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Sandra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存臍帶血 不如存錢較實際

2007年05月30日
公開
39

存臍帶血 不如存錢較實際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臍帶血廣告打得如火如荼,有第一家庭金孫加持,有小S鎮日在廣告中扭腰擺臀代言,讓準爸媽們似乎覺得「不存,對不起孩子」。但醫師指出,使用自己的臍帶血的機率只有二萬分之一,全世界至今仍查不到使用自己臍帶血的病例,真想存臍血也應優先捐給公庫。 衛生署核准儲存臍帶血儲存的銀行共有11家,台灣的彈丸之地,臍帶血銀行密度竟然居世界之冠。業者的廣告強打「三個寶都存」、「為生命未來努力」、「機會一生只有一次」,並強調臍帶血中含有幹細胞,是一種萬能細胞,但是臍帶血究竟能作什麼?多數人恐怕霧煞煞。 國內移植臍帶血成功案例最多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江東和說,臍帶血目前可治療再生不良貧血、地中海型貧血、血友病、免疫不全的大理石寶寶,但是並非什麼病都能治。長庚醫院已經陸續完成37多例臍帶血移植個案,成功率約九成。 江東和指出,雖然骨髓移植也可治療上述疾病,但是臍帶血移植配對較寬鬆,骨髓配對成功機會只有四萬分之一,臍帶血卻有400分之一的機會,骨髓細胞配對約需4到5個月,臍帶血約3周即可,以爭取時效而言,臍帶血確實較有優勢。 但是最矛盾之處在於,經業者刻意宣傳,國人臍帶血竟多是自存自用。馬偕醫院小兒遺傳及基因治療科主治醫師林達雄說,如果小孩帶有先天血液疾病,臍帶血就會帶有疾病基因,將帶病的臍帶血移植回體內,還是一樣會發病,因此必須使用其他人捐贈健康臍帶血。 長期研究幹細胞的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吳明義指出,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估計,新生兒將來需要用到自己臍帶血的機率是二萬分之一,到目前,查不到廣告中所宣稱的「自體臍帶血移植」的例子。 至於何時才有機會用到自己的臍帶血,林達雄說,除非是脊柱損傷、腦中風等非基因的疾病才有可能,但是目前沒有成功案例,而且中老年之後才會發生的疾病,而甫出生就冰存的臍帶血,是否還具有活性,也必須思考。 此外,吳明義強調,儲存細胞並非「冰」起來即可,冰晶、解凍過程,都會影響臍帶血中細胞的活性,活性越低,移植成功的機率當然越低,但是民眾恐怕無法判斷冰凍技術的優劣。 醫師們咸認為,既然自己用不到自己的臍帶血,為何不將臍帶血捐出,就像捐血一樣,讓適合的人使用,有一日需要使用臍帶血時,也可以提領別人健康的臍帶血。醫生多建議民眾可將臍帶血捐至公庫,將臍帶血視為公共財,由於血液基金會已經停收,可考慮捐到慈濟、和信醫院等公用臍帶血庫。 一名不願具名的醫師表示,「存臍帶血,不如存錢。」與其購買不切實際的機率,不如多存點錢,當孩子生病時,拿錢去治病還比較實際。 【聯合晚報╱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私人收費臍帶血銀行大邀名人作廣告,但可以免費存的公益臍帶血庫卻遭停擺命運。國內最早啟用的臍帶血銀行-血液基金會,不堪成本日增,收集臍帶血的業務已宣告暫停,僅就目前已經收集的2000例臍帶血提供配對,但是不再接受新捐贈的臍帶血。 血液基金會從民國87年就開始收集、儲存臍帶血,也是國內最早的臍帶血銀行公庫。轟動一時的黏多醣寶寶林伯熾移植臍帶血,就是使用血液基金會的臍帶血,當時由血液基金會所免費提供。但沒廣告沒宣傳,很少人知道可將孩子臍血捐存公庫。 第一家庭的兩名趙姓金孫不僅存臍帶血,更為臍帶血公司代言,據說代言費高達1700萬元。小S、陳孝萱等女星,懷孕生子後,也紛紛成為臍帶血銀行代言人,只要一懷孕生子,照片立刻被貼在業者的宣傳網頁上。 醫院人員表示,產婦若想捐公庫或已跟私庫簽約,生產後,醫護人員就會代為收集臍帶中的臍帶血,約可收集30到40cc ,醫院或醫師就可收到數千元的處理費。一名醫師私下表示,光是處理費就4000元,再加上名人代言的高昂代言費,還有廣告不斷播映,羊毛出在羊身上,臍帶血銀行「滿好賺的」。 若將臍帶血存在私人臍帶血銀行,存20年儲存費用約6萬元上下。血液基金會是唯一具官方色彩的臍帶血銀行,就像捐血一樣,具有公益性質,由民眾免費捐出,當有人需要臍帶血治療時,可以提供比對。 【2007/05/30 聯合晚報】

