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

2008年12月12日
公開
34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 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靠是大腦的很多區域合力來完成任務,因此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的好工具。 一位家長在我演講完後到講台前來問:「新加坡為什麼要求父母在孩子18個月大時,就要唸書給孩子聽?他又聽不懂,唸了不是白唸嗎?」很多父母臉上也有同樣疑惑的表情。其實只要是教孩子,都不會白費力氣的。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唸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唸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然後請他假裝唸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唸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的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唸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唸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作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

2008年12月12日
公開
33

學會閱讀,孩子不寂寞∼ 培養閱讀習慣,讓孩子擁有一輩子可用的好工具 文�洪蘭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閱讀是靠是大腦的很多區域合力來完成任務,因此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就是讓他擁有一輩子的好工具。 一位家長在我演講完後到講台前來問:「新加坡為什麼要求父母在孩子18個月大時,就要唸書給孩子聽?他又聽不懂,唸了不是白唸嗎?」很多父母臉上也有同樣疑惑的表情。其實只要是教孩子,都不會白費力氣的。 ●說話是本能,閱讀靠習慣 對人類來說,人從兩腳直立行走,站起來的力量將喉頭拉下來一些,增加了共鳴箱的長度後,人就開始說話了;但是文字的發明才五千年,歷史太短,短到來不及登錄到我們的基因上,因此說話是本能,閱讀是習慣,既然是習慣,當然就要從小培養。 我們知道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說話,他會說話;把一個孩子放在正常的環境裡,沒有人教他閱讀,他是文盲,因為我們的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但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個快速吸取資訊的方式,實驗上已知看是聽的三倍速度,所以我們要及早讓他的大腦習慣處理文字訊息。不過新加坡的親子共讀是唸故事給孩子聽,不是教他認字,更不是要他寫字,只是培養孩子專心,訓練他的注意力廣度,寓教於樂而已。 ●閱讀讓孩子懂得生動比喻 美國的研究者從同一社區中,找到兩組5歲的孩子,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相似,社經地位相同,一組是父母在過去的兩年中有唸書給孩子聽,而且一週至少5次,另一組是沒有。實驗的作法是請孩子說一個有關他自己生活的故事,如他的生日派對,去動物園玩的經驗等等,然後請他假裝唸一本故事書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兩組有顯著的差異:父母有唸書給孩子聽的那一組,不但文法程度比較深,用的句子比較長,還會用相關子句,而且他們用的「書面語」(literary language)比較多。 故事書,不論多淺,用的語氣還是跟口語不同,比如說,故事書開頭會用「很久很久以前」,而一般說話不會如此。孩子聽多了書面語,不但增加他們的辭彙,語法的應用,也使他們比較容易了解大人所說的話。故事書中常會用到很多的比喻,如「像玫瑰般的臉頰」、「像瀑布般的長髮」,這種口語中很少見,但是卻可以透過故事內容讓孩子了解比喻的用法,增加他對比喻生動性、活潑性的了解,同時他也學會可以這樣用,這對他的作文很有幫助。 ●孩子閱讀流利,大腦更活化 實驗也發現大腦會因閱讀而發展不同。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孩子閱讀時,所活化的大腦區域跟成人不一樣,當孩子逐漸變成流利的閱讀者時,大腦血流量的圖就越來越趨近成人的圖。初學者在閱讀時枕葉(視覺皮質)大量活化,在枕葉與顳葉交會的梭狀迴血流量也增加,而且是兩邊腦都如此,他們還動用到額葉和運動皮質區,他們用的最多的是角迴及頂葉、顳葉、枕葉交會處的supramarginal gyrus,因為這是聲音、視覺訊息、字形、字義各種訊息交會的地方。當然布羅卡區、維尼基區這種語言處理的地方早就活化起來。 神經學家認為大腦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文字發明後,大腦被賦予處理人為訊息的任務,它就召集原本處理臉型、外界物體形象的部位,勉為其難的達成任務。因此大腦中並沒有閱讀中心,它是很多區域在有任務時,抽離原來工作,合力來完成新任務,所以要練習久了才會熟練,才能一聲令下,各個單位都來各就各位幫忙。 Tufts大學的吳爾芙(M. Wolf)教授認為人會閱讀是個奇蹟,因為大腦不是演化來閱讀的,她說:「閱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大腦會因外界需求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父母千萬不要錯過這個幫助孩子大腦發展的機會。 ●唸書給孩子聽,創造快樂時光 孩子縱然還小,不是聽得很懂,但是他會知道閱讀是一個快樂的時間,父母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父母唸書的抑揚頓挫對他來說像個音樂,他會努力想知道父母在說什麼,努力代表主動,主動會增加他神經迴路的連接,會快速的增加他的辭彙,方便早日跟人以語言溝通。孩子若能正確的表達出他的意思,就可以減少被人誤解,所問非所答的挫折感(這是No Chinese全美語幼稚園孩子情緒挫折最大的原因)。 中國人一向功利,好像作一件事一定要看到成效,其實很多好的事情不是馬上看得見成果的,就像人生重要的事,不是考試考得出來的一樣。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說:「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這句話真是非常的對,給你孩子這個永遠不寂寞的工具吧!                                            ( 本文出自信誼基金會《學前教育雜誌》)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41

Healthy Baby 寶貝健康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Protect your baby’s milk teeth 採訪�林明佳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楊瑞賢 參考資料�《婦幼口腔保健》,婦幼家庭出版社 北市衛生局日前根據96年學齡前兒童口腔篩檢報告指出,學齡前兒童齲齒盛行率高達63.37%、齲齒數目3.22顆,與WHO所訂定2010年全球口腔保健指標─「90%的5歲兒童全無齲齒、12歲兒童齲齒數目不超過2顆」,尚有一段距離,另外,94∼95年的齲齒盛行率為78.1%,顯示國內7歲以下的幼兒高達七成以上有蛀牙情形。其實,寶寶自乳牙萌發後即需要適當的清潔,從小落實口腔保健習慣,才能遠離齲牙、牙周病的惡夢。如何維護小寶貝的牙齒?就由本文來告訴您吧! 母親開始懷孕的第6週,乳牙的牙胚即出現在胎兒的口腔中,4個月左右開始鈣化,然後一直到孩子出生的6∼7個月後,乳牙才長出來,通常下顎第一門牙是最早長出的乳牙,之後大約每隔4個月便會有對新的乳牙長出;當孩子2∼3歲時,全部20顆乳牙均會長出;到了6歲左右,第一顆恆牙(下顎第二乳臼齒的後方)開始長出,即俗稱的「6歲齒」,需特別注意的是─此牙脫落是不會再有牙齒長出代替的,之後乳牙漸漸脫落,被依序長出的恆牙取代,待孩子12∼14歲時,即有28顆恆牙。 由於牙齒全部換掉要等到12∼14歲,若不好好保養乳牙,不但會造成口腔疾病的發生,影響孩子進食,也會使得恆牙的發育受到影響,未來可能造成孩子齒列不整、咬合不良、牙周病等問題,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和時間去治療牙齒,也使孩子忍受牙痛之苦! 牙齒不像身體其他組織經過適當治療可恢復成原來的健康外觀,凡罹患蛀牙的牙齒絕不會不治而癒,經過治療後只能阻止其惡化而已,為了給親愛的寶貝一口健康貝齒,有些問題您一定要知道! Q1:反正乳牙是暫時的,蛀掉也沒關係?    乳牙與咀嚼進食、咬合發音、美觀、空間維持、誘發恆牙萌發等功能緊密相關。許多父母誤以為乳牙不用清潔,反正之後長出恆牙就可換掉;殊不知乳牙萌發後,一旦沒有適當照顧,很容易就形成齲齒,並影響之後生長的恆齒。 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表示,乳牙能幫後來的恆齒佔位置,乳牙若早掉了,後面的牙齒會往前倒,使得空間縮小、亂掉,可能會影響未來恆牙的萌發,甚至產生齒列不整的問題。此外,底下的恆牙尚在發育當中,若上面的乳牙化膿、發炎,也會影響未來恆牙的發育健康。   Q2:奶瓶性齲齒是喝奶造成的嗎? 有些嬰幼兒常有睡前以奶瓶喝奶的習慣,並且常常喝到睡著,導致在前牙與嘴唇之間常積聚未完全吞下的奶,久而久之,就造成前牙唇側嚴重齲蝕的特殊現象,稱為奶瓶性齲齒(Nursing bottle caries)。   楊瑞賢指出形成奶瓶性齲齒並不是奶瓶或牛奶本身造成,主要原因是喝完牛奶沒有清潔口腔所致;而且長時間含著牛奶睡覺,也會使得齲齒形成的風險大為升高。建議家長們讓幼兒戒掉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平常寶寶進食頻率不宜過多,每餐進食也不要太久,否則易形成高齲齒風險。    Q3:媽媽一口爛牙,也會遺傳給寶寶? Q4:如何發現寶寶已經形成齲齒? Q5:小朋友可以做根管治療嗎?需要嗎? Q6:一般兒科還是兒童牙科好? Q7:寶寶也可以吃氟錠嗎?氟錠的作用? 打造寶寶一口貝齒 1. 協助清潔口腔。養成飯後清潔口腔的習慣,學齡前兒童通常需要大人幫忙用牙刷、牙線清潔;3∼4歲後可以讓寶寶自己練習,但最後一定要經過大人檢查。 2. 適時使用氟化物。每三個月到半年在牙齒上塗氟;或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氟錠;待孩子比較會漱口後,再使用含氟的牙膏和漱口水。 3. 定期口腔檢查。齲齒早期沒有疼痛感,等到疼痛才就醫,往往已很嚴重,需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治療。因此寶寶有牙齒後就可以開始看牙,約4∼6個月固定給牙科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4. 少攝取含糖食物。?予小孩適當的零食,盡量少供給含糖食物,包括餅乾、含糖飲料、冰淇淋及零食等;吃了零食後,盡量讓孩子漱口和刷牙。 5. 正確的餵食習慣。食物對牙齒所構成的威脅不在於多寡,而是吃的次數和黏在牙齒表面上時間的長短而定,因此務必控制進食頻率和用餐時間。 (詳文請見2008年八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40

Healthy Baby 寶貝健康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Protect your baby’s milk teeth 採訪�林明佳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楊瑞賢 參考資料�《婦幼口腔保健》,婦幼家庭出版社 北市衛生局日前根據96年學齡前兒童口腔篩檢報告指出,學齡前兒童齲齒盛行率高達63.37%、齲齒數目3.22顆,與WHO所訂定2010年全球口腔保健指標─「90%的5歲兒童全無齲齒、12歲兒童齲齒數目不超過2顆」,尚有一段距離,另外,94∼95年的齲齒盛行率為78.1%,顯示國內7歲以下的幼兒高達七成以上有蛀牙情形。其實,寶寶自乳牙萌發後即需要適當的清潔,從小落實口腔保健習慣,才能遠離齲牙、牙周病的惡夢。如何維護小寶貝的牙齒?就由本文來告訴您吧! 母親開始懷孕的第6週,乳牙的牙胚即出現在胎兒的口腔中,4個月左右開始鈣化,然後一直到孩子出生的6∼7個月後,乳牙才長出來,通常下顎第一門牙是最早長出的乳牙,之後大約每隔4個月便會有對新的乳牙長出;當孩子2∼3歲時,全部20顆乳牙均會長出;到了6歲左右,第一顆恆牙(下顎第二乳臼齒的後方)開始長出,即俗稱的「6歲齒」,需特別注意的是─此牙脫落是不會再有牙齒長出代替的,之後乳牙漸漸脫落,被依序長出的恆牙取代,待孩子12∼14歲時,即有28顆恆牙。 由於牙齒全部換掉要等到12∼14歲,若不好好保養乳牙,不但會造成口腔疾病的發生,影響孩子進食,也會使得恆牙的發育受到影響,未來可能造成孩子齒列不整、咬合不良、牙周病等問題,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和時間去治療牙齒,也使孩子忍受牙痛之苦! 牙齒不像身體其他組織經過適當治療可恢復成原來的健康外觀,凡罹患蛀牙的牙齒絕不會不治而癒,經過治療後只能阻止其惡化而已,為了給親愛的寶貝一口健康貝齒,有些問題您一定要知道! Q1:反正乳牙是暫時的,蛀掉也沒關係?    乳牙與咀嚼進食、咬合發音、美觀、空間維持、誘發恆牙萌發等功能緊密相關。許多父母誤以為乳牙不用清潔,反正之後長出恆牙就可換掉;殊不知乳牙萌發後,一旦沒有適當照顧,很容易就形成齲齒,並影響之後生長的恆齒。 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表示,乳牙能幫後來的恆齒佔位置,乳牙若早掉了,後面的牙齒會往前倒,使得空間縮小、亂掉,可能會影響未來恆牙的萌發,甚至產生齒列不整的問題。此外,底下的恆牙尚在發育當中,若上面的乳牙化膿、發炎,也會影響未來恆牙的發育健康。   Q2:奶瓶性齲齒是喝奶造成的嗎? 有些嬰幼兒常有睡前以奶瓶喝奶的習慣,並且常常喝到睡著,導致在前牙與嘴唇之間常積聚未完全吞下的奶,久而久之,就造成前牙唇側嚴重齲蝕的特殊現象,稱為奶瓶性齲齒(Nursing bottle caries)。   楊瑞賢指出形成奶瓶性齲齒並不是奶瓶或牛奶本身造成,主要原因是喝完牛奶沒有清潔口腔所致;而且長時間含著牛奶睡覺,也會使得齲齒形成的風險大為升高。建議家長們讓幼兒戒掉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平常寶寶進食頻率不宜過多,每餐進食也不要太久,否則易形成高齲齒風險。    Q3:媽媽一口爛牙,也會遺傳給寶寶? Q4:如何發現寶寶已經形成齲齒? Q5:小朋友可以做根管治療嗎?需要嗎? Q6:一般兒科還是兒童牙科好? Q7:寶寶也可以吃氟錠嗎?氟錠的作用? 打造寶寶一口貝齒 1. 協助清潔口腔。養成飯後清潔口腔的習慣,學齡前兒童通常需要大人幫忙用牙刷、牙線清潔;3∼4歲後可以讓寶寶自己練習,但最後一定要經過大人檢查。 2. 適時使用氟化物。每三個月到半年在牙齒上塗氟;或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氟錠;待孩子比較會漱口後,再使用含氟的牙膏和漱口水。 3. 定期口腔檢查。齲齒早期沒有疼痛感,等到疼痛才就醫,往往已很嚴重,需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治療。因此寶寶有牙齒後就可以開始看牙,約4∼6個月固定給牙科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4. 少攝取含糖食物。?予小孩適當的零食,盡量少供給含糖食物,包括餅乾、含糖飲料、冰淇淋及零食等;吃了零食後,盡量讓孩子漱口和刷牙。 5. 正確的餵食習慣。食物對牙齒所構成的威脅不在於多寡,而是吃的次數和黏在牙齒表面上時間的長短而定,因此務必控制進食頻率和用餐時間。 (詳文請見2008年八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2008年08月14日
公開
42

