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兒童注意力的發展與問題〈下〉

2011年08月23日
公開
49

意力調控的功能,簡單來分,可以有下列四個方面:其一:控制知覺進入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覺與不自覺地選擇環境的刺激進入腦中的能力,如果選擇的功能正常,則孩子會看到、聽到、觸接到和一般人一樣的訊息。出差錯的狀態有許多種,像是:有些孩子過了入學年齡,還只偏重輪廓知覺或細瑣的知覺,無法隨自己的意思在整體與細節中轉換,選擇應該重視的部分;有些孩子無法全面性、完整性地搜索視覺訊息,只看到局部或某一邊。      其二:選擇行為反應:每個人的腦子中隨時有極多的神經消息在傳遞,有許多意念在飛轉,可做出許多不同的行為反應。在這方面,所謂的注意力調控是,腦子成功地促使肌肉系統做出當時最切當的反應,這反應可以是別人要求做的、或小孩自己希望作的。而注意力控制失敗,就可能做出當時不該做的反應,像是:不該按按鍵時卻按了,不該踩油門時卻踩了,如果問他知不知道反應錯了,他又說知道。這功能大部分依賴大腦額葉系統的正常發展與成熟,傳統被診斷成衝動型注意力缺損的兒童、或腦部受傷以後的行為失控,即是這方面功能有障礙。      其三:注意力的資源問題:先用供電的問題來做比喻,一部發電機如果能發較多的電,就可以同時供好幾部機器使用,可以完成較多的功能。因為這也是源於神經系統與神經傳導物質的成熟,所以孩童年齡越大,資源越多,一般相信,會發展到青少年末期和少成年期。一個孩子可能因為神經系統的限制導致注意力資源不足,也可能只是短時間的現階段的腦部能量不足(因為飢餓或疲倦),而無法做出其他孩子可以完成的工作。      值得提醒的是,就像耗電的機種往往是功能不佳的機種一樣,孩子應付不熟悉或複雜度高的事物時,既表現不佳、耗損的注意力資源也較多,將是惡循環似的,又使功能愈差。所以,知覺選擇功能不佳、或反應控制不佳的孩子,做同一件事時往往要比其他小孩耗損更多注意力資源,不耐煩、發脾氣自然常見。而且,情緒高昇的時候也會耗損注意力資源,所以緊張、生氣、太興奮、壓力大,都造成注意力資源變少,而不足以表現出平常時候可以做到的知覺選擇與反應選擇的功能。千萬不要低估注意力功能不佳的孩子的挫折感。      此外,越熟練的功能就越自動化,也就越省注意力資源,但是,越自動化,在特殊情境下,也越無法隨個人與情境的需求改變反應,這是訓練孩子時的兩難困境。      其四:注意力的持續問題。人類對沒有變化的同一件事,可以持續的時間長度都是一樣頗為短的。要不有新的刺激進來,要不在腦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活動,否則是持續不下去的。個體有『興趣』時,可能就是『與舊有的經驗產生關連』的時候、或『對舊刺激有發生新的觀點』的時候,就可以維持充分的注意力。個體有『意志力』,可能就是不斷在腦中『激發刺激』來提醒自己,也同樣可以持續。兒童可以引動的舊經驗較少,意志力又是學齡期才逐步成熟的,當然持續力較差。最後,持續不了,也有可能注意力資源用光了。      總之,注意力是學習的基礎,父母如果懷疑孩子有注意力方面的問題時,應注意區辨其類型,以提供專業人員作診斷或復健的參考。日常生活中,適當的營養與熱能的補給、足夠的睡眠與休息是最基礎的,而多利用孩子已經呈現的動機與興趣,觀察孩子的資源量,少激起情緒反應,教他利用口訣去協助注意力調控,都是帶好心肝寶貝的不二法門。             ∼文 高醫心理系 郭乃文∼

兒童注意力的發展與問題〈上〉

2011年08月22日
公開
47

小孩子的注意力問題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十個家長有九個會常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夠集中,事實上,每個孩子的注意力發展都遵循了一些原則,但是,每個孩子注意力的特色與問題,可能並不太一樣。雖然本篇短文的主旨是企圖解釋一些相關現象,卻難免因篇幅有限及個人角度而發生遺漏或偏頗,僅希望能由專業知識的角度,提倡一點有益於孩子本身利益的觀念,以供參考。以下,就兒童注意力發展的基本特色先加以說明:      注意力是人類長久演化以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要展現良好的注意力,幾乎與大腦神經系統的每個重要部門都有關係。所以,很多神經系統的疾病或多或少都可能產生注意力調控不理想的狀態。   注意力的調控基本上是一大組神經系統的成功的相互配合,所以,神經系統的正常運作與成熟的速度決定了兒童注意力的表現。在此,正常運作指的是和一般人類小孩所擁有的基因所決定的神經功能相比較。      注意力的調控,與動機強弱息息相關。年紀愈小的孩子,愈沒有辦法去應付身體中原始的生物性動機(例如:飢餓、衝動、情緒暴漲、反射動作等等),也愈沒有辦法追尋社會性動機(像是:保持清潔、作事情完整、坐好不要動、為將來著想等等)。孩子主觀上覺得有趣味的事情,是他動機最強的部分,也最能展現注意力調控的能力。      幼小兒童沒辦法統整腦子中許許多多的神經細胞的消息,因此,常有些功能不足是因為發展尚未完成。像是胼胝體,一般要等到大約五歲以後才有很好的左右腦的溝通功能,在這之前,孩子可能說的與做的不太一致,也可能說(說給自己聽)要這麼做,但是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就做好了。又像是,胼胝體旁邊的扣帶回與一個人能正確選擇行為反應、抑制不需要的刺激與反應、安排反應的順序等都有關連,如果這部位所傳送的神經消息尚無法與其他神經消息絕緣,就可能產生父母師長口中『規矩不佳』、『失控』、或『生番』的小朋友。     因此,觀察或評估兒童注意力功能,千萬要分析其發展的程度,是不是走在正常發展的軌道,不要一味怪罪教養問題、動機不強、或者是不合作。如果走在不正常的發展軌道上,就應逐步分析其注意力調控的主要困難何在,再作進一步的介入計畫。            ∼文 高醫心理系 郭乃文∼

不傷孩子的聰明懲罰~ 從錯誤中學習

2011年08月19日
公開
38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為他好,但粗暴的責罵和處罰是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 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 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麼你給他一點「顏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為界限,明確什麼事情是可以,什麼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為,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為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為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不要因為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麼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懲罰的程度。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不良行為。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為。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懲罰你嗎?」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為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更覺委屈,問父親 :「我比您小,您為什麼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受罰。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為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為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麼錯就要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為你情緒好壞而變化。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為,你可以打手勢或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為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為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為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為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為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為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為真認為爸媽不喜歡自己了。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為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產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為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分辨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為標準。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當孩子要錯誤的地方 不要一味只是要用打或不明理的方式處罰 可以利用一些特別的方式 來讓孩子改正過來 也可以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

10個最危險的逗寶寶方式

2011年08月18日
公開
36

拋寶寶 危險動作:用手托住寶寶的身體,往上拋出三四尺高,在其下落時用雙手接住。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非常大,不僅有可能損傷成年人,而且成年人手指也有可能戳傷寶寶,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會引起內傷。更危險的是,一旦未能準確接住寶寶,後果不堪設想。 「坐飛機」 危險動作:雙手分別抓住寶寶的脖頸和腳腕,用力往上舉,同時轉圈。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方式不僅有跌傷寶寶的危險,還有導致腦癱的危險。 因為這種快速旋轉,會使寶寶的腦組織與顱骨相撞,損傷腦神經,影響大腦的發育。 轉圈子 危險動作:大人雙手抓住寶寶的兩隻手腕,提起後飛快轉圈。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會使寶寶轉得頭暈眼花,放在地上站立不穩,甚至跌傷。有時還因離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寶寶的手腕關節脫位。 「中彈」 危險動作:讓寶寶張開口,向其口內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這是十分危險的遊戲。 對寶寶的危害:一旦花生米或豆子投入氣管,或寶寶笑時嗆入氣管,輕者嗆咳,重者窒息。 「拔蘿蔔」 危險動作:有些大人想試一下寶寶的重量或者逗寶寶開心,和寶寶玩「拔蘿蔔的遊戲,雙手拉住寶寶的手臂提離地面。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動作最易扭傷寶寶的手腕關節和肩關節,導致脫臼,增添寶寶的痛苦。 過多逗笑寶寶 危險動作:適當地逗逗小寶寶,既可給家庭帶來樂趣,也能使寶寶在笑聲中健康成長。但是,過分的逗笑卻會帶來一些不好的後果。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逗得笑聲不絕,會造成瞬間窒息、缺氧,引起暫時性腦缺血,有損腦功能,還可能引起口吃。 過分張口大笑,容易造成下頜關節脫臼。睡前逗笑,還會影響寶寶入睡。 觸摸生殖器 危險動作:有一些大人喜歡用手抓摸小男孩的生殖器逗他玩,這種逗樂方式不但不雅觀,還對寶寶的健康有不良影響。 對寶寶的危害:這種逗樂方式有可能使寶寶以後出現手淫的壞習慣,加上寶寶的生殖器和尿道粘膜比較嬌嫩,容易受到損傷。大人手上沾染的病菌會侵入寶寶尿道,造成泌尿系統感染。 亂捏鼻子 危險動作: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寶寶的鼻子長得扁,或者想逗寶寶樂,喜歡用手捏寶寶的鼻子。別小看這輕輕的一捏,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對寶寶的危害:常捏鼻子會損傷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禦功能,容易受到細菌、病毒侵犯而生病。亂捏鼻子會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細菌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誘發中耳炎。 扯寶寶面頰 危險動作:寶寶長得活潑可愛,父母和親朋好友常常喜歡用手擰寶寶的面頰,其實表達喜愛的方式有很多,何必要用這種容易讓寶寶受傷的做法呢 對寶寶的危害:寶寶面頰脂肪墊豐滿,肌肉張力低,常受刺激易使局部軟組織和血管神經受到損傷。此外,如經常受到刺激,腮腺和腮腺管收縮能力會降低,可引起寶寶流涎和腮腺感染。 口對口餵食 危險動作:父母害怕寶寶被燙著,在給寶寶餵食時,喜歡自己先嘗一下或者將食物嚼爛,然後用嘴將食物餵給寶寶,這其中帶有逗樂的成分,但也有潛在的害處。 對寶寶的危害:這樣做易將細菌傳給寶寶,增加寶寶患病的機會,尤其是某些經唾液傳播的傳染病如甲型肝炎、肺結核等。

