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保母遭遇到的家長類型

2012年01月11日
公開
57

很多保母最擔心遇到這類家長,因為不但會讓保母很挫折還會折損保母的自信心。 一.唯我獨尊型---把保母看成是下等人,有錢讓他賺是對他施恩惠,保母怎麼能跟老闆相提並論呢? 二.神經緊繃型(凡事不放心)---只要有一點點狀況,就會緊張得手足無措、頭冒冷汗,一直擔心保母會忽略或虐待他的寶貝。 三.要求學歷型---指定找的保母的學歷,不符合的就算他品質再好,都不願意讓把孩子送去。 四.大爺心態型---保母是我的雇員,一切該聽老闆的,要隨時待命,不可以忤逆老闆的意思,不然就隨時開除換人。 五.故意哭窮型---明明收入不錯,卻故意哭窮,深怕被保母佔便宜。 六.事事計較型---逾時收費、假日臨托、副食費、托育費只要是牽涉到錢的都要計較,甚至連休假日都會計較,最好都不要收費。 七.小氣型---常常請保母代購物品,卻給錢給的很不痛快,一直懷疑保母買貴了或報假,有時候連牛奶、尿片用太兇都會質疑。 八.沒主見型---對於別人的建議,沒辦法過濾是否對自己的孩子有效,只知道照本宣科的做。 九.主觀意識強型---以自己的需求為主,不太能聽別人的建議,就算後來證實建議是好的,也會死不承認自己是聽某人的建議。 十.無所謂型---對於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視若無睹,不管保母或旁人一再的提醒,他還會覺得大家是「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勒.. 十一.自認為講理型---對保母總是說:「我是講理的,我也很尊重你」可是表現出來的卻剛好相反。 說真的遇到這樣的家長,保母真的是欲哭無淚,為了要保住飯碗也只能配合了.. 各位家長要是看到這篇文章,請不要生氣, 您可以藉此篇文章,省視一下自己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也犯了相同的毛病。 反之;如果您都不屬於上述各類型的,那恭喜您了, 您就是保母最喜歡的家長了…

不要捉弄孩子

2012年01月10日
公開
59

不要捉弄孩子—作者:尹建莉 (節選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卻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成人覺得捉弄孩子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 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 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 圓圓上幼兒園時,有一階段我工作特別忙,就由她爸爸接送。她爸爸單位離幼兒園很近,幼兒園放學早,爸爸接上她還不到下班時間,就把她帶回單位再待一個小時才回家。 他 辦公室幾個人當時都三十歲左右,大家處得很好,也很隨意,經常互相開玩笑。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說話,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總是把她當個小動物 一樣捉弄。比如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孩子,孩子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笑起來;或者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 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我可以想像是,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了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哪裡錯了,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 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說你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她爸爸也不喜歡別人那樣逗圓圓玩,但也許是覺得這只是開玩笑,也許是因為對同事不好意思,就沒去強行製止他們。 我 開始並不知道這件事,孩子那麼小也沒有能力把她的不快告訴我。結果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時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 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這讓我有點著急,但一下子也找不到癥結,就反省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在生活中更留 心讓她多和別人打交道,培養她的自信。 有一天,圓圓和她爸爸從單位回來,我看出圓圓有哭過的痕跡,問怎麼了,圓圓說:張叔叔說爸爸不要我 了。說著又想哭。她爸爸解釋說,他下班前到院長那裡開個會,會議比原來時間稍長些,到下班了還沒結束。那個張姓同事就對圓圓說:“你爸爸和媽媽不要你了, 要把你送給我,我家有個兒子,正好沒有小女孩,走吧,跟我回家吧。”說著就做出要拉圓圓走的樣子。圓圓被嚇壞了,大哭起來。這時,我才知道他們經常捉弄孩 子。 我當時很生氣,責怪先生不懂得保護孩子,氣頭上說要剝奪他接送孩子的權利。先生雖然對同事的做法也有些不滿,但他不認為會給圓圓帶來什 麼影響,覺得我把這件事看得太重了。我後來多次和他談到這事,和他分析孩子的心理。他從事實中也看到了影響,圓圓有兩次從睡夢中哭醒來,問她做了什麼夢, 都是說夢到爸爸從幼兒園接上她就不要她了,獨自走了。大人的一個無聊的玩笑,給孩子帶來多麼深刻的恐懼啊。 她爸爸終於意識到這事對圓圓的影 響,也非常懊悔。後來我盡量去接孩子,真的“剝奪”了先生接孩子的權利,主要是我不想讓圓圓再見到她爸爸單位那兩個人,不想喚起她的不快。她爸爸也真正注 意這個問題了,偶爾因為我實在忙顧不上接孩子,他把孩子接回單位,也絕不允許同事再捉弄孩子。我和先生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寧得罪同事,絕不“得罪”孩子。 當然,單位同事捉弄孩子並沒有惡意,看家長不願意,以後就不那樣做了,所以也不存在“得罪”的問題。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長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我 看到一位媽媽洗完一塊床單晾起後,順便和她兩歲的小兒子玩一種叫“眊兒”的遊戲。她和孩子分別站在床單兩邊,互相看不見,然後喊一聲“眊兒”,兩人就同時 從床單左邊或右邊探頭去看對方。孩子的目的是每次探頭能和媽媽碰面,而媽媽的目的是每次探頭都不讓孩子看到。這樣,媽媽有可能這一次剛剛從左邊探了一次 頭,接下來的“眊兒”還是從左邊探頭;以孩子的判斷,媽媽剛從左邊出來,這下該到右邊了,就跑到右邊,結果撲個空。這樣可能來回撲幾次空,到終於和媽媽碰 上面了,孩子就會樂得大笑起來。尤其是媽媽使了小計策,剛從左邊出來,又從左邊出來,而孩子已學會判斷,通過猜測,兩次從同一邊出來,連著臉對臉地和媽媽 “眊兒”上了,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興奮不已。 捉弄孩子,則是成長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例 如大人手裡拿著一個準備給孩子的東西,卻不痛快地給他,而是提條件,讓孩子說一句甜言蜜語,如果孩子不說,就做出要把東西拿走不給的樣子,直到孩子說了, 這才滿意地把東西遞給孩子。還有的大人以嚇唬孩子取樂,看到小男孩,就做出要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雞雞之類的動作。或者看到一個小女孩極喜歡的布娃娃,就把布 娃娃藏起來,說丟了或者被別人拿走了,急得小女孩大哭,大人才拿出來。 成人覺得這很好玩,以為不過是逗孩子著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沒事 了;其實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心理上造成傷害。它對孩子來說毫無趣味,只會讓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覺,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懼和對他人的 不信任。所以凡遇到這類事情,家長要禮貌而堅決地制止。這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例如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弄得孩子著急,博得成人哈哈一笑,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毛病。 現在的都市生活中,上面那些捉弄孩子的具體做法可能不大用了,但人們捉弄孩子的思維方式還很普遍,孩子在很多場合下仍然是被捉弄的對象。這些捉弄行為表面上看已不那麼粗俗,但它們與上面那些捉弄行為的野蠻性是相似的,都包含了對孩子的不尊重,和對兒童心理的不體諒。 2008年1月2日晚上我看到北京電視台有一個節目,邀請了來自河北的五胞胎,四女一男。這五名年齡只有四歲多的小傢伙健康可愛,齊齊站在演播室中間,一點也不怯場,都是滿臉興奮的樣子,他們一下就把我吸引住了,饒有興味地坐下看節目。 主持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中誰最愛告狀”。五個小孩子聽了這個問題一臉迷惑,開始都不確定地亂指,後來有的人看別人指誰他也指誰,最後就統一到一個孩子身上,那個被確定為最愛告狀的孩子一下顯得無所適從,她肯定感覺到了自己不是個好角色,樣子有些委屈,甚至害怕。 主持人第二個問題是“誰最愛打別人”。孩子們開始又是亂指,中間還有互相揭發,最後又統一到一個人身上,那個“最愛打人”的孩子一下子顯得很難為情。 主持人第三個問題是“誰挨爸爸打最多”。孩子們仍是猶猶豫豫的亂指,到最後統一在一個孩子身上,被指到的孩子立即變得不知如何是好,臉上是說不出的尷尬。 主持人和觀眾都被孩子們的樣子逗樂了,沒笑的只有這幾個孩子。他們的關係已被挑撥,大庭廣眾下被貼上某個標籤,他們都不像剛上場那樣輕鬆,變得緊張起來,有些不知所措了。 接 下來,主持人拿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書包,說只有這一個書包,問孩子們給誰。孩子們明明都被這個書包吸引,他們看這書包的眼神充滿了渴望,小小的心一定都很 想得到這個書包。但是,他們剛才已有被貼上壞標籤的經歷,他們都想表現得好,就開始互相推讓,都說給別人,沒有一個人敢說給自己。指來指去,最後決定給老 大,老大拿到書包很高興,其他幾個孩子的失望是顯而易見的;老大也許在一瞬間感到不妥,咬咬牙讓給了老五,這倒有些出人意料。正當主持人誇獎她時,小姑娘 一下哭了,萬分失落和委屈。主持人故作驚訝地問她為什麼要哭,孩子哭得說不出話來。 這時,那個愛說話的伶俐的老三打圓場說“她是覺得老五好,才哭了”。觀眾又一次被老三的“解釋”逗笑了。 節目就這樣一直弄到孩子們哭也哭了,虛假的話也說了,個個心裡七上八下,主持人才拿上另外四個書包,孩子也終於破涕為笑。 這個節目的目的是什麼,他們設計這些問題和環節的用意何在?實在搞不明白。我沒再往下看,離開電視幹別的去了。否則我鬱悶得也想哭了。 寫到這裡,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詩,這首詩寫得太好了,所有的成人在面對孩子時都應該牢記: 人人都說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為小孩小, 你比小孩還要小。 分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2012年01月09日
公開
56

(文�王月) 台灣的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多半已學會注音符號,所以在思源七歲時,我也曾希望「不要讓他輸在起跑點上」,小學開學前暑假開始教他ㄅㄆㄇㄈ。 「這是ㄅ,這是ㄚ……」我拿著兒童教材,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正確的發音唸給他聽。但是,思源常只顧著玩玩具,一下子就分心,亂唸一通。 「ㄅ和ㄚ這兩個字合起來怎麼唸?」我耐心地問思源。 「豬!」思源看著我,回答出這個字。 「ㄅ、ㄚ怎麼會唸豬呢?你是怎麼唸的!」我失望地對思源說。 後來,我不放棄地繼續追問:「這是ㄇ,這是ㄚ,那合起來ㄇ、ㄚ怎麼唸?」 「歪。」思源緊張地回答我。 我再次失望地搖搖頭。 國修回到家以後,我和他說了思源的情況,問他該怎麼辦才好。他說:「我們小時候都是挨揍長大的,再不認真學,就輕輕打一下吧!」 於是,隔天我拿起「愛的小手」(一種塑膠細棍,頂端有一小手掌,打在手心,有點痛又不會太痛,美其名為「 愛的小手」),繼續教思源注音符號,我先復習好每個單音後,再考他兩個組合起來的拼音,可是結果還是一樣,他沒有一次回答正確,從頭到尾只有被打手心的份。 不過,奇妙的事情發生了!回頭我問妹子:「ㄅ、ㄚ合起來怎麼唸?」 「巴!」 「ㄇ、ㄚ呢?」 「ㄇ、ㄚ是媽!」 我很驚訝她是怎麼學會的。 「看妳教哥哥ㄅㄆㄇㄈ,我就全部記下來了!」妹子張著無辜的大眼,看著我說。 經由這次的經驗,我再次確定,我們家不能實施打罵教育,不會就不會,該會的時候,小孩自然就會了。後來我發現,有一陣子哥哥和妹妹常常一起玩拼注音的角色扮演遊戲,妹子還裝作不會,被哥哥教呢! 魔鬼的數學比兒子爛 (文�李國修) 思源唸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家,把成績單拿給媽媽看,王月一眼看到數學只有八分,當下感到十分震驚!她無法理解,小學三年級的數學不是很簡單嗎?怎麼還可以只考八分? 「你爸爸是山東人,他們家從小打小孩,你這分數完蛋了!」她愈想愈生氣地對思源說。 思源聽完後臉色蒼白,站著不敢說話。 王月看他可憐,就和妹子商量這件事要對爸爸保密,絕對不能讓爸爸知道,妹子也再三保證不會說出來。 「哥哥,這次我們就先算了,你要答應媽媽,下次一定要進步,至少考個雙位數,十一分也好。」 王月說完,思源擔心地點點頭。 等我晚上回到家,才剛進門,妹子就跑過來大聲說:「爸爸!哥哥今天數學考八分!」這個小報馬仔完全忘記了她答應媽媽的承諾。 我轉頭看看站在角落等著領受懲罰的兒子,他害怕到身體微微發抖,低著頭不敢看我。 「好了!爸爸不會打你,數學考八分沒關係,功課爛也沒關係,將來出社會不要做流氓就好了。」我把思源叫過來,嚴肅地對他說。 我告訴他,我小時候的功課非常差,我們班是五十幾人的大班制,我的成績排名永遠都是班上最後幾名。小學畢業時,導師給我的評語是:「沉默寡言,拘謹木訥。」 我回家後把成績單拿給爸爸看,他只看了一眼,就把成績單放到一邊,操著山東口音的國語對我說:「國修,你唸多少書都沒有關係,將來到社會工作,不要做流氓 就好了。」 我家有五個小孩,我上面有兩個哥哥、一個姊姊以及一個妹妹,其中兩個哥哥都在當流氓。生長在這樣的家庭,我爸爸對我這個老么的期待,只有不要做壞事,更不要 做流氓。爸爸後來又說:「不管我再怎麼教養你,也不能教養你一輩子!」我想他想表達的是「兒孫自有兒孫福」。於是,我用當年從我爸爸那裡聽到的話去勉勵思 源,我希望讓他明白:比起成績,一個人的品性更重要,只要他為人處事以誠相待,功課的好壞倒是其次。 但有好一陣子,思源對於「數學考八分」這件事仍然無法釋懷。 在 某個星期日早上,思源起床後,很激動地跑來對我說:「爸爸!我剛剛作了一個好可怕的夢!我在夢裡面,走在風很大的巷子裡,我覺得很冷,燈光很暗……突然 間,我看到一個好大好恐怖的魔鬼,一直追著我,想要把我吃掉……於是,我就一直逃,最後跑到一個死巷子裡,發現沒路了,這次死定了!」 我聽了,急著追問:「然後你被魔鬼吃掉了嗎?」 「沒有,因為我用數學考牠,牠都不會。」思源驕傲地對我說。 我按捺住想偷笑的衝動,故作鎮定地問他夢到了什麼。 「就在魔鬼追上我,準備張大嘴巴要吃掉我的時候,我轉過頭,對牠說:『等一下!你現在不能吃我,你要通過數學測驗才能吃我,請問,37+25是多少?』那隻魔鬼拿出手指頭來算,然後搖搖頭,說不知道。 「魔鬼一氣之下又張大了嘴巴,我趕快說:『等一下!我再問你一題,533+369等於多少?』結果魔鬼還是算不出來。 「接著,我又問牠:『19543+28952是多少?』魔鬼一臉驚慌地搖搖頭,『砰!』一聲爆炸,最後牠在一陣煙霧之中消失了!」 我聽完後,讚許地摸摸思源的頭,並且把這件事告訴王月,她點點頭說:「原來魔鬼的數學比兒子爛!」 這件事讓我發現,孩子的壓力會反映在夢境裡,身為父親的我無法替他解決數學很爛或是害怕魔鬼的問題,因為日後他會遇到比這些問題還要更困難的事情,必須要靠他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我在節目上接受訪問時,曾經公開表示:「孩子,我就是要你功課爛!」引起了廣大的回響。對於孩子的學習,我一向抱持開放的態度,並且從不給予他們課業上的壓力。 有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但是我認為,父母到底能陪伴子女、教養子女到何時?孩子的未來絕不是上了多少補習班,就能在起跑點或終點線決定輸或贏。我認為父母能夠做的,是給他一個快樂成長的環境。 生命是賽跑,是在起點與終點之間競爭,孩子必須在這不長不短的過程中面對自己的課題,度過他自己的人生,我希望孩子能夠好好享受這個過程。在人生道路上,孩子永遠記得的不會是英文先修班、才藝班之類的「補教說教」,而是來自父母的身教與言教。

心裡長蟲的孩子

2012年01月08日
公開
46

謝淑美(大穎/奧林總編輯) 我對小孩的尺度蠻寬的,很盧的、愛哭的、不吃飯的、逞強的、 不願和人分享糖果的.......,我都可以接受,那就是孩子嘛!沒什麼大不了的。 很多時候,我還會為這些有小小毛病的孩子說情,請大人們尊重他們、盡量同理他們的心情,耐心引導、不要生氣。 只有一種小孩,會讓我沉下臉來,生氣。有些孩子真的太超過的,我可能還要很努力的抑制自己、免得一時衝動開扁! 這種令我難以忍受的孩子,就是那些心裡長了蟲的.......,我曾經應邀到一個私立小學演講,這所學校設備豪華, 學生一個個打扮得像小公主、小王子,連下課都沒有一般公立學校的吵鬧聲, 安安靜靜的。 這個年紀的孩子不就是要跑跑跳跳的嗎? 這些高貴的孩子真是安靜得令人害怕! 我和負責接送我的校車司機閒聊,隨口問他:「這裡的小朋友跟其他一般的孩子有什麼不一樣嗎?」,司機 先生先是說都差不多吧。後來,他說曾經看過兩個孩子吵嘴,兩個孩子你一言、我一語的吵來吵去,其中一個眼看快吵輸、 辭窮了,突然,他蹦出一句:「你再吵! 我回家就叫我爸爸把你爸爸的公司買下來,讓你沒飯吃,也不用來上學了!」這一招果然管用, 另一個孩子沉默了。 吵贏的這個孩子洋洋得意......,「這裡的孩子因為家庭環境都很富裕, 比一般的孩子更早懂得利用物質資源去贏別人,也善於比較。 如果家境不是很好的孩子,在這裡就會時常被比下去....... 」 司機 先生這樣告訴我。 我們這個社會把這些孩子看成小菁英。其實, 這些小菁英心裡早早就養了一隻隻階級的蟲,他們以為階級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金錢可以收買一切..... ..,荳芽有一個很要好的同學,爸爸在外交部工作, 這個孩子隨爸爸的工作遷移,所以是在英國出生的,華裔英籍。 依我觀察,他們的經濟狀況只是一般,未見得多富貴。 這孩子的媽媽幾次來我們家作客,卻總是對翠華阿姨愛理不理的,我知道她把翠華阿姨當「下人」看。 有一次,那孩子來我家玩,我不在家,荳芽問翠華阿姨:「 我們可以出去庭院玩嗎?」天冷,翠華阿姨要她們穿外套再出去。兩個孩子都不肯穿,說不冷。 「不穿就不要出去了!這樣會著涼。」翠華阿姨堅持。 荳芽只好穿起外套。她的同學卻對荳芽說:「幹嘛聽她的!她應該要聽妳的話才對!妳是她的主人, 她是妳媽媽花錢請來工作的......」,翠華阿姨氣到不行。我一回家就跟我告狀。 我也不喜歡荳芽跟這樣的孩子走得近, 但我還是把交朋友的選擇權留給荳芽,並沒有要求荳芽不跟這孩子往來。 翠華阿姨問我:「妳不怕荳芽被這樣的孩子帶壞呀?」 我說:「要變壞也是自己決定的,誰能教她呀? 我們時常看到新聞裡一些罪犯的母親總是說她的孩子很乖、 都是被壞朋友帶壞的,好像只有別人的孩子會做壞事, 自己的孩子即使做了壞事也是身不由己、是被別人影響的。」 我問翠華阿姨:「她媽媽來我們家,是不是都不跟妳打招呼?」 一說這個,翠華阿姨就火大。「是呀!我也不知道哪裡得罪她!」 「妳有沒有得罪她都一樣,她就是覺得她高人一等。所以, 她的孩子也會這樣想。 媽媽心裡長了蟲,孩子當然也一樣。孩子是有樣學樣的。」 荳芽依然跟這個心裡長蟲的孩子一起玩,但她也依然尊重翠華阿姨。 荳芽做錯事,翠華阿姨是會罵她的。 如果孩子真的是可以被朋友影響的,我告訴荳芽, 幫忙把她的好朋友心裡的蟲抓出來吧......!如果妳看我的文章一陣子了,應該就會知道我不贊成請外傭。 我家一直都沒有外傭,翠華阿姨只是每天來幫我打掃、 煮一頓晚飯而已,其他家事及照顧陪伴荳芽、蝴蝶的工作,都是我自己操作。 人都有惰性,家裡住了一個外傭,媽媽先是只想請她做家事而已,某一天,當妳很累的時候,妳可能會破例一次請她幫孩子洗個澡,這一破例,明天、再一個明天,便會想反正次數也不多、沒關係, 再來,便成了習慣,外傭不只幫孩子洗澡、陪睡、陪吃飯,接送上下學、安親才藝班,到最後,終究在不知不覺間,就把孩子和家事 一併都交給外傭打理了。 即使妳有空,妳也會覺得既然花錢請了人、就讓自己輕鬆一點過吧. .....,很多疏離的親子關係,便是在這樣的無心狀況下起的頭。 孩子自小在家看慣媽媽使喚外傭做事,自然有樣學樣,心裡老以為自己高人一等,應該隨時有人伺候著。 我對自己沒信心,深怕自己一個不小心懶病發作、 變成一個事事都交給外傭的媽媽,也怕孩子變成小霸王,所以,很認份的從來不曾動念請外傭。 關於孩子對外傭的無法無天暴行,我聽過和親眼見到的例子, 多到我寫三天三夜都寫不完.......,有一次,我們全家在飯店用餐。鄰桌是一大家子七、 八個大人加一個五歲左右的孩子,那孩子不肯自己吃飯,外傭端著碗,一口一口餵。 媽媽瞄一眼我們家端坐著自己吃飯的蝴蝶, 唸她們家的孩子怎麼就不自己吃呀!真是丟臉! 外傭一聽,把湯匙交到孩子手上,哄著,「乖!自己吃...... 」 誰知那孩子猛的把湯匙砸向外傭臉上,發起脾氣,大喊:「不要!」 那一大家子的大人沒有人訓斥小孩無禮,(如果是荳芽或蝴蝶膽敢做 這樣的事,早被我打到黏在牆壁上了)媽媽不耐煩的叫外傭把孩子抱出去外面走 走。 我注意到外傭 就這樣一路伺候著小主人,一直到他們買單離開, 我沒看到外傭吃過一口飯菜。 我們吃的是Buffet、是算人頭付錢的, 我想這一家人應該是本來就沒算外傭一份。 也許外傭先在家吃過了,不過,這在我看來,仍是早早教會孩子,「比我沒身份的人是不能跟我們同桌用餐的」。 古時候,一定要是家大官大的人家才會請傭人來服伺小少爺、 小小姐。 這些大戶人家的孩子也從小就被教育得知書達禮, 懂得差遣人的分寸、也知道東家有責任要照顧在家幫忙的奴才們,這種古 時候的「有情有義、有禮數、有份際」的主僕關係,跟今天隨隨便便一個雙薪家庭就僱得起外傭來家裡隨意差使, 是很不一樣的。 請得起外傭不稀奇,做得起一個像樣的主子,才是門大學問。 我不想把時間花在教荳芽、蝴蝶如何做個像樣的大小姐, 早早認命自己當起台傭才實在。 翠華阿姨只負責幫我打掃、煮一頓晚餐。洗衣、洗狗、洗髒小孩, 都是我們自己來,不應該佔她便宜。 翠華阿姨有次跟我聊起她幫忙的另一家人要她每星期洗狗。我問她: 「大狗還是小狗?」 翠華阿姨問:「有什麼差別嗎?」 我說:「大狗六百!小狗四百!以後依這樣的行情跟她收費!」 翠華阿姨是個老實人,不像我這麼刻薄,聽了,哈哈大笑。 我其實是很認真在跟她討論「公平的勞資關係」。 自認為請了人就是貴婦的,還苛刻人家辛辛苦苦賺的四百、六百, 我實在看不出這人高貴在哪裡? 很多家庭就為了這四百、六百的,養出心裡長蟲的孩子,最後自己花個四百萬、六百萬的,也救不回孩子的一生......! 大家都忙,請人來分擔家務,其實無可厚非。不過,請人之前,請先仔細想想自己主婦的責任及在一旁看著的孩子,惦惦輕重, 再決定如何行動。 不要因為「左鄰右舍那些錢賺得沒我們家多的都請外傭了, 我們家不請,不是讓人看扁嗎!」,這樣無聊的理由,就逞強去請外傭。 你是什麼、就是什麼!一個外傭不會令你多添光彩;缺一個外傭, 老實說,也不會累死人啦! 孩子的心,我一直很小心的保護著。有一個日本字「素直」,通常表示一個人柔順或溫馴、坦白純真、心地誠懇。 素直的心是不受束縛的心,很容易就可以適應新環境, 持著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用偏見、情緒化或是成見來看待事物。在他看來,萬事萬物、 所有人,都是一樣的。 我期盼著,每一個孩子心裡都沒有了蟲,都有一顆素直的心。 文章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zyDRVCmAHwTUR85r1shTA3xWHMfgwQ--/article?mid=231022

托育費用補助新制

2012年01月07日
公開
55

***101年1月1日保母托育費用補助新制*** 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child/index.aspx(內政部兒童局) 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之父母雙就業家庭,將未滿2歲幼兒送交社區保母系統或托嬰中心之保母照顧者,一般家庭每月補助3,000元,中低收入戶每月補助4,000元,低收入戶及弱勢家庭每月補助5,000元。三位子女以上家庭不受雙就業及綜所稅稅率限制。 1.「建構友善托育環境∼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修正案業奉 行政院同意辦理,並自101年1月1日起生效。 2.本(101)年度1月1日起,就業者家庭部分托育費用補助之一般家庭資格原定家庭年總所得150萬元(含)以下,修正為「申請人經稅捐稽徵機關核定之最近1年綜合 所得總額合計未達申報標準或綜合所得稅稅率未達20%」,並增訂中低收入戶補助標準,自101年1月1日起生效不溯既往。 3.因配合「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實施計畫」開辦,原計畫「非就業者弱勢家庭臨時托育費用」補助規定及額度皆較前項育兒津貼嚴格,故本項補助刪除,如有符合該項資格之申請人,請改申請「父母未就業育兒津貼」。 詳情請洽各地方政府社會局(處)或上全國保母資訊網http://cbinursery.ntunhs.edu.tw/查詢 記得保母是要有執照並加入社區保母系統(協會), 有與家長簽約, 而家長收入又符合規定者, 就可以申請保母津貼 申請方式: 1.申請表(彭婉如基金會有) 2.郵局帳戶影本 3.戶籍謄本 4.保母契約書 一起於1/15以前交彭婉如基會即可

最傷孩子心的十句話你說了幾句呢?

