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o^)┘頭好壯壯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2008年06月19日
公開
16

我數到3ㄛ! 三招讓你成功教出有規矩的孩子 [預計11/30出版] 你的小孩又在鬧脾氣了。不過現在你知道不能立刻發脾氣或是喋喋不休,那麼你該怎 麼辦呢? 眼前你就要邁開重要的第一步--糾正小孩不好的行為。我們要教各位的是數1-2-3的方 法。從1數到3看似簡單,卻十分有效,但你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數。 一開始,請先記住兩件事。 第一,你要把數1-2-3應用在「不要做」行為上。換言之,當小孩在吵架、哭鬧、吼 叫、爭辯、耍脾氣時,這個方法就可以派上用場。如果你要小孩起床上學去,或是要 他們快去寫功課、練琴等等,這方法就不適用。 再者,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到1-2-3魔法術的話,當你知道如何數1-2-3後,可能會半 信半疑的,畢竟這聽起來太簡單了,感覺好像不是很積極或不夠嚴厲。你也許會想: 嘿,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小孩,他可是個小野人呢! 如果你有點懷疑是正常的。要知道,數1-2-3這方法看似簡單,但也沒有那麼容易。主 要的「魔法」不在數數字,誰都會數嘛,它的神奇力量來自「不說話、不動怒」法 則,這種方式讓小孩有機會去思考自己的行為,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1-2-3魔法術真的不是什麼魔術,只是效果太神奇了。這方法說穿了就是一套特 殊的行為技術的延伸,教你用謹慎、合理、貫徹的方法,來訓練及管理小孩的行為。 所以當你和小孩的衝突又出現時,你會覺得自己好似脫胎換骨一般,變得言行一致、 有主見,且心平氣和。 讀到這裡,你心中也許出現許多疑問。沒關係,下一章我們將試著回答你所有的問 題。之後,等你讀完第六到第十章,就可以開始數1-2-3了。 對「不要做」行為數1-2-3 假設現在時間是晚上六點鐘,你有一個四歲大的小孩,他吵著要吃洋芋片,但你硬是 不給他,因為就快吃晚餐了。他正在廚房地板上跟你鬧彆扭:用頭撞地板、用腳猛踢 廚櫃,還大哭大叫的。你知道這下子左鄰右舍都會聽見,頓時間你不知如何是好。 你的小兒科醫生建議你別理會他,但你就是無法忍受他這樣大吵大鬧。你媽媽教你拿 一塊冷毛巾蓋在他臉上,但你覺得這方法很奇怪。最後,你先生乾脆叫你打兒子的屁 股。 些其實都不是好方法。你不妨試試1-2-3魔法術。把你的食指豎起來,眼睛看著你家這 個小魔鬼,然後很平靜地說:「1--」。 他依然哭鬧不停,甚至火力全開。過了五秒鐘,你豎起兩根手指說:「2--」。他還 是很吵,繼續發脾氣。又過了五秒鐘,你豎起三根手指說:「3,時間到,回你的房間 去。」 這是什麼意思呢?這表示當你從1數到2時,你兒子放棄兩次改正的機會,現在他自己 搞砸了,得自負後果。後果有兩個選擇: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表示他得進自己房 間,你將暫時不理他;另一種是中場休息時間的替代法,例如暫時沒收玩具或損失一 些特權、提早十五分鐘上床睡覺、零用錢少十塊、兩個小時內不准打電動玩具等等。 假設你選擇的是中場休息時間,那麼在你說:「3,時間到,進房間五分鐘。」之後, 你不理他,他就安靜下來了。(有些人可能還搞不懂自己是怎樣讓小孩安靜下來的, 下一章我們將為你解答。) 在你不理會小孩時,你可能很難相信接下來發生的事:其實就是什麼事也沒發生。你 不用說話、不生氣、不會覺得愧疚、不用說教、沒有爭辯。除非必要,你什麼話也沒 說。 譬如,你就不用說:「從現在起你要不要做一個乖寶寶呢?你知不知道整個下午媽媽 快被你煩死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這樣呢?媽媽快要受不了了!姊姊就不會像你這 樣哭鬧,爸爸再半小時就要回家了。你是不是上天派來折磨我的啊?」 你也許會忍不住,想要來個小小的說教,但最好還是保持沈默。如果小孩又出現了 「不要做」行為,你就再從1數到3。小孩若乖乖聽話,你就稱讚他,讓他成為你的好 夥伴。 很快地,你會發現只要數1或2,小孩就會乖乖聽話了。我們跟你保證:以後你只要從1 數到2,就可以隔著客廳制止你家兩個小寶貝吵架,根本不用起身、大聲吼叫,或做一 些稍後會後悔的事。你只是第一次嘗試,就能立即上手。 有些父母會問:「小孩從來不會在我數1時就停止吵鬧,每次我都要數到2。他是不是 故意的?」我們的答案是:「非也,他如果真要捉弄大人,不可能數到2就停止的。他 要是讓你數到42甚至72,那你才真的要瘋掉吧!」有些小孩可能得跟他說個上千次, 他才會學乖。所以,數到2應該還好吧。記住,如果小孩讓你數到3,他的機會已經沒 了,就等你裁決。 還有些父母問說:「當孩子做的事情實在太過分時,難道我還要給他們三次糾正的機 會嗎?」這問題也挺有道理的,好比說,你的小孩一直打你或用東西丟你,你總不可 能還在那邊數1-2-3吧,畢竟這是非常惡劣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時,你應該立刻 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鬧,就一個人待在裡面十五分鐘。」 再來看看另一個例子。假如你七歲的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耍時學會說髒話。雖然他 不懂那是什麼意思,但卻用三字經跟你頂嘴,這時你該如何呢?假設時間是晚上八點 半,你跟小孩說該上床睡覺去了,他卻回你:「他媽的!」這時候你也需要立即制 止,所以同樣地,你得跟他說:「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你要是再說一次,那就 變成十五分鐘。」等小孩結束中場休息後,你再跟他簡單說明為何不能說髒話。當小 孩出現新的或異常的不良行為時,簡單的解釋是很恰當的。 瞧,數1-2-3基本上就是這麼簡單、直接、有效。你以為有什麼秘訣嗎?就是這樣而已 啊! 比較困難的部分 偶爾會有一些父母跟我說:「兩個月前,我們去參加你的研習營,覺得收穫很多。我 們家兩個小孩都很難教,一個七歲、一個五歲。回家後,我們立即嘗試1-2-3魔法術, 真的很有效,他們兩個都比以前乖了。不過現在1-2-3好像已經不怎麼管用,我想我們 需要新方法了。」 大家認為問題出在哪兒呢?其實90%的情況是因為父母忘了「不說話、不動怒」法則。 很多人都沒有嚴格遵守,但卻不自知。還記得前面那個大哭大鬧的四歲小孩和洋芋片 的故事吧?如果你是一邊數1-2-3,一邊不自覺地說太多話,情況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1--媽媽真的很累了,你為什麼不能乖一點呢……我在跟你說話時,眼睛看著我。 好 啦,2--,再說一次,快進你的房間去,聽到沒?每次要不到東西你就這樣鬧,真是 讓人受不了。我再說一遍。你姊姊就不會像你這樣胡鬧。爸爸再半小時就回家了!好 了,夠啦!3,時間到,回房間五分鐘,我不理你了,快點!!」 天啊,這像什麼話?如果這是你對孩子的反應,那麼很可能你也在耍脾氣吧。這下 子,廚房裡變成有兩把怒火在燃燒。大人的脾氣也爆發出來,那絕不是1-2-3要教你的 東西。你可知道這樣做已經犯了三個錯誤。 首先,你確定你要這樣跟小孩說話嗎?你今天上班是不是發生什麼不愉快的事了?如 果你真的用這些話跟小孩「溝通」,那麼你的真正意思是:「來吧,咱們吵一架 吧!」你的小孩不需要有注意力缺失症、對立反抗,或是行為規範障礙,就足以讓你 們大吵一架。很多小孩知道說不贏你,會很快出現狗急跳牆的行為。太多的言語或規 勸,保證你無法導正小孩的行為,而且很可能讓你們僵持不下。 再來,許多難教的小孩確實患有注意力缺失症,這表示他們無法集中注意力。對這種 小孩來說,你要他如何在大人一大串的言語中挑出重點,譬如哪部分是數1-2-3,哪部 分是警告。他真的沒辦法!小孩要是一開始沒有聽清楚你的警告,他是無法做出正確 回應的。 最後,在這段令人超級挫折的話中,還有一件事情不對。姑且不管你當時的情緒,你 要是愈說愈多,基本上你要傳達的內容會整個變了樣。當你告訴孩子許多必須聽話的 理由之後,其實你是在告訴他:「除非媽媽給你這些理由,不然你不必聽話。哎,媽 媽只希望你也能同意這些理由。」這已經不是在管小孩了,而變成是在求小孩了。當 你這樣請求,你是在替小孩思考,也是替他的行為負責。 一般小孩會怎麼反應呢?他會在你提出的理由中找碴。「凱蒂也沒有都聽你的話 啊」、「爸爸沒那麼快回家」,然後你們就會陷入爭論中了,而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小孩子到底有沒有聽你的話? 所以一旦小孩子在耍脾氣,你應該二話不說,立刻豎起手指說:「1--」、「2- -」等等。記住,這個方法的秘訣不在數數,而是在你說完一個數字後停頓幾秒鐘時 所透露出的警告意味。這時如果大人能不發一語,小孩子就會自動扛起責任,對自己 的行為負責。這不正是你想見到的情況嗎? 說到數1-2-3,你的靜默勝過任何言語。 ********************************************** 還不錯..有空來試試~