保母溝通百分百

2011年08月17日
公開
39

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副主委姚寶珍 挑選一個好保母是雙薪家庭的重要任務,相信家長們一開始都已針對自己的需求和理念挑選了最合適的保母,但有許多問題卻是在保母開始帶養寶寶後才陸續出現,此時,溝通成了最重要的動作,唯有良性溝通,才能為分歧的理念解套! 挑選保母的條件不外乎是評估保母人格特質、專業度及帶養環境等,亦或是靠口耳相傳也能找到有口碑的好保母,但有時仍會因理念不同而和保母有所摩擦,兩人都是為了寶寶好,如何和保母溝通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良好關係是溝通的第一步 擔任保母有三十餘年經驗的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副主委姚寶珍,本身是幼保科系出身,十分了解孩子的發展,再加上經驗累積,許多家長都十分信任她的專業。姚寶珍副主委表示,要和保母擁有良性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把保母當作夥伴、朋友。 她說「人都是互相的,怎麼待人,人就怎麼待你」,自己也都把家長當作朋友,並不會仗著自己有多年的保母經驗就倚老賣老,反而是主動跟家長說「大家可以相互交換意見,搞不好有自己不知道的新方法」,如此互助互信的待人方式讓家長相當信任,並且擁有平衡的互動關係。因此,家長也應持這樣的態度來與保母相處,既然保母是當初百般評估後的首選,想必有其優勢之處,保持「互相交換意見」才是最好的態度。 建立良性與雙向溝通 與保母有了平衡的對等關係後,即便發現意見不同,通常也能擁有「良性溝通」!姚寶珍副主委表示,所謂良性溝通,就是對方百分之百接收到自己所說的話,並沒有因為表達方式或說話技巧而使得對方接收到的意思,與自己的本意南轅北轍,在雙方都將自己的意見說出後,接納彼此的意見,再針對問題討論,以達雙向溝通。 發揮同理心 曾受過中華民國演說訓練的姚寶珍副主委表示,與人說話時,最重要的就是發揮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如此便能理解對方想法和做法的根本原因。此外,也要懂得讚美別人,在提出意見前先做一些適度的讚美,潤滑彼此間的關係,除了能對人產生正面的鼓勵作用,更有助於建立彼此的良好關係。 擅用肢體語言 適度的肢體語言也能引起另一種共鳴,拉進彼此間的距離,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適當的肢體語言,若是在尚未建立好一定的關係前,有時過度的肢體語言或碰觸反而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使用委婉的口語技巧 一個正向的肢體動作可以為彼此的溝通產生加分的效果,像是兩人間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並且盡量處於相同的高度,談話時看著對方的臉,當對方說話 時保持回應,以讓對方知道你有聽到且有聽進去,這些都是最初步的尊重。 避免命令口氣 說話時要避免使用命令、指使或質疑的口氣,像是「你怎麼會給他穿那麼多衣服?」、「你這樣做很奇怪」,像上述的口氣雖然是直接的反應,有時並沒有惡意,但是卻令人不舒服,若家長對保母的做法有意見或其他建議時,不妨用較委婉的「我覺得」的語氣,像是「今天天氣比較熱,我覺得好像可以把外面這件脫掉」、「我覺得好像怎麼做比較好,你覺得呢?」 避開情緒字眼 要給建議時,一定要避免掉情緒性的字眼或語氣,以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覺得受到批評,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說明「這方面我倒是有不同的意見,你聽聽看…..」,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較能讓對方接受,也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 了解孩子的詳細作息 為了要和保母之間保有良好的溝通,家長一定要在發現問題時就即時提出,而不是等到孩子有狀況才追究責任或爭辯,因此,平日就要了解保母的做法及每天進行的事務。 製作檢核表 姚寶珍副主委表示,由於自己是由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訓練出的保母,也有加入保母支持系統,中心會製作一張「檢核表」給保母紀錄,每天家長接孩子的時候都可以參考這張檢核表,以了解一天中發生了哪些事,此外,台北市家扶中心受市政府所託監督保母,也希望能透過這個表格監督保母的權責,更讓保母和家長達到最有效的溝通。 親自接送孩子 除了查看這張表格外,姚寶珍也建議家長每天親自接送孩子,因為這是最好的溝通機會,保母可利用這個時間和家長分享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家長也好共同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也才能和保母相互交流意見。與保母溝通的這條路上,記得要有一定且一致的原則,若有問題應直接和保母討論,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直接指揮保母的做法,有時別人的說法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唯有和保母切磋討論才是最好的方式喔! 分享Facebook Plurk YAHOO! 分享在我的 Facebook 分享在我的 Plurk 分享在我的即時通

何時可以進行如廁訓練?

2011年08月15日
公開
38

父母要如何協助?兩歲以後比較適合 兩歲以後,大小便肌肉的控制與神經系統發展較為成熟,且較了解成人的指令、喜歡模仿成人、渴望表現獨立,當孩子此時在生理上、心理上已經準備好時,爸媽才可以著手進行訓練。 兩歲是一般的指標,孩子有個別差異,有時甚至要等到兩歲半才訓練會更好。通常男孩接受如廁訓練時,請爸爸從旁協助,效果會更好。 觀察孩子是否出現可進行如廁訓練的行為表現 當孩子出現了下列的行為表現,可考慮為孩子進行如廁訓練: (1) 寶寶膀胱控制的能力較好,超過兩小時以上,尿布才濕,且一次尿量較多。 (2) 有固定想上廁所的時間。 (3) 想要學大人坐馬桶。 (4) 會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 協助幼兒自己如廁的方法與技巧 原則上應配合孩子的意願與生理狀況作訓練,不可用打罵強迫的方式。 (1) 從白天的小便行為開始訓練。 (2) 從坐在馬桶上開始,訓練男孩時,也以坐著較容易。 (3) 教導幼兒練習自己脫褲子和洗手。 (4) 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上廁所,讓他從旁模仿。 (5) 先讓孩子穿著褲子坐在馬桶上玩耍。等孩子習慣坐在馬桶後,可試著脫去褲子,讓他習慣真實的如廁情況。 (6) 約隔兩小時,可詢問孩子想不想上廁所,帶他去廁所試試看。 (7) 利用圖畫書引導孩子,讓他挑選喜歡的馬桶、內褲花色;當孩子成功地在馬桶如廁時, 鼓勵他。 (8) 孩子若對如廁訓練感到挫折或抗拒時,建議先暫停訓練,過一段時間後再開始。

與人相處的10個建議

2011年08月14日
公開
46

1、給自己的嘴巴安上一把鎖, 不要試圖講出全部的想法。 培養低調和富有感染力的言談。 說話的方式比內容更為重要。    2、少作承諾,並保證它們的信譽。 一旦作出承諾,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履行。    3、永遠不要錯過贊賞和鼓勵別人的機會。 不論是誰做出漂亮的工作,都給予稱贊。 如果需要提出意見, 請以一種說明的態度,而不是鄙夷的態度。    4、關心別人的需要、工作、家庭和家人。 與快樂的人一起快樂; 與悲傷的人一起悲傷。 讓每一個與你交往的人,不論多麼卑微, 都能感覺到你對他的重視。    5、做一個快樂的人。 不要將自己不值一提的傷痛和失望傳染給周圍的人。 請記住,每個人都承擔著某些壓力。    6、保持開放的心態。 討論但不要爭論,即使不贊同, 也不憤忿,這是內心成熟的標記。    7、讓你的美德來說話。 拒絕談論別人的短處,不要傳播謠言。 這些將浪費你寶貴的時間, 並會極大地破壞你的人際關系。    8、謹慎地對待別人的情感。 揶揄和幽默不能以傷害別人為代價, 尤其當你認為可能性很小的時候。    9、無需擔心關於你的流言。 請記住, 散播流言的人並非世界上最準確的報道員。 以不變應萬變。 緊張不安加上壞心眼一般是背後議人是非的原因。    10、別太著急屬於自己的信譽, 將你自己做到最好,並要有耐心。 忘記你自己,讓別人來“記住”你。 這樣的成功更令人愉悅。

寶寶身體不適時吃的副食品

2011年08月13日
公開
47

便秘•口腔炎•厭奶(食欲不振) 寶寶身體不舒服,食不下嚥,父母最頭疼,一來擔心寶寶可能營養不足,嚴重者甚至可能引起脫水。本單元特別針對有便秘情況、發生口腔炎以及厭奶情況嚴重的寶寶,製作三道營養副食品,幫助爸媽克服寶寶身體不適時的棘手狀況。 企劃•執行�吳碧芳;攝影�詹建華;食譜設計•營養說明�台灣雀巢嬰幼兒營養品事業部營養師利佳蓉(便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兼組長李青蓉(口腔炎•食欲不振);烹飪示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兼組長李青蓉  便秘 寶寶便秘有可能是水分攝取不足,或腸道蠕動功能不佳,因此,補充水分及適度腹部按摩對寶寶都是有幫助的。有些寶寶可能在換奶時會出現暫時性便秘現象,原因可能是無法適應較高的牛奶蛋白,可以稍晚一點再給寶寶換奶。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台灣雀巢嬰幼兒營養品事業部營養師利佳蓉 新鮮水果黑棗麥糊餐 四至六個月大寶寶可以只用蘋果汁加入米麥精做成糊餐餵食,待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之後,再加入碎蘋果給寶寶吃。注意蘋果必須切成小丁狀,方便寶寶吞嚥。 製作重點 材料:雀巢巴黎香頌系列米麥精(順暢配方比菲麥精)5匙(奶粉匙)、溫開水45 c.c.、蘋果原汁30 c.c.、碎蘋果1湯匙 做法: 1.將半顆蘋果磨成泥,用消毒過的紗布榨出汁,再倒入碗中加入溫開水稀釋。 2.放入麥精及稀釋蘋果汁。 3.以湯匙攪拌後,靜置10~20秒,即完成。 4.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之後(約七個月大之後),可以將上述麥糊加入切成小丁狀的碎蘋果,增加食物的口感。 餵食原則 喝配方奶的寶寶,可以在大約四個月大開始嘗試添加副食品。喝母乳的寶寶,台灣小兒科醫學會一致建議滿六個月大後再開始添加。建議先從低致敏性且易消化吸收的榖類食物開始,寶寶第一次接觸ㄋㄟㄋㄟ以外的食物,應該使用嬰兒專用安全餐具餵食,藉以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避免為了方便而將米麥精和奶粉一起加入奶瓶沖泡給寶寶喝。每次添加,應把握一次一種新食物,由少量至多量、濃度由稀至稠、質地由細至粗、顆粒由小丁狀至塊狀、由液體到固體的原則。 Point 1.將蘋果磨成泥,用消毒過的紗布榨出汁,再倒入碗中加入溫開水稀釋。 2.標:將蘋果汁加入米麥精,攪拌均勻,可以調成不同濃稠度的麥糊給寶寶吃。 3.寶寶吃副食品一段時間後,可以加入碎蘋果,增加麥糊的口感。 營養成分∼水溶性纖維 蘋果、黑棗與燕麥皆富含水溶性纖維,可增加腸胃蠕動、使便便柔軟,幫助排便順暢。媽媽在製作副食品時,不妨讓寶寶的副食品變得複雜一點,不僅可促進寶寶食欲還可以讓便便變順暢。建議添加高纖維的食物,如:黑棗、番茄、葡萄,均有助大便的排出。另外,運動也是好方法,讓寶寶多爬,多運動都有助排便順暢。 營養成分∼寡醣類 根據研究發現:寡醣類(Pb1益菌生)及益生菌能改變細菌叢生態,幫助腸道蠕動,維持腸道消化機能。益生菌加上益菌生的協同作用,讓寶寶有健康腸胃道,營養吸收更完全。 口腔炎 許多家長都有這種頭痛的經驗,當寶寶有口腔咽喉的感染時,寶寶常會因為口腔發炎、紅腫疼痛的厲害,而不肯喝奶、吃東西,口腔疼痛的程度嚴重,也可能影響吞嚥功能,使得寶寶拒絕吃任何東西,而引起脫水和營養不良的現象。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兼組長李青蓉 魚香蒸蛋 口腔發炎且疼痛而影響吞嚥的寶寶,可將鯛魚和胡蘿蔔皆打成泥,再與蛋液混合做成蒸蛋給寶寶吃。 製作重點 材料:蛋1個、鯛魚20克、胡蘿蔔10克、高湯120c.c. 做法: 1. 鯛魚洗淨切碎,胡蘿蔔洗淨去皮磨成泥。 2. 將蛋打散,加入高湯拌勻;再加入做法1之材料攪拌均勻後,倒入容器中。 3. 用保鮮膜將容器封口封好,放入蒸鍋中以中火蒸10分鐘即完成。 餵食原則 以清涼飲食為主 當寶寶不吃不喝或食量明顯減少的時候,可用涼一點的電解質液或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開始吃副食品的寶寶,此時可以嘗試一些涼的稀飯湯或冰涼稀釋過,甜而不酸的新鮮果汁。九個月大以上的寶寶,口腔和舌頭有破洞,滴水不沾,拒食又很餓的時候,可以給點涼布丁、涼豆花、豆腐等入口即化的食物。此外,平常有喉嚨不適時可給予清淡或較清涼的飲食,減少太刺激或太熱的食物。 將成品打成泥狀餵食 口腔發炎且疼痛而影響吞嚥的寶寶,可將鯛魚和胡蘿蔔皆打成泥,再與蛋液混合做成蒸蛋,而口腔發炎已趨緩和及八個月以上的寶寶,則可直接食用放涼後的此道料理。若家族中已知對蛋白過敏,可以豆腐取代蛋液,將豆腐壓碎後與鯛魚泥及胡蘿蔔泥、高湯混勻後蒸熟。 Point 1.八個月以下寶寶,可將鯛魚及胡蘿蔔皆打成泥,再與蛋液混合做成蒸蛋。 2.將蛋液與材料拌勻後,在封口封上保鮮膜後,放入蒸鍋隔水蒸熟。 3.口腔炎期間,寶寶飲食以清涼,入口即化的食物為主,例如布丁、豆花、蒸蛋。 營養成分∼鯛魚•胡蘿蔔 鯛魚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和