2012年01月06日
公開
49

提醒父母們嘴下留情,不要再用語言傷孩子的心,斷送孩子的前程。同時告訴父母,應該對孩子說什麼,以及父母應該怎樣從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亮麗的角度審視孩子、肯定孩子、表揚孩子、激勵孩子。 [第一句]“笨蛋,沒用的東西。 告訴孩子:你不笨 是誰給孩子貼上了“ 笨蛋” 的標籤 如果你不想讓孩子成為“ 笨蛋” 在平常之中賞識你的孩子 翹起你的大拇指 一句簡單的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第二句]“住嘴!你怎麼就是不聽話。 “聽話“ 的孩子到底好不好 不要一味要求孩子服從自己 給孩子爭辯的權力 培養有主見的孩子 學會與孩子說話 當孩子與父母頂嘴時 沉默會更具震撼力 [第三句]“我說不行就不行。 別耍“ 因為我是你爸爸” 的威風 “一言堂” 的後果 懼怕不等於信服 尊重孩子的選擇 學會與孩子商量 聽聽孩子的建議 [第四句]“我再也不管你了,隨你的便好了 沒有力度的話不要說 別把父母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停止空洞的說教 尊重是最好的辦法 批評孩子時,注意不要傷著孩子 寬容孩子的“ 不務正業” 不要強迫孩子做他暫時不喜歡的事 [第五句]“你若考100分,我就給你買… 物質獎勵刺激孩子學習好不好 為孩子制定的目標應該是跳一跳能摸得到 怎樣幫助孩子最有效 要讓孩子知道,他們因什麼而可愛 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 別把孩子的分數看得太重要 [第六句]“你可真行,竟做出這種事! 只當“ 參謀” ,不當“ 司令” “ 早戀” 不是洪水猛獸 “ 賊” 的帽子扣不得 接納孩子的缺點 想一想孩子為什麼這樣做 不要怕孩子吵架 [第七句]“你又做錯了,真笨!” 允許孩子犯“ 錯” 失敗後孩子更需要肯定 你在給孩子傳遞什麼樣的資訊 拯救一個人的靈魂比制裁肉體更有效 教育孩子是疏而不是堵 告訴孩子每天做好一件事 [第八句]“一看你就沒多大的出息,將來就撿破爛吧!” 擺正期望的天平 永遠不要對孩子說:你做不到 做一位自信的父母 孩子需要賞識,渴望被肯定 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去鍛煉 驅除孩子心中自卑的陰影 [第九句]“都是一樣的孩子,你怎麼就不如別人!” 教育孩子不應統一模式,要因材施教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不可隨意塗抹 別讓孩子患上“ 習得性無助” 告訴孩子:成功不在於角色的大小 讓孩子成為優秀的關鍵在哪 讓孩子學會跟自己比賽 讓孩子以他自己的速度成長 [第十句]“就知道玩,一提學習就沒了精神。” 孩子最喜歡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讓孩子把玩的心用在學習上 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學習 讓孩子適當地玩一玩電子遊戲 不可剝奪孩子玩耍的權力 玩出孩子的自信心 你說了幾句呢? 這輩子我們都還來的及修正唷!現代孩子最缺的4 個方面: 1、童年快樂的缺失; 2、精神文化的缺失; 3、親情溝通的缺失; 4、成就感的缺失。 給爸爸媽媽的5 句忠告 1、成長比成功重要; 2、經歷比名次重要; 3、付出比給予重要; 4、對話比對抗重要; 5、激勵比指責重要。 1.成長比成功重要——輸得起的孩子最成功 現在的父母有個奇怪的現象,什麼都替孩子幹,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念書。我組織夏令營,一個很小的孩子看著煮雞蛋發呆,我說“你不愛吃嗎?”“愛吃!”“那你怎麼不吃呢?”“這雞蛋跟我們家雞蛋長得不一樣!”“你們家雞蛋長什麼樣?”“我們家雞蛋是白的、軟的,這雞蛋太硬咬不動!”後來一問才知道,這孩子從小就沒見過家人煮雞蛋、剝雞蛋的過程,都是擺好了切成四塊放在面前吃,所以別老預設結果,而要重視成長過程,走好腳下的路,輸得起的孩子才是最成功的孩子! 2、經歷比名次重要 ——過分溺愛造成孩子無能 l都說現在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經受不起挫折,這是因為家長不給他們接受磨煉、承受失敗和挫折的機會。“生了男孩怕學壞,生了女孩怕受害”,但意想不到的傷害天天都可能發生,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是孩子的無能。可以包容孩子,讓家成為孩子最後的港灣;可以理解他,讓他找到溫暖和安全感,在彷徨和沒有出路時,給他指條路而不是給他一堵牆。 3、付出比給予重要 ——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l只對孩子付出愛,會讓他們沒有責任感,只會一味索取。一位下崗女工知道孩子喜歡吃蝦,咬牙從市場買來,看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自己捨不得動筷子,眼看孩子已吃完飯,媽媽忍不住想嘗一口,“別動!”13歲的孩子說“那是我的”。過分溺愛、無限縱容滋長了孩子的自私,使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 4、對話比對抗重要——別跟孩子“較勁” l青春期的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幹”,四五十歲的父母也愛跟孩子“較勁”,雙方各站一方,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只想改變別人,不想改變自己。比如談到早戀,許多家長就簡單、粗暴地阻撓、強行壓制。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在成人感迅速增強,但心理卻不成熟的時期,他希望得到大人的尊重,又對父母缺少基本的信任,因此逆反心理很強,心靈的大門只朝著同齡人開放,這時候他特別需要心靈關懷,需要理解。 5、激勵比指責重要——欣賞孩子,告訴他“你能行” l一味地對孩子表示不滿、求全責備,帶給孩子的是負面資訊,讓孩子怯弱、抑鬱,甚至產生厭世情緒。我小時候有兩大愛好,一是畫畫,5歲時畫了一隻大公雞,我母親說:“太好了!我早就說過,你畫的公雞比我養的還漂亮!”於是,我更愛畫了,黑板報從一年級畫到高三,到農村插隊給農民辦報,後來就辦了《中國少年報》;二是愛跳舞,五年級那年北京市舞蹈學校來招收小演員就有我一個。結果不幸的事發生了:當我穿著小褲衩、背心,手背後、腳站直後,有個老師從我身邊走過,瞟了我一眼說“哼,腿都不直還跳舞呢!”從此之後,我一跳舞就想起那話,後來就不敢再跳了,再後來乾脆不跳了。所以我對父母說,孩子從小生長在“你不行”的環境中,慢慢地會把“你不行”內化為“我不行”,他就真的不行了,其實對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和自信。別瞧人家,大膽為孩子喝彩,相信你的孩子會創造奇 跡! 文章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yucj-001/article?mid=595&prev=596&next=593

年輕父母訓練寶寶如廁

2012年01月05日
公開
55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更合適? 寶寶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脫離尿布生活呀?這可是年輕父母們都會遇上的頭痛問題。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都開始意識到寶寶的如廁行為就像學走路一樣,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它的順利完成不取決於父母的主觀願望,而在於你家寶寶動作與心智兩方面的成熟度和它們的完美配合。 何時開始如廁訓練更合適? 太早開始的訓練與太晚開始的一樣糟糕。寶寶太小,如廁訓練會給他造成莫大的壓力和挫折感,甚至出現便秘、拒絕排便及上廁所等退縮反應;而寶寶兩歲半還在白天兜著尿不濕的話,會讓他自卑,也會令他在群體生活中成為笑柄,後者也是一種精神壓力。那麼,有哪些線索可以幫助父母判斷如廁訓練該開始了呢? 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寶寶可以保持尿片乾燥達兩小時以上,或在小睡時不尿; △寶寶會模仿父母的行為並聽得懂簡單的指令; △寶寶對他人上廁所表示出興趣; △寶寶可以走過去坐好; △寶寶可以在口頭上或行動上表達想解便的慾念; △寶寶可以將衣服拉下或拉起; △寶寶可以獨立地表達“願意”還是“不願意”。 2000年兒保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絕大多數父母在寶寶18到24個月之間開始如廁訓練,80%的寶寶在兩歲零四個月可以完成白天的訓練,到三歲左右才能完成夜間訓練。專家發現男孩在訓練時所要花費的時間超過女孩;而越早開始訓練的寶寶,其訓練期也較長。例如18個月開始訓練,到26個月時完成白天的訓練,花費8個月,而從24個月開始訓練,到第28個月也完成了,只花費4個月。這一點讓實踐過的父母相信:等寶寶更成熟些再開始訓練,寶寶可以學得更快,大人和孩子所遭遇的挫折也會更少。 如何做如廁訓練? 第一,準備一個類似於玩具的如廁椅或者尿桶。尺寸就方便寶寶坐穩或站妥,還必須配置鮮豔的色彩或者聲音,來吸引小寶寶的興趣。 第二,屬於寶寶的如廁椅應放在寶寶自己的房間裡,寶寶樂意在客廳裡開闢他的“遊戲場”時,如廁椅也可以放到他的近處。鑑於這個年齡的寶寶有尿意的時候都會急不可待,如廁椅放置時的“就近原則”非常重要。 第三,讓寶寶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廁椅,經常帶他去坐一坐,不必拉下褲子。為了讓好奇心強的寶寶對房裡突然出現這麼個“彩色玩具”不抗拒,父母不妨在他坐穩後在旁邊講故事。 第四,隨時間詢問孩子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他點頭,就趕緊帶他去如廁椅上,將尿布拿掉後坐在上面。則開始解便時,不必馬上處理它,因為小寶寶對於這種從自己身體裡“掉下”的東西也許會有奇怪的感覺,父母可當著寶寶的面清理他的如廁椅或尿桶,告訴他衛生間才是“它們”該去的地方。 第五,逐步擺脫如廁椅。當白天的訓練接近完成(寶寶很少在白天尿濕褲子)時,父母可以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去上衛生間。女孩的訓練主要由媽媽來完成,男孩的訓練由爸爸來言傳身教。鑑於男孩子比女孩要髒亂和淘氣一些,父親應給予準確的示範,比如如何“瞄準”便桶。如果他不聽話,小孩子的穩定性又差,就在便桶中放一張有顏色的紙,讓他瞄準紙片撒尿。這對寶寶來講,好似一個遊戲,同時也增加了他上廁所的積極性。 第六,訓練孩子自己擦乾淨屁股。這個步驟很多父母都樂意為寶寶代勞,怕他們擦不干淨,也怕他們弄髒手。其實這一環節不完成,如廁訓練就不能算完整,孩子上了幼兒園以後,甚至會因為“沒人給我擦屁股”感到莫大的精神壓力,有些寶寶還會為此抗拒上幼兒園。父母要示范正確的擦拭方向(尤其是女孩,大便後一定要從前往後擦,以防尿路感染),幾次以後,孩子就會了。假如怕孩子弄髒手,督促他們便後洗手就可以。 第七,要等日間訓練完成結束後再進行晚間訓練,培養孩子入睡前後早起後主動如廁的習慣,如果發現孩子睡前飲水太多,或情緒特別興奮、身體特別疲憊,凌晨時不妨叫起孩子,再上一次廁所。對於大於兩歲半的寶寶來說,尿床是他們的“絕對隱私”,父母不可四處張揚,以開玩笑的方式也不行,切記切記! 退步了!怎麼辦? 沒有一個寶寶在進行如廁訓練中一帆風順,出現反復和暫時性的“倒退”也很正常,比如你剛剛誇獎過寶寶在午睡時已經不再尿濕床單了,他又尿濕了床單和褲子;比如寶寶在家裡明明訓練得很到位,帶他探望親友或長途旅行,他又開始“畫地圖”;或者,你一再提醒專心在玩積木的寶寶“該上廁所了”,他充耳不聞,果然,十分鐘後他就尿濕了褲子。。。。。。父母會因此沮喪不已,有些父母不免會責罰孩子,事實證明,懲罰和怒罵不但無益於寶寶盡快建立自主排便的反射,反而引發了寶寶的膽怯、退縮、不知所措、恐慌等一系列負面情緒,寶寶會感覺“我尿濕了褲子,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尿濕了褲子,爸爸媽媽不再喜歡我了。”如此壓力,對親子並無好處。 假如能夠找到孩子發生“反复”的原因,相信父母會踏實得多,沮喪情緒也會和緩。那麼, 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如廁訓練的停滯乃至倒退呢? △寶寶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動,如搬家、上幼兒園等等,這些壓力事件的存在使如廁行為發生一定程度的倒退。 △睡眠時間突然延後有睡前高度興奮,這些因素都使寶寶過份疲憊,而疲憊之下,膀胱擴約肌的鬆弛就不能被神經系統感知,寶寶也無法及時醒來上廁所。因此在訓練期間,父母應避免晚間帶孩子參與嘉年華遊樂及PARTY,規律的生活對形成條件反射極其有利。 △寶寶的​​訓練成果被貶低了。這種壓力可能來自祖父母,他們認為寶寶“有的放矢”的能力不如同齡人,而一旦父母屈從於這種壓力,跳過一些步驟讓寶寶加快完成訓練的話,寶寶的挫折感大增,就可能下意識地尿濕褲子,不再配合訓練本身的完成。 由此可見,穩定的環境、規律的生活以及正向的鼓勵,是我們應對挫折的應有態度。當孩子能稍微控制便意的時候,父母可以把它當作一項特別了不起的進步來表揚,獎勵孩子貼紙、玩具,一個擁抱或一個親吻,以此鼓勵孩子自主排便的信心和能力。這一艱難的旅程,未來也會成為父母的美妙回憶,不信,我們來看看孩子在如廁訓練中發生的趣事吧。 如廁訓練趣事一籮筐 △王卓雅媽媽 “因為預先在衛生間裡準備了固定的小孩便桶,我們就沒有給女兒買如廁椅,她常常走不到衛生間就尿了。尿時會記得蹲下來,不會弄濕褲子,但地板變得很騷。大約在她兩歲三個月的時候,我們決定重裝家裡的複合地板,而且選擇了跟原來完全不一樣的地板色。我們反復對女兒講,寶寶我們換新地板了,不可以再隨地小便。。。。。。說也奇怪,就從換地板的那一天起,女兒再也沒有尿在地上過,我相信散發著木頭清香的新地板,幫她完成了一次飛躍,有時,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正向的壓力和點化。。。。。。” △林菁媽媽 “如果小寶寶習慣於觀察別人上廁所,那麼家裡來了客人他也會跟到廁所去,這會出現尷尬,特別是一些大大咧咧的客人沒有鎖上廁所門時。我女兒兩歲時就跟著老公的哥們去'上廁所',客人顯然覺得萬分害羞,但我和老公並沒有因此責備女兒,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正在學著上廁所,不宜給她額外的斥責和驚嚇,我們只是提醒來做客的男性親友要鎖上廁所門;至於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應該是在如廁訓練完全完成後再開始。” △尤可媽媽 “我家的老保姆在我兒子滿一歲時就培養他上廁所了,她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去坐便桶,一天坐十幾次。正在我為家中尿不濕的消耗大幅減少而欣喜不已的時候,老保姆請假回鄉去了,她一走我兒子就開始不停地尿濕。我終於明白兒子的如廁訓練還遠沒有完成,老保姆的訓練方法是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尿濕了以後不舒服,才會努力去感知並控制便意,這個過程是別人沒法替代的。我開始親自訓練孩子,而且,為了讓他感知尿濕後不舒服,我不再使用高科技尿不濕,給他改用傳統的布尿布。這雖然使清洗量大增,但我兒子的訓練速度大大加快,大約兩歲時,他連晚上也極少尿濕了。” △倪嘉偉媽媽 “保姆往往比寶寶的爸媽更在意孩子是否尿濕,因為這會增加她們的工作量。我家的小保姆就曾強迫我女兒坐在如廁椅上,不擠出幾滴尿來就不讓她離開,這使得孩子極其抗拒那張椅子,把它視為懲罰她的'刑具',以至於後來你再讓她坐上去她就哭鬧反抗(當時她還不太會說話)。你猜我怎麼辦?我把那張椅子撤去兩個月,讓女兒恢復尿布生涯,讓她平復情緒,然後,我在客廳的一角放上另一張如廁椅(是我跟同事交換而得),並把它命名為'故事椅'。只有坐在這張椅子上我才跟孩子講故事,又過了兩個月,孩子很自然地就坐在那裡排便了。。。。。。所以你看,如廁訓練中的循序漸進原則是如此重要,你跳過一步,就要折回三步來彌補。”(文/華明玥)

養育優質小孩的訣竅

2012年01月04日
公開
46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等,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 4.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用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文章出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iE68FkaKCEGSBkm3Z6i.ZAs-/article?mid=1812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

2012年01月03日
公開
45

媽咪寶貝 12月號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 每當吃飯時間,家裡有小孩的父母總特別傷腦筋,不是跟在孩子後面追著餵食,就是吃飯扭來扭去而把全身、餐桌、地板搞得髒兮兮……。不妨依著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地建立孩子的良好用餐習慣,相信不久後親子雙方即能共享愉快的用餐時光。 用餐狀況NG連連? 有小孩的家庭,每每到了吃飯時間就令大人傷透腦筋。孩子不是邊吃邊玩,就是把身上、桌上、地上弄得髒兮兮,原本是愉快用餐時光,變成了親子之間的拉距戰。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4歲前的小小孩在吃飯時,最常出現的狀況,多半是大人邊追著孩子跑、邊餵飯;或者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要吃不吃……。 用餐,常見的NG狀況 在2∼4歲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因此,在養成孩子吃飯的規矩時,詹老師認為:「首先,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別期待小孩會像大人坐得好好的,從頭吃到尾。接著,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讓他坐在固定的位子,讓他清楚知道吃飯時要坐在餐椅,不能隨易走動;除此,也要固定的時間吃飯。另外,如果家裡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建議做調整,避免造成孩子分心。 詹純玲老師也曾看過2歲小孩,飯沒吃幾口就跑來跑去,其實對小小孩而言,盡量別讓他輕易從餐桌下來。至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知道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他想玩玩具必須先吃完飯。讓孩子清楚何時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也藉此來養成孩子的規矩。 NG: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常見狀況,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吃飯時的常見狀況,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不懂得如何約束。另一方面,也許父母沒有察覺小孩已經飽了,還堅持要餵他。 對於2歲孩子而言,還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之所以邊吃邊玩,可能是當下他們不想吃。詹老師認為:「盡量定時、定點吃飯。」餓是一種本能,讓孩子去習慣固定的吃飯時間。 彈性準備小點心 不過,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有一些彈性,如果他正餐吃得不多,1∼2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正餐之外,可以準備一些牛奶、小餅乾讓他墊肚子,同時也讓他知道點心跟正餐不同,慢慢培養他在正餐時間吃多一點。至於3∼4歲孩子,可以培養孩子表達「我吃飽了」,以免造成有些小孩可能已經吃不下了,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父母,所以跑來跑去逃避吃飯。 NG:偏食 當小朋友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吐出來,詹純玲老師分析,會吐出來代表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咀嚼吞嚥有困難。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這時可以讓他學著說出,「太硬了」、「我不喜歡吃」,學習語言表達。不過,大人可以去瞭解孩子將食物吐出來的原因,除了是孩子不喜歡吃,也許是食物太大塊或太硬,咀嚼有困難。 一般而言,孩子選擇將食物吃進嘴裡,代表他原先能接受,但為什麼他後來不吃,詹純玲老師建議:「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否食物的味道、大小、硬度讓孩子無法接受?再者,幼兒的口腔還在發展、口腔張力可能不夠,若食物切得較大塊,不好咀嚼、不好吞,他只好吐出來,不見得孩子不喜歡食物。 NG:吃不下 孩子沒有食慾有很多可能性,可能零食吃太多,造成正餐吃不下;食物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者孩子都從事靜態的活動,活動不夠、運動量過低等,這可能讓孩子的食慾不好。再者,小孩也跟大人一樣,心情不好也會吃不下。 NG:慢慢吃 孩子吃飯慢,基本上要先瞭解是否與口腔發展相關,因為咀嚼困難,所以得咬久一點,建議父母如有這困擾,不妨去請教醫師。除了口腔發展,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需要,或拒絕不了大人的要求。 詹純玲老師曾遇過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時,同學很快吃完了,只剩他默默地坐著吃、吃很久。後來媽媽去瞭解原因,發現份量太多了,他以為大人幫他添的飯都要吃完,為了滿足大人需要,自己吃不下又不敢說,只好慢慢把飯吃完。 後來,媽媽幫他準備餐點,像是水餃,起初他說要吃3顆,後來他自己慢慢增加到4顆、5顆……。其實,吃飯對孩子也是種成就感,如果一次給的量太多,他吃不完,他沒有成就感。因此,不要一次給太多,例如先添半碗,再慢慢增加。 孩子正在熟悉食量 孩子在成長過程,詹純玲老師指出:「他也在熟悉自己的食量,他應該要吃多少。」孩子的胃可以自己掌握,父母要相信他。餓是本能,當孩子餓了就會想吃東西,因此不要一次將量給太多,讓他有飢餓的感覺,他自然而然會想吃飯。 孩子嚐鮮的意願低 再者,除了份量,食物也會造成孩子吃飯的意願低。 父母常常因為愛孩子,注重他的營養均衡,所以會幫他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可是,孩子對於新東西、新經驗的嚐試或體驗,意願比較低。像如果他沒吃過香菇,媽媽一下子給他一大塊,加上香菇不好咀嚼、味道重,都會令孩子排斥。 詹純玲老師也曾遇過很挑食的4歲孩子,令他媽媽很頭痛。在一次遊戲治療,詹老師扮演一個挑食的小孩,看到桌上一個大香菇玩具,說:「我不要吃、我不要吃、我不喜歡。」,那孩子偷偷在詹老師耳邊說:「妳把它丟到垃圾桶,媽媽就不知道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抗拒大人的權威,可是面對被強迫時,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有的孩子吃飯慢慢拖、有的把食物吐出來,然而,這舉動還能讓父母知道他不喜歡吃;有的小孩發現吐出來會被罵,於是他消極抵抗,偷偷含在嘴裡,再找機會把食物吐掉。 方法篇 小孩學表達,大人學聆聽 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所以,要去瞭解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也許他邊吃飯邊看卡通,劇情正緊張,他就把食物含在嘴裡。除了與食物有關,也可能與大人有關,例如:孩子想要自己吃,但大人卻堅決要餵孩子,有些孩子也會藉此做無形的抗議。發現原因、針對問題去解決,詹純玲老師建議,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大人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以兩歲小孩為例,也許他只能表達「要」、「不要」,還無法表達「喜歡」、「不喜歡」。所以,先讓他慢慢學習說不要吃,大人再去瞭解原因。像食物太硬了,他可以反應「太硬了」。也許他們還無法分得很清楚、還無法明確表達時,大人不妨主動去發掘、及協助孩子表達。 找出吸引孩子的點 會讓孩子想吃飯,一個是餓、一個是有某個原因吸引他。例如,餐具是陪他一起去買的、或餐點造型很可愛。詹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於視覺的反應很敏銳。如果把餐點弄得可愛,會促進孩子的食慾。 像大人自己會被色香味俱全吸引,如果也套用在孩子身上,讓他產生興趣與食慾,餐桌上也不用常為了食物而在抗爭。 另外,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在烹調時,可以找孩子最愛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煮,用一些巧思來吸引孩子。花一些心思去研究孩子的咀嚼能力,哪些食材能吃或不能吃、適合或不適合。 用餐環境單純 至於家長如何跟孩子約定吃飯的遊戲規則,詹純玲老師說明,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玩的時間、吃零嘴的時間,再來,父母把這些時間跟正餐時間切開、甚至把場所切開。如果孩子處在玩具堆,要讓他吃飯其實真的很痛苦,好玩的玩具眼前,若加上飯不好吃,他就隨便吃幾口。 因此,讓孩子明確知道吃飯時間到了,要坐在定點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如果他要離開餐桌,是不是代表吃飽了,要主動告訴媽媽。如果孩子吃飽了,父母可以讓他知道下一餐時間,例如:短針指到7,當這期間如果他餓了,讓他喝一些開水或牛奶。 降低期待、相信孩子的胃 至於家長應該具備的觀念,詹老師指出:「降低期待,以及相信孩子會掌握自己的胃。」餓是種本能,他會知道自己該吃多少,當父母愈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會變成兩種可能:一、他掌控大人;二、他擔心被罵。 父母除了瞭解孩子的口腔發展,也要瞭解孩子吃飯的能力。有些3、4歲孩子能自己吃,但父母卻一定要餵他……。 詹老師指出:「讓孩子自己學著吃東西,也是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許孩子會吃得到處都是,但是大人可以先幫孩子舖個墊子、幫他圍圍兜兜,或是先在地板舖上報紙。 提升孩子吃飯成就感 訓練孩子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 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即是一種訓練;跟打開自己的嘴巴,就一直被餵的感覺是不一樣,他會很有成就感。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發展階段,再來,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來。 其實,在這階段,他就是在訓練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詹純玲老師表示:「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但不要期待他自己吃完全程,必須有大人陪伴。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但別期待他們跟吃得跟大人一樣好。」 注重孩子的發展,但要尊重及瞭解孩子的特質。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因為青菜富含纖維,比較不好咀嚼,而且,青菜也有一些味道。所以,父母要去覺察孩子對於某些味覺的敏感度,運用巧思變化食材的烹調方式。 善用故事吸引小孩胃口 對於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有些媽媽會找一些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這個食物吃了會變得跟大力士一樣強壯。或用小故事啓發孩子,某某卡通主角因為很喜歡吃紅蘿蔔,才很有本事。另外,父母也可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詹老師表示:要去思考讓吃飯變成了愉快的經驗,如果經驗不愉快,孩子會更反感,也更不喜歡吃。 支持孩子的心情 最後,詹老師強調,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但孩子的心情,父母一定要是個支持者。當孩子在心情上得到支持,也會願意去改變他的行為。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餐變成一個責備的過程。