生一個?生兩個?

2008年06月04日
公開
38

生一個?生兩個? 兒子三歲了。 不免外人會問“就這麼一個?” “多生一個才不會孤單!” “趁年輕多生一個吧!”   近來我常想這個問題。當初為什麼要生這個寶貝兒子呢?為了傳承,為了愛的延續,為了家的完整,為了滿足週遭環境的期待.....。以上都是寶貝兒子出生的原因。但有了一個,須再生一個的理由呢?   只為了這個孩子的孤單嗎?為了孩子有伴嗎?只因為目前還是家庭主婦可以再生第二個來帶?我要的是什麼?現在景氣不好,環境污染,生存條件實在差,在地球上不論在何處,大自然反撲不難看到;還有人類的互動方式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如美國近來的恐怖行動,造成多少“無常”!教育的腐敗;目前國內大學學士學位很多,但真正的實力,實不能認同於當初九年教育時的實力。   偶而靜靜的想,在報章雜誌上常看到受虐,頻率直線上升。為何要生個孩子來糟踏?如果出生在亞馬遜河某些地域的原住民,知天命,樂於自然的天籟,順於生老病死,少有人為的污染,擁有與自然生存的技能,為快樂而生活,生再多個我也願意。因為我不會為了經濟蕭條,或找不到工作,而煩惱孩子可否能溫飽;不必為了污染問題而憂心孩子的健康;不會因為社會風氣的敗壞,而擔心孩子的安危..........。   曾看到某些人的問題。自己帶好呢?還是繼續工作請褓母?當專職媽媽好?還是職業母親好呢?有一則回答令我相當的贊同。她是這麼說的: “我們有一筆錢或存摺,都不願寄在陌生人手上。卻可以把孩子寄放在不熟的人家中,這種邏輯實是無法想像。一旦有問題,不知是要父母來承擔還是要怪罪於褓母。當然,家計有問題時,如單親家庭。不可倖免時,是另當別論;但褓母的篩選仍不可馬虎”。   我取其前段,無憂於經濟,大人為何不願意自己來帶自己的孩子,難道累嗎?難道易老嗎?難道有孩子後會妨礙到個人的生涯嗎?既然如此,為何要多生孩子呢?   花些心思及時間在孩子身上,錢不會少賺的。孩子的健康,安全,幸褔是可以簡單地賺回來的。孩子是生來愛的,生來疼的,怎麼會生來給別人帶?如果造成家累,造成生活的負擔,為何要他一起受苦呢?   年入百萬的大人,對孩子的童年,一個永買不回的童年,用多少錢也買不回孩子的過去吧!我兒子很快樂,但我帶得並不痛苦;我珍惜每一分一秒來分享他的童年,用全心全意的去愛他。   如同我用一生一世來愛這個家一樣。有人問我,帶孩子不痛苦嗎?其實,要我回想痛苦的地方,的確還得想想,是孩子引起的抑或是我們大人自己造成的?   以上是個人心情札記,不代表對錯。只是現代的虐童事件,環境,人文,對孩子的影響,實值得去感受,去了解。並且要考量自身的能力,才去做決定。不能再以以往的思考模式來推判。       ∼本文摘自我的寶貝 阿柔站長授權提供∼      ∼未經我的寶貝同意 請勿任意轉載∼

孩子上網。父母超擔心

2008年05月15日
公開
58

孩子上網父母超擔心 「你的寶物好多!」「約出來見面,我教你更多破關招數!」隨著大型線上遊戲的流行,兒童與線上玩家常會因為一起作戰,產生革命情感或崇拜心態,而輕易信任陌生人,甚至對於外出邀約沒有防備。 網路業者日前針對六百四十四名家中有七歲到十八歲兒童、少年的父母,進行「臺灣青少年上網安全調查」,結果發現九成父母知道子女會玩線上遊戲,只有三成知道子女的上網帳號密碼,顯然父母對於子女的網路安全警覺性不夠。另一方面,父母卻又擔心子女誤交損友、瀏覽色情網站,以及過度沉迷網路。 臺北市螢橋國小周姓學生說,她打線上遊戲時,常聽說有小朋友答應網友邀約,還以為「出去一下又不會怎樣」,但是如果對方是壞人,很可能被傷害或綁架。她認為,交網友應該先告訴父母,出外赴約也要有大人陪同。 兒福聯盟表示,兒童在虛擬世界中常分不清真假,很容易相信別人,為了交換寶物或代幣,甚至答應網友邀約見面。當父母發現子女講電話時間變長,或是半夜偷偷上網,甚至刻意隱瞞行蹤,要求提高零用錢額度等,就要對子女的網路交友有所警覺。 資料來源:2008/2/29國語日報 ************************************* 其實不只是孩子.. 大人也是啊~ 往往認不清網路的世界 也是有人可以一頭陷入 跌的滿頭包也有~ 做什麼事都要自己有分寸 想想自己 想想愛你的人

小六到高二6年都睡不飽

2008年05月11日
公開
50

小六到高二6年都睡不飽 「你累了嗎?」這句提神飲料廣告詞或許該問年輕學子。調查顯示,國內小學六年級和國、高中學生每天只睡七個半小時,比國際平均還少半小時。 電影裡常有不讓囚犯睡覺的刑求情節,希望犯人因渴求睡眠而吐露情報,這叫「睡眠剝奪」。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調查發現,國內年輕學子睡眠剝奪情況嚴重,睡眠時數普遍不足,繁重的課業壓力正是剝奪學子睡眠的「劊子手」,她說,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孩子白天嗜睡或過動,也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及腦部發育,不利學習。 黃玉書在2005年六月至2006年六月,針對北台灣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國中生及高中一、二年級學生共二千名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小六生平均每天睡七點九個小時,國中生七點五小時,高中生睡眠時數最短,只有六點八小時;平日睡不夠,假日大補眠,平均要睡到九個半小時。 黃玉書將上述數據與其他國家比較,發現同為亞洲國家,也非常重視學生課業的日本和大陸,他們的學生睡眠時數也高於台灣,台灣較國際平均值還少約半個小時。大陸與日本的國中生約七點九小時,高於台灣的七點五小時,高中生部分七點三小時,也高於台灣的六點八小時。 黃玉書說,睡眠不足不僅讓年輕學子白天精神不好,表現出來未必是嗜睡,也可能是過動與煩躁,過去國內調查發現台灣學童情緒困擾比率高於其他國家,可能就與睡眠不足有關。另外,生長激素在深度睡眠時才會分泌,睡眠不足也影響生長激素分泌,不利孩童身長成長,也影響腦部發育。 調查也發現,國、高中生平均每天喝三至四杯含咖啡因飲料,攝取量與睡眠時數呈反比。黃玉書認為,同學可能不自知,但這些飲料有提神效果,請家長留意;調查也發現,女生平均睡眠時數少於男生,但平均差距不到半小時,黃玉書推論,可能和部分女生動作慢、梳裝整理較花時間有關。 黃玉書建議,國小學生睡眠時數至少應有八小時,最好在九個小時以上,國、高中生最好睡足八小時。她建議,國小學生最好晚間十時、國高中生應在晚間十一時以前上床,但以現在課業壓力來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資料來源:2007/10/03聯合報

