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兩歲寶寶爸媽學堂:幼兒叛逆的原因】

2013年11月25日
公開
54

兩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很多家長都會感覺到幼兒和以往有所不同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不願聽家長的話了,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來看看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吧。 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2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麼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嘮嘮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缺乏感情溝通。爸媽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爸爸媽媽。 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尤其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髮生障礙時,孩子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時,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洩。 缺乏滿足感。由於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飢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沈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主要有以上幾點,接下來就來看看要怎麼辦吧。 【兩歲寶寶叛逆怎麼辦】 情緒緊張的孩子更易反抗。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麵前。 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會產生危險後果的行為,發現後,父母應立即制止,然後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 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 兩歲寶寶叛逆,媽媽要耐心教導,不可過於責罵哦。更多 兩歲是寶寶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很多家長都會感覺到幼兒和以往有所不同了。有了自己的想法,並且,不願聽家長的話了,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來看看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吧。 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 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滿足。2歲左右的孩子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什麼都要摸摸、碰碰,這常會惹惱成人,輕則行動被限制,重則受到訓斥、體罰。這樣簡單地對待孩子,勢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雖小,也有自尊心,成人應尊重他們,根據他們的身心特點進行教育,那種“棍棒底下出孝子”、諷刺、挖苦、辱罵、體罰,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遇事嘮嘮叨叨。有些爸爸媽媽認為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會兒說注意這,一會兒說注意那,嘮叨沒完,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厭煩,產生逆反心理。 不顧孩子的個別差異和意願,強行“定向”。一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他們要孩子學這學那,如規定每天讀多少單詞、練幾小時琴等,否則給予懲罰。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立情緒。 缺乏感情溝通。爸媽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爸媽。 成人對孩子過分遷就。孩子認為犯了錯誤不會受到批評,這種錯誤的信息讓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長想管教時,孩子就很不適應,出現逆反。 家長式的作風。專橫式的教育使孩子感到不舒暢、壓抑,因而便以反抗來回答爸爸媽媽。 孩子對家庭和父母不滿意。尤其當父母感情不和使得孩子心理髮生障礙時,孩子往往以逆反行為來表示自己的不滿。還有,常因父母沒有榜樣作用而使孩子感到沒有精神支柱而苦惱時,也會以逆反情緒作為發洩。 缺乏滿足感。由於種種原因父母不能經常和孩子在一起,儘管物質上極為豐富,但孩子在情感上卻感到十分飢餓,時間長了,在缺少雙親愛的情況下就會以逆反和沈默來表示自己的不滿。 兩歲寶寶叛逆的原因主要有以上幾點,接下來就來看看要怎麼辦吧。 【兩歲寶寶叛逆怎麼辦】 情緒緊張的孩子更易反抗。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讓抵觸情緒控制自己,特別是在孩子麵前。 孩子的危險意識不強,因此,他們會做出一些可能會產生危險後果的行為,發現後,父母應立即制止,然後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溝通,讓他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 讓孩子學會與人合作。讓孩子用語言表達要求,但不能縱容他的不良習慣。 兩歲寶寶叛逆,媽媽要耐心教導,不可過於責罵哦。更多

再富也要窮孩子

2013年11月20日
公開
55

一篇值得做父母們好好深思的好文章~ 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膠尺,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之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於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佈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 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裏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裏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去大學報到,挂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三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裏,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四胞胎? 難以兩全其美 . 我執教的學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四胞胎兄妹。 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四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四次塞給四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 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備一些> “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不同意義的象徵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裏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模型:「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隻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裏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徵一隻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四天就活活餓死了。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闆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裏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裏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好文章,尤其這句~ 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愛的語言

2013年11月08日
公開
71

平常在家,您最常對孩子說的話是什麼? 我們姑且稱它為口頭禪吧。⋯⋯ 我曾經仔細聆聽這些口頭禪, 發現這些話在無意間暴露了說話者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我想,大家實在有必要確認一下自己的口頭禪,以了解自己。 「快去做功課!」 孩子上小學以後,這句話突然變成許多母親的口頭禪。 母親們說這句話並不是故意的,但正因為如此, 更代表了她們心裡真正的想法。 孩子一天到晚都聽到這句話, 但是知道自己應該用功讀書,所以也沒有辦法反駁, 了不起沒好氣的回一句:「我知道了啦!」 或許孩子真正想說的是:「煩死人了!這麼囉唆!」 但是一說出這些話,少不了又要和爸媽吵上一架, 只好心不甘情不願的忍了下來。 個性乖巧柔順又認真的孩子,從早到晚聽這句話, 很容易被洗腦,順從父母的要求, 認為只要用功念書,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父母看到孩子這麼聽話,也很放心。 但是,這樣真的就可以放心了嗎? 用功讀書是為了什麼?那還用說,當然是為了獲得好成績! 獲得好成績又為什麼?為了進好學校呀。 進好學校以後呢?畢業以後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呀。 找到好工作,又能怎麼樣呢? 當然就能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會地位嘍。 為什麼要有安定的生活和良好的社會地位呢? 這個嘛……因為這樣才能幸福呀。 只要在經濟上不虞匱乏,在社會上受到肯定, 又建立了自己的家,就會很幸福的。 這樣真的就會幸福嗎? 許多表面上看起來幸福美滿的家庭, 家裡的每個成員卻不知道自己活著有什麼意義, 也沒有嘗過幸福的滋味, 成天生活在不安和不滿的痛苦深淵中。 還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感情疏離,各自為政, 過著孤獨寂寞的日子。 幸福到底是什麼? 有一些話,是父母必須對孩子說的, 為了使他們健全的成長,將來能夠靠自己的力量過活。 例如,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該追求什麼? 「活著」的真諦何在? 父母應該從小灌輸孩子這些事, 讓它們深深的刻在孩子心裡。 唸書給孩子聽,也就是為了傳達這些觀念。 還有一些父母的口頭禪是: 「去看書去!」這句話和「快去做功課!」, 比較起來,意義非常含糊, 充其量不過是在強調讀書是一件好事,一定會對功課有幫助。 很抱歉,我要拿我自己做例子。 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到他們十歲左右, 一直唸書給他們聽,從沒有間斷過。 我唸的書範圍很廣, 從圖畫書到分量不少的兒童文學作品都有。 而且我可以保證,到目前為止, 我沒對孩子說過一句:「去看書去!」 但孩子們卻各自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 孩子經常聽我唸書,似乎讓他們親身體驗到, 書是多麼有趣的東西,在真正開始「讀書」之前, 已經徹底的愛上「書」了。 我數不清我到底唸過幾百本書給他們聽, 但其中有不少是我自己非常喜歡, 希望全心全意和孩子分享的故事, 也有我小時候百聽不厭的故事。 有時候說著說著,我自己比孩子還陶醉。 我常在事後才察覺到, 我期望某個故事能讓孩子了解某些事情, 或產生一些特定的想法或感受。 唸書給孩子聽,就好像和孩子手牽手到故事國去旅行, 共同分享同一個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 即使經過幾十年,我們仍然以自己的方式, 將這些寶貴的經驗和美好的回憶珍藏在內心深處。 孩子長大以後,我才真正了解到, 當時我用自己的聲音,自己的語言講了這麼多故事, 意義在哪裡。 我也發現,透過這些書,我已經在他們小時候, 把一個做父親的想對孩子說的話說完了。 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活著的意義到底在哪裡?人應該靠什麼活下去? 這一本又一本的故事, 已經用不同的方式把答案說得一清二楚了。 這就是書。 書裡清楚記載了什麼是幸福。 重要的是,父母要用自己的嘴、自己的聲音, 告訴孩子書裡所寫的事情,這比起讓孩子自己看更有意義。 幸福,就是使人幸福,帶給別人快樂; 只有父母能帶給孩子快樂,使孩子幸福。 這樣的父母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年人。 盼望您能用自己的聲音和話語擁抱孩子, 讓他在溫暖生動的話語中成長。 因為,親子之間交換的豐富語言, 是一個家庭最大的財富。 本文摘錄自: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更多

【孩子愛畫畫 塗鴉空間不設限】

2013年10月22日
公開
53

現今父母親開始在意孩子多元才藝發展,因此愛子心切的父母會砸大錢讓孩子去學才藝,而畫畫就是最受父母親喜歡的才藝之一了,今天小編要來跟媽咪們探討的是寶寶學畫畫的引導方法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一、 從培養畫畫興趣開始⋯⋯ 1、認同鼓勵孩子 小孩子學畫畫最需要的是認同和鼓勵,一是因為他們的技能很淺,沒有辦法做到成人的標準。二是因為他們對事物的理解也與成人的不一樣。 2、保存孩子的畫 對於孩子的畫要進行保存,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進步。通過保存畫這種方式來表達家長對孩子畫的認可,利用這些保存的畫,告訴孩子們畫的進步在那裡,還有那裡有改善的空間。 3、打開孩子眼界 畫畫要積累很多的素材,這些素材可以通過看畫展來積累,也可以多到自然中觀察景物和閱讀童話故事來獲得。 4、營造好的環境 多給小孩子以鼓勵、認可,多花一些時間去陪他,帶他,多給一點愛給他,只要你做到這些,一定會有回報的。 二、 引導兒童學畫畫方法 1、 讓其自由發揮 對於兩三歲的寶寶,我們不要求他畫出來什麼,只要他拿起作畫工具在紙上塗鴉就可以了,讓寶寶根據自已的感受,自由發揮,讓他們覺得這種遊戲好玩又有趣就可以了。 2、 多種繪畫形式 兩三歲的寶寶做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如果只用油畫棒作畫,時間一長寶寶就會失去興趣。這時,我們可以採用多種繪畫形式,還可利用手工與繪畫結合,激發寶寶的興趣。 3、遊戲激發興趣 這個時期寶寶基本處於塗鴉期,對枯燥、單一的臨摹不感興趣,根據年齡特點,我們在遊戲中可以通過遊戲激發他們畫畫的興趣。 三、 寶寶學畫畫要點須知 1、不要進行比較 總是和其他孩子進行比較你看人家×××比你畫得更好,以為可以刺激孩子的上進心。 2、豐富孩子生活 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更是幫助孩子在藝術天地成長的重要方式。舉例來說,帶孩子去動物園、游泳、烤肉、爬山、唱歌、跳舞等點點滴滴,都是豐富孩子作畫靈感的最佳來源。 3、 言語引導孩子 當孩子想要畫一件事物,卻不知如何表現時,請您以言語來引導他做畫。若能輔以圖片或書籍,加深孩子的印象更好。 4、圖畫書來引導 藉助圖畫書引導孩子作畫,可培養他判斷、選擇與整合的能力。不過,圖畫書內容要合乎幼兒的語言理解程度,並且以圖書為主、文字為輔。 ──網路轉載更多

