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緊急公告:因突發資料庫異常事件,故4/8~4/26資料損毀,如會員於上述區間曾於討論區發文回應,煩請重新發布,造成您的困擾敬請見諒

宜樺馬麻

日期

#Tag

選保母 看儀容環境證照

2012年09月18日
公開
64

新生命為家庭帶來無限喜悅,對新手媽媽來說也帶來些許擔憂與煩惱,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如何替0~3歲就學前的寶寶選擇優良保母。其實從保母的服裝儀容到居家環境都是參考標準,就讓專家告訴你如何選個好保母。 報導/施靜雯 攝影/吳朝奎 托嬰方式 內政部兒童局規定1位保母最多同時照顧各2個2歲以上及2歲以下幼兒。當要托嬰時,可先觀察是否超出照顧能力範圍。 傳統保母:大多為口耳相傳相互介紹,並無相關背景及證照認證,扥嬰價格並無一定。 自家親友:多為家中長輩。 專業保母:台北市為例,日間托嬰約1萬5000~2萬元,全日托嬰2萬5000元上下。 觀看個人 外表 保母與小孩的相處時間長,也會影響小孩生理、心理的養成,因此替寶寶物色身教及言教適合的人選很重要,建議可從保母衣著及小動作觀察,因方便照顧小孩的關係,最好著輕便服飾,態度上讓家長與孩子都感覺到舒服喜悅才合格。 內在 若保母同時照顧幾個小朋友,可先觀察他對其他幼兒的態度,小孩哭鬧或闖禍時是否耐心教導、關懷,有些保母則會將過去帶過的小孩照片掛在牆上,也可透露出他對每個小朋友的用心。 習性 保母本身的生活基本動作也有嚴格的標準,可從小細節觀察保母家中拖鞋擺放、環境清潔與否等,務必做到讓小朋友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生活禮儀。 檢查環境 安全 應先了解保母家場地及家俱擺設,例如:近地面的插座是否有加蓋或用膠帶封起。 檢查保母家中家具是否為圓角或已貼上軟墊,防止孩童不慎撞擊。 小朋友睡覺時容易翻滾,要了解保母準備給小朋友的床墊是否離地面太高,最好是在地板上鋪上軟墊或草蓆。 0~3歲幼兒身高大多不超過120公分,故可觀察保母家中的危險物品是否放置在120公分以上的高度,小朋友不容易拿到、搆到的地方。 配備 保母家是否有0~3歲小朋友適合閱讀的書籍,讓他們可以隨年齡增長學習。 最好有既衛生又安全,適合兒童高度及臀圍大小的專用馬桶。 回家觀察 若發現孩子有無故睡眠時間增加、或想吐,就需注意是否遭餵食酒、安眠藥等,並不定時且不事先通知前往保母家探視。 家長可以藉由親自幫小孩洗澡、更換衣物時,觀察小朋友身上,是否有瘀青等外傷。 家長可在和幼兒玩耍時,試試牽動他的胳臂,若出現立即大哭,就得留心是否有骨折等情況。 證照契約 結訓保母接受各縣市社會局委託或認可的民間保母訓練機構完成126小時課程,領有證書。 證照保母具幼保、護理等背景,且已通過結訓和丙級技術考試,才可取得執照。 結訓及證照保母可參加內政部兒童局的支持與督導系統,加入可獲契約書,每年接受12~18小時進階課程訓練,督責社工每隔3~4個月定期訪查、監督,若勞資有糾紛,家長可向縣市政府及提供轉介機構申訴。需有結訓及證照的保母可向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索取相關資料。 扥嬰時,可設1個月的調適期,若相處良好,再簽保母契約,寫清雙方權利及義務;且可建立寶寶家庭聯絡簿,以便溝通並紀錄幼兒情況。保母契約可在各縣市政府社會局的托嬰資訊服務網下載,寶寶家庭聯絡簿則可透過社會局托嬰資訊服務網找尋各縣市所屬民間保母訓練機構洽詢。 社團法人中華熊媽媽保母公益協進會 黃美華 專家建議 建議家長托嬰以日托為主,晚上自己照顧,並透過孩子肢體及細微反應了解保母照顧情況。另外剛開始扥嬰時,育嬰細節最好照契約執行,以免出現紛爭。

家庭教育的十個“一分鐘”

2012年09月17日
公開
40

庭教育,總是讓許多父母措手不及。其實教育孩子很簡單,只要每天都用十分鐘用心與他們交流……   1、 一分鐘接觸。   父母的手是托舉兒女的手,托舉的力越大,兒女所處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但與兒女發生肢體的接觸要注意心情、場合等。   2、 一分鐘傾聽。   海鷗傾聽濤聲,才會盤旋;雄雞傾聽黎明,才會唱曉,鯤鵬聽九天,才會展翅。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 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呼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進行心與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淵舌與交流,這樣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信任 與情感。在傾聽孩子的講話時,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態度和藹。   3、 一分鐘遊戲。   笨拙的孩子在遊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遊戲中找知,傑出的孩子在遊戲中增智。遊戲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興趣,調整孩子的精神狀態。家長帶孩子進行的遊戲,必須是健康的、積極的、有趣味的,引領孩子過充實的、向上的、快樂的生活。   4、 一分鐘矯正。   風給垂柳以矯正,才會有婆娑;浪給靜水以矯正,才會有魚躍;帆給船舟以矯正,才會有航速。孩子有過錯的行為 時,家長一定要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可任其發展,否則積重難返。但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 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觀因素還是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其嚴重程度如何。矯正還要注意場合,語言要平緩,態度要溫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漸進,不可急於求成。   5、 一分鐘激勵。   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自信,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希望,激勵能使人永遠感悟幸福。孩子出現過錯以後,一定要進 行矯正,但在矯正的同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鼓勵,激勵孩子前進,引導孩子反思,以情動人。家長要有耐心與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 勵的武器,激發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鬥志,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6、 一分鐘讚美。   陽光讚美一番花朵,花朵就會燦爛;雨露讚美一番禾苗,禾苗就會茁壯;大地讚美一番山川,山川就會錦繡。孩了的身上總會有它獨特的優點,有他閃光 的地方,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讚美。在讚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地點、語調、時機、程度等。   7、一分鐘參與。   參與能體現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參與能體現友愛、融洽、和諧的氛圍;參與能凝聚智慧與力量;參與能促進人的主體發展。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 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家裏辦大事時(如買房、買車、添置電器設備等),應該瞭解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家庭大事的管理,盡可能形成共識,這將有利於家庭良 好氛圍的形成。在孩子參與的過程中,要注意參與的度,尊重與引導相結合,不要什麼都順從孩子。參與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思考問題的習慣,促進孩子能力的提 升,而不是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鐘懲戒。   孩子出現非常嚴重的過失行為,如在校出現違紀行為,在社會上出現不文明行為等,一定要進行懲戒,否則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錯誤之路。因此,父母要表 明自己的態度,可以用較為嚴厲的言詞旗幟鮮明地進行批評,指出錯誤的性質,責令其改正錯誤,但決不可動手傷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緒上的衝動,避免 產生對立的情緒。要掌握懲戒孩子的最佳時機,在孩子自責時、有他人在場時、孩子特煩躁時不要懲戒孩子。   9、 一分鐘示愛。   秋水愛長天,才共一色;落霞愛孤鷺,才共一飛;山峰愛山梁,才共一脈。家長要讓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心疼的人,即使在你出現嚴重問題時,父母對 你進行懲戒,也是父母在履行愛的責任。今天你不高興,甚至流淚了,父母會更不高興,會流更多的淚水。父母向孩子示愛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與技巧。   10、 一分鐘期盼。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是祖國的未來。孩子在父母的期盼中成長。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應當讓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當的時機跟孩子談談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樣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共同描繪發展的藍圖、暢談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以用鼓勵的語言培養孩子勤勞、勇敢的精神。但家長對孩子的期盼應該是理性的、實事求是的、發展的。

寶寶睡多久才是足夠的?睡不夠會有什麼影響?

2012年09月16日
公開
52

黃瑽寧、李思儀、王宏哲著 ★小百科 嬰兒的最睡眠時數會隨著年紀的增加而逐漸減少,主要減少在白天的睡眠時間。一歲以前的夜間睡眠時間反而會微量增加,直到滿一歲之後才開始慢慢減少。 每個寶寶各有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睡眠模式。但只要不太脫離常軌,生長發育曲線也正常,父母就不用太過在意。 吃飽睡,睡飽吃,是初生嬰兒的典型作息。平均來說,新生兒的一天大約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時間是在睡夢中,一直到三歲大的小兒一天仍需要睡到至少十二小時左右,睡眠可以說是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 ★專家怎麼說:黃瑽寧醫師醫師 很多媽媽都會擔心她的寶寶都不睡覺或是睡太少。事實上,如果把寶寶一整天睡眠的時間加總起來,就會發現絕大多數都會超過正常需要的時數。只是因為睡覺比較零散,也跟大人不一樣,甚至是日夜顛倒,大人就會覺得很困擾。 小孩子睡眠時間的多寡,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在一歲以前,至少要有十六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剛出生的嬰兒則是白天晚上一半一半。為什麼父母會覺得孩子晚上都不睡覺很困擾?其實對孩子來說並沒有問題,只是因為他睡覺的時候,大人是醒著的,忙進忙出,比較沒有感覺;但如果寶寶半夜醒著的時候,卻是大人要睡覺的時候,感受就非常深刻了,因為非常的累。 解決的方法還是要注意:白天不要連續睡超過三小時!要是寶寶撐到下午三點睡著了,到六點一定要把他搖醒,讓他再清醒玩到大概晚上十點,他就差不多累到睡著了。半夜他也許會再起來一次喝奶,再繼續睡到天亮。但這不是一天就做得到的,媽媽不要不忍心,要訓練調整他,堅持傍晚六點以後不睡覺原則,晚上他要睡多久就給他睡多久,不要怕寶寶半夜會肚子餓,明明沒醒也要把他搖醒,這是不對的! 總之,不管寶寶睡眠狀況如何,只要整天的總睡眠時數和總奶量足夠的,父母就不用太擔心了。 ★專家怎麼說:蔡志孟醫師 睡眠的關鍵階段是所謂的「深層睡眠期」。小孩子在深層睡眠期階段會釋放出生長激素,幫助他長高。只要有規則的睡眠習慣,進入睡眠狀態之後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階段都屬深層睡眠。要是小孩子有長期的睡眠障礙,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孩子肯定是長不高的。 後半階段則是「快速動眼期」,全身處在癱瘓狀態,只有眼球會動,這也是一般作夢的階段。腦力的恢復就在這個時候,也是學習記憶的重要階段。如果熬夜K書、臨時抱佛腳,犧牲後半段的睡眠,怎麼唸書都是沒用的,考完就忘記了。 上帝造人很奇妙,人是日行性的動物,只要有光線進入眼睛,就會刺激大腦某個特別的區域發出指令,要我們保持清醒,要活動、覓食。到了晚上沒有光線了,就轉成腦下垂體在作用,會分泌出褪黑激素來主宰我們的身體,我們就需要休息睡覺。 所以,要盡可能讓寶寶在白天接受光線的刺激,訓練大腦保持清醒;到晚上則是要把燈光完全關掉,否則會影響褪黑激素的生成,對孩子的生長是不好的。 來源 : 把孩子養大不容易

脫掉悶熱的尿布 如廁訓練

2012年09月14日
公開
42

高載煥◎審訂 到了出生18個月時,可以在客廳裡放上幼兒專用的馬桶,每天讓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裡坐在幼兒專用馬桶上,如果媽媽也一起坐著,或在一旁唸書給孩子聽,能使孩子的心情變得愉悅。尿布浸濕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痛苦。當孩子經常在馬桶上排便時,就應該將尿布脫掉。 第一階段:準備幼兒專用馬桶 到了出生18個月時,可以在客廳裡放上幼兒專用的馬桶。在此階段中,將馬桶放置在一定的場所裡能減少孩子的混淆。 第二階段:讓孩子坐在幼兒專用馬桶上 在第一周裡制訂好一定的時間,每天讓孩子在特定的時間裡坐在幼兒專用馬桶上。即使坐上幾分鐘也好,要在完全穿上衣服的狀態下讓孩子坐著。如果媽媽也一起坐著,或在一旁唸書給孩子聽,能使孩子的心情變得愉悅。 第三階段:讓孩子和馬桶變得親近 讓孩子坐在馬桶上吃點心或玩遊戲,能使孩子喜歡上馬桶。當孩子和馬桶非常熟悉時,出現想要排便的感覺,就會很自然地自己坐在馬桶上。 第四階段:在脫掉尿布的狀態下坐在馬桶上 在第二周裡,最好讓孩子在脫掉尿布的狀態下坐在馬桶,此時不要因為想接住大便或小便而幫孩子墊上尿布。不要過於焦急,應該讓孩子舒適地排便。 第五階段:將尿布上的大便丟到馬桶裡 當孩子坐在幼兒專用馬桶上,對排便表現出興趣時,可以將孩子在排在尿布上的大便丟到馬桶裡。 第六階段:將幼兒專用馬桶放在其他的地方 將幼兒專用馬桶轉移到孩子的房間裡或玩耍的場所裡。脫掉孩子的尿布和內褲,告訴孩子要依靠自己的感受與力量去排大小便。 第七階段:當經常排便成功時應該將尿布脫掉 尿布浸濕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痛苦。當孩子經常在馬桶上排便時,就應該將尿布脫掉。脫掉尿布後感覺到舒爽的孩子,會更努力地想要在馬桶上排便。 第八階段:教孩子慢慢地排小便 應該教結束了排大便訓練的男孩慢慢地排小便。此時爸爸應該經常示範給孩子看,然後讓孩子跟著學,這樣很快就能教會孩子。 訓練孩子不尿床的5種方法 方法1:飲食中要減少鹽分的攝取 過多地攝取鹽分會使孩子感到口乾,不知不覺就會喝很多水。這樣一來小便的量自然會增加,所以增加了在睡覺時尿床的可能性。 方法2:在睡覺時不要叫醒孩子去排尿 當孩子在晚上進入熟睡狀態時,具有抑制小便量功能的抗利尿激素會大量分泌。如果此時叫醒孩子,會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減少,反而讓孩子出現尿床的現象。 方法3:在睡覺之前提高體溫 身體變暖或能減少膀胱的收縮,會讓孩子不易出現尿床的現象。可以在睡覺之前透過沐浴來使體溫升高。 方法4:墊上防水布墊 在床單上提前墊上防水布墊,能防止孩子尿床後將床單浸濕,可讓媽媽不會因為清洗床單而感到煩惱。 方法5:在晚上墊上尿布 即使孩子不拒絕脫掉尿布,也可以暫時墊上尿布。當孩子不願意墊尿布時,可以等孩子入睡之後再悄悄地墊上。 〔新手媽媽必讀〕 因不正確的排便訓練而產生的副作用強制性的排便訓練,會一時地引發便秘或腹瀉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異常的症狀。例如夜尿症、頻尿症、遺尿症、遺糞症、強迫症、潔癖症、緊張、不安等都是由於不正確的排便訓練而產生的異常症狀。 最近美國某日刊《紐約時報》中報導了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過早開始對孩子們進行排便訓練 和很晚才開始進行排便訓練,訓練結束後孩子學會自己排便的時期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根據此項報導,未滿出生後27個月就開始進行排便訓練的孩子,在10∼16個月之後,也就是在出生35個月時學會自己排大小便,從出生27∼33個月時才開始進行排便訓練的孩子在3∼8個月後,也就是在出生第36個月時,學會自己大小便。 雖然情況會因人而異,但過早地進行排便訓練只會使訓練的時間延長,並不會使結果出現很大的差別。但是,在此需補充一句,過早進行排便訓練並不會引起兒童便秘和產生孩子拒絕排便訓練等副作用。 (資料來源:台灣廣廈 提供)

孩子喜歡不斷打岔,怎麼辦?

2012年09月07日
公開
51

孩子為什麼喜歡打岔   通常,家裡來了客人,孩子會認為他不只是爸爸或媽媽的客人,而是全家人的客人,而他是家中的一份子,所以,他會很高興、很想參與,希望加入談話。從這個層面來看,孩子在客人來訪時表現得比較特別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果孩子的表現顯得特別厲害的話,可能是他太興奮,或是覺得客人搶走了父母對他的注意力。   若孩子老纏著媽媽,又不斷地打岔,很可能是他平常就無法自己玩,需要媽媽陪著。在平時,媽媽或許會覺得沒有關係,一旦有客人來訪,媽媽就會覺得「這樣不行」。對孩子來說,他不明白為什麼客人來時,媽媽對他的要求就不一樣。 孩子不斷以打岔、叫鬧、要求等行為爭取父母對他的注意,原因通常是︰   1.孩子希望獲得注意    平常家人都以孩子為中心,把對他的關注和他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但客人來時,父母忙著招呼客人,以致減少了對孩子的注意,孩子感到被冷落、忽略,而以打岔的方式來引起關懷。   2.孩子希望有說話的對象    晚上是一家人歡聚的時光,孩子和父母隔離了一天,一定有很多話要和父母說,這時若有客人造訪,破壞了孩子的期待,難怪孩子就會纏著成人不放了。   3.孩子學習社交的過程    孩子欲與人建立關係,但又尚未具備適當的社會技巧,因此,有可能他與客人交往的嘗試行為,成為我們眼中的「打岔」行為。另外,父母平時若對孩子管教很嚴,但客人來時卻又給予某種程度的縱容,使孩子以為客人來時可以做一些興之所至的事,於是有平常不會表現的行為出現。 讓他有參與的機會   1.事先讓孩子知道將面臨的情境    國人多半沒有事先約訪的習慣,家中常有不速之客,這是很不理想的。客人若能事先約好來訪的時間,讓父母有充分時間告訴孩子有關客人的一些資料,例如︰姓名、關係和來訪的目的等,讓孩子有心理準備,自然比較容易引導孩子在客人來時有合宜的表現。同時,如果客人家有年齡相近的孩子,不妨請他一起帶來,孩子有玩伴,不會覺得被遺忘,也能培養孩子與人相處、與人分享的能力。   2.依訪客的目的事先做好安排    到家裡來的客人通常有兩種,一是來探望全家人--包括孩子和成人,是一種比較輕鬆愉快的造訪;二是有正事找成人洽談,是屬於比較嚴肅的來訪。兩者的情況不同,處理的方式自然不一樣。   若訪客是為探望全家人而來,孩子當然可以參與其間,和父母、客人一同談話。   若訪客有正事相談,那麼,一定要事先為孩子安排一個合適的空間,或託人帶孩子。如果媽媽希望把孩子的打岔頻率減到最低程度,那麼,除了事先告訴孩子之外,等客人到家以後,也給孩子一段時間和客人談話,然後,再安排他玩平常他能夠專注玩的玩具。如果孩子太小,平常無法自己玩,媽媽當然就不能把客人來訪當成一個特殊的情境,要求孩子做他平常做不到的事。想想,媽媽平時就常被孩子打岔,怎能要求他在客人來時,馬上完全不打岔呢?   如果孩子不能獨處,需要媽媽陪著的話,媽媽可將他喜愛的玩具、圖書或積木拿到身邊來讓他自己玩,告訴他︰「阿姨今天來找媽媽談事情,你在這兒搭座房子(或看圖畫書),等會兒我們要看你搭的房子噢(或聽你說故事)。」等他玩了一段時間快要耐不住的時候,再和他說話,抱抱他,問他︰「你搭的是什麼呢?」或「你看的是什麼故事呢?」讓他也有說話的機會;然後,再請他換搭另一種房子,或為他換本書。   對於大一點,已經開始懂事的孩子,可以讓他學習招待客人,幫忙拿拖鞋、端水果,給他作小主人的機會,藉此有一些基本禮節的訓練。等客人坐定後,孩子若能夠獨處就請他自己去玩。如果孩子的表現慾很強,則不妨先向客人介紹孩子,稱讚他的一些優點,給他一點時間表達他的看法,或請客人參觀他的房間和玩具。   孩子喜歡打岔只是表現他面對家中訪客時的需求或情緒的一種方式,這正是一個很的機會,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家中的客人,一方面認識這樣的社交情境,一方面學習待人的禮儀與態度。成人不要以不耐煩的態度來處理,反到要讓孩子在這樣的情境中漸漸熟悉社會化的過程。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理解寶寶的重複行為