Healthy Baby 寶貝健康   嬰幼兒乳牙保健須知   Protect your baby’s milk teeth 採訪�林明佳 諮詢�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 楊瑞賢 參考資料�《婦幼口腔保健》,婦幼家庭出版社 北市衛生局日前根據96年學齡前兒童口腔篩檢報告指出,學齡前兒童齲齒盛行率高達63.37%、齲齒數目3.22顆,與WHO所訂定2010年全球口腔保健指標─「90%的5歲兒童全無齲齒、12歲兒童齲齒數目不超過2顆」,尚有一段距離,另外,94∼95年的齲齒盛行率為78.1%,顯示國內7歲以下的幼兒高達七成以上有蛀牙情形。其實,寶寶自乳牙萌發後即需要適當的清潔,從小落實口腔保健習慣,才能遠離齲牙、牙周病的惡夢。如何維護小寶貝的牙齒?就由本文來告訴您吧! 母親開始懷孕的第6週,乳牙的牙胚即出現在胎兒的口腔中,4個月左右開始鈣化,然後一直到孩子出生的6∼7個月後,乳牙才長出來,通常下顎第一門牙是最早長出的乳牙,之後大約每隔4個月便會有對新的乳牙長出;當孩子2∼3歲時,全部20顆乳牙均會長出;到了6歲左右,第一顆恆牙(下顎第二乳臼齒的後方)開始長出,即俗稱的「6歲齒」,需特別注意的是─此牙脫落是不會再有牙齒長出代替的,之後乳牙漸漸脫落,被依序長出的恆牙取代,待孩子12∼14歲時,即有28顆恆牙。 由於牙齒全部換掉要等到12∼14歲,若不好好保養乳牙,不但會造成口腔疾病的發生,影響孩子進食,也會使得恆牙的發育受到影響,未來可能造成孩子齒列不整、咬合不良、牙周病等問題,反而要花更多的錢和時間去治療牙齒,也使孩子忍受牙痛之苦! 牙齒不像身體其他組織經過適當治療可恢復成原來的健康外觀,凡罹患蛀牙的牙齒絕不會不治而癒,經過治療後只能阻止其惡化而已,為了給親愛的寶貝一口健康貝齒,有些問題您一定要知道! Q1:反正乳牙是暫時的,蛀掉也沒關係?    乳牙與咀嚼進食、咬合發音、美觀、空間維持、誘發恆牙萌發等功能緊密相關。許多父母誤以為乳牙不用清潔,反正之後長出恆牙就可換掉;殊不知乳牙萌發後,一旦沒有適當照顧,很容易就形成齲齒,並影響之後生長的恆齒。 國泰綜合醫院齒顎矯正科及兒童牙科專任主治醫師楊瑞賢表示,乳牙能幫後來的恆齒佔位置,乳牙若早掉了,後面的牙齒會往前倒,使得空間縮小、亂掉,可能會影響未來恆牙的萌發,甚至產生齒列不整的問題。此外,底下的恆牙尚在發育當中,若上面的乳牙化膿、發炎,也會影響未來恆牙的發育健康。   Q2:奶瓶性齲齒是喝奶造成的嗎? 有些嬰幼兒常有睡前以奶瓶喝奶的習慣,並且常常喝到睡著,導致在前牙與嘴唇之間常積聚未完全吞下的奶,久而久之,就造成前牙唇側嚴重齲蝕的特殊現象,稱為奶瓶性齲齒(Nursing bottle caries)。   楊瑞賢指出形成奶瓶性齲齒並不是奶瓶或牛奶本身造成,主要原因是喝完牛奶沒有清潔口腔所致;而且長時間含著牛奶睡覺,也會使得齲齒形成的風險大為升高。建議家長們讓幼兒戒掉含著奶瓶睡覺的習慣,平常寶寶進食頻率不宜過多,每餐進食也不要太久,否則易形成高齲齒風險。    Q3:媽媽一口爛牙,也會遺傳給寶寶? Q4:如何發現寶寶已經形成齲齒? Q5:小朋友可以做根管治療嗎?需要嗎? Q6:一般兒科還是兒童牙科好? Q7:寶寶也可以吃氟錠嗎?氟錠的作用? 打造寶寶一口貝齒 1. 協助清潔口腔。養成飯後清潔口腔的習慣,學齡前兒童通常需要大人幫忙用牙刷、牙線清潔;3∼4歲後可以讓寶寶自己練習,但最後一定要經過大人檢查。 2. 適時使用氟化物。每三個月到半年在牙齒上塗氟;或在醫師指示下服用氟錠;待孩子比較會漱口後,再使用含氟的牙膏和漱口水。 3. 定期口腔檢查。齲齒早期沒有疼痛感,等到疼痛才就醫,往往已很嚴重,需要花更多時間與金錢治療。因此寶寶有牙齒後就可以開始看牙,約4∼6個月固定給牙科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 4. 少攝取含糖食物。?予小孩適當的零食,盡量少供給含糖食物,包括餅乾、含糖飲料、冰淇淋及零食等;吃了零食後,盡量讓孩子漱口和刷牙。 5. 正確的餵食習慣。食物對牙齒所構成的威脅不在於多寡,而是吃的次數和黏在牙齒表面上時間的長短而定,因此務必控制進食頻率和用餐時間。 (詳文請見2008年八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31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預計11/30出版] 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那麼你該怎 麼辦呢? 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2-3的方 法。從1數到3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數。 一開始,請先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要把數1-2-3應用在「不要做」行為上。換言之,當小孩在吵架、哭鬧、吼 叫、爭辯、耍脾氣時,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或是要 他們快去寫功課、練琴等等,這方法就不適用。 再者,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2-3魔法術的話,當你知道如何數1-2-3後,可能會半 信半疑的,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你也許會想: 嘿,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他可是個小野人呢! 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要知道,數1-2-3這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沒有那麼容易。主 要的「魔法」不在數數字,誰都會數嘛,它的神奇力量來自「不說話、不動怒」法 則,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1-2-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效果太神奇了。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 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教你用謹慎、合理、貫徹的方法,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 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變得言行一致、 有主見,且心平氣和。 讀到這裡,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沒關係,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 題。之後,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就可以開始數1-2-3了。 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他吵著要吃洋芋片,但你硬是 不給他,因為就快吃晚餐了。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用頭撞地板、用腳猛踢 廚櫃,還大哭大叫的。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你媽媽教你拿 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最後,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 股。 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你不妨試試1-2-3魔法術。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你家這 個小魔鬼,然後很平靜地說:「1--」。 他依然哭鬧不停,甚至火力全開。過了五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他還 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五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 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 搞砸了,得自負後果。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 間,你將暫時不理他;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 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 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那麼在你說:「3,時間到,進房間五分鐘。」之後, 你不理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 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 在你不理會小孩時,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你 不用說話、不生氣、不會覺得愧疚、不用說教、沒有爭辯。除非必要,你什麼話也沒 說。 譬如,你就不用說:「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 快被你煩死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媽媽快要受不了了!姊姊就不會像你這 樣哭鬧,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 你也許會忍不住,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如果小孩又出現了 「不要做」行為,你就再從1數到3。小孩若乖乖聽話,你就稱讚他,讓他成為你的好 夥伴。 很快地,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我們跟你保證:以後你只要從1 數到2,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根本不用起身、大聲吼叫,或做一 些稍後會後悔的事。你只是第一次嘗試,就能立即上手。 有些父母會問:「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每次我都要數到2。他是不是 故意的?」我們的答案是:「非也,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他 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 他才會學乖。所以,數到2應該還好吧。記住,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他的機會已經沒 了,就等你裁決。 還有些父母問說:「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 會嗎?」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好比說,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你總不可 能還在那邊數1-2-3吧,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立刻 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鬧,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雖然他 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這時你該如何呢?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 半,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他卻回你:「他媽的!」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 止,所以同樣地,你得跟他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說一次,那就 變成十五分鐘。」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當小 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 瞧,數1-2-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有效。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就是這樣而已 啊! 比較困難的部分 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兩個月前,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覺得收穫很多。我 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一個七歲、一個五歲。回家後,我們立即嘗試1-2-3魔法術, 真的很有效,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不過現在1-2-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我想我們 需要新方法了。」 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90%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不說話、不動怒」法則。 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但卻不自知。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 的故事吧?如果你是一邊數1-2-3,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1--媽媽真的很累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我在跟你說話時,眼睛看著我。 好 啦,2--,再說一次,快進你的房間去,聽到沒?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真是 讓人受不了。我再說一遍。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好 了,夠啦!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我不理你了,快點!!」 天啊,這像什麼話?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這下 子,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那絕不是1-2-3要教你的 東西。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如 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溝通」,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來吧,咱們吵一架 吧!」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對立反抗,或是行為規範障礙,就足以讓你 們大吵一架。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太多的言語或規 勸,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 再來,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對這種 小孩來說,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譬如哪部分是數1-2-3,哪部 分是警告。他真的沒辦法!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他是無法做出正確 回應的。 最後,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還有一件事情不對。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你 要是愈說愈多,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 理由之後,其實你是在告訴他:「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不然你不必聽話。哎,媽 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當 你這樣請求,你是在替小孩思考,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 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 啊」、「爸爸沒那麼快回家」,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 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你應該二話不說,立刻豎起手指說:「1--」、「2- -」等等。記住,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 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對自己 的行為負責。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 說到數1-2-3,你的靜默勝過任何言語。 ********************************************** 還不錯..有空來試試~

拼圖世界妙妙妙

2008年06月09日
公開
46

拼圖世界妙妙妙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黃恢濤 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心理師 劉培鈴 採訪�洪憶文 攝影�阿春 演出�Baby:洪意喬 拼圖一直是大家眼中的「益智」玩具,坊間的拼圖種類更是五花八門。操作拼圖的優點、所要運用的能力,多集中於認知方面,但因牽涉較廣,家長應留意拼圖難易度是否能配合孩子發展,並適時提供協助,以免引導不成,反而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由拼圖看孩子發展∼ 廣義的拼圖,涵蓋:圖形配對盒,如木製圖形板、塑料盒子上有幾何圖形或不規則形凹槽的設計方式,可讓孩子拿著配對之物件放入;及每片拼圖附有小握柄,方便孩子拿取並放入圖形凹槽者;其他還有紙類拼圖、立體拼圖等等。 長庚兒童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黃恢濤表示,就表面來看,操作拼圖明顯和抓握能力、視覺有關,而兩者合併則為手眼協調。不過在遊戲當中,操作拼圖所牽涉到的認知成分較多,手部功能的要求其實較少。基本上,12∼18個月的孩子若能翻厚紙書,及用指尖抓小豆子準確放入像保特瓶瓶口大小的範圍內,操作拼圖就沒有問題。反而是在視知覺方面,需要用到的能力包括: ★形狀恆常 孩子1歲起,會開始認識許多物品,逐漸累積形狀概念,通常他們會先認識圓形,且可完成圖形盒之圓形配對。1.5歲時,大都可完成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這三個基本形狀配對,1.5∼2歲則進展到多樣幾何圖形;2歲後,孩子還能記得生活周遭多項物品的形狀。家長如欲提供孩子拼圖,首先便要考慮孩子的形狀概念發展。 ★形狀區辨 如孩子要能夠區辨圓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彼此不同,才有辦法進行拼圖遊戲。不過開始僅指區辨圖形,不含命名,很多家長會拼命教命名,其實那是三歲以後的事。 ★基礎分類能力 孩子應具有顏色和形狀分類的基本概念,以便能在眾多物件當中,知道該如何運用線索,像是同樣顏色的物件,位置可能比較接近等。 ★視覺空間關係 即孩子對於不同物件在此空間的位置該如何安排,方可組合成完整的圖案。 ★視覺完形 視覺完形指的是,即使一個圖形缺少某一部份或因被遮蔽而造成輪廓或線條不連續,孩子腦中也能有一完整的基本雛形,並朝著此一概念進行拼圖操作。例如一個蘋果圖案的拼圖,雖然缺了好幾塊,但我們依然能夠曉得它是什麼,且朝蘋果的概念完成拼圖。 活用拼圖,為認知發展加分! 如同所有啟蒙玩具一樣,拼圖若能運用得宜,對於孩子的確有許多幫助,請見專家介紹: ★A+:形狀及顏色認知 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心理師劉培鈴表示,,色形狀2元配對拼圖圖的難度較為複雜,孩子也能較快找到線索,故應1∼2歲孩子適用的拼圖非常簡單,這時提供拼圖的目的,除了加強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主要是以其為媒介,增進顏色和形狀的辨識。形狀方面,孩子最先會認識圓形,再到正方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顏色方面,孩子會先認識紅色、黃色、藍色三原色,再逐漸擴及到6個顏色或更多;到孩子3歲時,他不僅能夠指認學過的顏色、形狀,還能訴之言語。在孩子3歲以前,拼圖仍以增進顏色和形狀的辨識為要,且配合其發展,逐步提高複雜度,如進行到顏色形狀2元配對等。而經由前期的累積,之後才能發展出所謂組織能力。 ★A+:空間操作&運思 孩子在拼圖時,會嘗試將物件直放、橫放,或放在角落、中間等,以求達成目的,故有助於空間操作的能力。3歲前,孩子拼拼圖是不斷地嘗試錯誤直到結束,3歲後,才會先想想再去拼,進入到空間操作運思的部分。 ★A+:視覺搜尋 拼圖一片片拆散後,孩子如欲重組原本的圖案,便須逐一尋找需要的物件,增進視覺搜尋能力。 ★A+:察覺關係 黃恢濤表示,察覺關係的能力一般可分為視知覺、專注力兩方面來討論: 1視覺主題背景:當孩子眼睛在搜尋某個線索時,須能從眾多物件中釐清自己所需要者,而暫時忽略其他部分,此即視覺主題背景的區分。 2專注力:進行拼圖遊戲,孩子不光要將專注力投注在活動本身,另外,這時亦須運用到選擇性注意力,也就是說將注意力放在所需要的物件上,而不是所有的刺激進來都全盤接收。 常常進行察覺關係能力訓練的孩子,辨識力會變高、變快,視覺搜尋也會同步跟進,讓孩子閱讀圖畫書時能掌握更多訊息。而且這類孩子還會學到細部拆解來分析,這對日後進展到組織能力,及更進一步之計畫動作能力都很有益處。 ★A+:短期記憶力 孩子玩拼圖時,如發現少了某一片,便得記住它大概是什麼形狀,才能去尋找需要的部分。 影響拼圖難度2大要素!! 拼圖的難度,取決於片數、圖案難易度,及孩子對圖案的熟悉度等。家長在選購時,亦可由以下兩點著手: ★圖案:抽象→立體 孩子好上手 拼圖圖案對於孩子來說難或簡單,應回歸其認知發展。劉培鈴表示,最初提供孩子拼圖時,圖案越具體越好,並應從單一物件開始嘗試,抽象如卡通圖案、漫畫圖案等,則建議孩子3歲後再作考慮。部分拼圖整個圖案色調相近,且物與物之間無清晰分界線條,這亦不宜過早提供。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孩子對圖案的熟悉度也會影響其表現,例如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圖案,或他常在電視、圖書看到類似的圖案,可能反應比較好,那麼即使片數增加、圖案較為複雜,孩子也能較快找到線索,故應以孩子熟悉者為首選。 ★片數:由少→多 按部就班無負擔 顯而易見的,拼圖片數越多、難度越高,家長不須急於求成或跟其他孩子比較,配合孩子的發展逐步提昇拼圖的難度即可。 各階段適用拼圖建議! ★1∼2歲: 種類 為提供孩子基礎的形狀、顏色認知,適用拼圖包括: 1.針對1∼1.5歲孩子,可以提供基本幾何圖形的圖形配對盒,一般可先從○□△三個圖形開始,再逐漸增加。孩子2歲左右,可讓他嘗試更多圖形,或附有不規則形狀的立體鏤空的圖形盒。 2.該階段手部動作可能還不熟練,家長可選擇附小握柄的木製小拼圖,該類產品類似圖形盒,但形狀更多元,當孩子正在認識許多生活事物如樹、動物、水果、雲朵時,搭配相關圖案的拼圖,孩子反應通常不錯。這類拼圖主要供形狀配對使用。 附註 木製的圖形盒,因物件體積較大較硬,相對方便孩子拿取,而且比紙類拼圖更容易放入設計的凹槽內,同理可證,附小握柄的的拼圖亦具有上述優點。前期孩子手部動作、手眼協調還不夠成熟時,以此進行視覺認知較為合適。隨著孩子相關能力更為成熟,再適時更換紙類拼圖。這主要是考量其手部動作、手眼協調,又或者孩子的熟悉度,家長千萬不要有孩子無法操作紙類拼圖就是認知能力較差的想法。 ★2∼3歲: 種類 厚紙類拼圖 圖案及片數 黃恢濤表示,該階段適用之拼圖,圖案方面以具體、孩子熟悉,且依物體外型清楚切割為各部位者為首選,而片數則可先從兩片開始,再視孩子接受度慢慢增加,常見為類似像是蘋果、葉子組合而成兩片拼圖、將人體分成三部份的拼圖等,通常如果素材符合上述要求,3歲左右的孩子在嘗試後都可完成6片拼圖。 一開始,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即使是兩片式拼圖,不妨先拼好一片,留下僅剩的部份讓孩子進行單一配對,待孩子熟練後,再讓他自己拼完。 ★3∼4歲: 種類 厚紙類拼圖 圖案及片數 相較於前期使用依物體部位作清楚切割的拼圖,3∼4歲期間可以開始讓孩子嘗試隨意切割的拼圖(每片拼圖為不規則形狀)。通常若圖案為具體、孩子熟悉者,該階段約可完成6∼12片拼圖。部分拼圖雖然片數符合,也為具體圖案,但因為圖案顏色相近,像是整面紅通通的蘋果等,3∼4歲的孩子可能都還要父母的協助才能完成。 孩子如果之前已經知道拼圖上的圖案為何,相對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有些孩子能快速完成卡通圖案的拼圖,一方面可能是圖案熟悉,一方面則可能是重複練習的結果,其他如拼圖的切割方式、有沒有對照圖,也會影響孩子的反應。 ★4歲後: 種類 厚紙類拼圖、立體拼圖 圖案 及片數 之前如有練習,這時可以圖案的難度可再提高,4歲以上的孩子多可完成20、30片的拼圖,甚至到5、6歲時,如果孩子原本就已經認識拼圖上的圖案,可能看到其中一小片就可以知道整個圖案為何,並嘗試立體拼圖。當然孩子的表現又要回到家長有沒有提供圖的範例、之前有無相關經驗、對圖案的熟悉度等。 你給的是壓力還是挑戰?! 父母必知3件事! 拼圖是一項視知覺啟蒙的媒介,但要讓它發揮應有的功能,應配合孩子的發展,及考量孩子的興趣,盲目比較、急於求成絕對有害無利。特別是以下幾點,請家長多留意: ★嗶∼嗶∼:慎選拼圖 拼度的難易度應符合孩子年齡和能力,現在大部分產品上都有清楚標示適用年齡,散裝的拼圖若沒有標示,可參考前文使用建議。 ★嗶∼嗶∼:確認孩子知道遊戲規則 家長可能覺得拼圖不就是把物件放上去,哪有什麼難?但對孩子來說,在剛開始接觸時,他不見得知道該如進行,甚至到後來的立體拼圖,牽涉到物件有六面圖案,難度更高,故建議家長先作示範,並提供孩子摸索的機會。 ★嗶∼嗶∼:按部就班 拼圖提供應有其階段性,如果孩子有興趣且前期表現不錯,再考慮進入下一階段也不遲。家長千萬不要為了省錢或一時興起,提供孩子能力以外的拼圖,加重其挫折感。 幫助孩子輕鬆上手有撇步! 孩子剛開始玩拼圖時,都是一個一個試,即從嘗試錯誤中學習,如何讓孩子擁有成功的經驗、逐步接受挑戰,絕對需要家長的協助,不過這跟父母直接指揮孩子拼哪一片絕對是兩回事喔!其實引導技巧很多,家長不妨試試看: ★Guide:尊重孩子個別差異 劉培鈴表示,每個孩子的氣質、挫折忍受度、能力發展快慢都不太一樣,所以適合的引導方式和啟蒙素材也必須跟著調整。例如有些孩子喜歡接受挑戰,而有些孩子天氣質比較退縮,可能對新事物接受度沒那麼好,家長應避免提供過難的素材,而要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感覺到遊戲的趣味後,再慢慢增加難度。 ★Guide:試著提供孩子線索 黃恢濤表示,家長應先讓孩子有一段摸索的時間,如果孩子不得其門而入,可以提醒孩子留意拼圖的線索,方法包括: 1.選擇孩子熟悉的圖案,或者提供圖例讓孩子參考,接著一片片拿起來,再讓孩子嘗試拼圖,當然家長先作示範也是不錯的方式。 2.提醒孩子留意拼圖物件之顏色、線條、邊角等線索。 3.先將拼圖不同部分之物件加以分類,避免孩子漫無目的尋找。 4.先在拼圖底板上,加強描繪拼圖物件的線條,讓孩子可以根據形狀配對來玩拼圖。 5.孩子在拼的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家長可以針對關鍵的幾片作協助,讓孩子可以繼續進行遊戲。 6.孩子若對圖案不熟悉,家長可先拼好大部分,並留幾片給孩子嘗試,讓他有完成的感覺,待孩子認識整個圖案後,再挑戰多一些片數。或者在遊戲前,先讓孩子瞭解圖形亦可。 ★Guide:陪伴孩子一同遊戲 家長陪同遊戲可增進對孩子能力的瞭解及適時提供協助,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動力喔! 『小叮嚀!!』 提供拼圖,最基本的便是符合孩子發展,超過孩子能力所及當然不好;反之,當孩子已經很熟悉相關遊戲,且對拼圖感興趣,家長便該更換相同程度但不同種類的拼圖。因為拼圖可以經由練習而熟練,同一副拼圖如練熟了,完成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時提供新的拼圖,考驗的便是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不過初期家長仍應提供適當的協助。如果孩子嘗試後,依然難以進入狀況,家長可能要考慮孩子是否僅憑記憶在操作拼圖,較缺乏組織、策略能力,並加強這方面的協助。 【專家小檔案】 *劉培鈴 現職: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經歷:童綜合醫院心身科 臨床心理師、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 心理諮商老師、羅東聖母醫院身心發展中心 臨床心理師 暨精神醫療組組長、宜蘭特教資源中心 兼職心理師、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 心理師 *黃恢濤 學歷: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育兒生活》 2008�6月號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 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1&cid=620

