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兒童注意力的發展與問題〈上〉

2011年08月22日
公開
47

小孩子的注意力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十個家長有九個會常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注意力發展都遵循了一些原則,但是,每個孩子注意力的特色與問題,可能並不太一樣。雖然本篇短文的主旨是企圖解釋一些相關現象,卻難免因篇幅有限及個人角度而發生遺漏或偏頗,僅希望能由專業知識的角度,提倡一點有益於孩子本身利益的觀念,以供參考。以下,就兒童注意力發展的基本特色先加以說明:      注意力是人類長久演化以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要展現良好的注意力,幾乎與大腦神經系統的每個重要部門都有關係。所以,很多神經系統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可能產生注意力調控不理想的狀態。   注意力的調控基本上是一大組神經系統的成功的相互配合,所以,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與成熟的速度決定了兒童注意力的表現。在此,正常運作指的是和一般人類小孩所擁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神經功能相比較。      注意力的調控,與動機強弱息息相關。年紀愈小的孩子,愈沒有辦法去應付身體中原始的生物性動機(例如:飢餓、衝動、情緒暴漲、反射動作等等),也愈沒有辦法追尋社會性動機(像是:保持清潔、作事情完整、坐好不要動、為將來著想等等)。孩子主觀上覺得有趣味的事情,是他動機最強的部分,也最能展現注意力調控的能力。      幼小兒童沒辦法統整腦子中許許多多的神經細胞的消息,因此,常有些功能不足是因為發展尚未完成。像是胼胝體,一般要等到大約五歲以後才有很好的左右腦的溝通功能,在這之前,孩子可能說的與做的不太一致,也可能說(說給自己聽)要這麼做,但是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就做好了。又像是,胼胝體旁邊的扣帶回與一個人能正確選擇行為反應、抑制不需要的刺激與反應、安排反應的順序等都有關連,如果這部位所傳送的神經消息尚無法與其他神經消息絕緣,就可能產生父母師長口中『規矩不佳』、『失控』、或『生番』的小朋友。     因此,觀察或評估兒童注意力功能,千萬要分析其發展的程度,是不是走在正常發展的軌道,不要一味怪罪教養問題、動機不強、或者是不合作。如果走在不正常的發展軌道上,就應逐步分析其注意力調控的主要困難何在,再作進一步的介入計畫。            ∼文 高醫心理系 郭乃文∼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2011年08月19日
公開
38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為他好,但粗暴的責罵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 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 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麼你給他一點「顏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為界限,明確什麼事情是可以,什麼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為,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為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為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為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麼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為。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為。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為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為什麼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為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為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麼錯就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為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為,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為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為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為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為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為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為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為真認為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為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產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為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分辨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當孩子要錯誤的地方 不要一味只是要用打或不明理的方式處罰 可以利用一些特別的方式 來讓孩子改正過來 也可以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10個最危險的逗寶寶方式

2011年08月18日
公開
36

拋寶寶 危險動作:用手托住寶寶的身體,往上拋出三四尺高,在其下落時用雙手接住。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非常大,不僅有可能損傷成年人,而且成年人手指也有可能戳傷寶寶,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會引起內傷。更危險的是,一旦未能準確接住寶寶,後果不堪設想。 「坐飛機」 危險動作:雙手分別抓住寶寶的脖頸和腳腕,用力往上舉,同時轉圈。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方式不僅有跌傷寶寶的危險,還有導致腦癱的危險。 因為這種快速旋轉,會使寶寶的腦組織與顱骨相撞,損傷腦神經,影響大腦的發育。 轉圈子 危險動作:大人雙手抓住寶寶的兩隻手腕,提起後飛快轉圈。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會使寶寶轉得頭暈眼花,放在地上站立不穩,甚至跌傷。有時還因離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寶寶的手腕關節脫位。 「中彈」 危險動作:讓寶寶張開口,向其口內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這是十分危險的遊戲。 對寶寶的危害:一旦花生米或豆子投入氣管,或寶寶笑時嗆入氣管,輕者嗆咳,重者窒息。 「拔蘿蔔」 危險動作:有些大人想試一下寶寶的重量或者逗寶寶開心,和寶寶玩「拔蘿蔔的遊戲,雙手拉住寶寶的手臂提離地面。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動作最易扭傷寶寶的手腕關節和肩關節,導致脫臼,增添寶寶的痛苦。 過多逗笑寶寶 危險動作:適當地逗逗小寶寶,既可給家庭帶來樂趣,也能使寶寶在笑聲中健康成長。但是,過分的逗笑卻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後果。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逗得笑聲不絕,會造成瞬間窒息、缺氧,引起暫時性腦缺血,有損腦功能,還可能引起口吃。 過分張口大笑,容易造成下頜關節脫臼。睡前逗笑,還會影響寶寶入睡。 觸摸生殖器 危險動作:有一些大人喜歡用手抓摸小男孩的生殖器逗他玩,這種逗樂方式不但不雅觀,還對寶寶的健康有不良影響。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方式有可能使寶寶以後出現手淫的壞習慣,加上寶寶的生殖器和尿道粘膜比較嬌嫩,容易受到損傷。大人手上沾染的病菌會侵入寶寶尿道,造成泌尿系統感染。 亂捏鼻子 危險動作: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寶寶的鼻子長得扁,或者想逗寶寶樂,喜歡用手捏寶寶的鼻子。別小看這輕輕的一捏,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對寶寶的危害:常捏鼻子會損傷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禦功能,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生病。亂捏鼻子會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細菌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誘發中耳炎。 扯寶寶面頰 危險動作:寶寶長得活潑可愛,父母和親朋好友常常喜歡用手擰寶寶的面頰,其實表達喜愛的方式有很多,何必要用這種容易讓寶寶受傷的做法呢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面頰脂肪墊豐滿,肌肉張力低,常受刺激易使局部軟組織和血管神經受到損傷。此外,如經常受到刺激,腮腺和腮腺管收縮能力會降低,可引起寶寶流涎和腮腺感染。 口對口餵食 危險動作:父母害怕寶寶被燙著,在給寶寶餵食時,喜歡自己先嘗一下或者將食物嚼爛,然後用嘴將食物餵給寶寶,這其中帶有逗樂的成分,但也有潛在的害處。 對寶寶的危害:這樣做易將細菌傳給寶寶,增加寶寶患病的機會,尤其是某些經唾液傳播的傳染病如甲型肝炎、肺結核等。

保母溝通百分百

2011年08月17日
公開
39

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副主委姚寶珍 挑選一個好保母是雙薪家庭的重要任務,相信家長們一開始都已針對自己的需求和理念挑選了最合適的保母,但有許多問題卻是在保母開始帶養寶寶後才陸續出現,此時,溝通成了最重要的動作,唯有良性溝通,才能為分歧的理念解套! 挑選保母的條件不外乎是評估保母人格特質、專業度及帶養環境等,亦或是靠口耳相傳也能找到有口碑的好保母,但有時仍會因理念不同而和保母有所摩擦,兩人都是為了寶寶好,如何和保母溝通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良好關係是溝通的第一步 擔任保母有三十餘年經驗的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副主委姚寶珍,本身是幼保科系出身,十分了解孩子的發展,再加上經驗累積,許多家長都十分信任她的專業。姚寶珍副主委表示,要和保母擁有良性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把保母當作夥伴、朋友。 她說「人都是互相的,怎麼待人,人就怎麼待你」,自己也都把家長當作朋友,並不會仗著自己有多年的保母經驗就倚老賣老,反而是主動跟家長說「大家可以相互交換意見,搞不好有自己不知道的新方法」,如此互助互信的待人方式讓家長相當信任,並且擁有平衡的互動關係。因此,家長也應持這樣的態度來與保母相處,既然保母是當初百般評估後的首選,想必有其優勢之處,保持「互相交換意見」才是最好的態度。 建立良性與雙向溝通 與保母有了平衡的對等關係後,即便發現意見不同,通常也能擁有「良性溝通」!姚寶珍副主委表示,所謂良性溝通,就是對方百分之百接收到自己所說的話,並沒有因為表達方式或說話技巧而使得對方接收到的意思,與自己的本意南轅北轍,在雙方都將自己的意見說出後,接納彼此的意見,再針對問題討論,以達雙向溝通。 發揮同理心 曾受過中華民國演說訓練的姚寶珍副主委表示,與人說話時,最重要的就是發揮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如此便能理解對方想法和做法的根本原因。此外,也要懂得讚美別人,在提出意見前先做一些適度的讚美,潤滑彼此間的關係,除了能對人產生正面的鼓勵作用,更有助於建立彼此的良好關係。 擅用肢體語言 適度的肢體語言也能引起另一種共鳴,拉進彼此間的距離,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適當的肢體語言,若是在尚未建立好一定的關係前,有時過度的肢體語言或碰觸反而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使用委婉的口語技巧 一個正向的肢體動作可以為彼此的溝通產生加分的效果,像是兩人間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並且盡量處於相同的高度,談話時看著對方的臉,當對方說話 時保持回應,以讓對方知道你有聽到且有聽進去,這些都是最初步的尊重。 避免命令口氣 說話時要避免使用命令、指使或質疑的口氣,像是「你怎麼會給他穿那麼多衣服?」、「你這樣做很奇怪」,像上述的口氣雖然是直接的反應,有時並沒有惡意,但是卻令人不舒服,若家長對保母的做法有意見或其他建議時,不妨用較委婉的「我覺得」的語氣,像是「今天天氣比較熱,我覺得好像可以把外面這件脫掉」、「我覺得好像怎麼做比較好,你覺得呢?」 避開情緒字眼 要給建議時,一定要避免掉情緒性的字眼或語氣,以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覺得受到批評,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說明「這方面我倒是有不同的意見,你聽聽看…..」,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較能讓對方接受,也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 了解孩子的詳細作息 為了要和保母之間保有良好的溝通,家長一定要在發現問題時就即時提出,而不是等到孩子有狀況才追究責任或爭辯,因此,平日就要了解保母的做法及每天進行的事務。 製作檢核表 姚寶珍副主委表示,由於自己是由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訓練出的保母,也有加入保母支持系統,中心會製作一張「檢核表」給保母紀錄,每天家長接孩子的時候都可以參考這張檢核表,以了解一天中發生了哪些事,此外,台北市家扶中心受市政府所託監督保母,也希望能透過這個表格監督保母的權責,更讓保母和家長達到最有效的溝通。 親自接送孩子 除了查看這張表格外,姚寶珍也建議家長每天親自接送孩子,因為這是最好的溝通機會,保母可利用這個時間和家長分享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家長也好共同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也才能和保母相互交流意見。與保母溝通的這條路上,記得要有一定且一致的原則,若有問題應直接和保母討論,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直接指揮保母的做法,有時別人的說法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唯有和保母切磋討論才是最好的方式喔! 分享Facebook Plurk YAHOO!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何時可以進行如廁訓練?

