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

2008年02月25日
公開
42

(轉載 by 窩比) ---------------------------------------------------------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上) ※學走10大問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   寶寶什麽時候會走路、走得好不好是很多爸媽關心的話題,本文將解答爸媽的疑惑,讓你更加了解寶寶的生長發育。 ◎PART1學走的進展及方法:   一般來說,大部分週歲的寶寶已經會獨站,被爸媽牽著手時也能走上幾步,15個月時,寶寶就有獨自走路的能力,但由於環境和撫養方式等因素的影響,相同年齡寶寶的動作發育並不完全一樣,有的發育快一點,有的則慢一點,只要前後差距不是太遠就算正常。一些爸媽看著同齡的寶寶都已經紛紛開步行走,而自己寶寶卻還是緊緊依偎在身邊不肯挪步,或是不肯下地,難免覺得有點著急。 ●行走是長大的象徵:   當寶寶開步行走之時,也是他長大的象徵,他可以移動雙腳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的寶寶可以更方便地接觸物體,寶寶活動範圍也更開闊了。當寶寶10∼11個月左右,通常自己能扶著東西行走,但從扶著行走到獨立行走,還是需要爸媽稍微訓練。如果你家寶寶已經到了學走年齡,可是還沒有學走跡象,就可以跟著以下方法,來訓練寶寶愛上走路的樂趣。     有一些小工具,可以幫寶寶順利地行走。這些合適的輔助品,寶寶借助它們行走起來可是事半功倍呢。 ○利用小工具學走路: *1扶家具和扶牆行走:   可千萬不要小看寶寶扶牆、扶家具慢慢移動身體哦,它是寶寶行走的開始呢。雖然獨自站立還不穩定,但通過腳步的挪移,手腳和身體的配合,寶寶的平衡感正不斷得到提升呢。 *2學步小推車寶寶走得快:   推推小車,讓寶寶和小推車一起向前走,這也是鍛鍊寶寶行走的一個好方法。讓寶寶站在小推車的後面,兩隻小手抓穩當,一開始爸媽可以先將學步車的車速調慢或以手來控制小推車前進的速度,等寶寶熟練以後,爸媽就可以放手讓寶寶自己推小車哦。爸媽還可以教寶寶碰到障礙的時候將小推車朝後,再進行轉彎以避開障礙。 *3可考慮是否使用學步車:   有些玩具可以爲寶寶的行走助力,如學步車(螃蟹車),它們有著非常可愛的造型,融合坐車與學步一體,寶寶坐著時可以鍛鍊腿部肌肉,這是學步車的重要特點,等到寶寶會走之後,學步車所附的拉杆與音樂等又吸引寶寶走得更快、更好。不過,要記得不要在十個月前就使用這類的學步車,也不要讓寶寶乘坐時間過長,否則擔心會影響寶寶的腿型發育。  有些小兒科醫生認爲,學步車對訓練寶寶走路沒有幫助,而且也不安全。因此,家長在使用上要多注意。此外,拖拉玩具也可以吸引寶寶,鍛鍊他行走或倒退。 ---------------------------------------------------------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中) ◎爸媽自己訓練寶寶學走路:   在寶寶的行走過程中,爸媽的幫助有很大的作用,不管是心理暗示、語言鼓勵還是實際的輔助,都能讓寶寶早點開步走哦。 ●1扶著腋下一起來:   爸媽可扶住寶寶的腋窩,讓寶寶的雙腳踏在爸媽的腳背上,讓寶寶隨爸媽一起走路,這樣也減少爸媽牽拉寶寶雙臂的力量。經過一個階段,則可以讓寶寶的雙腳踏在地上,逐步過渡改地面走路。 ●2面對面鼓勵寶寶開步走:   爸爸和媽媽離開一定距離,這個距離視寶寶實際可走的路程而定。讓寶寶先扶著身旁的物品,爸媽則張開手臂以歡迎的形式迎接寶寶,可以先從只隔幾步遠,漸漸地,爸媽可以拉開距離嘍。看著寶寶跌跌撞撞地向你走來,爸媽可不要動不動就去抱住寶寶。 ●3用語言、表情、拍手、擁抱:   給寶寶信心,讓寶寶不再膽小、勇敢向前邁步,時時給寶寶鼓勵是很重要的。當寶寶不敢向前走的時候,你一定要用諸如「寶寶,你快來啊」、「媽媽在這裡等著你」等言語加上微笑的表情和張開雙臂努力迎接寶寶的姿勢,讓寶寶樂於走向你。   寶寶走到目的地時,要拍拍手表明他做得很好;也可以抱住他再拍拍他,讓寶寶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要性;還要用言語「寶寶,你做得真好」、「寶寶,你真棒」、「真是個好寶寶」等來激勵他。時間久了,你會發現寶寶對自己的行爲也會很滿意,他還會學著拍手稱讚、鼓勵自己呢。 ○營養健康也很重要:   營養在寶寶的成長發育中佔據重要地位,充足、合理的營養為寶寶的身體注入活力,寶寶的肌肉發育良好,大動作的發展才會順暢哦。所以,每天必須有一定份量的奶製品,而品種豐富的副食品則又給寶寶帶來更多營養素,細心、精心爲寶寶準備好每一餐,也是爸媽一定要做的。除充足的營養外,身體健康不常生病的寶寶自然發育較快、較好,學起走路來也可能比常生病的寶寶快。寶寶一生病,身體虛弱需要休息少活動,當然就會使一些動作發展延後。所以好好照顧寶寶,別讓他老是生病了。 *注意行走安全:   學走的寶寶比爬行的寶寶更容易受傷害,膝蓋、手肘容易因爲身體失去平衡,觸地摩擦而掛彩,頭部也會因爲撞擊而「長」出包包,這些部位需要爸媽特別關照。   所以,當寶寶開始學走路、愛上走路之後,不要讓寶寶遠離你的視線;要避開濕滑的地面,注意路上的障礙物;小心家具邊邊角角的潛在危險;不讓寶寶進入廚房;別讓抽水馬桶成爲寶寶愛玩的寶貝;尖銳物品、器具儘量放置到寶寶摸不著的地方,藥品或細小用品也要妥善藏好;容易拉下的蓋布、桌布上不要放置其他物品,以免寶寶將兩者同時拉下而被物品砸傷;燙手的食物也不要讓寶寶碰到;在寶寶行走時不要餵他食物,以免嗆到喉嚨。   《給寶寶一個安全行走的環境,爸媽要做的功課非常多!》   只要經過爸媽和寶寶的共同努力,寶寶肯定能夠邁開大步,用自己的雙腳去體會這個精彩的世界。 ------------------------------------------------------------------- 訓練寶寶學走路的好方法(下) ※學走10大問 *PART2寶寶學走Q&A   走路跌跌撞撞怎麽辦,早走晚走有什麽關係?就讓我們來告訴你,關於寶寶學走路的各種疑問。 Q1:早走路好嗎? A:不能單純地說早走路好或不好,如果寶寶的身材比較輕盈靈巧,那麽早些走路不會對寶寶有多大影響。而如果寶寶還沒有達到走路的月齡,但爸媽希望寶寶早走路的心情又比較迫切,很早就訓練寶寶學步,那對寶寶的腿、腳發育是不利的。 Q2:不經爬行直接就學走路? A:現在的觀點是,如果寶寶缺少爬行的鍛鍊,寶寶雖不會因此而不聰明,但對他的大動作發育將可能有延遲作用。因為寶寶的爬行會促進他的大腦發育,特別是對剖腹產的寶寶,更能促進他的前庭發育。 Q3:頭大、肥胖寶寶走路晚? A:年齡小的寶寶的腦袋和上身相對都比較大和沈重,頭圍較大和體重較胖的寶寶更是如此,所以這樣的寶寶走路晚也是很正常的。遵循寶寶自身的發育進程,控制寶寶的體重,就不必太過擔心。爸媽對頭圍較大的寶寶更不能過於心急,要多聽取小兒科醫生的意見。 Q4:為學步寶寶選擇鞋子要注意什麽? A:爲寶寶準備一雙合適的鞋子也能爲寶寶順利行走加分。鞋子除了要合季節之外,還要合腳、止滑。鞋內長度才是寶寶的實際腳長,鞋子要比寶寶的腳長0.5公分~0.8公分才比較合適。鞋的底要硬一些,寶寶走路著力會更好,鞋面是棉料或皮質的,寶寶的腳才不會不透氣。      買鞋要試鞋才知道合不合腳,鞋子的包覆性要好,不要刻意買太大的鞋子,對寶寶學走會有不好的影響。 Q5:服裝上也需要特別注意嗎? A:如果把寶寶裹得像「粽子」一樣,或衣服不合身,寶寶開步就不會輕鬆自如。      所以選擇寬鬆舒適的衣服能讓寶寶在不受束縛的狀況下學好走路。衣服的領口、邊及下擺應該不勒著寶寶的皮膚,連身衣服要容易穿脫,因爲寶寶一活動起來非常容易出汗,所以衣服需要經常更換。上下分開的衣服,褲子的腰頭要鬆緊合適,否則寶寶的小肚肚很容易起一圈紅印。 Q6:寶寶有O型腿怎麽辦? A: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通常1~3歲會逐漸消失。但如果爸媽過早訓練寶寶走路,寶寶的下肢還沒有強壯到可以支撐自己身體的程度,極易形成「外八字」,可能以後真的就會發生腿彎彎的情形哦。 Q7:寶寶有扁平足? A:很多寶寶小的時候都有扁平足的感覺,但在二歲前建議先觀察,尚不用特別治療,多半長大後足弓就會出現。如果兩歲、三歲都還有扁平足,可找小兒骨科、小兒科醫師檢查。 Q8:寶寶爲什麽一走就走不停? A:這和寶寶會站時一站就站很長時間有點類似,寶寶可能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停下來。爸媽要當心寶寶別被障礙物給絆倒了,也許過不了幾天,寶寶發現停下來的技巧,就會嘗試走走停停的方法。 Q9:寶寶走路跌跌撞撞,身體姿勢很奇怪? A:寶寶剛開始學走路,當然是不穩的啦。他要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所以看起來是有些側著行走,雙手會舉起,有時肩膀也會聳起。但只要寶寶的步伐並不是歪歪斜斜地失去方向,沒辦法到達目的地,爸媽就不用太過於擔心。而如果寶寶長時間一直無法控制好自己的行走方向,爸媽則要考慮帶寶寶就診。 Q10:走路要不要限定一個時間,以免太累? A:不需要。寶寶如果覺得累的話,他自己會表現出來,如蹲下來不願意再站立,或者索性就坐在地上;如果爸媽牽寶寶的手讓寶寶行走,寶寶也會轉回來抱住爸媽的腿,而不再向前走。 --------------------------------------------------------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