懲罰孩子的10大智慧

2012年01月02日
公開
47

有個孩子,3歲前以爺爺奶奶帶為主,兩個老人很寵孩子,家裡條件很好,孩子從小要什麼都滿足。有時候不給,孩子一鬧東西就到手。孩子3歲後以媽媽帶為主,他還是用對付爺爺奶奶的方法對付媽媽。 媽媽再打,他也要堅持到最後答應他的條件,媽媽又是講道理,又是打,卻沒有任何用處問題就是媽媽的態度不堅決,講完了、打完了,最後還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說,懲罰是一種教育手段。也是一種微妙的家教藝術。 只有擁有了懲罰才能真正達到教孩子的智慧,育孩子的目的 1. 犯了錯誤就要懲罰 孩子犯了錯誤,無論有心還是無意,都要受到懲罰。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雖然他不是故意的,也應該告訴他,這是他的過錯。他雖沒有料想到自己行為的後果,但仍要為此道歉。 如果他是無意的,並勇於承認錯誤,家長會相信他,並減輕對他的懲罰。如果他隱瞞事實、逃避責任,他將受到加重的懲罰。這樣就可以從小培養孩子誠實、負責的性格。 另外,要讓孩子知道做錯事就要受到懲罰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應,否則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後就很難保證實施的有效性。 2. 懲罰的「量刑」要適當 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良性轉化,懲罰的「量刑」就必須合乎孩子的行為。懲罰過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為戒。 因此懲罰孩子要以達到目的為原則,既不能輕描淡寫,又不能小題大做濫用「刑罰」。 大教育家洛克說:「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的時候,非等完全達到目的之後,不可中止;而且還要逐漸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尋味。 3. 要依照規則進行懲罰 家長應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獎懲規則,讓孩子知道犯錯後將受到什麼懲罰。這樣,孩子平日就會有所注意,從而減少犯錯誤的概率。 當孩子犯錯後,家長應注意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隨意懲罰孩子。 若是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應該按規則進行和以前相同的懲罰,這樣家長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 指明「出路」不含糊 懲罰孩子不能半途而廢,應要求受罰的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家長要態度明確,跟孩子講清楚他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準,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 如孩子有亂丟東西、不愛整理的習慣,家長在懲罰時就應該讓其自己收拾好東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須要做好,否則又要受罰。 家長千萬不能含糊其詞甚至讓孩子「自己去想」。家長不給「出路」,孩子改錯就沒有目標,效果就不明顯。 5. 罰了又賞要不得 家長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態度一致,賞罰分明。該獎時就要鄭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獎,讓孩子真正體會到受獎的喜悅;該罰時也應態度明確、措施果斷,讓其知道自己錯之所在。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孩子明辨是非、知錯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對孩子實施懲罰之後,家長中的一方認為孩子受了委屈,隨即又來安慰他,這將會使懲罰失去作用。 實踐證明:懲罰——獎勵——懲罰的惡性循環會使孩子產生認知偏差,錯誤地將犯錯和受獎聯繫起來,從而使懲罰歸於失敗。 6. 及時懲罰莫遲疑 懲罰的效果部分來自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在有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的間隔時間越短則效果越好。 所以家長一旦發現孩子犯錯,只要情況許可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如果當時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不允許立即作出反應,事後則應及時地創造條件,盡可能讓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 7. 最忌諱諷刺挖苦 家長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 實踐證明,諷刺挖苦和惡語謾罵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夠接受的範圍,將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家長應該牢記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他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刺激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長在懲罰孩子語言不文明、滿口髒話時,自己也「出口成髒」,這就使得訓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說服力。 8. 點到為止莫嘮叨 有些家長訓教孩子喜歡沒完沒了,而且還時不時地喝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懾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別無選擇地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甚至左耳聽了右耳出,根本就沒聽。孩子之所以說知道了,只是順著家長的意思,為了早點結束訓斥。 於是,當孩子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時,家長便感到「痛心疾首」,隨即說孩子「不把我的話當回事」,當成了「耳邊風」,說孩子「不聽話」。 其實這是因為家長的嘮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聽哪一句為好;再者,經常性的嘮叨多了,也會導致孩子 「失聰」,對家長的話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0反應」,無動於衷,使訓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務必切記要改掉愛嘮叨的毛病,凡事 點到為止。 9. 就事論事莫牽連 從受罰者的角度來講,孩子最厭惡家長「倒鹹菜梗」,一事既出又將陳年老賬翻出來。很多家長卻不瞭解這個道理,訓教孩子時總忘不了東拉西扯、橫牽豎連,說出孩子的種種不是,甚至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直至忘記了本次訓教的主題。 孩子怎樣想呢?反正自己沒有一處是對的,以前取得的成績、改正的缺點家長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訓該罰的料,對改錯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這樣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所以,家長訓教懲罰孩子務必要一事一議,就事論事,切勿搞牽連、翻陳賬。 10. 事後說理不可無 家長和孩子之間存在著教與被教的關係,但教育孩子仍當以理服人。懲罰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懲罰之後必須要及時與孩子說理,否則,孩子在忍受了懲罰之後將依然如故。 所以,家長在懲罰孩子後要通過說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為什麼會受罰、知道犯錯誤的原因,講清楚如果堅持犯錯下去將有什麼後果。 懲罰只是一種劣性條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時的,不能持久。受罰的孩子改正了錯誤並不等於他已明白事理,並不能保證他下次不會再犯。 因此,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說理是懲罰孩子之後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步驟。 文章出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CgagiE.AQkUS8hzdNC0sVlLc/article?mid=3905

對孩子說人話

2012年01月01日
公開
42

文/吳霜;賈毅/摘自《新民晚報》2011年8月22日 去年暑假,一個朋友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了澳洲珀斯的朋友懷冰家中,說是要讓兒子見見世面,請懷冰照顧一下。懷冰由此開始了她對一個未成年男孩的「照顧」。剛從機場接回男孩,懷冰就對他說了一番話:「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託我照顧你在澳洲一個月的暑期生活。但我要告訴你的是,我對照顧你的生活並不負有責任,因為我不欠你爸爸的,他也不欠我的,所以我們之間是平等的。 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你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房在那裡,你的衣服要自己去洗。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沒時間的話你在弄清楚路線和車程以後,可以自己去。總之,你要盡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獨立起來。因為我有我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 13歲的小男孩眨著眼睛聽著這位不許自己叫她阿姨而堅持要他直呼其名的爸爸的朋友的一番言語,心中肯定是有些觸動的。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一直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最後,當懷冰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她不欠爸爸的,更不欠自己的。自己已經13歲了,是個大孩子了,已經能做很多事,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這類事情。 一個月之後,他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了!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他的爸爸媽媽對懷冰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間長大了?」 無獨有偶,前不久,我的一個女友帶著她8歲的兒子到我這裡來玩。看到我在用iPhone打電話,小男孩說:「霜姨,我媽媽說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過7級,她就給我買一個這樣的iPhone。」 我說:「這事我不同意。」他說:「怎麼了?」我說:「你一個8歲的小孩兒,有擁有手機的必要嗎?再說了,你考過7級,完全是應該的,因為你這樣的年紀,每天的責任之一就是學習,要什麼獎勵!因為考過了一個普通的7級,就獅子大開口跟媽媽要iPhone,媽媽掙錢容易嗎?你這樣做不覺得不好意思嗎?」他和那個13歲的孩子一樣,眨著眼睛看著我,聽著他從來沒有聽過的話。 我接著說:「你跟媽媽要這要那,你給媽媽什麼了?」他又語塞了,小嘴張著,似乎在思考。 「你洗碗了嗎?掃地了嗎?你洗過衣服嗎?擦過桌子嗎?媽媽下班回來以後,你問過她累不累嗎?…你什麼都沒做過,你有什麼資格跟媽媽要錢買這買那?」在我這樣和小男孩對話的時候,他的媽媽一直坐在那兒不說話,時不時看我一眼,眼中有笑意。我知道,她其實很認同我說的這些話,她可能早就想這樣說,卻從來沒有「忍心」對自己的兒子說過。我說:「這個手機是不是不能要?」小男孩竟然歎了一口氣,看著我,點了點他的小腦袋。我對女友說:「姐們兒,他才8歲呀,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聽進去的,就看你給他的是什麼影響了。如果你總這樣無節制地滿足他,你給他多少他都認為是應該的。」女友說:「真是這樣,給多少都不覺得多啊!」怨誰呢?孩子嗎?當然不是。 看到許多人在抱怨如今的孩子是怎樣的不爭氣、不節省、不體貼、不刻苦、不…這就叫做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如果媽媽爸爸們能像我和懷冰這樣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與他們對話,孩子就會懂得許多必須懂的事情。我的女友說:「我先生總是對兒子說,家裡的一切都是你的,連公司都是你的。」我說:「那如果兒子不懂經營之道,你把公司給他,他賠掉你的老本怎麼辦?」這回輪到女友眨眼了,她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父母們有一個嚴重的錯誤:從不把孩子當成人,孩子永遠等同於小貓小狗一樣的寵物! 所以,對孩子一定要說人話!告訴他們應該怎樣做人。這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真的不是貓貓狗狗,光需要寵愛就夠了,他們是人。

9方法接納孩子的每一個情緒與想法

2011年12月31日
公開
50

孩子自己會收拾玩具了,你有沒有稱讚過他? 跟玩伴打架了,你有先問過他的原因和心情嗎? 叫孩子不可以動不動就生氣,你是不是經常脾氣火爆的罵人?   只有3歲的小女兒塗鴉了自己心目中的公主,興奮的想要拿給媽媽看,顧著切菜煮飯的媽媽卻頭也不回,只說了句:「媽媽在忙,自己去外面玩。」   5歲兒子掛著兩行眼淚回來,哭訴公園裡的小朋友都不跟他玩,爸爸不但沒安慰他,還一開口就是罵他沒用,這種事有什麼好哭的。   這兩個情境是不是有一點熟悉?當孩子想跟你分享喜悅,或是希望得到你的安慰時,你正好在做某件事情不想分心,也可能剛好沒有心情理會他的情緒,就用幾句冷漠的回應隨便打發過去。現在開始,請改用專心認真的態度面對孩子,因為他就是要感覺到你的理解,才會覺得被愛而幸福。 接納孩子的缺點,幫他有自信   「你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嗎?」這個問題乍看之下不難回答,但你真能肯定的說自己是個有用的人嗎?日本青少年研究在2009年發表了一份數據,中國大陸的國中生有11.1%在這個問題回答「是」,美國有14.2%,日本則有56%,顯示日本的孩子自我肯定感非常薄弱。   雖然調查對象中沒有台灣,但台灣國中生與大學生憂鬱盛行率超過10%,而且還在逐年增加,原因之一就是在生活中缺乏成功經驗,造成自我肯定低落。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能夠感受到父母連自己的缺點都完全接納,就會讓孩子有安全感,增加自信,而這個「自信」不只是對自我能力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對自我「存在」的肯定。自我肯定感強烈的孩子,才有更強悍的體質去面對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及態度的規範,不會因為被指責了就自暴自棄,反而會相信責備是為了自己好,而能坦然接受。 就算想法違背你,還是得到你的愛   姪女每次不聽話被罵時,就會用力抱住她媽媽哭喊:「可是媽媽我愛你!」聽起來像是她很擔心,是不是被罵之後媽媽就不再愛她了。   孩子在鬧脾氣、任性、抱怨的時候,你的第一個反應是先嚴厲制止,還是跟隨他的情緒?   讓孩子確定自己「存在」的價值,接受他的負面情緒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不管是在遊樂場裡吵鬧不想回家,還是不想吃青菜的時候,記得先說出「我知道你不想回家(我知道你不想吃)」,再說出應該要遵守的規範,讓孩子知道就算他心裡想法違背了你的要求,但你仍然接納他、愛他,就不會產生「媽媽只要乖小孩,我不順從聽話就會不要我了」的錯誤認知,才能在真實表現自己之中,一次一次的學會控制情緒。 沒有完美的父母。 孩子出生時, 父母也等於是育兒學校一年級的學生, 大家一起在失敗中成長。 會讓你費心的才是好孩子   而孩子會不聽話,是因為他們已經發展出了自主能力,這時好好的引導他表達自己心裡所想的,就能慢慢建立起自我肯定感。孩子的情緒必須適當的抒發,如果為了快速讓孩子「聽話」,而每次都忽略了他的心聲,漸漸的他就會自動壓仰自己,變成一個「不讓你費心」的孩子。   當發覺孩子太乖、太順從時,反而要注意他是不是在忍耐,強迫自己不要發脾氣。如果一直勉強自己壓仰情緒,時間一久會讓身體裡的化學元素不平衡而生病,甚至可能因為情緒累積太多後突然爆發,演變成「情緒障礙」的孩子。 讚美 孩子的努力和成長   提升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讚美是最積極直接的做法,不過讚美也有一些技巧,只要先發掘孩子已經擁有的優點,和正在付出的努力,就不至於誇讚的太過空泛,而養成孩子自大或沒有勇氣挑戰的個性。 方法1:讚美寫對的那60分   回想我們自己小時候,如果考試成績只有60分,回家肯定是一頓好打,父母從來只會看到寫錯的那40分,忽略我們也寫對了60分。很多孩子明明有能力做得更好,最後卻以自暴自棄收場,就是因為父母沒有看到他做對、做好的地方,讓他覺得不值得努力。   既然要責備寫錯的40分,就應該也要稱讚寫對的60分,讓孩子知道努力就會有好的結果,對於自我肯定感低落的孩子,更是要好好稱讚做對的地方,加強他的自信。若是面對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就反而要稱讚他的失敗,幫助他偶爾鬆懈一下,才不會因為執著要做得更好,而一直強迫自己做到超出100分的努力。 方法2:你比之前更棒了!   「弟弟都敢自己爬上去溜滑梯,你怎麼這麼膽小?」、「妹妹都會自己收玩具,你是哥哥還不快去收!」我們都會不知不覺拿兩個孩子來比較,這不但起不了任何激勵作用,還可能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覺得「反正都是別人比較好,我比較壞,就把我換掉好了!」   每個孩子都有獨立的發展歷程,不是都得要1歲會走路、2歲會講話,發展的早晚不代表任何好壞。孩子一天一天的在成長,現在不會做的事可能3個月或6個月後就會做了,如果非要比較,就應該拿他現在的表現和過去的相比,只要已經做到了之前做不到的事,就直接正面的稱讚,孩子就會更加努力的學習成長。   很多孩子容易怕生,一到人多的場合不是嚇得大哭,就是一直躲在大人背後不肯出來,更別說大方的跟長輩打招呼。這時候千萬不要硬把孩子抓到前面來,跟他說別人家的孩子多有禮貌,反而要稱讚他,「看到這麼多人也不會哭,已經長大了呢!」 方法3:降低標準,一做到就稱讚   哥哥有一天突然自動去收拾玩具了,媽媽不只是看在眼裡,還大力稱讚「哥哥好棒,唸大班就懂得自己收玩具了!」除了肯定之外,讚美有時也是鼓勵孩子的動力,以往我們都是在孩子「不做」的時候責罵他,現在改在孩子「做」的時候稱讚,讓他能更安心的去努力。   其實同樣的道理也能應用在大人身上,回想一下,當你為了忙著照顧孩子,而忽略家務時,老公只會落井下石的數落你這個沒做、那個沒做,心裡一定更不想努力把家裡整理好。如果老公能夠體諒你的辛苦,稱讚你已經做好的家務,就會更有動力繼續努力。 責備 是為了教他懂得珍惜自己   孩子總會有惹到父母不得不發脾氣的時候,但在開罵之前要想一想,他的行為是不是在這個年紀必然會有的反應,像是1歲多的孩子會好奇的去拉開抽屜,或是2歲多的孩子會把飯吃的滿地都是,只有行為是會傷害到自己,或是傷害到別人才真的需要責備。 方法4:錯的是行為,不能否定人格   在責備孩子前一定要先區分清楚,你罵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人格」,所以,責備時絕對不要說「你怎麼這麼髒」、「真是沒用」、「你是個壞孩子」,這些話並不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還只會造成傷害。   只要針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去制止,不需要加註評論他的個性,像是當孩子在搶玩具時,只要說「想跟姊姊借積木要用說的,問姊姊『積木可不可以借我玩』,不可以直接動手搶」,就不需要再加一句「你真是太野蠻了」。 方法5:讓孩子清楚知道為什麼被罵   吃飯的時候拿著筷子跑來跑去,如果這時候你只是坐在餐桌遠遠的叫罵,孩子一定是充耳不聞,繼續玩他的,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你在罵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甚至可能搞不清楚你在生氣。   要讓他停下危險舉動,就應該直接走到他的面前,看著他的眼睛,冷靜簡短的告訴他,並且說明責備的原因,「這樣做很危險,坐下來吃飯,吃完再玩」。年紀更小一點的孩子可能無法理解什麼是危險,這時你還可以邊解釋邊做出跌倒戳傷自己的樣子,而且讓他知道,你生氣是因為不希望看到他受傷。 方法6:接納「心情」,禁止「行為」   讓孩子肯定自己是被愛、被需要的,最大的前提是,他知道父母了解也接納他的心情,這樣即使是被責備了,也會相信一切是為了他好。   當孩子在賣場吵鬧要買玩具時,與其開罵然後強行把孩子拖離現場,不如好好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喜歡,但是我們已經講好了不買玩具。」把「心情」和「行為」分成兩件事,充分向孩子表達你懂得他喜歡玩具的心情,再明確的提醒他,吵鬧的行為是不對的。 不要比較別人的孩子,而是多留意自己的孩子,哪怕只是一點點進步。 放手 讓他獨當一面   不管是拖拖拉拉,還是硬要唱反調,你會覺得孩子不聽話,都是因為他不按照你的方式去做,讓你已經很緊湊的生活更加忙碌。美國著名親子溝通專家安戴爾法柏(Adele Faber)在她的《你會聽,孩子就肯說:親子溝通六大妙方》書中就鼓勵大家,要試著放手讓孩子獨立,幫助他學會照顧自己的生活瑣事,讓他承擔本來就屬於他的責任。 方法7:尊重孩子的努力  綁鞋帶對大人來說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也還是有些大人不太會綁鞋帶),但對一個沒有綁過幾次鞋帶的孩子來說,就很困難了。當他正在努力想要綁好時,跟他說「綁鞋帶真的很難」,再建議他怎麼做可以綁得好,等他綁好時會更有成就感,就算最後還是綁不好,也不會太沮喪。   但在鼓勵時也要小心措詞,別說「這件事『對你』來說太難」,孩子會認為「只有我覺得很難,別人都很簡單嗎」,反而更挫折。 方法8:讓他自己做決定  孩子已經在充滿父母命令之下過日子,能有一些事情讓他自己決定,讓他有能夠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就不會只是為了抗拒命令而不聽話。   要喝多少牛奶?想穿哪件衣服?只要是不影響到其他人的事情,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做決定,甚至可以給他開放式的選擇,像是「你想要買冰淇淋、去盪鞦,還是其他的提議?」這時他可能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我想先寫功課!」 方法9:等他主動來跟你說  「學校好玩嗎?」、「有沒有跟小朋友一起玩?」、「吃了什麼點心?」很多時候你以為問孩子學校和朋友的情況是在關心他,其實是在給他壓力,讓他在上學、玩耍、交朋友、吃點心之外,還要再應付開不開心的問題。   與其不停追問孩子一整天的行程和心情,不如耐心的等他主動來跟你說,這時再放下手邊的事情,專心認真的傾聽,會比你問他100次得到的答案更多。 ●還記得《小孩不笨》裡的小男孩嗎?你會不會也像他們的媽媽一樣,還沒弄清楚孩子的想法和實際情況,就急著先拿起棍子和開口罵人了呢? ●有些不聽話的行為就是孩子成長的歷程,硬是去責備管教,不如放寬心的想「這個年紀就是會這樣呀!」 ●不管孩子的行為有多讓你氣炸,也一定要讓他知道,一個擁抱就能讓他安心。 ●對沒有任何經驗的孩子來說,每一件事情都很困難,只要鼓勵他努力,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就會成長。 ●不用急著追問孩子的心情,只要耐心認真的聽他說就好。

教孩子,不要嚇孩子

2011年12月30日
公開
56

【撰文�伍偉婷;諮詢�台北市家庭生活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呂麗絲】 你是「教」孩子,還是在「嚇」孩子,這個問題是否讓你陷入苦思?和孩子說話時,老是以「警察」、「魔鬼」來恐嚇孩子,讓孩子乖乖就範,雖能收到短期成效,卻非長久之計,提醒家長,和孩子相處要記得「說之以理」,而非「威之以嚇」喔! 在百貨公司1樓的化妝品專櫃旁,1個頑皮的小女孩繞著專櫃跑,不時動手摸摸展示的試用品,還一邊說「媽咪,我要看這個」,愛美的媽咪正忙著和專櫃小姐廝殺價格,只見她跟小女孩說:「你不要一直亂跑,你再跑,旁邊的警衛會把你抓去關!」小女孩看了百貨警衛一眼,連忙乖乖站好… 恐嚇語句 代代相傳 上述的場景常見於各大公共場所,台灣的家長似乎總有「威脅」孩子的習慣,並當做一種教養方式,這種恐嚇的話語是源自於習慣的傳承。 過去農業時代,以求溫飽為目的,父母多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無暇重視親子相處的氣氛,以「多做事、少說話」為主,且父親威權強大,只要孩子犯了錯,父親一瞪眼、稍微嚇阻就有極大功效,而母親甚至會將父親拿來當作教條,跟孩子說「你再不吃,我叫你爸來修理你」,使父親被塑造成凶狠的形象。這樣的教養方式代代相傳至今,即使現代父母日益重視和孩子相處之道,不過,情急之下,還是容易脫口而出。 恐嚇是父母束手無策的表現 恐嚇語句表面上看起來,父母有極大的權威,但仔細探究「警察會把你抓去關」、「叫魔鬼來抓你」這些話深層的意義,在於父母將第三者,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當作教條來威脅,其實不具實質意義,只是在「嚇」孩子。而教養方式到了嚇孩子的階段,也往往是父母用盡辦法後才採用的殺手鐧,代表已經束手無策了。 恐嚇對孩子的影響 幼童階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父母不當的話語對孩子影響極大,也依孩子本身的性格不同可能造成下列影響: 1. 敏感度高易賴皮:敏感度高的孩子,容易察覺父母說的話只是恐嚇,明白真相後會不取信於大人,也不再害怕或聽進大人的話語,因他認為大人只是說說而已,反倒易變成較賴皮、頑皮的孩子。 2. 缺乏安全感易創傷:若是父母的恐嚇過於嚴厲,會對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造成創傷。像是「不聽話就把你賣掉」就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隨時擔心會失去父母,也容易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雖然會因此而聽話,卻也讓孩子變成易恐慌、害怕、缺乏安全感的個性。 3. 順從者易討好:較順從的孩子會為了不要被警察抓走,而盡量聽令於父母、討好父母,好讓自己留在父母身邊,但卻失去判斷事情的能力,只是一味的害怕分離。 恐嚇語句Top3 1. 再哭就把你丟掉 解析:不論父母是否已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只要說出這句話就會讓孩子沒有歸屬感,就連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可能被父母丟棄,甚至有被落井下石的感覺。 正確做法: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哭的原因,先轉移或給予支持,若孩子不願意談,則允許他發洩情緒,等他哭完後再好好討論。若父母真的受不了孩子的哭聲,也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覺,像是「你一直哭會讓我覺得心煩,我不知道你需要什麼,你要不要跟我說」,父母不妨先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以引導孩子說出原因。 2. 再不聽話就叫警察來抓你 解析:警察、醫生或阿兵哥,往往會成為父母管教時的利器,有些人可能也發現,即使長大成人,看到警察還是會有些恐懼,這都是因為長輩從小為這些職業加諸權威所致。此說法會讓孩子對該角色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警察、醫生是不好的,等到孩子真的需要看醫生時,便怎麼樣也不肯去了。另一方面,家長也不可能真的請來警察、醫生或阿兵哥來懲罰孩子,當孩子發現真相後,會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感。 正確做法:家長不應將其他職業的角色污名化,應反省自己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否只想嚇孩子。當孩子不聽話時,應該和孩子說道理。 3. 一直看電視會變笨 解析:家長多半不希望孩子老是盯著電視看,一方面影響視力,一方面可能也影響課業或思考邏輯。呂麗絲表示,看電視和笨蛋並沒有直接關聯,且對愛看電視的孩子來說,此舉一點效用也沒有,因他或許還能從電視上獲得樂趣和知識。 正確做法:「做什麼事會變笨」絕不是有效的教養語句,任何父母應該直接口述希望孩子做的事,並把原因明白說出,像是「看電視可以,但是不希望你看這麼久,之前我們也已經說好看電視只能看30分鐘」。 下次孩子不聽話時,可別只會恐嚇孩子,要正視孩子不聽話或鬧脾氣的原因,並和他進行有效的溝通──也就是父母要聽孩子說話,並學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覺和想法,讓他練習思考,一味的恐嚇只會傷了孩子的心! 資料來源:bobo小天才

