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米&小米踢媽咪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文章~腸胃炎

2006年02月13日
公開
55

傳染性腸胃炎 前言 幼兒的急性腸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主要的致病原包含了細菌和病毒兩大類,臨床上常見的又以病毒所引起的佔絕大多數。 何謂腹瀉 嬰幼兒正常時每日解便的次數隨餵食的狀況而定,像哺育母乳的嬰兒就可能一日解便數次,所以一般不以解便的次數來定義腹瀉,而是以糞便的鬆軟度,量的多寡,是否帶有黏液或血絲來診斷。 常見引起腸胃炎的病原 病毒 細菌 1. 輪狀病毒:為引起小兒腸胃炎最常見的病因,好發於冬天 2. 腺病毒 3. 腸病毒 4. 流行性感冒病毒 1. 沙門氏菌:會排出帶血便,多發生於幼兒,這是台灣地區兒童最常見的細菌性腸胃炎病因。有時會導致敗血症、腦膜炎、骨髓關節炎等其他部位的感染。 2. 志賀氏菌 3. 曲狀桿菌 4. 大腸桿菌:常見於食物中毒 5.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於食物中毒 為何會得腸胃炎? 腸胃炎傳染途徑主要是由糞口傳染,通常是吃入被病菌污染了的東西而起,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同一家庭中,有好幾個小孩同時得了急性腸胃炎的情形並不少見。 如何鑑別診斷? 大便情型為鑑別診斷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的重要依據,病毒性腸胃炎的糞便通常為水樣、軟糊便,通常不出現血絲和黏液,細菌性感染就比較容易出現黏液、血絲便。 傳染性腸胃炎會有何症狀? 1. 腹瀉 2. 發燒 3. 食慾減退 4. 哭鬧不安、嗜睡 等情形 5. 腹部痙攣、腹部觸壓痛 何時該就醫? 1. 嚴重的腹瀉或嘔吐。 2. 糞便中有血絲、黏液或膿。 3. 持續腹痛。 4. 持續高燒不退、活動力差或意識不清。 診斷 1. 詳細病史:是否曾到過疫區旅行,比方說霍亂、傷寒流行的地區。 2. 理學檢查:注意是否有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代謝性酸中毒的情形 3. 實驗室檢查:一般血液常規,糞便常規檢查、糞便微生物培養、糞便病毒抗原檢查…等 治療 病毒性的感染: 一般而言都是自限性的,常見的併發症有脫水、體液酸鹼不平衡、電解質不平衡,厲害的甚至會引起休克。.治療的方法,主要是以水份補充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為主,一般不須使用抗生素 細菌性的感染: 急性腸胃炎的治療仍以預防與治療脫水為首務,細菌性腸胃炎之中,桿菌性痢疾與曲狀桿菌腸胃炎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目的在減輕症狀並且避免傳染他人。 後續追蹤 急性腸胃炎經過治療後,臨床症狀改善了,但通常會有一段時間腸內消化乳醣的酵素仍呈欠缺或功能不足的現象,病童年齡愈小,發病時間愈久的,這種乳醣酵素要完全恢復的時間也就愈長。所以在病發後一段時間裡,飲食仍需注意,避免腸黏膜機能長期受損而造成慢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