病毒

2009年02月12日
公開
28

《媽咪&育兒》正確洗手5步驟-對抗腸病毒 文�歐陽常楓 台北市為因應腸病毒防治措施,除提升防疫等級,並針對全市852家國小及幼托機構進行清潔消毒,未來每周六、日將繼續清消。台北市長郝龍斌並在小朋友陪同下,親自示範正確洗手5步驟,號召全民一起洗手對抗腸病毒。 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已發文各醫療院所暫停開放附設遊戲間,另要求台北市6家共8處營業兒童遊樂場每日須進行清潔及消毒。衛生局再次提醒家長應每天勤洗手,5歲以下幼童避免出入遊樂場所。 面對腸病毒來襲,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召開「正確洗手五步驟,郝市長號召市民勤洗手抗腸病毒」記者會,由郝市長親自示範洗手5步驟,並邀請小朋友最喜歡的如果兒童劇團,帶領小朋友跳洗手操,期能透過宣導,加強市民對腸病毒認知與防治。 在腸病毒疫苗尚未研發完成下,只有落實正確洗手5步驟:濕、搓、沖、捧、擦,才能徹底防範腸病毒入侵。腸病毒傳染力雖強,但透過簡單衛生保健習慣,即可降低感染機會,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洗手,即為預防腸病毒感染最好方法。 正確洗手五步驟: 1.濕: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搓: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兩手交叉並互相摩擦,兩手搓揉手掌及手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此動作至少須20秒。 3.沖:用清水將雙手沖洗乾淨。 4.捧:捧水將水龍頭清洗乾淨。 5.擦:用擦手紙、乾淨的毛巾或手帕將手擦乾淨。 (文�常春月刊提供)

常會尿床小孩 國軍花蓮醫院提醒儘早就醫

2009年02月10日
公開
31

常會尿床小孩 國軍花蓮醫院提醒儘早就醫 更新日期:2009/01/21 18:02 (軍聞社記者李亞明花蓮廿ㄧ日電)嬰兒時代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都會尿床,但隨著長大,會漸漸地只在夜裡才尿床,國軍花蓮總醫院小兒科醫師林世明指出,這種情況的夜尿,隨著年齡的增加,絕大部分的孩童,會在不知不覺中慢慢消失,但如果男生六歲女生五歲以後,仍然持續每個月有兩次或兩次以上會在夜間尿床的話,才稱為「小兒夜尿症」,也就是尿床,此時大部分就需要接受幫助及治療。  所謂尿床是指小朋友過了應該可以控制自己小便的年紀,而在晚上睡覺時仍然會毫無知覺地把小便尿在床上,林世明表示,醫學上定義正常情況下,尿液貯存在膀胱達到一定的限度時,就會擠壓膀胱壁,這種神經刺激通過脊髓神經傳送到大腦皮質的指揮中樞,就產生了我們所謂的「尿意」,隨著年齡的增加大約到了三歲左右,中樞神經大腦皮質控制排尿的發育慢慢成熟,而膀胱容積也逐漸加大,此時就能靠意志在適當的時間、地點將小便排出。  根據統計,年滿五歲時有百分之十五的小朋友仍會尿床,這些小朋友每年約有百分之十五有自然痊癒的機會,到了青春期,百分之九十九的小孩已能自行控制小便,但仍約有百分之ㄧ持續至成人。另外在性別方面,小男生的尿床比例較高,約是小女生的一點五倍,主要原因是男生生理發育較慢的緣故。  小兒尿床可分為原發性尿床及續發性尿床二種,前者是指從出生後,其尿床現象一直持續存在;後者則是原本已能自行控制小便,至少已有半年以上的時間沒有尿床現象,卻突然再發生尿床,這類多半是因情緒、心理因素或罹患泌尿道感染,甚至可能是早期的腎功能減退,甚至腎衰竭、幼年型糖尿病或是因脊髓末端先天性異常所導致的神經性膀胱所引起。  小朋友會發生尿床真正的原因是多元性的,包括遺傳因素、神經系統發育遲緩、膀胱容量較小、夜間抗利尿荷爾蒙分泌減少、睡眠太深沈、心理因素及器官上的疾病等,治療上常用的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療法與行為修飾治療。  林世明醫師指出,小朋友夜尿一般治療方式,建議尿床的小朋友在睡前少喝水,尤其是含咖啡因的碳酸飲料,另外也有夜間叫醒小孩來上廁所,是可減少尿床的機會和次數,但此作法並無法真正使小孩子的夜尿痊癒,再來就是利用獎賞或懲罰,但真正的效果有限,反而會造成小孩子的心理負擔與壓力。  而藥物治療法則包括抗副交感神經劑,主要用來減少無法抑制的膀胱收縮,以增加膀胱的有效容積,抗憂鬱症的藥可增加尿道阻力與膀胱容積,是目前廣為使用的藥物,但停藥後常會再復發,一般需至少連續服用三個月後再採漸進式的方式停藥,抗利尿荷爾蒙,主要在於減少夜間尿量使其小於膀胱貯存容積,使用此藥治療夜尿症十分快速而有效。  此外,還有行為修飾治療的膀胱訓練,即在白天儘量延長兩次小便的間隔時間,以增加膀胱的容積,使小朋友知道如何控制尿床,但訓練的時間需要很長,且效果因人而異;也有使用尿床警報器(條件反射治療),在兒童尿濕時會發出很大聲響,而把小朋友吵醒,經由此條件訓練,小朋友便逐漸學會不尿床或者在尿漲時起床排尿。  總之,夜間尿床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症狀,林世明強調,去除了器官性的病因外,尿床是沒有併發症和後遺症的,尿床雖然不是一種疾病,但卻會造成小孩心理的障礙及自尊心受損,形成自卑及行為偏差,而且也會造成家長生活及身心上的困擾,甚至形成親子關係不良的情況;他呼籲家長,當家中有尿床的小孩時,不要忌醫,應該儘早求醫,讓醫師、家長及病童三方面共同合作找出一套最適合小孩的治療方式,才是最佳的選擇。

狼吞虎嚥 胖得快

2009年02月06日
公開
33

《媽咪&育兒》狼吞虎嚥 胖得快 緩慢而放鬆的吃,才健康 大口大口快速的將食物送入嘴巴,如果又沒有加上充分的水分潤滑,這時食物就會卡在喉嚨, 堵塞了氣管與食道的共同入口,造成窒息死亡。 (文�張天鈞) 日前,彰化縣的大葉大學舉辦大胃王比賽,陳姓研究生參加比賽時,疑似快速吞嚥過多食物,因而感到身體不適並且狂嘔,接著倒地昏迷;雖然同學們與校內的護士施以急救並且送醫,最後還是不幸死亡。檢察官相驗後,研判陳姓研究生可能是被過多的食物噎死的。 我們吃東西時,先經過牙齒的咀嚼,這時口腔旁的舌下腺、腮腺及下腺等唾液腺會分泌唾液內含消化和水分,來幫助消化及潤滑,然後再吞下去。由於氣管在頸部前面,食道在氣管的後方,因此這時會有像花瓣的會厭軟骨先將氣管的入口蓋住,讓食物不要跑到氣管,而順利進到後面的食道,然後經過食道平滑肌的蠕動,將食物送到胃內。 如果吃東西時沒有經過細細的咀嚼,而是大口大口快速的將食物送入嘴巴,又沒有加上充分的水分潤滑,這時食物就會卡在喉嚨,堵塞了氣管與食道的共同入口,會妨礙空氣從鼻子進到氣管,這時就會窒息,當然就會因腦缺氧而昏迷,最後死亡。不過一般比較常見的是,一邊吃東西,一邊講話,而講話要由氣道上端的聲帶發聲,一不小心沒有配合好,一點點水分或食物跑到氣管,就會嗆到而一直咳嗽。 不可用指頭進口撈 由於氣管與食道兩者之間關係的密切,因此年紀大的人,或長期臥病在床、比較衰弱的人,可能就很容易讓食物沒有正常的進入食道,而是掉到氣管,進入肺部而產生吸入性肺炎。 當食物卡在喉嚨,堵塞了氣管與食道的入口時,不可以用指頭伸進口腔去撈,這樣會愈塞愈緊。這時可以採用「哈姆立克急救法」,這是1974年美國哈姆立克醫師發明的,原理為將胸腔與腹腔間的橫膈膜往上快速擠壓,使肺內空氣往上衝而將異物排出。因此救援者要站在患者背後,站成弓箭步,前腳置於患者雙腳間,兩手環繞其腰部,一手握住另一手,快速往內往上擠壓,讓橫膈膜突然向上壓迫肺部,讓阻塞氣管內之異物噴出。若患者是胖子或孕婦,則擠壓的部位要往上移一些。 吃飯太快,易變胖 吃東西囫圇吞,除了有上述的危險之外,最近發現它也與肥胖有關。根據日本大阪大學醫學院2008年10月21日發表在《英國醫學期刊》的一篇針對日本人的醫學研究顯示,吃飯時經常狼吞虎嚥的人,男性變胖的風險是細嚼慢嚥者的1.84倍,而女性則為2.09倍。如果吃飯的習慣是吃到飽,則男性變胖的風險是一般人的的2倍,而女性則為1.92倍。如果吃飯的習慣狼吞虎嚥又要吃到飽,男性變胖的風險是細嚼慢嚥又不會吃到飽的人的3.13倍,而女性則為3.21倍。 對於上述的研究結果,在同期的《英國醫學期刊》社評,澳洲的學者指出,小孩子的飲食習慣常常是父母親擔心小孩子沒有吃飽,而要他們多吃一點造成的。 此外,吃飯時分心,例如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也容易吃得過量。澳洲的學者建議,要避免肥胖,除了吃健康的食物,也要專心吃飯,而且要緩慢而放鬆的吃。 吃東西不專心,意外多 過去我曾經聽過一位精神科的同事說過一句話:「人在一個時間點只能注意一件事。」有一位日本觀光客在離開台灣前,在旅館房間內,一邊吃麵,一邊打包行李,結果不小心筷子插到眼睛。因此不專心吃飯的壞處還真多。 過去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誰吃得最多、誰吃得最快」的比賽,雖然旁觀者看起來很有趣,其實對參與比賽者的健康而言,是很不好的。這就好像在宴會時,比賽酒量或強迫人乾杯一樣,不僅無法品嚐美酒的味道,也可能因酒醉而導致車禍、好友吵架,甚至傷害對方,可說是得不償失。 (文�常春月刊提供)

