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開啟0~6歲幼兒美好閱讀經驗的前 導書

2012年07月03日
公開
62

【寶寶起步走】 開啟0~6歲幼兒美好閱讀經驗的前 導書 •2012-06 •天下雜誌 親子童書出版 •作者:張淑瓊(親子天下童書特約主編) 為學齡前的孩子選書是一門大學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他們吃進去的東西總是非常小心的注意挑選。如果給身體的食物這麼小心,那閱讀的書籍是給頭腦的養分,當然要更仔細注意才行。 理論派的寶寶書挫折之旅 我永遠記得第一次試著唸書給小寶寶聽的過程,那是個奇特的經歷,讓我這個理論派大受挫折。因為當時七個月大的小傢伙只坐下來稍稍聽了一下子故事,馬上不領情的東張西望,過沒多久,就頭也不回的爬走了。 幸好我滿腦袋的理論馬上派上用場,我確定手上選的書應該沒有太大問題,我知道這個閱讀暖身操剛剛要開始,知道寶寶還不能專注太久,還有他還搞不清楚讀書是怎麼回事。幸好在幾次越挫越勇的過程中,他越來越喜歡看書;幸好,我選了適齡和適合的讀物,用對的方法嘗試,並且忍耐等候,沒有輕易放棄。 一歲的時候他已經可以完整的聽完故事,偶爾還會冒出讓我大開眼界的詞彙。當年不賞臉的小傢伙現在小學三年級了,很愛看書,很享受閱讀! 幸好有這個寶寶書最初的挫折經驗,讓我有機會體會大部分新手父母的心情,了解選書給孩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選書給剛要開始閱讀旅程的幼兒。 閱讀比喝牛奶更重要 為學齡前的孩子選書是一門大學問,尤其是0-3歲的幼兒,這些看起來很簡單的作品,背後有很不簡單的設計和想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對他們吃進去的東西總是非常小心的注意挑選。如果給身體的食物這麼小心,那閱讀的書籍是給頭腦的養分,當然要更仔細注意才行,因為優質的寶寶書在孩子開始接觸書籍的過程中,做了一個最好的示範,展現了書籍語言的細膩豐富,內容的奇妙美好,讓幼兒從生命的起初就感受到閱讀的愉快,這個愉快的起步經驗,對他的一生何等重要。 讓寶寶和好書早早相遇 我們了解寶寶和好書相遇的重要,因此規劃了【寶寶起步走】這個系列,希望為0~6歲的寶寶仔細的選擇每個成長階段適合的讀物。我們會注意適合寶寶和學步兒的書挑選時應該有的原則:和寶寶的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故事;插畫清楚不混亂,畫面背景簡潔單純;文字要自然口語;情節要可以猜測預期;並且能提供互動和參與的機會,要能吸引寶寶的注意。我們會挑選經典的作品,也會選擇全新的創作,更希望有機會讓寶寶讀到本土創作者的作品。 親子閱讀的美好開始 我們相信這些優質的寶寶書,可以成為大人和小孩甜蜜互動的最好媒介。特別對不知道該和小寶寶說些什麼話的大人,單純的念一本書給寶寶聽,引導他們看可愛的插圖,讓他們信賴的靠在你身上,聽他們童言童語的回應,這個共讀的美好體驗是每一對親子都應當經歷和享受的權利。 我們希望所有的寶寶都愛上閱讀,和書成為麻吉的好朋友。希望所有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可以在優質寶寶書的引導下,享受親子共讀的甜蜜和快樂。 ◎米飛兔作者──迪布納爺爺的經典幼幼書 迪布納始終維持在「平鋪直敘,卻絕不矮化小孩」的高度,為孩子們寫下「自己想,自己行動」的一則則自立的小故事。而不僅是米飛,包括其後來所創造的其他角色,也都未曾偏離迪布納的此一「中心思想」。這些角色的出現,在在使人因為他們身上那特有的、屬於孩子的向上元氣,而倍覺溫暖與受到鼓舞。 ──資深兒童文學工作者 林真美 推薦

幫助寶寶增強平衡感的方法!

2012年07月02日
公開
46

12~15個月大的基本動作計畫能力 動作計畫是依照順序規劃一連串動作的能力,以下的活動將會引導寶寶進入這個階段。 家庭遊樂場 請允許你的學步兒在某些家具上嬉戲,記住,當他朝家具爬上爬下時,他也正透過遊戲探索身體在空間中的移動方式。 跨越梯橋 請寶寶一邊把腳抬高,跨越平放在地上的梯子橫檔,一邊用手抓住下一個橫檔。接著,利用書本或小椅子把梯子墊高,重複進行相同的活動。請適時增加困難度,因為這個活動相當重要。 過山洞 從梯子橫檔底下或椅子下方往前爬,必須靠許多感官的互相配合;寶寶的空間覺知發展得很快;請注意寶寶的手在落地時,手指是否張開。 寶寶需要具備動作計畫能力和環境經驗,才能知道何時該把腿抬起來,跨(踏)到梯子的橫檔上、何時抓住(放開)橫檔,以及為何要用爬的才能穿越椅子下方的空間,這些動作會在大腦內產生序列式的神經連結,等到經過反覆練習之後,就會成為一種自動化的反應。 15~18個月大的平衡感訓練 1. 這是寶寶的動作發展期,雖然語言發展已經開始,但通常居於次要地位。 2. 你說的話必須跟進行中的活動連結在一起,否則對寶寶來說那只是一串噪音而已。 3. 幫助寶寶增強平衡感的方法,就是盡量多陪他走。一開始在平地上走,接著嘗試走不同質感的地面,例如沙地或泥土地。 寶寶的眼睛和腳必須學會將相同的空間訊息傳遞給大腦,否則平衡感會受到影響。這個技巧必須經常練習,因為只有在一到兩歲這個階段,可以在大腦裡形成這種連結。由於寶寶必須光腳活動,因此請保持房間的溫暖,別讓寶寶因為光腳而著涼。 斜坡 請讓你的學步兒有走斜坡的機會,剛開始他會用雙手刻意保持平衡,如果有必要的話,請從背後輕輕地扶住他(如果在爬坡,就托住他的兩脅部位)。隨著平衡感不斷增強,寶寶將能學會在玩耍時蹲立和快跑,蹲立能幫助腿部、膝蓋和臀部肌肉張力的發展,而這些肌肉張力通常得維持八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 倒著走、橫著走 這些動作都必須運用到平衡感還有身體及空間覺知,剛開始你可以提供協助,但接下來就要讓寶寶自己試試看;鼓勵他倒著走、橫著走或蹲著走,這對視覺調節很有幫助。 文章出處:《Smart Start聰明寶寶從五感律動開始》 http://tw.specials.yahoo.com/news/issue20column4-2.html

配合寶寶的飲食節奏•成長OK

2012年07月01日
公開
69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 剛出生的寶寶,所有的營養都必須從母奶或嬰兒配方奶攝取,慢慢地,身體需要更多的養分,同時,隨著腸胃道的成熟,四至六個月起,可以開始逐步添加副食品,然後,再漸進式地吃成人食物。雖然有其一定的進程可循,然而,寶寶也有個人的飲食節奏,需要媽媽的配合。 從寶寶一出生起,父母無不希望寶寶可以大口喝奶,喝得壯壯的;到了吃副食品時,能夠餵什麼,吃什麼,該有的養分一點也不少。相信把寶寶養得壯壯的,是不少父母的心願。 孩子進食模樣百百種 關於寶寶的飲食,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有的孩子吃得比較少,父母親會憂心養分不足;有的孩子吃不少,但體重卻沒什麼變化,父母親則會煩惱寶寶的胃腸不吸收營養;有的孩子隔不了多久就要增加奶量,有的孩子卻是怎麼餵,總會剩下一些奶,始終無法再往上增加。 到了該吃副食品的時候,有的孩子滿四個月大,就可以「餵什麼吃什麼」;有的孩子則是已經七、八個月大,還不習慣吃副食品,只得繼續以奶類為主食。有的孩子吃東西如秋風掃落葉,有的孩子則是餵了好久,原本的一小碗稀飯卻似乎未曾減少過…… 說起來,孩子喝奶或吃副食品的樣子還真是百百種,如果父母能花點時間了解孩子的飲食節奏,或許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出生一週內•體重減輕7~8% 剛出生的寶寶,食量真的不大,幾乎可用「一顆彈珠」來形容胃的大小,可是父母愛子心切,已開始擔心「寶寶吃得太少怎麼辦?」甚至出現常見的「生理性脫水」,即寶寶出生後的體重比出生時還低,也擔心寶寶是不是吃太少。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表示,「寶寶出生後的一週內,體重比出生體重還輕是常見的現象,即所謂生理性脫水,一般減少的程度約為出生體重的7∼8%,在此範圍內父母不用太擔心,如果減輕的體重超過出生時體重的10%,就表示寶寶真的吃得不夠,要仔細檢視家長餵奶、寶寶喝奶是否有問題。」 通常出生一週後,寶寶的喝奶狀況會進入穩定狀態,體重會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文萬欣醫師說,「可從寶寶的體重變化,及寶寶的小便狀況來估計喝奶量是否足夠。」 寶寶喝得夠不夠? 很多父母不知道寶寶是否有足夠的喝奶量?文萬欣醫師提供兩個方法估計: 1. 以一天的總量計算 以寶寶的體重計算每天應有的總奶量,計算方式為「1公斤×100~200 c.c.」,若以4公斤重的寶寶為例,每天若能喝上400~800c.c.的總量,父母就不用太操心了。 •有些睡眠週期還不穩定的寶寶,常常沒在計劃時間內醒來喝奶,如果寶寶的體重增加在正常範圍之內,則父母無需急著喚醒寶寶,只要他餓了,自然就會醒來喝奶,只要每天的總奶量能達到最低標準(以「1公斤 × 100c.c.」)即可,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若是體重增加不理想的寶寶,則要盡量按照預定的餵奶時間來餵食。 •對於容易溢奶的寶寶而言,「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較適合,因為這樣一次餵食的奶量不會太多,比較不容易溢奶。不用太計較「每次只喝這麼一點點」,只要餵食多次,一日總奶量還是可以達到目前體重需要的標準奶量。 2. 看換尿布的次數 對於親餵母乳的寶寶來說,無法得知實際的喝奶量。不過,因母奶中的水分占了86?87%,寶寶喝的奶多,水分攝取量自然就多,家長可以從寶寶的小便量,也就是從換尿布的次數來觀察。文萬欣醫師說,「每天至少換上五、六次的尿布,且每次換下來的尿布感覺很大包的話,表示進食的奶量是足夠的。」 每四小時餵一次•仍要看寶寶的習性 對喝母乳的寶寶而言,因母乳好消化、易吸收的特性,寶寶往往兩三個小時就要喝奶,而親餵的媽媽因為不用花時間清潔消毒奶瓶奶嘴,比較容易隨時配合寶寶的需求;然而,對喝配方奶的寶寶來說,不少媽媽會遵照「每四小時餵一次」的頻率餵食寶寶,只是每個人的習性並不一樣,有的寶寶會提早餓了,有的寶寶則可能睡太久。文萬欣醫師提醒,「四個小時餵一次奶,是過去所累積的經驗法則,算是一個通則,但只要每天的總量足夠,餵幾次奶並無規定」,媽媽不妨順著寶寶的身心需求,餓了就餵奶吧,或者,針對寶寶的喝奶情形,建立屬於自己的喝奶頻率。她建議,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嬰兒配方奶則是在母親無法餵奶時,做為母奶的替代品或補充品。 份量逐步增加•每次約10c.c. 一般說來,嬰兒配方奶的泡奶量多從30c.c.起跳,隨著出生週數的增加,寶寶的喝奶量也會逐步增加,但父母又該如何拿捏增加的分量,才不會浪費呢?文萬欣醫師說,「當寶寶固定能把目前的量喝完時,就可以每次約10c.c.的幅度增加奶量」,不過,她提醒,由於每家配方奶業者對「一湯匙奶粉沖泡的水量」規定不同,有的廠牌一匙奶粉是泡30c.c.的水量,有的則是60c.c.,父母必須閱讀奶粉罐上標示,依照指示來沖泡,才能讓寶寶喝到濃度正確的奶水。如果奶水的濃度不對,不只寶寶攝取到的營養、水分不對,也會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 添加副食品•約4~6個月大時 當寶寶愈來愈大,需要的營養種類與熱量也會愈來愈多,而必須從副食品攝取其他養分,以補充奶類的不足之處。文萬欣醫師說,「當寶寶滿四個月起,若攝取的奶量沒什麼增加,體重增加的幅度也不理想,可考慮開始添加副食品」。但她也提醒,「如果寶寶已有過敏症狀,或是家人如父母親、兄姊等有過敏體質,則要延後添加副食品的時間」,文萬欣醫師解釋,「寶寶年紀愈小,腸道對食物過敏原的保護力愈弱,愈容易對食物產生過敏,因此,對於已出現過敏症狀,或是擔心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到六個月大時再添加副食品較適合」。 她補充,寶寶在五、六個月大時,可能出現所謂的「厭奶期」,「透過添加副食品,以吸引寶寶的進食興趣,並可為日後的飲食習慣鋪路」。 避免過敏•以不易過敏食物為主 為了避免寶寶對食物過敏,文萬欣醫師提醒,「初期添加的副食品應以不易過敏的稀飯、嬰兒用米粉、嬰兒用麥粉為主,可在稀飯中逐步添加碎肉、其他蔬菜類,水果類則最好選用蘋果、梨子」,至於蛋白、海鮮類、花生核果類、柑橘類水果、巧克力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最好等一歲以後再食用。 一次只添加一種副食品•每種相隔一星期 文萬欣醫師表示,添加副食品以少量食用、一次只試一種、每種食物至少相隔一星期的餵食原則,觀察約兩三天的時間,看寶寶的身上是否會有疹子?或拉肚子及糞便出現血絲的狀況,如果有的話,可暫停食用該種食物,等過幾個月再試,而不是「就此不吃」。 此外,要注意副食品的質地,應從液體開始,再逐步進階到泥狀、糊狀及固體食物。文萬欣醫師指出,以米、麥粉為例,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少量米粉、麥粉加在配方奶中,以奶瓶餵食。之後米粉麥粉量多時,奶的濃度增加,寶寶用奶瓶吸食並不容易,她建議,媽媽不妨試著直接調成米糊,用湯匙餵食,這不只增加寶寶的營養,也讓其開始練習咀嚼與吞嚥能力,以避免過度依賴奶瓶,有助於培養寶寶吞嚥固體食物及用湯匙進食的習慣。 吸吮、吞嚥能力的學習有個體差異 根據衛生署不久前發布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逾八成嬰兒以奶瓶吸食米(麥)糊,而非以湯匙吃,延遲寶寶訓練咀嚼、吞嚥能力」。 有的孩子似乎自然而然就會吸奶、吞嚥固體食物,但大多數的孩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才能逐漸適應不同的進食方式。習慣直接吸吮母親乳汁的寶寶,可能因為不習慣吸奶瓶,讓媽媽想幫寶寶斷母奶卻斷不了;而習慣用奶瓶進食的寶寶,若家長沒有逐步讓寶寶練習適應用湯匙進食的方式,則會延遲寶寶轉換到以固體食物為主食的時間。文萬欣醫師提醒,在適當的時機(一般是六個月大)開始訓練孩子用湯匙進食,以及吞嚥半固體、固體食物的能力,不僅有助於營養攝取,對寶寶的口腔、臉部肌肉的發育,及說話能力都有幫助。家長應掌握餵食副食品的黃金時機,讓寶寶及早開始練習吞嚥半固體、固體食物。 寶寶的體重跟自己比 「為何別人家的寶寶胖嘟嘟,自己家的寶寶瘦巴巴」,相信不少媽媽會有這種想法,文萬欣醫師表示,「寶寶的身高體重跟自己比即可,只要落在第3∼第97百分位的生長曲線之內就算正常」。2009年5月,國民健康局宣布修正使用10年的本土兒童生長曲線標準,改採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跨國方式研究的新標準,此標準是WHO於2006年在美國、印度等五個不同種族國家,以一群母親不抽菸、幼兒六個月前全母乳哺育,之後添加副食品但餵母乳至兩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所擬定,是一份適用於全球兒童的生長曲線標準。其中以體重下修改變最大,希望導正家長誤以為配方奶餵出來的「胖」小孩才正常的觀念。 配合發展進程•擴大飲食經驗 文萬欣醫師指出,寶寶吃副食品的意義不只在於增加營養,還有配合其能力發展進程,在寶寶最有興趣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搭配給予適宜的食物,引起他對不同食物產生興趣,增加飲食經驗,就不易對新的食物或奶瓶以外的餐具產生排斥,有助一至兩歲後銜接與成人相同的飲食方式。 寶寶能力進程與副食品給予搭配建議 時間 寶寶的能力發展 媽媽可以這樣做 6~7個月 寶寶可獨立坐著。 用湯匙餵食泥狀、糊狀的副食品,學習用舌頭移動食物以吞嚥,並讓寶寶與家人一起同桌用餐,感受進食的氣氛。 7個月 會把手上的東西換到另外一隻手。 可給一些半固體食物,如牙餅、小麵包、煮得較爛的紅蘿蔔,或將水果切成條狀(如蘋果條、香蕉條),讓寶寶拿在手上並放入嘴巴吃。不用擔心寶寶還沒長牙,無法咬碎食物,因這些食物不需要真正咬,寶寶只要含著,即可以口水溶化,對寶寶練習咀嚼、吞嚥頗有幫助,同時,也能慢慢練習抓握及手眼協調之能力。 8個月 會用兩手拿起小杯子。 可讓寶寶自行用學習杯喝流質。 9~12個月 會用拇指配合其他手指拿起小東西。 可將質地較軟的顆狀食物,如小饅頭放在碗裡,讓寶寶練習用兩指一顆一顆地拿起來吃。 寶寶吃副食品Q&A 1. 寶寶可以喝果汁嗎? 文萬欣醫師表示,不少媽媽在製作副食品時,少不了果汁,但她提醒,果汁糖分高,如果寶寶有腹瀉、稀便的狀況,表示對糖分吸收不佳,需要酌量稀釋。至於每日攝取量也有限制,避免因攝取過多糖分、水分而排擠奶量,或是讓寶寶養成嗜吃甜食的習慣也不好。一般一歲以內每日果汁量不超過120c.c.,一歲以上者,則以240c.c.為限。 2. 以大骨頭湯煮稀飯,會不會太油? 熬大骨頭湯時,免不了擔心過油的問題,但脂肪可提供較高的熱量,且也有些必需脂肪酸是人體無法合成而一定得從食物中攝取的。文萬欣醫師建議,大骨頭湯裡的油脂不用全部撈掉,如果寶寶的體重已經超重,就把浮在湯上的油花多撈起一些;若是寶寶的體重還有增加的空間,不妨適度留下一點,增加熱量的攝取。但也要觀察寶寶的糞便,如果出現油油的「脂肪便」,表示寶寶的腸胃對脂肪吸收不佳,要減少食物中的油脂。 3. 一定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嗎? 文萬欣醫師說,不少媽媽對「究竟要不要另外補充營養補充品,如鈣片、鐵劑、乳鐵蛋白、益生菌等」感到困惑,她表示,若寶寶喝的奶量有達到標準,且家長準備的副食品也包括各種營養的食物,則寶寶可以從自然食材中吸收到所需的熱量、維他命、礦物質,並不需要額外補充。完全以母乳餵食的寶寶,雖然到六、七月大時,可能有鐵質不足的憂慮,但是只要在給予副食品時,多補充含鐵質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豬肝或紅肉,這樣寶寶就能從副食品中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了。 文萬欣醫師 現任�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臺大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輔仁大學醫學系兼任講師 學歷�台大醫學系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媽媽寶寶雜誌》