【不補習,也能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2013年10月18日
公開
73

1.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孩子幼稚園時,帶他們上各種好玩的活動,並沒有要他們去背誦或學習什麼,但讓他們玩很多。上小學以後,小一很重要,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從小一開始,要盯得非常緊。 小一、小二要開始培養讀書習慣,引導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做難的功課,其他像是剪剪貼貼、查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就放到後面。 2.練習做計畫表 等他們比較上軌道之後,開始教他們做計畫表。現在孩子都很忙,除了學校,還有才藝課的功課,時間的利用就很重要。剛開始帶著他們做計畫表,哪天他們功課比較少,就可以把才藝的功課放進來,以週為單位把這些才藝功課做完。如果每天功課都很多,就用週末把才藝功課完成,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有時間概念。 3.考試前一週,規劃段考複習計畫 除了平常做計畫表,也教他們設計段考複習表。段考前一個星期,是衝刺期,這星期所有的作息都要調整。訂定段考複習表,表格橫軸是分課分段的考試範圍,縱軸是科目,每科下面分課本、評量、習作和考卷等。 這份表單可以給孩子一些整體的概念。期末考的時候,再拿出這張表就會知道,他們在第一次段考時,有哪些沒有讀好,就在這部分做個記號,期末考時就特別加強。 ─網路轉載(親子天下)

如果生活充滿否定句

2013年10月17日
公開
53

朋友非常孝順,父親過世後, 辭去美國的高薪工作回台陪伴母親。 ⋯⋯ 但是不到半年,她就來找我, 請我想辦法找出為什麼她與母親不合, 她說每次母親一開口說話,她心中就好像火山要爆發, 她知道母親寂寞,希望她多陪陪她, 她自己也希望能孝順,畢竟這是她回國的目的, 但是,不知怎的,三句話沒說完,她就發火, 如果要避免對母親頂撞,她就必須講完她要說的話立刻走開。 我們都是念科學的, 不相信犯沖、相剋等迷信說法,但是檢討了半天, 都找不出為什麼「母慈女孝」但就是合不來。 直到有一天她送來一捲錄音帶, 是星期日在家中與母親說話的錄音,請我分析。 分析完畢,我知道為什麼了。 在這捲錄音帶中,母親的話占五分之四, 我的朋友只說了五分之一,而且句子都很簡短, 只回答必要的話。母親的句子中絕大部分是否定句, 例如「不要穿這件衣服」、 「不要塗深色口紅」、 「不要擦地板了,先去買菜」、 「不要買這種樣子的小黃瓜,這種胖肚子的,裡面全是子」、 「不要放那麼多洗衣粉」、 「不要用這種醬油,有色素」、 「不要看這個連續劇」, 到了晚上,她母親要她換一件厚一點的睡衣時, 我的朋友就爆發了。 人天生有保護自己的本能,當一個人總是批評你時, 你的大腦很快就形成一個防衛機制,只要一看見這個人, 全身細胞就緊張起來,進入備戰狀態, 這個人講的每句話都會先從負面去解釋, 先篩選可能的敵意,再處理語意。 當你想做一件事而有人攔阻你時,第一次你會勉強順從, 第二次你便不想讓他知道,因為你不喜歡被駁回的感覺, 久了以後,便什麼事都不讓母親知道了。 但是越是不想讓母親知道, 母親越是拐彎抹角地想打聽出來, 這時女兒便覺得隱私權被侵犯, 於是母女關係就惡化下去了。 看到平日不以為意的說話方式導致這樣的結果, 心中真是震驚,我們常常對越是親密的人講話越不小心, 忽略了對方需要被尊重。 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 父母要學會尊重他的選擇, 說話時要避免用「不要」這個字作為句子的開頭, 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在父母眼中一無是處」。 孩子小的時候,這種感覺會造成自信心的低落, 如果孩子已經去外面闖了個天下,建立了自信心, 這種說話方式會使孩子迴避你, 雖然孩子也知道父母是好意, 但是心理學上的研究已經讓我們知道理智和感情是分家的, 是不同的神經迴路在處理的, 心中知道該怎麼做並不代表一定會快樂的去做。 當奉養父母變成不得不做的義務時,雙方都會很痛苦。 天下沒有什麼事比親子關係不和更令人傷心的了。 親子、夫妻、朋友、同事……之間的相處也是如此啊! 文/洪蘭

用一顆平常心,等花兒從容開

2013年10月06日
公開
51

星期天下午,才藝班老師來電話,說女兒怎麼還沒到, 我感到納悶,女兒早出家門了。 我追著出門去找女兒, 一路上想著她不知會漏聽多少內容,心就焦躁起來。 轉了彎,忽然看見女兒與一樓的女孩普普, 正悠閒地坐在花園的鞦韆上。 我心頭火起,正想怒吼,忽聽女兒一聲長嘆: “我真羨慕你,我要是你該多好啊!” 普普拍拍她的肩膀,目光裡滿是同情。 我嚇壞了------ 普普三個月時被查出患有腦瘤, 5 歲才能勉強挪步; 8 歲上學,除了語文,其他科目永遠都學不會。 女兒羨慕她什麼? 女兒落寞地說: “我不喜歡爸爸媽媽,他們更不喜歡我。” 這話像一聲驚雷在我心裡炸響,這個沒有良心的孩子! 我的淚幾乎要迸出來,她雖然資質平常, 但我們費盡心機,給她上最好的幼兒園, 給她念最好的學校,給她上各種才藝班, 她卻說出這種話來! 女兒走了,沉沉的書包壓得她有些佝僂, 我的怒氣一點一點平息下去。 普普在鞦韆上吹口琴,不知名的鳥兒一聲一聲地叫, 丁香開得正好。 我輕輕走過去,在這個口齒不清的女孩面前, 虔誠地蹲了下來,她是女兒最好的朋友, 我想知道,我的孩子究竟怎麼了。 我跟普普談了一個下午,心中五味雜陳, 有許多事,我居然從來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在那家最好的幼兒園裡, 在那些聰明伶俐的小朋友之間,我拘謹木訥的女兒, 常常站在角落,深深地把頭埋下去; 在那所最好的小學裡,在那些層層選拔來的優等生中間, 女兒更是受盡煎熬,度日如年。 她對普普說: “實驗小學的拖把都比我聰明,我是全世界最笨的人。” 我深深地震驚了,這些年,是什麼擋住了我們的眼睛, 是什麼堵住了我們的耳朵, 讓我們看不到孩子心中的陰霾,聽不到孩子心底的哭泣? 這是一個還未出生,就被我們寄予厚望的孩子, 她肩負著許多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實現的宏願。 所以,胎教、早教、零到六歲天才方案...... 一天也沒放鬆過。 她也乖乖地配合我們------ 背唐詩、寫算術、背英語單詞、每天閱讀一則勵志故事。 我們卻失望地發現, 她並沒有走向我們所設想的燦爛目標。 她的額頭上出現了三道淺淺的抬頭紋, 她像個莊重的小老太太。 對她而言,童年像一隻受驚的蝴蝶, 還沒看清就震著翅膀飛遠了。 我們提供給她所謂最好的成長環境, 卻扼殺了她的自尊、自信和快樂, 我們苦心孤詣, 卻將她培養成一個自卑、絕望、毫無生氣的女孩。 孩子的成長, 是一粒稻長成碩碩的穗; 是青青的雲,凝聚成一簾江南二月的香花雨; 是堅硬的核,開成千樹萬樹塞北晶瑩的梨花, 這本來就是一種漫長而美麗的等待, 而我,卻如此地迫不及待。 我想起那些被催熟的瓜果------ 化肥、農藥、生長激素讓他們異常地鮮豔和肥美, 但味道卻極淡,更沒有營養。 本來,它們可以睡在土壤裡悠然地做夢, 靜靜地等待發芽,吹著或冷或暖的風, 聽任太陽的手一遍遍撫摸自己, 直到溫暖滲透身體的每個細胞。 可是,貪婪的心卻恨不得讓它一夜間成熟, 左手撒下種子,右手就準備好了收割。 這是多麼倉促而狼狽的人生, 女兒的人生,不應該是這樣的。 當我跟女兒的班主任說,打算給孩子轉學時, 她噓一口長氣,如釋重負,我的心愈發堅定, 哪怕這裡能培養出鳳凰來,我的孩子也必須離開。 我將女兒轉入了一所普通小學。 這裡的作息時間很正常,這裡沒有節假日的補課, 最重要的是,這裡的學生不是選拔出來的精英, 他們與我的女兒一樣,都是資質平常的孩子。 所有的人都認為我瘋了, 孩子的爺爺憂心忡忡:“你這樣做會毀了孩子的。” 奶奶含蓄地說:“如果你覺得那裡的學費太高, 我們可以支持。” 老公聽了我的解釋,嘆息著說: “你太草率,也太倔強了,實在不行, 讓她留一級算了,何必到那種地方上學。” 我說,留級會令女兒更自卑,我們不能欠孩子一個童年。 女兒在新的班級,老師沒有進行特殊訓練, 按部就班地上課,她的作業很快就能做完。 女兒的睡眠時間充足了,眼裡的紅血絲消失了。 有時,還會畫幅畫,或者做自己喜歡的手工。 餐桌上,她第一次笑逐顏開地告訴我們學校裡的事: “早讀時下雨了,老師允許我們擠成一堆趴在窗前看。 下雨原來很好看,每一滴雨,都有自己的一條小路。” 我發現,女兒額頭上的皺紋居然不見了, 她也終於有了適合自己的一條路。 她還告訴我們,她是班裡年紀最小的學生, 如果答對了問題,大家都會鼓掌, 答錯了,也沒人會笑他。 爺爺皺著眉頭直嘆氣: “這樣下去能學好才怪,人還是要有壓力才行。” 期中考試,孩子的各科成績竟出乎意料地好, 我興奮不已,女兒也笑個不停。 老公卻說:“在那種地方稱王,不必得意, 大家水平差,沒有競爭力。” 期末開始,女兒成績穩定。 在評語裡, 老師熱情洋溢地稱讚她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 老公戲謔說:“真是山中無老虎,猴子也稱王。” 後來,女兒在一次數學大賽中,獲地區二等獎。 這一次,老公真的吃驚了, 他不再把女兒的學校稱作“那種地方”。 在後來的英語口語比賽中,女兒的表現也很出色, 接二連三的驚喜,讓一家人都糊塗了。 老師反復地看著氣色紅潤的女兒, 連連搖頭:“這太不可思議了! 你現在學校的師資水平和教學設施, 遠遠趕不上實驗小學。” 我微笑著告訴老公: “你難道不知道,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尊、自信和樂觀。” 在那些優等生中間,焦慮的女兒失去了一切, 現在她一樣一樣地找了回來,她的生命裡有寬容, 有笑聲,有喝彩,還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從前的我們太年輕太心急, 把孩子的一生變成了一列轟隆隆的火車, 不分晝夜地向著目的地奔馳,去爭取我們急需的東西, 反而我們從來沒有問過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意外地,我接到了女兒從前班主任的電話, 她說孩子進步真大,讓她回來讀吧。 一石激起千層浪,再次引起了全家人的激烈爭論。 爺爺說:“當初我就不贊成轉學, 現在趁著人家主動邀請我們,還是趕緊回去吧。” 奶奶殷切地說: “我打聽到他們已經開始小班化教學了 且還聘請了好些個外教和名師, 二年級的學生都學完了三年級的課程。” 老公矛盾地看著我,我轉過頭去,徵求女兒的意見。 她搖搖頭,說捨不得這兒的老師和同學。 老人們急了: “她只是個孩子,怎麼能由著她自己拿主意呢?” 是的,她還只是個孩子, 所以,請允許她慢慢地長大成人吧。 年華似水,光陰似箭,日子大片大片的, 如薰衣草般密密匝匝。 讓我們以一顆平常心,等待一朵花兒從容地開。 有些花開得早,有些花開的遲, 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有足夠的耐心, 等它好好地開,開出一世的溫馨與安寧。 本文摘錄自:家有中等生

