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Joan@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認知和語言發展遲緩的區別--趙文崇院長

2008年06月30日
公開
63

認知和語言發展遲緩的區別--趙文崇院長 認知和語言發展遲緩的區別/埔里基督教醫院 趙文崇醫師   早期療育發展遲緩的推動自民國八十二年修訂通過的兒童福利法公佈實施以來,至今業以超過十年。由各鑑定中心的報告顯示語言發展遲緩與認知發展遲緩所佔比例最高,其間的區別也最為困難。認知發展遲緩的小孩會合併語言發展遲緩,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常在制式的認知評鑑工具上被低估,而看起來像認知遲緩,特別是在六歲以下的幼兒,更是常常被搞錯。早期療育的夥伴有必要具備清楚的概念。   認知是人類對所有維持生命所需要知識的獲得和使用。認知非常重視過程,也就是人類從呱呱落地之後,從完全無知到稍微懂事,到知所進退,到獨立自主生活於複雜的群體社會中之過程也。指的是人類「如何獲取知識」的歷程,也就是從無知到懂事的過程。以神經精神結構來說就是如何將知識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儲存的記憶內容為何;以及這些知識如何被使用的歷程總括。個體成長過程中,有許多需要學習的技能,如:運動技能,生活維生技能─農、牧、漁、獵或烹、煮、燒、烤、焗;自我清潔和環境維持技能;以及社會互動與溝通技能等等。因此認知的範圍非常的廣泛,其最終的目的在使個體能夠存活下去。   因為認知是多元的,Howard Gardner(1981)主張對於個體認知的發展範圍相當廣:包括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空間概念,身體運動技巧,音樂能力,人際關係,個體內省技巧,以及與自然相處的能力。當幼兒的認知發展遲緩時,所呈現出來的表徵將會是相當平均廣泛的認知低下狀況;如個案對人、事,概念與邏輯的認識、記憶、理解與表達,與同齡小孩的比較,不論是質或量上都有顯著遲緩者。嚴重的在醫學上稱謂心智發展及智能障礙。認知遲緩的個案由於牽涉遲緩的層面較為廣泛,往往臨床觀察的表徵是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較為緩慢。程度嚴重的甚至影響到生活自理的功能,必須完全依賴父母或社會的支持才能存活。   在這些眾多的認知能力當中,嬰幼兒最早也最為重要的學習是溝通的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嬰兒一出生即需設法與周圍的人事物取得溝通。開始時,他們所用的方法非常的原始,就是「哭」與「安靜」來表示他們的「不滿意」與「滿意」。漸漸的不同型態的哭聲表示著不同的需求,細心的母親可以體會並分辨,這就是音聲語言的前身。逐漸的,嬰幼兒透過語音環境的刺激與學習,學到辨識該群體共用的語音系統。不只是可以了解他人所產生的語音語言,更可透過與生俱來的構音器官發出該族群共通的音聲語言來表達自己,這利用獨特的音聲符號在特定族群進行溝通的技巧是後天習得的,就是一般人所注意的語言能力。由此可知語言能力就是認知能力裡面的一個重要元素。語言既然是學習而來的,是認知的一部分。語言能力勢必和認知能力相關。 認知發展遲緩的小孩,他們的口語出現本來就比較慢,進步也較為遲緩,其最後的語言能力也依照認知的能力有所限制。一般智能低於20以下者,雖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尚存,為其口語表達能力明顯不足甚至闕如。