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孩子的九種先天氣質

2012年02月21日
公開
55

1. 活動量: 指寶寶一天活動中,所表現的動作節奏快慢與活動頻率多寡。活動量無關個性的活潑,而與自身的創造力、生理性有關。通常活動量大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較少,活動量小的寶寶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 2. 規律性: 指寶寶的生理機能如睡眠時間、食量、排泄的規律性。如果寶寶睡覺,起床、大小便、肚子餓......都很準時,就是規律性強的孩子;反之,如果飲食生活不定時、定量,就是規律性差的孩子。 3. 趨避性: 是指當孩子第一次面對新事物,包括人、物或環境時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比如給孩子一種新的食物,有的孩子就會儘量把食物吐出來不接受,而有的孩子則會吃下去,而且還會露出高興的樣子來;又比如看到陌生人,有的孩子就會笑眯眯的,有的就會躲起來甚至哇哇大哭,這就是孩子的趨避性。趨避性主動的寶寶通常較勇於嘗試,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適應新環境。 4. 適應性: 指寶寶適應新的人事物、情況、環境的難易程度與時間的長短。趨避性是直接的反應,而適應性則是自我調整後的反應。適應性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很輕鬆地學習、接受陌生的事物,能從容應付突發的狀況;而適應性低的孩子則需要花比較長的時間去接受新事物,否則常會顯現退避行為。 5. 堅持度: 指寶寶正在或想要做事情時,如果遇到困難、阻礙、挫折的話,繼續進行原活動的態度。堅持度高的寶寶遇到困難時,會想辦法克服,相對的個性就比較固執;堅持度低的寶寶遇到困難可能很快就放棄,但是個性通常較隨和。堅持度高的孩子,當想要某樣東西時就會表現出非要不可的行為;堅持度低的孩子只要哄一哄,稍稍轉移一下其注意力,往往就可以改變他的意願。 6. 注意力分散度: 指寶寶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干擾,而改變他原來進行的活動。注意力分散度與堅持度在某種程度上也互有關聯,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寶寶則不容易分心,可以很快達到學習目的。 7. 情緒本質: 指寶寶快樂和不快樂、友善和不友善、勇敢和害怕等正負向情緒的表現比例。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經常笑咪咪的,容易結交朋友,態度積極而生活快樂;情緒本質偏向負向的孩子則多愁善感或是愛鬧彆扭,使人較不喜歡與其親近。 8. 反應閾: 指可以引起寶寶反應的刺激量,包括視、聽、味、嗅、觸覺、社會覺等。反應閾是內顯的現象,反應閾低的寶寶只要一點點刺激,就會感到不舒服,譬如洗澡水的溫度稍高或稍低,他就會排斥,抱的姿勢稍微不對勁,就號啕大哭;反應閾高的寶寶則對刺激較不敏感,尿布裏有大便,奶粉換一種廠牌,他都可以接受。反應閾低的孩子,有時一看父母的臉色,就知道自己惹父母生氣了。  9. 反應強度: 指寶寶對內在、外在刺激產生反應的激烈程度。反應強度是一種外顯的現象,反應強度高的寶寶,他的喜怒哀樂情緒及需求較容易被人察覺。反應強度低的寶寶因為外顯出來的資訊太微弱,容易被人忽視他的反應與需求;有時候會面無表情,或私下嘀咕著,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和情緒反應。 性格與氣質間的關係 性格和氣質相關,但不完全相同。氣質很大程度是受先天和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性格主要是受後天因素,比如父母、環境等影響所塑造成的。 會影響性格的因素包括: 1. 父母親的態度: 中國的父母很早就讓寶寶看書、學習,西方的父母較注意均衡發展,強調孩子的動態學習。因此,西方寶寶的性格往往比較外向。父母親喜歡社交,寶寶接觸人群機會比較多,性格就比較大方、積極;父母不愛交際,寶寶接觸靜態活動的機會多,自然人比較文靜。另外,一般來說性別不會影響性格,但是父母親對男女孩的期望不同,教養的態度也會不一樣,譬如女兒哭了,爸爸媽媽會摟著安慰;兒子哭了,爸爸媽媽卻會鼓勵他不要哭、勇敢一點,這便造成男女的性格差異。 2. 環境: 城鄉的環境差別也會影響寶寶的性格。都市中的孩子生活環境較狹窄,沒有機會接觸開闊的空間,加上家中只有一個孩子,便會特別寵愛。因此,都市寶寶往往較任性、霸道、神經質;但自我表達的欲望強,容易給人有禮貌、能言善道的感覺。鄉郊地區的寶寶與大自然和左鄰右舍的小朋友的接觸機會較多,所以性格較開朗,懂得分享、常給人質樸、快樂的印象。 3. 懷孕時母親的情緒: 某些醫生認為,嬰幼兒的性格在胚胎期便受到影響,如果母親懷孕時情緒起伏大,寶寶出生後脾氣也會不好。許多醫生、學者倡導胎教,希望從媽媽的肚子裏培養一性格很理想的寶寶,雖然這種說法引起很多爭議,但卻不無道理。因為許多研究證實,嬰幼兒在胚胎期已具有剛出生時的反應與能力,母體也是一種環境,寶寶在這個環境裏生長,當然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 4. 智力: 有些寶寶因為智慧較低,探索外界事物的能力就比較低,因為他的學習與反應往往處於被動,所以不常吵鬧,而表現得較乖、較好帶。相反地,智慧高的寶寶因為對外界好奇,會主動地去探索、學習,所以常會給人吵鬧、活動力旺盛的印象。 5. 排行: 如果把兒童的成長比喻為樹林中的幼苗成長,一群幼苗叢聚在一起,如果其中有一棵長得特別快,它的發展便會影響其他株體的發育。例如老么通常是個外向而引人注目的人物。他們喜歡操縱別人,感情豐富、個性單純,有時也會有點心不在焉。因為他的排行,使他獲得最多的笑聲及無奈的包容。 6. 與主要照顧者間的關係: 有些孩童由上一輩撫養長大,因為往往得到較大的寬容,所以性格就比較悠閒。也有些孩子因為轉換主要照顧者而發生適應問題。父母間的相處模式,更深深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 7. 幼稚園的教育: 包括教養方針、老師與孩子間的相處關係、孩子與同學間的相處關係等。幼稚園的教材範圍也有影響:如對於體育、音樂、唱遊的重視程度,對於各項才藝間的時間分配等。 瞭解孩子的氣質,適度地因材施教 氣質就是每個人天生的一種反應方式,包括行為、情緒上的個別差異。而這種差異如果從嬰兒時期就有,一般就認為是天生的,是和嬰兒神經系統有關係的。 比如對反應強度高的嬰兒,進行測試的結果發現,他們的神經傳導一般比較快、比較強烈;相對來說,反應比較慢、比較遲鈍的孩子,他們的神經傳導就比較慢。研究人員經過對氣質的無數研究,歸納出數個被認為是先天的個別差異,稱之為『先天氣質』。 每個人的氣質都有個別差異,即使是同胞兄弟,氣質差異也很大。譬如有一對兄弟,哥哥整天笑咪咪,做任何事都非常專心,而弟弟愛發脾氣,不論做什麼事,只要稍有風吹草動,立刻分心。氣質本身無所謂好壞,做父母和老師的,需要費心的依據孩子的氣質,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協助孩子自信地成長。 以下是針對不同氣質的孩子,建議的教養方法: 1. 活動量大的孩子: 對於活動量大,整天跑來跑去,靜不下來的孩子,父母老師先要包容孩子,孩子並不是故意搗蛋,並不是不肯靜下來,而是天生氣質。要避免給他喝太多可樂或吃糖果;同時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場所),讓他跑跑跳跳,消耗旺盛的精力。父母對孩子的活動要適當的接納和約束,不要過份嘮叨與放任。老師可請孩子當小幫手,讓他發本子,跑跑腿。父母要多引導孩子做靜態活動,如畫圖,拼圖,堆積木等。孩子在睡前不宜安排太興奮的活動。以免影響睡眠。 2. 活動量較低的孩子: 不愛活動的孩子,不是玩電腦就是看卡通,應鼓勵他們多運動,一起做親子體能活動,促進肌肉健全發展。不要因孩子動作慢,而責備他們老是慢吞吞。父母不要凡事代勞,他們只是動作慢而已。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完成他該做的事,把一件事情做完後要多給與誇獎。讓孩子有較具體清楚的時間概念,讓他們能抓住你給他的時限;設定合理的要求,像不可以讓娃娃車等他之類。 3. 規律性高的孩子: 父母可以讓他們定下固定的作息時間表,如有任何變動要事先告知他,以免攪亂他的規律性,免除孩子的焦慮或鬧脾氣。幫助孩子接納:有些狀況難免失控的事實。 4. 規律性低的孩子: 父母更要設定作息時間表,帶著他一起作息,別忘了給他適當的獎勵。如果孩子不覺得餓,父母應要求用餐時間也得跟大家一起坐到餐桌上;.睡覺時間到了,就是不想睡也得躺在床上。隨時給予鼓勵:例如早上準時起床、自行做好上學準備、或按時把該做的事做好等。 5. 趨避性過度接受的孩子: 有時會過度大方、外向,大人要教導孩子分辨危險情境,不要單獨和陌生人接觸,不要靠近危險的地方,不要大意跟隨他人去任何地方。當其出門前仍需耳提面命,事先叮嚀:來者不拒所可能引發的危險要有所警覺。如果他的趨避性反應是正確的,請即時誇獎他。 6. 趨避性過度退縮的孩子: 有時會害羞內向,對第一次接觸的人、事、物等,常是退縮的表現,父母要諒解,不要責怪孩子不懂禮貌。父母可以多製造機會,讓他們接觸不同的人、事、物。對於新的環境、新的老師、新的事物,要給他們一段準備時間,逐步漸進地引導他去熟悉、去適應。父母應大方引導孩子認識朋友,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但是避免同一時間給孩子太多新的刺激。 7. 適應度高的孩子: 往往對於任何人、事、物,不論好壞,照單全收,尤其到了青少年階段,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朋友或傳播媒體,避免受到不良的影響。 8. 適應度低的孩子: 在學習上會比較辛苦,父母要真切瞭解,這類孩子的適應期比較長,不要和別的孩子相比。環境如有變動時(搬家、轉學、換褓姆),要提早安排機會,讓他們熟悉未來的生活,且在適應過程中父母應適時鼓勵,並幫助幼兒解決面臨的困擾。在功課方面,大人要輔導他預習,復習,以免功課落後,討厭上學。讓孩子清楚的知道,家中或學校的規範,父母、老師的期望在哪?要避免對孩子做無謂的要求。教孩子一些社交技巧,幫助孩子快點適應,並且支持及肯定孩子的努力。。 9. 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 常常笑面迎人,大家都喜歡,但是這樣的孩子情緒不佳時,不易讓大人察覺,父母要常和他聊天,讓他說說當天的事,說說他的心情。此外也要提防孩子對陌生人太友善發生危險,應隨時提醒孩子:不要隨便跟不認識的人離開父母的視線範圍、或吃他們給的東西,更重要的不能讓他們隨便碰觸身體。父母可以誇讚孩子正向且友善的反應,但當孩子的行為可能讓他遭受傷害時,父母要有所警覺。 10. 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 常常板著一張臉,時間一久,大人小孩都不喜歡他,影響人際關係、學習情緒。父母,老師要瞭解孩子天生如此,不要對孩子生氣,而且要鼓勵孩子常笑,送個造型可愛的鏡子給他,鼓勵他照照鏡子,稱讚他笑起來很好看。除非孩子有很深的敵意,或具攻擊性,否則應視為正常孩子的天性,以免對孩子的需要反應過度。避免直接批評他的這種特質,孩子遭遇挫折時,父母必須能偵測得到,並幫助孩子去面對。 11. 情緒反應強的孩子: 常常喜怒哀樂明顯,尤其生起氣來,拳打腳踢,大聲哭鬧,父母千萬不可輕易讓步,要堅持原則,教養態度一致,但注意別跟著發怒,破壞親子關係,對他來個相應不理,在一旁冷靜的觀察他,尤其要注意別讓他傷害自己;適時地引開他的注意力,並及早訓練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情緒。試著去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不要以很強烈的方式反應回去,或為求孩子安靜而完全沒有原則;用鎮靜、平和、堅定,但是諒解的語氣與孩子溝通,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跟孩子解釋,不要對孩子的強烈反應太過緊張。 12. 情緒反應弱的孩子: 常常喜怒哀樂不形於色,需求不為人知,父母要特別注意這樣孩子,一旦他有些微不適的反應,要立刻回應,摟著他引導他說出原因,否則久而久之孩子會以為大家都不關心他,沒有人愛他。這類的孩子也可引導他以語言或圖畫表達內在的情緒。試著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不要因為孩子只是囁囁的表示就以為孩子的需求可有可無,應該認真看待這種孩子的抱怨。 13. 敏感度高的孩子: 常常一點細微的改變就會引起他的反應,父母要能瞭解他真正的需要,睡前不要讓他玩得太激烈或看容易興奮,恐布的影片,以免影響他的睡眠。父母要能偵測及調整環境中不必要的刺激,讓孩子的日常生活過得更為舒適。由於常被認為吹毛求疵,或雞蛋裡挑骨頭,不要因為孩子的強烈反應而錯估了刺激的強度。 14. 敏感度低的孩子: 常常對內外刺激都不敏感,可在幼兒時,給他一些刺激改變的訓練,譬如錄下周圍環境的聲音,車聲,開門聲等。由小聲到大聲,讓他猜是什麼聲音,以訓練他的敏感度。當孩子對不舒服或心裡的雖過輕描淡寫時,家長要有所警覺。孩子較不敏感,父母可以提醒他要他注意。 15. 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的孩子: 通常有利於學習,但太投注於某種活動上,對外的環境變化無動於衷,有時會讓大人誤會,以為他故意不回應,以為他懶惰,不願意主動幫忙,父母老師要能瞭解這樣的孩子,提醒他注意。 16. 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 通常對學習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做功課,盡可能移開能使他分心的東西。如玩具、故事書等,更不要有電視機或說話聲。爸媽要有耐心地和孩子做一對一的遊戲或陪他看書,訓練他專注的能力。老師也要注意學習時間不宜太長,依他能專注的量,將學習分成幾個小段落,當他在段落時間內,專心地完成一件事,記得要給他鼓勵。 17. 堅持度高的孩子: 通常沒做完功課,不肯罷休,在學習上是很好的特質。他一旦要某件東西,就非要到不可,這可就令人頭痛了。父母若要他暫停某事或放棄某物,要事先給予通知,並說明理由,使他心甘情願,以免傷了親子關係。如果孩子堅持某件事,父母可先考慮此要求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可先轉移他的注意力或解釋原因,若無效,則應堅持到底,但態度要溫和,事後再說明原因。對於這種讓你覺得頑固得不得了的孩子,切莫用這樣的字眼說他。若孩子能順著父母,放棄他一點小堅持,父母需立即給予鼓勵。常常告訴孩子:有些事不是一時可以做完,可以分段做會更完美。 18. 堅持度低的孩子: 通常幼兒時期較受父母歡迎,因為他容易妥協,這樣的孩子,對學習有時是不利的,遇到困難或挫折,馬上放棄。爸媽可能要把學校功課分段,讓他分段完成功課;當他遇到難題時,鼓勵他,提供他解決困難的經驗,協助他克服,有了幾次成功的經驗,他體驗了成功的滋味,往後遇挫折,他就能依以前的經驗排除困難。不要要求太過完美,先訓練孩子在設定的一段時間內把工作完成,就誇獎他;而不要挑剔孩子做的速度,把這份工作加以完成的責任賦予在孩子身上。 先天氣質的常問問題(填問卷前) Q1:什麼是先天氣質? A1:氣質就是每個人天生的一種反應方式,包括行為、情緒上的個別差異。而這種差異如果從嬰兒時期就有,一般就認為是天生的,是和嬰兒神經系統有關係的。比如對反應強度高的嬰兒,進行測試的結果發現,他們的神經傳導一般比較快、比較強烈;相對來說,反應比較慢、比較遲鈍的孩子,他們的神經傳導就比較慢。研究人員經過對氣質的無數研究,歸納出數個被認為是先天的個別差異,稱之為『先天氣質』。 Q2:為什麼需要瞭解嬰幼兒的先天氣質? A2:主要原因是要『因材施教』,每個孩子的氣質各有特色,但是並無好壞之分。如果父母能提早瞭解孩子的氣質,就能調整教養的態度與心情,避免造成緊張的親子關係。例如一個外向活潑的媽媽,可能受不了活動量低而不願外出的孩子;如果能瞭解這是孩子的先天氣質,並且尊重獨立個體間的差異,就可以避免許多教養問題。 Q3:先天氣質與智力相同嗎? A3:不相同。氣質(temperament)是指每個人天生對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具有的獨特反應方式,無關於智力和將來的成就。同是智力優異的孩子,二人的氣質可能完全不一樣;生理時鐘的規律性也可能迥異。自1956年起,有一批美國紐約大學的兒童發展學家,長期追蹤觀察研究一群嬰幼兒,發現人與人之間除了高矮胖瘦等在生理上、以及智力上的個別差異外,也具有不同的「氣質」。 Q4:氣質會改變嗎? A4:會,不過不會立即改變,只能憑藉教養來潛移默化。而且越早瞭解氣質,在尊重個體差異的前題下,適度地予以改變,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Q5:孩子多大時,可以來檢測先天氣質? A5:足三個月以上。因為經過一定時間的相處後,照顧者比較容易掌握住嬰幼兒的行為模式。 Q6:兒童氣質檢測,一輩子需要做幾次? A6:小學前約做二到三次。由於氣質還是會慢慢改變,所以一歲前評估一次後,三歲左右或三歲後還可以再檢測一到二次。例如一歲前評估活動量大的孩子,三歲時評估的活動量可能變成中等了,這是教養的關係。 Q7:兒童氣質檢測,如何進行? A7:會請主要照顧者填寫一份問卷,此評估問卷會有九十五個具體行為描述(三歲前適用),填寫量表答案時,請以您孩子的最近實際表現為主,作主觀性地判斷。接著會由分析師將您勾選的答案輸入電腦,再由電腦計算出各項先天氣質的量值,製作報表後由分析師來解說。 Q8:兒童氣質檢測有科學依據嗎? A8:兒童氣質研究是行為科學的重要題目之一。研究最早、最重要的是美國紐約大學的兩個兒科醫生,一個叫托馬斯,一個叫切斯。他們開創了關於兒童氣質的研究工作。在1956年左右,他們發現剛出生的新生兒有很多差別,有的小孩哭聲特別響亮,有的小孩哭聲微弱。有的小孩注意力比較集中,有的小孩注意力容易渙散,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他們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對141名剛出生到3個月大的小孩進行了長達21年的追蹤研究,研究小孩從剛出生到三個月、到二十歲,他們的特點有些什麼樣的變化。他們發現人的很多特點,基本上從出生到長大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化。 Q9:性格與氣質相同嗎? A9:性格和氣質相關,但不完全相同。氣質很大程度是受先天和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是性格主要是受後天因素,比如父母、環境等影響所塑造成的。 Q10:兒童氣質檢測有那些評估項目? A10:包括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度、情緒本質、反應強度、反應閾、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等九項。依據這九項的量化指標又可以歸類為: 1. 好養育型(E型):指規律性高,趨避性是傾向易於接受新的人、物和環境,適應度高,反應強度微弱和情緒本質為正向的孩子。 2. 磨娘精型(D型):指規律性很低,趨避性是傾向於退縮的,適應度低,反應強度激烈,和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 3. 慢吞吞型(S型):指活動量小,趨避性是傾向於退縮的,適應度低,反應強度微弱和情緒本質屬於負向的孩子。 Q11:作兒童氣質檢測分析,有那些價值? A11:氣質是條線索,讓我們可以看清孩子的特性,知道某種行為是他的氣質所致,根據孩子的氣質,用合適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很多研究結果提示,觀察兒童的氣質越早越好。父母和教師要體諒和理解:有些孩子由於氣質特徵,以及他們在學習上、與人相處上所遭遇的困難。我們要伸出溫暖的、支援的手,更積極地引導孩子在家庭的人際關係經驗中,逐漸發展出一種最能適合他的氣質特點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的生理和智力上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Q12:氣質有好壞之分嗎?是否準確? A12:氣質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一種因材施教的依據。評估出來的氣質數值,是一種統計上的『傾向』。例如孩童甲的活動量數值較高時,代表和孩童乙相比較,在日常行為上的活動量會較高。此一傾向是一種相對的比較,並沒有有絕對的標準,也沒有好壞之分。 Q13:如何改變氣質呢? A13:沒有立即改變氣質的妙方,不過要先瞭解孩子的氣質,才能事半功倍。父母除了多接收專家學者的意見外,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多體會與孩子間的互動技巧,並適時地修正。 以下為一些基本的建議方向: 1. 對於活動量大的兒童,可適當地安排較大的活動量、接觸外界的活動,但也應該要求他們在需要安靜時,保持一定時間內的安靜。對活動量少,偏靜的孩子應該加強適量的戶外活動。 2. 對於規律性強的兒童,不必過度強制他們按規律做,可偶爾打破規律,使他們能適應生活的變化。對於規律性差的兒童,從幼兒時期就一定要建立適當的規律,如:在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 3. 對於趨避性差的兒童,不要強迫或指責,要耐心引導。對太容易接近的孩子,從幼兒期就應該注意教導他們明辨是非。 4. 對於適應性強的孩子,在多數情況下是值得鼓勵的。對於適應性差的孩子,要多帶他們去沒去過的地方,並且從旁多鼓勵。 5. 對於反應強度高的兒童,在他們吵鬧得時候,大人們不要急於做出表態,在弄清楚原因後,以平靜的語氣對孩子表明態度、講道理。對於反應強度低的兒童,要鼓勵孩子以恰當得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少用否定的語言拒絕孩子。 6. 對於情緒本質正向的兒童,要指導他們作出恰當的評價,避免對危險或不良事物也做出過高的"積極"判斷。對於情緒本質負向(消極)的孩子要避免指責,鼓勵孩子的積極情緒。 7. 對於堅持度過高的兒童,如果所堅持的事情是不合理的,家長也一定要堅持底地以理說服他們。 8. 對於注意力易分散的兒童,從小就應該給孩子經常性的『短時間注意力集中訓練』,逐漸提高注意的時間。 9. 對於反應閾低的兒童,避免給他們突然的興奮刺激,如洗澡水溫的冷熱,逐漸訓練孩子對感覺的耐受性,鼓勵積極的方面,如音樂感強。對於反應閾高的孩子,要及時彌補孩子的遺漏之處,如加強安全教育。 文章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PukjtECYFQQc1drt5mg1aUtE2Hwp2Q--/article?mid=5883