2008年02月12日
公開
38

(轉貼) 解讀寶寶的肢體語言 人際交流的第一步∼   肢體語言是人外在表現的一部分。有良好表達能力的人,總是較受歡迎,並有較佳的人際關係,讓我們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關注寶寶的肢體語言。   寶寶要成為成熟、能幹的人,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學習如何透過肢體語言傳遞資訊,並正確理解別人的肢體語言資訊,因為人的肢體語言對於人際間的交流溝通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寶寶出生後就開始不斷地模仿和學習這種技能。   寶寶在初生時,是用肢體語言來表達他們對周圍情景、人物的理解與感受,之後才漸漸學會用有聲的語言來表述。因此,肢體語言為我們成人打開了一扇觀察寶寶的窗戶,透過這扇窗,我們可以看到寶寶在社會、情感和認知等方面的發展。瞭解了寶寶的表達、溝通方式,爸媽可以更容易幫助寶寶來學習和發展。   正因為寶寶不善於用語言來表達他們對周圍世界的知識和理解,成人往往低估他們的能力。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在寶寶的肢體語言中,包含著大量的暗示資訊,但我們往往不能了解到這些暗示,或者根本沒看到。希望本文的內容,能夠讓大家對寶寶的肢體語言有更新的認識。 *目光對視   人的目光是一種重要的肢體語言。當兩個人同時互相看著對方的眼睛或臉部時,這就是目光對視。成人間一般很少有長時間的目光對視,當我們與某個不太熟悉的人進行目光接觸時,時間最多持續1.5秒種。長時間的目光對視往往只侷限在社會關係非常親密的人之間,例如愛侶之間常常會含情脈脈地注視對方,目光對視是情感交流的重要信號。   注視他人的眼睛往往會帶來明顯的生理反應。對於寶寶和成人,相互的目光對視可以使對方的心跳和呼吸頻率加速,並出現明顯的出汗反應。在親密的朋友間,這種生理反應是令人愉快的,但如果這種注視被視為威脅或脅迫,那麼這種體驗就是令人不快的了。   目光對視從孩童時期就對人產生社會性和認知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從寶寶最初建立與母親的目光接觸就開始了。初生的寶寶就會看人的臉,但是往往要到2∼3週時才會進行持續的目光對視。   一項研究發現,嬰兒在出生第一個月如果沒有與自己的照顧者建立起目光對視接觸,那麼在寶寶以後的成長過程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例如,早期沒有目光接觸的寶寶通常在社會性發展上較為遲緩,到五、六歲時出現較多的行為問題。   親自照顧寶寶的媽媽一般都認為這種對視所引起的感受往往在早期的親子依戀中有著重要作用。對許多媽媽來說,與寶寶的目光接觸是第一次的心靈交流。但還是有許多媽媽沒有意識到目光對視的重要性,這是很可惜的。 *表情和手勢 第一,寶寶的表情、姿勢可以向爸媽流露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這可使爸媽在最恰當的時候給予寶寶指導和幫助,讓寶寶學得更好。因此,如果你想要弄清寶寶對一個問題究竟理解了多少,那麼在傾聽寶寶用語言解釋的同時,注意觀察他的表情、姿勢。在表情、姿勢中傳達出來的資訊往往是寶寶最不確信、最需要幫助的地方。 第二,對於一些難以用語言來表達和陳述的問題,手勢為寶寶提供了另一種輔助思考的途徑。例如,在瞭解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與空間關係時,用手勢比劃要比完全用語言解釋來得容易多了。當寶寶思考一些比較複雜的概念時,鼓勵他們應用手勢,可以開拓思維。在地球與太陽的例子中,寶寶用兩個拳頭演示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情景,同時說「地球圍繞太陽旋轉」,這樣透過語言與手勢的配合,寶寶能夠很容易把整個場景演示得很清晰。不難想像,用同樣或相似的方法,寶寶可以表述任何事物,這樣做,也會幫助寶寶對複雜問題的理解。 由此可見,肢體語言對於寶寶的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觀察和理解寶寶從表情、姿勢、動作中所表達出的內心感受,培養寶寶用肢體語言進行交流的良好習慣和方法。 *學習肢體語言的途徑 1.家人教導   當寶寶的身體發展到某一程度,四肢能較靈活地運用時,家人、朋友和保母都樂於教寶寶做一些可愛逗趣的動作,通常是配合語言的教導,如說:「跳舞!跳舞!」就教寶寶扭動屁股、擺擺腰。說:「拍手!拍手!」就教寶寶拍手。這些嬰幼兒期的肢體語言,多數會隨他們年齡的增長就慢慢不再使用,因為他已經懂得了用豐富的語言來表達,有的會繼續使用,乃是輔助、強調語言意義。 2.平時模仿   曾有位媽媽,有一天忽然見她的女兒雙手叉腰,橫眉豎眼地罵家中的小表弟,她才驚覺原來平常自己就是這副德性在管教孩子。有個爸爸下班回家後,常躺在沙發上翹著腳,一派悠閒地看著電視,他的兒子竟也學起他的模樣,令人看了開懷大笑。 ※肢體語言技巧提升Tips 1.溫馨的環境 寶寶在一個溫暖安全的環境中,會樂於表達自己。 2.同理心 當寶寶出現咬人、丟東西等行為時,要先瞭解原因,體察他的情緒,再教導他不會傷害到別人的表達方式。 3.影片觀摩 給寶寶看一些人不同表情、姿勢的圖片或照片,讓他想像這些人為何這樣。或與寶寶一起看電視,討論劇中人物的表情、心意,這有助於寶寶學習到察言觀色的能力與學習合適的肢體語言表達。 4.適時鼓勵 當寶寶表達方式合適或有進步時,應給予增強的鼓勵。 5.注意禮貌 跟別人說話時,勿用手指指著對方,眼睛要專注對方的臉。不要兩手臂交叉抱在胸前,這會使他人有壓迫感與被排斥感。 6.留意自身言行 寶寶是爸媽的一面鏡子,有嘆氣習慣的爸媽,他們的寶寶一定也常如此。急躁的爸媽,其子女也一定不易安靜。寶寶們的模仿性很強,因此爸媽的良好示範十分重要。讓我們從小關注寶寶的肢體語言,讓它與美好的語言一樣,為人帶來愉悅的感覺。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三個提升多元智能的遊戲

2008年02月11日
公開
32

(轉貼) 有空再來跟小朋友來play play.. ************************************** 三個提升多元智能的遊戲( 上 ) 用對方法教出潛能無限的寶寶∼   一般家庭中,有兩種常見的家長:「百般溺愛型」和「望子成龍型」,這兩種類型的教育各有缺失。所以,我們應該找到更正確的方式,來教育出最優秀且快樂的孩子。 ☆你是哪一型父母?   「百般溺愛型」的父母總認為,寶寶是最珍貴的寶,恨不得幫他做所有的事,捨不得讓他吃半點苦,有些自理能力總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會。結果孩子缺少了訓練的機會,生活上依賴大人、情緒上依戀大人,變得什麼都不會做。實際上,有些事情孩子越小越容易學,過了一定時期反而很難學會了。    「望子成龍型」的父母正好相反,總認為教育就是積極的訓練。例如,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鄰居的小孩學小提琴,我家的小孩就要學鋼琴;看到別人的孩子會背唐詩,自己的孩子不會,就覺得很不安,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多學點東西。這些大人強加給孩子的教育佔用了孩子寶貴的精力和時間,結果卻大大增加了孩子的壓力,孩子的能力反而不能正常地發展。   神童不是逼出來的,孩子的教育應該循序漸進,不同的階段,就要採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如果只是把孩子看作大人手中可以任意揉捏的麵團,這樣是無法讓他們健康的成長。 寶寶的潛能發展需要培養   人類的寶寶與其他動物的寶寶有很大的區別:動物寶寶出生時比人類寶寶成熟得多,人類寶寶出生時卻顯得十分「無能」,他擁有的潛能還需要在家庭、在社會環境中得到啟發,才能慢慢地表現出來。   不過,人類寶寶的軟弱無能其實是他的優勢,因為這樣一來,他更容易接受環境的影響。適宜的環境會使他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而不適宜的環境則會妨礙或壓制他的潛能。   根據這些特點,尤其對嬰幼兒來說,「教育」的意思並不是由大人教給他什麼,而是為孩子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誘發孩子的潛能。 ◎順應寶寶的個別特點   從出生到長大的過程中,人類的寶寶都有些共同的發展規律,稱為年齡特點。   然而,世界上從來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孩子,即使雙胞胎也不相同。因為同樣年齡的寶寶從父母身上得到的遺傳因素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受到的影響也不同,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個別特點。   從出生到4歲,是大腦發育的敏感期,此時孩子生活環境越豐富,他大腦形成的神經網路就越複雜,孩子就聰明、機靈;生活環境貧乏,孩子的智能發展就慢。因此專家認為,孩子從出生到4歲是教育的關鍵期。另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孩子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會表現出不同興趣,例如,有的孩子對顏色鮮豔的東西特別喜歡,有的孩子一聽音樂就很開心,針對孩子的特點進行教育,效果會更好。 ◎良好的情感教育很重要   80年代以來,在教育方面,心理學家提出過許多的新理論。其中,所謂「多元智能」的概念是發現人類有八種不同的智能,包括:語言智能、音樂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內省智能、人際智能、自然智能。多元智能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觀察及瞭解孩子的個別特點。   另一種研究提出了與智商(IQ)相對的情商,也就是很熱門的EQ,又稱為情感智能。研究發現,許多事業成功者的素質中,情感智能比智商更為重要。而多元智能中的內省智能和人際智能與情感的關係最為密切。   寶寶出生第一年內情緒發展特別迅速,這時爸爸媽媽和他進行情感交流,或者他自己看到周圍人們之間的情感關係,都是他學習的榜樣。在父母不和的家庭,寶寶雖然聽不懂爸爸媽媽的爭吵,卻會留下深刻的壞印象;或是寶寶小時候,人們對他很冷漠,以後他就會用這樣的經驗對自己遇到的事情做出反應。所以,情感是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一個很重要的學習。 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寶寶大腦主管情緒的部位發展很早,嬰兒近1歲時大腦控制情緒的部位開始發展,2歲能發揮作用,4歲已較成熟,良好的情緒發展對其他智能的發展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幫助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對他一生各方面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幼兒蘊藏著巨大的人體潛能,這種潛能就像地下礦藏,有待於人們去探礦、去挖掘、去利用。幼兒潛能的開發程度如何,取決於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幼兒期教育的循序漸進,就是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創造適宜的環境、從孩子個別特點入手以誘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裡成長。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 三個提升多元智能的遊戲( 下 ) 三個趣味遊戲,提升多元智能∼   本期三個遊戲對於提高幼兒的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語言智能和人際智能都有很大幫助,請家長帶著寶寶來試試看吧! 遊戲名稱:巧疊金字塔 遊戲目的:學習階梯結構排列、學習數數、辨色,發展思維敏捷性。 遊戲材料:小型積木或中型積木 貼心叮嚀:孩子們非常喜歡將積木向上堆積,物體越來越高,孩子的成就感就越強。   但由於他們不太會掌握疊高積木時的重心與平衡,所以,搭得太高了,積木就會倒掉。當然,積木撒落一地的聲音也會使他們感到興奮。因此,在反覆操作的活動中,我們可以設想構造一個主題。例如:金字塔、桌子、床等,以引發孩子對空間位置的想像和肢體動作的協調性。 △超酷玩法: 1.選取最大的積木鋪在底層當平台,將大的積木放在底層上面,小的積木放在大積木上面的中央。重疊加高時,要將積木連接處上下,左右對齊,這樣,重心與平衡才會一致,金字塔就不會倒了。 2.根據搭建的金字塔,讓孩子數一數共有幾層階梯?各階梯又是什麼顏色?使孩子對數的組成及排列,辨別顏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專家看法:   對於幼兒來說,遊戲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是一個思維活躍的過程,也是能力發展的一種方式。在疊金字塔的遊戲過程中,幼兒可以透過語言、數學、視覺、動作、想像等各個領域的表現,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 遊戲名稱:趣味骨牌 遊戲目的:學習按順序排列,訓練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幼兒動手能力以及合作性,發展創造思維。 遊戲材料:小型積木 貼心叮嚀:大家都看過推骨牌遊戲。如果成功的話,積木就一根根倒下,直到最後一根為止。這種遊戲可以訓練孩子們的觀察力、分析力、思維力,同時培養他們的細心和耐心。 △超酷玩法: 1.把多塊積木先一一豎著排好,之間的距離要小於積木的長度,再把第一個積木輕輕往後推,如果成功的話,就立刻一個跟一個地倒下來,直到最後一個變換出美麗的圖案為止。 2.在整齊地排列積木時,可以數一數共由幾塊積木組成?同時目測一下積木之間的距離是否相等? *專家看法:   幼兒時期,幼兒的活動是以遊戲為主,不同的遊戲所表現出的發展重點也各不相同。例如:數學智能遊戲主要是發展幼兒的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智能遊戲主要是發展幼兒的想像力、觀察力、創造力。 遊戲名稱:划船 遊戲目的: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發展幼兒的肢體動作。 貼心叮嚀:孩子們經常會玩一些比較簡單的雙人遊戲,例如:拍拍手、家家酒、跳格子等。   這些遊戲都具有一定的合作性和協調性,同時也是幼兒在語言、人際關係方面的展現。 △超酷玩法: 1.兩人一組,一前一後坐在草坪上。前一幼兒做划船動作,後一幼兒雙手搭在前一幼兒的雙肩上,兩名幼兒的動作應一致,感覺就是在划船。而且可以邊前後搖動身體邊唱兒歌: 白浪濤濤我不怕 掌起舵兒往前划 撒網下水把魚打 捕條大魚笑哈哈 *專家看法:   遊戲是幼兒的一種學習工具,是促進其智力發展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使幼兒的思維和行動相結合來展示自我能力的多面性。當然,互動性很強的遊戲對社會性發展也比較大,進而促進了幼兒的人際發展。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培養愛物惜物的孩子