各階段離乳食食譜

2011年12月29日
公開
58

各階段離乳食食譜、餵養模式及注意事項~謝宜芳營養師 4∼5個月的寶寶離乳期學習食用固體食物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寶寶滿4個月了,他開始關心周圍的事物,有旺盛的好奇心,會盯著媽媽看,喜歡把東西放到嘴巴,嘗嘗它的感覺,所以媽媽最好能配合寶寶的好奇心。到了第4個月,寶寶如果開始流口水,表示嬰兒的消化器官發育正常,可開始喂副食品,副食品又稱離乳食(或是斷奶食品),就是指離乳期間循序漸進喂給寶寶的食品。寶寶在滿1個月到4個月都可稱為授乳期,一切以奶為主,還不能稱為離乳期,那什麼是離乳期呢?離乳期就是開始準備離開母乳,學習食用固體食物的階段,從5個月開始到1歲。在還沒進入離乳期之前,又稱?離乳前期,可開始喂寶寶簡單的流質來適應。 *判斷寶寶可以開始進入離乳期的特徵 1. 寶寶開始伸手想要拿大人的食物 2. 看到其他的食物會流口水 3. 張開嘴巴好像很想吃東西的樣子 4. 手中握東西會想往嘴裏塞。如果媽媽發現孩子有這些現象時,就表示該開始進入離乳期了。 *離乳食正確的哺育方法 1. 離乳食最好以果汁打前鋒,用湯匙一匙一匙地喂,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勉強嬰兒。 2. 離乳初期,可用味道清淡的泥狀食物嘗試。首先要用水分多,滑溜容易吞入的食物,讓嬰兒先適應,再慢慢增加稠度,進而再給硬一點脆一點的食物,並配合嬰兒的發育狀況改變食物的種類。較硬的食物以0.3到0.5公分大小為標準,可以讓寶寶口腔壓碎者為主;較脆的食物以0.5至0.7公分大小為標準,不要太硬,只要稍用力就可壓碎即可。 3. 準備多樣種類及口味的食物給寶寶,如果寶寶吃完離乳食後,精神好,且沒有過敏,就可增加新的口味,一天一種,慢慢增加。 4. 選在寶寶肚子餓時喂離乳食,先喂離乳食再喂母奶或嬰兒配方奶。 *離乳期媽媽該注意的事項 1. 母親要有耐心,只要寶寶在4-5個月至1歲期間完成斷奶的過程即可,因?嬰兒的體質不同,嬰兒斷奶的過程也有難易區別,所以要有耐心。 2. 應該放鬆心情餵養寶寶,除了均衡的營養外也要注意衛生,媽媽與寶寶要以愉快的心情互動,不要有任何勉強的情形,要創造一個快樂的用餐氛圍。 *離乳食有哪些? 蔬菜汁  延續3-4個月可以喝的湯汁,如胡蘿蔔湯、菠菜湯、油菜湯、莧菜湯、小白菜湯、南瓜湯、高麗菜、青花菜、蕃茄湯等,但是要改用湯匙一口一口地喂,如果寶寶舌頭吞咽反射動作還未成熟,可改用奶瓶喂。 米粥及蔬菜、水果泥、白米粥、胡蘿蔔泥都是很好的起步。 五穀類 白米粥 白米洗淨先泡水30分鐘,再加水,白米與水的比例是1杯米比10杯水,先用大火再改小火煮到軟,約需50分鐘,如果改用白飯,比例為白飯半杯,水4至4杯半。 水果類  木瓜泥 成熟木瓜1/4個,用小湯匙刮成泥即可喂食。 香蕉泥 香蕉1/4根,放入缽中磨成泥即可。 還可放鍋中加1/4杯的水煮至糊狀。 蔬菜類  胡蘿蔔泥 胡蘿蔔50克,先磨成細泥,再放至半杯滾水中,先大火煮滾後改小火,邊煮邊拌至濃稠即可。 菠菜泥 取菠菜100克洗淨,切細丁,放入1/2碗水中,水滾後轉小火,煮至剩1/4碗時,將菠菜連湯汁放入研缽中磨成泥即可。 媽媽們先別急著大顯身手,等寶寶滿5個月後,就是你為寶寶展現廚藝的好時機了。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的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5次,每次180-210cc 喝多少量才夠:1天總量約850-1100cc 副食品的添加:果汁、蔬菜汁、蔬果泥 6至7個月的寶寶離乳食品更重要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6個月大的寶寶充滿了好奇心,可分辨媽媽和其他人,開始會怕生,也開始長牙了,離乳食物的角色更加重要。 食物的型態當寶寶6個月大時,媽媽可以讓食物的型態再糊一點,也就是說可以再稠一點,如果寶寶吞嚥的能力已經有足夠的進步的話,如開始有舌頭上下動的咀嚼動作,就可以選擇稍微固體狀的食物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晚上6點左右餵第二次離乳食,量可以少一點,約為前一次的1/3量,睡前10點再喝奶。 一天食物該吃多少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五穀類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玉米粉、蓮藕粉 1/3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2大匙 蔬菜、水果類各種蔬菜、水果 2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2大匙 教妳學做離乳食五穀類米粥 生米煮粥為:1杯生米加7杯水。熟飯煮粥為:1/2杯熟飯加3杯水。 玉米粥做法:取煮好的粥半碗,加玉米醬1大匙,煮5分鐘即可,要邊煮邊攪拌才好吃。 蔬菜水果類 木瓜丁~做法:將木瓜切成小丁。水蜜桃丁~做法:將水蜜桃切成小丁。橘子丁~做法:將橘子剝皮取果肉即可。 肉魚豆蛋奶類 鮪魚優格~做法:將半罐的水漬鮪魚罐頭搗碎,加1大匙優格即可。 豌豆鱈魚~做法:將鱈魚(約20克)及豌豆仁(約10克)煮熟,分別剁碎,再回煮一下即可。回煮目的是殺菌,如果能保持乾淨,不一定要回煮。 五穀類+蔬菜水果類 海苔粥做法:將煮好的米粥拌上海苔醬即可。 蕃茄粥做法:將半個蕃茄剁碎,放入煮好的粥中,煮滾後再煮5分鐘即可。 馬鈴薯花椰菜做法:將馬鈴薯及花椰菜煮熟後分別剁細,拌勻即可。 五穀類+肉魚豆蛋奶類 燕麥牛奶粥做法:將2大匙燕麥放入半碗的溫水中,以小火煮熟軟,再加嬰兒奶粉即可。 糙米黑芝麻糊做法:買磨好且炒熟的糙米粉,取2大匙,再加熟的黑芝麻粉1大匙,二者加開水拌成糊狀即可。 鮭魚粥做法:將鮭魚蒸熟後剁碎,放入煮好的粥裏,再煮滾一下即可。 黑芝麻薯泥做法:馬鈴薯半棵切丁煮熟,淋上1大匙黑芝麻粉及1大匙優酪乳即可。 麥粉蛋黃粥做法:鍋中放半碗水,先加嬰兒麥粉2大匙煮溶,再加蛋黃半個煮滾即可。 蔬菜水果類+肉魚豆蛋奶類 香蕉蛋黃泥做法:香蕉1/3根剁成泥狀,蛋煮熟只取1/4個蛋黃,二者扮勻即可。 柳橙豆腐泥做法:豆腐1/2塊用湯匙剁碎,加柳橙汁1大匙,二者拌勻即可。 白蘿蔔幹煮鮭魚做法:白蘿蔔去皮切成小丁,取約20克,鮭魚去皮剁碎,取約20克。先將白蘿蔔放入鍋中加半碗水煮至熟軟,再加鮭魚煮熟即可。 花椰菜優格做法:將白花椰菜、四季豆及胡蘿蔔各20克,放入鍋中煮熟,撈起剁碎,再放回煮至軟,取優酪乳1大匙淋在蔬菜上即可。 五穀類+蔬菜水果類+肉魚豆蛋奶類 白菜豆腐粥做法:將一片白菜洗淨,燙過後切碎,豆腐磨泥,放入煮好的粥中煮一下即可。 菠菜地瓜優酪乳做法:取菠菜6片,煮熟後,剁碎,地瓜煮好搗成粗泥,將菠菜和地瓜拌勻,再加1匙優酪乳即可。 香蕉豆腐地瓜泥做法:地瓜(約10克)煮好搗粗泥,香蕉1/4根磨剁泥狀,豆腐約10克搗碎,者拌勻即可。 草莓吐司牛奶做法:將吐司烤酥,磨成細粉,草莓磨碎,取嬰兒奶粉2匙加60cc的水泡勻,再加吐司及草莓即可。 玉米雞肉粥做法:鍋中放1碗水煮滾,分別放入雞絞肉1大匙、2大匙的白飯及1小匙的玉米醬,用小火煮至稠狀即可。 肉泥拌飯做法:取雞絞肉1大匙放至小鍋,加1小匙糖及1小匙醬油煮熟,胡蘿蔔煮熟磨泥,取量約1大匙,菠菜葉2片煮熟剁碎,將雞肉、菠菜及胡蘿蔔擺在煮好的粥上面,拌著餵寶寶。 寶寶的飲食評量給寶寶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10cc 離乳食次數:一天2次,每天再單獨加一次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8∼9個月的寶寶離乳食種類應儘量增加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8個月大的寶寶身體逐漸強壯,對氣溫的變化也能適應,老一輩的爺爺奶奶都喜歡叮嚀年輕父母,記得要讓孫子多穿一點衣服避免感冒。但多穿一件衣服的習慣一旦養成後,孩子就會變得容易怕冷,很難修正過來。其實開始少穿一件衣服慢慢適應,當身體有冷的感覺自然會多動一點,成長期的孩子讓他多體驗某一程度冷的感覺,是增加孩子抵抗力的一種磨練。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奶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喝奶◆晚上6點左右餵第二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食物的型態食物的型態以能用舌頭打碎的硬度為佳。 8∼9個月寶寶一天食物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土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2/3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蛋黃一個,蔬菜、水果類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油脂類奶油、沙拉油 1/2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離乳食譜 茄子雞泥材料:去皮茄子4∼5片、雞絞肉1大匙、味精少許。做法:將茄子放入電鍋中蒸熟後搗成泥,另取一小鍋放入1/2碗高湯,將雞絞肉煮熟後加味精調味,加茄子泥即可。 蘋果奶油肉丁材料:蘋果丁2小匙、雞絞肉20公克、奶油1/3小匙做法:蘋果切丁,鍋中放1/2碗高湯,先放蘋果丁,再將雞絞肉放入煮熟,加奶油調味即可。 玉米火腿馬鈴薯材料:馬鈴薯丁1/2碗、玉米醬1小匙、豌豆仁1小匙、火腿丁少許做法:鍋中放1碗高湯,將馬鈴薯及豌豆仁煮熟,加火腿丁及玉米醬,邊煮邊攪拌至軟糊狀。 香菇山藥麵條材料:生香菇丁1大匙、山藥丁1大匙、胡蘿蔔丁1小匙、乾麵條10根做法:1.生香菇丁、山藥丁、胡蘿蔔丁一起放入鍋中,加1碗高湯煮入味;2.乾面條10根折成2公分小丁,放入另一鍋中煮熟;3將麵條放入香菇鍋中煮至熟軟即可。 南瓜豬肉飯材料:南瓜20公克、飯1/3碗、雞絞肉2小匙、乳酪粉少許 做法:鍋中放1/2碗水,將南瓜切丁煮熟,加雞絞肉、白飯,邊煮邊攪,最後加乳酪粉即可。 黑糖芝麻地瓜材料:黑糖1小匙、地瓜丁1/3碗、黑芝麻1/2小匙、乳酪粉少許做法:鍋中放1/2碗水,將地瓜丁煮熟,灑黑糖、磨碎黑芝麻、乳酪粉即可。 西芹鱈魚材料:鱈魚丁(約20公克)、西芹丁1小匙、太白粉少許做法:將鱈魚加西芹丁煮熟,加太白粉勾芡,成軟滑即可。 優格鮭魚鬆材料:鮭魚20公克、優格1大匙做法:1. 將鮭魚加少許鹽後沾乾粉;2. 取一平底鍋,加1大匙油,將鮭魚煎熟後,用湯匙剁成碎丁;3. 將鮭魚丁淋上優格即可。 肉末麵包粉材料:麵包粉2大匙、奶油1大匙、雞絞肉10公克、洋蔥丁1小匙 做法:1. 鍋中放奶油,將麵包粉炒至香酥後盛起;2. 先用餘油將洋蔥丁炒過,再加雞絞肉炒熟,加太白粉勾芡,與炒過麵包粉一起拌勻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 寶寶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25CC 餵離乳食次數:一天2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9~10個月的寶寶離乳食加量加營養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這個階段的寶寶長高了,身體變得修長,活潑好動,抓到東西會自己站起來。孩子的世界變大了,會開始爬到桌面上搗亂,而屋子裏的任何東西都會引起他的興趣,所以孩子會用小手抓起這些東西,放到嘴巴裏感覺一下,有時,他放進嘴巴裏的東西連大人都想像不到。 假使這時候,他把有害的東西吞進肚子裏,或是噎住喉嚨,都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例如化妝水、清潔劑、殺蟲劑或汽油等皆屬有害物質,而小的玩具或鈕扣、花生等則容易卡住小寶寶的喉嚨。萬一被卡住了,媽媽可將孩子頭部向下,用力拍背讓他吐出來,嚴重的話就要緊急送醫了。 正因為寶寶的活動力增強了,活動範圍也擴大版圖,所以媽媽們除了要更注意其安全外,在離乳食的數量上也應有所增加。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 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餵第二次離乳食,晚上6點左右餵第三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9-10個月寶寶的每日進食量 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4/5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4大匙、蛋黃一個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6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克的食物量,食物的型態食物切成約0.5公分大小 離乳食食譜 米粥 生米煮粥:1杯生米加4杯水;熟飯煮粥:1/2杯熟飯加1.5杯水。 奶香蛋飯材料:白飯1/2碗、鮮奶2大匙、鮪魚罐頭20克、蛋黃1/2大匙、乳酪粉少許。做法:將白飯及鮮奶放入鍋中煮熟,再加入蛋黃及鮪魚拌一下即可。 雙色蛋飯材料:海苔粉1小匙、蛋黃1個、白飯60克。做法:鍋中放少許油,將蛋黃煎成散狀,放在碗底,再將海苔粉和白飯拌一下,鋪在上面,然後倒扣出來即可。 香煎香蕉吐司材料:去邊吐司1片、香蕉泥1小匙、奶油起司1小匙、鮮奶1大匙、蛋黃1個。做法:將香蕉泥和奶油起司拌勻,包裹在去邊吐司中,再把蛋黃與鮮奶拌勻,於鍋中放進1大匙奶油,將吐司沾蛋汁,放入鍋中煎至金黃色即可。 蘿蔔鬆餅材料:蘿蔔絲少許、鬆餅粉2大匙、鮮奶2大匙。做法:1. 將蘿蔔絲煮軟;2. 鬆餅粉加鮮奶一起拌勻,放至平底鍋煎成餅皮,中間捲入蘿蔔絲即可。 芝麻醬麵條材料:熟麵條1/2碗、小黃瓜細丁1大匙。 調味料:醬油1大匙、芝麻醬1小匙。做法:將調味料調勻,與熟麵條拌一下,上面擺小黃瓜細丁即可。 紅糖米線材料:紅糖1小匙、米線1/2碗。做法:將米線煮過,加紅糖拌一下即可。 雙色薯泥材料:馬鈴薯1/2個、菠菜泥2大匙、奶油乳酪2大匙。做法:取一正方型模子,將馬鈴薯搗成泥鋪平,菠菜泥加奶油乳酪混成泥鋪上層,再切成菱形圖樣即可。 鱈魚麵線材料:香菇1朵切絲、胡蘿蔔絲少許、鱈魚20克切丁、煮熟麵線1/2碗。做法:鍋中放1杯高湯,將香菇、蘿蔔絲及鱈魚放入一起煮熟,最後加入麵線煮熟即可。 馬鈴薯炒豌豆材料:馬鈴薯丁1/3碗、豌豆1小匙、絞肉1小匙、洋蔥1小匙。做法:鍋中放少許油,先將洋蔥炒香,再加絞肉、馬鈴薯丁、豌豆一起炒,加水燜熟即可。 沙拉醬烤鮭魚材料:鮭魚2片、沙拉醬少許、芝麻少許做法:將鮭魚上面淋沙拉醬,灑上芝麻,放入烤箱烤10分鐘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寶寶的主要營養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2次,每次180-225C.C. 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餵奶。 10至11個月的寶寶可食用軟主食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這個階段的寶寶可以用手支撐身體,想要坐起來,也可以用繩子拉著東西玩,開始會表達,此時寶寶會逐漸學習很多語言,並可以簡單說一、二個詞,因此,媽媽要比以前更常與寶寶說話,因為孩子是從理解媽媽的話開始,才逐漸學會具體的語言,所以媽媽可多與孩子說話,讓他學習由語言上成長;而寶寶的記憶力也會增強,藏在箱子裏的東西可記著一分鐘。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喝一次奶,10點左右餵一次離乳食,中午12點左右吃水果,下午2點餵第二次離乳食,晚上6點左右餵第三次離乳食,睡前10點再喝奶。 10∼11月寶寶每日進食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 五穀類 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1碗 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蛋黃、豆腐、毛豆 6大匙,蛋黃一個 蔬菜、水果類 各種蔬菜、水果 8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食物的型態食物切成約0.7公分大小,可比之前稍硬一點 離乳食食譜寶寶可以開始吃軟飯。 軟飯 生米煮粥為:1杯生米加3杯水;熟飯煮成軟飯為:1/2杯熟飯加1杯水。 鰻魚飯材料:蒲燒鰻魚(取尾部)、飯60公克、菠菜1片。做法:將菠菜切細丁,鍋中放2大匙水,煮滾後加飯拌一下,將鰻魚加醬油及糖煮軟,放在飯上面即可。 親子飯材料:洋蔥絲少許、雞丁20公克、蛋黃1個、豌豆6顆、飯60公克。調味料:醬油1/2大匙、高湯1/3杯、黑糖少許。做法:鍋中放調味料,將洋蔥煮軟再放雞丁、豌豆,最後再打蛋黃呈半凝狀,淋在飯上即可 三色飯材料:綠花菜2顆、水煮蛋之蛋黃1個、鮪魚1大匙、飯60公克。做法:鍋中放少許水,將綠花菜煮軟剁碎,再將蛋黃、綠花菜及鮪魚分別放在白飯上即可。 雞肝醬吐司材料:去邊吐司1片、雞肝200公克、洋蔥丁、鮮奶油、鹽。做法:雞肝切細丁沖去血水,放入鍋中加洋蔥一起煮熟,加鮮奶油、鹽一起放入果汁機中打成泥,即成肝醬,抹在吐司上即可。 火腿蕃茄麵材料:火腿丁1大匙、蕃茄1/4個、西洋芹泥1大匙、義大利麵條1/2碗。做法: 1.將義大利麵條燙熟,將蕃茄切丁。 2.起油鍋,將蕃茄丁、西洋芹及火腿丁炒過,加少許水煮成醬汁,淋在義大利麵上即可。 芝麻芋頭材料:芋頭丁1/2碗、芝麻少許。做法:將芋頭丁放入鍋中,加水滿過後,以大火轉中小火煮熟,加鹽調味,起鍋前加炒香的芝麻即可。 南瓜絞肉材料:南瓜丁1/2碗、絞肉1小匙。做法:將南瓜蒸熟,取一鍋子放少許油,將絞肉炒香,加太白粉勾芡,淋在南瓜上即可。 青江菜炒肉片材料:薄火鍋肉片1片、青江菜2片、太白粉少許。做法:將火鍋肉片切小片,調和太白粉,青江菜切小丁,鍋中加少許油,將肉片炒熟,再加青江菜炒熟,淋少許醬油即可。 碎肉綠花菜材料:豬絞肉1小匙、綠花菜碎丁2大匙、醬油、太白粉少許。做法:將豬絞肉加醬油及太白粉醃一下,將綠花菜碎丁放入鍋中煮熟撈起,取一平底鍋加少許油,將豬絞肉炒熟,加太白粉勾芡,再淋在綠花菜上即可。 高麗菜煮胡蘿蔔材料:胡蘿蔔絲1大匙、高麗菜絲2大匙、高湯1/2碗、玉米粒1小匙。做法:將胡蘿蔔絲、高麗菜絲、高湯、玉米粒放在鍋中一起燉煮至熟軟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寶寶的主要營養來源:母乳或嬰兒配方奶粉 一天喝奶的次數:2次,每次180∼225㏄ 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充餵奶。 11至12個月的寶寶離乳食階段即將結束 專家 / 謝宜芳 振興醫院營養師 寶寶就快滿周歲了!媽媽辛苦所養育的寶寶,自5、6個月大時,由喝奶漸漸轉進吃離乳食的階段,如今,離乳食階段就快結束了,很快地,寶寶就可以和爸爸媽媽一同在餐桌上吃飯了。這時候的孩子愛動,吃飯會不專心,只要有引起他興趣的東西,他就會去碰,所以孩子吃飯時,要給他一個可以專心吃飯的環境,最好是將他平時玩的玩具或布偶收到房間內,並且勿在正餐之後給孩子吃太多零食。你可以幫孩子準備他專屬的餐具,提高他用餐的興趣,而且應選在孩子真正肚子餓的時候才給他食物,如果他還不餓,可以把吃飯的時間延後,而不要強迫他吃。度過出生後的頭一年,寶寶滿周歲了,所以飲食已和大人們逐漸相近。看著寶寶的可愛模樣,回頭想一想,這一年是不是充滿幸福與滿足?新手媽媽也變老手了,加油吧! 你可以參考這種餵養模式◆早上8點吃離乳食;◆10點左右喝一次奶;◆中午12點左右餵離乳食;◆下午2點餵食水果、喝奶;◆晚上6點左右吃離乳食晚餐;◆睡前10點再喝奶。 食物的型態食物切成約0.7公分見方的大小,可比之前稍硬一點。 11∼12個月寶寶一天的攝食量食物種類 可選擇的種類 1天的量五穀類稀飯、吐司、馬鈴薯、地瓜、芋頭、麵糊、饅頭、太白粉、玉米粉、蓮藕粉 1碗;蛋豆魚肉類 魚肉、雞肉、雞蛋、豆腐、毛豆 6大匙,全蛋一個;蔬菜、水果類各種蔬菜、水果 8大匙 油脂類 奶油、沙拉油 1大匙 註:1碗約100公克的食物量 11∼12個月寶寶的營養佳餚 軟飯 生米煮成軟飯為:1杯生米加3杯水。 熟飯煮成軟飯為:1/2杯熟飯加1杯水。 洋菇豆腐絞肉燴飯材料:洋菇2朵、豆腐30克、絞肉20克、飯60克、白菜1片。做法: 1.將白菜、洋菇切成細丁。2.鍋中放1/2杯水,煮滾後加絞肉、白菜、洋菇、豆腐一起煮熟,加調味料後用太白粉勾芡,淋在軟飯上即可。 牛肉蕃茄拌飯材料:洋蔥末少許、牛絞肉20克、蕃茄丁1/2碗、蛋黃1/2個、飯60克。 調味料:醬油1/2大匙、高湯1/3杯。做法:鍋中放調味料,將洋蔥煮軟後再放蕃茄丁、牛絞肉一起煮軟,最後再打入蛋黃呈半凝狀,淋在飯上即可。 壽司材料:飯60克、糖1小匙、醋1/2小匙、肉鬆1小匙、海苔粉1/2小匙。做法:將軟飯加糖、醋及海苔粉拌勻,做成一圓圈狀,上面撒肉鬆即可。 鹹蛋黃醬吐司材料:去邊吐司1片、鹹蛋黃1/2個、熟蛋黃1/2個、沙拉醬1小匙、葡萄乾5顆。做法:將鹹蛋黃、熟蛋黃加沙拉醬一起拌勻,抹在土司上,撒上葡萄乾即可。 紅豆地瓜材料:地瓜1條、煮熟的紅豆1大匙、黃豆花生粉1小匙。做法:將地瓜放入鍋中煮熟搗成泥,然後將地瓜泥加紅豆泥拌均勻,外面沾黃豆花生粉即可。 山藥絞肉材料:山藥1/2碗、絞肉1小匙、枸杞5粒。做法:將山藥蒸熟搗成泥,取一鍋,放少許油,將絞肉炒香,加太白粉勾芡,淋在山藥泥上即可。 水果麵條材料:草莓1個、橘子2瓣、香蕉1/3根、熟麵條1/2碗、紅糖1小匙。做法:將草莓切丁、橘子去皮切丁、香蕉切丁,加在麵條上,拌紅糖即可。 寶寶的飲食評量寶寶主要營養源:以離乳食為主,母乳可以開始斷了,在兩餐當中,可以餵食配方奶粉或較大嬰兒奶粉為輔。一天喝奶的次數:3次,每次180∼225cc 餵離乳食次數:一天3次,每天再加一次單獨水果,吃完離乳食,可再補餵奶。 ~引用自親子學苑 由保母蓁蓁媽編輯整理過~