過敏體質者離冷氣遠一點

2011年08月12日
公開
40

中西醫都同聲建議,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和冷氣保持距離,並且要注意冷氣室內外的溫度變化。      中醫多會建議「氣虛」或「寒症」體質的人最好不要吹冷氣,尤其是晚上,是一般人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如果直吹冷氣,就會因寒襲而加重病情。所謂的氣虛是指抵抗力差、新陳代謝不好、末梢血液循環不佳的人,所謂的寒症是指會因受寒而不舒服如拉肚子者。      尤其是過敏體質的病人,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及有風濕症狀的老人家,晚上最好不要吹冷氣,連電風扇都最好只吹向牆壁,不能直吹身體,像老人家常覺得自己的肘關節,雖然沒有紅腫,也非退化性關節炎,但一吹到冷氣就會痠痛,可能是以前局部受過傷或是肌腱炎未痊癒,也要離冷氣遠一些,免得這些身上的「氣象台」在吹冷氣時發作。   冷氣對皮膚也會帶來很大的負擔。冷氣的除濕效果,會讓皮膚失去水分,有些人長期待在冷氣房,突然外出時會覺得上眼皮奇癢,而忍不住搔癢,有的揉得眼皮痠痛或是感染了結膜炎,有的人則因氣溫驟變,而出疹子。有些氣喘的人因吹冷氣,或是室內外的氣溫變化,而誘發氣喘,也有不少醫生提醒,冷氣機裡的塵埃及細菌,如果不得不待在冷氣房中,或是不吹冷氣真的很難受,醫師建議,晚上睡覺時應穿長褲長袖來保暖。有過敏體質的人儘量避免坐在冷氣風口,並可選擇信譽佳的廠商生產的保濕產品如乳液及凝膠等,來減緩皮膚乾燥的問題。 ∼摘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外科兒童醫學網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若有引用不當之處請來信告知 ,我們當立即更正∼

你相不相信「相信的力量」?

2011年08月10日
公開
41

作者:李偉文 父母保護過度、幫孩子做太多事,等於剝奪了孩子練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父母埋怨孩子太倚賴自己時,或許要先反省自己,檢視與孩子的互動 這幾年常有機會到媽媽讀書會或家長團體活動中演講,偶爾我會丟出一個問題:「假如在孩子小學或中學畢業之前,你能夠送給孩子三樣禮物,這三樣禮物可以讓我們很放心的看著他們面對未來世界的競爭與挑戰。你會送給孩子哪些禮物?」 當然,每次討論時答案五花八門,家長們各有其關注點。但令我訝異的是,幾乎都會出現「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禮物。 從父母很在乎「解決問題的能力」的背後,或許可推測現在的孩子非常欠缺這個能力。可是大家似乎又覺得面對未來競爭激烈且不確定的世界,「解決問題」很重要。 孩子會面對的「問題」,大約可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課業知識上的;一個是生活上或與人互動等等這類大哉問。 我們想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態度,也就是孩子願意去面對問題,也有耐心了解問題;另外一種是實質的技巧,也就是具體的能力。 解決課業知識上的問題比較簡單,至少孩子在學校或家裡所謂的學習,大概都是在處理這方面的問題。在家孩子若問我這類的問題,我一定不會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要求他們先說出已了解的部分,並要他們先猜猜看答案可能是什麼。學習蘇格拉底的方法,反問孩子一些問題,用問題來回答問題,引導孩子去思考。當然,也要協助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並建立自己查書或上網找答案的習慣。 課業問題之外,我相信「孩子在生活中的無能」恐怕更令人擔心,這也是台灣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都欠缺的一環。教育哲學家杜威說:「生活即教育。」歐洲許多國家的基礎教育認為,教孩子怎麼生活是最核心的目標;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學會知識,也會將所學的知識使用在生活中。 那些不會解決生活問題的孩子,大部分是父母造成的。因為父母保護過度、幫孩子做太多事,等於剝奪了孩子練習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父母埋怨孩子太倚賴自己時,或許要先反省自己,檢視與孩子的互動。 而且,隨著世界在變,問題也不斷在改變,我們也真的無法「事先」讓孩子去練習如何解決問題。這時候,孩子如何面對問題的態度就很重要了。 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嘗試,在錯誤中學習,累積經驗,有些小挫折、也有些小成功,學會忍耐;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擁有自己也能做到的信心。這些練習的機會,我除了讓孩子透過參加社團獲得之外,在家庭生活中也儘量讓他們表現。比如,全家出門旅行或購物、用餐時,讓他們安排行程、接洽大小事情,我們只站在他們後面,不講話也不干涉,最多只在事前或事後稍做引導或鼓勵。 家長要懂得放手、要相信孩子,這種相信的力量,就會建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1-08 親子天下雜誌26期

《副食品》每階段可以吃的食材參考

2011年08月08日
公開
42

《副食品》每階段可以吃的食材參考(4-6個月.7-8個月.9-11個月.1 歲) ●未滿六個月要吃副食品的低過敏食材:(強烈建議四個月開始吃副食品) •地瓜、白米、酪梨、高麗菜、紅蘿蔔、白綠花椰菜、南瓜、蘋果、木 瓜、葡萄、梨子、雞肉 •TIPS:強烈建議嘗試香蕉 雖然非低過敏食物 但是寶寶們很愛 可以增加食慾 •過敏體質每樣新食物建議嘗試七天 觀察是否有過敏現象  非過敏體質則至少嘗試四天以上 以觀察是否有過敏現象  不管何種 體質 都可能對特定食物過敏 像最普通的蘋果 也是有人會過敏  每個人可能過敏的食物都不同 所以一定要耐心一樣樣的慢慢嘗試  才能知道 寶寶吃到什麼食物會過敏不舒服 甚至便秘拉肚子等等狀況 ●4-6個月 •蔬菜:高麗菜、紅蘿蔔、綠花椰菜、白花椰菜、南瓜、青江菜、馬鈴薯、地瓜、米豆、蘋果、山藥、芋頭、菠菜、小松菜 •其他:香蕉、米豆、毛豆、婉豆、新鮮栗子、梨子、酪梨、葡萄、木瓜、哈蜜瓜、桃子、李子、豆腐、蘋果 •肉類:白肉魚(鱈魚、鯛魚等)、雞肉、高湯(雞湯、魚湯、昆布湯等) ●7-8個月 •蔬菜:萵苣、小黃瓜、番茄、大頭菜、小白菜、大白菜、蛋黃、洋蔥、大黃瓜、青椒、紅黃椒、芥藍菜、秋葵、茄子、油菜 •其他:黑白芝麻、西瓜、生鮮菇、蘑菇、無調味海苔、豆類(扁豆、四季豆、毛豆、皇帝豆、豌豆等)、各種穀類(燕麥、蕎麥、小米等)、橘 子、葡萄柚、柳丁 •肉類:雞肝、鮭魚、旗魚、鮪魚、蛋黃、雞肉、豬肉、肝 ●9-11個月 •蔬菜:蘆筍、玉米、白蘿蔔、菜豆、芹菜、韭菜、蔥、豆芽菜、冬瓜、茼蒿 •其他:堅果類、水蜜桃、草莓、黃豆、奇異果、菇類 •肉類:藍綠魚皮的魚(如秋刀魚)、牛肉 ●12個月:蜂蜜(一定要滿一歲才可吃)、全蛋 •週歲後大致上所有的食物都可嘗試了 要注意軟硬以及大小適合寶寶即可  像 是糖果、花生、椰果等等都很危險 還先不要讓小朋友吃喔! 《副食品:高湯製作與保存》柴魚昆布湯.蔬菜湯.雞高湯.豬高湯小魚乾湯魚湯 ◎柴魚昆布湯 材料: 水500ML 昆布10公分左右(用濕布拭淨 不可水洗) 柴魚10克 製作: 1. 昆布放入水中開中火 2.快沸騰的時候拿出海帶 3.放入柴魚然後關火 4.柴魚都沉底後 將高湯過濾 這樣就完成了 ◎蔬菜湯 材料: 水600ML 季節性蔬菜約100克 (我們做菜要丟掉的高麗菜心、紅羅蔔頭等等都可利用) 製 作: 1.將全部蔬菜切成碎碎的(輕鬆隨意就好) 2.將切好的蔬菜放入水中後 開中大火 3.水滾後轉中小火續煮30分鐘 4. 將高湯過濾後 完成 ◎雞高湯 材料: 水600ML 雞骨架1副、雞翅膀4隻、雞肉100克三選一(洗乾淨後剁一剁) 製作: 1. 先隨意起一鍋水 開火讓水大滾 2.將雞放入大滾中的水 燙約10秒後取出(川燙去血水) 3.將準備好的水600ML跟燙好的雞肉一起放入 鍋中 4.開中火 待沸騰後 轉成小火續煮1小時 5.將高湯仔細過濾後 完成 ◎豬高湯 材料:水600ML、賓阿骨15根(洗淨) 製作: 1.將賓阿骨放入水中 2.開中大火 水滾後轉成小火續煮1.5小時 3.將高湯過濾後 完成 ◎小魚乾湯 材料:水600ML、小魚乾20克(較大隻的就切成兩半) 製作: 1.將小魚乾裝到棉袋中(滷東西的中藥 包那玩意) 2.把棉袋放入水中約40分鐘 3.開中火 水快滾的時候把棉袋取出即可 ◎魚高湯 材料:水500ML、虱目魚魚骨2副或肉100克(洗淨) 製作: 1.虱目魚魚骨跟水放入鍋中 2. 開中大火 水滾後轉成小火 小火續煮1個小時 3.將高湯仔細過濾後 完成 ◎保存方法 將放涼的高湯放入製冰盒(可買有蓋子的、或用保鮮膜較衛生),變成冰塊後倒入保鮮盒(把製冰盒背面拿去沖水,扭一扭就很 容易取出,不一定要買軟製冰盒),要幾顆就拿幾顆,取用上非常方便,盡量於一星期內用完,最多不超過兩星期。

為何寶寶遲遲不會講話?

2011年08月05日
公開
39

兩歲的寶寶遲遲不會講話,或只會叫爸爸、媽媽以外,其他的話都不會講,一般父母都會懷疑寶寶是否有語言障礙,或是有舌繫帶過短。      人類在語音發展之初期,即約五六個月開始呀呀學語時,咽喉構音及發音的功能是要逐漸一字一句訓練的,多聽、多講、多訓練,並模仿別人正確的音調而逐步的調正自己口舌聲帶的發音,如此日積月累始能在語言上有進展,所以通常狀況下寶寶只要能聽就應能講。      自幼即為喑啞者,其不能講話的原因並不是不能發音,而多是耳朵聽不到聲音,口(聲帶)雖然會發音,但因所發的音自己聽不到,無從矯正起,所以發的音別人聽不懂而已。      許多寶寶之所以不講話,是偷懶不願意學習發音。此種狀況多半是生長在大家庭中最小的個體較容易發生,因為父母長輩的寵愛奉承有加,只要寶寶手指一指,或隨便口內發個音,父母馬上就會揣摩其心意地領會出他的意思而照辦了,如此無法互動式地學習語言。   知道病因所在是寶寶不願意講話而不是不能講,所以平常要多鼓勵其使用言語,其方法如下:   1、多聽兒歌及故事,父母長輩們並跟著說唱來帶領寶寶走向正確的咬     字及發音。   2、父母長輩說話時儘量避免混合肢體語言或較艱深難懂的辭句,寶寶     可能並不懂大人的話,所以會有學習困難。   3、長輩要對寶寶的應手勢視而不見,對不正確或不完整的發音聽而不     聞,只要持之以恆,寶寶勢必要再進化他溝通的能力才能達到他所     需要的東西,如此言語就可逐漸發展了。   4、提早與其他同年齡或稍長的兒童相處:如早入托兒所與其他幼兒互     相嬉戲,寶寶生長的環境改變了,在新環境中彼此的地位及角色相     同,別的幼兒不會刻意的維護或牽就他的弱點,如此寶寶的手勢及     不正確的言語別的小朋友不會了解,就不會與他玩在一起了,為了     繼續能在團體中玩耍及生存下去,寶寶勢必要趕緊發展自己的言語     能力,以與他人溝通。 ∼摘自台北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小兒外科兒童醫學網一般兒科宋文舉主任∼ ∼若有引用不當之處請來信告知 ,我們當立即更正∼