2008年02月11日
公開
31

培養愛物惜物的孩子 物質生活越來越豐裕,孩子卻越來越不懂得愛物惜物。在學校的訓導處每週都有失物招領,只見失物越來越多,領回失物的孩子卻很少。在教室裡常撿到小朋友的鉛筆、橡皮擦等文具,它們總是靜靜的躺在老師的盒子裡,很少被認領。為什麼孩子們都不想找回遺失的物品?因為,爸爸媽媽會再買新的給他們,東西不見了,沒什麼好緊張的。   當父母縱容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孩子更不會珍惜物品了,玩具壞了就丟掉!鞋子髒了就扔掉!所以,家裡玩具垃圾越來越多,買新衣新鞋更像是家常便飯。各式產品日新月異,孩子不斷追求最新、最流行的東西,父母無限量供應孩子的需求,就養成了孩子浪費的惡習。   因此,讓孩子從小就有愛物惜物的好習慣,是我們身為父母要好好努力的課題。現在做好功課,將來就不用為孩子操心了。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愛惜物品呢?以下的建議提供您參考: 物品身分證   通常遺失物品找不到主人,都是因為它沒有「身分證」。身分證是什麼呢?其實是孩子的名字。現在有很方便的名字貼紙,孩子的學用品、私人物品、制服等,每一樣都可以貼上名字貼紙。有了名字貼紙,其他人撿到物品,很容易能送還給到主人,失物也不會沒人認領了。 收拾與整理   物品要長久使用,平時就要做好收拾與整理的工作。所以,正確使用物品,以及使用後歸位的習慣,都是我們要指導孩子的。要孩子養成良好的收拾習慣並不難,只要一段時日持續的督導,孩子就會做得很好。   物品破損了,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做修補,讓孩子把自己當作物品的醫生,將生病的物品修復好,從遊戲中激起惜物的心情。 舊愛變新歡   當孩子提起玩具不好玩了,想買新的玩具時,父母可以參考坊間的「廢物利用」書籍,和孩子討論如何將玩具重新改造,變成另一個新奇的物品。在親子動手改造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將舊愛變新歡,還可以增添親子合作的樂趣。   除了玩具,家中的寶特瓶、廢紙盒,也可以收集起來,做出兼具環保概念和創意的藝術作品,這樣不但可激發孩子的創造思考力,也能建立起珍愛資源、物盡其用的觀念。 跳蚤市場   孩子的玩具難免因為年齡的增長而不適用,這時不妨將這些玩具或學用品捐贈他人,或是在社區或班級裡舉辦跳蚤市場。在跳蚤市場裡,孩子們一起學習處理使用過的物品,讓玩具或學用品找到新主人,了解資源共享的好處,彼此間的情誼也可以在活動中交流。 購物家規   孩子總是有基本的物慾需求,這時候,訂定「購物家規」可以解決孩子一時興起的購物慾。購物家規該怎麼訂定呢?您可以跟孩子討論後,訂定一些原則,例如:多久可以買一次喜歡的玩具、書籍、衣物或其他物品;沒有辦法購買時,可以用租借等方式代替;奢華的物品盡量不要買,能用就好,並非得使用名牌才可;沒有必要的東西,就一定不買……。   購物家規一旦訂定出來,就要堅守原則,千萬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若是有特殊情況,可以再和孩子重新檢討購物家規的內容,讓購物家規有一個彈性的空間。 參觀與感恩   製造機會,帶孩子參觀食品、物品的製造廠,讓孩子了解一樣食品或一件物品的產出,是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再經由父母出錢購買,孩子才能取得想要的東西。   藉著這樣實地參訪與討論的過程,可以讓孩子體會身邊物品得來不易,孩子在使用這些物品時,就能夠心存感謝,懂得珍惜。 以身作則   孩子是模仿高手,身邊的人物都是最佳的模仿對象,想要養成孩子良好的品格,最基本的就是父母本身的好榜樣。當我們在要求孩子時,自己一定要先有這樣的行動力,孩子在耳濡目染下,自然會學習父母行為模式。   父母在購買家庭物品時,就要留意是否適量,千萬不要購買多餘無用的東西。否則孩子看在眼裡,當他想買東西時,也會養成「想買就買,想要就要」的不良習慣。   在教導孩子時,不僅是要讓孩子做到,父母也要遵守,這樣孩子便能心服口服,全家人愛物惜物的動力也更會強,更有效果。   「愛物惜物」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要親身力行,唯有全家人一起做,才能達到想要的功效呢!

培養寶寶的情緒和社交技巧

2008年02月10日
公開
36

培養寶寶的情緒和社交技巧 創造力更勝死讀書∼   很多都說:三歲定終身,這頗有道理。但是我覺得很多人因此而有了誤解,認為三歲前就該教寶寶很多知識,例如背唐詩、認字、學英語、算數等等,事實上,這不是很正確的做法。   我在加拿大的圖書館借過一些早期教育的錄影帶,這裡的教育專家也認為,0∼3歲是寶寶大腦發展和人格定型的關鍵期。但是他們認為大腦發展主要是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並不是記憶知識。 □寶寶最需要的刺激方式   他們把嬰兒的大腦比擬成電腦,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嬰兒大腦各細胞間發生聯繫,就仿佛電腦通電後,各路電線互相聯繫,產生很多的功能。怎樣的外界環境會幫助嬰兒大腦細胞聯繫呢?那就是空氣、食物、溫暖的照顧、安全的棲身之地、愛和被保護,另外很重要的就是:遊戲。   爸媽和寶寶說話,眼神進行接觸,唱歌、講故事、讀書給他聽,與他一起遊戲,都能刺激他大腦的發展。專家認為,唱歌、遊戲、閱讀、美術、勞作及外出活動能幫助寶寶的智力充分發展,能發掘他們的創造力,而記憶類的知識則可以留到三歲後學習。 ■家庭作業培養的是創造力   舉個例子,加拿大的寶寶帶回來的家庭作業不是要背多少書,抄多少生字,做多少算數題,而是用畫筆畫出自己的家人和生活,獨自用木棍、色紙等製作一個東西,如房子或小船;或者在學校裡告訴同學自己假期裡讀了什麼書,有什麼內容?喜歡嗎?為什麼喜歡?總之,這裡寶寶交給老師的作業是「千奇百怪」、趣味橫生的。我覺得,這樣的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創造力和思維。   另外,加拿大的教育很注重團隊精神的培養,即team work。給寶寶們的作業也常常是讓幾個寶寶一起完成及製作,一起完成一幅畫或者其他什麼東西,只有參與者互相配合協調才能成功完成任務,講個人英雄主義是沒用的。看這邊的卡通片,team work精神也始終貫穿其中,小動物們都是互相幫忙的。不同於個人英雄的主題卡通。當然啦,我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單一主角的卡通片,只是我覺得,如果故事能多展現一些team work精神對寶寶幫助會很大。因為寶寶長大進入社會、參與工作,都需要團隊精神。在北美,這邊的工作環境很講究團體合作,所以他們也很注重寶寶的情緒智商(EQ)和社交技巧(social skill)的培育。 □社交技巧更重要   舉個例子,一個人讀書成績很好,每科都九十幾分,常常名列前茅,但不出聲、不愛說話,一說話就和人爭執,沒有朋友,除了讀書沒什麼特別嗜好。畢業後工作,不懂與同事相處,無法與上司溝通,無人說他的好話,此人在事業上怎麼會成功? 再舉個例子,一個人讀書成績一般,但他對自己有信心、與人相處愉快、樂於助人,除了讀書還興趣廣泛,經常參與其他對身心有益的活動,如打球、爬山、下棋、攝影等等。他也是畢業後開始工作,不同的興趣給他不同的話題、能與不同人相處,他與同事相處融洽、又樂意幫助有困難的同事,能與上司說說笑笑、提供不同建議給上司。上司喜歡他,同事稱讚他,你說如果要提升一個人做主管,上司能不考慮他嗎?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小夥伴的力量 幫助孩子開發人際智能

2008年02月09日
公開
38

(轉貼) 小夥伴的力量 幫助孩子開發人際智能(上)   3∼4歲左右的孩子會開始自行尋找小夥伴。他會發現每一個小夥伴都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夥伴會和他持續來往,而有些則不會,父母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讓孩子慢慢地學會組成他自己的社會關係網。   當孩子長到3~4歲的時候,小夥伴們對孩子的影響開始日益顯著,孩子也逐漸學到如何與同齡的小夥伴相處:一起玩遊戲、一起分享玩具和零食……。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與同齡人的交往意願也在不斷增強。對父母親而言,這是開發孩子人際智能,以及培養社交能力的絕妙時機。孩子喜歡和小夥伴一起玩,這是孩子的天性,因為融入同伴群體,才能進一步發展人際能力,與小夥伴建立友誼,同時也建立孩子的歸屬感和集體意識。   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一般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而成的。父母親應該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個教育契機,對孩子進行教導,讓孩子明白,能關注其他人的感受,並主動幫助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友誼。如果孩子和一些小夥伴合不來,父母親不要強求他去和別人交往,要知道並不是每個孩子的脾氣、個性或習慣都適合做朋友。而父母親的作用則是經常鼓勵孩子去結交朋友,經常邀請孩子的夥伴一起外出遠足或者來家裏玩。孩子對於能向夥伴們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都會有很強的自豪感,這也有助於建立孩子的自尊心。 ★學會互相分享   父母親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鼓勵孩子學會與小夥伴分享東西,改正孩子獨占、爭搶等不良習慣。如果孩子能夠學會感受其他人的想法,那麽就會逐漸放棄「自我中心」的思想,與夥伴一起玩時,就會學著協商解決問題。例如,很多3〜4歲的孩子在爭一個搶手的玩具時,都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此時,父母親需要在一邊看著,如果發現孩子們開始吵鬧甚至發生廝打行爲,要馬上制止。您要教導孩子用語言來溝通,而不是依靠武力或是發脾氣來解決爭端。   父母親也要注意,當您自己處於情緒暴躁的時候,在孩子面前要盡量保持平靜,不能失控。否則,孩子在情緒暴躁時就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親發脾氣時的舉動。 ★善用「扮家家酒」遊戲   由於這個年齡層的孩子,腦海裏充滿了奇思妙想,而且經常會和小夥伴一起玩各種「扮家家酒」遊戲。此類遊戲很能幫助孩子用行動和語言來進行溝通,使他全神貫注於遊戲設定的情景當中。而且「扮家家酒」遊戲還能讓孩子有機會扮演他喜歡的各種角色。這樣一來,孩子可以嘗試瞭解一些複雜的情感,例如同情、殘酷、悲傷和愉快。父母親需要給孩子和他的夥伴提供遊戲需要的小道具,例如自製的戲袍、各種舊衣服、塑膠的杯子和碗…等,然後就讓孩子在假想的世界裏盡情遊戲吧!  (待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 小夥伴的力量 幫助孩子開發人際智能(下) ☆小夥伴的影響   有時候,為了得到夥伴的認同,孩子就會有動力去做一些父母親做夢也想不到的意外舉動。例如,3〜4歲的孩子忽然變得喜歡吃綠花椰菜、願意睡午覺,以及不再抱著某件玩具不放。原因很簡單,因爲他的夥伴也都這樣做;而當父母親提出同樣的要求時,就不那麽奏效了。由此,父母親可以瞭解到小夥伴對孩子的影響力,特別是對孩子的行為舉止、飲食習慣、睡眠模式等各個方面都有積極影響作用。   同時,孩子由於受到小夥伴的影響,在思維方式上也可能有很大的改變。這意味著父母親早期對孩子教導的行爲規範可能會被破壞。同時孩子也開始發覺除了家裏所教導的規範以外,還存在其他的價值觀和做法。因此,孩子可能會要求做一些以前不被父母允許的事情,以測試他的新發現,例如看更長時間的電視、吃速食或者要求買更多昂貴的玩具。當孩子在某一時期不斷的反抗父母的要求或者經常表現出叛逆心理時,父母親不必為此憂心忡忡,只要不讓孩子看出他的叛逆行為奏效,孩子就慢慢會對此類惡作劇不感興趣了。然後,父母親就得找機會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學習人際交往5要訣   對許多孩子來說,交朋友是很自然的事情,那麼這種與同齡人交往的能力是怎樣來的呢?有些孩子天生就具有好交際的個性,這一天賦使得他善於結交小夥伴。而大多數孩子是從模仿生活周圍的成年人(如父母、親戚、老師和保姆等)的一舉一動開始學習交朋友的技巧。以下5項要訣,父母親可以有計畫的引導孩子學習,以增強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寬容   教導孩子不要挑剔別人的行爲舉止、穿著打扮和日常習慣。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學會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不要一味地嘲笑和批評別人。 ★友愛   引導孩子體驗與朋友一起遊戲的快樂,學會看到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待人友愛,讓孩子能關注別人的感受,樂於幫助別人。 ★感謝   當孩子幫著做家務,或者做了其他好事,父母親要給孩子積極的回饋,讓他瞭解到受人感激的自豪感。同時,孩子在得到別人幫助的時候,也學會感謝別人。 ★禮貌   父母親最好能言傳身教地教導孩子,在和別人交往時,要表現得有禮貌。不僅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禮貌用語,同時也要在行爲舉止、舉手投足間表現得彬彬有禮。 ★信任   父母親要讓孩子明白「信任」的含義,讓孩子學會如何建立一種相互幫助和信任的夥伴關係,和朋友一起解決問題、共同完成任務。要教育孩子有自信,也要信任朋友。  (完)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提升孩子的表現潛能