【家庭教育】美國專家教你36計帶出好孩子

2013年10月03日
公開
56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可以塑造不同的品性,培養不同的特質。美國“MSN健康網”日前給廣大家長推薦了36個計策,幫父母培養樂觀自信、勇於擔當的好孩子。 美國育兒專家:教你36計帶出好孩子⋯⋯ ======== 1.樣板計:樹立學習榜樣。北京大學臨床心理中心辦公室主任、親子問題專家林紅強調,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在孩子面前,再細微的言行舉止也要留意,樹立好榜樣。 2.鼓勵計:鼓勵他挑戰困難。孩子很容易因為一些挫折放棄努力,此時,家長的鼓勵是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動力,能幫孩子找到問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3.傾聽計:掌握孩子的感受。再小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父母一定要抽出時間,耐心聽他說話,瞭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以便及時對孩子的身心變化、問題等做出處理。 4.賞善計:獎勵比懲罰有效。賞識教育專家周弘認為,教育孩子,獎勵比懲罰有效得多。用獎勵正確來代替懲罰錯誤,既能避免傷害孩子,又可以督促他發揚優點。 5.扮弱計:偶爾向孩子“求助”。缺乏責任心,常常是因為父母照顧太周到。偶爾向孩子“求助”,你會發現他變成了懂事的“小大人”。 6.補強計:好習慣多誇獎。美國加州大學哲學家詹姆斯•多伯林提出“補強法則”,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正性行為受到認可時,就能逐漸擺脫自卑,不斷激發自信心。 7.冷淡計:任性時別睬他。任性幾乎是獨生子女的通病。此時,家長務必要狠下心“隔離”他,讓他因為得不到關注,自動收斂壞脾氣。 8.放手計:讓孩子自己嘗試。包辦父母只能養出飛不出籠子的金絲雀。製造一些讓孩子嘗試、摸索的機會,他們才能獨立應對生活。 9.縱容計:別扼殺淘氣天性。“淘氣包”、“搗蛋鬼”往往腦子靈光、求知欲強。在允許的範圍內適當縱容這些行為,是挖掘孩子潛能和創造力的好時機。 10.處罰計:讓孩子懂得承擔錯誤。做錯事了可以安慰,但一定不能姑息,適度的懲罰才能讓他明白“賞罰分明”這一生存法則。 11.製冷計:自滿時潑點冷水。一旦發現孩子有驕傲自滿、目中無人的苗頭,父母應該適時給他潑冷水,讓孩子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 12.點撥計:用引導代替說教。絮絮叨叨的說教,是孩子最不喜歡的教育方式之一。最好從旁稍加提示引導,這種啟發會讓孩子充滿感激。 13.感化計:用真情打動孩子。教育不僅是灌輸、勸導、監督,有時還要動之以情。比如給孩子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會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14.平等計:別給孩子特權。要想克服“自我為中心”,首先得從家裡開始,不要給孩子特殊的地位或特權,好東西要全家人分享。 15.受挫計:適當挫折教育。美國教育家卡樂爾•桑德堡曾說,經過挫折和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更具生存競爭力。為了培養心理韌勁,適當的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16.包容計:接受孩子的缺點。你的孩子也許不夠聰明,有很多缺點,但父母不能因此嘲笑或嫌棄他,寬容弱點,才能戰勝自卑,用優點掩蓋瑕疵。 17.虛擬計:時常誇他“很棒”。日本教育家鈴木鎮一表示,找到了好孩子的感覺,他就會成為好孩子。告訴孩子“你很棒”,這種積極的心理暗示,會讓他產生積極向上的正面自我評價。 18.薰陶計:多接觸好的興趣。要想孩子擁有良好的興趣愛好,不妨有意識地讓他多接觸這方面的東西,通過薰陶、感染陶冶情操。 19.誘導計:別強迫孩子學習。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厭學,強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而要通過增加學習趣味性、適當獎勵等方法,誘導他的學習興趣。 20.容過計:主動認錯時別追究。如果孩子已經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家長不妨冷眼旁觀,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21.訓誡計:反復犯錯不能姑息。如果同樣的錯誤一再出現,家長不能姑息。必須進行有效的批評,讓他不敢再有“不會被發現”等投機心理。 22.疏導計:給孩子解釋機會。教育孩子,“疏”永遠比“堵”好。營造開放式的家庭環境,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解釋的機會,他會更願意跟你愉快合作。 23.尊重計:尊重孩子的想法。親子之間的矛盾,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不夠尊重孩子。先尊重孩子的想法,才能收穫孩子的信任和尊敬。 24.對等計:當孩子的朋友。良好溝通的前提,就是相互平等。把自己當成孩子的“忘年交”、好朋友,他才會願意向你說出心裡話。 25.預防計:告訴他什麼不能做。最好的防守也是進攻,與其出現問題後再管,不如提前就給孩子打好“預防針”,告訴他什麼可以做,什麼絕對不能碰。 26.訓儉計:制止浪費行為。浪費是現代孩子的普遍問題之一,對此,家長應理直氣壯地制止和批評,幫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 27.防微計:及時糾正小毛病。對於霸道、懶惰等看似不大的小毛病,家長務必及時糾正,防微杜漸,以免小毛病發展成大問題。 28.伴教計:多和孩子在一起。父母多抽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參與他的生活、娛樂等,不但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還有助於發現孩子的潛能和特點。 29.立規計:設好行為規範。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家長可以提前建立一套行為規則,讓孩子試著自己判斷和選擇,學會約束行為,培養自控力。 30.減負計:不要強迫孩子。家長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更不要給孩子樹立“必須怎樣”的目標,自由快樂地成長,孩子才能更好地發揮潛力。 31.勸和計:幫孩子解決矛盾。當孩子與老師、夥伴發生衝突摩擦時,家長要主動充當“和事佬”,幫助雙方消除矛盾和誤會,讓孩子學會理解他人。 32.激將計:用好勝心激發鬥志。當勸導、說教都不奏效時,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好勝心、逆反心,甚至嫉妒心適當“刺激”,激發他們的鬥志。 33.欣賞計:幫孩子發現優點。看不到自己的長處,容易引發自卑、嫉妒等不良心態。家長們要幫孩子看到自身優點,從而喜歡和欣賞自己。 34.平火計:衝突時先壓下火氣。發生矛盾後,如果家長怒氣衝天,孩子的情緒也會越來越激勵。因此,家長要先壓下火氣,讓孩子逐漸認識到衝動不能解決問題。 35.勵勇計:鼓勵孩子大膽探索。勇於探索、大膽無畏的人往往能取得傑出的成就。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鼓勵他們勇敢嘗試,觀察新事物。 36.磨煉計:多體驗生活。有意識地讓孩子經歷一些磨煉,比如參加軍訓、到農村體驗等,他的意志會更堅強,以便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 來源:MSN健康網 編輯:秉姍 ------------------------------------------ 這裡是學生.家長與老師們的共同平臺。 大夥一起為孩子開一扇窗,點一盞燈,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牽引幫助,找到他的希望和未來。 如果您覺得我們所發表的圖文『棒』 懇請您按『讚』與『分享』,讓更多的朋友們都知道 www.facebook.com/epochtimes.tw

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

2013年10月02日
公開
52

在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中,尾音單字的仿說,是比較早發展出來的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是最可愛的,問他:「好不好?」他會說:「好!」 問他:「要不要?」他會說:「要!」 問他:「是不是?」他會說:「是!」 問他:「乖不乖?」他會說:「乖!」 甚至問他:「笨不笨?」他也會說:「笨!」 相信爸爸媽媽在經歷孩子的這個階段時,都會覺得孩子好可愛,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回答各種單字的答案,然後哈哈大笑。 可是再過一段時間,孩子的發展已經過了單字仿說期之後,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開始說:「不要!」問他什麼事、什麼話,就看到孩子一個勁兒地搖頭說:「不要!」 這是因為孩子的認知發展也進步了,知道如果他說了「好/要」之後,他可能就要做他不一定喜歡做的事,於是他就開始猛說:「不要!」 遇到猛說「不要」的孩子,相信爸爸媽媽都會覺得頭痛,不曉得孩子為什麼什麼事都說不要,卻沒有回想一下,是不是我們的問句有問題? 我們問孩子的問句是:「要不要吃飯?」意謂著答案有兩種,一個是「要」,另外一個是「不要」,那為什麼孩子一定要回答「要」,爸爸媽媽才肯甘休呢?這明明是個「YES、NO」問句,不是嗎?那為什麼孩子沒有選擇NO的權利呢? 這就是園長所謂的「除非願意尊重孩子的選擇,否則不要問孩子好不好、要不要」,一般父母在問「YES、NO」問句時,其實是希望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當孩子的答案是否定的時候,爸爸媽媽的心裡卻生氣起來,忘了孩子是有決定權的。 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孩子做某件事,下次請把句子改為「我們要吃飯囉!」、「我們要睡覺了」、「你要吃藥了」,不要再問孩子「要不要吃飯?」、「要不要睡覺?」或「要不要吃藥?」這種問句。 當然這種直敘句不是一說孩子就會乖乖聽話的,所以我們通常會搭配「預告」這個技巧,提前告訴孩子,「再五分鐘就要吃飯囉!」、「等長針走到2的時候,就要睡覺了」或「吃飯完就要吃藥了」,孩子越不願意做的事,就要更提前、更密集地做預告,執行時再加上「堅決的態度」,跟孩子說:"剛剛媽媽就說過,我們要.....",如此搭配下來,過一陣子就會發現親子關係有了不一樣的轉變喔!