孩子少生病、不生病的秘訣

2012年02月20日
公開
48

什麼樣子的媽媽是個合格媽媽? 是那種孩子病了,整天抱著去醫院打點滴,顧不上自己喝一口水、吃一口飯,眼巴巴盼著自己的寶貝兒快些好起來的媽媽麼? 當然不是,這樣的媽媽一定是育兒考試不及格的母親,才會如此遭到心靈和肉體的懲罰,要知道孩子每一次生病的痛苦,都是抽在母親心上的鞭子啊! 沒有育兒經驗的媽媽,往往讓孩子跟著自己的無知遭很多罪。如果能有人告訴她們:只要做到眼尖、手勤,就可以讓孩子少生病,少遭罪,那麼絕大多數媽媽會高高興興地去做,不會偷懶。 我很幸運,在我的女兒剛呱呱落地之時,家裡來了一個中醫兒科專家朋友看望我和孩子。她教了我受用頗多的“育兒三字真經”,我回憶起來,加上個人經驗總結如下: 第一、要防“火” 作為孩子的母親,防“火 ”意識要強,發現火苗,及時熄滅,避免後患。 這裡的“火”,指的就是小孩子容易上的內火。老百姓常說:“小孩子就怕有火,有火才會生病。”兒童屬“純陽之體”,生命力旺,新陳代謝,生長髮育迅速,容易出現陰陽失衡,陽盛火旺即“上火”的現象。而“上火”現象不僅容易發生在乾燥的秋冬季,每逢換季或者炎熱的夏季也是寶寶“上火”的高發期,因此這幾個節骨眼兒,孩子也最能折騰家長。 要是能保證孩子體內沒有火,基本上,當爹媽的也不會經常火急火燎地抱著孩子上醫院了! 火,一般不是一下子著起來的,孩子的內火也不是一下子就積成病的,一般都有徵兆可以發覺。 那個老中醫教我:每天給孩子洗澡時或哄睡覺前注意觀察孩子的幾個關鍵地方--- 1.肛門:小孩子的肛門正常時是粉紅色的,腸內有熱時,就會呈現紅色,顏色越深,說明體內火越大。 一旦發現是紅色,就要給孩子吃些祛火的蔬菜或水果,比如番茄、白菜芯、甘蔗汁、或是喝點淡竹葉水、淡藤茶什麼的。 一般用梨絲、白蘿蔔絲、藕絲滴上蜂蜜,沁出汁來給孩子吃了、喝了就很管用了。總之,一定是孩子喜歡的,能接受的,但不要太寒性的食物。 這時,一定記住不要讓孩子吃的過飽,尤其是熱量高的食物,儘量不吃,速食更是要絕對禁止。 2.眼角:如果眼角有眼屎出現,說明孩子有肝火了,這時的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不聽話。可以給孩子用生的嫩芹菜抹上花生醬和白糖吃,也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 3.舌頭:小孩子的舌頭、舌邊若是發紅,說明有心火了。 這時的孩子通常白天愛口渴,晚上愛折騰,睡不好覺。 祛心火的食物有很多,比如:趕上夏天,可以買鮮蓮子,剝了直接給孩子吃。還有茭白和茄子,最好素炒、蒸,不要用多油。 4.嘴角:仔細觀察,有些孩子經常口角有“白茬兒”,是口幹引起的,說明有了脾火。 可以尋來柿餅上的柿霜給孩子沖水,或是買來楊桃,給孩子吃。 要是口舌生瘡、舌苔發黃,厚膩,那就趕緊給孩子吃點至保定之類的小中藥,趕快把火滅了,否則,孩子很快就會給你顏色看看。 5.大便:每次孩子大便時,家長都應觀察孩子,是否便得輕鬆,順利,孩子表情如何。如果孩子很痛苦,很費力才便出來,大便又不是軟黃便,同時還有口臭,那就是有胃火了。 儘量給孩子空空胃,少吃點,喝點小米粥、百合粥,荸薺煮水或榨汁,都可以除胃火。 6,手心:經常牽著孩子小手時,就摸摸孩子手心兒,如果是涼涼的,潮潮的,那就放心了。如果是幹熱幹熱的,晚上還出汗,那就是有虛火了。這樣的孩子,體質弱,還不能用 寒性大的食物,傷著了,反而更難辦。 給他捏捏積,搓搓腳心,是個不錯的辦法。一般七八歲以內的孩子,是不需要用藥的,只需小兒推拿就可解決問題. 第二,防“蔫 ” 小孩子發燒感冒或生病之前,都有先兆,一般及時處理,多喝點熱水,蓋上被子,平躺休息,就會轉危為安,或是減輕症狀。 像霜打了的花一樣,耷拉了,不愛說話了,或是莫名的煩躁不安,耍賴,都是身體不適的語言。這些小孩子不會表達,可是大人得從他們的身體語言裡看出來。 還有,判斷孩子發燒是因為玩大發了,還是真的生病了,也可以從是否“蔫了”來判斷,要是沒事兒,孩子不難受,他就該玩玩,該吃吃,沒個不高興的。這個尺子,來判斷幼兒急疹,最有效。 第三,防“旱” 都說孩子水靈靈的,惹人喜愛,那還真是的,因為孩子含水比成人多,大約75%都是水!而且孩子體積總量小,要是缺一點兒水,也是不小的百分比了。所以,一般孩子生病,缺水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說,孩子在該喝水的時候,沒有及時喝上水。 一般早晨起來,孩子要喝些溫水,喝點稀的,上午還要吃水果,白天出去玩,也要隨身帶著水,最多隔半個小時就要喝一次水。晚上睡前不敢多喝水,小孩子膀胱小,喝多水就睡不好覺了。但是睡前一個小時要喝水,這樣可以把下焦的“毒素”在睡前大部排出去。 “不要等渴了再去喝水”,這是媽媽從孩子小時候就要教給孩子的喝水原則,會讓他受用一輩子!因為身體有了足夠的水,才能正常運轉,不會出毛病。 我牢牢記住這老中醫的“三字經”,眼尖加手勤,孩子從此也很好帶,不愛生病。 這裡,還要介紹我在做加拿大移民醫生時,碰到的一個新疆康復科女醫生傳授我的經驗:經常給孩子做按摩,不僅長個兒而且不愛生病。她告訴我的幾個關鍵部位是: 十個手指的側面、手心、腳心:經常搓搓,可以祛火。 膝關節兩側:促進血液迴圈,關節軟骨養分供給,健脾。 從頭頂正中到尾椎骨末端:這是膀胱經走行之處,促進智力發育。 後來,我按照她的方法做,很有成效,而且我自己還總結出一個經驗: 每次孩子臨睡,把你的手搭在孩子腦後,從大椎一直往下摸,如果發現哪一處溫度比別處高,比如肺俞高,對應的是肺,那麼孩子肺內有熱,就要想辦法把肺火祛了;看看是不是大便幹了,要是幹,就得瀉瀉,吃點百合粥,涼拌萵筍絲,或是空腹喝點香油冰糖水也行。 要是膀胱俞溫度高,就要多喝水,可以適當煮點魚腥草或是蒲公英,把濕熱通過尿給排出去。 “要想讓孩子少遭罪,當媽的得多受累。”想想看,是不是這個理兒? 但是,話說回來,就是我上面說的這點累,應該還是比伺候發燒生病的孩子要輕鬆多了,至少你在做我教你的這幾點時,心情是愉悅的,不僅防病,還能與孩子增進親子之情。而且,哪個當媽的即使再能吃苦受累,也不願意遭那個看著孩子受苦,自己心靈倍受煎熬與折磨的罪啊! 寶寶"火"來誰擋? 媽媽學做私人按摩師 一旦發現孩子有上火現象,家長要及時給孩子“滅火”。劉納推薦了一套按摩去火的方法,“對8歲以前的小孩,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是最好的。我記得一個中醫說過一句話,他說小孩子是純陽之體,能治他的病的藥就在他身上,‘身上自有大藥’。我的女兒是剖腹產,我是醫生,知道剖腹產的孩子特別容易得先天感到失調症,因為沒有經過產道的擠壓。孩子一生下來,我就經常給她做撫觸按摩”。 1、捏脊 具體做法是:把手搭在孩子脊柱上面,覺得哪個地方有熱,這個地方就要多多地從下往上搓,可以去火。不管愛不愛生病的孩子,每天捏脊兩次,可以增加免疫力。 2、按摩天柱穴 有的孩子體質比較弱,家長怎樣讓體質弱的孩子強健起來?有一個特別好的穴位,就是天柱穴。脖子後面有兩條筋,天柱穴就在後面凸起的地方。經常按一按,擦一擦,讓這個地方受一些刺激。經常做,孩子的火就會下去。 3、刮大椎穴 孩子經常咳嗽,是有肺熱。可以拿刮痧板刮大椎穴附近,這個地方會出現紅色的痧。 4、按摩天突穴 有的孩子特別容易得支氣管炎,愛咳嗽,可以按摩兩個穴位。一個是孩子第二個鎖骨跟肩關節交界的地方,可以經常按一按,對預防咳嗽特別有好處。另外一個是天突穴,在鎖骨中間。 5、搓檀中穴 孩子免疫力比較差的,每天晚上睡覺前,拿柔軟的幹毛巾,給他搓一搓檀中穴。14歲以前小孩的胸腺還在發揮功能,經常按摩,可以讓胸腺細胞比較活躍,使免疫系統比較堅固。 6、搓手指 建議早上家長送孩子去幼稚園的時候,或者是散步溜彎的時候,可以經常搓一搓孩子幾個手指的側面。這對應的是孩子的消化道,對於去火、消除食積,還有增加免疫力都非常有好處。十指連心,母親跟孩子之間的交流也可以通過手來傳遞。 7、搓腳心 晚上可以給孩子搓一搓腳心。在腳掌上有兩塊肉,中間有一個坑兒,這個地方是湧泉穴,是腎的反射區,人體的能量都是從這個地方湧出來的。經常給孩子搓一搓湧泉穴,體內的火、毒就都排出來了,身體機能會比較健康。 提醒:按摩時要閉門關窗小心穿堂風 劉納提醒,家長給孩子按摩或刮痧時,一定要注意不能有穿堂風,不能讓孩子著涼。因為給孩子做按摩或者刮痧,等於是促進了血液迴圈,毛孔是張開的,這個時候有風邪進來,反而會加重病情。房間的窗戶和門一定要關上,然後再進行治療。比如說孩子肺有熱了,在肺這兩個地方,給他多按一按。孩子的元氣是藏在這個地方,家長經常給他搓一搓,孩子會感覺非常舒服。對於身上這些穴位,能夠經常刺激它,讓經絡更通一些,免疫系統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養生家---劉納)

春夏寶寶止咳祛痰妙招偏方

2012年02月18日
公開
61

為寶寶止咳的4個注意 寶寶咳嗽時把寶寶抱起,拍拍背;寶寶咳得難受時,把寶寶立著包起來,拍拍後背,緩和一下。 呼吸困難時讓寶寶直起身坐著,寶寶晚上睡覺時,因咳嗽、哮喘而使呼吸困難,此時,讓他直身坐起會舒服些。 咳嗽平息後給寶寶喝些涼開水,嗓子乾時容易咳嗽,喝些白開水會好些,但如果咳嗽時喝水,會把水嗆出來,所以應該在咳嗽平息後,再給寶寶喝水。 有其他症狀覺得寶寶身子燙時,為慎重起見,最好測量一下體溫。 止咳被祛談3招 如果寶寶咳嗽痰多,除了帶寶寶去醫院進行治療外,媽媽們還可以參考以下方法,給寶寶祛痰: ◎ 位置祛痰法- 用幾個枕頭做成一個有斜度的平面,傾斜度約為20∼ 30左右,然後讓寶寶俯臥在枕頭上,頭低腳高,這樣利用地心引力,使肺 部的痰液自動流出。 除了上述俯臥的姿勢外,還可以讓寶寶側身睡在枕頭上,左側臥或右側臥 都可以,同樣頭低腳高。因為採取不同的位置擺放身體,會令肺部不同位 置的積痰容易排出。 提示:每個位置停留5分鐘,如果寶寶出現不適的現象,應立即停止。 ◎ 拍痰法- 在位置祛痰法的基礎上,再加上拍痰法,能更有效地將痰 排出,原理是通過空氣及手掌的震動力,使積痰鬆動而被排出,方法是寶 寶俯臥在有斜度的平面上,頭低腳高,媽媽一隻手護住寶寶,另一隻手窩 起手掌,用空心掌輕拍寶寶背部。 維持同樣的姿勢及手法,在寶寶上背部的左右兩邊輕拍,目的是拍出積 痰,每個動作需拍3~5分鐘。 ◎ 震動法- 讓寶寶仰臥在有斜度的平面上,頭低腳高,當寶寶呼氣 時,媽媽用雙手緊貼寶寶的胸部輕按震動,注意不要太大力,當寶寶吸氣 時,媽媽雙手則放鬆。 注意開窗換氣 為了保持空氣新鮮和室內的濕度,最好每過一個小時打開窗戶一次。 認真打掃房間,經常曬被子 塵埃、蟲也會成為導致咳嗽的原因,因此,要認真地打掃房間,經常曬被 子,有時,花粉也會成為哮喘性咳嗽的誘因,所以曬完的被子要輕輕敲 打。 室內嚴禁吸煙 煙的味道會引起咳嗽,家裏如果有容易咳嗽的寶寶,室內應該嚴禁吸煙。 控制柑橘類果汁、冷飲的食用 這些東西會刺激寶寶的嗓子,最好給他吃些刺激少、易消化的食物,如 梨、清粥等。 如何為寶寶選咳嗽藥 寶寶咳嗽吃什麼藥最好由醫生決定,因為引起咳嗽的病因很多要全面分析病情,查明原因,才能選擇適當的止咳藥,給以對症治療。治療咳嗽的藥物主要分為鎮咳藥、祛痰藥和平喘藥三大類。鎮咳藥大多含有某些麻醉成分,必須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是否去醫院 ◎ 在家觀察- 輕度咳嗽,食欲、情緒都平和,沒有出現其他的症狀。 ◎ 去醫院吧 -出現發燒、出疹等其他症狀,多次咳嗽,看起來很難 受;咳嗽時聽到不正常的聲音;咳嗽持續一週以上等情 況。 ◎ 立即去醫院- 鼻子抽動,呼吸困難。

保母托育費用補助申請須知

2012年02月15日
公開
82

101年起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之父母雙就業家庭,將未滿2歲幼兒送交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之保母照顧者,一般家庭每月補助3,000元,中低收入戶每月補助4,000元,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每月補助5,000元。三位子女以上家庭不受雙就業及綜所稅稅率限制。 提供保母托育費用補助申請須知及申請表(範本)如下列檔案,申請仍需請以托育所在地方政府提供之申請書表為準。 詳情請洽各地方政府社會局(處)或上全國保母資訊網http://cbinursery.ntunhs.edu.tw/查詢 地方政府保母業務聯絡電話 機關名稱 電話 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02-29603456轉 3659、3658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02-27208889 轉1622-1624 台中市政府社會局 04-22177100轉37516、37519 04-22289111轉38103 台南市政府社會局 06-6379737 06-6322231*8352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 07-3373379、3373380 07-3368333轉2451~2454 07-3315910、07-3373387 宜蘭縣政府 03-9328822轉458 桃園縣政府社會局 03-3322101轉6322 新竹縣政府 03-5518101轉3253 苗栗縣政府 037-329460、037-559643 彰化縣政府 04-7264150轉0766 南投縣政府 049-2247970 雲林縣政府 05-5522575 嘉義縣政府 05-3620900轉2602 屏東縣政府 08-7320415轉5323 台東縣政府 089-356491 089-326141轉287 花蓮縣政府 03-8227171轉385~387 澎湖縣政府 06-9274400轉396 基隆市政府 02-24201122轉2203-2205 新竹市政府 03-5216121轉558 嘉義市政府 05-2288420 05-2254321轉155 金門縣政府 082-318823轉5161 連江縣政府 0836-25022轉14

0∼1歲寶寶習俗大公開!

2012年02月13日
公開
61

百年傳承∼ 寶寶在0∼1歲的成長過程中,有不少值得紀念的日子,像是第一次剃 胎髮、第一個滿月、第一次長牙等等。適逢民國100年的第一個月,本單元要告訴你:紀念這些寶寶專屬的大日子,有許多百年傳承的有趣習俗,而且各自都有其 代表的意義,爸爸媽媽不妨替寶寶舉行有趣又具紀念價值的古禮儀式,為寶寶及全家人留下珍貴的回憶喔! 文�許碧純;採訪諮詢�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攝影�陳炳煌;化妝髮型�謝鈺倫;演出�媽咪陳彥甫&寶寶鍾雨恩 【Part 1 出生∼一個月】 寶寶出生後第三天:三朝、做膽 三 朝就是寶寶出生後的第三天,因為「三」代表多的意思,過去認為「三」也代表一個關口,順利度過三天,表示寶寶可以存活下來。這一天要幫寶寶洗澡,台中教育 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表示,過去認為寶寶一出生不能碰水,一般嬰兒出生後多是用麻油擦拭身體,再用父親的舊衣包住,直到出生第三天才正式洗澡,而 洗澡時要在澡盆內放入桂花葉、柑橘葉及3個小石頭,都是取其吉祥的意義:桂花葉象徵富貴;柑橘葉代表甘美及吉利的意思;小石頭則是要幫寶寶做膽,所以要挑 選大小適中的石頭,而且形狀要圓,寶寶的個性才會柔和圓滑。此外,有些人會在澡盆內放入12個銅錢,代表寶寶往後會財運亨通。 寶寶出生後三天:報酒(報喜) 報 酒又稱報喜,一樣是在寶寶出生後第三天進行,當寶寶洗完澡,換上新衣後,就要準備雞酒、油飯等物品祭拜祖先及守護神(如註生娘娘、床母、媽祖、觀音菩薩 等)。祭祀的儀式完成後,產家就要送雞酒、油飯到娘家,通知娘家小外孫已經出生了,而娘家則要回以各種補品,讓產婦調補身體。此外,產家也會送雞酒、油飯 給媒人,以感謝媒人當初作媒,分享新生的喜訊。 小兒關煞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危險與災難,而這些危險與災難便叫 做「關煞」,例如:「百日關」就是出生的百日內應避免出遠門;「湯火關」就是成長過程中要小心油、湯、水、火;「深水關」則是要注意不要近水塘、水池邊 等,這些小兒關煞總共有三十幾關,每個寶寶出生後,至少都會有好幾個小兒關煞。林茂賢副教授說明,其實這些關煞最主要的用意,是要提醒爸媽注意寶寶成長的 安全,小心照顧並留心自己家中的寶寶,避免遭遇一些意外。 寶寶出生後的第12天或第24天:剃胎髮 通 常都是在寶寶出生滿12天或24天的時候剃掉胎髮,「剃胎髮」指的就是替寶寶舉行出生後第一次的理髮儀式,代表去除穢氣,且希望寶寶的頭髮能長得又濃又 密,也表示從頭開始,寶寶一生圓滿。有些家長也會將剃下來的胎髮拿去製作成胎毛筆,將來給寶寶當紀念,古代則會用於成年後上京赴考時答卷之用。林茂賢副教 授表示,為寶寶剃胎髮當天,必須先將煮好雞蛋和鴨蛋的水加在臉盆中,並放入石頭1顆、錢幣12枚,然後再將準備好的蔥揉碎,以蔥汁及蛋黃塗在寶寶的頭髮上 開始剃髮。一般來說,剃胎髮所準備的物品各自有其象徵意義,「石頭」意謂著寶寶的頭殼趕快長硬,堅硬如石;「錢幣」象徵財富,希望寶寶長大後能大富大貴; 「蔥」主要是取「聰」的音,希望寶寶日後能增長智慧、聰明。 寶寶出生後一個月內:命名 寶 寶出生後,命名就是一大學問,傳統觀念認為,名字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因此對寶寶姓名也特別注重。林茂賢副教授表示,命名沒有時間點,但多在寶寶出生的一 個月內命名,因為古時嬰兒的夭折率高,嬰兒夭折是常有的事,因此通常不會在出生後馬上幫寶寶命名;嬰兒度過一個月就比較穩定了,此時才會幫寶寶命名,名字 也會取其好記、好帶養的意義;而現代人則是注重寶寶生辰八字與姓名的配合,希望能幫寶寶取一個受益一生的好名字。 拜床母 在寶寶出生後到滿十六歲之前,每年七夕都需要祭拜床母,林茂賢副教授說明,「床母」是一種事物崇拜,因為民間信仰的床神是女性,所以叫做「床母」。俗信認為床母是新生兒的保護神,以農曆七月七日為「床母生」,所以每年七夕都要祭祀「床母」,祈求寶寶能受到床母的保護。 【Part 2 一個月∼半年】 寶寶滿一個月:彌月 依 據傳統禮俗,為了慶祝寶寶平安成長,並告知關心他們的親朋好友,林茂賢副教授表示,通常會在寶寶出生滿一個月當天,分送油飯及紅蛋(若是男寶寶則多雞腿) 給親友,油飯(和雞腿)代表豐衣足食;紅蛋則象徵吉祥、圓滿與生生不息。此外,有些家庭也會準備簡單的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吃滿月酒,一起分享喜悅。林茂 賢副教授也說明,娘家在寶寶滿月這天,必須「送頭尾」,即準備送給寶寶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全部衣物,包括:帽子、鞋襪、衣服、尿布、包巾、棉被、背巾、金 鎖、手鐲等等。 喊鴟鴞 「鴟鴞」就是老鷹,在早期是常見的鳥類,林茂賢副教授說明,在寶寶滿月 的時候,台灣民間習俗會由兄姐或長輩將寶寶抱到門外,用竹竿敲打地面,並對著空中「喊鴟鴞」,邊敲邊念吉祥話:「鴟鴞飛上山,嬰仔快做官,鴟鴞飛高高,嬰 仔中狀元,鴟鴞飛低低,嬰仔快做爸。」(台語),除了讓寶寶一見天日外,也說出對寶寶未來的期待。 寶寶滿四個月:收涎 傳統習 俗中,當寶寶四個月大的時候,家人會準備12個或24個中間有洞的酥餅,然後用紅線串起來,掛在寶寶脖子上,盡量讓酥餅集中垂掛在寶寶的前胸,由媽咪抱著 寶寶,請親朋好友或鄰居拆下酥餅,並在寶寶嘴巴做擦拭劃過的動作代表「收涎」。林茂賢副教授表示,因為寶寶四個月之前不能外出,所以收涎是寶寶第一次和鄰 里見面,讓鄰里認識這個新成員。親朋好友或鄰居取下酥餅時,要對寶寶說一些祝福的吉祥話,像是「收涎收漓漓,讓你明年招小弟」(台語),或是希望他快點長 大、不要再流口水等祝福。 【Part3半年∼一歲】 寶寶滿六個月後:孤齒 俗 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代表的正是寶寶的生長發展階段。寶寶大約在六個月到一歲之間會開始長牙,有些寶寶第一次長牙只有一顆牙齒,就稱為「孤齒」,林茂 賢副教授說明,因為「孤」和「姑」諧音,「發孤齒、吃姑米」,此時要由寶寶的姑姑拿「水米」(泡過水的米)來給寶寶吃,現在人則多是送寶寶鞋子和衣服等禮 物。此外,林茂賢副教授補充說明,若寶寶後腦勺頭髮長得稀少,中間出現了明顯的一條不長頭髮的帶狀區塊,就稱為「孤路」,此時姑姑便要送帽子或衣物給寶 寶。 寶寶滿一歲:度晬(抓周) 寶 寶滿一歲時便要「做度晬」,傳統儀式就是進行「抓周」。林茂賢副教授表示,抓周可說是寶寶第一次的性向測驗,在當天祭拜祖先之後,爸媽會準備一個米篩,裡 面放12項象徵各行各業的物品,包括書、印章、筆、墨、尺、雞腿、刀劍、算盤、錢幣、蔥、芹菜、稻草等,而現今抓周儀式,除了傳統沿襲下來的物品以外,還 可以增加一些現代的物品,來因應現今時代的潮流,例如聽筒就是現代父母相當喜歡放置的物品之一,另外還有滑鼠、金融卡、六法全書、教鞭、小提琴等等。 抓周物品的代表意義 抓周物品 代表意義 書 會讀書,適合當學者 。 印章 有權勢,會做大官。 筆�墨 會成為作家、畫家等。 尺 將來適合成為設計師、建築師。 雞腿 有福氣,表示一生將不愁吃穿。 刀劍 適合當軍官、警察。 算盤�計算機 會當商人、會計師,適合從商。 錢幣 將來會很富有。 蔥 代表會很聰明。 芹菜 代表個性很勤勞。 稻草 適合農事工作。 聽筒 適合醫護工作。 滑鼠 將來適合從事IT產業,成為電腦工程師等。 金融卡 適合從事金融產業,成為財經專才。 六法全書 適合法律工作,成為律師、檢察官等。 教鞭 會成為老師、教授等。 小提琴 會成為音樂家。 林茂賢副教授 現任�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經歷�文建會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中央層級審議委員•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學歷�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民族學博士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碩士 ~原文刊載於2011年1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訓練孩童穿衣 先從脫衣開始