2008年02月08日
公開
43

(轉貼) 提升孩子的表現潛能   為了孩子健康的成長,只有充分提升孩子的表現欲,才能更好地融入夥伴當中,才能在未來的社會中更具競爭力。以下我們就來談談要如何培養孩子早期的表現潛能。   在春節期間時常有親友來家中做客,靜靜的爸媽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   春節期間家裏來了許多客人,靜靜的小臉漲得紅紅的,一個勁兒地往媽媽身後躲;到親朋好友家拜年,如果讓她唱歌、跳舞和講故事,她總是低下頭,緊張得半天開不了口;偶爾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她永遠都聽別的小朋友的安排,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靜靜的爸媽工作都很忙,平時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較少,面對孩子在春節期間表現出來的種種被動、退縮的行為,他們非常著急,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狀況。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多數孩子在陌生的場景或遇見陌生的人,都會表現出一些緊張和不安,這時爸媽不必操之過急。 對此情況,我們對年輕的爸媽有以下幾點建議: ★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投資   美國心理學家坎貝爾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爸媽和長輩要作出相應的“精神投資”。爸媽要注意及時表揚孩子的優點,使他們為自己驕傲,從而更好地建立自信心;要深情地注視孩子,和孩子進行溫馨的身體接觸,一心一意地關心孩子。 ★採用技巧提升表現力   內向的孩子一到幼稚園或置身於集體中,就一句話都不想說,爸媽可以在親朋好友面前,經常性地舉辦“講故事”、“唱歌”和“才藝表演”等活動,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要求表情自然、大方,爸媽應及時給以鼓勵。 ★在遊戲中培養主動性   鼓勵孩子參與小團體的遊戲,以此來結識小朋友,在玩耍中彼此之間産生友誼或糾紛,對於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益的。在各種糾紛的解決過程中,會使孩子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與人相處的實際問題,增強了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請老師幫助指導   在幼稚園的集體生活中,最能鍛煉孩子的能力。家長要做個有心人,主動與老師聯繫,告訴老師自己孩子的特點、興趣愛好等,請老師多關注孩子,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老師也會鼓勵小朋友之間相互交流,讓他們從中感受到樂趣,提升孩子的表現欲望。 ★在生活中訓練孩子   建議孩子經常把小朋友帶到家裏來玩,媽媽可以設計一些生動、有趣的小遊戲,增強孩子的參與意識;全家外出時,可以讓孩子問路、購物;在家裏,可以讓孩子接電話等,鍛鍊孩子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   如果孩子早期表現潛力不突出,爸媽也不必灰心,大器晚成確實存在。早期出現的天賦不一定會永遠伴隨著孩子成長,潛力需要精心培養和不斷激勵,成功的孩子來自於持之以恆的鼓勵和信念。           ∼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授權提供 請勿隨意轉載∼

奇異果過敏 10學童唇麻裂

2008年01月15日
公開
45

奇異果過敏 10學童唇麻裂 更新日期:2008/01/15 07:40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吃奇異果也會過敏!宜蘭某國小十名學童,吃完學校營養午餐提供的奇異果,出現嘴唇乾裂、痛麻等症狀,後來查出竟是奇異果過敏,所幸次日症狀就消失,師長虛驚一場。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吳明玲說,一個半月前,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接到電話,指宜蘭一所國小十名小朋友出現相同不適症狀,當天學校有供應一千兩百多學生奇異果。 起先,毒藥物中心懷疑奇異果可能殘留農藥或其他毒素,但農藥測試沒驗出農藥,衛生單位也未驗出水果有防腐劑或甲醛殘留。 吳明玲表示,廿多年前,英國有一篇全國性調查的文獻報告指出,奇異果會導致過敏,後來其他國家陸續也有報告,由於奇異果含蛋白質抗原,的確可能導致過敏。因此,這十名小朋友被診斷為奇異果過敏。 她指出,奇異果過敏症狀,包括嘴唇口腔有發麻、刺痛或癢的感覺,也有人腹瀉、皮膚起紅疹或打噴嚏,建議五歲以下小孩或有過敏體質者,避免吃奇異果;第一次吃,最好從少量吃起,觀察反應再吃。 台北榮總兒童胃腸科主任吳子聰表示,奇異果過敏在成人盛行率為百分之七,兒童約百分之三點九,有些人對水果過敏,是因為花粉,部分植物割開後會流出白白的乳膠,也有人對這些乳膠蛋白過敏。吳明玲指出,有報告指出,香蕉、木瓜、番茄和奇異果,都可能導致乳膠蛋白過敏。 台北榮總設有全國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統計去年三千六百多件實際中毒電話諮詢案例中,兩成為兒童中毒,兒童中毒前三種物質為乾燥劑、鎮靜安眠藥和美容化妝用品,以誤食情況最多。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楊振昌表示,曾有一名小孩吞去漬油,家長急忙替小孩催吐,反而造成吸入性肺炎,最後缺氧死掉。他建議,小朋友誤食有毒物質,可以先漱口,不必催吐,台北榮總就接獲廿例因誤食催吐,反造成肺部和胃部更嚴重後遺症。 「也曾有小朋友不小心咬破溫度計,吃到水銀」,臨床毒物科主任鄧昭芳建議,家長看到小孩誤食有毒物質,可打電話到廿四小時開放的毒藥物中心詢問,專業人員會解說正確處理步驟,必要時也會協助轉介醫院,電話為(○二)二八七一七一二一。