兒童不同階段用不同刷牙方法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46

兒童不同階段用不同刷牙方法 少年兒童應該怎樣刷牙是一門相對陌生的學問。口腔醫學專家提醒,應該根據人的不同成長階段採取不同的刷牙方法。   橫刷法是大眾最慣用的刷牙方法,但長期使用這種拉鋸式的刷法,可導致牙齦萎縮,並形成牙頸部楔狀缺損。   當幼兒約2歲半左右出齊乳牙,就應當開始刷牙了。據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江漢博士介紹,兒童比較合理的刷牙方法應該是豎刷法,即牙刷順著牙縫上下刷,上面牙齒往下刷,下面牙齒往上刷;咬合面要來回刷,刷上下前牙的裏面時,可將刷頭豎立使用,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   對於10歲以上的青少年,可以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巴斯刷牙法,洗刷唇(頰)舌面時,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刷毛指向牙齦方向,使刷毛進入齦溝和鄰間區,部分刷毛壓於齦緣上作前後向短距離的水準顫動,在顫動之後結合一個向合方旋轉的動作。刷洗合面時,刷毛緊壓在合面,使刷毛深入裂溝作短距離的前後向顫動。這種方法既能刷洗牙齒,又能按摩牙齦,熟練掌握將有益於維護少年兒童的口腔健康。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副主任醫師黃薇提醒,牙刷應選用刷頭較小,刷毛較軟,刷毛頂端呈半球形的保健牙刷,波浪形牙刷的刷面有利於牙間隙的清潔。根據不同的年齡,應該選擇相應的牙刷柄長度。   此外,牙菌斑在被去除後可不斷在牙面重新形成,因此每天至少要刷兩次牙。一般情況下提倡刷牙時每個區域顫動5-10次,每次刷牙不少於3分鐘。 7歲前不宜用電動牙刷 曾經被稱為“懶人牙刷”的電動牙刷,依靠著可愛的造型、鮮豔的色澤,成為孩子們的最愛之一,有的甚至非電動牙刷不用。然而,牙科專家指出:學齡前兒童最好不要使用電動牙刷。   7歲前的兒童正處於長牙和換牙的關鍵時期,牙齒和牙周組織比較稚嫩。 相比于普通牙刷而言,電動牙刷震動頻率和力度固定,如果孩子使用不當,如用力過猛,或某個部位使用時間過長,都有可能對牙周組織造成傷害。   此外,由於我國電動牙刷的刷毛還沒有統一標準,一些電動牙刷的刷毛並不符合品質要求。刷毛太硬會損傷牙齒、牙齦。而且兒童用的電動牙刷也是分體式的,孩子在刷牙的過程中有可能被脫落的刷頭卡住或者誤吞刷頭造成危險。

兒童不同階段用不同刷牙方法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44

兒童不同階段用不同刷牙方法 少年兒童應該怎樣刷牙是一門相對陌生的學問。口腔醫學專家提醒,應該根據人的不同成長階段採取不同的刷牙方法。   橫刷法是大眾最慣用的刷牙方法,但長期使用這種拉鋸式的刷法,可導致牙齦萎縮,並形成牙頸部楔狀缺損。   當幼兒約2歲半左右出齊乳牙,就應當開始刷牙了。據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江漢博士介紹,兒童比較合理的刷牙方法應該是豎刷法,即牙刷順著牙縫上下刷,上面牙齒往下刷,下面牙齒往上刷;咬合面要來回刷,刷上下前牙的裏面時,可將刷頭豎立使用,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   對於10歲以上的青少年,可以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巴斯刷牙法,洗刷唇(頰)舌面時,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刷毛指向牙齦方向,使刷毛進入齦溝和鄰間區,部分刷毛壓於齦緣上作前後向短距離的水準顫動,在顫動之後結合一個向合方旋轉的動作。刷洗合面時,刷毛緊壓在合面,使刷毛深入裂溝作短距離的前後向顫動。這種方法既能刷洗牙齒,又能按摩牙齦,熟練掌握將有益於維護少年兒童的口腔健康。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副主任醫師黃薇提醒,牙刷應選用刷頭較小,刷毛較軟,刷毛頂端呈半球形的保健牙刷,波浪形牙刷的刷面有利於牙間隙的清潔。根據不同的年齡,應該選擇相應的牙刷柄長度。   此外,牙菌斑在被去除後可不斷在牙面重新形成,因此每天至少要刷兩次牙。一般情況下提倡刷牙時每個區域顫動5-10次,每次刷牙不少於3分鐘。 7歲前不宜用電動牙刷 曾經被稱為“懶人牙刷”的電動牙刷,依靠著可愛的造型、鮮豔的色澤,成為孩子們的最愛之一,有的甚至非電動牙刷不用。然而,牙科專家指出:學齡前兒童最好不要使用電動牙刷。   7歲前的兒童正處於長牙和換牙的關鍵時期,牙齒和牙周組織比較稚嫩。 相比于普通牙刷而言,電動牙刷震動頻率和力度固定,如果孩子使用不當,如用力過猛,或某個部位使用時間過長,都有可能對牙周組織造成傷害。   此外,由於我國電動牙刷的刷毛還沒有統一標準,一些電動牙刷的刷毛並不符合品質要求。刷毛太硬會損傷牙齒、牙齦。而且兒童用的電動牙刷也是分體式的,孩子在刷牙的過程中有可能被脫落的刷頭卡住或者誤吞刷頭造成危險。

兒童不同階段用不同刷牙方法

2008年11月18日
公開
46

兒童不同階段用不同刷牙方法 少年兒童應該怎樣刷牙是一門相對陌生的學問。口腔醫學專家提醒,應該根據人的不同成長階段採取不同的刷牙方法。   橫刷法是大眾最慣用的刷牙方法,但長期使用這種拉鋸式的刷法,可導致牙齦萎縮,並形成牙頸部楔狀缺損。   當幼兒約2歲半左右出齊乳牙,就應當開始刷牙了。據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江漢博士介紹,兒童比較合理的刷牙方法應該是豎刷法,即牙刷順著牙縫上下刷,上面牙齒往下刷,下面牙齒往上刷;咬合面要來回刷,刷上下前牙的裏面時,可將刷頭豎立使用,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   對於10歲以上的青少年,可以採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巴斯刷牙法,洗刷唇(頰)舌面時,刷毛與牙面呈45度角,刷毛指向牙齦方向,使刷毛進入齦溝和鄰間區,部分刷毛壓於齦緣上作前後向短距離的水準顫動,在顫動之後結合一個向合方旋轉的動作。刷洗合面時,刷毛緊壓在合面,使刷毛深入裂溝作短距離的前後向顫動。這種方法既能刷洗牙齒,又能按摩牙齦,熟練掌握將有益於維護少年兒童的口腔健康。   武漢大學口腔醫學院副主任醫師黃薇提醒,牙刷應選用刷頭較小,刷毛較軟,刷毛頂端呈半球形的保健牙刷,波浪形牙刷的刷面有利於牙間隙的清潔。根據不同的年齡,應該選擇相應的牙刷柄長度。   此外,牙菌斑在被去除後可不斷在牙面重新形成,因此每天至少要刷兩次牙。一般情況下提倡刷牙時每個區域顫動5-10次,每次刷牙不少於3分鐘。 7歲前不宜用電動牙刷 曾經被稱為“懶人牙刷”的電動牙刷,依靠著可愛的造型、鮮豔的色澤,成為孩子們的最愛之一,有的甚至非電動牙刷不用。然而,牙科專家指出:學齡前兒童最好不要使用電動牙刷。   7歲前的兒童正處於長牙和換牙的關鍵時期,牙齒和牙周組織比較稚嫩。 相比于普通牙刷而言,電動牙刷震動頻率和力度固定,如果孩子使用不當,如用力過猛,或某個部位使用時間過長,都有可能對牙周組織造成傷害。   此外,由於我國電動牙刷的刷毛還沒有統一標準,一些電動牙刷的刷毛並不符合品質要求。刷毛太硬會損傷牙齒、牙齦。而且兒童用的電動牙刷也是分體式的,孩子在刷牙的過程中有可能被脫落的刷頭卡住或者誤吞刷頭造成危險。