2012年09月06日
公開
58

「寶貝!不要再亂丟遙控器了好嗎…」,話沒說完,又聽見遙控器墜落地面的慘叫聲;「我們今天聽別的故事好嗎?為什麼每天都要聽《小狗奇普》…」,類似的事 件也發生在妳和寶寶的身上嗎?媽咪是否也對寶寶固執的堅持某件事而感到不耐煩,甚至瀕臨抓狂的邊緣?其實,試著理解這種發生在寶寶身上的重複行為,妳將發 現這些看似無聊的執著,其實都是頗具意義的成長發展唷! 寶寶為何出現重複行為? 5、6個月開始發展精細動作 每個寶寶在剛出生時,小手都是呈現握拳的狀態,這時候的寶寶不具備任何操作物品的能力,一直要到3、4個月大時,手掌才會慢慢的能夠做出自主性的打開、握緊動作。 約莫從5、6個月大起,寶寶的小肌肉發展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精細動作,此時,寶寶的認知能力也逐漸提升,有些發育較快的寶寶甚至已經可以獨立坐好,「自主性的動作」也就跟著越來越多,開始產生控制外界的慾望,如自己動手操作物品。因此,父母所看到的重複行為,大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而在1歲〜1歲半左右達到高峰。 學齡前慢慢減少 對爸比媽咪而言,倘若寶寶的重複行為無傷大雅,如:喜歡重複將積木疊高,再一次推倒,倒是也由著他無所謂,但是有些具有破壞性的重複行為,像是不斷把重要物品拿來丟擲,而且講也講不聽,就經常讓家長不知如何是好,既生氣又無奈。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馨慧表示,其實大概在孩子進入學齡前,這些重複的舉動將會慢慢減少,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種學習的過程,就像大腦必須不斷經過重複的刺激、反應,腦神經的連結才會穩固,因此,對於這種發展中的階段性行為,家長務必拿出更多的耐心來接鈉它。 重複行為對寶寶的意義 雖然寶寶的重複行為看在大人眼裡,大多是一些沒有道理的無聊舉動(雖然有些時候也滿可愛的),但其實對寶寶個人而言,這些動作可是有著許多重要的意義喔! 1.獲得愉悅感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認為,寶寶的重複行為有其功能性,其中一項功能就是讓自己覺得開心。當然,一開始的事件都是隨機發生的,但他之所以會不斷持續的重複,必定是從中獲得了某些回饋。 例如,有的孩子只要看見捷運經過,或被捷運所產生的風給吹到,就會舉起雙手大聲歡呼,第一次也許是因為覺得被風吹拂的感覺很舒服而有這樣的舉動,隨後卻發現大人會因為這樣的動作而覺得很開心、很好玩,獲得了正面的回饋,因而會在接下來的每一次都重複這樣的行為。 2.吸引大人注意 然而,有時即便得到的是負面的回饋,如不斷亂丟東西而被父母責罵,寶寶仍然會因為自己得到了一個回饋而感到很有趣,看到爸比媽咪生氣的反應,他們也會覺得很好玩而重複同樣的舉動。 甚至,有些小朋友透過經驗得知,只要把東西弄掉在地上,爸比媽咪就會馬上被吸引過來,因此,當有某些需求,或大人很忙碌無暇理會自己的時候,為了吸引爸媽注意,就會故意重複的亂丟東西。 3.探索性行為 2歲前的孩子,其認知發展正處於「感覺動作期」,必須藉由「具體操作看看」來認識這個世界,不像2歲以後的孩子,能夠靠想像力來學習。再加上語言發展尚未成熟,很多時候他們無法跟爸媽闡述自己的想法或透過詢問來釐清自己心中的疑惑,因此,只能靠「非語文」的行動來對周遭環境進行探索,進而學習到某些事物的因果關係。 例如,有些孩子喜歡敲積木,因為敲擊的聲音讓他們覺得很新鮮,有些更聰明的小朋友甚至會拿著積木在家裡到處亂敲,爸比媽咪常因為不明白原因而感到不耐煩、生氣,其實,孩子正在認真研究著積木敲擊每樣東西所發出來的不同聲音,這其實也是某種程度上的「增廣見聞」呢! 4.滿足成就感 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都尚未成熟,他們不像大人想做什麼大多都能做到,當他們想做一件事情,成功的機率往往不是太大,他們常常是不小心成功的,然後突然發覺自己具有某種能力,因而感到很有成就感,喜歡一做再做。 舉例來說,絕大多數的學步兒都很喜歡走路,喜歡拉著爸比媽咪到處走,不喜歡大人抱,也不喜歡坐在手推車裡,進入所謂的「手推車厭倦期」,其實他們就是在享受 能夠掌控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並且不斷的向別人展現他們的新能力,而且同樣的行為通常也不會重複太久,寶寶很快就會找到新的發現而轉移焦點。 5.獲得安全感 黃馨慧老師指出,大多數的孩子都喜歡熟悉的事物,就像穩定的日常作息能夠帶給他們安全感一樣,當他們可以預期、掌握事情的發展,不需要一直面對新的挑戰,不必不停費力的突破困難,他們就能得到情緒上的穩定。 以聽故事來說,他們之所以每天要求父母念同樣的繪本,就是喜歡能夠預期故事情節的發展,期待著父母在關鍵時刻出現的語調、表情,等待自己最喜愛的橋段出現,甚至他們還能夠自己講出結局,猜對了就會覺得很開心。 謝明慧心理師也表示,孩子的理解能力及記憶力有限,一個故事,他們一開始不一定從頭到尾都都聽得懂,有可能今天聽懂了一部份,明天聽懂另一個部分,後天又忘 了前天聽到的那部分,因此,雖然大人覺得自己都在講同一個故事,孩子卻每天都有新的發現,他們是逐步、逐步的理解、記憶整個故事。 其實,仔細想想,大人在學習一項困難的新事物時,不也是有著同樣的心情?我們會重複的聽一段難度極高的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也許只聽懂第一段,慢慢的聽懂越來越多,如果每次都被強迫接觸全新的內容,豈不是太恐怖了嗎? 正確回應孩子的行為 雖然重複行為是大多數孩子的正常表現,但爸比媽咪或許也會擔心,寶寶花了這麼多時間重複進行同樣的活動,豈不妨礙了他們接觸、學習新事物的機會?家長該如何從中給予正確的引導呢? 適度空白,留給孩子發揮 黃馨慧老師認為,其實一直讓孩子讀同一本故事書也無所謂,關鍵在於父母在讀過幾遍後,可以試著留下些許空白,引導孩子回想故事內容,同時訓練語言能力與記憶力。 例如,在講《小狗奇普》的故事時,可以問他:「有一隻小狗…是誰?」,換孩子說:「奇普!」;「奇普掉下來以後怎麼了?」,讓他講:「滾進洞裡了!」,不一定每次都要把故事從頭念一遍給孩子聽。 變化些許內容,提供示範 有些孩子喜歡重複玩積木,但是當他自己一個人玩時,進步速度可能很慢,父母若能適度的從旁引導,示範其他玩法,如:「這個房子可以堆高一點」、「飛機的翅膀應該是兩邊一樣的喔」,或是排一個圖形讓孩子模仿,這麼一來即使孩子重複的玩積木,也能藉由不同玩法學到新的技巧。 漸進式讓孩子接納新事物 謝明慧心理師提醒,在引導孩子放下熟悉事物、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爸比媽咪切記要從性質相近的部分開始著手,不可一下子跳TONE太多,也不要一下子就要求孩子全盤接受新事物。 例如,孩子很愛《醜小鴨》這本書,家長每天還是可以讀這本書給孩子聽,但同時也可以找另一本內容相近的繪本(如:也是關於鴨鴨的書),跟孩子說:「我今天有看到一本新的鴨鴨書耶,你先陪我看2頁,看完我們再來讀《醜小鴨》好不好?」,藉此把這本新的書介紹給他,但事後一定要遵守承諾,不要讓孩子有被騙、被強迫的感覺,孩子對新書的接受度就會提高。 倘若孩子的堅持度較高,堅持不看新書,那也沒關係,爸爸媽媽可以自顧自的讀起這本書,「這隻小鴨鴨也很可愛耶,他會不會是醜小鴨的朋友?」,讀個1、2分鐘就闔起來,然後對孩子說「好,換你來講《醜小鴨》了」,這時孩子就會靠過來,可是在剛剛的1、2分鐘裡,孩子其實已經偷偷在聽新故事了。 成功的關鍵在於一次給一點點、相近的東西,並且還是要讓他接觸他所喜愛的舊書,讓它成為孩子內心安全的基礎、情緒穩定的力量,就像幫助孩子接觸新環境、新食物是類似的道理。 當孩子的行為不恰當時… 如果寶貝的重複行為是破壞性的(如:亂摔遙控器),甚至影響到他人的權利(如:在公共場合大叫)時,該如何停止這樣的行為呢? 1.冷處理,不給任何反應 對於2歲以下,尚且無法說之以理的寶寶而言,當他有不適當的重複行為時,爸比媽咪可以用冷處理的方式,不給予任何回饋來消除這種行為。 例如,寶寶亂丟東西時,爸媽可以撿起來收好,但不要笑,也不用罵他,當他發現這麼做沒有得到任何樂趣、也沒有引發任何迴響時,他就會漸漸停止這樣的行為。 2.給予替代物,轉移注意 黃馨慧老師認為,對孩子的管教,最好使用正向的語言,盡量避免使用「不」、「不要」開頭的句子,因為這種語言對孩子來說必須反過來想才能理解,較為困難,當妳說「不要丟」時,孩子可能只聽到「丟」這個字就無法克制衝動的做了這個舉動,其實並非故意。 因此,與其對他說「不要丟遙控器」,不如給他一顆球,對他說「你丟球」,用別的事物來吸引他,轉移其注意力,當他有了好的表現,也別忘了給予鼓勵,才能維持正確的行為。 3.不要忽視孩子的存在 如果孩子經常以不當的重複行為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爸比媽咪也要檢討自己是否過於忽視孩子,不論再忙,每天最好都要儘量抽空陪伴孩子,孩子才不會因為過於孤單而調皮搗蛋。 例如,如果妳能預測孩子通常自己玩10分鐘以後,就會開始亂丟東西,就可以在第8分鐘、他還沒出現不恰當行為時,就過來陪他說說話,「哇,你好棒喔!」、「你在玩什麼?」,或是引導他用其他較不具破壞性的方式來玩耍,像是練習把搖控器放進罐子或箱子裡蓋好,然後再拿出來給媽咪,這樣的互動不但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能供孩子不同玩法,發揮啟蒙的效果。 不要營造犯錯情境 教養孩子,父母必須經常思考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是否恰當,對於一個尚且不懂事理的孩子來說,與其不斷提醒他不要丟擲桌上的重要物品,不如把這些東西收納好,不要讓孩子有犯錯的機會。 曾經有個例子,一位爸爸因為2歲兒子亂摔他的手機而打了兒子兩巴掌,打完後他馬上問孩子:「你還要不要玩手機?」,孩子還是點點頭,表示那兩巴掌對於小小孩而言根本完全沒用,孩子根本不懂父親的用意,與其如此,不如要求自己將手機收好,讓孩子沒有機會搞破壞。 必須特別留意的情況… 雖然大部分的重複行為都是孩子成長發展過程裡必經的正常現象,但以下幾種重複行為,是需要爸比媽咪必須特別留心處理的! 因疲勞而出現重複行為 有時候當小朋友覺得很累、想睡覺時,也容易出現重複性的行為,會一直玩同樣的東西、用同樣的玩法玩,例如,可能拿著一輛小車子一直不停的推過來、推過去,此時代表寶寶已進入半休息的狀態,因為進行重複的動作不必花很多的腦力。 當爸比媽咪觀察到這種狀況時,就要讓孩子適時的休息,千萬不要認為他的行為很無聊而勉強他玩別的東西、用別種玩法,否則寶寶可能會有更多負面情緒產生,如哭泣、吵鬧。 傷害自己的重複行為 一 般而言,如果是探索、遊戲性質的重複行為,家長通常不需過於擔心,然而,有些時候寶寶可能會因為一些內在心理因素,而出現傷害自己的情緒性重複行為,如: 重複用手敲牆壁、或用頭撞牆,這種行為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寶寶覺得很無聊,另一種代表他正處於不知所措的狀態,重複行為可能是他安撫、安慰自己的方式,無 論是哪一種原因,爸比媽咪都不應忽視,必須找出根本原因並加以解決。 自閉症伴隨的重複行為 重複行為一直是判斷自閉症的指標之一,例如,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會重覆在某個地方繞圈圈、喜歡不斷的排列玩具車,或是花很長時間盯著轉動的東西看…等,這不禁讓家長們擔心,如果寶寶的重複行為太頻繁、持續時間太長,是否意味著和自閉症有關? 謝明慧心理師澄清,自閉症的核心問題其實並不在於重複行為,雖然它是一個常見的症狀,但不代表孩子出現重複行為就一定患有自閉症。 自閉症最重要的判斷依據,其實在於人際互動面向,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並伴隨著嚴重的重複行為時,才比較有可能與自閉症有關,需要積極的介入治療。 □ 語言發展緩慢,不像一般幼童1歲以上慢慢學會說話,2〜3歲就會開始用句子問問題。 □ 不喜歡和別人有眼神、肢體上的接觸。 □ 無法和人有「共同注意焦點」,當指著某樣東西對孩子說:「你看!」,孩子仍然繼續看著其他地方。 □ 缺乏正確的肢體表達,也沒有想和別人溝通、互動的慾望(如拿東西叫別人吃、指東西叫別人看、請別人幫忙自己…等)。 黃馨慧 現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博士 謝明慧 現職: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學歷:成功大學行為醫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國軍松山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成大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嬰幼兒觸覺啟蒙

2012年09月05日
公開
61

觸覺是人類五覺當中最早發展的感官系統,同時也是幼兒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倘若給予的刺激不足,將可能使幼兒的情緒、智力、人格等方面發展受限制,無法自然地與同儕打成一片,影響往後的人際關係發展。 前言: 良好的觸覺經驗有促進幼兒心智成熟及身體健康的作用,如果在幼兒時期能滿足其觸摸需求,那麼幼兒各方面發展也會顯得較健全,同時還能延遲老化。因此,與其一味地禁止孩子探索,不妨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有更健全的發展。 觸覺 人際發展重要指標 觸 覺是人類五覺當中發展最早,同時也是分佈最廣、接收訊息最多樣的項目。高雄市樂仁啟智中心董事 陳世文 老師認為,如果缺少了觸覺,人將無法存活。對幼兒而言,若缺乏大量的觸覺刺激,其粗精細動作及神經系統等方發展將可能會失去調和,情緒也會出現問題。其 次,觸覺的重要性還有: *保護與防禦:觸覺可以幫助孩子瞭解所處的環境,並充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 *組織能力:幼兒經過溫度、濕度、壓力、質感、形狀、大小及痛養等觸覺經驗,可以發展出較完整的組織及邏輯能力。 *身心健康:觸覺有促進身心健康的作用,觸摸能增強身體分泌健康激素,預防疾病,延緩老化過程,更能提昇警覺與活動。 *EQ管理:孩子的觸覺刺激若不夠,可能會出現精神不佳、EQ低、辨識能力不佳、心智發展不成熟、衝動、抗壓力弱、易煩躁或憂鬱,嚴重者有暴力、自傷、自閉傾向。 *腦神經抑制功能:如果沒有足夠的觸覺經驗,孩子可能會缺乏健全的腦細胞,腦神經抑制功能較弱,導致注意力分散、情緒緊張、防禦心強、易和人起衝突;或反應慢、小肌肉發育和運動不靈活、大腦的分辨能力和記憶力差等現象。 *人際關係發展:嬰兒時期如過度保護或較少受到撫摸,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曉得該如何回應別人的觸碰,使其人際關係的發展受限。一般而言,成功又自信的人較樂意與他人接觸,羞怯內向的人,則顯得拘謹孤僻。 胎兒期 寶寶觸覺粗體驗 你相信嗎?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十週大左右,觸覺神經就會出現囉!陳世文表示,約在胎兒十週大時,傳遞觸覺的神經就會在受精卵的表皮上面出現,開始感受觸覺,並穩健地發展;而在胎兒出生之後,觸覺的發展將有更長足的進步。 胎兒期:在胎兒四個月大左右,大腦體覺皮層就會開始運作,在孕婦的肚子上按摩會引發胎動,胎兒會在媽咪的肚子裡喝羊水、吸吮拇指,自在地探索所居住的子宮環境。 出生0∼3 個月:當 有人觸摸到的新生兒的嘴巴時,孩子會不斷地出現吸吮等尋乳動作;當觸及孩子的手掌時,會有捉握反射動作,這些就是觸覺的本能反應,對溫度反應敏銳,有痛 覺。等寶寶再大一點約二個月大時,即不斷用嘴唇的觸覺探索週遭的物品,開始出現順應性反應,輕碰小臉,寶寶會把頭轉向你的手。到了三個月大時,則會伸手去 觸摸,將東西拿到嘴把裡,開始透過皮膚感覺,向外發展觸覺經驗。 出生4∼6 個月:四 個月的寶寶觸覺的反應就更加靈敏了,除了可以感受到乾、濕的差別外,對搔癢也會有反應,但仍舊喜歡用嘴巴來進行觸摸式的探索。到了五個月大,則會運用唇、 舌、口腔的觸覺來認識事物。但在六個月大後,由於寶寶已經開始在旁人的協助下展開坐及爬等動作,因此,會開始結合觸覺經驗,來發展肢體協調。 出生7∼9個月:寶寶會開會運用手來進行觸覺探索囉!此時期的幼兒最愛趴趴走啦!喜歡柔軟、光滑的物質,觸摸到喜歡的東西會很開心唷! 出生10∼12個月:開始發展觸覺局部化與觸覺辨識功能,能知道身體哪個部位被觸摸,有自覺性反應,約略可以辨識所摸到的物品是什麼。 Box:潔癖媽咪 學會放手 啟蒙寶寶的觸覺固然很重要,但別忘了要準備一個乾淨、衛生的環境,讓寶寶自在的探索,盡情地觸摸。陳世文也呼籲,若父母有潔癖,這也不准孩子摸,那也不准孩子碰,極有可能會使孩子出現觸覺失調的大問題,因此,學會放手,對有潔癖的父母來說,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功課唷! *提供舒適、整潔的環境,諸如:衣服及寢具等都應有良好的透氣性與質感,避免帶給寶寶負面的觸感。尤其是過敏體質的孩子,在準備環境時,也別忘了要避開過敏原。 *一成不變的啟蒙環境孩子一會兒就玩膩了,所以,家長別忘了常常變換環境,讓」家」成為一個充滿變化性的觸覺探索地。 *有潔癖的父母要注意囉!不要過度限制及保護孩子,應讓孩子盡情探索,否則過度的保護易使孩子產生觸覺失調。 *不要為了按摩孩子,而刻意地將孩子從睡夢中喚醒。此外,若孩子於按摩當中出現不安的情緒就應立即停止。按摩時情緒要愉悅、手法要流暢、溫柔,以免造成孩子不愉快的按摩經驗或是傷害肌膚。 *啟蒙時應選用無毒性、不掉漆、無銳角,不脫毛、不易吞食的安全玩具,以免玩具損壞傷及孩子。 *需維持物品及孩子雙手、雙腳的衛生,以免病從口入。 超優觸覺敏銳度養成法 打從寶寶在娘胎裡時,就可以感受到媽咪溫柔的撫觸,所以媽咪不妨多觸摸肚子,與孩子培養感情,讓孩子感受媽咪的愛心,那麼出生後,孩子的情緒相對也會比較穩定唷!此外, 陳世文 老師也提醒,媽咪要不吝於付出對孩子的愛,儘量給予愛撫,讓孩子擁有更多愉悅的觸覺經驗。 胎兒期 *項目1──愛的波動: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開始沈浸在愛的海洋世界裡囉!他除了可以接收到媽咪的愛意之外,還可以感受到羊水的按摩,不斷地刺激頭頸及身體。因此,媽咪不妨透過撫摸來傳達愛意,如:不時地以雙手撫摸肚皮,透過雙手的撫摸,來替寶寶做全身按摩。建議媽咪可從妊娠13周起,即開始經常由上而下以畫圓圈的方式撫摸肚皮,每次約十分鐘,每日至少進行兩次。在懷孕28周時,則改依胎兒的位置由頭頸按摩至腳。為了增加按摩時的滑動感,媽咪還可藉助嬰兒油喔! *項目2──愛的律動: 媽咪可經常輕拍腹部,或是稍微扭動雙腳、腰部,讓羊水流動。當然如果媽咪的體力不錯,也可以適度地跳些輕快的舞步,記住喔!動作要輕、要柔,只要增加羊水的波動,讓寶寶自在地接受羊水的刺激。不過,提醒您,若運動時子宮出現明顯的收縮或不快感要立即停止,以免危險。 0 ~ 3個月 *項目1──第一類接觸: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是呈現光溜溜的型態,可以感受到的也只有羊水的波動及水溫的變化,因此,當寶寶出生後,應讓其自由地伸展身體、多接觸新事物。所以,建議媽咪不宜讓孩子穿著過多的衣物,當然,布巾也不宜包太緊,要讓孩子有自在的伸展空間。 此外,寶寶出生後,媽咪應盡快擁抱孩子,用手觸摸孩子的五官及四肢,並進行節奏式的按摩,由前額到後頸部撫摸6∼8次、接著由頭部延伸至腳趾,以及由身體中央向外撫摸到四肢,最佳的按摩速度是每分鐘12∼16次,因為這與孕婦呼吸時,羊水引發的波動相同,如此將有助於消除新生兒的緊張感,達到放鬆心情、幫助腸胃蠕動的功效。 *項目2──抓握玩具: 一個月大的嬰兒,手部自主性動作尚未完成,可以運用長型、外表光滑、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放在寶寶手裡,引發其抓握反射動作,反覆練習,那麼孩子就可以從非自 主性的抓握,進展到自主性的抓握,以增強手部肌肉張力與自我保護機能。到了二個月大時,則可以進一步給予不同樣式、材質的玩具來練習,以增加不同的觸感。 *項目3──擁抱按摩: 愈常給予孩子擁抱,就愈能滿足寶寶的需求,相對地,情緒也會較穩定,人格發展也會較為健全。其次,給予安撫奶嘴也可以充份滿足寶寶口腔期的觸覺需求。而在吸 吮奶嘴的過程,也有助於訓練寶寶的口輪肌機能,可以幫助下顎與雙頰肌肉的成長,對於日後的進食與構音有絕對的幫助,此外,孩子也較不易有吸吮手指的壞習 慣。 4 ~ 6個月 *項目1──布偶與玩具: 此 時期的寶寶多半會運用雙手來把玩玩具。媽咪不妨拿柔軟的布偶讓孩子擁抱,藉以維持孩子的情緒穩定;或者也可以鼓勵孩子運用雙手來觸摸玩具,訓練控制與支配 玩具的能力,奠定日後手部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另外,碰觸玩具時也不一定要用手喔!運用身體的各部分來觸碰玩具,還可以幫助孩子的本體覺與觸覺的統合發 展。而經常觸碰不同質感與觸壓感的填充玩具,也有助於孩子的觸覺辨識能力發展。 *項目2──泡澡三溫暖: 水對於嬰幼兒來說是熟悉且親切的環境。因此,利用水流及水溫的變化可以增進孩子皮膚觸覺的發展。諸如:適當的蓮蓬頭水流流速、不同質感的泡泡浴等都有助於刺激孩子的觸覺;而不同水溫的泡澡,則有助於活化觸覺的辨識機能,邊泡澡邊用刷子刷身體,更能讓觸覺甦醒。 *項目3──滾滾樂: 將不同材質的毛毯舖地地面上,讓寶寶的雙手、雙腳張開,在毯子上滾來滾去,使孩子的全身都可以獲得觸覺的刺激。 7 ~ 9個月 *項目1──屋內探索: 讓 寶寶在室內自由自在的探索環境,是最棒的遊戲了!趁著探索的機會,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哪些東西是可以碰的」」哪些東西是不可以摸的」讓孩子自然養成習慣, 看到火就會自我保護,自動保持距離,如此反而能讓孩子安全的在屋內爬行。寶寶還那麼小,會瞭解哪些東西安全,哪些不安全嗎?其實只要一再地告誡孩子,並經 由觸覺經驗讓孩子將認知與經驗結合,他自然會瞭解安全及危險的分別。 *項目2──彩雲朵朵: 找一件大被單上面灑滿彩色的小球,讓寶寶坐在被單上,由爸爸及媽媽拉住被單的兩側,接著上下抖動,讓孩子感受球的滾動,除了可以按摩身體之外,還可刺激幼兒的視力發展。 *項目3──觸覺大球(上面有凸起狀的大球): 在觸覺大球上舖上被單,讓寶寶仰躺或趴臥在觸覺大球上,並前後滾動;或是小朋友躺在床上,用大球輕壓孩子的身體,如此有助於孩子的感覺統合發展。 10~12個月 *項目1──水中尋寶: 在寶寶洗澡時,將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玩具放進水裡,並在水面上加滿泡沫,讓寶寶洗個奇妙有趣的泡泡澡。家長並陪同寶寶一起玩水中尋寶遊戲,請寶寶伸手去撈玩具,藉由尋寶過程的皮膚接觸來引發孩子的觸覺辨識能力。 *項目2──觸摸配對: 找生活中可以配對的東西,如:鈕釦和衣服、瓶子和蓋子、海棉和絲瓜布等等,讓孩子觸摸之後再配對;或者也可以將不同材質的布料,裁剪成小塊後,貼於卡紙上,讓孩子觸摸,感受不同質料的觸感。 *項目3──接觸自然: 自然界的事物是最棒的啟蒙物!藉由皮膚的接觸可以豐富大腦的觸覺記憶,並增加孩子的認知與邏輯概念,這些經驗是與人工觸覺大不相同喔! 觸覺啟發遊戲 奠定人格發展基礎 觸覺的發展從胚胎時期就已開始囉!陳世文強調,0∼3歲是奠定孩子一生智力、情緒及人格發展的基礎,若觸覺刺激不夠可能會導致孤癖、自閉、戀物癖、抗壓性差等人格缺失,因此,觸覺啟蒙愈早開始,效果愈佳,家長千萬別忽略0∼1歲的啟蒙黃金期唷! 按摩體操(適用0歲以上) 功用:幫助母親更瞭解孩子,並讓親子關係更密切。充份的觸覺刺激可以幫助孩子的消化系統及肌肉協調,且有利於大腦分泌中樞神經發育所需的內泌素,讓孩子擁有絕佳智能。此外,充份的觸覺刺激有助於孩子的情緒穩定及體重增加。 玩法:趁著餵奶、換尿布或是洗澡的時候幫寶寶進行按摩體操。方式是:用雙手輕拍、撫摸孩子全身,或者是使用按摩軟刷,輕柔地刷寶寶的雙手及雙腳,讓觸覺的刺激進入孩子的左右腦。 球池遊戲(適用6個月以上) 功用:有助於孩子的前庭平衡及自體協調能力發展,而擠壓及翻滾的刺激也有強化觸覺的作用。 玩法:找一塊大布將邊緣拉高,或用充氣的小游泳池,上面擺滿彩色球,將孩子置於其中,讓孩子感受球的觸感,並讓孩子自在的翻滾、爬行,在浮力狀態中,調整身體的重力訊息。 毛巾春捲(適用7個月以上) 功用: 不斷地刺激身體,可以增進孩子腦神經的穩定度,滾動有助於前庭平衡發展。 玩法:拿一條大毛巾或是被單,讓孩子躺在毛巾或被單上,將孩子捲起來(需露出頭),接著用滾動輕壓的方式,刺激孩子,或是拉住毛巾的一端,讓孩子滾出毛巾外。 有趣的觸摸書(適用9個月以上) 功用:藉由視、聽、觸覺的多重刺激,同時啟蒙孩子的不同能力。 玩法:找各種立體書或觸摸書,讓孩子邊聽故事邊翻閱、邊觸摸,一舉數得。 手指繪畫(適用10個月以上) 功用:可以給孩子充滿新鮮感的刺激,對於運動覺、視覺及觸覺都有幫助。 玩法:將孩子的手指沾上水彩,或是彩色漿糊,讓孩子發揮想像力,自在地在紙上作畫。