3方法滿足口腔期需求

2013年09月30日
公開
54

新生寶寶習慣以口腔探索世界,因為口腔是全身神經細胞發展最快的地方。如果口腔期需求得不到滿足,日後就可能造成悲觀性格,很難對外界建立起信任感,而過度滿足則可能導致放縱、依賴的性格。因此,必須充分瞭解口腔期寶寶的發展特性。 TIPS:合理滿足很重要 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髮展理論中,將0∼18個月這段時間稱為“口腔期”。寶寶在這一時期主要通過吸吮、咀嚼、吞咽等口腔活動獲得滿足和快樂。如果這個時期的口腔活動受到限制或是過度放縱,就容易造成性格偏差,在行為上表現為: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則喜歡嘮叨、批評別人、悲觀、過分依賴、有潔癖等,這些統統被視為“口腔性格”的特徵。 滿足3大需求 就口腔期寶寶而言,這一時期生活快感的滿足主要來自3方面:口腔的快感、消除飢餓的快感、母親懷抱的快感。 方法1 滿足吸吮需求 通過吸吮的方式,寶寶不僅得到食物,更能獲得安全感。在寶寶出生後到1歲半期間,如果父母發現寶寶有這方面的需求,可利用安撫奶嘴來滿足。等到寶寶會走路之後,環境中的許多新奇事物會轉移他對奶嘴的注意力,所以無需過分擔心戒不掉奶嘴的問題。 由於探索需求旺盛,凡是能拿到的東西,1歲半以內的寶寶都喜歡往嘴巴裏塞,有時不免讓父母感到緊張。其實,當寶寶的嘴巴接觸到不同軟硬、大小及觸感的東西時,更能刺激他的感官能力發展,所以一般不要禁止。從更安全的角度去考慮,最好給寶寶佈置一個適合探索的環境,把環境中不安全的物品拿走,而寶寶有可能放到口中的玩具也要經常清洗,保持衛生。 方法2 建立飲食習慣 在寶寶開始長牙之後,就要訓練吃輔食,輔食的咀嚼過程也是在滿足寶寶的口腔需求。這時需要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固定的用餐時間、不偏食、願意嘗試不同口感的食物、專心進食等。由於咀嚼是口腔期寶寶滿足需求的方式之一,所以吃輔食能協助寶寶順利過渡到固體食物階段,會轉移他對乳頭、奶嘴及奶瓶的需求,也就不會產生對奶嘴過度依賴而戒不掉的情況。 方法3 不要吝惜擁抱 許多人認為寶寶一哭就抱並不好,容易養成過分依賴的個性,其實並不是這樣。請不要吝惜擁抱寶寶,當他真的需要擁抱時,父母的擁抱與安撫不但給寶寶帶來溫暖的關愛,更能增進他對世界的信賴,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對於一生的發展都極為有益!

【留一些『後果』,讓孩子承擔】

2013年09月17日
公開
58

女兒從學校回來,一見到我,便立馬從書包裡翻出作業本問我:“媽媽,我昨晚讓你檢查作業,怎麼你檢查完我還錯了一道呢?”我故作驚訝:“是嗎?”湊過身去,果真,昨天檢查的作業頁上多了一個鮮紅的叉,我問:“老師說什麼了沒有?”女兒有點氣呼呼地回我:“老師說這道題做過幾遍了,怎麼還錯?要是下次再錯了,就要罰我了。” “哦?那你下次還錯嗎?”我不動聲色地應著女兒的話,由著她從我手裡拿過作業本,再聽她無奈卻鄭重地回我:“當然不能錯了,難道想被懲罰嗎?”不知⋯⋯怎麼的,就那麼一瞬間,看著女兒,再到想著自己耍的小計謀果然順利得逞,我終究還是忍不住偷笑起來。 驀然間想起的是前幾天的事,那個傍晚,女兒嚷著要去冰箱裡拿飲料喝,卻也是瞬間的,就傳來了東西墜地後破裂的聲音。“媽媽,雞蛋摔破了。”當時我正忙著,聽女兒這麼說,便要求她趕緊先清理一下。我的話讓女兒有點怔住。我自然知道女兒由來愛乾淨,更不願沾染那股子腥味,可是我實在是忙,便還是再三堅持加好言相勸地讓她去清理掉了。 原本認為這件事過了就算了,卻沒想到接下來的變化讓我對這事有了新的想法。自從女兒清理過雞蛋殘痕後,我發現再到她開冰箱拿東西時她都會變得格外小心,再沒有像往常那樣,開到冰箱便不管不顧“嘭”來“嘭”去的了,問她怎麼一下子“文明”了,小傢伙毫不掩飾地回答:不文明一點,難道還想清理雞蛋液嗎? 這句話瞬間提醒了我,我不由地想起了平日裡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其實從女兒升入小學開始,她每天做完作業我都會去幫著檢查,她作業做對當然是好,萬一做錯,我就得給她指正出來,她從來不肯想為什麼會錯,便耍賴,硬扯著我的手臂撒嬌,讓我給出正確答案,我雖有意讓她自己開動腦子,可卻又常常抵擋不住她的糾纏,於是很多次,只要她一撒嬌一喊“好媽媽”,我便會立即寫出正確答案讓她謄抄,只是很快我便發現,這樣做的後果是,她屢錯不改,做作業更是馬虎大意,因為她根本不用擔心作業做錯會引發什麼後果,她知道,一切都有媽媽在前面“擋”著呢。 左右思慮間,再次為她檢查作業時,看到那道做了幾遍依然被她做錯的習題,我果斷地選擇了不再為她糾正。我想,既然她不擔心會挨老師的批評,那麼就故意地安排讓她受一次批評又何妨?作為父母,為孩子擋風擋雨固然是一種愛的體現,但是睿智地去留一些“後果”讓孩子承擔,進而由點及面,由學習到生活,讓她懂得吸取教訓,懂得有錯改之,懂得什麼叫“成長”……這些,又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愛呢?

別逼孩子打招呼

2013年09月01日
公開
49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趕快說阿姨好呀!」回到台灣三個星期,不管是到別人家做客,或在公共場所與人打招呼,常常遇到大人半引導、半強迫的要他們手中或懷中的幼兒跟我打招呼。 比較不怕生的孩子,總還順著大人,緬靦的輕聲說「阿姨好。」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就抿著嘴、一邊往後縮,一邊鉤著眼睛看我,不說就是不說。站在一旁的大人也覺得尷尬,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忍不住開始以責備的口吻說著:「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之類的話。 個兒小不表示自尊線也很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總覺得好不忍心。我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天天與幼兒相處,深深了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 我常想,沒有任何一個大人受得了自己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那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幼兒)應該承受呢?為什麼我們會毫不猶疑的、高高在上的,在眾目睽睽下,責備那身高只及腿或腰的幼兒呢? 或許這其中的重要關鍵就是,我們不覺得幼兒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裡,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此外,成人的話是一種教導,「孩子就是要教!」 .

【原則】

2013年08月27日
公開
46

網路轉貼...如果沒有了原則,會讓還在學習中的孩子,產生錯亂,這篇文章小編覺得可以叫【原則】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 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 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 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 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 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 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 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再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更多

【4大方法引導寶寶說話】

2013年08月03日
公開
61

1.適時導正發音:當孩子發音還不清楚時,不要重複他發錯的音去逗弄他,或是學他的發音跟他說話,若大人抱著好玩的心態,他也會覺得有趣,就把錯誤的發音固定下來,之後就很難改變。 2.不使用疊字:很多大人都會跟寶寶說:「今天玩車車好不好?」但其實跟孩子說話時,應該用正常的方式講話,不要強化疊字,孩⋯⋯子就會自然而然記得正確的說法。 3.多點耐心: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可能會有結巴或含糊不清的情形,若大人嚴厲的斥責他,也許會使他對說話產生害怕或挫折,而更不肯開口。 4.用自然的方式:有時爸媽和寶寶說話時,會故意放慢速度或字正腔圓,但太注意的話會扭曲語言的本質,孩子也不容易了解發音的真實性,因此只要用正常的方式和速度跟寶寶講話即可。 【語言發展里程碑】 0〜8個月(嬰幼期) 1會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表達對事物的興趣。 2發出各種聲音,會自己跟自己說話。 3會大笑,也會聽別人說話。 4對大人的聲音有反應。 8〜18個月(行動期) 1學著發出一些模糊的長語句。 2能清楚說出2至3個字。 3需要幫助時,開始會用語言表示,而不是只以哭泣引起注意。 4開始會用「你、我」等詞。 18〜36個月(學步期) 1擁有大約200個字彙的語言能力。 2會用簡單的動詞和形容詞,說出當天發生的事情。 3能把兩個不同字連接起來自己造詞。 4可以用語言來玩扮演遊戲。