兩歲娃的小腦袋在想些什麼

2007年05月29日
公開
35

兩歲娃的小腦袋在想些什麼 2007/05/29 【聯合報╱張麗滿�台大醫院復健部臨床心理師】 該怎麼形容兩歲娃兒呢?最愛說「不要」,又皮又「番」、拗到不行,難怪會被稱為「trouble 2」。 其實,鬧脾氣的背後可是有原因的,因為孩子需求更多、也更聰明了,看似有主見,卻又缺乏具體思慮。最常見的就是孩子想睡、又想玩時,父母再怎麼努力哄,孩子還是難免狂鬧一陣,搞得親子雙方都筋疲力竭。 當孩子大小動作的能力更好時,也會喜歡試著自己動手做,於是你可能會看到一個孩子坐在地上,剛開始高高興興拿著鞋要「自己穿」,可是穿不好、開始挫折著急,父母伸手想幫點忙時,孩子生氣大叫「不要」,仍堅持要自己弄,最後一邊哭一邊踢腳丟鞋,嘴裡含糊地說「不要自己穿媽媽不要穿不要穿……」,不僅媽媽問不出來、也搞不清楚到底孩子還想不想穿、是要誰穿。其實,鬧到後來,通常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在鬧什麼了。 親愛的爸媽,請記得勤練忍術與耐心功,二至四歲的孩子喜歡嘗試、凡事好奇,不時會出現「為什麼」連環問。父母不耐煩時,要盡量往好處想—小腦袋瓜正在用獨特的方式「蒐集」這個世界呢! 二至三歲的寶寶 •能遵循簡單指令(如「手手髒髒去洗洗」) •會自己挑出喜歡的圖畫書,並可說出許多圖片上的東西 •有意義地使用含有配對關聯的東西(如肚子餓時自己去拿空碗和湯匙、想出門玩會先找鞋子穿) •會玩大小依序套疊的玩具(如套套杯或套環塔) •能認出鏡子中的自己、一邊說出自己的名字或暱稱 •學大人的動作並簡短說出自己在做什麼(如一邊學人打噴嚏,一邊說「爺爺哈啾」) •注意力持續時間仍有限(如可坐下來疊疊積木或聽一下故事,但每件事都做不久) •透過自行探索或大人引導來學習(如學穿鞋子) •開始對熟悉物品的功能有些概念(如把鑰匙拿給大人說「開門」) •對一部分與全部的差別有些概念(如聽懂或自己會說「統統都給我」) 三至四歲的寶寶 •問他時可指對六種顏色(如問他「紅色在哪裡?」他會正確指出) •想尋求解答時會主動問「這什麼?」「為什麼?」或「怎麼用�玩?」 •會說自己的年齡 •會說自己的完整姓名 •刻意將同型的玩具(如小汽車或積木)依大小排成一列 •對於物品功能、分類及量的概念理解逐漸增加(如可指出哪個大?哪個多?) •塗鴉並一邊說出自己在畫什麼,雖然不見得畫得像 •稍微知道過去或現在在時間上的差別(如會說「我剛剛出去玩」) •注意力持續時間不長、容易分心(如故事還沒說完就跑掉了) •透過觀察模仿大人或由大人指導的方式學習(如學習自己用香皂洗手後沖乾淨) 【2007/05/29 聯合報】