改變你一生的30個做人智慧

2011年08月04日
公開
43

做人智慧1:謙虛能使你獲得好人緣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領悟:謙虛可使你在事業一展才華 自省:少談你得意之事 技巧:做人一定學會低頭    做人智慧2:恪守信義,一諾贏千金 說謊話的人所得到的,即使說了真話也沒有人相信 領悟:誠實守信使你為人處世的根本 自省:誠實守信是你競爭的利器 技巧:遵守諾言必須注意的法則    做人智慧3:做人不能太老實 如果你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就會被他人控制。 領悟:太老實就等於你的無能 自省: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權利 技巧:老實人如何在叢林中行走    做人智慧4:給別人面子,就是給自己面子 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領悟:傷人面子,最終受害的是你自己 自省:千萬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技巧:如何不輕易讓人丟面子    做人智慧5:別為小事生氣 好脾氣是一個人在社交中所能穿著的最佳服飾。 領悟:憤怒情緒會使你做不好任何事情 自省:學會不生氣 技巧:做人不要輕易發脾氣    做人智慧6:超人氣量可助你成就非凡大業 不會寬容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 領悟:寬容是你通向成功的大門 自省:寬容是你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一大法寶 技巧:怎樣成為氣度恢宏的人?    做人智慧7:做人要切忌膨脹 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裏毀滅了自己 領悟:欲望太強,會使你的事業難以發展 自省:做人不要狂妄自大 技巧:給別人餘地即使給自己機會    做人智慧8:不要過分在意別人的眼光 尋找自我。保持本色。 領悟:不做別人意見的犧牲品,只做自己心中的自由人 自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技巧:不管事情怎麼樣,總要保持本色    做人智慧9:偏激就會走麥城 如果我們能左右自己的思想,就能夠控制我們的情感 領悟:你千萬不要鑽牛角尖 自省:偏激與成功背道而馳 技巧:如何克服偏激心理    做人智慧10:任何事情都要留餘地 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領悟:不要把話說得太絕對 自省:方圓處世,凡事留一手 技巧:給別人留有餘地    做人智慧11:小不忍則亂大謀 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領悟:忍讓你贏得機會 自省:忍常人之所不能,方能成就常人之所不能 技巧:有度的忍讓 做人智慧12:吃虧是福 吃虧是福 領悟:會舍才有得,退一步近百步 自省:吃小虧,贏大利 技巧:要敢於吃虧    做人智慧13:絕不輕信 輕信容易受騙,懷疑可致真理 領悟:別輕易相信你身邊的任何人 自省:別輕信自己的直覺 技巧:怎樣做到不輕信?    做人智慧14:努力站在成功者堆裏 如果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學習正當地尊敬他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領悟:到成功者最多的地方去 自省:向成功者看齊 技巧:與成功者一起成長    做人智慧15:無論對錯,都要迅速下決定 遲疑不決的人,永遠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為機遇會在猶豫的片刻失掉 領悟:做人要敢於決斷 自省:果斷贏得先機 技巧:迅速下決斷的秘密    做人智慧16:學會拒絕 勉強應允,不如坦誠拒絕 領悟:有些事情一定要拒絕 自省:學會拒絕 技巧:巧妙拒絕有學問    做人智慧17:聰明外露,不如智慧深藏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領悟:裝糊塗是你處世最好的外衣 自省:巧妙地隱藏自己的實力 技巧:聰明外露,就可能禍及自身    做人智慧18:給人請,留後路。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領悟:人情是在積攢你的無形財富 自省:技巧自己的人情味 技巧:給人好處有技巧    做人智慧19:防人之心不可無。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領悟:小心你背後的冷箭 自省:為人處事別得罪小人 技巧:如何與小人相處    做人智慧20:交朋友要有彈性。 距離產生美 領悟:和你的朋友保持彈性 自省:和同事保持適當距離 技巧:怎樣保持與朋友的分寸    做人智慧21:做人要有感恩的心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領悟:感恩讓你的世界充滿愛 自省:常懷感恩之心 技巧:每個人都要學會感恩    做人智慧22:對人不要求全,責備。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領悟:苛求別人就是苛求你自己 自省:要有寬容人的雅量 技巧:總是責備他人會讓你四面楚歌    做人智慧23:把握好你的人脈 在影響一個人成功的諸多因素中,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要遠遠超過他的專業知識 領悟;找個貴人扶你一把 自省:籠絡人心有妙招 技巧:怎樣建立好的人際關係?    做人智慧24:輸要輸得起 我們最大的光榮,不在於一次也不失敗,而在於每次倒下都能夠站起來。 領悟:善於總結。你可以從失敗中崛起 自省:忍敗求勝是正道,守得雲開見月明 技巧: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做人智慧25:要想成就大業,必須能屈能伸 人與動物一樣,當形勢不利時,應當暫時退卻,以屈為伸,否則,必將傾覆以至滅亡。 領悟:能屈能伸讓你處事遊刃有餘 自省:做人處事要能屈能伸 技巧:能屈能伸才能成就偉業    做人智慧26:處事不驚,達觀權變 當你的希望一個個落空,你也要堅定,要沉著! 領悟:沉著使你勝人一籌 自省:從容不迫才是高手 技巧:以不變應萬變 做人智慧27:把握好規則底線,不要因小失大 君子安分守己,等待天命的安排,而小人專做冒險的事情,想僥倖得到不應得的好處 領悟:在大節大義上你不能糊塗 自省:把握住處事的分寸 技巧:怎樣把握做人底線?    做人智慧28:決勝利器不可示人 擾亂的生起,是言語以為階梯。國君不保密則失去臣子,臣子不保密則失去身命,機密的事情不保密,則造成災害。所以君子是謹慎守密而不洩露機密 領悟:洩露機密會使你遭受致命的打擊 自省:不要隨便向人傾吐自己的心事 技巧:為他人守密是為你自己鋪路    做人智慧29:個性是成功的利器 個性力量很重要 領悟:讓個性主宰你的命運 自省:活出自己的個性 技巧:怎樣塑造獨特的個性魅力?    做人智慧30:居安思危 思危所以求安,慮退所以能進,懼亂所以保治,戒亡所以獲存。 領悟:危機意識是你不斷前進的保障 自省:凡事要防患於未然 技巧:做人要有憂患意識 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卡耐基說:“靠自己的能力拯救自己,是成功的唯一準則。”“能力已成為一種不折不扣的資源,能力即資本,能力即財富,能力即命運。”

父母過度保護 小孩容易愛哭

2011年08月02日
公開
51

父母過度保護 小孩容易愛哭 文�盧愷莉 「老師,請問一下,我們家的『妹妹』很愛哭,這樣可以做復健嗎?」電話那頭響起家長急切的聲音。我說:「沒有關係,先帶過來看看,我會用一些方式幫助她。」 下一個禮拜,這位號稱愛哭的「妹妹」來到治療室,果然如家長所說,一來就哭,怎麼哄就是停不下來。在了解個案的整體狀況後,發現她並沒有任何腦神經或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的問題,只是發展比較慢,與同齡正常小朋友相比,大約慢了半年左右,已經一歲了,還不會肚子貼地或離地爬,也不會自己扶東西站穩。 與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發現「妹妹」有過分依賴的狀況,又很怕生,平時在家要什麼東西,只要出個聲音,馬上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若得不到想要的,則以哭的方式來表達,遇到陌生人,也是用哭的方式來表現不安的情緒。 評估結束後,我向家長解釋,其實小朋友並沒有什麼問題,可能的原因是過度保護,沒有讓她有自己行動的機會,再者是缺乏安全感和主動探索的能力,導致發展比較慢。 因此事先與家長溝通,往後做治療時,可能會稍微強迫她做一些動作,若她哭,不能馬上停止動作,或抱起來,必須等她完成了才能休息。回家後,要開始訓練她主動去拿要的東西,若拿不到,用哭的方式,不可以馬上把東西給她,但可以將東西拿到距離她約1到2公尺遠的地方,鼓勵和幫助她用爬的方式,自己去拿到東西。 幼兒在一歲以前,還不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多半用哭的方式來表達,此時父母應慢慢引導孩子表達想法,但千萬不能小朋友一哭,就馬上讓他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父母必須堅持原則,不輕易妥協,否則小朋友往後都會以哭的方式表達。 這位愛哭的「妹妹」在歷經一個半月的哭嚎後,慢慢知道哭也沒有用,做運動時,就不再哭了,並開始會主動去探索身旁的玩具,和周遭的環境,現在她已經可以放手走一段距離,且持續在進步中。 小朋友的家長也分享說,用了這個方法來教「妹妹」,感覺好帶多了,不會像以前動不動就哭。 常跟家長說,不要怕小孩哭,一定要沉得住氣,比他更堅持,最後的勝利就是屬於你的,然而,過程中,仍要視小朋友的特殊狀況作調整。若哭久了,會臉色發黑,或引起癲癇發作,就必須特別小心和注意,但也不需要一哭就抱起來哄,可先用玩具、喜歡的東西、或其他方式(如塞奶嘴、輕拍等),來轉移他的注意力和安撫他。 小朋友都是很聰明的,只要能夠用簡單的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就不會再用費力的方法去嘗試,這也是人的本性,所以,若要小朋友好,一定要捨得讓他受磨練,不要怕他哭。愛他,就不可輕易的妥協。 (作者為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物理治療師)

做個有質感的女人

2011年08月01日
公開
55

不要相信男人說不在乎你的外表之內的甜言蜜語,女人愛美是天性,男人愛美女是本性,所以,學著讓自己做一個時尚達人,任何時候不要把自己邋遢的一面表露在外,優雅的出門。從容,優雅的女人,在男人心目中比胸大的女人更有魅力。   感情是不可被強求的東西,它只是一種感覺,有的時候後知後覺,有的時候刻骨銘心。所以,當一份感情來臨的時候,請好好珍惜,因為你不會知道它的長度有多少個日子。在面對感情時,只有暗自浮香的女人最動人,所以,不管什麼時候,女人要愛的首先是自己。  一,相信愛情。當一個男人說愛你的時候,請開啟自己的心,讓自己去感受。當一個男人說不愛你的時候,請不要哭,笑著說再見,好聚好散。分手的時候不要求男人,不要再糾纏,不要再關懷,不要再相信他所有的關心。揚起頭,等待下一次愛情的來臨,因為,失去的愛情不是最完美的愛情,完美的愛情一定是出現在對的人對的時間裏。   二,學會打扮。不要相信男人說不在乎你的外表之內的甜言蜜語,女人愛美是天性,男人愛美女是本性,所以,學著讓自己做一個時尚達人,任何時候不要把自己邋遢的一面表露在外,優雅的出門。從容,優雅的女人,在男人心目中比胸大的女人更有魅力。   三,用自己的名字開銀行卡。獨立的女人,有一種知性美,任何時候不要指望這個世界上有誰能一輩子不從你生命裏消失,別指望著靠誰過活。一個獨立的女人,擁有一份穩定的收入,是女人獲得幸福的捷徑。  四,不要動粗。任何時候,不要跟別人吵架,尤其是男人。動粗只會降低了你的自己的尊嚴,當矛盾產生的時候,冷靜的轉身,去一個安靜的地方坐著,比如咖啡廳,茶樓,總之想辦法給自己空間去反省。   五,學會祝福。當屬於自己感情走遠了之後,不要再留戀,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一個男人,你要知道,你放棄一個他,身後還有幾十個億的男人等著挑,這個世界還沒有聽說愛情可以餓死人。所以,勇敢的面對現實,當他邀請你去參加他的聚會和婚宴的時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挽著自己的姐妹出場,笑著送上“祝福你”三個字。   六,不要在男人面前哭。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要輕易在男人面前哭,尤其是自己受委屈之後。在男人心目中,懂得包容的女人,更值得被珍惜。   七,看幾本書。如果,你實在不喜歡看書,那麼就看新聞吧。有內涵的女人,就是一朵玫瑰,能暗自散香。每個男人都希望自己娶一個知情達理的女人,與時俱進的女人更能讓男人欲罷不能。知識是永遠不能抹去的力量,所以平時除了逛服裝店,也去逛逛書店吧。   想要獲得幸福,就從愛自己開始。獲得幸福的捷徑,一直都在身邊,女人通常容易忽略了愛自己這條捷徑。