戴勝益:建立一個仿冒的人生

2012年06月20日
公開
36

面對未來,你是否經常覺得很茫然,總覺得抓不到自己的性向和專長?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建議你建立一個「仿冒」的人生:抓一個你可以仿冒的對象,去學習他的成長軌跡,從中找出你的方向。 這樣的體會來自我的成長背景。我出生在家族企業,從小我的model就是我的父親和大哥,一直以為自己就是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生意人,後來上了大學,我才找到我真正的仿冒目標: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先生。 我從大學就關注他的新聞,因為他獨特的管理風格與處世態度一直很令我佩服。他一星期只進公司兩個早上,其他時間拿來拉小提琴、釣魚,但依然成就了如此成功的企業。 早在十幾年前,奇美員工的平均月薪資就高達新台幣八萬元,是一個幾乎零異動的公司。許文龍還跟員工說:「你們工作不是為了公司成長,是為了你們未來的幸福人生。」 看 到這麼令人感動的一句話,我就立志自己也要跟他一樣。如今我做的每件事,都是跟著他的腳步,例如一個月有十五天絕對不上班、登百岳、到處旅行。另外,我也 學許文龍,把財產捐了出去,一言一行都是受他啟發。最近許文龍還把博物館建物捐出去,讓社會大眾共享博物館資源,很令人尊敬。 半年前,許文龍請我去他家作客,更讓我體會到身教重於言教的道理。那天傍晚五點多,我去拜訪他,他仍住在一個四十幾年的老房子裡,一點也不華麗,沒有固定的傭人、保鏢,只有一個司機,還請了鄰居太太來幫忙料理他早上釣的魚、煮了一些菜、買了一些碗粿,請我和妻子吃晚餐。 過 程中,他興致一來,就把旁邊的小提琴拿出來拉,他的司機還跑去彈鋼琴伴奏。看到這幅畫面,我們嚇了一跳,也很感動。我問他:「沒有保鏢,安全嗎?」他直覺 說:「我又沒有做壞事,錢捐給政府,孩子也沒進公司,沒傷害到公司同仁權益,我有什麼好害怕和擔心的?」這句話立刻反應出他的非凡價值觀,同時也更讓我認 定:我以他為師,一點也沒錯。 所以,我認為年輕人要抓一個仿冒的對象。想從事藝術,比如可以抓林懷民;想從事公益,比如抓嚴長壽;想從事科技,比如抓林百里。每個人都抓一個對象,把他的人生歷程和價值觀都搜集起來,然後去學習、去仿冒,以後縱使你的事業和成就沒有像他們那麼大,但至少你比較不會搖擺。 這樣仿冒的好處是,你不會像海底撈針一樣亂摸索。有了model,就像在海底抱著一個浮板,它會有動力拉著你往前走,可以減少你摸索錯誤的時間。況且,這些人到現在都還蠻成功的,或許可以讓你大方向沒錯。 但也要提醒年輕人,要學習這些成功人士的努力、扎實、做事方法及對人好的態度,而不是學成功人士的表徵,例如趕快買一部高級房車、找個司機、打高爾夫球、穿高級西裝。這些是成功人士的結果,不是他們成功的原因。如果你只學習結果,卻不學習原因,學習也是徒勞無功。

戴勝益—讓小孩有夢想,先斷他的後路

2012年06月19日
公開
50

人一定要有夢想,才會成長,而且夢想要有階段性:當你還沒有成就時,夢想叫做夢想;當你有一點成就時,夢想就變成願景;當你再掌控好願景時,夢想就變成目標。你一定要努力讓夢想變成目標。如果二十或三十年後,你的夢想還叫夢想,那就是失敗的。 回 想起我大學時的夢想,是回到家族企業、有一番作為,建構我夢想中的公司體制。所以,我大學就開始負責家族企業的對外業務。但這個夢想很快就破滅,因為當我 真正進入家族企業才發現,那是我父親與大哥的事業,不是我的,我很難有所發揮。所以到了三十幾歲,我的夢想變成創業,也實現我經營公司的理想。 大家或許會認為我大學時的夢想太嚴肅、直接,但如果沒有這個夢想,我也不可能開創自己的事業,建構我理想中的企業文化。而且我創業時,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勝過我大哥。有一個刺激的目標在你前面,你才會前進。 我 的父親與大哥不是平凡的工作者,這讓我從年輕時就有激勵前進的目標。但大部份的人並非如此,所以需要儘量結交比自己厲害的朋友。很多人喜歡結交比自己差 的,感覺這樣才能顯得自己很厲害、可以一呼百應,但這是錯的。話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無友不如己者,才能讓你進步,並永保謙虛。 很多人認為現在年輕人的日子過得很苦。的確,現在的環境是不好,但我認為人不應該要求擁有先天的保障生活。當你未來前途有保障,沒有夢想時,就會失去發展潛力的機會與信心。我念台大中文系時,班上有一位同學在大學還沒有畢業,就考上會計師執照,這就是難能可見的潛力。 我面對我的小孩也是同樣作法。我曾說過:「要斷了孩子的後路。」為了讓他們認知人生夢想要靠自己完成,我在他們小時候就訂了王品的「非親條款」:他們絕對不可以進入王品工作。 那時我兒子大概國中,當他發現爸爸不給他靠了,他其實還蠻緊張的,但也因為這樣,他對電腦很有興趣,逼自己在這領域下苦工,結果在19歲時,考到難考的CCIE執照,他是華人裡面最年輕考到的。若沒有「不能接班」這項認知,我想他也不會這麼努力,找出自己的夢想好好努力。 每個人身上都有引擎,你的引擎能量到底有多大,不去試永遠不知道。若你自己放棄了讓引擎奔馳的機會,是非常可惜的。

學步兒父母的 5個正向思考

2012年06月10日
公開
40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學前教養關鍵100問》 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 了解孩子的發展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5個正向思考 孩子的反抗不是難搞。 他正嘗試挑戰、碰撞心中權威的大人世界。是很勇敢、具實驗精神的小孩。 孩子說謊不是不誠實。 孩子會說謊,表示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心智與他人不同,發展往前進了一大步。而且學步兒的欺騙通常不是惡意,只是為逃避處罰,父母不必太快落入道德判斷。 一直問「為什麼」,其實不煩人。 喜歡問為什麼,是因為孩子開始認知因果關係。這個有趣的發現,讓他想知道更多。不過有時排山倒海的問題不完全是因為好奇,而是想引起注意。父母偶爾可以反問:「你覺得是為什麼呢?」幫助他自己思考。 孩子太黏人了,不是不夠獨立。 學習獨立是個漫長的過程,每個孩子的軌跡不同。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副教授謝孟岑說,孩子會「黏」照顧者,孩子喜歡和你在一起。 容易發怒,不是挫折容忍度太低。 三之三文教機構執行長葛惠認為,孩子無法完成工作感到挫折,表示他在乎,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他完成工作、面對挫折。如果孩子什麼事都不在乎,一點挫折感也沒有,也是挺讓人傷腦筋的! (整理自《學步兒父母手冊》/ 遠流出版、《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 新手父母出版) 父母必須讓學步兒明白的5件事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學前教養關鍵100問》 學步兒正經歷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父母除了用「體諒」取代「耐心」,也有必須讓學步兒明白的5件事。 別人也有權利: 讓孩子了解你的權利與需求。例如你看書無法跟孩子玩的時候,告訴他:「媽媽喜歡看書,就好像你喜歡堆積木一樣。媽媽現在要自己玩,也請你自己玩。」 沒有人是完美的: 讓孩子知道你不完美,並不折損為人父母的威嚴,承認錯誤並道歉,是很好的示範。讓孩子知道你不要求完美,並不會降低他未來的成就,只會讓他更願意冒險、不畏失敗。 除了哭,還有別的解決方式: 孩子因為要不到東西或無法完成工作而哭泣時,先同理他的感受:「下雨不能去公園玩,你一定很失望。」接著提供他可行的解決方式:「我們可以把鐵軌組起來玩火車喔!」 感覺是會改變的: 孩子對於傷心或失望的感覺可能很情緒化,因為他不知道感覺是暫時的,以為傷心的感覺會伴隨他一輩子。適時提醒孩子:「我們不能去公園玩你很傷心,現在你在院子裡玩得很開心,感覺也改變了!」 爸媽知道什麼是對我好的: 這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受保護,但前提是,你知道自己要給孩子什麼、管教的界限何在。

7個小撇步,讓幼兒喜歡學認字

2012年06月09日
公開
56

文�李岳霞 還記得剛開始學英文背單字有多困難嗎?對於大字不識的幼兒,要把聽到的字詞與印刷的文字聯想在一起,所遇到的困難與挫折不下於我們學一種新語言的艱辛。父母是寶寶的第一個語言和閱讀老師,如何讓幼兒自信的跨過認字關卡,埋下愛閱讀的種子? 美國知名出版社「Scholastic」提供父母7個小撇步,幫助學前兒順利學認字。 1.天天一起閱讀 找出孩子一天中最容易靜得下來的時段,好比午睡前或剛洗完澡,一起閱讀。如果孩子沒耐性或失去興趣,先暫停一下,過一會再試。每天累積20分鐘(一次或分次)陪孩子閱讀。 2.多問問題 問孩子關於故事內容的問題,可從看插圖就能回答的問題開始。之後,請孩子觀察書中的文字,說說看每個字的「長相」有何相同或不同,在他學習自行閱讀時,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他認字。 3.創造孩子的參與感 利用日常互動的小細節,讓孩子覺得這些故事書真的是屬於他的。例如:買書時,請他幫忙挑書;一起閱讀時,讓他選想讀的書;坐著一起看書時,請孩子幫忙拿著書,或讓他自己翻書。 4.邊唸邊指 唸書給孩子聽時,可以用手指著字,一字一字唸給孩子聽,可以幫助孩子認字。偶爾在他可能認識的字停下來,讓他自己唸唸看。唸對時,給予適當的鼓勵,識字的成就感會給孩子更多認字的動力。但若孩子當下沒反應或不願意唸時,不見得是不會,千萬不要勉強或執著考孩子,不愉快的經驗也許會讓孩子更抗拒閱讀。 5.同樣的故事,唸100遍也不嫌多 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讀孩子喜歡的故事,其實可以幫助他認識聽過許多遍的字詞,也會讓他更熟悉故事的架構。 6.玩看圖說故事 孩子還不會認字時,可以鼓勵他看著書上的圖片自編故事給你聽。這個階段,可以找插畫顏色鮮明、活潑、能反映文本內容的書給孩子看,好比《好動的魚》(Fidgety Fish)。 7. 將故事牢記在心 如果孩子已經把他最喜歡的故事背起來,可以引導他一邊指文本上的字,一邊把故事背出來。不斷重複這樣的過程,孩子最終就能將聽到的字詞與所閱讀的文字聯想在一起。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網站 提供) http://beta.babyhome.com.tw/info/child/school-age/article/6379

寶寶喝水要分齡

2012年06月08日
公開
70

腎臟、腸胃系統均未成熟 腸胃道主要可分為胃、小腸、大腸,胃內的胃酸主要可消化食物,小腸主要用來吸收營養,大腸主要吸收剩餘的水分和電解質,不過寶寶的腸胃道狀況卻與大人有極大的差異。萬芳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指出,以專職於吸收營養的小腸來說,寶寶的小腸長度約只有270公分,相對於大人來說較短,約到四歲時才會發展到與大人差不多。因此我們可發現,剛出生的寶寶腸胃功能尚未成熟,且對水分、乳糖酵素吸收不佳,再者因為腸胃道免疫力不好,對不潔食物的反應也會特別大,因此容易有大便次數多、水瀉的狀況。 而寶寶的腎臟其實也與大人不同,蔡亞秦醫師解釋,腎臟主要分為皮質和髓質,皮質中的腎絲球肩負了過濾作用,而腎小管則負責水分及離子的代謝吸收,隨著年齡成長會慢慢增大,到了一歲之後功能才會逐漸成熟,這也是為什麼一歲以下的寶寶不需特別喝水,主要也是因為擔心腎臟功能不全會引發水中毒。而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也指出,新生寶寶水分所占身體體重的比例約為80%,而腎主要功能是排除廢物,體內多餘的水分會經由腎臟排出成為尿液,但寶寶的腎功能發育未完全,無法排出過多的水分。由此可知,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來說是一種負擔,因此沒事多喝水是無法應用於寶寶身上的。 水並非亂喝 應要分齡喝水 除了依照寶寶的活動力和當時的身體狀態給予水分外,最主要的喝水指標可參考寶寶的體重公斤來判斷。基本上每天每公斤所需的水分約為100cc,不過越大的小朋友腎臟功能也相對發展較好,且不同年齡的寶寶體表面積也有差異,因此量仍應有所分齡。 六個月以前 基本上六個月以前的寶寶每公斤體重約喝120~150cc,不過仍需評斷是否有發燒、生病脫水活動力不佳等狀況,林聖傑醫師強調6個月以前的寶寶是不建議喝水的,母奶中含有豐富的免疫球蛋白、蛋白質、乳糖以及水分,這些水分對六個月以前的寶寶已經足夠,若是喝過多的水,對寶寶的腎臟反而是種負擔,且寶寶用奶瓶喝過多的水會減少對母親的吸允刺激,反而減少母乳的分泌。 若是喝配方奶的寶寶,只要媽咪泡的時候有按照說明指示比例沖泡,且寶寶喝奶量也正常,其實是不需額外補充水分的。在此需注意,有些寶寶因為便秘,媽咪可能會想讓寶寶喝多一點水,因而自行調整比例,其實是不對的做法,便祕不一定是因為缺水造成,因此需請醫師評估。不過喝完牛奶後,也可給寶寶一兩口水漱口,主要目的為清潔口腔,而非飲水。 六個月以後 六個月以後的寶寶攝取的水量會少一點,每公斤體重約喝100cc,此時的寶寶除了喝母奶或配方奶,大部分的寶寶也會開始嘗試吃副食品,因此像是果汁、果泥、稀飯、菜湯中都含有水分,因此也不用額外多喝水。醫師則提醒,若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對於吃副食品的時間並不用刻意延緩,而是應留意食物的選擇,像是容易致敏的柑橘類果汁就需避免。 一歲以上 此時寶寶的體重逐漸增加,因此第一個1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100cc的水分就已足夠,等到20公斤時,每公斤約喝50cc的水分就可以。不過這時的寶寶腸胃系統發展得更好,活動力增強,且對奶類的需求也會下降,頂多一天喝早晚兩次,因此大多開始吃和大人無異的食物,從一般的食物中也可獲得水分,若寶寶真的不喜歡喝水的話,媽咪其實也無需一直逼迫寶寶喝,以免因此對水產生反感。不過在特殊的狀況下,像是發燒、腸胃炎、或者大量流汗後,幫寶寶補充水分是必要的,且多數的寶寶也會主動表示想喝水的意願。 寶寶喝好水?應依狀況給水 醫師認為寶寶其實只要喝一般煮過的乾淨水即可不用一定選擇高級的礦泉水或特別乾淨的逆滲透水,當然未經煮沸的山泉水是絕對不行的。此外,給寶寶喝水應該依照他當時的身體狀況給予,如果有拉肚子腹瀉、流汗過多則可補充電解質口服液,但市售的運動飲料絕對不可直接給寶寶喝,務必選擇寶寶適用的電解質水。若是腸病毒因食慾差而導致血糖過低,則可補充葡萄糖水,但切記滲透壓不可太高,否則寶寶的腸胃無法負擔。不過有時外出臨時忘記帶水,媽咪可能會想去便利商店買一般的礦泉水給寶寶喝,對此醫師認為一般人無法辨別礦泉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因此在不確定的狀況下,這麼炎熱的天氣最好還是自行在家準備好再出門。 喝多少才算足夠?需多方面檢視 基本上媽咪若無法精細的計算寶寶的喝水量,則可由以下的方式來進行評估。第一就是尿量不足,解尿次數減少,且顏色特別深,多為濃縮尿;第二則是尿液味道特別的重且刺鼻;第三則是尿布換的次數減少,正常應該一天至少要5次以上,且尿布拿起來有重量感。此外,現在夏天大多數的人會待在冷氣房,也可能因為過於乾燥而造成水分散失,因此仍須記得補充水分。醫師也特別提醒,寶寶若水分攝取不足時會出現脫水狀況,可分為以下三種層級,若嚴重需緊急送醫: 1.輕度脫水:體重減少5%,且尿液減少、嘴唇口內乾燥,不過精神狀況良好。 2.中度脫水:體重減少6~10%,且尿液顏色變深,頭頂囪門凹陷、皮膚彈性變差、眼窩凹陷。 3.重度脫水:體重減少10%以上,除了中度脫水的症狀外,因為腎功能嚴重受損,還可能有恍惚、休克、心臟脈搏突然下降、精神狀況低迷等狀況。 寶寶喝水的9時機 時機1:發燒出汗,體溫上升1℃會散失2%的水分。 時機2:尿液不足、顏色深且味道重。 時機3:腸胃炎、腹瀉、發燒。 時機4:眼窩凹陷。 時機5:皮膚彈性不佳失去水分。 時機6:劇烈運動大量流汗。 時機7:口腔內黏膜濕潤度不足。 時機8:哭卻沒有眼淚,代表脫水。 時機9:換尿布的次數減少。 若是在平常的狀態下,喝水的時機也需留意,在喝奶或吃飯前最好不要給寶寶喝大量的水,這樣可能會稀釋胃酸,造成食物消化不良。但若在飯前半小時讓寶寶喝少量的水,反而可增加唾液分泌助消化。 養成飲水好習慣 而非逼迫 不過由於水是無味的,因此有些寶寶並無法接受喝水,但林聖傑醫師特別提醒媽咪不應強迫寶寶喝水,這樣反而會造成反感。此外有些爸媽會想在水裡加入寶寶喜愛的糖份,其實也是不建議的,可能會引起以下的四大問題: 1.口味改變:喝糖水會把寶寶的胃口養壞,日後對於味道較淡的食物會無法接受,讓寶寶吃東西的口味越變越重。 2.米其林寶寶:糖水會讓寶寶變胖,甚至因肥胖日後引起代謝問題、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問題。 3.乳齒蛀牙:若喝了糖水,卻沒有即時清潔口腔,糖水在口腔內停留過久,也容易與細菌發酵產生酸化唾液,讓寶寶的乳牙提早被破壞,乳牙蛀牙後也會侵蝕牙床,影響日後恆齒發育。 4.蜂蜜引發中毒:日前有傳出寶寶喝蜂蜜水卻造成肉毒桿菌中毒的新聞,主要也是因為一歲以下的寶寶腸胃免疫系統尚未建立完成,因此吃了蜂蜜會使肉毒桿菌芽胞在腸胃中增生,甚至引發中毒,嚴重可能導致癱瘓。 醫師也提醒,一般市售的果汁也應減少給寶寶喝,因為糖份過高、滲透壓偏高,反而容易造成腹瀉。等寶寶大一點後若想喝則可加水稀釋,最好的做法還是喝現榨的天然果汁,也可鼓勵寶寶多吃果肉,因為纖維質多可避免便秘。那麼媽咪該如何讓寶寶習慣喝水呢?蔡亞秦醫師認為首先爸媽必須先以身作則,如果爸媽都沒有喝水的習慣,那麼寶寶自然也不會喜歡喝。再者就是可以將水裝在寶寶喜愛的水瓶裡,或者藉由玩遊戲的方式讓寶寶喝,絕對不可以逼迫喝下。 結論 寶寶一歲以前因為腎臟仍發育不全,因此不建議額外喝水,從一般的日常飲食中都可獲得充足的水分,但到了一歲之後,最好逐漸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如果寶寶貪玩忘記喝水,等到真的感覺很渴時,身體的細胞可能都已脫水,之後再爆飲喝水反而對身體不好。因此媽咪最好隨時都準備好煮過的乾淨開水,並且定時提醒寶寶喝,特別是在大量流汗之後,甚至在冷氣房內都需留意,有時候用水漱口也可保持口腔乾淨,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後,將來也不會造成肥胖、蛀牙問題,如此才能當個健康的好寶寶。