智能在20~35之間者,語言的表達較者為佳,但仍僅限於單字或簡單常用的雙字詞片語。若認知障礙的小朋友有語句的出現,則認知能力必定在35以上。若個案可以用口語表達自己,雖然文法有錯誤,其認知障礙最差也僅輕度智障。若有文字能力,其認知能力起碼會在邊緣智力之上(圖一)。   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孩早期在和認知發展遲緩的幼兒相鑑別時,確實是比較困難。除了須偵測是否有導致語言發展遲緩的可能危險因子,如聽力障礙,語言學習環境不良,生活刺激不足,如:單親家庭,高齡照護者,外籍新娘媽媽等因素之外;臨床理學檢查的重要性就突顯出來了。一般外型異常與特殊症候群的小孩,通常合併認知遲緩比較容易辨識;而頭圍過小(小於2百分等級)意指小頭症的可能性,而與認知遲緩有關聯也很容易察覺。單純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孩,通常無上述的危險因子,且除了語言能力不足之外,人際互動,專注力,視覺心智推論能力,有時口語理解能力等都還是在正常範圍之內。一般魏氏學齡前衡鑑若有疑問,應該再接受非語文認知衡鑑,往往可以順利做鑑別。   一般對語言能力的分析可以分成兩個大方向:一是語言的組織結構,其一是語言的功能運用。我們常以這兩方向來檢視發展遲緩兒童的語言問題。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常表現在語言結構能力的習得有遲滯;他們在口語的表現上通常較晚出現,語音也較模糊,可辨識力也遠較認知遲緩者之口語品質為差。有人則在語言的溝通功能運用上有障礙,雖然口語的構音正常,語法也正確無誤,但是卻是無法和這小孩溝通。無法對話,因為我們所問的個案聽不懂,他所說的不切題。這些都是語言發展遲緩者,溝通行為的特色。除此之外,我們必須直接去觀察分析這些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孩在溝通行為上所呈現出來的行為。有沒有溝通的動機?有沒有溝通的意願?有沒有溝通的行為表現?這些都會協助我們對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鑑別診斷。   結語來說,認知發展遲緩的小孩,在早期的語言基礎發育有時較語言發展遲緩者之語言能力還好。但隨後的發展卻在廣泛的認知學習內涵上普遍低下而呈現出來。認知遲緩小孩的語言問題與其他認知能力的發育時幾乎同樣的,在臨床上是緩慢,而非障礙。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孩,有一大部分是語音神經生理發展較延緩者,這些小孩在4-5歲左右會趕上來;但有部分是學習環境或聽力的問題者,可經由語言環境和聽力的改善來治療,要儘早診斷處理;有部分是符號學習的障礙,日後恐有其他符號學習障礙的可能性,要儘早預防,並降低障礙度。病理原因的早期分辨出來,對療育的介入有重大幫助。

營造一個有利溝通的情境--王惠宜

2008年06月29日
公開
52

營造一個有利溝通的情境--王惠宜 營造一個有利溝通的情境/王惠宜語言治療師   很多語言學家相信,語言學習的過程是讓孩子了解;透過語言,他可以指揮、掌握一些事,進而建立自信。換言之,如果讓孩子及早體會溝通帶來的成就感,會誘發他學習語言的動機,不是等到學會才用,而是因為有需要用才想學,因此創造「有需要用語」的情境是很重要的,以下將介紹一些技巧供大家參考。 一、興趣引誘  (一)故意在孩子面前吃他喜歡的食物(裝作很好吃的樣子),不主動給他。  (二)故意在孩子面前吹泡泡,並且表現出很好玩的樣子。  (三)故意在孩子面前把玩有聲玩具。 二、突然中止  (一)餵食時先給少量食物,然後停止。  (二)洗澡時孩子津津有味地看蓮篷頭往上噴水時,故意把水關掉。  (三)在孩子正在聽音樂時突然暗中關掉。 三、激起好奇  (一)讓孩子手去摸濕濕粘粘或冰冰的東西。  (二)在玩堆積木遊戲時故意給一個石頭。  (三)把有聲玩具放在不透明的盒子裡,並發出聲音。 四、製造干擾  (一)在孩子遊戲場設置需要表達或出聲音才可放行的關卡:如在入口、上溜滑梯前、平衡木中段。  (二)下課時在教室門口把關,有所表示才放行。  (三)第三者突然拿走孩子手上的工具﹝畫筆、木槌、湯匙…﹞,並停留在他視線範圍內。 五、刻意忘記  (一)吃飯時故意不主動提供湯匙。  (二)美勞課發剪刀時故意忘記發給他。  (三)故意給孩子不喜歡的食物或東西。 六、故意裝傻  (一)在互動遊戲中,明知孩子手上已經沒有東西了還伸手向他要。  (二)對會說話但不習慣開口的孩子故意錯誤解讀肢體語言,例如:當孩子伸手要媽媽抱,媽媽做出相同動作,並疑惑的問:「什麼東西好大?」;當孩子拿餅乾給媽媽﹝要求幫他拆開﹞,故意解讀「你要請我吃餅乾,謝謝」。  (三)當不小心擋到孩子去路時,不要太眼明手快地讓開。 七、吊人胃口  (一)玩拼圖、積木時一次只給一片,孩子多次表示。  (二)請孩子吃餅乾時,一次只給一小塊。  (三)把孩子喜歡的東西放在看得到但拿不到的地方﹝高處、透明罐中﹞。  (四)幫忙推盪鞦韆、輪椅時,只推一下下就自動停止。 八、出乎意料  (一)分食物時,將玩具放在孩子碗中。  (二)拿小臉盆當帽子。  (三)用鉛筆要削蘋果。 九、尋求協助  (一)玩需上發條的玩具,停下來後,拿給孩子,等孩子請你幫忙上發條。  (二)將食物放在孩子打不開的容器中﹝很大的罐子、很緊的蓋子、上鎖的撲滿、難拆的包裝紙袋﹞。  (三)故意請孩子去拿他搆不到、搬不動的東西。 十、改變規律  (一)把他固定擺放的餐具袋移位。  (二)用錄音機時,事先拔掉插頭﹝平常按了就有音樂﹞。 十一、創造規律  (一)每次滾球前都先說「給我」並做伸出雙手動作,幾次後則等久一點,看孩子會不會仿動作或口語。  (二)用玩偶一一出場向孩子問好,當第四個玩偶出現時,不做任何行為,等待孩子反應。  (三)發給每個孩子三張卡片﹝或餅乾、糖果…﹞,每一個都數「1.2.3」,幾次後就只數「1」﹝或甚至不出聲﹞,讓孩子接下去數﹝卡片拿在半途中,直到數出才落入孩子手中﹞。  (四)每次洗澡時間,橡皮鴨出場及下水都會呱呱叫。 十二、搭建橋樑  (一)出門前要孩子去請爸爸開車。  (二)請孩子去問姊姊晚餐想吃什麼。  (三)請孩子幫忙傳話或送東西給第三者。 十三、創造互動  (一)故意給孩子得大獎,然後鼓勵分享給別人。  (二)跟孩子要一口他正在吃的東西﹝他請他分一口給在場的第三者﹞。  (三)只提一樣玩具或工具,讓孩子與同學一起玩或輪流使用。  (四)請孩子幫忙分發東西給同學。 十四、建立因果  (一)搔養遊戲:ㄅㄨ﹝撥動雙唇震動出聲﹞─ㄉ一﹝伸出食指向對方腋下搔癢﹞,當孩子熟悉後可拉長「ㄅㄨ」的動作,看孩子是否會有預期性的反應﹝閃躲﹞。  (二)當孩子出聲或有主動動作時,大人即予以反應﹝增強﹞。  (三)任何東西遮臉即玩躲貓貓遊戲。   當運用上述技巧挑起孩子溝通慾望時,最重要是拿捏時機及反應策略,大原則是:先用期待鼓勵的眼神等待,當他有動作、手勢或聲音等反應時,要立即回應,稍滿足他的需求﹝少量多次﹞,而不是乘勝追擊要求他再來一次,孩子容易失去耐性,而且也無法將反應行為與愉快感覺連結。至於孩子要做出什麼反應才過關,在此建議,不管他最佳能力是什麼,當天第一次都可容許較低的標準﹝孩子會因情、情境、身狀況等因素有所波動﹞,讓他成功互動後,再依目標提升表達行為,如果第一次等待﹝約5秒﹞孩子仍無反應,應給一些提示、示範﹝也可由第三者示範,例如先問姊姊﹞或協助﹝帶著他的手做﹞,然後再依孩子學習狀況逐漸減少協助。 轉載自「推動溝通搖籃的手」(王惠宜語言治療師)