認識腸病毒

2008年10月21日
公開
54

認識腸病毒 1998年,台灣地區爆發腸病毒大流行,造成全台恐慌,腸病毒的嚴重性也開始被重視,幸好靠著臨床醫師們的警覺加上衛生單位的努力,雖然無法遏止腸病毒在全台肆虐,但卻將傷害減至最低。由於腸病毒的傳染途徑難以預防,加上病毒型別的特殊性、又常侵襲五歲以下幼童,因此疾病管制局結合相關衛生單位,強化疾病監測能力、感染個案醫療照護及提昇醫療檢診服務品質,提供民眾正確訊息,以減少受感染的機會,期能將腸病毒對國人生理康及心理安寧所造成的危害與衝擊減至最低。 腸病毒的症狀及傳染途徑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括23型A群克沙奇病毒、6型B群克沙奇病毒、3型小兒麻痺病毒、30型依科病毒及最後發現的68至71型腸病毒,一共有六十幾種病毒。 此種病毒世界各地都有,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台灣地區因位在亞熱帶,所以全年都可能有感染病例出現,但仍以夏季為主要流行季節。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或吃進被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由於清洗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幼兒。傳染力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喉嚨與糞便都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它們在家庭中有很高的傳染率,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也較容易發生傳染。 感染病毒後大約二至十天以後才會出現症狀,但是大多數感染者,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大部分病例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特別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麻痺等併發症。 在台灣,較常見且致死率最高的是腸病毒71型,根據李秉穎醫師的診斷經驗來說,五歲以下的幼童若感染腸病毒,會有較嚴重的併發症,大約有1000~10000分之一的致死率,由於人體免疫力的基因非常複雜,所以無法確實了解為何五歲以下的幼童有較高的致死率;另外,病例也有地區性集中的情況,所以居住環境應該也是腸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台灣1998年第一次發生腸病毒71型大流行,由於其他國家如保加利亞、匈牙利也發生過類似的大流行,之後並沒有再度流行的狀況發生,但在台灣,2000年與今年,都還有幾十名的死亡病例發生,但也無法因此而推斷台灣從此每年都會有腸病毒71型的流行,因為腸病毒的種類有六十幾種,每次引發流行的腸病毒可能病毒類型都不一樣,但可以確定的是腸病毒71型,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病,手腳會有疹子,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應該要提高醒覺,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一般來說,腸病毒發病後七天內是重症發生的危險期,家長應該要特別注意,李醫師建議家長應該讓得到手足口病的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因為小朋友常因口腔的水泡及潰瘍疼痛導致不願意吃東西及喝水,久了會造成脫水的現象,而幾個月大的嬰兒,更是有可能因長期的脫水而造成休克的情況;而多休息是指儘量不要運動,老一輩的人總認為感冒了要多運動多流汗才會好得快,但李醫師說這是錯誤的概念,過去有動物實驗證明,感染了腸病毒後再劇烈運動,不但不會痊癒反而會提高重症的發生率,根據推測,應該是運動促進腸病毒擴散而容易造成併發症的發生,因此,讓小朋友多喝水多休息,是家長在照護時特別要注意的。 如何避免腸病毒感染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1. 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 A.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B.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C. 兩手心互相磨擦 D. 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 E. 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 F. 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G.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H.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2.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3.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4. 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 5.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在李醫師的經驗中,要預防腸病毒是很困難的,曾經有一個病例,家庭中父母對腸病毒非常注意及小心,在流行期間,都不讓家中兩個小朋友出入公共場所,不幸的,較大的小朋友,最後還是得到了手足口病,也因此父母也更加小心防範,不讓另一個約七、八個月大的嬰兒感染,不但暫時隔離在房間內,家人出入房間也都更換衣服並洗淨雙手,最後,嬰兒還是因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導致腦部受損太嚴重而死亡。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由於腸病毒透過飛沬傳染的途徑,只要在一、二公尺之內都有可能傳播病毒,單純的房間隔離,並不會避免腸病毒的感染,另外,大人在外面也會感染腸病毒,雖然大人本身不發病,但是仍有可能把病毒帶回家,所以腸病毒防不甚防。 李醫師認為洗手雖然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但更重要的是,徹底洗手後,要注意不要再去接觸口鼻,因為口腔及鼻子都有黏膜,腸病毒因為洗手而停留在皮膚上的可能性較低,然而透過黏膜卻很容易繁殖與傳染,因此個人的衛生習慣要養成,除了洗手之外,要避免口鼻的接觸。 腸病毒的防治 目前腸病毒中,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之外,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李醫師說,目前影響台灣最嚴重的腸病毒71型並沒有疫苗研發方面的問題,甚至連病毒株都已經篩選出來,而最大的問題還是實際執行上的困難,也說是人力、經費、時間與效益的問題,從動物實驗、人體實驗及疫苗效果的評估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經費與時間,等臨床實驗沒有問題之後,要大量實施腸病毒的預防接種,需要很大的一筆經費,也有人質疑是否應該為了每年幾十例的死亡病例來全面推動?加上最近大家因狂牛病事件,對生物製劑的安全問題特別重視,疫苗的推動實在有重重的阻礙。不過李醫師還是認為應該要推動腸病毒的疫苗,不只是因為腸病毒的流行會造成社會的恐慌,應該要想辦法防治,爾後也可以將研發出來的疫苗技術,分享給其他東南亞國家,不但可以幫助其他醫療較落後的地區國家,也可以利用這一類的醫療協助來加強台灣的國際地位。 而疾病管制局對腸病毒的防治也重新檢視並整合過去由三個防疫單位所負責的業務,于今年二月重新制定腸病毒防治工作計畫,並本著預防重於治療的基本精神訂定了下列四項防治策略: 1. 繼續落實宣導教育: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透過各類媒體,提供民眾、醫護專業人員、教育保育人員及媒體工作者正確的腸病毒相關資訊,例如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促使社區與家庭均能提供適當的洗手環境與設施、提醒民眾注意重症前兆以儘速送醫以及教育醫護人員重症之適當治療等。 2. 強化病例監測與流行資訊之研判功能:持續收集國內外腸病毒感染資訊,以了解腸病毒(尤其是台灣地區)的感染情形,及時掌握國內外疾病流行動態,據以策訂國內的因應措施。 3. 強化緊急疫情處理機制:腸病毒感染不只是防疫工作,更涉及整體醫療、教育、媒體、經濟等各層面的問題,因此當疫情監測系統出現異常時,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密切配合,以建制完整有效的防疫工作網,期能隨時發動組織動員,提供適時、適量的醫療、檢驗、病例調查與諮詢服務,降低或阻絕疫情,減少死亡之病例數,並降低民眾於流行期的恐慌。 4. 持續進行前瞻性之相關研究與人才培訓:自行研究或委託辦理各種相關之流病學研究及疫苗研發等計畫,加強人才的培訓,以改進腸病毒的預防、診斷與治療方法,使腸病毒於未來不再對國人健康與社會安寧造成威脅。 希望能藉由這些策略的推動與實施,提供全民專業防疫服務,快速而正確的供應傳染病資訊,有效的進行傳染病的預防、撲滅及控制,使全民能免於腸病毒威脅的恐懼,進而保障全民的健康。 此外,疾病管制局並於亞太科技經合會工業科技工作小組(APEC ISTWG)會議,提出「小兒腸病毒防治計畫(Enteroviral Watch Program for Children)」,並獲得有史以來最多會員體的支持與贊助,包括美國、韓國、澳洲、新加坡、墨西哥、香港、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該計畫內容包括資訊共享、訓練及疫苗研發等部分。疾病管制局於2000年3月26-27日在台北舉行「APEC Symposium on Enteroviral Watch Program for Children – Enterovirus 71 Epidemic in Asia Pacific Area」,與會會員體共計250人,分別來自Australia, Indonesia, Japan, Korea, Malaysia, Mexico, Philippines, Singapore, Thail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aiwan.另自1999年透過電子信箱、EINET等網際網路管道建立資料庫,目前已有來自11各會員體超過50位專家學者定期收到台灣腸病毒相關資訊,並有Hong Kong, Japan, South Korea, Malaysia, an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等國家回應資訊,另Japan, South Korea, and Malaysia也建立國內腸病毒監測網(national enetroviral surveillance network)。再者,今年六月的馬來西亞腸病毒流行時,疾病管制局亦派員前往瞭解及資訊交流。因此,透過亞太經合會會員體的合作,相信台灣腸病毒防治工作將會更有效率。 專訪李秉穎醫師,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副教授(Ping-ing Lee, M.D., Associated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Reported by Yichen Shih Translated by James Decker

防治腸病毒 教育部呼籲國小幼稚園落實強制停課規定

2008年06月20日
公開
40

防治腸病毒 教育部呼籲國小幼稚園落實強制停課規定 張貼時間:2008/6/18 下午 04:30 資料來源:教育部 腸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公告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幼稚園停課規定。因強制停課所衍生之退費問題,該中心規定,針對已支付教(保)育機構之學費將不退費,但午餐費、點心費、交通費等未發生成本之費用,應予退還。 教育部在此呼籲,因腸病毒疫情仍處高峰,國小(一、二年級)及幼稚園務必落實強制停課規定,要以學童健康為最優先考量。依規定小學低年級(一、二年級)、幼稚園,如一週內同一班級有二名以上(含二名)幼童經醫師診斷患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或疑似腸病毒感染時,該班級應停課10天,違反規定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處新臺幣三千元至一萬五千元罰鍰,如經地方衛生主管機關要求停課而拒不停課者,則依同法第六十七條重處六萬元至三十萬元罰鍰。本週為疫情高峰期,公私立各國小及幼稚園除務必落實停課規定外,仍應持續宣導正確洗手、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注意校園環境衛生,同時加強學童健康管理,家長若懷疑學幼童有重症症狀者,應及早送醫救治。 教育部再次強調,腸病毒防治工作應持續辦理,惟無須過於恐慌,只要作好各項防疫措施,尤其是勤洗手,有病的學(幼)童速就醫並在家休息,就可有效控制腸病毒傳染。

人人可說是聞「腸病毒色變」!

2008年06月13日
公開
37

現在人人可說是聞「腸病毒色變」! 媽咪早上收到一封簡訊 很驚~ "台北市政府提醒您,腸病毒來襲,隨時勤洗手,溼搓沖捧擦,是最有效預防, 如有疑問請撥1999查詢,罹病速就醫,病重不上學,免疫情擴大" 現在真的很恐怖 媽咪很怕我動不動就到處摸 又拿東西吃 都嬤時時在盯我~ ** 居家上可以使用一瓶蓋的漂白水,加五大瓶保特瓶的水量稀釋後,進行居家清理,相信可以有效避免腸病毒上身。 ---------------- 北縣腸病毒拉警報 五歲以下去遊樂場要罰 更新日期:2008/06/13 12:30 腸病毒疫情居高不下,台北縣衛生局今天(13號)緊急決定,要求兒童室內遊樂場,例如湯姆龍等,必須限制五歲以下兒童進入,不依規定,將罰款六萬元到三十萬元不等,至於類似麥當勞等餐廳的附屬遊樂場,在腸病毒警戒期間,要求業者暫時關閉,等疫情解除之後才開放。(林麗玉報導) 腸病毒疫情北部也拉警報,目前台北縣的腸病毒警戒區,已經增加樹林、新莊、蘆洲、板橋、八里及新店、中和等七個人口密集區。台北縣衛生局主任秘書黃文魁表示,為了避免持續擴大,要求縣內的兒童室內遊樂場,必須限制五歲以下幼童,不得進入,如果業者沒有依照規定辦理,可以依照傳染病防制法,可以處罰業者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不等的罰款。 不過接下來就是暑假,正是兒童遊樂場的消費旺季,這樣的規定,勢必引發業者反彈,不過衛生局表示,只要腸病毒疫情趨緩,就會取消規定,至於有些餐廳,例如麥當勞等餐廳,會附屬遊戲場,衛生局也會要求餐廳暫時關閉,避免疫情擴大。而台北縣已經有18例疑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其中已經有八例是確定病例。