如何尋找好保母

2012年06月07日
公開
57

文 / 林杏宜 諮詢 /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北區辦公室 陳宗慈主任 現今雙薪家庭眾多,許多寶寶在爸媽出外打拼事業的時候是交給保姆照顧的,但在新聞媒體上偶爾可見各種保姆虐童的案件,看得爸媽們既心疼又擔憂,深怕孩子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外遭到不適當的對待。其實,尋找一位專業又有愛心的保姆是有訣竅的,透過彭婉如文教基金會北區辦公室陳宗慈主任的專業建議,相信能讓各位爸媽順利為孩子找到理想的「保媽媽」。 托育之前的準備 陳主任表示,?寶寶尋找保姆最好從托育前二至三個月便開始規劃,如此才能從容仔細地尋覓到最適合的人選,而托育前的三大準備功課更是不能少: * 了解自己需要的托育型式 一般而言,保姆接收托育可依時間長短分為三種型式:4-5小時、8-10小時、24小時。若爸媽的工作屬於兼職形態,在短暫的工作時數之後便可以自行照料寶寶,那麼對托育的需求便屬於第一種;8-10小時的托育則是一般俗稱的半日托,是現今爸媽和保姆之間合作的主要形態,主要就是在上班族爸媽通勤和工作的時段內進行托育;而最後一種24小時的全日托,顧名思義便是將寶寶全天候留置保姆家,只有假日才攜回。 基本上,基金會較不鼓勵父母採用24小時全日托育的方式,因為在長時間未與寶寶親密接觸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其次,對保姆而言,全天候照顧幼兒不僅要耗費相當大的時間與精力,更是一份重大的責任。因此,基金會在協助父母達成托育目的的同時,仍是鼓勵爸爸媽媽們儘量每天在工作之餘,保有與孩子相處的時光。 * 家庭的托育預算 以台北市的托育行情為例,8-10小時的半日托月薪約在15,000元~17,000元之間,24小時全日托月薪約在22,000元~24,000元之間。而台北縣的托育行情會稍微低些,至於中部與南部的托育價格自然又有更大的差距,建議爸媽在與保姆溝通之前,先請教相關的專業人員或是周邊的親朋好友,以便事先做好家庭開銷的規劃,也有助於和保姆順利洽談。 * 對保姆托育內容的期待 許多爸媽會希望保姆擁有良好的學歷、優質的居家環境和鄰近的地點,或者希望保姆只照顧自己的小孩。關於這一點,陳主任表示,其實在挑選保姆的時候,最重要的還是保姆的人格特質。一位好的保姆在面對寶寶的各種反應,要能夠用愛心和耐心來處理;當寶寶哭鬧之時,要能夠保持自己穩定的情緒不受影響。所以當爸媽面對自己多重的托育期待之時,建議仍以此為優先考量。 陳主任亦建議爸媽們,不需要太過堅持保姆只帶自己的小孩,其實透過保姆托育的系統,和其他的同伴們一起學習包容、禮讓、分享,也是一種難得的成長。 尋找優質保姆的管道 除了透過親友鄰居的介紹之外,當然還有更具保障的方式,那就是尋求台灣各區域的保姆推薦系統的協助。 以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為例,在成為基金會推薦的保姆人選之前,必須經過「家訪」的篩選流程,以了解保姆的適任程度。正式任用之前會安排126小時的職前訓練,上任之後亦會有每年20小時的在職訓練,以及由兒童局提供經費定期?保姆作健康檢查。基金會亦鼓勵名下的保姆皆取得證照,以提升本身的專業能力,並增加托育家長的信任感。除此之外,基金會每3個月會對保姆進行電訪,了解其工作狀況,並視情況需要扮演家長與保姆之間溝通的橋樑。 有了專業的保姆系統代為篩選與訓練,可以讓爸爸媽媽在尋找保姆的過程中節省許多心力,並增添更多保障,有此需求的家長不妨透過這個管道尋求協助。 挑選保姆的觀察重點 挑選保姆的觀察重點大致有幾個方向:保姆的居家環境、家庭狀況、人格特質,以及托育情形等。基金會在對保姆進行家訪的同時,會先對保姆本身的內外在條件進行了解,之後會將保姆的資料建檔,內容包括居家環境的照片、家中成員、曾受過哪些特殊訓練(如嬰兒按摩、母乳哺餵)……等參考資訊。當家長委託基金會轉介保姆時,便可依此資料庫比對家長的需求,搜尋出最適合的人選。 鎖定保姆人選之後,家長與保姆的實際面談是絕對必要的,在此過程中,家長除了對保姆的各項條件進行確認之外,陳主任建議各位爸媽,若保姆家中同時受託其他的孩童,不妨觀察一下這些孩童的狀況,通常可以反應出保姆的個性、教養方式、托育理念等等,藉此可了解這位保姆是否與您期待的特質相符。 簽訂協議書 正式托育前,爸媽必須和保姆詳談所有的相關細節,例如薪資福利、時數、照顧方式等項目,為了避免日後雙方對彼此配合模式產生認知上的誤差或遺忘,最好將雙方資料和約定好的權利義務詳細紀錄在協議書當中,作為雙方的保障。 正式托育的注意事項 在正式將孩子完全交給保姆照顧之前,爸媽可先帶著寶寶至保姆家熟悉環境,並在前幾天做短暫的停留,以免孩子面臨突然的改變,產生被遺棄的焦慮。若孩子的年紀較大已有基本的理解能力,更是要事先給予一點口語上的溝通和心理建設。有些寶寶會有習慣的用品或者心愛的玩具,爸媽亦可一併準備好帶至保姆家中,讓寶寶更有安全感。 建立良好溝通模式 托育的初期,爸爸媽媽多少會有些擔憂,不知道孩子適應的如何,更想知道保姆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的心肝寶貝。若想了解保姆的照顧情形,最重要的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保姆與爸媽應隨時主動交換孩子白天與夜晚的情況,才能在接手照顧時更清楚可能發生的狀況;若平時接送匆忙無暇交談,亦可在晚間以電話聯繫,或者請保姆將寶寶白天的喝奶、排便…..等狀況紀錄在日誌中,讓家長每日有如閱覽聯絡簿般,對孩子的狀況一目了然。 至於家長是否可以無預警地至保姆家「檢查」托育狀況,陳主任的建議是,爸爸媽媽若想實際了解當時的情況,是可以親自拜訪的,但事先最好以電話告知,並且避開11:00~13:00這一段保姆忙碌的時刻,才不會造成保姆心中不被信任、不受尊重的感覺,也避免增加保姆工作上的負擔。 總而言之,在寶寶的成長階段中,「保媽媽」與「親媽媽」的角色是一樣重要的,值得每一位父母多花一些心思來尋找,同時家長也要與保姆充分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一起為寶寶健康快樂的童年努力!

一百句讚美的話

2012年06月06日
公開
46

一百句讚美的話 (多讚美孩子,他的表現會出乎你的想像) [01]做的好! [02]了不起 [03]好主意! [04]好多了! [05]恭喜你! [06]真好啊![07]做得好! [08]非常好![09]好可愛! [10]好極了![11]你做對了![12]真是傑作![13]真令人驚訝! [14]太奇妙了![15]進步真快![16]做得漂亮![17]那就對了! [18]你真能幹![19]你做到了![20]很突出噢![21]很不錯呢! [22]繼續保持![23]多美妙啊![24]我好愛你![25]那就是了! [26]你走對路了![27]做得好極了![28]繼續試試看! [29]你辦得到的![30]你學得真快![31]極佳的表現! [32]就是那樣做![33]這正適合你![34]記性真好啊! [35]你還記得呢![36]你真懂事不少! [37]太好了!太好了! [38]哇!看你的了![39]我真以妳為榮! [40]你快要做到了! [41]那實在太好了![42]我很喜歡那樣![43]真是令人感激! [44]你做得很順手嘛![45]你以前做到了! [46]你可以辦到的! [47]繼續加油努力! [48]好!(豎起大拇指) [49]你想出好辦法了! [50]你真是好幫手![51]你一定練習很久了![52]你做得漂亮極了! [53]你真讓父母開心! [54]進行得很順利嘛! [55]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56]你真是可愛(美麗)![57]真高興你如此表現! [58]我就知道你能做到![59]你今天做得好認真![60]你每天都有進步哦![61]那件事你做得真好! [62]我很感激你的幫忙!啊!跟你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快樂! [63]下次你會做得更好![64]這才是我的好孩子![65]你沒有任何差錯嘛! [66]這正是我說的好事! [67]你正盡力地做好它! [68]對了!就是這樣做!我覺得很欣慰,有你真好! [69]你這樣快就想出來了![70]你使它變得容易多了! [71]沒有人是十全十美! [72]你今天確實做得很好! [73]真是有史以來最好的! [74]你看你想出辦法來了! [75]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 [76]你今天做了不少是啊! [77]你幾乎樣個大師一樣純熟啊! [78]今天做得比平常好! [79]你已經有很好的開始了! [80]不錯哦!你有能力作得到! [81]真是讓我感到快活啊![82]謝謝你啊![83]你幫得很對! [84]這好像是你做得最好的一次! [85]我想你已經有把握了! [86]你今天做得比以前好呢![87]你真的不斷在進步呢! [88]再試一次你就可以做到![89]現在你可以一路順風了! [90]繼續做,你愈來愈進步了! [91]你不會忘記你做得那樣好! [92]我真高興有你這樣的孩子! [93]你正進入很好的情況呢! [94]我自己都沒有做得那樣好! [95]你真是我的小王子(小公主) [96]那真是一件溫馨的事啊![97]你真令我感動! [98]我為你今天所做的工作感到驕傲![99]你真像個美麗的小甜甜! [100]看到你做得那麼認真,使我覺得很欣慰,有你真好! 資料來源處已忘了

吃糖過量有害健康

2012年06月05日
公開
64

吃糖過量有害健康 美專家籲各國管制 轉載新頭殼 2012年2月2日 聯合國在去年9月份公佈,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每年奪走3千5百萬條人命,而香菸、酒精和飲食是導致這些死亡的最大風險因素。美國3位專家昨(1)日投書《自然》(Nature)期刊,呼籲各國政府採取行動,對糖加以管制。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3位專家魯斯汀(Robert H. Lustig)、施蜜特(Laura A. Schmidt)和布寧狄斯(Claire D. Brindis)說,各國政府大多對香菸和酒精有所管制,對於糖這項導致全世界健康風險的物質欠缺管理。 這3位專家指出,過去50年來,全世界消耗糖的量暴增3倍,助長過胖的問題。當今之世,過胖的人比營養不良的人還要多出30%。 3位專家說,糖和酒精一樣,都是日常用品、都很容易被濫用。糖是有毒的,也會對社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糖經常被添加在各種食物之中,人們每天光是吃食物中的糖,就吃進5百卡路里。糖在腦中的活動區域跟香菸和酒精一樣,會刺激人繼續攝取。他們認為,糖會增加人罹患各種與卡路里增加而來的疾病風險、干擾代謝,因此是有毒的。 許多人以為過胖是代謝相關疾病的源頭,其實有40%體重正常的人也會罹患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肝病。魯斯汀、施蜜特和布寧狄斯指出,過胖不是病因,而是病徵。他們呼籲各國政府要採取課稅、年齡管制和其他政策手段,來控制糖的使用。專門研究糖對健康影響的魯斯汀教授指出,我們必須面對糖的毒性,吃糖是會上癮的,個人的干預是必須的,但卻是不夠的,所以必須採取某些社會干預手段。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CBS News)昨(1)日針對此一問題訪問紐約大學營養、健康和公衛學教授內斯妥(Marion Nestle)。她也說許多美國人每天有1/4的卡路里是來自食物中的糖,因此現在該要做些政策改變了。 內斯妥教授說,人們不知道自己每天喝果汁、汽水等飲料時攝取了大量的卡路里。然而,美國某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執行某些政策,管制校園內的含糖食物,並對汽水加以課稅。這些經驗都有助於聯邦政府擬定政策時參考。 美國糖業協會(The Sugar Association)對這個看法當然感到不快,並認為這是基於「不完整的科學」(incomplete science)所做建議。該協會發表書面聲明指出,他們有信心,美國人不需要政府強加不必要的管制,就完全知道該吃什麼食物。 周醫師的評語: 經由不同形式的吃糖與吸毒其實很像, 並且此一行為容易內化為一種習慣 孩子們常逐漸地掉入此一陷阱之中, 愛吃含糖的零食或飲料傷害身體的 證據也越來越多, 建議爸媽要在孩子出生後就決定好在平時不要提供含糖食物的策略

育兒書"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寶寶作息時間表

2012年06月04日
公開
55

上網看到有媽媽推薦"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上博客來訂購。 訂購的時候有看到另一本, "這樣做,寶寶超好帶-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實踐篇", 所以就兩本都買來看看。 "百歲醫師"的作者 一開始就有提到:「是你們搬進去跟寶寶住,還是寶寶搬進來跟你們住?」 我看了這段話,想一想,寶寶是搬來跟我們住的, 所以應該是我們訂規矩,而不是寶寶來訂。 內容有提到傳統媽媽帶小孩的狀況,都是寶寶一哭就餵, 差不多每2個小時就餵一次,連半夜也不例外。 寶寶一哭就餵的媽媽大多數都睡眠不足,身體疲憊,心清沮喪。 另外,一哭就餵奶的寶寶比較會哭鬧。 我想一想,真的耶! 在我訂銓銓作息之前,我幾乎沒睡飽過, 我身邊有小孩的朋友幾乎都告訴我, 有了寶寶之後,前三年,不要想睡飽,要我有心理準備。 我一直以為每2∼3個小時餵寶寶, 寶寶愛哭鬧、媽媽睡不飽,在前三年都是正常的, 直到我上網看到別的媽媽分享及這本書後,我才知道, 原來寶寶真的是可以訓練的,而我真的是有時間可以睡飽的。 作者表示要訓練寶寶在固定的時間吃奶和睡覺,每四個小時餵一次奶, 新生兒晚上應該有七∼八小時的睡眠,而且是一覺到天明。 到了餵奶時間,就要把寶寶叫醒, 每次餵奶一定要餵飽,儘量讓寶寶在吃奶時保持清醒。 像作者就常跟寶寶開玩笑說:「這不是吃點心喔。」儘量讓寶寶吃夠。 白天的時候不要讓寶寶一吃完奶就睡,餵完奶跟寶寶玩一下, 寶寶會開心的,因為他才剛吃飽,覺得很滿足。 等寶寶玩累了,上床時就會睡得比較熟、比較久。 不過,要怎麼跟寶寶玩呢?作者表示動作一定要很輕。 餵完奶、拍背打嗝後,可以跟寶寶說話,唱歌給寶寶聽, 看著寶寶的眼睛,擺動寶寶的腳,抱著寶寶在家裡走一走。 寶寶起來一陣子後,會開始有點累或哭鬧, 這時候就把他放回床上睡覺,等到下次餵奶時間再抱起來。 除了最後一次餵奶時間,就是晚上10點或11點左右, 餵完奶不要跟寶寶玩,其他的時間餵奶都是-餵奶-玩耍-睡覺。 餵奶之後,小心的拍背打嗝,換上乾淨的尿布,直接送他上床睡覺。 萬一寶寶提早醒來,還不到預定的餵奶時間怎麼辦? 作著表示會轉移寶寶的注意,拖到餵奶時間。 比如說,寶寶比預定餵奶的時間早一個小時醒來,會幫寶寶拍背打嗝, 看是不是不舒服,換塊奶布,洗個澡,陪他玩一下, 儘量拖到預定的餵奶時間。 不過作息表不是死的,不要死守,如果已經花了一段時間轉移注意, 但離上次餵奶已經超過兩三個小時, 就可以變通一下,直接餵奶,讓寶寶吃飽。 但如果寶寶在一個小時之前才剛吃飽,那可能不是因為餓才哭, 就可以拍背打嗝,看看他會不會再睡著。 作者內容提到要有耐心,做法要一致, 通常要花兩三個禮拜的時間才能確實遵守一套作息時間表, 但只要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做,就會發現, 寶寶很快就能適應這個作息時間表,準時在餵奶時間醒來。 我之前也懷疑過寶寶真的能一覺到天明嗎? 晚上真的能睡超過七小時嗎? 寶寶一直哭真的沒問題嗎? 作者說,寶寶如果能夠學會一覺到天明,發育會更好, 心情也會更好,就像大人一樣。 大人自己睡眠不足時,都會覺得心情煩燥、精神不濟,小孩也是一樣的。 書中提到,白天每四個小時餵一次奶, 晚上十點最後一次餵奶,幫寶寶拍背打嗝,換尿布, 確定寶寶、床都很好沒問題,就讓寶寶上床睡覺。 接下來就不要再抱寶寶起來,也不要再餵奶,等到明天早上六點再餵。 寶寶適應這個作息時間表之前,半夜很可能會哭,哭對寶寶沒害處, 反而可以自然地擴展寶寶的肺部,加強肺部功能, 新生兒通常每天要睡二十個小時,每天有可能哭到四小時, 慢慢寶寶就會習慣這個作息時間表,開始能一覺到天明。 作者有提到自己親身採用的方法,原則上跟上述大致相同, 第一天晚上,半夜寶寶哭了,就會先看一下是幾點, 先算算看,是不是已經吃完奶超過四小時, 如果是,會等至少十分鐘,再去抱寶寶, 餵寶寶吃奶-打嗝-換尿布-送寶寶上床睡覺。 但不會哄寶寶入睡,因為不希望寶寶養成半夜要人哄的習慣。 第二天晚上,作法一樣,不過這次會多等至少五分鐘, 讓寶寶哭至少十五分鐘再去抱。 第三天晚上會再多等五分鐘, 讓寶寶哭至少二十分鐘再去抱,以此類推。 繼續延長等侯的時間,最後寶寶就學會一覺到天明了。 作者的三個孩子大約六週大的時候,就不會半夜醒來一直哭。 關鍵在於,寶寶白天吃完奶後,一定要讓寶寶清醒一段時間, 拍背打嗝,讓食物充分消化,睡覺時間到了時, 即使寶寶還不睏,仍要送寶寶上床睡覺。 如果寶寶上床後開始哭鬧,不要把寶寶抱起來, 很快的,寶寶就會曉得,一旦睡覺時間到了就非睡覺不可。 但如果寶寶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時間醒來,表示寶寶的生理時間卡住了, 當寶寶醒來時,不要馬上抱他,不管寶寶怎麼哭,都是暫時的, 從五分鐘到四十五分鐘不等。 有些父母擔心如果沒有立刻回應寶寶的哭聲, 會讓寶寶覺得不被愛或是沒有安全感。 但正好相反,不幫助寶寶養成一覺到天明的習慣,才是殘酷的。 如果把寶寶抱到床上跟父母一起睡,會延長這個學習的過程。 一般來說,要花三個晚上才能培養出這個新的習慣, 讓寶寶跟媽媽都可以一覺到天明。 書中還有提到一個我覺得很神奇的「省略晚上最後一次的餵奶」。 寶寶作息出來了之後, 會發現到寶寶兩三個月大時,越來越難在晚上十點叫醒吃奶, 這表示可以省略晚上最後一次的餵奶, 寶寶晚上已經可以開始連續睡十二個小時了。 大概在這個時候,可以開始餵寶寶一些食物泥。 書中是鼓勵趴睡的, 不過銓銓從出生就是仰睡,我最近有試著要給銓銓趴睡看看, 可是銓銓趴著沒多久就開始哇哇叫,只好作罷。 書中是寫到,趴睡可以讓寶寶睡得比較好, 也睡得比較久,比較有安全感,因為寶寶的手腳隨時可以接觸到床。 就像我們在抱寶寶的時候,很自然的寶寶的肚子會貼住我們的胸膛, 小手小腳就不會亂晃,所以這個姿勢對寶寶來說最有安全感。 作者家三個孩子,六個月大就會爬, 四個月大時,就能夠用手臂和膝蓋把身體撐高, 把頭抬高,努力想爬看看。 作者表示趴睡的寶寶肢體動作的發展比較快, 仰睡的寶寶,肢體動作通常比較不靈光。 至於趴睡或是仰睡,就看父母自己怎麼做了。 銓銓雖然不是趴睡,但是有的時候我會把銓銓用成趴的姿式。 銓銓現在會自己把頭換邊,也會抬頭,但抬頭的時間不會很久。 不過,趴超過五分鐘,銓銓就會低著頭一直大叫, 所以我實在沒辦法讓銓銓趴著睡。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寶寶哭了不去抱,讓寶寶一直哭很慘忍。 書上有提到讓寶寶按作息表睡覺和吃奶的好處有很多, 像是父母可以得到比較多的時間休息和自由, 父母有充分的休息時,以能做更稱職的父母, 也比較有耐心和體力來照顧孩子的需要。 寶寶也會漸漸信任父母將按時做該做的事, 寶寶也漸漸曉得不需要用哭來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寶寶可以感覺到父母知道他們需要什麼, 也知道父母會在生活上引導他們。 寶寶的作息一固定,才不會寶寶一哭,全家就大亂, 訂一套良好的固定程序有助於分辦是不是有什麼大問題。 但如果寶寶已經習慣時間表,晚上放上床後, 寶寶的哭鬧超過十分鐘,就要去看看寶寶怎麼了。 所以有固定的程序後,一但情況反常,就很容易察覺。 書中提到「不管您做什麼或沒做什麼,都是在訓練孩子」, 要訓練孩子能夠安慰自己,靠自己入睡, 像孩子怕黑、一定要父母睡在旁邊才睡得著、要哄才能睡, 這些習慣都是被父母養成的, 所以要訓練對自己、對孩子都有幫助的事物。 書中提到平均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 新生兒:二十小時 三個月:十六小時 兩歲、六歲:十二小時 青少年、成人:八小時 但因人而異,只是可參考看看。 作者有提到一點, 連續長時數的睡眠對發育中的孩子有益, 如果孩子容易生病,也許要注意一下孩子每天睡幾個小時。 父母如果總是在適當的時間送孩子上床, 孩子最後就會開始在適當的時間睡覺。 以上內容參考∼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一書之內容