蒙特梭利教學法的特徵

2011年12月28日
公開
53

陳秀芬 演講 陳睿倩、翁靜育 整理   這裡所說的「教學法」,應該說是教學「理念」。蒙特梭利常說,不希望大家把她的教育理念說成是一種方法,因她所主張的是一種理念、一項真理,要讓我們做對的事,做該做的事。正如我們信上帝,是相信一個「真理」,而非只是一個「宗教」。那麼,蒙特梭利教學法有什麼特徵呢? 1.尊重兒童,以兒童為中心   尊重兒童是指:認同兒童的情緒,了解兒童的感受。如果一個孩子被尊重,他很容易產生自信、有安全感,這樣的孩子自然也會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被踐踏、侮辱,總是不被尊重,那麼他很難產生尊重別人的看法。重點在於,父母親要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附屬品。我們平常跟孩子講話,最好蹲下來,跟他眼神相對,不要用一個「高高在上」的角度。反過來,當孩子跟我們講話的時候,我們也要仔細傾聽,雖然孩子常常說童言童語,可是一定是對他有意義,才會說出來,所以父母親要重視孩子講的話。 到底什麼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呢?怎樣拿捏尺寸才不會變成縱容孩子?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台灣社會的孩子有兩極化的現象,不是被寵得過頭,變成小霸王,什麼是都以「我(兒童)」為中心;不然就是另外一個極端,被打、被虐待、被屈辱、被罵得不是人,很兩極化。所以,首先要釐清的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絕對不是讓孩子成為家中的小霸王,而是以教育的角度,來看看我們的兒童需要什麼樣的學習環境與內容,特別為他設計,這才叫做「以兒童為中心」。 2.給予兒童自由的選擇權  我剛接觸蒙特梭利教育的第一印象是:「不錯喔,孩子可以自己選擇他要做的事,不是填鴨的,蠻好的。」這種顛覆傳統教育理念的方式,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特色。 基本上,孩子可以在教室裡自由走動,自由選擇他想要做的「工作」。當這項教具是他自己選擇的時候,孩子比較能維持興趣,因為「不是大人指定我做的,是我自己選的!」孩子有興趣,注意力自然就會提高,操作教具時也比較會有「重複」的情形發生。孩子為什麼會重複呢?因為當孩子自己選擇時,他有學習動機,他想要學會。 我們講故事給孩子聽的時候,最容易體會孩子喜歡重複的情況,因為孩子聽一次故事不滿足,他想要聽好多次。為什麼同一個故事他不會覺得膩呢?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聽、有興趣,還有一個更深的理由,就是孩子正在學習,他要把故事內容記住。 小孩子的頭腦充塞著許許多多的資訊,很需要組織、整理、吸收。當孩子重複操作教具時,就是在一個大腦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地鍛鍊他的感官與運動器官。所以,蒙特梭利的教育以自由為前提,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鼓勵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一般幼稚園的孩子,通常是由老師安排幼兒的課程,幾點到幾點做什麼,中間休息一下,待會兒再看老師給我們做什麼。這樣教育之下的孩子比較被動,什麼事情都要聽人家安排,所以到了寒、暑假,最常聽到孩子抱怨:「好無聊喔!我不曉得要做什麼。」難道孩子往後的一生都是這樣嗎?都要接受別人的安排嗎?所以我們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給孩子自由,包含背後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能夠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負責。 當然,雖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工作項目,但在蒙特梭利教室裡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限制,假如說有個孩子選了一個對他而言太難的工作,我們要跟孩子明講:「這個教具現在還不適合你。」然後再向孩子介紹適合他的工作,引導他去學習。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蒙特梭利所提出來的一個影響非常深遠的觀念。以前我們帶孩子的時候,會發現一些現象,可是卻不知道這些現象叫做敏感期,也不曉得這些敏感期在教育上面,有這麼深遠的影響。人從出生到長大,有很多段的敏感期,以後我們會在「認識兒童各階段的敏感期」中詳細講 這裡先舉一、兩個例子,簡單說明一下。神在創造兒童的時候,就給兒童每個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在孩子一歲左右,會很仔細的看地上有哪些小東西,即使是一條小毛線、一根迴紋針、一顆小米粒,他都會撿起來,然後塞到嘴巴去舔舔看。相信很多當媽媽的人都知道孩子有這樣的現象,可是卻不知道背後的意義。一歲多的孩子為什麼會對這些小東西這麼敏感呢?因為他要從觀察這些小東西來了解這個世界。 至於兩、三歲的孩子,他有個秩序的敏感期,這時候的孩子希望環境保持在他熟悉的狀況:每天散步的路線要一樣、洗澡的順序要一樣、餐桌的座位要一樣、東西要放在一樣的地方…。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要靠這種方式來建立他的生活秩序,如果生活中有太多變化,他會覺得很不舒服。四歲的孩子不會這樣,五歲的孩子也不會這樣,奇妙的是,一旦過了那個敏感期,他就不會這麼堅持了。所以,對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若要做任何改變,都應事先告知,給他心理預備,否則就是大人單方面的問題了,因為你不了解他的需要嘛!若是了解,就可以和他和平共處,親子間的交流就會更順暢 4.混合年齡教學   正統的蒙特梭利幼稚園一定是混齡的,三至六歲混合教學。以我在美國實習任課時的觀察,蒙特梭利混齡教學真是一幅很美的畫面。在一個蒙特梭利教室裡,一班大約有二、三十個孩子,如果有小孩弄倒了豆子,很多小朋友都會過來關心,主動幫忙。若有新來的小孩,舊生也會過來照顧、介紹環境。同學們互相友愛、互相照顧、互相學習,小的孩子以大孩子做榜樣,尤其是當大孩子做數學、語文的工作時,小的孩子在旁邊都看呆了:「哇!好厲害喔!」眼神充滿了仰慕,此時在這些小孩子心中認定一個想法:「希望我以後也要像他這樣。」「希望我以後也要做這個數學,做得這麼好。」 反過來看,有的人會問:「對小的孩子好,那對大孩子呢?」好處就是大的孩子學習照顧幼小、學習自律、作榜樣,責任感與榮譽感被激發出來,這樣的收穫是無價的。我曾經在美國觀察一個小女生個案,她三歲剛入學時,真是教室裡的一個小麻煩,什麼人都不准碰她,她有自己的領域,如果有人「越界」,就馬上打回去,什麼人都不甩,非常自我中心。可是她在蒙特梭利教室待了兩年以後,慢慢進入她的工作領域,慢慢的投入,等到她入園第三年,也就是五歲的時候,她忽然發現,自己是班上最大的孩子,咦!這下子不一樣了,榮譽感來了,每當有三歲的新生進來,就馬上過去呵護照顧,她不但不再以自我為中心,還能夠看到別人的需要,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在傳統班級裡所看不到的現象。 5.著重智慧和品格的養成   蒙特梭利教育有千餘種教具,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變得很具體,所以孩子學起來輕鬆快樂,自主性強,無傳統的填鴨式缺點。例如感官教具裡的長方體、圓柱體等立體幾何教具,讓孩子從小就摸一摸,等到他將來真正學到數學的體積、面積時,就會發現這些是他的老朋友了,他有很具體的概念,怎樣也難不倒他。再舉數學教具的例子,乘法、除法都可以拿來讓孩子操作,用很簡單、具體的方式「摸」出答案來。到底怎麼摸乘法呢?請看介紹數學教具的地方,你就會發現,數學真的可以用摸的! 所以,我的女兒常常說:「數學好簡單喔!」她絕對不是吹牛,我想如果把蒙特梭利教具拿給你們的孩子來操作,結果也是一樣,你們的孩子也會說數學好簡單!記得我女兒上小學一年級時,我看一下國小的數學教學進度,拿三年級的測驗卷來給她試試看,結果她都會做,因為她已經了解什麼叫「位格」,知道數字的進位概念。位格就是十位、百位、千位等,當時她就算是算到百萬,也都沒問題,因為位格的觀念只要一弄清楚,就很容易應用。所以在智慧的養成方面,蒙特梭利的教具不論是數學、語文、科學或其他學科,都是一樣,能夠很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效果非常好。 品格與智慧相輔相成,有了智慧卻沒有品格,將是人類的大災難。蒙特梭利的「新兒童」讓我們看到,孩子經由專心的工作,會經歷一種轉變(正常化),從而發展出一群喜愛秩序、自動自發、專注、自律並且快樂的兒童。就如同蒙特梭利的說法:「我們的學校一開始可比擬為療養院,兒童在這兒發生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心智健康。」 在日常生活教育中,我們應該教導孩子應對進退的各種禮儀,包括開關門、接電話、接待客人、以及擤鼻涕等等,這些小事累積起來成為一個有品格的孩子,這也是我們作父母親的責任。 6.尊重兒童的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  蒙特梭利的教育偏重個別教學,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需求而設計,沒有課程表。家裡如果有兩個孩子以上的父母親會發現,同樣都是父母所生,可是兩個孩子的個性、喜好、資質卻都不一樣。我們家的孩子差更多,老大學什麼都很快,才教她數字一到十,她一天就學會了,之後怎麼考都考不倒;老二就不一樣了,同樣的一到十,他學起來就有困難,我還為他設計了各種延伸變化,讓他反覆練習。這樣經過一年,他好不容易才學會了。您想,一天和一年,這其中的差別有多大?!如果我事先就計劃好課表,他能「裝」得進來嗎? 媽媽們聽了或許會很煩惱,不要課表到底要怎麼教?只有一個秘訣,就是尊重、跟隨孩子的引導,讓孩子「告訴」你。父母親從生活中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他現在對什麼有興趣,你就趕快做學習紀錄,馬上介紹他適合的教具。舉個例子,我兒子做數學的加法板時,算1+1啊,1+2啊,他用長條木板來算加法,突然,他發現:「媽媽,有好多答案都是9!」因為他在寫9這個數字時,印象特別深刻。我耳朵一豎,立刻乘勝追擊:「真的嗎?好啊,我們來看一看有哪些可以湊成9呢?從1開始,1跟什麼可以配成9?那2又跟什麼配成9?…」我和兒子兩人就把哪些數字木板可以配成9的延伸變化通通擺出來,然後,又進一步發現「1+8和8+1的答案是一樣的」,長條木板放在一起比比看,「喔,是一樣的。」就這樣,他又了解數學加法交換律的概念,原來:1+8和8+1是一樣的,2+7和7+2是一樣的。 所以,在帶孩子的過程中,你看到孩子有興趣的地方,跟著他就對了,孩子無形中就會透露給你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我們要做個細心的觀察者,才能夠為孩子設計出特別的教導。附帶一提,最近我碰到比較多屬於學習遲緩的孩子,或是有自閉、過動傾向的孩子,我深深覺得,這些孩子更需要父母親特別的教學設計與引導。 7.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蒙特梭利認為,教師的主要角色是一個引導者(director)。我們要好好觀察孩子,跟著孩子走,順著他可以學習的東西,把教具適時的帶進來。 做父母親的也一樣,我們要牢記,自己是一個引導者、是一個觀察家,而不是一個「教」的人。我的兩個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自己會的。」因為是他們自己從做中學會的,再用前面提過的例子來說,我兒子操作數學教具時,有幾個答案都是9,那是他的發現。孩子自己的發現,遠比大人告訴他的學習效果好,而且好上幾百倍!如果你的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自己會的。」你應該把這句話當成是一句恭維,代表你教育成功的指標。就這一點來講,我們非常需要一次心靈改革,不要再把自己當成權威角色,而要退居隱密地方,當一個成功的引導者。 在蒙特梭利幼稚園裡,可以見到這個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實。你不會聽到老師大聲喊著:「不要吵了!」代替的是,老師輕聲細語跟孩子說:「現在是安靜下來的時候。」以前我從來沒想過自己將來可以當老師,因為我覺得自己的音量太小,一定管不住孩子。沒想到我可以當個很好的蒙特梭利老師,這樣剛好符合引導者的形象。大人輕聲細語,小孩子也會跟著輕聲細語:你越大聲吼,孩子也越大聲吼回去,他都學你的。別忘了,孩子是最佳的模仿者。 8.配合兒童的環境及豐富的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室都有精細的設計與規劃,教具擺在兒童拿得到的地方,而且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在「居家環境的設計」單元,會有更仔細的討論,還有實際的照片可以看。你們知道嗎?誰是第一個想到在幼稚園裡,擺放適合孩子尺寸桌椅的人呢?就是蒙特梭利本人。她主張在一個配合兒童的環境裡面,需要擺放小桌子、小椅子、小櫃子,給孩子主動去使用。在這樣的環境裡,蒙特梭利說:「兒童可以脫離成人不當的干預,根據成長的定律,去過自己的生活。」 談到豐富的教具,是一個準備好的環境必備的東西。蒙特梭利不只是一個哲學家,她還是一個實踐者,她創造發明了無數種的教具,我個人所學過的教具就有一千多種,還不包括「延伸變化」。 這裡簡單說明一下所謂的「延伸變化」如何應用於不同的孩子。以我兒子學數0-9數量(教具名稱為紡錘棒盒)為例,他不喜歡我採用的冰棒籤,我只好動腦筋來個延伸變化。對了,他喜歡玩小的模型軍人,那我就把他的玩具拿來取代,做成數數的教具,結果他真的樂意操作了。再舉一個例子,我今天拿綠豆讓孩子做日常生活教具「舀豆子」的練習,那你說,孩子比較喜歡彩色珠子,換成珠子可不可以?當然可以。所以一項教具的基本原理把握住了,根據不同孩子的需要與學習狀況,就會有很多延伸變化出現。父母親因此就會變成一個動腦筋的人,一方面觀察孩子對什麼有興趣,一方面就不斷動腦筋,教具就會不斷開發出來。這也是當一個蒙特梭利老師很有樂趣的地方,因為不斷看到每個孩子的需要,就會不斷有新東西開發出來,做父母親的也是一樣,可以針對自己的孩子來設計。 9.摒除獎懲制度   接受蒙特梭教育的孩子,從工作中就已得到滿足和快樂,且有自尊和榮譽感,所以每天都有學習、收穫和成長,是很忙碌的工作者。物質的獎勵對他來說已經覺得沒必要了,他愛工作勝過愛糖果、玩具,他的精神早已提昇至更高層次了。 但在剛開始使用蒙特梭利的教學方式,來帶領孩子工作時,孩子很可能沒興趣,因為他還沒有養成工作的習慣。這就像剛上蒙特梭利幼稚園的新生一樣,也是混來混去,因為他還沒有找到他喜歡的教具。一旦孩子找到真正吸引他的一項工作,他就會很投入,那時候,你會看到孩子很專心,而且漸漸喜歡工作。到這時候,如果你跟他說:「等你做完這項工作,我就給你一顆糖果。」其實對孩子來說,這已經不重要了。因此,獎勵並沒有必要,孩子從工作中會感到滿足、有收穫,他不需要你給他任何獎勵。 至於懲罰,我們主要是指體罰,那根本都不需要了。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偏差的行為呢?那是因為他的能量沒有導引到正常的工作上去。我們常常看到傳統幼稚園裡有一些「小滑頭」,因為學的東西太簡單,可是又被迫要跟著大家一起行動,實在太無聊,當然只有搗蛋了。我發現,很多愛搗蛋的孩子其實都很聰明,原因就出在他的能量沒有被導引到正常的發展方向去。所以,當蒙特梭利教室裡的孩子已經投入他的工作,很專注的時候,外來的獎勵跟懲罰其實都已經不需要。孩子自己有尊嚴,他會自動自發,他很有學習的意願,外來的動力根本不必要了。 10.注重日常生活教育及感官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特梭利環境裡,最早介紹給孩子的工作,它包括基本動作、生活禮儀、小肌肉發展訓練、動作的控制、照顧自己、以及照顧環境等等項目,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主要目的在訓練幼兒肢體動作的協調能力,使其適應環境,奠定獨立生活的基礎,並培養孩子的耐心與注意力、手眼協調及互助、愛物的好習性。 家有兩歲幼兒的媽媽常會發現,你掃地時,他會跟你搶掃把說:「我也要掃。」或「我來!我來!」這就是教他使用掃把的最好時機,因為這時他最有興趣。大部份說得出來的動作,如縫、撕、貼、切、拿、打、轉、貼、剪、捲、揉、捏、走、坐、站、跑…等,均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這些動作的練習也都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部份。   感官教育指的是感官能力的培養,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及立體觸覺等,若能在零到六歲感官的敏感期提昇其敏感度,對以後的學習將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例如音感的培養,一定要趁早進行,若錯過了聽覺的敏感期,等到長大才要矯正五音不全或發音不標準的毛病,可能就會事倍功半了。 11.注重本土文化及跨文化教學   世界上不同民族因文化不同,所要教導孩子的內容就會不同。如東方人在日常生活教育要學習如何拿筷子,西方的孩子就要先學如何使用叉子、餐刀、奶油刀等各種餐具,這就是本土化教學的意義。而蒙特梭利一生因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她發現人類互相殘殺,很大原因是彼此間的不了解,所以主張跨文化的教學,使孩子除本國文化外,也具有世界觀,也能認識並進而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所以蒙特梭利認為教育是促進世界和平最好的途徑。 http://home.educities.edu.tw/sophiachen61/specialty.htm

仰睡V.S.趴睡

2011年12月27日
公開
56

  睡姿優良與否對嬰幼兒來說是件大事,因為他們的生活圈子多是在床上,如何睡得好,睡得健康,則是父母所關心的。   在嬰兒室工作期間,經常遇到頭胎的父母提出疑問-究竟應該讓寶寶趴著睡比較好?或者是仰著睡比較好?其實,它根本就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以下,我們將就採何種睡姿較合適,作個比較與討論。然後,讓聰明的爸爸媽媽們作為選擇的參考。   新生兒從早到晚有大部份的時間都處於睡眠或半睡眠狀態,採取什麼樣的睡姿較有利於他(她)的健康呢?真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新生兒不會翻身,他(她)們的睡姿由照顧者(父、母)或保母決定,一旦養成習慣後,自然也會影響到日後的睡姿。而睡姿是會直接影其生長發育和身體健康,因此這是父母所重視的問題。   三種睡姿的優缺點   睡姿通常有仰臥、俯臥(即趴睡)與側臥位,它們各有何種優缺點呢?   仰臥(又稱平躺)這種睡姿可以使全身肌肉放鬆,對心、肺、胃腸和膀胱等全身臟器最不易造成壓迫,但是它可能會使已經放鬆的舌根後墜,並阻塞呼吸道。這是相當危險的情況,成人熟睡後打呼嚕,就是氣流沖破阻塞的呼吸道而震動所發出的響聲,有些新生兒也會有這種現象,這種仰臥姿勢也可能使新生兒出現呼吸費力的狀況。同時,新生兒的胃是水平,喝奶時進入胃的空氣要排出來(打呃)往往會溢奶,若此時新生兒是仰臥著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奶汁會嗆入氣管而造成窒息;或者溢奶時,又將奶汁吸入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在餵奶後,絕對不適宜讓新生兒採仰臥位。這一點是為人父母者不能不知道的。   至於俯臥(趴睡)這種睡眠姿勢對心、肺、胃腸及膀胱等臟器壓迫較重,部份較不會轉頭及翻身的新生兒,容易讓被褥堵塞口鼻而引起窒息,有多數父母不願讓小兒採用這種睡姿。雖然,現有的資料仍不能確定趴著睡真的會造成嬰兒猝死(根據醫學上的定義,是嬰兒或幼童突然死亡,且由病史以死後各種檢驗無法查出死因),但自從對國小兒科醫學會建議家長們讓嬰兒由趴著睡改為仰睡或側睡後,猝死症的發生率已有顯著下降(原本在美的發生率是平均每千名出生嬰兒中有一點三位發生此症而死亡)。   不過,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大力提倡新生兒採取俯臥式體位,理由是採取這種姿勢可以增加新生兒頭、頸及四肢的活動;輕微的內臟壓迫又能增進心肺等器官活躍,而且據統計身體生長速度大大超過一般新生兒。同時,有些人主張趴睡是因它可以防止因嘔吐、嗆到時引起的肺炎,甚至造成窒息,以及它能消除脹氣,而且寶寶較不易受驚嚇、禸安全感,同時有較圓凸的頭形。但是,我們在選擇之時,應考慮自己的國情及客觀的條件(如較高的室內溫度、減少包裹的衣被、嚴密的觀察和照顧)配合以防止意外的發生。   有某些病態的腹脹,則絕對不可以讓孩子趴著睡,例如:先天肥大性幽門狹窄、十二指腸阻塞、先天性巨結腸症、胎便阻塞、壞死性腸炎、腸套疊或其他如腹水、血液腫瘤、腎臟疾病及腹部腫塊等。也就是說,在腹脹時應先確定非常病態性者才可以採趴睡。   最後,讓我們來談談有關側臥位睡眠的優缺點,側睡既對重要器官無過分壓迫,又利於肌肉的放鬆,萬一嬰兒溢奶也不致噎入氣管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小兒睡眠姿勢。尤其是吃過奶剛睡熟的嬰兒,最好側睡。但前幾個星期,嬰兒側睡姿勢很難持久,可以取大毛巾將之捲成軸狀,塞進孩子背部和床墊間的縫隙,以利固定。而,且小孩子睡覺時喜歡靠著東西或人,這樣也可以增加安全感,對新生兒來說,因為此時頭顱骨縫還未完全閉合,如果始終或經常向一個方向睡,可能會引起頭顱變形,例如:長期仰臥會使孩子頭型扁平,長期側臥會使孩子頭型歪偏,因而,正確的做法是經常為寶寶翻身以變換體位,一般至少四小時得調換一次。左右側臥時要當心,不要把小孩的耳輪壓向前,方否則耳輪經常受折疊也會容易變形。   據我個人的經驗而言,其實孩子們睡姿的選擇並無絕對的好或壞,我家的二個寶貝,他(她)們都是依著不同的情況及孩子舒適的感受而調整睡姿,因此以上的三種姿勢都曾混合採用。如今,他(她)們都有自己的睡覺習慣,但在此,我要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安全第一,沒有安全的考量,其他的優點都是假的。記得古人曾提及「立如松、坐如鍾、臥如弓」是一個人立身之準則,聰明的爸爸媽媽們,您是否已經決定為寶寶採取何種睡姿了呢?

桑椹的用途 

2011年12月23日
公開
48

桑椹含豐富的維他命、葡萄糖、蘋果酸,鮮食生津止渴,入胃能亢進胃液分泌,調節消化;入腸能刺激腸黏膜,使分泌增多,促進腸的蠕動,醫療上可作胃病、便秘、關節疼痛的治療。除外亦可製果汁、果醬,尤其釀酒醇美芬芳,飲後能活血、竄氣、舒筋美顏。桑枝是清風寒的好藥物,由風寒引起之筋骨酸痛,用老桑枝煎水飲用即能通血氣止痛,並兼預防其它風寒病。夏季炎熱或勞動過度引起的滯熱,導致尿液減少,色呈金黃,肺氣上逆、咳嗽、濃鼻涕,可用桑葉加桑枝煎水,加冰糖或黑糖,當茶飲用,即可清肺熱、理胃腸、利尿、消腫、除痰咳。桑枝的採取,不一定用新鮮的,而且愈老愈效用,春季採收尤佳,平時採收下來,晒乾切成薄片可供貯藏備用。藥用:春季採桑枝晒乾,通血氣,治風寒濕脾諸痛。秋季拾落葉,晒乾,祛風、清熱明目。果實清涼止咳、作酒飲利尿、消腫。 自製果汁:桑椹半杯、蘋果四分之一個、砂糖、冰開水半杯。將桑椹 洗淨 ,蘋果切片,加冰開水用果汁機打碎,再過濾加糖即成。可解燥 熱、促進胃腸蠕動。 【藥性】桑椹味甘性寒,入心、肝、腎三經。 【療效】滋腎補肝,安魂鎮神,聰耳明目,養血怯風,生津止渴,利水消腫,解酒烏髭。 【文獻記載】 1.《本草經蔬》載:桑椹者,桑之精華所結也,其味甘,其氣寒,其色初丹後紫,味厚於氣,合而論之,甘寒益血而除熱,其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藥無疑矣。 2. 清代名醫王士雄在《居飲食譜》一書提到:桑椹子可滋肝腎、充血液、怯風濕、健步履、息虛風、清虛大。 3.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指出:桑椹搗汁飲,解酒中毒。 4.《本草備要》中記載:桑椹甘涼,利五臟關節,安魂鎮神,聰耳明目,生津止渴,利水消腫。 5.《中藥大辭典》記載:桑椹具有明目聰耳、利五臟、治關節痛、止咳化痰等藥效,如經常食用,對身體健康裨益甚大。 【分析】 1.桑椹又稱桑果,桑果是在一月開花,二月結果,三月至五月採收,成熟的果實為紫黑色。 2.桑椹所含的酸味是蘋果酸。桑椹含有十八種氨基酸,同時還含有多種維他命,如維他命B1、B2、C、A、D和胡蘿蔔素,葡萄糖,果糖,蘋果酸以及鈣質、鐵質等,營養成分十分豐富。成熟的桑果其成份經分析得知含有葡萄糖0.8%、果糖0.79%、蘋果酸2.5%、糖份約5-6Brix、氨基態氮14.0mg/ 100g 、鈣質、花青素甘、胡蘿蔔素、亞油酸、維生素B、C等營養成分。營養成分:水分89.8%、蛋白質0.5%、脂肪0.3%、醣類10.2%、維他命A、維他命C、鈉、鐵。 3.桑椹有黑白之分,入藥以黑者為佳,中醫處方稱為黑桑椹。生用或熬膏均可。生用可以生食果實,或飲用桑椹原汁。 4.摘取桑樹根莖,洗淨,去外皮,晒乾後,即成為中藥的「桑白皮」,桑白皮對於呼吸道疾病如支氣管炎、氣喘、咳嗽、或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皆有療效,是相當常用而且效果佳的中藥。 【營養價值】桑椹含有十八種氨基酸,並含有多種維他命如維他命B1、B2、C、A、D和胡蘿蔔素、葡萄糖、果糖、蘋果酸及釫質、鐵質等,且入腸能刺激腸黏膜,使分泌增多,促進腸的蠕動,醫療上可作胃病、便秘、關節疼痛的治療,因此能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是最佳天然防疫的良品。 【應用】 1.桑椹中鐵和維生素C含量高,這兩種元素和造血有關,所以桑椹是補血佳品,婦女產後或長久勞損血虛體弱者宜食之。而神經衰弱及及失眠症患者,氣血往往比較虛弱,因此,食用桑椹也大有益處。 2.桑椹能加快胃液的分泌,促進胃腸蠕動,所以消化不良、厭食及飯後腹脹腸嗚者宜食桑椹,以利消化。 3.桑椹能提高細胞免疫力,桑椹煎液有激發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藉由提高細胞的數量和質量,升高免疫球蛋白的濃度,並增強吞噬細胞活性,以促進免疫活性,達到提升機體抗病的作用,所以對抗癌是有助益的。 4.少年白髮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肝腎虧損者,可長期服用桑麻丸(桑椹、黑芝麻),使白髮轉黑、脫髮再生。 5.桑椹還有治療風濕疼的作用。本「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道理,桑椹能養血,故能去風,因此可用於風濕性關節炎。 6.凡飲酒過量,大醉嘔吐不止者,一次服用桑椹原汁一大杯(約500c.c.),能迅速解酒止嘔。 7.治療青春痘,每日飲用桑椹汁,連續二個月。尤其是經常便祕、火氣大、睡眠不好,致滿臉痘痘者,效果特別顯著。治療期間不熬夜,飲食以清淡為要,忌吃辛辣、燥熱、油炸物、花生、油膩食物。 8.桑椹是男科補腎妙品,對於性機能失調,屬於寒熱混雜,不能服食峻補腎陽藥物者,長期飲用桑椹汁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補充精力,還可增加持久力及堅硬度。 註: 資料來源:賴清旭中醫師的生活中醫資訊網 【食用:桑椹果粒醬】 一、製作方法∼ 1. 選用完全成熟飽滿,無霉無爛及變質的桑椹果粒10kg,加工前用清水洗清,瀝乾。 2. 秤好砂糖8~10kg(隨個人口味增減),或冰糖、麥芽糖都可以(隨個人口味選用)備用。 3. 取鍋子放在瓦斯爐上,開小火,將桑椹果粒放入鍋內悶5~10分鐘,讓果汁自然流出(請勿加水),再放入砂糖,開大火直到沸騰為止,再轉為小火,慢慢熬4小時以上,就是一道美味香醇的桑椹果粒醬(時間可依保存長短改變)。 二、保存方法∼  取玻璃瓶有密封蓋的容器,將桑椹果粒醬溫度降到 45度C 再裝入瓶內(請勿完全冷卻才裝瓶,這樣冷卻後才會形成真空狀態),裝滿後為了長期保存可以滴入少許的米酒,密封瓶蓋,再將整瓶全部放置於 60-70 度C 的熱水殺菌 30 分鐘, 然後收集起來就大功告成了。 三、建議食用方法∼ (一)桑椹茶:杯內放入適量桑椹果粒醬,若要熱飲則沖入熱開水,在夏天則可直接沖入冷水及加冰塊,攪拌均勻即成為一杯口感特佳美味的桑果茶。 (二)桑椹豆花:將適量桑椹果粒醬加在原味的豆花裡,即形成很有風味又好吃的桑椹豆花。 (三)桑果冰:適量桑椹果粒醬淋在剉冰上或衛生冰上,再加上一點牛乳,即是夏日清涼消暑的冰品。 (四)桑椹優格:杯中先倒入自製優格乳後,淋上適量桑椹果粒醬,即成美味、美感兼具的桑椹優格。 (五)桑椹麵包:取二片以上吐司麵包或蘇打餅乾,塗抹上適量桑椹果粒醬。 【蜜煉桑椹汁】組成: 成熟桑椹20斤、冰糖6斤。作法: 首先將桑椹洗淨晾乾,再以米酒清洗一遍,再將八斤桑椹、兩斤冰糖裝入容量約 十二公升 的甕內;在密封一周沉甕桑椹僅剩百分之卅時,再加入六斤桑椹、一斤半的冰糖;再隔一周後,沉甕量約百分之五十時,再加入四斤桑椹、一斤冰糖;隔周再加入兩斤桑椹、冰糖將適甜度酌量添加,最後將 渣濾出分裝即成 。 【鹹桑椹果汁】組成: 鮮紅熟桑椹4斤、鹽4兩 、貳砂1.5斤。作法: 全部材料一起放至鍋中加熱,先用大火加熱,至滾後15分鐘轉中火,再讓它持續滾25分鐘後轉小火,最後讓它持續加熱1.5小時後熄火,待冷卻後裝瓶。平常當茶喝。 。 【桑椹醋】材料: 桑椹(600公克)、米醋(1瓶600cc)、冰糖(600公克)。作法: 1.桑椹洗淨瀝乾,擦乾水分再陰乾,放入瓶中注入醋與冰糖,置於陰涼處。2.大約3~6個月,撈出桑椹即可飲用 。

定規矩,孩子坐好學吃飯!