孩子會問問題 學的又快又深入

2011年07月29日
公開
45

娃娃問媽媽:「問題兒童是問題很多的小孩嗎?」 媽媽澄清:「『問題很多』有兩種意思喔!一個是指問很多問題,一個是指做很多事讓人頭痛的小孩,你想要當的是哪一種呢?」娃娃一時之間愣住,歪著頭努力想媽媽說的話。 娃娃是個常問問題的小孩;但她的問題也常讓人頭痛,有時她被戲稱為「問題兒童」,所以引發她對「問題兒童」這個名稱的好奇。 本文內容摘自:學前教育雜誌 從孩子問問題,看出他想學什麼 一般說來,問題多的孩子在家裡或是在教室通常都不太被肯定,一是話多,另一個原因是大人通常不太看重幼兒問問題,甚至懷疑他們能問出什麼問題。但是研究指出,幼兒問的問題反應出他的認知與情緒、他的知識、以及他想要和需要的資訊,孩子透過問題所獲得的答案是最直接的知識成長,這與成人教導而得到的知識是不同的。換句話說,成人教導的不一定是幼兒想要的,幼兒所問的才是他想學習的。 一般幼兒間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 一、想了解事實。例如:在哪裡?那是什麼?誰的杯子? 二、想獲得解釋。例如:為什麼他哭了?為什麼不行去......? 三、想要進一步澄清。例如:前面例子中的「問題兒童是問題很多的小孩嗎?」 沒得到答案,孩子會追根究底 研究者還發現,當幼兒發現他所問的問題沒有被回答,他會持續且持續的再問,這表示他真的想知道答案。還好多數成人願意回答幼兒的問話,不但回答,有時還會增加一些資訊,例如:當孩子問長頸鹿吃什麼的時候,大人除了回答「吃樹葉」,若能同步提醒孩子觀察長頸鹿脖子長就是因為要搆到樹上的樹枝....,幼.兒因此也習得更多的知識;所以說,問問題是幼兒學習最直接的管道。 孩子發問的內容由具體到抽象 2歲以前幼兒多數問「事實性的問題」;2歲半開始會問「解釋性的問題」;到了5歲左右,「解釋性的問題」大約佔所有問題的30%,5歲之後比較會出現「澄清式的問題」。至於幼兒問的內容包羅萬象,由命名、外表、屬性、量、功能、所有權、位置等等,到類化(如:這隻毛毛蟲也會變蝴蝶嗎?)與心智理論問題(揣測別人的意圖,如:吃白助餐時,會問: 「你拿這麼多,你很餓嗎?」),隨著年齡越問越廣。 從研究結果肯定:問問題可以顯示出幼兒認知的成長。國外研究問旬的發展依序是: Where → What → Who → How → Why → When; 這其中以Where 、What 、Who 所問的比較具象, How 、Why 、When 則漸趨抽象。孩子想知道表面、具體的現象,因此問題偏向命名(叫什麼)與屬性(什麼做的)。年紀稍大時間的問題是較抽象的,像是功能(做什麼用的)和心智狀況(為什麼會這樣)等。 聽出孩子問題背後的真正用意 隨著成長,幼兒的問題也會變得「不單純」,他所提出的問題不只一個層面,例如,當孩子問媽媽:「為什麼你喝我倒的牛奶? 」媽媽說:「為什麼不可以?小氣!」或是「為什麼不可以?牛奶是我買的。」孩子會一臉不滿意,因為他透過問題在宣示對自己這杯牛奶的主權,沒想到媽媽先宣布「所有牛奶都是我的」的主張,讓他感到氣餒。 再舉個例子。孩子看到破了的杯子,問「誰打破的?」緊接著又問:「為什麼打破?」背後他可能真正想知道的是「媽媽會怎麼處理打破杯子的人?」這時,爸媽要學習聽出問題背後的用意,才能做出適當的回應,讓孩子勇於進一步發問和討論,而不是聽了你的回答後,不敢再提出類似的問題,讓他減少了以後發問學習的機會。 從孩子問的問題裡,可以看出他懂多少、想學什麼。建議爸媽把握孩子間問題的時機,認真回應並與孩子討論,孩子的收穫和成長將會超乎你的想像。 請你這樣做: 一、為了引導幼兒思考,請在孩子問:「這是什麼?」這一類的問題後,不妨問他:「你看到什麼?是什麼做成的?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嗎?」或是問他:「你覺得它像什麼?它可以作什麼?」讓孩子抽取既有知識來類比。 二、若孩子問的是解釋性的問題,如:為什麼是這樣?請試著不要直接回答,而改問:「你覺得呢?」聽聽他的想法並與他討論他所提出的看法。透過討論可以深化孩子的認識與理解。

挑選保母教戰絕招

2011年07月24日
公開
54

**資深園長用心摘錄** 一、「動腦」擬定送托計畫:  建議您在小朋友送托前兩三個月,即開始著手找尋合適的保母,別忘了仔細的思考並與其他家人溝通,一起為打造一個良好的托育品質與空間。 1.確定送托時段------全日托24小時、日托7-12小時、半日托3-6小時 2.確定您的預算上限--您預算的每月托育費用?奶粉尿片等必需品是由您購買或保母準備?是否提供三節獎金給保母?等,都會影響您的費用支出哦。 3.確定對保母的期待--包括保母的年齡、婚姻狀況、收托經驗…等 與保母協議保母的收托人數上限 法令規定同一個地址的屋內,無論有多少保母,同一時間最多只能收托4位小孩,並且4位小孩中,2歲以下的小朋友最多只能有2位。如果您覺得一位保母收托4個小朋友太多,您也可以與保母協議收托上限,例如至多只能收托2位小朋友。   二、*動 口*進行電話溝通:  初步選擇幾位符合您需求的保母,進行電話溝通。 確認保母目前收托人數是否符合您的要求。 確認收托價格是否符合您的預算。 保母收托時段是否能夠配合您的時間。 三、*張開眼睛*仔細觀察: 針對2至3位條件最接近您期待的保母進一步約定面訪時間,進行實地拜訪。瞭解保母居家環境.室內環境整潔、通風、採光良好,並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提供足夠、多樣的玩具、圖書等物品。 1.室內環境安全。 清潔劑存放於安全位置 家具穩固不易傾倒 有安全插座 有衛浴防滑墊 兒童活動環境無尖銳或突出物 室外環境安全(包括樓梯間無堆積、逃生路線暢通)。 2.保母本身條件 健康狀況良好且每年定期健康檢查。 大致了解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需要與行為發展。 喜歡擁抱孩子,和孩子說話。 未身兼其他工作(如家庭代工) 生活規律且無不良嗜好。 托育理念與您的期待相符 (例如保母將如何養成小朋友的生活常規…等)。 3.保母家庭狀況 保母的同住家人和善且有正當職業 保母同住家人喜歡並接納孩子 保母與家人的關係和諧良好 保母家庭出入人口單純 4.保母的托育狀況 觀察保母實際托帶孩子的狀 (包括與收托孩子的互動、對孩子情緒的處理…等) 觀察保母與自己孩子的互動狀況是否良好 觀察保母製作嬰兒副食品的過程及成品 觀察保母說的和做的是否一致 四、動手擬定書面合約: 決定送托保母後,是家長與保母分工合作的開始,別忘了將彼此權利義務經過雙方確實的討論後通通具體的紀錄下來。 核對保母個人資料,例如透由保母身分證及戶口名簿,確認保母個人資料,如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所在地…等,以確保孩子能在安全的環境中受托。 *確認保母的相關資格,包括結訓證書或保母丙級技術士執照 *與保母釐清彼此的期待與義務責任,並與保母簽訂送托契約書   五、用心做好送托前的準備: **送托前的準備 送托前可帶孩子至保母家,認識保母及熟悉環境,並安排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做好送托準備,若孩子已有口語表達能力,別忘了跟孩子溝通,讓孩子對於將到保母家有心理準備   **送托後的調適 孩子有特別喜愛的安撫物及玩具,不妨帶至保母家中陪孩子。 送托初期,可徵求保母同意,父母多留一些時間陪伴孩子以減低孩子初期的分離焦慮。 剛送托時,孩子可能很容易會有哭鬧、食量變小的情形,建議您先別急著指責保母, 觀察並陪伴小朋友,並與保母保持密切聯繫,陪伴小朋友度過適應期。 不定時訪視,了解保母托帶孩子的適應狀況。 如果不得已24小時送托,也應盡量撥空,每天至少與孩子相處半小時到一小時,避免親子關係疏離,更可確實評估保母對孩子是否提供適當的照護。 ***小提醒*** 挑選優質保母教戰絕招幫助您如何選擇適合的保母, 但要提醒您的是,再優質的保母都取代不了父母的角色, 把孩子托給經慎重選擇的保母後,並非就卸下照顧孩子的責任,而是應該與保母建立互信關係,貼心的為對方著想,並保持良好的溝通,一起關心孩子、瞭解孩子的情況,共同努力為孩子營造溫馨的童年。

伴你走過成長路

2011年07月19日
公開
41

孩子出生時,只有感受,沒有理智,全都仰賴父母才能生存。也就是說:嬰兒餓了或濕了會哭,向父母表達謀生求助的訊息。在這過程中,過分忙碌的父母會疏忽孩子的哭,而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給嬰兒挫折消沉的經驗,以致孩子對自己及周圍的人沒有信心;或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沒哭就餵,結果,孩子都不需要用哭來為自己的生存負責求助。      三歲決定一生亦就在搖籃期父母的無意中樹下了「被愛的長子、長孫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任」的基石。或是,爺爺奶奶發現孩子會說謊了,並會指責怪罪父母,就很高興地說:「孩子有智慧了。」這,無形中都給了孩子負面的鼓勵。      這些再開始時,都是無心的直覺反應,可是到青少年時,孩子謾罵父母,嫌父母煩,罵父母無知無能,對父母不尊重。自己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對父母的辛勞無動於衷。以上這些都是基於當年的無心錯誤。還有孩子的無法專心讀書,不珍惜物資,主要是沒有人的關係,有物質,沒有愛的原動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被愛,才會努力上進,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否則會追求飆車、性的刺激。還同期沒有正面的被愛經驗,亦就很自然的青少年期,以「犯罪行為」來竊回同年失落之「被真是及被疼惜」的經驗,追求幫派的義氣、同生死、共患難、拜老大的經驗。   人類的原形,有正面有反面,正面是愛護及賦予生命,負面是扼殺與毀滅。孩童的原形:正面是脆弱、天真、自然有創意。負面的孩子是自私、幼稚、而且抗拒情感與智力的成長。孩子將會發展成什麼樣的成人?就看父母、家人與他們的互動中,有沒有用正面的原形與他們來往,誘導出他們原形的正面。換句話說:父母在孩子童年有沒有讓他們感覺經驗到被愛;而愛,不但不能不足或完全缺乏,也不能太多而成溺愛。愛的多與少之間拿捏十分重要,就看父母、家人如何掌握配合了。               ∼摘自 孩子的心我懂∼

