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號外!BabyRun運動會!比賽場次已公布,快來查看寶貝的比賽場次吧!

Jane俊霖媽媽

他的寶貝

日期

#Tag

轉載"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2010年03月25日
公開
37

媽媽,你為什麼生氣? 賓靜蓀 孩子動作慢、愛頂嘴、功課不好…煩不完的事。你搞不清楚為什麼老有一把無名火?總是把小事變大事,親子關係愈來愈差,整個家像壓力鍋。為什麼會這樣? 他們總是把家裡弄得亂七八糟,而且從來不主動整理,一定要我恐嚇威脅、大發脾氣,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整理。」(媽媽,兩個兒子) 「我要出差的前一天,忙得不得了,女兒卻跑來問東問西,還頂嘴,我就給了她一巴掌,那是有生以來我第一次打她……」(媽媽,一個女兒) 每天,很多家庭裡上演著類似的親子衝突戲碼。不論孩子大小、不論為功課、成績或生活常規,父母發現自己總是在生氣,事後卻又懊惱不已:為什麼要為芝麻小事發那麼大的脾氣?而且,換一個悠閒的時刻,孩子同樣的行為可能被允許。 只是下次,到同一個節骨眼,同一件事又讓你氣到爆。你發現,「教」養變成了「叫」養,親子關係變成惡性循環算舊帳。你自認一向愛孩子,根本不想當噴火龍,但就是沒辦法控制。你問自己,到底怎麼了? 情緒衝突變調成家庭暴力 小小的、日常的衝突不好好處理面對,家裡很容易變成「受到情緒污染的垃圾場」。在某些極端個案中,這樣的壞情緒衝突戲碼會變調。家庭暴力的案件逐年增加,其中婚姻暴力比例高達六成,「而且高社經、高教育水準的男性施暴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醫生、教授不見得打太太,但會長期使用言語暴力或精神虐待,」台灣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調查官、同時也是親職專家的盧蘇偉憂心的觀察。 經前症候群則讓媽媽們的情緒隨女性荷爾蒙擺盪。在女性生理期間,荷爾蒙讓人變得敏感、情緒起伏劇烈。儘管研究顯示,只有三∼八%的女性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然而,媽媽經常性的情緒波動,卻會影響家庭。長庚醫院婦女身心科醫師蕭美君有一個個案,父母都是竹科高階主管,念小學的兒子卻在某幾天特別容易無緣無故被媽媽打,他偷偷把日子記下來。半年下來,清楚發現媽媽就是在經期那幾天,反應特別激烈、沒有耐性。 回到日常生活,面對自己經常性的生氣,爸媽總覺得很罪惡、愧疚。 「好爸爸好媽媽不是聖人,也有情緒,爸媽不是不能生氣,但要知道自己為什麼生氣?」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系教授高淑貞分析。 很多教養衝突表面看來是孩子行為的問題,其實背後反應的是父母本身的壓力和焦慮。 當父母自己累了、著急、趕的時候,耐性就會降低,口氣就不好,就容易對孩子任何一個小動作、小行為發脾氣。 壓力大,找不到出口 更往深層探究,有時候,父母的暴躁,其實是累積了許多日常壓力,找不到出口,而家中沒有反抗力的孩子,就成為最大的出氣筒。 長庚醫院醫師蕭美君觀察,愈來愈多媽媽因情緒困擾,前來求助。面對企業要求一個人做兩個人的工作,面對完美主義的自我要求,許多女性要求自己扮演好生命中的每個角色,卻完全不給自己時間和空間,沒有一分鐘休息。無法、無處紓解的壓力讓好脾氣、好耐性都不見了。教育程度愈高、一路優秀的媽媽,最希望在人前維持完美的形象。「剛開始的情緒失控還可以清理,但後來就亂成一團。 為了面子都在家中解決,孩子被打被罵成為代罪羔羊,」蕭美君觀察。 壓力也影響女性荷爾蒙分泌,擾亂了女性正常的經期。蕭美君分析,更年期的平均年齡提早到四十九歲,四十歲停經算正常,憂鬱症發作高峰期提早為三十八歲,很多女性更是整個亂經,連情緒波動的規律性都找不出來。很多嚴重的個案,都是看到孩子無助惶恐的眼神、聽到童言童語,人際、職業、家庭功能都不對了,才意識到嚴重性。 整個環境給爸爸們的壓力也不小。但是「台灣的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很多人連自己的感覺都抓不到,更不用說去面對了,」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表示。很多爸爸覺得男性的情緒要收起來,不能輕易吐露。有問題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不願尋求幫助、自己又無法紓解,壓力鍋效應只能在家裡爆發。 切割自己與孩子的成敗 家中充滿負面情緒的另一個原因,是父母認為孩子的行為、表現不如自己的預期。父母常用「一切都是為你好」當成自己對孩子惡行、責罵的合理藉口。但是這背後反映的是父母強迫孩子複製自己生命經驗的控制欲望。 人在成長過程中形塑出來的價值觀、理想、自我期待,都會影響自己當父母的角色。一般台灣父母最難拋開成績的魔咒。