2011年12月21日
公開
67

媽咪寶貝 12月號 NO.138 採訪撰文�魏婕綝諮詢�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 每當吃飯時間,家裡有小孩的父母總特別傷腦筋,不是跟在孩子後面追著餵食,就是吃飯扭來扭去而把全身、餐桌、地板搞得髒兮兮……。不妨依著專家建議,循序漸進地建立孩子的良好用餐習慣,相信不久後親子雙方即能共享愉快的用餐時光。 用餐狀況NG連連?有小孩的家庭,每每到了吃飯時間就令大人傷透腦筋。 孩子不是邊吃邊玩,就是把身上、桌上、地上弄得髒兮兮,原本是愉快用餐時光,變成了親子之間的拉距戰。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4歲前的小小孩在吃飯時,最常出現的狀況,多半是大人邊追著孩子跑、邊餵飯;或者孩子將食物含在嘴裡,要吃不吃……。 用餐,常見的NG狀況在2∼4歲時期的孩子比較好動,因此,在養成孩子吃飯的規矩時,詹老師認為:「首先,父母要降低對孩子的期待。」別期待小孩會像大人坐得好好的,從頭吃到尾。 接著,開始培養孩子的吃飯習慣,吃飯時讓他坐在固定的位子,讓他清楚知道吃飯時要坐在餐椅,不能隨易走動;除此,也要固定的時間吃飯。 另外,如果家裡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建議做調整,避免造成孩子分心。 詹純玲老師也曾看過2歲小孩,飯沒吃幾口就跑來跑去,其實對小小孩而言,盡量別讓他輕易從餐桌下來。 至於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知道現在是用餐時間,若他想玩玩具必須先吃完飯。讓孩子清楚何時可以去做他想做的事,也藉此來養成孩子的規矩。 NG:邊吃邊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常見狀況,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 孩子邊吃飯邊玩是吃飯時的常見狀況,其原因可能是父母過度焦慮孩子不吃飯,將吃擺在第一位,因而遷就小孩、不懂得如何約束。另一方面,也許父母沒有察覺小孩已經飽了,還堅持要餵他。 對於2歲孩子而言,還沒有能力判斷自己是否吃飽了。之所以邊吃邊玩,可能是當下他們不想吃。詹老師認為:「盡量定時、定點吃飯。」餓是一種本能,讓孩子去習慣固定的吃飯時間。 彈性準備小點心不過,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有一些彈性,如果他正餐吃得不多,1∼2個小時後肚子餓了,正餐之外,可以準備一些牛奶、小餅乾讓他墊肚子,同時也讓他知道點心跟正餐不同,慢慢培養他在正餐時間吃多一點。至於3∼4歲孩子,可以培養孩子表達「我吃飽了」,以免造成有些小孩可能已經吃不下了,但因為不知道怎麼拒絕父母,所以跑來跑去逃避吃飯。 NG:偏食當小朋友吃到不喜歡的食物就吐出來,詹純玲老師分析,會吐出來代表孩子可能不喜歡食物的味道、或咀嚼吞嚥有困難。如果孩子已經夠大了,這時可以讓他學著說出,「太硬了」、「我不喜歡吃」,學習語言表達。 不過,大人可以去瞭解孩子將食物吐出來的原因,除了是孩子不喜歡吃,也許是食物太大塊或太硬,咀嚼有困難。一般而言,孩子選擇將食物吃進嘴裡,代表他原先能接受,但為什麼他後來不吃,詹純玲老師建議:「父母應該找出原因。」是否食物的味道、大小、硬度讓孩子無法接受? 再者,幼兒的口腔還在發展、口腔張力可能不夠,若食物切得較大塊,不好咀嚼、不好吞,他只好吐出來,不見得孩子不喜歡食物。 NG:吃不下孩子沒有食慾有很多可能性,可能零食吃太多,造成正餐吃不下;食物不合孩子的胃口;孩子的身體不適;或者孩子都從事靜態的活動,活動不夠、運動量過低等,這可能讓孩子的食慾不好。再者,小孩也跟大人一樣,心情不好也會吃不下。 NG:慢慢吃孩子吃飯慢,基本上要先瞭解是否與口腔發展相關,因為咀嚼困難,所以得咬久一點,建議父母如有這困擾,不妨去請教醫師。除了口腔發展,也有可能是孩子不懂得表達需要,或拒絕不了大人的要求。 詹純玲老師曾遇過一個幼稚園的孩子,在幼稚園吃飯時,同學很快吃完了,只剩他默默地坐著吃、吃很久。後來媽媽去瞭解原因,發現份量太多了,他以為大人幫他添的飯都要吃完,為了滿足大人需要,自己吃不下又不敢說,只好慢慢把飯吃完。後來,媽媽幫他準備餐點,像是水餃,起初他說要吃3顆,後來他自己慢慢增加到4顆、5顆……。其實,吃飯對孩子也是種成就感,如果一次給的量太多,他吃不完,他沒有成就感。因此,不要一次給太多,例如先添半碗,再慢慢增加。 孩子正在熟悉食量孩子在成長過程,詹純玲老師指出:「他也在熟悉自己的食量,他應該要吃多少。」孩子的胃可以自己掌握,父母要相信他。餓是本能,當孩子餓了就會想吃東西,因此不要一次將量給太多,讓他有飢餓的感覺,他自然而然會想吃飯。孩子嚐鮮的意願低再者,除了份量,食物也會造成孩子吃飯的意願低。 父母常常因為愛孩子,注重他的營養均衡,所以會幫他準備各式各樣的食物。 可是,孩子對於新東西、新經驗的嚐試或體驗,意願比較低。像如果他沒吃過香菇,媽媽一下子給他一大塊,加上香菇不好咀嚼、味道重,都會令孩子排斥。 詹純玲老師也曾遇過很挑食的4歲孩子,令他媽媽很頭痛。在一次遊戲治療,詹老師扮演一個挑食的小孩,看到桌上一個大香菇玩具,說:「我不要吃、我不要吃、我不喜歡。」,那孩子偷偷在詹老師耳邊說:「妳把它丟到垃圾桶,媽媽就不知道了。」 對孩子來說,他們無法抗拒大人的權威,可是面對被強迫時,每個孩子的反應不一樣。因此,有的孩子吃飯慢慢拖、有的把食物吐出來,然而,這舉動還能讓父母知道他不喜歡吃;有的小孩發現吐出來會被罵,於是他消極抵抗,偷偷含在嘴裡,再找機會把食物吐掉。 方法篇 小孩學表達,大人學聆聽 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所以,要去瞭解造成孩子不愛吃飯的原因,也許他邊吃飯邊看卡通,劇情正緊張,他就把食物含在嘴裡。 除了與食物有關,也可能與大人有關,例如:孩子想要自己吃,但大人卻堅決要餵孩子,有些孩子也會藉此做無形的抗議。發現原因、針對問題去解決,詹純玲老師建議,大人可以培養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表達困難,然而,大人也要學習聆聽、願意尊重孩子的胃。 以兩歲小孩為例,也許他只能表達「要」、「不要」,還無法表達「喜歡」、「不喜歡」。所以,先讓他慢慢學習說不要吃,大人再去瞭解原因。像食物太硬了,他可以反應「太硬了」。 也許他們還無法分得很清楚、還無法明確表達時,大人不妨主動去發掘、及協助孩子表達。找出吸引孩子的點會讓孩子想吃飯,一個是餓、一個是有某個原因吸引他。例如,餐具是陪他一起去買的、或餐點造型很可愛。詹老師分析,現在的孩子對於視覺的反應很敏銳。 如果把餐點弄得可愛,會促進孩子的食慾。 像大人自己會被色香味俱全吸引,如果也套用在孩子身上,讓他產生興趣與食慾,餐桌上也不用常為了食物而在抗爭。 另外,當孩子挑食時,大人在烹調時,可以找孩子最愛吃的食物、與不喜歡吃的食物混合煮,用一些巧思來吸引孩子。花一些心思去研究孩子的咀嚼能力,哪些食材能吃或不能吃、適合或不適合。 用餐環境單純至於家長如何跟孩子約定吃飯的遊戲規則,詹純玲老師說明,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玩的時間、吃零嘴的時間,再來,父母把這些時間跟正餐時間切開、甚至把場所切開。 如果孩子處在玩具堆,要讓他吃飯其實真的很痛苦,好玩的玩具眼前,若加上飯不好吃,他就隨便吃幾口。 因此,讓孩子明確知道吃飯時間到了,要坐在定點吃飯、不能跑來跑去。如果他要離開餐桌,是不是代表吃飽了,要主動告訴媽媽。 如果孩子吃飽了,父母可以讓他知道下一餐時間,例如:短針指到7,當這期間如果他餓了,讓他喝一些開水或牛奶。 降低期待、相信孩子的胃至於家長應該具備的觀念,詹老師指出:「降低期待,以及相信孩子會掌握自己的胃。」餓是種本能,他會知道自己該吃多少,當父母愈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會變成兩種可能:一、他掌控大人;二、他擔心被罵。 父母除了瞭解孩子的口腔發展,也要瞭解孩子吃飯的能力。有些3、4歲孩子能自己吃,但父母卻一定要餵他……。 詹老師指出:「讓孩子自己學著吃東西,也是訓練他的手、眼協調的能力。」也許孩子會吃得到處都是,但是大人可以先幫孩子舖個墊子、幫他圍圍兜兜,或是先在地板舖上報紙。提升孩子吃飯成就感 訓練孩子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 孩子自己把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即是一種訓練;跟打開自己的嘴巴,就一直被餵的感覺是不一樣,他會很有成就感。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發展階段,再來,父母要學習放手,讓他自己來。其實,在這階段,他就是在訓練自己動手,也許他會把食物掉得到處,但父母可以陪著他收拾。詹純玲老師表示:「對於2歲的孩子可以讓他自己吃飯,但不要期待他自己吃完全程,必須有大人陪伴。 3歲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飯,但別期待他們跟吃得跟大人一樣好。」 注重孩子的發展,但要尊重及瞭解孩子的特質。像孩子不喜歡吃青菜,因為青菜富含纖維,比較不好咀嚼,而且,青菜也有一些味道。所以,父母要去覺察孩子對於某些味覺的敏感度,運用巧思變化食材的烹調方式。 善用故事吸引小孩胃口對於孩子不愛吃的食物,有些媽媽會找一些繪本故事來告訴孩子,這個食物吃了會變得跟大力士一樣強壯。或用小故事啓發孩子,某某卡通主角因為很喜歡吃紅蘿蔔,才很有本事。 另外,父母也可用讚賞的表情誘發孩子食欲。詹老師表示:要去思考讓吃飯變成了愉快的經驗,如果經驗不愉快,孩子會更反感,也更不喜歡吃。支持孩子的心情最後,詹老師強調,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行為;但孩子的心情,父母一定要是個支持者。當孩子在心情上得到支持,也會願意去改變他的行為。另外,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餐變成一個責備的過程。 詹純玲學歷:美國東華盛頓大學發展心理學士經歷:友緣基金會臨床工作現任: 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

寶寶肚子「膨風」?

2011年12月20日
公開
64

寶寶肚子天生的就比成人為大: 1. 以軀幹外型論,正常成年人為前後稍扁狀,而小寶寶則呈稍圓狀的。 2. 嬰幼兒的腹壁肌肉無力,腹腔內部的臟腑又大,故較無力承擔。 3. 以身體比例論,壹歲以內的幼兒其每日飲食量約要佔體重的十分之一,相對於較兒童及成人的二、三十分之一為大,腹腔內部的腸管自然是肥大許多了。所以腹部會較凸出。 另一方面,胃腸內鼓脹的氣體其來源有二: 1. 吞入的空氣:寶寶哭鬧時或吃奶時,難免會吞入一些空氣進入胃腸內。所以哭鬧多的寶寶容易膨風,而不是倒果為因的認為"膨風造成哭鬧"。 2.食物發酵產生:吃入的奶水或食物在胃腸道內與細菌及消化酵素作用後,多少會產生出些氣體,一般多為氫氣、硫化氫、二氧化碳。含澱粉多的食物在腸管內亦容易多產氣;或某些腸道內的細菌特別容易產氣;或消化異常者,這段時間胃腸道中帶有造成異常發酵的細菌。 而胃腸內氣體的消散循下列三個途徑: 1. 打嗝:胃中吞入的氣體可藉打嗝而經由食道排出去。 2.由胃腸壁吸收:與營養的吸收相似,腸內氣體亦可藉由胃腸壁逐漸地吸收入體質中。 3. 由肛門排出:單獨地排放氣體(放屁)或混雜在糞便中排出,所以腸蠕動快速者或腹瀉者,其腸內氣體排出的較多。 因此,正常寶寶的肚子就類似彈簧球一樣,會時凸時平的,父母們不必太再意於肚子的外觀,只要寶寶能吃能解、不嘔吐、肚子無壓痛,肚子就算稍脹些其實也並無大礙的。 注意:鼓脹較硬且帶壓痛的「膨風肚」則可能代表著肚內有問題,最好還是能帶寶寶去給兒科醫師做一詳細的檢查。

寶寶愛吃零食怎麼辦??

2011年12月19日
公開
56

寶寶愛吃零食怎麼辦?? 寶寶壞零食一覽表: 1.果凍- 吃果凍不僅不能補充營養,甚至會訪礙某些營養素的吸收。市場上銷售的果凍基三成份是一種不能為人體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卡拉膠,並基本不含果汁,其甜味來自精製糖,而香味則來自人工香精。不過,果凍中沒有脂肪,並含在一些水溶性膳食纖維,少量吃些並沒有壞處,也不會讓你發胖,但是,你不要指望用它來增加營養。 2.薯片- 果凍營養價值很低,還含有大量脂肪和能量,多吃破壞食慾,容易導致肥胖,還是皮膚健美的大敵。 3.爆米花- 營養價值尚可,但是是其中含有比較多的鉛,這種有害重金屬可以影響兒童的智力和體格發育,損害成年人的神經功能。 4.水果糖、棒棒糖- 只有糖分,和水果沒有任何關係,其水果味來自香精、色素等, 多吃容易導致齲齒和肥胖。 5.果脯、蜜餞- 在這些食品加工過程中,水果所含的維生素C基本完全被破壞,除了大量熱能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營養,而食用這樣多的糖,還會導致你產生維生素B和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另外,有些果脯等食品中可能還含有訪腐劑,經常食用會影響健康。 6.話梅、話李- 含鹽量過高,如果長期攝入大量的鹽分會誘發高血壓。 7.泡麵- 脂肪含量很高,營養價值比較低,多吃不利於飲食平衡。 8.餅乾- 屬於高脂肪、高能量食品,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少,多吃不利於飲食平衡,也容易肥胖。 9.泡泡糖、口香糖- 營養價值幾乎為零,一些產品含有大量防腐劑、人工甜味劑等,特別是某些質量低劣的次品,對健康的損害很大。 寶寶好零食一覽表: 1.葵花子- 可以養顏。葵花子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亞油酸的含量尤為豐富。亞油酸有助於保持皮膚細嫩,防止皮膚乾燥和生成色斑。 2.花生- 能防皮膚病。花生中富含的維生素B2,正是我國居民平日膳食中較為缺乏的維生素之一。因此有意多吃些花生,不僅能補充日常膳食中維生素B2之不足,而且有助於防治唇裂、眼睛發紅髮癢、脂溢性皮炎等多種疾病。 3.核桃- 核桃中含有豐富的生長素,能使指甲堅固不易開裂同時核桃 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進指甲的生長。常吃核桃,有助於指甲的秀韌。 4.大棗- 預防壞血病。棗中維生素C含量十分豐富,被營養學家稱作「活維生素C丸「。膳食中若缺乏維生素C,人就會感到疲勞倦怠,甚至產生壞血病。 5.奶酪- 奶酪是鈣的「富礦「,可使牙齒堅固。營養學家通過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每天吃150克奶酪,有助於達到人老牙不老的目標。 6.無花果- 促進血液循環。無花果中含有一種類似阿司匹林的化學物質。可稀釋血液,增加血液的流動,從而使大腦供血量充分。 7.南瓜子和開心果- 富含不飽和脂肪酸、胡蘿蔔素、過氧化物以及□等物質,適當食用能保證大腦血流量,令人精神抖擻、容光煥發。 8.牛奶糖- 含糖、鈣,適當進食能補充大腦能量,令人神爽,皮膚潤澤。 9.巧克力- 有使人心情愉悅及美容作用,能產生如談情說愛時一樣的體內反應物質。 10.芝麻糊- 有烏髮、潤發、養血之功,對症吃可防治白髮、脫髮,令人頭髮烏亮秀美。 11.葡萄乾- 有益氣、補血、悅顏之益。但要注意衛生。 12.薄荷糖- 能潤喉嚨、除口臭、散火氣,令人神清喉爽,但不宜過多。 13.柑橘、橙子、蘋果等水果- 富含維生素C,能減慢或阻斷黑色素的合成,增白皮膚,屬鹼性食品,能使血液保持中性或弱鹼性,從而有健身、美容作用。 14.牛肉乾、烤魚片- 富含蛋白質、鐵、鋅等,適食令人肌膚紅潤。 15.牛乳飲料- 含有三分之一的牛奶,有時還強化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富有營養的飲料之一。 (網路文章 : 兒童保健 )

0∼1歲寶寶怎麼吃?

2011年12月18日
公開
57

6∼12個月副食品添加基本觀念 正確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都是很重要的,給寶寶吃得過於精細、讓寶寶攝入過多的蛋白質、錯過寶寶訓練咀嚼的口腔運動能力的關鍵期,是媽媽們常犯的幾項錯誤。 添加副食品的重要性 1.添加副食品是為寶寶以後能像成人一樣達到一日三餐的飲食準備。 2.吃副食品可以豐富寶寶的味覺,讓寶寶以後對各種口味都具備接受能力,不會挑食、偏食而影響營養攝取。 3.此外,豐富寶寶的口腔觸覺,用小匙來餵寶寶會讓寶寶產生很不同的口腔觸覺,並能訓練咀嚼能力的學習,促進長牙、口腔發育,讓消化系統發育完善。 4.副食品可補充母乳或配方奶中不足的營養成分,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更多需求。 4∼6個月是添加副食品的好時機,當然,不能只單純地從月齡上判斷是否應該給寶寶添加副食品。一般來說,配方奶的寶寶要比母乳和混合餵養的寶寶早些添加,如果有過敏問題的寶寶,則建議添加副食品的時間,可等到六個月之後,以減少過敏的可能性。 副食品添加的種類、順序、時間 在添加副食品的準備階段,大約是寶寶4個月左右,可以在兩餐奶當中,用小匙餵寶寶喝點蔬菜汁和果汁,用小匙而不用奶瓶可豐富寶寶的觸覺,促進口腔運動。 因為寶寶偏好甜味,可以先添加蔬菜汁,以免寶寶愛上了甜的果汁後,讓他再吃蔬菜汁比較困難。果汁要稀釋一倍後再給寶寶喝,每次在30毫升左右,要注意酸度和甜度過高的果汁,寶寶喝了以後可能會腹瀉。 在4個月內,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還不完善,所以除了一些果汁水、蔬菜水外,不要給寶寶添加半固體的食物,特別是米粉之類的副食品,以免造成寶寶的消化不良,而影響正常喝奶。 從4個月開始就可以準備添加副食品了,量要從少到多,調製時從稀到稠,從流質到半固體、固體,最好每次只添加一種,為寶寶添加新食物時,要搭配寶寶吃慣了的原來食物,一種新食物的適應期在7天左右,如果寶寶沒有過敏反應就可以繼續添加新的食品。 食物種類可以先從蛋黃開始添加,接下來是米粉、麥粉、菜泥、果泥、肝泥、魚泥、肉泥,然後是稀飯、碎菜、爛飯,最後到了快一歲時才讓寶寶吃肉、吃菜、吃飯。 另外,建議可提供一歲大的寶寶每週一次肝類的食品。因為動物肝臟幾乎包辦了所有維生素,而且含鐵豐富。 副食品添加進階表 4∼5個月 流質類食物,例如米粉、麥粉、蔬果泥、魚泥、肝泥、肉泥等泥類食品。 6月∼8個月 給寶寶提供半固體糊狀食物;口腔能做有意識的咀嚼運動,是學「吃」關鍵期。 8∼10個月 稠粥、碎菜、爛飯、爛麵條、蛋羹、肉末、嫩豆腐等。為了訓練咀嚼能力和口腔運動,可以提供寶寶一些饅頭片、小牙餅、蘋果片等讓寶寶用手抓著吃。 10月∼12個月 讓寶寶訓練吃塊狀的食物,並嘗試讓他自己拿著吃,或用小叉子叉來吃。 寶寶適合清淡飲食 4個月後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是為了擴大寶寶的味覺能力,如果一開始就吃口味重的食物就無法嚐出食物本身的味道,所以,先吃清淡些可以讓寶寶保持對各種味道的敏感性,以後比較不會偏食或挑食。 但也不是因此完全不調味,完全不放調味料會影響魚、肉、蛋、豆腐本身的美味,或讓寶寶覺得單調而無味,因此,可以視情況加少許鹽讓寶寶嚐到合宜的鹹味為宜。 攝入過多蛋白質造成「米其林」寶寶 為了讓寶寶快快長大,很多媽媽總是提供太多的魚、肉、蛋、奶、海鮮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這些食物確實能促進寶寶的發育,但一味地大量的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會減少其他營養素的攝入。 其實,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也是寶寶所必需的營養,現代的寶寶粗糧、蔬菜、水果都吃得很少,造成營養不均衡,不僅加重寶寶腎臟的負擔,還會讓寶寶變成肥胖的「米其林」寶寶,並引發便秘等情況。 因此,寶寶在攝取的內容物上應該要均衡,最好多吃蔬菜水果,保證膳食平衡才是健康的關鍵。 不要讓寶寶吃得過於精細 寶寶6個月開始就應該添加半固體的食物了,如果寶寶吃泥狀食物時間過長,吃得過於精細、膳食纖維缺乏,粗糧、蔬菜、水果吃的少是造成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很多寶寶不喜歡吃蔬菜、水果,究其原因就是在6個月階段咀嚼訓練的關鍵期,沒有及時添加合適的副食品,或者一直只吃流質的食物,咀嚼能力、吞咽能力、口腔運動都太差而嚼不動、咽不下蔬菜水果。膳食纖維攝入太少,寶寶當然就會發生便秘和肥胖。 小叮嚀 ◎9個月時,可以訓練寶寶用杯子喝水;讓寶寶模仿拿湯匙、叉子,練習手的功能。 ◎1歲左右,可以讓寶寶學習吃飯,剛開始可能弄得一片狼籍,寶寶會用手抓飯或把食物舀掉了,但慢慢學習能力就會進步。 ◎1歲開始,餵寶寶吃飯的時間最好在半小時內結束,如果寶寶不餓時不一定要逼他吃,讓他了解吃飯時間要專心吃飯,平時不要給予太多的零食,以免影響正餐。

