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寶寶爬爬搬搬趣味競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場賽事!熱烈報名中~

庭宇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2007年04月26日
公開
3

孩子,你到底在「ㄏㄨㄢ」什麼? 轉貼 文�黃期璟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講師 爸媽急著出門喝喜酒,想幫強強穿上新買的小皮鞋,但是強強卻哭著要穿舊舊髒髒的皮卡丘球鞋…,哭鬧、倔強又堅持的強強,讓爸媽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什麼都不懂的小嬰兒,開始聽懂大人的話,表達自己的感受,漸漸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俗話說:「3歲的孩子,貓狗嫌!」雖然是口耳相傳的諺語,其實從幼兒生理與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來看,也有幾分道理,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 重點是,我們必須了解:孩子為何會如此?父母該如何面對?不然,此時的孩子有時真的會讓爸媽氣到想動手,因為我們並未了解到「貓狗嫌」的原因與孩子真正的需要。當我們從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了解堅持倔強的原因。或許我們會發現,堅持並不是完全不妥當的,而是他當下唯一能找到的溝通方式。 單純表達所要所想 孩子開始牙牙學語時,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事物,同時發現「我說的話,大人也聽得懂呢!」所以,孩子嘗試發表自己的意見,想跟大人一樣,甚至挑戰權威。此時,正是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是正常的表現。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學齡前的幼兒處於感覺動作期與前運思期的階段,孩子會根據最直接的感受做判斷與學習。當他無法滿足眼前的欲望,會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像是哭鬧、耍賴,因為他覺得「為何不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他只是單純表達心中所認知到的,像強強只知道要出門,「出門就是要穿自己喜歡的鞋鞋呀!」他還無法認知喜宴跟新皮鞋的關係,所以他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像大人要求孩子聽他的話是一樣的。 直接強烈表達情緒 情緒的發展歷程包含:感受情緒、理解情緒、表達情緒。幼兒受限於認知和語言上的發展,他們能夠認知的情境與使用的詞彙,尚不足以做出完全符合社會期望的合宜舉動,加上成人的不了解,因而時常發生與父母僵持不下的狀況。 尤其是幼兒情緒通常是直接的、短暫的、強烈的,成人務必了解孩子為何堅持?而非只是一味阻擋孩子的意見。倘若只針對表面的行為進行糾正,不但適得其反,可能會阻礙親子關係的正向發展。 傾聽孩子的堅持 ◇個人喜好 跟玩伴爭高下 當孩子逐漸成熟,會因為媒體或同儕的影響,發展出階段性的好惡,像是神奇寶貝、海賊王、珍珠美人魚等等,所以,當他想與同儕 「一爭高下」的時候,往往會堅持一定要穿著某某的衣物,即使父母覺得不妥,孩子依然堅持。 ◇引起注意 讓父母重視需求 有時候,孩子也會好好地表示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父母無法當下滿足他,或沒說明清楚無法實現的原因,幼兒就開始使用其他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希望父母可以重視他的需求。 ◇真的需要 有時候幼兒的堅持,並非完全不合理,是礙於詞彙或認知,他說不出個所以然,只好重複他會說的簡單詞彙,像是「我就是要…」「我不要聽你的!」「我不喜歡…」,孩子可能是在發出需要幫助的訊息,而非一味地鬧脾氣。 4TIPS轉換孩子的無理堅持 ◇說出原因 讓孩子感受體諒 幼兒堅持某件事情,有背後的原因,如果無傷大雅,還是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像是一定要爸媽陪他玩;家長陪伴孩子的時間很少,可是孩子真的需要父母的陪伴與互動,此時不妨告訴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也好想陪你,可是我們正在忙,可以再等十分鐘嗎?我們一起看時鐘,計時開始!」當我們說出原因,孩子就不那麼堅持,是因為他感受到我們的了解與體諒。 ◇提供選擇 思考解決辦法 在團體活動時,孩子想要某個同學的玩具,雙方堅持不下,此時我們可以問他:「你是不是很喜歡這個玩具?可是小明也喜歡玩耶,你要不要問小明可不可以一起玩?還是問小明還要玩多久?可以討論大家輪流玩的方式嗎?」當孩子開始思考解決方式的時候,也轉移了情緒的焦點,解決了問題。 ◇幽默處理 父母轉個彎想 強強堅持要穿舊舊皮卡丘的球鞋出席喜宴,可以俏皮的跟孩子說「我想皮卡丘可能很想在家休息,要不要等我們要出去玩的時候,再帶它一起去?」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尊重孩子的意見,何不穿著輕便一點去赴宴呢? ◇切勿批評 孩子鬧彆扭的時候,千萬不要一氣之下說「你這個樣子,跟你老爸一個樣!」「你真得很煩ㄟ!講都講不聽!」逞口舌之快,只會讓孩子否定自己,甚至遷怒自己最愛的家人,其實是不必要的。因為處理任何事情的過程,都是身教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在處理的過程中,依然讓孩子學到尊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轉貼自學前教育電子報