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要以身作則

2008年05月10日
公開
28

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要以身作則 美國公文數學與英語閱讀中心閱讀專家瑪麗·莫克里斯(Mary Mokris)表示:「閱讀是個必要技能,人們每天利用閱讀蒐集資訊,做重要的決定,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讓小孩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利用閱讀。」 瑪麗·莫克里斯建議家長可以採取下列步驟,讓閱讀成為家庭生活的一環: (一)讓閱讀成為一種家庭活動。為小孩辦圖書館借閱證,每週定期借書還書,參與圖書館舉辦的說故事活動,設定家中固定的閱讀時間,每週至少一次,與小孩討論閱讀內容,讓他們知道自己也很感興趣,協助年幼的小孩編寫故事,並對家人朗讀。 (二)為家裡打造閱讀空間。在家裡打造一個閱讀區域,佈置舒適的家俱、充足的照明,以及最重要的書籍。在閱讀區域擺設小孩感興趣的書籍,如閱讀入門書、推理科幻小說、運動叢書、甚至童話故事,當閱讀材料隨手可得,閱讀就會變得相當輕鬆。國際教育評估協會的調查發現,家裡的藏書量與兒童的閱讀發展有直接關係。 (三)全家一起閱讀。除了全家一起閱讀外,家長可邀請小孩陪讀,對剛開始閱讀的幼兒而言,讓他們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閱讀,包括請他們幫忙唸一份食譜、一篇故事、或是一份說明書等等。 隨著小孩慢慢長大,問他們特定字詞的意義,並要他們幫忙查字典,如果家長發現不認得或不熟悉的字,與小孩一起查字典,這樣就可以一起認識新字。協助小孩參與日常的閱讀活動,包括與他們討論報紙文章,請他們發表一篇有趣文章的感想,或是請孩子重講故事等,這些都能增進小孩的理解能力。 資料來源:2008/2/17台灣立報