高淑貞分析,如果是重視功課的父母,就無法忍受看到孩子成績不好、或不努力爭取好成績,「因為那是你不熟悉的人生,你期望孩子走的是一個圓滿順利的人生,就是功課好、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但如果孩子的人生不照世俗社會或你的方向,你就會有很多災難式的思考,你就不放心、焦慮。那個焦慮會影響親子互動。」高淑貞點出很多親子衝突背後的一個迷思。 許多父母也不能切割自己與孩子成敗間的關係。「已經給他們最好的,為什麼還這麼不長進?」的抱怨裡,往往反映出父母自己的野心。「很多父母不自覺的想『透過孩子活出一個完美的自己』,當年不敢承受的挑戰,或已享有的榮耀,都希望在孩子身上重生,因為,『培養孩子』比『面對自己』容易多了。」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在《哪個媽媽不抓狂?》中誠懇反省並提醒。 所以,孩子的問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問題。但如果反向思考,把親子關係當成彼此學習成長的歷程,孩子功課低落、不專心、掛在網上、晚歸等都不再是問題,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因為是學習,容許彼此有犯錯空間,親子互動品質就會改善。 要能真正享受美好、健康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從三個面向,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認知。 一、先做自己,再做好爸爸好媽媽 扮演爸媽角色的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做自己。當你願意為你自己的人生衝刺奮鬥時,對孩子也是一種心靈上的自由,他不用為你感到虧欠、遺憾。不要做完美的爸爸、媽媽,為孩子犧牲全部,「因為沒有人可以在委屈的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幸福,」高淑貞說。 了解並接納自己的個性、極限、能力、缺憾及不滿足,調整自己的生命優先順序,想清楚自己人生選擇的後果。爸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量去給予、照顧別人。身心俱疲的狀態決不可能有好心情。每天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空間去察覺自己的身體和情緒。「情緒是一種訊號,背後有一層更深的語言,去了解那語言,去接納、理解自己的憤怒和焦慮,」馬偕醫院諧談中心諮商心理師曹淑華建議。 如果可以,讓自己帶著笑容出門,帶著笑容回家。回家前,父母要以高度警覺覺知自己的情緒指數(從○到十),如果在五、六以下,就先不要處理任何事,不要去管另一半、孩子,先處理自己。累了就先去泡澡、喝杯花茶,或血糖低,吃點巧克力,讓自己的能量恢復。 二、欣賞取代挑剔、感恩取代抱怨 提醒自己,做親子關係正向循環的起始者。去欣賞接納孩子可以有他獨立的生命經驗,不須複製你的生命經驗,才能開始欣賞孩子跟你不同的地方;而孩子也會在你的欣賞中,找到他的獨特本質。 用感恩的心情去看自己扮演爸媽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讓你得以享受給予愛、單純做爸媽的快樂和愉悅,因此你是心甘情願、是為自己做的。抱著感恩的心,孩子也因此受惠。 在盧蘇偉家裡,任何服務都是一種榮幸、一種福分,都值得特別感恩和珍惜。做任何家事的那個人,都一定謝謝家人讓他有這個榮幸替他們服務。有一次他演講到很晚,回到家中已經很累,發現太太也已經累得睡著了,但洗衣機裡的衣服還沒有晾上。他難免抱怨的上陽台去晾衣服。晚風襲來,他突然想到,「能夠為親愛的家人服務,實在是很大的榮幸和福氣,這樣的機會也不會太多了,總有一天會是最後一次,就像孩子從小到大接送也不過到高中,大學就不需要了,」他的眼淚就流了下來。盧蘇偉不是教徒,但是他身體力行,用珍惜感恩的心來服侍自己的家人,就會簡單得多、情緒就不容易波動。 三、示範衝突過後關係修補的態度,以及人際智慧的學習 在親子日常衝突裡,重要的不是父母在當下做了什麼,而是事後做了什麼。高淑貞建議,父母在情緒平穩後,可以和孩子分享,為什麼自己那樣在意、生氣?親子相處也是在學習彼此對待的人際智慧。爸媽在生活忙碌時,也可以向孩子強調此時此刻不適合討論事情。孩子在重複的過程中,學習到關照父母的狀態。 最後,高淑貞提醒,除非處理的行為很表面,否則改善親子關係,沒有速成做法。任何專家給的建議,不能期待試一兩次就立即有效,要多給新做法一些時間,給自己多一些耐性。「如果你讓孩子在三年內對你失望,起碼也要給他一年時間重新認識你。你關懷他一次,因他沒有回應,就失望;但你打他十次巴掌,為何一次就要他立刻改呢?」高淑貞反問。 「親子關係是一種難得的緣分,是一輩子對彼此的祝福,是人生挫折時滋養的來源,」高淑貞說,「任何衝突都不要以付出親子關係為代價。」 要當孩子生命中的貴人?還是要當壓力的來源?父母的選擇應該很清楚。但是要堅持這個選擇,就是父母一輩子的功課。