教養獨生子女不要那麼瞎

2013年03月27日
公開
50

獨生子女和父母朝夕相處,其互動模式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氣質與性格。當家中寶貝又開始桀驁不馴、無理取鬧時,父母別急著發飆,也許可以冷靜想想自己哪些言行,為孩子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受整體經濟與大環境不景氣影響,獨子家庭成為趨勢,父母對於唯一的孩子,莫不拚命地栽培、引導,希望創造他們特有的優勢;然而,過多的愛卻可能讓孩子負荷不了。 ⋯⋯ 【無微不至的關注,反而讓孩子難發展自我】 獨生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氣質與性格。若親子關係屬「親密型」,父母大方、慈愛、謹慎、挑剔、神經質等特質,孩子會加倍明顯;相對的,如果親子關係屬「衝突型」,孩子的「叛逆」情況也會嚴重些。 獨生子女的成長模式分幾種,一種是父母皆忙,孩子由爺爺、奶奶,或保母、管家陪伴;一種是爸爸工作,媽媽全心陪伴,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被安排滿檔;最後一種是父母都在工作,但教養上會分工合作,相互支援。 每位孩子的性格不同,很難評斷哪一種成長模式較好。以父母皆忙的情形而言,「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他反而更能發展出「自我」。 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子,如今兒子已上國中。很多人羨慕他的兒子英文聽、說、讀、寫等表達能力明顯超過同齡孩子。談到獨生子的教養,她表示,「我和先生平日都很忙,沒太多時間陪孩子。為了避免他在家上網玩遊戲,我們替他找了很多英語學習的優質網站,所以他的英文實力是靠自己培養出來的,同時個性也十分獨立。」 「櫻桃小丸子」卡通裡的角色為例,平常只有管家照顧的花輪,正因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為他安排才藝課或各式活動,他才能發展出如此獨特又獨立的性格和魅力。 可是,也有一種極端例子,獨生子女在父母、爺爺奶奶的關注下,完全沒有喘息機會,也不易發展自己的個性。曾有孩子告訴黃倫芬,「我就像『魚缸裡的金魚』,全家人圍著我看,我隨時要努力好好游。」道出獨生子女角色不易扮演的事實。 【過度保護,孩子單純少防心】 「獨生子女從來不用爭奪資源,可能個性溫和優雅、肚大能容;但他們也可能學不到卡位奪權、爾虞我詐、舌粲蓮花的小伎倆」,英商渣打銀行在台分行資深公共事務部副理黎明珍常津津樂道,9歲的女兒至今仍天真地相信,「這世上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因為我爸媽都討厭寵物,絕不可能送黃金鼠給我當禮物。」 獨生子女的世界容易流於美好,父母要改善「過度保護」,畢竟真實世界並非天天都如此真、善、美,或能無盡的享樂。它摻雜著許多黑暗、競爭、貪婪、欺騙……在天真幸福環境成長的孩子,唯有經過一番過程,才能「覺醒」。 【不捨孩子受挫,導致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 即使缺乏兄弟姊妹互動,可是,在團體活動裡,合作性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在和同伴你來我往的互動中,很快就能學會被接納、被歡迎的技巧。不過,外傭照顧,或由缺乏體力的長輩協助照管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較弱,就需要加強學習社交技巧,才能較順利地融入團體。 孩子人際關係受挫時,父母要關心卻不介入孩子的挫折。黃倫芬提醒,若父母出手保護、代為爭取,情況往往變得更糟,也造成孩子更慢才學會融入團體的方法。「其實有時候,獨生子女需要被同伴『教訓』一下。」父母不必過於謹慎或心急,要給孩子一段時間,讓他去發展人際能力和面對問題的勇氣 獨生子女和父母朝夕相處,其互動模式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氣質與性格。當家中寶貝又開始桀驁不馴、無理取鬧時,父母別急著發飆,也許可以冷靜想想自己哪些言行,為孩子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受整體經濟與大環境不景氣影響,獨子家庭成為趨勢,父母對於唯一的孩子,莫不拚命地栽培、引導,希望創造他們特有的優勢;然而,過多的愛卻可能讓孩子負荷不了。 ⋯⋯ 【無微不至的關注,反而讓孩子難發展自我】 獨生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往往直接影響孩子的氣質與性格。若親子關係屬「親密型」,父母大方、慈愛、謹慎、挑剔、神經質等特質,孩子會加倍明顯;相對的,如果親子關係屬「衝突型」,孩子的「叛逆」情況也會嚴重些。 獨生子女的成長模式分幾種,一種是父母皆忙,孩子由爺爺、奶奶,或保母、管家陪伴;一種是爸爸工作,媽媽全心陪伴,孩子大部分時間都被安排滿檔;最後一種是父母都在工作,但教養上會分工合作,相互支援。 每位孩子的性格不同,很難評斷哪一種成長模式較好。以父母皆忙的情形而言,「多給孩子自由和空間」,他反而更能發展出「自我」。 年紀輕輕就結婚生子,如今兒子已上國中。很多人羨慕他的兒子英文聽、說、讀、寫等表達能力明顯超過同齡孩子。談到獨生子的教養,她表示,「我和先生平日都很忙,沒太多時間陪孩子。為了避免他在家上網玩遊戲,我們替他找了很多英語學習的優質網站,所以他的英文實力是靠自己培養出來的,同時個性也十分獨立。」 「櫻桃小丸子」卡通裡的角色為例,平常只有管家照顧的花輪,正因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為他安排才藝課或各式活動,他才能發展出如此獨特又獨立的性格和魅力。 可是,也有一種極端例子,獨生子女在父母、爺爺奶奶的關注下,完全沒有喘息機會,也不易發展自己的個性。曾有孩子告訴黃倫芬,「我就像『魚缸裡的金魚』,全家人圍著我看,我隨時要努力好好游。」道出獨生子女角色不易扮演的事實。 【過度保護,孩子單純少防心】 「獨生子女從來不用爭奪資源,可能個性溫和優雅、肚大能容;但他們也可能學不到卡位奪權、爾虞我詐、舌粲蓮花的小伎倆」,英商渣打銀行在台分行資深公共事務部副理黎明珍常津津樂道,9歲的女兒至今仍天真地相信,「這世上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因為我爸媽都討厭寵物,絕不可能送黃金鼠給我當禮物。」 獨生子女的世界容易流於美好,父母要改善「過度保護」,畢竟真實世界並非天天都如此真、善、美,或能無盡的享樂。它摻雜著許多黑暗、競爭、貪婪、欺騙……在天真幸福環境成長的孩子,唯有經過一番過程,才能「覺醒」。 【不捨孩子受挫,導致缺乏面對問題的勇氣】 即使缺乏兄弟姊妹互動,可是,在團體活動裡,合作性高、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在和同伴你來我往的互動中,很快就能學會被接納、被歡迎的技巧。不過,外傭照顧,或由缺乏體力的長輩協助照管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較弱,就需要加強學習社交技巧,才能較順利地融入團體。 孩子人際關係受挫時,父母要關心卻不介入孩子的挫折。黃倫芬提醒,若父母出手保護、代為爭取,情況往往變得更糟,也造成孩子更慢才學會融入團體的方法。「其實有時候,獨生子女需要被同伴『教訓』一下。」父母不必過於謹慎或心急,要給孩子一段時間,讓他去發展人際能力和面對問題的勇氣

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

2013年03月05日
公開
48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學前教育雜誌2008/03/04 我去一個幼稚園演講時,看到一個小男孩,蹲在角落,背對著大家,低聲飲泣,我問老師怎麼一回事,老師說他從開學到現在都是這個樣子,頭一個月是大哭,現已改為低哭,不知哭到什麼時候才會不哭,大家都拿他沒辦法。我看了很不忍心,又不好說什麼。 等 我講完,他的母親正好來接他,我看他立刻停止哭泣,一個箭步衝上去,撲入母親懷中,緊緊的抱著他媽媽的脖子,頭埋在母親肩上不肯放開。我心想是誰這麼忍 心,讓自己的孩子哭幾個月還繼續把他送來,就多看他母親幾眼,想不到越看越面熟,原來是我以前教過的學生,就忍不住上前去多管閒事了。 強迫分離,孩子飽受驚嚇 我 問她以前教她的兒童神經發展學都忘記了嗎?怎麼把還沒有準備好的孩子送來,讓孩子飽受與母親分離的驚嚇與惶恐,難道不知道長期的驚嚇對孩子不好嗎?這學生 滿臉無奈的說:「我也捨不得呀,可是沒有辦法,每一個人都跟我說要訓練孩子獨立,我的大姑、小姑都說我太寵小孩,已經5歲了,沒有讓他去外面上學是害了 他。以後不能接掌家族事業,她們甚至不准他晚上跟我睡同一層樓,把他一個人放在3樓,我晚上偷偷上去看他,他都在哭,他現在反而會尿床……」,講著、講 著,母親的眼淚就掉下來。 這時旁邊好多媽媽都七嘴八舌提意見,有的說:「我孩子剛來時也是哭,哭了一個月後就好了。」有的說:「我的婆婆 也是堅持不可以跟孩子睡,要他獨立,後來他聽了虎姑婆的故事,現在每晚作惡夢。」我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的媽媽自己沒有主見,聽憑別人怎麼說,自己跟著做, 忘記自己孩子跟別人孩子不同,不能把別人的經驗往自己孩子身上套。 孩子有差異,別套公式教 如 何教養孩子是個藝術,不是科學,沒有公式可套,也沒有別人做成功,你如法炮製就一定成功。事實上,你不成功的機率大於成功的,因為你的孩子跟他的孩子不 同。孩子還沒有準備好就把他推出去面對世界是件很殘忍的事。每個孩子成熟的時間不同,有的孩子3歲就會跟母親揮手再見,高高興興的去上學,有的就像這個孩 子一樣,5歲了,還希望能在媽媽身邊。他心裡沒有準備好,還不想離開家去上學時,硬把他送去哭2個月實在是太殘忍。 被迫獨立,反而受創傷 很多人誤會了「獨立」的意思,以為對孩子一定好。被迫的獨立是童年的創傷,是一輩子的不安全感。現在有好幾個研究都發現:童年的不安全感會影響成年後的親密關係,無法維持長久的男女關係,也無法對性伴侶作出承諾,他們的人際關係疏離。 過 去行為主義盛行時,流行把孩子放在房子最遠的角落一個人睡,哭了不能抱,抱他會增強他的哭行為,要等他不哭了才能抱。現在鐘擺盪回來了,從老鼠實驗上知道 親子分離的恐懼會影響大腦荷爾蒙的分泌,現在醫生讓嬰兒的搖籃放在母親臥房,使嬰兒一張開眼就會看到熟悉的面孔,也鼓勵母親把孩子揹在胸前,讓孩子聽到母 親的心跳,增加他的安全感。孩子的哭是他有需求的表現。我不了解我們的母親怎麼這麼沒有自信心,會隨便聽從人家的話而賠上孩子的幸福。 教養,一切合理就對了 帶孩子沒有訣竅,惟一就是Common Sense,凡事一切要合理,孩子每天哭,不合理,不合理就要去檢討哪裡不對,我們每個母親都會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為什麼不會把它應用到生活上,從這裡推論出別人的孩子要這樣,不代表我的孩子也要這樣? 我 們中國人很喜歡「從眾」,別人怎樣,自己也要馬上跟進,葡國蛋塔、甜甜圈、股市等「一窩風」現象,其實是沒有自信與分析能力所造成的盲目跟進。為什麼我們 對自己這麼沒有信心?我們為什麼這麼在乎別人的閒言閒語?我想我們的教育從小要孩子反省、檢討自己,會不會檢討的過頭了,對自己沒信心,別人都是比較對? 從伊朗連體雙胞胎拉列和拉丹的例子就知道,即使是同卵雙胞胎,生活經驗完全相同(因為頭連在一起)都會有不同的人格,更何況你我的孩子? 教養孩子不是科學,無法複製,它是藝術,因人而異,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方式一定要有信心,只要孩子很快樂,每天迫不及待睜開眼睛開始新的一天,你就做對了,堅持下去,你的孩子會以濃密的親子關係來回報你。