教父母為你回答尷尬問題

2008年04月09日
公開
28

(轉貼) 教父母為你回答尷尬問題 成年子女未婚、不孕、離婚、失業,會讓年長父母擔心不已。 如何紓解他們的憂慮?如何面對親友過度的詢問? 文.吳若女 2005/06 康健雜誌 79期 「漢生大三那年由家裏搬了出去,他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因為他父親贊成一切獨立自主的行為,而我也不是個守舊的母親,我一直努力著使自己跟得上時代,希望自己仍是個心智活躍的女人…… 正因為這樣,所有認識漢生的人也都不相信我是他母親,這雖然是很好的恭維,可是逐年的我發覺到,我和漢生間的母子關係也愈來愈趨於稀疏冷淡了。」 這是蕭颯的小說《我兒漢生》中的開場白,幾句話點出年長父母和子女間的相處困境,當孩子漸漸長大時,父母何時該尊重孩子,何時該幫助或開導他們,在這中間有很多矛盾與掙扎。 有時,是成年子女的處境或決定,讓父母感到失落尷尬,不知如何是好。 像是小說末了,漢生父母正和朋友在家裏吃飯,一臉鬍鬚渣且長髮未理的漢生突然從外頭回來。父母朋友熱切地招呼:「現在做什麼啊?」 「開計程車!」漢生像是故意和誰賭氣般的宣佈。 大家還是繼續著笑談;可是我總覺得笑聲沒有剛才自然了。 很多人看了心有所感,跟蕭颯反應:「你寫出了我們心裏的漢生。」不僅如此,還能清楚指出文中幾個情節。 孩子的成長與人生發展,深深牽動著父母最細微的神經與情緒。 遲遲未婚、不婚、已婚卻未懷孕生子、不想生、外遇、離婚或失業,再再都會讓父母憂心焦慮,甚至不知如何面對外在的詢問。親友的關切,只會加深他們的憂愁,甚至帶來更多的不快。 已成熟懂事的子女,該如何為父母紓解這份憂愁?如何化解父母對外的尷尬,如果這些事已對他們造成困擾? 讓父母放心的秘訣 所有的過來人都說,紓解父母心中抑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們覺得放心。 「要先問自己,經濟是否獨立?是否有負債或入不敷出的現象讓父母擔心?」甚為孝親的作家吳若權說。 如果,自己有穩定的收入與良好的財務規劃,當父母憂慮你的不婚或不生孩子時,可以這樣回答讓父母很放心:「我有錢可以養活我自己,不需找一張長期飯票依賴別人。」或是說:「我沒小孩,但我已做好保險和財務規劃,可以請看護,或是住進現在愈做愈好的養老村。」 通常,經濟能獨立的孩子,即使碰到困難或是做了父母不喜歡的決定,老人家頂多唸兩句,不會在他們心中造成嚴重的困擾,因為他們相信孩子有處理事情的能力。最怕的是生活亂糟糟的孩子,說什麼也沒辦法讓人放心。 除了經濟獨立,吳若權也提醒,要讓父母充分感受到你對他們的愛,讓他們覺得你有先顧慮到父母的感受才做決定,而且不管怎麼樣,都不會不把他們當一回事。 有了前兩者的基礎,才有可能和父母進行理性的對話與溝通。 在溝通過程中,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謝文宜也特別提醒:「一定要先傾聽父母心裏想說的話。」當父母碰到孩子未婚、不孕或離婚、外遇的人生困境時,心裏一定也很痛苦,想幫助孩子,說出心中的想法,但陷於困境的孩子往往不想聽,當然也就不可能聽到父母心裏的話。 「不過,好好聽他們講10分鐘,他們就不會講30分鐘,」很會和長輩溝通的謝文宜笑著說。因為大多數老人家覺得你聽進去了,就不會再嘮叨。 在傾聽的過程中,也要表現出對他們的同理。比如說,可以在他們抱怨一個段落後說一句:「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為了我的事讓你們承受這麼大的壓力。」 當父母的情緒被當事的孩子了解同理後,他們才有能力面對外在的尷尬與壓力。也才能平心靜氣聽孩子的規劃或想法,一起和他們面對人生中的困境或無奈。 一起走過人生困境 父母也要學會寬心,別把自己的焦慮或壓力加諸在孩子身上。 中區老人諮商服務中心老朋友專線的繆慧敏督導建議年長的父母:「真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要『關心』但不要『操心』。」 從這句老掉牙的諺語所延伸出來的意義就是,年輕人長大了,會有自己的想法和世界,父母得學著去尊重他們的決定,比如說不婚或不生小孩。 如果是碰到孩子失業、工作上的困境,也要放手讓他們自己面對,讓他們經歷這必要的社會化過程。 而孩子長大了,父母自己的生命主軸也要有所轉換,以前都是以兒女為生活重心,兒女的事就是家裏最重要的事,但是當孩子長大離巢了,就要改以自己的夫妻關係為經營重點。 這樣,才能比較平心靜氣的面對兒女的事情,而不會讓外人一問,就覺得尷尬難堪,「尷尬這個字就是左右為難,無法同時兼顧,」繆慧敏還去翻了字典,做更清楚的解釋,當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卻又是自己不能接受,且沒辦法跟外人坦然說出時,就是尷尬。 「如果能接受孩子這些困境都是短暫、暫時的,」繆慧敏建議父母也可以這樣回答旁人的詢問與好奇,也就不會那麼尷尬了。 「但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對不同的人生困境,才是長期且重要的事,」她強調。 所以,如果是碰到以下幾種狀況,有哪些方法能夠共同度過,化解由外而來的尷尬? 還沒結婚或決定不婚 一個曾為感情受盡折磨,最後和男友分手,至今尚未結婚的陳小姐在事件過後,曾和媽媽有過深入的表白與剖析,最後她告訴曾為她憂心的媽媽:「如果不是合適的對象或成熟的伴侶,寧可不要嫁,免得為婚姻吃盡苦頭。」 