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

2008年05月29日
公開
55

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 台北榮總小兒部醫務科主任 湯仁彬醫師 小寶是個一歲大的小男生,出生後健康尚可,未曾有過明顯的高燒疾病,預防注射及常規健康檢查都按照固定的時間就診。最近三日卻發高燒,胃口不好、吃不下什麼東西,因此活動力稍差。前兩天,已經分別給兩位醫師瞧過,認為可能是感冒,開了一些退燒以及開胃的藥。此外,在醫師叮嚀下,若仍然高燒不退、或有新的不舒服症狀,如嘔吐、呼吸困難、抽筋等,應迅速就醫。而在今日,寶寶身體的軀幹上、頸部、甚至額頭都看到有一些細細顆粒狀的疹子,小寶的發燒似乎有些下降,並沒有其它相關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之下,如何是好?許多關切孩子健康而心情焦慮的父母們在不了解的情形下,著急的帶小寶來看醫生。事實上,這就是嬰兒的玫瑰疹。 什麼是玫瑰疹(嬰兒玫塊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發生的年齡雖然以六個月到一歲半最常見,但是小至兩、三個月,大至兩、三歲的小朋友也都仍有可能會得到玫瑰疹。 玫瑰疹是常見的一種幼兒良性感染疾病,會出現發高燒,溫度可高至攝氏39至40度,通常持續3.或4天。當高燒的時候,除了兩個小臉頰會燒得紅紅的以外,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也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檢查起來沒有明顯的特徵,這種病最大的特性就是當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時,往往也就是發燒漸退時,該病快到尾聲的預告,有時有於個人體質的關係而因高燒發生抽筋,但不必驚慌,因為這是良性的抽筋。 好發年齡? 季節? 發生率 這是最常見的嬰兒出疹疾病,多半發生在兩歲以下,標準的症狀是六個月到一歲半大的小寶寶,男孩女孩均可發生,並無特別的差異。一般估計30%的嬰兒有明顯的症狀,其他均為輕微的發燒,或亦沒有出疹。 整年都可發生,但在春秋兩季較為明顯增多,不如麻疹、德國麻疹、水痘等疾病容易感染,因而地區性的流行極少發生。 有那些症狀? 最常見的是發燒三天,小嬰兒可能因發燒不舒服而顯得煩燥不安,哭閙聲使得父母及家中長輩十分牽掛焦慮,因此急急忙忙就醫,大多數嬰兒在發燒情形下並無痛苦的特徵,發燒極少超過5天,檢查時,除了喉嚨紅腫以外,頸部的淋巴腺或許有一些腫大的現象以外,有的小寶寶也可以發生瀉肚子情形,但小寶寶的活動力尚可。但感染到玫瑰疹時最常發生的困擾即為抽筋,小寶寶因為高燒所引起的抽筋,熱性痙攣是幼兒因發燒合併神經症狀,多發生在6個月至5歲的幼兒,如同嬰兒玫瑰疹好發作的年齡,這一個年齡的小朋友因為腦細胞的發育還不完全,高燒的時候,容易引起腦細胞之間亂放電的現象。亂放電就會引起四肢突發性的抽筋。手腳抽動、對稱性,多半持續2-3 分鐘,父母們常會為此嚇得不知所措。 燒退以後,由身體到頸部出現許多細細的的小紅疹,所幸疹子的特徵為不會痒,小寶寶不會因為痒而鬧情緒。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開始起於軀體,疹子向臉部、四肢延伸,此時小寶寶並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現象。大約一到三天內疹子會自動消失,身體上不會像得麻疹一樣有任何色素沉著或脫屑現象。 治療方法? 預後如何.? 有無危險性? 基本上,正常嬰兒得到玫瑰疹,不會有任何併發症,不會發生腸胃道、中樞神經、血液系統、呼吸系統等的併發症。但對扺抗力較差,受到免疫抑制的幼嬰,則可能有較重的併發症。嬰兒玫瑰疹對醫師來說為診斷及治療上的挑戰,對家長來說帶來的是疾病初期的不安及慌亂,在醫學上,許多類同的疾病均會發燒及出疹,例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腸病毒、腺病毒、鏈球菌、葡萄球菌等,隨著病情的不同,最後各自有不同的診斷及不同的治療規範,但在疾病初期未能確定究竟是何種疾病之前,父母要求的是診斷的確定性,嬰兒玫瑰疹的治療是採取症狀治療,抗生素治療不會改變疾病的過程,對單純性的嬰兒玫瑰疹沒有益處,然而當症狀發展出高燒合併中耳發炎,或白血球升高,此時可給予口服抗生素。 熱性痙攣為良性,兒童因疾病發燒的合併神經症狀,多半發生在六個月至五歲的幼兒,其神經學檢查,包括腦波、腦斷層等檢查均屬正常。但是對絕大多數的家長們而言,孩子的抽痙使人恐懼, 爸爸媽媽們擔心孩子會因為發燒抽痙不止而造成腦部受損,甚至死亡。玖瑰疹引發發燒,其發生熱性痙攣的機會如同一般兒童, 其抽筋為良性的, 不同於得到腦炎、腦膜炎之類的腦子本身疾病,所以並不會對寶寶有甚麼長久影響或後遺症,也不會進一步發生熱性痙攣及其他併發生症,家長們不用過度擔心。對於發燒不舒服的處理,比較適當的方法為給予口服退燒類藥物如 acetaminophen等,穿著較寬鬆的衣服,鼓勵多喝水,尤其是讓寶寶沖個溫水澡,既能降溫又能讓寶寶的循環很快恢復正常,有助預防熱性痙攣。. 預防方法? 大多數嬰兒得到玫瑰疹,因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故不須特別嚴格的預防措施,也沒有預防的疫苗。但是,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要勤於洗手,並且要確實以肥皂洗手,再用擦手紙擦乾以達到清潔、消毒的功效。保持環境的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最重要是避免涉足公共場所,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這也是日常生活的一環。 結論與建議 許多病毒性皮疹疾病對臨床醫師來說,是診斷上的一種挑戰,有些疾病可由皮疹的形態,諸如斑疹、丘疹、瘀斑、水痘性而加以區別。有些病毒性皮疹則難以區別,須加上實驗室檢查才能夠判斷。 少數特殊表現或不典型的病例,有時需做一些檢查,如血液常規檢查、小便檢查、血液培養,等和其他疾病作鑑別診斷,以免將嚴重的疾病誤以為是玫瑰疹。非病毒性的感染由皮疹的形態,配合臨床及實驗檢查加以鑑別診斷,達到早期治療的目標。 by 玫瑰疹 (嬰兒玫瑰疹)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50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3歲以下無抗體,為重症高危險群 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衛生署疾病管制局5/6公布今年第二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三歲大男童昏迷兩天後不治;與今年三月首例死亡的致死原因都是腸病毒71型感染,您不可不當心! 以下節錄《學前教育》97年3月號 / 保健最前線 拒絕腸病毒的兩大觀察 ◎該怎麼觀察? 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送醫! 絕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病童都只有輕微症狀,只要就近就醫即可得到妥善的照料,但是若有下列症狀出現,最好到設備完善的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 •不尋常的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  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 ◎拒絕擴大傳染6Tips •一歲以內持續的哺餵母奶,就是加強免疫力最好方式。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並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勤洗手,並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 •病毒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罹病學童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適當補充水份與電解質;   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尤其感染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此外,要提醒準媽媽,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仍必須避免感染,以免在生產前後將病毒感染給新生兒。 爸媽不可不知道腸病毒Q&A 腸病毒寄生在腸胃道,所以感染後一定會上吐下瀉? 很多人都誤以為腸病毒會造成上吐下瀉,其實不然;腸病毒家族從嘴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會先在咽部及腸道複製繁殖,但是它反而不會侵犯腸胃道(除非重症,否 則沒有嘔吐、拉肚子、腹痛等症狀),它會把寄生的腸胃「照顧好」,卻放出毒素影 響其他的重要器官。  治療腸病毒有特效藥嗎? 每年都要為腸病毒緊張好幾個月,打個特效藥或預防針是不是就不會感染了嗎?但是腸病毒型別種類太多,且具變異性,目前只有引起神經病變、影響一生的小兒麻 痺疫苗可預防,併發症如心肌炎的發生機率很低,手口足症?疹性咽峽炎不會致死,所以醫界還是以支持性療法做症狀治療,讓身體產生抗體,把病毒殺死。 感染腸病毒之後,該看那一科? 「衛生署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會」近三年來調查發現,全台七成的腸病毒重症個案, 是因為在發病初期「看錯科」,看成耳鼻喉科,而非小兒專科,以致延誤治療。其實小兒科醫師是孩子生病第一線的篩檢關卡,往後的病程發展也能迅速掌握。到底如何在發病第一時間,發現症狀呢?只要是學齡前的孩童第一次發病,最好先尋求小兒科的診察與治療;但並不是耳鼻喉科醫師不夠好,而是對於小兒疾病最為專業訓練仍為小兒科醫師,建議爸媽找對醫師,才能順利掌握病情。 趕走腸病毒的法寶 孩子大概2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讓他練習自己洗手,好讓他從小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搭配最天然的洗手乳,就能有效預防腸病毒、感冒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 只要遵循以下的步驟,就能確實把手洗乾淨,預防腸病毒,所以一定要仔細做喔! •在水龍頭下把整隻手充分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乳。 •兩手手心互相搓揉,再揉搓兩手手背至手指、兩手手掌及手背,  最後作拉手姿勢(手指互相勾住)仔細搓揉手指及指甲,以上這些  動作至少進行20秒。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用乾淨的紙巾、手帕擦乾雙手,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預防及改善鼻過敏

2008年04月21日
公開
49

預防及改善鼻過敏 1. 貼壁蟑螂: 去青草藥店說要買"貼壁蟑螂" (不是真的蟑螂, 是一種生在懸崖的植物). 買大概100元就夠了. 有新鮮的買新鮮的最好. 回家放適量(不知量可以問青草店的人), 約兩碗水煎成一碗. 大概100元吃完應該也就可以斷咳了. 這是我排名第一的藥方. 如果小孩的身體後續保養得當, 應該不會再復發. 2. 川貝枇杷膏+檸檬汁: 把枇杷膏加熱開水調勻, 再加上幾滴新鮮檸檬汁. 對於乾咳尤其有效. 這兩種東西, 沒事可以就備在冰箱裡. 在小孩突然給他夜咳, 狂咳...時, 拿出來調一調還可以馬上止咳. 不過比較治標不治本. 3. 白蘿蔔+冰糖+蜂蜜: 白蘿蔔+冰糖加水燉好, 起鍋加適量蜂蜜. 喝湯水. 對乾咳很有效. 雖然比較麻煩, 可是蠻治本的. 喝個幾次, 應該都不會再復發了. 4. 熱可樂+檸檬片: 可樂倒出來加熱至沸騰, 加入數片新鮮檸檬片, 數秒後熄火. 趁溫熱時喝. 對於感冒後的咳嗽很有效. 對於乾咳/夜咳也有明顯效果. 不過過敏咳的話, 還是要注意保養. 還有, 咳嗽的人要特別注意 "保養" -- 身體的保養, 飲食的保養, 還有環境的保養. 身體 -- 1. 喉嚨凹下處/肩膀/膝蓋, 特別注意保暖. 2. 有機會多曬太陽 飲食 -- 1. 絕對不要吃辛辣的/炸的/冰的. 2. 能不吃甜的, 盡量不要吃. 3. 食物中, 白蘿蔔, 竹筍, 葡萄, 蘋果, 香蕉, 芒果, 鳳梨; 咳嗽時絕對 不能吃. 吃了就等著再繼續咳了. 環境 -- 1. 沒事不要在家裡(尤其是床頭)堆一堆絨毛玩具聚集塵螨. 2. 有空的話盡量把家裡的灰塵除乾淨. 3. 遠離二手菸. 4. 不要直接對著冷氣口或是冷風.