拼圖世界妙妙妙

2008年06月09日
公開
40

拼圖世界妙妙妙 諮詢�長庚兒童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組長 黃恢濤 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心理師 劉培鈴 採訪�洪憶文 攝影�阿春 演出�Baby:洪意喬 拼圖一直是大家眼中的「益智」玩具,坊間的拼圖種類更是五花八門。操作拼圖的優點、所要運用的能力,多集中於認知方面,但因牽涉較廣,家長應留意拼圖難易度是否能配合孩子發展,並適時提供協助,以免引導不成,反而增加孩子的挫折感。 由拼圖看孩子發展∼ 廣義的拼圖,涵蓋:圖形配對盒,如木製圖形板、塑料盒子上有幾何圖形或不規則形凹槽的設計方式,可讓孩子拿著配對之物件放入;及每片拼圖附有小握柄,方便孩子拿取並放入圖形凹槽者;其他還有紙類拼圖、立體拼圖等等。 長庚兒童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黃恢濤表示,就表面來看,操作拼圖明顯和抓握能力、視覺有關,而兩者合併則為手眼協調。不過在遊戲當中,操作拼圖所牽涉到的認知成分較多,手部功能的要求其實較少。基本上,12∼18個月的孩子若能翻厚紙書,及用指尖抓小豆子準確放入像保特瓶瓶口大小的範圍內,操作拼圖就沒有問題。反而是在視知覺方面,需要用到的能力包括: ★形狀恆常 孩子1歲起,會開始認識許多物品,逐漸累積形狀概念,通常他們會先認識圓形,且可完成圖形盒之圓形配對。1.5歲時,大都可完成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這三個基本形狀配對,1.5∼2歲則進展到多樣幾何圖形;2歲後,孩子還能記得生活周遭多項物品的形狀。家長如欲提供孩子拼圖,首先便要考慮孩子的形狀概念發展。 ★形狀區辨 如孩子要能夠區辨圓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彼此不同,才有辦法進行拼圖遊戲。不過開始僅指區辨圖形,不含命名,很多家長會拼命教命名,其實那是三歲以後的事。 ★基礎分類能力 孩子應具有顏色和形狀分類的基本概念,以便能在眾多物件當中,知道該如何運用線索,像是同樣顏色的物件,位置可能比較接近等。 ★視覺空間關係 即孩子對於不同物件在此空間的位置該如何安排,方可組合成完整的圖案。 ★視覺完形 視覺完形指的是,即使一個圖形缺少某一部份或因被遮蔽而造成輪廓或線條不連續,孩子腦中也能有一完整的基本雛形,並朝著此一概念進行拼圖操作。例如一個蘋果圖案的拼圖,雖然缺了好幾塊,但我們依然能夠曉得它是什麼,且朝蘋果的概念完成拼圖。 活用拼圖,為認知發展加分! 如同所有啟蒙玩具一樣,拼圖若能運用得宜,對於孩子的確有許多幫助,請見專家介紹: ★A+:形狀及顏色認知 台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心理師劉培鈴表示,,色形狀2元配對拼圖圖的難度較為複雜,孩子也能較快找到線索,故應1∼2歲孩子適用的拼圖非常簡單,這時提供拼圖的目的,除了加強孩子手眼協調的能力,主要是以其為媒介,增進顏色和形狀的辨識。形狀方面,孩子最先會認識圓形,再到正方形、三角形、不規則形等;顏色方面,孩子會先認識紅色、黃色、藍色三原色,再逐漸擴及到6個顏色或更多;到孩子3歲時,他不僅能夠指認學過的顏色、形狀,還能訴之言語。在孩子3歲以前,拼圖仍以增進顏色和形狀的辨識為要,且配合其發展,逐步提高複雜度,如進行到顏色形狀2元配對等。而經由前期的累積,之後才能發展出所謂組織能力。 ★A+:空間操作&運思 孩子在拼圖時,會嘗試將物件直放、橫放,或放在角落、中間等,以求達成目的,故有助於空間操作的能力。3歲前,孩子拼拼圖是不斷地嘗試錯誤直到結束,3歲後,才會先想想再去拼,進入到空間操作運思的部分。 ★A+:視覺搜尋 拼圖一片片拆散後,孩子如欲重組原本的圖案,便須逐一尋找需要的物件,增進視覺搜尋能力。 ★A+:察覺關係 黃恢濤表示,察覺關係的能力一般可分為視知覺、專注力兩方面來討論: 1視覺主題背景:當孩子眼睛在搜尋某個線索時,須能從眾多物件中釐清自己所需要者,而暫時忽略其他部分,此即視覺主題背景的區分。 2專注力:進行拼圖遊戲,孩子不光要將專注力投注在活動本身,另外,這時亦須運用到選擇性注意力,也就是說將注意力放在所需要的物件上,而不是所有的刺激進來都全盤接收。 常常進行察覺關係能力訓練的孩子,辨識力會變高、變快,視覺搜尋也會同步跟進,讓孩子閱讀圖畫書時能掌握更多訊息。而且這類孩子還會學到細部拆解來分析,這對日後進展到組織能力,及更進一步之計畫動作能力都很有益處。 ★A+:短期記憶力 孩子玩拼圖時,如發現少了某一片,便得記住它大概是什麼形狀,才能去尋找需要的部分。 影響拼圖難度2大要素!! 拼圖的難度,取決於片數、圖案難易度,及孩子對圖案的熟悉度等。家長在選購時,亦可由以下兩點著手: ★圖案:抽象→立體 孩子好上手 拼圖圖案對於孩子來說難或簡單,應回歸其認知發展。劉培鈴表示,最初提供孩子拼圖時,圖案越具體越好,並應從單一物件開始嘗試,抽象如卡通圖案、漫畫圖案等,則建議孩子3歲後再作考慮。部分拼圖整個圖案色調相近,且物與物之間無清晰分界線條,這亦不宜過早提供。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孩子對圖案的熟悉度也會影響其表現,例如孩子對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圖案,或他常在電視、圖書看到類似的圖案,可能反應比較好,那麼即使片數增加、圖案較為複雜,孩子也能較快找到線索,故應以孩子熟悉者為首選。 ★片數:由少→多 按部就班無負擔 顯而易見的,拼圖片數越多、難度越高,家長不須急於求成或跟其他孩子比較,配合孩子的發展逐步提昇拼圖的難度即可。 各階段適用拼圖建議! ★1∼2歲: 種類 為提供孩子基礎的形狀、顏色認知,適用拼圖包括: 1.針對1∼1.5歲孩子,可以提供基本幾何圖形的圖形配對盒,一般可先從○□△三個圖形開始,再逐漸增加。孩子2歲左右,可讓他嘗試更多圖形,或附有不規則形狀的立體鏤空的圖形盒。 2.該階段手部動作可能還不熟練,家長可選擇附小握柄的木製小拼圖,該類產品類似圖形盒,但形狀更多元,當孩子正在認識許多生活事物如樹、動物、水果、雲朵時,搭配相關圖案的拼圖,孩子反應通常不錯。這類拼圖主要供形狀配對使用。 附註 木製的圖形盒,因物件體積較大較硬,相對方便孩子拿取,而且比紙類拼圖更容易放入設計的凹槽內,同理可證,附小握柄的的拼圖亦具有上述優點。前期孩子手部動作、手眼協調還不夠成熟時,以此進行視覺認知較為合適。隨著孩子相關能力更為成熟,再適時更換紙類拼圖。這主要是考量其手部動作、手眼協調,又或者孩子的熟悉度,家長千萬不要有孩子無法操作紙類拼圖就是認知能力較差的想法。 ★2∼3歲: 種類 厚紙類拼圖 圖案及片數 黃恢濤表示,該階段適用之拼圖,圖案方面以具體、孩子熟悉,且依物體外型清楚切割為各部位者為首選,而片數則可先從兩片開始,再視孩子接受度慢慢增加,常見為類似像是蘋果、葉子組合而成兩片拼圖、將人體分成三部份的拼圖等,通常如果素材符合上述要求,3歲左右的孩子在嘗試後都可完成6片拼圖。 一開始,家長不宜操之過急,即使是兩片式拼圖,不妨先拼好一片,留下僅剩的部份讓孩子進行單一配對,待孩子熟練後,再讓他自己拼完。 ★3∼4歲: 種類 厚紙類拼圖 圖案及片數 相較於前期使用依物體部位作清楚切割的拼圖,3∼4歲期間可以開始讓孩子嘗試隨意切割的拼圖(每片拼圖為不規則形狀)。通常若圖案為具體、孩子熟悉者,該階段約可完成6∼12片拼圖。部分拼圖雖然片數符合,也為具體圖案,但因為圖案顏色相近,像是整面紅通通的蘋果等,3∼4歲的孩子可能都還要父母的協助才能完成。 孩子如果之前已經知道拼圖上的圖案為何,相對比較容易進入狀況,有些孩子能快速完成卡通圖案的拼圖,一方面可能是圖案熟悉,一方面則可能是重複練習的結果,其他如拼圖的切割方式、有沒有對照圖,也會影響孩子的反應。 ★4歲後: 種類 厚紙類拼圖、立體拼圖 圖案 及片數 之前如有練習,這時可以圖案的難度可再提高,4歲以上的孩子多可完成20、30片的拼圖,甚至到5、6歲時,如果孩子原本就已經認識拼圖上的圖案,可能看到其中一小片就可以知道整個圖案為何,並嘗試立體拼圖。當然孩子的表現又要回到家長有沒有提供圖的範例、之前有無相關經驗、對圖案的熟悉度等。 你給的是壓力還是挑戰?! 父母必知3件事! 拼圖是一項視知覺啟蒙的媒介,但要讓它發揮應有的功能,應配合孩子的發展,及考量孩子的興趣,盲目比較、急於求成絕對有害無利。特別是以下幾點,請家長多留意: ★嗶∼嗶∼:慎選拼圖 拼度的難易度應符合孩子年齡和能力,現在大部分產品上都有清楚標示適用年齡,散裝的拼圖若沒有標示,可參考前文使用建議。 ★嗶∼嗶∼:確認孩子知道遊戲規則 家長可能覺得拼圖不就是把物件放上去,哪有什麼難?但對孩子來說,在剛開始接觸時,他不見得知道該如進行,甚至到後來的立體拼圖,牽涉到物件有六面圖案,難度更高,故建議家長先作示範,並提供孩子摸索的機會。 ★嗶∼嗶∼:按部就班 拼圖提供應有其階段性,如果孩子有興趣且前期表現不錯,再考慮進入下一階段也不遲。家長千萬不要為了省錢或一時興起,提供孩子能力以外的拼圖,加重其挫折感。 幫助孩子輕鬆上手有撇步! 孩子剛開始玩拼圖時,都是一個一個試,即從嘗試錯誤中學習,如何讓孩子擁有成功的經驗、逐步接受挑戰,絕對需要家長的協助,不過這跟父母直接指揮孩子拼哪一片絕對是兩回事喔!其實引導技巧很多,家長不妨試試看: ★Guide:尊重孩子個別差異 劉培鈴表示,每個孩子的氣質、挫折忍受度、能力發展快慢都不太一樣,所以適合的引導方式和啟蒙素材也必須跟著調整。例如有些孩子喜歡接受挑戰,而有些孩子天氣質比較退縮,可能對新事物接受度沒那麼好,家長應避免提供過難的素材,而要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感覺到遊戲的趣味後,再慢慢增加難度。 ★Guide:試著提供孩子線索 黃恢濤表示,家長應先讓孩子有一段摸索的時間,如果孩子不得其門而入,可以提醒孩子留意拼圖的線索,方法包括: 1.選擇孩子熟悉的圖案,或者提供圖例讓孩子參考,接著一片片拿起來,再讓孩子嘗試拼圖,當然家長先作示範也是不錯的方式。 2.提醒孩子留意拼圖物件之顏色、線條、邊角等線索。 3.先將拼圖不同部分之物件加以分類,避免孩子漫無目的尋找。 4.先在拼圖底板上,加強描繪拼圖物件的線條,讓孩子可以根據形狀配對來玩拼圖。 5.孩子在拼的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家長可以針對關鍵的幾片作協助,讓孩子可以繼續進行遊戲。 6.孩子若對圖案不熟悉,家長可先拼好大部分,並留幾片給孩子嘗試,讓他有完成的感覺,待孩子認識整個圖案後,再挑戰多一些片數。或者在遊戲前,先讓孩子瞭解圖形亦可。 ★Guide:陪伴孩子一同遊戲 家長陪同遊戲可增進對孩子能力的瞭解及適時提供協助,同時還能提高孩子的動力喔! 『小叮嚀!!』 提供拼圖,最基本的便是符合孩子發展,超過孩子能力所及當然不好;反之,當孩子已經很熟悉相關遊戲,且對拼圖感興趣,家長便該更換相同程度但不同種類的拼圖。因為拼圖可以經由練習而熟練,同一副拼圖如練熟了,完成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這時提供新的拼圖,考驗的便是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不過初期家長仍應提供適當的協助。如果孩子嘗試後,依然難以進入狀況,家長可能要考慮孩子是否僅憑記憶在操作拼圖,較缺乏組織、策略能力,並加強這方面的協助。 【專家小檔案】 *劉培鈴 現職:台安敦南心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臨床心理學組碩士、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經歷:童綜合醫院心身科 臨床心理師、東海大學學生諮商中心 心理諮商老師、羅東聖母醫院身心發展中心 臨床心理師 暨精神醫療組組長、宜蘭特教資源中心 兼職心理師、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科 心理師 *黃恢濤 學歷:台灣大學職能治療系畢業 經歷:台大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 《育兒生活》 2008�6月號 (資料來源:育兒生活 提供) http://www.babyhome.com.tw/info/c2.php?catid=2&subid=1&cid=620

寶寶黏人 一點都不奇怪!