此後,陳媽媽也是這樣告訴身旁的人:「不好的人不要嫁,要好的才嫁啊。」陳小姐無意中聽到媽媽這麼說,覺得很窩心,因為母女倆都能坦然面對此事,不再有壓力或覺得尷尬。 繆慧敏指出:「你怎麼回答別人,會決定別人怎麼看待這件事,接著會帶來不同的效果。」 如果母親總是憂心忡忡地說:「唉,女大不中留,留來留去,留成愁。」那麼身旁的人也一定跟著急,想幫女兒介紹對象,如果女兒不領情,會帶來更大的磨擦與挫折。 其實,也可以搬出學者專家來幫忙,舉出「某某研究說,不好的婚姻會讓人更不快樂。」「某某專家分析,不結婚的女性更有自信,更能實現自我。」用這些說詞,讓身旁的三姑六婆明白,現代社會對女性有不同的價值定位,毋需自陷於傳統的觀念,也讓遲遲未婚或不婚的孩子們有一條生路。 結了婚,卻生不出小孩或不想生 面對孩子的不孕,謝文宜建議父母公婆來個軟性訴求,告訴別人:「兒子和媳婦(或女兒和女婿)都很努力了,但現在就是這個樣子,就不要再問,給他們壓力了。」讓那些三姑六婆知難而退。此外,訴說打排卵針有多辛苦,激起關心者的同理心,也很有效。 但如果是決定不生,兒女最好很誠懇但堅定地和父母溝通,委婉地問父母:「你希望我快樂嗎?」當然,全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小孩幸福快樂,接著再說:「我選擇不生小孩,對我就是比較快樂的事,讓我有多一點時間能做自己的事。」或者是「現在社會環境真的很不好,我不想多生一個小孩來這個世界受苦。」把心裏真實的顧慮告訴父母。 當然,這些真實的想法,也可讓父母告訴關心的人,請他們也尊重你的決定。 不過,在和父母溝通不考慮生育時,也得做到讓他們放心。告訴他們你已經有財務規劃、保險、養老金和朋友,絕對不會老來淒涼。如果父母因為這件事和你生氣絕裂,謝文宜建議,一定要耐心等候,在這冷戰過程中常給父母寫卡片,打電話問候,父母的態度總會慢慢軟化,接受孩子的決定。 婚姻出了問題,離婚或外遇 一位曾陪伴女兒走過離婚之路的媽媽說:「當時我也很痛苦,女兒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外說」,但是她下定決心要女兒勇敢面對,當有人問起時,她就很明快地說:「大女兒離婚了,搞不懂這些年輕人,但他們還是好朋友,沒在一起就是了。」當她明白說出實情時,別人反而不好多問,識趣地維持禮貌。 慢慢地,女兒也能夠面對了。女兒回憶,如果那時候她和母親同時在場,她甚至會主動跳出來說:「是我不好,我離婚了,但現在大家都是好朋友。」用這種方式來化解母親的尷尬。 離婚在現今社會愈來愈普遍,台灣的結離婚對數比,現在是每2.08對就有1對離婚,也可以用這節節升高的社會現象來化解尷尬,也算是一種資訊教育。 但如果碰到外遇緋聞,的確是比較尷尬,因為這還牽涉到名譽的問題,也和父母的個性反應有關。 其實關於緋聞外遇,專家們都建議,如果能不讓父母知道是比較好的,否則很容易給父母極大的憂傷或痛苦,不管是哪一方外遇。 但如果不幸傳到父母耳裏了,就得跟父母坦誠,自己的婚姻是出了狀況,但正在解決中,請父母寬心。如果遇到旁人問起,則請父母保持沉默,真的不用對外人解釋太多,如果真要回答,就說:「他們可能有些狀況,但他們正在處理中,謝謝你們的關心。」因為那真的是孩子所碰到的問題,不該由父母來承擔。 如果真的都離婚了,比較想得開的父母也許還可以用幽默的方式面對:「是我女婿沒福氣,我女兒還可以找到更好的。」而別說:「是我女兒不好,連先生都留不住。」那會給自己的女兒帶來二度傷害。記得,你怎麼回答別人,決定別人怎麼看這件事,不同回答會有不同效果。 失業,沒有收入 至於失業沒工作,可換個方法讓父母寬心。 吳若權表示,引導父母朝正向思考很重要。比如說,原本一個月拿兩萬元回家,此時可和父母商量:「這陣子比較特殊,我先給你三千塊,過一陣子再說。」接著再強調,現在有更多的時間可陪他們,一起上街購物或爬山運動。 如果父母還是很憂慮,可試著問他們:「你是希望我多賺一點錢,還是多陪陪你們?」坦白說,年邁的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多陪他們,而不是賺錢賺到沒個人影,深知父母情緒與期望的吳若權解釋。 那麼父母也可以理直氣壯的對外說:「我孩子這陣子在家休息,陪我時間增加了,我很高興。」 但如果是碰到非幫點忙不可的父母,就得讓他們有參與感,謝文宜建議。先聽他們說出心中的憂慮和關心,也許父母真能提供更好的建議,一家人一起面對這個困境,走過了,家人的感情會更親密。 像這類型的父母,也許就能大方的和朋友說:「我孩子這陣子在找不同的工作,你們有沒有什麼好機會?」運用人脈,化危機為轉機,找到更好的工作。 如果是愛面子、自尊心比較強的父母,則可以和他們溝通後,請他們這麼說:「我孩子最近有不同的生涯規劃,想從本來的領域轉到某個領域……」,或是「本來那個工作不符合他的興趣啦,現在想做什麼……」,這樣既可以保全他們的面子,又能夠讓他們大方對外說。 至於孩子所從事的行業,如果不容易啟齒,對外人說明白,甚至有點尷尬,像是得工作到深夜,或是不定時不穩定,「就跟別人說是服務業吧,」繆慧敏建議,只要信得過孩子,確定孩子的工作是好的,這些話術都很容易說。 以上許多方法,都是為了讓愛我們的年長父母能寬心自在,但如果父母還是十分在意外人的話語,無法釋懷,「不妨這樣請父母分辨吧:說這話的人,是出自真心,還只是多嘴好奇?如果不是真心關心我們,根本就不要在意,」吳若權最後建議。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2008年03月14日
公開
31