三點不露保健之道(bbh媽分享)

2008年01月30日
公開
36

(轉載bbh媽咪家) 超重要的保健知識~三點不能露啦! 2006-07-03 某天凌晨娃媽的喉嚨突然痛到不行… 連吞口水都會痛,一直痛到耳朵裡… 吃了止痛藥也沒什麼效果,根本痛到不能睡,只好等天亮看醫生了。 中午看了醫生才知道原因出在哪?怎麼會這麼突然的大痛起來… 因為這幾天的天氣真的有夠熱、有夠悶的,所以都會開著冷氣睡覺… 那因為可能有點受涼了,所以鼻子有一邊是不通的,有點紅膧的現象, 那因為鼻子不通的情況下,在睡眠中會不自覺的把嘴巴張開來, 就這麼的幾個小時下來,嘴裡的水份被抽乾了,一會兒就會發炎紅膧了, 所以才會無預警的突然疼痛起來,而且一痛起來就一發不可收拾… 在醫生的細心說明下…娃媽學到了好寶貴的醫學常識哦~ 現在來說給大家聽哦~因為我覺得超重要、超值得了解的啦~ ~尤其是對家裡的小寶貝們來說,是更重要的觀念~ ***舊觀念裡總是認為肚臍只要保暖好,就比較不會感冒了…這句話是沒錯啦,但是有更需要保暖的地方也要保暖好…保護好這三個地方,才能更有效避免受涼的情況發生哦!一個是雙手的肩膀、一個是喉嚨下方的凹陷處、再來就是雙腳的膝蓋了,這三個地方才是真正比肚臍更需要注意的地方! 醫生說在美國早已研究結果出來好久了,在鼻腔中有三塊區域…其中一塊的組織是和肩膀連相結的,也就是說一旦肩膀受涼了…鼻子自然而然就會不通鼻塞、流鼻水不舒服,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鮮少人知道明白…只是單純的以為保暖好肚臍就ok了,事實上卻仍然會有感冒、受涼的情況發生。 再來喉嚨的下方凹陷處,也是不能吹到風的地方…一旦保暖沒做好,也是會有感冒發生的可能,所以醫生說穿著很重要…夏天大家都想穿的少一些,涼快一點的小可愛紛紛出籠…不但肩膀沒保護好…加上V領或是低胸,喉嚨下方也是會受到風寒的!對此~娃媽也是超愛穿小可愛的,如果不是醫生細心告知,誰會知道連穿件小可愛都是造成風寒的原因呢!最後還有膝蓋的保暖也是一樣,都是超重要也超被忽略的地方!大家都只知道"肚臍"………別受涼! 事實上"三點不露"真得是更重要啦~ 要記得哦~肩膀、喉嚨下方凹點、膝蓋都是需要好好照顧、好好保暖的哦! 這可是娃媽用疼痛、眼淚所換來的寶貴常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醫 兒科診療新趨勢!

2006年07月23日
公開
46

中醫 兒科診療新趨勢! 採訪�陳雯琪 諮詢�吳明珠中醫診所中醫師 吳明珠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 顏宏融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 林文勝 隨著觀念的改變,不少家長對於中醫兒科的接受度愈來愈高,也使得中醫成為兒科診療的新趨勢,而其中又以過敏兒的就診機率最高,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等。   而在眾多過敏的治療方法中,又屬三伏貼的治療效果最令家長滿意。而這同時也是中醫兒科深受家長青睞的主因,因為,不必使用類固醇就可有效減緩過敏的發生。    此外,他西醫認為較棘手的尿床及腸胃道問題,如:食欲不振、便秘等,也都是家長捨西醫就中醫的原因。而除了疾病的治療之外,媽咪最關心寶寶是否聰明了,因而健腦等體質調整問題,也成為媽咪選擇中醫就診的主要因素。    中醫兒科 就診率日高    在全民健保開辦之後,家長選擇至中醫就診的比率就比往年提高許多。此外,在中醫的大力推廣之下,家長也逐漸肯定中醫的療效。    吳明珠中醫診所中醫師吳明珠表示,通常家長選擇將小孩帶至中醫就診最常見的原因為過敏,約佔三分之一強,其他,如:食欲不振、轉骨等,體質調整問題,都是家長捨西醫就中醫的原因。此外,台北市立萬芳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勝文則說,尤於西醫在治療過敏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經常會採取類固醇治療,使家長對於藥品的副作用感到擔心,因而多半願意改採中醫來治療。    而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兒科主治醫師顏宏融強調,一般西醫認為較為棘手的腦神經疾病、尿床、食欲不振、便秘、夜啼等,都有不少家長會考慮求助於中醫來改善。一般來說,中醫在過敏免疫相關疾病、腸胃功能障礙、內分泌功能障礙及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方面都有相當不錯的療效。總體來說,家長對於中醫的信心指數的確有較往年提高,尤其是在過敏疾病的診治上,最受家長肯定。 寶寶多大才適合中醫療法?    寶寶可以吃中藥嗎?多大的寶寶才適合看中醫呢?吳明珠表示,為了避免小朋友過敏,一般建議待寶寶4∼6個月以上,再開始看中醫、服用中藥。而林文勝也認為,如果寶寶的配合度高,不怕吃味道較重中藥,其實都沒有什麼大問題,4∼6個月以上就可以就診囉! 中醫VS.西醫 優點有哪些?    寶寶為什麼要看中醫、吃中藥呢?中醫與西醫又有何差異?林文勝表示,中醫主要是以體質調養為主,而西醫通常是以症狀治療為主。如果寶寶正處於患病的急性期,那麼不妨選擇西醫立刻減緩症狀,但之後則可透過中醫來調理體質。    舉例來說,當寶寶感冒時,中醫的治療方式為:先提振虛弱的體力,再來鎮制咳嗽等症狀,且還得針對患者不同的體質來調配方子,與西醫以治療症狀為主的方式大不相同。    此外,中醫還有一個好處,即中藥是以提高人體活性為主,不是用來攻擊病毒、細菌,因而較不易有抗生素濫用及產生抗藥性問題。    另一方面來說,中醫講求依體質來治療,且中藥有溫、熱、寒、涼之分,但西藥卻沒有,因而可能同樣的藥,對不同的寶寶卻有不同的效果。不過,林文勝也強調,服用中藥時,應經過醫師詳細的診治,如此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 Part2:中醫診治排行榜   鼻涕直流,噴嚏連連,試試中醫療法吧!多數的父母在寶寶發生過敏症狀時,直覺會想到利用中醫來?予協助,並改善症狀。除了過敏之外,腸胃病也常是家長求助的大宗,我們就來瞧一瞧,中醫哪些療法深受家長們的喜愛! 調養體質 找中醫就對了!    究竟中醫哪些診治項目最受家長信賴呢?醫師一致表示,非過敏莫屬。家長如帶寶寶前往中醫醫院診治,有三成以上是為了改善過敏症狀。其次腸胃問題、生長發育等等也是詢問度極高的項目。      目前求診人數最多的前五種病症為: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腸胃功能障礙(如:厭食、便秘、慢性腹瀉等)及媽咪最傷腦筋的尿床問題啦!您瞧,光是過敏疾病就占了前三項之多。以下我們就隨著醫師的腳步,逐一來破解中醫的診治法寶。    中藥那麼苦,該如何讓寶寶乖乖地將中醫吃下肚?一般來說,目前的中藥多半為科學中藥粉,且幼兒的用量都極少,因而多半不會有服藥的問題。顏宏融建議,吃藥時,為免味道過苦,可以在吃藥前,先餵小朋友喝一口糖水,把藥吃下肚後,再喝一點糖水,自然就可以沖淡苦味囉!或者也可以以中藥調和溫水或蜂蜜、果糖給寶寶服用。    此外,不要在寶寶吃太飽的時候餵,以免孩子胃口不佳,全數吐出來;且態度宜溫和,避免將孩子抓太緊,或是硬逼孩子吃,以免嚇著孩子。

感冒別打疫苗? 錯誤迷思

2006年07月23日
公開
40

感冒別打疫苗? 錯誤迷思 中華醫藥網950704 《2006/07/03 18:10》記者吳鉅元�台北報導  感冒時抵抗力較差,最好不要接種疫苗?接種疫苗後發燒是抵抗力差所致?不打疫苗也沒關係,因為身體有「自然免疫」的能力﹖這些都是常見的疫苗接種迷思。  預防接種被譽為現代公共衛生的重大成就,台灣自民國 43年起推行三合一疫苗開始,至今已超過 50年,雖接種歷史超過半世紀,但仍有許多家長對疫苗仍存有錯誤的觀念。  長庚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一般性疫苗的確有些接種禁忌。  例如,中、重度發燒疾病不宜施打;有免疫缺陷性疾病或長期使用降低免疫力藥物者,原則上不建議打活性疫苗;孕婦也不建議施打活性疫苗;先前對某種疫苗會產生不良反應者(如發生抽筋或小孩施打後哭得很厲害),也不宜再接種該種疫苗,應改打新型三合一疫苗;對疫苗的成份有嚴重過敏反應者,如雞蛋白過敏者;輸血或打過免疫球蛋白者都不宜接種。  「感冒時抵抗力較差,最好不要接種疫苗?」黃玉成主任表示,這是最常見的接種疫苗迷思,小兒科門診時,經常碰到家長提出這類問題,事實上,一般小毛病,例如感冒、腹瀉、流鼻水或輕微發燒,即使有服用藥物,都不影響疫苗的接種,也不需如坊間流傳的需隔 1週才可接種。  不過,黃玉成指出,的確有些疾病或出現發高燒症狀時,不能接種疫苗,因此在接種前最好先與醫師討論。  「小孩打完疫苗後發燒,是本身抵抗力差造成﹖」黃玉成醫師說,的確有一定比率的幼兒在接種疫苗後會發生發燒或出疹等副作用,但這與幼兒本身抵抗力的強弱並沒有關係。  另一常見迷思則為「小孩不接種疫苗,一樣能健康長大,因為不打疫苗,當感染病菌時,身體會自己產生抵抗力,且能提升免疫力﹖」對此,黃玉成說,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幼兒之所以不接種疫苗也能健康長大,是因大多數人均接種疫苗而避免了未接種的幼兒感染疾病,事實上,細菌與病毒仍存在環境中,若整體接種率下降,很容易就出現防疫漏洞。  黃玉成並以「 1979年日本的百日咳大流行事件」指出,當年因盛傳百日咳疫苗有施打安全問題,致使該年接種率自 80%急降至 10%,連帶使得該年百日咳病例數達 1萬 3千例,並造成 41例死亡病例,這起事件,對抱持「自然免疫」觀念的家長而言,應有警惕作用。

