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宜樺馬麻

遲緩兒家長的情緒管理

2011年09月07日
「孩子,我要你比我強!」,不可諱言的是所有家長對於子女普遍的期待,但當意外發現自己的心肝寶貝居然是發展遲緩兒時,那種希望落空的打擊,真是讓人情何以堪。

  根據研究發現,遲緩兒家長面對失落時普遍會經歷震驚與拒絕、憤怒、祈求許願、憂鬱、接納等心理調適過程,但由於複雜的個別差異,故各階段持續時間或順序不一,甚至有長期固著、重複、逆轉等情形發生。另外,在臨床經驗中也常發現家長存有以下的心態,造成個人無謂的困擾:

一、絕  望:「這種小孩以後有什麼用?」對孩子的夢想和希望全部破滅,且對未來抱持悲觀想法。

二、孤  獨:「有和沒有還不都一樣!」遲緩兒的身心障礙常影響與父母親建立親密關係,使父母有被冷落、寂寞的感受。

三、脆  弱:「還是別帶出去,以免被人笑」,父母對旁人的言行極度敏感,常是在「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的情形下受傷害,而深感自卑、自責。

四、不  平:「怎會發生在我身上?」內心憤恨不平,認為自己很倒楣,並常徬徨地問自己該怎麼辦,無所適從。

五、渺  小:「我真沒用,怎麼做都不行」,由於難以得到孩子認同,對如何教養感到莫可奈何,故無助地四處求救,懷疑自己並不稱職,且否定我值。

六、懷  舊:「若能重來有多好」,緬懷孩子未出世前的生活,心理充「不生就沒事了」等衝突、悔恨意念。

七、犧  牲:「他是我生命的全部」,基於贖罪、補償的理由,過度以遲緩兒為生活重心,反使家庭功能無法運作。

八、逃  避:「我不是很清楚,應該還好吧!」無法坦然接受事實,又礙於顏面,故眼不見為淨,將孩子教養問題丟給專業人員負責,自己卻漠不關心。

九、不當的期望:「他應該沒問題啦!」因求好心切而造成孩子學習的痛苦與自己的壓力;或是因低估而忽略其可能的發展潛力(如可學會生活自理等)。

*有鑑於此,為避免遲緩兒家長可能的身心調適困難,預防不幸悲劇的發生,在此謹提供幾點管理壓力、調和情緒的建議,以供參考:

一、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鼓勵自我接受,肯定自己的努力,凡事不強求完美或死鑽牛角尖,並能多提醒積極的內在語言,給予自己正向鼓勵。

二、以理性想法代替非理性信念:面對孩子的遲緩何不換個心情,針對現狀檢討、改進,反可成為幫助孩子成長的動力。

三、社會支持系統的建立與相關資源的利用:善用任何可以提供有益物質或心理援助的組織(政府、醫院、學校、家長互助團體等)或他人,可以增強當事人問題解決、適應生活的能力,並有效緩解教養所帶來沈重負擔。

四、明瞭自我角色,建立合理的期待與標準:家長絕對不是背負十字架贖罪的可憐蟲,或只能伺候孩子的佣人,有了積極、明確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而對於孩子應有寬廣、深厚、適切的期望,莫好高騖遠或低估,造成彼此的痛苦或遺憾。

五、適度肢體運動或休閒:例如常見的瑜伽、有氧體操、坐禪等,或是爬山、游泳、跑步等戶外活動都是放鬆心情,減輕壓力的好方法。定期尋找獨處的空間,生活加點變化,才不會過快面臨心靈耗竭的困境。

六、溫和的醫囑藥物處理:要有病識感,千萬不要因自尊或忙碌而忽略、否認自己的情緒出現問題,若有不適,可尋求醫師的藥物協助,但要避免過度依賴或使用成癮。

∼本文出自小六老師剪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