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伴你走過成長路

2011年07月19日
孩子出生時,只有感受,沒有理智,全都仰賴父母才能生存。也就是說:嬰兒餓了或濕了會哭,向父母表達謀生求助的訊息。在這過程中,過分忙碌的父母會疏忽孩子的哭,而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給嬰兒挫折消沉的經驗,以致孩子對自己及周圍的人沒有信心;或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沒哭就餵,結果,孩子都不需要用哭來為自己的生存負責求助。
  
  三歲決定一生亦就在搖籃期父母的無意中樹下了「被愛的長子、長孫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的基石。或是,爺爺奶奶發現孩子會說謊了,並會指責怪罪父母,就很高興地說:「孩子有智慧了。」這,無形中都給了孩子負面的鼓勵。
  
  這些再開始時,都是無心的直覺反應,可是到青少年時,孩子謾罵父母,嫌父母煩,罵父母無知無能,對父母不尊重。自己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對父母的辛勞無動於衷。以上這些都是基於當年的無心錯誤。還有孩子的無法專心讀書,不珍惜物資,主要是沒有人的關係,有物質,沒有愛的原動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被愛,才會努力上進,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否則會追求飆車、性的刺激。還同期沒有正面的被愛經驗,亦就很自然的青少年期,以「犯罪行為」來竊回同年失落之「被真是及被疼惜」的經驗,追求幫派的義氣、同生死、共患難、拜老大的經驗。

  人類的原形,有正面有反面,正面是愛護及賦予生命,負面是扼殺與毀滅。孩童的原形:正面是脆弱、天真、自然有創意。負面的孩子是自私、幼稚、而且抗拒情感與智力的成長。孩子將會發展成什麼樣的成人?就看父母、家人與他們的互動中,有沒有用正面的原形與他們來往,誘導出他們原形的正面。換句話說:父母在孩子童年有沒有讓他們感覺經驗到被愛;而愛,不但不能不足或完全缺乏,也不能太多而成溺愛。愛的多與少之間拿捏十分重要,就看父母、家人如何掌握配合了。


              ∼摘自 孩子的心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