你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2011年07月18日
公開
23

當您看到孩子趁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捏新生的弟弟妹妹一下,或是拿玩具打熟睡中的弟弟妹妹,您是否有種震驚的感覺?原本一派天真無邪的小寶貝,竟然也開始以大欺小起來了?起初看他挺高興多個伴的,大人在忙小 baby 時,他也會在一旁幫忙著,做得還挺起勁的,怎知沒過多久,新鮮感消失,就變了一個樣了?     其實,孩子對家中的新成員,通常是抱著一種既喜歡又嫉妒的複雜心態,一方面高興多了個人可以陪自己玩,另一方面又擔心他會搶了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這種對新生嬰兒的敵對情緒,最容易發生在家中第一個孩子身上,因為他早就習慣自己在家中的獨大地位,不希望別人來分享,所以當看到爸爸媽媽幾乎把大部份的時間花在照顧小 baby 上,自己再也不是他們心中唯一的主角了,自然很不是滋味。      每個孩子對新生弟妹或多或少都有嫉妒的心理,只是表現的方式大有不同。有的孩子會明顯地表達憤怒的情緒,趁機欺負小寶寶;有的因為誤以為變成小嬰兒就會得到比較多父母的疼愛,而產生一些不合年齡的幼稚行為;有的會故意到處闖禍,以吸引大人的注意;有的變得悶悶不樂,做什麼事都無精打采;有的則會變得特別黏人,形影不離的跟著媽媽,深怕媽媽一晃眼就不見了;有的可能平時都表現得非常喜愛小寶寶的樣子,一旦小寶寶拿了他的玩具,就突然變得粗暴起來。      無論孩子以何種方式表現出來,做爸媽的都要細心地去了解他行為背後的嫉妒心理,幫助他克服心中的不平衡感。以下幾點可供參考: ◇鼓勵他去接觸小寶寶,建立與小寶寶的感情。 ◇分配工作給他做,讓他有參與感,也分散一些注意力。 ◇孩子欺負小寶寶時,要盡可能和顏悅色,避免過度苛責,否則他心理會更不平衡。 ◇多注意他的感受,聽他說話,給他擁抱,告訴他大家還是一樣愛他。 ◇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把談話主題都集中在小寶寶身上,例如每天一進門就問小寶寶的事情  ,或一再對小寶寶做出親暱憐愛的動作,而完全忽略一旁的孩子。 ◇對孩子故作幼稚的行為多加體諒,不要說他「怎麼這麼大了還這樣,好丟臉」;而是告  訴他,他比寶寶懂事、會做的事比寶寶多,讓他覺得長大還是比較好。 ◇鼓勵孩子做小寶寶的好哥哥、好姊姊,告訴他他可以保護寶寶、教寶寶玩玩具、在寶寶哭  的時候安慰寶寶等,以建立孩子對小寶寶的責任感。   一般說來,五歲以下的孩子對小寶寶的嫉妒心最為強烈,一旦上了學,有了自己的朋友,情況就會有所改善。只要爸媽多加留意,孩子就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非常時期。         ∼摘自奇蜜親子網�作者為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管教孩子的原則――壞行為必須帶來壞的後果

2011年07月17日
公開
46

文/林奐均 記不記得我的故事?六年前我們的家庭生活一團混亂,當時我每隔五分鐘,家裡就會有孩子尖叫或哭鬧,我們用盡各種辦法,打屁股、用貼紙當獎勵、用糖果哄孩子、叫孩子到浴室面壁思過,什麼方法都試過了,但都效果不彰。 後來我們去美國幾個月,在美國期間,我們拜訪了一個牧師家庭。他們有五個孩子,其中兩個是雙胞胎男孩。他們家看起來安詳、井然有序,孩子看起來愉快又聽話。我們第一次去拜訪時,還沒坐下,就注意到他們七歲的女兒從大家面前跑過去,這時牧師爸爸溫柔輕聲地對她說:「你先去洗手。」這個七歲女孩立刻回答:「好的,爸爸。」然後轉身跑去洗手。我目瞪口呆,非常驚訝,立刻對這個牧師朋友說:「請教教我,我現在要好好向你學習怎麼管教孩子。」這對牧師夫婦露出微笑,開始指導我們怎麼管教孩子,我們對他們真是感激不盡。 接下來,我要和你分享管教孩子讓他聽話的關鍵:壞行為必須帶來壞的後果。 聽起來很簡單,不是嗎?但所有的父母如果都能把握這個原則,就會在管教孩子的道路上,踏出成功的一大步。 你去觀察周遭一些父母和孩子的互動,他們有照這個原則去做嗎?還是做法剛好相反,孩子使壞卻給他們獎勵?讓孩子使壞卻不必面對真正的後果,就等於在鼓勵這種壞行為,久而久之就會變成習慣。父母如果對孩子的壞行為視而不見,或是只在口頭上斥責,對孩子來說,這並不是真正的後果,不足以讓他們難受到想改掉壞習慣。如果你真的想要改掉孩子不聽話的習慣,就需要仔細想一想,孩子使壞時,你要讓他面對什麼樣的後果。 一旦決定要用哪一種後果來管教孩子,在實施這些後果時,會需要應用下列三項重要的原則: 一、立即(Immediate)孩子不聽話就要立即讓他面對後果。 我們夫婦當初主要就是在這方面做錯。過去我會一直重複命令,每罵一次,看到孩子不聽或繼續使壞,就會更生氣。當我終於受不了時,怒氣就會爆發,把孩子抓來打一頓。當時家中經常會上演這樣的戲碼: 我坐在電腦前打字,聽到老大老二在臥房大聲吵架,我從電腦桌那裡對她們喊:「你們好好一起玩,不要吵架!」 我坐在電腦前,又向她們喊了三四次,越喊越大聲:「嘿,我叫你們不要吵架。」 最後我怒氣沖天,走到孩子房間,拉開正在吵架的兩姊妹,兩個人都打屁股。孩子氣我,氣對方,我也氣她們。一天又一天,同樣的戲碼一再上演。 來分析一下我剛剛描述的情景,我當下教給孩子的是什麼?我其實是在管教她們不要聽媽媽的命令,尤其是前面講的那七八次都不必聽,畢竟剛開始那幾次都不會有事。孩子從經驗中得知,媽媽剛開始說的那幾次都不算數,只有等她重複了七八次,音量大到一個程度,怒氣沖天時,她說的話才會算數。所以,我以前其實是在管教她們不要聽我的話。 當我發現原來的管教方法錯誤之後,我決定做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我把五歲的老大和三歲的老二叫來,神情愉悅地對她們說:「從今天開始,我們家有新的規定。從現在起,媽媽每次說什麼,你們就要馬上照著去做,如果沒有馬上照著去做,媽媽就會帶你去浴室,用木湯匙打你三下。了解嗎?」 信不信由你,兩個女兒竟然對媽媽的新規矩感到很興奮,可以一起參與讓她們覺得很高興。兩姊妹欣然同意,然後繼續玩耍。我走進廚房,準備餵寶寶吃點食物泥,餵到一半時,兩個女兒衝進廚房大聲嚷嚷,害寶寶不能專心吃食物泥。我對她們說:「不要進廚房,因為妳們會害寶寶分心。」兩個女兒就走出廚房。可是五分鐘後,她們又跑進廚房,跟之前一樣大聲嚷嚷,換作以前,我會說:「我不是已經告訴妳們,不要進廚房嗎?」但那天我改變做法,我放下食物泥,把寶寶留在嬰兒餐椅上,叫兩個女兒跟我去浴室。我先帶老大進浴室,叫老二在門外等著。我拿起木湯匙,冷靜地在老大的屁股上輕輕打三下,然後問她:「你應該記得自己為什麼挨打吧?記不記得我說家裡有新規定,不管媽媽說什麼,你都要立刻去做?因為你不聽話,還是跑進廚房,我現在要打你三下。」話還沒說完,就聽見三歲的老二在敲浴室門,大聲說:「媽媽,換我了,換我挨打了。」你看,孩子都喜歡參與家中的事,可不希望自己錯過! 我在《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中說過,不管你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在訓練孩子。如果你不立刻讓孩子面對後果,就是在訓練他們不要馬上聽話。 二、一致(Consistent) 一致是指每天都一致,每次都一致,百分之百一致。孩子每次不聽話,就要立刻讓他面對後果。 什麼都不做,會比不一致的做法好。 這一點我常常沒做到,當我太累或太忙時,往往不會說到做到。結果你猜怎樣?孩子都很聰明,如果你因為太累或太忙,就說話不算數,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媽媽太累或太忙時,他們可以不必聽話。如果父母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時候讓孩子面對後果,孩子就會百分之百不聽話。百分之百的一致是指:放下你手上的事,立刻執行後果! 如果你正在講電話,就跟對方說你等一下再打過去。如果你手上都是麵粉,就立刻洗手,去執行後果。每次都要這樣做。 我們剛開始執行這套管教時,三歲的老二有尖叫的壞習慣,每次不高興,就會尖叫,震耳欲聾。所以我告訴她,她每次尖叫,我就會帶她去浴室打屁股。第一天管教時,我每隔三十分鐘就得帶她進浴室!一聽到她尖叫,我就放下手上的事,帶她去浴室打屁股。這其實是一種密集管教,想改掉這種壞習慣,就必須把家事和別的工作放在次要地位。經過半天的管教,老二終於改掉尖叫的壞習慣。 三、心平氣和(Kind) 訓練孩子立刻聽話的一大好處是,父母不會有時間累積怒氣或挫折感。@當你立刻執行管教時,切記要用溫和的聲音和關愛的眼神。 放下情緒。不要認為孩子使壞是故意沖著你來,他們只不過是還在接受管教的孩子。@每次我的怒氣一上來,就會在腦中重複一節聖經的經文,有時用來提醒自己,有時用來責備自己,「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在上帝的定義中,愛不是感覺,而是態度和行動。當你準備管教孩子時,應該捫心自問:「我是不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還是輕易發怒,只求自己的益處?」問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冷靜下來,並且記住,讓愛作為管教的最大原動力。 不要讓孩子有罪惡感,不要去討厭他,把焦點放在教他們一個很重要的功課:壞行為會帶來壞的後果。你只要執行後果就好,做完就去忙別的事。 我把前述這套管教原則稱作K.I.C.K.管教原則。管教孩子的時候,務必要心平氣和(Kind)、立即(Immediate)、一致(Consistent),然後又是心平氣和(Kind)。 我們開始應用K.I.C.K.管教原則後,家庭生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家不到二十四小時,就變得不一樣。第一天管教時,到了晚上,我告訴女兒,我想在上床前有一段安靜的時間。我打算花三十分鐘朗讀一本書,兩個姊姊如果能完全保持安靜,就可以留下來聽。如果有人說話,就得上床睡覺。果真,女兒在這三十分鐘內,真的安安靜靜,而且快快樂樂。這是我們家多年來,第一次有一段幸福又安靜的時光。女兒經過一天的管教後終於明白一件事──媽媽說到就會做到! 本文摘自《沒有不受教的孩子――以愛為後盾的K.I.C.K. 教養法》如何出版