1/2子宮自然產子 全球罕見 剩香腸般大小恐擠破 順產「是奇蹟」

2007年05月28日
公開
65

1/2子宮自然產子 全球罕見 剩香腸般大小恐擠破 順產「是奇蹟」 【高麗玲╱台北報導】女性罹患子宮肌腺瘤(症)已不易受孕,若因此切除掉半個子宮則更困難。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日前發現,一名因子宮肌腺瘤而切除半個子宮的婦女竟自然懷孕,更難得的是她前幾天以自然產生下一子,是全球罕見個案。 醫學傳奇 北醫附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昨說,切除部分子宮的女性懷孕時,胎兒成長會對子宮造成壓力,且生產時壓力大,有可能擠破子宮,所以通常建議因子宮肌腺瘤而切除部分子宮的女性採行剖腹產。 夫精蟲少不易受孕 三十六歲的陳冠汝卻創下奇蹟。劉偉民說,陳冠汝子宮後壁長滿子宮肌腺瘤,且子宮已沾黏直腸,只好切除一半子宮,「本來子宮大小像一顆奇異果,切掉一半後再縫合,大小就像一根香腸」。劉偉民為陳冠汝保留半個子宮,希望她還有受孕機會。 陳冠汝本已不易受孕,加上她丈夫徐瑋鍾精蟲過少且活動力不佳,兩人做過二次人工受精都失敗。陳冠汝表示,本來以為這輩子可能沒機會有小孩了,但夫妻倆仍努力調養身體,希望有懷孕機會。 去年陳冠汝驚喜發現自然懷孕,首次產檢時,醫師就說一定要剖腹產。本月初她懷孕二十八周時,因有出血及早產現象而住院安胎三周,上周四凌晨出現產兆,劉偉民原欲為她剖腹,後因她子宮頸已開八公分,逼近全開的十公分,評估後決定自然產。 陳冠汝順利產下重一千七百一十六公克的男嬰,現還在保溫箱中照顧。徐瑋鍾昨陪太太出院時說,他的精蟲數少,太太也只剩一半子宮,竟還能自然懷孕、自然生子,「是個奇蹟」,是上天賜給他們結婚十年的禮物。 其他個案仍須評估 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徐振傑說,患有子宮肌腺瘤的女性本就不易懷孕,陳冠汝能懷孕、切掉半個子宮後還能自然生產,都是「難得」,「但不代表有相同情況的婦女就可自然生產」,他認為應視子宮開刀狀況及胎兒條件評估,否則自然產有子宮破裂風險。 子宮肌腺瘤(症) 原因: ˙子宮內膜組織滲入子宮肌肉層,長期受刺激而纖維化,取代正常肌肉組織,形成子宮肌腺瘤,日漸擴大到幾乎佔據子宮時,就稱為子宮肌腺瘤 症狀: ˙經血過多、經痛,可能出現貧血、不孕等後遺症 好發: ˙35歲以上女性;50歲左右婦女約逾6成有嚴重程度不等的子宮肌腺瘤 資料來源:北醫附醫婦產部主任劉偉民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2007年05月10日
公開
104