2012年02月12日
公開
56

文�李彥慧 常有家長詢問要如何訓練孩子穿衣技巧,或是看到其他同年齡的孩子已經可以配合穿、脫衣服時,有些家長不禁擔憂孩子是否發展比別人慢。 一般而言,1歲以前的孩子在為他穿脫衣物時,他可以伸出手腳來配合穿(脫)衣物,但無法獨立進行;1歲至2歲時,孩子會脫下簡單的衣物,包括鞋子、襪子和鬆緊褲;2歲至5歲的孩子會嘗試穿一些簡單的衣物,如鞋子、襪子,以及使用簡單的繫扣物,如魔鬼氈和拉鍊;5歲至6歲時,已能獨立地穿脫一般的衣物,分辨清楚衣物左右側,及使用各種不同的繫扣物;大約6歲時,能自行綁鞋帶及辨認衣物各部分的位置關係。 ◎建議家長在訓練孩子穿衣技巧時,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訓練時,可加入一些簡單的口訣或提示,讓孩子容易了解,並方便記憶。 ●訓練穿衣時,最好讓孩子面對鏡子,看見整個穿衣過程。 ●訓練時,選擇寬鬆、前方繫扣、易於分辨前後的衣服,使用鬆緊帶的褲子、易穿脫及魔鬼氈的鞋子、具彈性的短襪。 脫衣物比穿衣物要簡單許多,故訓練孩子穿衣技巧時,可以先從脫衣物開始,到孩子已經可獨立脫衣物後,再進行到在協助下穿衣服。但穿衣物的各種活動,因小孩許多能力都還未發展好,會建議家長從小孩兩歲後再開始。 另一個常見的問題是,小孩搞不清楚左右手,或左右腳的褲子和鞋子,媽媽先不用擔心,因為小孩的智能尚未發展好,大約至5歲時,小孩便能好好地分辨左、右側了。 ◎很多家長常會擔心,怎麼訓練了好久還是看不到成效? 提醒家長要多一點耐心,如果每次都幫小孩穿(脫)衣物的話,自然孩子的練習機會少,表現就顯得較為不成熟。 穿衣的訓練對某些肢體障礙的幼兒可能特別困難,家長需要相當多的耐心及愛心。 孩子在5歲以前,常會因視知覺和空間概念尚未發展好,而被家長誤解小孩是故意穿錯衣物,而遭受責罵,造成自信心不足,家長及照顧者須特別留心。(作者為台中市育康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師)

寶寶奶量與注意原則

2012年02月09日
公開
68

0- 1歲的嬰兒每天所需的熱量約為110~120卡/公斤。 寶寶奶量計算公式: (體重×150c.c)÷ 餐次�(天)﹦一餐的奶量 新生兒的奶量(3kg×150c.c)÷ 8餐﹦60c.c�餐 以新生兒來說,體重約3公斤,一天約喝8餐,每餐的奶量約60c.c左右,大約每3小時餵食一次。 四個月大嬰兒的奶量(6kg×150㏄)÷ 6餐=150㏄�餐 四個月大的寶寶來說,體重約6公斤,一天約喝6餐,每餐的奶量約150c.c左右,大約每4小時餵食一次。 寶寶喝奶參考數量 出生 ~ 2週 60-120 c.c. 2週 ~ 2個月 90-150 c.c. 2個月 120-180 c.c. 3個月 120-200 c.c. 4-5個月 150-240 c.c. 1-3歲的嬰兒每天所需的熱量約為110卡/公斤。 寶寶奶量計算公式:110卡/公斤*嬰兒體重(公斤)*(30cc/20卡) 例如:一位體重8公斤的嬰兒一天所需要的全奶量? 110×8=880卡一天 880÷20=44卡 44×30=1320cc 大約每4小時餵食一次,一天大約6餐...... 1320cc÷6=220cc 所以算出來的cc量還要分為6等分再給你家的寶寶喝 寶寶周歲前,是人這一生中長得最快的時期,尤其體重的增加在這個時期非常快,1年中可增為出生體重的3倍,但因為活動量大,熱能消耗也多,因此在營養及能量的需要量是大人的2至3倍以上。所以4個月以前的新生兒,每天每公斤需要熱量約120卡; 4個月至1歲約100卡;1歲以後約每3年每公斤減少10卡; 除青春期又略有增加外,到了成人時減少到約40卡。 嬰幼兒營養需要量若以奶量來計算,如用『嬰兒配方』奶粉沖泡哺育嬰兒時,照標示處理,則每100cc含67卡的能量(與母乳同),每30cc約20卡。所以要計算奶量是否足夠,4個月大以前因未開始補充副食品,只要計算奶製品的量較為單純,一般以嬰兒體重乘以180cc(120卡) 。 譬如五公斤重的嬰兒,1天需要的奶量約750-900cc,如4小時餵1次,每次約130-150cc(即總量除以6)。四個月大之後,開始添加固體食物或其他副食品,所以須另外計算。一般如體位成長均在正常範圍,不需太過斤斤計較幾cc奶量。 嬰兒的營養攝取要注意下列原則: (1)在頭1個月,尤其是體重較輕的,仍以每3小時餵食1次為宜。滿2個月以前,可以每3-4小時餵食1次,1天餵6-8次; 2至4個月,餵食5-6次;4至6個月,餵食4-5次。在第2個月期間,嬰孩一般熟睡而半夜那一次無須餵食。在第4個月,有些嬰兒已經可以接受把晚上的那一次餵食停掉。 (2)計算奶量時只取整數值即可。 (3)能照時間餵食最好,若餵食時間未到而嬰兒肚子餓時,亦可餵食,但 切勿弄到時時刻刻餵食的地步。 (4)當奶量已餵足時,不要逼他再吃。 (5)餵食時,母親要保持愉快輕鬆的心情。 (6)每天奶量一般不超過32盎斯(約10OOcc),不足的水分可由開水、柑橘 汁等供給,而不足的熱量,可以添加米粉,麥粉或其他副食品供給。 (7)勿過量餵食,以避免消化障礙。 (8)以一般奶粉取代嬰兒奶粉,最好在1歲以後開始,最早也至少要在9個月 大以後。 文章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JpwcTqWXHBt6mNYyPk.MJ5jQww--/article?mid=17347

沒事多喝水?寶寶喝水要分齡 .

2012年02月08日
公開
79

腎臟、腸胃系統均未成熟 腸胃道主要可分為胃、小腸、大腸,胃內的胃酸主要可消化食物,小腸主要用來吸收營養,大腸主要吸收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不過寶寶的腸胃道狀況卻與大人有極大的差異。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指出,以專職於吸收營養的小腸來說,寶寶的小腸長度約只有270公分,相對於大人來說較短,約到四歲時才會發展到與大人差不多。因此我們可發現,剛出生的寶寶腸胃功能尚未成熟,且對水分、乳糖酵素吸收不佳,再者因為腸胃道免疫力不好,對不潔食物的反應也會特別大,因此容易有大便次數多、水瀉的狀況。 而寶寶的腎臟其實也與大人不同,蔡亞秦醫師解釋,腎臟主要分為皮質和髓質,皮質中的腎絲球肩負了過濾作用,而腎小管則負責水分及離子的代謝吸收,隨著年齡成長會慢慢增大,到了一歲之後功能才會逐漸成熟,這也是為什麼一歲以下的寶寶不需特別喝水,主要也是因為擔心腎臟功能不全會引發水中毒。而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也指出,新生寶寶水分所占身體體重的比例約為80%,而腎主要功能是排除廢物,體內多餘的水分會經由腎臟排出成為尿液,但寶寶的腎功能發育未完全,無法排出過多的水分。由此可知,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沒事多喝水是無法應用於寶寶身上的。 水並非亂喝 應要分齡喝水 除了依照寶寶的活動力和當時的身體狀態給予水分外,最主要的喝水指標可參考寶寶的體重公斤來判斷。基本上每天每公斤所需的水分約為100cc,不過越大的小朋友腎臟功能也相對發展較好,且不同年齡的寶寶體表面積也有差異,因此量仍應有所分齡。 六個月以前 基本上六個月以前的寶寶每公斤體重約喝120~150cc,不過仍需評斷是否有發燒、生病脫水活動力不佳等狀況,林聖傑醫師強調6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建議喝水的,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蛋白質、乳糖以及水分,這些水分對六個月以前的寶寶已經足夠,若是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反而是種負擔,且寶寶用奶瓶喝過多的水會減少對母親的吸允刺激,反而減少母乳的分泌。 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只要媽咪泡的時候有按照說明指示比例沖泡,且寶寶喝奶量也正常,其實是不需額外補充水分的。在此需注意,有些寶寶因為便秘,媽咪可能會想讓寶寶喝多一點水,因而自行調整比例,其實是不對的做法,便祕不一定是因為缺水造成,因此需請醫師評估。不過喝完牛奶後,也可給寶寶一兩口水漱口,主要目的為清潔口腔,而非飲水。 六個月以後 六個月以後的寶寶攝取的水量會少一點,每公斤體重約喝100cc,此時的寶寶除了喝母奶或配方奶,大部分的寶寶也會開始嘗試吃副食品,因此像是果汁、果泥、稀飯、菜湯中都含有水分,因此也不用額外多喝水。醫師則提醒,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對於吃副食品的時間並不用刻意延緩,而是應留意食物的選擇,像是容易致敏的柑橘類果汁就需避免。 一歲以上 此時寶寶的體重逐漸增加,因此第一個1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100cc的水分就已足夠,等到2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50cc的水分就可以。不過這時的寶寶腸胃系統發展得更好,活動力增強,且對奶類的需求也會下降,頂多一天喝早晚兩次,因此大多開始吃和大人無異的食物,從一般的食物中也可獲得水分,若寶寶真的不喜歡喝水的話,媽咪其實也無需一直逼迫寶寶喝,以免因此對水產生反感。不過在特殊的狀況下,像是發燒、腸胃炎、或者大量流汗後,幫寶寶補充水分是必要的,且多數的寶寶也會主動表示想喝水的意願。 寶寶喝好水?應依狀況給水 醫師認為寶寶其實只要喝一般煮過的乾淨水即可不用一定選擇高級的礦泉水或特別乾淨的逆滲透水,當然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是絕對不行的。此外,給寶寶喝水應該依照他當時的身體狀況給予,如果有拉肚子腹瀉、流汗過多則可補充電解質口服液,但市售的運動飲料絕對不可直接給寶寶喝,務必選擇寶寶適用的電解質水。若是腸病毒因食慾差而導致血糖過低,則可補充葡萄糖水,但切記滲透壓不可太高,否則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不過有時外出臨時忘記帶水,媽咪可能會想去便利商店買一般的礦泉水給寶寶喝,對此醫師認為一般人無法辨別礦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因此在不確定的狀況下,這麼炎熱的天氣最好還是自行在家準備好再出門。 喝多少才算足夠?需多方面檢視 基本上媽咪若無法精細的計算寶寶的喝水量,則可由以下的方式來進行評估。第一就是尿量不足,解尿次數減少,且顏色特別深,多為濃縮尿;第二則是尿液味道特別的重且刺鼻;第三則是尿布換的次數減少,正常應該一天至少要5次以上,且尿布拿起來有重量感。此外,現在夏天大多數的人會待在冷氣房,也可能因為過於乾燥而造成水分散失,因此仍須記得補充水分。醫師也特別提醒,寶寶若水分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脫水狀況,可分為以下三種層級,若嚴重需緊急送醫: 1.輕度脫水:體重減少5%,且尿液減少、嘴唇口內乾燥,不過精神狀況良好。 2.中度脫水:體重減少6~10%,且尿液顏色變深,頭頂囪門凹陷、皮膚彈性變差、眼窩凹陷。 3.重度脫水:體重減少10%以上,除了中度脫水的症狀外,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還可能有恍惚、休克、心臟脈搏突然下降、精神狀況低迷等狀況。 寶寶喝水的9時機 時機1:發燒出汗,體溫上升1℃會散失2%的水分。 時機2:尿液不足、顏色深且味道重。 時機3:腸胃炎、腹瀉、發燒。 時機4:眼窩凹陷。 時機5:皮膚彈性不佳失去水分。 時機6:劇烈運動大量流汗。 時機7:口腔內黏膜濕潤度不足。 時機8:哭卻沒有眼淚,代表脫水。 時機9:換尿布的次數減少。 若是在平常的狀態下,喝水的時機也需留意,在喝奶或吃飯前最好不要給寶寶喝大量的水,這樣可能會稀釋胃酸,造成食物消化不良。但若在飯前半小時讓寶寶喝少量的水,反而可增加唾液分泌助消化。 養成飲水好習慣 而非逼迫 不過由於水是無味的,因此有些寶寶並無法接受喝水,但林聖傑醫師特別提醒媽咪不應強迫寶寶喝水,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感。此外有些爸媽會想在水裡加入寶寶喜愛的糖份,其實也是不建議的,可能會引起以下的四大問題: 1.口味改變:喝糖水會把寶寶的胃口養壞,日後對於味道較淡的食物會無法接受,讓寶寶吃東西的口味越變越重。 2.米其林寶寶:糖水會讓寶寶變胖,甚至因肥胖日後引起代謝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 3.乳齒蛀牙:若喝了糖水,卻沒有即時清潔口腔,糖水在口腔內停留過久,也容易與細菌發酵產生酸化唾液,讓寶寶的乳牙提早被破壞,乳牙蛀牙後也會侵蝕牙床,影響日後恆齒發育。 4.蜂蜜引發中毒:日前有傳出寶寶喝蜂蜜水卻造成肉毒桿菌中毒的新聞,主要也是因為一歲以下的寶寶腸胃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成,因此吃了蜂蜜會使肉毒桿菌芽胞在腸胃中增生,甚至引發中毒,嚴重可能導致癱瘓。 醫師也提醒,一般市售的果汁也應減少給寶寶喝,因為糖份過高、滲透壓偏高,反而容易造成腹瀉。等寶寶大一點後若想喝則可加水稀釋,最好的做法還是喝現榨的天然果汁,也可鼓勵寶寶多吃果肉,因為纖維質多可避免便秘。那麼媽咪該如何讓寶寶習慣喝水呢?蔡亞秦醫師認為首先爸媽必須先以身作則,如果爸媽都沒有喝水的習慣,那麼寶寶自然也不會喜歡喝。再者就是可以將水裝在寶寶喜愛的水瓶裡,或者藉由玩遊戲的方式讓寶寶喝,絕對不可以逼迫喝下。 結論 寶寶一歲以前因為腎臟仍發育不全,因此不建議額外喝水,從一般的日常飲食中都可獲得充足的水分,但到了一歲之後,最好逐漸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如果寶寶貪玩忘記喝水,等到真的感覺很渴時,身體的細胞可能都已脫水,之後再爆飲喝水反而對身體不好。因此媽咪最好隨時都準備好煮過的乾淨開水,並且定時提醒寶寶喝,特別是在大量流汗之後,甚至在冷氣房內都需留意,有時候用水漱口也可保持口腔乾淨,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後,將來也不會造成肥胖、蛀牙問題,如此才能當個健康的好寶寶。