盛夏 嚴防腸病毒感染

2006年05月29日
公開
42

盛夏 嚴防腸病毒感染-中華醫藥網950524 《2006/05/23 18:35》記者鄭錦晴�台東報導  端午節時值夏季,正是腸病毒等疾病開始流行的季節,署東醫院二十三日在端午節前,提醒工作人員做好保健工作,並呼籲大家在這初夏蟲孳生之際,注意身心的平安,嬰幼童(尤其三歲以下)要注意防範腸病毒的感染,以免留下後遺症。  署東醫院感控師黃秀麗指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個案發生,嬰幼童(尤其三歲以下)感染後,可能導致廣泛性中樞神經傷害等後遺症,甚至死亡。請嬰幼兒保育人員及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注意自身及其他較大孩童的衛生,並避免攜帶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之公共場所,或到醫院探病。  學童若感染腸病毒,最好能請假在家休息至少一星期,並避免接觸家中幼兒,也儘可能不要前往安親班;若不能請假,最好配戴口罩,並與其他學童適度區隔,以免將病毒傳給他人,造成疫情擴大。  若發現小孩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症狀時,請儘速送請小兒科醫師診治,並詳細說明特殊病徵,而臨床醫師診治病童時,也應提高警覺,詳細問診。  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預防腸病毒最佳方法是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例如正確採取「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經常清洗、消毒;注意營養、均衡飲食、運動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個人的免疫力;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幼童(尤其三歲以下幼兒)感染腸病毒後,有較高比率併發腦炎、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等嚴重症狀,因此幼童之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在摟抱、親吻或餵食幼兒前,務必更衣洗手,避免將病毒傳染給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童。

幼兒誤食異物 梗住怎麼辦?(轉載)

2006年04月07日
公開
39

幼兒誤食異物 梗住怎麼辦? 幼童誤吞異物若已喪失意識,應立即施以平躺式哈姆立克法急救。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張雅雯�報導】 一名本來進食正常的兩歲女童,日前突然一吃固體食物就吐,只能喝牛奶,診所醫師認為是感冒引起腸胃不適,不過開藥之後沒有改善,反而漸漸連喝奶量也減少,有時喝急一點,馬上吐光,再度就醫才發現,食道竟卡了一枚硬幣,增生的肉芽組織把硬幣包住,使得食道變窄,經過雷射手術切除肉芽,女童進食才恢復正常。 萬芳醫院小兒科醫師郭雲鼎表示,食道卡了異物的案例,以1到3歲的幼童居多,最常誤食的物品包括魚骨頭、硬幣、迴紋針、BB彈等,多半在當下就會感到惡心、狂咳,不過有時這些異物卡住的位置,不偏不倚在食道中間,幼童可能很難指明吞入異物,表現出來的症狀則是經常吐不停,甚至愈吃愈少。 異物進入食道,最佳狀況就是通過會厭進入腸胃,之後與排泄物一起排出,如滯留在肚內一周以上,會造成腸胃不適,就必須利用胃鏡把它夾出來;但是,如果異物卡在食道中,劃破黏膜產生傷口,人體發炎反應機制運作,肉芽組織會將傷口包覆,由於肉芽會增生變大,食道的縫隙就會愈來愈窄,影響進食。 如果幼童不慎吞入異物,郭雲鼎表示立即吐出是最好的急救方法,先讓幼童以趴姿將頭部朝下,家長一手托住他的下巴、一手從背部往上拍打;有些家長會心急用手挖或是以牛奶催吐,郭雲鼎表示應該避免,因為嘔吐容易嗆到氣管,萬一造成吸入性肺炎,反而是二度傷害。 此外,如果兒童是吞入異物的「慣犯」,可能是有「異食癖」。郭雲鼎表示曾經遇過一名七歲男童,三番兩次因為吞食不同異物而就醫,透過與家長溝通,發現男童合併有情緒障礙,因此有此怪癖,除了以手術取出,必須再透過精神科治療來矯正。 【2005/09/08 民生報】 http://udn.com/NEWS/LIFE/X3/2886401.shtml