2011年08月15日
公開
38

父母要如何協助?兩歲以後比較適合 兩歲以後,大小便肌肉的控制與神經系統發展較為成熟,且較了解成人的指令、喜歡模仿成人、渴望表現獨立,當孩子此時在生理上、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時,爸媽才可以著手進行訓練。 兩歲是一般的指標,孩子有個別差異,有時甚至要等到兩歲半才訓練會更好。通常男孩接受如廁訓練時,請爸爸從旁協助,效果會更好。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可進行如廁訓練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出現了下列的行為表現,可考慮為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1) 寶寶膀胱控制的能力較好,超過兩小時以上,尿布才濕,且一次尿量較多。 (2) 有固定想上廁所的時間。 (3) 想要學大人坐馬桶。 (4) 會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 協助幼兒自己如廁的方法與技巧 原則上應配合孩子的意願與生理狀況作訓練,不可用打罵強迫的方式。 (1) 從白天的小便行為開始訓練。 (2) 從坐在馬桶上開始,訓練男孩時,也以坐著較容易。 (3) 教導幼兒練習自己脫褲子和洗手。 (4) 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廁所,讓他從旁模仿。 (5)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在馬桶上玩耍。等孩子習慣坐在馬桶後,可試著脫去褲子,讓他習慣真實的如廁情況。 (6) 約隔兩小時,可詢問孩子想不想上廁所,帶他去廁所試試看。 (7) 利用圖畫書引導孩子,讓他挑選喜歡的馬桶、內褲花色;當孩子成功地在馬桶如廁時, 鼓勵他。 (8) 孩子若對如廁訓練感到挫折或抗拒時,建議先暫停訓練,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

寶寶身體不適時吃的副食品

2011年08月13日
公開
47

便秘•口腔炎•厭奶(食欲不振) 寶寶身體不舒服,食不下嚥,父母最頭疼,一來擔心寶寶可能營養不足,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脫水。本單元特別針對有便秘情況、發生口腔炎以及厭奶情況嚴重的寶寶,製作三道營養副食品,幫助爸媽克服寶寶身體不適時的棘手狀況。 企劃•執行�吳碧芳;攝影�詹建華;食譜設計•營養說明�台灣雀巢嬰幼兒營養品事業部營養師利佳蓉(便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兼組長李青蓉(口腔炎•食欲不振);烹飪示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兼組長李青蓉  便秘 寶寶便秘有可能是水分攝取不足,或腸道蠕動功能不佳,因此,補充水分及適度腹部按摩對寶寶都是有幫助的。有些寶寶可能在換奶時會出現暫時性便秘現象,原因可能是無法適應較高的牛奶蛋白,可以稍晚一點再給寶寶換奶。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台灣雀巢嬰幼兒營養品事業部營養師利佳蓉 新鮮水果黑棗麥糊餐 四至六個月大寶寶可以只用蘋果汁加入米麥精做成糊餐餵食,待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之後,再加入碎蘋果給寶寶吃。注意蘋果必須切成小丁狀,方便寶寶吞嚥。 製作重點 材料:雀巢巴黎香頌系列米麥精(順暢配方比菲麥精)5匙(奶粉匙)、溫開水45 c.c.、蘋果原汁30 c.c.、碎蘋果1湯匙 做法: 1.將半顆蘋果磨成泥,用消毒過的紗布榨出汁,再倒入碗中加入溫開水稀釋。 2.放入麥精及稀釋蘋果汁。 3.以湯匙攪拌後,靜置10~20秒,即完成。 4.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之後(約七個月大之後),可以將上述麥糊加入切成小丁狀的碎蘋果,增加食物的口感。 餵食原則 喝配方奶的寶寶,可以在大約四個月大開始嘗試添加副食品。喝母乳的寶寶,台灣小兒科醫學會一致建議滿六個月大後再開始添加。建議先從低致敏性且易消化吸收的榖類食物開始,寶寶第一次接觸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應該使用嬰兒專用安全餐具餵食,藉以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避免為了方便而將米麥精和奶粉一起加入奶瓶沖泡給寶寶喝。每次添加,應把握一次一種新食物,由少量至多量、濃度由稀至稠、質地由細至粗、顆粒由小丁狀至塊狀、由液體到固體的原則。 Point 1.將蘋果磨成泥,用消毒過的紗布榨出汁,再倒入碗中加入溫開水稀釋。 2.標:將蘋果汁加入米麥精,攪拌均勻,可以調成不同濃稠度的麥糊給寶寶吃。 3.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後,可以加入碎蘋果,增加麥糊的口感。 營養成分∼水溶性纖維 蘋果、黑棗與燕麥皆富含水溶性纖維,可增加腸胃蠕動、使便便柔軟,幫助排便順暢。媽媽在製作副食品時,不妨讓寶寶的副食品變得複雜一點,不僅可促進寶寶食欲還可以讓便便變順暢。建議添加高纖維的食物,如:黑棗、番茄、葡萄,均有助大便的排出。另外,運動也是好方法,讓寶寶多爬,多運動都有助排便順暢。 營養成分∼寡醣類 根據研究發現:寡醣類(Pb1益菌生)及益生菌能改變細菌叢生態,幫助腸道蠕動,維持腸道消化機能。益生菌加上益菌生的協同作用,讓寶寶有健康腸胃道,營養吸收更完全。 口腔炎 許多家長都有這種頭痛的經驗,當寶寶有口腔咽喉的感染時,寶寶常會因為口腔發炎、紅腫疼痛的厲害,而不肯喝奶、吃東西,口腔疼痛的程度嚴重,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使得寶寶拒絕吃任何東西,而引起脫水和營養不良的現象。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兼組長李青蓉 魚香蒸蛋 口腔發炎且疼痛而影響吞嚥的寶寶,可將鯛魚和胡蘿蔔皆打成泥,再與蛋液混合做成蒸蛋給寶寶吃。 製作重點 材料:蛋1個、鯛魚20克、胡蘿蔔10克、高湯120c.c. 做法: 1. 鯛魚洗淨切碎,胡蘿蔔洗淨去皮磨成泥。 2. 將蛋打散,加入高湯拌勻;再加入做法1之材料攪拌均勻後,倒入容器中。 3. 用保鮮膜將容器封口封好,放入蒸鍋中以中火蒸10分鐘即完成。 餵食原則 以清涼飲食為主 當寶寶不吃不喝或食量明顯減少的時候,可用涼一點的電解質液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此時可以嘗試一些涼的稀飯湯或冰涼稀釋過,甜而不酸的新鮮果汁。九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口腔和舌頭有破洞,滴水不沾,拒食又很餓的時候,可以給點涼布丁、涼豆花、豆腐等入口即化的食物。此外,平常有喉嚨不適時可給予清淡或較清涼的飲食,減少太刺激或太熱的食物。 將成品打成泥狀餵食 口腔發炎且疼痛而影響吞嚥的寶寶,可將鯛魚和胡蘿蔔皆打成泥,再與蛋液混合做成蒸蛋,而口腔發炎已趨緩和及八個月以上的寶寶,則可直接食用放涼後的此道料理。若家族中已知對蛋白過敏,可以豆腐取代蛋液,將豆腐壓碎後與鯛魚泥及胡蘿蔔泥、高湯混勻後蒸熟。 Point 1.八個月以下寶寶,可將鯛魚及胡蘿蔔皆打成泥,再與蛋液混合做成蒸蛋。 2.將蛋液與材料拌勻後,在封口封上保鮮膜後,放入蒸鍋隔水蒸熟。 3.口腔炎期間,寶寶飲食以清涼,入口即化的食物為主,例如布丁、豆花、蒸蛋。 營養成分∼鯛魚•胡蘿蔔 鯛魚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和

過敏體質者離冷氣遠一點

2011年08月12日
公開
40

中西醫都同聲建議,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和冷氣保持距離,並且要注意冷氣室內外的溫度變化。      中醫多會建議「氣虛」或「寒症」體質的人最好不要吹冷氣,尤其是晚上,是一般人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直吹冷氣,就會因寒襲而加重病情。所謂的氣虛是指抵抗力差、新陳代謝不好、末梢血液循環不佳的人,所謂的寒症是指會因受寒而不舒服如拉肚子者。      尤其是過敏體質的病人,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及有風濕症狀的老人家,晚上最好不要吹冷氣,連電風扇都最好只吹向牆壁,不能直吹身體,像老人家常覺得自己的肘關節,雖然沒有紅腫,也非退化性關節炎,但一吹到冷氣就會痠痛,可能是以前局部受過傷或是肌腱炎未痊癒,也要離冷氣遠一些,免得這些身上的「氣象台」在吹冷氣時發作。   冷氣對皮膚也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冷氣的除濕效果,會讓皮膚失去水分,有些人長期待在冷氣房,突然外出時會覺得上眼皮奇癢,而忍不住搔癢,有的揉得眼皮痠痛或是感染了結膜炎,有的人則因氣溫驟變,而出疹子。有些氣喘的人因吹冷氣,或是室內外的氣溫變化,而誘發氣喘,也有不少醫生提醒,冷氣機裡的塵埃及細菌,如果不得不待在冷氣房中,或是不吹冷氣真的很難受,醫師建議,晚上睡覺時應穿長褲長袖來保暖。有過敏體質的人儘量避免坐在冷氣風口,並可選擇信譽佳的廠商生產的保濕產品如乳液及凝膠等,來減緩皮膚乾燥的問題。 ∼摘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外科兒童醫學網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若有引用不當之處請來信告知 ,我們當立即更正∼

你相不相信「相信的力量」?