(by 2007/10 康健雜誌 107期/文.林玉珮  攝影.陳德信) 4大教養迷思,挑戰「超完美父母」 多人感嘆,生了孩子,才知父母難為!別急著搶當直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左右。 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總希望孩子有能力贏得未來,卻往往因為教養思維或態度上的迷思,反而壓抑或妨害孩子發展挫折忍受力。以下是許多父母教養子女時難以穿越的主要迷思: 教養迷思一:「我就是這樣長大的」 許多父母常抱怨孩子,「怎麼這麼浪費、不惜福?」「孩子怎麼這麼不能吃苦?」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研究指出,當父母愈執著於過去的經驗,愈難以同理心來教養孩子,愈容易重蹈自己成長經驗的覆轍。 華視總經理李遠(小野)坦承,自己考高中考的奇差無比,他父親看到成績單跪下來哭,「我被他的反應嚇到了」。他父親那套「高期待」教養方式帶給子女長期的焦慮和不安,等他有了孩子以後雖開始懷疑卻仍不免對兒子有要求。兒子在小四時曾形容李遠看他的眼神很可怕──「眼神很荒涼」。 但李遠在兒子進入青少年期後,父子關係有如「哥兒們」,這轉折緣故很多,「反省」是其中影響關鍵,就像兒子形容他「是一個會反省的父親」,「這是兒子給我的最大讚美。」不斷的反省加上不斷的自我調整,李遠終能超越上一代的「教子有方」,發展出不同的教養腳本。 教養迷思二:「不要給孩子太多的愛,會把孩子寵壞」 雷同的迷思如「不能花太多時間陪孩子,孩子會軟弱依賴」、「不要太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會需索無度」「不能太尊重孩子,孩子會目無尊長」「不要讓孩子凡事作主,孩子會自私自利」。 事實上,正好相反,當小孩自覺被愛、被尊重,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約束,發展同情心,並且願意承擔責任。 「父母絕對不可能用過多的愛寵壞孩子,」美國天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史坦堡博士非常肯定,因為有太多以親子關係為主題的研究發現,「那些調適最好的孩子,總是擁有最豐厚的父母之愛」。 不是愛得太多,而是缺乏有效的管教,才會寵壞孩子。 教養迷思三:「我這樣做,是為孩子好」 最常見的情況是,父母把孩子送到才藝班、送進補習班,把孩子的時間幾乎填得滿滿,理由是「為了增加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父母做這些是為孩子好,還是安自己的心?曾有一位小二的孩子告訴心理醫師陳質采,「我就像籠中鳥,每天從一個籠子被換到另一個籠子。」陳質采問,這樣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一語中的:「想學,沒環境會偷著學;不想學,請到李遠哲來教化學也沒用。」 處心積慮為孩子未雨綢繆布局人生的父母,應該警覺,自己可能變成「直升機父母」,隨時盤旋在孩子的左右,過度保護和介入,就像正在雕刻一尊完美的孩子雕像而不是真正的孩子。 父母迷思四:「親子相處的時間重質不重量」 親職作家游乾桂形容品質不好的親子相處時間,就像在做「噩夢」,但不只要有品質還要有時間,時間投入愈長,愈有益建立親子親密關係,就像為親子情感帳戶增加存款。 如果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非常有限,對於孩子在乎的場合,如生日、表演、比賽,或者孩子需要有人談一談的時候,父母因故缺席或要等到有空再回來陪孩子,對親子相處的品質一定會大打折扣。 父母的陪伴很重要,而且愈小的孩子愈是需要。日本有研究發現,青少年犯罪在幼兒3歲之前決定。這聽起來很駭人聽聞,然而根據板橋地院少年保護官盧蘇偉的研究觀察,孩子在6歲之前與父母的關係,和孩子未來會不會藥物成癮,或會不會成為一個負責的人,以及未來會不會失去人生的方向等都有相關,「安全的依附經驗,是無法等到父母有空了再回來陪伴,」他提醒。