親子教養方式 寶寶與人分享

2012年06月03日
公開
45

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是重中之重,分享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學會與他人是孩子從小就該學習的美德,這是很重要的一種社交能力。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呢? 西方有句諺語「Sharing is Caring」,意即「與人分享則是關心照顧別人」。在西方社會學會與他人分享是一個小孩子從小就學習的美德,也是重要的社交能力(Social skill)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 教孩子學會分享 示範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與孩子之外的家庭成員分享,這樣展現在孩子麵前的是活生生的例子。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強,這種方式有趣又有效。 適時的讚揚,鼓勵他們慷慨的行為 當兒子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為時,經常給予表揚和讚美。並且用一些很大的辭彙如「分享」「好朋友」「快樂」「慷慨大方」等。這樣讓他從小就瞭解這些詞的表面涵義和重要性。 這幾年做幼兒老師的經驗中,我發覺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會與他人分享。 在幼稚園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老師的配備情況下,有許多時候需要小朋友一起來分享那裏的玩具和設施,在各種活動中也需要小朋友學會等待和分享機會。 一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孩子,在幼稚園這個小社會中將會是一個很不快樂甚至會變成一個經常導致「麻煩」的孩子。 在其他的社會環境中也是一樣,比如有時小朋友來家中做客,如果作為主人的小朋友不能與來做客的小朋友分享,一場興致勃勃的聚會可能會變成一場你爭我奪的鬧劇。 從小的「分享教育」做的好,會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也能培養孩子樂觀、不自私的良好人格,擁有一個快樂人生! 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 1.分享要從小開始教 孩子5歲前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然而一些基本規則可以從小時候教起,比如:“玩具大家輪流玩”,“她先玩,然後輪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 2.不強迫孩子分享 與大人一樣,小傢伙也會有自己特別珍愛的玩具或圖書,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告訴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珍愛的東西拿出來炫耀。 3.角色互換 如果孩子經常對分享說“不”,那麼不妨考慮與孩子互換角色。與孩子一起玩耍,當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時候,你就說“不”。當小傢伙感覺心煩時,你不妨曉之以理,讓他明白“只有學會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開心地一起玩”。 4.家長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最大。因此,為孩子做出“分享示範”。比如,吃三明治的時候,問問孩子“你要吃一塊嗎?”父母做其他事情時候,也應注意讓孩子觀察到父母在“分享”。 5.選擇一個主題玩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主題,比如,沙灘、農場、廚房等。如果玩具類似,顏色差不多,那麼孩子就不太會掙搶,更容易學會分享。 6.限制時間 可以採取限制時間的方法,他先玩10分鐘,然後讓別的孩子玩10分鐘。讓孩子明白,與別人分享玩具不等於永遠失去玩具。 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父母們的重視,從小打好基礎對將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會孩子分享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如果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分享,就試試以上的方法吧。 參考來源,大紀元,寶寶地帶,育兒教學

嬰兒分離焦慮症 度過焦慮4妙招

2012年06月02日
公開
54

你的寶寶黏著你不放嗎?嬰兒分離焦慮症 度過焦慮4妙招 當你去洗澡或是上個廁所,他就開始放聲大哭,哭得你手忙腳亂,趕緊加快手邊的工作,回到他的身邊,你知道寶寶為什麼離不開你嗎? 三、四個月大的寶寶,已經能夠區別熟人與陌生人的不同,進而對陌生人產生懼怕及逃避的反應,等到寶寶長到五、六個月大時,會認定一個特定的對象,與他產生密切的依附關係,這個對象通常是與寶寶最親密的媽媽。 他的眼睛會一再地搜尋媽媽,看到時,就會高興得手足舞蹈,但只要媽媽一離開,寶寶就會出現害怕和哭泣的行為。 這是寶寶「分離焦慮症」的表現,能不能順利地度過危機呢?關鍵就在於媽媽如何處理! 為什麼有分離焦慮症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Anxiety-Disorder,簡稱SAD)在精神醫學的診斷系統中,被歸類為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疾患。主要的特徵是離開家裡或離開所依附對象(例如父母親)時,會產生過度的焦慮。 台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張雅婷表示,寶寶大約在7、8個月大時,就已經開始有表達能力。她進一步說明,此階段寶寶主要有2種特徵:其一,開始分辨得出熟人和陌生人,也就是有依賴的感覺;其二,由於寶寶大腦還未完全成熟,沒有「物體恆存」的概念,以為眼前的人事物消失就是不存在的。 由此可了解,「分離焦慮」幾乎是寶寶成長階段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張雅婷醫師表示,症狀可大可小,有時候視寶寶的家庭和人際關係而定。 像每年9月新生入學時,在教室門口哭哭啼啼的景象,也是一種「分離焦慮」。但通常到了長大邁入青少年時期後,就會逐漸消失。 嬰兒分離焦慮症 度過焦慮4妙招 在下列八項焦慮症狀中,出現至少三項症狀: ★當離開家裡或與父母親分開時,一再出現痛苦。 ★一直擔心會失去父母親,或擔心父母親受傷。 ★一直擔心會發生不幸事件,導致和父母親分離(例如迷路或被綁架)。 ★因為害怕和父母親分開,所以不願意上學或去其他地方。 ★害怕獨自一個人。 ★因為害怕父母親不在身邊,以致於不敢睡覺。 ★反覆做有關分離的惡夢。 ★當與父母親分離時,會一直抱怨身體不舒服(例如頭痛、胃痛、嘔吐)。 可能影響日後行為發展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快速地發展情緒與社會行為,三個月大的嬰兒,只能夠表現愉快,興奮與苦惱三種情緒,但六個月大的嬰兒,更多了懼怕、憤怒、厭惡、苦惱及愉快等情緒。 幼兒開始害怕陌生的人、事、物,出現與父母分離的焦慮症,但是要判讀三歲以前的幼兒,分離焦慮症的嚴重程度,是否足以影響日後行為的異常,並不容易。 但這些害怕等症狀,很容易和正常的表現融合在一起,而且大都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克服過去。 不過父母親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在這段過渡期裡,如果沒有給予寶寶足夠的關懷與支持,就會造成負面的情緒發展,潛藏在孩子的個性中,也許會變得沒有自信,或是沒有勇氣面對新的事物等。 分離焦慮症潛在的發作因素 心理及環境因素 沒有與父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或是父母親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無法獨立活動,均會提高孩子罹患分離焦慮症的機率。 學習因素 父母親自己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行為,或是本身較常焦慮不安,均可能透過某種方式傳遞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到焦慮行為模式。 遺傳及個性因素 研究顯示,父母親本身有焦慮症狀者,孩子比一般小孩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症狀。過度害羞或退縮氣質的孩子也較易罹患此症。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潛在發作因素,再遭遇到生活上的突發壓力事件,例如受到驚嚇、搬新家、進入新學校,或是家人生病、離家等,即可能引發分離焦慮症狀。 幫助寶寶度過焦慮 不只是寶寶會因為分離而感到焦慮,媽媽也一樣有這種情緒,分分秒秒為寶寶掛心、無法放手讓寶寶獨立、擔心寶寶生病而過度保護等,但如果因此造成孩子過度的依賴,反而愈加重分離焦慮的症狀,因此,爸爸媽媽先調適好心態,才能協助寶寶共同度過心理危機。 適當的協助 對孩子會害怕的某些人、事、物,或是情境,做知識性的教育,並用漸進式的引導,協助他們認識了解陌生的事物,引起寶寶的好奇心,進而敢去接近或做嚐試。 給寶寶立即性的回應及安全感 注意寶寶的一舉一動,隨時做出回應,讓寶寶知道媽媽一直存在,沒有消失。 當你在浴室洗澡,或是上廁所時,你可以將寶寶放在門口,他會先看你是不是在那邊,然後再去玩自己的遊戲,就這樣來來回回地看你是否消失不見,直到他確認媽媽一直都在的事實之後,你就可以關上門,但記得要保持跟寶寶的溝通哦! 在必要時堅定地離開。 媽媽自己也要放鬆心情。 應避免的3種禁忌行為 不可表現出驚慌感 寶寶的行為是本能表現,容易產生恐懼的感覺。這時候,父母一定要鎮定,不要寶寶一哭,爸媽也露出驚慌和焦慮,會加深寶寶的不安。張雅婷醫師表示,父母應採取緩和與堅決的語氣,耐心地安撫和向寶寶說明。 不能強迫分離 和寶寶分開時,最忌不做任何解釋就默默地離開。張雅婷醫師表示,每一次和寶寶分離,父母都應該解釋清楚原因。 避免哄騙 不少大人會覺得,寶寶還小,用哄騙的方式安撫就好。張雅婷醫師提醒,這是很糟糕的方式,因為當寶寶發覺父母總是騙人時,心中的信任感會愈來愈少,可能以後就不會再相信父母的話。 根據統計研究發現,某些問題青少年的焦慮症,甚至可以追溯到嬰兒的首次焦慮,因此,了解寶寶的情緒,讓他感受到父母親的愛,寶寶的成長才會快樂又健康。 媽媽育兒百科 整理 資料參考:成大醫院精神科Department of Psychiatry,Memei BLOG,媽媽寶寶雜誌

關機吧!別用手機霸凌孩子

2012年06月01日
公開
44

【親子天下╱李岳霞】 不管走到哪,你都能看到帶著孩子的「低頭族」爸媽,不是耳朵黏在手機上,就是用耳麥在講電話,甚至是看股票、玩手機裡的小遊戲。這種「人在心不在的畫面」,也常在你家上演嗎?和孩子一起吃飯,你會接電話嗎?美國《時代》雜誌網站提醒:其實孩子把一切都看在眼裡,他們很小就知道什麼是「被冷落」的滋味。有的孩子在爸媽手機鈴響時就開始坐立難安、拉扯爸媽的衣服,甚至為了贏回爸媽的注意故意搗蛋。 也許你會擔心手機的輻射對孩子的大腦不好,但更應該擔心的是科技帶來的疏離與孩子的安全依附。大家各做各的,活在自己的科技世界裡,只會讓家庭分崩離析。(也許傳統又重又大的室內電話更智慧,正因為無法把電話帶著走,你會言簡意賅、有效率的結束談話。) 當你關機,陪伴孩子散步,一起觀察一路上的事物,或只是跟他們坐在一起發呆、聊天,都能刺激孩子的大腦;更重要的是,你的注意力會讓孩子安心,讓他知道你在乎他。電話不響會帶給你更多意外收穫。很多爸媽是在教孩子認識生活中各種事物的名稱,或編故事給孩子聽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很有創意和想像力,也才有機會真正體驗赤子之心的可愛與可貴。 孩子可能走路很慢,吃飯很慢,做什麼事都快不起來。但一定會有那麼一天,他們突然長大了,離開了。等你想跟他說話了,他卻好忙,忙到你說的話他都沒在聽,就跟當年的你一樣。