教養倔強孩子有法寶

2011年07月16日
公開
48

PC HOME電子報 (2003) ◎六大錦囊妙計助你遊刃有餘 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很活潑,也很聰明,就是脾氣太倔強了,真拿他沒辦法。」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其實,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他就會「頂撞」你;但是,如果你任由他去,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因此,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以下是克制倔強的六大法寶: ◆講道理父母立場:孩子往往只知道他「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而無法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的道理。因此,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孩子立場: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我叫你這樣做,你就這樣做。」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例如,一個一歲的孩子,雖然走不穩,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堅持要自己走路;此時就不算是倔強,你應該支持他,即使摔倒也沒關係。 ◆態度必須明確父母立場:想要孩子接受意見,你的態度必須要明確堅決,如此孩子就會知道,無論自己再怎麼任性吵鬧也不會被接受。千萬不能說「求求你,聽媽媽的話吧!」這類的話,這樣只會突顯父母的無能;若父母採取軟弱的態度向子女哀求,只會讓孩子更任性。孩子立場:不過,有時候家長也應避免高姿態,把自己的意見當聖旨,要求孩子無條件地接受,而忽視了孩子的情感和需求。有一些超出家長允許範圍的事,可能只是孩子的好奇心作祟;例如,一個兩歲的孩子,看見外頭下小雨了,可能會想到雨中去玩耍,然而卻得不到家長的允許。其實,孩子的原始動機只是好奇而已,這時你不該硬性阻止,而應有條件地軟性限制,陪孩子出去看看雨、聽聽雨的聲音等。 ◆訂定紀律父母立場:給孩子訂立一些明確的行為準則,例如,晚上幾點鐘一到,必須關掉電視上床睡覺,以及不許吃零食等規定。同時,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對他的一些規定是出自於愛心和關心。孩子立場:家長應該明白孩子不斷地在長大及成熟,過分的教條主義,可能會限制孩子想像和發展的空間。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家長可能會硬性規定他學鋼琴或小提琴,但是孩子可能偏偏喜歡畫畫或劍道;這時你應該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而不是強求他學什麼或做什麼。只要你認為孩子有道理,就應該及時更改紀律。 ◆管教要有原則父母立場:要使教育發揮作用,就得確立一個管教的原則,而且要幫助孩子遵守。當孩子違反了規定,你不能有時責備,有時原諒,否則久了以後,規定就會變得沒有意義。孩子立場:父母經常是很隨性的,依據自己的標準來制定原則,而且說制定就制定,說執行就執行,但是對於一些規律性很差的孩子,卻不容易做到。例如,一個四歲的孩子,他之前已經養成了睡前吃點心的習慣,無法馬上改掉,這時候,家長應該讓孩子有一個緩衝期,慢慢地改正習慣,因為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的。 ◆採取強制手段父母立場:有時候,矯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要採取強制手段。有位兒童心理學家主張,糾正孩子偏食的方法是──在正餐的時間內,給孩子吃足夠分量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就收回,到下頓飯之前,即使孩子哭叫吵鬧,也不要給他吃任何東西;如此不到三天,孩子就會接受父母所給的食物,不再偏食。類似這種情形,不遷就孩子的任性便可以達到教育的目的。孩子立場:父母有時會很難拿捏尺度,高興時放孩子一馬,不高興了又把孩子逼得要死,這樣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例如,一個五歲的孩子,也許他看卡通片看得正高興,當你叫他吃晚飯時,他便聽而不聞;這時候,最好的辦法不是堅持他立刻吃飯,而是讓他在規定看電視的時間後再吃飯,這樣孩子就可能接受,習慣也養成了。 ◆給予適當懲罰父母立場:當孩子故意搗亂而不聽勸,有時也可以採取適當的處罰,但是要小心,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完全不採取懲罰,可能會助長孩子的任性,讓他以為父母在鼓勵他,而重複犯下同樣的錯誤。孩子立場:父母對於孩子的懲罰要適度,既不能傷害他們的人格,更不能損害他們的身體,以免發生意外。另外,父母也應注意以理服人,以免孩子表面接受,心裡面卻不服。例如,對於一個六歲的孩子,如果他不高興而故意打翻了果汁,除了要他自己收拾殘局外,你還可以取消當天他看卡通的時間,而不是對他大聲斥責,借題發揮,發洩自己的不快情緒。同時必須注意,有懲罰就應該有獎勵。 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受到傳統思想影響,過分要求孩子聽話順從,認為聽話的孩子就好,不聽話的就是倔,就是不好。其實,父母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個性、富挑戰的新人,而不是唯唯諾諾的乖寶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該有意識地保留孩子的個性。此外,人際關係是互動的,教育孩子不能只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問題,也不應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要盡可能地尊重孩子,也要盡可能地對其要求。

破除寶寶10大睡眠魔咒

2011年07月15日
公開
60

訪�陳雯琪 諮詢�台北市保母協會理事長 何雲鳳 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李龍鳳 吳坤光婦產科產後護理之家護理長 黃秋豔 寶寶的睡眠問題的確讓許多新手父母感到棘手,別煩惱了!不論您家裡的寶寶有多難搞,專家的撇步都可以讓您輕鬆搞定寶寶,讓您不再老是掛著貓熊眼上班唷! Part1:打造優質睡眠環境 「小寶寶乖乖睡,一暝大一吋。」睡眠對寶寶而言很重要!睡的好、吃的飽,孩子自然也就長的好。不過,往往孩子的睡眠狀況並不如媽咪所願,常搞得媽咪筋疲力盡,變成貓熊眼,到底小寶寶為什麼不能乖乖入眠?請專家來替您解答。 寶寶的睡眠時間需要多久? 寶寶整天不斷睡,到底一天要睡多久才算足夠?台中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龍鳳表示,寶寶的睡眠時間依照年齡不同而有不同,且白天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寶寶的年齡而逐漸縮短。 年齡   一天睡眠時數(小時) 白天睡眠時數(小時) 1星期     16.5          8.5 3個月     15          5 6個月     14.5          3.5 1歲      14          2.5 1歲半     13.5          2 2歲      13          2 3歲      12          1.5 李龍鳳指出,三、四個月大的寶寶,一天睡眠可分為四、五段,而且最長的一段睡眠在晚上,大都可持續睡五、六小時。到了六個月大時,大部分的寶寶可以睡長達七、八小時;辛苦了好久的媽媽終於可以睡個安穩的覺。一歲左右的孩子,則可以睡到十、十一小時。 李龍鳳也強調,然而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睡眠的型態、時間也會有個別差異。表上所列僅供參考,只要小孩子睡得好,清醒時沒有疲倦、煩燥,那麼他的睡眠應該是足夠的;但有些較年幼的孩子較不易觀察是否睡眠不足,如果在延長睡眠的時間後,發現孩子比以前情緒更穩定,更能專心,就表示原來的睡眠是不足的。因此如果您的孩子睡眠時間比平均值少了一個半或兩個小時以上,而且易煩燥不安,行為舉止不恰當,可進一步懷疑是否因睡眠不足所引起。 找出原因根絕睡眠惡習 許多家長都會有一個疑問,「貝比為什麼總是精力旺盛,一下子就醒了呢?」其實想改善寶寶的睡眠習慣,擁有優質的睡眠時間,也不難!李龍鳳認為,只要找出影響睡眠背後的原因,問題多半可以迎刃而解。寶寶半夜啼哭的原因有哪些呢? 嬰兒期: 1. 饑餓 2. 氣質 3. 胃食道逆流 4. 嬰兒腸絞痛 5. 長牙 幼童: 1. 生活常規 2. 環境不佳 打造優良睡眠環境 父母若是能提供安靜、舒適的睡眠環境,寶寶自然就能享有優質睡眠。李龍鳳強調,所謂安靜的環境並不代表要保持絕對安靜,甚至是一點聲音都沒有,只要少干擾,不要突然出現很吵雜的聲響即算過關。 養成獨睡習慣: 寶寶當然要和爸媽睡在一起囉!這樣才方便照顧。其實讓嬰幼兒與父母同床共枕,很容易打斷孩子的睡眠,並不是很適當的舉動。尤其是六個月以下無自主能力的嬰幼兒,如果與父母同睡,蓋了過於厚重的棉被,反而會有窒息的危險,再加上大人睡眠時會發出輕重不一的聲響,自然會影響孩子。 其次,在孩子六個月大左右,就會開始有分離焦慮,需要時時刻刻感受到照顧者的氣息與陪伴,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三∼四個月時,錯過了養成孩子獨立睡眠的習慣,那麼就得等到孩子三歲之後,分離焦慮逐漸消失時,才有機會再著手訓練了。 如果寶寶起初不肯單獨睡,媽咪可以把小床搬到大床旁邊,接著再用布簾擋住,藉以隔開孩子;不論孩子如何哭鬧,媽咪都得堅持,不可以讓孩子上大床。   安全的環境: 除了讓寶寶在睡眠時不受打擾之外,營造安全的睡眠環境也同等重要。建議六個月以下的寶寶小床周邊要避免擺放柔軟、膨鬆的物品,如:枕頭、毛巾、太厚的被子等,以免有窒息的危險。 除此之外,許多父母會認為小嬰兒沒有抵抗力,將寶寶包的圓滾滾,其實這是不必要的,只要將室內維持在舒適的24∼26℃之間,寶寶是不用特別穿太多的。而為了讓寶寶有畫夜的區分,在寶寶睡眠時,也可以將燈光調暗。 Part2:改正寶寶睡眠惡習 依傳統的說法,吃的好睡的飽,寶寶的成長發育就不會有問題。何雲鳳說明,新手媽咪免不了會擔心寶寶睡眠時間過長或是不足,不過,若是孩子平常的作息正常,家長就可以判斷,孩子可以依需求來調整睡眠時間,不必過份擔憂。 3個優質睡眠習慣養成必勝法 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才能打造優良的睡眠品質,也才能讓寶寶發育的更好。何云鳳表示,所謂的優質睡眠需包含生理及心理的穩定。像是:睡的沈不沈?時間固不固定?等。 那麼如果孩子的睡眠時間很不固定時,該如何改正呢?何云鳳說,一般在一歲左右的孩子會建議10點就上床睡覺,隔天8∼9點間起床,下午3∼4點間再小睡一會兒;同時為了避免影響夜間睡眠,在晚間5∼6點間就不要再讓寶寶睡囉!除此之外,非常有育兒經驗的何云鳳也指出,有些錯誤的育兒觀念,的確會搞得媽咪筋疲力盡。   小瞇兩分鐘有什麼關係,又不會影響夜間睡眠!錯! 有時媽媽會認為,讓寶寶小瞇一下就應該無所謂,但影響可大了!如果媽咪不小心讓寶寶小瞇了五分鐘,那麼晚上可能得與寶寶奮戰到三更半夜,讓媽咪一個頭兩個大,情緒自然也大受影響。要謹記,當孩子不小心睡著時,一定要立刻將孩子吵醒,帶孩子出走走走,或是陪他玩,務必將瞌睡蟲趕走。   孩子被吵醒,好可憐,再讓他多睡一會兒吧!錯! 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對寶寶的睡眠也有幫助。記住囉!不論寶寶前一天多晚睡,隔天早上9點左右一定要立刻把孩子叫醒,以免淪於可怕的惡性循環中。   嗯!先哄騙小孩睡覺後,再起身做事比較方便!錯! 許多家長會有陪小朋友睡覺的習慣,但在孩子睡著之後,家長又會起身繼續工作,這是非常失算的做法。因為小孩非常聰明,他心理明白,「等一會兒媽咪就會離開。」因此,如果家長經常用哄騙的方法讓他上床,那麼要不了多久,孩子就會起來玩。 建議不論寶寶聽不聽得懂,家長都必需告訴孩子,「媽咪只是先陪你睡,待會還有事忙,忙完了就會上床囉!」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媽咪的行蹤,避免孩子產生分離焦慮;而且在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後,孩子也比較不會情緒緊張,自然可以一夜好眠。

學跟挫折做朋友

2011年07月12日
公開
52

人生本有不如意的事,愛孩子就要培養他的挫折忍受力. 增加他的免疫力,縮短復原期!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 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   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 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 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 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 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教育孩子的方式不一定要用打和罵