5個安全辨識法 選對孩子的玩具

2008年03月13日
公開
22

(by 2008/01 康健雜誌 110期 /文.楊心怡  攝影.蕭世英 ) 5個安全辨識法 選對孩子的玩具 硬幣、原子筆筆蓋、窗簾繩……竟然也會傷害孩子!當孩子在家玩耍時,如何做,才能百分之百放心? 20個月大的小男童,在家把玩10歲哥哥的積木玩具時,不慎吞下其中的磁鐵,之後就一直說胃痛並嘔吐;兩天後不治身亡。 驗屍結果發現,幼童的肚子裡竟有9個黏在一起的小磁鐵,讓腸腔嚴重收縮及扭曲,最終要了他的命。 這是真實發生的案例。2006年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TIPSPA)急診室傷害登錄系統所統計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的事故傷害中,0∼6歲嬰幼兒發生意外事故的案例就佔有7%。 數據也指出,意外事故最常發生的地點,竟是在居家場所,高達78%。 不只是居家環境不再讓人感到安全、放鬆,連我們習以為常的各類日常用品,都可能潛藏危機。 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的調查發現,因為兒童用品而導致的意外傷害,壓、砸、夾、割、刺與異物梗塞名列前二名,尤其容易發生在1∼4歲的年齡層。 21個月大的米莉獨自在床上睡覺,隔一陣子母親再去看她的時候,發現她的頭部卡在床頭欄杆和牆壁中間,已經沒有氣息。 一名6個月大的男嬰將別在身上閃亮亮的金色別針扯下,吞進肚子裡。幸好,針口朝下,刺戳消化道的角度較小,才未造成太大的傷害。 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理事長白璐憂心地說:「我們無法無時無刻盯著小朋友;最危險的是,孩子通常不會照我們所預期地去使用家裡的家具、用品、玩具。」 不按牌理出牌? 磁鐵、嬰兒床、硬幣……我們總理所當然地認為,它們的用途就只有我們平常所使用的那種方式,簡單明瞭。 但是在孩子眼中,他們自有一套「玩耍」的邏輯。 「從啃咬、敲擊,到丟擲、插入等,隨著孩子不同的成長發展階段,他們探索物品的手段也會有所不同,」全國公證檢驗集團風險管理部(Intertek-RAM)的亞洲區副總裁尼爾森.陳(Nelson Chen)說,這些用途其實是「可預見的(foreseeable use)」。 如果你覺得這些「驚嚇」,在小孩慢慢長大、懂事之後就會逐漸好轉,那可就大錯特錯。 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一般兒科主任宋文舉醫師便曾收治一名10歲大的男童,因將筆蓋當哨子吹著玩,不小心嗆入氣管,讓男童又咳又喘,呼吸困難,甚至引發右肺積膿發炎。 還有醫生曾經做過調查,把造成兒童梗塞的異物一字排開,堆得最高的是一元硬幣,第二高的是五元硬幣,再來是水銀電池。 日常用品暗藏的危險因子 不只是異物梗塞、窒息,最令人擔心的還有重金屬的毒害。 現在市面上充斥許多未經檢驗合格的商品,都可能含過量重金屬,如鉛、鎘、汞等,小朋友若常將玩具放在嘴巴啃咬,或吃到剝落的含鉛油漆,也可能經呼吸而進入體內;兒童的吸收力又為成人的4∼5倍,累積一定程度後,容易導致重金屬中毒,而影響智力發展。 「尤其是兒童食具上的含鉛量,有時甚至遠超過玩具的含鉛量,接觸時間也較多,家長不可輕忽,」白璐再次強調。 為免釀成悲劇,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試驗課副課長黃世志一再提醒,最重要是不要讓孩子將玩具或用品放入嘴裡,並養成玩耍後及吃飯前洗手的習慣。 如何讓玩具更安全? 要保障孩子的安全,從選購玩具或用品時,就得看清楚標誌上的說明,包括適用年齡、原始製造國、特殊警告標示、主要成分及材質、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 10月底萬聖節前夕,消基會抽驗市售各類童玩商品發現,有五成標示內容不完整,連名稱都沒有,甚至還有四成一的商品未貼上商品檢驗合格標章,或未經檢驗就逕自販售,因而有零件脫落、尖端刺傷之虞。 黃世志提醒家長,選購玩具時可注意是否有「ST安全玩具標誌」,代表該玩具通過較嚴格的安全檢驗,目前有綠色及黑色兩種。 不過,ST檢驗並非強制,因此家長還要查看玩具上是否貼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核發之合格標誌,表示該玩具至少有經過商檢局最基本的安全檢驗。 除此之外,也可運用一些小技巧,讓你的孩子玩得更安全。 摸:先將外表摸一摸,看表面或外觀有無毛邊,或是銳利的邊、角、刺。 看:無論是玩具或用品,色彩多而鮮豔者,多半會摻雜重金屬,選購時最好可選擇塗料顏色單一的玩具。 摳:可用指甲稍微摳一摳玩具的著色部份,看塗漆是否容易剝落。 戳:可以隨身攜帶小吸管,與小孩的手指粗細相仿,在玩具的間隙,如車輪間隙間,試探看是否可自由進出而不致卡住或夾傷。 塞:任何長度小於5公分,直徑小於3公分的小玩具及零件都是不安全的。要怎麼判斷?可以準備一個底片盒,試著把玩具上一些可拆卸的小物件放入其中,若能整個埋入盒內,就算太小,不安全,容易被小朋友整個放入口中。 無論是何種管道購得的玩具及用品,在買回來之後,最好能先洗滌,並用酒精擦拭、消毒;若有包裝薄膜,最好先幫孩子拆掉,將塑膠膜或塑膠袋處理之後,再讓孩子玩。 玩得開心,玩得放心 除了了解孩子「可預見」地玩耍方式,還有一些教戰守則,可以讓孩子遠離居家用品意外傷害。 1.別讓大小孩照顧小小孩 白璐提醒家長,永遠不要太相信孩子的自理能力,而讓大小孩照顧小小孩,「這等於增加小小孩暴露在不適合自己年齡的玩具的風險中,是很危險的」。 2.選購兒童用品時要留意 嬰兒床的欄杆間隙最好不要超過10公分,以免寶寶不小心探頭出去,卻意外卡住,無法動彈。 確認嬰兒床框的塗料,甚至是房間牆壁的油漆,是無毒且不易脫落的,以免寶寶誤吞而中毒。 嬰兒床、寶寶的遊戲小床、手推車等,都要注意銜接點的扣環及卡榫,其穩定度是否足夠,讓小朋友無法輕易打開。 銜接點的縫隙大小,則以不會夾手為考量要點;如有金屬配件,也要確認配件是平滑且無尖銳邊緣,才不會刮傷小朋友的粉嫩肌膚。 最重要是繩索類用品,只要是房間內的繩子,都要小心其長度過長,單邊以15公分以內為限。白璐還建議,可採用拉繩固定在窗台上的窗簾,或是將拉繩綁在高處,讓孩童搆不著,以免寶寶在拉扯的過程中纏繞住自己的頸部,而發生無法呼吸、窒息等悲劇。 3.小東西不要放在兒童唾手可及之處 小朋友的好奇心非常旺盛,因此像指甲剪、訂書針、迴紋針、錢幣、髮夾、藥丸等小東西都要收好,放進抽屜、櫃子裡,並用安全鎖鎖上,避免寶寶因為誤食而發生事故,另一方面也能減少孩子因翻箱倒櫃而發生夾傷手指的意外。 白璐說,最好是讓小朋友「看不見」這些小東西,否則愈是讓他「看得到摸不著」,便愈會引發他的好奇心;即使放在高處,他甚至可能爬上去拿,反而增加小朋友跌墜的危險。 4.吃飯時不要邊吃邊玩 邊吃邊玩的時候,呼吸會變得急促,一旦吞嚥動作來不及配合,就容易嗆到。 宋文舉還提醒家長,千萬不要讓大小孩餵食小小孩,同樣容易發生意外。 5.勿讓5歲以下兒童離開視線 小朋友的活動力很強,成天爬高爬低,因此「跌墜」事故才會名列6歲以下兒童意外事故的第二名。 白璐說,她乾脆在地上鋪上軟墊,讓孩子掉下來時不會受傷。 還有,千萬別把孩子單獨放在一個房間,尤其是浴室與廚房,這是家裡最容易發生意外的兩個房間。 建議家長,不妨蹲低身體,從小孩子的高度與角度巡視家庭環境,或許可以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潛在危機。 (審稿專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白璐、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一般兒科主任宋文舉)