大寶寶經常「吃醋」的7種狀況

2013年01月31日
公開
50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 邱顯智 相信新手父母在迎接新生命時,都是充滿喜悅的;然而若已是第2個寶貝誕生,想必父母的心情不同於當初,也較容易進入狀況,擔負起照顧新生兒的重責大任。但是在忙於照顧第2個寶寶之餘,千萬別忽略了大寶寶的感受!即使沒有人教導,寶寶就會有情緒變化,當然也會吃醋。若是當他開始出現言語上的抱怨,甚至是攻擊性的行為時,你就得留意,大寶寶已經在「抗議」喔! 原因篇  「吃醋」•最直接的表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指出,寶寶的嫉妒情緒,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就是「吃醋」的樣態,而這其中卻是包含了害怕、生氣,以及對親情的需求等複雜的情緒。 害怕: 寶寶害怕的是失去在家中原有的地位,享有的權利以及擁有的物品,若是長期置之不理,甚至出現恐懼感,反而封閉自我,不願與他人分享。 生氣: 寶寶這種生氣憤怒的情緒,是因為看不過弟妹比自己好,或弟妹擁有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親情的需求: 寶寶出於天生情感的需求,會產生一種渴求爸媽給予回饋的渴求,當寶寶感受不到對等的回饋時,就很容易會有心態上的不平衡,進而衍生成嫉妒的情緒。 狀況篇  寶寶出招•爸媽接招 那麼,當大寶寶打翻了醋醰子,爸媽該怎麼辦才好呢?讓我們請專家來幫你,見招拆招! 狀況1∼媽媽肚子為什麼會變大? 邱顯智主任說,這正是一個教育孩子「生命起源」的大好機會。告訴大寶寶,當初你也是媽媽辛苦懷孕10個月,才把你生下來的!甚至可以簡單的提到性教育的部分,是因為有爸爸媽媽,才會有你和弟弟或妹妹的。 你可以這麼做∼ NO.1 【道具】準備繪本數本。 【方法】找尋講述生命起源或是性教育相關繪本,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輕鬆的告訴寶寶,媽媽肚子會變大,是因為弟弟或妹妹在長大。 NO.2 【道具】準備3∼4個大小不同的布偶及盒子或紙箱,但紙箱大小要搭配布偶大小。 【方法】 1.將最小的盒子交給寶寶,先給寶寶最小的布偶,讓寶寶得知,這個布偶剛好可以住進這個「家」。 2.再給寶寶較大的布偶,這時寶寶便會發現,這個布偶住不進原本小小的家,就要換一個家,此時再換一個較大的盒子給寶寶,讓較大的布偶住得進去。 3.依此類推,讓寶寶發現布偶變大了,盒子就要換更大的。 【寓意】讓寶寶可以了解,媽媽肚子也是因為弟弟或妹妹長大了,所以肚子才會跟著變大的。 狀況2∼媽媽肚子變大,為什麼就不能抱我了? 邱顯智主任表示,寶寶還無法體會媽媽懷孕的辛苦,因此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這時媽媽可以換一種抱的方式,可以試著和寶寶溝通,告訴他,雖然不能把他抱起來,但是還是可以互相擁抱的。 你可以這麼做∼ 【道具】準備寶寶的小背包、布偶。 【方法】 1.讓寶寶將裝著布偶的包包,揹在胸前,讓他體會媽媽的感覺。 2.此時,試著讓寶寶抱起更大的布偶,或是提一些東西。 【寓意】讓大寶寶體會媽媽的行動不便,或是讓他了解這樣的情況下,媽媽是比較沒有力氣可以抱起他的。 狀況3∼媽媽都一直照顧弟弟妹妹,都不理我! 大寶寶會因為媽媽的注意力都在弟弟妹妹的身上,而產生一種被冷落的感覺,甚至會故意做出一些引起媽媽注意的行為。邱顯智主任指出,寶寶這樣的反應,也跟原本媽媽與寶寶的關係,若原本的關係就較不穩定,就更容易讓寶寶產生不安全感,很害怕失去媽媽。倘若原本的親子關係就很好,也許透過溝通就可以讓寶寶清楚了解,「媽媽還是很愛我,只是現在要先照顧弟弟妹妹。」 你可以這麼做∼ 【道具】尿布。 【方法】 1.將數片尿布先放到大寶寶拿得到的地方。 2.幫小寶寶換尿布時,可請大寶寶幫忙拿尿布,完成後謝謝他,並讚美他「很棒喔!」 【寓意】透過這樣的動作,讓大寶寶知道,他可以是個媽媽的好幫手,一起來照顧弟弟妹妹,也能培養其手足之情。 狀況4∼大家都來看弟弟妹妹,送他禮物,我都沒有! 這種情況,也許更容易激起大寶寶嫉妒的心。邱顯智主任說,當大家的注意力都只放在小寶寶的身上,那大寶寶就更容易發現弟弟妹妹對他的威脅性。這時,爸媽可以先和來訪的親朋好友溝通,請他們同時給予大寶寶對等的關愛。 你可以這麼做∼ 【準備工作】 1.事先與親朋好友溝通。 2.自己先準備一些小禮物。 【方法】 1.請親朋好友幫自己將小禮物送給大寶寶。 2.跟大寶寶說,「恭喜你當哥哥(姐姐),要幫媽媽照顧弟弟(妹妹)喔!」 【寓意】這樣不僅可以讓大寶寶,不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也讓他知道要負起當哥哥姐姐的責任。 狀況5∼現在媽媽都沒有空陪我玩了! 當大寶寶出現這樣的話語,媽媽千萬不要急著反駁。邱顯智主任表示,當寶寶出現這樣的情緒反應,首先媽媽一定要肯定寶寶的情緒。如果媽媽對於寶寶提出這樣的抱怨,只是一味地反駁他,反而會讓寶寶覺得「媽媽真討厭,一直騙我!」 你可以這麼做∼ 【準備工作】 1.請他人先代為照顧小寶寶。 2.大寶寶的玩具。 【方法】抽出一段時間,陪伴大寶寶,可以問問他想要做什麼?媽媽就陪他一起做。但是要注意,先和寶寶約定好時間,避免寶寶因為不想媽媽離開而哭鬧。 【寓意】這麼做可以讓大寶寶知道,媽媽不是不愛他,而是照顧弟弟妹妹,才不能陪他玩的。「有時候有人可以幫忙媽媽照顧弟弟妹妹,媽媽就可以你陪玩喔!」 狀況6∼媽媽說,我不可以碰弟弟妹妹,可是我也想抱抱他啊! 大寶寶會想接觸弟弟妹妹,也是出自於愛。邱顯智主任認為,這是孩子正常的反應,對於弟弟妹妹有關愛的心,或是好奇心及自我獨立的驅使下,才會想要觸摸或是擁抱他。爸媽千萬不要阻止大寶寶去碰觸弟弟妹妹,這樣反而會造成大寶寶討厭弟妹的情緒產生。 你可以這麼做∼ 【準備工作】事先和大寶寶溝通,向他說明,「因為弟弟妹妹還小,所以你摸他的時候力道要輕一點喔!」 【方法】在爸媽的陪伴下,讓大寶寶輕輕撫摸或是擁抱弟妹。 【寓意】讓大寶寶知道,他是可以表達他對弟弟妹妹的愛,雖然他年紀還小,不能獨自完成抱起弟妹的工作,但是在爸媽的協助下,一樣可以和弟弟妹妹有所互動。 狀況7∼弟弟妹妹在喝媽媽的ㄋㄟㄋㄟ,我也想喝! 看到弟弟妹妹在喝母奶,大寶寶難免興起「我也要!」的念頭。邱顯智醫師說,這也是人之常情,大寶寶有這樣的反應時,媽媽也可以讓他喝喝看,讓他知道媽媽不是弟弟妹妹獨享的。其實,有時候大寶寶只是出自於好奇心,只是想知道,「那是什麼味道?我也要喝喝看!」不要刻意阻止,便不會讓寶寶覺得媽媽不要他了! 你可以這麼做∼ 【準備工作】事先和大寶寶溝通,請他等一下。 【方法】 1.先讓小寶寶喝完奶後,讓大寶寶也來喝。 2.跟他說,「你以前像弟弟妹妹這麼小的時候,也有喝媽媽的ㄋㄟㄋㄟ喔!只是你現在忘記了!」 【寓意】讓大寶寶知道,他現在也可以喝媽媽的ㄋㄟㄋㄟ,但是他比較大了,有其他東西可以吃,但是弟弟妹妹還小,只能喝媽媽的ㄋㄟㄋㄟ。 教育篇  公平很重要! 邱顯智主任提醒,爸媽要盡量做到公平性。也許一般大人都會認為哥哥姐姐一定要禮讓弟弟妹妹,但是這樣會讓大寶寶感到受委屈,因此,爸媽還是要適時地注意大寶寶的感受,注意他的情緒變化。邱顯智主任強調,尤其不宜說出「你是哥哥姐姐,怎麼沒有讓弟弟妹妹!」千萬不要用大人的思考模式,去要求一個小孩。 優質教育•快樂成長 雖然嫉妒是正常的情緒,但是爸媽還是要用對的方法,將寶寶的負面情緒導向正面,否則可能產生不良的影響。現代的優質教育,並非只講究智能的提升,還有更重要的是,孩子高EQ的養成,爸媽必須注意寶寶的情緒,以同理心做溝通,才能使孩子快樂地成長。

家長要教會孩子解決糾紛的能力

2013年01月09日
公開
42

家長要教會孩子解決糾紛的能力 | 媽媽育兒百科 導讀: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社交小圈子,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在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 當孩子的世界出現糾紛甚至肢體衝突,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如何教會孩子怎麼解決糾紛,下面文章家長一起來關心。 家長要鍛煉孩子解決糾紛的能力 1、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搞好調查研究。 對於孩子的糾紛,大人首先要調查清楚。 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那就明確指出來,培養孩子的是非觀念。 如若是別的孩子錯了,家長也應該教孩子學會原諒他人。 2、當家長的不要因為孩子與別的孩子發生矛盾,就限制孩子的交往。 孩子之間相處,磕碰是難免的,如果家長因為這樣,就橫加阻攔,不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交往,那樣只會激化矛盾,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畢竟孩子是要長大的。 3、孩子之間的矛盾或者不愉快,家長不要枉下結論。 孩子們之間的糾紛沒有利益衝突,家長最好不要無端的評價孩子們之間的矛盾到底誰對誰錯,也許家長很在乎誰對誰錯的時候,孩子們卻已經化解了矛盾手拉手又成為朋友了。 二、教會孩子怎麼解決糾紛 1、教會孩子與人相處的原則 首先教會幼兒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兒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 引導孩子懂得謙讓,同時能夠用禮貌的態度表達自己的觀點。 2、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告訴孩子要學會保護,不可以欺負別人,但是別人欺負我們時,盡量躲開,也可以與人理論,告訴老師。 3、教孩子懂得反抗 “以牙還牙,以暴制暴”的做法是很不理智的,而讓孩子毫無原則地隱忍退讓,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怯懦膽小,讓人看不起而更喜歡欺負他,讓孩子懂得怎麼反抗。 三、四招幫孩子應對欺負人的“小霸王” 1、增強寶寶的心理能量 寶寶在外面感覺害怕,從心理學上說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父母可以鼓勵寶寶多參加社會性活動,多給寶寶表現的機會,讓寶寶意識到自身的優點。 當寶寶有了足夠的自信,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時就不會再一味的迴避、退讓,而是敢於站起來反抗。 2、學會放手,讓寶寶自己去應對“小霸王” 同伴交往是寶寶學會分享知識經驗、樹立積極情感、學會自我調控的必經之路,發生爭執也是寶寶在經歷、嘗試、體驗人際交往的過程。 寶寶通過這些逐漸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事情,還可能會以一種友好與合作的方式來解決衝突,那將更利於寶寶的發展。 3、強化寶寶的成功經驗 寶寶遇到東西被搶或是挨打時,他可能會習慣性地哭著向你求助,你這時最好不要直接干預,而是堅定地站在寶寶身後,鼓勵他自己去解決問題。當寶寶成功地邁出每一步時,一定要及時給予寶寶正面積極的鼓勵。 4、家中模擬遊戲讓寶寶學習應對“小霸王” 讓寶寶在家裡學會大聲說話,勇於表達自己的意願;你們要尊重寶寶的意見,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在家裡模擬寶寶和同伴交往的情景,尤其是問題衝突情景,讓他在問題情景中學會解決問題,在較量中滋長勇氣,學會保護自己。

有懶惰的父母 才有獨立的小孩?!