小兒添加副食品的幾個原則

2012年05月29日
公開
70

王英明醫師 摘錄自寶寶生病怎麼辦(2) 眾所週知,小嬰兒在吃奶粉或母乳一段時間後。即要添加「副食品」。 不過,目前有很多民間流傳的副食品添加方式,實在不大正確。下面就介紹幾個原則: 副食品的添加從第四個月大開始即可 目前較新的嬰兒營養學理論都指出,在出生三個月內的小兒,除了母乳或奶粉之外,無需任何額外的補充食品,例如果汁、開水、葡萄糖水,都是不必要的。食慾及發育正常之嬰兒,更毋須添加任何維他命,因為在奶水中都已足夠了。 「錦上添花」的餵食方式,往往造成浪費、影響正常的胃口,更增加污染機會。事實上,國外有些專家根本就主張六個月才可開使添加副食品。 過敏兒副食品的添加從第六個月大開始避免過敏兒的產生,應從產後衛教開始   添加副食品之目的,在於作「斷奶」之準備,並供給較多不同的營養來源 在出生六個月內,由於種種條件限制,小嬰兒只能適應母乳或已經「母乳化」的配方奶粉(不是真正的牛奶)。隨著年齡的增加,這些嬰兒期「唯一」的食品,慢慢趕不上生長的需求(特別是鐵質、蛋白質、維生素方面),因此才有必要開始添加副食品來補充奶水之不足。而副食品從四|六個月大開始,份量由少而多,種類由簡而繁,逐次增加。到了周歲後,即可漸成為「正食品」,奶粉或牛奶反而變為「副食品」,當然母奶必須完全停止。 「斷奶」有許多意義,包括從母奶變為嬰兒奶粉或牛奶;從液體食物變成半固體食品:從奶瓶變成杯子或盤子、碗碟餵食;從吸允變成咀嚼吞嚥或就嘴喝下:從單一奶水變成各式各樣食物:從配方奶粉改為成人吃的全脂奶粉或一般牛奶等,並非只是「斷了母奶(或牛奶)」而已。 餵副食品,除了滿足口慾、飽慾之外,還要讓小嬰兒慢慢學習兒童及大人的飲食習慣方式,並適應各種不同的食物。因此,必須要在半年內,讓小寶寶懂得咬嚼吞嚥並嚐試各種食品,以免來有偏食習慣。 很多人把麥粉泡在奶瓶中與奶水一起吃,就是一種錯誤的方法。麥粉(或米粉)固然是副食品的首選,但如放在奶瓶中,一來無法讓小寶寶練習咬嚼,二來量太少,無法變換花樣(例如可添加奶水、肉湯、蛋黃一齊吃),二來無法在一段時間後使小寶寶戒除吸吭的飲食習慣。 果汁也是一樣,盡量要用杯子或湯匙練習餵食,不要放入奶瓶中。其實一段時間後,應該多練習吃果泥或果肉,不要一味以奶瓶吸允。 每一年齡層副食品所占熱量比例不同 在出生三個月內,嬰兒每天所需熱量百分之百該由母奶或奶粉供應,喝奶次數由一個月時的每天七次,到三個月可減為五 ~六次(但每次奶量可增加)。 到了四 ~六個月時,奶水之營養變成全日熱量的百分之八○ ~九○,剩下之百分之一○ ~二○可開始由副食品來取代,部分的母奶更可改為奶粉,使母親可以分身。 從七個月開始,奶水之熱量再減為全日營養的百分之五○ ~七○。過了周歲,則奶水只占熱量之百分之二○ ~三○,每天只要兩次奶水(每次三五○c.c.),其他都必須由固體或半固體食物供給。 母奶之餵食,原則上必須從三個月之每日六次,減少為八、九個月時之每日四次,到周歲前變成每日一次,過了周歲則必須完全不吃母奶(但要吃兩次牛奶)。 由此可知,奶水從第七個月開始,份量就要漸次減少,各式副食品則要漸次增加。故過了周歲,奶水不要超過三次,且不再用奶瓶,如每天還是緊抱奶瓶吃五、六次奶,或是仍把麥粉(或米粉)加在奶瓶中讓小寶寶允吸,都是不正確的方法。 每一階段之副食品添加原則 1.三個月內:如前所述,不必任何補充食品,奶水一種已足夠各種需求,喝開水、葡萄糖水、果汁都是晝蛇添足。 2.四 ~六個月:最適當的食物有果汁、菜湯、米麥糊,而且最好配合每個嬰兒之神經肌肉反射發育,開始使用湯匙練習餵食。 如怕小寶寶對食物過敏,可選擇米粉,不要馬上用麥粉,因為前者是單一穀類,後者成份較複雜。目前市售之米、麥粉。不但方便沖調,且都已流入適量之鐵劑或維他命,比大費周章用米去磨碎成之粉狀「米麩」要來得營養且快速簡單。米、麥粉可用開水或奶水直接泡成糊狀(先以一匙開始),慢慢餵食。最好選在小寶寶肚子餓時才吃。 另一簡便方法,即是先泡好奶,然後把一匙米粉放在乾淨碗中,加入適量已泡好之奶水攪成糊狀,先讓小寶寶吃吃看,米糊吃完可再把剩下之奶水以奶瓶餵食。如喜歡吃或很順利,則過兩天可增加米粉量,仿似泡好之奶水沖調,一段時間後吃到一小碗米糊時,就可減少一次的奶瓶餵食。一般嬰兒每天可吃米(麥)粉三○ ~五○公克,三匙之米、麥粉如再配合奶粉,即可補充七毫克之鐵劑。 米、麥粉可說是小兒最佳之第一個副食品。 果汁可以新鮮、應時、多汁之水果,如橘子、柳丁、番茄、西瓜、水梨等,以乾淨方式榨汁後加入等量開水即可餵食。菜汁可選新鮮綠葉蔬菜,去莖切碎後放入沸水煮熟,俟冷即可用湯匙餵食。果汁或菜汁每天給五 ~一○c.c.左右。 3.七 ~九個月:果汁、菜汁每天可增加到三○c.c.,米、麥糊可吃到八○公克。此外,可用湯匙挖出香蕉、蘋果、木瓜等果肉成泥狀(果泥),把蔬菜煮爛取出壓碎(菜泥),取出煮熟之蛋黃加水調成糊狀(蛋黃泥)來餵小寶寶,肝泥(刮下泥狀再蒸熱)、馬鈴薯泥(煮熟壓成泥狀)也可配合吃。原則上,果泥、菜泥每日約三○公克,肝泥可吃到五○公克左右。肉類(裡脊肉刮成肉泥再煮熟)、肉鬆、魚鬆、魚肉、豆腐、豆漿可隨方便及嬰兒喜好,逐漸給予。蛋黃可從四分之一個吃起,增加到每天兩次,有時也可混在米、麥糊中一起吃,全蛋要十個月後方可吃。稀飯、麵條、麵線、麵包吐司、鰻頭都可適量開始練習吃,亦可數種混著吃,例如碎菜肉稀飯。 4.十 ~十二個月:除原來吃的食物應增量外,可開始吃乾飯、全蛋(用蒸的最好),蔬菜亦可剁碎後食用。 另外有幾點要注意的是 1.添加食物要由少量開始: 剛開始吃新的副食品時須從少量試起,無任何不適再漸漸加量,且每次只單獨選擇一種吃,適應後再吃另一種。如很順利時,則可混合吃,或以各類食物輪流餵食。 不要因為任何小理由而放棄嚐試副食品,例如大便稍微稀一點並無關係,沒有必要一點稀便即大為緊張。 1.水果要選果皮容易處理,且農業污染及病原感染機會少者。 2.蛋、魚、肉、肝要新鮮且煮熟,注意清潔。 3.對食器消毒及食物之保存要多加小心。準備食物時要勤洗手。 4.儘量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加調味料,以免造成過早拒吃原來之奶水或偏食,甚至造成成人後之病痛潛因。 5.如真的沒有時間調製副食品,可使用罐裝嬰兒食品,但要注意保存時效。成人之罐頭食品口味太重,不可給嬰兒吃。菠菜、甜菜、蘿蔔含多量硝酸鹽,也不適合一歲內嬰兒。 6.六個月後副食品吃得很好者,原有嬰兒奶粉可不必馬上改為所謂高蛋白(較大嬰兒)奶粉,吃母奶之嬰兒必須注意蛋白質(肉、蛋)之補充。全脂奶(即一般牛奶)至少要周歲方可開始吃。其實較大嬰兒奶粉可吃到二歲左右。過了周歲由於營養來源有多種,吃奶主要是補充鈣質及一些維生素,並非熱量之重要來源,吃什麼奶已無關緊要。 7.最好先請教醫護人員才開始添加副食品 ,婆婆、媽媽、親友同事、雜貨店老闆之意見不一定正確。

「不要!」、「我不要!」...關於幼兒反抗期

2012年05月27日
公開
42

家有兩歲幼兒的家長可能常碰到這樣的情形,天涼要給他加件衣服,他搖頭說﹕「不要」;吃飯要他多吃些蔬菜,他也拒絕﹕「我不要吃」,幾乎要他做什麼,都是以「不要」來回應,或堅持自己的意見、主張,令家長生氣,這還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並開始懷疑這麼小的孩子是不是也有反抗期?要不要好好 管教?該如何管教? 由他們這樣的行為表現看起來的確有反抗大人意見的傾向,美國人還將這時期孩子的行為稱為「Trouble two」,就表示這是一個麻煩階段的開始。然而,這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開始。從孩子漸會說話,能以話語表達意念;會走路,擴大行動的範圍;有強烈的好奇心,對凡事都感新奇,都想探索、模仿、了解,因此他的小手、小腳、小腦袋整天忙個不停。在此同時他也發現自己是獨立的個體,發覺自己和生活情境的關係,了解自己具有操控環境的能力,逐漸可以獨立自主,亦有想要自主的意志。此外,他們也在了解大人的規範是什麼?試探大人能忍受的極限在哪裡?在此歷程中逐漸了解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但是限於知識、能力和經驗的不足,一方面有自己的意見,並堅持己見,另一方面卻是心有餘而力未迨,譬如外出時要自己穿鞋子,卻拒絕穿襪子;鞋子又左右不分的穿上,爸媽要他換過來或幫他換,他又固執的非要這樣穿不可,不肯更換。類似的情形經常發生,你要往東,他偏要向西,十分不合作,造成父母親的困擾,親子關係亦緊張。 當孩子常常表示「不要」或和父母親意見相左時時怎麼辦呢?是看誰比較厲害,使對方讓步?或強迫孩子服從,使得孩子大哭大鬧?這樣的處置方式可能都無效,反而使大家都不愉快,也未適當的解決問題。不妨試試下列的方式﹕ 1、當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就不要勉強,以「我是愛你」、「我是為你好」的想法強迫他一定要接受你的意見。 2、設法了解他拒絕的原因,以及他想要怎麼做,請他說給你聽或做給你看。當孩子無法清楚表達心意時,則可用猜測的方式及示範的動作做給他看﹕「是不是這樣啊?」多試幾次,了解他的想法。 3、提供一些選擇,而不直接拒絕他的想法,譬如天冷要他多穿一件衣服,他可能不願意,但告訴他「你自己去選一件最喜歡的衣服來穿。」他對自己能有選擇權感到滿意,同時也可以達到父母親原先的目的了。 4、當孩子肚子餓了、睏了、生病了、或處於陌生的環境裡,要孩子聽話、合作時比較不容易。因此,如需他的合作,最好避開這些情況,否則會使彼此情緒大受影響。 5、訂定行為的規則,讓孩子知道他該做什麼,或以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引導他去做,而不要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不應該做的事上,譬如玩得正起勁,拒絕吃飯時,就以較能吸引他的方式說,「熊熊的肚子也餓了,我們請他一起來吃飯,他吃一口,你吃一口,看誰吃的比較多,就會長高高、壯壯的。」 6、以「我們一起來做」的方式,教他如何做,跟他一起做,鼓勵他自己做,做完後給予愛的鼓勵。幫助孩子明白你的期望,從「做中學」中也知道做事的方法。譬如家中新添了弟弟或妹妹,他也會過去摸摸、拍拍,此時趁機告訴他﹕「你也好喜歡弟弟呀?弟弟也喜歡你拍拍他耶,來,我們一起輕輕的拍拍,像這樣,你看他好舒服唷!謝謝哥哥!」 7、建立生活事物的慣例及順序,讓他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不要常常變化,當他能掌握這樣的過程,也較容易遵循這樣的過程,而有安全感,譬如睡覺之前要洗澡、刷牙,洗完後換上睡衣,父母親會和他一起看一本故事書,或親親他、抱抱他,再留盞小燈睡覺。 當孩子想要自主,想要自己做事時,在沒有危及安全及健康的顧慮下,應多鼓勵他嘗試,邀請他一起做,減少阻止他的想法。不可有時鼓勵,有時限制,讓他無所適從,也不要為了一己之便,急於替他完成,就可降低他拒絕和不合作的可能性,還可培養他對自己的自信心,照顧自己的能力,走向獨立、自主。

留一處「以孩子為本」的小天地!

2012年05月25日
公開
42

文/彭菊仙 Chu-Chu 媽咪 這一期的親子天下主題是「創造力的學習」。我看到英國給予孩子的啟發,特別重視教學「環境」的改造,對於這一點,我特別感同身受,咱家有三個特愛手做、創作的孩子,我認為從小為他們留一處「以孩子為本」的天地,確實是重要的一步... 唱戲人家的孩子生來為什麼生來就會表演嗎?偉大的孟子小時候學著鄰居五子哭墓,貝多芬、莫札特都出自音樂世家…,孩子天生就會在環境裡尋找需要的養分,環境是塑造孩子的推手。蒙特梭利說:「孩子與環境談戀愛。」觀察咱家三個孩子,從學步兒開始,翻箱倒櫃,擋也擋不住,小小探險家的行徑是天天上演、時時發生,我好似在做實驗一般,不斷印證蒙特梭利提出的這個可貴道理。 如果充份理解孩子與環境的糾結關係,媽媽們就不能在窗明几淨的屋子裡,永遠只放著禁止孩子接近的貴重裝飾品、大人才能使用的設備、各類先進的電器,或著在空閒的時間,通常只打開電視和電腦。 有媽媽在我的部落格留言:「…最怕聽到不給看電視、電腦,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事,一直在大人耳邊叫無聊的小孩…」,但是除了看電視、玩電腦,很多孩子確實覺得很無聊,因為所處的環境,或許佈置高雅,卻只適合成人們的生活模式,說的更確切一點,是一個適合上班回來坐著看電視、吃飯睡覺的場所。連大人在此都找不到太多其他可做的事情,更何況是好奇心永不停歇的小孩?甚或是大人小孩一起同樂的親子活動?還有朋友感嘆的說:「我從來沒看過我的孩子下課之後,對什麼事情有所追求,有什麼非得達成的目標。」 孩子的生活乏善可陳,會不會是因為沒辦法愛上生活在其中的「環境」?如果環境裡能提供各式各樣孩子會愛上的活動、供給孩子可隨意發揮的素材,並且能讓他們感到放鬆自在,看看孩子們會產生多大的變化? 從學校智力測驗的結果顯示,我那已經入學的三個小子只不過是中等之資,充其量也只是中等以上一些些,但是孩子們的巧思確實常常帶給我意外的驚喜。常常聽到朋友們讚賞他們的作品充滿創意,並且對「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的特性感到好奇。我自己真的也很享受看到孩子們廢寢忘食、埋頭苦幹的沉浸在自己的創作夢境之中,我認為不論大人小孩,能夠如此專注投入,就是人生中最幸福的境界。 不論孩子做得好與不好,我喜歡他們沉迷於自我創作,這代表他們能夠自己找到興趣與樂趣,在一個主題上專注思考。空閒的時候,扭開電視機絕對不會是他們的第一個動作,而是走到最喜愛的休閒房裡快樂工作! 兩個小桌子拼在一起,三隻小豬可以同時坐在一起,在開放式的櫃子裡隨時放著有一整堆的回收紙、桌上永遠放著一大盒的筆,孩子們坐下來的第一件事,不假思索的就是「畫」。畫剛才出門看到的東西,畫書上讀到的內容,畫把拔馬麻說的怪事情,畫電影的情節,畫自己想像的發明,畫設計圖。 我為孩子準備很多的筆、不同的筆-----一般鉛筆、2B鉛筆、彩色鉛筆、簽字筆、勾邊筆、螢光筆、粉蠟筆、粉彩筆;為孩子準備很多的紙----回收紙、圖畫紙、書面紙、彩色紙、硬紙板、玻璃紙、粉彩紙、雲彩紙….,在不浪費的前提下,我都放在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的櫃子裡,讓孩子的思緒與媒材之間沒有距離,他們自由的取用,並且在靈感閃動時,即時的取用。 抽屜裡一打開,更是應有盡有,小豬們大約都知道裡面有什麼:釣魚線、毛線、一般綿線、泡棉膠帶、彩色亮光膠帶、毛根、鐵絲、彩帶、吸管、牙籤、珠珠、亮片、免洗筷,當然還有---黏土…,咱家最愛發明東西的凱凱,每天一放學就衝回家,叫他到樓下活動筋骨他不要,喊他吃點心也沒聽見,成天就在這個抽屜裡尋寶,構思他的發明與創意! 有時候我猛然發現這個抽屜怎麼都快塞爆了!一看!天哪!孩子們真是天才,用完的線軸、捲筒衛生紙的軸心、牙線棒盒、用完的膠帶圈….,全塞進來!原來這些東西孩子們都捨不得丟,因為他們認為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成就他們的大作! 而孩子的手做生活方式也逼使我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定期為小豬們補貨---我最常去的店,除了菜市場,就是文具書店,再來就是五金行,三天兩頭就接到孩子們的補貨order。 如今這個房間因為用得兇,木質地板凹凹凸凸,一個洞又一個洞,小書桌更是滿佈墨漬,慘不忍睹,最可怕的是那幾個櫃子和抽屜,往往小豬們的靈感一來,便像小狗一樣在裡面亂翻亂扒,沒幾天就亂得不成樣子!但這些百寶櫃,對他們而言似乎是亂中有序,裡面藏了什麼、缺了什麼,都一清二楚!雖然這個房間永遠亂哄哄,但是卻是一切布設都以他們為本、真正屬於他們心靈歸屬的「小天地」! 其實孩子天生都很愛使用「手」,但是當眼睛佔據了大部分的心智活動,靈巧的雙手便自然的被擱在一旁,真的相當可惜!我們除了為他們布設一個讓眼睛充分運作的空間,是否更要提供一個讓「小手」充分發揮功能的園地呢? 想想看如果我們是孩子,喜歡做什麼事?會用到什麼東西?如果家裡有一個地方,讓他們想畫畫,就可以畫個夠;想做勞作,什麼都找得著;想玩玩具,垂手可得;想讀書,也找得到好看的書,我們用心為孩子預備一個以「他們需求」為考量的園地,孩子就會愛上那個地方,黏在那個地方,有空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走進去,快樂的閱讀著、研究著、創作著,我們會欣慰的欣賞到一個充實、快樂、滿足、老喊著「時間不夠用」的勤奮身影! *本文同時載於「親子天下之部落格共和國」

家庭教育的十個“一分鐘”

2012年05月21日
公開
48

家庭教育,總是讓許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實教育孩子很簡單,只要每天都用十分鐘用心與他們交流……   1、 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托舉兒女的手,托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但與兒女發生肢體的接觸要注意心情、場合等。   2、 一分鐘傾聽。   海鷗傾聽濤聲,才會盤旋;雄雞傾聽黎明,才會唱曉,鯤鵬聽九天,才會展翅。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 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淵舌與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與情感。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度和藹。   3、 一分鐘遊戲。   笨拙的孩子在遊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遊戲中找知,傑出的孩子在遊戲中增智。遊戲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興趣,調整孩子的精神狀態。家長帶孩子進行的遊戲,必須是健康的、積極的、有趣味的,引領孩子過充實的、向上的、快樂的生活。   4、 一分鐘矯正。   風給垂柳以矯正,才會有婆娑;浪給靜水以矯正,才會有魚躍;帆給船舟以矯正,才會有航速。孩子有過錯的行為 時,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可任其發展,否則積重難返。但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觀因素還是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其嚴重程度如何。矯正還要注意場合,語言要平緩,態度要溫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5、 一分鐘激勵。   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自信,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希望,激勵能使人永遠感悟幸福。孩子出現過錯以後,一定要進 行矯正,但在矯正的同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激勵孩子前進,引導孩子反思,以情動人。家長要有耐心與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勵的武器,激發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鬥志,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6、 一分鐘讚美。   陽光讚美一番花朵,花朵就會燦爛;雨露讚美一番禾苗,禾苗就會茁壯;大地讚美一番山川,山川就會錦繡。孩了的身上總會有它獨特的優點,有他閃光 的地方,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讚美。在讚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地點、語調、時機、程度等。   7、一分鐘參與。   參與能體現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參與能體現友愛、融洽、和諧的氛圍;參與能凝聚智慧與力量;參與能促進人的主體發展。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 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家裏辦大事時(如買房、買車、添置電器設備等),應該瞭解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家庭大事的管理,盡可能形成共識,這將有利於家庭良好氛圍的形成。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要注意參與的度,尊重與引導相結合,不要什麼都順從孩子。參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促進孩子能力的提 升,而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鐘懲戒。   孩子出現非常嚴重的過失行為,如在校出現違紀行為,在社會上出現不文明行為等,一定要進行懲戒,否則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錯誤之路。因此,父母要表 明自己的態度,可以用較為嚴厲的言詞旗幟鮮明地進行批評,指出錯誤的性質,責令其改正錯誤,但決不可動手傷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緒上的衝動,避免產生對立的情緒。要掌握懲戒孩子的最佳時機,在孩子自責時、有他人在場時、孩子特煩躁時不要懲戒孩子。   9、 一分鐘示愛。   秋水愛長天,才共一色;落霞愛孤鷺,才共一飛;山峰愛山梁,才共一脈。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現嚴重問題時,父母對 你進行懲戒,也是父母在履行愛的責任。今天你不高興,甚至流淚了,父母會更不高興,會流更多的淚水。父母向孩子示愛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   10、 一分鐘期盼。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祖國的未來。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長。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應當讓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當的時機跟孩子談談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樣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繪發展的藍圖、暢談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勵的語言培養孩子勤勞、勇敢的精神。但家長對孩子的期盼應該是理性的、實事求是的、發展的。