8大戰術 父母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2012年09月03日
公開
57

如果家裏有個任性的孩子,往往弄得家長又氣又急,打也不成,說也不聽,家長一點辦法都沒有。那麼,面對任性的孩子,家長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孩子有3種“任性手段”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3-8歲的孩子大都學會使用以下的“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鬧 為了實現自己的要求,哭鬧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這一招。一旦孩子哭鬧起來,父母馬上繳械投降,不但無條件滿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額”完成“任務”。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愛的,當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樣東西時,沒有幾個父母抵擋得住他的溫柔進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纏爛打 “持久戰”的理論對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來讓父母答應他的要求,而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手段排行最後:賭氣噘嘴、不說話、摔東西、不吃飯…… 孩子賭氣的時間,一般持續得較長,因為孩子已掌握了心理戰的秘訣,沒耐心的父母只好舉手投降。 父母的五種行為導致孩子任性 1、孩子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源於父母的過度表揚或批評 適當的表揚有利於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受愉快教育理論的影響,平時喜歡無原則的表揚孩子,結果導致了孩子缺乏自我意識,過分看 重別人的評價,每做一點小事都希望得到表揚,否則就拒絕去做。同樣,過度的批評也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看不到自我。因此,孩子出錯時,家長需要有分 寸地指出其錯誤在哪,從而幫助其吸收教訓,改正缺點。 2、孩子固執、任性,源於父母過於民主 有很多家長,尤其是學歷層次較高的,把家庭教育中的“民主”管理看得很重,不管大事小事都寄希望於“曉之以理”,結果是理沒談成,孩子卻被慣壞了。原因是 孩子(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孩子)缺乏足夠的經驗和判斷力,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需要依賴父母的指導,如果對其過於民主,很容易把孩子寵壞,使其變得固執、任 性、為所欲為。因此,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以理服人,而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帶有強制性的教育管理仍是必不可少的 3、孩子犯錯屢教不改,源於父母濫用獎勵、缺少懲罰 孩子缺乏是非判斷能力,為了幫助其明辨是非,父母應該在平時養成獎懲分明的習慣。有些父母信奉“棒打出秀才”的觀念,而另一些父母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只習慣於使用獎勵,從來不懲罰孩子,這兩種做法都是錯誤的。孩子如果犯了錯誤,適度的懲罰是應該的。 當然,懲罰並不專指打罵、責懲孩子,其方法和形式可多種多樣,只要達到目的就可以了。相反,如果在不適當的場所或時間濫用獎勵,也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比 如:孩子在墻上亂畫畫,本來父母只要及時制止和教育就可以了,可有的父母偏要使用獎勵的方法,“如果你不往墻上畫,明天給你買個新玩具。”顯然,這種方法 會縱容孩子今後為了得到玩具而明知故犯。 4、孩子不服從管教,源於父母間的教育意見不統一 由於各種原因,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子女問題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父母會避開孩子單獨商討,以求在達到意見的統一後再對孩子進行教育。然而,也有不少父母缺乏溝通而對教育子女的問題固執己見,甚至在孩子面前公開吵架,這種現象的直接危害是讓孩子感到缺乏安全感、不知所措。 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應注意保持意見的一致,切勿互不相讓。因為如果孩子認同了父母某一方說了算,日後當這一方不在場時,另一方將很可能無法說服、管教孩子,從而給正常的家庭教育帶來人為的障礙。 5、孩子缺乏自信,源於父母的盲目扼殺和過分保護 有些父母對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攬,像老母雞護小雞似的整日將子女庇護在自己的羽翼下,連子女力所能及的事情都捨不得讓他們做,甚至將子女的活動範圍也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視線內。這種過分的保護,嚴重干擾了孩子身心的正常發展,導致孩子缺乏獨立的生活能力,社交困難、缺少自信、優柔寡斷,甚至缺少道德情感和責任心。 與此相反,有些父母則總是主觀地否定孩子的言與行,喜歡拿別的孩子與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甚至用過高的成人化標準要求孩子。長此以往,就會將孩子的積極性、上進心盲目扼殺,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無能,自尊心和自信心被無情的摧毀。 巧妙應對任性的孩子的8大戰術 1、安靜緩和法 這是對正在任性發脾氣的孩子使用的一種方法。孩子發脾氣時,情緒興奮、激動,有時甚至大哭大鬧、大嚷大叫。如果成人耐著性子採取親和、撫愛、哄勸的方法,反而會使孩子更加哭鬧不休;如果大人態度粗暴,急躁地打罵孩子,仍然難以阻止孩子的任性。安靜緩和法要求大人此時應持平靜的態度,要求孩子停止哭鬧,讓他安靜下來,此時沒有必要說服孩子立即承認自己的任性是不對的,待孩子平靜以後,再用平緩的口吻對他進行批評教育。比如,當遇到孩子發脾氣、哭鬧不休時,父母不必理他,讓他發泄一會,然後給他喝些開水,讓他喘口氣,幫助他平靜一些,條件允許的可讓孩子一人留在屋內,父母離開一會;如果屋裏人多,可讓他在別的空屋,把門關上.但不要鎖上,告訴他等他平靜了可自己出來。注意語調要堅決,但不可用責備口吻。把孩子隔開,只是讓孩子明白髮脾氣會影響別人的學習和休息,而不是懲罰他,待孩子平靜下來後給他冼臉,安靜睡—覺,過一會或明天和他再好好談談。 2、通俗講解法 對孩子講道理要深入淺出,可以舉一些孩子身邊的事情做例子,使道理容易為他們理解和接受。每當孩子和家長出現“頂牛”的現象時,家長可用講故事、講笑話的方法來緩和矛盾,並藉故事去觸及孩子的心靈。童話是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的有效方法,要有選擇、有針對性地給孩子講童話故事,並叫他們聽完後談談體會,“對號入座”,改正不良習慣。 3、不予理睬法 對孩子的嘀嘀咕咕、糾纏不休等行為,家長可以故意不加注意,裝作沒有聽見或者暫時離去。這是一種避免孩子可能出現鬧事行為的有效方法。比如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一時難以說服他,這時可採用不予理睬法,也就是平時說的“冷處理”。採用這種方法要收到好的效果,家庭中所有成人必須一致,同時採用不予理睬法。當孩子平靜以後,對他也不能遷就讓步,應當像沒有發生事情那樣,不予理睬。 4、攻心為上 父母首先要有良好而堅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認為拒絕孩子會造成傷害,相反,這恰恰是對他最好的教育。要想培養一個棒孩子,那麼面對他最初的不合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堅決地說“不”,不能有絲毫心軟。 5、以退為進 父母可以先退一步。比如孩子想要一個不能給他的東西時,媽媽可以這樣說:“這是媽媽的,媽媽現在不用,可以給你玩一下,不過明天你就得還給媽媽。”然後以退為進——第二天提醒孩子:“寶寶,把東西還給媽媽,以後想要的時候再跟媽媽說。” 6、預先申明 孩子一般都容易忘記預先的約定,所以一定要給他定個規矩,一旦孩子破壞了規矩就要按規矩處理。比如和孩子約定:早上爸爸要上班,你必須按時起床,按時吃早餐,才能準時送你去幼兒園。 如果你起床晚了,就只好放棄早餐,因為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一旦孩子賴床,就要把他的早餐收走,並告訴他:對不起,寶寶,我們有約在先,不能隨意破壞。 7、說一不二 對待孩子的要求不能“先抑後揚”。“先抑後揚”的做法會讓孩子認為父母好“欺負”,從而無理要求越來越多,“級別”越來越高,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產生偏激心理,造成意想不到的惡果。因此,拒絕孩子,一定要從一而終。 8、“戰後”要善後 父母對孩子說“不”之後,要耐心向孩子解釋拒絕的理由,讓他明白“不行”的道理。拒絕孩子而不給他被拒絕的理由,會讓他覺得受了委屈,甚至產生焦慮、恐懼、煩躁不安和悲憤絕望的心理。雖然這種解釋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但是至少能讓他明白:父母拒絕他是有理由的。

認識幼兒傳染性腸胃炎

2012年09月01日
公開
45

文�台中榮民總醫院提供 幼兒的急性腸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問題。主要的致病原包含了細菌和病毒兩大類,臨床上常見的又以病毒所引起的占絕大多數。 何謂腹瀉 嬰幼兒正常時每日解便的次數隨餵食的狀況而定,像哺育母乳的嬰兒就可能一日解便數次,所以一般不以解便的次數來定義腹瀉,而是以糞便的鬆軟度、量的多寡、是否帶有黏液或血絲來診斷。 常見引起腸胃炎的病原 為何會得腸胃炎 腸胃炎傳染途徑主要是由糞口傳染,通常是吃入被病菌污染了的東西而起,病毒的傳染性很強,同一家庭中,有好幾個小孩同時得了急性腸胃炎的情形並不少見。 如何鑑別 大便情形為鑑別診斷病毒性或細菌性腸胃炎的重要依據,病毒性腸胃炎的糞便通常為水樣、軟糊便,通常不出現血絲和黏液,細菌性感染就比較容易出現黏液、血絲便。 有何症狀 1.腹瀉 2.發燒 3.食慾減退 4.哭鬧不安、嗜睡等情形 5.腹部痙攣、腹部觸壓痛 何時就醫 1. 嚴重的腹瀉或嘔吐。 2. 糞便中有血絲、黏液或膿。 3. 持續腹痛。 4. 持續高燒不退、活動力差或意識不清。 臨床治療 病毒性的感染:一般而言都是自限性的,常見的併發症有脫水、體液酸鹼不平衡、電解質不平衡,厲害的甚至會引起休克。.治療的方法,主要是以水份補充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為主,一般不須使用抗生素 細菌性的感染:急性腸胃炎的治療仍以預防與治療脫水為首務,細菌性腸胃炎之中,桿菌性痢疾與曲狀桿菌腸胃炎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目的在減輕症狀並且避免傳染他人。 後續追蹤 急性腸胃炎經過治療後,臨床症狀改善了,但通常會有一段時間腸內消化乳醣的酵素仍呈欠缺或功能不足的現象,病童年齡愈小,發病時間愈久的,這種乳醣酵素要完全恢復的時間也就愈長。所以在病發後一段時間裡,飲食仍需注意,避免腸黏膜機能長期受損而造成慢性腹瀉或吸收不良的情形。

請問超級保母:如何戒奶嘴?

2012年08月13日
公開
62

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習慣與癖好,有些堅持常會令父母傷透腦筋。 年輕的保母黃昱綺利用逗趣、新奇的方式,解決寶寶難搞的問題。 新手父母們,一起來學學吧! •2012-06 •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鍾碧芳 採訪整理 Q:如何戒奶嘴? 超級保母黃昱綺:寶寶靠著吸吮奶嘴的動作,滿足口欲期的安全感;也透過這樣的動作達到安撫效果。但是,過度倚賴奶嘴容易造成牙齒咬合不正、倚賴性過重的負面作用。 當寶寶一歲前有吸奶嘴的習慣,我會在他約五、六個月大時,就開始訓練戒奶嘴;否則等到一歲後,戒斷的困難度會大增。寶寶六個月大左右,剛好會開始接觸副食品;當他想吃奶嘴而哭鬧不停,我會趁此機會給一小口米餅或果泥,滿足寶寶口腔想被安撫的需求。用副食品替代奶嘴,戒斷的成功率會比較高。 不過,有些寶寶即使沒有奶嘴,也會開始吸吮手指頭,這時我就會製作一些可愛的小道具來轉移他的目標。 寶寶學爬時戴的護膝很好用,通常我會把大一點的鈴鐺縫在淘汰不用的護膝上,再拿來套在寶寶習慣吸吮的那隻手。這樣一來,當他想吸手指時,鈴鐺的聲音一響,就會轉移他的注意力,同時提醒我;此時只要用溫柔的語氣,輕聲禁止他即可。而且,學爬護膝上通常有可愛的圖案,寶寶被鈴鐺吸引,視線轉移到手上時,也會看到可愛的圖案,想吸手指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聽覺和視覺的注意力給分散掉了。 剛開始戒奶嘴的晚上最難熬。如果寶寶沒有奶嘴很難入睡,我還是會讓他稍微吸吮一下,等他完全熟睡後再將奶嘴拿走。 上述方式都嘗試過後,通常約一星期就能成功戒斷奶嘴。

見人就怕怕、寶寶的認人期

2012年08月07日
公開
44

文: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小兒科 黃亮迪醫師 媽媽帶著剛滿9個月的寶寶琪琪到預防針門診打麻診預防針,抱上診療台,琪琪雙眼直盯著醫師看,目不轉睛,但隨著醫師看診,琪琪的表情漸漸僵硬,眉頭逐漸地緊張深鎖,不一會兒,忽然大哭起來。這一哭,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任誰也無法安撫下來,一直到琪琪被抱離診間,這哭聲一下子就停了。媽媽說琪琪最近一見到陌生人就哭,黏媽媽黏得厲害,一走開都不行。醫師則笑著直說,這是典型的認人時期的正常反應,並告訴媽媽不必擔心。 剛出生的小寶寶,只會用哭來表達,對於任何周遭環境變化所來的刺激或身體不適時,都是以哭來表現。當然,哭也可分為大小程度,這裡看刺激與不適的程度而定。所以,不要以為一個一、二個月的寶寶是因為認生而哭啼,必須進一步尋找他哭的原因,包括肚子餓了、尿布濕了、驚嚇或是周遭太過吵雜、太多的刺激及干擾;如果無法找出原因的嬰兒啼哭,進一步是要就醫的,不過聽覺安撫可讓寶寶稍為舒緩。 愛隨意哭泣的寶寶,時間約會一直到6到12週大,也就是約3個月大時。這時候的寶寶的知覺除聽覺外,視覺也漸漸成熟。原本1個月大的黑白模糊影像,2個月大的黑白清晰影像到4個月大的彩色影像,寶寶漸能成功的辦視周遭不同的事物,雖然不會認生,但會出現黏人的情形,尤其在第4~5個月大時,寶寶對照顧者陪伴的需求會明顯的增加。因此,醫院的新生兒觀察中心或中重度病房父母不須照顧的。最多只能收住4個月大以下的寶寶,以免因見不著父母或褓姆而哭鬧不停。 寶寶為何會黏人?黏人的時候父母應如何處理? 寶寶最會黏人的時期約在第4~6個大時,原因是此時期寶寶漸漸發展出對周遭事物的認識以及旁人的社會關係,他會主動跟人家玩、嬉笑互動、好奇心會與日俱增,雙手會握著東西晃動發出聲響。但是有一點就是當沒人理他時他會害怕、哭泣。黏人的寶寶,也就是他對周遭環境人事在注意、在學習的階段。這時候的爸媽,要多花點時間陪他以建立親子關係,同時也籍此時機訓練他的注意力,可以買一些鮮艷的,會發生聲響的安全玩具,擺在床邊以利隨時可以拿來讓他抓握玩耍。甚至有人會用一種音樂的彩色旋轉吊飾掛在床頭。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培養寶寶將來的音樂素養、增加他視覺的刺激,也可稍分散他的注意力,不致黏人黏的太兇。有經驗的父母親,在寶寶黏人時期,都很會察言觀色,在他尚未產生明顯的情緒反應及哭泣之前,適時的用最喜歡的玩具或最熟悉的聱音引開他的注意力。因為,一旦寶寶情緒失控而大哭起來時就任誰也無法安撫了。 由於4~6個月能夠較清楚地看周遭,聽聲音來看,寶寶已開始學會辨別父母或身旁照顧者的聲音影響。所以,當嬰兒一直哭鬧不安,父母的聲音影像,可以產生安撫的功效。事實上,在這4到8個月大時,寶寶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翻身,東西的探索追尋以及坐和爬動作的成熟上,對於周邊的人物的互動開始愈來愈頻繁,喜歡與人玩躲貓貓,設法去拿較遠的玩具。因此,看到生人會害怕,害羞等認人的行為。 被對周圍環境的強烈好奇心所壓抑而變得不明顯。不過,也因為這個時期,寶寶可以好好認識爸爸媽媽,建立深刻的印象,爸爸媽也可以藉此時與自己寶寶建立親子關係。 寶寶什麼時期開始會認人?容易出現的情緒反應有那些? 7~8個月的寶寶,可以開始分辨周遭的人,誰是一直在照顧他的人,誰是陌生人。所以當與陌生人處在一起時,有時會出現前所未有的情感反應和敵對態度。這就是我們稱的認人的行為。他對長期照顧他的人,愈來愈認清,因此,當別人企圖將他抱離父母身旁,他就會因為環境以及不知道的人,還以為寶寶受到什麼驚嚇而來求醫,甚至求神問卜收驚等。 寶寶開始認人容易哭鬧,爸媽怎麼辦? 知道寶寶的認人期是在8~9個月大這個期間,可以進而去體諒他有時在別人面前出糗的無理取鬧行為而原諒他。現在的爸媽,必須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裡求生存。凡事皆求苦幹實幹。每每筋疲力竭的回家,本想好好休息多享天倫之樂,不料開門一見面就是一個哭哭啼啼、無理取鬧的小娃兒,有些爸媽就會沈不著氣,怒心中燒,開始跟小孩一樣無理取鬧起來,這時候,看罵、處罰就會隨之而來。偶而在社會新聞的報導中看到幾個月的小孩受到虐待的事件,或許有的跟認生認人期的寶寶有關。要知道,寶寶離開上班的父母,在托育褓姆陌生環境下的不適應所引發的情緒反應。若爸媽用責難、處罰甚至更嚴厲方式來對待的話,孩子對爸媽的信賴,依存感會逐漸喪失。這樣的孩子,無法從父母得到心靈的慰藉以及人格、認知發展中正常的互動輔助因子。他的情緒可以變得更乖張。他的行為可能更無法預料以及安撫,最後,會導致惡性循環,造成親子關係發展的裂隙。這時,如果能及早發現補救還好,若持續下去,寶寶有時會演變成分離焦慮症。分離焦慮時,樣樣事情都可能讓他激動、哭泣。有的寶寶,在長期來得到情緒的安撫後,只好自力更生,演變成異常獨立,或漠不關心的行為。 究竟要怎麼辦,能夠讓寶寶能夠安然的。合乎成長條件的渡過這個認人期?筆者認為,回應他的需求,發揮最大的耐心。適時的摟抱以及分散他的注意力,可以是處理的重點原則。大致上,寶寶一天的活動,是有些連續又有點片段的行為。意思是說,因為寶寶到了這段時期是由會坐轉而會爬,從僅能觸摸抓取身邊的東西進而擴展領域,把較遠的東西都拿到手上。加上視覺與聽覺成熟,敏銳而平衡感也佳。所以除了尚不會放手走路外,扶著欄杆走,爬上爬下椅子沙發,快速的拿走東西放嘴巴,都是他的專長。但是他的人格及情緒反應的建立,還是仰賴父母亦或照顧者完成。當爸媽每天每次見到小孩時,他可能正在睡覺、玩或哭。這時,不要立刻嘗試改變現有的狀況,例如叫醒他。抱走他叫他不要玩或令他立刻停止哭泣。而是配合著他現有的情境而做該做的事。如睡覺中不要驚醒他或是輕輕呼喚他名字叫他,玩耍中的他,我們也可以拿別的玩具和他一起玩,哭泣時就好好的安慰他或摟抱他,這種就是回應需求的方式。當寶寶見到我們,有很興奮的表情,我們要高興的回應。即便一見我們就大哭,我們也不要馬上隨之情緒高張,大聲苛責。看看寶寶是不是害怕我們,還是撤嬌要我們摟抱,我們要及時回應,如果他不要我們抱,也不要霸王硬上弓,待他情緒穩定再抱他。 摟抱對小孩的意義很大,要知道,在整個幼兒的成長發展,父母的摟抱是不可或缺的。寶寶可以從爸媽的摟抱中知道他有得到關注。得到安慰,得到滿足。他知道父母親是愛他的。親子的關係也可以從摟抱中建立。萬一寶寶今日在別的 事情上受到委屈或情緒不佳,因為爸媽的摟抱,可以讓他一掃陰霾。 萬一用盡各種方法,寶寶的情緒仍舊相當激動,哭鬧不停怎麼辦?分散注意力可以是另一個方法,這必須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寶寶喜愛的東西,拿他喜愛的玩具,影像或是喜歡聽的聲音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有時他的哭鬧會中止。 寶寶從黏人期到認人期之間的情緒反應是成長發展必經之路,家長卻無需太過驚慌手足無措。慢慢的,寶寶的人格會漸趨成熟以及獨立,大約在一∼二歲也比較不會那麼怕生。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秉持著耐心、愛心、摟抱的行動來陪伴大家的小寶貝一起渡過。 本文作者【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本文由【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提供