戒除孩子的5大習慣

2011年12月17日
公開
55

採訪撰文�林嬪嬙.諮詢�財團法人台北市友緣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 黃倫芬 挖鼻孔、愛插話、耍脾氣、不愛洗手、說話不回 孩子老是愛挖鼻孔,喜歡插話,脾氣也不好,回到家不肯立刻洗手,問話常常沒回應…,這些讓爸比媽咪傷透腦筋,大人眼中所謂的「壞習慣」,到底該用什麼溝通方式加以戒除?有那些實際的處理方法可供家長參考?且聽專家怎麼說。 挖鼻孔、愛插話…,這些是「壞習慣」嗎? 所謂的「壞習慣」,其實是孩子生理、心理發展必經過程,父母不要認定它是不好的,尤其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假如上了小學仍然有這些習慣,就要再思考是否有其他問題。 各階段心理發展的反應使然 友緣基金會副執行長黃倫芬表示,挖鼻孔、愛插話、耍脾氣、不洗手、問話不回應,孩子的這些行為,往往被父母認定是壞習慣,其實不然,學齡前的孩子各個階段的成長會有一些模式,例如:七坐、八爬,不只生理,心理發展一樣也有階段性,以致出現許多被認為不得當的行為或反應。 舉個簡單例子:不到3歲的祥祥對喝牛奶會說「祥祥喜歡喝牛奶」,這時候的他還不會認為自己就是祥祥,等到3歲以後,自我意識較好,會開始改口「我喜歡喝牛奶」,而且此階段開始對環境有些反抗,例如要他洗手時,會說「我不要」,其實重點不在洗手,而是因為媽媽要他洗手,而他想唱反調。 並非教的不好,父母別太自責 黃倫芬老師指出,孩子的行為總讓許多父母自認是自己教的不好,其實這是孩子發展過程會有的行為,大一點自然會修正過來,父母不必自責,但是在處理時,要用對方法,如果一味直接糾正孩子,往往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很重要一點是要給孩子穩定的環境,孩子的能量發展是無法自我控制的,而且內在能量會隨年紀增加,而有更大幅度的發展,若再處於不安的環境中,例如爸爸媽媽整天總是在責罵、否定孩子,孩子會有負面的感受,而顯得更不安,如此,這些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的行為會因缺乏安全感而成為情緒困擾表現。 不要動不動就用權力解決問題 建議爸比媽咪多觀察孩子,並避免採威權式的壓制或禁止,因為一味使用權力解決,動不動就罰站,而未給予引導,這樣孩子即使到小學,依舊無法改掉習慣,可能老師或同學叫都不想回應,一直這樣下去,將來可能成為問題學生,到青春期恐怕會有更多的對立或抗爭,問題更麻煩。曾有媽咪反應:我的孩子明明小時候非常乖,為什麼長大變了樣,不再那麼聽話,管都管不動,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也不是什麼都聽孩子的,例如孩子不吃飯,等下午很餓時,可以跟他說:「因為你中午只吃一口飯,現在才會這麼餓,明天中午我們試著吃半碗看看」。 不要高估孩子的理解力 此外,由於語言對孩子是不成立的工具,孩子往往無法很成熟的去做表達,說的太多、太長,其實最後還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例如:爸爸對孩子訓話半小時,孩子可能只知道爸爸在生氣,沒辦法理解這半小時訓話內容的道理,大人常會「高估」孩子的理解力。 改變5大習慣對策 那麼,父母到底該如何針對孩子的五大習慣,用實際且適當的方式加以解決?黃倫芬老師提出的建議如下: 習慣1、挖鼻孔 狀況: 孩子的手老是往鼻孔挖,甚至挖到流鼻血!感冒或過敏時更加嚴重!講都講不聽,父母只能無奈又擔心。 黃倫芬老師表示,有些孩子不但挖鼻孔,還會吃鼻屎,他們會覺得鹹鹹的並不難吃,每個小孩對自己身體都存有好奇心,不只鼻子,耳朵、嘴巴甚至生殖器官,都是孩子們好奇的部位,所以常有小小孩將小東西塞進鼻孔、耳朵或誤吞的案例,他們可能只是很單純想知道這些「洞」到底有多深,父母不需要過度緊張,有些事只要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就不足為奇了。 爸比媽咪這樣做 ˙先考慮是否因為生理方面的問題所引起的反應,例如是否因感冒、鼻子太乾或過敏等情況造成不舒服,而有挖鼻孔的舉動,如果有,要採取就醫或其他適當的處置,舒緩身體的不適。 ˙如果非生理因素,再想想最近是否有讓孩子感到緊張不安的事,而因此藉由挖鼻孔降低不安,就像有些孩子喜歡聞媽咪的味道,熟悉的味道往往是孩子安全的媒介,能在緊張時讓他們安定。 ˙爸比媽咪可以找一些新奇有趣的事或玩具,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不是斥責或以強硬方式阻止。 習慣2、愛插話 狀況: 為什麼孩子經常會打斷大人之間的對話,包括講電話也一樣,就一定要大人注意到他在說話嗎? 黃倫芬老師指出,孩子愛插話,多半是想要引起別人注意。3歲到學齡前這個階段的小孩,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其實相當自戀,總覺得自己很不錯,加上對外界的好奇心,所以便產生插話的行為,例如:媽咪正在和朋友講電話,孩子會插嘴問媽媽:「你在跟誰說話?我認識這個阿姨嗎?」孩子最主要並不在想知道阿姨是誰,而是期望大家以他為中心,爸比媽咪要了解背後的因素,而不要以傳統觀念認定「小孩子就是應該有耳無嘴」,這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爸比媽咪這樣做 ˙孩子插話時可以告訴他:「我在跟吳媽媽講話,你要不要跟吳媽媽說幾句?」,孩子不一定想講電話,即便拿到話筒,其實也說不了幾句。 ˙孩子很需要大人陪,凡事都是等不及的,要他等上半小時並不容易,所以可在事先做些準備,例如給他一個玩具或有趣的書,讓他有事情可專注,轉移注意力,就不會干擾大人之間的談話。 習慣3、耍脾氣 狀況: 我的孩子為什麼稍微不順他的意,就愛亂耍脾氣,不是大哭、大叫就是大鬧,簡直快氣炸了,真的很想修理他。 常看到父母與孩子僵持的場面,孩子耍脾氣總是考驗著父母的耐心,忍無可忍就會直接打下去,但這是最不當也最無效的方式。大哭、大叫對較小的孩子而言,都是本能的正常反應,這些都需要被提升,不斷的教育,但不是命令孩子不能發脾氣,而是要讓他學會用正確的語言做表達。 父母在孩子2、3歲時,就可以給予情緒教育,並且以「同感」方式教導,也就是父母與孩子有相同感受,例如孩子玩接球時,會在接不到球的時候很生氣,媽咪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因為接不到球而生氣,我們再來一次」,這時候可以將接球的距離縮短,讓他順利接到球而有成就感。 爸比媽咪這樣做 ˙觀察孩子多在什麼狀況下容易耍脾氣,例如玩太累、肚子太餓等等。情緒只是反應孩子的內在,他不會主動說,爸爸媽媽也不要期待孩子會告訴我們,最好試著找出模式,抓到要領,會比較容易改變他。 ˙如果是生理方面的問題,包括因為肚子餓,但是孩子無法區別是累或餓,以致用發脾氣表達,這時候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很累,我們去睡覺喔!」或「你肚子一定很餓,我帶你去吃好吃的東西」,最重要是在安撫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也會有情緒上的反應,尤其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小孩,常自以為能達到某些目標,卻常因為碰到阻礙而難以接受,例如玩接球時,因為接不到球而氣自己,才會有發脾氣的情形。 習慣4、不愛洗手 狀況: 玩耍後、吃飯前,要孩子洗手好像很困難,勉強去洗手,也只用清水隨便沖沖,怎麼教都不會,有夠傷腦筋! 父母要知道孩子好奇心特別強,他們隨時都有很多事想做,一點也願意把時間浪費在洗手這件事,甚至會跟媽媽說「沒看到手上有細菌」,不聽話又愛辯,常常把媽媽給惹火。其實只要透過一些巧思,就能讓孩子覺得洗手很重要,而且是件好玩的事。 爸比媽咪這樣做 ˙先了解為何孩子不愛洗手,是等不及要看卡通或吃東西,爸爸媽媽可以找孩子最愛且最在意的東西,例如孩子喜歡巧虎,媽咪可以說:「巧虎愛你,如果你不愛洗手,他會生氣喔!」 ˙在與孩子互動時,不妨找回自己的童心來陪伴他,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一起玩,不要總是板著嚴肅的臉,要想想,可以陪孩子這麼玩的時間也不過就這幾年,應該好好把握喔! 習慣5、說話不回 狀況: 怎麼叫了老半天,孩子完全沒回應,對於叫他、跟他說話、問他問題都會假裝沒聽到的孩子,父母到底該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形,父母先別開罵,孩子可能因為知道媽媽會要他做什麼,而自己不想做,才會假裝沒聽到或不回應;也可能手邊正有事情在忙,例如看卡通或看書,還沒告一段落很難離開,所以乾脆不回答。 建議父母只要用對方法,1分鐘就能解決問題,千萬別再以責罵、處罰等比較情緒性的方式,這樣只會和孩子一直處於僵持中,必須花更多時間化解。 爸比媽咪這樣做 ˙如果正在看卡通,媽咪第一次叫沒回應時,不妨再等個3、5分鐘再試著叫看看,若還是沒回應,可以對孩子說:「我在叫你,你有聽到嗎?」如果孩子說正在看卡通,媽咪可以說:「等下廣告時要趕快洗澡」,或是說:「飯剛煮好要趁熱比較好吃」,也可以問他:「你要現在吃或5分鐘後再吃?」用溝通的方式,並且給孩子有選擇性,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用有趣的事物吸引孩子,例如:「香水泡泡正在等你洗澎澎」,或「今天有你愛吃的咖哩飯」,類似話語會較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 「別把孩子寵壞」,外人看法真的很正確、很重要? 父母雖然已經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有這些習慣或舉動,但是外人並不這麼想,孩子鬧彆扭、不聽話,週遭親友常會用「都是被寵壞了」做評斷,這是很多媽媽常面臨的困擾與挑戰。 諮詢專家意見,閱讀相關教養書籍 這時父母會思考,到底要用傳統方法嚴厲管教讓孩子成為人人眼中的「乖孩子」?或採民主方式給予關心?雖然後者在多數人眼中屬於異類,但是父母必須知道小孩是有學習權利和發展的潛能,如果太在意外界的觀感及評價,只想讓孩子唯命是從,結果只是讓孩子表面屈服,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內心並非如此。 對於外在的期待,父母要會分辨,而非一味附和他人,最重要是自己的感覺,父母可試著向親友解釋某些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會有的現象,以及應該採取那些適當的處理方式才能有效解決,同時也讓他們知道我們做父母的一直努力於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不過現實中如果批判者是家中長輩,處理上是會比較困難。 當然父母也要審視自己是否有放任孩子、過於溺愛的成份,如果自己很難找出真正問題點,建議諮詢專家意見,以學習有效的處理方法;或是平時多看一些教養方面的書籍、雜誌,會更有利於和孩子之間的溝通。 外出用餐、拜訪朋友,孩子狀況多… 也有很多家長擔心帶孩子到餐廳用餐或到朋友家,不聽指揮而狀況連連時,會讓自己很丟臉,建議爸比媽咪如果第一次帶孩子去拜訪朋友,最好不要待太久,可以先停留10分鐘,回家後再誇獎孩子表現好的行為,告訴他下次如果能尊重別人的家庭規則,就可以留更久。 家長一定要避免事先命令孩子──規定他到外面不可做出那些舉動,而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比較好。例如孩子在家常跳沙發,去別人家之前,可告訴孩子:「別人家的沙發是用來坐的,能好好坐著才可以去」,或教孩子到別人家時,可先問阿姨:「你們家的沙發跳起來感覺如何?如果不能跳,是否能用摸的?」 如果是外出用餐,孩子總是吃飽就開始亂跑,建議事先問孩子用餐後想做什麼?讓孩子自己規劃,例如帶自己最喜愛的玩具在用餐後玩。最重要是把「不要做什麼」改為「要怎麼做」會比較容易解決問題。 此外,最好能事先告知朋友,自己的小孩可能有那些舉動,例如有小孩看到冰箱就喜歡打開,看看別人冰箱放的東西和家裡的有什麼不同,所以要先讓朋友了解孩子的特性會比較好。 孩子的能量必須得到抒發 孩子在小時候會把能量放在自我探討,如果只一味順從外界,內在能量想法未被引導,是與發展本質相違背的,因為孩子必須在經驗中學習,例如:有位小孩走路老是往後看,曾因此撞到柱子,媽媽糾正也不聽,所以父母感到很困擾,經過諮詢後,媽媽遇到此狀況,先停下來,讓孩子仔細看看再往前走,後來就不再有類似情形發生,因為孩子能量得到抒發,問題自然就解決。 最後再次提醒爸爸媽媽,要多了解孩子,並且給予引導,尤其小小孩自制力仍不足,大一點自然會好,父母要認知的是孩子具有強烈好奇心,並非與父母做對;並且多看專業書籍,學習技巧以因應各種狀況;同時也要多和其他家長討論,或尋求專家意見,掌握正確的處理方式。這些孩子行為的麻煩事將成為日後親子間聊天時有趣的回憶。 文章出自:http://news.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li/baby-life/5613/131480640076220047005.htm

把孩子當寵物養的七宗罪

2011年12月14日
公開
43

在網上看到過一則報到,最後寫到,一位小學生說,自己就像爸爸媽媽的“寵物”,每天在房子、車子、教室3個大籠子裡養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被“放生”。 孩子?寵物? 寵物是怎麼養的?變著花樣給它餵好吃的,給它洗澡,給它打扮,穿花背心,還扎個蝴蝶結;帶它遛彎,用根繩子套住它的脖子,不能輕易撒野,不能跟外面的豬朋狗友隨便親密接觸,行動上限制它;我們高興時,摟著它睡覺;我們煩躁時,罵它,踢它,反正它不會反抗也不會記恨。總而言之:物質上貴養,精神上賤養。 對比一下,孩子是怎麼養的?是不是像寵物一樣? 第一,寵物之所以叫寵物,當然是因為“寵”。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一樣,“寵愛”甚至“溺愛”,結果會如何?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4個老人加上爸爸媽媽一起圍著“小太陽”轉,百般小心的呵護,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藏在櫃裡怕丟了,孩子是全家的“寵物”。 飯桌上最好的留給孩子,家裡最舒服的地方給孩子睡,手頭再緊也要擠出錢給孩子買名牌球鞋,工作再忙也不讓孩子插手家務,不想讓孩子受一點委屈,遭一點磨難。孩子在家裡很霸道,稍有不順心就會發脾氣、摔東西,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被千嬌萬寵的孩子,一旦離開家門,走入另外一個環境,就會“失寵”,找不到在家里當“寵物”的感覺而容易心理偏激,或者弱不禁風,在困難面前承受不住任何壓力。 第二,家養的寵物沒有重返大自然的必要,所以,它不必學會獨自求生,主人包辦一切。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一樣,父母“包辦”一切,結 ​​果會如何?每天早上父母提前起床,將洗臉水放好,將牙膏擠在牙刷上;每天晚上又是父母把洗腳水打好,讓孩子洗完腳,再替孩子用毛巾擦好腳,鋪好被窩,伺候孩子躺下,再讀一段童話故事書,哄孩子進入夢鄉。一個男孩5歲了,還是媽媽餵飯,不是孩子不想動手,而是媽媽說“你手贓”,或者“你自己吃的太慢”。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不用勞動,像寵物一樣被供養著,孩子缺乏獨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主人會用繩子套住寵物的脖子,不准它四處撒野隨便尋歡,它沒有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它的行為受到限制和約束。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一樣,限制和約束孩子的行為,結果會如何?孩子想去土地上玩泥巴,媽媽說太髒了;孩子想去樹上摘果子,媽媽說太危險了;孩子吃飯時搶著端碗端碟子,媽媽說別打碎了。孩子做啥事情之前,都要先看看爸媽的眼色,發話了才敢動手。孩子沒有行動的自由,選擇的權利。他想做這個,偏不讓他做,他想嘗試點什麼,承擔點什麼,偏不給他機會。孩子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認識世界和體驗生活的機會,失去了聯想和創造的本領。 第四,主人對寵物呼之即來、喝之即去,一旦發出指令,寵物必須聽從指揮。寵物非常溫順,從來不跟主人做對,也不要求主人怎麼做,只會乖乖跟著主人走。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一樣,要求孩子言聽計從,結果會如何?父母從孩子一出生開始,就安排了他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決定他學習畫畫還是音樂還是打籃球,決定他看什麼書認什麼字,決定他上哪所幼兒園上哪所小學,情不自禁地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性情去為孩子“設計”他的人生,大事小事一切都必須聽從父母的指揮,並且覺得叫孩子乾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果孩子有任何反抗或者抵觸,就認為是孩子“不聽話”、“叛逆”,就會搥胸頓足怒不可遏。父母如此強勢,孩子漸漸失去了自己的個性。 第五,主人對寵物的關愛,是居高臨下的,因為養寵物都是為了給自己尋找精神寄託、為了給自己帶來歡樂,所以是自私的。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居高臨下俯視著待孩子,結果會如何?父母認為自己是過來人,是權威,按照自己的是非觀念來引導孩子,告訴他們什麼對什麼不對,而不是“蹲下身來”,更多地考慮寶寶需要什麼,寶寶怎麼想的,這樣容易忽略孩子的成長特點,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孩子甚至會懼怕家長。 第六,主人經常讓自己的寵物在眾人面前表演一些“絕活”,顯示其聰明能幹,主人也有面子。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一樣,炫耀孩子的本領,結果會如何?很多家長都喜歡在外人面前展示孩子的才能,博來讚歎和誇獎,當然,優秀的孩子是父母的驕傲,這勿庸置疑,但是,如果過於炫耀,甚至彼此之間互相攀比,這樣不僅助長了家長的虛榮風氣,而且孩子也會滋生驕傲的情緒。 第七,主人高興的時候,摟著寵物睡覺,主人煩躁的時候,對寵物又罵又踢。對待寵物,主人就是這樣“喜怒無常”的。 養孩子如果像養寵物一樣,拿孩子發洩情緒,結果會如何?大人在工作、生活中會遇到很多煩惱,心情也會時好時壞,如果回家就拿無辜的孩子撒氣釋放不良情緒,孩子容易產生嚴重的焦慮,惶惶不可終日。 不知不覺寫了七條,正好總結成 “把孩子當寵物養的七宗罪”:溺愛,包辦,限制,命令,俯視,炫耀,發洩。 孩子再小,也是人,一個完全獨立的人, 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人財產或者附屬品, 孩子不等於寵物,我們別把孩子當成寵物養。 不要過度地寵愛孩子, 不要啥都替孩子做主, 不要抓著孩子不撒手, 不要對孩子為所欲為, 不要對孩子發洩情緒, 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

妙用米湯解除寶寶便秘

2011年12月10日
公開
60

廣州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新生兒科主 任 醫師 崔其亮 大人亂吃東西會便秘,媽媽們沒給寶寶合適的食物吃也會惹來便秘。其實,寶寶發生便秘不用過於驚慌,生活中,嬰幼兒便秘大多數與奶粉或者輔食的營養成分失調有關。如果寶寶排便間隔超過48小時,即可視為便秘。一般可以採取以下幾個解決方案: 症狀初起:喂點米湯 解決這種便秘並不困難,吃奶的寶寶便秘時,只要每天給寶寶喂點米湯就可以了(當然必須瀝去米湯中的飯粒),也可用薏米少許煎水來喂哺。橘子汁、紅棗汁、白菜汁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斷奶期的寶寶便秘,可增加輔食,除了高營養的蛋類、瘦肉、肝和魚類外,還要增加纖維素較多的蔬菜、水果等,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以及香蕉、梨等。營養別偏向中高營養的肉蛋類,而忽略了蔬菜類。 嚴重症狀:藥物通便 寶寶若數日未解便,大便幹結,千萬別長期服用瀉劑,以免影響營養吸收。此時應先用甘油栓或小兒開塞露通便。用開塞露一般只要用一半藥液即可,擠入後要讓藥液停留在腸內至少3∼15分鐘,讓藥液軟化糞塊才排便。若擠入後立即拉出,那就白費了。 有的家長喜歡用手指給寶寶摳糞塊,那就要十分小心,千萬不要用食指,只能用小手指,還要蘸些凡士林潤滑劑,以免不慎撐壞寶寶肛門括約肌。 溫馨提示:民間偏方勿濫用 對付寶寶便秘,民間“高招”也很多。在廣州,不少家長總把便秘當“熱氣”,而給孩子灌“涼茶”或“七星茶”。其實,涼茶也好,七星茶也好,喂多了反會擾亂 胃腸消化功能,即中醫所說的損傷脾胃功能,影響寶寶食欲,削弱寶寶體質。還有的家長認為寶寶便秘是由於中氣不足引起的,亂用黨參、北芪等中藥,使得嬰兒興 奮煩躁不已,更難以排便了。

給幼兒一個寧靜角落

2011年12月09日
公開
43

作者:李坤珊 儘管是一、兩歲大的小娃兒,也會有想要「一個人靜一靜」的時候,幫幼兒準備一個專屬他的簡單角落,讓他可以靜下來,做自己。 三歲的新生羅拉早上跟媽媽說再見時,總是哭得好傷心!但大部分的三歲孩子離開爸媽上學時,不都是這樣嗎? 三歲的孩子與母親的關係,發展學家形容「像戀人一般」,意思就是:三歲左右的孩子,雖然在智力發展上,已了解愛他的人離開只是暫時的,但與他們分離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而在面對這樣痛苦的分離時,羅拉喜歡在被我抱一下後,自己靜靜的待在教室的「寧靜角落 (The Peace Corner)」裡一會兒。然後,她會自己再走出那個角落,四處看看其他小朋友在做什麼,或問問我在做什麼,慢慢的找到她想進行的活動。從九月份到十月中長達一個月半的時間,「離群」是她處理分離痛苦、安撫自己的方式。 五歲的小分,無時無刻總是像隻小兔子一樣,在教室裡跳來跳去,嘴裡也老是唸唸有詞,無法停下來。在我需要他集中注意力的時候,他會跟我拿他的口香糖,邊嚼邊搖動身體,這樣他就能把他手邊的工作做完。「動」,是讓他專心的方式。就算是這樣的孩子,某些時候,他也會自己一個人坐在「寧靜角落」裡一會兒,什麼事也不做,什麼玩具也沒拿,就只是靜靜的坐在那兒。 待在寧靜角落裡的孩子,在那個時刻,不需要成人。他只需要與自己在一起,只想要感受他自己。在那個寧靜的角落裡(儘管周圍可能很吵雜),在那個當下,他擁有他自己,那就是滿足和安詳! 幼兒需要自己的空間 有時,幼兒喜歡,且不只喜歡,還「需要」找一個空間隱身入內。 這個空間不必很大,可能只是桌椅的底下、牆角沙發的後面、或家具間的夾縫處。只要他看不見你,他就認為你也看不見、找不到他。 這個不大的空間,大人擠不進去,他也不希望你進去。那樣的空間,剛剛好容得下他自己,一個可以全權做主的自己。 是的,幼兒很小,非常依賴你照料他的溫飽、仰仗你提供身心成長的養分,需要你引領人生的道路該如何走。但別忘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對環境反應的韻律和速度,不僅你強迫不來,連他與生俱來的氣質也無法改變太多。 身處在成人匆忙、結構化的韻律裡,孩子的個人韻律一定會與成人的相牴觸,因而產生壓力。而緩解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尋找一個人的空間「靜一靜」。在那裡,孩子盡情幻想、把還未發完的脾氣做個結束、擦去那怎麼擦也擦不完的眼淚;或對娃娃說著不想給人知道的悄悄話、偷偷拿著你不想要他拿的「小東西」,或只是想沒人打攪的單純發個呆。 想想看,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爬到桌子底下,待在那兒好一陣子?是不是就在他開始會走路不久之後?這個時間點可不是湊巧。沒錯,當孩子有行動能力後,他就開始尋找個人空間了! 別剝奪孩子享有寧靜的時刻 那天,我們帶二十個幼稚園小朋友去採蘋果。由於學校沒有校車,我們邀了八位義工家長,幫忙接送小朋友到目的地。我坐小分媽媽的車,在車上時,小分靜靜的看著車外,很安靜。但他的媽媽一直從後照鏡看他,並不停的問他:「你今天做了什麼?你記不記得我們來過這裡?」還不斷建議他要不要玩這個遊戲、那個玩具…… 我回頭看看小分,他好像把媽媽多餘的問題一一過濾,只是興致盎然的和他的朋友奕安,看看牛、指指馬。看到這樣的對比,我心中想著:「大人一直擔心小分過動,但有部分的原因,恐怕和他的爸媽有關,因為他們怕他無聊和寂寞,於是總不停的跟他互動。馬不停蹄的愛和擔心所造成的過度刺激,反而剝奪了小分經歷寧靜、學習靜下來的機會。」 沒有空間的圖畫,令人窒息;沒有空間的旋律,令人無法喘息;沒有個人空間的生活,令人迷失。小分在先天上已有過動的傾向,這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當他需要自己一個人時,讓他擁有寧靜,不要打擾他。因為當他想要自己一個人時,那就是他身體需要的、心靈渴望的,是他聆聽自己內在聲音的最佳結果。這時候的大人,什麼都不做,就是最好的幫助。 不管在台灣或美國,在我的生活周遭總會碰到一直嘰嘰呱呱向小孩問話的大人,也老是看到把孩子的生活排滿到水洩不通的爸媽。沒有給孩子空間最大的副作用是:孩子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從小就依賴他人安排自己的起居、甚至不快樂。而因為沒有與自己獨處的機會,讓好多小小孩害怕獨處,不能安心度過與自己在一起的寧靜時刻。 寧靜,可以讓人休息,讓人找回自己,讓人找到再出發的時刻,不管這個人多大,甚至只有一、兩歲而已…… 為幼兒設置專屬的小空間 在我們學校的每一間教室裡,都特別規劃出一個「寧靜角落」。儘管每一間教室的寧靜角落設計不同,但每個小小角落都有共同的特質:隱密、溫暖、舒適,且都安排在面對戶外小叢林的窗戶邊。隱密、溫暖和舒適,讓孩子的身、心、靈都能暫時休憩,可以安心的在那裡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陽光、綠林和白雲,讓孩子什麼也不想的享受自然的平靜和動力。 你或許會質疑,身處在寸土寸金的台灣,你能為孩子設置一個小小的寧靜角落嗎?可以的,只要你願意。你一定可以在家裡,找到一個小空間,哪怕只是桌子下的一角,放上了舒適的靠枕、軟軟的地毯、柔和的小燈,就能讓它成為孩子專屬的小空間。 在女兒寧寧三歲前,我們住在一間小小的公寓裡。家裡沒有幾樣家具,連飯桌都是先生從公司揀回來的空電纜管。在那樣的小公寓,我們利用廚房連結客廳的突出小角落,為寧寧設置了她專屬的玩具架、小書籃。也利用客廳大桌子的邊側,放了小靠枕,變成她的寧靜小空間。 每天總有數次,兩歲的寧寧會鑽進那個小空間,一個人在裡面,有時靜悄悄的、有時又嘰嘰喳喳的好一陣子。我常常在想像,那個小空間裡,一定充滿著想像的彩虹,一定藏滿了夢想和希望。雖然我進不去,只能遠遠的想像,但那就是我對女兒的愛—給她空間,做自己。 那天唸了一本關於情緒的書給孩子們聽,裡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有時候,我會覺得寂寞……」 好奇之下,我問孩子們:「什麼是寂寞?」他們的回答,竟然出乎我意料的精準: 「寂寞,就是沒有人願意跟你玩時的感覺。」 「寂寞,就是當爸爸媽媽跟你說完晚安後,他們下樓去看電視、說話時的感覺。」 「寂寞,就是當媽媽跟我說再見,然後離開我的感覺。」 在我教室的寧靜角落裡,每天都有好幾個孩子,因為離開爸媽難過,而選擇到那兒坐一下。那個坐一下,並不能連根拔除孩子的寂寞和難過,但小小孩選擇靜靜的坐在那裡,體會人生中無可避免的寂寞;選擇雖然懷抱難過,但他仍可以走出角落,去尋找人生中另一種生活的樂趣。 寧靜,讓人休息,讓人找回自己,讓人找到再出發的時刻,不管這個人多大,甚至只是一、兩歲…… 資料來源: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69&nid=1105

怎樣讓2歲的寶寶聽懂你講的道理

2011年12月06日
公開
35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無論多大的寶寶,他們都會時常做出讓家長惱火的事情,對寶寶講道理和乾脆利索的禁止,哪個更有效呢?我相信大多數家長都同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對孩子講道理,問題是應該在孩子多大時家長才能講道理呢?可能有些人以為,那麼小的孩子連話都不會說,跟他們講什麼道理呀,孩子肯定聽不懂。還有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是我生的他,他的一切都得我說了算,沒有什麼可商量的”。 姍姍會說的第一個有意義的字就是“不”(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從8個月大開始,她就“不不”個不停,非常明確地表示著自己對大人命令的反應。其實,這就是我們做家長的平日裡對孩子說的幾乎全是限制的詞語,所以這是孩子把我們的話做了最好的翻刻。有段時間,她的媽媽甚至以為孩子才1歲就進入了第一反抗期呢。 的確,在小孩子有種種危險舉動或行為不符合大人希望時,簡單明確堅決地說“不、不行”肯定能讓孩子明白而且會立竿見影。但是,這並不意味講道理就沒有必要,更不代表孩子就能完全服從。2歲以下的寶寶真的聽不懂道理嗎?其實不然,孩子能讀懂我們的表情,能聽懂讚揚和批評,能知道誰喜歡他,這些都足以證明孩子的能力超出了我們的估計。 那麼,究竟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讓2歲以下的小寶寶聽懂我們講的道理呢? ------用孩子體會過的感受講道理 什麼事情都是自己經歷過才最能記憶深刻。姍姍不到1歲時,對家裡的電飯煲煮飯時冒的蒸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老想伸手去觸摸,任憑家長怎麼解釋有多燙呀多危險呀都無濟於事。讓她停止這個危險的舉動是在冬天,她摸暖氣管時被燙了一下,她媽媽告訴她這就叫“燙” (後來她媽媽摸了暖氣片,真的是很燙),於是她就記住了。當她再伸手去摸鍋裡的蒸汽時,媽媽就告訴她“燙,暖氣燙了你,白汽也燙”,還帶她走到暖氣邊。這時她就開始邊說“燙”邊後退,也就不再靠近蒸汽了。 ------讓孩子從大人的感受中懂得道理 孩子其實非常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經常在大人不注意的時候觀察模仿。如果大人有不高興的情緒,他們也會琢磨這個表情的含義。姍姍不愛吃絲瓜,給她吃絲瓜炒雞蛋時,她第一次吃就全吐了出來。起初家長以為是有什麼籽,不過把籽全都去除了再給她吃她還是吐。 姍姍媽媽板起臉來告訴她,如果不愛吃可以告訴媽媽,這樣吐得一地髒髒的,媽媽不高興。她看了媽媽的表情後,低著頭也不高興了,竟然抓起媽媽的手咬她。媽媽告訴她把媽媽咬疼了,她於是明白什麼是“疼”,因為孩子摔了碰了的時候媽媽都告訴她這叫“疼”。 媽媽問她現在媽媽疼了,怎麼辦呢?姍姍看著媽媽,想了想,用小手輕輕地摸了摸媽媽的手,相當於給媽媽揉了揉,因為平時媽媽就這樣對她的。媽媽非常感動,表揚了孩子。這個就和絲瓜聯繫了起來,接下來雖然她不想吃,但是也含在嘴裡,看著媽媽。最重要的是,她以後很少再咬人了。 ------讓孩子從大人的示範中明白道理 行動是對語言最好的解讀。孩子可能聽不懂複雜的語言,但是家長的示範能使他們瞭解很多說教代替不了的事情。孩子在發展自我意識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不自覺地說“這是你的,不要給別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確會特別保護自己的玩具以及食物,誰也不能動,包括最親近的人。 姍姍在這個方面就顯得比較沒有“心眼”。她也知道什麼是自己的東西,但是在家裡家長會經常和她交換物品,包括吃的也不是只給她自己吃。所以,當她在外面玩,看到別的孩子為了爭奪玩具而哭泣時,她會主動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別人。姍姍當然也有自己物品的歸屬感,無非是家長不讓她獨佔罷了。同樣,如果不希望孩子登到高處危險地向下看,大人也最好不要當孩子的面站在凳子上或床上關窗戶。 (擺渡叟湖)