2008年06月05日
公開
41

寶寶黏人 一點都不奇怪! 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是雙向的。爸爸媽媽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及時回應孩子的需要,就能形成一個親密的、穩定的、正向的循環關係,親子之間可以黏得恰到好處。 文�王乃善 本刊特約撰文 提供�信誼•學前教育雜誌 照片提供�「信誼學前教育雜誌」 1歲以內的寶寶,黏人的原因,不外乎生理以及安全感的需求。一般說來,6、7個月大開始,寶寶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黏人」現象:他會在你準備要離開他時,開始依偎著你、爬到你身上、緊緊抱住你,他想說:媽咪,我想跟你在一起。這和寶寶的心智發展、情感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 ■生病、驚嚇、不安全感 當寶寶身心感到不舒服時,自然最需要我們的疼惜和關愛;很多時候,寶寶顯得異常黏人,其實就是身心狀態的反應。他不會說話、不能言語表達,只能透過哭泣、想要抱抱、不願自己一個人的方式,透露訊息。 ■生活作息的改變 6個月大的寶寶,會對周遭人事物產生好奇與興趣,在這個階段,已經養成固定的作息,例如:遊戲、洗澡、送爸媽上班,都有例行的模式,他也樂此不疲。但同時,卻也會因為改變,像是作息被突發事件干擾、換了保母或照顧者、處於陌生環境等,而感到手足無措,便開始有黏人的情形。 ■不想與親密的人分離 隨著心智的發展,寶寶漸漸學到「物體恆存」:他知道,爸爸上班去了,不在房間裡,但爸爸依然存在。換句話說,我們在寶寶的心裡,已經形成一個永恆存在的圖像,也因為他知道這是不會消失的個體,就更想知道「你在哪裡」;這時,若爸媽在寶寶身旁,他會很放心的自由玩耍,一旦要長時間離開他時,他會想要跟著、不想與爸媽分開,而產生分離焦慮的現象。 ■害怕見到陌生人 到了寶寶7、8個月大,便認得爸爸、媽媽、重要的親人、熟悉的照顧者,會開始辨別這是不是陌生的臉孔。很多寶寶在這個階段顯得特別害羞,當有陌生人出現時,寶寶可能變得比較安靜、緊緊抱住我們,甚至表現出恐懼的樣子。 面對黏人,爸媽慢慢來 舒緩寶寶的黏人與焦慮,有一些生活小技巧可以幫上忙。 ■跟寶寶好好說話 你或許會想:這麼小的寶寶,聽得懂這麼多嗎?我們可別低估了孩子的能力喔。好好的跟孩子說,說媽咪離開的原因、說媽咪很快就會回來、說媽咪一樣愛你。其實,寶寶聽的不只是你說的內容,從傳達訊息的口氣語調、肢體語言,都可以讓寶寶從中獲得他所需要的安全感。 ■轉移注意力 年幼的寶寶很容易就被其他事情吸引。用他喜愛的玩具逗弄、帶離開現場、指指其他特別的人事物等,讓寶寶轉移注意力。每個孩子性情不同,有的需要多一點點的時間,嘗試一次行不通,那麼就多試幾次吧。 ■漸進式改變 為避免因為環境或作息改變,讓孩子對周遭事物失去信心、沒有安全感、產生焦慮,可以一開始就採漸進式改變,讓寶寶有機會調整自己的期待、調整自己的生活。一次一點點刺激和改變,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製造獨處機會 在平日,媽咪可以開始多給寶寶一些「獨處」的機會,只要是在安全的環境中,照顧者仍在視線範圍內,讓寶寶有自己的空間,玩玩自己想要玩的遊戲、玩具,讓寶寶知道也習慣,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媽咪陪著做。 ■給寶寶愛的抱抱 最重要的,當寶寶黏著你不放時,提醒自己,不要用責備、處罰的方式來要求他接受必須和你分開,免得不舒服的寶寶會更不舒服,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會更加沒有安全感。給他一個愛的抱抱吧,讓寶寶的情緒、不適獲得舒緩與滿足,他也才會有更多的信心和力量,走出自己的一步啊。 ※本文節錄自《學前教育》97年5月號。

哺餵母乳 最好滿周歲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52

哺餵母乳 最好滿周歲 更新日期:2008/05/09 09:32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母乳最好!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等醫學會今天發表聯合聲明,建議母親至少以純母乳哺餵子女6個月,之後添加適當副食品,繼續哺乳到至少1到2歲。  國健局、母乳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護理學會、中華民國助產學會及中華膳食營養學會昨天發表聯合聲明,呼籲醫療工作人員加強自己的知識與技巧,協助母親產後盡快哺乳,各界支持母親以純母乳哺育子女。  ■配方奶也仿母乳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應然表示,母乳的營養成分是最適合嬰兒成長的,配方奶不管宣稱成分多好,「也是模仿母乳的成分」,母乳才是最好的。  林應然說,純母乳哺育能提供嬰兒前6個月最適量的熱量、蛋白質、維他命、其他養分及水,6個月後嬰兒開始吃副食品,母乳提供的蛋白質、維他命、抗體等仍對嬰兒成長有很大的貢獻,1歲後幼童開始吃正常食物,母乳的營養成分仍有助幼兒腸道益生菌滋生、腦力及視力發展,而且也不會有導致過敏疑慮,更可持續提供免疫球蛋白。  ■母子都不會過胖  他表示,母乳「頭6個月可當主食,後6個月可當副食,滿1年後可當零食」,除了對嬰兒成長有實質助益外,對親子關係的建立及幼兒人際關係的拓展、情緒安定都有幫助,而且也避免養出過胖的孩子,哺乳的母親身材也不會有過胖問題。  各學會的聯合聲明指出,接受母乳哺餵是嬰兒的人權,母乳哺育是一個須要學習的過程,呼籲各界以實際行動營造適當環境,讓母親能以母乳哺餵子女到至少1歲以上。 ********************************** 目前混餵也是餵到1歲 繼續加油..有多少擠多少 擠多少喝多少囉~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56

爸媽警戒!預防腸病毒 3歲以下無抗體,為重症高危險群 國內3歲以下的幼兒9成以上體內都沒有腸病毒71型的抗體,衛生署疾病管制局5/6公布今年第二例腸病毒重症死亡個案,三歲大男童昏迷兩天後不治;與今年三月首例死亡的致死原因都是腸病毒71型感染,您不可不當心! 以下節錄《學前教育》97年3月號 / 保健最前線 拒絕腸病毒的兩大觀察 ◎該怎麼觀察? 孩子出現以下症狀,請盡快送醫! 絕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病童都只有輕微症狀,只要就近就醫即可得到妥善的照料,但是若有下列症狀出現,最好到設備完善的醫院做進一步檢查及觀察。 •不尋常的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即早就醫,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 •持續發燒、活動力降低、煩躁不安、意識變化、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  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 •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 ◎拒絕擴大傳染6Tips •一歲以內持續的哺餵母奶,就是加強免疫力最好方式。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並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 •勤洗手,並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 •病毒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不要跟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罹病學童症狀輕微者,請在家隔離,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適當補充水份與電解質;   同時也可避免傳染其他學童;尤其感染後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此外,要提醒準媽媽,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腸病毒導致胎兒先天性畸形之可能,但仍必須避免感染,以免在生產前後將病毒感染給新生兒。 爸媽不可不知道腸病毒Q&A 腸病毒寄生在腸胃道,所以感染後一定會上吐下瀉? 很多人都誤以為腸病毒會造成上吐下瀉,其實不然;腸病毒家族從嘴或呼吸道進入人體後,會先在咽部及腸道複製繁殖,但是它反而不會侵犯腸胃道(除非重症,否 則沒有嘔吐、拉肚子、腹痛等症狀),它會把寄生的腸胃「照顧好」,卻放出毒素影 響其他的重要器官。  治療腸病毒有特效藥嗎? 每年都要為腸病毒緊張好幾個月,打個特效藥或預防針是不是就不會感染了嗎?但是腸病毒型別種類太多,且具變異性,目前只有引起神經病變、影響一生的小兒麻 痺疫苗可預防,併發症如心肌炎的發生機率很低,手口足症?疹性咽峽炎不會致死,所以醫界還是以支持性療法做症狀治療,讓身體產生抗體,把病毒殺死。 感染腸病毒之後,該看那一科? 「衛生署腸病毒重症審查委員會」近三年來調查發現,全台七成的腸病毒重症個案, 是因為在發病初期「看錯科」,看成耳鼻喉科,而非小兒專科,以致延誤治療。其實小兒科醫師是孩子生病第一線的篩檢關卡,往後的病程發展也能迅速掌握。到底如何在發病第一時間,發現症狀呢?只要是學齡前的孩童第一次發病,最好先尋求小兒科的診察與治療;但並不是耳鼻喉科醫師不夠好,而是對於小兒疾病最為專業訓練仍為小兒科醫師,建議爸媽找對醫師,才能順利掌握病情。 趕走腸病毒的法寶 孩子大概2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讓他練習自己洗手,好讓他從小養成洗手的好習慣,搭配最天然的洗手乳,就能有效預防腸病毒、感冒或其他的感染性疾病。 只要遵循以下的步驟,就能確實把手洗乾淨,預防腸病毒,所以一定要仔細做喔! •在水龍頭下把整隻手充分淋濕。 •擦上肥皂或洗手乳。 •兩手手心互相搓揉,再揉搓兩手手背至手指、兩手手掌及手背,  最後作拉手姿勢(手指互相勾住)仔細搓揉手指及指甲,以上這些  動作至少進行20秒。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 •用乾淨的紙巾、手帕擦乾雙手,或烘手機將手烘乾。

哺餵母乳 最好滿周歲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57

哺餵母乳 最好滿周歲 更新日期:2008/05/09 09:32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母乳最好!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等醫學會今天發表聯合聲明,建議母親至少以純母乳哺餵子女6個月,之後添加適當副食品,繼續哺乳到至少1到2歲。  國健局、母乳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護理學會、中華民國助產學會及中華膳食營養學會昨天發表聯合聲明,呼籲醫療工作人員加強自己的知識與技巧,協助母親產後盡快哺乳,各界支持母親以純母乳哺育子女。  ■配方奶也仿母乳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應然表示,母乳的營養成分是最適合嬰兒成長的,配方奶不管宣稱成分多好,「也是模仿母乳的成分」,母乳才是最好的。  林應然說,純母乳哺育能提供嬰兒前6個月最適量的熱量、蛋白質、維他命、其他養分及水,6個月後嬰兒開始吃副食品,母乳提供的蛋白質、維他命、抗體等仍對嬰兒成長有很大的貢獻,1歲後幼童開始吃正常食物,母乳的營養成分仍有助幼兒腸道益生菌滋生、腦力及視力發展,而且也不會有導致過敏疑慮,更可持續提供免疫球蛋白。  ■母子都不會過胖  他表示,母乳「頭6個月可當主食,後6個月可當副食,滿1年後可當零食」,除了對嬰兒成長有實質助益外,對親子關係的建立及幼兒人際關係的拓展、情緒安定都有幫助,而且也避免養出過胖的孩子,哺乳的母親身材也不會有過胖問題。  各學會的聯合聲明指出,接受母乳哺餵是嬰兒的人權,母乳哺育是一個須要學習的過程,呼籲各界以實際行動營造適當環境,讓母親能以母乳哺餵子女到至少1歲以上。 ********************************** 目前混餵也是餵到1歲 繼續加油..有多少擠多少 擠多少喝多少囉~

哺餵母乳 最好滿周歲

2008年05月09日
公開
53

哺餵母乳 最好滿周歲 更新日期:2008/05/09 09:32 【中國時報 黃天如台北報導】  母乳最好!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等醫學會今天發表聯合聲明,建議母親至少以純母乳哺餵子女6個月,之後添加適當副食品,繼續哺乳到至少1到2歲。  國健局、母乳學會、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台灣護理學會、中華民國助產學會及中華膳食營養學會昨天發表聯合聲明,呼籲醫療工作人員加強自己的知識與技巧,協助母親產後盡快哺乳,各界支持母親以純母乳哺育子女。  ■配方奶也仿母乳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林應然表示,母乳的營養成分是最適合嬰兒成長的,配方奶不管宣稱成分多好,「也是模仿母乳的成分」,母乳才是最好的。  林應然說,純母乳哺育能提供嬰兒前6個月最適量的熱量、蛋白質、維他命、其他養分及水,6個月後嬰兒開始吃副食品,母乳提供的蛋白質、維他命、抗體等仍對嬰兒成長有很大的貢獻,1歲後幼童開始吃正常食物,母乳的營養成分仍有助幼兒腸道益生菌滋生、腦力及視力發展,而且也不會有導致過敏疑慮,更可持續提供免疫球蛋白。  ■母子都不會過胖  他表示,母乳「頭6個月可當主食,後6個月可當副食,滿1年後可當零食」,除了對嬰兒成長有實質助益外,對親子關係的建立及幼兒人際關係的拓展、情緒安定都有幫助,而且也避免養出過胖的孩子,哺乳的母親身材也不會有過胖問題。  各學會的聯合聲明指出,接受母乳哺餵是嬰兒的人權,母乳哺育是一個須要學習的過程,呼籲各界以實際行動營造適當環境,讓母親能以母乳哺餵子女到至少1歲以上。 ********************************** 目前混餵也是餵到1歲 繼續加油..有多少擠多少 擠多少喝多少囉~

兒童的語言發展

2008年05月02日
公開
52

兒童的語言發展有其特定的過程,其間有極大的個別差異存在,而語言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環境的刺激及不斷的練習。每個人在學說話時,都必須經過「牙牙學語」的階段,正常幼兒語言發展,約2個月大時,已可發出如「啊、喔」的母音,到了6個月大時就會出現如「打打、巴巴」等子音,接近1歲時開始模仿發出不同的聲音,及「爸爸、媽媽」等一些有意義的單字,約莫1歲多則會有一些其他的單字如「拜拜、不要」出現,2歲時應會有兩三個字組成的片語,而句子的結構到3歲時已經很完整了。 語言的發展,除基本的聽力及發聲沒有問題外,其實是一連串學習的過程,而且受到下列先天或後天因素的影響: 1.遺傳因素:有些是家族性的語言發展遲緩,兄弟姊妹間或父母親小時候都有類似語言發展較慢的經驗。 2.智力因素:智商較低者,理解能力有限,學習語言的能力也較差。 3.聽力障礙:先天或後天的聽力缺損,影響聽力,錯失學習的良機。 4.環境因素:從小給祖父母、褓母或外傭照顧,較少給予說話的刺激學習,相反地過度保護,凡事都照料的太好,使其沒有學習說話的動機;或者家中使用多種語言,如國、台、英語混用,使初學說話的小寶寶易生混淆,無所適從。 您的寶寶兩歲了仍沒有有意義的字彙出現,已經明顯的進度落後,如果對語言的理解無大礙,可能是語言表達方面的問題,可請教小兒專科醫師進一步作整體的發展狀況評估,並接受適當的療育訓練。

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

2008年04月22日
公開
88

(轉載) 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 以下遊戲可在不同程度上從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舉例如下: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裏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裏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爲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麽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裏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爲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爲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裏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遊戲七: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八: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顔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爲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顔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寶寶的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 在資訊時代,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樂趣。每天和孩子進行20分鐘的“分享閱讀”,孩子將受益終生;對於想培養一個書香寶貝的您來說,也能好夢成真。 一、借助音樂開發右腦 近幾年來國內外專家認爲:音樂具有開發右腦潛能,調整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的奇特功效。 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爲"語言腦"。 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爲"音樂腦"。 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的高,"音樂腦"的利用率則特別的低,從而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 由於音樂腦能使人産生創造力、聯想力、直觀力、想象力及靈感,所以能夠設法開發利用音樂腦那將會提高人類的智慧。研究者強調說音樂腦在幼兒時期至關重要。幼兒期是音樂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腦的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的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慧。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産生重大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即音樂腦也充分利用時,這個人才最有創造力。因此,希望年輕的父母能經常讓寶寶聽音樂、學音樂,或對孩子進行音樂訓練。 二、體育鍛煉開發右腦 讓孩子經常到戶外在新鮮空氣和陽光中進行體育鍛煉,不僅活躍了他們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強了體質,而且對智力的發展也會産生積極影響,這是因爲運動促進了血液迴圈和呼吸,腦細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使代謝加速,腦的活動也就越來越靈敏,再加上鍛煉時,肢體動作千變萬化,也會促使大腦各個不同部位快速作出相應的機能反應,這猶如大腦神經在做各種各樣的健腦體操。此外,每天有適當的戶外活動時間,還能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增強記憶。 安排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應根據他們的體質條件及興趣選擇一些合適的專案。在節假日裏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郊外或公園等場所進行健身活動,在夏天還可以帶孩子去游泳,讓他們充分的接受空氣、陽光和水的鍛煉。 三、鍛煉圖形識別能力 圖形識別能力是左腦的重要功能之一,進行圖形識別的訓練可有效的活化右腦,促進智力。圖形識別是類型識別訓練的一部分。爲了把圖形這個詞的含義同繪畫相區別,我們把它規定爲輪廓的、線條的,或者說是用線條抽象化了的類型。 四、鍛煉想象力開發右腦 1、讓孩子接近大自然,自然是智慧之源。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從蘋果落地中得到啓發,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從熱愛小昆蟲開始。 2、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往往來源於好奇心和動手實踐,愛迪生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3、孩子玩遊戲,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許多發明創造就是在遊戲中産生的, 4、別把成人的規則強加給學生,成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行爲規則,但這些行爲規則不一定對青少年有效,有時反而對他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起阻礙作用。 五、家庭教育八大注意 1、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物件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是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_3歲的嬰幼兒而言,父母的影響更大,因爲人的個性特點大多是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 2、 別老是"人家孩子怎麽怎麽的" 3、 孩子一樣有自尊心 4、 從小教起,從小改正 5、 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6、 決不爲孩子護短 7、 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8、 不把電視當成"保姆"