如何找對兒科醫生看對科? 心肝寶貝生病時,焦急的父母常不知所措,《康健》為你請教專家,提供就醫指引。 康健雜誌102期(2007/05) 文.李怡嬅 攝影.呂恩賜 12歲的敏敏常覺得頭痛、愛睏,老是賴在床上不去上學。媽媽帶她看一般兒科內科醫生,醫生沒有仔細檢查評估,就認為身體不適是孩子偷懶的藉口。媽媽也持同樣看法,所以沒放在心上。沒想到敏敏易倦、嗜睡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媽媽才趕緊帶她去看小兒神經科。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她長了腦瘤,並非裝生病。 5歲的彥明咳嗽不止,媽媽以為是感冒,帶他看耳鼻喉科。吃完藥後雖緩減了症狀,但三天後又開始咳。 媽媽認為孩子只是身體不好,容易感冒,因此只要小孩一咳嗽,就帶去同一家診所,反覆治療持續一年仍未改善。後來經過朋友介紹,轉到小兒過敏科就醫,發現小孩原來有氣喘。醫生對症下藥後,才控制住。 小孩生病時,該帶去看哪科?選哪位醫生?是許多家長心中共同的疑問。 然而現代醫療系統分科愈趨專業精細,兒科專科下又細分新生兒、小兒心臟、小兒感染、小兒泌尿等次專科,加上沒有第一線基層醫師(家庭醫師)導航,只能由家長自行判斷。但醫療的專業是一堵高牆,民眾很難輕易跨越。「孩子生病時,我已經很焦急,看到那麼多科別,我更加迷惘,」有二個小孩的關小姐認為要明確掛對科別,對家長是很大的考驗。 另個難題是孩子可能還在牙牙學語、或表達不夠清楚,線索薄弱的情形下,父母通常只能憑小朋友表現出來的症狀求醫,風險很大。譬如,小孩一有咳嗽、發燒就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只做局部治療,減緩症狀,但其實小朋友可能罹患氣喘、過敏或其他胸腔、肺部疾病。長期治標不治本,輕度氣喘兒可能惡化成重度氣喘病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兒科醫師是第一線導航 在茫茫醫海中,如何找對醫生、看對科?多位小兒科醫師異口同聲回答,短期來說,若不確定孩子生的是什麼病,先看一般兒科,如有必要,再由他們轉診給次專科醫師,減少看錯科的機率。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奏延建議,6歲以下的小孩若受到感染,容易產生其他併發症,例如肺炎、膿胸,況且,小兒發燒不只感冒,可能是尿路感染、胸膜炎、川崎病、熱性疹等,甚或白血病、淋巴瘤、紅斑性狼瘡,「一定要全身性的來看,而非局部性的治療,」因此最好先找兒科醫師。 此外,用藥也是大學問。 小兒用藥,尤其是嬰幼兒,必須依他們的體重來計算藥劑量,絕對不是「大人的一半或四分之一」。台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周弘傑,曾遇過小病患吃了感冒藥後,全身不停微顫。「我一看就知道是藥劑量過多導致的,」果然停藥後症狀就消失。 至於長期而言,建議為孩子找一個值得信賴、容易親近的家庭醫師,他能提供醫療保健的諮詢與照護。好的家庭醫師最好有合格的兒科專科執照、願意花時間與家長溝通、解釋病情、而且有耐心、有愛心、不會亂開藥(非慢性疾病,通常不會給超過4顆藥)、也不會推銷保健食品。 就醫自保原則 除了選對醫生,父母也要掌握聰明就醫原則,才能獲得理想的醫療服務。 1.成為醫生與孩子間的橋樑:仔細詢問、並觀察孩子不舒服的症狀,並且清楚、詳細的告訴醫生。 聰明的家長還會做筆記,把小孩幾點幾分有哪些異常,在症狀出現前,曾做過哪些事、吃過什麼食物或藥物、症狀持續多久等等,記錄下來,提供醫生參考。 此外,不要抱著考醫生的心態,隱瞞孩子的病情。長庚兒童醫院內科部主任黃璟隆觀察,有些家長會隱瞞實情,故意考醫生,想看看醫生的能力如何,「這是大錯特錯的心態,」他加重語氣說,家長提供的線索愈完整,愈能幫助醫生下正確判斷。 2.多提問:對於病情有任何疑問,都要開口問。包括孩子生病的原因、如何預防、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等等。 例如孩子若有氣喘,要知道過敏原是什麼,才能有效預防。 父母也可以做小抄,把自己的疑問一一條列,不但不會漏問問題,還能把握看診時間,充分表達需求。 3.藥物方面: 美國「健康照護研究與品質機構」(AHRQ)建議家長,要確定每位醫生知道孩子服過的藥物, 包括處方藥、藥房買的成藥,以及草藥或維他命等營養補充品;並且確認醫生知道你孩子的用藥史、體重、對藥物的任何過敏或不良反應;拿到藥物時,最好詢問為什麼要吃這個藥、該怎麼吃、吃多久、可能有什麼副作用、一旦有副作用該怎麼辦、以及孩子不可以吃什麼食物、飲料,或不可從事什麼活動? 4.邀請一位親人或朋友陪伴你帶孩子一同就醫。 他最好是平時照顧小孩、或了解小孩健康情形的人,如家裡的長輩或保姆。 5.就醫後,持續觀察、紀錄: 觀察孩子服藥後的反應,有沒有好轉或惡化,對藥物有無不良反應,並且紀錄下來,供下次就醫的參考。 6.尋求第二意見 萬芳醫院小兒部主任郭雲鼎建議,如果同一個醫生,看了兩次還沒好,且沒有給明確的解釋,建議家長換另一個醫生看,尋求第二意見。 而第二個醫師的專業程度,應起碼不低於第一個醫師。例如先在一般兒科看過病,再來就應針對診斷結果,找次專科醫師看病,詢問另一個專業意見。 7.充實醫療資訊 幾乎所有的兒科醫師都認為,多讀醫藥健康相關書刊雜誌報導,蒐集相關資料,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課。 至於該如何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馬偕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林炫沛曾為文建議,至少要清楚作者的專業背景及學經歷。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醫師姚宗杰則認為,若對某些報導或說法感到懷疑時,可以跟熟識的醫生討論,以解答疑惑。 或者直接徵詢醫生手邊有無相關文獻可看。在國外,醫生甚至會主動找資料給家長讀。陳媽媽十年前旅居澳洲時,帶幼兒看病,醫生翻箱倒櫃找文章給她閱讀,「讀完後,我才知道感冒分成病毒和細菌感染兩種,當小孩流黃鼻涕時表示病菌感染,才需吃抗生素,」她也感嘆,回台灣後,就再也沒有遇過這種會跟病家溝通醫學常識的醫生。 孩子的健康是家長一生的功課。正如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在《用心聆聽》中所言:醫生有優劣,治療效果因而有差異,因此為了保護自己的權益,病人(家屬)也要有足夠的知識背景,去做明智的判斷。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102期174頁