輕鬆3要點4技巧激發寶寶創造力

2012年08月02日
公開
46

文�陳盈竹 諮詢�臺北市東門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陳秋鳳 妳知道嗎?有創造力的寶寶,在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的發展上,都會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成熟圓融,而嬰幼兒時期的學前教育,正是激發寶寶創造力的重要關鍵!本文要告訴妳,激發孩子的創造5力並不難,只要妥善運用3要點與4個小技巧,適時引導寶寶,說不定妳的孩子就是下一個小天才! 每位媽咪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充滿創造力,但要孩子擁有創造力,並非僅靠想像就可達成,需要家長、主要照顧者與幼稚園或托兒所的老師共同協助引導,才能造就寶寶成為創造力滿點的小小智慧王。然而,爸比媽咪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呢?臺北市東門國小附設幼稚園園長陳秋鳳表示,孩子的創造力發展,與他的心智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別輕易忽略孩子的每個小動作唷! 大小肌肉動一動創造力up up! 陳秋鳳說,嬰幼兒的心智發展應追溯到他的大小肌肉動作發展,包括大肢體的粗大動作,以及小肌肉(如手部)的精細動作。大肢體的粗大動作是以全身、軀幹或是腳部的大動作為主,而小肌肉的精細動作,則偏向手部動作,如:寶寶抓握玩具、奶瓶,拉扯大人的頭髮,或胸前的衣服等。 2歲前的嬰幼兒處於探索自己肢體的階段。從學坐、爬、站立到會走路,是每個寶寶必經的基本過程。而手部的精細動作,我們可以看到1、2月大的嬰兒在媽咪餵奶時,無法自己扶奶瓶,但到了3、4個月大,他就漸漸能自己用手去抓握奶瓶;到了1歲半,寶寶就進步到能自己抓握湯匙吃飯、拿蠟筆塗鴉、按壓會發出聲音的有聲書,當媽咪要他幫忙拿東西過來時,他也能達成媽咪的期望。 當寶寶到了3、4歲的階段,在小肢體的精細動作會比嬰幼兒時期更加精細,能做更多難度較高的動作,比如畫畫、玩黏土、玩玩具、拿剪刀、作美勞、能自己進食、自行穿脫衣服等;在大肢體的動作上,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僅走路走得很穩,還能攀爬、盪鞦韆、溜滑梯,這些都是因為寶寶隨著生理年齡成長,大小肌肉動作也隨之成熟的緣故。 心智認知能力影響寶寶創造力 除了大小肌肉的發展之外,寶寶的心智認知能力也與創造力緊密相依。陳秋鳳表示,寶寶的的心智認知能力包括記憶力、語言能力、對空間與方位的辨識能力、數字能力……等,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增長。 一般而言,嬰幼兒的心智認知發展,會影響到寶寶未來的語言表達能力及學習能力,通常1歲多的孩子只能用單字或疊字溝通,3歲的寶寶,就可以講出一連串有組織且有意義的語句;到了4歲,寶寶則已能表達出內容更充實且完整的話語。如:3歲的孩子在幼稚園放學後,能向爸媽簡單表達他今天在校園裡聽到且記得的內容,在數字能力方面,能從1數到3;到了4歲的孩子,除了講述今天發生過的事情之外,還能與父母進行討論,在數字能力方面,也進步到能從1數到5,對於前、後、上、下、左、右的空間感基本概念,也較3歲時來得好。 生活能自理創造力加分 在生活中,寶寶在食、衣、住、行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影響日後發展創造力的要點之一。陳秋鳳說,自寶寶4∼6個月大開始,在飲食方面,我們開始為他補充副食品,到1歲半,則開始讓寶寶嘗試完全固體的食物,這都屬於生活自理能力中的「進食」部分。 其他如如廁、穿衣等,寶寶出生後,從包尿布到1歲多,聽話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逐漸發展,我們會漸漸減少孩子包尿布的時間,固定每隔幾小時如廁,或要寶寶想上廁所時,要告訴大人等,這都是寶寶學習生活自理的一環;3歲的孩子可能在上廁所時,能自己脫褲子,但卻需要大人幫忙穿好褲子,但到了4歲,他就能自己穿脫自如,在生活行為中,各方面都愈來愈成熟、精準。 同樣地,在幼稚園裡的寶寶,3歲時自己吃點心,可能會吃得滿地都是,到了4歲,他拿湯匙的技巧變好了,能夠自行吃得很乾淨,並遵守用餐禮儀。 社會化行為寶寶創造力大跨步 陳秋鳳說,創造力的涵蓋範圍非常廣泛,因此寶寶的社會化行為,也與之相關。嬰兒在4∼6個月大時,就能辨識大人的臉部表情,並隨之作出情緒反應,若有人對他表現出很兇悍的臉,寶寶可能就會感到害怕並哭泣,也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發展。 在情緒發展方面,通常愈小的孩子自我意識愈強。以2歲前的寶寶來說,在此階段仍尚未社會化,慢慢地,當他3歲上幼稚園後,踏入團體生活,雖然開始和別人接觸,但仍比較自我,例如玩玩具時,會自己玩自己的,不想和別人一起玩,也較少和他人有互動、討論;然而到了4歲之後的孩子,他們開始會喜歡和別人互動與分享、討論、輪流、等待,過程中當然也可能伴隨著爭執,例如:玩具互不相讓、破壞別人完成的成品……等,但在爭執中,孩子就會有社會化的情緒發展,這時,老師與家長或照顧者,就應該扮演引導的角色,讓孩子學習如何處理這樣的狀況,如:讓孩子討論是否能一起玩,或是輪流玩等概念,讓寶寶在同儕中互動關係更加良好,也能促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5大創造力要素造就小小智慧王 陳秋鳳表示,一般來說,創造力有5大要素:敏捷力、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進力。除此之外,好奇心、想像力、冒險性,則偏向心理層面的創造力要點,通常涵蓋在創造力5要素之中,分述如下: 1.敏捷力:指的是對任何事情都比別人更敏銳,能夠細微觀察週遭的人事物不同變化的能力。如:當媽咪換了髮型,孩子能夠馬上察覺,並說出哪裡不同,這就是敏捷力。 2.流暢力:當孩子的思維總是比別人來得周密、寬廣,在妳提問時,能想出很多方法或是提出很多想法來解答的能力。如:問孩子停電了該怎麼辦?他能說出很多停電該的事情,或是沒有電該如何處理等,並舉例說明,這就代表了孩子的思考相當流暢。 3.變通力:意指當孩子在資源不足時,能找出變通可替代的方法,這就是變通力,也是遇到問題,能夠想辦法解決的能力。如:孩子想運用粗吸管作美勞作品,手邊沒有材料,但他卻能想出以竹筷子或樹枝替代,這就是變通力,有變通力的孩子,思考不會死板,當遇到問題時,會馬上想其他方法來解決當下所面對的難題。 4.獨創力:有的孩子總是能夠利用身邊找到的物品,不需要大人教導,就會自己動腦筋思考,將自己的構思化為實際,組合成意想不到且有創意的玩具或作品,這就是獨創力,也是其他人模仿不來的創意。 5.精進力:當孩子具有獨創力後,也需要具有精進力,也就是好還要再更好,會自己追求進步的能力。如:當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在畫爸爸媽媽時,他不只會畫出爸媽的樣子,還會進一步想出爸媽喜歡什麼樣的打扮衣著,以畫筆描繪出除了臉之外,更貼近實際上父母的樣子,讓畫作更豐富充實。這樣的孩子通常會要求自己不只是完成就好,還會希望自己能做到比別人更好的程度。 寶寶擁有創造力好處多又多 陳秋鳳認為,一個有創造力的孩子,會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太會依賴大人,因為他懂得自己去找快樂、找事情做,也很樂意說出心裡的話,不會彆扭,個性比較開朗,忍受挫折的能力也較高,且有創造力的孩子,大部分在藝術方面都會有不錯的表現,這是因為他的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認知能力等,都比同齡的孩子來得好,因此也表現在他的塗鴉、美勞創作中。 此外,這樣的寶寶與他人的互動也會比較大方,是人見人愛的孩子,因為擁有創造力的緣故,他會常發表出令人激賞的作品或言論,容易獲得同儕的認同,相對地,就能建立絕佳的人際關係。 由於嬰幼兒階段是寶寶發展創造力的關鍵時期,因此學前教育是最能萌發其創造力的要點,創造力就如同一棵小樹苗,當我們細心灌溉,日後就會開出繁茂的枝葉;反之,在這段關鍵時期,大人沒有適度引導,甚至是揠苗助長,等到孩子進入小學的制式課程中,就很難再激發孩子的創造力了。 3要點 激發寶寶創造力 陳秋鳳表示,要激發寶寶潛在的創造力並不難,只要有心培養,妳的寶寶就能成為小天才!要激發寶寶的創造力,首先有3個要點: 1.多鼓勵、給孩子探索的機會──當我們想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時,我們首先要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營造可供探索的環境,並且多鼓勵孩子多方探索發展。例如帶孩子到郊外踏青,孩子在觀察花圃、植物時,就應多鼓勵他們去看與想像,並滿足他們的探索心理。 在家中,也可時常移動家中擺設的物品,讓孩子去發現今天家裡有哪些地方不一樣,請孩子說出來,以及這樣的改變是好或不好,和孩子互相討論,都可以促進孩子多觀察、發表,引發他追根究底的精神。 2.順應孩子的興趣──若孩子對昆蟲有興趣,爸媽就可提供他相關的圖書、影片,並帶他到野外或博物館去探訪,不僅可以激發他的興趣,還能夠滿足他的好奇心。通常有好奇心、想像力的孩子,多數會勇於探索,因此「勇敢」也是激發創造力的重要關鍵,若孩子碰到挫折就想放棄,就應多鼓勵他,培養寶寶不畏艱難的精神。 3.讓孩子身體力行──若寶寶很喜歡動手做東西,爸媽就可趁此機會將家中的瓶瓶罐罐洗乾淨,讓寶寶多動手,順應自己的想像力,身體力行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獨創性作品。由於孩子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必須動腦思考,並想辦法解決在創作時所碰到的難題,當他想出方法又付諸行動後,就會產生結果,若結果能夠滿足他,就能提高寶寶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又獲得大人鼓勵的同時,就能增強他的成就感,成為良性循環。因此有創造力的孩子,是需要大人適時地發現與引導、鼓勵。 4小技巧 誘發潛藏創造力 1.當孩子充滿好奇疑問時要順勢引導。許多父母因為工作忙碌而忽略孩子的需求,因此陳秋鳳建議,在孩子問問題的時候,不要露出不耐煩的神情,或是切斷他的問題,而是應該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思考。 2.多參與孩子的活動。在忙碌一天回家後,可多和孩子分享今天發生的事情,也鼓勵孩子說出他的一天,或多和寶寶一起玩玩具。假日時,多和寶寶共同出遊,增加親子互動,不僅可培養親子間的親密情感,也能激發孩子多元的想法。 3.親子共讀。親子共讀是培養爸比媽咪和寶寶之間親密感依附的好方法,妳可講故事給寶寶聽,或讓寶寶講給妳聽,有時候也可以手偶或玩具進行角色扮演,或和孩子一起到博物館、圖書館等地方,欣賞展覽、藝文活動,給孩子文化的刺激,只要提供寶寶多一點素材,他就能比別人多一些練習的機會,妳也能融入孩子的世界。 陳秋鳳表示,寶寶的潛力無限,只要父母與照顧者多用心,運用3要點與4個小技巧,就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發揮無限可能性,讓妳的寶寶成為創造點子小天才! 陳秋鳳小檔案 現職:臺北市東門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兼園長 學歷: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經歷:臺北市新生基督教會附設私立新生幼稚園教師、臺北市萬芳國小附設幼稚園教師兼園長

增進精細動作的活動

2012年08月01日
公開
39

以下活動可改善手的協調性、手肌力、書寫控制技巧、手眼協調。 I.改善手之協調性及手肌力的活動 1. 黏土 ◎ 讓小孩用手指捏、壓黏土、雙手搓 湯圓、壓扁小球、捏出各種形狀。 ◎ 將黏土搓成長條、繞成麻花狀。 ◎ 用棍子桿成麵糰或捏造各種形狀、或拿杯子或瓶子來滾壓 湯圓。 ◎ 用塑膠刀將黏土條切成一段一段。 ◎ 用模型將黏土壓成不同的造型。 2.簡單又能促進手指捏拿功能的玩具 ◎ 組合樂高積木、可轉換形狀的玩具(如機器人、魔術方塊)或拼裝模型。 ◎ 玩堆積木、套套杯遊戲。 ◎ 將不同種類的小東西分類。 ◎ 用手指或手指式的布偶玩遊戲。 ◎ 用繩子串小珠珠、或將通心麵串成手環。 ◎ 用小夾子夾東西、看圖案卡插洞洞板。 ◎ 以眼藥水瓶滴顏料的方式畫畫。 ◎ 拿橡皮擦擦東西、使用衣夾、髮夾夾東西。 3.應用紙、筆(鉛筆或原子筆)、剪刀的遊戲 ◎ 摺紙遊戲:摺紙成扇狀、籃狀或其他形狀。 ◎ 做紙環 並將之穿成鍊子。 ◎ 用紙藤或將紙剪成條狀 做編織活動 或打簡單的結。 ◎ 從雜誌和報紙上撕下物品的圖案。 ◎ 將筆當成指揮棒來指揮、繞圓圈或打節拍。 ◎ 用大小合適的剪刀來剪出一些簡單的圖案或形狀 可剪成不同重量、厚薄的紙。 4.硬幣活動 ◎ 將硬幣一個個疊高、撿起硬幣、將硬幣放進撲滿。 ◎ 將硬幣由手指尖挪到手掌心 再由手掌心挪到手指尖、用一隻手從口袋掏出硬幣然後投錢幣至撲滿或投幣孔。 ◎用拇指、食指、中指三隻手指翻轉硬幣;在食指及拇指間滾動硬幣;旋轉硬幣等。 5.日常生活常用的活動 ◎ 練習扣釦子、拉拉鍊、穿鞋帶。 6.其他活動 ◎ 彈鋼琴、打鼓、打字 ◎ 魔術戲法、玩魔術方塊 ◎ 用手撕紙、折斷樹枝 II. 改善書寫控制技巧的活動 1.在圖案內著色的活動(圖案可大可小)。 2.練習畫^^^^^^^^^^^^^或000000000的線條。 3.描圖活動。 4.連連看及畫線走迷宮的活動。 5.用小刀沿著線割。 6.玩直線或井字遊戲。 III.改善近端關節肌肉穩定度的活動 1. 坐T型凳。 2. 推獨輪車。 3. 四肢著地橫著走。 4. 用單腳站立。 5. 用單腳或雙腳跳、袋鼠跳。 6. 以膝蓋彎曲、腳踏地的姿勢做仰臥起坐。 7. 躺在滑板上,用雙腳快速地蹬牆出去,並維持手腳懸空的姿勢不掉下來。 8. 玩有阻力的活動。例如:可以玩雕像遊戲:讓小朋友假裝自己是雕像,而不能被別人移動或推倒;可互推椅子、球或是枕頭;或玩推牆遊戲。 9. 海灘球遊戲。可以以手撐地,雙腳抬起來踢球, 如果這個活動太難 可以讓小朋友躺著 用腳或手把球扔向天花板。 10. 玩一些需精細動作的遊戲。例如 樂高遊戲、射擊彈、丟飛鏢等等。 IV. 能促進動作計畫能力發展的活動 1.玩障礙賽。包括5~7個步驟,要求不同的動作能力,而且具有挑戰性。例如先雙腳跳再單腳跳,再雙腳跳、前滾翻、繞著椅子螃蟹走、走彎路、單腳跳圓圈、盤坐等等。 2.和小朋友玩模仿動作或模仿身體姿勢的遊戲。例如”老師說”的遊戲。 3.如果小朋友沒辦法完成他的活動,可以用口語或以身體動作的暗示來帶領他。 4. 模仿拍手或踏腳的動作。 V.改善手眼協調的活動 1. 玩需用兩隻手的活動。例如 樂高積木、畫圖、穿珠珠等等。 2. 丟沙包或球到桶子或目的物中,當小朋友沒丟中時,要告訴小朋友為什麼丟不中,例如 太高、太低、太近、太遠,讓小朋友去檢視這些資訊。 3. 拇指按順序碰觸其他手指的活動 (一手或兩手 張眼或閉眼) 4. 玩需越過身體中線的丟擲活動 丟球 沙包 丟飛鏢等等 5. 在黑暗中 玩手電筒照明遊戲 PS.精細動作不佳的小朋友做這些活動是不愛的,所以在進行​時,還要考慮到當下情緒轉換的問題,事實轉換活動 佳句註記~ 每個生命都會給自己找出路。父母親要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這樣孩子自己才會對自己有信心。-from:侯文詠 晨讀10分鐘:成長故事集-我的天才夢 學會放手… 別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不要踐踏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孩子還小”是全世界最害人的藉口。要從小開始…越大…越難。 父母無法幫孩子承擔一輩子。孩子需要放手才會成長,請給他們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學會"生活"......

怎樣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

2012年07月29日
公開
55

語言的掌握對幼兒智力發展有重要意義,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又是整個幼兒期語言訓練的中心環節。怎樣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呢?   (1)為孩子創造發展口頭語言的良好環境。家長平時應努力營造出發音正確,用詞恰當,語法規範,聲調自然而適中的環境。同時,要充分利用廣播和電視中的兒童節目,讓孩子多模仿正確的語言,使孩子增加詞彙,學習表情,豐富語調,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豐富孩子的生活知識。豐富的生活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源泉,家長應該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觀察各種事物,擴大孩子的眼界,增長知識,從而豐富孩子說話的內容,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3)讓孩子多講、多練習。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有意識地尋找孩子善於表達的話題,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一,多引導孩子談論自己的見聞,家長可以運用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把自己從各方面獲得的印象講給家裡的人聽,在孩子要講的見聞中,有些事是家長不知道的,為了讓大人明白,他就要努力把話說清楚,這樣就訓練了孩子獨立、連貫講述的能力。 第二,指導孩子看圖說話,眾多的教育經驗證明,讓孩子在成人的指導下觀察和講述圖片,是提高他們口語水平的有效方式。家長不妨多利用一下這種方式,讓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色彩鮮明、形象突出的圖片、兒童刊物、圖畫故事書等。家長可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看圖說話,這就需要家長在講每幅圖前,自己先看一遍,然後想好給孩子提幾個問題,才能與孩子的智力水平相適應。    此外,還可以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與來訪客人講話,或者讓幾個孩子辦一個講故事比賽,看誰的故事念得好等,這些都既能增加生活情趣,又能鍛鍊孩子的口語表達. 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attentiveness/post/1313268274