誘發孩子講話的十八則

2008年06月29日
公開
46

誘發孩子講話的十八則 推動溝通搖籃的手/王惠宜語言治療師 語言的使用是孩子成長重要指標,不僅在早療中心很多家長把教孩子說話列為學習重點,一般父母在孩子一歲多了還不開口講話時,也往往心急如焚。在此列出誘發子講話的十八法則,這些方法不適僅用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對牙牙學語階段的一般孩子亦十分受用。 一、做個好榜樣  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也最常被忽略。父母常常會用上對下的口吻「教訓」孩子,以為這才是教,其實在孩童早期的學習,還不能理解我們所說的每個字,而是讀我們整個人,包話表情、語調及聲音等等,因此好的示範要注意:(一)說清楚每一個字(二)適當的音調(三)簡短易懂的字句(四)眼神注視對方(五)適當的表情和身體姿勢。如果父母常遠遠的吼叫孩子,其實孩子不但聽不清楚內容,也學到大吼大叫,因此應盡量多以正確示範來代替斥責或糾正。 二、用「玩」的心情和孩子互動,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遊戲,他們透過遊戲來學習很多重要技能,並且樂此不疲。曾經聽一位母親分享她教自閉症兒子的經驗,剛開始每次的互動,雙方都很挫折,媽媽壓力很大,孩子也很抗拒,但當她心念一轉,利用遊戲來引導後,母子關係不再緊張,孩子在愉快氣氛下,往往會很自然地發出聲音。其實孩子在遊戲,常不厭其煩地反覆,不知不覺練習得比我們預期的還多。 三、提供孩子多「聽」的經驗 「聽」是一個學習的重要管道,尤其語言的學習,更需要靠聽覺。從聽到聲音到辨別聲音的方向、意義,到模仿發出相同的聲音,進而修正自己所說的話等等。因此生活中,可以帶孩子去尋找聲音的來源,讓環境的聲音和孩子產生連結,增加自我學習的能力與動機,例如聽到爸爸的車聲,知道爸爸回來了;聽到鈴聲知道要去接聽電話。 平時也可以請孩子幫個小忙,訓練其聽覺記憶及執行指令的能力,孩子也可以從中得到很大成就感。例如:「幫弟弟拿尿布」、「把垃圾丟掉」。 四、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  生活經驗的累積對孩子認知的提升、適應力的增加都有明顯助益,也有利於刺激孩子的溝通動機及學習興趣或將所學應用在不同情境。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固定的環境中,可能熟悉到根本不用開口,就能滿足生活所需;另外親子之間也會缺乏鮮話題或者缺乏新鮮話題或者缺乏與他人互動的經驗。因此要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人、事、物。 五、增加新語彙的出現率  對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對較複雜的語彙或概念無法立即吸收,因此經驗到的新語彙若能反覆在生活中出現,將有助加深印象,例如白天在戶外看到蝴蝶,回家後可唱蝴蝶歌並加上動作,也可從不同的書籍或卡片找出與蝴蝶有關的圖片。若要教「一」的概念,可以在生活用語中刻意加入量詞,如「給你一顆糖」、「幫忙拿一件衣服」等,很多孩子對沒把握的字彙或概念,要熟悉到有足夠的信心才敢開口嘗試說出。 六、讓孩子從做中學  多讓孩子動手操作,只有親身體驗才容易形成具體概念,注意不要用過多的「指導語」或太多的「不可以」而讓孩子失去興趣,少了嘗試及修正錯誤的 機 會。因此只要您的孩子有動機想拿湯匙吃飯,那就讓他自己吃吧,我們在旁 稍 加協助即可。 七、訓練孩子的模仿能力  要孩子學習模仿,我們可先從模仿孩子開始,讓孩子將互相模仿當作遊戲。