0∼6歲健康長高完全手冊

2006年03月21日
公開
16

0∼6歲健康長高完全手冊 > 分享給大家--翔翔媽媽 文 / 程文潔  專家 / 徐秀 兒科醫院兒保科醫師 一年的春夏季,是孩子生長發育的黃金季節,為了讓您家的孩子能高人一等,我們邀請幼兒專家親臨指導,好讓您的孩子快速長高且健康成長! > 膳食篇 0∼6歲是人一生中長高的第一個高峰期。這個時期,營養最為重要。長高,其實長的是骨骼和肌肉,所以,在孩子的日常飲食中,要格外注意的是,讓孩子攝入足夠有利於骨骼強壯、肌肉結實的營養成分。 > 飲食應葷素合理搭配 孩子長高所需的營養,存在於各種食物之中,而蛋白質、鋅、鈣、磷、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可直接影響身高的增長;至於鐵、核黃素、鋅、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亦可影響兒童的食欲和免疫功能,對長高也具有間接作用。 世界上,沒有哪一樣食品吃了就能長高,比方含有大量的鈣和其他營養物質的牛奶,吃多了會導致肥胖或者沒有食欲;也沒有哪一樣食品絕對不能吃,比方漢堡,即含有大量蛋白質。由於偏葷的飲食,容易使孩子的骨齡提前,長高期縮短;而單吃素食,也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導致生長緩慢的現象發生。所以,孩子的飲食應葷素搭配且營養充足。 孩子若具有偏食、挑食和吃太多零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話,爸媽一定要予以糾正。至於影響孩子生長的維生素及食物源詳細介紹如下: 1.以鈣、鋅代表的微量元素-- 鈣、磷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元素,促進骨骼和牙齒的生長。鋅則是很重要的營養素。慢性中等程度缺鋅患者,會導致生長遲緩;兒童若缺乏鋅,還會直接影響骨細胞的分化和增殖。另外,鋅對生長激素的合成也有著重要作用。 ※食物源:鈣、磷——牛奶及奶製品(牛奶中的鈣質最適合孩子吸收)、魚類及水?品 (海魚比河魚多)、紫菜等海菜、雞肉、豆類及豆製品; 鋅——動物內臟、豬肉、牛肉、貝殼類 ※特別提醒:豆苗、青椒、番茄、西蘭花等蔬菜維生素C豐富,有促進鈣、鐵吸收的作用。 2.蛋白質- 刺激長高的成長激素,主要由蛋白質構成。而蛋白質被充分吸收時,鈣才能被完全吸收。另外,肌肉的發育也需要蛋白質。 ※食物源:牛奶及奶製品、魚類及水?品、肉、蛋、豆類及豆製品。 3.多種維生素-- 維生素D對鈣質的吸收有極大影響,缺乏維生素D會造成小兒佝僂病。維生素B2是成長促進劑。維生素A、B、C、D可促進體內蛋白質進行再合成工作。維生素A能提高免疫力,並促進骨?軟骨中細胞的活性,還可經由甲狀腺激素來影響身高增長。 ※ 食物源:維生素D——陽光、食品、蛋。 維生素B2——魚、肉、蛋、海菜、牛奶及奶製品、豆類及豆製品。 維生素A——蛋、魚類、動物肝臟。 其他維生素——蔬菜、水果。 ※特別提醒:豆油、麻油有利於脂溶性維生素溶解。 4.纖維素-- 纖維素可清除腸道內對增高有阻礙的有害成分,並促進養分的消化與吸收。 ※食物源:紅薯、土豆等塊莖蔬菜;韭菜、大蔥等粗纖維蔬菜。但芹菜、筍等不利於小孩吸收,所以,不能吃太多,爸媽不妨放在包子、餛飩等裏面當作餡來食用。 > 奶類食物是關鍵 幫助0∼6歲孩子長高的最重要食物,就是各種奶類以及奶類製品。0∼1歲的嬰兒,不論是母乳哺餵,還是混合哺餵、奶粉哺餵,每日補充的奶量必須達到 700∼800毫升。而1歲後的幼兒,每日補充的奶量,可以是配方奶粉,也可以是新鮮的全脂奶粉,但也須不低於500毫升。對於0∼6歲孩子而言,牛奶裏的脂肪絕不會引起孩子肥胖,所以,除非您的孩子被醫生特別告誡要喝脫脂奶,否則沒有必要讓孩子喝脫脂奶。而除了牛奶以外,像西方飲食中常出現的奶酪,對孩子長高也很有幫助。 > 生活習慣篇 對0∼6歲孩子而言,會對身高發育有著關鍵作用的影響,還有睡眠。因為人體生長激素的分泌,對長高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根據研究發現,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出現在孩子熟睡時,亦即晚上10點∼11點之間。也就是說,在晚上10點∼11點之間熟睡的孩子,體內會分泌大量生長激素。 所以,爸媽一定要讓孩子在晚上8點前睡覺,並讓孩子在晚上10點能進入熟睡狀態方可達到。同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需要消耗掉部分的熱量,所以,孩子非旦不會越睡越胖,反而常會越睡越冷,而睡眠好的孩子不僅會長得高,體重大多也會較為正常。 > 戶外運動篇 0∼6歲的孩子,每天至少要在戶外待上2小時,在接受陽光充足照射後,除了能提高體內對鈣的吸收外,又能呼吸新鮮的室外空氣,進而加速身體的自然代謝。至於0∼1歲的孩子,則可由大人帶著,每天早晚出門散步各1小時左右,並以孩子感到舒適?原則。而1歲以後,則可讓孩子多跑跑跳跳。一般來說,早晨鍛鍊的效果要比下午來得好。有的家長捨不得讓孩子走路,即使2∼3歲的孩子,還被整天抱在手裏,其實這對孩子的身高發育十分不好。 爸媽應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可讓孩子從簡單的跑跳活動開始,慢慢發展至運動性的遊戲。由於運動能加速骨骼中礦物質的代謝,並促進骨細胞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使骨骼強壯、肌肉結實。所以,不同的鍛鍊方法,對孩子身體?生的影響也不同, 例如:跳躍可以牽伸肌肉和韌帶,彈跳和跑步能促進下肢增長,而引體向上、垂吊、單槓等運動,亦能促進脊柱生長。但要注意的是,像負重、收縮或壓縮性的運動,比如:舉重、舉啞鈴、摔跤等運動,則不利於長高。由於0∼6歲孩子身體還很嬌嫩,成人化的運動方式並不適合這般年齡的孩子,像是吊環、打籃球和引體向上等可以促進長高的鍛鍊運動,可以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再加以 練習。至於適合學前期孩子的增高運動,有跑跳活動、球類遊戲、各種花式跳繩、游泳、騎車、跑步等運動項目。事實上,孩子所做的運動應儘量以遊戲化、多樣化為主,這樣孩子才會對運動產生興趣。 > 心態篇 前面所提的生長激素,會在孩子感到心理壓力、情緒低落時,分泌較少。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家庭氣氛不和諧,或是父母經常嚇唬、批評甚至打罵孩子的話,都會讓孩子情緒低落,並造成其內分泌失調、生長激素分泌減少,導致發育不良的情況產生。所以,爸媽若要孩子長得高,應讓孩子保持良好情緒,並在孩子吃飯、睡覺時,將嘮叨的習慣稍微克制一下,因為說多了,反而會讓孩子構成心理壓力。 > 尊重遺傳 尊重遺傳,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有的孩子,因為受到遺傳影響,會比別的孩子矮小,但孩子若在2歲後,每年都能長5∼6cm,那就說明孩子的生長發育並沒有問題。但若低於這個標準,家長就要帶孩子儘早就醫。 > 別被商家誤導 雖然市面上有很多醫療機構打著增高的旗號,但建議家長還是去正規醫院的兒科或小兒內分泌科就診。而對於市場上販售的各種「增高」?品,醫學專家還是建議家長應抱持謹慎態度,不要盲目輕信不實的廣告。 > 助長篇 助長食物點將錄 ※注意:增高的關鍵在於營養均衡。這裏所列出的食物,都對孩子的長高有很大的幫助,但絕非構 成孩子日常飲食的全部。 > 魚類 1.鱈魚:高蛋白,低脂肪,具有鈣、鐵、磷及維生素A等營養成分。 ※特別提醒:鱈魚常年生活在深海中,被公認?無污染的安全食品,而且骨刺少,肉質肥厚,特別 適合嬰幼兒食用。 2.三文魚:蛋白質、鈣質、磷酸鹽豐富,還含有維生素A、B。 ※特別提醒:成人常生食三文魚,但幼兒的腸胃嬌嫩,生食不易消化,也不衛生,更不安全,故建 議熟食。 3.銀魚:蛋白質較多,富含鈣、磷、鐵和各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鈣含量在魚類中最高。 4.鯧魚:是適合幼兒日常食用的海魚中,鈣質最?豐富的品種之一。 5.蝦:無論是海蝦還是河蝦,都富含蛋白質、鈣、磷等礦物質和維生素A、B等。 6.海參:蛋白質、鈣、鐵質含量高,補腎養血。 7.蟹肉棒:鈣質齊全。 8.各種魚鬆:食用方便、營養豐富。 > 肉類 1.豬肉:蛋白質、鋅、鐵、維生素B1尤其豐富,營養全面。 2.牛肉:優質蛋白質 3.豬腰、豬心、豬肝:富含蛋白質、鐵、鋅和維生素A、B1、B2。 4.肉鬆:食用方便、營養豐富。 > 蔬菜 1.菠菜:維生素的寶庫。 2.芋頭:含大量微量元素銅,能促進骨骼新陳代謝。 3.紅薯:胡蘿蔔素及維生素C極豐富,甚至超過胡蘿蔔中的含量。紅薯富含粘蛋白,一種醣蛋白, 可保持關節腔內的潤滑,還可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紅薯還是一種鹼性食品,能中和因吃 太多魚、肉、蛋等食物,所?生的酸性物質,並能調節人體的酸鹼平衡。另外,紅薯由於 含纖維素較多,故有明顯通便作用。 4.平菇、香菇、金針菇、雞腿菇等菌類食品:蛋白質、鈣、鐵、磷和維生素齊全,營養豐富,可提 高機體免疫力,並增強幼兒體質。 5.大白菜:俗稱「百菜之王」,含有豐富的鋅、鈣和維生素C、維生素B2。 ※特別提醒:有的蔬菜中的草酸較高,不易被幼兒吸收,爸媽應避免薺菜、菠菜燒豆腐。由於芹菜、 蒜苗、筍類食品,因草酸或纖維多,幼兒也不易多食,否則容易?生難溶解、不吸收的 沈澱物質(三價鈣鹽和三價鐵鹽,易排出體外而流失營養)。 6.各種蔬菜泥:適合嬰兒食用的副食品。 > 奶類及奶製品 1.奶酪:富含適合孩子吸收的鈣質,比海魚類還多。爸媽應讓孩子從小吃一些西式食品,營養才會 更加均衡。 > 豆類及豆製品 1.黃豆:為優質植物蛋白之王,有「植物肉」及「綠色乳牛」之美譽。其中,蛋白質含量高於動物 食品,尤其賴氨酸含量多。還有豐富的鈣、鐵、磷,可促進幼兒骨骼發育,其中所含的卵 磷脂,則對大腦的神經系統很有營養。 ※特別提醒:黃豆的營養雖好,消化卻不如黃豆製品,故多食易生懨氣和生痰。 2.腐竹:營養全面的豆製品,富含優質植物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還富含鈣、鐵、磷、維生素 B1、B2等營養素,被公認是幼兒的助高食品。 > 蛋類及蛋製品 1.雞蛋:營養全面、容易消化吸收的優質動物蛋白,也是食物中質量、種類、組成平衡最為優良者, 富含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和兒童容易吸收的蛋白質、維生素A、D、B2等。 ※特別建議:蛋卷?幼兒最愛吃的蛋類品種之一。若在豬肉泥或雞肉泥中分別加入玉米碎泥、青豆 泥且充分攪拌後,鋪在蛋皮上,即可做成黃綠色各半的如意蛋卷,營養美味且效果更 佳。 > 水果 1.獼猴桃:富含維生素C。 2.柑桔類:維生素的含量是蘋果的3倍。 3.鳳梨:具有豐富的果糖、各種維生素及鈣、磷、鐵、鉀等,生津和健胃。 4.香蕉:含有蛋白質、脂肪,還有多種維生素和果膠、鈣、鐵、磷及多種?。 5.草莓:含有蛋白質、果糖和鈣、磷、鉀等多種微量元素及各種維生素,尤其維生素C較豐富,健 脾和胃。 ※特別建議:進餐前後1小時吃水果,可提高機體對鈣、鐵、鋅等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6.鮮果汁:富含維生素,不含任何添加劑。5個月多大的嬰兒已能喝一點加過水的果汁,可攝入豐 富的營養,同時也是為寶寶開始吃副食品預做準備。 > 營養品 1.陽光:陽光是維生素D的第一來源,其次才是食物。 2.鈣片:科學補鈣,並非補得越多越好。 3.魚肝油:補充維生素A、D,以促進鈣的吸收。 4.補充微量元素口服液。 > 讓寶寶好睡小法寶 1.舒適、可愛的小床和床上用品。 2.睡前故事書:給寶寶講個故事吧!好讓玩了一天的他回復平靜且安靜入睡。 3.窗簾:讓滿天星星陪寶寶快快入睡。 4.可愛小鬧鐘:早起才能早睡,讓可愛的小鬧鐘改造「賴床寶寶」。 > 助長運動點將錄 1.跳繩-可改善骨骼營養,並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以促進手腳協調。 2.游泳-促進脊柱和腿骨的發育,能讓孩子的身體比例勻稱。因此,爸媽可以為家裏愛美的小女生, 買件漂亮的泳衣,並帶她去游泳吧! 3.騎小單車-讓腿部得到充分鍛鍊。這輛小單車可以從3歲騎到7歲,很划算哦! 4.球類運動-跳動的球能帶著寶寶跑跳起來。 5.大龍球-可以陪孩子度過整個童年的歡樂時光。 運動性遊戲-能增進孩子的運動量,並讓肢體靈活度增加。 > 讓寶寶情緒明朗小法寶 1.不倒翁之類且逗人發笑的玩具:這類可愛又惹人發笑的玩偶,寶寶即使在爸媽責罵下,也會破涕 為笑。 2.可愛小零食:雖然是沒有營養的零食,卻會讓人心情愉快。因為情緒良好,成長激素才會分泌, 從這個角度上講,零食也有其「營養」哦! 3.親子遊戲:除了能鍛鍊寶寶的運動能力外,還能培養親子感情、和諧親子關係。 4.父母的表揚:沒有比父母的表揚更能讓寶寶開心,但請爸媽儘量客觀些

帶孩子看病,應先看小兒科

2006年03月17日
公開
45

這個原本舅媽就我跟我說過了.... 轉載 > 帶孩子看病,應先看小兒科 > > > 在台灣,許多家長在孩子出現感冒症狀 > 時,多半會帶去耳鼻喉科 看診,而 不是帶去小兒科, > 黃高彬主任認為 這是非常嚴重的 > 錯誤,因為耳鼻喉科醫師並未接受兒科訓練, > > 他所能處理的是明顯的耳鼻喉的症狀,但幼兒的任何症狀,並不表示為單純的問題, > > 因此應先到小兒科看診,經醫師診斷出確切病因,再對症下藥。 > > > 尤其是重症腸病毒這種全身性感染,會引起中樞神經病變的疾病,一定要看小兒科, > > > 不要因為咽峽炎的症狀而當作單純的口腔疾病治療,否則很難避免不幸事件的發生。 > > > 黃高彬主任強調,他不是指看耳鼻喉科不好,而是基本觀念要對,小孩生病當然應該看小兒科, > > 若是單純的耳鼻喉科症狀,再轉去看耳鼻喉科。 > > > 例如:出現頭痛,不表示一定是腦神經的問題,經過檢查,可能是眼睛出了問題而要看眼科呢! > > > > 中國人有句帶些嘲笑意味的諺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原本是嘲諷治標不治本,無法根本解決問題。 > > > > 不幸的是,今天台灣社會上仍充斥這種錯誤的醫療觀念,現在依然有很多腸病毒的病人在看耳鼻喉科。 > > > 黃高彬主任認為,這種結果民眾自己要負責,因為民眾的喜好,才有今天耳鼻喉科診所林立的奇特現象。 > > 誤診導致死亡率升高 > > > 黃高彬主任表示,腸病毒之可怕是常易被誤診,他自己就遇到好多個看錯診、用錯葯的病例。 > > > > 例子1 > > > 有一個病例,原本住在台南,一直習慣在一家耳鼻喉科看病,搬到高雄後,小孩生病了,仍帶回台南就診, > > > 耳鼻喉科醫師只以一般病症處理,幫喉嚨擦擦藥.....等,並告知家長沒事。 > > 看到第三天,小孩出現手腳抽痙,但醫生仍未發現有異,擦藥如故;當天晚上8時,小孩眼睛往上翻, > > > 8點半送到高雄醫學大學急診,原來已因腸病毒引發腦炎,雖經搶救,但為時已晚,當天晚上就宣告不治。 > > 例子2 > > > 家人在某個週二帶來看門診,黃高彬主任已告知是感染腸病毒,需住院治療,但週三家人卻又帶去看耳鼻喉科,醫師僅以一般症狀處理,等週四再回到高雄醫學大學時,情況已經惡化,最後小孩變成了植物人,在今年2月時去世了。 > > > > 提到這些令人遺憾的病例,黃高彬主任無限的感慨的說:「台灣民眾真是視死如歸。」在美國,若小孩感冒卻帶去看耳鼻喉科,一定會收到保險公司寄來的存証信函,警告你因看錯科診,保險公司無法支付你的醫療費用;而在台灣,看病文化卻一直是錯的。 > > > > ※請注意只要家長一時的疏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觀念要正確喔!