“快樂家教”50條

2012年07月28日
公開
46

幼稚園   1. 當孩子鬧情緒時,請不要恐嚇孩子:“你再鬧,就讓幼稚園的老師把你關起來。”   2. 請不要誇大幼稚園的美好:“幼稚園裏什麼都有。”   3. 請給孩子準備便於穿脫、透氣功能好的衣褲、鞋襪,最好不要穿背帶褲、連褲襪。   4. 孩子如果還不會穿脫褲子,請教會孩子在出現便意時,及 時向 老師尋求幫助。   5. 送孩子入園時,家長不要與孩子過多糾纏,請給孩子一個堅定的微笑,並進行積極暗示:寶貝今天一定會過得非常快樂。   6.接孩子離園時,請不要過於緊張,開口就問:“今天有沒有人欺負你呀?”   7.請嘗試與孩子重溫快樂:“今天你過得快樂嗎?幼稚園裏發生什麼有趣的事了嗎?”   8.請教給孩子正確的與人交往的方式,切忌動手打人或咬人。   9.如無特殊事宜,家長請不要中途來探望孩子。   10.請教孩子辨識自己的物品,如衣褲、鞋襪、手帕、玩具等。   11.孩子如有特殊病症或對某種食物過敏,請在入園時及時告知教師及保健醫生。   12.請堅持送孩子入園。當孩子因病不能入園時,別說:“算了算了,病了還上什麼幼稚園。”最好告訴孩子:“今天生病了可能不能上幼稚園了,沒關係,等我們好了再高高興興地上幼稚園。”   13. 為安全起見,接孩子離園時,請領著孩子跟老師說聲“再見”。   14.請當著眾人的面大聲表揚你的孩子。如“我們家寶寶現在上幼稚園都不哭了,真棒!”“上了幼稚園後,吃飯可乖了。”   15.在家休息時,請儘量與幼稚園的作息時間安排保持一致。  小學   16.請別嚇唬孩子:“你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學校去,讓老師好好管教你”、“坐不住,老師就會罰你的站”。   17.請別打擊孩子:“上學一坐就是一天,你這調皮,看你麼辦哦。   18.請別詢問孩子: “今天有沒有挨老師批評?”、“你們班有沒有同學欺負你?”   19.請別同情孩子:“吃飽了嗎,學校的飯菜沒有家裏好吃吧?真造孽!”   20.請別動不動責駡孩子:“你怎麼這笨,這簡單的題都算不清白。”   21.教會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避免引發老師與家長之間的誤會。   22.請鼓勵孩子獨立做作業,家長不要“陪做”,這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   23.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孩子學習時,家長不要打麻將或將電視的音量開得過大。   24.有必要向孩子強調安全用筆,不要拿筆尖對著他人或自己。   25.整理書包、背書包是孩子的事,家長最好不要插手。   26. 孩子完成作業後,家長請及時認真檢查, “已閱” 不是隨便簽的。   27.孩子因賴床導致遲到,或因個人的原因造成作業未能按時完成的,家長請不要幫孩子撒謊、找藉口。   28.學校安排孩子值日做清潔時,家長不要越俎代庖,告訴孩子:“你是班級的主人,這是你應該做的。”   29.請合理安排孩子的零花錢金額,以免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   30.請給孩子一些玩的時間。  國中   31.請不要雙眼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考試分數:“這回摸底考試考了第幾名?”   32.請不要“剝奪”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最好別跟孩子說:“你搞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事不要你管。”   33.當孩子成績出現下滑時,請及時與孩子分析原因,不要“威脅”孩子:下次要是再考成這樣就會麼樣麼樣。   34.請不要盲目攀比,用別人孩子的長處比照自己孩子的短處,總是把“你看看人家……”掛在嘴邊。   35.當孩子有所進步時,請給孩子一個賞識的表情,並告訴他:“你所付出的努力,我都看在眼裏呢。”   36.請給孩子一定的自我空間和時間,不要充當“監控器”。   37.對孩子擔任班幹部一事,請尊重孩子的意見,最好不要以“現在學習任務這麼重,當班幹部吃力不討好”加以勸阻。   38.開完家長會後,請將老師的表揚放大,把老師的批評以建議的方式委婉地轉達給孩子。   39.孩子對友誼的渴望進一步加強,請給孩子一定的交友空間,不要在孩子的面前直斥他的種種不良。   40.與孩子發生矛盾時,請不要再用簡單粗暴的打罵方式來維護你的威信。   高中   41.當孩子抱怨對學校或班級不滿時,家長請不要輕易跟孩子許下轉學、轉班的承諾。   42.當孩子表現出對某個異性有特殊的好感時,家長不要如臨大敵,與其幻想用隔離、訓斥等快刀斬亂麻的方法加以制止,不如找機會說說自己的青春往事。   43.請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復嘮叨一句話:你要抓緊時間搞學習呀!   44. 當孩子的學業不見起色時,請不要妄下定論:“你根本就不是讀書的料。”   45. 請不要給孩子增添心理負荷:“你是我們全家的希望,將來一定要考個好大學。”   46.當孩子對某個老師表示反感時,家長可以跟老師溝通瞭解情況,不要片面地認同孩子的觀點。   47.當孩子表示對某個同學看不慣時,家長不要充耳不聞,耐心聽完孩子的抱怨後,請告訴孩子:做好你自己。   48.請不要在孩子學習時,時不時送吃的送喝的。你的這種關懷,在不經意中可能會成為孩子的負擔。   49. 請不要在未征得孩子的同意之前,一意孤行翻查孩子的抽屜或櫃子。   50.當孩子出現厭學情緒時,請先按捺住你想發火的衝動,拍拍孩子的肩膀,告訴他你可以理解他的心情,只希望他在決定放棄某件事前先盡力而為。

小兒中耳積水 不是洗澎澎的錯

2012年07月25日
公開
52

【聯合報╱黃學信�壢新醫院耳鼻喉科主任】 2012.07.21 02:37 am 小朋友容易感冒,長時間感冒可能併發鼻竇炎和中耳炎、中耳積水,積水後會出現耳朵悶塞感和聽力變差,小孩則會表現出抓耳朵或敲頭的動作。 洗澡耳進水 有耳膜擋住 聽到中耳積水,許多爸媽會表示, 我幫小孩洗澡都很小心,沒有跑水進去啊?甚至有奶奶在門診直接責怪媳婦,幫小孩洗頭怎麼沒有注意?這些其實都是對於中耳積水的誤解。 中耳積水並非洗澡時耳朵進水。中耳積水和中耳炎多伴隨上呼吸道感染,因為上呼吸道感染會造成黏膜充血水腫,而黏膜水腫會塞住耳咽管,使中耳腔的分泌物無法經耳咽管排送到喉嚨,積水長時間累積濃縮,就會造成耳塞感、聽力障礙,甚至耳膜破裂。 外耳和中耳間,有層像鼓面一樣的耳膜,把耳道和中耳腔完全分隔開來,洗澡時水流進耳朵後,會被耳膜擋住,除非耳膜有破孔或者植入中耳通氣管,否則水不會跑進中耳腔。 保護外耳道 耳垢別亂挖 另外,許多家長常問小孩耳垢塞住,聽不清楚,是否要定期清除?耳垢是外耳道盯聹腺分泌物和皮屑混合物,有保護外耳道、阻擋異物入侵,以及部分殺菌功效,平常最好不要挖。 有時耳屎因泡水膨脹,形成像把沾水衛生紙團塞到耳朵的耳塞效果,確實會造成聽力變差,甚至容易引起外耳炎,此時才需要清耳垢,一般乾燥的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挖,自己會掉出來。 耳膜破了,為什麼還聽得到?耳膜完整或破裂,聽力差距約15至20分貝。耳膜除了保護中耳腔,還負責共振和把音波放大。就好像大鼓破了洞,敲起來聲音變小,但不是完全沒有聲音。所以,小朋友挖耳朵不小心傷到耳膜,還是可以聽到聲音。 外傷性耳膜破裂,如果沒有外來物殘留耳內,只要保持乾燥,絕大多數破洞會在一個月內自行癒合。 先天性聽障 互動難察覺 聽力障礙也是臨床常見的問題,不少家長問:我的小朋友叫他都有反應,也會發出哼哼的聲音,怎麼會有聽力障礙?其實,先天性聽障如果沒有在出生時篩檢出來,多半會拖到兩、三歲,因語言發育遲緩才被發現。小兒先天性聽障發生機率約千分之一,以去年出生的20萬新生兒來說,就有200個孩子聽力異常。 父母親和小朋友溝通時,經常較為親暱,並配合肢體動作,加上許多先天性聽障僅部分聽力或單耳受損,並非全聾,此時家長便會質疑,孩子跟我的互動很好,為什麼聽力會有問題。 有些孩子則是說話能力明顯發展較差,家長常認為是舌繫帶太短?舌繫帶太短會造成吐舌音、捲舌音之類的構音困難,也就是口齒不清或講話像是含滷蛋,但對於「爸爸」、「媽媽」,這類不需要用到舌部運動的發音,不受影響。 小孩不說話 先檢查聽力 小孩不會講話,主要因為聽力障礙或腦部發展遲緩,建議先做聽力檢查,確認聽覺狀態,再進行下一步治療。 耳膜隔開外耳和中耳,水流進耳朵不會跑到中耳腔。呼吸道感染若造成耳咽管水腫,導致中耳分泌物無法順利排放到喉嚨,就形成中耳積水。積水過久,可能影響聲音傳導,使聽力下降。 圖╱廖珮涵繪製 【2012/07/21 聯合報】@ http://udn.com/

腸 病 毒 的 迷 思

2012年07月23日
公開
54

台北榮總小兒部感染科主任湯仁彬醫師 夏日炎炎,腸病毒原為夏季的兒童感冒,年年都來的腸病毒,原本不引起人們的恐慌,但在1998年夏季腸病毒71型在台灣肆虐,造成兒童致命高達78名,之後人心慌恐,大家思考方式的改變,認知腸病毒的可怕,在夏季來臨的時刻,面臨相同的困擾,暑期大型活動叫停,部分縣市幼稚園、托兒所停課,夏令營、游泳活動相繼取消,造成家庭中生活作息的步調紊亂。衛生單位發布新聞稿報導腸病毒,多次召集醫學專家會議,成立緊急動員小組,政府官員的憚竭心力,不斷的呼籲防治之道,期望能平息民眾的不滿及惶恐。醫療上因病情嚴重,人命關天,但見爭議性的治療,極昜引致醫病緊張及糾紛。腸病毒不是憑空而降,是什麼因素造成腸病毒的高致病性,這是吾人須深思的問題。加強瞭解腸病毒,適當預防及治療,降低發生率及增加治瘉率。 腸病毒是什麼 為腸病毒為小型RNA 病毒、核心小,溫暖天氣下非常活潑。腸病毒為幼兒及嬰兒常見的發燒性疾病。手足口症及咽峽炎。自然在腸道中。包括柯沙奇A(23種)。B病毒6種,伊可病毒32種,腸病毒(68-71型),小兒麻痺病毒(3型)等 流行病學 人類為惟一宿主,游泳池,公共浴池,衛生環境污染的地方易感染。由口傳入,在口咽部及部分腸道增生,經淋巴入血液中,傳至全身各器官,包括皮膚、黏膜、心臟、中樞神經、肝臟、呼吸道,潛伏期約一至五天,較嚴重的腦膜或心肌的侵犯約7至10 日,病毒在口咽部停留約5-7日,在腸道中排出可經6-8週。大多數的感染沒有症狀,幼兒及嬰兒為常見感染的一群。 腸病毒的臨床症狀腸病毒可有不同的表微,不同的症狀。兒童主要的表現為發燒,手、口、足症: 水泡、丘疹、咽峽炎 ; 口腔上顎未端咽峽水泡,潰瘍,主因腸病毒種類不同,其喜歡侵犯的部位亦不同,而造成各式各類的疾病,例如柯沙奇A型比較喜歡侵犯皮膚以及黏膜,而柯沙奇B 型病毒會引起許多器官的病變(例如心臟、肋膜、肺臟以及肝臟),腸病毒各型多可侵犯腦膜、運動神經以及腦細胞,造成無菌性腦膜炎、麻痺現象以及腦炎,所以腸病毒可以引起各式各類的症狀,輕者像是一些感冒症狀、咽唊炎、口腔潰瘍等上呼吸道疾病或皮膚出現疹子或水泡或噁心、嘔吐和拉肚子等的腸胃道症狀,重者出現腦炎、肺炎、肝炎、心肌炎、胰臟炎甚至造成死亡。 診斷及治療: 腸病毒的診斷包括臨床及實驗室檢驗,確定由何種腸病毒引起,單純性手足口症及咽峽炎,多為自瘉性,數日內可恢復,不必擔心。大多數的症狀輕微,無特殊之治療方法,大多為症狀性的支持療法。因為腸病毒在腸道中可存在6-8週,故須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糞便、口鼻分泌物,且處理完畢立即洗手。在感染期間,學童儘可能在家休息,以避免傳染給同學。在家中的處理亦應特別小心,儘可能避免親密接觸,不要親小朋友。如果出現皮疹、口腔潰瘍、口腔發炎、流口水、發燒、手腳冰冷、冒冷汗等不正常現象,一般神經併發症是在發疹2-4天後出現。有嗜睡、意識不清、煩燥不安、無故驚嚇、肢體麻痺、抽慉、頭痛、嘔吐、呼吸困難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應應儘速就醫。有厲害咳嗽、心跳很快、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的情況要迅速就醫,因可能是心肌炎、肺水腫或腦炎腦壓高的表現。 避免與孕婦、新生兒及小孩接觸應儘速就醫。 腸病毒的防治 由於腸病毒血清分型多,其特異性抗體持續數月至數年,無法得過一次終身免疫,除小兒麻痺外,沒有預防的疫苗,民眾注意增強個人之免疫力: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加強住家個人衛生,尤其需勤洗手,確實以肥皂洗手,以擦手紙擦乾。達到清潔、消毒的功效。所謂濕搓沖捧擦,濕; 水龍頭下把手淋濕;搓; 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摩擦;兩手從手背、手指、手掌再到手背仔細搓揉;沖;用清水將雙手洗淨,捧; 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擦; 用乾淨的紙巾或烘乾機將手擦乾、烘乾,如此才能確保將雙手洗淨。 腸病毒來環境污染的地方,故感保持環境的清潔尤其重要,注意環境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最重要是在流行時期避免涉足公共場所,另外患者的兒童及成人,應避免與他人親密接觸,以防感染他人。

感統問題�螃蟹車橫著走? 小心成感覺統合失調元兇 

2012年07月20日
公開
49

桃園6個月大男嬰會仰臥起坐,且他4個月就會坐螃蟹車了。但是,螃蟹車該不該坐?非得坐時該怎麼坐才恰當?醫師表示,只能當成輔助工具,若成天坐著螃蟹車,可能會導致日後感覺統合的發展異常。 記者蔣文宜�專題報導 許多三代同堂,或是父母雙薪家庭,由於白日無法照顧小孩,因此多半會交由阿嬤等長輩照顧,一來為自己親人、二來又比較放心,不過卻時有所聞,老一輩阿嬤常會將孫仔放在螃蟹車,任其四處横走,也許只為圖個照顧方便,然而,小兒復健科醫師卻指出,在提早利用雙腳力量、缺少爬行的訓練之下,恐為造成日後感覺統合失調的元兇之一。 先來看看,為什麼螃蟹車壞處多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楊佩瑜說,雖然醫學上並沒有真正做過醫學實驗對照組研究,但是,不難想像當幾個月的小孩正興高采烈的進入探索期,如果卻受限於只能動手敲敲、用腳滑行的小空間裡,對小孩的發展絕對沒有好處可言。她並指出,有5成以上感覺統合異常的小孩,多半是爬得少的結果。 不過,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則指出,坐螃蟹車未必百分百的壞處,不過,要看家長動機正確與否,比如許多長輩動機在於讓幼兒提早學走路,可能會使得幼小身軀過早承受身體重量,加上雙腳骨骼尚未發育健全,則容易導致O型腿。 所以,張旭鎧提出若以「七坐八爬」作為成長判斷標準,那麼8個半月到9個月大,才比較適合坐螃蟹車,甚至也有骨科醫師認為,10個月之後再坐螃蟹車更好。張旭鎧提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就是若寶寶雙腳碰觸地面時,有反抗力出現時,就表示已有足夠力氣,再坐螃蟹車會比較適當。 但是要坐螃蟹車也有前提喔!他說,對於已經在學走路的小孩,1次最好坐不超過半小時,也就是螃蟹車只是輔助學走路的工具,其他時間,則必須讓小孩多爬行,或坐著自己動手玩,訓練其爬高爬低等,至於,若是將小孩成天放置於螃蟹車或嬰兒床內,常常在狹窄空間活動,則會對其感覺統合發展造成扼殺可能。 愈來愈多人知道,爬行對於寶寶感統發展的重要性。張旭鎧說,醫學界也普遍肯定爬行的好處,他舉例而言,爬行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手撐地的觸覺刺激,能夠建立手的肌耐力,有助於將來拿筆寫字的穩定度、不致容易喊手痠。 此外,爬高爬低也是種與環境互動的學習,爬行過程中視覺開始進行空間觀察,能提升未來學習上的專注力;匍匐前進的動作,鍛鍊到腹肌力量足夠,長大也較能坐得住椅子,不會出現有些媽媽常說自己的小孩好動、扭來扭去坐不住的情況。 不過,若是有些幼兒走得早且快,爬行時間不長,醫師則建議,還是可以從玩過山洞的遊戲當中,或是藉由安全的遊戲設備,爬行玩溜滑梯等彌補,因為這些過程皆有助於訓練前庭平衡與感覺統合協調的發展。

遊戲中學溝通

2012年07月17日
公開
45

文�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現在很多父母都已看到閱讀的好處,只要有空都願意拿書念給孩子聽,這是很可喜的現象。不過,遊戲還是孩子的天職,遊戲的重要性不亞於閱讀,父母除了念書給孩子聽,還須帶他去跟別人玩。 有個孩子,一歲半就被媽媽抱在懷裡親子共讀,兩歲半自己會拿著書看,是一個愛看書的乖孩子。五歲進了幼稚園,老師卻說他過動,愛打人推人。母親自己去幼稚園觀察,才發現其實孩子不是過動,而是不知道如何跟別人玩。 原來這孩子是獨生子,從小在公寓長大,不懂得如何與家人以外的人溝通。在幼稚園中,跟其他孩子玩時,他便去拉人家,或把玩在一塊兒的另一個孩子推開,自己去取代那個孩子的位置。這時母親才驚覺:當時一直把他關在公寓裡是錯的,孩子需要從小學習跟別人相處。 這個母親之前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多現代母親的想法。因為現在社會太亂,外面的世界不安全,車子多、壞人多、空氣髒,如果帶到公園玩,一個不留神,被壞人抱走就糟了;加上公園的玩具是共用的,她認為不衛生,不如讓孩子在家玩樂高。所以,她的孩子長到五歲,才第一次經驗團體生活。想不到,在公寓中單獨與母親互動的那一套,在團體不適用,於是孩子只好使用最原始的互動方式,以肢體接觸去溝通,才會被老師認為是過動。 德國人類學家艾伯斯費爾德描述過一個部落孩子的童年,他說:「三歲大的孩子就可以加入遊戲團體了,孩子其實是在團體中長大。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會解釋遊戲規則,也會告誡那些不守規則的人,例如,搶別人的東西,或愛打人會被驅逐出團體。所以孩子的『社會化』,主要在遊戲團體中發生;一開始時,年長的孩子會容忍年幼孩子的行為,但是容忍有上限,再犯就不跟他玩了。從團體遊戲中,孩子學會什麼行為會激怒別人,什麼是規則,一定要遵守。」現在很多學者都認為孩子的社會化是在同儕團體中完成的。 遊戲除了學習團體生活之外,還教孩子類化已學到的規範。美國有位心理學家在嬰兒的腳踝上綁一根絲帶,絲帶另一端綁在搖籃上面的走馬燈上,當嬰兒醒來踢腳時,走馬燈就轉動,嬰兒很快的就發現了這個關係,會一直踢,並咯咯的笑。但是一旦換了不同顏色或花樣的走馬燈,或把嬰兒床從臥室移到客廳,他們就不知道套用原來的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轉以取樂。   實驗者更發現,只要在嬰兒學習過程中,讓他們看不同種類的走馬燈,或在幾個不同環境練習踢動,嬰兒就會知道套用類似經驗,踢腳讓走馬燈轉動,獲得樂趣。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提供多樣性的刺激,對他學習的彈性(類化)是非常有幫助。因為他們知道:如果情境相似,那麼在這個情境中行得通的,在另外一個情境下,也應該可以。缺乏了這樣的彈性,孩子就不知道為什麼在家中可以跟媽媽互動的方式,在外面跟小朋友就不可以。 如果孩子需要在同儕團體中完成他的社會化,我們就要給他機會跟別人玩。書本帶給他知識,遊戲教他拿捏人際關係的分寸。「讀書」和「遊戲」是人格和智力成長的兩大推手,缺一不可。所以在念書給孩子聽之餘,也要常讓他跟別人一起玩。 在發展的理論上,「遊戲」甚至比「讀書」還重要,因為人品也比知識重要。現代社會,最後決勝負的是領袖魅力,而領袖力則必須在團體中才能培養出來。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2007/06/22 家庭版