給單親父母的4種教養方

2012年05月16日
公開
64

育兒生活 5月號 NO.264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 莫茲婷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 潘榮吉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 柯良宜 去年12月,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正式將「失親教育」納入家庭教育的範疇當中,可見在台灣,單親家庭比例的提升已成為政府所關注的重要現象。單親對孩子的成長有哪些影響?單親家長該如何適當提供孩子所需的教養及陪伴?即將面對單親生涯時,父母又該如何對孩子啟口? 單親孩子怎麼想?   所謂「單親家庭」,指的是只有一位母親或父親,帶著18歲以下的未婚子女同住。形成單親的因素有很多,目前以「離婚」所佔的比率最大,另外如「喪偶」、「未婚生子」、「服刑」、「雙生涯分偶」(分居)、「遺棄」…等,皆可算是廣義的單親。    不論走入單親的理由為何,對於大人及孩子的生活必然造成很大的衝擊,當這樣的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大人們除了傷心、難過等情緒之外,最大的憂慮,可能還是在於未來的路該如何走下去,如:經濟、工作、托育問題、法律訴訟、監護權及財產爭取…等。    然而,你是否留意過,身旁年幼的孩子此時在想些什麼呢?有哪些障礙正在小小的心靈當中形成,正準備阻礙孩子大步、大步的邁向未來呢? OS 1:「爸爸媽媽會分開,都是我的錯」�「爸爸或媽媽會死掉,都是我害的」 在連續劇當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不論是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亦或是為了達成某種管教、約束孩子的目的時,脫口而出這樣的對白:「就是因為你這麼不聽話,爸爸才會拋棄我們!」,或是「因為你不乖,所以你媽才會被你活活氣死」,這些強烈帶有負面情緒的話語,雖可能是父母在盛怒、心痛…等複雜情緒下的無心之語,卻可能對孩子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兼任講師柯良宜指出,一般來說,年紀越小的孩子越不具備釐清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因為和父母親的關係特別綿密,認同感無法分離,當父母間有嚴重的衝突,亦或是其中一方失蹤、意外亡故時,他們往往傾向將過錯歸因於自己不好、不乖,如果再加上父母親在言語上強化了這樣的想法,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責備心理,抱著歉疚感成長,日後長大也很容易將許多事情的失敗歸咎於自己不對,甚至變得畏縮、什麼都不敢做,深怕做錯事所導致的後果。 因此,單親爸爸或媽媽千萬不要任意將這種錯誤歸因的可怕言語運用在孩子的管教上,即便心情惡劣時,也必須盡量避免諸如此類情緒性的話語,以免加深孩子不正確的聯想。 OS 2:「如果媽媽知道我想爸爸,一定會很生氣,所以我要忍耐…」 孩子需要父親與母親的愛是一種天性,無奈的是單親家庭的子女(特別是父母離異的孩子),通常只能在父親或母親之間作出選擇,因此,一旦決定後自然會對生活在一起的一方產生較多的依賴和需要,即使內心深處仍對另一位無法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有所懷念,表面上也不願輕易承認。 因此,單親家長最好能夠基於「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的原則,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數落、辱罵對方或翻舊帳,千萬要讓孩子了解一個破裂的婚姻,只是代表一對夫妻由於某些理由而無法適應彼此,但父母與子女間的情感及血緣關係卻是永遠不變的事實。 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並且同理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繼續與另一方保持聯繫,這無損你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相對的,諒解與成人之美,會讓彼此間的關係更親密,孩子也會發展得更好、更健康。 OS 3:「我不想讓人知道我沒有媽媽(或爸爸),我怕別人笑我、欺負我」 格瑞思心理諮商所所長莫茲婷指出,單親家庭的孩子,對外其實最擔心被同儕貼上負面標籤,甚至是被排擠、欺負,雖然現在的社會對單親的看法已經漸漸脫離負面評價,但是對幼小的孩子來說,要向別人承認自己是來自於單親家庭,多少還是有一些壓力存在,也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 其實,單親家庭並不等於問題家庭,雖然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單親這件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但或許單親家長可以先為孩子打上一劑預防針,告訴孩子:「從古代的抗金名將岳飛,到現代的美國總統歐巴馬、創作天王周杰倫,都是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單親小孩,所以沒有爸爸或媽媽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不需要感到丟臉或害怕!」。 單親家庭的教養哲學 單親家庭父母在教養子女時,最常遭遇哪些問題呢?小編與專家們依據家長性別與子女性別,將教養方式分類為4種組合(單親爸爸vs.兒子、單親爸爸vs.女兒、單親媽媽vs.兒子,及單親媽媽vs.女兒),分別進行分析,並提供爸爸媽媽適當的教養建議作為參考。 組合1:單親爸爸vs.兒子 別以權威、力量管教兒子 一般來說,男性會用比較理性的方式來教養他的兒子,常會以自身的標準套用在孩子身上,而兒子從父親那裡學到的,就是如何成為一位男性,漸漸的發展出一種男子氣概。 莫茲婷所長表示,單親爸爸一定是必須外出工作的,而他的父母,也就是阿公、阿嬤通常也會主動介入幫忙照顧孩子,隔代教養常見的問題是,老人家比較能提供給孩子的照顧,就是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需要更多教育、管教的時候,阿公阿嬤往往比較管不住孩子,而爸爸在這種狀況下就必須扮演黑臉,因此,一旦爸爸出現,就代表著管教的時機又來了。 比較令人憂心的是,如果爸爸的管教理念多是以男性的威權、力量來壓制孩子的意見與行為,同時又缺乏情感面的關愛作為平衡,親子之間沒有緊密的關係基礎,兒子小的時候可能還看不出來,等他慢慢長大後,父親就會發現孩子變得越來越難管教,因為權威、力量這種方式對他而言已經漸漸無效了。   此外,由於兒子也很渴望得到關愛,這時就很容易向外發展,如:到外面尋找朋友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如果剛好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就容易產生行為上的偏差。 另一方面,如果兒子天生的氣質較為內向,平常又被爸爸管得死死的,他也可能因此而變得比較柔弱,更極端的還會出現焦慮的現象,因為一味的高壓管教容易讓孩子缺乏自信心,事事擔心做不好,害怕被要求、被罵,甚至是被修理,逐漸演變成為退縮的性格。 做個講道理的「大哥」 莫茲婷所長建議,單親爸爸和兒子的相處要比較像朋友、兄弟,可以用道理來讓孩子信服,而不要使用權力、威權來管控孩子,父親最好能用一種比較像「大哥」的方式和孩子互動,經常和兒子聊天,多傾聽他的想法,從中給予引導、建議,可以為他分析一件事的利弊得失,但也別忘了讓他有一點選擇的空間,盡量不要以規定的方式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否則容易造成兒子不敢、或不願與爸爸溝通。對於兒子,爸爸應該多給予一些肯定與鼓勵。 讓兒子多與媽媽接觸母親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潘榮吉認為,最好能讓兒子與母親保持良好的關係與密切的接觸,這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畢竟媽媽是兒子人生中接觸到的第一位女性,是他認識異性的關鍵性角色。此外,因為父親是兒子的楷模,爸爸怎麼對待媽媽,也會影響未來兒子與異性的相處方式。 組合2:單親爸爸vs.女兒 女兒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莫茲婷所長認為,女生相對來說比較需要情感上的關懷、溝通與交流,但是身為男性的爸爸卻往往較不擅長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尤其到了青春期,女兒的身心都會產生巨大的變化,如:生理期來臨需要買衛生棉、因為身體的發育而必須挑選胸罩,父親一方面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不一定能提供很好的建議,也往往比較羞於啟口和女兒做討論,在這個階段就會產生一些困擾。 此外,倘若長期和不擅表達情感的爸爸相處在一起,女兒這部分的能力、練習也會較為缺乏,未來在人際關係上可能產生一些問題,與其他女孩子互動時,也會相對容易適應不良。舉例來說,一群女生聚在一起時愛講悄悄話,喜歡找伴一起吃飯、買東西,甚至陪伴對方上廁所,而和單親爸爸一起生活的女兒可能就比較不會有這些習慣,也因為和爸爸一樣不善於揭露內心的情感,她和同儕間的對話話題也會比較直接、表面,就像男孩子一樣,如果再加上跟男生比較聊得來,在女生群裡,也很容易被邊緣化,人際圈會相對較小、較封閉。 缺乏楷模,較男性化 另外,莫茲婷所長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位女孩的父母在她3、4歲左右就離婚了,父母離異後她跟著爸爸一起生活,因為她的媽媽是一位化妝師,所以小時後她非常愛穿公主洋裝,也很喜歡女性化的事物,但是單獨和爸爸一起生活之後,她變得越來越少穿裙子,到了青春期,其他女生總是很愛漂亮,而她的服裝儀容卻越來越不修邊幅、越來越不在意,這很可能是因為她在女性的性別角色認同上缺少了媽媽作為學習的對象,而爸爸也比較沒有注意到這部分,所以女孩逐漸發展成偏向爸爸的男性化表現。 練習表達對女兒的愛 單親爸爸對女兒必須多一些同理心,並且試著練習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情感,特別是對女兒的愛與關懷,如果比較不善於口語表達,也可以透過小卡片、書信…等方式,以繪畫或文字與女兒交流,對於不了解的女性知識,單親爸爸也可以主動利用一些管道尋求資源,如看書、上網找資料或參加親職講座、單親爸爸成長團體…等,來獲得相關的資訊與支持。 尋找替代性學習對象 至於女性認同對象的缺乏,可以用替代性的角色來加以彌補,這對年紀越小的孩子來說越重要,替代性角色可以是老師,或是家族中的女性親友(最好和爸爸、媽媽是平輩,若是長輩,會有世代差距的問題,可能較不適合),代替媽媽來陪伴孩子學習成長。 組合3:單親媽媽vs.兒子 不要過度保護兒子 媽媽和爸爸的差別在於,媽媽通常是比較注意細節、對孩子照顧較為周全的角色,只是對兒子來說,如果呵護過了頭,反而會變成碎碎念、煩人,或者限制太多。其實,男孩需要的,反而是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他們喜歡媽媽讓他做一些他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 莫茲婷所長認為,這是很奇妙的現象,單親爸爸通常會嚴格的訓練兒子必須非常獨立,而單親媽媽的教養方向卻往往不是如此,而是傾向過度照顧、保護兒子,並且想要掌控孩子生活中的所有狀況,以防止他受到任何傷害,但這對男孩而言,非但沒有正面的效果,反而容易造成兒子的強烈反彈。 為什麼沒有男子氣概? 柯良宜老師表示,不同性別的成長經驗其實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本身有兩個兒子,從他們很小的時候開始,我看他們這樣整天吵啊、罵啊、打來打去啊,甚至有時罵的話還不太好聽,我就很不能忍受,因為自己從來就沒有過這樣的經驗,而我先生成長過程中,和他的兄弟互動有過類似經驗,他就認為男生之間本來就是這樣」。 有些時候,男孩子喜歡做的事情,像是玩沙、玩土,把自己弄得全身髒兮兮,媽媽往往會因為覺得很髒而加以阻止,但是等到孩子發展到青少年階段,卻反而責怪兒子怎麼好像沒有一點男子氣概、甚至有點娘娘腔,事實上這些可能都是媽媽自己造成的。 因此,媽媽們必須容許兒子發展的方向跟自己原先預想的不太一樣,因為男生玩的遊戲、玩的方式本來就和女生不太一樣,所以不要過分以自己的標準去糾正他們的天性和行為,否則兒子可真的會被養出「脂粉氣」喔。 給男孩多一點自主權 莫茲婷所長建議單親媽媽們,別再整天對著兒子碎碎念了,有時也要還給男孩一些自主權,並且試著用男生的方式來和兒子互動,採取「內細外粗」的教養模式,例如:講話的方式直接明確、簡單扼要一點,不要參雜太多情緒化的成份。此外,平常也可以經常詢問兒子的意見,如:「那你會想要怎麼做?」,讓他有時也可以有機會做一些決定。 別將重心完全擺在兒子身上 柯良宜老師指出,我們其實可以體諒單親媽媽對待兒子的心態,因為自己已經失去一個先生了,當然會想緊緊抓住還沒有失去的兒子。中國古代經常會有一種孤兒寡母的情结,正是由於彼此依賴太深,而發展出一種過於黏稠的共依附關係,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令人窒息的負擔,特別是當兒子娶媳婦時,母親可能還是沒辦法放手,婆媳關係就會非常緊張。因此,單親媽媽要給兒子學習獨立的機會,盡量不要過度干涉兒子生活中的一切大小事情,也不要將重心完全放在兒子的身上。 多讓兒子與其他男性互動 單親媽媽應儘量避免想要獨佔兒子所有時間的心態,多安排孩子與爺爺、舅舅、男性同事或同儕兄弟們見面,以補償孩子缺少父親作為角色楷模的缺憾,在與同性互動的過程中,兒子也會有更多的機會觀察、模仿男性應有的行為舉止。 組合4:單親媽媽vs.女兒 缺乏客觀角色調解衝突 莫茲婷所長表示,單親媽媽與女兒之間的親子關係是最微妙的,她們感情好的時候非常要好,因為兩者同是重視情感交流的女性,再加上細膩的媽媽也比較能夠觀察、了解女兒的需要,所以平常彼此間就像好朋友一樣可以互相關懷。 然而,一旦有所衝突時,母女雙方往往都會用比較情緒化的態度處理事情,卻又缺乏一個男性角色(如爸爸)能夠跳出來理性分析整個事件,而女性較為被動的特質,也會讓雙方都在等待對方先來安撫自己,因此經常難以化解僵局。 易對兩性過度幻想或排拒 此外,女生一開始對男性的印象都是出自於爸爸,缺少父親的女兒,對男性的概念是較為模糊的,不了解男生的個性、特質,特別是年齡很小就失去爸爸的女孩,越容易有這樣的狀況。 未來這些女孩有些可能會對兩性情感過度幻想,希望有人會像爸爸一樣無條件的愛她,要不然就是對男女關係過度的排斥,因為根本不知道該怎麼互動,如果單親的原因是因為父母關係破裂,從小又從媽媽那裡聽到許多關於爸爸的批評,她們對男性的觀點又會更負面、不信任且以偏概全了。 理智、幽默的與女兒相處    媽媽和女兒互動時,除了溫柔,最好能夠外加一點理智和幽默,特別是幫女兒處理一些大事、難題時,要經常表現出「我可以!這個沒問題!」的自信與能力,當發生衝突時,最好能夠讓第三者以較為客觀的角度居中調解,彼此也必須練習主動向對方釋出善意,以避免僵持不下的窘境。 單親,如何對孩子解釋? 不論是何種原因導致單親的結果,令爸爸媽媽最頭疼的,莫過於如何和年紀幼小的孩子解釋這種既複雜又難以啟口的事情。該和孩子說實話嗎?怎麼說孩子才能理解? 不要編謊言欺騙孩子 潘榮吉老師認為,告知真相會讓孩子比較有安全感,最怕的是父母親基於保護孩子的理由,或認為孩子無法理解而刻意隱瞞單親的事實、甚至編造謊言欺騙孩子,如:騙喪失父親的孩子「爸爸出國去工作了,暫時不能回家」…等諸如此類的理由,這是非常危險的做法,因為總有一天當孩子發現真相時,反而會受到更大的衝擊而無法面對事實,同時也對欺騙他的父親或母親產生極大的不信任感。 對敏感的孩子即早說明 有的時候,失去不見得是一瞬間發生的事情,而是一種漫長的過程。當單親與否呈現一種模糊難解、不可預料的狀態時,究竟什麼時候告知孩子才是適當的時機? 莫茲婷所長認為,這必須考量孩子本身的氣質與認知狀態而定,無法一概而論,例如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如果他都已經感覺到了,大人卻還刻意閃避不談,他會覺得大人在耍他,而產生較嚴重的負面心理效應;但如果孩子還完全不知道或搞不清楚狀況,父母親則可以選擇等事情較為明朗、塵埃落定之後,再好好的跟他解釋,否則萬一最後事情來個180度大轉彎,豈不是讓孩子白白擔驚受怕一場。 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說 失親 首先應該設法跟孩子解釋「死亡」是什麼,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莫茲婷所長建議父母,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比喻來為他們說明,例如,可以讓孩子觀察蝴蝶成長的過程,會從毛毛蟲變成蛹,最後再變成蝴蝶,告訴他們,爸爸或媽媽現在雖然不能動了,可是之後他就會像蝴蝶一樣飛上天堂。 父母離異 現代孩子對離婚的觀念可能都是從媒體上聽來的,但幼小的孩子即便聽過這樣的事情,可能也只是一知半解,父母可以用小朋友平常的生活經驗來為他們解釋離婚的意涵,他們會比較容易理解,例如:「爸爸媽媽就像你跟你的好朋友一樣,好朋友有時會吵架,但是後來發現每次只要在一起都會吵架,所以我們就決定不在一起比較好,但是我們還是會像以前一樣愛你,對你的愛是不會因為分開就改變的喔!」。 潘榮吉老師指出,對孩子解釋時最好是以較為正面的態度來說明,必須避免批判、抱怨、情緒化、指責對方…等方式,為了孩子著想,父母親應該有這樣的共識:「不管孩子最後跟了誰,離了婚的父母至少在孩子面前應保持良好的關係,不要惡言相向,或在背後批評另一方的不是」,因為這麼做雖然能滿足一時的快感、情緒的發洩,但可能無形中影響孩子未來對異性及婚姻的看法而不自知。 父母失聯 莫茲婷所長認為,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失聯,很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遺棄、爸爸或媽媽不要他了,這時留下來照顧孩子的父母最好也別選擇欺騙,可以直接了當的對孩子說:「爸爸或媽媽現在不知道在哪裡,會不會再回來其實我也不知道,可是我們努力的找過他了,也許他現在還不想被我們找到,所以我們現在先過好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一起來想一想怎麼樣可以過得更快樂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使他們不安的情緒能夠找到出口,像是問他「你現在還會想念爸爸或媽媽嗎?」、「現在他不知道在哪裡,你的心情怎麼樣?」,多傾聽孩子的感覺與想法。 以繪本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柯良宜老師指出,學齡前的孩子其實沒有太多實際生活經驗來理解事情,也沒有太多語言詞彙來表達感受,所以父母親和他們談「離婚」、「死亡」…等概念時,他們往往不懂是什麼意思,也說不出有什麼感受,但實際上他們的情緒經驗卻是很豐富的,和父母分開的那種痛苦感受是非常強烈而有待宣洩的。 繪本是一種幫助孩子理解事件很好的媒材,因為大人往往不懂孩子的內心世界,自然無法站在同一個平台上與孩子討論事情,而現在已經有許多合適的繪本,會從小孩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很多事情當爸媽不知道該如何開口解釋的時候,透過繪本,一方面可以讓大人了解孩子可能會怎麼想,同時也幫助孩子理解事件的整體概念。 此外,和孩子一起讀故事時,父母親還可以隨著情節發展的段落,經常停下來問問孩子怎麼想,引導孩子將他們心中的想法說出來,如果孩子還不具備完整說出自己感受的能力,爸爸媽媽也可以試著揣摩他們的想法,然後問問他:「是不是這樣呢?」,當孩子的情緒能夠抒發出來,他心中的傷痛便能獲得很大的釋放。 推薦繪本 .給單親媽咪: 書名: 作者: 大衛.卡里 譯者:徐素霞 出版社:青林 簡介:爸爸是可以量身訂做的嗎?書中的小女孩有一位很棒很棒的媽媽,這個媽媽除了高大強壯、聰明美麗之外,她還是個運動高手,而且很會玩拼圖!可是,小女孩只有媽媽,沒有爸爸。所以,小女孩想幫媽媽找一個量身訂做的爸爸。於是,她們在報紙上登了一個廣告:「我們要徵求一個爸爸!這個爸爸要會運動、要很聰明、要喜歡玩拼圖、還要和藹可親!……」。