2~3歲大小肌肉發展簡述

2012年02月04日
公開
55

生命中的第三年,2~3歲的孩子,這時的孩子逐漸變得獨立也較有自己的主見,也因而常常會反抗大人的各項規定與約束,這樣的變化主要的是由於孩子心智能力的增強所導致,由於認知能力的增強、說話能力的進步,讓孩子越來越了解外在環境與自己的關聯性,也越懂得透過姿體及口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大人也因而更懂得孩子在表達什麼、在說什麼。 在動作發展上,這時孩子的身體組織發展較為成熟,體能也隨之增強,孩子逐漸懂得運用本身的肌肉及整個身體來達成一項任務,所以當前兩年的發展讓孩子已經協調好所有站和走所需的能力之後,這時孩子就會開始以此為基礎點試著表現出不同的移動方式,例如跑步過程急速轉彎、平衡木上維持平衡、嘗試不同的跳躍方式、單腳站立、喜歡往高處爬、上下樓梯由一腳一階進展到雙腳交替、雙腳併攏跳躍至少可往前跳20公分、可從高約20公分處往下跳、可騎三輪車、可彎下腰撿取玩具…等。 如同上述所言,2~3歲前的孩子從事操作活動時,是以整個身體為單位一起動,因此在精細動作表現是較為薄弱的,所以當孩子小肌肉及感官系統間的協調已逐漸成熟後,那麼孩子也就慢慢發展出較為精細且靈活的動作技巧,例如能打開瓶蓋、能一張一張翻書、可用積木推疊成塔、串珠珠、使用剪刀及餐具…等。所以有些孩子能在這一年裡逐漸學會自己穿脫衣服、解開及扣上鈕扣。 然而並非每個孩子發展速度都是一樣,因為孩子之間的差異性很大,所以每個孩子在許多不同領域裡的發展速度也就不一樣,所以當孩子在多方面的發展都比同齡孩子慢三到四個月時,此時才需擔心孩子是否有發展上的問題並可進一步尋求專業上的協助與諮詢。 孩子如何學會這些動作技巧呢?在動作發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視覺系統的發展,大腦皮質與視覺對焦及眼球移動的能力的聯結,透過左右大腦的溝通聯結可以增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使得孩子更能掌控左-右的指令。 另一個影響動作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平衡能力的發展,因為良好的平衡感是透過視覺、前庭覺及本體覺之間感官系統的訊息整合而成,藉由這樣的訊息孩子才有辦法逐步發展更複雜的動作技巧。所以當孩子在動作技巧發展較慢或是笨拙時,這可能是因為無法協調好自己身體的感官系統所導致。 (跑和跳) 2~3歲之前,孩子無法真正的做到雙腳離地跑步,就算做到,也無法有效控制跑步過程,例如隨時開始及停止跑步。 孩子第一次嘗試單腳跨越障礙物約發生在18個月大左右,到兩歲時已可採雙膝微彎方式跳過某物體(玩具),但此時孩子仍無法有效運用手臂來幫助他們把身體往前推進。 (丟和接球) 丟球和接球是一個複雜性的動作,丟球的動作會逐步帶動整個身體和大部分身體的旋轉。熟練的丟球者會以身體為軸心來轉動身體,並向前移動身體的重量。2~3歲孩子會以低手擲球方式,僵硬的由下往上拋,而不移動身體。到3歲半才能過肩投球,此時會出現一些身體旋轉的動作,但腳仍緊貼地面不動。3~6歲大多數孩子可用跟手相反的那隻腳支撐身體且會移動身體來投擲。 隨著盯住球的視覺追蹤能力發展,孩子在準備接球時,手臂就會擺放在更彈性的位置,動作也較快。年齡小的孩子會把手臂固定放在某個位置來接球,次時球過來時還會閉上眼睛或轉頭避開球。到4歲時多數孩子張開手去接球,到5歲時多數孩子可靈活控制手臂和手肘接球。 (精細動作) 為了能剪東西或摺紙,孩子必需能組織手眼協調能力,如此才能更準確運用手部的小肌肉。精細動作的發展會因孩子的成長更趨分化、協調、能控制,有能有更好的動作技巧。例如2歲大的孩子會塗鴉、摺衣服、翻書、也會用六到八塊積木推疊成塔;到了3歲會使用湯匙吃東西、仿畫圓圈、把水從罐子倒出;到了4歲會自己穿衣服,畫出蝌蚪人的圖畫,也會使用剪刀剪一道線;到了5歲多數孩子已經會扣扣子、拉拉鍊、串珠珠。 大動作—移動能力 23~24個月:可由上往下跳(約一個階梯高度) 23~24個月:不需支扶可上四階階梯,一腳一梯上。 25~26個月:不需協助可下四個階梯,一腳一階下。 25~26個月:可向後走10步。 25~26個月:可雙腳往上跳起。 27~28個月:可走直線(三步)。 27~28個月:扶著牆壁可雙腳交替上樓梯4階。 29~30個月:可單腳起步從椅子高度往下跳16 to 21 in.high。 29~30個月:可腳尖走路五步。 29~30個月:6秒內可完成30ft距離跑步。 31~32個月:可單腳站三秒 31~32個月:可雙腳往前跳24in。 31~32個月:可雙腳往下跳椅子高度18 to 24 in. high。 33~34個月:可雙腳跳越穿過兩張椅子間距3ft。 33~34個月:可腳尖走直線。 35~36個月:不需協助可一腳一階上樓梯。 大動作—丟球技巧 25~26個月:手臂伸直手掌朝上接球(球會直接碰撞胸口)。 27~28個月:高舉過頭丟球超過7ft。 29~30個月:可往前拋球超過7ft。 29~30個月:可單腳抬起屈膝踢球,且會使用對側手臂移動身體,球可移動6ft。 33~34個月:接球,可雙手臂伸直接住球。 精細動作 25~26個月:可打開瓶蓋。 25~26個月:完成8個積木疊高。 25~26個月:剪刀剪一道線。 27~28個月:完成水平線仿畫。 27~28個月:完成兩個串珠。 27~28個月:摺紙 29~30個月:火車積木推疊,可將三個積木序列排列後,第四個放於起始積木上面 29~30個月: 完成四個串珠。 29~30個月: 完成10個積木疊高。 31~32個月:可使用三個積木疊成橋。 33~34個月:完成圓圈仿畫。 35~36個月:可將積木堆疊成兩個高塔成為牆壁。

何時可以不用拍打嗝?

2012年02月03日
公開
64

文�圖 禾園嬰幼兒學校 相信很多家長都很想知道,寶寶究竟多大可以不用拍打嗝?為了讓家長更清楚,我們特地整理分享幾項觀察指標(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指標喔!那可是禾園多年來的經驗談再加上小兒科醫師的建議及相關資料收集所整理出來的...呵呵),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爸爸媽媽呦! (1)寶寶大約4個月大後就可以不用拍了,不過,要注意剛喝完奶不要讓寶寶滾來滾去,避免吐奶。 (2)剛出生要拍打嗝是因為寶寶不會翻身,如果吐奶或溢出怕會阻塞氣管,造成寶寶窒息,但是,寶寶會翻身以後,他不舒服就會自己翻翻或發出聲音,就比較沒有那麼危險了。所以大約4個月大左右,寶寶自己會翻身就不用拍了! (3)建議喝完奶不要亂移動寶寶,讓寶寶安靜休息比較不會吐奶,有拍不一定就不會吐奶,沒拍也不一定不會吐奶。 (4)當寶寶喝完奶後,先把他立直或是拍打,待吐完氣後,將寶寶上半身放在墊高的枕頭或是棉被上,寶寶過沒幾分鐘後,就會自己開始打嗝了(打嗝前可能會有少許溢奶情形),這種方式也比較不會傷到寶寶還未發育完全的腸胃,不過,基本上已經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就可不用再拍了。 (5)其實,只要寶寶坐立的時間比較長,就可以不用拍打嗝,只要喝完奶之後,扶起寶寶,過一會兒寶寶自然就會打嗝囉! 文章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HIKut32fERMW66XUXSEdRpXa_Q--/article?mid=2159

好家教,讓孩子懂得感恩

2012年01月31日
公開
63

【文�黃美湄(學前教育雜誌主筆)】 前往動物園的捷運線上,一位年輕媽咪帶著一個約莫5歲的小女孩,小女孩不時向窗外張望,經過萬芳醫院站,上來了一位老爺爺,看起來有點步履不穩,小女孩沒等 媽咪開口就將起身把座位讓給爺爺,爺爺笑了笑坐下,小女孩挨著媽咪低聲地說:「老爺爺跟我笑耶!」媽咪摟著小女孩:「對呀!老爺爺覺得你很懂事,他用微笑 跟你說謝謝呢!」 小女孩很幸福,有個懂得回應的媽咪,不像總怕孩子吃虧的爸媽,看到孩子把得手的位子讓人,就責怪孩子笨,還警告等一下活該跌倒。 「感 恩」這兩個字,比「謝謝」來得更深入,在牛津字典上,它的含意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是一份施與受的互動關係。社會環境的改變,讓 孩子漸漸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康寧護專幼保科講師呂素美指出:「當孩子無法瞭解大人的辛苦付出,自然就無法產生感恩心。」 許多媽媽習慣等 孩子睡了,或家人上班上學才做家事。如果你也是這麼做,那可得改變一下囉!有些事要在孩子和家人面前做,尤其是小小孩需要看到具體的行動,在孩子面前做更 有意義。如果時間安排上必需等孩子睡了才做,也要讓孩子知道,等一下媽媽還要做些什麼,或為什麼要做,例如跟小小孩說:「媽媽要把衣服洗乾淨,這樣明天姊 姊上學才有乾淨的運動服穿。」 付出關心,孩子耳濡目染 孝順親長是平常生活裡讓孩子體會感恩的根本做法。平常沒有和長輩住一 起,打電話請安是最具體的表現;帶孩子探望長輩時,主動做家事,並且告訴孩子:「阿公阿媽年紀大了自己煮飯、打掃都很辛苦,平常我們都沒有幫到忙,所以回 來時要多盡點力。」這樣一來,孩子看到了行動,也瞭解了背後的意義。 親人間養成隨時體察彼此的付出,孩子也學會想要盡一份心力。有一年除 夕,呂素美發完兒子的壓歲錢後,繼續整理要給其他親友小孩的紅包袋,兒子看到了,問媽媽為什麼還在準備,於是她一一告訴孩子這些是要給誰的,孩子聽完之 後,把原先收好的紅包袋拿出來,跟她說:「媽媽!那我這個給你。」當然,做媽媽的還是讓孩子安心地保有自己的壓歲錢,但也領受了孩子的心意 讓心變柔軟,孩子就更堅強 ?如何引導學齡前的孩子感恩 從小的生活紀律和生活的鍛鍊很重要,baby階段就能跟著家中的儀式學習,從具體的動作、言語去感受;2歲掌握喜歡當小幫手的年紀,在舉手之勞中,讓孩子學到責任,不會對別人的付出與服務感到理所當然。例如:把衣服分類,自己收拾碗筷。 2、 3歲開始能學習關心別人的喜好。孩子吃東西的時候,提醒孩子「爸爸也很喜歡喔!」或是炒菜時,不要只顧著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餚,即使孩子不愛吃,也讓他知 道,這是爺爺喜歡吃的。」好吃的東西,孩子埋頭吃完了,別跟他說:「不要讓姊姊知道。」而是「姊姊也很喜歡耶」,問問他怎麼辦。 中班以後的 社會能力發展達到能瞭解別人的意圖,動機,例如:積木弄垮,知道對方是故意或不小心,雖然會哭和生氣,但學習接受別人的道歉,而道歉的人也學習體貼對方的 感受。此外,中班的孩子也能學習看事情背後的原因與心意,看到對方的好。例如:阿媽來家裡玩,要挪出一個房間給阿媽住;如果孩子抱怨阿媽來我們就要擠在一 起,這時就該引導孩子:「阿媽太想你,所以就來看你囉!」 ?如何引導上小學的孩子感恩 進入學校以後,孩子已經發展到具體運思 期,能夠體認自己做什麼事,會產生什麼後果。例如:當上學爬不起來,或拖拖拉拉,爸爸送孩子上學要冒著飛車和自己遲到的危險。這時要讓孩子知道,上學是他 自己的責任,應該要感激爸爸帶他,而不是理所當然享受一切。孩子學會感恩現在擁有的東西,才不會老覺得欠缺,不能滿足。 教導時機也很重要。在正向情緒之下才有學習效果,例如:孩子表現不好時(考試考 不好,或做錯事),爸媽一面打罵孩子,一面訴說自己辛辛苦苦為了誰,這時,因為打罵帶來的是負向情緒,孩子也就無從體會爸媽的辛勞與付出,留下的多半是身 上的痛、內心的憤怒、羞愧或不服。善用教導的情境還可效法國外常見的讓孩子跟到爸媽上班的場所參觀,這樣的過程,可以讓孩子具體看到爸媽上班時的行為,而 不只是看著爸媽拎著筆記型電腦或工具箱出門,晚上又回家了。

讓寶寶從小自信的28個方法

2012年01月29日
公開
61

作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寶寶從小就很自信,但自信不是天生的。以下是打造自信寶寶的28個方法,您不妨試試。   1.認真對待寶寶的要求。當他在電話裡滿懷期望地提出:“媽媽,牛奶。”你在外面一時不能滿足他,告訴他具體時間:“回到家,媽媽給你拿,好嗎?”經常忽視寶寶的需要,會讓他因不被重視而失去信心。   2.週末帶寶寶出遊,徵求他的意見,但不要問“你想去哪裡”,而是這樣問“你想去動物園還是水族館”,給他選擇的範圍,讓他自己做出選擇,會增添對自己的信心。   3.寶寶剛學說話,你教他“大西瓜”,他卻說“大西抓”。不要嘲笑他,也不要當時刻意強調,換個時間再教他。在寶寶語言學習期,你的嘲笑會使他喪失學語言的信心和興趣。   4.寶寶提出問題,耐心傾聽,如果你回答不了,老實告訴他。讓他知道任何人都有做不到的事情,打消他對別人的敬畏心理,從而增加自信。   5.用商量的口氣讓寶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報紙拿給媽媽,好嗎?”讓孩子知道被人需要,是提高他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6.讓寶寶在家中最醒目的牆面上張貼他的塗鴉之作;在櫃子上為寶寶做個陳列架,陳列他的小製作。榮譽感最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7.給寶寶一個房間,沒有條件的,可以給他房間的一部分,讓他有一個自由玩耍、不受束縛的小天地。因為擁有自己的“領地”的他心中充滿驕傲感,這會讓他平添自信。   8.不要總是因為孩子房間里或者桌面上很亂而責備寶寶,而是教他自己收拾散落的玩具,並且跟他一起做。媽媽的寬容是培養寶寶自信的土壤。 9.不對寶寶說:“妹妹已經會數數了,你還不會,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別的孩子差。總是拿比他強的孩子和他比較,最能挫敗孩子的自信。   10.帶寶寶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裡,讓他交給收銀員。他還不會算賬,但至少讓他知道錢能買東西。逐漸讓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錢,讓他當家,會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11.給寶寶購買衣物,讓孩子自己挑選顏色和款式。也許他選的顏色你並不喜歡,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見被尊重是他自信的開始。   12.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歡的動畫片,和他討論喜歡的人物和台詞,對他的觀點表示感興趣。平等的相處和交流是給他自信的階梯。   13.讓寶寶獨立清洗自己的小襪子、小手帕,哪怕洗不干淨。孩子的自信來自於每件小事中你對他的認可。  14.當寶寶表演背詩、講故事和唱歌的時候,給他打拍子,表示應和。鍛煉他敢於從容登台表演,就是鍛煉他的自信心。   15.讓寶寶接近陌生小朋友,積極鼓勵他與各種年齡的人自由交往。培養他的社交能力其實就是在培養他的自信心。   16.幫助寶寶擬訂詳細計劃,並提醒他執行。比如幫寶寶制訂練琴計劃,制訂計劃時和他協商時間。執行時提醒他“寶寶,我們現在該練琴了,對吧?”讓他養成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做事胸有成竹,做人才能充滿自信。   17.寶寶玩可樂瓶、鞋盒等各種廢棄物,不要武斷制止他。孩子喜歡探索他感興趣的東西,你制止他的興趣,也就挫傷了他探索的信心。 18.孩子在拼七巧板時遇到困難,要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這些困難。實在想不出辦法時,你可以側面指點。戰勝困難可以讓他自信倍增。   19.和孩子相處時,經常尋找值得讚許的具體理由,用讚許的語言鼓勵他,但不要空洞地表揚孩子。可以說:“寶寶知道自己小便了,有進步嘛。”不要說:“寶寶你真聰明,媽媽好喜歡你。”具體的稱讚給他自信,空洞的表揚會讓他自大。   20.本來並不想帶他去麥當勞,卻隨口答應他去,承諾了卻不去實現。你的失信讓他失去自信,也失去對你的信任。   21.幫助寶寶發揮個性中積極的方面,讓他成為有個性的人。寶寶是急性子,就鍛煉他做事的速度;是慢性子,就鍛煉他的條理性。強迫他改變秉性會讓你對他失去信心,更讓他失去自信。   22.教他從小認可自己的長相。比如告訴他雖然他不是大眼睛,但小眼睛只要有神就很好看。很多不自信往往源於對自己相貌的不認可。   23.向孩子提供書籍和材料,支持他幹自己夢想做的事。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才乾和能力,他才會更有自信。   24.盡量讓寶寶在生活中脫離依賴。上幼兒園要準時,爭取讓鬧鐘叫醒他而不是媽媽一遍遍呼喚。生活能自理的孩子才能在沒有依靠的處境中充滿自信。   25.讓寶寶從小學會遊山玩水。帶寶寶旅遊時多給他講述所遇到的動物、植物、地理、典故等各種知識。見多識廣才能自信倍增。   26.不用辱罵來懲罰孩子的過錯。辱罵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還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27.寶寶遭遇挫折,用緩和的語氣同他一起分析這次經歷,下次就不會有同樣的錯誤。重新鼓起他的自信心,尤其重要。   28.父母遵循合理的行為標準,做受人尊敬的人。父母在社會中不受人尊重,最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

2012年01月22日
公開
75

  國際閱讀教育協會2006年公佈的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五年評比一次)評比結果,宛如為國內閱讀推廣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彈。台灣小四學生首度參加評比的整體成績,不僅在四十五個國家地區中排名22,台灣學生每天課外閱讀比例為24%,遠低於國際平均值40%。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科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與人溝通和互動的基本能力。究竟父母在孩子閱讀愛好的培養上該扮演何種角色?又有哪些活動能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呢? 5∼8歲是自主閱讀的起點   其實,閱讀能力的發展有既定的方向:從圖像的閱讀到文字的閱讀,從父母的伴讀到自主性閱讀。   在學前階段,由於孩子還不會識字,都是由父母唸書給他聽,孩子從書上的圖片來瞭解故事。一直要到大約五歲左右開始,孩子開始展現對文字的興趣,他不再只對圖畫感興趣,而開始會指著書上的文字,問父母該怎麼唸,這時候他已經能夠知道每個字都有其對應的語音了。   上了小學之後,孩子開始學習注音,也能夠認得一些簡單的字彙,慢慢的,可以自己讀有標注注音、文字較少的圖書。一開始,孩子會把焦點放在「讀字」上,因此有時無法完整理解整個句子;逐漸地,當孩子的閱讀的技巧越來越熟練,認得的字也越來越多,他便能專注在句子的意義上,並且願意挑戰更困難的讀物。當遇到有不會唸或看不懂的地方,他也能夠根據前後文或插圖來猜測故事的內容。 如何培養愛看書的孩子   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閱讀能力及閱讀愛好的培養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是因為父母本身喜愛閱讀對孩子是良好的示範;此外,父母提供給孩子良好的閱讀環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經常帶孩子上圖書館,或讓孩子在想閱讀時隨手可取得讀物,都有助於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以下便提供幾個方法,是父母可以運用來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以及培養閱讀興趣的: ◎ 持續為孩子唸故事書:   很多父母在孩子能夠自行閱讀後,就不再和孩子共讀了,事實上,雖然孩子已經能自己讀一些簡單的書了,但父母還是應該繼續書給孩子聽,特別是在孩子睡覺之前。在唸書給孩子聽的時候,父母可以多加入一些聲音的表情和抑揚頓挫,這樣除了可以讓閱讀變得更有趣之外,也幫助讓孩子瞭解標點符號的意義、句子的結構、以及故事的高潮跌起。 ◎ 鼓勵孩子讀給你聽:   父母可以跟孩子以輪讀的方式來閱讀,也就是父母唸一段或一整頁,接著讓孩子來讀一段或一頁。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也可以是父母先唸一本比較困難的書給孩子聽,再讓還孩子讀他最喜歡、最熟習的那本書給父母聽。別忘了事後給孩子掌聲和讚美,當孩子在學習一項新技巧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回饋和鼓勵。 ◎ 與孩子討論書的內容:   親子共讀時,透過討論可以讓閱讀更加生動,例如:在開始讀一本書之前,可以先問孩子:「你覺得這本書在講什麼呢?」,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也可以問他:「你猜接下來會怎麼樣呢?」、「你覺得小主角應該怎麼做呢?」。只是,與孩子的討論應該是很自由的,不需要事先設定好問題,也沒有一定的答案。這麼做只是要幫助孩子更能理解故事內容,也給孩子機會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 ◎ 訂定家庭閱讀時間:   每週挑選出一段固定的時間,是家庭成員共同的閱讀時間,例如吃完晚飯後的30分鐘,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書,各自安靜地閱讀,事後也可以安排一個小小的分享,輪流說說自己的讀書心得。訂定家庭閱讀時間的目的,除了養成孩子固定的閱讀習慣,也讓父母有一段清閒的時間,可以讀自己的書。 ◎ 鼓勵孩子多用文字表達:   研究發現,讀與寫的能力是相輔相成的,也就是,閱讀與寫作的能力是互相增長的,因此父母可以透過一些日常的活動來促進孩子的讀寫能力,例如用簡單的字彙寫小紙條給孩子,並鼓勵孩子也用文字來回應;也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寫故事,或把孩子講的笑話寫下來,這些都是促進讀寫能力的好方法。   此外,生活中還有許多小活動,都可以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例如爸媽平日可帶著孩子一起看廣告傳單、食譜或產品使用說明書,出門時一起研讀路上的招牌、電影的看板、或公車的廣告...等等。   閱讀教育的重點在帶出孩子的興味,絕不是侷限在課本上的考試知識,所以更應從生活中體驗起。如果爸媽本身對閱讀活動能保有一定的熱情,這也將成為影響孩子閱讀態度的最好教材,只要培養了孩子的自主閱讀習慣,也等於為孩子開啟了一條永遠不寂寞的人生路!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寶寶爬行好處多多

2012年01月20日
公開
39

◎作者:江長奇 - 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 臺安醫院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占著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的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 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 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 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是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 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 1.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 2.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 3.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 4.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 5.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 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