轉載"孩子在學校受委屈"

2010年03月23日
公開
18

孩子在學校受委屈 小羊媽媽 文�顧浩然 圖�陳信益 問題一: 顧老師您好,前陣子,我的皮包被同學搶走了,而且還打我、威脅我不准跟老師說這件事。我後來忍耐不住,曾鼓起勇氣告訴老師,老師雖然有處罰他們,但還是不斷的欺負我。我該怎麼辦呢? 問題二: 顧老師您好,我是班上的風紀股長,但是班上同學都不聽話,他們說我管得太嚴,說我是母老虎,還嘲笑我太胖。我去報告老師,結果現在全班都排擠我,不跟我說話。我該怎麼辦? 親愛的老師及家長,您好! 許多的發展心理學家或家庭理論的專家都提到,青少年對同儕關係的看重,而且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正是建立自我認同、個人價值觀、人生觀與強化社交技巧的重要階段。 本期兩個孩子所遇到的問題,正是關係到與同儕間的互動。 一般來說,在群體中最不受歡迎的人物就是那些喜歡「告密」的人,也就是俗稱的「抓耙子」,偏偏這兩個孩子,一個是因為皮包被自己的同學搶走、又不斷地受到欺負;一個是肩負維持教室秩序,並且有責任告訴老師班上情況的風紀股長。但反映的結果卻是受到同學們的排擠,其內心的受創與委屈可以想見。 孩子受委屈 情緒表達很重要 面對孩子們的委屈與受傷,大人的安撫是必然要做的。但除了安撫之外,我會建議大人,不妨聽聽孩子談談他們自己是怎麼想的?並鼓勵他們想想看,有什麼更好的處理方法? 與孩子一起討論是很好的做法,大人要儘量避免對孩子強加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說出感覺、表達情緒很重要。同時也藉由孩子的表達,適時地引導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當然,首先還是要肯定他們的勇敢與盡責。 其次,以第一個孩子為例,大人要特別留意他在受到驚嚇或創傷的後續反應,例如有沒有因此而做惡夢?或者孩子慢慢地出現一些狀況,例如變得不敢上學?或者只要上學,就開始陳述身體哪兒不舒服之類的?如果孩子因此而開始畏懼去學校,必要時就需要給予適時的心理輔導,以免造成永久性的創傷。 在安撫好孩子的情緒之後,大人可以適時地給予機會教育。例如平常即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在生活中學習保護自己的財物與生命安全。好比為孩子準備隨身的口哨,一旦遇到危險時,可以吹哨示警;或者與孩子建立彼此連絡的暗語,萬一遇到狀況時,就可以藉由暗語提示大人可能發生了什麼事? 以同理心聆聽孩子想法 其次,家長有必要與孩子的老師連絡,一方面了解學校的態度與立場,另方面也可以要求老師陪同,一起請對方家長出面協調,討論如何善後? 要提醒的是,在決定做法之前,一定要聽聽孩子的想法,並且避免在未獲得充分的資訊之前,就一味地指責對方孩子的錯。 同時,在與對方孩子的家長討論之前,最好謹記聖經上所說的,「要快快的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所謂快快的聽,並不是隨便聽、不在意的聽,而是要先以同理心去聆聽對方的說法,這兒要提醒的是,同理心並非是認同對方的說法,而是感同身受對方的感覺,就像前面說的,這是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犯錯。 同時要「理直氣和」,如果對的一方語氣強硬地堅持對方認錯道歉,很可能就會引發更大的不快,無助於孩子問題的解決。 而身為老師的,則更有必要教育犯了錯的孩子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好比做錯事,本就要受到處罰。閩南話有個俗諺:「小時偷拔窳,大了偷牽牛」。如果孩子的搶同學皮包行為不給予糾正與引導,當他長大之後,難保不會做出更大的違法事件。但我強調的,它只是一個教育的過程,為的是導正孩子的不好行為。因此,除了處罰,更要有愛的關切。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原因,孩子未必說得出來,需要大人的引導。如果大人願意花時間,耐性地引導,孩子必然可以感受到大人對他們的看重,慢慢地,在愛與信任的感召下,犯錯的孩子可以說出對匱乏的害怕,或者其他心裡深層未被滿足的渴望。 一旦孩子的心聲被了解,就會感覺被接納、被愛,自然,孩子也會願意思想自己所犯的錯,並且會有所改善。 引導孩子發現別人的優點 至於第二個孩子班上同學取笑他身材太胖一事,老師也必須要適時地教導孩子們不要人身攻擊,不論高矮胖瘦或美醜,都不應該以貌取人,更不可以此來取笑對方。 必要的時候,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學習去發掘他人的優點,並練習表達真誠的讚美,強化孩子對人的尊重的學習。 同時對於這位擔任風紀股長的孩子,也一樣要鼓勵她,引導她去學習欣賞並發掘自己更多的優點,以避免孩子一直把關注的眼光放在自己的身材上。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教導孩子學習欣賞自己的優點和特質,父母本身也必須做到,如果父母平常就喜歡批評人,那麼孩子有樣學樣,自然就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他人。 我也要請大人留意孩子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立與孤單感。就像一開始所提到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很需要同儕關係,如果只是因為他善盡管理責任而失去了與同學間的關係,那麼她就很可能因此而愈來愈討厭自己。大人也需要聽聽這個孩子所受到委屈,並給予安慰與擁抱。 最後,我想說明的是,與照顧者建立起關聯性的安全感,是一個人性格發展的基石。孩子除了在家時間外,就是在學,因此除了家長,學校老師某種程度也算得上是孩子的照顧者。 孩子如果能夠獲得逐漸增長的才能與主動進取的能力,慢慢地,就會形成正面自我觀感。而這個正面的自我感,則端賴照顧者審慎使用本身的權勢。 當父母與老師可以表現出對孩子個體性與尊嚴的尊重,孩子將會因此而覺得自己是有價值且被尊重的。 然而,如果這個能力的發展過程所遇到的衝突沒有獲得解決,就會容易有罪惡感,而感覺到自己低人一等。 學者專家的研究都指出一點,就是創傷事件會重挫一個人主動進取的能力,與壓垮個人的才能。 一個皮包被搶的孩子,一個因善盡責任卻遭到排擠的孩子,如果他的委屈受創,依舊沒有得到好的回應(例如那些孩子繼續欺負他、或排擠他),那麼其基本的信賴感就會開始破滅。 長此以往,嚴重者,可能就會因此而感到被放棄,覺得全然的孤獨,然後這種感覺又會繼續擴散至每一種關係。最後,難保他不會因此而看輕自己:「我是不重要的」。就像小時候受到強暴的孩子,反而可能因此而自己的心充滿了罪惡感,而與其說他們活著,其實更像是死了。