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

2008年04月22日
公開
52

(轉載) 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 以下遊戲可在不同程度上從刺激、開發寶寶的右腦潛能,舉例如下: 遊戲一:神奇的紙盒 玩法:把家裏使用過的紙巾盒留下,往裏面放進一些玩具、糖果、水果等,讓寶寶摸一摸,請他在拿出來之前說出名稱,或者給他指令,請他按指令拿出東西來。對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給他否定的指令,如:"請你把不可以吃的東西拿出來""請你把不是圓的東西拿出來"等等。爲了增加趣味性,也可以使用一些獎勵的方法,比如:拿對了糖果,就把糖果獎勵給寶寶吃,拿錯了,糖果就歸媽媽吃等。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孩子,由於寶寶使用觸摸覺和視覺來進行判斷,可刺激右腦發展。   遊戲二:猜猜這是誰? 玩法:爸爸或媽媽在被窩裏發出不同的動物的叫聲,比如狼的叫聲、狗叫聲、獅子的叫聲等,讓寶寶猜猜藏在被窩裏的是什麽動物。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4歲的寶寶玩。這是一則用聽覺進行判斷的遊戲,也可以刺激寶寶的右腦。 遊戲三:會滾動的箱子 玩法:把家裏買回來的電視或其他大件物品的紙皮包裝箱留下,讓寶寶鑽進去縮緊身體,然後滾動紙皮箱子,孩子會樂不可支。爲了避免傷著孩子,你最好在每次滾動箱子之前大聲問他:"準備好了嗎?"確定他做好了準備才開始,滾動的幅度也可以根據孩子的適應情況而調整。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3歲以上的孩子玩,因爲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身體平衡感,也能發展孩子的右腦功能。 遊戲四:扔紙球 玩法:拿一個籃子,菜籃或洗衣籃都可以,然後拿一些報紙,把報紙裹成一團,做成一個一個紙球,媽媽、爸爸和寶寶輪流扔紙球,每人扔10個,看誰扔進籃子裏的球最多。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2歲以上的孩子玩,手的動覺、動作的控制、空間距離的判斷,這些都有利於孩子的右腦開發。 遊戲五:跳跳舞 玩法:讓孩子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拍手或做各種各樣自己喜歡的動作。 提示:這個遊戲適合0-6歲任何年齡的孩子,對於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媽媽可以抱著寶寶做跳舞的動作,或跟著節奏舞動他的手腳。大一點的孩子,你可以領著他做,或讓他自由發揮。 遊戲六:大家一起唱 玩法:把生活中的事件編成歌曲,和孩子邊唱邊玩。比如,刷牙、洗臉、吃飯,我們可以把這些活動和我們熟悉的旋律如《生日歌》編在一起來唱: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我們-快來-刷-----牙,天天-都要-刷------牙。 提示:這個遊戲能發展兒童的節奏感。 遊戲七:蘋果樹 玩法:從年曆上找出有一棵樹的圖畫,讓孩子剪一些蘋果貼在樹上,注意:剪和貼都由孩子自己來做,不要要求孩子剪得像或貼得漂亮,只要他願意自己動手進行創作,父母就要表現出很欣賞的樣子。 遊戲八:美麗的手鐲 玩法:把用過的信封留下,橫剪成一個一個環,然後和孩子一起在環上畫自己喜歡的圖案和顔色,把它套在手腕上當手鐲。媽媽先做一個引起孩子的興趣,然後放手讓他自己來做,以鼓勵爲主,不要計較孩子做得是否漂亮。 提示:這兩個活動都是多種感官配合的活動,既有手的動作,又有顔色的感覺、圖案的設計等等,對發展孩子的右腦很有幫助。 寶寶的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 在資訊時代,需要成長的不僅僅是兒童,與孩子一同成長,是我們這一代父母最大的樂趣。每天和孩子進行20分鐘的“分享閱讀”,孩子將受益終生;對於想培養一個書香寶貝的您來說,也能好夢成真。 一、借助音樂開發右腦 近幾年來國內外專家認爲:音樂具有開發右腦潛能,調整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的奇特功效。 人的大腦左半球負責完成語言、閱讀、書寫、計算等工作,被稱爲"語言腦"。 大腦的右半球負責完成音樂、情感等工作,被稱爲"音樂腦"。 由於人類生活離不開語言,因而語言腦的利用率特別的高,"音樂腦"的利用率則特別的低,從而造成左右腦的功能失調。 由於音樂腦能使人産生創造力、聯想力、直觀力、想象力及靈感,所以能夠設法開發利用音樂腦那將會提高人類的智慧。研究者強調說音樂腦在幼兒時期至關重要。幼兒期是音樂腦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的開始形成時期。這一時期音樂腦的思維模式不僅容易形成,而且能永久保持。所以,幼兒期如能讓孩子經常學音樂、聽音樂,就可以大大的開發音樂腦,提高孩子的智慧。這對孩子的一生將産生重大影響。 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強調:只有當大腦右半球即音樂腦也充分利用時,這個人才最有創造力。因此,希望年輕的父母能經常讓寶寶聽音樂、學音樂,或對孩子進行音樂訓練。 二、體育鍛煉開發右腦 讓孩子經常到戶外在新鮮空氣和陽光中進行體育鍛煉,不僅活躍了他們體內的代謝過程,增強了體質,而且對智力的發展也會産生積極影響,這是因爲運動促進了血液迴圈和呼吸,腦細胞可以得到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使代謝加速,腦的活動也就越來越靈敏,再加上鍛煉時,肢體動作千變萬化,也會促使大腦各個不同部位快速作出相應的機能反應,這猶如大腦神經在做各種各樣的健腦體操。此外,每天有適當的戶外活動時間,還能幫助孩子提高睡眠質量,增強記憶。 安排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應根據他們的體質條件及興趣選擇一些合適的專案。在節假日裏家長可以帶孩子到郊外或公園等場所進行健身活動,在夏天還可以帶孩子去游泳,讓他們充分的接受空氣、陽光和水的鍛煉。 三、鍛煉圖形識別能力 圖形識別能力是左腦的重要功能之一,進行圖形識別的訓練可有效的活化右腦,促進智力。圖形識別是類型識別訓練的一部分。爲了把圖形這個詞的含義同繪畫相區別,我們把它規定爲輪廓的、線條的,或者說是用線條抽象化了的類型。 四、鍛煉想象力開發右腦 1、讓孩子接近大自然,自然是智慧之源。牛頓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是從蘋果落地中得到啓發,達爾文的進化論也是從熱愛小昆蟲開始。 2、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性往往來源於好奇心和動手實踐,愛迪生的成功就證明了這一點。 3、孩子玩遊戲,遊戲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途徑,許多發明創造就是在遊戲中産生的, 4、別把成人的規則強加給學生,成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定式和行爲規則,但這些行爲規則不一定對青少年有效,有時反而對他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起阻礙作用。 五、家庭教育八大注意 1、 父母是孩子的模仿物件 家庭教育的特點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是在以身示範,無時無刻不在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對孩子施加影響,。對於0_3歲的嬰幼兒而言,父母的影響更大,因爲人的個性特點大多是這一時期奠定基礎的, 2、 別老是"人家孩子怎麽怎麽的" 3、 孩子一樣有自尊心 4、 從小教起,從小改正 5、 別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6、 決不爲孩子護短 7、 不用暴力征服孩子 8、 不把電視當成"保姆"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2008年04月20日
公開
53

(轉貼)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2008年04月20日
公開
42

(轉貼)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2008年04月20日
公開
45

(轉貼)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你可能覺得男孩總是很調皮,總是給你惹麻煩。有時他還很固執,不聽你的話。其實,有些行為恰恰因為他是男孩。讓我們讀懂我們的男孩子,然後你要做到: **多擁抱你的男孩** 誤區:剛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男孩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但他很少專注媽媽,他大概不需要媽媽抱他。 事實:男孩需要更多的擁抱。1歲半之前,怎麼寵愛你的兒子都是不過分的。他看你眼睛的時間少,看起來好像更少依賴你,而且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比起你的臉,他更喜歡看那些移動的物體。但實際上,男孩大腦成長得比女孩慢,所以他們的情感比女孩更加脆弱,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他的肌膚需要通過觸摸得到滿足,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他更想讓你帶著他四處走,所以多抱抱他吧。 **理解男孩的冒險行為** 誤區:男孩調皮搗蛋。帶他出去玩,他總是喜歡做一些危險動作,比如登高、從高處往下跳。媽媽們因為擔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們的行為。   事實:中國人傳統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靜,總是想辦法約束孩子的行動。其實,你應該時時刻刻想到,我們的小男孩是遠古時期的小獵人,他們需要廣闊的空間和自由的行動,他們依靠運動和攀爬來健康地發育他們的大腦。媽媽爸爸們不要束縛他。你需要在不幹涉他的前提下盡量保護他的安全,並且相信他天生的空間判斷能力。同時,鼓勵你的小獵人多參加體育運動,多在戶外奔跑活動,各種感官綜合的經驗帶給他的是更健康的發展。 **讓男孩走進集體** 誤區:現在大多數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出于愛護和安全考慮,很多媽媽不喜歡讓小朋友到家裏來玩,也不願意讓孩子到外面去玩。 事實:男孩天生是群居動物,他們生性成群,在群體中學會社交、學會愛、學會生活、學會責任感和道德觀,並找到自己的歸屬。如果男孩在孩提時代沒有學會處理團體中的關系,缺少團體意識,將來就不懂得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可能和別人保持融洽的關系。他們尋找的是能讓自己放松、能給他任務、能讓他感到自豪的集體。家長應該適當鼓勵他們參與積極競爭的活動,比如體育活動,讓他們從中找到自己是誰。家長也可以設計具有挑戰性的任務,讓他在有挑戰、感興趣的氛圍中學到能力、技巧和責任感。 **理解男孩的固執** 誤區:一個2歲的小男孩一直想登上一個高高的童話城堡。但他太小了。媽媽告訴他你現在還不能玩這個。但男孩好像沒聽見,還在看城堡。媽媽硬拉著孩子離開。 事實:做不到的事情,一定要去嘗試,這是睾丸素的作用。從襁褓期開始,男孩就不像女孩那樣心安理得地接受挫折,也不喜歡接受他人的幫助。通常他明明知道自己力所不能及,感情上卻不能夠很快地接受,他還是要堅持不斷地嘗試。男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處理,比女孩子緩慢許多。這時,媽媽應該相信我們的小獵人對自己的判斷能力,並且給他足夠的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他接受事實後,會自己離開的。而你硬把他拉走、或者強迫他接受你對他的幫助,才會使他産生真正的挫折感。 **知道他的聽力不如你** 誤區:你說了好幾遍,他也沒聽見。你覺得他是故意的不聽你的話,所以你很生氣。 事實:他就是沒聽見。男孩的聽力不如女孩好,特別是在他們非常專注地幹一件事情的時候,根本聽不到第二種聲音。這時,你不要呵斥他,你越呵斥,他越排斥這種陌生的噪音。你應該走過去、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抓住他的手,對他溫和地講話,讓他同時有視覺、觸覺和聽覺的刺激,他才會從其他事情上把注意力轉到你身上。 **體諒男孩的特殊表達方式** 誤區:對你不滿意,或者自己的心情不好,他就摔門、砸東西、喊叫、甚至敲牆。于是你訓斥他,展開一場嗓門兒的比賽。 事實:由于體內睾丸素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憤怒,更需要發泄,侵略、冒險和競爭是男孩的天性。男孩是用身體來表達他的情感的。他不會像女孩一樣,能用語言表達出“我生氣了”“我很難過”等情緒,即使表示對你的愛,他可能也只是拉拉你的衣角。有時男孩在非常高興的時候也摔東西,這都是睾丸素的作用,是這個小男子漢成長中的正常行爲。2∼5歲男孩會越來越多地顯露自己的個性,這時,孩子容易發火,爸爸媽媽不要壓制他的反抗,否則可能會破壞他一生的性格。你應該告訴他什麽是更好的表達方式,他有能力、有責任也有時間去調整自己。同時給他發泄的機會,允許他喊叫,甚至指定一樣東西比如沙發或者沙袋等,讓他捶打。 **給男孩優秀的男性偶像** 誤區:男孩的世界裏總是有很多女人,媽媽、姥姥、奶奶、保育員、幼兒園老師等。這些女人會給孩子最好的照顧,他還需要什麼? 事實:在人生的不同階段,男孩總是要在身邊尋找一位男性作爲榜樣來效仿。在過去,家庭中的男性成員往往充當這個角色。如今獨生子女家庭,多數男孩缺少叔叔、舅舅這樣的男性親屬。男性榜樣有可能是家庭的朋友或者孩子的老師。當男孩說“我喜歡某位男性”或“***很不錯”等話語時,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否可以認同。因為男孩子已經把他作為了榜樣。 **幫助男孩表現自己的同情心** 誤區:小貓咪病了,鄰家小女孩不斷地撫摸著小貓咪,表現出無限的同情。兒子卻冷眼旁觀,表示男孩生性冷酷。 事實:男孩同樣有同情心,只是現實社會嚴重抑制了他們的同情心。男孩很少像女孩那樣用語言和傾聽來表達自己的關切,他們更注重自己能夠為對方做些什麽具體的事情、給予對方切實的幫助。當你情緒不好或者身體欠佳的時候,女兒也許會陪伴著你,給你說些甜蜜的話語,兒子卻會用實際行動表達他對你的關愛。也許他會笨手笨腳地給你倒一杯水,也許他會積極地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表示他不用媽媽操心。了解男孩的這一特點,也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家庭中的成年男性,比如父親和丈夫。下一次你期待鮮花的時候,愛人卻給你買來烤鴨,也許你會少一些怨氣,多一分感激。 **幫助男孩認識他們的英雄主義** 誤區:4歲的兒子做什麽事情都喜歡首當其沖。這孩子太莽撞了。 事實:這是男孩一種本能的反應。男孩通過“自我犧牲”來發現“我是誰”和自己的“個人力量”。他們在共同奮鬥中和諧友誼,可以爲了理想獻身。所以家長要告訴他們冒險和使命的衡量標准,並給他們安排一些諸如“倒垃圾”的小任務,告訴他這些小任務也可以讓家人很舒服。衣食無憂、萬事不用自己操心的男孩只能學到很少的冒險精神,缺乏使命感。父母要鼓勵男孩去發現自我價值並實現它。在鼓勵中,告訴他最有意義的是實現價值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 **教男孩學會自律** 誤區:鄰家小妹妹剛走進房間,兒子就揮起手中的“金箍棒”打過去。不懂禮貌的孩子應該狠狠教訓他。 事實:男孩有很強的進攻性,父母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懂得自己的價值,了解一種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爲。我們可以通過教男孩懂得價值觀、道德觀實現他的自律。電視節目、好的故事都可以告訴他什麽行為是好的。 --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2008年04月18日
公開
50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2008年04月18日
公開
47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2008年04月18日
公開
44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幾種不容忽視的不良行為]] 1.攻擊性行為   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衝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正面應對攻擊性行為。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那樣會傷了妹妹。如果他這樣對你,你會怎樣呢?」要告訴他任何傷害別人的舉動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魯霸道,幫他練習生氣時該說些什麼。也可以給他一點小小的懲罰,如果他再犯的話,不讓他出去玩。 2.打斷談話   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   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因為這樣下來傳遞的信息是漠視大人的指令無所謂。一次又一次提醒孩子等於是在訓練他可以等待提示,而不需要注意你的第一次指令,如果你縱容孩子繼續這種行為,你的孩子很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並極有控制欲。   制止方法:不要在房子的另一側跟孩子說話,走到她面前,告訴他該做什麼。談話時,讓他看著你,並且回答「好的,媽媽。」輕撫她的肩膀,呼喚她的名字,關掉電視都會有助於吸引她的注意。如果他不聽話的話,告訴他後果是什麼。當五歲的傑克開始「選擇性聽取」時,他的父母決定採取措施。他們告訴孩子,如果他非要父母反覆要求他做事的話,比如說來吃飯或洗澡,那麼那一天他只能看一個動畫片,(通常他可以看兩個)或者那一周他將損失一個外出遊玩的機會。如果他們不得不提醒他兩次的話,一個動畫片也不讓看了,或兩天不能出去玩。媽媽們該努力做到不讓步,否則的話,他會繼續這種壞習慣的。 4.使小性子   為何不容忽視:你或許以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會跟你翻白眼,或說話傲慢無理,但是傲慢的舉止通常在兒童模仿大孩子以試探父母的反應時就開始了。一些家長以為這只是階段性的,於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應對這一問題,你會發現孩子大概上三年級的時候會沒有朋友,並無法與老師和其他成人融洽相處。   制止方法:讓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為。舉個例子,告訴他「你這樣翻白眼,好像是不愛聽我說的話。」這並不是要讓孩子感覺難為情,而是讓他明白這樣做可能會失去朋友的友誼和愛戴。如果他堅持不改的話,你可以不理他並走開。你可以這樣說:「你如果這樣和我說話的話,我聽不見。當你準備好有禮貌地說話時,我才會聽。」 5.誇大事實   為何不容忽視:也許一個還不會疊被子的孩子說自己整理了床鋪,或是一個甚至還沒坐過飛機的小孩告訴同伴他去過迪斯尼,這些誇海口的行為似乎無關緊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誠實。專家認為:「如果孩子瞭解到說謊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讓他做那些他不愛做的事,讓他擺脫闖禍的困境,撒謊就變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當孩子說點小謊時,坐在他身旁,直截了當告訴他。「去迪斯尼當然很有意思,說不定我們哪天就會去的,但現在還沒去過,你不該告訴小妹妹說你去過。」告訴他,如果總是扯謊的話,人們就會不相信他的話了。看看他撒謊的動機是什麼,別讓他的小謊話不斷得逞。舉個例子,如果他還沒刷牙就說刷過了,要讓他回去再刷。當5歲的瀟瀟開始撒謊時,她媽媽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撒謊的孩子在狼真來了的時候,沒人相信,沒人來幫她。講故事可以有助於孩子正確看待問題,孩子會慢慢學會非常坦率。當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話時,他會很堅決地維護自己。 6.無視規則   為何不容忽視:如果孩子能自己拿小吃,自己放DVD,當然很方便,但是有些吃的,比如糖果不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吃的,也不能一整天都在家裡看DVD。專家認為放任孩子不遵循規則做事情絕對不是好辦法。如果你看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子自己從櫃檯裡拿餅乾很好玩,那就等著瞧吧,看看他到了八歲不打招呼自己跑到朋友家去怎麼辦。   制止方法:制定幾項家庭紀律,並經常和你的孩子談論這個話題,比如,告訴孩子:「你得問問可不可以吃糖,因為這是規矩。」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以外的時候就打開電視,告訴他把電視關掉。並且大聲清楚地陳述規則,這將有助於讓孩子銘記在心。當四歲的姍姍未經允許就拿了些圖畫筆玩並把她的一隻胳膊整個都塗成了黃色,他的媽媽告訴她下午不能幫著畫車庫促銷的廣告牌了。雖然她哭了,但只有這樣才不會讓她故伎重演。 [[幾種非糾正不可的生活惡習]] 1.不良擦拭   必糾理由:孩子會自己使用尿壺時,你或許願意讓他自己來處理。但是如果沒有擦拭妥當的話,他的手可能會弄得一團糟。對女孩子來說,不當擦拭可能會導致膀胱炎。   制止方法:要檢查一下,看看他的內褲就知道了,孩子也許還會需要定期的指導。 2.挖鼻孔   必糾理由:儘管看著孩子的手指從鼻子游到嘴裡很噁心,但是吃鼻涕並不會讓孩子生病。但是挖鼻孔卻是感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制止方法:轉移注意力通常是很有效的。給他本書或玩具,任何能佔著手的東西都行。向孩子解釋挖鼻孔會傳染病菌。隨身攜帶紙巾,在他伸手挖鼻子時立刻遞給他。讓鼻孔濕潤會減輕瘙癢感。冬天在他的臥室裡放個加濕器會有助於避免晚上睡覺鼻涕變干。 3.忘記洗手   必糾理由:經常不洗手的孩子可能會接觸到一些可怕病菌,比如說寄生蟲、排泄類病菌、甚至甲肝。   制止方法:經常,並溫柔地提示。提醒她吃飯前,出去玩之後,更重要的是,上完廁所後一定要洗手。你不防在衣櫥,或包裡備些殺菌濕巾。 4.咬指甲   必糾理由:孩子的指尖可能會流血、感染。咬髒指甲也會傳染細菌。   制止方法:大多數小孩子在無聊時咬指甲,此時不妨分散一下他的注意力,比如用音樂,書或畫筆和紙,等等。 5.摳瘡痂   必糾理由:骯髒的手指會將感染性細菌帶到傷口上。反覆被揭開的傷口也會結疤。   制止方法:在傷口上敷抗病毒藥膏,然後用創可貼包好以防小手碰到。讓他選擇一個最喜歡的卡通創可貼,他就會不願意把它揭掉了。 6.不遮掩地咳嗽、打噴嚏   必糾理由:感冒病毒或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像肺炎、腦膜炎都是通過這些顆粒傳播的。   制止方法:做個好榜樣。如果你在咳嗽、打噴嚏時能自己擋住鼻子或嘴,孩子很可能會跟你學。不要怕嘮叨,要經常提醒孩子。為防治病毒傳染,教孩子朝胳膊肘,而不是手上打噴嚏。 [[寶寶幾種必須糾正的壞習慣]] 處於成長過程中的孩子,總會表現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如果父母聽之任之,一旦這些不良行為習慣成自然,它們必將成為孩子成長的羈絆,正所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因此,專家提醒父母:不要忽視這些小小的壞習慣,趕快防患於未然,並尋求迅速制止的辦法。