發燒對寶寶的影響(轉載)

2006年03月04日
公開
46

發燒對寶寶的影響 2006-03-04 Page:1/1 文/三軍總醫院小兒傳染科主任 王志堅 一般的發燒,對腦部通常不會有任何損傷,但有約3∼5%的幼兒,會因發燒而引起痙攣,但癒後都很好,很少有後遺症,除非溫度超過41.7。C時,才會對腦部產生影響。 發燒的定義 發燒是兒科病人看診的常見原因之一,也是家長最焦慮的問題。人是溫動物,在正常情況下,身體的溫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平均37。C,一般在36.1。C至38。C之間,雖然早晚體溫有些微變,通常早晨體溫較低,傍晚時體溫最高。發燒的定義是以肛溫超過38。C、口溫超過37.8。C或腋溫超過37.2。C為標準。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引起發燒的機轉,主要為產熱過多或身體無法散熱,或兩者同時存在。而引起發燒的原因最常見的就是感染,當微生物侵入人體,可以引起身體產生一系列免疫反應,其中白血球可以產生一些物質,這些物質可以讓位於腦部的控溫中樞-下視丘將溫度的設定點產生改變。這時身體會產生生理變化,首先週邊血管會發生收縮,使散熱減少,這時四肢摸起來就會有冰冷的感覺,同時身體的肌肉開始收縮,也就是發燒前的冷顫現象,讓熱產生增加,接著體溫就開始上升,引起發燒。 過一段時間,當溫度設定點開始下降,身體週邊血管擴張,產生排汗,溫度便慢慢下降,如果感染持續存在,這樣的體溫變化就會交替出現,直到感染結束為止。除了感染以外,另外如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也可引起發燒;其化因外界環境溫度過高、身體排汗功能喪失或因麻醉藥物所引起的副作用,也會造成發燒。 如何量體溫才正確 量體溫前,需將溫度計的溫度甩到37。C以下才可使用;傳統量體溫有三種方式,5歲以下的幼兒可以量腋溫、肛溫,通常量腋溫需夾在腋下4分鐘,量肛溫則需放入肛門內2.5公分左右,維持2分鐘。5歲以上的孩童若能合作則可以量口溫,置於舌下嘴巴緊約3分鐘。 目前已有更方便的耳溫槍可以量體溫,但在新生兒期,耳道較小,使用的耳溫槍必須合適,另外耳道內如有耳垢,也會影響溫度的測定;耳溫槍通常可以將度轉換成肛溫或口溫的溫度,約3秒鐘即可判讀,非常方便。 發燒對人體有無益處 利用動物如兔子、魚等做試驗及在寶驗室中所做的試驗發現,若超過37。C,在較高的溫度下,可以讓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將降低,使疾病嚴重度降低,死亡率減少;同時在較高的溫度下,人體的免疫功能也會加強,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長;另外發燒也可以讓人感覺疲倦,而會休息以恢復體力;還有發燒也是有警訊的作用,讓人知道出了問題,會去看醫生,儘快解決問題以免耽誤病情。 發燒對人體有無害處 一般的發燒,對腦部通常不會有任何損傷,但有少部份約3∼5%的幼兒,會因發燒而引起痙攣,但癒後都很好,很少有後遺症,除非溫度超過41.7 。C 時,才會對腦部產生影響。因此,發燒其實對人體還是利多於弊。 照顧發燒的嬰兒 如果發燒溫度在38.5。C以下時,不需要太過緊張,這時可以使用冷氣或電扇,或改善室內空氣的流通,使室內溫度降低;另外在發燒時,也可將嬰幼兒衣服減少或打開,使熱容易散掉,但在發燒前如有冷顫的情形,則可以蓋一層薄的毯子,減少不舒服的感覺,有時也可使用冰枕或冰袋,放在腋下或腹股溝大動脈經過的地方以降低體溫。 如果病童之前曾有熱痙攣的病史,則可以在發燒初期,體溫尚末超過38.5。C 之前就使用退燒藥。當發燒超過38.5。C且有不舒服的感覺,或超過39。C時就可以使用退燒藥物;目前較少使用阿斯匹靈類的退燒藥,因為有時可能會引起雷氏症候群。 退燒藥物大部份以口服為主,每4小時可以服用1次;目前也有肛門栓劑的劑型,使用在嘔吐或不顧意吃藥的嬰幼兒比較方便,且作用也比較迅速,是另一種選擇。 一般退燒藥使用後約30分鐘即可產生效果,但通常不會使體溫完全降至正常範圍,只要感染仍然存在,藥效一過,體溫立刻又會上升。一般不建議同時使用多種退燒藥物,或使用注射型的退燒藥,以免發生體溫過低,反而對病童有不良的影響。 當使用退燒藥物30分鐘後,體溫仍然很高時,也可以使用約40。C左右的溫水擦拭身體或洗澡,也可以使體溫下降,但切記不可在使用藥物前做溫水拭浴,或使用酒精及冰水拭浴,這樣會讓嬰幼兒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過一會兒,溫度會升得更高。 什麼情況下的發燒需送醫治療 當有下例情形的的發燒需立即送到急診室求診 1. 小於2個月以下的嬰兒。 2. 發燒超過40.5。C以上。 3. 伴隨有無法安撫的哭鬧不安時。 4. 嗜睡、神智不清。 5. 合併有抽筋。 6. 病童有頸部僵硬。 7. 身體皮膚同時出現有紫斑。 8. 呼吸困難,發紺。 9. 精神不佳,活動力差。 有下列情形則可至門診求診 1. 2∼4個月的嬰兒。 2. 2歲以下的幼兒,體溫介於40∼40.5。C之間。 3. 小便時會產生疼痛現象。 4. 發燒已超過3日以上。 5. 沒有明顯症狀的發燒。 6. 退燒24小時之後,又開始發燒。 7. 有熱痙攣的病史 8. 家長對病童的發燒感到不安。

睛亮寶貝超活力

2006年02月15日
公開
36

Baby Special 寶貝報報   睛亮寶貝超活力 採訪撰文�莊惠旭 採訪諮詢�書田紀念醫院眼科主任 王司宏 振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蔡佳臻 視力的形成與重要性 人類的學習有80%倚靠視覺,當胎兒在母體中時,眼球大致已發育完成。嬰兒視力從出生開始就慢慢發育,剛出生的寶寶只能看到黑白的影像,直到大約出生六個月後,才有色彩的感覺。一般而言,出生後到六歲期間是視力發育的重要時期。根據書田紀念醫院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當幼兒成長到三歲,開始有識物及自主能力,能夠配合視力表檢測時,家長應定期帶寶寶到眼科做檢查,如有特殊眼睛病變,才能在6歲黃金期之內儘早診治。 照顧者平時應了解寶寶視力發展的特性,才能隨時發現寶寶是否有異常視力發展情形出現。各階段嬰幼兒視力成長的狀況如下: •出生∼2個月 約可見眼前20公分以內事物,20公分以外則為模糊,可看得到光線及簡單形象,對於會動、會亮、色彩鮮豔的東西格外有興趣,尤其會注意會在眼前閃動的物體。 注意:若是新生兒早產或出生體重過輕,此時期是檢查視網膜病變的重要時機。 •2個月∼4個月 開始有「固視」(盯著東西看)能力,眼球會隨著眼前物體跟著轉動,不但會注意物體,還會留意細節。 注意:此階段開始建立兩眼共視的「立體感」(遠近、深度的感覺)。 •4個月∼6個月 只要眼睛所看到東西,大腦會指揮手去抓,如果這個階段眼光依舊游移不定,需當心視力發育是否有問題。 注意:此時期若眼球視線受阻,容易造成弱視,照顧者需仔細留意。 •6個月∼8個月 兩眼會同時對準目標,視力保持在0.1∼0.2之間,為了能看清楚東西,會調整自己的位置。 注意:6個月以前是治療斜弱視的黃金時期,因此一旦發現寶寶有問題,應及早矯正,且定期追蹤,避免影響日後視力發展。 •8個月∼14個月 視力約0.2∼0.3,手眼協調慢慢變得比較順利,會學著用兩眼判斷距離。 注意:此階段正好是寶寶學習走路的時間,如果家長發現寶寶時常走路容易跌倒或是被東西絆倒,就需留意是否他的視力發展有異狀。 •14個月∼2歲 視力約0.4∼0.5,開始有「深度」的感覺,有能力區別「遠近」。 注意:此階段寶寶目視線可跟得上快速移動的物品,家長可輕易察覺孩子的視力發展狀況。 •2歲∼3歲 視力發展到0.6∼0.8,視覺變得更敏銳,好奇心驅使下,喜歡觀察,會藉由眼睛導引手來碰觸事物。 注意:此時期寶寶會主動嚐試新的事物,家長可找些玩具、設計遊戲等多幫寶寶練習眼手協調的動作。 促進視覺發展的好方法 人類並不是一出生就有良好的視力,需不斷靠外界刺激,才能慢慢發展出各種視覺機能。家長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刺激寶寶視覺發育,促進視力發展: A.為寶寶選擇造型優美、色彩鮮豔、有利於促進寶寶視覺發展的玩具,如五顏六色的氣球和各式各樣的娃娃或小動物玩偶。也可以選擇有利於促進寶寶視聽覺的玩具,如能發出動聽的音樂又有色彩繽紛的玩具,像是各色的鈴鐺。 B.在寶寶活動的地方擺一些比較色彩鮮明及顏色對比的圖片、海報或玩具來吸引他。 C.平時照顧寶寶時可多一些臉部表情,記得多用些誇張的語調來強調,引起寶寶的注意。 D.減少寶寶看電視的時間,多帶寶寶到戶外走走,讓他觀察外界的事物。 E.多做些視覺及大肌肉兼用的活動,如玩球、攀爬。 F.多給寶寶看些色彩鮮豔的自圖卡,可同時教他識物能力。 H.不要讓寶寶太早學會寫字,以免損傷視力。 I.避免近距離接觸事物時間過長。 眼睛是人類的靈魂之窗,為了讓寶寶擁有健康的雙眸,家長平時應多意孩子的行為,一旦發現異常,應盡速就醫診治,此外,均衡的飲食更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應讓寶寶攝取各項營養,不挑食。唯有良好的視力才能幫助寶寶學習,看得更深、更遠,維持健康的視力是項重要且必須的工作! (詳文請見2006年二月號媽咪寶貝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