給孩子自己玩的機會

2012年01月17日
公開
53

小孩都愛玩,但實情卻是:不是每個小孩都很會玩!有些孩子會一直喊無聊,好像什麼都不好玩;有些孩子在任何時段,都要有人陪,就是無法安心的跟自己玩或獨處。 是孩子出了問題?還是買給他們的玩具不夠好、不適齡?聽起來像是順理成章的假設,但其實你該換不同的方向思考…… 透過玩,來建構自我 每個小孩都愛玩,「玩什麼」卻與他們是處於人生中哪個階段有關。 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關注,也就引發了不一樣的玩耍內容和方式。玩的時候,現實與想像、技巧與概念、對自己與他人的認知都會互相激盪和增長。所以嚴格說來,「玩」是小孩人格、智能、社會和情緒得以成長的重要來源。 「嬰幼兒」在人生第一個階段裡所玩的,都與「自己」有關。因為生命的第一件功課,就是建構「自我」。 小嬰兒,很關愛自己,餓了、冷了、尿溼了、無聊了就哭,他的生理反應告訴他:「得照顧自己了!」而一旦能自己行動時,他們就注視著自己的手、腳、眼睛……驚喜的探索著各個身體部位能做些什麼?自己的意志又如何與肢體動作連結? 你注意到了嗎?你的小小孩一直在玩的,不就是一些與照顧自己有關的生活遊戲嗎?你的小寶貝,老是樂此不疲、反覆的玩弄或探索自己的手呀、腳呀能做什麼。一雙手、一雙腳,就能讓他玩好久,也可以轉化成任何一種他們熟悉的角色和世界。他們就是自己的最佳玩伴、最富趣味的探險場域和玩具! 所以爸媽 和 老師,不用在孩子一睜開眼時,就「怕」他會無聊,趕緊塞玩具到他手裡、轉開他頭上的旋轉吊飾、或放CD、音樂給他聽,想用外在的物質去娛樂或教育孩子。從嬰兒時期就這樣做,反而容易讓孩子認定「我需要外在的物質來照顧我自己」。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幼兒期的孩子常會說:「我好無聊,不知道要玩什麼?」 等一下,讓他有時間去感受 換個角度想,從孩子很小開始,你能做的,就是「等一下」。比如說,在孩子睡醒時,別急忙的打開音響;吃飽飯後,別急忙要他找東西玩;到遊戲角落時,別急忙問他玩這個或那個好不好;散步時,別急忙的指東指西,要他看這個或那個。 建議你可以「等一下」,讓孩子有時間自己反應此刻他感受到什麼?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想到什麼?讓他成為做決定的人,自己決定要先拿什麼玩具;要蹲在哪邊看哪顆石頭?或只是單純玩他的手指頭、或衣服上的細線…… 你的「等一下」,可以帶給孩子的,是思考的習慣、是感覺的信任、是探索的喜悅、是修正的機會。你的「等一下」,帶給孩子的是,讓他從很小開始,就學會如何從平凡的場域裡,看見生機。換句話說,他的創造力即由此而生,能在平凡之中看見新的角度。所以一個紙盒,就可以讓他玩好久;一個已散步過好幾年的公園,總能讓他玩得歡聲雷動! 那天帶班上的孩子去農場郊遊,按照原定計畫的看過了雞園、豬圈,坐過了稻草車,也「學過」了種子的一生,還有半個小時,不知該做什麼來「維持」秩序? 一看見身旁這大片綿延、暖綠的草地,我心生喜悅,竟順口向大家宣布:「接下來的活動是自由跑、追、跳。」隨行的家長和我的助教,都瞪大眼睛看著我。過了大約兩秒鐘的沉靜後,孩子的歡呼聲和小小身影,像瀑布般的飛瀉在草地上…… 不到十分鐘,我驚訝的發現,大人和小孩不僅跑成一堆、笑聲震天,連幾個很害羞的孩子,也笑得喘不過氣來。帶班上孩子郊遊這麼多年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的看見「好快樂」。 不受限的玩 沒有限制的玩耍,讓孩子的想像力和行動力,隨興轉彎;沒有預設的學習進程,讓孩子的五官,靈敏的覺察到石頭底下、樹皮裡、蒲公英的中心,都藏著意想不到的小生命。那短短的半個小時,遠超過之前一個半小時的「教育之旅」。我們充滿了生命力,也發現了生命力! 孩子在短短的幾分鐘內,玩得好開心。孩子、甚至大人,都驚喜的享受每一秒所帶來的可能性。好像什麼都沒玩,卻什麼都玩到了;好像什麼都沒學,卻體驗到各種因果關係,而且很開心。 有時候,我們成人太過自信,以為自己已預設好最適合孩子、最不浪費孩子黃金時期的學習架構。所以孩子上了幼兒園回來後,你要他繼續做富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但你這樣做,卻可能讓孩子長期處在「被安排好」的處境裡,沒有機會打破現實、跳出框框! 有時候,我們成人太相信「結構」。但太多的結構,會阻礙「發現」的快樂。當一個相信「結構」的老師,郊遊回來後問孩子:「你為什麼喜歡這次郊遊?」他們的答案卻是:「不知道,我就是很快樂。」那個問題是多餘的,「我很快樂」的本身,早已足夠! 「老師啊,我花了幾萬元,幫孩子買了一整套適齡的益智玩具,但他還是說沒有東西可玩!」「老師啊,我花了十幾萬元幫孩子買了全套的童書,但他還是不肯乖乖自己看書呀!」我常常在演講的會場上,聽見爸媽這樣憂心的說。 是的,每個小孩都愛玩,但現實是,不是每個小孩都很會玩!其中一個關鍵在於:「你(成人)」有沒有給孩子時間和機會,去發現自己可以如何想、如何玩。五歲的奧莉維,拿著她新捏好的黏土作品來找我,她說:「我本來不知道該捏什麼?但捏著、捏著,就捏出了一朵花。」 每個小孩其實都很會玩,但身為成人的你,有沒有信任他、給他機會呢? 文章出自:親子天下雜誌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8484&page=4

爸比媽咪,該如何跟寶寶說話?

2012年01月14日
公開
38

文�李佩璇】 語言是在社會中與他人溝通的方法,可以使用這些語詞來代表物體與行動,並且溝通個人的需求、感覺與想法,甚至影響孩子日後的思考邏輯,然而這麼精細的認知和發展學習,並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夠學會,即使寶寶還不會開口說話,從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起,就不停的吸收環境中的訊息,因此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時,其實他們的小腦袋都在不停學習喔! 嬰幼兒3歲以前的語言發展 小嬰兒在能夠順利使用語言之前,會透過發出各種聲音訊息,讓照顧者知道他的需求和感覺,最一開始就是哭叫,接下來可能會發出類似母音的單音,像是「達達」等聲音。至於6個月大之後,寶寶開始會重複比較複雜的音,例如「巴巴、那那、媽媽、鴨鴨」等,這時大人常會以為寶寶會叫爸爸媽媽了!其實,嬰兒對於自己發出的聲音,還不知道有任何意義。大約到了9個月至10個月大,他們開始模仿且記得一定數量的語音,也已經會把聽起來像是語言的音串聯在一起,只不過對成人來說,只知道寶寶會一個人喃喃自語,但還無法分辨孩子到底在說什麼。 2歲至2歲半•語言爆炸期 通常在1歲之後,孩子能說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比如說指著皮球:「球球!」或是搖頭表示不要,有的孩子甚至能清楚的說出「不」這個字,雖然還不能說出清楚的句子,但是成人對他說話時,比較能夠理解意思,大部分孩子會搭配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想要喝奶,就會用手指著奶瓶叫媽媽。 臺灣幼兒早期教育協會理事長劉百純老師表示,在寶寶2歲至2歲半時,是嬰幼兒語言發展的「爆炸期」,一直以來寶寶就像海綿一樣吸收週遭的聲音和語言,但必須練習口腔的動作來發出正確的音,因此在2歲之後,口腔的發展已經漸漸成熟,會將之前所模仿、記憶和學習的語言,在這個時候表達出來,很多家長會發現,寶寶在這段期間可能突然會冒出整句話,甚至是從來沒有教過他的,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在寶寶還不會講話前,就要留意平常和寶寶說話的方式和口氣,因為孩子們的學習能力是很快的! 如何與學說話的寶寶互動 表達是人類很重要的技能之一,若在寶寶學說話的階段,多留意孩子這方面的發展,並且給予充分的誘導,對孩子學習語言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不同,也不需要太過急躁,免得讓孩子倍感壓力。 多和孩子說話 聽覺是所有感官中最早發育的感官之一,寶寶從在媽媽肚子裡開始,就能透過聽覺聽到環境周圍的聲音,因此從寶寶出生後就可以多跟他說話,比如寶寶醒來要喝奶時,就可以跟他說:「你醒來了嗎?是不是肚子餓了要喝奶?媽媽來餵你喝囉!」嬰兒還小不會回答,但媽媽或主要照顧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製造機會跟寶寶說話,劉百純理事長表示:「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餵奶的時候,都可以用話語敘述正在做的事,一方面提供寶寶語言學習的機會,一方面也可以建立親子親密的溝通,看起來雖然有點像媽咪在自言自語,但其實寶貝正在進行接收性語言的學習。」正因為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聽得懂,因此當孩子稍微大一點,可能會到處爬,很多媽媽會用威脅的語氣,或負面的話語告誡孩子,例如:「就跟你說不可以這樣,再爬到門口就把你關起來!」「為什麼吃飯不坐好?媽咪最討厭你了!」對孩子來說,會把這些語言記起來,也許某天你會發現,自己的寶寶在幼兒園用同樣的語氣教訓同學,所以劉百純理事長提醒家長,跟寶寶說話時,父母不要把憤怒的情緒或是負面否定的言辭參雜在話語中。 【完整內容請見2011年12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托育費用補助新制

2012年01月07日
公開
57

***101年1月1日保母托育費用補助新制***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child/index.aspx(內政部兒童局)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之父母雙就業家庭,將未滿2歲幼兒送交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之保母照顧者,一般家庭每月補助3,000元,中低收入戶每月補助4,000元,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每月補助5,000元。三位子女以上家庭不受雙就業及綜所稅稅率限制。 1.「建構友善托育環境∼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修正案業奉 行政院同意辦理,並自101年1月1日起生效。 2.本(101)年度1月1日起,就業者家庭部分托育費用補助之一般家庭資格原定家庭年總所得150萬元(含)以下,修正為「申請人經稅捐稽徵機關核定之最近1年綜合 所得總額合計未達申報標準或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並增訂中低收入戶補助標準,自101年1月1日起生效不溯既往。 3.因配合「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實施計畫」開辦,原計畫「非就業者弱勢家庭臨時托育費用」補助規定及額度皆較前項育兒津貼嚴格,故本項補助刪除,如有符合該項資格之申請人,請改申請「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 詳情請洽各地方政府社會局(處)或上全國保母資訊網http://cbinursery.ntunhs.edu.tw/查詢 記得保母是要有執照並加入社區保母系統(協會), 有與家長簽約, 而家長收入又符合規定者, 就可以申請保母津貼 申請方式: 1.申請表(彭婉如基金會有) 2.郵局帳戶影本 3.戶籍謄本 4.保母契約書 一起於1/15以前交彭婉如基會即可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你說了幾句呢?

2012年01月06日
公開
50

提醒父母們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斷送孩子的前程。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麼,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亮麗的角度審視孩子、肯定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 [第一句]“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 笨蛋” 的標籤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 笨蛋” 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 翹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簡單的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聽話“ 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力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學會與孩子說話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 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 因為我是你爸爸” 的威風 “一言堂” 的後果 懼怕不等於信服 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會與孩子商量 聽聽孩子的建議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停止空洞的說教 尊重是最好的辦法 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 寬容孩子的“ 不務正業”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好不好 為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樣幫助孩子最有效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只當“ 參謀” ,不當“ 司令” “ 早戀” 不是洪水猛獸 “ 賊” 的帽子扣不得 接納孩子的缺點 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錯了,真笨!” 允許孩子犯“ 錯” 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給孩子傳遞什麼樣的資訊 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比制裁肉體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擺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 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不可隨意塗抹 別讓孩子患上“ 習得性無助” 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 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 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 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 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你說了幾句呢? 這輩子我們都還來的及修正唷!現代孩子最缺的4 個方面: 1、童年快樂的缺失; 2、精神文化的缺失; 3、親情溝通的缺失; 4、成就感的缺失。 給爸爸媽媽的5 句忠告 1、成長比成功重要; 2、經歷比名次重要; 3、付出比給予重要; 4、對話比對抗重要; 5、激勵比指責重要。 1.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幹,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念書。我組織夏令營,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我說“你不愛吃嗎?”“愛吃!”“那你怎麼不吃呢?”“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你們家雞蛋長什麼樣?”“我們家雞蛋是白的、軟的,這雞蛋太硬咬不動!”後來一問才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沒見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所以別老預設結果,而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經歷比名次重要 ——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無能 l都說現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經受不起挫折,這是因為家長不給他們接受磨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機會。“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傷害天天都可能發生,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可以包容孩子,讓家成為孩子最後的港灣;可以理解他,讓他找到溫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沒有出路時,給他指條路而不是給他一堵牆。 3、付出比給予重要 ——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l只對孩子付出愛,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只會一味索取。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咬牙從市場買來,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捨不得動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嘗一口,“別動!”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4、對話比對抗重要——別跟孩子“較勁” l青春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四五十歲的父母也愛跟孩子“較勁”,雙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比如談到早戀,許多家長就簡單、粗暴地阻撓、強行壓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強,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5、激勵比指責重要——欣賞孩子,告訴他“你能行” l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資訊,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我小時候有兩大愛好,一是畫畫,5歲時畫了一隻大公雞,我母親說:“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還漂亮!”於是,我更愛畫了,黑板報從一年級畫到高三,到農村插隊給農民辦報,後來就辦了《中國少年報》;二是愛跳舞,五年級那年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收小演員就有我一個。結果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我穿著小褲衩、背心,手背後、腳站直後,有個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哼,腿都不直還跳舞呢!”從此之後,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話,後來就不敢再跳了,再後來乾脆不跳了。所以我對父母說,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其實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和自信。別瞧人家,大膽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會創造奇 跡! 文章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yucj-001/article?mid=595&prev=596&next=593

年輕父母訓練寶寶如廁

2012年01月05日
公開
57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更合適? 寶寶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脫離尿布生活呀?這可是年輕父母們都會遇上的頭痛問題。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都開始意識到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像學走路一樣,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它的順利完成不取決於父母的主觀願望,而在於你家寶寶動作與心智兩方面的成熟度和它們的完美配合。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更合適? 太早開始的訓練與太晚開始的一樣糟糕。寶寶太小,如廁訓練會給他造成莫大的壓力和挫折感,甚至出現便秘、拒絕排便及上廁所等退縮反應;而寶寶兩歲半還在白天兜著尿不濕的話,會讓他自卑,也會令他在群體生活中成為笑柄,後者也是一種精神壓力。那麼,有哪些線索可以幫助父母判斷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呢? 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寶寶可以保持尿片乾燥達兩小時以上,或在小睡時不尿; △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聽得懂簡單的指令; △寶寶對他人上廁所表示出興趣; △寶寶可以走過去坐好; △寶寶可以在口頭上或行動上表達想解便的慾念; △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或拉起; △寶寶可以獨立地表達“願意”還是“不願意”。 2000年兒保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父母在寶寶18到24個月之間開始如廁訓練,80%的寶寶在兩歲零四個月可以完成白天的訓練,到三歲左右才能完成夜間訓練。專家發現男孩在訓練時所要花費的時間超過女孩;而越早開始訓練的寶寶,其訓練期也較長。例如18個月開始訓練,到26個月時完成白天的訓練,花費8個月,而從24個月開始訓練,到第28個月也完成了,只花費4個月。這一點讓實踐過的父母相信:等寶寶更成熟些再開始訓練,寶寶可以學得更快,大人和孩子所遭遇的挫折也會更少。 如何做如廁訓練? 第一,準備一個類似於玩具的如廁椅或者尿桶。尺寸就方便寶寶坐穩或站妥,還必須配置鮮豔的色彩或者聲音,來吸引小寶寶的興趣。 第二,屬於寶寶的如廁椅應放在寶寶自己的房間裡,寶寶樂意在客廳裡開闢他的“遊戲場”時,如廁椅也可以放到他的近處。鑑於這個年齡的寶寶有尿意的時候都會急不可待,如廁椅放置時的“就近原則”非常重要。 第三,讓寶寶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廁椅,經常帶他去坐一坐,不必拉下褲子。為了讓好奇心強的寶寶對房裡突然出現這麼個“彩色玩具”不抗拒,父母不妨在他坐穩後在旁邊講故事。 第四,隨時間詢問孩子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他點頭,就趕緊帶他去如廁椅上,將尿布拿掉後坐在上面。則開始解便時,不必馬上處理它,因為小寶寶對於這種從自己身體裡“掉下”的東西也許會有奇怪的感覺,父母可當著寶寶的面清理他的如廁椅或尿桶,告訴他衛生間才是“它們”該去的地方。 第五,逐步擺脫如廁椅。當白天的訓練接近完成(寶寶很少在白天尿濕褲子)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去上衛生間。女孩的訓練主要由媽媽來完成,男孩的訓練由爸爸來言傳身教。鑑於男孩子比女孩要髒亂和淘氣一些,父親應給予準確的示範,比如如何“瞄準”便桶。如果他不聽話,小孩子的穩定性又差,就在便桶中放一張有顏色的紙,讓他瞄準紙片撒尿。這對寶寶來講,好似一個遊戲,同時也增加了他上廁所的積極性。 第六,訓練孩子自己擦乾淨屁股。這個步驟很多父母都樂意為寶寶代勞,怕他們擦不干淨,也怕他們弄髒手。其實這一環節不完成,如廁訓練就不能算完整,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甚至會因為“沒人給我擦屁股”感到莫大的精神壓力,有些寶寶還會為此抗拒上幼兒園。父母要示范正確的擦拭方向(尤其是女孩,大便後一定要從前往後擦,以防尿路感染),幾次以後,孩子就會了。假如怕孩子弄髒手,督促他們便後洗手就可以。 第七,要等日間訓練完成結束後再進行晚間訓練,培養孩子入睡前後早起後主動如廁的習慣,如果發現孩子睡前飲水太多,或情緒特別興奮、身體特別疲憊,凌晨時不妨叫起孩子,再上一次廁所。對於大於兩歲半的寶寶來說,尿床是他們的“絕對隱私”,父母不可四處張揚,以開玩笑的方式也不行,切記切記! 退步了!怎麼辦? 沒有一個寶寶在進行如廁訓練中一帆風順,出現反復和暫時性的“倒退”也很正常,比如你剛剛誇獎過寶寶在午睡時已經不再尿濕床單了,他又尿濕了床單和褲子;比如寶寶在家裡明明訓練得很到位,帶他探望親友或長途旅行,他又開始“畫地圖”;或者,你一再提醒專心在玩積木的寶寶“該上廁所了”,他充耳不聞,果然,十分鐘後他就尿濕了褲子。。。。。。父母會因此沮喪不已,有些父母不免會責罰孩子,事實證明,懲罰和怒罵不但無益於寶寶盡快建立自主排便的反射,反而引發了寶寶的膽怯、退縮、不知所措、恐慌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寶寶會感覺“我尿濕了褲子,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尿濕了褲子,爸爸媽媽不再喜歡我了。”如此壓力,對親子並無好處。 假如能夠找到孩子發生“反复”的原因,相信父母會踏實得多,沮喪情緒也會和緩。那麼, 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如廁訓練的停滯乃至倒退呢? △寶寶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動,如搬家、上幼兒園等等,這些壓力事件的存在使如廁行為發生一定程度的倒退。 △睡眠時間突然延後有睡前高度興奮,這些因素都使寶寶過份疲憊,而疲憊之下,膀胱擴約肌的鬆弛就不能被神經系統感知,寶寶也無法及時醒來上廁所。因此在訓練期間,父母應避免晚間帶孩子參與嘉年華遊樂及PARTY,規律的生活對形成條件反射極其有利。 △寶寶的​​訓練成果被貶低了。這種壓力可能來自祖父母,他們認為寶寶“有的放矢”的能力不如同齡人,而一旦父母屈從於這種壓力,跳過一些步驟讓寶寶加快完成訓練的話,寶寶的挫折感大增,就可能下意識地尿濕褲子,不再配合訓練本身的完成。 由此可見,穩定的環境、規律的生活以及正向的鼓勵,是我們應對挫折的應有態度。當孩子能稍微控制便意的時候,父母可以把它當作一項特別了不起的進步來表揚,獎勵孩子貼紙、玩具,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吻,以此鼓勵孩子自主排便的信心和能力。這一艱難的旅程,未來也會成為父母的美妙回憶,不信,我們來看看孩子在如廁訓練中發生的趣事吧。 如廁訓練趣事一籮筐 △王卓雅媽媽 “因為預先在衛生間裡準備了固定的小孩便桶,我們就沒有給女兒買如廁椅,她常常走不到衛生間就尿了。尿時會記得蹲下來,不會弄濕褲子,但地板變得很騷。大約在她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裝家裡的複合地板,而且選擇了跟原來完全不一樣的地板色。我們反復對女兒講,寶寶我們換新地板了,不可以再隨地小便。。。。。。說也奇怪,就從換地板的那一天起,女兒再也沒有尿在地上過,我相信散發著木頭清香的新地板,幫她完成了一次飛躍,有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正向的壓力和點化。。。。。。” △林菁媽媽 “如果小寶寶習慣於觀察別人上廁所,那麼家裡來了客人他也會跟到廁所去,這會出現尷尬,特別是一些大大咧咧的客人沒有鎖上廁所門時。我女兒兩歲時就跟著老公的哥們去'上廁所',客人顯然覺得萬分害羞,但我和老公並沒有因此責備女兒,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正在學著上廁所,不宜給她額外的斥責和驚嚇,我們只是提醒來做客的男性親友要鎖上廁所門;至於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是在如廁訓練完全完成後再開始。” △尤可媽媽 “我家的老保姆在我兒子滿一歲時就培養他上廁所了,她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去坐便桶,一天坐十幾次。正在我為家中尿不濕的消耗大幅減少而欣喜不已的時候,老保姆請假回鄉去了,她一走我兒子就開始不停地尿濕。我終於明白兒子的如廁訓練還遠沒有完成,老保姆的訓練方法是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尿濕了以後不舒服,才會努力去感知並控制便意,這個過程是別人沒法替代的。我開始親自訓練孩子,而且,為了讓他感知尿濕後不舒服,我不再使用高科技尿不濕,給他改用傳統的布尿布。這雖然使清洗量大增,但我兒子的訓練速度大大加快,大約兩歲時,他連晚上也極少尿濕了。” △倪嘉偉媽媽 “保姆往往比寶寶的爸媽更在意孩子是否尿濕,因為這會增加她們的工作量。我家的小保姆就曾強迫我女兒坐在如廁椅上,不擠出幾滴尿來就不讓她離開,這使得孩子極其抗拒那張椅子,把它視為懲罰她的'刑具',以至於後來你再讓她坐上去她就哭鬧反抗(當時她還不太會說話)。你猜我怎麼辦?我把那張椅子撤去兩個月,讓女兒恢復尿布生涯,讓她平復情緒,然後,我在客廳的一角放上另一張如廁椅(是我跟同事交換而得),並把它命名為'故事椅'。只有坐在這張椅子上我才跟孩子講故事,又過了兩個月,孩子很自然地就坐在那裡排便了。。。。。。所以你看,如廁訓練中的循序漸進原則是如此重要,你跳過一步,就要折回三步來彌補。”(文/華明玥)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2012年01月04日
公開
50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文章出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iE68FkaKCEGSBkm3Z6i.ZAs-/article?mid=1812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

