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小宇媽媽

責備方式不當會使孩子失去上進心

2008年07月25日
父母責備的聲音愈小,孩子愈會注意傾聽

★多湖輝親子館《責備孩子的技巧》



自古以來,管教孩子的鐵則之一就是「責備沒有關係,但不要動怒」。這表示一般的父母看到孩子做出自己不喜歡的事,就會大發雷霆。



的確,在某些情況下,父母可以將自己的感情直接地表現出來。然而,高聲叱責究竟有多大效果,實在令人懷疑。因為吼罵等於是感情的發洩,與責備是不一樣的。



平常說話和顏悅色的父母,如果突然採取這種管教方式,孩子當然會大吃一驚,覺得「自己是否真的犯了大錯」,而產生反省之心,並且從父母不尋常的態度中,找出他們動怒的原因,而得到良好的效果。



然而,平常父母責備孩子,如果一向就是大吼大叫的,孩子根本不會深思父母話中的含意,只會不耐煩地覺得「又來了!」對於這種早已心理麻痺的孩子,父母即使吼得喉嚨啞了,也沒有什麼效果。



更嚴重的是,等到孩子年紀再大一點,甚至會產生以牙還牙的心理,和父母頂嘴:「討厭!」、「我知道啦!」換言之,嘮嘮叨叨地責罵,是最笨的方法。



在討論孩子的管教問題時,我常引用《伊索寓言》中的「狼來了」的故事。



看羊的少年為了滿足自己惡作劇的心理,故作驚慌地大喊狼來了,然後冷眼旁觀村人慌張的模樣,覺得很有趣,於是一次又一次地愚弄大家。等到野狼真的來攻擊羊群時,再也沒有人相信他的求救,他只好眼睜睜看著野狼在羊群中肆虐。



為人父母者看了這個故事,應該會瞭解,如果平常動輒大聲責罵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對於這種責罵也就無動於衷了。除此之外,親子間也無法建立信賴關係。將來當孩子處於人生最緊要、最需要父母當頭棒喝的時刻,父母即使高聲大喝,也毫無用處了。



動輒對孩子發脾氣,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問題是,什麼樣的責備法,既不須臉紅脖子粗,又能得到效果呢?著名的棒球解說員佐佐木信曾說過這樣的話。



在棒球方面,一個選手在一場比賽中,大概要看他們的教練五十次,這時候,教練應該保持沈穩的態度。名教練三原脩、水原茂、鶴岡一人、川上哲治在自己的球隊陷入危機中時,總是面不改色地靠在椅子上,悠哉悠哉地觀看比賽,這種態度不僅能避免選手分心,甚至能成為一種鼓勵。



選手可以從教練的態度中,感覺到他對自己的信賴。佐佐木信認為,這種不流露感情的方法,可以運用在親子關係上。如果父母親經常顯得很焦躁,孩子也會受到影響,無法保持冷靜。



佐佐木信先生也告訴我們,罵人時必須冷靜,音量也必須壓低。



「你知道我為什麼把你叫到這裡來嗎?」、「你對自己所做的事,有什麼感想?」以冷靜的語氣慢慢說,相信孩子會衷心地反省自己的行為。等到孩子知道自己錯在那裡時,再告訴他:「以後不要再這樣做了,好嗎?」相信孩子一定會心悅誠服地接受。



這種責備——也就是說服的方法,是很理性,而不是歇斯底里性的。如果隨意責罵,使彼此火氣上升,惡臉相向,也就失去責備的意義了。「你看!我罵你罵得喉嚨都啞了!」在強迫孩子承擔這種莫須有的責任之前,父母應該以冷靜的態度面對他。



因此,如果父母自己心情欠佳,在責備孩子之前,最好先稍為抑制一下,以免拿孩子當出氣筒。再過一段時間,也許你就會覺得,其實也沒什麼值得大發脾氣的。



愈頑皮的孩子愈有創造力

★多湖輝親子館《頭腦啟蒙的技巧》



目前,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幼稚園,把「培養頑皮的孩子」當作教育目標。在這些幼稚園裡,無論孩子弄壞椅子,或者互相爭吵打架,都不會受到太大的干涉,所以幾乎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些大大小小的傷口。



聽到這種情形,相信很多母親會大皺眉頭。其實,這個教育方式的最大目標,就是培養出頭腦靈活的孩子。



頑皮是孩子表現創造力的開始,證明他已經建立起自我了,父母應該重視這種創造性的幼芽,尊重他們的自我,才能使孩子的頭腦及身心都順利成長。如果你禁止孩子頑皮,就等於親手去摘掉那好不容易才萌發的創造力幼芽!



以一般語言應對孩子的兒語

★多湖輝親子館《管教孩子的技巧》



關於孩子的語言問題,與父母使用太多的兒語有關。乳幼兒期的孩子,剛會說不完整的話,父母當然非常高興。因此,就以無意義的呢喃語配合孩子的口吻,學習孩子說話,欣賞孩子的說話聲音,或享受以聲音和孩子溝通的喜悅。這時期的孩子可藉此逐漸培養語言能力,所以此一時期父母對孩子的談話具有重要意義。



幼兒還在牙牙學語時,如果父母配合孩子的說話語調,對孩子學習語言會有不良影響。尤其是東方家庭,更常使用兒語和孩子交談,這或許是父母希望孩子永遠可愛的觀念在作祟。



據說,家有即將從幼稚園升上小學的小孩,父母還學小孩的語氣,以不完整的話和小孩溝通,於是小孩到青少年期仍改不了這種語氣,同學就取綽號「baby」加以嘲笑。



一般以為,東方人不擅於以語言表達想法。這都是由於說兒語的時間較長,從小就未學好如何以完整句子與人溝通。



可見父母不需配合孩子的說話水準,反而要積極引導孩子,早日學會成人的說話方式。除了兒語外,一旦發現孩子文法方面的錯誤或對長輩說話不當,都需立刻糾正。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其他成人交談時,說法也務求正確。因孩子都是透過模仿父母,學會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的。語言並不是一人使用,而是與對方溝通的方法。因此,還要加上人際關係的平衡等各種條件,從中和對方交談;這點成人和小孩都相同。若是從小學習錯誤的說話方法,日後孩子很難把當場的狀況和語言連結起來。



一味注意語調問題,可能會留給孩子嘮叨的印象。其實,應在當場發現錯誤時,就給予正確示範,這樣孩子自然能學會正確的說法。語言可說是培養孩子社會性及建立人際關係的基礎,所以對語言教育不得不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