中英繪本沙拉吧-9主題:種子

2010年03月17日
公開
16

今天忘了帶相機....,所以只記得這二本書.(老了,記憶力衰退) 英文繪本carrot seed 《For School Only》 The Story of a patient little boy, a carrot seed, and a few wonderful surprises for those who wait. 栽種過植物對家裡的小朋友來說是一種非常難得的經驗。他們可以從植物生長的過程中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成長的可貴。並且還能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耐心。書中的主人翁就是如此,他種下了一棵胡蘿蔔的種子,每天悉心地照料它,關心它,雖然周邊的每個人都勸他,甚至嘲笑他,認為這顆種子不可能長大。但是擇善固執的他卻堅信,有一天,這棵種子一定會發芽成長。而最後,果然不負他的期望,最美好的事情發生了。小男孩長久以來堅定的信念以及自信,都在這一刻得到了心靈及實質上的回報。 中文繪本:媽媽,買綠豆! 孩子陪媽媽買菜,買回綠豆,煮綠豆湯、種綠豆...,整個過程清楚明晰。中間插入母子家常生活情感,真實感很強,也使故事性加濃,可吸引孩子注意。一袋綠豆,可帶來如許生活情趣. 文建會http://children.cca.gov.tw/garden/animation.php?id=200110A01 點心:綠豆湯+西米露 今天好像是喬喬第一次吃綠豆湯(媽媽忘了),喬喬本來就喜歡吃豆類(誰叫她小豆叫荳荳),所以這個點心接受度很高. 美勞:廚房紙巾放入有封口的塑膠袋裏,用訂書機訂上六.七針,加入有食用色素的顏料,再放入很多種類的豆子,日後持續觀察發芽情形,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