權威版生子指南

2007年05月09日
公開
107

權威版生子指南 不孕治療像進入迷宮,唯有掌握充足資訊,才能健康地懷孕,生個健康寶寶。 康健雜誌102期(2007/05) 作者.文.黃惠如 攝影.陳德信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掛在牆上的座右銘說:「治療不孕症的醫師並不是違反上帝的旨意及人性的本質,我們只是回應不孕症夫婦的禱告而已。」近年來,人工生殖技術的進步,幫助許多不孕夫婦夢想成真。誰不該拖,應該警覺?夫妻雙方如果沒有避孕,經過一年沒有懷孕,你或你的伴侶或你們雙方可能有不孕問題。但35歲以上夫妻半年沒有消息,便要及早就醫。 先準備好一些問題,可以幫助你和醫師有比較良好的對話,找到適合的醫師。 醫生會問你和另一半基本的身體狀況、過去的病史,也會了解你的生活形態如有沒有抽菸,也會問到彼此的性關係與懷孕史如墮胎紀錄、流產紀錄。 第一次約診,可以問醫生: 我們將優先做哪些檢查? 為什麼要做這些檢查? 要診斷出我們的問題需要多久時間? 診斷後到治療需要多久時間? 由於不孕症的原因很多,通常醫生會建議雙方整合性的不孕症檢查。這些檢查健保並不給付,有些還有點不舒服,而且並不保證檢查後就一定會懷孕,不過如果你們渴望有孩子,這些評估似乎還是必要。 男性檢查 男性是否不孕,是在於男性是否能夠製造足夠的精子,精子又是否能有足夠的活力到達輸卵管。這些檢查試圖解答這些問題。 精液分析:你的醫生可能會要求精液做為檢體來分析。通常透過禁慾2?3天後,以手淫的方式收集後放入乾淨的容器裡,為求準確診斷,醫生通常會要求不止一次的精液檢查。如在家中取得,要在3小時內送至醫院。 醫院的實驗室會分析你精子的數量、濃度、型態、活動率和精蟲抗體(即伴侶任何一方身體的免疫反應將精蟲視為外來物,而產生抗體)。荷爾蒙測定:血液檢驗可以決定睪固酮和其他男性荷爾蒙高低。 女性檢查 女性不孕與否,在於女性是否能規則地排出健康的卵子,也可以讓精子與卵子在輸卵管結合,生殖器官必須是健康而且功能良好。醫生在詢問完妳的健康情形、生理期和性習慣之後,不孕症測試通常包括:基礎體溫:記錄基礎體溫可以給醫師值得參考的資訊,判斷女性是否正常排卵。女性至少要記錄3個月經週期的基礎體溫,體溫計要在前夜準備好,放在唾手可得的地方。睡眠醒來後不能起床,將體溫計放在舌下5分鐘,並予以記錄。 抽血:抽血可以測得排卵的荷爾蒙高低,如黃體素、濾泡激素、雌性素。 同房試驗:在夫婦同房後6?12小時內,到醫院去檢查子宮頸黏液中是否有存活的精子,以確定子宮頸黏液是否會排斥精子。 子宮輸卵管攝影:這個檢查是要了解子宮、輸卵管構造是否正常,子宮是否有肌瘤、沾黏情形?輸卵管是否狹窄、畸形?將造影劑由子宮頸注入子宮腔內,再用X光攝影出子宮的形狀與輸卵管的通透情況。這個檢查有子宮破裂、發炎的風險,進行中或進行過後也可能腹痛。 腹腔鏡:通常是不孕症檢查最後的步驟,必須在開刀房全身麻醉。這個手術是在肚臍下緣切個小切口,灌入二氧化碳,將有光源的內視鏡深入腹腔,可以檢查子宮、輸卵管、卵巢及骨盆腔病變。此檢查會有感染、麻醉的風險。可能需要請假。 如果你的醫師要求你做黃體素測定,因為黃體素測定是在月經週期的第8天和第21天抽血測試,你可以將時間排在月經週期的第一週,這樣你就不用浪費時間再等到下一個月經週期。 在你們完成檢查、開始治療前,你們依舊需要一些問題了解接下來治療的藍圖,如: 治療需要多久時間? 你的病人在我這個年齡層的成功率是多少? 你會建議我們做什麼手術嗎? 你會建議五們做哪些藥物治療? 你會建議五們嘗試多少試管嬰兒? 你試管嬰兒活產率是多少? 關於「成功率」,醫界有6種定義,包括受孕成功、聽到胎兒心跳或是順利出生等。活產率(live birthrate)才是大多數人關心的比率,因為它呈現以人工協助生殖方式得到活產嬰兒的機會。 不孕症治療是重建生育能力,並會針對不孕原因、夫妻雙方的年齡與期望。但有些不孕是沒有原因,也無法治療。