2012年01月03日
公開
47

媽咪寶貝 12月號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 每當吃飯時間,家裡有小孩的父母總特別傷腦筋,不是跟在孩子後面追著餵食,就是吃飯扭來扭去而把全身、餐桌、地板搞得髒兮兮……。不妨依著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地建立孩子的良好用餐習慣,相信不久後親子雙方即能共享愉快的用餐時光。 用餐狀況NG連連? 有小孩的家庭,每每到了吃飯時間就令大人傷透腦筋。孩子不是邊吃邊玩,就是把身上、桌上、地上弄得髒兮兮,原本是愉快用餐時光,變成了親子之間的拉距戰。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4歲前的小小孩在吃飯時,最常出現的狀況,多半是大人邊追著孩子跑、邊餵飯;或者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要吃不吃……。 用餐,常見的NG狀況 在2∼4歲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因此,在養成孩子吃飯的規矩時,詹老師認為:「首先,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別期待小孩會像大人坐得好好的,從頭吃到尾。接著,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讓他坐在固定的位子,讓他清楚知道吃飯時要坐在餐椅,不能隨易走動;除此,也要固定的時間吃飯。另外,如果家裡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建議做調整,避免造成孩子分心。 詹純玲老師也曾看過2歲小孩,飯沒吃幾口就跑來跑去,其實對小小孩而言,盡量別讓他輕易從餐桌下來。至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知道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他想玩玩具必須先吃完飯。讓孩子清楚何時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也藉此來養成孩子的規矩。 NG: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常見狀況,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吃飯時的常見狀況,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不懂得如何約束。另一方面,也許父母沒有察覺小孩已經飽了,還堅持要餵他。 對於2歲孩子而言,還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之所以邊吃邊玩,可能是當下他們不想吃。詹老師認為:「盡量定時、定點吃飯。」餓是一種本能,讓孩子去習慣固定的吃飯時間。 彈性準備小點心 不過,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有一些彈性,如果他正餐吃得不多,1∼2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正餐之外,可以準備一些牛奶、小餅乾讓他墊肚子,同時也讓他知道點心跟正餐不同,慢慢培養他在正餐時間吃多一點。至於3∼4歲孩子,可以培養孩子表達「我吃飽了」,以免造成有些小孩可能已經吃不下了,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父母,所以跑來跑去逃避吃飯。 NG:偏食 當小朋友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吐出來,詹純玲老師分析,會吐出來代表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咀嚼吞嚥有困難。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這時可以讓他學著說出,「太硬了」、「我不喜歡吃」,學習語言表達。不過,大人可以去瞭解孩子將食物吐出來的原因,除了是孩子不喜歡吃,也許是食物太大塊或太硬,咀嚼有困難。 一般而言,孩子選擇將食物吃進嘴裡,代表他原先能接受,但為什麼他後來不吃,詹純玲老師建議:「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否食物的味道、大小、硬度讓孩子無法接受?再者,幼兒的口腔還在發展、口腔張力可能不夠,若食物切得較大塊,不好咀嚼、不好吞,他只好吐出來,不見得孩子不喜歡食物。 NG:吃不下 孩子沒有食慾有很多可能性,可能零食吃太多,造成正餐吃不下;食物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者孩子都從事靜態的活動,活動不夠、運動量過低等,這可能讓孩子的食慾不好。再者,小孩也跟大人一樣,心情不好也會吃不下。 NG:慢慢吃 孩子吃飯慢,基本上要先瞭解是否與口腔發展相關,因為咀嚼困難,所以得咬久一點,建議父母如有這困擾,不妨去請教醫師。除了口腔發展,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需要,或拒絕不了大人的要求。 詹純玲老師曾遇過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時,同學很快吃完了,只剩他默默地坐著吃、吃很久。後來媽媽去瞭解原因,發現份量太多了,他以為大人幫他添的飯都要吃完,為了滿足大人需要,自己吃不下又不敢說,只好慢慢把飯吃完。 後來,媽媽幫他準備餐點,像是水餃,起初他說要吃3顆,後來他自己慢慢增加到4顆、5顆……。其實,吃飯對孩子也是種成就感,如果一次給的量太多,他吃不完,他沒有成就感。因此,不要一次給太多,例如先添半碗,再慢慢增加。 孩子正在熟悉食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詹純玲老師指出:「他也在熟悉自己的食量,他應該要吃多少。」孩子的胃可以自己掌握,父母要相信他。餓是本能,當孩子餓了就會想吃東西,因此不要一次將量給太多,讓他有飢餓的感覺,他自然而然會想吃飯。 孩子嚐鮮的意願低 再者,除了份量,食物也會造成孩子吃飯的意願低。 父母常常因為愛孩子,注重他的營養均衡,所以會幫他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可是,孩子對於新東西、新經驗的嚐試或體驗,意願比較低。像如果他沒吃過香菇,媽媽一下子給他一大塊,加上香菇不好咀嚼、味道重,都會令孩子排斥。 詹純玲老師也曾遇過很挑食的4歲孩子,令他媽媽很頭痛。在一次遊戲治療,詹老師扮演一個挑食的小孩,看到桌上一個大香菇玩具,說:「我不要吃、我不要吃、我不喜歡。」,那孩子偷偷在詹老師耳邊說:「妳把它丟到垃圾桶,媽媽就不知道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抗拒大人的權威,可是面對被強迫時,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有的孩子吃飯慢慢拖、有的把食物吐出來,然而,這舉動還能讓父母知道他不喜歡吃;有的小孩發現吐出來會被罵,於是他消極抵抗,偷偷含在嘴裡,再找機會把食物吐掉。 方法篇 小孩學表達,大人學聆聽 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所以,要去瞭解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也許他邊吃飯邊看卡通,劇情正緊張,他就把食物含在嘴裡。除了與食物有關,也可能與大人有關,例如:孩子想要自己吃,但大人卻堅決要餵孩子,有些孩子也會藉此做無形的抗議。發現原因、針對問題去解決,詹純玲老師建議,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大人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以兩歲小孩為例,也許他只能表達「要」、「不要」,還無法表達「喜歡」、「不喜歡」。所以,先讓他慢慢學習說不要吃,大人再去瞭解原因。像食物太硬了,他可以反應「太硬了」。也許他們還無法分得很清楚、還無法明確表達時,大人不妨主動去發掘、及協助孩子表達。 找出吸引孩子的點 會讓孩子想吃飯,一個是餓、一個是有某個原因吸引他。例如,餐具是陪他一起去買的、或餐點造型很可愛。詹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於視覺的反應很敏銳。如果把餐點弄得可愛,會促進孩子的食慾。 像大人自己會被色香味俱全吸引,如果也套用在孩子身上,讓他產生興趣與食慾,餐桌上也不用常為了食物而在抗爭。 另外,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在烹調時,可以找孩子最愛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煮,用一些巧思來吸引孩子。花一些心思去研究孩子的咀嚼能力,哪些食材能吃或不能吃、適合或不適合。 用餐環境單純 至於家長如何跟孩子約定吃飯的遊戲規則,詹純玲老師說明,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玩的時間、吃零嘴的時間,再來,父母把這些時間跟正餐時間切開、甚至把場所切開。如果孩子處在玩具堆,要讓他吃飯其實真的很痛苦,好玩的玩具眼前,若加上飯不好吃,他就隨便吃幾口。 因此,讓孩子明確知道吃飯時間到了,要坐在定點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如果他要離開餐桌,是不是代表吃飽了,要主動告訴媽媽。如果孩子吃飽了,父母可以讓他知道下一餐時間,例如:短針指到7,當這期間如果他餓了,讓他喝一些開水或牛奶。 降低期待、相信孩子的胃 至於家長應該具備的觀念,詹老師指出:「降低期待,以及相信孩子會掌握自己的胃。」餓是種本能,他會知道自己該吃多少,當父母愈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會變成兩種可能:一、他掌控大人;二、他擔心被罵。 父母除了瞭解孩子的口腔發展,也要瞭解孩子吃飯的能力。有些3、4歲孩子能自己吃,但父母卻一定要餵他……。 詹老師指出:「讓孩子自己學著吃東西,也是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許孩子會吃得到處都是,但是大人可以先幫孩子舖個墊子、幫他圍圍兜兜,或是先在地板舖上報紙。 提升孩子吃飯成就感 訓練孩子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 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即是一種訓練;跟打開自己的嘴巴,就一直被餵的感覺是不一樣,他會很有成就感。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發展階段,再來,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來。 其實,在這階段,他就是在訓練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詹純玲老師表示:「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但不要期待他自己吃完全程,必須有大人陪伴。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但別期待他們跟吃得跟大人一樣好。」 注重孩子的發展,但要尊重及瞭解孩子的特質。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因為青菜富含纖維,比較不好咀嚼,而且,青菜也有一些味道。所以,父母要去覺察孩子對於某些味覺的敏感度,運用巧思變化食材的烹調方式。 善用故事吸引小孩胃口 對於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有些媽媽會找一些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這個食物吃了會變得跟大力士一樣強壯。或用小故事啓發孩子,某某卡通主角因為很喜歡吃紅蘿蔔,才很有本事。另外,父母也可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詹老師表示:要去思考讓吃飯變成了愉快的經驗,如果經驗不愉快,孩子會更反感,也更不喜歡吃。 支持孩子的心情 最後,詹老師強調,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但孩子的心情,父母一定要是個支持者。當孩子在心情上得到支持,也會願意去改變他的行為。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餐變成一個責備的過程。

懲罰孩子的10大智慧

2012年01月02日
公開
50

有個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裡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麼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後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 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後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後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才能真正達到教孩子的智慧,育孩子的目的 1.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仍要為此道歉。 如果他是無意的,並勇於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並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2.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 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 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後將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 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5.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6.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7.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8.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 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 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 「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 點到為止。 9.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10. 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 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 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 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文章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CgagiE.AQkUS8hzdNC0sVlLc/article?mid=3905

9方法接納孩子的每一個情緒與想法

2011年12月31日
公開
54

孩子自己會收拾玩具了,你有沒有稱讚過他? 跟玩伴打架了,你有先問過他的原因和心情嗎? 叫孩子不可以動不動就生氣,你是不是經常脾氣火爆的罵人?   只有3歲的小女兒塗鴉了自己心目中的公主,興奮的想要拿給媽媽看,顧著切菜煮飯的媽媽卻頭也不回,只說了句:「媽媽在忙,自己去外面玩。」   5歲兒子掛著兩行眼淚回來,哭訴公園裡的小朋友都不跟他玩,爸爸不但沒安慰他,還一開口就是罵他沒用,這種事有什麼好哭的。   這兩個情境是不是有一點熟悉?當孩子想跟你分享喜悅,或是希望得到你的安慰時,你正好在做某件事情不想分心,也可能剛好沒有心情理會他的情緒,就用幾句冷漠的回應隨便打發過去。現在開始,請改用專心認真的態度面對孩子,因為他就是要感覺到你的理解,才會覺得被愛而幸福。 接納孩子的缺點,幫他有自信   「你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嗎?」這個問題乍看之下不難回答,但你真能肯定的說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嗎?日本青少年研究在2009年發表了一份數據,中國大陸的國中生有11.1%在這個問題回答「是」,美國有14.2%,日本則有56%,顯示日本的孩子自我肯定感非常薄弱。   雖然調查對象中沒有台灣,但台灣國中生與大學生憂鬱盛行率超過10%,而且還在逐年增加,原因之一就是在生活中缺乏成功經驗,造成自我肯定低落。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能夠感受到父母連自己的缺點都完全接納,就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增加自信,而這個「自信」不只是對自我能力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對自我「存在」的肯定。自我肯定感強烈的孩子,才有更強悍的體質去面對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態度的規範,不會因為被指責了就自暴自棄,反而會相信責備是為了自己好,而能坦然接受。 就算想法違背你,還是得到你的愛   姪女每次不聽話被罵時,就會用力抱住她媽媽哭喊:「可是媽媽我愛你!」聽起來像是她很擔心,是不是被罵之後媽媽就不再愛她了。   孩子在鬧脾氣、任性、抱怨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是先嚴厲制止,還是跟隨他的情緒?   讓孩子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接受他的負面情緒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不管是在遊樂場裡吵鬧不想回家,還是不想吃青菜的時候,記得先說出「我知道你不想回家(我知道你不想吃)」,再說出應該要遵守的規範,讓孩子知道就算他心裡想法違背了你的要求,但你仍然接納他、愛他,就不會產生「媽媽只要乖小孩,我不順從聽話就會不要我了」的錯誤認知,才能在真實表現自己之中,一次一次的學會控制情緒。 沒有完美的父母。 孩子出生時, 父母也等於是育兒學校一年級的學生, 大家一起在失敗中成長。 會讓你費心的才是好孩子   而孩子會不聽話,是因為他們已經發展出了自主能力,這時好好的引導他表達自己心裡所想的,就能慢慢建立起自我肯定感。孩子的情緒必須適當的抒發,如果為了快速讓孩子「聽話」,而每次都忽略了他的心聲,漸漸的他就會自動壓仰自己,變成一個「不讓你費心」的孩子。   當發覺孩子太乖、太順從時,反而要注意他是不是在忍耐,強迫自己不要發脾氣。如果一直勉強自己壓仰情緒,時間一久會讓身體裡的化學元素不平衡而生病,甚至可能因為情緒累積太多後突然爆發,演變成「情緒障礙」的孩子。 讚美 孩子的努力和成長   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讚美是最積極直接的做法,不過讚美也有一些技巧,只要先發掘孩子已經擁有的優點,和正在付出的努力,就不至於誇讚的太過空泛,而養成孩子自大或沒有勇氣挑戰的個性。 方法1:讚美寫對的那60分   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如果考試成績只有60分,回家肯定是一頓好打,父母從來只會看到寫錯的那40分,忽略我們也寫對了60分。很多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得更好,最後卻以自暴自棄收場,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看到他做對、做好的地方,讓他覺得不值得努力。   既然要責備寫錯的40分,就應該也要稱讚寫對的60分,讓孩子知道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對於自我肯定感低落的孩子,更是要好好稱讚做對的地方,加強他的自信。若是面對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就反而要稱讚他的失敗,幫助他偶爾鬆懈一下,才不會因為執著要做得更好,而一直強迫自己做到超出100分的努力。 方法2:你比之前更棒了!   「弟弟都敢自己爬上去溜滑梯,你怎麼這麼膽小?」、「妹妹都會自己收玩具,你是哥哥還不快去收!」我們都會不知不覺拿兩個孩子來比較,這不但起不了任何激勵作用,還可能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覺得「反正都是別人比較好,我比較壞,就把我換掉好了!」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發展歷程,不是都得要1歲會走路、2歲會講話,發展的早晚不代表任何好壞。孩子一天一天的在成長,現在不會做的事可能3個月或6個月後就會做了,如果非要比較,就應該拿他現在的表現和過去的相比,只要已經做到了之前做不到的事,就直接正面的稱讚,孩子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成長。   很多孩子容易怕生,一到人多的場合不是嚇得大哭,就是一直躲在大人背後不肯出來,更別說大方的跟長輩打招呼。這時候千萬不要硬把孩子抓到前面來,跟他說別人家的孩子多有禮貌,反而要稱讚他,「看到這麼多人也不會哭,已經長大了呢!」 方法3:降低標準,一做到就稱讚   哥哥有一天突然自動去收拾玩具了,媽媽不只是看在眼裡,還大力稱讚「哥哥好棒,唸大班就懂得自己收玩具了!」除了肯定之外,讚美有時也是鼓勵孩子的動力,以往我們都是在孩子「不做」的時候責罵他,現在改在孩子「做」的時候稱讚,讓他能更安心的去努力。   其實同樣的道理也能應用在大人身上,回想一下,當你為了忙著照顧孩子,而忽略家務時,老公只會落井下石的數落你這個沒做、那個沒做,心裡一定更不想努力把家裡整理好。如果老公能夠體諒你的辛苦,稱讚你已經做好的家務,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 責備 是為了教他懂得珍惜自己   孩子總會有惹到父母不得不發脾氣的時候,但在開罵之前要想一想,他的行為是不是在這個年紀必然會有的反應,像是1歲多的孩子會好奇的去拉開抽屜,或是2歲多的孩子會把飯吃的滿地都是,只有行為是會傷害到自己,或是傷害到別人才真的需要責備。 方法4:錯的是行為,不能否定人格   在責備孩子前一定要先區分清楚,你罵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人格」,所以,責備時絕對不要說「你怎麼這麼髒」、「真是沒用」、「你是個壞孩子」,這些話並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還只會造成傷害。   只要針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去制止,不需要加註評論他的個性,像是當孩子在搶玩具時,只要說「想跟姊姊借積木要用說的,問姊姊『積木可不可以借我玩』,不可以直接動手搶」,就不需要再加一句「你真是太野蠻了」。 方法5:讓孩子清楚知道為什麼被罵   吃飯的時候拿著筷子跑來跑去,如果這時候你只是坐在餐桌遠遠的叫罵,孩子一定是充耳不聞,繼續玩他的,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你在罵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甚至可能搞不清楚你在生氣。   要讓他停下危險舉動,就應該直接走到他的面前,看著他的眼睛,冷靜簡短的告訴他,並且說明責備的原因,「這樣做很危險,坐下來吃飯,吃完再玩」。年紀更小一點的孩子可能無法理解什麼是危險,這時你還可以邊解釋邊做出跌倒戳傷自己的樣子,而且讓他知道,你生氣是因為不希望看到他受傷。 方法6:接納「心情」,禁止「行為」   讓孩子肯定自己是被愛、被需要的,最大的前提是,他知道父母了解也接納他的心情,這樣即使是被責備了,也會相信一切是為了他好。   當孩子在賣場吵鬧要買玩具時,與其開罵然後強行把孩子拖離現場,不如好好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我們已經講好了不買玩具。」把「心情」和「行為」分成兩件事,充分向孩子表達你懂得他喜歡玩具的心情,再明確的提醒他,吵鬧的行為是不對的。 不要比較別人的孩子,而是多留意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是一點點進步。 放手 讓他獨當一面   不管是拖拖拉拉,還是硬要唱反調,你會覺得孩子不聽話,都是因為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讓你已經很緊湊的生活更加忙碌。美國著名親子溝通專家安戴爾法柏(Adele Faber)在她的《你會聽,孩子就肯說:親子溝通六大妙方》書中就鼓勵大家,要試著放手讓孩子獨立,幫助他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瑣事,讓他承擔本來就屬於他的責任。 方法7:尊重孩子的努力  綁鞋帶對大人來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也還是有些大人不太會綁鞋帶),但對一個沒有綁過幾次鞋帶的孩子來說,就很困難了。當他正在努力想要綁好時,跟他說「綁鞋帶真的很難」,再建議他怎麼做可以綁得好,等他綁好時會更有成就感,就算最後還是綁不好,也不會太沮喪。   但在鼓勵時也要小心措詞,別說「這件事『對你』來說太難」,孩子會認為「只有我覺得很難,別人都很簡單嗎」,反而更挫折。 方法8:讓他自己做決定  孩子已經在充滿父母命令之下過日子,能有一些事情讓他自己決定,讓他有能夠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就不會只是為了抗拒命令而不聽話。   要喝多少牛奶?想穿哪件衣服?只要是不影響到其他人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做決定,甚至可以給他開放式的選擇,像是「你想要買冰淇淋、去盪鞦,還是其他的提議?」這時他可能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想先寫功課!」 方法9:等他主動來跟你說  「學校好玩嗎?」、「有沒有跟小朋友一起玩?」、「吃了什麼點心?」很多時候你以為問孩子學校和朋友的情況是在關心他,其實是在給他壓力,讓他在上學、玩耍、交朋友、吃點心之外,還要再應付開不開心的問題。   與其不停追問孩子一整天的行程和心情,不如耐心的等他主動來跟你說,這時再放下手邊的事情,專心認真的傾聽,會比你問他100次得到的答案更多。 ●還記得《小孩不笨》裡的小男孩嗎?你會不會也像他們的媽媽一樣,還沒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和實際情況,就急著先拿起棍子和開口罵人了呢? ●有些不聽話的行為就是孩子成長的歷程,硬是去責備管教,不如放寬心的想「這個年紀就是會這樣呀!」 ●不管孩子的行為有多讓你氣炸,也一定要讓他知道,一個擁抱就能讓他安心。 ●對沒有任何經驗的孩子來說,每一件事情都很困難,只要鼓勵他努力,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就會成長。 ●不用急著追問孩子的心情,只要耐心認真的聽他說就好。