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2008年01月14日
公開
10

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977 期 作者:李盈穎 ) 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停止溺愛,永遠不嫌遲! 「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 愛而不教,使淪於不肖,陷於大惡,入於刑闢, 歸於亂亡,非他人敗之也,母敗之也。」 《資治通鑑》作者司馬光在《溫公家範》這麼說。 對溺愛世代的父母,這句話無疑是當頭棒喝。 這群父母往往給了太多的愛,卻不知道「該給什麼」、「該給多少」?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表示,現代孩子最需要具備的十一種大能力(編按:十一種能力包括:同理力、自信力、勇敢力、接納別人的能力、適度的表達力、決定的能力、等待力、親和力、尊重力、合作力、智慧力),經過核對後發現: 被寵溺的孩子幾乎樣樣缺乏。 尤其,父母溺愛孩子的「首要傷害」,會造成孩子缺乏同理心。因為孩子從未被父母喝叱「不行!」,他就無法體會別人的情緒、需要、想法。 被溺愛的孩子也容易沒有自信,因為父母為他做了一切,他還能做什麼? 而總是伸出一隻手要幫孩子的父母,也要小心孩子表達力會有問題,因為在他還沒表達前,父母就已為之代勞了。 所以,不論你的溺愛是放任型,或是過度保護型,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 首先,要停下來。 停:給愛前,先問這是誰的需要? 溺愛的父母在行事前要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要替他做的,是我的需要,還是孩子的需要?」 第十屆梁實秋文學獎散文創作類佳作,樊雪春寫的〈我看見我的女兒〉一文,內容就描述她母親給她的是一份「專斷的愛」: 成長的歲月中,她嫌我洗澡洗不乾淨,帶著菜瓜布好心的把我拎進浴室,做一場脫皮之旅,她洗得很高興,我則是低著頭像一隻代宰的羔羊,就這樣一直幫我洗到十八歲。她嫌我的頭髮太長,蓋住了眼睛,把我拎到理髮店,剪一個西瓜皮。 理髮師一面剪,我一面掉著眼淚…… 如果我拒絕吃下當歸雞,她會滿懷憤怒的把雞吃光光…… 「沒人要的雞我自己吃。」她恨恨的說。 「母親的背影,是我最熟悉的姿勢。」 樊雪春這段話隱喻著,母親的好意和子女的需要經常背道而馳。 因此,父母在給愛的時候,一定要問自己:這是誰的需要? 收:孩子的問題,留給他們解決 第二,有些事要收手,好父母最好是少一隻手。 父母應該問:「現在發生的問題,問題所有權人是誰?」 讓孩子處理屬於他自己的問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政大心理系教授鍾思嘉指出,父母這樣做並不意謂停止對孩子的愛,而是肯定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這個管教態度對子女而言,就像送給子女一份『信任他』的禮物,不用花錢,卻是一份無價禮品。」 如何劃分問題所有權?可以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事有沒有干擾或妨礙到我的生活?」、 「這事對孩子和他人是否造成傷害,甚至危害生命安全?」 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不關父母的事,父母要收手, 不要剝奪孩子解決問題的機會,父母只要從旁鼓勵和注意就夠了。 等:不立即服務,讓他為自己負責 第三,父母要學會等。等一等,不要立即反應, 讓孩子經歷自然與合理的行為結果。 父母一直為孩子做太多不必要的服務,叮嚀嘮叨,結果讓孩子養成不在乎的習慣,父母就得一直扮演「為孩子負責」的角色。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總幹事涂喜敏舉例,很多父母一早就耳提面命要孩子帶外套、到學校後要記得隨溫度變化穿脫,出門前又親自將衣服穿上。 如果這時父母能夠停下來,讓孩子自己嘗到沒帶外套的自然結果,父母往後就不需再吃力不討好的提醒了。 鍾思嘉也輔導過一個個案:田先生有四個女兒, 在一次家庭會議後,他們同意在晚餐後負責收桌面、洗碗筷, 但幾天後,他們忘了該盡的責任。 隔天,田太太也停止做早、晚餐,孩子不解。 只見田太太說:「很對不起,我實在沒法在又髒又亂的廚房裡做飯。」 接著,田先生夫提議出去吃飯,孩子歡呼的問要去哪一家。 想不到田先生說:「我沒有說要帶你們一起去啊!你們得照顧自己,自己想辦法了。」 結果,等到他們回來,孩子都吃過了,而且也把廚房整理乾淨。 第四,要慢。因為延後孩子享樂,是他以後競爭力的來源。 慢:延後享樂,競爭力更強 這是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近社區的四歲小朋友們,進行一系列為期十多年的追蹤研究。當時,他手上拿著兩種零食, 讓每個小孩區分出最喜歡和次喜歡的。然後他告訴小朋友說, 他會出去這個教室,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不想等的小朋友會拿到次喜歡的食物;如果可以等,但不知會等到何時的小朋友,會拿到最喜歡的食物。 十多年後,米歇爾發現:「等待越久的小孩,長大後處理挫折的能力越好,比較專心,表達力、邏輯力、計畫力等也越好, 且其日後SAT(美國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的分數越高。」 這就是被稱為「延後享樂」(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經典研究。 改變給愛的方式:先降低頻率,再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 要父母突然改變與孩子長期相處的模式,並非一蹴可幾。 初期,父母可先將溺愛的頻率降低,然後再將「給愛」的方式移轉成孩子真正需要的。 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舉例:「很多高中生的父母,花一千小時為他們補習上學接接送送,但大學基測出來,卻只能以分數落點去找志願科系。 其實父母應該做的,可能是花五十個小時陪孩子去瞭解適合的科系,這五十小時的影響遠比一千小時的接送要重要。」 「停、收、等、慢」,將你的愛昇華,才能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生活大能力,你的孩子得幾分? 答題方式 請根據孩子的真實狀況快速給分, 依照符合程度,分數各異:偏高2分、一般1分、偏低0分,做完24題後,累計總分 (檢測對象 此問卷設計係針對孩子6歲至12歲的父母) 1. 大部分時間,自己整理書包、準備上學用品 2. 受挫或被拒絕時,不會一直吵鬧,或與父母交換條件 3. 很想要超市、百貨公司的某樣東西,未經同意,能等待或放棄 4. 借東西前,會先向物主說一聲 5. 做錯事不會一直說是別人的錯,會想下次怎麼做更好 6. 會時常關心家庭其他成員 7. 客人來家裡,會分享所有物或玩具,或給大家留愛吃的東西 8. 規定、約定打電動或看電視時間,或上床睡覺時間,可以遵守 9. 需要做決定時,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會不知所措 10. 對於分配到的打掃、洗碗家事或功課,大多能負責 11. 清楚表達想法或需要,不需父母猜測、詢問半天 12. 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不會馬上喊父母來協助 13. 能自然的對別人招呼,如鄰居、管理員 14. 被指出錯誤,會反省,會思考別人說的,不是只有「我對」 15. 生氣適可而止,能說出為何讓他生氣的事 16. 當父母稱讚別的孩子,也能學習欣賞別人 17. 知道父母為他做的一切不是理所當然的,會表達感謝 18. 在家與在校,態度、表現一樣 19. 在零用錢的額度內適當使用,不超支、不預支 20. 喜歡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有自信的 21. 容易親近,大方和善,或樂於與人合作 22. 喜歡動手幫忙做家事,不懶散 23. 在大熱天,雖會煩躁、抱怨,也能去做該做的事 24. 不會一直比較物質的貴賤,或覺得高人一等 檢測結果 37分以上 你不會太寵愛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備很好的社會化能力,能應付變遷快速的社會 36-25分 你有一點寵愛你孩子,現在你要幫助他建立較欠缺的能力 24-12分 你蠻寵愛孩子,有時過度保護,有時又太放任,阻礙他發展相關能力的意願與標準 11分以下  你已經過度寵愛你孩子,使他無法建立許多能力,你應該要檢視他欠缺這些能力的原因,謹記「停收等慢」4口訣

寶寶咬東西並非“壞毛病”

2008年01月09日
公開
18

寶寶咬東西並非“壞毛病”   有的寶寶喜歡咬手指,有的甚至扳起自己的腳丫來啃,還有的寶寶不管是毛巾還是被角都喜歡往嘴里塞。家長對孩子的這些“壞毛病”經常是管也管不住。   專家指出,不妨“放縱”孩子的這些“壞毛病”,因為這些“壞毛病”有利於寶寶牙齒發育。   小寶寶喜歡往自己的嘴里塞東西來咬,是因為孩子的口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觸覺器官。處于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正處于口欲期,需要大量的觸覺刺激和口欲的滿足,所以他們喜歡咬手指、啃被角甚至有的還要啃腳丫。   這些其實都是孩子的自慰行為,很多人在小時候也都有過這樣的行為,尤其在剛剛斷奶的兒童中比較常見。   因此對於2歲之內的孩子來說,這些行為都是正常的神經反射和生理活動,孩子大些了會逐漸消失,因此家長不必過度擔心。   如果上述習慣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繼續出現,便是不良習慣了。   而考慮到孩子亂咬手指和被角等衛生問題,專家表示,可以為孩子選擇安慰奶嘴、安慰棒棒糖等,來替代手指、被角等孩子喜歡亂咬的物品。   專家提醒,安慰奶嘴雖然可以滿足孩子在一定年齡里的觸覺刺激,但千萬不能讓孩子對這些產品上癮,即使在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因為孩子不停地吸吮安撫奶嘴或安慰棒等,會促使唾液不斷地分泌造成很多消化黴丟失。   此外,還可能使孩子吃進過多氣體,造成孩子吐奶、腹脹。而長期的不良習慣會影響孩子口頜系統的生長髮育,因為孩子吸吮安撫奶嘴或吮指時異物放在上下前牙處,會影響牙齒的正常萌出,孩子閉口時上下前牙間就會出現圓形的間隙。而由於吮吸作用長久持續,口內氣壓降低,加上頰部肌肉的壓力作用,還可能使牙弓變窄、上前牙前突,造成開唇露齒的情況。

水痘疫苗缺貨

2008年01月05日
公開
18

水痘疫苗缺貨 幼兒晚3月接種 更新日期:2008/01/11 04:39  楊秋蘋�彰化報導  因為受到全球水痘疫苗缺貨影響,衛生局十日表示,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專家決議,原本幼兒滿十二個月接種的水痘疫苗,從今年元月起暫時調整接種年齡為年滿十五個月,直至疫苗供應正常供貨為止。  另一方面,衛生局也強調,晚三個月接種並不會影響健康,也不會造成疫情。  據衛生局表示,麻疹、德國麻疹">德國麻疹及腮腺炎三合一疫苗(MMR),一般的預約接時間為十二至十五個月,因此,藉由水痘疫苗與MMR疫苗接種時間的調整,將由衛生所及合約院所對已經預約前來接種水痘疫苗的幼兒,先行安排接種麻疹、德國麻疹及腮腺炎三合一疫苗。  衛生局進一步指出,並請接種單位配合預約,滿十五個月後再接種水痘疫苗,因此,並不會讓家長帶幼兒白跑一趟,同時也不會影響到既定接種時程,將對家長及幼兒的衝擊減到最低。  衛生局表示,原本舉凡家中有年滿十二個月未滿十五個月的幼兒,都應該在年滿十五個月時再前往接種水痘疫苗。  但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出,依據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的建議,將其水痘疫苗接種的年齡,原規定為十二至十五個月,現在因應全球疫苗短缺,暫時更改為晚三個月接種,並不會影響到幼兒身康健康,評估也不會因此而造成疫情發生。 ********************** 所以鮪魚寶寶手冊就被改成延後3個月囉~

再富也要"窮"孩子

2007年08月03日
公開
39

再富也要"窮"孩子 (轉載)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 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再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 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掛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 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 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 ,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徵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 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 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母乳哺唷Q&A