幼兒呼吸系統的特徵

2008年04月17日
公開
62

(轉貼)幼兒呼吸系統的特徵 第一節 解剖構造上的特徵 幼兒呼吸系統和成人的差異 相較於成人的呼吸系統,兒童的呼吸系統有下列的主要特徵: 1.軟顎較大。 2.舌頭在口腔內所占的比例較大。 3.上呼吸道的口徑較成人小。 4.呼吸道的內面黏膜較鬆軟,加上呼吸道內軟組織的比例較大,所以潛在性的水腫也較嚴重。 5.鼻腔的鼻道較小、鼻黏膜較容易腫大,為嬰幼兒呼吸道阻力最大的地方。 6.喉頭的位置較高,約在第二∼第三頸椎處,因而容易造成吸入性的傷害。 7.環狀軟骨的支持作用在學齡晚期才增加,而在學齡期以下的兒童其作用較小。 8.咽喉部的淋巴腺體在三∼五歲時最發達。 9.會厭軟骨成「Ω」型且較軟。 10.十歲以下的兒童,上呼吸道最狹窄處在聲帶下的位置,咽部成漏斗型。較大的孩童和成人最窄處在會厭部入口處,咽部成圓柱狀。 11.二歲以前,氣管與主支氣管分枝的角度較不明顯。 12.出生時肺泡較少,但會漸漸增加,約在八歲時發育至成人的數量。 各器官的特徵 以下就各個器官的差異,配合臨床上的重要性分別加以敘述: 鼻腔 幼兒鼻腔相對地比較小,且鼻道狹窄,又沒有鼻毛,鼻黏膜比較柔軟,毛細血管豐富,所以很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犯而得到感染。一旦感染時,鼻黏膜會顯得充血和腫脹,使得呼吸不通暢,而容易引起呼吸困難,造成幼兒張口呼吸,但張口呼吸又會造成口腔咽喉的乾燥,使得病原體在這些部位停留的時間更久,感染更加劇,容易引起扁桃腺發炎、喉炎、咽炎等等。 在鼻中隔的前下部有很豐富的血管網,幼兒常因發高燒、摳鼻子、鼻子外傷、鼻腔內塞入異物或急性的感染等而引起出血,當幼兒流鼻血時應該及時壓迫易出血區的鼻翼,可促使血管收縮來止血(詳見第10章)。 咽 咽部有連通到中耳的耳咽管開口,耳咽管左右各一條,成人的耳咽管比較細、長且傾斜,嬰幼兒的耳咽管則比較短、粗、平直,幾乎成水平狀態。所以當小孩呼吸道感染久了,加上鼻塞、流黏稠的鼻涕,細菌就容易經由耳咽管傳到中耳,而引發中耳炎。這也就是何以小朋友容易得到中耳炎的原因(詳見第9章)。 喉 幼兒的喉部較成人窄小,聲帶及黏膜較柔軟,含有較多的血管和淋巴組織,而幼兒的聲調比成人尖銳,則是因為幼兒聲門較窄短,聲帶較短薄。而聲門的肌肉嬌嫩,容易疲勞,因此當幼兒喉嚨發炎時,容易出現充血、聲門狹窄、水腫等,而使聲音沙啞、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 氣管、支氣管 幼兒的氣管和支氣管比成人的狹窄,管壁和軟骨較柔軟,而且彈性組織較少;黏膜雖然分布較多血管,但分泌的黏液較少因而比較乾燥;管壁黏膜上纖毛的運動功能也不如成人。所以侵入的病原體較無法有效的被排除,因此比較容易造成感染。一旦感染時,發炎反應引起充血、水腫,使得管腔變的更狹窄,容易引起幼兒呼吸困難。 肺 在前面已經提到,幼兒肺中的彈性纖維發育得較不好,間質組織也較多,毛細血管是其中比較發達的,而肺泡數目較少,所以肺泡的整個容積相對地比成人少。呼吸的換氣量較少,所以整個肺臟的含血量較多,但充氣量較少,又缺乏彈性纖維,這些特點使得肺部容易被病原體侵犯而比較會發生肺部的感染。 第二節 嬰幼兒呼吸動作的特徵 呼、吸氣較表淺,故每次呼吸量較成人少 因為幼兒胸腔比較狹小,呼吸肌的發育不夠健全,所以呼吸力量比較弱,加上肺部的彈性較小,因此只能做較表淺的呼吸,所以每次呼吸進出的潮氣量和肺活量都比成人小。 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 一般而言,新生兒(剛出生到滿月的嬰兒)每分鐘呼吸約為40∼45次,二∼三歲每分鐘呼吸25∼30次,四∼七歲每分鐘呼吸20∼25次,成人每分鐘呼吸10∼15次。 嬰幼兒呼吸表淺,每次呼吸的氣體量少,但是嬰幼兒時期發育比較快,新陳代謝較為旺盛,相對的以每公斤體重而言,需要的氧氣較多而二氧化碳又滯留太多,因此通過前述呼吸中樞的調節使呼吸加快,也就是增加每分鐘呼吸次數來增加每分鐘通氣量,這樣可以彌補每次呼吸量的不足,因此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以提供身體的生長發育。 年齡越小,呼吸的節律性越不成熟 嬰幼兒的呼吸節律性往往是較深的與表淺的呼吸相交替。因為年齡越小,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越不成熟,大腦皮質和腦幹的呼吸中樞對呼吸的調節能力也就越差,所以呼吸節律比較不規則,甚至很小的嬰兒可能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 這些都是嬰幼兒時期會出現的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慢慢的成長,呼吸的節律性也會逐漸成熟。 越早產,對化學刺激越不敏感 新生兒對來自中樞或周邊性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常會受到細胞氧化狀況、刺激強度和特性,及睡眠狀況等的影響。 大人的化學性控制系統對缺氧和血碳酸過多有很好的反應,而越早產的嬰兒則越不敏感,反應越差。新生兒常有呼吸暫停的現象,尤其是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常常找不到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樞未成熟的關係,故對於早產兒而言,越早產,問題越嚴重。 第三節 幼兒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 小朋友因為在呼吸系統的解剖構造和生理上與成人有一定的差異,往往在呼吸系統的各個器官得到了各種的疾患或感染時,有時會表現出與成年人得病時並不十分相同的臨床症狀,兒童呼吸道疾病的臨床表現有下列的各種症狀: 呼吸異常 呼吸次數和深度的改變 呼吸次數是呼吸狀態一種很重要的指標。任何影響呼吸機轉的因素,都可能使呼吸速度加快。 一歲以下的嬰兒在睡眠時,呼吸次數約為每分鐘25∼35次,但在清醒時,呼吸可能達到每分鐘40∼80次。 隨著成熟度的增加,小孩的呼吸次數會隨年齡漸減,到成年人每分鐘呼吸次數約為10∼15次。 在發燒、酸中毒、水楊酸中毒、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或是極度焦慮的病人(例如過度換氣症候群)會呼吸過快、過深。在較嚴重的呼吸道感染時,小孩的呼吸速率也會變快。而在橫膈肌麻痺(譬如嚴重的肩難產導致臂神經叢受傷時),或是中樞神經受藥物中毒抑制時,呼吸會表現的淺而慢。 肋間或肋骨下凹陷 在嬰兒或小小孩下呼吸道感染時,特別容易見到小孩的肋骨之間或是二側的肋骨下出現凹陷,有此症狀時,即表示疾病有一定的嚴重度,這時往往需要住院的治療。 鼻翼搧動 表示小孩子用力吸氣,小朋友在呼吸道的感染較厲害時,有時不但呼吸急促,也會伴隨鼻子二翼的搧動,也就是鼻孔間斷性的擴大,這在臨床上的意義也是顯示疾病較為嚴重。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的原因,除了呼吸系統的疾病之外,也可能是起因於潛在的心臟疾病、貧血、腦神經中樞或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影響到控制呼吸肌肉的神經所造成,譬如脊髓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因為脊髓的前角細胞進行性的萎縮,導致四肢和呼吸肌肉無力,而使呼吸困難,最後要依賴呼吸器。 凡是會影響氣流進出呼吸道和肺部、氧氣及二氧化碳在肺內交換或肺部血液循環的情況,都可能引起呼吸困難的症狀。 哪些疾病會引起呼吸困難? 在呼吸系統方面,會引起呼吸困難的疾病有:細支氣管炎、氣管炎、肺炎、肺塌陷、早產兒呼吸窘迫症、慢性肺疾病、肺水腫、氣胸、過敏反應、肺囊泡狀病變等。 呼吸聲音種類的改變 呼吸聲音會因為呼吸氣流的阻塞部位而不同,有些聲音必須經由聽診器才聽得到。下列介紹常見的異常呼吸音: 喘鳴聲 一般是表示小支氣管狹窄,譬如氣喘的小孩在急性發作時。有時聲音很大聲,不需要聽診器就可以聽到,但大部分都需要藉由聽診器的幫忙,有時喘鳴聲很小聲或是很輕微,必須要在小朋友用力吹氣的情況之下才聽得清楚,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兒科醫生常常在診間拿著紙風車或是玩具翅膀要小朋友一邊吹一邊聽診的原因。 乾囉音 大多為大的通氣道阻塞的表徵,表示胸腔內的呼吸道有分泌物而造成的不規則聲音。 囉音 則表示呼吸道,尤其是肺泡或是呼吸道末端有分泌物或液體,譬如肺炎和細支氣管炎時。 哮鳴 是一種粗糙嘈雜的的呼吸聲音,通常喉部或胸廓外的大呼吸道阻塞時,就會有這種情況。在小孩,哮鳴通常是吸入異物或是在哮吼症可以聽到,往往是突發性的,哮吼症也常常伴隨聲音沙啞。 打鼾 打鼾的吵雜聲音表示有扁桃腺的肥大、後鼻孔阻塞、息肉或鼻道中有異物。 呻吟聲 是呼吸窘迫症的徵候之一,它的出現是因為人體為了減少肺部塌陷,而在部分關閉的會厭下,用力呼氣所發出的聲音。可見於新生兒的呼吸窘迫症(也稱為玻璃樣膜病)或肺水腫。 發紺 是指人體嘴脣或全身皮膚的顏色變成藍紫色,這是表示肺部無法有效交換氧氣,或是心臟血管系統的循環停滯,造成人體的組織缺氧,所以皮膚才會形成缺氧血的藍紫色。發紺的徵兆在臨床上是很緊急的情形,意味著有很嚴重的心肺疾病,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會引起兒童發紺的呼吸道疾病有: 1.急性或慢性的肺泡換氣不足:包括呼吸道的阻塞、呼吸肌肉無力、肺部表面張力素不足(如新生兒肺玻璃樣膜病)或是呼吸中樞受到抑制的情形。 2.肺部氣體和血液的分布不均勻:譬如支氣管性肺炎。 3.肺泡微血管血流擴張障礙:如間質性肺炎或肺纖維變性。 咳嗽 呼吸道任何地方的發炎、感染或異物侵入,都會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種防禦機轉,主要的目的是將呼吸道的分泌物或是異物利用快速的呼氣將它們排除。人體呼吸系統的上皮細胞含有傳入性接受器,對於機械性或是化學性的刺激十分敏感,這些接受器集中在喉部、大氣管和中型支氣管的分叉處。 大葉性肺炎 因為肺泡中沒有咳嗽的接受器,所以小朋友在患有大葉性肺炎的早期,可能不會出現咳嗽的症狀,或是雖然有咳嗽,但並不是很嚴重,反而是發高燒的情形較明顯。 過敏性氣管炎、氣喘 在有過敏性氣管炎、氣喘的小孩,他們的咳嗽聲音中往往夾雜著前述的喘鳴聲,尤其是在半夜或是凌晨時更為顯著。 百日咳 百日咳的小孩,常伴隨有吸氣吼聲的異常咳嗽,往往連續劇烈的咳嗽,咳到狀似沒有力氣還在咳。 胸痛 胸痛的來源可能是由許多呼吸系統以外的疾病所引起,包括了食道、心包膜、橫膈膜、肋膜或是胸壁的疾病。臨床上較常見的胸痛包括以下4點: 1.肋膜壁層的胸痛通常發生在病變的區域,呼吸、運動時疼痛會加劇。 2.橫膈膜刺激的疼痛,會放射到頸部前面或後面,或是腹部。 3.大多數的肋膜痛與呼吸有關,所以呼吸會變得淺而快。 4.有氣喘的小朋友有時會主訴前胸部正中地方的胸痛,這位置正是在胸骨上、二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上,也是中醫所謂的「膻中穴」,它是人體的八大會穴之一,中醫說「氣會膻中」,氣喘的病人,尤其是習慣運動後喝冰冷飲料的小孩,這個穴道因為「氣滯」,常常會有很厲害的壓痛。