2013年01月08日
公開
51

做人最好是勤勞一點,但是如果當了父母之後,強烈的建議您「懶惰一點」,因為「越能幹的父母,往往教出懶惰的孩子」,當孩子還小時您覺得幫他們做一些事情是應該的,因為他們還沒有自理能力,但....當孩子開始會用雙腳走向這個世界時,您該放手讓他們去接觸、讓他們去學習!讓他們去冒險、放手讓他們自己吃飯、自己洗澡、洗頭、大小便、讓他們去嘗試與成長,而您只要像個好長官,指導他前進的方向,在旁邊監督他不會犯錯,這樣就夠了!若是你想讓您的孩子讀 到大學生之後連水煮蛋也不會,從來不知道原來蘋果與鳳梨是有皮的,那只會害了你的孩子,我相信您也不希望這種孩子是您教出來的! 對於孩子的管教,我倆夫妻並沒有絕對的方法與秘訣,更不用去上課或是翻書,為一個方法就是「懶」!一歲多別的小孩還要媽媽追著強迫吃飯時,我們家的小孩已經乖乖坐在椅子上自己拿湯匙吃東西,儘管他們會把桌子上下弄得髒兮兮,但這就是學習!兩個小朋友還沒有上幼稚園時,我們的小朋友已經會自己乖乖吃飯、自己洗澡洗頭、自己到廁所大小號,上了幼稚園之後,我們讓他們自己去洗碗、自己去整理自己的空間,就連洗衣機他們都知道怎麼丟衣服下去之後該按哪些鈕來洗衣服,到現在小學了,他們會幫忙把衣服丟到洗衣機,洗完之後還會主動去把衣服晾起來,完全是因為我們「懶」,而我們跟小朋友「這個家是我們的,有時候我們洗衣服,有時候你們洗衣服,可以嗎?大家一起來幫忙,沒有誰應該要做什麼」。 他沒說 你就別做 時間已經來到下午一點,我家的孩子沒叫肚子餓,我們也不急著張羅食物,因為這樣可以免去叫孩子吃飯時的推託吵罵,以前小時候寶貝有一陣子厭奶,我家老婆緊張的帶去給醫生看,結果醫生只是冷冷的回應說:「不要緊張,沒有一個小孩會讓自己餓死的,他現在不餓你逼他幹嘛?」,所以您絕對不用擔心孩子餓到了,因為等他們餓的時候自然會找你,等到飢腸轆轆的時候,他們不僅胃口全開,飯菜也鐵定一掃而光,而也因為肚子餓了,所以挑食的機會就變小了!就這樣.....您根本不用坐在孩子的身邊逼他吃飯、逼他吃光,甚至是拿著棍子守在一邊,然後手腳發抖生氣孩子為什麼不吃飯,而孩子則是兩眼淚痕的哭訴媽媽為什麼總是要逼我吃飯,最後搞得爸媽與孩子通通氣成一團,何必呢?難道這是您要的生活品質? 有一次,孩子的便當沒有洗,隔天早上準備上學時卻發現不僅臭臭,還有螞蟻在爬,於是孩子怪媽媽說:「你為什麼沒有幫我洗?」,而媽媽則是反問孩子:「你為什麼回家之後沒有洗?」,「你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那是你吃過的便當盒耶!」,孩子默默的沒有出聲音,雖然他板著臉但還是乖乖自己去把便當洗乾淨。這是您必須從小教育小孩的觀念.....沒有誰應該要幫誰做什麼事情! 現在孩子身高足夠踏上小板凳之後站在水槽邊,洗自己的餐碗變成他們自己的功課,因為這是他們自己在學校的用具,這也是他們自己使用過後的餐具,你為什麼要幫他們洗好呢?放下吧....別管太多,也別妨礙太多小朋友學習以及成長的機會,您要作的應該是幫他檢查、幫他除錯,當發現問題時,告訴他這裡應該要修正、告訴他那裡應該要注意,而不是通通搶著幫他做玩,「當父母越全能的時候,孩子就會越無能」,請您務必謹記! 讓他有機會練習 以前,孩子從學校裡面借書回來,總是窩在媽媽的旁邊,纏著媽媽一定要唸完故事書之後才肯睡,但在小孩認識注音符號之後,我們開始讓他們自己看故事書,然後看完之後唸給我們聽,唸完之後再把書收起來,請他自己「內化」之後說給我們聽,這樣的效果比媽媽唸床頭故事要好太多了,他們不僅會自己看書,也會把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樣不是很好嗎?誰說講床頭故事是父母的功課?反過來讓小朋友講給你聽吧.....這個時候你反而會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感到驕傲! 適時的給他獎勵與誘因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缺乏,說飯有飯吃(而且還是吃菜配飯),絕對不會餓到!而論物質的話,從小幫孩子買衣服、買玩具、買故事書,這些物質生活比起我們小時候,那可真的是天差地遠,但現代很多父母卻是三不五時「無條件」的買東買西送給孩子,不然就是在小孩子考試滿分或是表現優良時,立即奉上新台幣以滋鼓勵(即便是零錢),這種狀況實在是非常要不得!小孩會從你身上看到一些歪曲的事情,他們看到奉承阿諛、在人面前求表現的表現,也知道怎麼樣可以獲得你的獎賞,甚至把這樣的行為變成他們的目的,以後只看錢與物質做事的生活,是您要孩子學到的事情嗎?我看過小孩拿著錢買東西來當孩子王使喚其他同學,因為小孩之間很容易因為誰優越就變成王。同樣的,您讓小孩太容易獲得一些玩具與用品,他們反而不珍惜資源,這樣價值觀就會嚴重扭曲,而這就是您愛護小孩疼愛小孩的結果,從小受到父母的薰陶所致,這....這是您要的結果嗎? 「你好棒喔,我加你三個印章」、「你幫忙打掃家裡,幫忙折其他人的衣服,那我給你加五個印章」,我家孩子快樂的拿著家裡的打掃武器開始整理環境,而當他們集滿 100 枚印章之後,我們就選擇帶他們去文具店購買他們想要的文具或是到玩具店挑選他們想要的「人際關係物品」(你要知道,孩子為什麼會想要恐龍卡或是鬥片?那是因為他要去學校跟其他同學交際啊,這些你我看似無聊的東西,在孩子的世界裡面可是重要的交際應酬必需品),而當他們為了可以買到一個新的橡皮擦或是恐龍卡時,不僅平常會主動做家事,也會相互比較競爭、更不會排斥幫忙其他人做事,慢慢累積之後,孩子知道任何事情是沒有不勞而獲的,而這些他們經過努力之後得到的物品,也更加珍惜、更加保護,讓孩子養成想要獲得什麼東西都是需要去努力、去累積,而不是伸手要錢、張口要飯這麼不勞而獲。 考試滿分重要嗎?對我們家來說,成績不算什麼!品德教育反而是比較重要的課題。老大上小學之後,若在學校考試獲得不錯成績時(即便不是滿分,而是對於我們來說,他有進步了,而且他也努力了),我們則會安排一趟家庭旅遊,去進行兩天一夜的小渡假,然後告訴孩子這個旅程是因為他的功課表現很好所以特別安排的,從他的笑容中,我發現我們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的臉上充滿著「你看,能全家出來玩是我的功勞」,那種受肯定以及自信,是你給他錢所買不到的.... 急什麼,走都走不好,跑什麼? 我兩夫妻從不相信「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幼稚園想學什麼才藝課?鋼琴?心算?芭蕾?還是小提琴?這些才藝課,請讓小朋友自己選、要參加任何活動,讓小朋友自己決定,而當你決定之後,請自己去挖豬公,因為我要讓小孩珍惜你的每個機會,而且這個學習機會是你自己選的,就算撲滿裡面只挖出偶爾拿到的幾十塊錢,但小朋友知道這是付出他平常的努力與獎勵,他們開始知道想要獲得更多,必須靠自己犧牲一些什麼東西而獲得,而不是父母主動安排或是有求必應的。如果孩子不知珍惜或學習不認真,下次想要在上才藝課,那就沒這麼簡單了!因為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真的花了錢就要好好做,因為他們從小知道原來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與犧牲的,你不好好學,那就什麼都沒有......... 小朋友想學什麼才藝,想學什麼課程,當有自己小小的儲蓄加持之後,孩子總是學的特別認真,因為他知道這堂才藝課,是他花多少「代價」換來的。我們絕對不會主動去幫孩子安排什麼心算、珠算、鋼琴、小提琴還是什麼圍棋、跆拳道,因為如果孩子沒有興趣,逼他去上這些課程,他們真的可以學得有興趣嗎?而逼他們學這些不是發自他們主動的課程,您覺得小朋友會用心 & 心甘情願的去學習嗎? 身為父母就像在公司裡面當主管一樣,您負責的是幫孩子決定方向,針對每個人不同能力、不同專長、不同興趣以及不同個性,來安排他們適合的工作與任務方向,所以如果您總要一再要求孩子去做他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讓雙方相處充滿戰爭(尤其是在青春期)。身為父母的您,只要向主管一樣,指導孩子的做事態度、做事方向、確認孩子的學習動機以及正確心態,只要您擔任好導航的角色,讓這艘船不會偏離航道(做壞小孩)、不會開錯航道,這樣才是對小孩最佳的幫助。 懶....讓你過的更快樂,讓你的孩子也快樂。 懶....讓你花更好的精神,但是擁有更好的效益。 懶....讓兩個小孩知道自己找事情做、自己知道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 懶....讓孩子知道自己應該要對自己負責,而不是什麼都找父母.... 懶....才能讓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裡,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我只知道,父母愈懶,孩子未來會愈好!真的.....放手吧,不要讓自己變成恐龍父母。 轉自: http://www.wretch.cc/blog/sinshi/27236218 原文網址: 【有懶惰的父母 才有獨立的小孩?!(~看完你會懂)】 http://appnews.fanswong.com/show.php?id=301884&NANCY#ixzz2HLoaW4W2