自己做得到的─「感覺統合遊戲」

2012年07月15日
公開
50

「感覺統合」是一種人體與生俱來的神經功能,用以組織、判別來自身體與周遭環境的感覺訊息,使個體可以有效運用肢體與外界作適當的互動或反應。感覺統合理論強調三大特殊感覺系統,分別是前庭系統、本體覺系統及觸覺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必須將各種活動融入生活教養裡,以下提供一些刺激前庭系統的簡單日常活動,父母要注意讓孩子感覺活動好玩而愉快。 0∼一歲: ●抱著孩子在你的手臂中輕搖或在搖椅上輕搖。 ●抱著孩子以趴著、坐著或站著的姿勢,在你的大腿上彈跳。 ●將孩子以面朝下的姿勢攜抱並將他上下晃動。 ●抱著孩子跳舞。 ●大人坐在地板時,讓孩子坐在你的腿上,作出像划船之類的遊戲(即大人身體前後搖晃)。 ●在地板上爬或爬過枕頭。 ●在地板上翻滾。 ●將孩子抱至胸膛的高度,並將他倒過來。 ●在嬰兒座椅上彈跳。 ●坐在嬰兒用鞦韆中搖晃。 ●將嬰兒背在背後。 ●坐車。 ●游泳。 ●躺在水床上。 一∼三歲 ●玩遊樂場的器材-盪鞦韆、溜滑梯、旋轉木馬 ●在協助下玩攀爬架 ●坐娃娃推車。 ●如果孩子可以踏住踏板的話,讓他騎三輪車。 ●讓孩子坐在毯子上拉他。 ●游泳。 ●坐在搖搖椅上輕輕搖。 ●騎在大人背上,大人作小狗爬的姿勢(雙手及雙膝著地)。 ●在不同的平面上奔跑及走路,例如草地、地毯、寬的平衡木等。 ●從斜坡上滾下來、在地板上翻滾、滾過枕頭。 ●在水床、墊子或在床上彈跳。 ●在大箱子中爬進、爬出。 ●在父母協助之下翻筋斗。 (作者:台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 曾美惠 取材自育兒生活雜誌) 補充~ ★視覺發展與辨識能力 ★觸覺經驗即辨識力 ★前庭平衡覺與平衡感 ★運動覺與運動能力   ◆設計理念:球是寶寶必備的玩具之一,無論是滾動、拍打、踢的       大肌肉發展,或是抓握的手指力量,都能讓       寶寶獲得多樣化的經驗。 ◆玩法建議:1.球球搬家:把各種球放入推車中,或把球        取出,或倒在球池,再一一撿回。「取與        放」是小寶寶很喜歡的活動。       2.運用小球進行按摩,碰觸孩子的小手、小腳        或身體。       3.滾球遊戲:讓孩子以足球進行滾球活動,可先坐        下,與大人相對,兩腿張開,以腿當護欄範圍,近距離        滾動慢慢再調整距離,增加難度。孩子可以鍛鍊手臂控        制及方向控制。      4.投籃射門:搭配多功能球池鑽爬配件,利用洞口當作籃框,可以玩投擲遊戲。或當球門,讓寶寶踢球進洞。 ◆觀察重點:出生-6個月─→孩子對觸覺球的刺激感到舒服不抗拒。       6個月-1歲─→能把球放入或取出。            ─→能用雙手握住球。       1歲-2歲─→能夠用手滾球、丟球。       2歲-3歲─→能夠站立踢球。 0~6個月 以吸吮、按摩、伸展、嗅聞、觀察、傾聽為主 *奶嘴、固齒器。 *在20~30公分距離內,面對著他作表情,他會注視對方的表情。 *兩周起,為寶寶按摩;作肢體伸展。 *於床前或床旁,懸掛旋轉且發聲玩具,引導追視及誘導轉頭。 *對著他說話,他會傾聽並注視。 *嗅聞手帕、毛巾,成為自我安撫的依戀物。 *搖籃;讓其頭靠肩,扶其頸與背,左右晃;用雙手將其從腋下抱起,轉圈。 *在滾筒上練習俯趴、抬頭、轉頭。 *在不同觸感的床單上,練習俯趴、翻身。 *父母懷中坐。 6個月~1歲 搖鈴、敲擊、取物、手指動作、爬行、扶走為主 *仰躺時,自己抓腳來吸。 *拿不同質感、不同重量的玩具,再投入盒中。 *在仰躺姿勢下,握其手,將他拉起成坐姿。 *搖搖鈴、敲擊桌面、扔擲玩具。 *開關抽屜、將東西拉出來、撕紙、翻厚紙板書頁、手指鑽入洞孔中。 *拿積木、葡萄乾。 *模仿動作:用手指物、拍手、揮手再見、蟲蟲飛等。 *抱在懷中,前後左右搖晃,作寶寶體操。 *由匍匐、跪爬(膝與手掌著地)到站爬(腳掌與手掌著地)。 *牽其手,遊走。 1~2歲 以行走、攀爬、追跑、塗鴉、疊積木、按鍵、仿說為主 *身體的知覺敏感,能察覺尿布濕了、髒了。 *自己脫鞋子、襪子、褲子、使用湯匙、學習杯。 *插棒、疊積木、簡易幾何積木崁入盒、抓著筆塗鴉。 *按電視遙控器、玩具電話鍵、玩具鋼琴。 *擲小球、拋海灘球、滾接球。 *爬上爬下;爬階梯、被牽著手上下階梯、倒退著走。 *搖木馬、騎馬(爸爸跪爬,寶寶騎坐在其背上),加強平衡感。 *助行推車;坐滑行車用雙腳滑行;在浴缸中,體驗站立、行走。 *在不同地面走路、跑步;繞著家具跑;踢球、追球。 *聽簡單的指令做事;仿說;簡單的表達;哼唱。 2~3歲 聽故事、唱遊、遊樂設施、動作技巧、扮演遊戲為主 *玩水、玩沙、觸摸辨識物品等觸覺遊戲。 *穿脫褲子、鞋襪;解開大衣的鈕扣;旋轉水龍頭;擦臉、刷牙等。 *基本線條模仿運筆(圓形、正方形等);木槌敲打木釘;穿木珠;模仿將紙對摺;剪紙;丟接球、銜接玩具;將玩具歸類、排序、物歸原處。 *唱兒歌、搖擺身體、打拍子/打擊樂器。 *理解形容詞、簡易方位概念、聽指令作事情;玩具電話對話,玩扮演遊戲。 *視覺辨識兩性娃娃、顏色歸類、幾何形狀崁入、大小、套套杯、點數、簡易拼圖(三片)、簡易立體積木造型(三、四塊積木的造型)。 *投籃、老鷹抓小雞、互踩影子。 *上下階梯、攀爬架、溜滑梯、盪鞦韆、坐浪板、玩蹺蹺板、搭乘電扶梯等。 *雙腳連續跳、往前跳、從階梯上躍下、走直線、騎三輪車等技巧性動作。 *點心與三餐時,嗅聞/品嚐食物,猜猜看。

父母最愛做11件蠢事 讓孩子越來越笨!

2012年07月14日
公開
49

1.孩子想要玩泥巴,我們說:太髒了,不許玩! 注解:剝奪了孩子玩的權利,掐滅了孩子玩的天性,阻斷了孩子對事物的認知,縮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間。 ⋯⋯ 2.孩子想自己吃飯,我們說:搞得到處是;飯都冷了……媽媽喂! 注解:孩子的自主意識、孩子的動手能力就這樣被扼殺。 3.孩子有些不舒服,我們說:寶貝,我們上醫院,打點針就好了!大夫,用點好藥! 注解:我們的盲目和無知直接導致孩子成為一個缺乏抵抗力的玻璃人,讓他遭受更多病痛折磨和醫療創傷,讓世界多了多少耐藥菌和不治之症。 4.孩子想要自己洗碗,我們說:別把衣服弄髒了;水這麼冰;別把碗打碎了…… 注解:孩子眼裡原本就像遊戲的勞動,因為你,愉快的勞動變成了苦差,四肢肌肉萎縮,毫無陽剛之氣。 5.孩子上學了,我們說:你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不懂不要亂講…… 注解:孩子不敢問為什麼,怕老師說,怕同學笑話;孩子只知道接受、從眾,沒有創造力,甚至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 6.孩子學習不好,我們說: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吃好的,穿好的,什麼也不要做,為什麼連書都讀不好,你真是丟盡了我們的臉!早知道…… 注解:在孩子心裡,他們看不到愛,他們認為你所付出的一切原來只是一場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罷了。 7.孩子不知通過什麼途徑想到感恩,他對你們說:爸媽我愛你們,你們辛苦了!我們說:愛什麼愛,你拿什麼來愛?讀好書,聽話就是最好的愛。 注解:愛原來就是這樣的功利、現實和殘酷!愛的種子沒有開花就已凋謝;愛的能力還沒形成就被打擊; 8.孩子學習很好,脾氣也很壞,懶得出奇,我們說:沒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學習好,什麼都無所謂。 注解:我們忘記了,一個人先要成人才能成人的道理,我們捨本逐末,把孩子健全的人格的培養任意地踐踏。 9.孩子真的是終於是長大了,他個子比你大,可是什麼也不會幹,什麼也不想幹,他吃你沒商量!這時我們黔驢技窮了,我們說:等他成了家,有了老婆孩子就好了,可是你至於發現麻煩越來越大,越來越多! 注解:欲訴無人能說,悔,腸子都悔青了!或者乾脆做個“祥林嫂”。 10.或者他文憑比你高、錢賺得比你多,可是孩子跟你沒話說,甚至不著家,我們說:這是代溝,孩子跟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注解:可是,你難道沒有反省過,這是多麼的悲哀:我們辛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只有義務,卻缺少溫情!我們原本可以和孩子一同成長,我們原本可以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快樂,讓自己幸福的。

作家吳淡如:因為女兒,我才學會純粹的愛

2012年07月13日
公開
57

•2010-12 親子天下雜誌19期 作者:李翠卿在暢銷作家兼知名主持人的光環背後,吳淡如的靈魂,其實長期處於「飢餓」的尋覓狀態。透過靈修、透過寫作、透過追求工作的成就感,她曾經以為自己能夠走出成長階段的陰影,得到「飽足」了,但為什麼總還是有幾分失落? 「我原先以為,我已經吃到了那第六個半餅,我終於飽了;生了小熊以後,我才知道,小熊才是我的第六個半餅,有了她,我才真正滿足。」 近十年前,作家吳淡如曾在其自傳書《昨日歷歷,晴天悠悠》中,引用「六個半餅的故事」來解喻人生:有個人一直吃餅,吃到第六個半餅才飽,他就怨:「早知道我吃最後這半個餅就好,何必白白浪費那前六個呢?」 然而,人生若沒有那前六個餅,又怎麼可能會飽呢? 在暢銷作家兼知名主持人的光環背後,吳淡如的靈魂,其實長期處於「飢餓」的尋覓狀態。童年時,她渴求不足的愛;叛逆的年少,她渴求縹緲的幸福;痛失至愛的小弟後,她渴求能療癒悲傷的拯救者。 透過靈修、透過寫作、透過追求工作的成就感,她曾經以為自己已經走出陰影,得到「飽足」了,但為什麼總還是有幾分失落?直到小熊的來臨,吳淡如才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她就是自己一直在等待著的解答。 Q:請談談你的原生家庭,你父母的教養態度為何? A:我出身自一個小康家庭。我父母都是老師,大部分的人生都在平靜無波的校園裡度過,他們都是單純善良的人,但是,都不懂得如何表達「愛」。 我們姊弟從小,就在父母超高標的期望下長大。 我一直都很會念書,但再會念書也沒辦法保證每一次都可以拿滿分。記得有一次我雖然是第一名,但數學「只」考了九十四分,回家竟然被「扁」了一頓。因為我是女孩子,媽媽覺得我遲早要嫁人,她不只要求我要有好成績,還要懂得操持家事、照顧弟弟。總之,她希望我是個「全能」的小孩。 因為我天生就有點反骨,在家裡動輒得咎,在學校也受到「嚴密監視」。我有點倒楣,在我媽媽任教的小學就讀,一點「言論自由」都沒有,只要在班上稍微犯點小錯,或在作文簿上透露些許委屈,我們老師就會一五一十跟她「同事」,也就是我媽轉達,於是我回家又有苦頭吃。久而久之,我就學會報喜不報憂。 我小弟跟我一樣,也是很會念書的孩子,但父母親仍然覺得他「還不夠好」。他國中時老是「只能」拿全校第二名,因為總有個很厲害的第一名擋在他前面。雖然全校第二名也已經很好了,但我父母還是若有所失的抱怨:「你看看人家,家裡只是賣豬肉的,成績卻比你好!」 而我大弟因為比較不會讀書,一直活在我們的陰影下,但還好他是天性樂觀的人,這種壓力並沒有摧毀他。 我母親很年輕就結婚,她高興的時候很疼孩子;但不高興的時候,我們就有得好看。加上嚴格說起來,我的照顧者其實是我的祖母,這讓年幼的我十分錯亂,我不知道媽媽到底是愛我,還是不愛我?到底是欣賞我,還是不欣賞我?我一直有一種感覺,我好像永遠都不夠好。 因為這種挫折感,我十四歲就下定決心要離家生活,自己從宜蘭搭火車到台北參加高中聯考。而且我發誓一定要考上北一女,有一個堅強的好理由可以離家獨自生活。 Q:你跟父母親,一直都沒有辦法建立很親密的互動關係嗎? A:在我年紀還輕的時候,真的很難。一方面,我的父母不擅長說「愛」;二方面,我年少時的個性也很叛逆,彼此關係經常是劍拔弩張的。記得大學聯考後選填志願,我父母希望我填台大外文系,以後畢業可以當老師教英文,我偏偏堅持要填法律系。我爸怒極拍桌,我也不甘示弱拍回去;他撂狠話說不幫我付學費,我也不客氣頂回去:「誰怕誰?大不了我去打工!」那時候的我,真的倔強得像一隻鬥雞。 我那個年代,很多父母都有種奇怪的傾向:習慣把孩子的挫敗,當成是自己的恥辱。孩子學業不順、工作失利、戀愛失敗或婚姻生變,他們腦海中先想到的念頭不是「孩子在這過程中也受了傷」,而是「真丟臉」。在這種情況下,家,絕不是一個避風港。孩子在外面受了傷,必須自己處理傷口,不要帶回家讓別人耳語、讓家人「丟臉」。 我從台大畢業以後,有好長一段時間,人生陷入低潮。我寫書寫了八年,才終於突破連第一版都賣不完的窘境;在那之前,我混得很差,感情失敗、工作也遭遇瓶頸。從小就很「優秀」的我,一直自尊過剩,變得這樣落魄,根本不敢回家。甚至有好幾年,我連年夜飯都沒回家吃,免得還要承受親族們的異樣眼光跟冷嘲熱諷。 有一年,我朋友邀請我到她家吃年夜飯,夾在和樂融融的一家人裡,讓我更覺自己是個不相干的外人。那一頓飯吃得好心酸,飯後朋友媽媽包了兩千元壓歲錢給我,我當下忍住情緒,回去以後才崩潰痛哭一場。 因為心裡對「家」總有個解不開的結,加上後來小弟自殺離世,給我很大的打擊,我更怕過年了。那種喜氣洋洋、闔家團圓的氣氛簡直令我髮指。後來我索性一到春節就逃出台灣,長達十幾年都是這樣,直到生下小熊,我才有勇氣留在國內過年。 連年都不過了,更不要提參加什麼家族聚會。我連跟我爸媽獨處一室,都會不由自主的全身發毛,我害怕他們會問我那些讓我痛苦的問題。因為這種「怕」,我在外面無論發生任何遭遇,都不會拿回家講,甚至連我結婚,也是婚後才告知。 Q:你這麼晚才決定生小孩,跟原生家庭的經驗有關嗎? A:我從小就很沒有安全感。我心裡有一個缺口,一直想在愛情裡尋找可以替代親情的感情,甚至可能因此粗率的決定進入一段關係;可是,我的追尋卻都是枉然的。我一直沒辦法在愛情中找到那種無條件、純粹的愛;而像我這樣一個沒有被充分愛過的人,也很難在感情中毫無保留的付出。所以,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不對」的愛情裡載浮載沉。 我年過四十才決定要生小孩,整個懷孕、生產的過程都可以說是驚濤駭浪;但其實,我也不想冒著生命危險做高齡產婦啊。只是在我適合生育的年紀時,我身邊沒有夠好的男人、沒有穩固的婚姻,我的內心和我的人生就像是暴風雨中的一條船,隨時都可能滅頂。我對任何的「親密關係」都沒有信心,我根本沒有條件生孩子啊! 小弟的自殺,也是一個讓我對生育卻步的原因。我摯愛的小弟,一個這麼優秀的大男孩,因為被憂鬱症困住了,情關難過,竟然毫無預警就從分手女友家的頂樓跳下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教我情何以堪…… 他走了以後,我無法入睡,不斷做惡夢。辦完喪禮以後,我整整發燒了一個多月,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開始,我還想隱瞞我的父母,直到真的已經撐不住了,才打電話給我媽,說我已經不行了。 這件事,一直是我心頭的陰影,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我才終於從抑鬱的情緒裡走出來。但這片陰影太大了,加上我家族內也有親人有罕見疾病,我擔心那可能是烙印在基因上的缺陷,更沒有勇氣生小孩,我怕把這憂鬱的因子遺傳給下一代。 等到我的內心恢復平靜,變得足夠堅強,而且一切都水到渠成以後,我已經不再年輕,錯過了適合生育的年紀。雖然我好像活得很充實,但不管我人生贏得什麼,都好像還是有點孤獨……到那時候,我才迫切的想要有個孩子。 Q:你決定做人工受孕前,就已經充分了解自己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嗎? A:我完全了解。五個月時,我就知道雙胞胎的其中之一已經胎死腹中。後來,又引發妊娠毒血症,肚子裡充滿好幾公斤的腹水,怎麼抽也抽不完,壓迫我的五臟六腑,我連呼吸都有困難。施打降血壓藥以後,胎兒心跳反而下降。不得已,只好提前剖腹,術後又因為感染,差點導致敗血症,緊急又轉院…… 這些風險,我都有心理準備,我早就知道我必須與死神共舞。這段期間,有許多人建議我中止妊娠,但是,我一直有點「亡命之徒」的性格,寧可戰死,也絕不投降,對於我想做的事,我是不會放棄的。 我沒有心理準備的是,我的生產過程竟然會掀起這麼多風風雨雨。從我住院的第一天,醫院就被媒體包圍。有些狗仔記者為了搶新聞無所不用其極,故意推擠我的家人製造衝突、喬裝成送飯的人進入病房想要強行拍照,什麼整型肚皮、用假名開刀等各種匪夷所思的謠言更是傳得滿天飛。我處於生死交關,卻還要應付醫護人員、經紀公司動不動就驚慌失措的來詢問:「我們要怎麼對記者說?」 連命都快保不住了,還要對世人交代,人生真的是太荒謬了。 我一直到出院後才發聲明稿澄清,其實,當時我真的也不在意記者會怎麼寫了。我的小熊跟我一樣,也在與死神拉鋸。因為早產,她之前曾中重度腦出血、視網膜剝離、心臟閉鎖不全。對我來說,什麼得失毀譽我都不管了,這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比她的生命更重要。 Q:有了小熊以後,你的人生有什麼不同? A:我看著小熊走過鬼門關,每天一吋、一吋的長大,那種感動筆墨無法形容。我真的相信,這世界上有奇蹟,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小熊真的是上天給我最貴重的禮物。自從她出生以後,我每天都祈禱、感恩,發自內心感謝上帝賜給我這麼完美的孩子。 我常覺得,小熊是上帝差派來解救我的天使。因為她,讓我這樣一個從小缺乏愛的孩子,終於學會何謂「純粹的愛」。在我過往的人生中,我一直到處尋找這種感情,卻苦無覓處。但是,在生養孩子的過程中,我開始明白了「純粹的愛」是怎麼一回事,我百分之一百、不求回饋的愛我的小熊。原來,我是可以這樣付出感情的,而且,我在付出中,得到無比的快樂。 我媽媽常來看小熊,她很愛這個外孫女,總是仔細端詳著小熊,百般愛憐的說:「唉唷,為什麼以前看自己的囝仔,攏無這呢古錐?」讓我啼笑皆非。 因為小熊,我努力去修補跟上一代的關係。現在,我終於不再害怕春節了。我願意跟我的小熊,還有我的家人們,在一起享受我過去無法體會的「天倫之樂」。小熊變成重新連結我們的樞紐,她真的是一個奇妙的天使。 Q:你對小熊有什麼期望? A:我只希望我的小熊可以活得快樂,成為一個擁有樂觀性格、能夠平和看待世上萬事的人。至於其他,我沒多想。 我不是一個年輕的媽,我祖母當阿嬤的年紀,大概只比我當媽的年紀大三歲。我唯一擔心的是,自己可以強壯陪伴小熊的時間到底有多久呢?但我會盡我所能,維持最佳狀態,給她最多的愛與幸福。 引用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9169&page=1親子天下