教孩子,不要嚇孩子

2011年12月30日
公開
60

【撰文�伍偉婷;諮詢�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呂麗絲】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和孩子說話時,老是以「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範,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非長久之計,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要記得「說之以理」,而非「威之以嚇」喔! 在百貨公司1樓的化妝品專櫃旁,1個頑皮的小女孩繞著專櫃跑,不時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還一邊說「媽咪,我要看這個」,愛美的媽咪正忙著和專櫃小姐廝殺價格,只見她跟小女孩說:「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會把你抓去關!」小女孩看了百貨警衛一眼,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 代代相傳 上述的場景常見於各大公共場所,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有「威脅」孩子的習慣,並當做一種教養方式,這種恐嚇的話語是源自於習慣的傳承。 過去農業時代,以求溫飽為目的,父母多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暇重視親子相處的氣氛,以「多做事、少說話」為主,且父親威權強大,只要孩子犯了錯,父親一瞪眼、稍微嚇阻就有極大功效,而母親甚至會將父親拿來當作教條,跟孩子說「你再不吃,我叫你爸來修理你」,使父親被塑造成凶狠的形象。這樣的教養方式代代相傳至今,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相處之道,不過,情急之下,還是容易脫口而出。 恐嚇是父母束手無策的表現 恐嚇語句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有極大的權威,但仔細探究「警察會把你抓去關」、「叫魔鬼來抓你」這些話深層的意義,在於父母將第三者,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當作教條來威脅,其實不具實質意義,只是在「嚇」孩子。而教養方式到了嚇孩子的階段,也往往是父母用盡辦法後才採用的殺手鐧,代表已經束手無策了。 恐嚇對孩子的影響 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不當的話語對孩子影響極大,也依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可能造成下列影響: 1. 敏感度高易賴皮:敏感度高的孩子,容易察覺父母說的話只是恐嚇,明白真相後會不取信於大人,也不再害怕或聽進大人的話語,因他認為大人只是說說而已,反倒易變成較賴皮、頑皮的孩子。 2. 缺乏安全感易創傷:若是父母的恐嚇過於嚴厲,會對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創傷。像是「不聽話就把你賣掉」就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隨時擔心會失去父母,也容易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雖然會因此而聽話,卻也讓孩子變成易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的個性。 3. 順從者易討好:較順從的孩子會為了不要被警察抓走,而盡量聽令於父母、討好父母,好讓自己留在父母身邊,但卻失去判斷事情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害怕分離。 恐嚇語句Top3 1. 再哭就把你丟掉 解析:不論父母是否已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只要說出這句話就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就連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能被父母丟棄,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感覺。 正確做法: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先轉移或給予支持,若孩子不願意談,則允許他發洩情緒,等他哭完後再好好討論。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聲,也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像是「你一直哭會讓我覺得心煩,我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你要不要跟我說」,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 2. 再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抓你 解析:警察、醫生或阿兵哥,往往會成為父母管教時的利器,有些人可能也發現,即使長大成人,看到警察還是會有些恐懼,這都是因為長輩從小為這些職業加諸權威所致。此說法會讓孩子對該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警察、醫生是不好的,等到孩子真的需要看醫生時,便怎麼樣也不肯去了。另一方面,家長也不可能真的請來警察、醫生或阿兵哥來懲罰孩子,當孩子發現真相後,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 正確做法:家長不應將其他職業的角色污名化,應反省自己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否只想嚇孩子。當孩子不聽話時,應該和孩子說道理。 3. 一直看電視會變笨 解析:家長多半不希望孩子老是盯著電視看,一方面影響視力,一方面可能也影響課業或思考邏輯。呂麗絲表示,看電視和笨蛋並沒有直接關聯,且對愛看電視的孩子來說,此舉一點效用也沒有,因他或許還能從電視上獲得樂趣和知識。 正確做法:「做什麼事會變笨」絕不是有效的教養語句,任何父母應該直接口述希望孩子做的事,並把原因明白說出,像是「看電視可以,但是不希望你看這麼久,之前我們也已經說好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 下次孩子不聽話時,可別只會恐嚇孩子,要正視孩子不聽話或鬧脾氣的原因,並和他進行有效的溝通──也就是父母要聽孩子說話,並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讓他練習思考,一味的恐嚇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資料來源:bobo小天才

各階段離乳食食譜

2011年12月29日
公開
61

各階段離乳食食譜、餵養模式及注意事項~謝宜芳營養師 4∼5個月的寶寶離乳期學習食用固體食物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寶寶滿4個月了,他開始關心周圍的事物,有旺盛的好奇心,會盯著媽媽看,喜歡把東西放到嘴巴,嘗嘗它的感覺,所以媽媽最好能配合寶寶的好奇心。到了第4個月,寶寶如果開始流口水,表示嬰兒的消化器官發育正常,可開始喂副食品,副食品又稱離乳食(或是斷奶食品),就是指離乳期間循序漸進喂給寶寶的食品。寶寶在滿1個月到4個月都可稱為授乳期,一切以奶為主,還不能稱為離乳期,那什麼是離乳期呢?離乳期就是開始準備離開母乳,學習食用固體食物的階段,從5個月開始到1歲。在還沒進入離乳期之前,又稱?離乳前期,可開始喂寶寶簡單的流質來適應。 *判斷寶寶可以開始進入離乳期的特徵 1. 寶寶開始伸手想要拿大人的食物 2. 看到其他的食物會流口水 3. 張開嘴巴好像很想吃東西的樣子 4. 手中握東西會想往嘴裏塞。如果媽媽發現孩子有這些現象時,就表示該開始進入離乳期了。 *離乳食正確的哺育方法 1. 離乳食最好以果汁打前鋒,用湯匙一匙一匙地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勉強嬰兒。 2. 離乳初期,可用味道清淡的泥狀食物嘗試。首先要用水分多,滑溜容易吞入的食物,讓嬰兒先適應,再慢慢增加稠度,進而再給硬一點脆一點的食物,並配合嬰兒的發育狀況改變食物的種類。較硬的食物以0.3到0.5公分大小為標準,可以讓寶寶口腔壓碎者為主;較脆的食物以0.5至0.7公分大小為標準,不要太硬,只要稍用力就可壓碎即可。 3. 準備多樣種類及口味的食物給寶寶,如果寶寶吃完離乳食後,精神好,且沒有過敏,就可增加新的口味,一天一種,慢慢增加。 4. 選在寶寶肚子餓時喂離乳食,先喂離乳食再喂母奶或嬰兒配方奶。 *離乳期媽媽該注意的事項 1. 母親要有耐心,只要寶寶在4-5個月至1歲期間完成斷奶的過程即可,因?嬰兒的體質不同,嬰兒斷奶的過程也有難易區別,所以要有耐心。 2. 應該放鬆心情餵養寶寶,除了均衡的營養外也要注意衛生,媽媽與寶寶要以愉快的心情互動,不要有任何勉強的情形,要創造一個快樂的用餐氛圍。 *離乳食有哪些? 蔬菜汁  延續3-4個月可以喝的湯汁,如胡蘿蔔湯、菠菜湯、油菜湯、莧菜湯、小白菜湯、南瓜湯、高麗菜、青花菜、蕃茄湯等,但是要改用湯匙一口一口地喂,如果寶寶舌頭吞咽反射動作還未成熟,可改用奶瓶喂。 米粥及蔬菜、水果泥、白米粥、胡蘿蔔泥都是很好的起步。 五穀類 白米粥 白米洗淨先泡水30分鐘,再加水,白米與水的比例是1杯米比10杯水,先用大火再改小火煮到軟,約需50分鐘,如果改用白飯,比例為白飯半杯,水4至4杯半。 水果類  木瓜泥 成熟木瓜1/4個,用小湯匙刮成泥即可喂食。 香蕉泥 香蕉1/4根,放入缽中磨成泥即可。 還可放鍋中加1/4杯的水煮至糊狀。 蔬菜類  胡蘿蔔泥 胡蘿蔔50克,先磨成細泥,再放至半杯滾水中,先大火煮滾後改小火,邊煮邊拌至濃稠即可。 菠菜泥 取菠菜100克洗淨,切細丁,放入1/2碗水中,水滾後轉小火,煮至剩1/4碗時,將菠菜連湯汁放入研缽中磨成泥即可。 媽媽們先別急著大顯身手,等寶寶滿5個月後,就是你為寶寶展現廚藝的好時機了。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的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5次,每次180-210cc 喝多少量才夠:1天總量約850-1100cc 副食品的添加:果汁、蔬菜汁、蔬果泥 6至7個月的寶寶離乳食品更重要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6個月大的寶寶充滿了好奇心,可分辨媽媽和其他人,開始會怕生,也開始長牙了,離乳食物的角色更加重要。 食物的型態當寶寶6個月大時,媽媽可以讓食物的型態再糊一點,也就是說可以再稠一點,如果寶寶吞嚥的能力已經有足夠的進步的話,如開始有舌頭上下動的咀嚼動作,就可以選擇稍微固體狀的食物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晚上6點左右餵第二次離乳食,量可以少一點,約為前一次的1/3量,睡前10點再喝奶。 一天食物該吃多少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五穀類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玉米粉、蓮藕粉 1/3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2大匙 蔬菜、水果類各種蔬菜、水果 2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2大匙 教妳學做離乳食五穀類米粥 生米煮粥為:1杯生米加7杯水。熟飯煮粥為:1/2杯熟飯加3杯水。 玉米粥做法:取煮好的粥半碗,加玉米醬1大匙,煮5分鐘即可,要邊煮邊攪拌才好吃。 蔬菜水果類 木瓜丁~做法:將木瓜切成小丁。水蜜桃丁~做法:將水蜜桃切成小丁。橘子丁~做法:將橘子剝皮取果肉即可。 肉魚豆蛋奶類 鮪魚優格~做法:將半罐的水漬鮪魚罐頭搗碎,加1大匙優格即可。 豌豆鱈魚~做法:將鱈魚(約20克)及豌豆仁(約10克)煮熟,分別剁碎,再回煮一下即可。回煮目的是殺菌,如果能保持乾淨,不一定要回煮。 五穀類+蔬菜水果類 海苔粥做法:將煮好的米粥拌上海苔醬即可。 蕃茄粥做法:將半個蕃茄剁碎,放入煮好的粥中,煮滾後再煮5分鐘即可。 馬鈴薯花椰菜做法:將馬鈴薯及花椰菜煮熟後分別剁細,拌勻即可。 五穀類+肉魚豆蛋奶類 燕麥牛奶粥做法:將2大匙燕麥放入半碗的溫水中,以小火煮熟軟,再加嬰兒奶粉即可。 糙米黑芝麻糊做法:買磨好且炒熟的糙米粉,取2大匙,再加熟的黑芝麻粉1大匙,二者加開水拌成糊狀即可。 鮭魚粥做法:將鮭魚蒸熟後剁碎,放入煮好的粥裏,再煮滾一下即可。 黑芝麻薯泥做法:馬鈴薯半棵切丁煮熟,淋上1大匙黑芝麻粉及1大匙優酪乳即可。 麥粉蛋黃粥做法:鍋中放半碗水,先加嬰兒麥粉2大匙煮溶,再加蛋黃半個煮滾即可。 蔬菜水果類+肉魚豆蛋奶類 香蕉蛋黃泥做法:香蕉1/3根剁成泥狀,蛋煮熟只取1/4個蛋黃,二者扮勻即可。 柳橙豆腐泥做法:豆腐1/2塊用湯匙剁碎,加柳橙汁1大匙,二者拌勻即可。 白蘿蔔幹煮鮭魚做法:白蘿蔔去皮切成小丁,取約20克,鮭魚去皮剁碎,取約20克。先將白蘿蔔放入鍋中加半碗水煮至熟軟,再加鮭魚煮熟即可。 花椰菜優格做法:將白花椰菜、四季豆及胡蘿蔔各20克,放入鍋中煮熟,撈起剁碎,再放回煮至軟,取優酪乳1大匙淋在蔬菜上即可。 五穀類+蔬菜水果類+肉魚豆蛋奶類 白菜豆腐粥做法:將一片白菜洗淨,燙過後切碎,豆腐磨泥,放入煮好的粥中煮一下即可。 菠菜地瓜優酪乳做法:取菠菜6片,煮熟後,剁碎,地瓜煮好搗成粗泥,將菠菜和地瓜拌勻,再加1匙優酪乳即可。 香蕉豆腐地瓜泥做法:地瓜(約10克)煮好搗粗泥,香蕉1/4根磨剁泥狀,豆腐約10克搗碎,者拌勻即可。 草莓吐司牛奶做法:將吐司烤酥,磨成細粉,草莓磨碎,取嬰兒奶粉2匙加60cc的水泡勻,再加吐司及草莓即可。 玉米雞肉粥做法:鍋中放1碗水煮滾,分別放入雞絞肉1大匙、2大匙的白飯及1小匙的玉米醬,用小火煮至稠狀即可。 肉泥拌飯做法:取雞絞肉1大匙放至小鍋,加1小匙糖及1小匙醬油煮熟,胡蘿蔔煮熟磨泥,取量約1大匙,菠菜葉2片煮熟剁碎,將雞肉、菠菜及胡蘿蔔擺在煮好的粥上面,拌著餵寶寶。 寶寶的飲食評量給寶寶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10cc 離乳食次數:一天2次,每天再單獨加一次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8∼9個月的寶寶離乳食種類應儘量增加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8個月大的寶寶身體逐漸強壯,對氣溫的變化也能適應,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都喜歡叮嚀年輕父母,記得要讓孫子多穿一點衣服避免感冒。但多穿一件衣服的習慣一旦養成後,孩子就會變得容易怕冷,很難修正過來。其實開始少穿一件衣服慢慢適應,當身體有冷的感覺自然會多動一點,成長期的孩子讓他多體驗某一程度冷的感覺,是增加孩子抵抗力的一種磨練。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奶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喝奶◆晚上6點左右餵第二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食物的型態食物的型態以能用舌頭打碎的硬度為佳。 8∼9個月寶寶一天食物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土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2/3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蛋黃一個,蔬菜、水果類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油脂類奶油、沙拉油 1/2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離乳食譜 茄子雞泥材料:去皮茄子4∼5片、雞絞肉1大匙、味精少許。做法:將茄子放入電鍋中蒸熟後搗成泥,另取一小鍋放入1/2碗高湯,將雞絞肉煮熟後加味精調味,加茄子泥即可。 蘋果奶油肉丁材料:蘋果丁2小匙、雞絞肉20公克、奶油1/3小匙做法:蘋果切丁,鍋中放1/2碗高湯,先放蘋果丁,再將雞絞肉放入煮熟,加奶油調味即可。 玉米火腿馬鈴薯材料:馬鈴薯丁1/2碗、玉米醬1小匙、豌豆仁1小匙、火腿丁少許做法:鍋中放1碗高湯,將馬鈴薯及豌豆仁煮熟,加火腿丁及玉米醬,邊煮邊攪拌至軟糊狀。 香菇山藥麵條材料:生香菇丁1大匙、山藥丁1大匙、胡蘿蔔丁1小匙、乾麵條10根做法:1.生香菇丁、山藥丁、胡蘿蔔丁一起放入鍋中,加1碗高湯煮入味;2.乾面條10根折成2公分小丁,放入另一鍋中煮熟;3將麵條放入香菇鍋中煮至熟軟即可。 南瓜豬肉飯材料:南瓜20公克、飯1/3碗、雞絞肉2小匙、乳酪粉少許 做法:鍋中放1/2碗水,將南瓜切丁煮熟,加雞絞肉、白飯,邊煮邊攪,最後加乳酪粉即可。 黑糖芝麻地瓜材料:黑糖1小匙、地瓜丁1/3碗、黑芝麻1/2小匙、乳酪粉少許做法:鍋中放1/2碗水,將地瓜丁煮熟,灑黑糖、磨碎黑芝麻、乳酪粉即可。 西芹鱈魚材料:鱈魚丁(約20公克)、西芹丁1小匙、太白粉少許做法:將鱈魚加西芹丁煮熟,加太白粉勾芡,成軟滑即可。 優格鮭魚鬆材料:鮭魚20公克、優格1大匙做法:1. 將鮭魚加少許鹽後沾乾粉;2. 取一平底鍋,加1大匙油,將鮭魚煎熟後,用湯匙剁成碎丁;3. 將鮭魚丁淋上優格即可。 肉末麵包粉材料:麵包粉2大匙、奶油1大匙、雞絞肉10公克、洋蔥丁1小匙 做法:1. 鍋中放奶油,將麵包粉炒至香酥後盛起;2. 先用餘油將洋蔥丁炒過,再加雞絞肉炒熟,加太白粉勾芡,與炒過麵包粉一起拌勻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25CC 餵離乳食次數:一天2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9~10個月的寶寶離乳食加量加營養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這個階段的寶寶長高了,身體變得修長,活潑好動,抓到東西會自己站起來。孩子的世界變大了,會開始爬到桌面上搗亂,而屋子裏的任何東西都會引起他的興趣,所以孩子會用小手抓起這些東西,放到嘴巴裏感覺一下,有時,他放進嘴巴裏的東西連大人都想像不到。 假使這時候,他把有害的東西吞進肚子裏,或是噎住喉嚨,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例如化妝水、清潔劑、殺蟲劑或汽油等皆屬有害物質,而小的玩具或鈕扣、花生等則容易卡住小寶寶的喉嚨。萬一被卡住了,媽媽可將孩子頭部向下,用力拍背讓他吐出來,嚴重的話就要緊急送醫了。 正因為寶寶的活動力增強了,活動範圍也擴大版圖,所以媽媽們除了要更注意其安全外,在離乳食的數量上也應有所增加。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 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餵第二次離乳食,晚上6點左右餵第三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9-10個月寶寶的每日進食量 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4/5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蛋黃一個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克的食物量,食物的型態食物切成約0.5公分大小 離乳食食譜 米粥 生米煮粥:1杯生米加4杯水;熟飯煮粥:1/2杯熟飯加1.5杯水。 奶香蛋飯材料:白飯1/2碗、鮮奶2大匙、鮪魚罐頭20克、蛋黃1/2大匙、乳酪粉少許。做法:將白飯及鮮奶放入鍋中煮熟,再加入蛋黃及鮪魚拌一下即可。 雙色蛋飯材料:海苔粉1小匙、蛋黃1個、白飯60克。做法:鍋中放少許油,將蛋黃煎成散狀,放在碗底,再將海苔粉和白飯拌一下,鋪在上面,然後倒扣出來即可。 香煎香蕉吐司材料:去邊吐司1片、香蕉泥1小匙、奶油起司1小匙、鮮奶1大匙、蛋黃1個。做法:將香蕉泥和奶油起司拌勻,包裹在去邊吐司中,再把蛋黃與鮮奶拌勻,於鍋中放進1大匙奶油,將吐司沾蛋汁,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即可。 蘿蔔鬆餅材料:蘿蔔絲少許、鬆餅粉2大匙、鮮奶2大匙。做法:1. 將蘿蔔絲煮軟;2. 鬆餅粉加鮮奶一起拌勻,放至平底鍋煎成餅皮,中間捲入蘿蔔絲即可。 芝麻醬麵條材料:熟麵條1/2碗、小黃瓜細丁1大匙。 調味料:醬油1大匙、芝麻醬1小匙。做法:將調味料調勻,與熟麵條拌一下,上面擺小黃瓜細丁即可。 紅糖米線材料:紅糖1小匙、米線1/2碗。做法:將米線煮過,加紅糖拌一下即可。 雙色薯泥材料:馬鈴薯1/2個、菠菜泥2大匙、奶油乳酪2大匙。做法:取一正方型模子,將馬鈴薯搗成泥鋪平,菠菜泥加奶油乳酪混成泥鋪上層,再切成菱形圖樣即可。 鱈魚麵線材料:香菇1朵切絲、胡蘿蔔絲少許、鱈魚20克切丁、煮熟麵線1/2碗。做法:鍋中放1杯高湯,將香菇、蘿蔔絲及鱈魚放入一起煮熟,最後加入麵線煮熟即可。 馬鈴薯炒豌豆材料:馬鈴薯丁1/3碗、豌豆1小匙、絞肉1小匙、洋蔥1小匙。做法:鍋中放少許油,先將洋蔥炒香,再加絞肉、馬鈴薯丁、豌豆一起炒,加水燜熟即可。 沙拉醬烤鮭魚材料:鮭魚2片、沙拉醬少許、芝麻少許做法:將鮭魚上面淋沙拉醬,灑上芝麻,放入烤箱烤10分鐘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寶寶的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2次,每次180-225C.C. 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餵奶。 10至11個月的寶寶可食用軟主食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這個階段的寶寶可以用手支撐身體,想要坐起來,也可以用繩子拉著東西玩,開始會表達,此時寶寶會逐漸學習很多語言,並可以簡單說一、二個詞,因此,媽媽要比以前更常與寶寶說話,因為孩子是從理解媽媽的話開始,才逐漸學會具體的語言,所以媽媽可多與孩子說話,讓他學習由語言上成長;而寶寶的記憶力也會增強,藏在箱子裏的東西可記著一分鐘。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餵第二次離乳食,晚上6點左右餵第三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10∼11月寶寶每日進食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1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6大匙,蛋黃一個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8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食物的型態食物切成約0.7公分大小,可比之前稍硬一點 離乳食食譜寶寶可以開始吃軟飯。 軟飯 生米煮粥為:1杯生米加3杯水;熟飯煮成軟飯為:1/2杯熟飯加1杯水。 鰻魚飯材料:蒲燒鰻魚(取尾部)、飯60公克、菠菜1片。做法:將菠菜切細丁,鍋中放2大匙水,煮滾後加飯拌一下,將鰻魚加醬油及糖煮軟,放在飯上面即可。 親子飯材料:洋蔥絲少許、雞丁20公克、蛋黃1個、豌豆6顆、飯60公克。調味料:醬油1/2大匙、高湯1/3杯、黑糖少許。做法:鍋中放調味料,將洋蔥煮軟再放雞丁、豌豆,最後再打蛋黃呈半凝狀,淋在飯上即可 三色飯材料:綠花菜2顆、水煮蛋之蛋黃1個、鮪魚1大匙、飯60公克。做法:鍋中放少許水,將綠花菜煮軟剁碎,再將蛋黃、綠花菜及鮪魚分別放在白飯上即可。 雞肝醬吐司材料:去邊吐司1片、雞肝200公克、洋蔥丁、鮮奶油、鹽。做法:雞肝切細丁沖去血水,放入鍋中加洋蔥一起煮熟,加鮮奶油、鹽一起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泥,即成肝醬,抹在吐司上即可。 火腿蕃茄麵材料:火腿丁1大匙、蕃茄1/4個、西洋芹泥1大匙、義大利麵條1/2碗。做法: 1.將義大利麵條燙熟,將蕃茄切丁。 2.起油鍋,將蕃茄丁、西洋芹及火腿丁炒過,加少許水煮成醬汁,淋在義大利麵上即可。 芝麻芋頭材料:芋頭丁1/2碗、芝麻少許。做法:將芋頭丁放入鍋中,加水滿過後,以大火轉中小火煮熟,加鹽調味,起鍋前加炒香的芝麻即可。 南瓜絞肉材料:南瓜丁1/2碗、絞肉1小匙。做法:將南瓜蒸熟,取一鍋子放少許油,將絞肉炒香,加太白粉勾芡,淋在南瓜上即可。 青江菜炒肉片材料:薄火鍋肉片1片、青江菜2片、太白粉少許。做法:將火鍋肉片切小片,調和太白粉,青江菜切小丁,鍋中加少許油,將肉片炒熟,再加青江菜炒熟,淋少許醬油即可。 碎肉綠花菜材料:豬絞肉1小匙、綠花菜碎丁2大匙、醬油、太白粉少許。做法:將豬絞肉加醬油及太白粉醃一下,將綠花菜碎丁放入鍋中煮熟撈起,取一平底鍋加少許油,將豬絞肉炒熟,加太白粉勾芡,再淋在綠花菜上即可。 高麗菜煮胡蘿蔔材料:胡蘿蔔絲1大匙、高麗菜絲2大匙、高湯1/2碗、玉米粒1小匙。做法:將胡蘿蔔絲、高麗菜絲、高湯、玉米粒放在鍋中一起燉煮至熟軟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2次,每次180∼225㏄ 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充餵奶。 11至12個月的寶寶離乳食階段即將結束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寶寶就快滿周歲了!媽媽辛苦所養育的寶寶,自5、6個月大時,由喝奶漸漸轉進吃離乳食的階段,如今,離乳食階段就快結束了,很快地,寶寶就可以和爸爸媽媽一同在餐桌上吃飯了。這時候的孩子愛動,吃飯會不專心,只要有引起他興趣的東西,他就會去碰,所以孩子吃飯時,要給他一個可以專心吃飯的環境,最好是將他平時玩的玩具或布偶收到房間內,並且勿在正餐之後給孩子吃太多零食。你可以幫孩子準備他專屬的餐具,提高他用餐的興趣,而且應選在孩子真正肚子餓的時候才給他食物,如果他還不餓,可以把吃飯的時間延後,而不要強迫他吃。度過出生後的頭一年,寶寶滿周歲了,所以飲食已和大人們逐漸相近。看著寶寶的可愛模樣,回頭想一想,這一年是不是充滿幸福與滿足?新手媽媽也變老手了,加油吧!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吃離乳食;◆10點左右喝一次奶;◆中午12點左右餵離乳食;◆下午2點餵食水果、喝奶;◆晚上6點左右吃離乳食晚餐;◆睡前10點再喝奶。 食物的型態食物切成約0.7公分見方的大小,可比之前稍硬一點。 11∼12個月寶寶一天的攝食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五穀類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1碗;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雞蛋、豆腐、毛豆 6大匙,全蛋一個;蔬菜、水果類各種蔬菜、水果 8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11∼12個月寶寶的營養佳餚 軟飯 生米煮成軟飯為:1杯生米加3杯水。 熟飯煮成軟飯為:1/2杯熟飯加1杯水。 洋菇豆腐絞肉燴飯材料:洋菇2朵、豆腐30克、絞肉20克、飯60克、白菜1片。做法: 1.將白菜、洋菇切成細丁。2.鍋中放1/2杯水,煮滾後加絞肉、白菜、洋菇、豆腐一起煮熟,加調味料後用太白粉勾芡,淋在軟飯上即可。 牛肉蕃茄拌飯材料:洋蔥末少許、牛絞肉20克、蕃茄丁1/2碗、蛋黃1/2個、飯60克。 調味料:醬油1/2大匙、高湯1/3杯。做法:鍋中放調味料,將洋蔥煮軟後再放蕃茄丁、牛絞肉一起煮軟,最後再打入蛋黃呈半凝狀,淋在飯上即可。 壽司材料:飯60克、糖1小匙、醋1/2小匙、肉鬆1小匙、海苔粉1/2小匙。做法:將軟飯加糖、醋及海苔粉拌勻,做成一圓圈狀,上面撒肉鬆即可。 鹹蛋黃醬吐司材料:去邊吐司1片、鹹蛋黃1/2個、熟蛋黃1/2個、沙拉醬1小匙、葡萄乾5顆。做法:將鹹蛋黃、熟蛋黃加沙拉醬一起拌勻,抹在土司上,撒上葡萄乾即可。 紅豆地瓜材料:地瓜1條、煮熟的紅豆1大匙、黃豆花生粉1小匙。做法:將地瓜放入鍋中煮熟搗成泥,然後將地瓜泥加紅豆泥拌均勻,外面沾黃豆花生粉即可。 山藥絞肉材料:山藥1/2碗、絞肉1小匙、枸杞5粒。做法:將山藥蒸熟搗成泥,取一鍋,放少許油,將絞肉炒香,加太白粉勾芡,淋在山藥泥上即可。 水果麵條材料:草莓1個、橘子2瓣、香蕉1/3根、熟麵條1/2碗、紅糖1小匙。做法:將草莓切丁、橘子去皮切丁、香蕉切丁,加在麵條上,拌紅糖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寶寶主要營養源:以離乳食為主,母乳可以開始斷了,在兩餐當中,可以餵食配方奶粉或較大嬰兒奶粉為輔。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25cc 餵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引用自親子學苑 由保母蓁蓁媽編輯整理過~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2011年12月28日
公開
57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http://home.educities.edu.tw/sophiachen61/specialty.htm

