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Joan@

營造一個有利溝通的情境--王惠宜

2008年06月29日
營造一個有利溝通的情境--王惠宜
營造一個有利溝通的情境/王惠宜語言治療師

  很多語言學家相信,語言學習的過程是讓孩子了解;透過語言,他可以指揮、掌握一些事,進而建立自信。換言之,如果讓孩子及早體會溝通帶來的成就感,會誘發他學習語言的動機,不是等到學會才用,而是因為有需要用才想學,因此創造「有需要用語」的情境是很重要的,以下將介紹一些技巧供大家參考。
一、興趣引誘
 (一)故意在孩子面前吃他喜歡的食物(裝作很好吃的樣子),不主動給他。
 (二)故意在孩子面前吹泡泡,並且表現出很好玩的樣子。
 (三)故意在孩子面前把玩有聲玩具。
二、突然中止
 (一)餵食時先給少量食物,然後停止。
 (二)洗澡時孩子津津有味地看蓮篷頭往上噴水時,故意把水關掉。
 (三)在孩子正在聽音樂時突然暗中關掉。
三、激起好奇
 (一)讓孩子手去摸濕濕粘粘或冰冰的東西。
 (二)在玩堆積木遊戲時故意給一個石頭。
 (三)把有聲玩具放在不透明的盒子裡,並發出聲音。
四、製造干擾
 (一)在孩子遊戲場設置需要表達或出聲音才可放行的關卡:如在入口、上溜滑梯前、平衡木中段。
 (二)下課時在教室門口把關,有所表示才放行。
 (三)第三者突然拿走孩子手上的工具﹝畫筆、木槌、湯匙…﹞,並停留在他視線範圍內。
五、刻意忘記
 (一)吃飯時故意不主動提供湯匙。
 (二)美勞課發剪刀時故意忘記發給他。
 (三)故意給孩子不喜歡的食物或東西。
六、故意裝傻
 (一)在互動遊戲中,明知孩子手上已經沒有東西了還伸手向他要。
 (二)對會說話但不習慣開口的孩子故意錯誤解讀肢體語言,例如:當孩子伸手要媽媽抱,媽媽做出相同動作,並疑惑的問:「什麼東西好大?」;當孩子拿餅乾給媽媽﹝要求幫他拆開﹞,故意解讀「你要請我吃餅乾,謝謝」。
 (三)當不小心擋到孩子去路時,不要太眼明手快地讓開。
七、吊人胃口
 (一)玩拼圖、積木時一次只給一片,孩子多次表示。
 (二)請孩子吃餅乾時,一次只給一小塊。
 (三)把孩子喜歡的東西放在看得到但拿不到的地方﹝高處、透明罐中﹞。
 (四)幫忙推盪鞦韆、輪椅時,只推一下下就自動停止。
八、出乎意料
 (一)分食物時,將玩具放在孩子碗中。
 (二)拿小臉盆當帽子。
 (三)用鉛筆要削蘋果。
九、尋求協助
 (一)玩需上發條的玩具,停下來後,拿給孩子,等孩子請你幫忙上發條。
 (二)將食物放在孩子打不開的容器中﹝很大的罐子、很緊的蓋子、上鎖的撲滿、難拆的包裝紙袋﹞。
 (三)故意請孩子去拿他搆不到、搬不動的東西。
十、改變規律
 (一)把他固定擺放的餐具袋移位。
 (二)用錄音機時,事先拔掉插頭﹝平常按了就有音樂﹞。
十一、創造規律
 (一)每次滾球前都先說「給我」並做伸出雙手動作,幾次後則等久一點,看孩子會不會仿動作或口語。
 (二)用玩偶一一出場向孩子問好,當第四個玩偶出現時,不做任何行為,等待孩子反應。
 (三)發給每個孩子三張卡片﹝或餅乾、糖果…﹞,每一個都數「1.2.3」,幾次後就只數「1」﹝或甚至不出聲﹞,讓孩子接下去數﹝卡片拿在半途中,直到數出才落入孩子手中﹞。
 (四)每次洗澡時間,橡皮鴨出場及下水都會呱呱叫。
十二、搭建橋樑
 (一)出門前要孩子去請爸爸開車。
 (二)請孩子去問姊姊晚餐想吃什麼。
 (三)請孩子幫忙傳話或送東西給第三者。
十三、創造互動
 (一)故意給孩子得大獎,然後鼓勵分享給別人。
 (二)跟孩子要一口他正在吃的東西﹝他請他分一口給在場的第三者﹞。
 (三)只提一樣玩具或工具,讓孩子與同學一起玩或輪流使用。
 (四)請孩子幫忙分發東西給同學。
十四、建立因果
 (一)搔養遊戲:ㄅㄨ﹝撥動雙唇震動出聲﹞─ㄉ一﹝伸出食指向對方腋下搔癢﹞,當孩子熟悉後可拉長「ㄅㄨ」的動作,看孩子是否會有預期性的反應﹝閃躲﹞。
 (二)當孩子出聲或有主動動作時,大人即予以反應﹝增強﹞。
 (三)任何東西遮臉即玩躲貓貓遊戲。

  當運用上述技巧挑起孩子溝通慾望時,最重要是拿捏時機及反應策略,大原則是:先用期待鼓勵的眼神等待,當他有動作、手勢或聲音等反應時,要立即回應,稍滿足他的需求﹝少量多次﹞,而不是乘勝追擊要求他再來一次,孩子容易失去耐性,而且也無法將反應行為與愉快感覺連結。至於孩子要做出什麼反應才過關,在此建議,不管他最佳能力是什麼,當天第一次都可容許較低的標準﹝孩子會因情、情境、身狀況等因素有所波動﹞,讓他成功互動後,再依目標提升表達行為,如果第一次等待﹝約5秒﹞孩子仍無反應,應給一些提示、示範﹝也可由第三者示範,例如先問姊姊﹞或協助﹝帶著他的手做﹞,然後再依孩子學習狀況逐漸減少協助。

轉載自「推動溝通搖籃的手」(王惠宜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