10招•哄寶寶乖乖入睡

2012年07月10日
公開
62

有些寶寶想睡時很「番」,跟媽咪「盧」半天,就是不肯乖乖入睡,如果妳也曾試過很多方法都無效,或許是細節不對,也許是還沒找到他喜歡的睡眠儀式。試試本文10招,靈活運用,相信可以找到最適合的方式。 新手媽咪在育兒過程中,最困擾的問題之一就是寶寶的睡眠,很多人誤以為嬰兒除了吃就是睡,其實,根據英國專門研究兒童睡眠問題的學者發現,寶寶跟成人不一樣,並不是那麼好吃好睡,且成人若累了,活動就會減少,但有些寶寶是即使累了,活動力卻超驚人,哭鬧不休又難以哄睡。 書田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醫師陳永綺表示,每個寶寶的特質都不一樣,運氣好遇到好帶養的寶寶,只要累了不用哄就能乖乖入睡,但也有些「磨娘精」寶寶,具有某種特殊氣質,確實會困擾著新手媽咪。不過,她強調,每個寶寶都有自己適合的睡覺方式,排除身體不舒服等生理病痛外,如果媽咪試過許多種方式都行不通,可以交錯著使用,一定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寶寶的好方法。 1.音樂 陳永綺醫師表示,只要不是太過於吵鬧的音樂,都可以讓寶寶睡眠時聽,這同時也是讓他接觸音樂最好的時機。除了媽咪自己唱外,也能選擇有歌聲的童謠、輕柔的音樂,或者類似古典樂的協奏曲等,當然也可以父母本身的興趣來做挑選,最好避免太過活潑、輕快、會振奮人心的節奏。 ◎好用度:★★★★ ◎辛苦度:★ 唱小星星(暱稱:小燕子) 我覺得這首歌比較溫和,除了這首歌外,也會唱無敵鐵金剛,不過,這首女兒會更不想睡;在哄女兒睡前,還是會小小的玩一下遊戲,什麼遊戲都行,之後再哄她睡覺。白天哄睡時會開著燈,到了晚上,就會關燈讓她辨別白天和晚上的不同。 2.餵奶 有讓寶寶睡覺前喝奶習慣的媽咪,為了怕寶寶日後出現奶瓶性齲齒,最好用奶瓶餵奶後,養成再以清水漱口的好習慣,否則,至少也要讓寶寶喝奶後再喝點開水,稍稍漱漱口,以免日後有蛀牙困擾。陳永綺醫師提醒,如果是媽咪親自哺乳,也不要讓寶寶喝完奶後含著奶頭直接睡覺,否則容易出現鵝口瘡。但要在寶寶睡著時幫她清潔口腔,實在有點困難,建議媽咪可運用安撫奶嘴,先在奶嘴頭上沾點水,讓她吸吮,也可有稍微的清潔作用,最重要的是,等到寶寶睡著後,再將奶嘴拔掉,以免養成習慣。 ◎好用度:★★★★★ ◎辛苦度:★★ 仍在努力中(暱稱:kiwico) 我的寶寶在睡前都要喝了ㄋㄟㄋㄟ才能睡,否則就是需要我抱著搖,已經奮戰許久,到目前為止,還沒訓練成功讓她自行入睡。常常想睡時大發脾氣甚至直接爬坐起來,到最後,我都是用親密背巾讓她在3分鐘內入睡。 3.環境 環境中是否有睡眠的氛圍,對寶寶來說相當重要,有些媽咪會質疑到底要不要開著夜燈睡?陳永綺醫師說,這端視每個寶寶的個性,會怕黑的小寶寶,若房間燈光太暗,確實會讓她失去安全感,不容易入睡,這時媽咪可以選擇開啟小夜燈,只要光線不要太亮,或會直接照到寶寶的臉上,應該都無妨。瞳孔會自行調適對光線的強弱適應力,不用擔心會刺眼。或者,不要將窗簾全部拉起,引用街燈的光線,也具有小夜燈的作用。只要光源不要直接照射到寶寶的臉上,也不要開著大燈,應該能給予適度的安全感,助於入眠。 ◎好用度:★★★★★ ◎辛苦度:★ 開夜燈•放音樂(暱稱:雯) 夜間睡眠時間到了就會關燈開小夜燈,讓環境保持安靜,或可以放些以前在懷孕期間常聽的胎教音樂也不錯,讓寶寶體會白天與黑夜的不同,剛開始時會哭鬧還想玩,就會使用奶嘴哄寶寶入睡。1、2次後寶寶就會習慣一覺到天亮囉。 4.洗澡 陳永綺醫師指出,如果家庭原本的習慣就是在睡前洗澡,之後就讓寶寶入睡會是最舒適的方式,但並非建議用洗澡來當做哄睡的方式,而應該只是在試過許多方法無效後的輔助工具。媽咪可以試試用泡澡的方式,且在泡澡後,給寶寶稍稍按摩一下,安撫它的情緒,讓血液循環稍加運作,也可幫助入眠。 ◎好用度:★★★ ◎辛苦度:★★★ 按摩讓他放鬆(暱稱:豬頭) 先幫弟弟洗個澡,之後開啟小夜燈,同時會告訴他「現在是晚上囉!要乖乖睡覺,明天起來再啵一個喔!」隨後補上媽咪的香吻,且用手塗抹嬰兒專用乳液,幫寶寶做身體按摩並哼唱兒歌,等寶寶肌肉逐漸放鬆後,他就會進入甜蜜的夢鄉囉! 5.陪睡 陪睡時間是媽咪辛苦一天後,維繫親子關係最好的時段,在陪睡的過程中,雖然可能犧牲了時間,但也能換來休息的片刻。陳永綺醫師說,一歲以前的寶寶仍然需要大人陪睡,不過,卻不需要讓他習慣跟父母睡在同一張大床上,最好等到寶寶睡著後,再放入小床,以免共睡時發生意外。 ◎好用度:★★★★ ◎辛苦度:★★★ 用盡心思換來寶寶好眠(暱稱:拉拉) 我是個新手媽媽,剛開始寶貝想睡覺時的哭鬧,讓我非常困擾。曾經試過關燈(完全沒有燈)、唱歌、放輕音樂、說故事……,但結果是「完全無效!」。等到寶貝五、六個月大的時候,哄寶貝入睡就要關小燈、邊摸他的頭邊哼歌,這樣很快他就會入睡。但這方法也用不久,過一段時間,這招又竟然漸漸失效了!摸頭、唱歌,他卻一點睡意也沒有,只想一直跟我玩;於是,現在的方法是睡前讓他喝牛奶,除了喝飽可能會比較有睡意外,還可以讓他一覺到天亮,不用擔心半夜會因為肚子餓醒來,且同時買了一個娃娃陪他睡覺,每天事先幫他換完尿布後再給他牛奶喝,他就會抱著娃娃睡著了,真的很可愛! 6.時間固定 寶寶大約6個月左右,幾乎就可以一覺到天亮了,這時也正是訓練他養成良好習慣、固定作息的階段。陳永綺醫師建議媽咪,白天時,讓寶寶多多活動,逐漸建立規律性的生活。寶寶有其生理時鐘,等到燈光昏暗、外頭變黑、晚安音樂開始時,應該就能了解睡覺的時間到了。因此,養成適合且固定的睡眠模式、培養睡眠氣氛可說相當重要。 ◎好用度:★★★★ ◎辛苦度:★★★★ 睡前的床上活動(暱稱:亘吟) 我家弟弟是睡前一個小時會在床上活動,如看書…等,我都盡量讓他在床上玩,也不能玩得太激烈,等到床上坐久了,他自己就會想要躺下,躺久了自然就會想睡了,等他打哈欠時,再給他喝睡前奶,喝完眼睛就會閉起來,這時,再給他拍幾下背……,他就會睡著了。 7.抱睡 寶寶天生喜歡在媽咪的懷裡安睡,只要聽到大人的心跳聲,就會相當安心自在,在寶寶3個月大以內,幾乎都需要讓父母抱著睡,這也是大多數新手媽咪推薦最有效的方式,有時還會發生一放下床,寶寶就會醒的痛苦。陳永綺醫師表示,到了寶寶4個月大以後,這樣抱著睡的方式就較不適當,否則容易養成習慣,除非是寶寶生病不舒服,否則還是用陪睡的方式,而非一直抱著入睡。 ◎好用度:★★★★ ◎辛苦度:★★★★★ 不抱就是不抱(暱稱:情人小天) 雖然這是我的第一胎,不過我從第一個月開始,除了婆婆太愛小孫子會抱著小朋友睡覺以外,我是無論如何都不抱著哄睡,雖然剛開始很心疼小朋友一直哭,但是我知道只要一抱他,以後他就會吵著要我抱他睡覺了。第一個月他還需要抓著我的手睡覺,撐了一個月以後,第二個月開始,我可愛的小朋友就變成不喜歡有人抱著他睡覺囉,這是個好棒的開始,每個人都問我怎麼訓練的,我的小朋友只要放在他自己的小床上,給他一個被子加上奶嘴,然後對著他說「乖乖∼現在要睡覺囉∼」他就會自己睡覺囉!現在我的小天已經要7個月了,每天都是自己睡覺,超級乖,真幸福能有這麼乖的小孩呢∼ 8.搖晃 在新生兒階段,適度的搖晃的確可以讓寶寶舒服入眠,尤其若開車載他出門晃一圈,更會讓她提早進入夢鄉,不過,苦了的則是父母。陳永綺醫師提醒,想要使用搖晃方式的媽咪,要同時顧及寶寶的頭頸是否已經固定,避免過於激烈的搖晃,而會讓寶寶陷入「嬰兒搖晃症」的危機。若是採用搖床安撫,也不要讓寶寶整個晚上都睡在搖床上,而是應該等他睡著後,就抱回她自己的小床。 ◎好用度:★★★★ ◎辛苦度:★★★★ 吃飽喝足就會睡(暱稱:身邊一朵芸) 我的寶貝通常只要吃飽喝足就會想睡,如果在特殊狀態下,我會把他放在搖床上,輕輕搖,再唱歌給他聽,有時是放胎教音樂給他聽,畢竟在懷孕時有常聽到,或多或少會有些印象吧!當然,如果他很「番」的時候,這還是沒用的! 9.拍揉 在睡覺前進行有效的親子間肌膚接觸,最能安撫寶寶一天的情緒,陳永綺醫師提及,拍揉、撫摸等舒緩的動作都相當適合在睡覺前進行,但要注意拍揉的動作不要太大、也不要過於激烈,因為太大的動作,反而會讓寶寶的血液循環速度增加,精神變好,更不利於入睡喔。 ◎好用度:★★★ ◎辛苦度:★★ 輕輕拍背說說話(暱稱:小貝貝) 我都會親吻妹妹的額頭,然後,拍拍她的背輕輕地跟她說話,再搖搖她,她很快就會睡著了。若是還一直盧,有時會給她吸一下我的ㄋㄟㄋㄟ,這個方式能讓他乖乖躺在我的懷裡,安穩地睡覺囉! 10.說話、閱讀 在跟寶寶互動的模式中,說話、閱讀有趣的小故事是最好的方法,媽咪可以唸唸童詩、童話故事,或者跟寶寶聊聊一天中發生有趣的事,雖然寶寶可能聽不懂,但只要使用輕柔的語氣跟她說話,同時使用溫柔的肢體語言,都能讓寶寶充分感受來自母親的關愛。 ◎好用度:★★★ ◎辛苦度:★★ 陪他玩或看看書(暱稱:毛毛蟲) 我會讓他在床上玩1個小時(只是單純的陪他玩或看看書),然後再慢慢地把小燈打開!泡牛奶慢慢哄他入睡。我家小朋友白天都不太愛睡,但到了晚上卻能夠睡上8個小時以上喔! 《媽媽寶寶雜誌》

大階段•刺激手部發展的小遊戲

2012年07月09日
公開
45

健康與發展並重 人們常說「雙手萬能」,其實,手的動作是人類進化的重要象徵,也是嬰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標誌。但是,媽媽常擔心寶寶的手抓花了自己的臉、又摸了不潔物品,而給予了一些限制,這對寶寶的身心發展可是大有影響喔!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百家姓托嬰中心所長鄭百吟•老師鄭汶菁(遊戲設計) 你注意到了嗎?剛出生的寶寶總是以四根手指把大拇指緊緊包在裡面,這是因為寶寶的大腦皮層發育還不成熟,使得手部活動調節不佳,還不能靈活的張開手指,只能握著小拳頭。 手經碰觸而認識環境 寶寶的拳頭什麼時候會打開呢?百家姓托嬰中心所長鄭百吟表示,「等到寶寶準備好了,自然就會把手指打開」,而這也是開始向外探索的時候了!她解釋,如果爸媽用手指觸摸寶寶的手掌,基於「抓握反射」原理,寶寶會不由自主地緊握你的手指頭;但是寶寶若能打開手掌,讓手指分開,他就能隨心所欲地「玩弄」各種物品,這代表「寶寶已能主動探索、學習」。 請別輕忽寶寶的小手,因為手部動作是人類進化的象徵,也是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指標,不斷活動的手,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並開啟嬰兒心智發展的大門。 鄭百吟說,「0?6歲的寶寶正處於感官敏感期,會藉著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事物。其中,觸覺正是透過手的碰觸,打開學習的大門。」由於剛出生的寶寶還無法控制自己的所有肌肉,所以,他必須從手開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並靠自己的力量不斷「修正」,父母不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讓寶寶不斷的探索學習,當寶寶一歲半時身體協調性就會有比較好的。 寶寶的手,應該是打開學習的大門的最佳工具,可是卻常常成了媽媽最想「管」的目標,因為怕寶寶把臉抓花,又不想他養成吃手習慣,還擔心手摸到髒東西,放到嘴巴裡而生病,是否有辦法讓媽媽減少擔心,又能讓寶寶的手擁有探索的自由呢? 0~3個月:啟蒙期 寶寶剛來到世上,一切還不熟悉,什麼都要開始學,但是手手卻還沒準備好,所以,他總是握緊拳頭。 寶寶的手有多重要呢?他必須學習怎麼用力,才能抓住眼前的東西;再配合聽覺、視覺等感官知覺,搜尋東西在哪裡?然後,得學著控制距離,才知道手要伸多長,才能碰到東西;要該用多少力氣,才能抓住東西;再來,還要學著各種拿東西的方式,以及怎麼操作……好多好多事,一切都從手部開始呢! 通常,握緊的拳頭要到3?4個月大才會完全放開,但是媽媽若能從寶寶出生起,就給他刺激,他會更快準備好踏入學習的大門喔! 媽媽在意的問題:寶寶把臉抓花了 寶寶的手總是有意無意去抓臉,但寶寶的指甲很薄,容易刮傷臉上稚嫩的肌膚,媽媽擔心之餘,常常幫寶寶套上手套,無形中,限制了寶寶的手部活動機會,百家姓托嬰中心老師鄭汶菁建議,睡覺時,才讓寶寶戴手套;清醒時,則脫下手套,藉由活動吸引寶寶的注意力,減少他抓臉的機會,也能刺激寶寶的手,慢慢打開緊握的拳頭。 刺激手部的遊戲 遊戲1. 打開緊握的手 雖然寶寶準備好了,自然會張開拳頭,但是透過刺激,幫助他早日張開小拳頭,即早展開與環境的互動學習之旅。 方法:脫開寶寶的手套,在寶寶的肘部和手背輕輕按摩,以溫柔的觸感刺激觸覺神經,讓寶寶放鬆肌肉,握緊的拳頭就會慢慢放開。 遊戲2. 我會看著東西 雖然寶寶的視力還不太好,視力範圍約只有25~30公分,且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不過,還是能在其視力所及之處,透過搖晃有聲響的玩具,吸引寶寶的注意,並想伸出小手摸摸,為培養追視、手眼協調等能力預做準備。 方法:在寶寶眼前約25~30公分處,搖晃有聲響效果的玩具,並告訴他「這裡有搖鈴喔」,吸引寶寶的目光,並帶動做出伸手的動作。 遊戲3. 注意手手在哪裡? 寶寶必須意識到「我的手」,才會知道手的用處,所以,請媽媽多跟寶寶玩,讓寶寶早日發現手的存在吧! 方法:可自製鈴鐺手鍊,套在寶寶的手腕上,媽媽可拉著他的手輕輕搖晃,讓寶寶憑藉聽覺尋找出聲的位置,當他意識到「這是手手」,不是只能放進嘴巴,也能做出別的動作時,寶寶就會慢慢對手產生濃厚的興趣。(鄭汶菁老師建議,也可在腳部套上鈴鐺,建立手腳意識後,慢慢學會對手腳的控制。) 剪指甲3步驟 很多媽媽不敢幫寶寶剪指甲,因為寶寶的手多處握拳狀態,又會動來動去,擔心不慎剪到肉,而多趁寶寶睡覺時,才幫他剪指甲,但又容易因此驚動寶寶。鄭汶菁老師建議,不用急著幫寶寶剪指甲,先花點時間跟他玩手部遊戲,好使他能靜靜的讓媽媽剪指甲。適時修剪指甲,不讓過長的指甲藏污納垢,也可避免寶寶抓癢時,不慎抓出傷口,而增加感染病菌的機會。 Step 1先把自己的指頭伸進寶寶的拳頭裡,讓寶寶抓著媽媽的手。 Step 2另一手再輕輕按摩寶寶的手背和指頭。 Step 3當寶寶會把拳頭打開,小手貼在媽媽的手指上,這時,媽媽就可開始剪指甲囉。 4~6個月:學習期 寶寶慢慢會趴、會翻身、會踢腿,也能在照顧者的扶持下坐上一些時間,都代表寶寶的身體肌肉與平衡感有所發展,鄭百吟說,寶寶的力氣會逐步從手部的抓握,發展到頸部支撐、翻身活動全身;而小手的靈活度也逐漸顯現出來,如與視覺能力協調下,能一把抓住眼前的物品、會自己扶著奶瓶等。最有趣的是,先前寶寶吃手時,是把整個拳頭放入嘴巴裡,或者是用手掌去抓玩具再用什頭舔一舔,這表示寶寶手部感覺開始發達囉!鄭百吟指出,「當寶寶手眼協調的能力比較強時,就會開始自由的探索世界了」! 媽媽在意的問題:愛吃手擔心養成壞習慣 寶寶愛吃手,的確讓媽媽很擔心「以後戒不掉怎麼辦?」但這又是寶寶心智發展的必經過程,因為吃手代表「寶寶具有自我安撫的能力」,不宜一味禁止,畢竟滿足寶寶口腔期的需要很重要!鄭百吟說,藉由其他物品代替,如安撫奶嘴,因為「手是與生俱來之物,很容易就放進嘴巴,如果吃上癮,以後要戒的難度比較高」。 不過,不管吃手或吃奶嘴,都應該只是過渡時期,如睡前或哭泣時,吸一下,而不是連白天活動時也一直吸,父母應利用一些手部活動吸引寶寶,讓他把注意力轉移,準備該時期的合宜的離乳食品,滿足寶寶的舌頭和嘴的感覺,這樣就無須擔心寶寶會吃手(奶嘴)會吃上癮了!,同時能輕而易舉的戒掉奶嘴或手。 刺激手部的遊戲 遊戲1. 會伸手抓正前方的物品 若將東西放在寶寶的正前方,他會想要伸手去抓,也許剛開始抓不到,但練習幾次,寶寶就會愈來愈精準的抓住眼前的物品囉! 方法:可拿單一色彩的物品吸引寶寶(鄭汶菁建議,寶寶剛出生時,只對黑白色有反應,而4個月大起,可改以單一色彩物品吸引寶寶,依序從紅色、黃色到藍色刺激視覺),可配上兒歌,或是本身會發出聲響的玩具,逗弄寶寶伸手來抓。 遊戲2. 玩躲貓貓會抓頭上的毛巾 一塊小毛巾就能玩出很多遊戲喔!媽媽可先用毛巾遮住自己的臉,再拿下來,吸引寶寶的注意;然後,再把毛巾蓋在他的臉上,可先引導他用手拉開毛巾,再讓他用自己的力量抓開毛巾。每一次的練習,都是寶寶累積怎麼使用力氣的經驗。 遊戲3. 以懸吊玩具練習抓握能力 配合寶寶或躺或坐的姿勢,利用懸吊玩具讓寶寶練習抓握的能力,在每次的抓握中,也隱藏「放手」的練習,一鬆一緊間,是寶寶自我調整力氣的好時機;而搖晃的玩具也是寶寶訓練手眼協調能力的好工具!鄭汶菁說,懸吊玩具也可用來訓練寶寶用腳蹬、踢的能力。 趴著好好玩 當寶寶會趴著時,代表他的視野不再只能看著上面,如今,身旁四周都是活動範圍,加上腦神經已開始對身體各部位下指令,能夠分別使用左手、右手,趴著玩耍,將可讓身體練習出更多的協調性。 7~12個月:口欲期+長牙期+探索期 會爬、會坐,甚至會站的寶寶,比起先前,手部的靈活度更是大幅提高,你會發現寶寶的小手會很多動作,抓、握、拉、扯、推、摳、捏等,沒一樣可難倒他。這時的寶寶不只對什麼都感興趣,而且只要拿到東西就想往嘴巴塞,鄭百吟解釋,「因為寶寶正是利用這種方式探索世界」,提醒家長,這時,應給他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安全的物品一律收起來,才不用一直告訴他「不可以」,讓寶寶失去探索世界的熱情。 此外,剛好碰到長牙期,寶寶需要咬東西減少牙齦不舒服的感覺,鄭百吟建議,可準備質地較硬的營養口糧、磨牙餅,或把水果切成條狀(例:芭樂、蘋果、水梨等較硬的水果),讓他拿著吃,既可訓練抓握能力,也能克服長牙期的不適。 媽媽在意的問題:習慣把東西放進嘴巴•擔心會生病 寶寶拿到東西就放進嘴巴,讓媽媽好擔心,萬一吃下病菌會生病,其實,寶寶的活動空間多在家中,與病菌接觸的機會有限,鄭汶菁建議,寶寶的玩具要時常清洗,而寶寶在吃東西前,務必用清水幫寶寶洗手,她說她自己比較龜毛,用自來水洗過寶寶的手後,還會再用以冷開水沾溼毛巾,幫寶寶擦手。 兒科醫師則表示,病菌通常是大人由外面帶回家,只要大人回家後,洗手並更換下外出衣物,就能減少病菌影響寶寶健康的機會。心智科醫師提醒家長,多陪寶寶玩,當他學會操弄玩具的方式後,就不會動輒把東西塞進嘴巴了。 刺激手部的遊戲 遊戲1. 用五根指頭靈活抓東西並換手 寶寶的五根指頭愈來愈靈活,以拇指為首,搭配其他指頭,讓寶寶運用不同方式抓住大小、形狀不一樣的物品,並誘導他練習換手。 方法:可自製很多的沙包(內裝紅豆、綠豆或黃豆皆可),讓寶寶自由拿取,拿穩後,再誘導他從一手換到另外一手。 遊戲2. 我愛摳洞洞(抽的遊戲) 媽媽可發現這時的寶寶很愛「摳」,只要有洞的地方就想「摳」;也喜歡抽面紙,一張一張的面紙就這麼抽出來,看了有點心疼,但是這些都指頭靈活的表現,又不能隨便阻止他的發展,媽媽得想想辦法囉! 方法:媽媽可利用數條不同顏色的絲巾(或小條的布條),兩兩打結,成為一大條,放入有洞口的盒子,可先把絲巾拉至靠近洞口處,讓寶寶很容易摳到絲巾,再拉出來,這樣做既環保,又能滿足寶寶發展動作能力的需求。 遊戲3. 抓握能力大晉級 如果寶寶已能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成人可再加一把力,協助寶寶配合節奏練習走路,他要走得穩,抓握媽媽的手時,勢必得用更大的力道。 方法:寶寶會站立後,成人可以牽著他的手,讓他在協助下練習行走。寶寶除了下肢需要用力外,手部也要出力,才能穩穩抓住成人的手。練習時,可配上有節奏感的音樂,讓寶寶聽著節奏,調整自己的力氣與步伐。 觸覺經驗不足˙易引起學習障礙 從幼兒的觸覺發展來看,由於觸覺神經分布在全身各處,影響最廣,從皮膚的感覺開始,活動時的大小肌肉與大小關節的牽動,都屬於觸覺範圍內,因此,相應在大腦的整合作用中也最大。綜觀各種的感覺學習,觸覺的數量最多,也最複雜。鄭百吟提醒,如果家長因為怕髒,而使孩子無法累積觸摸各種物品的經驗,很容易在觸覺發展上出現狀況,觸覺無法得到滿足,就會影響情緒,進而成為學習障礙。 ~原文刊載於《媽媽寶寶雜誌》

托育費用 明年起要課稅 保母薪情差 揚言退出社區系統

2012年07月08日
公開
66

保母質疑 托育補助發假的? 〔記者陳建志�台中報導〕財政部中區國稅局日前發函,請台中市政府社會局通知全市六個區的社區保母系統,明年將依法課徵保母托育費用。有保母向本報投訴,抱怨保母沒有保障、福利,薪資又低於勞工基本薪資,若沒配套就課稅,只好退出社區保母系統,或者提高收費轉嫁給家長;如此一來,托育補助根本是發假的。 一位自稱「小青」的保母向本報投訴,近日接到市府通知,將針對加入社區保母系統的保母進行課稅。抱怨保母沒有保障,也沒有社會福利,薪資又低於最低基本薪資,沒想到加入系統被掌握,反成課稅對象;已有保母揚言,若真要繳稅,只好退出社區保母系統。 「小青」還抱怨,若帶一個小孩收費一萬五千元,扣二十%就是三千元,實在很高,如果真要繳稅,只好轉嫁給家長;如此一來,托育補助就是「發假的」,政府想鼓勵民眾生育美意盡失。 大台中幼兒托育職業工會理事長陳秀琴也替保母抱屈,認為課稅太不公平,質疑保母沒有固定雇主,每天早上七點半就開始顧小孩,到下午五、六點家長才帶回,每月才收費一萬二到一萬四千元,可說是廉價勞工。若政府要課稅,應該補助加入系統的保母勞健保。 朝陽科大幼保系主任倪用直則認為,納稅是國民基本義務,就公平性而言,贊成保母課稅;但希望政府課稅要更公平,不能只課加入社區系統的保母。並認為加入社區保母系統,除有健檢補助,還有訪視員定期訪視、協助媒合,等於由政府進行背書,建議不要輕言退出。 社會局:勿輕言退出系統 市府社會局婦女及兒少福利科長賴緣如則表示,此為國稅局要求課稅,市府只是協助通知,希望國稅局能和保母溝通,必要時可安排雙方座談說明;並提醒一○三年起,保母若未登記將會受罰,建議保母不要退出社區系統。 財政部中區國稅局審查二科則表示,保母收入過去就已納入課稅,並非新增項目。這次只是透過市府轉告加入社區保母系統的保母,強調收費的八成為成本和必要費用,並不列入計算,只將收入的二十%列為「其他所得」,加入綜合所得一起計算課稅,並非保母收入的兩成都繳稅,實際課到的金額並不多。 出自:自由時報