2011年07月09日
公開
49

懲罰是多數家長都會用到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但懲罰不像表揚,如果方式運用不恰當,不僅會失去原有的效果, 還會給孩子的心靈帶來傷害喔! 小孩子都會犯錯,受到家長的懲罰也是在所難免,可是家長要如何懲罰, 這其中的學問可就大了。 我們就先從一段小故事開始,看看怎樣的懲罰才是聰明父母該做的。 祖沖之小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 有一天,父親出門拜訪好友,讓他在家好好讀《論語》,並告訴他回來後要 抽查讀書的情況。父親前腳剛走,小沖之就和夥伴們玩耍去了。 父親回家後,讓他背誦書中一段。小沖之吱吱唔唔一行也背不下來。父親 見狀不禁大怒,把書摔到地上罵道:「像你這樣不求上進的孩子,長大是 不會有什麽出息的。」並罰小沖之不准吃晚飯,直到把書背好。 孩子的哭聲引來了祖父,他對兒子的教育方法很不滿意,於是說:「你以前 犯錯,我難道是這樣教育你的嗎?雖然你是爲他好,但粗暴的責駡和處罰是 起不到好的教育作用,多了還會使孩子變得更頑劣。」接著,祖父轉過頭來 對委屈的孫子說:「你好好想想,今天父親這樣罵你有沒有道理? 你就到農田裏幫我幹活,當作懲罰吧。」於是,小沖之每天跟著爺爺下田 幹活,聽爺爺講四季自然變化。他對天文曆法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爺爺告訴他:「如果你不喜歡讀經書,家裏還有很多天文曆書。 這樣你就會知道很多你想知道的事情了。」 長大後,愛好自然科學的祖沖之,比歐洲早了一千多年推算出了圓周率。 這個智慧的老人,運用懲罰不僅糾正了孫子的貪玩,還幫助孫子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可以稱得上是懲罰教育當中的典範。 瞭解懲罰的作用 教育學者一再強調,在幼兒的家庭教育中,正向的表揚和鼓勵是家長應當 經常採用的方式,可是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對於犯錯的孩子不得不 採取一些強制性的懲罰手段。 當孩子有意或無意犯下錯誤,你決心要懲罰他之前,首先要心裏明確你的 懲罰要達到哪些正向作用: *懂規矩、辯是非 如果屢次說教都不行,那麽你給他一點「顔色」瞧瞧,是最快達到目的的 方式和途徑。一次教訓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瞭解行爲界限,明確什麽事情 是可以,什麽事情是不行。 *促進和激勵 適當的懲罰可以促進犯錯的孩子覺醒,使孩子知恥;制止他的不良行爲, 也能激勵他奮發向上。 *教育和警戒 當正向的表揚和鼓勵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時,懲罰就有了教育和警戒作用, 能遏制孩子不良思想行爲的發展。 *維護家規和紀律 懲罰也是一種管理手段,爲了使孩子改正錯誤而給他一定的刺激。 有了懲罰,會讓孩子知道了家規和紀律的存在,不可以隨心所欲。 懲罰前牢記4大原則 無論何種懲罰都是一種負向的教育方式,家在採取之前都要慎用、慎選。 不要因爲愛孩子而傷害他。因此在懲罰小孩前,要注意以下4個原則: 原則1 合理要求,適度懲罰 孩子是不可能不犯錯的,這一次的錯誤也許就是他下一次成功的起點。 所以對於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應該給孩子一個寬鬆的氛圍。 你將會發現,當你降低要求,他犯錯和受罰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如果你覺得孩子一定要受到教訓才不會再犯,那麽接下來你要考慮的就是 懲罰的程度。 在家規中你可以制定出不同程度的懲罰方式。實施懲罰前先想想孩子在體力 和精神上是否可以承受。 能不用刺激強度大的懲罰,最好引而不發,讓孩子在被懲罰前自覺終止 不良行爲。 原則2 及時提醒,明確原因 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在「犯罪現場」你就要及時地批評提醒。 學齡前的孩子沒有大錯,都是一些小錯,小錯如果不抓就會變成壞習慣。 懲罰孩子也不能沒頭沒腦,要讓他知道受罰的原因和應有的正確行爲。 一位父親懲罰完犯錯的孩子,問他「你知道我爲什麽要懲罰你嗎?」 孩子回答說不知道,父親說因爲他打了比他小的孩子。孩子聽完,不料 更覺委屈,問父親:「我比您小,您爲什麽要打我呢?」父親費了一肚子 力氣,可是孩子仍不明白自己爲什麽要受罰。 所以在懲罰孩子時,一定要針對受罰的行爲給孩子講明受罰的原因, 這樣才能達到懲罰的效果。 原則3 就事論事,不情緒化 孩子受罰總是因爲某件具體的事,所以你在懲罰孩子時也只能是就事論事, 切忌無休無止地重提過去的錯誤,或者拉拉扯扯將其他的事情引進來, 最後懲罰變成了對孩子的「人身攻擊」。 處罰孩子的時候,首先你要讓他明白,你是對他做錯的事進行的否定, 而不是針對他「這個人」,這樣在幫助他進步的同時也不會打擊他的自信。 犯了什麽錯就要受到什麽樣的懲罰,在你的心中要有一個標準,不能因爲 你情緒好壞而變化。 如果你以情緒來懲罰孩子,孩子就會成爲你的出氣筒。 原則4 看準時機,依據性格 懲罰也要看準時機和場合。在人前,當孩子有不良行爲,你可以打手勢或 表現出不快的表情以示懲戒和提醒,維護他小小的自尊。 不同的孩子個性不同,你要掌握好自己孩子的脾氣特性。 如果是屢教不改,懲罰方式可以重些;如果孩子內向、自尊心強,懲罰時 你就要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儘量避免給孩子帶來精神傷害。 父母5招聰明懲罰法 一說懲罰,家長就想到打和罵,其實懲罰的方式和方法有很多種,聰明的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特點,巧妙使用懲罰。 1.語言批評 語言批評一般是針對3歲以後的孩子。 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語言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你可以通過語言告訴他剛才的行爲媽媽是不喜歡的,應該如何做。 提醒:採用語言批評時,要注意切莫因爲孩子犯錯,自己情緒激動不顧後果地「胡言亂語」。 2.自然後果法 這是18世紀法國教育家盧梭最先提出來的。 主張孩子犯錯後,家長與其給予人爲的懲罰,不如讓孩子在錯誤所造成的 直接後果中去體驗不快或痛苦,從而迫使其改正錯誤。 比如孩子喜歡亂撕書本,家長就不再給他買新的。 提醒:家長採用的自然後果法時先要考慮到,孩子在身體和精神上是否能夠承受。 3.皮肉之苦 有時候,你會感到給孩子講道理無異於對牛談琴。 比如對一個2歲的孩子講不要亂碰插座的道理,還不如在他犯錯之後給他一點點「皮肉之苦」的教訓。他會記得亂碰「那東西」,自己會很痛。 提醒:「皮肉之苦」的目的是讓孩子不就犯,不能成爲家長隨時打孩子的理由。 4.冷處理 一段時間內不理睬犯錯的孩子,讓他因爲受到大人的冷落而感到難過,明白自己的行爲是不被大人接受的。 提醒:家長冷處理的時間不宜過長,之後告你要告訴他,你這樣做是不喜歡他的行爲,而不是他這個人。 5. 面壁思過 年齡稍大的孩子犯錯後,可以罰他去一個僻靜的角落自我反省,訓練他的內省智能,同時認識自己的錯誤。 提醒:孩子受罰時,家長要注意觀察,不要因爲有其他的外物而干擾了孩子的注意力,達不到懲戒的效果。 父母不應該說的3句話 1.如果你再怎樣怎樣,我就把你送掉…… 一些父母喜歡對犯錯的孩子說這樣恐嚇威脅的話。雖然只是大人的一句氣話, 可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說並不是這樣,他們會信以爲真認爲爸媽不喜歡自己了。 家長的這句話於是就成了對孩子的精神懲罰。經常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孩子,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怕事,一些小事就會令他煩躁不安,敏感多慮。 2.我看你就是這樣子,長大也不會有太多的出息…… 恨鐵不成鋼的父母氣頭上常會對孩子這樣說。因爲一次錯誤故意輕貶孩子 所有的能力,甚至用孩子的短處比他人的長處。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是想激勵孩子進步,但這種語言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比 正面效應要大得多,不僅影響親子關係,還造成孩子從小自卑,與同齡人在一起時容易産生自我否定。 3.你做得不錯呀!還要再來一次嗎? 孩子犯錯了,家長用成人尖刻的語言奚落,諷刺、挖苦孩子。 這種語言不僅僅是懲罰,而且還是一種精神虐待,對孩子的自尊心是嚴重的挫傷,容易導致孩子學習困難,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孩子行爲問題。 Smart Tips美國父母是這樣看待懲罰 合理的懲罰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爲的標準,分辨什麽樣的事情可以去做, 什麽樣的事情不能做。當孩子犯錯,不得不進行懲罰的時,家長一定要有 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 懲罰孩子的必須告訴他們你提出要求的原因,父母的態度也要保持一致, 這樣孩子才可能建立統一的行爲標準。 即使彼此的方式方法有異議,也最好在孩子不在場時再與他進行討論。 這樣做,也可以樹立起父母雙方的權威性。懲罰不能太多,不可從生理和 心理上虐待孩子,當他有進步,就要給予獎勵。

淺談孩子攻擊行為

2011年07月08日
公開
41

在孩子間,不時地能聽到:「誰打我!」這樣的告狀聲,孩子的攻擊行為真的就那麼頻繁嗎?難道孩子那麼喜歡攻擊周圍的同伴嗎?到底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產生攻擊行為呢? 攻擊行為是指因為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兒童攻擊行為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東西(或玩具)等。 兒童的攻擊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總體來說,男孩以暴力攻擊居多,女孩以語言攻擊居多。 在幼兒心理學方面,專家指出幼兒會產生攻擊性行為主要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遺傳因素:有些攻擊性強的兒童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 2、家庭因素:有些家長慣於用暴力懲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其他兒童,表現出攻擊行為。 如有的家長只要孩子做錯事,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他一頓。孩子挨打以後,容易產生牴觸情緒。這種情緒一旦「轉稼」到別的人身上,就易找別人出氣,逐漸形成攻擊行為。又如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有人欺侮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在大人的縱容下,孩子容易發生攻擊行為。 3、環境因素:由於兒童模仿性強,是非辨別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圍的人或是影視鏡頭裡人物的攻擊行為。有資料表明,經常看暴力影視的兒童,容易出現攻擊行為。如果兒童經常看暴力影視片、武打片,玩暴力電子遊戲,會使孩子的攻擊性心理得到加強。 4、自衛表現:部分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是純屬自衛表現。別的小朋友可能經常喜歡碰他幾下,他就覺得這個小朋友在欺負他,所以就還手了。作為父母,大多數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攻擊者,但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很好地自衛,不受到別人的攻擊,即「不受欺負也不要欺負別人」。 但對於小孩來說,要讓孩子學會在過度攻擊和缺乏攻擊間尋找平衡點,是個困難而長期的訓練過程。其實攻擊本性是與生俱來的,而且會以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家長要做的絕不是去壓抑它,而應是從旁協助,讓孩子學會能逐漸自己控制、節制和疏導。對於父母來說,到底如何做,才能不至於壓抑孩子的攻擊,又能適度調節、疏導孩子的攻擊呢?這也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也不能因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而直接批判孩子的不對,首先我們還是要分析孩子因為什麼才動手的,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成人總是覺得孩子童言童語,往往是最沒有心機,最純真的話語,也因此總是相信孩子的話是真實的。但有時孩子也會編造一些謊言來掩蓋事實的真相。但並非是孩子刻意說謊,只是孩子想保護自己,不想遭到責罵,所以就把錯誤推給了別的小朋友。 在事情繁忙瑣碎的時候,有時對於孩子的話或行為,往往會顧不得去細細品味或分析,把他們的話信以為真,抹殺了事情的真相,無意中也錯怪了別的孩子。因此,對於小孩子的話,作為老師或家長都應該「察其言,觀其色,究其因」,多留意,及時觀察、瞭解孩子,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護孩子的一些好的初衷,把他們一些無意的錯誤加以引導,鼓勵他們用正確的方式進行表達,讓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當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作為家長也不能一味去責罵幼兒的行為。家長也要學會原諒孩子,孩子的行為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簡單地批評或者懲罰。試著去找出引發孩子攻擊的原因。是什麼激怒了他?是別人的行為還是當時的場景?是粗暴的對待還是想要的東西被拒絕?又或者是所做的事情遭受失敗……這些都可能使孩子產生挫折感和憤怒而引發攻擊行為。我們唯一要做的也就是從小正確地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方式與別人相

幼兒常看電視 容易變小惡霸

2011年07月06日
公開
45

幼兒常看電視 容易變小惡霸 不良的電視節目會讓小朋友變成小惡霸嗎? 根據美國一項研究顯示,小朋友經常看電視,長大後可能會變成小惡霸,每天多看一小時電視,將來出現惡霸行為的機會就增加百分之六;如果爸爸媽媽能為小朋友提供其他智慧刺激或情緒支援,就可消減由電視帶來的負面影響。 外電報導指出,美國華盛頓大學對一千兩百多名四歲的小朋友,進行兩年到七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小朋友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愈長,入學後出現野蠻、霸道行為的機會愈大。 報導指出,小朋友看的節目,將近六成含有暴力內容。研究人員甚至表示,即使部分節目內容不屬於暴力,卻含有待人不禮貌的態度,例如粗言冷語,幼兒接收到這些資訊,也容易形成惡霸性格。 相反的,如果爸爸媽媽在小朋友成長時期,能陪伴一起閱讀、遊戲,給予情緒支援,入學時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會比較容易。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心理師黃意霖說,念幼稚園的小朋友在單純模仿階段,並不瞭解自己從電視中模仿的行為是好還是壞,但小朋友如果因為某項行為得到爸媽的讚美或想要的東西,將來就會繼續表現相同的行為,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 黃意霖說,小朋友上學後就會開始跟同學互動,若大家都看同一個節目,就會產生認同感,一些不良行為也會互相影響。所以小朋友應該選擇適合的節目,千萬不要迷戀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