2011年08月10日
公開
41

作者:李偉文 父母保護過度、幫孩子做太多事,等於剝奪了孩子練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父母埋怨孩子太倚賴自己時,或許要先反省自己,檢視與孩子的互動 這幾年常有機會到媽媽讀書會或家長團體活動中演講,偶爾我會丟出一個問題:「假如在孩子小學或中學畢業之前,你能夠送給孩子三樣禮物,這三樣禮物可以讓我們很放心的看著他們面對未來世界的競爭與挑戰。你會送給孩子哪些禮物?」 當然,每次討論時答案五花八門,家長們各有其關注點。但令我訝異的是,幾乎都會出現「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禮物。 從父母很在乎「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背後,或許可推測現在的孩子非常欠缺這個能力。可是大家似乎又覺得面對未來競爭激烈且不確定的世界,「解決問題」很重要。 孩子會面對的「問題」,大約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課業知識上的;一個是生活上或與人互動等等這類大哉問。 我們想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態度,也就是孩子願意去面對問題,也有耐心了解問題;另外一種是實質的技巧,也就是具體的能力。 解決課業知識上的問題比較簡單,至少孩子在學校或家裡所謂的學習,大概都是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在家孩子若問我這類的問題,我一定不會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要求他們先說出已了解的部分,並要他們先猜猜看答案可能是什麼。學習蘇格拉底的方法,反問孩子一些問題,用問題來回答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當然,也要協助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並建立自己查書或上網找答案的習慣。 課業問題之外,我相信「孩子在生活中的無能」恐怕更令人擔心,這也是台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欠缺的一環。教育哲學家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歐洲許多國家的基礎教育認為,教孩子怎麼生活是最核心的目標;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學會知識,也會將所學的知識使用在生活中。 那些不會解決生活問題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造成的。因為父母保護過度、幫孩子做太多事,等於剝奪了孩子練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父母埋怨孩子太倚賴自己時,或許要先反省自己,檢視與孩子的互動。 而且,隨著世界在變,問題也不斷在改變,我們也真的無法「事先」讓孩子去練習如何解決問題。這時候,孩子如何面對問題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嘗試,在錯誤中學習,累積經驗,有些小挫折、也有些小成功,學會忍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心。這些練習的機會,我除了讓孩子透過參加社團獲得之外,在家庭生活中也儘量讓他們表現。比如,全家出門旅行或購物、用餐時,讓他們安排行程、接洽大小事情,我們只站在他們後面,不講話也不干涉,最多只在事前或事後稍做引導或鼓勵。 家長要懂得放手、要相信孩子,這種相信的力量,就會建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1-08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副食品》每階段可以吃的食材參考

2011年08月08日
公開
42

《副食品》每階段可以吃的食材參考(4-6個月.7-8個月.9-11個月.1 歲) ●未滿六個月要吃副食品的低過敏食材:(強烈建議四個月開始吃副食品) •地瓜、白米、酪梨、高麗菜、紅蘿蔔、白綠花椰菜、南瓜、蘋果、木 瓜、葡萄、梨子、雞肉 •TIPS:強烈建議嘗試香蕉 雖然非低過敏食物 但是寶寶們很愛 可以增加食慾 •過敏體質每樣新食物建議嘗試七天 觀察是否有過敏現象  非過敏體質則至少嘗試四天以上 以觀察是否有過敏現象  不管何種 體質 都可能對特定食物過敏 像最普通的蘋果 也是有人會過敏  每個人可能過敏的食物都不同 所以一定要耐心一樣樣的慢慢嘗試  才能知道 寶寶吃到什麼食物會過敏不舒服 甚至便秘拉肚子等等狀況 ●4-6個月 •蔬菜:高麗菜、紅蘿蔔、綠花椰菜、白花椰菜、南瓜、青江菜、馬鈴薯、地瓜、米豆、蘋果、山藥、芋頭、菠菜、小松菜 •其他:香蕉、米豆、毛豆、婉豆、新鮮栗子、梨子、酪梨、葡萄、木瓜、哈蜜瓜、桃子、李子、豆腐、蘋果 •肉類:白肉魚(鱈魚、鯛魚等)、雞肉、高湯(雞湯、魚湯、昆布湯等) ●7-8個月 •蔬菜:萵苣、小黃瓜、番茄、大頭菜、小白菜、大白菜、蛋黃、洋蔥、大黃瓜、青椒、紅黃椒、芥藍菜、秋葵、茄子、油菜 •其他:黑白芝麻、西瓜、生鮮菇、蘑菇、無調味海苔、豆類(扁豆、四季豆、毛豆、皇帝豆、豌豆等)、各種穀類(燕麥、蕎麥、小米等)、橘 子、葡萄柚、柳丁 •肉類:雞肝、鮭魚、旗魚、鮪魚、蛋黃、雞肉、豬肉、肝 ●9-11個月 •蔬菜:蘆筍、玉米、白蘿蔔、菜豆、芹菜、韭菜、蔥、豆芽菜、冬瓜、茼蒿 •其他:堅果類、水蜜桃、草莓、黃豆、奇異果、菇類 •肉類:藍綠魚皮的魚(如秋刀魚)、牛肉 ●12個月:蜂蜜(一定要滿一歲才可吃)、全蛋 •週歲後大致上所有的食物都可嘗試了 要注意軟硬以及大小適合寶寶即可  像 是糖果、花生、椰果等等都很危險 還先不要讓小朋友吃喔! 《副食品:高湯製作與保存》柴魚昆布湯.蔬菜湯.雞高湯.豬高湯小魚乾湯魚湯 ◎柴魚昆布湯 材料: 水500ML 昆布10公分左右(用濕布拭淨 不可水洗) 柴魚10克 製作: 1. 昆布放入水中開中火 2.快沸騰的時候拿出海帶 3.放入柴魚然後關火 4.柴魚都沉底後 將高湯過濾 這樣就完成了 ◎蔬菜湯 材料: 水600ML 季節性蔬菜約100克 (我們做菜要丟掉的高麗菜心、紅羅蔔頭等等都可利用) 製 作: 1.將全部蔬菜切成碎碎的(輕鬆隨意就好) 2.將切好的蔬菜放入水中後 開中大火 3.水滾後轉中小火續煮30分鐘 4. 將高湯過濾後 完成 ◎雞高湯 材料: 水600ML 雞骨架1副、雞翅膀4隻、雞肉100克三選一(洗乾淨後剁一剁) 製作: 1. 先隨意起一鍋水 開火讓水大滾 2.將雞放入大滾中的水 燙約10秒後取出(川燙去血水) 3.將準備好的水600ML跟燙好的雞肉一起放入 鍋中 4.開中火 待沸騰後 轉成小火續煮1小時 5.將高湯仔細過濾後 完成 ◎豬高湯 材料:水600ML、賓阿骨15根(洗淨) 製作: 1.將賓阿骨放入水中 2.開中大火 水滾後轉成小火續煮1.5小時 3.將高湯過濾後 完成 ◎小魚乾湯 材料:水600ML、小魚乾20克(較大隻的就切成兩半) 製作: 1.將小魚乾裝到棉袋中(滷東西的中藥 包那玩意) 2.把棉袋放入水中約40分鐘 3.開中火 水快滾的時候把棉袋取出即可 ◎魚高湯 材料:水500ML、虱目魚魚骨2副或肉100克(洗淨) 製作: 1.虱目魚魚骨跟水放入鍋中 2. 開中大火 水滾後轉成小火 小火續煮1個小時 3.將高湯仔細過濾後 完成 ◎保存方法 將放涼的高湯放入製冰盒(可買有蓋子的、或用保鮮膜較衛生),變成冰塊後倒入保鮮盒(把製冰盒背面拿去沖水,扭一扭就很 容易取出,不一定要買軟製冰盒),要幾顆就拿幾顆,取用上非常方便,盡量於一星期內用完,最多不超過兩星期。

為何寶寶遲遲不會講話?

2011年08月05日
公開
39

兩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1、多聽兒歌及故事,父母長輩們並跟著說唱來帶領寶寶走向正確的咬     字及發音。   2、父母長輩說話時儘量避免混合肢體語言或較艱深難懂的辭句,寶寶     可能並不懂大人的話,所以會有學習困難。   3、長輩要對寶寶的應手勢視而不見,對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發音聽而不     聞,只要持之以恆,寶寶勢必要再進化他溝通的能力才能達到他所     需要的東西,如此言語就可逐漸發展了。   4、提早與其他同年齡或稍長的兒童相處:如早入托兒所與其他幼兒互     相嬉戲,寶寶生長的環境改變了,在新環境中彼此的地位及角色相     同,別的幼兒不會刻意的維護或牽就他的弱點,如此寶寶的手勢及     不正確的言語別的小朋友不會了解,就不會與他玩在一起了,為了     繼續能在團體中玩耍及生存下去,寶寶勢必要趕緊發展自己的言語     能力,以與他人溝通。 ∼摘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外科兒童醫學網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若有引用不當之處請來信告知 ,我們當立即更正∼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2011年07月18日
公開
23