讓孩子變優秀的懲罰方法

2011年12月04日
公開
58

1、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    每次6歲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媽媽都 會告訴她,如果她們兩個有一個人哭鬧耍賴,或者兩人發生爭執,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帶依依去公園,她的媽媽也會事先告訴她,如果在娛樂場她跑到離父母太 遠的地方,就必須離開遊樂場。這種方式對依依來說非常有效,每次她都會按照媽媽的規定去做。她的媽媽認為這是因為依依知道媽媽肯定會說到做到。   理論上講,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系,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那麼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然而,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個適度的處罰結果,然 後馬上執行,決不能緩行。比如說,你帶兒子去超市買東西,他總是在貨架的過道跑來跑去。此時錯誤的做法是,對他說:“下一次買東西你必須坐在購物車裡 了!”,正確的做法是,馬上就把他抱進購物車裡,告訴他這一次就必須坐在裡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3歲的樂樂非 常喜歡看書,他的媽媽說,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覺前把故事書拿走,這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了。他媽媽的經驗是:每天晚上睡覺時間一到,她就把樂樂喜歡看和想 讓媽媽講的那幾本書堆放在一起,告訴樂樂:“如果你按時刷完牙,洗漱完畢,按時上床,那你就可以看這些書。”如果樂樂一次不合作,他的媽媽就拿走一本書。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呢?比如看哪一個卡通,玩某個玩具,或者想晚上9點上床睡覺而不是8點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也有人嘗試過對於3到6歲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張紙上畫3個笑臉,然後把它貼在牆上顯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夠經常看見的地方。當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 行為,就在一個笑臉上畫個'X',並且在下面寫明他的不良行為是什麼。如果所有的笑臉上都畫了叉,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他的一個最愛。一些父母嘗試這種做法 後,驚奇地發現在笑臉上畫叉,對孩子來說效果太強大了。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   寧寧的媽媽一直對3歲的寧寧使用獎 勵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寧寧的媽媽都會提醒寧寧,在家裡玩最重要的規矩就是:一不能打小貓,二不能在沙發上亂蹦亂跳。如果寧寧一天都沒有 違反這個規矩,那麼他就得到一個獎勵:多看一個卡通,或者今天多講一個故事。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種不能得到獎勵的壓力,他就能夠約束一下 自己的行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裡,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 畫了叉,就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 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張貼一張表格,說明各種不良行為的罰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罰金為一個一元銅板,和同伴打架罰金為兩個一元銅板。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說髒話了,就讓他上繳罰金,放在一個預先准備的罰金罐裡。 6、追加一些家事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事,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事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關聯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事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事,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 種懲罰。例如事先准備好一列家事清單,羅列出3~4個孩子最不喜歡的家事--掃地或者把玩具分類收拾好等等,那麼孩子就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將會招致 哪種後果。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有的人或許會產生疑問:這就是對孩子打人的懲罰?這明明沒有任何懲罰呀?確實沒有任何懲罰,因為父母用各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給孩子的過激行為降降溫,使他不要再有這些不好的行為了,所以,一些低調的緩和方式有時也可以試用,也許就足以達到你們期望的效果呢。    無論父母使用哪種管教方式,都應該事先跟孩子解釋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錯,才開始管教,懲罰孩子。如果沒提前給孩子說清楚定的規矩是什麼,哪些行為是 將受到懲罰的,那麼孩子就對不良行為沒有任何認識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對他行為的期望是什麼。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很有可能反應過激,從而 使用較為嚴厲的懲罰方式對待孩子,不過,懲罰過於嚴厲,將很難堅持到底。   如果試圖嘗試一種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開始並不見效,也要堅 持2個月看看效果。很多父母在嘗試一種處罰方式的時候,如果使用幾次,發現它對孩子並沒有效果,就會改用其他的方式了。事實上,總是變換不同的方式,其結 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堅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終會認輸,放棄懲罰他了。

挑選保母技巧

2011年12月01日
公開
244

孩子要送托保母了,這可是全家人的大事,為了要幫孩子找到最適合他的保母,身為重要決策者的父母,需要事先思考清楚對保母的期待及要求為何,並達成共識,才開始找保母。 Step1:「動動腦」想一想托育計劃 家長必須先想好預定送托孩子的時間、保母居住距離、預算上限、對於保母的期待、希望保母收托的人數上限、希望孩子在保母家的生活為何…等,將自己的想法先寫下來,將有助於後頭與保母進行有效的初步溝通。 Step2:「動動口」打電話給幾位保母 初步選擇幾位基本條件合適的保母之後,就要進行電話溝通,可以在電話中提出第一個步驟時所設定的條件,如果有適合的保母就先做記錄。 Step3:「動動眼」實地觀察 接下來,針對幾位感覺可能合適的保母做進一步約定面訪時間,家長一定要實際走訪一趟保母的家,才能真正清楚了解保母居家環境、家中人口、保母個性、目前的托育狀況等等。 Step4:「動動手」簽訂書面合作書 當家長確定要與這位保母合作時,雙方最好簽訂一份書面合作備忘錄。臺北市兒童托育資源中心提供家長索取合作書範本「寶貝照顧合作書」的服務。 面訪保母觀察重點 每個家長心中理想的保母絕對是不一樣的,實地拜訪保母除了給彼此一個面對面討論托育細節的機會,也是一個觀察托育環境的好時機。在實地拜訪時,您需要做好眼、耳、口、鼻、觸之五大步驟,將有助於了解這位保母是否適合你的寶寶。 1.眼看:仔細用眼觀察保母家中環境是否安全,例如:兒童的活動環境是否有尖銳或凸出物、家具是否穩固不易傾倒、樓梯間有無堆積雜物、逃生路線是否暢通等。 2.耳聽:從談話當中仔細聆聽保母的回應與談吐,暸解保母的人格特質,拜訪時間可挑選保母家人在家的時間,瞭解保母的家庭氣氛與互動。 3.口問:不但要與保母討論未來對孩子活動空間的規劃,若任何疑問都可以詢問保母。 4.鼻聞:仔細聞聞保母家的空氣是否潮濕?是否通風良好不悶熱?孩子是否適合在這樣的空間裡長大? 5.手觸:用手觸碰保母家的室內環境及家具,以暸解是否有尖物或銳角的危險。 6.其他:臨近是否有公園等額外可使用的戶外活動空間?若接送有停車需求,附近是否有停車位?若保母家在高樓層,是否有安全逃生路線跟設備等。 有效溝通,建立信任感! 家長與保母最常因為照顧細節產生誤會。因為一開始的溝通不良,造成家長與保母無法充分互信,常讓很多小事變成大問題。不管是送托前還是送托後,有效的溝通都是很重要的,掌握以下要點能讓家長與保母溝通更順暢: 1.選擇適當時間:避免在彼此趕時間及孩子哭鬧時談話。 2.態度合宜:以尊重及真誠態度與對方談話。 3.表達內容要清楚而明確:先以讚美及鼓勵的話語開頭,再表達自己觀察到什麼,提供什麼建議給對方參考,讓溝通的過程變成是分享與支持,以增進彼此的了解與共識。 有了保母,孩子的成長還是需要家長參與! 保母的角色是家長的最佳助手,但孩子的成長還是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家長可不能把所有的養育及教育責任都交給保母,畢竟再優質的保母也不能取代父母的角色! 所以,家長除了幫孩子找到一個好保母之外,還是應該隨時關心並參與孩子的成長,並替孩子的托育品質把關,因為父母是孩子及保母最親密的伙伴。

0∼1歲寶寶怎麼吃?

2011年11月30日
公開
72

文 / 俞嵐   母奶或配方奶是6個月內寶寶的主食,6∼12個月又進入奶與副食品的交接期,讓我們來看看各種與「奶」有關的觀念,同時還要告訴你如何在進入副食品時期,讓寶寶達到飲食均衡的技巧。 0∼6個月餵奶基本觀念 奶是6個月內寶寶的主食和飲料,無論是純母乳哺餵、人工哺餵,還是混合哺餵,相信都有各種關於寶寶喝奶的問題想了解,下面針對幾項典型情況,為媽媽建立餵奶的基本觀念。 新生兒寶寶怎麼吃? 因為媽媽餵奶還不夠熟練、寶寶胃容量小所以吃得也少,在剛出生階段一天要餵10多次的媽媽不在少數。當寶寶0∼1個月時,原則上是哭的時候(排除尿濕、不舒服原因)就要餵奶,但寶寶滿月以後,哺餵開始進入正常軌道,只要媽媽奶水充足,寶寶吃一頓母乳應可維持1個半小時到2個半小時。如果是喝配方奶,大約3∼4小時餵一次。 如果寶寶喝奶時愛喝不喝、吃一會玩一會或者打盹,因為這樣每次喝的量太少而要喝很多次的話,可以輕輕捏捏寶寶的小臉蛋,提醒寶寶認真喝奶,讓他充分吮吸。 如果寶寶還常常哭著要喝奶的話,有可能是媽媽的奶水不足,可考慮適當補充配方奶,或媽媽本身努力多喝一些發奶食物。 寶寶奶量充足的表現 ◎精神狀態:寶寶醒的時候安穩、情緒好;睡時香甜。 ◎便便情況:一整天有6次以上透明帶黃色的小便;一天2∼3次形狀良好的軟便。 ◎體重指標:寶寶四個月時體重約出生時體重的兩倍;滿六個月,男寶寶體重大約有7∼9.5公斤,女寶寶大約6.5∼8.5公斤。 母奶是寶寶食物的第一選擇 理由一:母乳是完美的食物 母乳含有嬰兒前6個月需要的所有營養,而且容易消化,正是嬰兒所需。 理由二:天然的最好 母乳新鮮,冷熱合適。不同階段的乳汁適合不同年齡的嬰兒需要。配方奶都是以母乳成分為指標所製作的。 理由三:寶寶身強體健 初乳是新生兒第一針預防針。母乳可促進嬰兒免疫系統與腦部最好發展。母乳能降低寶寶感染。 理由四:母親健康 寶寶吸吮是最佳的子宮收縮劑。母親因親自哺餵寶寶,看著寶寶一天天健康成長而獲得心理上及精神上的回饋。 母乳與配方奶之間的平衝 很多媽媽會為自己奶水少而擔心不已,不過,建議媽媽不要過早給寶寶添加配方奶粉,因為只有在寶寶勤奮地吮吸下,母乳才會越來越多。 配方奶沒有母乳那麼容易消化,因此,寶寶沒那麼快餓,更不會努力地去吸媽媽的母奶了,而且不少配方奶味道比母奶重,寶寶很容易貪戀香甜而抗拒其實對自己更有好處的母奶。 如果奶水實在太少,寶寶因為餓而哭鬧,可以每餐少量添加30∼40毫升的配方奶,不過還是盡量要讓寶寶多吮吸乳頭,以刺激媽媽分泌奶水。 進入厭奶期 有些寶寶在4∼6個月時會有一段厭奶期,但奶仍是6個月內寶寶的主食和飲料,所以還是要想想辦法增加奶量。 這階段的寶寶對新東西特別感興趣,可能愛吃副食品而不太愛喝奶;也有可能因為媽媽準備去上班,寶寶無法直接喝母乳而拒奶;有些則是因為乳牙萌出,牙齦難受而不愛吃東西。媽媽可以注意一下原因再想辦法。 可以把兩餐喝奶的時間間隔拉長,等到寶寶餓了再給寶寶喝。另外,可以先餵奶再給寶寶吃副食品。或是暫時先以副食品取代喝奶,日後再把奶加進來。 每個寶寶對新食物適應能力各不相同,媽媽要有寬容心和忍耐力,不要因為寶寶不喝奶或不肯吃副食品而放任不管,因為用牙齦咀嚼副食品可以促進長牙和口腔運動。在開始添加副食品的最初階段,不要勉強寶寶馬上接受新食物,實在不想吃可以過兩天再試餵,以免造成寶寶對新食物的抗拒心理,相信在多次嘗試後寶寶就會接受。 正確的斷奶觀念 有些媽媽以為斷奶,就是不用再喝奶,只要多吃副食品就可以了,這是錯誤的觀念,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寶寶喝母乳至少要喝到6個月。而「斷奶」是指停掉母乳,改喝配方奶或成長奶粉,而不是指連牛奶也不喝了。1歲以內斷母乳的寶寶,基本上還必須以配方奶粉為輔助項目,因為乳製品是蛋白質和鈣質的最優質的來源。 其實,上班並不等於就要斷奶,如果可以的話,可以採用混合餵養的方式,盡量讓寶寶可以吃母乳到1歲∼1歲半。 想要斷奶時也不要匆忙斷奶,或是採用立即斷奶的方式,可以嘗試逐步斷奶的做法。媽媽可以把奶水擠出來,請保母裝在奶瓶裡給寶寶喝,然後逐步用配方奶換掉母乳,下班以後多陪伴寶寶,在斷奶的過程中要給寶寶更多關愛。 利用長假來斷奶是很好的方法,因為媽媽不用上班,白天可以一直陪伴在寶寶身邊,在這段時間內,還可以讓以後白天接替媽媽照顧寶寶的大人多和寶寶接觸,建立感情,這樣也不會讓寶寶在媽媽上班後無法適應。 不同月齡的每日參考奶量 月齡 每日參考奶量 4個月 700∼1000ml 6個月 800∼900ml 9個月 800ml 12個月 600ml 18個月 400ml 小叮嚀 母乳冷凍可以保存3個月左右,媽媽可以在每袋冷凍的母乳上寫上時間的標籤,以做到先存的先吃。要吃前可以將母乳從冷凍箱放到冷藏層解凍,冷凍母乳的營養成分、免疫成分都不會發生改變,但一定要放在熱水裡隔水加熱,微波爐加熱或瓦斯爐直接加熱會破壞母乳中的成分。已經解凍的母乳一定要全部吃完,不能再次存回冷凍庫喔。有了這些知識,媽媽上班後寶寶也能夠吃母乳了。 寶寶體重過重怎麼辦? 有的媽媽表示,每餐都是按照奶粉罐上說明的量來餵奶,可是寶寶體重還是偏重,很擔心把寶寶養成「米其林」寶寶。 有些配方奶罐上說明的每餐參考奶量會偏高,可以按照100∼150ml�每公斤體重總量給寶寶分餐餵奶。(例如4公斤寶寶,每天建議的總奶量為400∼600ml) 體重比標準體重高太多的寶寶,每餐奶量可適當減少,例如每天總奶量定在體重×100∼120ml左右,而體重低的寶寶則可提高的奶量,可以將每天總奶量定為體重×150ml。 每天總奶量不要太過度,也不需餵得太密集,大約3∼4小時餵一次即可,奶粉也要依照建議來沖泡,不要沖得太濃或太淡。如果太濃蛋白質攝入過多,不僅會讓寶寶變成「米其林」般的肥胖寶寶,還會引起便秘、消化不良。 已經習慣每餐喝很多奶,不喝到足量就要哭吵的寶寶,可以在餵奶前餵20∼30ml的水,讓他先有些飽足感。 6∼12個月副食品添加基本觀念 正確添加副食品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和健康都是很重要的,給寶寶吃得過於精細、讓寶寶攝入過多的蛋白質、錯過寶寶訓練咀嚼的口腔運動能力的關鍵期,是媽媽們常犯的幾項錯誤。 添加副食品的重要性 1.添加副食品是為寶寶以後能像成人一樣達到一日三餐的飲食準備。 2.吃副食品可以豐富寶寶的味覺,讓寶寶以後對各種口味都具備接受能力,不會挑食、偏食而影響營養攝取。 3.此外,豐富寶寶的口腔觸覺,用小匙來餵寶寶會讓寶寶產生很不同的口腔觸覺,並能訓練咀嚼能力的學習,促進長牙、口腔發育,讓消化系統發育完善。 4.副食品可補充母乳或配方奶中不足的營養成分,滿足寶寶生長發育的更多需求。 4∼6個月是添加副食品的好時機,當然,不能只單純地從月齡上判斷是否應該給寶寶添加副食品。一般來說,配方奶的寶寶要比母乳和混合餵養的寶寶早些添加,如果有過敏問題的寶寶,則建議添加副食品的時間,可等到六個月之後,以減少過敏的可能性。 副食品添加的種類、順序、時間 在添加副食品的準備階段,大約是寶寶4個月左右,可以在兩餐奶當中,用小匙餵寶寶喝點蔬菜汁和果汁,用小匙而不用奶瓶可豐富寶寶的觸覺,促進口腔運動。 因為寶寶偏好甜味,可以先添加蔬菜汁,以免寶寶愛上了甜的果汁後,讓他再吃蔬菜汁比較困難。果汁要稀釋一倍後再給寶寶喝,每次在30毫升左右,要注意酸度和甜度過高的果汁,寶寶喝了以後可能會腹瀉。 在4個月內,因為寶寶的消化系統還不完善,所以除了一些果汁水、蔬菜水外,不要給寶寶添加半固體的食物,特別是米粉之類的副食品,以免造成寶寶的消化不良,而影響正常喝奶。 從4個月開始就可以準備添加副食品了,量要從少到多,調製時從稀到稠,從流質到半固體、固體,最好每次只添加一種,為寶寶添加新食物時,要搭配寶寶吃慣了的原來食物,一種新食物的適應期在7天左右,如果寶寶沒有過敏反應就可以繼續添加新的食品。 食物種類可以先從蛋黃開始添加,接下來是米粉、麥粉、菜泥、果泥、肝泥、魚泥、肉泥,然後是稀飯、碎菜、爛飯,最後到了快一歲時才讓寶寶吃肉、吃菜、吃飯。 另外,建議可提供一歲大的寶寶每週一次肝類的食品。因為動物肝臟幾乎包辦了所有維生素,而且含鐵豐富。 副食品添加進階表 4∼5個月 流質類食物,例如米粉、麥粉、蔬果泥、魚泥、肝泥、肉泥等泥類食品。 6月∼8個月 給寶寶提供半固體糊狀食物;口腔能做有意識的咀嚼運動,是學「吃」關鍵期。 8∼10個月 稠粥、碎菜、爛飯、爛麵條、蛋羹、肉末、嫩豆腐等。為了訓練咀嚼能力和口腔運動,可以提供寶寶一些饅頭片、小牙餅、蘋果片等讓寶寶用手抓著吃。 10月∼12個月 讓寶寶訓練吃塊狀的食物,並嘗試讓他自己拿著吃,或用小叉子叉來吃。 寶寶適合清淡飲食 4個月後給寶寶添加副食品,是為了擴大寶寶的味覺能力,如果一開始就吃口味重的食物就無法嚐出食物本身的味道,所以,先吃清淡些可以讓寶寶保持對各種味道的敏感性,以後比較不會偏食或挑食。 但也不是因此完全不調味,完全不放調味料會影響魚、肉、蛋、豆腐本身的美味,或讓寶寶覺得單調而無味,因此,可以視情況加少許鹽讓寶寶嚐到合宜的鹹味為宜。 攝入過多蛋白質造成「米其林」寶寶 為了讓寶寶快快長大,很多媽媽總是提供太多的魚、肉、蛋、奶、海鮮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這些食物確實能促進寶寶的發育,但一味地大量的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會減少其他營養素的攝入。 其實,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也是寶寶所必需的營養,現代的寶寶粗糧、蔬菜、水果都吃得很少,造成營養不均衡,不僅加重寶寶腎臟的負擔,還會讓寶寶變成肥胖的「米其林」寶寶,並引發便秘等情況。 因此,寶寶在攝取的內容物上應該要均衡,最好多吃蔬菜水果,保證膳食平衡才是健康的關鍵。 不要讓寶寶吃得過於精細 寶寶6個月開始就應該添加半固體的食物了,如果寶寶吃泥狀食物時間過長,吃得過於精細、膳食纖維缺乏,粗糧、蔬菜、水果吃的少是造成寶寶便秘的主要原因。 很多寶寶不喜歡吃蔬菜、水果,究其原因就是在6個月階段咀嚼訓練的關鍵期,沒有及時添加合適的副食品,或者一直只吃流質的食物,咀嚼能力、吞咽能力、口腔運動都太差而嚼不動、咽不下蔬菜水果。膳食纖維攝入太少,寶寶當然就會發生便秘和肥胖。 小叮嚀 ◎9個月時,可以訓練寶寶用杯子喝水;讓寶寶模仿拿湯匙、叉子,練習手的功能。 ◎1歲左右,可以讓寶寶學習吃飯,剛開始可能弄得一片狼籍,寶寶會用手抓飯或把食物舀掉了,但慢慢學習能力就會進步。 ◎1歲開始,餵寶寶吃飯的時間最好在半小時內結束,如果寶寶不餓時不一定要逼他吃,讓他了解吃飯時間要專心吃飯,平時不要給予太多的零食,以免影響正餐。 引用自親子學苑

嬰兒猝死症候群的預防建議

2011年11月27日
公開
64

台灣兒科醫學會 制定日期:2011年11月22日 嬰兒猝死症候群在一個月以下新生兒並不常見,其發生率在2-3個月大時達到高峰。根據美國兒科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建議,嬰兒猝死症候群的定義是:「一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學界對其致病機制的瞭解,始於1980年代荷蘭的流行病學調查,當時發現趴睡是嬰兒猝死症候群的的危險因素之一。雖然此事並未受到重視,但後來紐澳等國家也陸續發現趴睡是重要的危險因素,於是從1991 年開始宣導不要趴睡,結果該地的嬰兒猝死症候群發生率急遽下降。美國於1992年開始建議不要趴睡,並於1994年發起"Back to Sleep"運動,同樣得到嬰兒猝死大幅減少的成果。 趴睡與嬰兒猝死之相關原因不明,但最受矚目的可能解釋是有些嬰兒於睡夢中驚醒的神經反應不佳,所以發生窒息等事故時可能死於夢中,而趴睡容易導致窒息,所以應當避免。為了預防嬰兒猝死,必須排除任何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因素。參考2011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公布的最新建議,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下列事項以預防嬰兒猝死: 1.一歲以下嬰兒每次睡眠都應該仰睡,側睡並不安全。 2.床鋪表面必須堅實,外表可包以被單。 3.嬰兒不可與其他人同睡,但建議與父母同室睡眠。父母可將嬰兒抱在床上餵奶或安撫,在父母要入睡前即應將嬰兒放置在其嬰兒床上,雙胞胎與多胞胎也應該分床睡眠(註:有委員建議加上以下敘述「但是兒科醫師應該有足夠的敏感性並且尊重不同文化對睡眠安排的差異性。雖然同床共眠可能有潛在危險性,但是父母還是可能選擇同床共眠。」)。下列情形是引起嬰兒猝死的高危險因素,隨時都特別需要避免: ●父母與小於三個月的嬰兒同床睡眠。 ●嬰兒與剛剛抽菸的成人或懷孕時抽菸的母親同床。 ●嬰兒與很勞累的成人同床。 ●嬰兒與使用某些藥物(例如某些抗憂鬱藥物、止痛藥)或有藥癮、酒癮之成人同床。 ●嬰兒與父母以外的任何人同床,包括其他兒童。 ●嬰兒與多人同床。 ●嬰兒與其他人在鬆軟表面家具上同睡,例如水床、老舊床墊、沙發、扶手椅等。 4.嬰兒床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等。等軟的物件,嬰兒床應堅硬並蓋以被單。 5.孕婦應接受例行產前檢查,研究顯示可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6.懷孕時與生產後必須避免暴露吸菸。 7.懷孕與生產後必須避免喝酒與使用非法藥物。 8.餵哺母乳。 9.可考慮在睡眠時使用奶嘴,奶嘴不可懸掛於嬰兒頸部或附著與嬰兒衣物上。如果嬰兒拒絕奶嘴,則不應強迫,可在年齡稍大後再嘗試。餵哺母乳者可在已明確建立母乳餵食後再開始於嬰兒睡眠時使用奶嘴,一般於3-4週大之後。 10.避免環境過熱。 11.常規接種疫苗,有研究顯示可能有降低嬰兒猝死效果。 12.不必使用市面上宣稱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的用具,因為它們都沒有實效的驗證。 13.不必使用家用心律呼吸監視器,這種器具可監測窒息、心跳過慢、缺氧等情形,但並無證據顯示可以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率。 14.為了促進發育並避免後頭部扁平,每天可在家長監督下讓嬰兒清醒時採俯臥姿勢 15.健康醫療工作者、嬰兒室與新生兒病房醫護人員、兒童照護提供者都需要瞭解並進行降低嬰兒猝死危險因素的措施。 16.新聞媒體與製造業的報導與宣傳應遵循預防嬰兒猝死的建議。 17.持續推行仰睡運動,推動民眾教育讓褓母、祖父母等照顧者均獲知相關訊息,醫護專業人員應在嬰兒出院前告知家屬這些資訊。哺育母乳之嬰兒建議於一個月已經建立母乳哺育習慣後再使用奶嘴。 參考資料: 1.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Lee CL, Chung TL. SIDS and other sleep-related infant deaths: expansi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a safe infant sleeping environment. Pediatrics 2011;128(5):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