如何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2008年02月26日
公開
24

(轉載) 如何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勳寶寶胃口特好, 可以吃下奶奶和媽咪餵他的半碗飯, 現在1周歲多了, 漸漸不讓大人乖乖餵他, 小動作越來越多, 用小手抓食物, 自己拿碗拿湯匙拿筷的, 吃得滿臉食物, 愛乾淨的媽咪, 可能會抓狂, 現階段如何訓練寶寶自己用餐, 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是很多媽咪想知道的~ 以下網路搜尋" 讓寶寶學會自己吃飯 " 稍加編輯整理過分享給其它媽咪~ 摘自: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7020304753 一歲的寶寶還是在訓練手腳協調的階段,真的讓寶寶自己吃飯真的很難,說實在寶寶只不過是在玩飯、玩餐具。應該是拿個碗裝一點點的飯在裡面給寶寶一根湯匙任他去玩,也是在訓練如何把飯推進嘴巴,才不會全部的飯到最後全部送給地板吃。 摘自:http://www.kstaiwan.com/discuz/archiver/?tid-6135.html 學吃飯的時機: 1.每次餵飯時寶寶都喜歡來搶媽媽手中的餐具 2.吃飯的時候寶寶喜歡伸手抓食物 3.當湯匙裡的飯快掉下來時,寶寶會主動去舔湯匙 4.寶寶已經學會用杯子喝水了 學吃飯前的準備物品: 1.圍兜吃飯衣(最好是防水) 2.兒童餐桌椅(專為寶寶設計餐桌椅) 3.小碗(應使用耐高溫、無毒、無味的PC微波碗) 4.湯匙&叉子(特殊圓頭防滑設計不會弄傷寶寶自己的口腔) 5.濕毛巾(擦乾淨寶寶弄髒的小手小臉) 如何教寶寶吃飯: 1.不在乎髒亂 2.及時鼓勵 3.規定吃飯時間 4.養好清潔習慣 5.灌輸營養概念 (by 勳勳寶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