當您看到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捏新生的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拿玩具打熟睡中的弟弟妹妹,您是否有種震驚的感覺?原本一派天真無邪的小寶貝,竟然也開始以大欺小起來了?起初看他挺高興多個伴的,大人在忙小 baby 時,他也會在一旁幫忙著,做得還挺起勁的,怎知沒過多久,新鮮感消失,就變了一個樣了?     其實,孩子對家中的新成員,通常是抱著一種既喜歡又嫉妒的複雜心態,一方面高興多了個人可以陪自己玩,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搶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這種對新生嬰兒的敵對情緒,最容易發生在家中第一個孩子身上,因為他早就習慣自己在家中的獨大地位,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所以當看到爸爸媽媽幾乎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照顧小 baby 上,自己再也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角了,自然很不是滋味。      每個孩子對新生弟妹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心理,只是表現的方式大有不同。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達憤怒的情緒,趁機欺負小寶寶;有的因為誤以為變成小嬰兒就會得到比較多父母的疼愛,而產生一些不合年齡的幼稚行為;有的會故意到處闖禍,以吸引大人的注意;有的變得悶悶不樂,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有的則會變得特別黏人,形影不離的跟著媽媽,深怕媽媽一晃眼就不見了;有的可能平時都表現得非常喜愛小寶寶的樣子,一旦小寶寶拿了他的玩具,就突然變得粗暴起來。      無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爸媽的都要細心地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嫉妒心理,幫助他克服心中的不平衡感。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鼓勵他去接觸小寶寶,建立與小寶寶的感情。 ◇分配工作給他做,讓他有參與感,也分散一些注意力。 ◇孩子欺負小寶寶時,要盡可能和顏悅色,避免過度苛責,否則他心理會更不平衡。 ◇多注意他的感受,聽他說話,給他擁抱,告訴他大家還是一樣愛他。 ◇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把談話主題都集中在小寶寶身上,例如每天一進門就問小寶寶的事情  ,或一再對小寶寶做出親暱憐愛的動作,而完全忽略一旁的孩子。 ◇對孩子故作幼稚的行為多加體諒,不要說他「怎麼這麼大了還這樣,好丟臉」;而是告  訴他,他比寶寶懂事、會做的事比寶寶多,讓他覺得長大還是比較好。 ◇鼓勵孩子做小寶寶的好哥哥、好姊姊,告訴他他可以保護寶寶、教寶寶玩玩具、在寶寶哭  的時候安慰寶寶等,以建立孩子對小寶寶的責任感。   一般說來,五歲以下的孩子對小寶寶的嫉妒心最為強烈,一旦上了學,有了自己的朋友,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只要爸媽多加留意,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摘自奇蜜親子網�作者為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管教孩子的原則――壞行為必須帶來壞的後果

2011年07月17日
公開
46

文/林奐均 記不記得我的故事?六年前我們的家庭生活一團混亂,當時我每隔五分鐘,家裡就會有孩子尖叫或哭鬧,我們用盡各種辦法,打屁股、用貼紙當獎勵、用糖果哄孩子、叫孩子到浴室面壁思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但都效果不彰。 後來我們去美國幾個月,在美國期間,我們拜訪了一個牧師家庭。他們有五個孩子,其中兩個是雙胞胎男孩。他們家看起來安詳、井然有序,孩子看起來愉快又聽話。我們第一次去拜訪時,還沒坐下,就注意到他們七歲的女兒從大家面前跑過去,這時牧師爸爸溫柔輕聲地對她說:「你先去洗手。」這個七歲女孩立刻回答:「好的,爸爸。」然後轉身跑去洗手。我目瞪口呆,非常驚訝,立刻對這個牧師朋友說:「請教教我,我現在要好好向你學習怎麼管教孩子。」這對牧師夫婦露出微笑,開始指導我們怎麼管教孩子,我們對他們真是感激不盡。 接下來,我要和你分享管教孩子讓他聽話的關鍵:壞行為必須帶來壞的後果。 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但所有的父母如果都能把握這個原則,就會在管教孩子的道路上,踏出成功的一大步。 你去觀察周遭一些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他們有照這個原則去做嗎?還是做法剛好相反,孩子使壞卻給他們獎勵?讓孩子使壞卻不必面對真正的後果,就等於在鼓勵這種壞行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習慣。父母如果對孩子的壞行為視而不見,或是只在口頭上斥責,對孩子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後果,不足以讓他們難受到想改掉壞習慣。如果你真的想要改掉孩子不聽話的習慣,就需要仔細想一想,孩子使壞時,你要讓他面對什麼樣的後果。 一旦決定要用哪一種後果來管教孩子,在實施這些後果時,會需要應用下列三項重要的原則: 一、立即(Immediate)孩子不聽話就要立即讓他面對後果。 我們夫婦當初主要就是在這方面做錯。過去我會一直重複命令,每罵一次,看到孩子不聽或繼續使壞,就會更生氣。當我終於受不了時,怒氣就會爆發,把孩子抓來打一頓。當時家中經常會上演這樣的戲碼: 我坐在電腦前打字,聽到老大老二在臥房大聲吵架,我從電腦桌那裡對她們喊:「你們好好一起玩,不要吵架!」 我坐在電腦前,又向她們喊了三四次,越喊越大聲:「嘿,我叫你們不要吵架。」 最後我怒氣沖天,走到孩子房間,拉開正在吵架的兩姊妹,兩個人都打屁股。孩子氣我,氣對方,我也氣她們。一天又一天,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來分析一下我剛剛描述的情景,我當下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我其實是在管教她們不要聽媽媽的命令,尤其是前面講的那七八次都不必聽,畢竟剛開始那幾次都不會有事。孩子從經驗中得知,媽媽剛開始說的那幾次都不算數,只有等她重複了七八次,音量大到一個程度,怒氣沖天時,她說的話才會算數。所以,我以前其實是在管教她們不要聽我的話。 當我發現原來的管教方法錯誤之後,我決定做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我把五歲的老大和三歲的老二叫來,神情愉悅地對她們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家有新的規定。從現在起,媽媽每次說什麼,你們就要馬上照著去做,如果沒有馬上照著去做,媽媽就會帶你去浴室,用木湯匙打你三下。了解嗎?」 信不信由你,兩個女兒竟然對媽媽的新規矩感到很興奮,可以一起參與讓她們覺得很高興。兩姊妹欣然同意,然後繼續玩耍。我走進廚房,準備餵寶寶吃點食物泥,餵到一半時,兩個女兒衝進廚房大聲嚷嚷,害寶寶不能專心吃食物泥。我對她們說:「不要進廚房,因為妳們會害寶寶分心。」兩個女兒就走出廚房。可是五分鐘後,她們又跑進廚房,跟之前一樣大聲嚷嚷,換作以前,我會說:「我不是已經告訴妳們,不要進廚房嗎?」但那天我改變做法,我放下食物泥,把寶寶留在嬰兒餐椅上,叫兩個女兒跟我去浴室。我先帶老大進浴室,叫老二在門外等著。我拿起木湯匙,冷靜地在老大的屁股上輕輕打三下,然後問她:「你應該記得自己為什麼挨打吧?記不記得我說家裡有新規定,不管媽媽說什麼,你都要立刻去做?因為你不聽話,還是跑進廚房,我現在要打你三下。」話還沒說完,就聽見三歲的老二在敲浴室門,大聲說:「媽媽,換我了,換我挨打了。」你看,孩子都喜歡參與家中的事,可不希望自己錯過! 我在《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中說過,不管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在訓練孩子。如果你不立刻讓孩子面對後果,就是在訓練他們不要馬上聽話。 二、一致(Consistent) 一致是指每天都一致,每次都一致,百分之百一致。孩子每次不聽話,就要立刻讓他面對後果。 什麼都不做,會比不一致的做法好。 這一點我常常沒做到,當我太累或太忙時,往往不會說到做到。結果你猜怎樣?孩子都很聰明,如果你因為太累或太忙,就說話不算數,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太累或太忙時,他們可以不必聽話。如果父母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時候讓孩子面對後果,孩子就會百分之百不聽話。百分之百的一致是指:放下你手上的事,立刻執行後果! 如果你正在講電話,就跟對方說你等一下再打過去。如果你手上都是麵粉,就立刻洗手,去執行後果。每次都要這樣做。 我們剛開始執行這套管教時,三歲的老二有尖叫的壞習慣,每次不高興,就會尖叫,震耳欲聾。所以我告訴她,她每次尖叫,我就會帶她去浴室打屁股。第一天管教時,我每隔三十分鐘就得帶她進浴室!一聽到她尖叫,我就放下手上的事,帶她去浴室打屁股。這其實是一種密集管教,想改掉這種壞習慣,就必須把家事和別的工作放在次要地位。經過半天的管教,老二終於改掉尖叫的壞習慣。 三、心平氣和(Kind) 訓練孩子立刻聽話的一大好處是,父母不會有時間累積怒氣或挫折感。@當你立刻執行管教時,切記要用溫和的聲音和關愛的眼神。 放下情緒。不要認為孩子使壞是故意沖著你來,他們只不過是還在接受管教的孩子。@每次我的怒氣一上來,就會在腦中重複一節聖經的經文,有時用來提醒自己,有時用來責備自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在上帝的定義中,愛不是感覺,而是態度和行動。當你準備管教孩子時,應該捫心自問:「我是不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還是輕易發怒,只求自己的益處?」問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冷靜下來,並且記住,讓愛作為管教的最大原動力。 不要讓孩子有罪惡感,不要去討厭他,把焦點放在教他們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壞行為會帶來壞的後果。你只要執行後果就好,做完就去忙別的事。 我把前述這套管教原則稱作K.I.C.K.管教原則。管教孩子的時候,務必要心平氣和(Kind)、立即(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然後又是心平氣和(Kind)。 我們開始應用K.I.C.K.管教原則後,家庭生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家不到二十四小時,就變得不一樣。第一天管教時,到了晚上,我告訴女兒,我想在上床前有一段安靜的時間。我打算花三十分鐘朗讀一本書,兩個姊姊如果能完全保持安靜,就可以留下來聽。如果有人說話,就得上床睡覺。果真,女兒在這三十分鐘內,真的安安靜靜,而且快快樂樂。這是我們家多年來,第一次有一段幸福又安靜的時光。女兒經過一天的管教後終於明白一件事──媽媽說到就會做到! 本文摘自《沒有不受教的孩子――以愛為後盾的K.I.C.K. 教養法》如何出版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2011年07月16日
公開
48

PC HOME電子報 (2003) ◎六大錦囊妙計助你遊刃有餘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以下是克制倔強的六大法寶: ◆講道理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破除寶寶10大睡眠魔咒