[轉貼]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

2007年04月14日
公開
5

我們家裡有三個小孩,老三出生時,我們常常叫她「小寶貝」。為了不使另外兩個人傷心,老二就叫「中寶貝」,老大叫「大寶貝」,還有一個是「老寶貝」, 他們都叫我「媽咪」,並且他們給我一個封號-「超級大寶貝」!     四年前,當時九歲的老大對我說:「媽咪,妳可以再和我一起做蛋糕,像小時候一樣嗎?說不定等勻勻長到我這麼大,你就不會太忙,就可以了吧?」那時我聽了很難過,為他的懂事,為他的耐心(他本是心急的孩子)而心疼。常常,孩子們一直等,等哪一天父母親不忙了,可以重溫小時候記憶中,和父母一起的溫馨時光。     寒假中,我們花了幾個早上買齊了做蛋糕的各種材料,終於又像他小時候一樣,你加一匙糖,我加一杓麵粉地,合力做了一個蛋糕,等烤好了,他吃不多,喜歡的只是過程。     有一個孩子,常常問父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週末吧。」到了週末,孩子早早起床,卻看到父親正要出門,還把高爾夫球具放進了車子。孩子一直等,等到了傍晚,父親回來了,孩子說:「爸爸,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釣魚?」父親說:「我加了一天班,太累了,明天再說。」但是,明天又明天,這明天一直沒有來。孩子長大了,老父親說:「什麼時候我們一起去釣魚吧?」孩子說:「對不起,爸爸,我現在很忙,要加班、要照管一家大小,還得去學校開家長會。」     現在世界上的觀念,說時間的質比量重要,就是所謂的優質時間(Quality time),就是不在乎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有多少,而在乎和他一起做什麼。其實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理論。     道生博士(Dr. James Dobson)舉了一個例子(他是在美國提倡注重家庭的基督教領袖,著有『管與教』等書,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有一個人去吃牛排,等了半天,餓極了,終於侍者端上來一塊小小的牛排。     「怎麼這麼小?」    「這是最上等的一種牛排。」    「可是我吃不飽。」    我們的孩子需要品質好的食物,但固定、足夠的三餐更重要。    我們不能整天不在家,然後給孩子十分鐘的優質時間,就認為他會滿足了。    優質時間-------是他興沖沖放學時,你在那裡聽 他說得興高采烈。    優質時間--------是他心情沮喪地回家時,你在那裡傾聽、安慰、鼓勵。    如果錯過了,等我們有空時,問他「今天過得如何?」他只會說「還好!」。    寫了許多詩歌的作者Gloria Gaither說,她 父母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在場」。你知道一個孩子做錯事,最壞的結果是什麼嗎?就是沒有被抓到。當我們常常在孩子生命中「缺席」時,會有什麼後果?    我們家有好幾年實行的一項「優良傳統」,就是和孩子「單獨約會」。每個孩子每三個月有一天是屬於他的特別日子,和爸爸或媽媽做他選擇的事。譬如老大和爸爸去清華吃飯,然後下盤棋;老二和我買張月台票,在火車站看火車,他會不捨地說:「再看一列自強號、一列復興號、一列莒光號就走!」老三可能是爸爸帶去吃個冰淇淋。雖然有三個孩子,我們希望他們覺得自己是父母眼中《獨一的嬌兒》。    這些是親子間的優質時間,但每天看似平淡的時光,「量」的累積更重要。偶而的一餐牛排不能取代每日三餐。    每過一日,孩子就像一塊磚一塊磚地被建造起來 ,我們讓誰來做這樣的工作?當建造不好,要拆是很痛苦的事。 有一個人發現孩子學了保母說話不誠實的毛病,要改掉這習慣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須要六個月;也有人說,一個行為造成一個習慣,一個習慣造成一個個性,一個個性造成一個人生。每一日都何等重要。我們所花的時間,構成我們的生活,也為孩子的人生奠基。     有一位教育家說,要一天四次擁抱你的孩子。我盡量提醒自己,孩子說話時專心聽,也注視他們的眼睛。常常,就在這專注的時刻,心中湧起對他們的愛,就會自然地抱抱他們。擁抱、親吻、稱讚、鼓勵,這些永遠不嫌太多。 一個孩子心中的愛槽注滿了的時候,他只會把愛流露出去,而不是成為一個「give me, give me」(給我,給我)不滿的孩子。     四年級的老二上學期得了五育獎及模範生,但最讓我們欣慰的是,老師給的評語:「謝謝韡函對xx同學的包容和幫助。」   前美國總統布希夫人,在衛斯理女子學院畢業典禮上致詞:「等妳們到了我這個年紀,你不會因為失去一筆生意,或少了一個客戶而後悔,但 妳若沒有花時間在丈夫、孩子身上,妳會悔恨不已。」    有一個母親在孩子的房間,一直說:「我還有好多話要告訴你,對不起,我一直都那麼忙。」她一直說,一直抱歉,最後,孩子放下收好的皮箱說:「媽,何必再說什麼呢,我明天就要去念大學了。」     一個孩子在我們身邊差不多有十八年,日子很快會過去,我們也有一天要交出成績單。放棄作父母的責任,就會失去作父母的權柄。 一個叫不動的孩子,常常也是個心中沒有被愛注滿的孩子。願我們趁還有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時,作盡職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