解決母乳喂養中12個煩心事

2012年05月15日
公開
55

做了媽媽當然開心,但養育寶寶責任重大,小寶寶身嬌體弱,餵養的很多細節都要注意,媽媽們難免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下面,就針對母乳餵養的各類讓媽媽們困擾的事,爲大家支幾招。 煩心事1:餵奶時另一側乳房一直漏奶,怎麽辦? 出招:這是寶寶正確地吮吸乳汁時,媽媽身體作出的正常反應,因此不需要擔心。可以在哺乳時,在另一側文胸罩杯中塞入乳墊,就可以輕鬆愉悅地進行哺乳了。 煩心事2:得了乳腺炎,怎麽辦? 出招:乳腺炎是乳房感染細菌的信號。得了乳腺炎,乳房會脹痛,身體出現高溫,被感染的部位則會變得紅腫。這時需要更加努力地喂食母乳才能好起來。另外,還應該到醫院就診,喂食母乳時儘量讓寶寶含得深一些,糾正哺乳姿勢,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病情再發。 煩心事3:奶後有傷口怎麽辦?  出招:大部分媽媽認爲乳頭上出現傷口是很自然的事情,實則不然,這說明媽媽的哺乳姿勢不夠正確。應該讓寶寶深深地含著乳頭和乳暈部分。端正哺乳姿勢的話,乳頭就不會受傷了。即使出現傷口,只要矯正喂奶姿勢,2、3天內傷口也會自然痊愈。 煩心事4:乳房淤血很嚴重,怎麽辦?      出招:給寶寶充分喂食母乳就是最好的治療辦法。比平時更頻繁地喂食母乳,寶寶吮吸奶水也可以起到活血化淤的作用。如果脹得發硬的乳房不容易含住,可以用手先將乳頭和乳暈擠揉一下,變松軟後再讓寶寶含住。在哺乳前按摩乳房內側有助于奶水的流動及淋巴和血液的循環。也可以使用圓白菜葉來緩解淤血症狀,把冷藏過的圓白菜葉去掉粗莖,在中間穿一個洞,敷在乳房上。 煩心事5:得了乳頭炎,怎麽辦?      出招:乳頭上長出白色透明狀水疱就是乳頭炎的主要症狀。這是由于奶水殘渣堵塞乳管所引起的,可以在喂食母乳前將熱毛巾敷在乳房上並緊緊按住,之後讓寶寶盡量吸空這一側的乳汁。盡量避免直接用手擠破水疱,實在需要擠破可以到醫院處理。 煩心事6:如果乳頭內陷的話,怎麽辦?      出招:如果媽媽乳頭內陷,一定要在剛開始喂養母乳時讓寶寶深含乳頭,並采用正確的哺乳姿勢。含過一次奶嘴的寶寶一般就不願意再含內陷的乳頭了。但是,對于只含過內陷乳頭的寶寶來說,就會很神奇地適應這種情況,母乳喂養也不會産生任何問題。此時最重要的是不要讓奶水積累太多,喂食前可以先稍微擠出一點奶水,幫助乳頭盡量突出,並按摩乳頭部分,這樣就可以讓寶寶容易地含住了。 煩心事7:每次哺乳前都要擦拭乳頭嗎?    出招:母乳中本身就含有抑菌成分,每天用溫水輕輕擦拭一遍乳房,在哺乳前擠出少量奶水塗抹在乳頭周圍就足夠了。特別注意不要在哺乳前用香皂擦洗乳房,這會讓皮膚保護膜和抗菌物質消失,反而更容易導致乳房出現病症。 煩心事8:寶寶吃奶後會吐奶,怎麽辦?   出招:寶寶的胃是長管狀的,而不是彎曲的,所以即使吃很少也容易吐奶。寶寶吐奶時如果不及時擦拭幹淨,吐瀉物進入鼻子或耳朵會引起感染,還有可能堵住氣管,媽媽們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寶寶一旦吐奶,要立刻把他(她)的臉朝下,防止嘔吐物堵住氣管。 煩心事9:寶寶不願吃奶一直磨人,怎麽辦?   出招:造成寶寶不吃奶一直磨人的原因有很多種,所以首先要找出真正的原因是什麽。有可能是媽媽換了香皂;有可能是寶寶得了中耳炎,吃起奶來很難受;有可能是周圍環境太吵鬧或室內溫度太高等環境因素;還有一個可能是寶寶吃奶的姿勢不對,奶水不能很好地被吸出來。 煩心事10:我家寶寶只願吃一邊的奶,怎麽辦?   出招:對于寶寶來說,一邊乳房的奶水量也能讓他(她)的體重正常增加的話就沒什麽大問題。但如果一直這樣持續下去,媽媽兩側的乳房就會變得不對稱,因此要盡可能讓寶寶交替吮吸兩側乳房。如果想讓寶寶吮吸不經常吸的那一側乳房,可以先提前按摩這側乳房的乳頭和乳暈部位,讓寶寶吸起來更容易。如果寶寶還是拒絕吸,可以讓他(她)先吮吸愛吸的一側,把另一側稍擠出一點奶後,再在不知不覺中換給寶寶吸,或換個姿勢也能讓寶寶更快地接受。 煩心事11:寶寶咬得乳房好疼,怎麽辦?   出招:如果哺乳姿勢正確,寶寶的舌頭應該在下牙和乳頭中間,嘴唇和牙龈包著媽媽的乳暈外圈部分,這樣是不會咬到媽媽的乳房的。如果寶寶咬著媽媽的乳房,大多時候是因爲寶寶已經吃飽了,如果這時硬將乳頭從寶寶嘴裏抽出容易留下傷口,也會讓寶寶咬得更緊,最好的辦法是輕輕地捏住寶寶的鼻子讓他/她自然而然地松開嘴。 煩心事12:喂食母乳時感覺很痛,怎麽辦?     出招:一般情況下,寶寶吃奶的姿勢不正確便會導致媽媽乳房疼痛。可以先將乳頭從寶寶嘴裏抽出,調整姿勢後再次嘗試,或者讓寶寶吮吸另一側乳房。有的媽媽怕寶寶含得太深堵住鼻孔導致窒息,便只讓寶寶含住乳頭部分,這時敏感的乳頭可能會産生疼痛感。還有可能是因哺乳姿勢不正確導致乳頭留下外傷産生疼痛。這時可以在喂食後塗抹一兩滴奶水,並把乳頭暴露在空氣或陽光中。另外,奶水積累太多時也容易産生脹痛,在喂食前擠出少許可以緩解。

六道副食品 提升寶寶腸胃消化力 .

2012年05月13日
公開
60

綠花椰、甜豌豆、萵苣菜是常見的「綠色食材」,豐富的維生素與膳食纖維,能夠幫助寶寶腸胃蠕動,提升消化力,更讓寶寶元氣滿滿、健康加分! 執行�陳宇雙 採訪諮詢�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攝影�詹建華 食譜設計•營養說明�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李佩霓 適合5∼6個月的寶寶 菜芽馬鈴薯濃湯 材料 綠花椰菜芽40公克、馬鈴薯60公克、蔬菜高湯適量 做法 1、綠花椰菜洗淨後,以滾水煮熟,用乾淨的剪刀取其菜芽待用。 2、馬鈴薯洗淨後,去皮切塊,以電鍋蒸熟待用。 3、在調理機中加入馬鈴薯、菜芽及適量高湯,攪打均勻後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57.8Kcal 2.7g 0.2g 11.3g Point 綠花椰含豐富維生素C,是同等份量檸檬的3.5倍。 營養小重點 綠花椰菜營養多多,含有維生素C、葉酸和多種礦物質(鈣、鉀、鉻、碘);其中維生素C含量最為豐富,是檸檬的3.5倍(同等份量比較之下)。 適合5∼6個月的寶寶 菜芽蛋黃蒸 材料 綠花椰菜芽40公克、蛋黃1個、蔬菜高湯適量 做法 1、 綠花椰菜洗淨後,以滾水汆燙,用乾淨的剪刀取其菜芽待用。 2、 以調理機將剪下之菜芽打成泥狀,與蛋黃、適量高湯放入小碗中拌勻。 3、 小碗加蓋後,以電鍋蒸熟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42.9Kcal 7.4g 11.8g 1.8g Point 為使蒸蛋較易凝固,且避免寶寶過敏,只需取蛋黃製作即可。 營養小重點 綠花椰菜還含有多種植化素,如檞皮素、β-胡蘿蔔素、口引口朵等,都是抗氧化小尖兵,且具有抗菌、抗發炎等作用。 適合9∼11個月的寶寶 甜豌豆蝦仁稀飯 材料 甜豌豆2大匙、白軟飯1/4碗、蝦仁30公克、蔬菜高湯適量 做法 1、 甜豌豆洗淨,放入滾水汆燙至熟透,撈出後將其外皮去除,再用調理機打成泥狀。 2、 蝦仁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至熟透,剁成碎末狀待用。 3、 將蝦仁末、甜豌豆泥、蔬菜高湯及白軟飯一起放入鍋中,以小火煮至湯汁收乾一半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23.8Kcal 6.6g 0.3g 23.0g Point 豌豆可以幫助寶寶舒緩脹氣,是煮寶寶粥的不錯選擇。 營養小重點 以中醫說法,豌豆具有利小便、補中益氣的作用,對於稍有脹氣的寶寶來說,給予適量豌豆稀飯也是不錯的選擇。 適合9∼11個月的寶寶 甜豌豆洋芋甜點 材料 甜豌豆2大匙、馬鈴薯70公克、哈密瓜50公克 做法 1、 甜豌豆洗淨,放入滾水中汆燙至熟透,撈出後將其外皮去除,再用調理機打成泥狀。 2、 馬鈴薯洗淨,去皮切塊,以電鍋蒸熟後壓碎成泥狀,待用。 3、 哈密瓜洗淨,去皮取其果肉切碎,待用。 4、 將上述所有處理好之材料放入小碗拌勻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82.9Kcal 3.2g 0.4g 17.0g Point 馬鈴薯含有豐富蛋白質、礦物質與維生素,是寶寶副食品很重要的食材之一。 營養小重點 甜豌豆含有多種營養素,如膳食纖維、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葉酸、維生素C及多種礦物質,是成長中寶寶良好的副食品食材來源之一。 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萵苣葉肉飯捲 材料 結球萵苣 30公克、里肌豬肉片50公克、白軟飯 1/5碗、鹽少許 做法 1、 豬肉片洗淨後,抹上少許鹽,以電鍋蒸熟待用。 2、 萵苣葉洗淨,以滾水汆燙後撈起,切小段待用。 3、 在豬肉片上依序平鋪適量白軟飯及萵苣葉,捲起後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52.1Kcal 10.6g 4.3g 16.8g Point 選擇長條形的豬肉片,能夠讓飯捲包起來更漂亮喔! 營養小重點 萵苣菜所含的鐵質,在蔬菜中算是相當高的,對於成長中需要鐵質的寶寶來說,給予富含萵苣葉的料理,有助於預防或改善貧血現象。 適合1歲以上的寶寶 萵苣菜豬肉粉絲湯 材料 結球萵苣30公克、瘦豬肉片35公克、粉絲1/3把、蔬菜高湯適量、鹽少許 做法 1、 萵苣葉洗淨,切成小片;豬肉片洗淨,切成小片,放入滾水中汆燙至變色後撈出;冬粉泡水使其軟化,切小段待用。 2、 蔬菜高湯放入鍋中煮開,放入萵苣葉以小火煮至熟軟,再加入小片豬肉及冬粉,續煮約五分鐘後,加入少許鹽調味,即完成。 熱量 蛋白質 脂質 醣類 109.3Kcal 8.9g 3.7g 9.8g Point 冬粉需泡水使其軟化,切成小段讓寶寶好入口。 營養小重點 萵苣所含的維生素A,在蔬菜當中算是高的,維生素A是預防夜盲症的重要營養素,想要讓成長寶寶具有良好視覺能力,可多給予寶寶富含萵苣葉的料理。 李佩霓 現職�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師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 ~原文刊載於《媽媽寶寶雜誌》

小遊戲開發7個月孩子潛能

2012年05月11日
公開
49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小遊戲開發7個月的孩子的潛能。下面介紹7個簡單的小遊戲,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發育情況、反復操作、遞進操作,以促進孩子潛能開發。 潛能小遊戲之一:翻滾 讓孩子在遊戲毯或地毯上坐著玩,如果將玩具小汽車從孩子左側開到其右側,孩子想轉向去拿,但夠不著,於是使勁翻成俯臥再轉身,終於將小車拿到手中。 孩子要克服自身的重力才能滾動,翻滾比較費勁,從肌肉、關節、韌帶、皮膚感覺等,都會成為信號傳入大腦記憶庫中。越是全身的大動作,就越能鍛煉孩子的感覺綜合,促進大腦和前庭系統的發育。 潛能小遊戲之二:理解“不”的含義 要讓孩子懂得“不”的含義。當孩子把不該放在口中的東西如廢電池、電器插頭等拿到嘴邊時,媽媽應用嚴肅的表情加上聲音“不”,或者用手擺動叫孩子勿放入。如果孩子不明白,應把其手中之物奪去,並說“不能吃,有毒”。有些孩子聽話,有些孩子則會大哭,但無論如何,媽媽不能妥協,只要堅持,孩子很快會明白“不”的含義,而且學會服從。這時應馬上表揚,讓孩子懂得有些事可以做,另一些事不許做。 滿7個月的孩子應當學會抑制,不能隨心所欲。如果不在孩子能理會之前立一些規矩,孩子就會發展成為不聽話或者慣壞的孩子。要孩子學會抑制自己的慾望,聽從媽媽的意見對自己有益的。要在孩子剛懂得“不”的含義時抓緊教育,否則等到孩子養成一切都要我行我素的習慣再教育就有點遲了。 潛能小遊戲之三:認識第一個身體部位——手 教孩子與人握手,告訴孩子“伸手”,並引導孩子伸出手來同人相握。如果孩子懂得在媽媽說“手”時伸手,就認識了身體的第一個部位。多溫習幾天,讓孩子認識身體的第一個部位——手。 潛能小遊戲之四:測試觀察能力 把孩子的玩具突然拿走,觀察孩子的反應。如果孩子會吵鬧,則表明他覺察到玩具被拿走,以此來測試孩子的觀察能力。這是嬰兒智力測驗的一道題。當然,前提是這個玩具是孩子喜歡、感興趣的,否則不能達到預期的測試目的。 潛能小遊戲之五:坐穩 讓孩子坐在床上,孩子旁邊再放幾個小玩具,孩子能用雙手去擺弄玩具而不用手去支撐身體。媽媽在孩子身後同孩子說話,引孩子轉動頭和身體去看媽媽,爸爸在另一側用玩具引逗,又使孩子的頭和身體轉向另一側。如果孩子的頭和身體向兩側轉動之後仍能不失重心,則說明孩子坐著的穩定性良好。 能坐穩的孩子可以更方便地獲取信息,從視聽、手摸、嘴啃、腳踢等多方面去認識事物,所以認識事物的範圍和深度比以前增大。 7—12個月孩子的認知、語言、與人交往、處理能力都比以前發展加快。 潛能小遊戲之六:訓練表示大小便 孩子如果有大小便時,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往往沒有任何表示或發楞,停止活動後即拉出大小便。而如果媽媽抱著孩子大小便時,嘴發出聲音,如小便時“噓”、大便時“嗯”,並反复練習,那一段時間後孩子也會通過發聲加上動作來表示便意。 這個訓練主要是讓孩子學會自理,先要在便前作出表示,同時要自己控制,等待媽媽把持後才排泄。在訓練的過程中輔以表揚以鞏固成績。 潛能小遊戲之七:聲音遊戲 錄製生活中常聽見的各種聲音,如汽車喇叭聲、鈴聲、水聲、鐘聲以及各種動物的叫聲,播放的同時抱孩子去觀察、認識各種相應的實物或物品圖片;播放孩子自己的哭聲以及別的孩子的哭聲,觀察反應。 這個遊戲可發展孩子聽覺的靈敏度,即對聲音精細的分辨力,同時也逐漸讓孩子在不同的聲音與事物間建立聯繫。

保母溝通百分百

2012年05月07日
公開
51

挑選一個好保母是雙薪家庭的重要任務,相信家長們一開始都已針對自己的需求和理念挑選了最合適的保母,但有許多問題卻是在保母開始帶養寶寶後才陸續出現,此時,溝通成了最重要的動作,唯有良性溝通,才能為分歧的理念解套! 文�伍偉婷;採訪諮詢�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副主委姚寶珍 挑選保母的條件不外乎是評估保母人格特質、專業度及帶養環境等,亦或是靠口耳相傳也能找到有口碑的好保母,但有時仍會因理念不同而和保母有所摩擦,兩人都是為了寶寶好,如何和保母溝通成了最重要的課題。 良好關係是溝通的第一步 擔任保母有三十餘年經驗的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副主委姚寶珍,本身是幼保科系出身,十分了解孩子的發展,再加上經驗累積,許多家長都十分信任她的專業。姚寶珍副主委表示,要和保母擁有良性的溝通,最重要的就是把保母當作夥伴、朋友。 她說「人都是互相的,怎麼待人,人就怎麼待你」,自己也都把家長當作朋友,並不會仗著自己有多年的保母經驗就倚老賣老,反而是主動跟家長說「大家可以相互交換意見,搞不好有自己不知道的新方法」,如此互助互信的待人方式讓家長相當信任,並且擁有平衡的互動關係。因此,家長也應持這樣的態度來與保母相處,既然保母是當初百般評估後的首選,想必有其優勢之處,保持「互相交換意見」才是最好的態度。 建立良性與雙向溝通 與保母有了平衡的對等關係後,即便發現意見不同,通常也能擁有「良性溝通」!姚寶珍副主委表示,所謂良性溝通,就是對方百分之百接收到自己所說的話,並沒有因為表達方式或說話技巧而使得對方接收到的意思,與自己的本意南轅北轍,在雙方都將自己的意見說出後,接納彼此的意見,再針對問題討論,以達雙向溝通。 發揮同理心 曾受過中華民國演說訓練的姚寶珍副主委表示,與人說話時,最重要的就是發揮同理心,也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設想,如此便能理解對方想法和做法的根本原因。此外,也要懂得讚美別人,在提出意見前先做一些適度的讚美,潤滑彼此間的關係,除了能對人產生正面的鼓勵作用,更有助於建立彼此的良好關係。 擅用肢體語言 適度的肢體語言也能引起另一種共鳴,拉進彼此間的距離,但是,一定要把握好適當的肢體語言,若是在尚未建立好一定的關係前,有時過度的肢體語言或碰觸反而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使用委婉的口語技巧 一個正向的肢體動作可以為彼此的溝通產生加分的效果,像是兩人間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並且盡量處於相同的高度,談話時看著對方的臉,當對方說話 時保持回應,以讓對方知道你有聽到且有聽進去,這些都是最初步的尊重。 避免命令口氣 說話時要避免使用命令、指使或質疑的口氣,像是「你怎麼會給他穿那麼多衣服?」、「你這樣做很奇怪」,像上述的口氣雖然是直接的反應,有時並沒有惡意,但是卻令人不舒服,若家長對保母的做法有意見或其他建議時,不妨用較委婉的「我覺得」的語氣,像是「今天天氣比較熱,我覺得好像可以把外面這件脫掉」、「我覺得好像怎麼做比較好,你覺得呢?」 避開情緒字眼 要給建議時,一定要避免掉情緒性的字眼或語氣,以免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覺得受到批評,可以用委婉的方式說明「這方面我倒是有不同的意見,你聽聽看…..」,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較能讓對方接受,也才能進一步解決問題。 了解孩子的詳細作息 為了要和保母之間保有良好的溝通,家長一定要在發現問題時就即時提出,而不是等到孩子有狀況才追究責任或爭辯,因此,平日就要了解保母的做法及每天進行的事務。 製作檢核表 姚寶珍副主委表示,由於自己是由台北市南區家扶中心訓練出的保母,也有加入保母支持系統,中心會製作一張「檢核表」給保母紀錄,每天家長接孩子的時候都可以參考這張檢核表,以了解一天中發生了哪些事,此外,台北市家扶中心受市政府所託監督保母,也希望能透過這個表格監督保母的權責,更讓保母和家長達到最有效的溝通。 親自接送孩子 除了查看這張表格外,姚寶珍也建議家長每天親自接送孩子,因為這是最好的溝通機會,保母可利用這個時間和家長分享孩子一整天的作息,家長也好共同了解孩子目前的發展狀況,了解孩子的發展狀況,也才能和保母相互交流意見。與保母溝通的這條路上,記得要有一定且一致的原則,若有問題應直接和保母討論,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直接指揮保母的做法,有時別人的說法不見得適合自己的孩子,唯有和保母切磋討論才是最好的方式喔! ~原文刊載於2009年6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2012年05月04日
公開
47