2011年07月15日
公開
60

訪�陳雯琪 諮詢�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雲鳳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龍鳳 吳坤光婦產科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 黃秋豔 寶寶的睡眠問題的確讓許多新手父母感到棘手,別煩惱了!不論您家裡的寶寶有多難搞,專家的撇步都可以讓您輕鬆搞定寶寶,讓您不再老是掛著貓熊眼上班唷! Part1:打造優質睡眠環境 「小寶寶乖乖睡,一暝大一吋。」睡眠對寶寶而言很重要!睡的好、吃的飽,孩子自然也就長的好。不過,往往孩子的睡眠狀況並不如媽咪所願,常搞得媽咪筋疲力盡,變成貓熊眼,到底小寶寶為什麼不能乖乖入眠?請專家來替您解答。 寶寶的睡眠時間需要多久? 寶寶整天不斷睡,到底一天要睡多久才算足夠?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龍鳳表示,寶寶的睡眠時間依照年齡不同而有不同,且白天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寶寶的年齡而逐漸縮短。 年齡   一天睡眠時數(小時) 白天睡眠時數(小時) 1星期     16.5          8.5 3個月     15          5 6個月     14.5          3.5 1歲      14          2.5 1歲半     13.5          2 2歲      13          2 3歲      12          1.5 李龍鳳指出,三、四個月大的寶寶,一天睡眠可分為四、五段,而且最長的一段睡眠在晚上,大都可持續睡五、六小時。到了六個月大時,大部分的寶寶可以睡長達七、八小時;辛苦了好久的媽媽終於可以睡個安穩的覺。一歲左右的孩子,則可以睡到十、十一小時。 李龍鳳也強調,然而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睡眠的型態、時間也會有個別差異。表上所列僅供參考,只要小孩子睡得好,清醒時沒有疲倦、煩燥,那麼他的睡眠應該是足夠的;但有些較年幼的孩子較不易觀察是否睡眠不足,如果在延長睡眠的時間後,發現孩子比以前情緒更穩定,更能專心,就表示原來的睡眠是不足的。因此如果您的孩子睡眠時間比平均值少了一個半或兩個小時以上,而且易煩燥不安,行為舉止不恰當,可進一步懷疑是否因睡眠不足所引起。 找出原因根絕睡眠惡習 許多家長都會有一個疑問,「貝比為什麼總是精力旺盛,一下子就醒了呢?」其實想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擁有優質的睡眠時間,也不難!李龍鳳認為,只要找出影響睡眠背後的原因,問題多半可以迎刃而解。寶寶半夜啼哭的原因有哪些呢? 嬰兒期: 1. 饑餓 2. 氣質 3. 胃食道逆流 4. 嬰兒腸絞痛 5. 長牙 幼童: 1. 生活常規 2. 環境不佳 打造優良睡眠環境 父母若是能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寶寶自然就能享有優質睡眠。李龍鳳強調,所謂安靜的環境並不代表要保持絕對安靜,甚至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只要少干擾,不要突然出現很吵雜的聲響即算過關。 養成獨睡習慣: 寶寶當然要和爸媽睡在一起囉!這樣才方便照顧。其實讓嬰幼兒與父母同床共枕,很容易打斷孩子的睡眠,並不是很適當的舉動。尤其是六個月以下無自主能力的嬰幼兒,如果與父母同睡,蓋了過於厚重的棉被,反而會有窒息的危險,再加上大人睡眠時會發出輕重不一的聲響,自然會影響孩子。 其次,在孩子六個月大左右,就會開始有分離焦慮,需要時時刻刻感受到照顧者的氣息與陪伴,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三∼四個月時,錯過了養成孩子獨立睡眠的習慣,那麼就得等到孩子三歲之後,分離焦慮逐漸消失時,才有機會再著手訓練了。 如果寶寶起初不肯單獨睡,媽咪可以把小床搬到大床旁邊,接著再用布簾擋住,藉以隔開孩子;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媽咪都得堅持,不可以讓孩子上大床。   安全的環境: 除了讓寶寶在睡眠時不受打擾之外,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也同等重要。建議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小床周邊要避免擺放柔軟、膨鬆的物品,如:枕頭、毛巾、太厚的被子等,以免有窒息的危險。 除此之外,許多父母會認為小嬰兒沒有抵抗力,將寶寶包的圓滾滾,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只要將室內維持在舒適的24∼26℃之間,寶寶是不用特別穿太多的。而為了讓寶寶有畫夜的區分,在寶寶睡眠時,也可以將燈光調暗。 Part2:改正寶寶睡眠惡習 依傳統的說法,吃的好睡的飽,寶寶的成長發育就不會有問題。何雲鳳說明,新手媽咪免不了會擔心寶寶睡眠時間過長或是不足,不過,若是孩子平常的作息正常,家長就可以判斷,孩子可以依需求來調整睡眠時間,不必過份擔憂。 3個優質睡眠習慣養成必勝法 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才能打造優良的睡眠品質,也才能讓寶寶發育的更好。何云鳳表示,所謂的優質睡眠需包含生理及心理的穩定。像是:睡的沈不沈?時間固不固定?等。 那麼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間很不固定時,該如何改正呢?何云鳳說,一般在一歲左右的孩子會建議10點就上床睡覺,隔天8∼9點間起床,下午3∼4點間再小睡一會兒;同時為了避免影響夜間睡眠,在晚間5∼6點間就不要再讓寶寶睡囉!除此之外,非常有育兒經驗的何云鳳也指出,有些錯誤的育兒觀念,的確會搞得媽咪筋疲力盡。   小瞇兩分鐘有什麼關係,又不會影響夜間睡眠!錯! 有時媽媽會認為,讓寶寶小瞇一下就應該無所謂,但影響可大了!如果媽咪不小心讓寶寶小瞇了五分鐘,那麼晚上可能得與寶寶奮戰到三更半夜,讓媽咪一個頭兩個大,情緒自然也大受影響。要謹記,當孩子不小心睡著時,一定要立刻將孩子吵醒,帶孩子出走走走,或是陪他玩,務必將瞌睡蟲趕走。   孩子被吵醒,好可憐,再讓他多睡一會兒吧!錯!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對寶寶的睡眠也有幫助。記住囉!不論寶寶前一天多晚睡,隔天早上9點左右一定要立刻把孩子叫醒,以免淪於可怕的惡性循環中。   嗯!先哄騙小孩睡覺後,再起身做事比較方便!錯! 許多家長會有陪小朋友睡覺的習慣,但在孩子睡著之後,家長又會起身繼續工作,這是非常失算的做法。因為小孩非常聰明,他心理明白,「等一會兒媽咪就會離開。」因此,如果家長經常用哄騙的方法讓他上床,那麼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起來玩。 建議不論寶寶聽不聽得懂,家長都必需告訴孩子,「媽咪只是先陪你睡,待會還有事忙,忙完了就會上床囉!」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媽咪的行蹤,避免孩子產生分離焦慮;而且在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後,孩子也比較不會情緒緊張,自然可以一夜好眠。

學跟挫折做朋友

2011年07月12日
公開
52

人生本有不如意的事,愛孩子就要培養他的挫折忍受力. 增加他的免疫力,縮短復原期!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   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定要用打和罵

2011年07月09日
公開
49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 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 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 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 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 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 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 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 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 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 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 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 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 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 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 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 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 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 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 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 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 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 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 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 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 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 懲罰的程度。 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 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 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 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 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 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 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 更覺委屈,問父親:「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 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 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 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 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 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 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 你情緒好壞而變化。 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 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 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 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 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 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 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 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 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 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 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 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 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 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 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 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 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 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 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淺談孩子攻擊行為

2011年07月08日
公開
41

在孩子間,不時地能聽到:「誰打我!」這樣的告狀聲,孩子的攻擊行為真的就那麼頻繁嗎?難道孩子那麼喜歡攻擊周圍的同伴嗎?到底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攻擊行為呢?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在幼兒心理學方面,專家指出幼兒會產生攻擊性行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遺傳因素:有些攻擊性強的兒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長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兒童,表現出攻擊行為。 如有的家長只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攻擊行為。又如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縱容下,孩子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3、環境因素: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裡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兒童,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4、自衛表現:部分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是純屬自衛表現。別的小朋友可能經常喜歡碰他幾下,他就覺得這個小朋友在欺負他,所以就還手了。作為父母,大多數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攻擊者,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很好地自衛,不受到別人的攻擊,即「不受欺負也不要欺負別人」。 但對於小孩來說,要讓孩子學會在過度攻擊和缺乏攻擊間尋找平衡點,是個困難而長期的訓練過程。其實攻擊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會以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家長要做的絕不是去壓抑它,而應是從旁協助,讓孩子學會能逐漸自己控制、節制和疏導。對於父母來說,到底如何做,才能不至於壓抑孩子的攻擊,又能適度調節、疏導孩子的攻擊呢?這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直接批判孩子的不對,首先我們還是要分析孩子因為什麼才動手的,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成人總是覺得孩子童言童語,往往是最沒有心機,最純真的話語,也因此總是相信孩子的話是真實的。但有時孩子也會編造一些謊言來掩蓋事實的真相。但並非是孩子刻意說謊,只是孩子想保護自己,不想遭到責罵,所以就把錯誤推給了別的小朋友。 在事情繁忙瑣碎的時候,有時對於孩子的話或行為,往往會顧不得去細細品味或分析,把他們的話信以為真,抹殺了事情的真相,無意中也錯怪了別的孩子。因此,對於小孩子的話,作為老師或家長都應該「察其言,觀其色,究其因」,多留意,及時觀察、瞭解孩子,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護孩子的一些好的初衷,把他們一些無意的錯誤加以引導,鼓勵他們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表達,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作為家長也不能一味去責罵幼兒的行為。家長也要學會原諒孩子,孩子的行為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簡單地批評或者懲罰。試著去找出引發孩子攻擊的原因。是什麼激怒了他?是別人的行為還是當時的場景?是粗暴的對待還是想要的東西被拒絕?又或者是所做的事情遭受失敗……這些都可能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和憤怒而引發攻擊行為。我們唯一要做的也就是從小正確地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與別人相

何時訓練孩子大小便的能力才適切呢?