訓練孩子可從動作模仿開始(例如拍拍手、踏踏腳),然後操作模仿(模仿不同玩具不同玩法)再將焦點縮小到嘴型的模仿,然後模仿的行為可以轉移至聲音和說話兩方面。可結合帶動唱或模仿動物的動作、叫聲等遊戲。 八、誘發孩子從事聲音遊戲  玩聲音可以幫助孩子掌握發音器官的控制協調,因而建立發語音的能力。故平時可多運用擬聲詞(如模仿敲門聲、喇叭聲)及語調變化。其中錄音機、鏡子、麥克風、電話等都是很好用來誘發聲音的玩具。另外積極回應孩子所自發的聲音,也有正面鼓勵孩子再試的效果。 九、建立輪流等待的概念 輪流與等待是與人互動的一個重要行為,這些技能可從遊戲開始,孩子學習看別人玩、等待、輪到他玩,然後再看別人玩、等待。這行為轉移至談話過時,孩子可細心聆聽,聽清楚再反應。 十、培養孩子眼神接觸習慣 眼神接觸不只是一種禮貌,也有助於孩子專注,平常我們盡可能蹲下來和孩子視線平行地講話,並利用豐富的表情及有變化的語調來吸引孩子注意。 十一、多跟孩子說話 常用語言描述孩子正專注注意的事件,這樣可幫助孩子重新整理思想、示範表達話語,同時也可增加字彙。如果孩子的理解力較弱,內容宜簡要、反覆且適時停頓並鼓勵孩子作反應。 十二、創造有利溝通的情境  例如:把東西藏起來,只留包裝盒子在顯眼處;把餅乾放在不易打開的透明罐中;或輪流共用某項東西,讓孩子有機會提出疑問、請求或要求。我們也盡量用開放式或選擇式問句,如:「你要吃飯,還是吃麵?」,而避免常用是非方式的問答,如:「你要不要吃飯?」,甚至以為孩子還小,連問都不問就直接滿足其需求。 十三、以正向鼓勵代替批評  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想嘗試溝通的企圖,而不要不斷挑剔孩子的發音或用字。因為這種互動方式,容易扼殺孩子的溝通意圖與牙牙出聲的動機,使說話變得無趣而有壓力。 十四、多陪伴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些孩子不是不會說,而是不願說,常源於情緒未得到適當抒解;有些則是因為大人太忙,忽略孩子微弱的溝通訊息,造成其失敗經驗而放棄。因此除了給予愛和安全和安全感外,也盡可能積極參與孩子有興趣的談話或活動。如果家中有兄弟姊妹的,更要注意,避免在手足間作比較,如:「你看弟弟那麼乖」,或威脅恐嚇孩子:「媽媽要你了」、「再吵警察會來把你抓走」。 十五、陪孩子一起看書  可優先選擇句型簡單反覆、畫面主題鮮明、不易撕破的童書或繪本,讓孩子有參與感。也可以利用圖畫、相片做成一本「孩子的書」,因和經驗結合,有助於引導孩子從中描述事件或指認人、物。 十六、善用唱遊、童謠及韻律遊戲  說話除了「咬字」以外,還有包話抑揚頓挫、速率、聲調變化,透過歌曲可帶入擬聲詞、發音、音量控制、音調變化及節奏變化,尤其童謠通常押韻,容易朗朗上口,另外適當的動作也有利於帶出聲音或加深印象。 十七、善用家中現有的東西  除了坊間製作精美的玩具外,也可發揮巧思,讓家中現有的東西變成好玩的玩具,例如:將不要的瓶瓶罐罐拿來玩配對遊戲;也可裝入不同物品變成樂器,聽辨不同的聲音;摺衣服時也可帶入配對、大小、分類、顏色或圖案辨識等遊戲;利用幫孩子洗臉時教認五官;請孩子幫忙擺碗筷(分類、配對);出門購物前,先挑出卡片列購物清單或從折價目錄剪下圖案,去大賣場找出該商品,或帶孩子打電話給親友(教認數字並學習電話應對)。 十八、記錄孩子的成長  抽空記錄孩子每個階段的成長,例如何時開始會模仿拍手?何時會講第一個有意義的字?目前會發哪些音?順便檢視孩子所發的音是否侷限在雙唇音?所會語彙是否偏重在名詞?該如何擴展孩子的表達能力?如此將會使孩子的語言學習更有方向。 轉載自「推動溝通搖籃的手」(王惠宜語言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