2007年06月23日
公開
52

母乳哺唷Q&A 【 母嬰親善推廣組 周伊純 】 Q1. 我的baby二個月大,常常有脹氣現象,不知道是甚麼原因?另外;我若六小時擠一次母奶會不會奶量越來越少? A1.   寶寶剛吃飽時,肚子會圓鼓鼓的,敲起來感覺有很多氣的樣子,可能是因為哭了一段時間之後才餵奶,因此吸到了很多空氣;或是吃奶時很用力很急,同時吸進去空氣所致。建議不要等寶寶哭了才餵奶,只要看到有飢餓的表徵(嘴巴張大找東西吃、伸舌頭、吸吮的動作等),就可以嚐試餵他吃奶了。但是即使你都這樣做了,寶寶還是有可能肚子看起來圓圓,敲起來有氣的聲音。只要寶寶仍然活潑,沒有腹瀉、便秘、或是持續嘔吐的情況,而且肚子摸起來沒有硬塊,就可以不用太擔心。   六小時才擠一次奶是會減少奶量,因為奶水的供需原理就是寶寶吸越多奶水就來越多,如果你要增加奶量,就是要讓寶寶多吸奶,所以建議你每2-3小時就將奶水擠出來,建議您可以購買母奶袋,依寶寶的量一袋一袋裝起來,比如寶寶一次喝 100cc,就裝 100cc,為確保母奶保存無虞,要記得貼上擠奶日期及時間,並以先進先出之原則來取用便可。 Q2. 我已經很盡力在餵母奶了,可是實在是沒奶,不知道有沒有什方法可以讓乳汁分泌多些? A2.   民間及網路上有一些俗稱的發奶食物,建議您可以試看看,但是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可能反應不盡相同。您要保持愉悅放鬆的心情多喝水,擠奶前可看著寶寶的照片讓自己心情愉快,盡量忘記自己在擠奶,即使擠不多也不要有罪惡感,因為每cc 都是很珍貴的。   另外;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寶寶多吸奶,寶寶不吸的話,就要多擠奶,每隔兩小時的密集擠奶方式,夜間為奶量分泌最旺盛時期,所以您寶寶夜間若未哺育時,也不要忘記仍然要將乳汁擠出。 Q3. 我的乳房比較小會不會沒有奶水? A3.   乳房的大小並不會影響乳汁的分泌。因為乳汁的產生與產後荷爾蒙的改變及寶寶吸吮狀況相關,而這兩項因素決定了讓乳汁能在適當的時間產生適當的量,我們稱其為一種供需的原理,簡單的說,就是寶寶需要多少,經由吸吮的動作,媽媽的乳汁就分泌多少,因此乳房的大小並不會影響乳汁的分泌。 Q4. 我從寶寶四個月大時,每隔一陣子乳房的某一乳葉就會腫起來,大概幾天又會消失,老一輩的告訴我,是因為寶寶對著我的乳頭吹氣所引起的,真是這樣嗎?有沒有人有同樣的情形,該如何處理會比較好呢? A4.   您的情形應該是乳腺管有阻塞現象,處理的方式就是讓寶寶嚐試不同方位與姿勢來哺餵,每邊乳房餵食時間要足夠讓後奶送出與排空。其實乳腺阻塞是餵奶媽媽很常見的狀況,多讓寶寶吸,寶寶吃飽後可輔助手擠奶或電動吸奶器來排空乳汁,切勿讓多餘乳汁留在乳房內。 Q5. 感冒的時候可以餵奶嗎? A5.   一般常見感冒是經由飛沫傳染,所以咳嗽、打噴嚏時,盡量避免面對寶寶,可採側身轉頭掩手或戴口罩方式來防護。如果您有就醫,要記得跟醫師提到您目前正在母乳哺育中,可愛的寶寶還需要您的奶,請使用安全性的藥品,如此一來您依舊是可安心餵奶的。另外,感冒過程您會產生相關抗體成分,也會經由乳汁傳遞給寶寶,讓寶寶也有抗感染的能力。 Q6. 原本懷孕後就立志要餵母奶,但期待中的奶水一直不來,看到寶寶飢餓的樣子就讓他吸母奶加配方奶,生產後的第五天我才有脹奶的感覺,一直覺得母奶不夠,現在寶寶三週大,我有機會改成全母奶餵食嗎? A6.   您還是有機會讓寶寶純餵母奶的。您可以一開始仍維持嬰兒以前吃的配方奶量,當有一些母乳產生時,就可以每天減少30到60cc的配方奶。期間需測量嬰兒的體重及尿量是否正常,以確定寶寶有得到足夠的奶水。   最重要的是讓嬰兒多吸吮,一天至少十次,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更多次都沒關係,注意餵奶的動作,放鬆心情,以你及寶寶都舒服的姿勢餵奶,期間不須給白開水或葡萄糖水,因為寶寶喝了會減少對母奶的需求,滿六個月之前,只完全給予母奶,寶寶渴了喝母奶,餓了也喝母奶。你一定會有足夠且豐沛的奶水給寶寶,記得!信心是很重要的喔! Q7. 餵母奶的寶寶什麼時候要開始添加副食品? A7.   依據2001年5月18日第54屆世界衛生大會建議:完全哺餵母乳至少到6個月,6個月之後再添加副食品,而這期間仍可持續哺餵母奶到兩歲或兩歲以上。 Q8. 在奶水來之前,我必須幫寶寶補充配方奶或葡萄糖水嗎? A8.   剛出生的寶寶,最理想也最珍貴的食物就是初乳,當奶水來之前您若給寶寶初乳以外的食物,對寶寶而言,可能增加過敏機率,同時也可能因飽脹而不願意吸奶,甚至出現乳頭混淆情況。對媽媽而言,當刺激越少乳汁分泌越晚,其次也可能因為寶寶沒有適時吸出乳汁,導致乳房腫脹。在新生兒出生前幾天,對水分的需求性並不高,所以您並不用太早擔心寶寶會有水分不足的問題產生。 Q9. 我有喝咖啡的習慣,但又希望可以哺餵母乳。不知道如果我在餵母奶期間每天喝約半杯左右的市售3合1即溶咖啡,其中的咖啡因會對baby造成甚麼影響? A9.   食物中除咖啡外其實巧克力、可樂、及茶中也都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在攝食60分鐘後於母乳中的量是最高峰。如果母親攝取量一天小於750毫克(約五杯卡布奇諾),對嬰兒影響不大。如果媽媽長期飲用大量的咖啡因時,可能造成寶寶躁動不安、不好睡。咖啡因在寶寶體內的代謝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加速其排泄狀況,因此影響會越來越小。   另外,如果媽媽覺得寶寶晚上睡得不好,盡量在下午三、四點之後不要再喝咖啡了,如此可避免影響寶寶夜間睡眠狀況。 Q10. 我怎麼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 A10. 1. 當寶寶吸吮動作停止時,用手指輕點嘴角,觀察其是否有尋乳反射出現(將嘴角歪到一側)的情形;但當寶寶睡著時,可輕拍其背部,讓寶寶較清醒時再予測試。 2. 觀察寶寶一天尿尿的次數是否有6~8次,一般其顏色會呈現淡黃色。 3. 每次餵奶後媽媽會感覺乳房腫脹、緊繃感較減輕,若輔助手擠奶時您會發現擠出的乳汁為後奶,且量較為減少了。 4. 寶寶體重成長狀況若每週增加125公克,或每個月增加500公克都屬於正常狀況。 Q11. 我已經餵了兩個月的母奶,現在都沒有脹奶的感覺,這樣有足夠的奶水餵寶寶嗎? A11.   當然有的。因為乳汁的產生是有其「供需原理」的,也就是會依您寶寶需要的量,經由吸吮的動作,讓媽媽瞭解到乳汁該分泌多少量才夠哺育寶寶。一般在產後兩個月左右,由於媽媽乳汁的分泌和寶寶的需要已經達到供需平衡的情況,因此媽媽也比較不會出現有脹奶的感覺,但是仍有足夠的奶水來哺餵您的寶寶。 Q12. 我懷孕了,未來想要餵母奶,現在我該做什麼準備? A12.   自懷孕起乳房就開始產生變化,以預備日後製造及分泌乳汁,其中包括乳腺細胞的發育、乳暈變黑及乳頭突出等。在乳房的清潔上只需照平常的身體清潔方式,但是避免使用肥皂,因為會洗掉乳房上原有滋潤的油脂,造成乳房皮膚太過乾燥。建議準媽媽們可以參加本院的媽媽教室,這些課程會提供妳有關哺餵母奶的資訊,或撥打健康諮詢專線(04)24819900轉5363。 Q13. 什麼是母嬰同室?有什麼好處? A13.   母嬰同室是一種以家庭為中心之護理,是指嬰兒與母親二十四小時除了洗澡及檢驗外都同住在一起,在護理師的指導下父母共同照顧寶寶,使家庭成員間彼此能夠及早適應,進而建立穩定良好的親子關係,也使父母親回家後對寶寶的照顧更具信心。它的好處可提高成功哺餵母乳,使母親可得到充分休息,早期建立親子關係,增進父母的自信心、成就感,了解寶寶的氣質,學習育嬰的技巧。 Q14. 生產後,我該從什麼時候開始餵奶?貴院母嬰同室需另外繳費嗎? A14.   當寶寶出生後沒有特殊的問題,護理人員就會協助妳在產檯上開始哺餵母奶。生產後可以執行母嬰同室,讓媽媽與寶寶睡在一起,依寶寶的需求餵奶,媽媽也可以減少要餵奶而來回嬰兒室的疲憊,而得到較好的休息。另外,本院母嬰同室服務並不需再另行收費,若想要能順利並成功進行母乳哺育,選擇母嬰同室仍是最理想的。 Q15. 我的寶寶己經五週大,白天都是我親自餵母奶。我想請問我的奶水常會自動地流出,而且乳頭都會有撕裂感,有時一天得換兩次防溢乳墊,我也完全沒有脹奶的感覺。請問這正常嗎?我好怕每次餵寶寶時他都吃不飽,因為寶寶每一個半到兩個小時就要吃一次或吃完後不馬上睡覺,我婆婆非常懷疑我沒奶把寶寶餵飽。這讓我非常痛苦,因為從我本身知道的育兒知識裡寶寶的反應是正常的,也使得我本身失去了信心。 A15.   每位母親在餵母乳的最初幾個月常常都會有溢奶的情形,這是很正常的情況,然而並不是每個母親都會有脹奶的感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之間難免會有一些差異性存在,所以您並不需要過分在意。   另外,每個孩子的氣質不同,生活習性也有很大的落差,有的孩子吃飽就睡,有的卻有較多的清醒時間,如果寶寶整體成長曲線正常,體重呈現穩定增加狀態即可。當寶寶每天排尿在六到八次,且精神活力、與人互動的反應都不錯,基本上您孩子吃的量應該是足夠的了。 Q16. 我的寶寶目前兩個多月,這幾天突然都不吸我的乳頭,以前我都先讓他吸乳頭,乳量不夠了才趕快用奶瓶裝事先擠好的母奶餵他,但是他現在卻是完全不吸乳頭,如果強迫的話,他就大哭一副很生氣的模樣,讓我這個新手媽媽相當灰心,如何能讓寶寶再度吸吮乳頭呢?另外,持續使用電動吸乳器而沒讓寶寶吸吮,乳汁是否會漸漸沒有? A16.   孩子不吸奶的因素很多,或許您曾經搭配著奶瓶讓孩子吸,所以有些孩子會選擇不需花費太多力氣和時間就可以立刻填飽肚子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就是奶瓶混淆的情況,建議您以純哺育方式來哺育,勿再給寶寶任何奶嘴。   其實最佳的擠奶器就是您的雙手了,正確的手擠奶在母嬰親善醫院都會教導與協助產婦進行,電動吸乳器是建議就業婦女在工作中快速擠奶的一種替代方式,他往往無法將乳房中的乳汁完全擠乾淨,幾次下來便會讓抑乳激素作用旺盛,而泌乳激素作用減少,乳汁相對會減少。另外,直接哺乳過程包含許多親情連結機制在內,並非只是餵飽寶寶而已。 Q17. 什麼是母嬰親善醫院,對家長有什麼好處? A17.   「母嬰親善醫院(baby-friendly hospital)」是西元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主持的全球運動,目的在創造一個以母乳哺育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給予每個嬰兒最好的開始。「母嬰親善醫院」,亦是「母乳推廣醫院」,母乳哺餵是所有嬰兒及婦女的權利,對母乳哺育的投資就是對國家未來健康的投資!   母嬰親善醫院的好處:建立母乳哺育醫療環境,促進家庭親子關係,並使母乳哺育回歸自然文化。提昇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影響職業婦女母乳哺育的意念及行為。   本院已通過九十二年度母嬰親善醫院認證,若有母嬰方面的問題,歡迎進入本院『仁愛網路育嬰房』的網頁,網址是http://www.jah.org.tw/babyweb.asp,或撥打健康諮詢專線(04)24819900轉5363。 Q18. 寶寶白天都叫不起來,而晚上奶餵了!尿布也換了!沒有脹氣,也沒有發燒,寶寶卻一直哭,不睡覺,該怎麼辦? A18.   寶寶出生後生活作息應該盡量調整與大人相同,如果寶寶白天睡眠太長,晚上就睡眠較短,照顧起來就比較累。寶寶晚上常常有不明原因哭鬧,有可能是:消化不良、尿布濕、衣服穿得過多、室內溫度過高、光線過強、睡眠環境不安靜、生病等原因均可能引起,應該儘早找醫師檢查。但是如果檢查都沒問題就從生活作息來做調整,有些寶寶白天一直睡,晚上就精神十足,當父母因疲倦不理他時,寶寶就會用哭來抗議,好的方法就是減少白天的睡眠,逗寶寶,跟他玩,晚上可幫寶寶按摩、室內調整柔和光線及撥放輕柔的音樂,來改善夜間的睡眠。 Q19. 寶寶餵母奶要不要餵開水? A19. 純餵母奶的寶寶是不需要餵開水的,因為母奶內就含有豐富的水份,足夠提供寶寶所需。 Q20. 什麼是新生兒篩檢?對我的寶寶有什麼好處? A20.   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家庭歡樂的泉源。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疾病早期症狀不明顯,以致於常錯過治療時機後才被看出來,導致產生嚴重的代謝障礙之疾病,而造成身體、智能發育遲緩的現象。新生兒篩檢具有預防與治療的雙重目的,為求早期發現病患,在每位新生兒出生滿48小時後,從腳跟採取少量血液做篩檢,篩檢項目有:先天性甲狀腺低能症、苯酮尿症、高胱胺酸尿症、半乳糖血症、葡萄糖-六-磷酸鹽脫氫脢缺乏症、先天腎上腺增生及串聯質譜儀(胺基酸、有機酸及脂肪酸檢查),當發現疑似陽性患者再經確認診斷後給與適當的治療,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減少後遺症的發生。本院屬於台大新生兒篩檢系統,經採血後約三星期本院會以電話通知報告結果,亦可透過台大醫院語音查詢系統查詢結果。 電話:(02)23310209、網址: http://nbs.mc.ntu.edu.tw Q21. 懷孕時期房子不能隨便拆修,也不能搬家可不可信? A21.   從懷孕到生出一個胖娃娃,對於古時候的人來說,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情,因為醫療不發達,孕期及生產的過程充滿不確定的因素,所以總是希望孕婦自己能夠多小心一些,以免影響胎兒或是動了胎氣,甚至農民曆上每天也都說明了胎神的位置,胎神也就是能保護胎兒的神明,有胎神在的方位,就不能隨便移動物品,雖然說大家對於這些流傳下來的禁忌不信的成份居多,但是心理可能還是覺得毛毛的,懷孕時期房子不能隨便拆修,也不能搬家,這個禁忌主要也是與動到胎神有關係,當然,搬家時多少會要整理東西,搬重一點的家具等等,對於孕婦來說,發生意外的機會的確比較高一些,不過這些工作還是可以找其它家人代勞的。懷孕中小心一點絕對是對的,不過有些比較離譜的說法,聽聽也就算了,可不要為了這些問題疑神疑鬼,到時候反而造成無端的心理壓力 Q22. 仍在餵奶的母親是否能接受疫苗的施打,對小寶寶會有影響嗎? A22.   目前為止,有打德國麻疹疫苗且繼續在餵奶的例子中,還沒有發現有造成寶寶問題的, 這些減毒病毒的確曾被發現存在母乳中,甚至是寶寶的喉部,不過還沒有發現有致病的例子,事實上,目前在美國還是提倡對沒有抗體的媽媽,在產後立刻打疫苗,而這些媽媽有許多也是在餵奶的。 Q23. 懷孕的媽媽可以染髮嗎? A23.   燙髮藥劑目前並沒有造成胎兒影響的報告,不過染髮劑則是有不少的疑慮,染髮劑有不少種類,一般的暫時性的染劑沒有什麼關係,會比較有疑慮的是效力較持久的染劑,在文獻上對於染髮燙髮劑的研究,主要還是針對它們對於皮膚的影響,以及造成癌症的可能性。這些藥物常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對於經常使用染髮劑的理髮師而言,皮膚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或是接觸性蕁麻疹是常有的事,也有不少人因為染了髮之後,造成頭皮發炎、紅腫,甚至之後的掉髮,燙髮劑造成過敏的病例比較少,不過還是偶有所聞。持久性染髮劑是具有相當毒性的物品,有不少關於它誤食造成中毒的報導,像是在1993年就曾經有以色列男童誤食造成死亡的病例。至於染髮劑與癌症的關係一直都有不少的研究報告,它會不會造成乳癌或是淋巴癌的說法也曾經是相當讓人擔心的,不過最近的研究都顯示這些癌症與藥劑沒有關連,只有膀胱癌與持久性染劑中的成份確實有相關,不論如何,對於這些藥劑可能引發癌症的考量還是不能輕忽。 懷孕時期染燙髮雖然不是百分之百安全,目前倒也沒有發現明確造成胎兒畸型或是影響的證據,但是這些藥劑畢竟還是有毒性的,不少的動物實驗在藥量增加的狀況還是造成了胎兒的問題,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偶而漂亮一下也是不錯的,不過如果懷了孕,就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所以在孕期如果要染燙髮,應該把握一些原則: 1. 染燙髮最好等到懷孕三個月以後,因為懷孕三個月前胎兒正值器官發育期,最容易造成畸型。 2. 儘量減少染髮的次數,以免累積的藥物真的造成影響。 3. 染髮或燙髮可以只處理頭髮中、尾段的部份,減少頭皮藥物的吸收或是過敏。 4. 如果以前沒有染過髮的人,最好不要在懷孕中嘗試,以免膚質不合適造成過敏,在治療時徒增困擾。 Q24. 媽媽入院生產所需準備的物品有哪些? A24. 盥洗用品 牙刷、牙膏、梳子、臉盆、拖鞋、毛巾。﹝可事先詢問欲生產醫院是否準備?﹞﹝最好在懷孕30週前後就準備好﹞ 個人用品 換洗衣物、前釦式的睡衣或餵奶專用服裝、舒適的餵奶胸罩、出院時媽媽和寶寶所需的衣服。生產後使用之物品例如:產墊、紙褲、看護墊、沖洗器等。﹝可事先詢問欲生產醫院是否準備?) 入院所需之證件 夫妻雙方身份證、掛號證、IC卡、媽媽健康手冊。 by http://www.jah.org.tw/babyweb/mother_new/8_qna.asp