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

2012年11月18日
公開
49

一開始孩子會因為玩具不是自己獨有而願意分享,一個常常會分享自己手上無所有權玩具的孩子,慢慢能開始分享自己所獨佔的玩具。 三歲前的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要求三歲前的孩子將玩具分享給其他人,無異是難上加難!雖然也有少部分的孩子願意分享,但是大部分的孩子卻不願意。 現在我要教大家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喔!無論孩子幾歲大,無論有沒有脫離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方式,就讓孩子願意分享玩具的妙招!大家要趁早來實行。 1.玩具無所有權制度:所有新玩具買回來的時候就告訴孩子:「這不是買給你的,這是我要放在家裡面讓大家一起玩的。」明明家裡就只有一個孩子,不是給他玩是要給誰玩?如果你今後「有可能」讓其他人也玩這個玩具,剛開始就別讓孩子以為:這玩具就是我的! 2.無所有權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不能硬搶:在快樂中心的大部分玩具和書籍,都是實施無所有權制度。當有孩子相中瓜瓜手上的玩具,我們會分辨這玩具是不是專屬物,如果不是,瓜瓜通常都會樂意換人玩;如果屬於瓜瓜的玩具,問一次後不肯出借,我們絕對不會繼續請他分享給別人。勉強孩子割捨掉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負面思考:爸媽不愛我只愛別人,連我的玩具都要給別人!如果不是屬於瓜瓜的玩具,其他人也應該要尊重正在玩的人,絕對不能硬搶。 3.無所有權玩具,必須尊重先玩的人,想玩請排隊或請對方出借:很多家長來快樂中心都對瓜瓜感到抱歉,覺得所有的玩具都是瓜瓜的,自己的孩子卻亂搶。遇到無所有權玩具,我會和對方父母明說:「不!這玩具不是瓜瓜的。是你家寶貝先玩,如果瓜瓜要玩必須先徵求同意。」有時瓜瓜選擇去問對方是否能拿走這玩具,對方不願意瓜瓜便作罷;有時瓜瓜根本不會問,就跑去玩其他玩具,他是看對方父母的態度來決定。 4.讓孩子習慣只擁有少數玩具:還是要有一些玩具必須讓孩子完整擁有,這些玩具通常具有意義性,如「生日禮物、獎勵品、乾媽贈送」等等,藉此順便培養孩子的安全感:有些東西並不會被別人隨意剝奪。 安全感可以藉由玩具來獲得,但是不要變成培養安全感的唯一手段;全部藉由物質建立起的安全感,粗淺而易碎。 倘若所有的東西都不專屬於孩子,那我們將無從知道,由何時何地開始,孩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孩子的安全感,又被建立多少?兩種玩具都要在放在孩子生活的環境中,讓他習慣於同樣都是可以玩的東西、都是爸媽買的,但有些屬於自己,有些卻是大家共同分享。 5.由玩具歸屬,慢慢進展到樂於分享:一開始孩子會因為玩具不是自己獨有而願意分享,一個常常會分享自己手上無所有權玩具的孩子,慢慢能開始分享自己所獨佔的玩具。 「越有安全感的孩子越是充滿愛,越充滿愛的孩子才越懂得分享」,一味勉強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時,倒不如積極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以此方法做為引導,讓孩子學習與人分享的想法和做法就沒問題啦! ★教養小提醒 1.勉強孩子割捨掉屬於自己的東西,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負面思考。 2.安全感可以藉由玩具來獲得,但是不要變成培養安全感的唯一手段;全部藉由物質建立起的安全感,粗淺而易碎。

見人就怕怕、寶寶的認人期

2012年11月15日
公開
52

文: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 黃亮迪醫師 媽媽帶著剛滿9個月的寶寶琪琪到預防針門診打麻診預防針,抱上診療台,琪琪雙眼直盯著醫師看,目不轉睛,但隨著醫師看診,琪琪的表情漸漸僵硬,眉頭逐漸地緊張深鎖,不一會兒,忽然大哭起來。這一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任誰也無法安撫下來,一直到琪琪被抱離診間,這哭聲一下子就停了。媽媽說琪琪最近一見到陌生人就哭,黏媽媽黏得厲害,一走開都不行。醫師則笑著直說,這是典型的認人時期的正常反應,並告訴媽媽不必擔心。 剛出生的小寶寶,只會用哭來表達,對於任何周遭環境變化所來的刺激或身體不適時,都是以哭來表現。當然,哭也可分為大小程度,這裡看刺激與不適的程度而定。所以,不要以為一個一、二個月的寶寶是因為認生而哭啼,必須進一步尋找他哭的原因,包括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驚嚇或是周遭太過吵雜、太多的刺激及干擾;如果無法找出原因的嬰兒啼哭,進一步是要就醫的,不過聽覺安撫可讓寶寶稍為舒緩。 愛隨意哭泣的寶寶,時間約會一直到6到12週大,也就是約3個月大時。這時候的寶寶的知覺除聽覺外,視覺也漸漸成熟。原本1個月大的黑白模糊影像,2個月大的黑白清晰影像到4個月大的彩色影像,寶寶漸能成功的辦視周遭不同的事物,雖然不會認生,但會出現黏人的情形,尤其在第4~5個月大時,寶寶對照顧者陪伴的需求會明顯的增加。因此,醫院的新生兒觀察中心或中重度病房父母不須照顧的。最多只能收住4個月大以下的寶寶,以免因見不著父母或褓姆而哭鬧不停。 寶寶為何會黏人?黏人的時候父母應如何處理? 寶寶最會黏人的時期約在第4~6個大時,原因是此時期寶寶漸漸發展出對周遭事物的認識以及旁人的社會關係,他會主動跟人家玩、嬉笑互動、好奇心會與日俱增,雙手會握著東西晃動發出聲響。但是有一點就是當沒人理他時他會害怕、哭泣。黏人的寶寶,也就是他對周遭環境人事在注意、在學習的階段。這時候的爸媽,要多花點時間陪他以建立親子關係,同時也籍此時機訓練他的注意力,可以買一些鮮艷的,會發生聲響的安全玩具,擺在床邊以利隨時可以拿來讓他抓握玩耍。甚至有人會用一種音樂的彩色旋轉吊飾掛在床頭。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培養寶寶將來的音樂素養、增加他視覺的刺激,也可稍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致黏人黏的太兇。有經驗的父母親,在寶寶黏人時期,都很會察言觀色,在他尚未產生明顯的情緒反應及哭泣之前,適時的用最喜歡的玩具或最熟悉的聱音引開他的注意力。因為,一旦寶寶情緒失控而大哭起來時就任誰也無法安撫了。 由於4~6個月能夠較清楚地看周遭,聽聲音來看,寶寶已開始學會辨別父母或身旁照顧者的聲音影響。所以,當嬰兒一直哭鬧不安,父母的聲音影像,可以產生安撫的功效。事實上,在這4到8個月大時,寶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翻身,東西的探索追尋以及坐和爬動作的成熟上,對於周邊的人物的互動開始愈來愈頻繁,喜歡與人玩躲貓貓,設法去拿較遠的玩具。因此,看到生人會害怕,害羞等認人的行為。 被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好奇心所壓抑而變得不明顯。不過,也因為這個時期,寶寶可以好好認識爸爸媽媽,建立深刻的印象,爸爸媽也可以藉此時與自己寶寶建立親子關係。 寶寶什麼時期開始會認人?容易出現的情緒反應有那些? 7~8個月的寶寶,可以開始分辨周遭的人,誰是一直在照顧他的人,誰是陌生人。所以當與陌生人處在一起時,有時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情感反應和敵對態度。這就是我們稱的認人的行為。他對長期照顧他的人,愈來愈認清,因此,當別人企圖將他抱離父母身旁,他就會因為環境以及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寶寶受到什麼驚嚇而來求醫,甚至求神問卜收驚等。 寶寶開始認人容易哭鬧,爸媽怎麼辦? 知道寶寶的認人期是在8~9個月大這個期間,可以進而去體諒他有時在別人面前出糗的無理取鬧行為而原諒他。現在的爸媽,必須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求生存。凡事皆求苦幹實幹。每每筋疲力竭的回家,本想好好休息多享天倫之樂,不料開門一見面就是一個哭哭啼啼、無理取鬧的小娃兒,有些爸媽就會沈不著氣,怒心中燒,開始跟小孩一樣無理取鬧起來,這時候,看罵、處罰就會隨之而來。偶而在社會新聞的報導中看到幾個月的小孩受到虐待的事件,或許有的跟認生認人期的寶寶有關。要知道,寶寶離開上班的父母,在托育褓姆陌生環境下的不適應所引發的情緒反應。若爸媽用責難、處罰甚至更嚴厲方式來對待的話,孩子對爸媽的信賴,依存感會逐漸喪失。這樣的孩子,無法從父母得到心靈的慰藉以及人格、認知發展中正常的互動輔助因子。他的情緒可以變得更乖張。他的行為可能更無法預料以及安撫,最後,會導致惡性循環,造成親子關係發展的裂隙。這時,如果能及早發現補救還好,若持續下去,寶寶有時會演變成分離焦慮症。分離焦慮時,樣樣事情都可能讓他激動、哭泣。有的寶寶,在長期來得到情緒的安撫後,只好自力更生,演變成異常獨立,或漠不關心的行為。 究竟要怎麼辦,能夠讓寶寶能夠安然的。合乎成長條件的渡過這個認人期?筆者認為,回應他的需求,發揮最大的耐心。適時的摟抱以及分散他的注意力,可以是處理的重點原則。大致上,寶寶一天的活動,是有些連續又有點片段的行為。意思是說,因為寶寶到了這段時期是由會坐轉而會爬,從僅能觸摸抓取身邊的東西進而擴展領域,把較遠的東西都拿到手上。加上視覺與聽覺成熟,敏銳而平衡感也佳。所以除了尚不會放手走路外,扶著欄杆走,爬上爬下椅子沙發,快速的拿走東西放嘴巴,都是他的專長。但是他的人格及情緒反應的建立,還是仰賴父母亦或照顧者完成。當爸媽每天每次見到小孩時,他可能正在睡覺、玩或哭。這時,不要立刻嘗試改變現有的狀況,例如叫醒他。抱走他叫他不要玩或令他立刻停止哭泣。而是配合著他現有的情境而做該做的事。如睡覺中不要驚醒他或是輕輕呼喚他名字叫他,玩耍中的他,我們也可以拿別的玩具和他一起玩,哭泣時就好好的安慰他或摟抱他,這種就是回應需求的方式。當寶寶見到我們,有很興奮的表情,我們要高興的回應。即便一見我們就大哭,我們也不要馬上隨之情緒高張,大聲苛責。看看寶寶是不是害怕我們,還是撤嬌要我們摟抱,我們要及時回應,如果他不要我們抱,也不要霸王硬上弓,待他情緒穩定再抱他。 摟抱對小孩的意義很大,要知道,在整個幼兒的成長發展,父母的摟抱是不可或缺的。寶寶可以從爸媽的摟抱中知道他有得到關注。得到安慰,得到滿足。他知道父母親是愛他的。親子的關係也可以從摟抱中建立。萬一寶寶今日在別的 事情上受到委屈或情緒不佳,因為爸媽的摟抱,可以讓他一掃陰霾。 萬一用盡各種方法,寶寶的情緒仍舊相當激動,哭鬧不停怎麼辦?分散注意力可以是另一個方法,這必須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寶寶喜愛的東西,拿他喜愛的玩具,影像或是喜歡聽的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有時他的哭鬧會中止。 寶寶從黏人期到認人期之間的情緒反應是成長發展必經之路,家長卻無需太過驚慌手足無措。慢慢的,寶寶的人格會漸趨成熟以及獨立,大約在一∼二歲也比較不會那麼怕生。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秉持著耐心、愛心、摟抱的行動來陪伴大家的小寶貝一起渡過。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