2011年07月04日
公開
51

大小便的訓練也是自主權的訓練 大小便是人類生活中的一部分,對孩子來說,在適當的地方用適當的方法大小便,是他在人生旅程中適應社會的一種行為。而訓練孩子表達便意、懂得在正確的地方解便、養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這也是訓練大小便的真正目標。 初生嬰兒的大小便通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反射作用,只要膀胱內的尿液裝得差不多了,自然會尿出來。 因此,這時候要求他以自我意識層面來控制大小便,是不可能的。 曾經看過有些媽媽在產後不久,就開始這項重大的訓練,結果使母子展開一場自主權的爭戰,雙方的挫折感破壞了親情的品質。 大小便的學習原本就是自主權的訓練。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會體驗到什麼時候應該收,什麼時候應該放;什麼時候該取,什麼時候該予。但是,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充分的愛、還沒有對母親建立起適當的信賴、對自己及外界間關係的概念還混沌未開時,我們怎能要求他接受自己控制自己的訓練?也就是說,在孩子還小,還沒有能力藉意識層面去控制大小便的時候,就開始訓練他,太重的壓力等於是剝奪了孩子享受大小便那種解放後所帶來的舒適感。 孩子小的時候無力反抗成人加給他的學習壓力,隨著他的成長,很可能會出現許多行為問題。 越早開始訓練越快學會嗎? 有研究報告指出,孩子大小便訓練開始的早晚與他自己能控制排尿的早晚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在一歲以後,能達成排尿控制的孩子極少。 二歲到四歲時,能控制排尿的人數迅速增加。 五歲以後,增加的情形較慢。 在性別方面,二、三歲以後,女孩比男孩較早會控制排尿。 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女孩的生理成熟較早,對小便訓練反抗較小。 訓練要考慮身心的成熟度 什麼時候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比較恰當呢?一般說來,時間並不是關鍵,最重要的是看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 從生理方面來看,最起碼要等到孩子會站、會走的階段。 這時,孩子直腸括約肌的功能發展得比較健全,糞便可以在直腸內停留一段時間,也就是他可以憑自我意識控制排便了。 其次是孩子要能夠與外界溝通,要會用語言或聲音表達便感、聽得懂指示, 這時他才能有效地接受正確的訓練。從心理方面來看, 最少也要在孩子斷奶之後。 通常孩子在斷奶以後,心理發展正是從口腔期轉入肛門期,他對自己與外界已經有了基本的信任經驗。 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生理和心理已經發展到可訓練的基本程度,是可以考慮開始嘗試訓練他大小便了。 對照顧者來說,孩子能自己大小便,固然可以減少洗尿布、換褲子、擦地板、為孩子清潔的時間;對孩子來說,也可以避免尿布疹、出門不便、被同齡幼兒取笑的機會, 但是,訓練之前,要考慮下列的因素︰ 1.孩子的膀胱控制能力︰是否隔約30分鐘以上才尿一次, 而且每次尿量不少,而不是經常在滴濕褲子。 2.肯配合照顧者的抱姿與口語指示(假如︰「尿尿」、「嗯嗯」等),不會執拗抗拒很久(例如︰啼哭或掙扎)。 若希望孩子能在便盆上尿尿,則要考慮他是否能獨自坐在便盆上4、5分鐘;若希望孩子會表示尿意,則要考慮他是否已有表達能力(例如︰用明顯的表情或動作、會說「尿尿」或「嗯嗯」等話語來表示);如果是期望孩子能自行用便盆,則要考慮到他的行動能力、對便盆位置的認識,以及他把褲子拉上和拉下的能力。 在觀察、了解孩子的情況後,才能決定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的時間。 因此,父母不要太著急,以免造成孩子因為不適應而導致情緒障礙,或出現所謂「心因性問題」(例如︰強忍不尿,直到控制不住而流出、便祕或隨時滴尿等)。這一切需要父母費心觀察、小心嘗試、彈性變通,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採循序漸進、鼓勵的方式 父母該如何著手訓練孩子大小便呢?可以運用孩子喜歡模仿的學習動機。 例如媽媽可以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叔叔(舅舅、阿姨)都是這樣做的,寶寶已經長大了,也要學大家這樣做喔﹗」開始訓練時,媽媽可以憑經驗抓準孩子解尿的間隔時間,提早幾分鐘提醒他,則成功率會比較高。至於排便,可以安排在早餐或飯後, 因為吃進的食物可以刺激腸子蠕動,有助於排便。 現代的沖水馬桶,對認知能力尚在操作前期的(Pre-operation stage)的幼兒來說,有時會造成心理上的威脅,因為他不能完全理解糞便如何在水波中消失的原理。 因此,如果能配合使用專為幼兒設計的便盆,可以使排便成為較安全的經驗。此外,對孩子大小便衛生習慣的養成過程,例如︰表示便意、脫褲子、使用衛生紙、洗手等,最好循序漸進,一步步地要求幼兒自己達成。 只要孩子有進展,我們就該給予鼓勵。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每次都是在尿濕褲子後才找媽媽,這次卻能在事前說出來,或是他原本都得找媽媽幫忙把尿,這次卻能自己脫褲子,這時候,媽媽就應該抱他、親他、陪他玩或向家人公開他進步的事實等,好好地鼓勵他。 對於會坐或走路的孩子,可將便盆放在靠近他遊戲的地方,以便觀察其表情或把握時間就近為他把尿。 此外,父母上廁所時,不妨讓孩子看大人坐馬桶,鼓勵孩子也坐便盆尿尿,或者和孩子玩「娃娃尿尿」的遊戲,使孩子因好玩而願仿效。 找出退化行為的癥結,並設法解決 為什麼孩子原本良好的大小便習慣會產生改變,甚至出現尿濕褲子或便祕的現象呢?這可能是因為︰ 1.睡眠時間的改變 孩子小時候,除了喝奶就是睡覺,對大小便的訓練較能單純地記住、服從。長大後,睡眠減少,活動增加,也就容易忽略了。 2.飲食與環境的改變 飲食方面,由於副食品的增加,消化量大,大小便的需求變得不定時了。在環境方面,孩子到親友家作客或去遊樂場玩,可能因一時高興或戲耍得正在興頭上,而忘了要大小便。 3.成人的責備與孩子羞恥心作崇 如果孩子因偶爾控制不住大小便而遭到成人的責罵或旁人的戲謔,則容易使他對大小便產生恐懼,甚至認為那是一件羞恥的事,大小便時便會顯得緊張、焦躁不安,或產生抑制的心理。 面對這樣的孩子時,不妨參考前述建議斟酌實施,重新培養孩子良好的大小便習慣;儘量在輕鬆的氣氛下鼓勵孩子坐馬桶,坐的時間可由半分鐘逐漸延至五分鐘。 在飲食方面,多給孩子喝他喜歡的飲料,以增加尿意次數;或是鼓勵孩子多吃纖維質多的蔬菜及固體食物,以解決便祕問題。 另外,在幼稚園(托兒所)中,難免有孩子因種種因素而未能控制好大小便,老師不宜當眾斥責,以免引起孩子的自卑感。 平時最好多加觀察,注意其發生次數,以了解問題的嚴重性,隨後與家長共同探討原因,譬如︰ 1.心智發展方面︰是否還在兩歲以下的階段? 2.情緒因素︰是否有近因導致情緒困擾,而採取退化性行為以引人注意? 3.生理因素︰是否膀胱控制力一直很差或最近出現了問題? 4.語言表達能力方面︰是否不會表達,或畏縮而不敢讓大人知道他有尿意? 5.是否因遊戲得過於興奮以至忘了上廁所? 訓練孩子大小便,是親子關係中很重要的考驗。 深盼媽媽們別忘了︰「愛」是最好的推動力量。 如果失敗了也沒有關係,下次再試試看。希望這樣的人生經驗, 能奠定孩子將來發展良好的自我控制的基礎,讓他的人生有很好經驗 資料來源 : 奇蜜親子網