寶寶體重變化 可判定乳泌量

2007年06月07日
公開
64

寶寶體重變化 可判定乳泌量 《2007/05/07 18:22》  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哺乳的媽媽最擔心就奶水不足,小寶寶吃不飽,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理事長陳昭惠昨日表示,媽媽們可從寶寶體重變化、排便量及次數,來確定寶寶所吃奶水夠不夠,千萬不要以寶寶哭鬧、餵奶時間長短及頻率來論斷有無足夠奶水,而添加母乳以外食物。  陳昭惠說,一般來說,寶寶出生後體重減輕,在 10-14天體重恢復,第 1個月內每個星期要增加 125公克,在往後幾個月,每個月增加 450-900公克, 6個月大體重是出生體重的 2倍, 1歲時體重是出生體重的 3倍。  至於嬰兒的排便,她表示,正常來說,在第 1至 3天會呈現深綠,幾乎是黑色的黏便;第 4至 6天顏色變淡,且會愈來愈黃;在第 6天後, 1天至少 3-4次的黃色大便,量約 10元銅板大小。  不過,有些純母乳哺育的嬰兒在 3週大以上後,可能大便次數變少,可以 10-14天才解 1次便,若其他方面都很好,那就還算正常。  除了排便量及次數外,媽媽們也可觀察嬰兒的尿褲變濕次數,一般來說,第 1至 5天,第一天一次,每一天加濕一塊尿布, 5天後,每天濕 6-8塊尿布。  至於寶寶吃不夠,她說,常見原因包括可能因姿勢不正確,導致嬰兒不能好好吃奶,不然就是添加配方奶、使用奶瓶奶嘴,還有就是餵奶次數及時間不夠,還有就是有的媽媽會一次限制只餵一邊乳房。  對於寶寶吃不夠,陳昭惠建議,盡量讓嬰兒將乳房含得好,避免使用奶瓶或人工奶嘴,並學會如何確認寶寶有吃到奶,一旦寶寶不再認真吸吮時,母親可擠壓乳房來增加嬰兒吃進去的奶量,即使擠壓嬰兒也不吃時,就換另一邊餵奶,且可重覆整個過程,來回幾次進行,讓嬰兒獲得足夠的量。  此外,家人也要協助讓母親多休息,並可專心哺乳,還有就是要有適當的飲食,口渴就喝,肚子餓就吃,可嘗試一些發奶食物,而在每次餵奶間可以擠奶,增加奶水量,尤其是當嬰兒本身含奶姿勢不良時,擠出奶水可以讓奶量持續增加,必要時使用擠出來的母乳或人工配方奶,盡量用哺乳輔助器添加,讓嬰兒可以真正學會吸母乳。

Baby signs嬰兒手語

2007年03月13日
公開
45

Baby signs嬰兒手語   熱、冷、洗澡   Hot、Cold、Bath 文�嬰兒手語家族 吳致賢、李艾莉(02-2664-9909) 嬰兒手語家族網址:www.babysigns.com.tw 看著雷蒙•布力格著作的「雪人」畫本中的雪人被瓦斯爐冒出的火焰嚇到時,2歲的女兒直指著雪人說「雪人怕Hot!」,我問女兒那雪人喜歡什麼?女兒回答:「雪人喜歡Cold。」,我接著問:「真的啊!那你喜歡什麼?」,女兒抬起頭來說:「我喜歡媽媽,我喜歡爸爸。」,在那一剎那,我覺得整個人都溫暖了起來…。 掌握手語技巧須知   當您開始用嬰兒手語講故事時,您需要想像自己就是書本的延伸,讓過程更加豐富。孩子看著您生動的肢體語言,他能更具體的理解您的文字或口語所欲表達的抽象意義,對孩子唸故事書,不再是單方面、單調的作業,而是提昇您與孩子間互動與親情的最佳親子時間,您會發現,孩子不僅更喜歡書本,對於字彙與口語上的學習更有很大的幫助。   本期將介紹的三個嬰兒手語單字: Hot(燙/熱)、Cold(冷/冰)、跟Bath (洗澡),讓您能幫助寶寶建立起字彙與語意間的關聯性,並讓寶寶在還無法清楚地說出這3個字前,就能利用嬰兒手語來表達。    動作示範及技巧掌握 Hot燙/熱 握拳後靠近嘴巴,再迅速往外張開手,臉露出不悅樣。 Cold 冷/冰 雙手握拳緊靠胸口,做出很冷時發抖的樣子。 您可以這樣做   在用餐時,對著冒著熱氣的湯、茶或菜,比出Hot,然後在寶寶的注視下做出觸碰茶杯、湯碗的樣子,然後再與誇張的語調跟表情再比一次「Hot」的嬰兒手語。您也可以準備2杯水、1杯裝著比較溫熱的水,另1杯裝著放著冰塊的冰水,鼓勵孩子觸摸冰水,跟孩子比出「Cold」;再鼓勵孩子觸摸溫熱的水,比出「Hot」藉此體驗熱與冷的差異性。 Bath 洗澡 雙手握拳在胸前打圈,狀似塗肥皂樣。 您可以這樣做    洗澡前,對著孩子做出「Bath」的嬰兒手語,再將孩子放進浴缸中,對孩子比出「Bath」。您也可以對著孩子的玩具娃娃比出「Bath」後,跟著孩子一起幫娃娃洗澡。跟孩子洗澡時,別忘了趁機跟孩子用「Hot」跟「Cold」這2個嬰兒手語喔! 結語   下次當孩子跟您表達冷、熱的感受時,如果您聽不懂或不是很確定時,可以問孩子「會冷嗎?」(配合手語)還是「會熱?(配合手語)」,同時帶孩子進浴室要洗澡前,也可先跟他比出「Bath」的手語,然後用適量的水溫讓他摸一摸,引導他比出會不會太「冷」或太「熱」,如果孩子會以手語回應,您再藉所比的手語,重覆說出孩子所要的東西,讓孩子能重覆聽到正確的發音方式。 手能生巧 請記得在與孩子使用嬰兒手語時,別忘了我們先前幾期中所提到的教學技巧,並請注意一定要配合說話喔!

小孩看牙醫 可提前赴約熟悉環境

2007年03月13日
公開
42

小孩看牙醫 可提前赴約熟悉環境-中華醫藥網960305 《2007/02/28 19:25》記者顏真真�台北報導  小朋友都很怕看牙醫,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接受治療 ?醫師提醒,除建立正確就醫觀念、多溝通外,建議提前赴約熟悉環境,若家長陪伴就診,儘量保持沈默、輕鬆、面帶微笑,讓牙醫師主導整個治療過程,若孩子易噁吐或對異物過敏,就診前 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  振興醫院牙科醫師胡韻生指出,首先在接受治療前,親子雙方都須建立正確觀念,因為許多家長會有「乳牙反正要換,不必治療」錯誤觀念,即使孩子牙痛也可能認為只要不痛,點藥或自家祕方用用就好。  有些家長甚至會以「你不乖,就帶你去看牙醫」或拔牙之類的字眼嚇孩子,讓孩子有先入為的恐懼感。因此,如果家長本身就很怕看牙醫或易情書激動,建議可讓另一方家長帶孩子就診或待診區等候。  由於小朋友較無耐性,胡韻生建議,事先預約看診時間並提早赴約,讓孩子熟悉周遭環境,或看有關牙齒治療的故事書、錄影帶,若孩子非常緊張或是第一次看牙,可先與牙醫師商量是否可安排在非常合作小朋友之後,會有示範的效果。  若孩子較容易嘔吐或容易對異物敏感,在就診前4小時最好不要進食,如果撐不了那麼久,至少也需空腹2小時,以免牙科器械或照 X光引起嘔吐,且最好替小朋友多帶一套衣服,以備不時之需。  除事前在家與孩子多作溝通外,家長陪伴就診時,務必與牙醫師合作,儘量保持沈默、輕鬆、面帶微笑,不要責罵或打小孩,應讓牙醫師主導整個治療過程,家長只需站在配合的場,若有必要,家長可在外等侯,以祛除小孩子的依賴性。  在孩子無法合作的情況下,牙醫師可能會利用非常嚴厲的口吻,暫時蓋住嘴巴,來制止小朋友的哭鬧或撒野,胡韻生說,家長此時千萬不可以出聲或表示意見,以免影響牙醫師對小朋友的行為處理。  此外,碰到小朋友無法溝通,而又必須作緊急處理的狀況下,牙醫會用強制方式來完成治療,即用束縛的器具將小朋友固定住,或請助手將小朋友手腳握住,防止其亂動,以免造成傷害。  若是小朋友無法用上述方式治療,或是家長不願意,牙醫師可能會建議噴氣或使用鎮靜藥物,讓小朋友安靜下來再作治療,以免日後產生看牙恐懼症。