幼兒呼吸系統的特徵

2008年04月17日
公開
50

(轉貼)幼兒呼吸系統的特徵 第一節 解剖構造上的特徵 幼兒呼吸系統和成人的差異 相較於成人的呼吸系統,兒童的呼吸系統有下列的主要特徵: 1.軟顎較大。 2.舌頭在口腔內所占的比例較大。 3.上呼吸道的口徑較成人小。 4.呼吸道的內面黏膜較鬆軟,加上呼吸道內軟組織的比例較大,所以潛在性的水腫也較嚴重。 5.鼻腔的鼻道較小、鼻黏膜較容易腫大,為嬰幼兒呼吸道阻力最大的地方。 6.喉頭的位置較高,約在第二∼第三頸椎處,因而容易造成吸入性的傷害。 7.環狀軟骨的支持作用在學齡晚期才增加,而在學齡期以下的兒童其作用較小。 8.咽喉部的淋巴腺體在三∼五歲時最發達。 9.會厭軟骨成「Ω」型且較軟。 10.十歲以下的兒童,上呼吸道最狹窄處在聲帶下的位置,咽部成漏斗型。較大的孩童和成人最窄處在會厭部入口處,咽部成圓柱狀。 11.二歲以前,氣管與主支氣管分枝的角度較不明顯。 12.出生時肺泡較少,但會漸漸增加,約在八歲時發育至成人的數量。 各器官的特徵 以下就各個器官的差異,配合臨床上的重要性分別加以敘述: 鼻腔 幼兒鼻腔相對地比較小,且鼻道狹窄,又沒有鼻毛,鼻黏膜比較柔軟,毛細血管豐富,所以很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犯而得到感染。一旦感染時,鼻黏膜會顯得充血和腫脹,使得呼吸不通暢,而容易引起呼吸困難,造成幼兒張口呼吸,但張口呼吸又會造成口腔咽喉的乾燥,使得病原體在這些部位停留的時間更久,感染更加劇,容易引起扁桃腺發炎、喉炎、咽炎等等。 在鼻中隔的前下部有很豐富的血管網,幼兒常因發高燒、摳鼻子、鼻子外傷、鼻腔內塞入異物或急性的感染等而引起出血,當幼兒流鼻血時應該及時壓迫易出血區的鼻翼,可促使血管收縮來止血(詳見第10章)。 咽 咽部有連通到中耳的耳咽管開口,耳咽管左右各一條,成人的耳咽管比較細、長且傾斜,嬰幼兒的耳咽管則比較短、粗、平直,幾乎成水平狀態。所以當小孩呼吸道感染久了,加上鼻塞、流黏稠的鼻涕,細菌就容易經由耳咽管傳到中耳,而引發中耳炎。這也就是何以小朋友容易得到中耳炎的原因(詳見第9章)。 喉 幼兒的喉部較成人窄小,聲帶及黏膜較柔軟,含有較多的血管和淋巴組織,而幼兒的聲調比成人尖銳,則是因為幼兒聲門較窄短,聲帶較短薄。而聲門的肌肉嬌嫩,容易疲勞,因此當幼兒喉嚨發炎時,容易出現充血、聲門狹窄、水腫等,而使聲音沙啞、出現呼吸困難等症狀。 氣管、支氣管 幼兒的氣管和支氣管比成人的狹窄,管壁和軟骨較柔軟,而且彈性組織較少;黏膜雖然分布較多血管,但分泌的黏液較少因而比較乾燥;管壁黏膜上纖毛的運動功能也不如成人。所以侵入的病原體較無法有效的被排除,因此比較容易造成感染。一旦感染時,發炎反應引起充血、水腫,使得管腔變的更狹窄,容易引起幼兒呼吸困難。 肺 在前面已經提到,幼兒肺中的彈性纖維發育得較不好,間質組織也較多,毛細血管是其中比較發達的,而肺泡數目較少,所以肺泡的整個容積相對地比成人少。呼吸的換氣量較少,所以整個肺臟的含血量較多,但充氣量較少,又缺乏彈性纖維,這些特點使得肺部容易被病原體侵犯而比較會發生肺部的感染。 第二節 嬰幼兒呼吸動作的特徵 呼、吸氣較表淺,故每次呼吸量較成人少 因為幼兒胸腔比較狹小,呼吸肌的發育不夠健全,所以呼吸力量比較弱,加上肺部的彈性較小,因此只能做較表淺的呼吸,所以每次呼吸進出的潮氣量和肺活量都比成人小。 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 一般而言,新生兒(剛出生到滿月的嬰兒)每分鐘呼吸約為40∼45次,二∼三歲每分鐘呼吸25∼30次,四∼七歲每分鐘呼吸20∼25次,成人每分鐘呼吸10∼15次。 嬰幼兒呼吸表淺,每次呼吸的氣體量少,但是嬰幼兒時期發育比較快,新陳代謝較為旺盛,相對的以每公斤體重而言,需要的氧氣較多而二氧化碳又滯留太多,因此通過前述呼吸中樞的調節使呼吸加快,也就是增加每分鐘呼吸次數來增加每分鐘通氣量,這樣可以彌補每次呼吸量的不足,因此年齡越小,呼吸頻率越快,以提供身體的生長發育。 年齡越小,呼吸的節律性越不成熟 嬰幼兒的呼吸節律性往往是較深的與表淺的呼吸相交替。因為年齡越小,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越不成熟,大腦皮質和腦幹的呼吸中樞對呼吸的調節能力也就越差,所以呼吸節律比較不規則,甚至很小的嬰兒可能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 這些都是嬰幼兒時期會出現的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慢慢的成長,呼吸的節律性也會逐漸成熟。 越早產,對化學刺激越不敏感 新生兒對來自中樞或周邊性的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常會受到細胞氧化狀況、刺激強度和特性,及睡眠狀況等的影響。 大人的化學性控制系統對缺氧和血碳酸過多有很好的反應,而越早產的嬰兒則越不敏感,反應越差。新生兒常有呼吸暫停的現象,尤其是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常常找不到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樞未成熟的關係,故對於早產兒而言,越早產,問題越嚴重。 第三節 幼兒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 小朋友因為在呼吸系統的解剖構造和生理上與成人有一定的差異,往往在呼吸系統的各個器官得到了各種的疾患或感染時,有時會表現出與成年人得病時並不十分相同的臨床症狀,兒童呼吸道疾病的臨床表現有下列的各種症狀: 呼吸異常 呼吸次數和深度的改變 呼吸次數是呼吸狀態一種很重要的指標。任何影響呼吸機轉的因素,都可能使呼吸速度加快。 一歲以下的嬰兒在睡眠時,呼吸次數約為每分鐘25∼35次,但在清醒時,呼吸可能達到每分鐘40∼80次。 隨著成熟度的增加,小孩的呼吸次數會隨年齡漸減,到成年人每分鐘呼吸次數約為10∼15次。 在發燒、酸中毒、水楊酸中毒、中樞神經系統障礙或是極度焦慮的病人(例如過度換氣症候群)會呼吸過快、過深。在較嚴重的呼吸道感染時,小孩的呼吸速率也會變快。而在橫膈肌麻痺(譬如嚴重的肩難產導致臂神經叢受傷時),或是中樞神經受藥物中毒抑制時,呼吸會表現的淺而慢。 肋間或肋骨下凹陷 在嬰兒或小小孩下呼吸道感染時,特別容易見到小孩的肋骨之間或是二側的肋骨下出現凹陷,有此症狀時,即表示疾病有一定的嚴重度,這時往往需要住院的治療。 鼻翼搧動 表示小孩子用力吸氣,小朋友在呼吸道的感染較厲害時,有時不但呼吸急促,也會伴隨鼻子二翼的搧動,也就是鼻孔間斷性的擴大,這在臨床上的意義也是顯示疾病較為嚴重。 呼吸困難 呼吸困難的原因,除了呼吸系統的疾病之外,也可能是起因於潛在的心臟疾病、貧血、腦神經中樞或者其他神經系統疾病,影響到控制呼吸肌肉的神經所造成,譬如脊髓肌肉萎縮症的病人,因為脊髓的前角細胞進行性的萎縮,導致四肢和呼吸肌肉無力,而使呼吸困難,最後要依賴呼吸器。 凡是會影響氣流進出呼吸道和肺部、氧氣及二氧化碳在肺內交換或肺部血液循環的情況,都可能引起呼吸困難的症狀。 哪些疾病會引起呼吸困難? 在呼吸系統方面,會引起呼吸困難的疾病有:細支氣管炎、氣管炎、肺炎、肺塌陷、早產兒呼吸窘迫症、慢性肺疾病、肺水腫、氣胸、過敏反應、肺囊泡狀病變等。 呼吸聲音種類的改變 呼吸聲音會因為呼吸氣流的阻塞部位而不同,有些聲音必須經由聽診器才聽得到。下列介紹常見的異常呼吸音: 喘鳴聲 一般是表示小支氣管狹窄,譬如氣喘的小孩在急性發作時。有時聲音很大聲,不需要聽診器就可以聽到,但大部分都需要藉由聽診器的幫忙,有時喘鳴聲很小聲或是很輕微,必須要在小朋友用力吹氣的情況之下才聽得清楚,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兒科醫生常常在診間拿著紙風車或是玩具翅膀要小朋友一邊吹一邊聽診的原因。 乾囉音 大多為大的通氣道阻塞的表徵,表示胸腔內的呼吸道有分泌物而造成的不規則聲音。 囉音 則表示呼吸道,尤其是肺泡或是呼吸道末端有分泌物或液體,譬如肺炎和細支氣管炎時。 哮鳴 是一種粗糙嘈雜的的呼吸聲音,通常喉部或胸廓外的大呼吸道阻塞時,就會有這種情況。在小孩,哮鳴通常是吸入異物或是在哮吼症可以聽到,往往是突發性的,哮吼症也常常伴隨聲音沙啞。 打鼾 打鼾的吵雜聲音表示有扁桃腺的肥大、後鼻孔阻塞、息肉或鼻道中有異物。 呻吟聲 是呼吸窘迫症的徵候之一,它的出現是因為人體為了減少肺部塌陷,而在部分關閉的會厭下,用力呼氣所發出的聲音。可見於新生兒的呼吸窘迫症(也稱為玻璃樣膜病)或肺水腫。 發紺 是指人體嘴脣或全身皮膚的顏色變成藍紫色,這是表示肺部無法有效交換氧氣,或是心臟血管系統的循環停滯,造成人體的組織缺氧,所以皮膚才會形成缺氧血的藍紫色。發紺的徵兆在臨床上是很緊急的情形,意味著有很嚴重的心肺疾病,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治療。會引起兒童發紺的呼吸道疾病有: 1.急性或慢性的肺泡換氣不足:包括呼吸道的阻塞、呼吸肌肉無力、肺部表面張力素不足(如新生兒肺玻璃樣膜病)或是呼吸中樞受到抑制的情形。 2.肺部氣體和血液的分布不均勻:譬如支氣管性肺炎。 3.肺泡微血管血流擴張障礙:如間質性肺炎或肺纖維變性。 咳嗽 呼吸道任何地方的發炎、感染或異物侵入,都會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種防禦機轉,主要的目的是將呼吸道的分泌物或是異物利用快速的呼氣將它們排除。人體呼吸系統的上皮細胞含有傳入性接受器,對於機械性或是化學性的刺激十分敏感,這些接受器集中在喉部、大氣管和中型支氣管的分叉處。 大葉性肺炎 因為肺泡中沒有咳嗽的接受器,所以小朋友在患有大葉性肺炎的早期,可能不會出現咳嗽的症狀,或是雖然有咳嗽,但並不是很嚴重,反而是發高燒的情形較明顯。 過敏性氣管炎、氣喘 在有過敏性氣管炎、氣喘的小孩,他們的咳嗽聲音中往往夾雜著前述的喘鳴聲,尤其是在半夜或是凌晨時更為顯著。 百日咳 百日咳的小孩,常伴隨有吸氣吼聲的異常咳嗽,往往連續劇烈的咳嗽,咳到狀似沒有力氣還在咳。 胸痛 胸痛的來源可能是由許多呼吸系統以外的疾病所引起,包括了食道、心包膜、橫膈膜、肋膜或是胸壁的疾病。臨床上較常見的胸痛包括以下4點: 1.肋膜壁層的胸痛通常發生在病變的區域,呼吸、運動時疼痛會加劇。 2.橫膈膜刺激的疼痛,會放射到頸部前面或後面,或是腹部。 3.大多數的肋膜痛與呼吸有關,所以呼吸會變得淺而快。 4.有氣喘的小朋友有時會主訴前胸部正中地方的胸痛,這位置正是在胸骨上、二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上,也是中醫所謂的「膻中穴」,它是人體的八大會穴之一,中醫說「氣會膻中」,氣喘的病人,尤其是習慣運動後喝冰冷飲料的小孩,這個穴道因為「氣滯」,常常會有很厲害的壓痛。

玩玩具~提高寶寶專注力~依年齡配合各項發展

2008年04月16日
公開
41

(轉貼) 玩玩具~提高寶寶專注力~依年齡配合各項發展 寶寶從0個月到18個個月大,是所有身體機能發展最重要的時間,包掛智力.視力.創造力等,而玩具的輔助則是幫助寶寶學習並訓練專注力,但一次給他太多玩具會讓他無法專心˙ 父母可依寶寶年齡選擇適合他的玩具,並在遊戲中輔助重點功能發展˙ 0-3個月 感官知覺發展 寶寶躺著時會踢腿,或手指自己包圍大人的手指,但此時寶寶沒有控制力,建議可選擇踢腳鋼琴類的玩具,增加腿部的力量,和手握搖鈴增加手指力量˙ 1.主要發展-踢腳 適合玩具-踢腳鋼琴 給父母建議-當寶寶踢腿讓琴鍵發出聲音時,可說些鼓勵他的話,例如:哇!你好棒,妳讓燈亮了耶! 2.主要發展-短暫握住東西 適合玩具-手搖鈴 給父母建議-挑一個色彩鮮豔的手搖鈴讓寶寶握著,並看他會部會雙手交替換喔! 3.主要發展-眼睛焦距 適合玩具-床邊掉鈴 給父母建議-鼓勵寶寶注意週遭環境,掉鈴可選顏色鮮豔.有燈光等可吸引寶寶注意力的產品! 3-6個月 腦力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寶個性和思想會越來越明顯,也是腦部神經建構連結的重要階段,所以父母在寶寶這個階段要多和他一起玩互動式玩具˙ 1.主要發展-用眼睛尋找 適合玩具-可拍打發出聲音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在寶寶正前方拍打玩具,看寶寶會不會盯著玩具看.手想要拿玩具,並不定期將玩具換不同方向,看寶寶會不會轉頭˙ 2.主要發展-尋找臉部 適合玩具-有可愛臉部的玩具或在床邊放可愛的鏡子 給父母建議-可和寶寶玩辨認玩具臉部的五官,將玩具和父母以及寶寶相同特徵的五官指出,同時說出該部位的名稱並用手指輕輕碰寶寶該部位 6-9個月 行動力發展 寶寶的肌肉控制力正快速發展,能夠爬行.追趕會動的物體,也可能想站起來,此時玩玩具的空間最好貼上軟墊,防止寶寶跌倒受傷˙ 1.主要發展-爬行 適合玩具-會動的玩具或球 給父母建議-挑一個玩具目標讓寶寶爬向它,而玩具本身最好有鮮艷的色彩,或會發出聲音.燈光,吸引寶寶,例如會邊走動邊唱歌的玩偶˙ 2.主要發展-碰觸抓握並認字 適合玩具-軟積木.幼兒啟蒙布書 給父母建議-選擇能認識小動物的書或軟積木,若玩具或布書本身會發出閃光或有聲音也很好,可在遊戲中觀察寶寶對喜歡顏色.聲音的反應˙ 9-12個月 學習說話能力 寶寶從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逐漸變成實際的語彙,父母可多交保保認識並正確說出物體的名稱˙ 1.主要發展-學走路 適合玩具-推著走的學步車 給父母建議-可讓寶寶推著學步車或父母在旁邊推著學步車,讓寶寶跟在學步車後爬行 2.主要發展-形狀分類 適合玩具-可玩分類遊戲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先跟寶寶介紹該玩具的形狀,再讓寶寶自己去拿或把玩具放進府何形狀的盒子裡 12-18個月 訓練肌肉協調性 這階段寶寶可玩較費力的玩具 1.主要發展-走路 適合玩具-推和拉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陪孩子走路時可擬訂一個假想目的地說給寶寶聽,讓他邊聽邊走 2.主要發展-平衡感 適合玩具-慢速電池電動車 給父母建議-先把寶寶抱到電動車上,然後再打開電源,等孩子大一點,再訓練他自己上下車子˙ 18個月後 培養創造力 寶寶已經可以走的很穩了,可能還會橫著走.後退.奔跑,家中所有物品都應包上尖腳保護套,並將電線.桌巾等收好˙ 1.主要發展-會說約50-200個字彙 適合玩具-圖卡 給父母建議-可唸圖卡上的字給孩子聽並用手指著字.讓寶寶連結字會發音和寫出來的字 2.主要發展-畫畫 適合玩具-各種色彩 給父母建議-可買多種筆讓寶寶隨意畫,並鼓勵他用畫中的物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訓練專注力 專家說 可自製玩具@ 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張玲芬 每件玩具要讓寶寶完30分鐘,準備買新玩具時應讓他自己選擇捐贈出一個舊玩具,讓孩子明瞭一進一出的概念 北醫附醫小兒科主任 陳明忠 家長可自己摓布偶,送給出生6個月大的小孩玩,6-12個月大的小孩,可自己用硬紙板做拼圖,而1-2歲的小孩則可玩角色扮演˙

玩玩具~提高寶寶專注力~依年齡配合各項發展

2008年04月16日
公開
41

(轉貼) 玩玩具~提高寶寶專注力~依年齡配合各項發展 寶寶從0個月到18個個月大,是所有身體機能發展最重要的時間,包掛智力.視力.創造力等,而玩具的輔助則是幫助寶寶學習並訓練專注力,但一次給他太多玩具會讓他無法專心˙ 父母可依寶寶年齡選擇適合他的玩具,並在遊戲中輔助重點功能發展˙ 0-3個月 感官知覺發展 寶寶躺著時會踢腿,或手指自己包圍大人的手指,但此時寶寶沒有控制力,建議可選擇踢腳鋼琴類的玩具,增加腿部的力量,和手握搖鈴增加手指力量˙ 1.主要發展-踢腳 適合玩具-踢腳鋼琴 給父母建議-當寶寶踢腿讓琴鍵發出聲音時,可說些鼓勵他的話,例如:哇!你好棒,妳讓燈亮了耶! 2.主要發展-短暫握住東西 適合玩具-手搖鈴 給父母建議-挑一個色彩鮮豔的手搖鈴讓寶寶握著,並看他會部會雙手交替換喔! 3.主要發展-眼睛焦距 適合玩具-床邊掉鈴 給父母建議-鼓勵寶寶注意週遭環境,掉鈴可選顏色鮮豔.有燈光等可吸引寶寶注意力的產品! 3-6個月 腦力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寶個性和思想會越來越明顯,也是腦部神經建構連結的重要階段,所以父母在寶寶這個階段要多和他一起玩互動式玩具˙ 1.主要發展-用眼睛尋找 適合玩具-可拍打發出聲音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在寶寶正前方拍打玩具,看寶寶會不會盯著玩具看.手想要拿玩具,並不定期將玩具換不同方向,看寶寶會不會轉頭˙ 2.主要發展-尋找臉部 適合玩具-有可愛臉部的玩具或在床邊放可愛的鏡子 給父母建議-可和寶寶玩辨認玩具臉部的五官,將玩具和父母以及寶寶相同特徵的五官指出,同時說出該部位的名稱並用手指輕輕碰寶寶該部位 6-9個月 行動力發展 寶寶的肌肉控制力正快速發展,能夠爬行.追趕會動的物體,也可能想站起來,此時玩玩具的空間最好貼上軟墊,防止寶寶跌倒受傷˙ 1.主要發展-爬行 適合玩具-會動的玩具或球 給父母建議-挑一個玩具目標讓寶寶爬向它,而玩具本身最好有鮮艷的色彩,或會發出聲音.燈光,吸引寶寶,例如會邊走動邊唱歌的玩偶˙ 2.主要發展-碰觸抓握並認字 適合玩具-軟積木.幼兒啟蒙布書 給父母建議-選擇能認識小動物的書或軟積木,若玩具或布書本身會發出閃光或有聲音也很好,可在遊戲中觀察寶寶對喜歡顏色.聲音的反應˙ 9-12個月 學習說話能力 寶寶從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逐漸變成實際的語彙,父母可多交保保認識並正確說出物體的名稱˙ 1.主要發展-學走路 適合玩具-推著走的學步車 給父母建議-可讓寶寶推著學步車或父母在旁邊推著學步車,讓寶寶跟在學步車後爬行 2.主要發展-形狀分類 適合玩具-可玩分類遊戲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先跟寶寶介紹該玩具的形狀,再讓寶寶自己去拿或把玩具放進府何形狀的盒子裡 12-18個月 訓練肌肉協調性 這階段寶寶可玩較費力的玩具 1.主要發展-走路 適合玩具-推和拉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陪孩子走路時可擬訂一個假想目的地說給寶寶聽,讓他邊聽邊走 2.主要發展-平衡感 適合玩具-慢速電池電動車 給父母建議-先把寶寶抱到電動車上,然後再打開電源,等孩子大一點,再訓練他自己上下車子˙ 18個月後 培養創造力 寶寶已經可以走的很穩了,可能還會橫著走.後退.奔跑,家中所有物品都應包上尖腳保護套,並將電線.桌巾等收好˙ 1.主要發展-會說約50-200個字彙 適合玩具-圖卡 給父母建議-可唸圖卡上的字給孩子聽並用手指著字.讓寶寶連結字會發音和寫出來的字 2.主要發展-畫畫 適合玩具-各種色彩 給父母建議-可買多種筆讓寶寶隨意畫,並鼓勵他用畫中的物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訓練專注力 專家說 可自製玩具@ 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張玲芬 每件玩具要讓寶寶完30分鐘,準備買新玩具時應讓他自己選擇捐贈出一個舊玩具,讓孩子明瞭一進一出的概念 北醫附醫小兒科主任 陳明忠 家長可自己摓布偶,送給出生6個月大的小孩玩,6-12個月大的小孩,可自己用硬紙板做拼圖,而1-2歲的小孩則可玩角色扮演˙