玩具清潔法 細菌走開 健康滿分

2012年07月06日
公開
56

玩具對孩子的成長過程來說,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小朋友必須經由手接觸玩具,或是正處一歲左右口腔期的幼兒,容易把玩具放到口中,若是玩具充滿著細菌,很容易病從口入,因此玩具的清潔與保養就萬萬不可忽略。 材料工具 嬰兒油或綿羊油、酒精、牙刷、棉花棒、布、洗衣袋、漂白水。 消毒水diy 將漂白水稀釋,比例為1:99,漂白水1,水99的量去稀釋,就可以將玩具清潔殺菌。 可水洗的 塑膠類 1 將沒有裝電池的塑膠玩具放進水中,倒入漂白水稀釋,浸泡約30分。 2 利用牙刷將有髒污的部分刷洗,再用清水沖洗乾淨。 3 最後再用乾淨的布將玩具擦乾淨,再放進乾淨的玩具箱來存放。 小叮嚀 因為消毒水的濃度非常低,所以浸泡過後只需用清水沖洗一次即可,若是不喜歡消毒水的味道,則可多沖洗幾次。 布質類 1 洗滌前,把玩具放入1:99的稀釋漂白水中浸泡30分鐘。 2 再利用牙刷將有髒污的地方刷洗乾淨。 3 將布質玩具放進洗衣袋中,再以一般洗衣程序進行即可。 小叮嚀 洗滌前一定要看清楚標示的洗滌說明,標示上載明可使用水洗者才能使用以上方法,以免入水後造成玩偶變形或產生起毛球的現象。 芭比類 1 娃娃的頭髮就跟人洗髮的程序相同,用洗髮精先洗髮再潤髮。 2 身體就以塑膠玩具的方式清潔即可。 不可泡洗 絨毛類 1 絨毛娃娃較不能水洗,但可用毛巾沾消毒水輕輕擦拭,再沾清水擦拭一遍。 2 拿至太陽底下曬曬陽光,也能趕走藏在毛絨絨娃娃裡的細菌。 3 送至洗衣店乾洗是不錯的選擇。 小叮嚀 家中若有會過敏的孩童,應避免絨毛玩具及容易發霉的布質玩具。若不得已就要照上述方法來清潔,並常拿出去曝曬,建議選擇不易沾灰塵,好清潔的玩具,如塑膠類。 木製類 可用嬰兒油或綿羊油來擦拭,或用稀釋的酒精或酒精棉片擦拭,再用乾布擦拭一遍。 小叮嚀 ◎因木質材料的玩具容易潮濕生蛀蟲,所以不能水洗,除非選擇有上漆的木質玩具。若玩具表面上過浸泡漆,就可以水洗並陰乾即可。 ◎而好的木製玩具是比較耐玩也比較安全的玩具,保養上也不困難,長期擺放若讓木頭變黃,只要用磨砂紙磨一磨即可。 電子類 1 用布沾些酒精或以1:99的稀釋的漂白水來擦拭塑膠殼。 2 隙縫處可用棉花棒或牙刷來清潔,再以乾淨的布沾水擦拭一遍。 小叮嚀 ◎有裝電池的玩具,如會動的玩偶、玩具電子琴、音樂鈴等,這類玩具也不能泡水來清洗。 ◎若有外層布料,如衣物等,可先拆解下來。 維護保養 看說明 在使用說明中應標明維護保養或清潔的方法,如圖說明要以溫水30度來清洗玩具。嬰兒玩具應注意是否有清潔或消毒方法。 要檢查 3歲以下兒童的玩具,應要定期檢查,如螺絲釘是否鬆動;毛絨玩具上的小零件是否鬆脫;塑膠玩具的外殼有否破裂引起其他危險的產生等。 要清潔 乾電池用完應及時取出。童車應定期進行加潤滑油防等保養工作。絨毛玩具應定期乾洗或以擦拭方式再曬太陽,以減少細菌滋生等。 小撇步 沾有化妝水的化妝棉用完不要丟,也可利用內含少許的酒精成分,來隨手清潔擦拭塑膠玩具唷! 娃娃的布料外層衣物脫下後,可以洗衣程序方式進行,或用冷洗精浸泡來洗淨。 選購玩具注意事項 1歲左右的寶寶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常因好奇心及口腔期等因素將玩具放入嘴巴,加上寶寶的肌膚細嫩及抵抗力較脆弱,所以在選購時必須特別注意下列事項。 ★玩具上彩色漆料是否為無毒漆料,防止寶寶因長期咬食而造成漆的脫落。 ★是否可清潔或可使用特殊清潔液清潔,防止細菌的滋生。 ★玩具接合處是否平滑,避免割傷寶寶。 ★絨毛玩具之毛長是否過長,是否容易脫落,避免引起寶寶的呼吸問題及滋生細菌。 ★玩具的材質是否堅固,避免碎裂而割傷寶寶肌膚。 ★有音樂的玩具其分貝不宜過高或尖銳,而影響寶寶的耳膜及EQ的發展。 專家說 蔡淑美說, 除了定期清潔保養玩具,家長還可準備乾淨的收納箱來存放洗淨的玩具,避免與其他物品混雜或散落各地,才能更加延長玩具的壽命。她還建議家長,利用廢物來收納玩具,如塑膠盒、冰淇淋盒或鞋盒。父母親也可以在容器上貼上文字或圖片標籤,讓孩子很容易辨認,孩子同時學會了辨認圖片、文字還有分類整理及物歸原處的好習慣。 .

寶寶副食品營養秘笈

2012年07月05日
公開
73

媽咪寶貝 6月號 NO.144 採訪撰文�陳安琪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 在電視廣告中,長輩和爸爸媽媽為了要讓寶寶吃不同的副食品而爭論不休,的確,當孩子到了添加副食品的階段,家人親友的熱心分享有時也和書上的建議有段差距,眾說紛紜的說法總讓人感覺無所適從。究竟什麼時候該讓寶寶開始吃副食品?應該以什麼食物作為副食品的入門開端呢?我們請到了專家,將副食品的重點一次傳授給你! 我有疑問!副食品給予Q&A 在了解小朋友可以吃哪些食物前,首先,我們先來釐清幾項和給予副食品有關的常見疑惑,快來確認還有多少觀念是你還不了解的吧! Q1:小朋友幾個月大時,表示添加副食品的時機已經成熟? 添加副食品最佳時機 小朋友4至6個月大時,體重已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約6∼7公斤),這個階段寶寶1天總奶量約1000c.c.,已經無法持續向上增加,而寶寶的腸胃道、胰臟、腎臟功能已漸趨成熟,因此,為了供給寶寶充足的營養和熱量,不再單以奶類為唯一食物的副食品時期,就要正式展開了! 署立雙和醫院小兒部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說明:「4∼6個月是給予寶寶副食品的最佳時機,但不可早於4個月,因為寶寶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容易出現不適應的現象。」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哺餵純母乳的寶寶應在6個月以上再吃副食品,但是倘若寶寶的生長發育曲線大幅落後同齡者,倒也不一定要堅持6個月的界線,只要寶寶願意吃,且吃下肚後沒有不適反應顯現,副食品的給予時機可以稍做彈性的調整。 4∼6個月,寶寶厭奶期 4∼6個月恰巧常是寶寶的厭奶期──此時頸部肌肉張力足夠,已能自行抬頭環顧周遭景色,所以不再只專注於吃飯和睡覺上,變得調皮好動、好奇心十足,對喝奶反而變得興趣缺缺。雖然並非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厭奶期,但這段時期卻也正好成為替寶寶添加副食品最佳時機,厭奶期如果副食品添加得宜,通常不會影響到寶寶的生長發育。等到寶寶1歲多至2歲左右,會經歷第二次的厭食期,這次的心理性厭食常起因於爸媽不斷逼迫孩子進食,對孩子而言,吃東西成了一件苦差事。建議當孩子經歷第二段厭食期,照顧者應避免讓孩子一肚子餓就馬上喝奶,應該先吃點固體食物,如果之後還有飢餓感,再酌量讓寶寶喝一點奶,矯正依賴液體食物的習慣。 Q2:因為擔心過敏而延後給予副食品,對健康有好處或壞處嗎? 太晚接觸副食品易養成挑食習慣 雖然家長常擔心過早給予副食品會有過敏、腸胃道不適等問題,事實上,如果因此矯枉過正、不斷延後食用副食品的時間,寶寶隨年紀增長顯露出個性,反而開始會拒絕不喜歡的食物,成為日後導致寶寶有挑食習慣的原因之一!4個月∼1歲前的寶寶以奶類為主、副食品為輔,經過一段時間對食物慢慢適應,1歲後就可以和大人一樣以固體食物為主食,奶類反而退居成配角了(但並非讓小朋友完全不喝奶喔,畢竟奶類可是很好的鈣質來源呢!)。 Q3:寶寶的副食品應以怎樣的順序循序漸進添加? 從流質食物入門 讓寶寶吃副食品,應該以「流質、半固體(糊狀)、固體、塊狀」的順序循序添加。第一次添加副食品,建議從和水對半稀釋的新鮮果汁入門(太酸易使孩子心生抗拒,太甜又會影響正常喝奶量),在兩餐之間讓小朋友少量的嚐試看看;等習慣了液體副食品,再開始給予嬰兒米粉或麥粉等半固體的糊狀食物,以湯匙少量的餵,如果寶寶將米糊用舌頭吐出,就表示目前吞嚥能力尚未成熟,可以考慮用半瓢嬰兒米粉對三瓢配方奶粉的比例讓孩子食用,由淡到濃,之後再逐漸增加嬰兒米粉的量。另外,也可以考慮讓孩子喝點菜湯、肉湯、米湯,或者吃果泥、菜泥、肉泥、豬肝泥、稀飯等等,視寶寶的適應狀況逐步增加內容,到一歲之後,就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囉! 一次一種,為期一週 添加副食品以一次一種、為期一週為原則,這樣一方面可避免寶寶產生錯亂,另一方面也方便父母觀察寶寶有沒有過敏的現象出現。倘若出現不適症狀,舉例來說如嘔吐、腹脹、腹瀉、解血絲便或黏液便、皮膚上出現紅疹或濕疹等等,就表示孩子對食物有過敏反應,應該立即停止食用。如果家族有過敏史(父、母、兄、姐),也擔心寶寶會有同樣的過敏症狀,添加副食品時可延後食用下列常見過敏原的時機:堅果類(花生、核桃)、蛋白、筍類、菇類、甲殼類海鮮(蝦、螃蟹等),還有較易導致過敏的奇異果、芒果、草莓等。但這些食物也都是很好的營養來源,所以不必矯枉過正完全禁止,等孩子年齡稍為長一些再酌量食用,並觀察有無敏反應顯現。 有過敏反應,應該立即停止食用 對蛋過敏,注射流感疫苗前應主動告知醫師! 流感疫苗的製作過程中會使用雞胚,因此,如果小朋友曾在食用雞蛋後發生嚴重過敏,基於安全考量要主動提醒醫師,並在接種後觀察半小時,確認沒有不適再離開醫療院所! Q4:在寶寶的牛奶中「加料」,這樣的作法可行嗎? 寶寶開始吃副食品後,許多家長會選擇讓孩子嚐試嬰兒米粉或麥粉,加在配方奶粉中一起沖泡,這麼做並非完全不可行,但缺乏訓練寶寶吞嚥、咀嚼能力的機會,因此方旭彬主任建議,家長不妨多費點心思用湯匙一口一口餵食,因為門診中曾經遇過小朋友到了兩三歲仍長得瘦瘦小小,原因就出在平時總是抱著奶瓶不放,也不願意吃固體狀的食物,照顧者只好將所有的食物攪打成泥再讓孩子吃,結果反而讓小朋友失去訓練咀嚼吞嚥能力的機會,造成攝取固體食物的嚴重障礙呢! Q5:寶寶不願意吃副食品,那我是不是應該先放棄之後再試? 多次接觸,讓寶寶適應食物 心理學研究指出,寶寶從開始嚐試到接受一種新食物,多半需要8至10次的接觸,所以除非出現過敏反應,家長千萬不要只試一兩次就輕言放棄喔!等寶寶接受的食物越來越多,家長也可以開始每天替寶寶變換不同菜色,滿足小朋友旺盛的好奇心。 這個時候寶寶的奶量應盡可能維持原量,但如果無法達成也不必勉強,只要寶寶願意吃副食品,且仍維持良好的生長曲線,家長無須過於緊張。等到一歲後,因為要以一般的食物為主食,所以奶類可以減量到一天兩次共500c.c.,退居到點心的位置。 雞蛋、全脂牛奶,幫助寶寶頭好壯壯! 大人常因為擔心膽固醇過高而不敢吃蛋、喝全脂鮮奶,但如果爸爸媽媽希望寶貝長得頭好壯壯,建議讓9個月至2歲的寶寶一天至少吃2顆蛋,或者在1歲後選擇飲用全脂鮮奶,因為腦部需要磷脂質、卵磷脂、膽固醇等成份幫助發育,提供足夠的原料可以促進腦部成長,孩子自然頭好壯壯! Q6:10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我可以準備哪些東西給寶寶食用呢? 飲食均衡,少量多餐 1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和大人吃一樣的食物,飲食以「均衡」為原則,建議讓孩子種類廣泛的嚐試,藉此提高對食物的接受度。小朋友活潑好動,食量雖不大但消化速度快,可採用「少量多餐」的方式進食,除了早中晚三餐時間和大人同桌吃飯,如果餓了亦可在兩餐間吃點小點心補充體力。 10個月到1歲的孩子喜歡抓東西往嘴裡塞,可以替寶寶準備方便用手抓捏的食物,比方說牙餅、撕成片狀或塊狀的吐司麵包或饅頭,切成大塊或條狀的水果或煮熟的紅蘿蔔、馬鈴薯等蔬菜,一方面訓練孩子手眼協調還有抓握的能力,讓孩子自在的吃東西不一定要使用餐具,會讓吃飯變成一件愉快的事!說到這裡,方主任也順道提醒爸媽們,想讓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態度、正確的餐桌禮儀,一定要好好把握2歲前的關鍵期好好建立! 訓練孩子手眼協調還有抓握的能力 Q7:讓孩子吃罐頭副食品的利與弊? 自己動手製作副食品固然最新鮮營養、也最令家長放心,但如果家長無法每天替寶寶烹調新鮮的副食品,或者還未完全掌握處理副食品的技巧,舉例來說,有些蔬菜或肉類的纖維粗硬,要烹調到細緻柔軟、寶寶易消化的程度很耗時費工,這時,經特殊處理的市售菜泥、肉泥就可以幫家長解決掉這個煩惱,只要選擇值得信賴的合格廠牌,偶爾讓寶寶吃罐裝副食品也不失是個方便的選擇。 學步者腹瀉(toddler’s diarrhea): 有些一歲多的孩子體重並未落後同齡者,但一天卻總會排出2到6次稀糊的軟便,總讓家長煩惱孩子的腸胃是不是出了狀況。方旭彬主任解釋,其原因在於飯後腸蠕動過快,孩子吃得太過清淡或攝取水分過多、吃得太甜,只要在食物中添加一些油脂類讓腸胃蠕動速度變慢,減少水分和糖份的攝取,腹瀉的狀況大多能自動改善。 NG副食品大公開 了解寶寶的副食品添加原則後,我們也要來認識關於選擇食物的注意事項,輕鬆替寶寶拒絕NG的副食品! 1 易過敏食物 臺北榮總曾統計6家醫院因過敏住院的339個病患中,列出了目前臺灣地區不同年齡層常見的致敏食物,分別為: (1)第一級過敏食物(最易引起過敏反應):蝦、蟹、奶、蛋、花生。 (2)第二級過敏食物:芒果、其他海鮮。 (3)第三級過敏食物:花枝、蛤仔、魷魚、墨魚、螺、鱈魚、大豆、小麥及奇異果。 如果家族有過敏史所以孩子有過敏的疑慮,上述食物可以考慮等寶寶稍大一些再給予,別因為擔心過敏而完全偏廢這些食物。常有家長要求讓孩子抽血檢測過敏原,但方旭彬主任提醒,抽血檢驗有靈敏度和特異性的存在,且5至6歲以後再檢驗準確率較高,所以如果孩子出現過敏,家長應該將孩子當天食用的所有食物詳細記錄下來,下一次過敏再出現時一樣詳細列出然後比對,反覆幾次就可以找出明確的過敏原,雖然有些麻煩,卻是個可以確認真正原因的好方法。 2 生食或半生不熟 小朋友的腸胃道抵抗力和成人大不相同,所以除了水果外,其餘雞肉、雞蛋(雞為沙門氏菌宿主)、海鮮等食材皆要遵守全熟原則,利用烹調溫度殺死病菌,小朋友才不會因此染上腸胃疾病。 遵守全熟原則,利用烹調溫度殺死病菌 3 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食物 咖啡因、酒精等食物對小朋友來說刺激性太高,且會影響小朋友的食欲,不利於發育中的孩子攝取營養。 4 重口味食物 添加副食品應該以新鮮、乾淨、低過敏為原則,小朋友的副食品不需要添加調味料調味,而醃漬品、再製品通常添加許多調味料,長期累積除了可能養成重口味的習慣,還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5 注意食用安全 數年前曾發生小朋友嬉鬧時口中含著果凍,結果不小心噎住窒息死亡的案例,提醒家長如果要讓孩子吃這類的食物,應該先搗碎或切成小塊狀、小片狀,並且最好在大人的陪伴下再食用。 寶寶也可能有缺鐵性貧血? 不論是喝嬰兒配方奶粉(雖多半有加強鐵質成份)還是純母乳哺餵的孩子,如果未在適當時機(6至12個月大以上)添加副食品補充鐵質攝取,缺鐵性貧血就有找上門的可能──媽咪替寶寶貯存在體內的鐵質,大約到6個月大就不足以應付身體需求,這時如果可以添加富含鐵質的食物,如蘋果泥、深綠色蔬菜、豬肝泥、牛肉泥等等,有助於預防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方旭彬 學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英國倫敦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臺北臺安醫院小兒科部主任�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主治醫師�萬芳醫學中心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教育部部定講師�中山醫學院醫學系暨復健醫學系小兒科臨床講師 現任:臺北醫學大學署立雙和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

現在的孩子問題多多

2012年07月04日
公開
62

過動、注意力不集中、自閉、亞斯伯格症…越來越多的症狀名詞一直出現,除了是現在的研究越來越細之外,大家有沒有思考過原因。除了先天性,還有些是因為後天因素所引起的。 從零歲教育a感覺統合a右腦開發a全腦開發a全人發展這麼多的演變。 坊間的福路貝爾、蒙特梭利、幼兒啟蒙等的教法對孩子是有助益的?還是會「揠苗助長」? 零歲教育注重的是,寶寶從一出生就無時不刻的在學習,就是可被教導的,寶寶需要不同的刺激,不斷的練習來增長他的經驗,進而學會這項技巧。 感覺統合則強調前庭覺的刺激,以運動為根基,來加強孩子的發展(包含聽、視、嗅、觸、味覺)五覺。 右腦開發說的是經由圖像的結合,加強右腦的運作強度,提升未被充分開發的區塊。 全腦開發是近十年被全面重視的研究,右腦開發盛行之後,專家發現其實左腦的部分區塊也未被開發,才延伸出全腦這名詞。說的是不可以只注重右腦,左腦的區塊一樣重要。所以兩邊的腦都該一起被刺激開發。 在這些開發演進之後,研究又有新的發現,不可以只注重腦袋裡的東西,應該要考慮到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 全人教育a成長、旅程、階段(個人發展過程)、為未來事業作選擇(視作擇業鋪路的個人發展)、為步入成年人生涯作準備。 大腦圖像也是後續發展出來的其中一項。 由這當中大家可以發現其相似點,動手做a經由不斷的練習a得到經驗a修正a呈現。整個過程更是有重疊的情況,這也表示所有的研究數據是互相有關聯的,互相印證的。 說到感覺統合引起的發展問題層出不窮原因是什麼?孩子日常生活自理的退化、語言、動作發展遲緩又是什麼引起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有日趨嚴重的情形。 身為照顧和教導者的我們是否深思過,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因為每件事都替孩子做好,沒有讓孩子經過失敗求得經驗,修整、進步到完全熟練。 因為缺少這部分的演練,孩子生活的本能一點一點的下降,發展程序和步驟變成必須特別去演練(發展治療)。 如何在安全的環境下讓孩子放手做,對他的發展都是有幫助的。 孩子藉由探索、觸摸、觀察來學習成長,自體動作、協調、語言、思考才能整體正常的呈現。 本來沉寂一段時間的蒙特梭利教法,再次的被提出來,生活自理中的許多動作,像自己穿脫衣物、進食、整理環境(擦、洗、擰)這些看事無關緊要的動作,大人覺得危險又無關緊要的事情,卻關係到孩子日後與人相處,打理生活、尊重生命及手眼協調動作、語言發展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 如果照顧者因為怕耽誤時間或是麻煩而代替孩子完成,孩子沒有享受到這個過程,直接得到成果,自然在學習上就無法持之以恆,遇到挫折就會停滯不前自怨自艾的。 因為少子化和忽視孩子是需要學習的,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生活白癡及依賴成 性,加上雙薪家庭比比皆是,如果有人可以代替家長照顧好孩子的生活和功課,家長也樂得輕鬆做壁上觀。安親班和保母變成最主要的照顧者,這樣的演變更是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 國外已有研究發現孩子不會照顧自己,日後對於成長中的挫敗,將會無力面對處理。小時候CQ沒有養成,長大後EQ就變差。 近年來聽到新聞報導某些學生只因為功課沒有準備好、考試退步、被同儕捉弄取笑和女友感情生變、被爸媽多唸了幾句就尋短自殺,這就是最佳的寫照。 不少的家長也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很努力的學習如何親子互動,建立親密的關係,但是建立關係不是努力或刻意去做就可行的,必須是一點一滴讓孩子感受到爸媽的愛、關懷及約束、管教的用意是什麼?爸媽適時的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尊重,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常聽家長說不懂孩子的心?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孩子很叛逆都不聽話?孩子交到壞朋友?他都不說心裡的話?也不愛回家總是在外留連? 孩子需要的是爸媽聽到我在說什麼?聽懂我在說什麼?我不是叛逆是要你們看到我。 保有秘密是孩子該有的隱私,大人也一樣。如果孩子選擇不說就不要勉強他,這時家長會說就是都不說才擔心,如果家長夠關心,方法用對、適時的給孩子空間、不要過度的干涉掌控,從小就讓孩子由生活自理過程中得到一些經驗,這樣長大後,也比較會懂得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