治療師談感覺統合

2011年06月29日
公開
33

摘自台大醫院衞教網站 作者:台大醫院復健部 黃暐恬職能治療師 "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他們外表可能和一般的孩子沒什麼不同,所以他們的問題容易被忽略,但感覺統合 的異常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人際關係、甚至是學習困難都有緊密的關係,而感覺統合失調的治療藥方就是提供相關感覺輸入的活動、遊戲,所謂的感覺輸入,除了 我們熟悉的聽、視、嗅、味覺以外,還有三大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下面就以三大感覺系統及動作計畫能力來分別介紹居家相關的感覺統合活動。 感 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一名職能治療師 珍˙愛爾絲博士所提出的,在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各種感官刺激,在我們的感官受器接收到這些訊息再傳到大腦以後,我們的大腦必須要去處理、過濾、 整合這些大量的資訊,才能做出適切的反應,若此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舉個例子來說:我們每天在走路的時候,視覺訊息整合過後讓我們知道 身體和障礙物的距離,地心引力的訊息經過處理以後,讓我們能做出平衡的反應,若感覺統合出現了問題,行走的過程中可能會跌的鼻青臉腫、到處碰撞。 觸覺 當孩子對於觸覺刺激的處理有困難時,他們可能會有觸覺防禦或是會去尋求觸覺刺激,例如:一直用肢體去碰觸別人或其他特殊材質的東西,若孩子的觸覺區辨能力 有障礙時,他們閉眼時無法用手摸來辨別物品的特性,手部操作協調差,甚至操作時都要一直用眼睛來看。下列是和觸覺刺激較有相關的活動: * 黏土、陶土、麵團:可以將黏土搓成湯圓(圓球)、麵條(長條狀),也可將小彈珠、銅板等小東西藏在黏土裡,玩尋寶的遊戲,讓孩子用手觸摸找出來。 * 神秘箱:可以將日常生活常見的東西放入紙袋、紙箱中,讓孩子用手觸摸來辨別,也可放入不同材質的布料、菜瓜布等,讓孩子找出相同的布料,甚至可以在箱子內加入豆子、乾通心麵等增加難度。 * 沙箱:可利用沙坑裡的沙、貓沙、園藝用的細沙石,加上孩子自己的玩具來玩沙坑遊戲,也可以相同地把玩具埋入沙中來玩尋寶遊戲。 * 沙畫、指印畫:利用手指與沙子以及印泥、紙面的摩擦所產生的觸覺,來提供孩子所需的觸覺刺激,還可變換成其他材料,例如:水彩加上漿糊。 * 球池:在兒童遊樂園或是幼稚園裡通常可以看到球池,可讓孩子在裡頭假裝玩水、打球池仗、尋寶,對於較敏感恐懼的孩子,可以先坐在池邊先用腳、手來撥球,逐漸進入球池。 * 觸覺治療球、沐浴刷、各式海綿、公園裡的按摩步道等生活常見的東西也可以提供觸覺刺激。 前庭覺 前庭覺輸入的形式以地心引力、加速度為主,同時它與身體姿勢維持、平衡以及眼球動作、孩子的情緒有緊密的關係。和前庭覺相關的活動有: * 滑板:讓孩子的腹部趴在滑板上,讓他們自己用雙手推進,雙腳呈微彎抬起的姿勢,也可由家長來控制速度、推動滑板,若有滑板車也可讓孩子站著推進滑行。 * 彈跳床:健身器材中的彈跳床也可提供前庭刺激,配合著音樂彈跳更能增加樂趣。 * 跳紙箱、米袋:利用不要的廢紙箱、米袋等,讓孩子站在裡面跳著前進,同時也可增進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 * 公園遊樂器材:鞦韆、溜滑梯、旋轉地球、搖搖馬 * 治療球:可以讓孩子坐在上面,或肚子趴在球上由家長扶著他的腰部後上下左右晃動,另外孩子也可肚子趴在球上,往前傾斜俯衝後自己用手撐地,當孩子趴在治療球上時也可試著丟球、丟沙包到箱子裡。 * 跳跳球、跳跳馬:市面上也有販售一些充氣的小馬、有把手的治療球,都可讓孩子坐在上面邊跳邊前進。 本體覺 本體覺來自於我們的肌肉、肌腱、關節等等,讓我們瞭解自己的肢體是伸直還是彎曲,高舉還是平放的位置,不需要用視覺也能知道,而本體覺的輸入型式以「重壓」的感覺為主,同時本體覺的輸入也可降低焦慮、提升孩子的安定感,使過多的活動量降低。 * 做漢堡、壓馬路:利用家裡的厚棉被、軟墊,將孩子包裹在裡面,還可以逐層加入枕頭、玩偶等,假裝是加「生菜」、「黃瓜」,或是將治療球緩慢壓過平躺的孩子。 * 拉魔毯(拉重物):準備一條薄的毯子或布,讓孩子坐在裡頭,手抓著布的後面兩個角把自己包起來,再由另一個孩子抓著布前面兩個角,拖拉著裡頭的孩子,再互換角色,或是把重物包在布裡,假扮聖誕老人載著禮物。 * 橡皮伸展帶:收集固定貨物或是健身用的橡皮繩,可以玩拉扯伸展的體操或玩拔河遊戲。 * 榨果汁、幫忙家事:在家裡可讓孩子幫忙用手動擠壓式的榨果汁器來榨果汁,還可以有成品的回饋,而在家裡幫忙搬桌椅、重物,敲釘子等也有相同的效果。 * 人體手推車: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讓他們雙手伸直撐在地上後,手抓著他們的雙腳抬起離地,並且雙腳及身體成一直線平行於地面,像推車一般前進(孩子的手同時要配合移動前進),同時背上可以放上布娃娃等增加樂趣。 * 黏土:孩子玩黏土時,可利用黏土壓製模型或是做餅乾、果凍的模型讓孩子壓製出各種樣式,並加上桿麵棍或是讓孩子徒手把黏土壓平。 * 嚼口香糖等有嚼勁的食物,提供口腔的本體覺刺激。 動作計畫能力 當我們計畫、組織如何運用自己的肢體身體來完成一樣本身不熟悉或複雜的動作,稱之為動作計畫能力,所以當孩子的感覺統合過程中有問題,或是本身的動作經驗不夠,都會影響到動作計畫能力。 * 過障礙:可利用公園裡的攀爬設施、森林遊樂園的越野設施以及自己在家中擺設桌椅、枕頭山等障礙關卡,讓孩子想辦法運用自己的肢體爬過、鑽過、跳過障礙。 * 學螃蟹、熊、毛蟲等動物走路。 * 模仿帶動唱以及打節拍 * 模仿遊戲: 例如「老師說」,可模仿「右手摸左肩和左手摸右膝」、「右手摸左耳及左手拍右腿」等較複雜的動作。 提供孩子適當的感覺統合活動可以改善他們的動作表現,但是如何控制活動中感覺刺激的量來合適孩子也很重要,所以建議家長們在給予孩子活動之前,可以先至醫院的復健部尋求職能治療師的諮詢,才能讓孩子在遊戲中獲得適當的感覺刺激。"

寶寶六歲前的四大叛逆期

2011年06月28日
公開
40

第一個叛逆期:8個月的煩躁您感到陌生 人 見人愛的寶寶本來對任何人都微笑,誰抱都沒問題。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就不再接受隨便什麼人的擁抱,對所有不屬於親近範圍的人都板著小臉,無憂無慮的笑容 變成了不安和焦躁;從早到晚粘著媽媽,只要媽媽一遠離,他就不滿地自言自語,嘮嘮叨叨。這樣的時候,往往連爸爸的親吻也不能讓他平靜下來。 只有天天在他身邊,給他餵食換衣的媽媽才能靠近他。 到底怎麼了? 寶 寶開始認生了,不僅能夠區分親人和陌生人,親人之中也有感情深淺的區別。除了最親近的媽媽,他甚至需要和任何人保持距離,以擁有私人空間。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並不是可以任人擺佈的娃娃,個性已經慢慢顯現出來。 這個時候,寶寶的世界就是他所看到的世界,那些在他視野外的物體就是在另外的世界裡。 他認為媽媽的存在是依賴著他的,如果媽媽離開他,進入一個沒有他的世界,簡直是把他排斥到媽媽的生活之外了,那他怎麼可能接受呢?! 設身處地的替他想想:你的寶寶其實真的很不明白,“為什麼我的媽媽不能24小時都跟我在一起呢?”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順其自然地讓他與陌生人交往,不勉強他,但也別太縱容他。 盡量注意給他安全感就好。 別強行和他分開,只為了讓他習慣沒有你的日子。不要指望短暫的消失就可以讓他慢慢習慣與你的分離。 如果你已經開始重新工作,白天必須和他分開,給他留下一個帶有你味道的物品,比如一件柔軟的睡衣,一條絲巾,讓他感到你並沒有完全離開。 不要以為他不明白你所說的話,告訴他你會很快回來,不需要滔滔不絕,僅僅是一些簡單的句子就足夠了。比如:媽媽喜歡你,媽媽親親你,媽媽很快就回來,這些簡單的句子會讓他安心一些。 不要在他睡覺的時候出發,不要不和他說再見就走。也許你會覺得在這樣做比起在他絕望的哭叫聲中出門要輕鬆的多;但是下一次,他甚至會抗拒 睡眠 ,因為媽媽會在他無知無覺的時候消失。 玩藏貓貓。 藏了自己的臉,然後再顯現出來,反覆幾次,再藏自己的臉,然後顯出一個小娃娃,這樣儘管我們不在他身邊,但是替代品還存在。 第二個叛逆期:1歲半到2歲半拒絕的年齡 餵飯的時候,他轉過頭去拒絕;穿衣的時候,他左顧右盼,假裝沒看見;或者直接說“不”!他反對所有我們的建議:出去散散步,或者洗個澡,去外婆家看看,甚至一些平日喜愛的事情他也要故作姿態地拒絕。 到底怎麼了? 到目前為止,孩子只做父母對他說應該做的事情。 但是現在,他開始發現:你們不做他想做的事情。 進一步的發現,甚至父母在竭力和他對著幹。 他沒權利碰那些漂亮的花瓶,不能吃那些眼花繚亂的食品,不能跑快了不能穿少了不能…… 在1歲和18個月之間,孩子們從父母的嘴裡發現了“不”這個詞——簡單但是神奇的,帶有權利的詞彙。不,是對自我的強烈確認,不,是對自我意願的深刻表達。 我自己決定自己的事! 孩子的自我意識進一步覺醒了。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他的第一個“不”還是比較容易扭轉的,因為他們還沒學會討價還價。首先你要堅持自己主張,然後開始想辦法:這時候可以運用一些分心術,比如說:媽媽要去購物,但是可以經過街頭那個小公園。 他一定會自己穿好衣服,忘記自己說過不要出門的。 在一些主要問題上,學會斬釘截鐵:就是這樣,沒有別的選擇! 父母之間可以搞配合,意見統一,不給孩子留餘地。 掌握原則 睡覺時間,好的吃飯習慣,對別人的尊重,這些是您不可以妥協的,其他,比如是穿粉裙子還是紅褲子,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選擇呢? 隨著孩子的 成長 ,他的拒絕也越來越難以被扭轉,以至引起沉不住氣的媽媽爸爸和他衝突。 孩子似乎一直在挑釁父母的決定權:到底誰是頭兒? 這時,父母要做的就是讓他明白,這件事情上,“頭兒”絕對不是他。 當然,有一些父母所採取的息事寧人的妥協做法,或許可以換來暫時的輕鬆,但是小頑固更需要的是學習對事物尺度的掌握。 第三個叛逆期:1歲半到4歲半長脾氣了 他為一丁點兒事就亂發脾氣:被禁止吃一塊糖,你拒絕把手機給他,或者只為了你讓他停下手中的玩具而來吃飯,他就變得出奇的暴力,哭鬧得昏天黑地,而且此時正是他開始說話的年齡,他甚至會說一些你接受不了的話:媽媽壞,討厭媽媽之類。 到底怎麼了? 您的孩子目前正處在一個新的階段:人生第一個叛逆時期。 從學會說“不”到發動戰爭。 他的憤怒經常和他被剝奪的權利聯繫在一起:您拒絕他的願望或者沒收了他的物品。 這個年紀的孩子只知道享受歡愉。 當快樂被剝奪,他們還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會忍耐和包容;當然,這和他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腦部有關。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保持冷靜 這是正常的孩子舉動,人性弱點,不要喪失教育孩子的信心以及無端去找尋自己教育的錯誤。 如果您大聲喊叫,只會火上澆油。 也許他會因為你的暴力舉動而停止哭鬧,但是內心深處他會更加沒有安全感。 面對這樣的哭鬧,不如先自娛自樂轉移注意力 “來,我們來聽音樂!我們來跳舞!”如果他還是不理睬你,那麼您可以自己先開始,如果這樣還不能讓他平靜,讓他自己回自己屋裡生悶氣吧。和他隔離一段時間,當他開始平靜下來,重新和他在一起,“現在我們可以出門玩了吧?口渴了吧?” 在公眾地方和家中,注意用同樣態度對待孩子 否則,孩子的自我表現欲加上憤怒簡直可以培養出一個好演員。 擁有眾多觀眾的注視,在他就猶如找到了保護傘,他會變本加厲地哭叫。 如果孩子當眾哭鬧,馬上隔離孩子和眾人,盡快把他帶回家。 避免讓他跟您對著幹,每次盡量給他一個選擇,比如面對早上不願去 幼兒園 的孩子:咱們去幼兒園,還是上醫院? 每 次哭鬧之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都經歷了一場身心疲憊的鬥爭,哭喊後還要伴隨幾分鐘的抽泣,此時應該讓他放心你們的關係並沒有因此改變,輕輕的擁抱讓他忘記 剛才的不愉快。最後,安慰孩子,告訴他你理解他的感受,他有權利生氣,然後否認他的抗議,雖然哭鬧,但是這並不能改變你的決定。 第四個叛逆期:2~5歲獨立的宣言 突然有一天,他決定什麼都自己幹:自己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摁電梯上的按鈕……甚至自己去幼兒園! 誰幫忙他跟誰急;第二天,他又什麼都不想做了,甚至自己的襪子都懶得脫,哪個才是真正的他? 到底怎麼了? 從拒絕他人的階段過來,孩子開始有獨立自主的渴望。 獨立完成的願望顯示了他小小的權利慾望,以及挑戰自我極限的本能:他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對自己的環境做多少改變呢?這正是一個讓孩子進步的好機會,但是很多家長卻還沒反應過來,仍然一成不變的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 家長善意的保護性措施扼殺了孩子獨立自製能力。另外惰性也乾擾和影響孩子的進步,難怪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如何度過這個時期 鼓勵支持他獨立自主的願望,比如他決定自己穿鞋,儘管左腳穿入右鞋。你要做的是保持事物的趣味性,給予方向性的指導。 僅僅去幫助他記憶什麼標誌可以區分左右腳,最終祝賀他的進步! 一些小的損失是必然的,也許目前您耽誤一些時間,但是從此以後,您會贏得更多的時間。一個孩子有學習的慾望,他心裡的成熟度已經前進了一大步。 相反如果您阻止他的求知行為,他可能會喪失這種學習能力。 如果您趕時間,那麼盡力在平時多讓他練習或者直接幫助他完成。 如果到4歲,他還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進度,那麼您應該重新審視以前的教育方式了。 也許衣服系錯了扣眼,臉沒洗乾淨,接受他做的不是很完美的事情,不要苛求。 當然,您不能忽略安全問題。 在他提出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事情的時候,向他解釋一個年​​齡段有一個年齡段可以做的事情,目前他還太小。 讓他期待自己的成長吧 分享Facebook Plurk YAHOO!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訓練大小便的時機