玩玩具~提高寶寶專注力~依年齡配合各項發展

2008年04月16日
公開
47

(轉貼) 玩玩具~提高寶寶專注力~依年齡配合各項發展 寶寶從0個月到18個個月大,是所有身體機能發展最重要的時間,包掛智力.視力.創造力等,而玩具的輔助則是幫助寶寶學習並訓練專注力,但一次給他太多玩具會讓他無法專心˙ 父母可依寶寶年齡選擇適合他的玩具,並在遊戲中輔助重點功能發展˙ 0-3個月 感官知覺發展 寶寶躺著時會踢腿,或手指自己包圍大人的手指,但此時寶寶沒有控制力,建議可選擇踢腳鋼琴類的玩具,增加腿部的力量,和手握搖鈴增加手指力量˙ 1.主要發展-踢腳 適合玩具-踢腳鋼琴 給父母建議-當寶寶踢腿讓琴鍵發出聲音時,可說些鼓勵他的話,例如:哇!你好棒,妳讓燈亮了耶! 2.主要發展-短暫握住東西 適合玩具-手搖鈴 給父母建議-挑一個色彩鮮豔的手搖鈴讓寶寶握著,並看他會部會雙手交替換喔! 3.主要發展-眼睛焦距 適合玩具-床邊掉鈴 給父母建議-鼓勵寶寶注意週遭環境,掉鈴可選顏色鮮豔.有燈光等可吸引寶寶注意力的產品! 3-6個月 腦力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寶個性和思想會越來越明顯,也是腦部神經建構連結的重要階段,所以父母在寶寶這個階段要多和他一起玩互動式玩具˙ 1.主要發展-用眼睛尋找 適合玩具-可拍打發出聲音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在寶寶正前方拍打玩具,看寶寶會不會盯著玩具看.手想要拿玩具,並不定期將玩具換不同方向,看寶寶會不會轉頭˙ 2.主要發展-尋找臉部 適合玩具-有可愛臉部的玩具或在床邊放可愛的鏡子 給父母建議-可和寶寶玩辨認玩具臉部的五官,將玩具和父母以及寶寶相同特徵的五官指出,同時說出該部位的名稱並用手指輕輕碰寶寶該部位 6-9個月 行動力發展 寶寶的肌肉控制力正快速發展,能夠爬行.追趕會動的物體,也可能想站起來,此時玩玩具的空間最好貼上軟墊,防止寶寶跌倒受傷˙ 1.主要發展-爬行 適合玩具-會動的玩具或球 給父母建議-挑一個玩具目標讓寶寶爬向它,而玩具本身最好有鮮艷的色彩,或會發出聲音.燈光,吸引寶寶,例如會邊走動邊唱歌的玩偶˙ 2.主要發展-碰觸抓握並認字 適合玩具-軟積木.幼兒啟蒙布書 給父母建議-選擇能認識小動物的書或軟積木,若玩具或布書本身會發出閃光或有聲音也很好,可在遊戲中觀察寶寶對喜歡顏色.聲音的反應˙ 9-12個月 學習說話能力 寶寶從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逐漸變成實際的語彙,父母可多交保保認識並正確說出物體的名稱˙ 1.主要發展-學走路 適合玩具-推著走的學步車 給父母建議-可讓寶寶推著學步車或父母在旁邊推著學步車,讓寶寶跟在學步車後爬行 2.主要發展-形狀分類 適合玩具-可玩分類遊戲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先跟寶寶介紹該玩具的形狀,再讓寶寶自己去拿或把玩具放進府何形狀的盒子裡 12-18個月 訓練肌肉協調性 這階段寶寶可玩較費力的玩具 1.主要發展-走路 適合玩具-推和拉的玩具 給父母建議-陪孩子走路時可擬訂一個假想目的地說給寶寶聽,讓他邊聽邊走 2.主要發展-平衡感 適合玩具-慢速電池電動車 給父母建議-先把寶寶抱到電動車上,然後再打開電源,等孩子大一點,再訓練他自己上下車子˙ 18個月後 培養創造力 寶寶已經可以走的很穩了,可能還會橫著走.後退.奔跑,家中所有物品都應包上尖腳保護套,並將電線.桌巾等收好˙ 1.主要發展-會說約50-200個字彙 適合玩具-圖卡 給父母建議-可唸圖卡上的字給孩子聽並用手指著字.讓寶寶連結字會發音和寫出來的字 2.主要發展-畫畫 適合玩具-各種色彩 給父母建議-可買多種筆讓寶寶隨意畫,並鼓勵他用畫中的物體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訓練專注力 專家說 可自製玩具@ 明新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教授 張玲芬 每件玩具要讓寶寶完30分鐘,準備買新玩具時應讓他自己選擇捐贈出一個舊玩具,讓孩子明瞭一進一出的概念 北醫附醫小兒科主任 陳明忠 家長可自己摓布偶,送給出生6個月大的小孩玩,6-12個月大的小孩,可自己用硬紙板做拼圖,而1-2歲的小孩則可玩角色扮演˙

誇獎孩子別總用「你真棒」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46

誇獎孩子別總用「你真棒」   對孩子的良好行為給予適當稱讚是教育孩子重要的方法。但是,稱讚,像青黴素一樣,絕不能隨意用。需要有一定的標準,包括時間和劑量,以防引起過敏反應。  三大原則   1.誇具體不誇全部「寶寶真棒」,這樣的表揚對家長來說真是輕車熟路。在家長眼裡,孩子的每一個成長細節都是值得驚歎和讚美的——寶寶會笑了,寶寶會翻身了,寶寶會蹦了,寶寶說話了……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驚喜中,家長已經習慣於對著孩子說出「真棒!」、「真好!」這樣的評價,甚至一句輕輕的「啊」都充滿著讚賞的語氣。   家長隨口的誇獎,可能意識不到會帶來怎樣的消極影響,直到有一天,發現孩子變得害怕失敗,經不起一丁點兒挫折……   總是籠統地表揚孩子,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也許孩子只是端了一次飯,媽媽與其興高采烈地表示「好孩子,你真棒」,不如告訴他「謝謝你幫媽媽端飯,媽媽很開心」。有針對性的具體表揚會讓孩子更容易理解,並且知道今後應該怎麼做,如何努力。   2.誇努力不誇聰明「你真聰明!」——又一個家長慣用的評語。家長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如果都用「聰明」來定義,結果只能是讓孩子覺得好成績是與聰明劃等號,一方面他會變得「自負」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們面對挑戰會採取迴避,因為不想出現與聰明不相符的結果。   美國的研究人員讓幼兒園孩子解決了一些難題,然後,對一半的孩子說:「答對了8道題,你們很聰明。」對另一半說:「答對8道題,你們很努力。」接著給他們兩種任務選擇:一種是可能出一些差錯,但最終能學到新東西的任務;另一種是有把握能夠做得非常好的。結果2/3的被誇聰明的孩子選擇容易完成的;被誇努力的孩子90%選擇了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3.誇事實不誇人格「好寶寶」這樣的話是典型的「誇人格」,家長們會無心地將其掛在嘴邊。但「好」是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如果孩子總被扣上這樣一頂大帽子,對他反而是種壓力。   成年人也是,當領導不斷誇獎你時,開始還會沾沾自喜,但慢慢地就會感覺到壓力,甚至不想做得完美,以便得到喘息的機會。   如果家長的稱讚總是「言過其實」,孩子也會有壓力,覺得自己不配這樣的讚美。他們會怎麼辦呢?那就是在你剛剛讚美完他的時候,他就做出讓你頭疼的事情,以示「真誠」。   三大竅門   1.留心孩子的努力真正做到「誇具體」「誇努力」,家長首先要對孩子做事情的整個過程有所瞭解。有時你親眼看見孩子付出的努力,在總結孩子成績的時候,不妨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說出來。比如孩子寫完作文後,你可以說:「文章的開頭很好,你能想出這樣的開頭實在不容易;中間的描述能感覺出你經過了仔細的觀察。結尾的一句話也比較精彩,用它來點題很恰當……」這樣,你把孩子在作文上所花費的辛苦一一說了出來,愉快自信的笑容立刻就會洋溢在孩子的臉上。   如果你沒有親眼見到孩子的努力也沒關係,你可以用提問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說出努力的過程,這中間不失時機地加以適當的點評,同樣可以給孩子一個有益的讚美。   2.誇孩子別嫌「囉唆」當孩子表現好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你真棒」,看起來既省事又符合鼓勵為主的教育精神。其實這樣的表揚多了,對孩子毫無意義。 ★誇獎孩子也要講究原則 ■ 39健康網   所以當瞭解了「誇具體」原則時,很多家長開始很難適應,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很簡單,教你一招--好話不嫌「囉唆」,看看上述有益的表揚語,哪一句不比「你真棒」囉唆?這就意味著要用更多的話語描述孩子的努力,結果自然引起孩子共鳴,誇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3.把誇獎當「預防針」誇獎不僅僅是事後對孩子的肯定,有時候在預見到孩子對某些事情可能有牴觸時,可以事先誇誇孩子,用表揚來打預防針,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療效」。   演員宋丹丹在新書《幸福深處》中就有這樣一段: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然後我把中藥端給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讚不絕口。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藥他都不怕。   試試這樣誇孩子   有益的稱讚:我喜歡你的卡片,很漂亮,也很風趣。   (孩子的感覺):我的品味不錯,我可以信賴自己的選擇。   無益的稱讚:你總是這麼體貼。   有益的稱讚:非常感謝你今天洗了盤子。   (孩子的感覺):我很負責。   無益的稱讚:你比其他人做得好。   有益的稱讚:你的作文有幾個新的想法。   (孩子的感覺):我也可以有創造性的。   無益的稱讚:你寫得不錯,當然了,你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   描述性的語句以及孩子由此得出的積極結論是精神健康的基石。孩子從我們的話中對自己作出結論,事後還會默默地對自己重申。會使他們對自己及周圍的世界抱有積極看法。

寶寶有自己的時間表

2008年02月26日
公開
51

轉載- 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主任周怡宏醫師 and http://blog.pixnet.net/babytree/post/13331083 看見隔壁家同年齡孩子已經開始走路了,而自己家這個,卻怎樣也邁不開一步,真是急死人了。作者以多年門診經驗,提供父母孩子為何晚走路的原因,解決了這些因素,也許孩子馬上就可以穩健的踏出第一步呢! 寶寶放開手自己走的第一步,無疑的是最重要的發展里程碑之一,也是大部分的父母們最興奮期待而永難忘記的場景。但是,在等待這一刻來臨前,期待中滿懷焦慮之情,亦是頗為煎熬的,尤其當周遭朋友們的孩子在較早年齡時便會走路時,更令有些父母不易釋懷。以下我們提出幾個重要原則與觀念,也教導父母如何協助寶寶走路。 寶寶有自己的時間表 每一位孩子的發展表現都不相同,每一位都有各自的獨特表現,獨自走路當然也不例外。當這一天到來時,與寶寶的智能、體位大小以及父母的親職能力都沒有關係。孩子們不會「故意」晚學會走路,而父母親也不能改變成加速寶寶學走路的速度。因此,我們首先提醒的是,不必過於心急,但是要保持密切注意,看寶寶是否有合宜的獨自行走反應表現。 大部分寶寶在12∼14月大時學會走路 根據過去的嬰兒發展研究文獻,以及粗動作發展專書“Motor Assessment of the Developing infant”,絕大多數學者專家都同意,約50%寶寶在11.5個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個月大獨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個月大自行走路。 當然在這長達半年之久的期間當中,孩子們的表現差異甚大,有的在前一天還是「爬蟲類」,隔一天就變成「北京猿人」;有的則雖然早就想放手一搏,但常走一下就跌倒;有的便十分享受已會走的自由與樂趣,老是要大人帶他出去走動。 父母們要牢牢記得,這一範圍並非金科玉律,因為每一位寶寶仍有其獨特發展時程表,只是仍然有一個被普遍認可的範圍罷了!只要沒有不當的外因阻礙寶寶獨自行走,便不必過份擔心;但若已過18個月大,而無法獨自走路,也應儘速和專家醫師們諮商,確認有無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礙因素需予以調整。 冬天寶寶較晚才學會走路? 臨床上,我們的確看到以上現象,遠在1975年時,美國兒科醫學會雜誌中,就有文章指出這一觀察,顯見東西方的家庭都可能面臨同一問題。至於原因何在?經分析檢討,吾人知道走路是一種粗動作發展的表現,與神經系統成熟度及雙腳與脊椎的協調功能息息相關,因此冬天成長的寶寶,會表現得較晚行走,並非他們神經系統有問題或發育過慢,而是外界因素,尤其是“天寒地凍”下的衣物束縛所造成。 在高緯度國家,尤其暖氣設備不佳的地區,的確父母們不得不然,以免孩子們遭受風寒之苦;但是,在台灣若四季如春的情況下,仍硬是放不下心中塊壘,以大人對寒冷的感受,限制孩子的發展,便是得不償失了。 學步車會使寶寶走路及發展變慢? 此一答案接近正面肯定,大部分的有關研究,傾向訴求學步車會剝奪會走路前幼兒的各項學習發展,此一限制並不只在粗動作發展而已。一項來自兒童發展與行為雜誌的文獻指出,針對109位嬰兒,區分為有使用學步車及不用等兩組,以比較其動作及心智發展情形(在6∼15個月之間)。結果發現,使用學步車組的嬰兒,有較慢的坐、爬及走路表現,並且在貝氏量表的動作發展(PDI)及心智發展(MDI)兩項指標中,都得分低於未使用學步車組嬰兒。並且這些延遲的效應,與學步車種類、使用時間與頻率,都有關連性存在。 我們也要藉此鄭重呼籲父母們,應給予發展中幼兒足夠的空間,以充份表現他們對環境探索的興趣,使其粗動作、細動作及手眼協調有更好的練習機會,而不該為一己大人的方便,而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 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就學步車的安全性而言,在全世界各國,都有傷害及死亡案例的報告,因此此一安全性考量,更不可輕忽,仍應使嬰兒在帶養者目視之下,在一個足夠寬廣空間中自由爬行、扶著走,再進一步等待獨立行走的到來。 影響寶寶正常獨自行走的不利因素 個人在門診中的多年經驗,可以將此一問題條列於下,供父母們參酌。如果能夠小心謹慎地注意,勿使努力學習中的寶寶到壓抑甚至剝奪,則孩子們的成長自然順利可期。 A.寶寶的衣物穿得過多或過厚,以致影響活動性。 B.寶寶很少有機會在地上活動,因為太常被抱撫。 C.寶寶體重過重,超過同齡嬰兒,以致缺乏「動機」。 D.寶寶生長不良,慢於同齡嬰兒,以致肌肉骨骼不足。 E.寶寶對攀扶曾有不好的經驗,以致畏懼不肯學。 F.寶寶十分著迷各種手部動作,以致減少走的機會。 G.環境中無法讓寶寶扶著走,以致缺乏興趣。 H.寶寶常被放置在學步車之內,以致沒有走的機會。 轉載- 2007年10月號的《媽媽寶寶雜誌》第183頁 媽咪問題? 關於寶寶學走路 需要穿鞋嗎? 對於人類來說,走路可視為一種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種發展。不過,在寶寶學走路時,反覆練習與適當的刺激,仍然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這些大量累積的知覺經驗,可以促進寶寶運動功能的發展,有助於走路的學習。因此,建議爸媽可讓寶寶赤腳學走路,並在不同的地面上練習,如草地、沙地,增加寶寶腳部的觸覺刺激,幫助他們踏出穩健的第一步。 Woby窩比幼教網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上)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624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中)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625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下) http://www.woby.com.tw/wobyboard_detail.asp?ID=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