不過還有很多種不同的人工授精與胚胎移植的方式可以幫助受孕。如果是因為結構問題或是疾病引起的不孕,必須先治療。如男性的隱睪症、疝氣;女性的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等。 馬偕醫院不孕症科主任李國光表示,排除這些因素後,若仍無法自然懷孕,才考慮不孕症治療。 以下這段話,也許女性聽了會大呼「不公平」,但事實是如此。無論不孕的問題發生在女性或男性,一旦取到了精子,其他的治療流程都在女性。非開刀的不孕症治療大致可分為兩個部份,一是誘導排卵,另一個是協助性人工生殖技術。 誘導排卵 排卵藥物通常是女性排卵不正常時的第一線治療,可以促進規律排卵。通常排卵藥物的設計就如同天然的荷爾蒙如濾泡激素(FSH)、黃體生成激(LH)。常見的排卵藥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口服排卵藥,一般指可羅密芬(Clomiphene citrate),這種藥被用來刺激卵泡發育,是利用刺激腦下垂體,產生較多的性腺刺激素,進而刺激卵巢中的卵泡發育。 第二類是注射用的排卵針劑,一般指4種人類的性腺刺激素,如人類停經後性腺刺激素( 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黃體生成激素(LH)、濾泡激素(FSH)和人類絨毛膜激素(HCG)。 這些針藥並不像排卵藥可羅密芬透過刺激腦下垂體,而間接刺激卵巢的卵泡發育,而是直接刺激卵巢。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誘導排卵藥物增加多胞胎的機會,多胞胎也帶來小孩早產和發育不良等各種風險,所以在使用藥物時,必須謹慎地合併抽血檢查和以超音波監控卵泡大小及個數。排卵藥物也可能增加長期卵巢癌的風險,但這個說法至今仍沒有定論。 協助性人工生殖技術 協助性人工生殖技術改寫了生育的定義,幫助很多人擁有孩子,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現已上大學了。最常見的人工生殖技術包括: 人工授精(IUI) 怎麼做:最簡單、最便宜的人工生殖技術,將配偶的精液純化後,選擇排卵時間,直接將精子由子宮頸注入子宮腔內。 活產率:10%(美國生殖醫學會資料) 單一精蟲卵漿內顯微注射術( I C S I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怎麼做:可以解決精子數量、品質、活動力不佳的問題,選擇一顆精子直接注射到成熟的卵子裡。ICSI 特別對多次試管嬰兒失敗的夫婦有幫助。 活產率:27%(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 試管嬰兒(IVF) 怎麼做:先施打排卵針誘發排卵後,利用陰道超音波取出卵子,在培養皿中培養,再與精子結合後,發育成胚胎,再植入體內。 活產率:27%(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 台北榮總婦產部科主任張昇平說:「若同一種治療超過4次仍無法懷孕,就應該考慮更換醫生或檢討其他的方式。」 而且,採取人工生殖技術有多重風險,如包括腹痛、噁心、嘔吐等的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嬰兒早產、低體重等。不論人工生殖技術能做到什麼,又不能做到什麼,至少為一群渴望有自己小孩的夫婦帶來一些希望。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102期68頁 (審稿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曾啟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