媽咪的寶寶喜歡與他人分享食物或是物品嗎? 教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找機會與孩子之外的家庭成員分享,這樣展現在孩子麵前的是活生生的例子。小孩子的模仿力很強,這種方式有趣又有效。 適時的讚揚,鼓勵他們慷慨的行為 當寶寶表示出或做出慷慨的行為時,經常給予表揚和讚美。 並且用一些很大的辭彙如「分享」「好朋友」「快樂」「慷慨大方」等。 樣讓他從小就瞭解這些詞的表面涵義和重要性。 在幼稚園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老師的配備情況下, 有許多時候需要小朋友一起來分享那裏的玩具和設施, 在各種活動中也需要小朋友學會等待和分享機會。 一個不願意和他人分享的孩子,在幼稚園這個小社會中將會是一個很不快樂 甚至會變成一個經常導致「麻煩」的孩子。 在其他的社會環境中也是一樣,比如有時小朋友來家中做客, 如果作為主人的小朋友不能與來做客的小朋友分享, 一場興致勃勃的聚會可能會變成一場你爭我奪的鬧劇。 從小的「分享教育」做的好,會讓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也能培養孩子樂觀、不自私的良好人格,擁有一個快樂人生! 讓孩子學會分享的方法 1.分享要從小開始教 孩子5歲前還無法理解“分享”的概念。 然而一些基本規則可以從小時候教起, 比如:“玩具大家輪流玩”,“她先玩,然後輪到你”,“玩具你不玩了,就讓別的小朋友玩吧”。 2.不強迫孩子分享 與大人一樣,寶寶也會有自己特別珍愛的玩具或圖書,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分享。告訴孩子,與小伙伴一起玩的時候,不要把自己珍愛的東西拿出來炫耀。 3.角色互換 如果孩子經常對分享說“不”,那麼不妨考慮與孩子互換角色。與孩子一起玩耍,當孩子想要你手中玩具的時候,你就說“不”。當小傢伙感覺心煩時,你不妨曉之以理,讓他明白“只有學會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大家才能開心地一起玩”。 4.家長以身作則 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對孩子影響最大。 因此,為孩子做出“分享示範”。 比如,吃三明治的時候,問問孩子“你要吃一塊嗎?” 父母做其他事情時候,也應注意讓孩子觀察到父母在“分享”。 5.選擇一個主題玩 當孩子們在一起玩的時候,可以選擇一個主題,比如,沙灘、農場、廚房等。如果玩具類似,顏色差不多,那麼孩子就不太會掙搶,更容易學會分享。 6.限制時間 可以採取限制時間的方法,他先玩10分鐘,然後讓別的孩子玩10分鐘。 讓孩子明白,與別人分享玩具不等於永遠失去玩具。 提醒爸比媽咪~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從小打好基礎對將來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會孩子分享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唷!!

副食品幾個月開始吃才對?

2012年05月03日
公開
65

副食品幾個月開始吃才對?怎麼吃才好? 台中榮總兒童醫學部醫師陳昭惠表示,寶寶六個月大時,可以控制頭部、眼睛直視前方,稍加扶持就能坐穩,並會用手抓東西放進嘴裡,適合嘗試其他的餵食方式。 家長只要觀察到寶寶不停的想抓東西往嘴巴送,可以試著給他熟香蕉或馬鈴薯,若是他吃得很高興,沒有用舌頭把食物推出來,表示他已經準備好吃副食品了。 陳昭惠建議,添加副食品可把握以下十大原則: 一、持續哺乳。 二、漸進添加。一開始先吃一、兩匙用母奶或開水泡成糊狀的米粉;大約兩個月之後,可以一天吃三餐的副食品,一般建議先吃水果泥、青菜泥,最後才是肉類。 三、多樣化內容。母奶、米麥粉、水果、蔬菜、動物性食物、豆類、小魚、起士、優格等,都可以做為副食品。 四、準備一些可以用手抓的食物給寶寶吃。例如:撕碎的土司、小塊雞肉、切片的熟香蕉、熟紅蘿蔔、地瓜或麵條,但必須隨時注意,不要讓寶寶嗆到。 五、以天然的食材為主。 六、避免餵食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一歲以前不要準備牛奶、蛋白、花生、帶殼海鮮、酸性水果(草莓、柑橘、番茄)等食物,也不要給寶寶喝蜂蜜,以免引起肉毒桿菌中毒。寶寶兩歲之前,不要讓他喝脫脂牛奶,以免缺乏必需脂肪酸。 七、注意寶寶的反應。如果有氣喘、紅疹、腹瀉的情形,就先停止餵食副食品。 八、保持愉快的用餐氣氛。剛開始大人要有耐心。一匙一匙餵,並且讓寶寶坐在椅子上進食,當他不想吃就抱離椅子。 九、不要怕髒。寶寶習慣吞嚥之後,讓他試著自己拿湯匙吃副食品,家長可以幫他穿上圍兜,並在地上鋪報紙,清理起來會比較方便。 十、不要將副食品放在奶瓶中,以免吃太多或嗆到。 另外,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大便的形狀、顏色和味道都可能會改變,即使食物原封不動的排出來,也是常見且正常的現象,不需要太過擔心。如果大便變得比較硬,造成寶寶排便困難,則可改換其他食物。

先擁抱,再說話

2012年05月02日
公開
41

鄧蔭萍:先擁抱,再說話 2009-04 / 親子天下雜誌5期 / 作者:許芳菊 採訪整理 【EQ 家庭教養分享: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所長 鄧蔭萍】教養專家鄧蔭萍長期投入親子教養的研究工作,卻被兒子吐槽:心理學要重修。即使身為專家,也不一定是一百分的父母,但是,他們跟兒女沒有距離。 鄧蔭萍不但長期投入親子教養的研究工作,更實際走入社區帶領新手父母的成長。面對家中正在念小六的兒子與小二的女兒,鄧蔭萍坦承,當父母真的是高難度的挑戰。大兒子常常跟她開玩笑說:「我就是生來砸媽媽招牌的!」 陪伴兒女成長的過程中,該如何引領他們在情緒發展上健康的成長?鄧蔭萍分享了她親身的領悟----- 在家裡做情緒教育,我用過最有用的方法,就是跟孩子寫情書、寫紙條,這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方法,因為孩子最需要的,是你能夠了解他。 還有,絕對不在氣頭上處理事情。因為如果一直吵下去,就會沒完沒了,一定要有一個人先煞車,等到另一個人情緒穩定以後,再來談這件事。情緒穩定之後,孩子有時就會很尷尬說:「沒有啦,不要講了,我知道了。」 我還試過一招很好用的方法,就是邀請孩子,跟他單獨約會。這是關係修復的好機會。那段時間要注意,即使你對孩子有千百個不滿意,都不要特別去說。你會發現,那天孩子會特別活出來。 例如,有一次早上孩子出門,我們都為了某件事生氣,很火,大家都不舒服。事後,我也覺得這樣不好,到了中午,我就去跟老師請假,帶他出去吃飯。我也沒跟他說什麼,只說:「我今天就是很想帶你出來吃個麵。」吃完飯,我們一起去公園走一走,也沒特別講什麼,就問他:「你還好嗎?」回到家後,他就好了。孩子有時就是需要抒發,需要被看見、聽見,知道他是被呵護的。 父母在處理孩子的事情時,人跟事應該要分開。「我很生氣你做了……很不應該的事,可是我是愛你的。」不要把人都罵進去,在孩子的自我概念裡頭,他是有價值的人,而不會因為考了六十分就沒價值。 另外,我發現「擁抱」好重要!例如有時候哥哥吃醋發脾氣,其實他們是想知道他是被愛的。這時候,父母不需要一直在那邊講道理,先抱抱他,就像擁抱小baby在媽媽懷裡。你會發現,有些情緒就會穩下來。只有孩子情緒穩了,我們才有辦法去跟他說些什麼。 讓孩子知道他是被愛的,很多情緒他就會平穩下來。 我的兒子抓到我一個把柄,他常跟我說:「媽媽,你心理學應該重修。你都講得很好,可是做不到。」 人啊!喜怒哀樂天天都有,我們不是天生的父母。情緒教育非常生活化,父母幾乎每天都在接受磨練,沒有一百分的父母,但只要你願意,我們都可以從現在開始。

請別再說我只是在『玩』~(聽聽孩子們的心聲)

2012年05月01日
公開
41

當我在積木區堆砌積木時, 請別說我只是在『玩』~ 你(妳)知道嗎? 我是在『玩』當中學習形狀與平衡的關係, 誰知道!也許哪一天我將會成為建築師~ 當我在裝扮自己、辦家家酒、擺飾桌子、照顧小嬰兒時, 請別說我只是在『玩』~ 你(妳)知道嗎? 我是在『玩』當中學習, 也許哪一天我將會成為父親或母親~ 當你(妳)看到我在塗抹顏料畫畫或揉捏黏土時, 請別讓我聽到:他就只是在『玩』! 你(妳)知道嗎? 我是在『玩』當中學習, 也許哪一天我將會成為一位老師~ 當你(妳)看到學校的我正全神貫注在拼拼圖或玩一些玩具時, 請不要認為我把時間浪費在『玩』的方面~ 你(妳)知道嗎? 我是在『玩』當中學習, 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和培養專心的態度, 也許哪一天我將會成為事業家~ 當你(妳)看到我在煮東西或嘗試食物時, 請別認為我就只會『玩』~ 你(妳)知道嗎? 我是在『玩』當中學習, 學習操作管理與分類不同, 也許哪一天我將會成為一位大廚師~ 當你(妳)看到我正在跑跳或移動身體時, 請別說我只是在『玩』~ 你(妳)知道嗎? 我是在『玩』當中學習, 學習身體的運動和功能, 也許哪一天我會是一位醫師或運動家~ 你(妳)問我今天在學校做些甚麼? 當我回答是:我只是在『玩』時, 請別誤解我~ 因為我是在『玩』當中學習, 學習如何讓自己『成功』和『快樂』, 我將會為我的『未來』、為我的『明天』做最好的準備, 今日,我就是一個『小孩子』, 我的工作就是『玩』!

醫生送你20個健康秘密

2012年04月30日
公開
49

1、飯後不要立即吃水果   現在到餐廳消費,總能在餐後享受到一盤或精美或低劣的水果。但如果你消化功能健全、健康,就應該立即放棄這份饋贈。因為正餐從被你吃到嘴裏到消化結束,需要至少2個小時。那麼之後立即吃進的水果會停滯在胃裏,以至於還沒來得及被消化就在你的胃裏發酵了。接下來你的胃裏會產生不少氣體,除了引起胃脹,還會導致……(呃,就是會污染周圍空氣、最讓人尷尬的那件事!)    2、租房前先消毒   如果你還是租房族,那麼一定要小心了!因為“二手房”是大部分疾病傳播的源泉,尤其在病毒最易傳播的春季。在中國,幾乎沒有業主會在出租房屋前對房屋進行消毒,而螨蟲、流感病毒、乙肝病毒、黴菌等都能在常溫下存活很久。尤其墻壁、床舖、衣櫃、馬桶、洗手池這些地方,都要仔細消毒,至於空調、洗衣機、飲水機更是要請專人來消毒。    3、不要在健身房健身   當然,這裡指的是空氣流動性不好的健身房。因為這樣的健身房中充斥著他人呼出的廢氣、排出的毒素,而你在運動狀態下,最易吸收進這些廢氣和毒素,不僅起不到健身作用,反而讓身體遭殃。所以,要麼選擇空氣流動性良好的健身房,要麼乾脆在戶外運動,尤其是綠植茂盛的公園,那可不是老爺爺老奶奶的健身專用地。    4、限量喝水   香港中文大學陳楠醫生說:每天喝水不是越多越好!你的身體是一個平衡的系統,你的腎臟每小時只能排出800-1000毫升水量。1小時內喝水超過1000毫升,會導致低鈉血症。    5、別在疲勞時喝咖啡、抽煙   儘量不要在身體特別疲勞時喝咖啡或抽煙來提神,否則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傷,心悸、心慌就是嚴重的症狀表現。尤其不要在疲勞時既喝咖啡又抽煙,否則不僅對身體的傷害是翻倍的,咖啡的獨特香味和成分還會加重你對香煙的渴望!    6、中午也要刷牙   你堅持每天早晚刷牙,但睡眠時你口腔內細菌的繁殖速度其實只是白天時的60 %,換句話說,白天你的口腔也需要護理,中午也要刷牙,但不要在餐後立即刷牙,最好安排在餐後半小時,這樣能防止損傷牙釉質。尤其是吃完薯條或薯片後,更要注意刷牙護理。    7、服藥期間一定要禁酒   紐西蘭物理治療師史密斯說:吃藥期間一定要禁酒,哪怕你吃的只是簡單的感冒藥、維生素,哪怕你喝的只是最溫和的香檳、紅酒!因為酒精不僅會影響藥效,還會將藥物的副作用放大數倍,更有可能與藥物相互反應生成毒物。    8、一定要用溫水洗臉   一定要用溫水洗臉,千萬別圖省事用涼水,否則毛孔受到刺激突然收縮,其中的油污就不能被及時清除,會導致粉刺。也不要用太熱的水,否則面部皮膚迅速擴張,之後就容易早生皺紋。    9、失眠是因為缺鈣   缺鈣的惡果絕不僅僅是腿抽筋,健忘、走神、失眠也都是缺鈣的副產物。因為充足的鈣能抑制腦神經的異常興奮,缺鈣則會影響腦神經元的正常代謝。為大腦補鈣的最佳食物是豆類食物,如黃豆、豆腐等,但豆奶的效果並不好,因為豆奶中含有的少量乳糖會影響鈣在大腦神經元中的作用。    10、扔掉排毒藥丸   上火了?長粉刺了?服用那些排毒祛火藥丸的效果並不明顯,並且因為刺激腸道,反而可能會加重人體內的營養失衡。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最有效的降火方法是暫時放棄飲酒和喝咖啡,多喝水並且少吃含有脂肪的食物。    11、壞情緒讓你生病   壞情緒是比強力病毒更可怕的傳染源!80%的疾病其實都是被精神波動激發的,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和皮膚疾病,你很容易就會因為壞情緒而出現暴食、腹瀉或皮膚過敏等症狀。    12、不要放棄食物中的脂肪   首先,食物中的脂肪並不會全部轉化為你身上的脂肪;其次,食物中的脂肪對於人體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至關重要,你每天所需的25%~35%的能量來自於脂肪。最後要說的是,適當地攝入脂肪,反而可以產生飽腹感,防止你飲食過度。    13、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邊   不要把手機放在床邊,更準確地說是不要把手機放在你的頭部周圍。因為即使是手機待機指示燈微弱的閃爍光也會阻止你的大腦進入深睡眠,並且影響大腦褪黑激素的分泌,從而直接導致你睡足了時辰卻仍然疲憊不堪。    14、不要賴床   你體內的生物鐘每90分鐘迴圈一次。如果你早上自然醒來,就不要再繼續賴床,因為繼續入睡會重新進入一個90分鐘的睡眠迴圈,所以賴床30分鐘或40分鐘醒來後,你反而會變得無精打采,甚至還會頭暈噁心。    15、不要臨睡前才洗熱水澡   體溫太高也會抑制大腦褪黑激素的分泌,影響你的睡眠品質。因此,臨睡前才洗熱水澡絕不明智。聰明的做法是,在睡前90分鐘沐浴,這樣等到臨睡時,體溫剛好降到最適宜睡眠的溫度。如果迫不得已在臨睡前洗澡,就在最後用冷水冷敷一下額頭,也有助於體溫迅速降低。   16、晚上加餐沒關係   晚上偶爾加餐並不會導致發胖,除非你一天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了你平時的攝入水準。但不要選擇薯片等油脂含量過高的食物。    17、肌肉不會轉化為脂肪如果停止鍛鍊,肌肉會變成脂肪嗎?   這種情況當然不會發生!肌肉就是肌肉,脂肪就是脂肪。這兩者之間是不會相互轉化的。當你停止運動時,肌肉或許會變得有些鬆弛,但不會轉化成脂肪。反過來,體育鍛鍊也不會使脂肪轉化為肌肉,只會縮小你體內脂肪細胞的體積。    18、長時間使用電腦不會損傷視力   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並不會損害視力!你的眼睛雖然會感覺有些酸脹、疲勞,但並不會對你的視力造成損害。順便說一下,你母親的一些建議是對的。要想保護好視力應該吃一些胡蘿蔔,其中的抗氧化劑β胡蘿蔔素對眼睛具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19、復仇類電影使你元氣大傷   你喜歡看復仇類的電影?看到壞蛋受到應有的懲罰使你頓生快意。但是,這種復仇的滋味卻會使你元氣大傷!它很容易增加你患上心臟病和其他一些與壓力有關的疾病的幾率。    20、巧克力對男人的健康也有好處   巧克力對男人的心臟健康大有益處,不僅能降低血壓還能減少血管阻塞。購買時請購買那種顏色最深的巧克力,同時它也有最高的可可含量以及最少的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