2011年06月25日
公開
40

孩子還不太會大小便,或者是還沒準備好,皆不宜訓練大小便。 嬰幼兒的人格特質不盡相同,別像要求大孩子一樣要求他或嚴格教導他(她)。 否則,大人會發現訓練得相當辛苦,以致於造成學習效果是事倍功半。 提供參考訓練時機 普通白天的訓練“小便”在一歲半左右,便可開始。 而普通白天“大便”在二歲左右,便可訓練完成。 家長如果發現尿布在二小時未溼時,就可開始訓練小便。 剛開始,先以每一小時自動帶孩子去坐馬桶,解小便。 在天氣較好時,不穿褲子也不會冷的室溫下,來訓練,較為合適。如夏天。 如有學習對象,會學得更快。如…小馬桶可放在大人馬桶旁,刺激他想學習的慾望與動機。   平時在未開始訓練時,可讓他習慣定時定點坐兒童馬桶。 普通大便訓練較容易完成自我控制。 夜晚小便訓練可能要到3-5歲才會。 同齡的小孩盡可能使其大小便時,互相觀摩學習,互相稱讚,較易達到訓練及學習效果。  訓練時,家長要有相當的耐心去準備及訓練寶寶如何自我控制。 其實,寶寶晚學會通常除了肛門收縮肌,自我控制系統尚未健全以外,家長沒有耐心也是造成寶寶較晚學會大小便的原因。 實際操做學習時,男孩則由父親教;女孩便由母親教。 但最好是固定托育者教導及紀錄,因為可持續訓練且讓孩子有依賴及信任感。   訓練期需穿著輕便短褲或小內褲,尿濕後要讓寶寶有尿濕褲不舒服的感覺,千萬勿大聲責罵,會造成孩子相當大的挫折感,甚至會產生心理陰影。 由於小寶寶皮膚細嫩,衣服質料硬度太高者,其硬度會刺激生殖器,造成習慣性敏感,不易控制解小便,所以訓練期間,請盡量著棉質舒適之小褲子。   讓孩子適應不同場合的廁所大小便。  記得家長或是托育者是須要有相當大的耐心,需保持冷靜沉著,這是必經過程,不要給孩子及受托育者本身太大的壓力。 每個孩子的人格特質是有相當大的差異,千萬不可拿來相互比較,否則會有反效果出現。 如孩子不小心尿在褲子上,不要責備,先口頭上告知”尿濕了喔!褲子濕濕的會不舒服,下次想小便時記得要告訴媽媽,我們到廁所去尿尿。”  睡前一小時內儘量不喝水,睡前帶孩子去上廁所。 剛開始,大概紀錄或是預估孩子多久會想小便,一天內何時是孩子解大便的時間?大人在寶寶訓練大小便期間一定要特別注意。 有特殊狀況時,或是環境突然改變時,切記稍緩訓練,訓練幼兒大小便,是千萬急不得的。 關心您及您的心肝寶貝∼ 摘自:花木蘭保母網站

上幼稚園前要教孩子四件事!!!

2011年06月13日
公開
48

在家中,大人與小孩的比例通常是 一:一 或 一:二, 但是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大人與小孩的比例不太可能如此, 一定是一個大人要照顧很多個小孩,兩者的照顧條件大不同。 所以如果孩子在上學前已經具備一些基本能力, 可降低孩子的挫折感,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團體生活。 這些能力包括: 1.能聽懂指令、表達需求 孩子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 例如:「把玩具收好」、「去喝水、尿尿」; 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 例如:「我想尿尿」、「我肚子好餓」、「我肚子痛」等。 2.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 孩子能夠自己喝水、吃飯、上廁所、擦屁股、洗手、擦手、 穿脫衣服與鞋子等等。 3.作息正常、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 孩子可以早起不賴床,且體力至少可以維持一整個上午, 中途不需要再小睡片刻。 4.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 遇到挫折或衝突時,孩子就算哭鬧,也不會超過五分鐘,就能自己平靜下來, 主動尋求其他的解決方式;不會動不動就以激烈哭鬧、攻擊別人、 傷害自己、破壞玩具為手段,要脅別人就範。 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快慢不太一樣,且孩子送托的年齡層不同, 所具備的能力當然也不同,如果孩子還沒完全具備這些條件卻必須送托, 父母也不需要擔心,只要選擇得宜, 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保人員自然就會以專業的態度及方式, 協助孩子培養出這些基本能力。 幼稚園非念不可? 幼兒教育並不是義務教育,最重要的目標是提供孩子豐富的生活經驗,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真實的情境下學習各種事物,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適應團體生活,並促進孩子在身體動作、語文溝通、社交情緒、 認知思考各方面的發展,並不需要進行學科知識的傳授, 所以孩子未必需要儘早入學,如果家中有親人可以照顧, 能多讓孩子跟家人相處,反而是現代生活型態中難得的人生經驗。 如果孩子未上學,是由家人自己照顧,父母只要掌握一項原則即可: 在安全無虞、不影響他人、不破壞環境設施的前提下, 儘量提供孩子主動探索及親身操作體驗的活動與機會, 父母可善用社會資源,多帶孩子到社區公園、圖書館、遊戲場走走。 父母如果真能這樣,孩子的發展未必會比那些及早上學的孩子差, 甚至更優都有可能。畢竟親子是一對一的「師徒制」, 孩子反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 幾歲送孩子上幼稚園比較恰當?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 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 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 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 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 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 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 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 ,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 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 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如果父母必須送四歲以下孩子上學,最好要選擇班級規模較小, 師生比例不能太高的幼稚園或托兒所, 三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十二, 兩歲孩子的師生比最好不要超過一:八,才可能提供較佳的教保品質。 另外要注意一點, 根據英國大樣本的多年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就讀全天班的孩子, 與半天班的孩子相較,在各方面發展水準並無顯著差異。 換句話說,父母不見得要讓孩子念全天班, 而且因為目前許多都會地區的幼稚園空間擁擠,就讀全天班的孩子, 因為長時間在擁擠的空間一起吃睡玩耍,反而容易增加疾病相互傳染的機會。 林佩蓉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 中華民國幼兒教育改革研究會理事長 來源:親子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