仰睡V.S.趴睡

2011年12月27日
公開
60

  睡姿優良與否對嬰幼兒來說是件大事,因為他們的生活圈子多是在床上,如何睡得好,睡得健康,則是父母所關心的。   在嬰兒室工作期間,經常遇到頭胎的父母提出疑問-究竟應該讓寶寶趴著睡比較好?或者是仰著睡比較好?其實,它根本就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以下,我們將就採何種睡姿較合適,作個比較與討論。然後,讓聰明的爸爸媽媽們作為選擇的參考。   新生兒從早到晚有大部份的時間都處於睡眠或半睡眠狀態,採取什麼樣的睡姿較有利於他(她)的健康呢?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新生兒不會翻身,他(她)們的睡姿由照顧者(父、母)或保母決定,一旦養成習慣後,自然也會影響到日後的睡姿。而睡姿是會直接影其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因此這是父母所重視的問題。   三種睡姿的優缺點   睡姿通常有仰臥、俯臥(即趴睡)與側臥位,它們各有何種優缺點呢?   仰臥(又稱平躺)這種睡姿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臟器最不易造成壓迫,但是它可能會使已經放鬆的舌根後墜,並阻塞呼吸道。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成人熟睡後打呼嚕,就是氣流沖破阻塞的呼吸道而震動所發出的響聲,有些新生兒也會有這種現象,這種仰臥姿勢也可能使新生兒出現呼吸費力的狀況。同時,新生兒的胃是水平,喝奶時進入胃的空氣要排出來(打呃)往往會溢奶,若此時新生兒是仰臥著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奶汁會嗆入氣管而造成窒息;或者溢奶時,又將奶汁吸入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餵奶後,絕對不適宜讓新生兒採仰臥位。這一點是為人父母者不能不知道的。   至於俯臥(趴睡)這種睡眠姿勢對心、肺、胃腸及膀胱等臟器壓迫較重,部份較不會轉頭及翻身的新生兒,容易讓被褥堵塞口鼻而引起窒息,有多數父母不願讓小兒採用這種睡姿。雖然,現有的資料仍不能確定趴著睡真的會造成嬰兒猝死(根據醫學上的定義,是嬰兒或幼童突然死亡,且由病史以死後各種檢驗無法查出死因),但自從對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們讓嬰兒由趴著睡改為仰睡或側睡後,猝死症的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原本在美的發生率是平均每千名出生嬰兒中有一點三位發生此症而死亡)。   不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大力提倡新生兒採取俯臥式體位,理由是採取這種姿勢可以增加新生兒頭、頸及四肢的活動;輕微的內臟壓迫又能增進心肺等器官活躍,而且據統計身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一般新生兒。同時,有些人主張趴睡是因它可以防止因嘔吐、嗆到時引起的肺炎,甚至造成窒息,以及它能消除脹氣,而且寶寶較不易受驚嚇、禸安全感,同時有較圓凸的頭形。但是,我們在選擇之時,應考慮自己的國情及客觀的條件(如較高的室內溫度、減少包裹的衣被、嚴密的觀察和照顧)配合以防止意外的發生。   有某些病態的腹脹,則絕對不可以讓孩子趴著睡,例如: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胎便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或其他如腹水、血液腫瘤、腎臟疾病及腹部腫塊等。也就是說,在腹脹時應先確定非常病態性者才可以採趴睡。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有關側臥位睡眠的優缺點,側睡既對重要器官無過分壓迫,又利於肌肉的放鬆,萬一嬰兒溢奶也不致噎入氣管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小兒睡眠姿勢。尤其是吃過奶剛睡熟的嬰兒,最好側睡。但前幾個星期,嬰兒側睡姿勢很難持久,可以取大毛巾將之捲成軸狀,塞進孩子背部和床墊間的縫隙,以利固定。而,且小孩子睡覺時喜歡靠著東西或人,這樣也可以增加安全感,對新生兒來說,因為此時頭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如果始終或經常向一個方向睡,可能會引起頭顱變形,例如:長期仰臥會使孩子頭型扁平,長期側臥會使孩子頭型歪偏,因而,正確的做法是經常為寶寶翻身以變換體位,一般至少四小時得調換一次。左右側臥時要當心,不要把小孩的耳輪壓向前,方否則耳輪經常受折疊也會容易變形。   據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其實孩子們睡姿的選擇並無絕對的好或壞,我家的二個寶貝,他(她)們都是依著不同的情況及孩子舒適的感受而調整睡姿,因此以上的三種姿勢都曾混合採用。如今,他(她)們都有自己的睡覺習慣,但在此,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安全第一,沒有安全的考量,其他的優點都是假的。記得古人曾提及「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是一個人立身之準則,聰明的爸爸媽媽們,您是否已經決定為寶寶採取何種睡姿了呢?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

2011年12月21日
公開
73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38 採訪撰文�魏婕綝諮詢�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 每當吃飯時間,家裡有小孩的父母總特別傷腦筋,不是跟在孩子後面追著餵食,就是吃飯扭來扭去而把全身、餐桌、地板搞得髒兮兮……。不妨依著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地建立孩子的良好用餐習慣,相信不久後親子雙方即能共享愉快的用餐時光。 用餐狀況NG連連?有小孩的家庭,每每到了吃飯時間就令大人傷透腦筋。 孩子不是邊吃邊玩,就是把身上、桌上、地上弄得髒兮兮,原本是愉快用餐時光,變成了親子之間的拉距戰。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4歲前的小小孩在吃飯時,最常出現的狀況,多半是大人邊追著孩子跑、邊餵飯;或者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要吃不吃……。 用餐,常見的NG狀況在2∼4歲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因此,在養成孩子吃飯的規矩時,詹老師認為:「首先,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別期待小孩會像大人坐得好好的,從頭吃到尾。 接著,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讓他坐在固定的位子,讓他清楚知道吃飯時要坐在餐椅,不能隨易走動;除此,也要固定的時間吃飯。 另外,如果家裡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建議做調整,避免造成孩子分心。 詹純玲老師也曾看過2歲小孩,飯沒吃幾口就跑來跑去,其實對小小孩而言,盡量別讓他輕易從餐桌下來。 至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知道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他想玩玩具必須先吃完飯。讓孩子清楚何時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也藉此來養成孩子的規矩。 NG: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常見狀況,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吃飯時的常見狀況,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不懂得如何約束。另一方面,也許父母沒有察覺小孩已經飽了,還堅持要餵他。 對於2歲孩子而言,還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之所以邊吃邊玩,可能是當下他們不想吃。詹老師認為:「盡量定時、定點吃飯。」餓是一種本能,讓孩子去習慣固定的吃飯時間。 彈性準備小點心不過,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有一些彈性,如果他正餐吃得不多,1∼2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正餐之外,可以準備一些牛奶、小餅乾讓他墊肚子,同時也讓他知道點心跟正餐不同,慢慢培養他在正餐時間吃多一點。至於3∼4歲孩子,可以培養孩子表達「我吃飽了」,以免造成有些小孩可能已經吃不下了,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父母,所以跑來跑去逃避吃飯。 NG:偏食當小朋友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吐出來,詹純玲老師分析,會吐出來代表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咀嚼吞嚥有困難。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這時可以讓他學著說出,「太硬了」、「我不喜歡吃」,學習語言表達。 不過,大人可以去瞭解孩子將食物吐出來的原因,除了是孩子不喜歡吃,也許是食物太大塊或太硬,咀嚼有困難。一般而言,孩子選擇將食物吃進嘴裡,代表他原先能接受,但為什麼他後來不吃,詹純玲老師建議:「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否食物的味道、大小、硬度讓孩子無法接受? 再者,幼兒的口腔還在發展、口腔張力可能不夠,若食物切得較大塊,不好咀嚼、不好吞,他只好吐出來,不見得孩子不喜歡食物。 NG:吃不下孩子沒有食慾有很多可能性,可能零食吃太多,造成正餐吃不下;食物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者孩子都從事靜態的活動,活動不夠、運動量過低等,這可能讓孩子的食慾不好。再者,小孩也跟大人一樣,心情不好也會吃不下。 NG:慢慢吃孩子吃飯慢,基本上要先瞭解是否與口腔發展相關,因為咀嚼困難,所以得咬久一點,建議父母如有這困擾,不妨去請教醫師。除了口腔發展,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需要,或拒絕不了大人的要求。 詹純玲老師曾遇過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時,同學很快吃完了,只剩他默默地坐著吃、吃很久。後來媽媽去瞭解原因,發現份量太多了,他以為大人幫他添的飯都要吃完,為了滿足大人需要,自己吃不下又不敢說,只好慢慢把飯吃完。後來,媽媽幫他準備餐點,像是水餃,起初他說要吃3顆,後來他自己慢慢增加到4顆、5顆……。其實,吃飯對孩子也是種成就感,如果一次給的量太多,他吃不完,他沒有成就感。因此,不要一次給太多,例如先添半碗,再慢慢增加。 孩子正在熟悉食量孩子在成長過程,詹純玲老師指出:「他也在熟悉自己的食量,他應該要吃多少。」孩子的胃可以自己掌握,父母要相信他。餓是本能,當孩子餓了就會想吃東西,因此不要一次將量給太多,讓他有飢餓的感覺,他自然而然會想吃飯。孩子嚐鮮的意願低再者,除了份量,食物也會造成孩子吃飯的意願低。 父母常常因為愛孩子,注重他的營養均衡,所以會幫他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 可是,孩子對於新東西、新經驗的嚐試或體驗,意願比較低。像如果他沒吃過香菇,媽媽一下子給他一大塊,加上香菇不好咀嚼、味道重,都會令孩子排斥。 詹純玲老師也曾遇過很挑食的4歲孩子,令他媽媽很頭痛。在一次遊戲治療,詹老師扮演一個挑食的小孩,看到桌上一個大香菇玩具,說:「我不要吃、我不要吃、我不喜歡。」,那孩子偷偷在詹老師耳邊說:「妳把它丟到垃圾桶,媽媽就不知道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抗拒大人的權威,可是面對被強迫時,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有的孩子吃飯慢慢拖、有的把食物吐出來,然而,這舉動還能讓父母知道他不喜歡吃;有的小孩發現吐出來會被罵,於是他消極抵抗,偷偷含在嘴裡,再找機會把食物吐掉。 方法篇 小孩學表達,大人學聆聽 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所以,要去瞭解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也許他邊吃飯邊看卡通,劇情正緊張,他就把食物含在嘴裡。 除了與食物有關,也可能與大人有關,例如:孩子想要自己吃,但大人卻堅決要餵孩子,有些孩子也會藉此做無形的抗議。發現原因、針對問題去解決,詹純玲老師建議,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大人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以兩歲小孩為例,也許他只能表達「要」、「不要」,還無法表達「喜歡」、「不喜歡」。所以,先讓他慢慢學習說不要吃,大人再去瞭解原因。像食物太硬了,他可以反應「太硬了」。 也許他們還無法分得很清楚、還無法明確表達時,大人不妨主動去發掘、及協助孩子表達。找出吸引孩子的點會讓孩子想吃飯,一個是餓、一個是有某個原因吸引他。例如,餐具是陪他一起去買的、或餐點造型很可愛。詹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於視覺的反應很敏銳。 如果把餐點弄得可愛,會促進孩子的食慾。 像大人自己會被色香味俱全吸引,如果也套用在孩子身上,讓他產生興趣與食慾,餐桌上也不用常為了食物而在抗爭。 另外,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在烹調時,可以找孩子最愛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煮,用一些巧思來吸引孩子。花一些心思去研究孩子的咀嚼能力,哪些食材能吃或不能吃、適合或不適合。 用餐環境單純至於家長如何跟孩子約定吃飯的遊戲規則,詹純玲老師說明,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玩的時間、吃零嘴的時間,再來,父母把這些時間跟正餐時間切開、甚至把場所切開。 如果孩子處在玩具堆,要讓他吃飯其實真的很痛苦,好玩的玩具眼前,若加上飯不好吃,他就隨便吃幾口。 因此,讓孩子明確知道吃飯時間到了,要坐在定點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如果他要離開餐桌,是不是代表吃飽了,要主動告訴媽媽。 如果孩子吃飽了,父母可以讓他知道下一餐時間,例如:短針指到7,當這期間如果他餓了,讓他喝一些開水或牛奶。 降低期待、相信孩子的胃至於家長應該具備的觀念,詹老師指出:「降低期待,以及相信孩子會掌握自己的胃。」餓是種本能,他會知道自己該吃多少,當父母愈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會變成兩種可能:一、他掌控大人;二、他擔心被罵。 父母除了瞭解孩子的口腔發展,也要瞭解孩子吃飯的能力。有些3、4歲孩子能自己吃,但父母卻一定要餵他……。 詹老師指出:「讓孩子自己學著吃東西,也是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許孩子會吃得到處都是,但是大人可以先幫孩子舖個墊子、幫他圍圍兜兜,或是先在地板舖上報紙。提升孩子吃飯成就感 訓練孩子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 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即是一種訓練;跟打開自己的嘴巴,就一直被餵的感覺是不一樣,他會很有成就感。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發展階段,再來,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來。其實,在這階段,他就是在訓練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詹純玲老師表示:「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但不要期待他自己吃完全程,必須有大人陪伴。 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但別期待他們跟吃得跟大人一樣好。」 注重孩子的發展,但要尊重及瞭解孩子的特質。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因為青菜富含纖維,比較不好咀嚼,而且,青菜也有一些味道。所以,父母要去覺察孩子對於某些味覺的敏感度,運用巧思變化食材的烹調方式。 善用故事吸引小孩胃口對於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有些媽媽會找一些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這個食物吃了會變得跟大力士一樣強壯。或用小故事啓發孩子,某某卡通主角因為很喜歡吃紅蘿蔔,才很有本事。 另外,父母也可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詹老師表示:要去思考讓吃飯變成了愉快的經驗,如果經驗不愉快,孩子會更反感,也更不喜歡吃。支持孩子的心情最後,詹老師強調,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但孩子的心情,父母一定要是個支持者。當孩子在心情上得到支持,也會願意去改變他的行為。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餐變成一個責備的過程。 詹純玲學歷:美國東華盛頓大學發展心理學士經歷:友緣基金會臨床工作現任: 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

寶寶肚子「膨風」?

2011年12月20日
公開
69

寶寶肚子天生的就比成人為大: 1. 以軀幹外型論,正常成年人為前後稍扁狀,而小寶寶則呈稍圓狀的。 2. 嬰幼兒的腹壁肌肉無力,腹腔內部的臟腑又大,故較無力承擔。 3. 以身體比例論,壹歲以內的幼兒其每日飲食量約要佔體重的十分之一,相對於較兒童及成人的二、三十分之一為大,腹腔內部的腸管自然是肥大許多了。所以腹部會較凸出。 另一方面,胃腸內鼓脹的氣體其來源有二: 1. 吞入的空氣:寶寶哭鬧時或吃奶時,難免會吞入一些空氣進入胃腸內。所以哭鬧多的寶寶容易膨風,而不是倒果為因的認為"膨風造成哭鬧"。 2.食物發酵產生:吃入的奶水或食物在胃腸道內與細菌及消化酵素作用後,多少會產生出些氣體,一般多為氫氣、硫化氫、二氧化碳。含澱粉多的食物在腸管內亦容易多產氣;或某些腸道內的細菌特別容易產氣;或消化異常者,這段時間胃腸道中帶有造成異常發酵的細菌。 而胃腸內氣體的消散循下列三個途徑: 1. 打嗝:胃中吞入的氣體可藉打嗝而經由食道排出去。 2.由胃腸壁吸收:與營養的吸收相似,腸內氣體亦可藉由胃腸壁逐漸地吸收入體質中。 3. 由肛門排出:單獨地排放氣體(放屁)或混雜在糞便中排出,所以腸蠕動快速者或腹瀉者,其腸內氣體排出的較多。 因此,正常寶寶的肚子就類似彈簧球一樣,會時凸時平的,父母們不必太再意於肚子的外觀,只要寶寶能吃能解、不嘔吐、肚子無壓痛,肚子就算稍脹些其實也並無大礙的。 注意:鼓脹較硬且帶壓痛的「膨風肚」則可能代表著肚內有問題,最好還是能帶寶寶去給兒科醫師做一詳細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