中耳炎 幼兒聽力可能會受損

2007年03月11日
公開
44

中耳炎 幼兒聽力可能會受損-中華醫藥網960224 《2007/02/15 19:41》關嘉慶�台北報導  嬰幼兒若是感染中耳炎,常會出現中耳積水,當粘稠的積液積聚在中耳,超過 3個月時,就會影響嬰幼兒聽力,醫師提醒,當發生中耳炎時一定要切實服用抗生素藥物,此外,就是在餵奶時不要躺著餵,若是積液聚在中耳無法排除,必要時得加通氣管引流。  嬰幼兒的聽力與中耳炎有很大的關係,若是感染中耳炎,嬰幼兒聽到的聲音會變得低沉,就像是耳朵被遮起來一樣,這是因為中耳腔內的積液使得耳膜無法正常的震動,會使得聲音聽起來異常;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彭純芝指出,嬰幼兒感染中耳炎,如果給予適當的治療,聽力常可以回復正常,但是如果沒有適當的治療,便會有漸進性甚至永久性的聽力損失。  所以,彭純芝指出,嬰幼兒感染中耳炎,一定要吃抗生素,家長應切實讓嬰幼兒按照處方用藥,完成整個療程,以免嬰幼兒不斷復發,或轉而成為慢性中耳炎;而且在餵奶時不要躺著餵,以免牛奶積液阻塞耳咽管,而使得細菌進入。  此外,彭純芝醫師表示,嬰幼兒感染中耳炎後,大約有 1成的嬰幼兒會產生中耳積水,若是超過 3個月時,為避免聽力受損,必要時需會診耳鼻喉科,同時做聽力測驗以及在中耳腔放通氣管引流,以使中耳腔的壓力平衡,避免聽力受損。  彭純芝醫師提醒,健康的聽力對嬰幼兒語言身心發展是十分重要,中耳炎病人除了聽力問題外,也常會有耳鳴、耳朵閉塞感,且會使得兒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學習障礙;因此,當家中的小朋友有感冒症狀時,或是對聲音反應變得較遲鈍、說話聲音變大,就要懷疑是否有急性中耳炎或中耳積水,應及早就醫,以便及時給予治療。

寶寶大舌頭?可能與舌繫帶有關

2007年03月08日
公開
45

Healthy Baby 寶貝健康   寶寶大舌頭?可能與舌繫帶有關 採訪�王紹媛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 林孝禺 寶寶若是舌繫帶過緊、過短、太厚,或長得太前面,有可能會限制舌頭活動,極少數寶寶因而影響到學習喝母奶,較大寶寶也會關心學習發聲的影響,特別是捲舌音。治療方式:絕大部分寶寶只需要觀察症狀的緩解與否。真正需要處理,可手術治療過緊舌繫帶,年齡幼小的Baby,可能需要在手術室全身麻醉後,才能順利完成, 較大兒童則即可嘗試在門診進行。 但是史丹福大學學者收集了經過哺乳訓練的寶寶,絕大部分仍能成功進行餵母乳。另一方面嘗試餵母奶但失敗的案例,發現有約25%的舌繫帶過短寶寶,餵母奶會發生困難;而沒有過短的寶寶學習餵母奶失敗機會為1%。可知絕大多數寶寶應無問題,也無須經過手術將舌繫帶剪開,問題多會獲得解除。但仍值得注意此現象。 舌繫帶到底在哪裡? 「舌繫帶」即一般國人俗稱的「舌根」,而舌繫帶過短時則被稱為「吊舌根」。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牙科主任林孝禺表示,當我們將嘴巴張開、舌頭往上頂,就可以從鏡子看到舌頭下面有一片薄膜,連接於舌頭和口腔底部,這薄膜就是舌繫帶。如果舌繫帶較短,舌頭的活動就會受到影響,造成一些問題。 舌繫帶薄薄的一片,卻包含了上皮組織、結締組織、幾種粗細組織纖維、微量的神經、血管、脂肪組織,以及少量的唾液腺甚至或是肌肉組織。 何謂舌繫帶過短呢? 一般而言,舌尖若因舌繫帶的牽扯,而無法伸出超過下門牙或是下嘴唇時,則稱為舌繫帶過短症。嚴重者從舌尖就被固定在口腔底部,完全不能移動,甚至連舌繫帶都看不到。 舌繫帶太短引發的問題 舌繫帶太短可能會引起什麼問題呢?林孝禺醫師表示,有文獻指出,寶寶舌繫韌帶太短時,會影響嬰兒餵食母乳的困難、語言發音異常、沒又辦法舔冰淇淋、沒辦法吹奏樂器等。 1.餵食問題:寶寶因舌繫帶過短,而影響舌頭活動,可能會使寶寶在吸母奶時,不容易將嘴固定在媽媽的乳頭上,而導致媽媽乳頭出現酸痛、受傷,不得已必須提早讓寶寶斷奶。但如果將母乳擠出,用奶瓶來餵食,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2.構音問題:舌繫帶過短或拉扯太緊,可能會影響到說話的品質,和舌頭活動的範圍,尤其是向上捲、發捲舌音的時候,無法說得十分的漂亮,會有俗稱的「臭乳呆」、「大舌頭」的詬病。如果小朋友出現語言障礙或發音不標準時,應先檢查聽力是否出現問題,因輕度的聽力減退,可能導致構音異常。若確定聽力有缺損,則先治療聽力障礙;若聽力正常,即交由語言治療師訓練矯正語言發音問題即可。不一定與舌繫帶過短有關。 寶寶舌繫帶正常嗎? 如何發現孩子的舌繫韌帶有問題呢?家長如果要自行檢查寶寶的舌繫帶,可以用食物或是奶嘴來引誘寶寶,看舌頭能不能伸出下門牙或是下嘴唇;較大的幼兒,可以直接要他把舌頭抬起來抵到上門牙。此外,林孝禺醫師也提出其他文獻上一些臨床上,評估孩子舌繫韌帶是否正常的方法,包括: 1.舌頭是否可以舉起來碰到上顎。 2.舌頭可不可以做側放運動(即舌頭是否可以往左右旁邊伸)。 3.有無辦法把整個舌頭攤平。 4.有無辦法做捲舌運動。 先評估再做決定 此外,林孝禺醫師說,由於舌繫韌帶區域會有許多神經分布,在進行手術前需要先局部的麻醉,假如小朋友的年紀過小,有恐懼、害怕的可能時,全身麻醉也是合適的選擇。 手術可以由簡單的外科組織切除、縫合,到利用電刀或是雷射的方式均可。但是手術的適切性都值得家長與小兒牙科,或口腔外科、小兒外科等專業醫師進行評估、討論後再決定。儘量減少孩子痛苦與恐懼的考慮下,做最安全與適合的手術建議,或是簡單的定期追蹤,不一定需要立刻做臨床處理。 根據臨床統計,真正需要動刀去剪舌繫帶過短的病例,並不多見。若因為咬音不正確,建議不妨從聽力先著手,其次在從小朋友的精神狀態評估,以及做各種身心發展測驗,進一步尋求語言矯正專家的幫助,而無須匆忙的去做剪舌繫帶手術。 (詳文請見2007年三月號BabyLife育兒生活雜誌)

教養指南針-阿?的孩子

2006年11月30日
公開
44

教養指南針   阿?的孩子   隔代教養問題,如何搞定? 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梁歆宜 輯�張玉櫻 「隔代教養」在台灣已是普遍的現象,然而所衍生出的問題也不少!父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當然最好,若不得已必須將孩子委託給祖父母照顧時,怎麼做才能取得最佳的平衡點?怎麼做對孩子最好呢? 隔代教養的形成原因與社會因素   早期的隔代教養的成因大多是父母雙亡、離婚或是因托育的需求所產生。隨著社會的變遷、都市化及雙薪家庭的增加,台灣隔代教養已經是普遍現象,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有別於早期,現今隔代教養的成因越趨複雜化,涉及層面也越廣。例如:雙薪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打拼,然而好的保母可遇不可求,於是委託親人或是祖父母照顧孩子常成為職業婦女在兩難之下的抉擇。此外,離婚率增高,單親家庭的父母獨自照料孩子有困難,因此需要祖父母的協助。其他如未婚懷孕、遺棄、父母親身心障礙、低收入戶,或因工作型態改變使得父母皆在海外……,皆為現今隔代教養的常見原因。 隔代教養可能出現的5大問題   隔代教育的定義很廣,有的是祖父母全職照料;或是白天由祖父母照顧,晚上由雙親輪流照顧模式;或是假日才由雙親照顧等等,都算是隔代教養。普遍出現的問題如下: 1.管教問題:    人的心情隨著年紀不一樣而有所改變。許多當了阿公、阿媽的人,多只是想要疼小孩而不是管小孩,再加上活動力下降,面臨孩子的吵鬧,常淪為「有吵的孩子有糖吃」。這和一般父母期待培養孩子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此外,兩代(祖父母與父母)價值觀觀可能有所不同,面對管教態度的意見、想法、態度、技巧也有所不同,如果沒有良好的溝通,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衝突。 2.祖父母的體力問題:    如同小偉的例子,年邁的兩老面對孫子旺盛的活力,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除了體力上的限制,祖父母的健康狀況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環。過度的勞累可能會惡化祖父母原本的病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或是增加發生意外的危險(例如制止孫子的追逐而不小心骨折或是跌倒);有些照顧者出現記憶力下降的情形,也可能影響照護的品質(例如重複餵藥等問題)。 3.語言溝通問題:    6歲以前是孩子各方面發展的黃金時期,語言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語言的不同(例如祖父母只講台語或是客語)或是語言刺激不足(例如祖父母活動力下降,較為沉默)等,皆可能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4.兒童發展心理層面的影響:    2-3歲是嬰幼兒發展「依附關係」的重要關鍵時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父母即使不能時常陪伴在孩子身旁,仍要注意與孩子建立關係。 5.文化刺激問題:    嬰幼兒處於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藉由外界不斷的刺激來增進學習。祖父母被認為屬於文化刺激較為不足的一群,故被認為較不能提供多樣的文化刺激。 隔代教養也有好處    當然,隔代教養也有其正面的影響。祖父母除了協助自己的子女照顧孫子女,減輕他們的負擔,除此之外,有經驗的祖父母面對孩子的狀況,較能心平氣和地處理,不會像有些新手父母的過度焦慮。   另外,祖父母除了扮演撫養照顧的角色,也可以扮演多種的角色。在新兩代及三代關係中,當親子之間衝突對立時,祖父母可以成為新兩代的橋樑及緩衝。如果祖孫關係良好,對孫子女而言,也可藉由與祖父母的相處,對年長者建立一個正確及實際的看法,而非老人家總是嘮嘮叨叨,難以相處的觀念。 結語   隔代教養是社會變遷下的產物,也是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一環。不可否認地,有其利弊。但當我們面臨無可避免的隔代教養時,應該在這之間取得較佳的平衡點,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考量,提供孩子幸福而理想的成長環境,這是父母與祖父母可以共同攜手創造的。 (詳文請見2006年十一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